张少华[1](2021)在《鄂尔多斯盆地西部麻黄山-古峰庄地区延长组长8、长9段低对比度油层识别》文中研究说明鄂尔多斯盆地中西部姬塬油区三叠系延长组是近年来我国陆上已探明储量规模最大的低渗透油田,延长组长7主力烃源岩下伏长8和长9油层组的深层油气勘探在麻黄山-古峰庄地区取得了重要进展,正在成为姬塬油区备受关注的增储上产新层系。麻黄山-古峰庄地区长8、长9油层组油藏单体规模小、断层-裂缝发育,储层孔隙结构和低对比度油层类型复杂,油水层的精准识别是这一地区长8和长9油层组勘探开发面临的难点和热点问题。本文以麻黄山-古峰庄地区长8、长9油层组低对比度油层研究为切入点,系统开展了沉积-储层特征及其“四性”关系、裂缝和地层水矿化度分布规律研究,明确了多类型低对比度油层的成因机理,建立了基于不同成因类型低对比度油层的识别方法和评价标准,预测了低对比度油层的分布规律。论文主要取得以下创新认识:岩心测试分析与测井解释相结合的储层四性关系研究表明,古峰庄长8、长9砂岩填隙物含量分别为12.3%和8.1%,储层孔隙类型以溶孔-粒间孔、粒间孔为主,孔隙度平均值分别为13.6%和14.5%、渗透率为2.78m D和11.3 m D,分属于特低渗和低渗储层;麻黄山长8、长9砂岩填隙物含量分别为16.1%和13.6%,储层孔隙类型以溶孔-粒间孔为主,孔隙度平均值分别为9.2%和9.8%、渗透率为0.67m D和4.2m D,均属于特低渗储层。相比之下,古峰庄区块储层条件相对优于麻黄山区块,且长9优于长8;这方面的差异性与已发现古峰庄高阻水层井控区和麻黄山低阻油层井控区的分布具有一定的关联性。储层断层-裂缝、地层水矿化度与砂岩颗粒荧光、岩心核磁共振束缚水定量分析相结合的低对比度油层成因机理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西北部长8、长9油层组断层-裂缝发育程度高,裂缝线密度高值区与低矿化度地层水分布区关联密切,砂岩颗粒荧光QGF参数指示其残余沥青质含量高,共同导致了长8、长9段高电阻率水层发育;研究区东南部长8、长9油层组断层-裂缝发育程度较低,地层水矿化度高,储层物性差、填隙物含量高、孔隙结构复杂,束缚水含量高,共同导致了长8、长9低电阻率油层发育。储层“四性”关系与低对比度油层成因机理分析相结合,分别构建了(1)低电阻率油层识别的流体敏感参数法和Fisher判别分析法,(2)高电阻率水层识别的优化饱和度参数法和电阻率-孔隙度相关分析法;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基于储层物性、孔隙结构、裂缝线密度和地层水矿化度等参数指标的低对比度油层识别标准,预测了研究区长8、长9油层组低阻油层和高阻水层这两类低对比度油层的平面分布规律。
董劲[2](2020)在《低渗储层孔隙结构对气水分布的控制机理与评价 ——以西湖凹陷为例》文中研究指明低渗透致密储层是近年来我国油气勘探开发的重要突破点之一。西湖凹陷花港组储层属于低渗致密储层,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油气资源,由于研究区储层非均质性强、物性差、束缚水饱和度高、电阻率低,气水关系复杂等原因,储层和含气性评价面临诸多难题。本文依据岩石学,矿物学,地球化学等技术方法与手段,对西湖凹陷A、B、C三个井区的储层岩石学特征,物性特征,微观孔隙结构及气水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明确了储层特征及其控制因素,分析了微观孔隙结构对气水分布的控制作用,同时利用孔隙结构对于岩电参数的响应机制,建立了基于微观孔隙结构的含气性评价方法,并对花港组储层进行含气性评价。花港组储层以长石岩屑质石英砂岩为主,同时发育少量长石质岩屑砂岩。成分成熟度较高,结构成熟度中等。孔隙类型包括原生粒间孔,粒间溶孔,粒内溶孔和粘土矿物微孔,其中主要以长石溶蚀的次生孔隙为主,对总面孔率贡献度达到86.13%以上。物源和沉积条件控制储层初始物性,压实作用是储层主要减孔因素,但胶结作用是储层致密化的关键,溶蚀作用是主要增孔因素。在高压压汞,离心核磁以及薄片观察实验数据的基础上,根据高斯函数拟合曲线,解析孔隙结构参数,构建拟合参数η值将花港组划分4类孔隙结构类型。结合离心核磁实验,明确了不同类型孔隙结构对于气水分布的控制作用。大孔峰中值和大孔峰孔隙度是控制微观气水分布的主要因素,随着离心速度增加,含气饱和度减小,小孔峰占比,大孔峰占比,小孔峰中值,大孔峰中值,大峰标准差和小峰标准差都呈现减小的趋势;束缚水赋存于分选较好,孔径较为集中的微小孔喉中。根据岩电实验,发现不同孔隙结构对应的岩电参数有较大的差异,其中a(岩性系数)与m(胶结指数)变化较大,其中a值由Ⅰ类储层的0.64增加到Ⅳ类储层的1.85,m由Ⅰ类储层的2降低到Ⅳ类储层的1.37,而b(岩性相关常数)和n(饱和度指数)变化较小。建立了η值与声波,密度和伽马测井曲线的联立计算公式,对花港组储层进行孔隙结构类型的划分,然后依据不同孔隙结构类型的岩电参数特征,计算储层的含气饱和度,由此提出基于孔隙结构的花港组储层的含气性评价新方法。实际应用表明,花港组储层以Ⅱ类和Ⅳ类储层为主,局部发育有Ⅰ类储层,对比密闭取芯含水饱和度测试,证明基于孔隙结构分类的含水饱和度计算结果比传统方法更准确,误差小于8.35%。对比三井区的气水分布剖面,发现西湖凹陷花港组气水分布受构造和储层孔隙结构类型共同控制。
宋星雷[3](2020)在《致密砂岩储层微观孔隙结构对致密油赋存的控制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常规油藏勘探开发程度越来越高,致密油藏成为未来开发的热点。致密砂岩油藏储层特征复杂,影响致密油的开发。本论文通过岩心常规物性测试、场发射电镜扫描﹑薄片鉴定﹑可动流体测试、高压压汞等实验,对研究区长8储层的微观孔隙结构特征进行了定量表征。在此基础上,借助CT扫描﹑核磁共振技术开展致密油赋存静态实验和油驱水动态实验,进行致密油赋存状态分析,通过将实验结果与储层微观孔隙特征参数做相关性分析,确定影响致密油赋存特征的关键因素。研究表明:研究区长8储层非均质性强﹑整体物性较差﹑孔隙结构复杂。致密油主要赋存在主赋存在0.001μm1.0μm孔喉半径范围内,赋存形态有油膜状、团簇状、多孔状和孤立状等。油驱水模拟成藏过程中,油总是优先进入到中等孔喉和大孔喉中,随着注入量的逐渐增加,小孔喉中油的含量也在缓慢上升,但大孔喉和中等孔喉中油的含量较小孔喉中的增加幅度较快。储层的孔隙类型、孔隙相关参数、喉道参数及孔隙喉道组合方式是影响致密油赋存的关键因素。
孙润[4](2020)在《砂岩微观孔隙结构特征电镜观察尺度的优质区间研究》文中提出本文以华北型石炭-二叠纪煤田,煤层间或煤层上部赋存的厚层砂岩含水层为主要研究对象,在了解和熟悉研究区域地质背景的基础上,对五个典型矿井(马兰矿、屯兰矿、李雅庄矿、吉宁矿、葛泉矿)主采煤层顶底板砂岩含水层组进行选点取样,以勘探钻孔为主要手段共获取砂岩岩心32块。为了探究砂岩微观孔隙结构特征电镜观察尺度的优质区间,以矿井地质学、水文地质学和分形理论为指导,综合运用岩石铸体薄片鉴定、CT三维重建、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等多种分析测试技术,并结合已有的致密砂岩孔隙度和渗透率方面的研究成果,主要得到以下结论:1.经室内实验室测定得知,本次采集五个矿区的砂岩岩心均具有极低的孔隙度和渗透率。2.偏光显微镜观察铸体薄片可知,岩性为细粒砂岩和粉砂岩不等粒砂岩,颜色以灰白色、黑灰色为主,主要成分为岩屑,石英、长石次之;砂岩粒度级别以细粒为主,含有少量中粒;填隙物含量较高,以高岭石、菱铁矿、伊利石为主。3.CT扫描结果可知,砂岩样品内多为连通度较差的小孔隙,不支持液体或气体流通。4.利用“小岛法”模型,应用Avizo、Image Pro Plus图像处理软件提取砂岩SEM图像微观孔隙结构的面积和周长,基于泊肃叶公式、达西渗流理论等计算了砂岩微观孔隙结构理论渗透率,结果表明:砂岩微观孔隙结构特征电镜观察尺度的优质区间是×200×1000,其中×500尺度下所计算的理论渗透率与实测渗透率最为接近,误差约为2.1%,即局部与整体反应出较强的自相似性;在该尺度下,得出理论渗透率与实测渗透率具有较强的相关性,这对矿区的煤层顶板防治水工作提供了一定的帮助。该论文有图50幅,表5格,参考文献75篇。
白泽[5](2020)在《陇东地区致密砂岩低对比度油层测井解释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长8段致密砂岩储层孔隙度和渗透率低、非均质性强、孔隙结构和油水关系复杂,孔隙流体对测井响应贡献小,油层和水层的电性和物性差异不明显,低对比度油层大量发育,测井定性识别和定量评价这一类油层困难,测井解释符合率低,严重制约了该地区石油资源勘探开发进程。本研究从储层地质特征入手,结合岩石物理实验、测井响应特征分析以及数字岩心技术,系统研究了低对比度油层的岩石物理特征与“四性”关系,从储层微观和宏观因素两个角度明确了低对比度油层的成因。在此基础上,针对性地构建流体识别因子,建立了双Rw曲线重叠法、分区图版法、全烃录井-测井信息联合法和P1/2正态分布法,并基于图版符合率和投票策略提出了一种综合流体判别法。同时,优化并构建了基于核磁共振测井和阵列声波测井的流体识别方法。建立并优选了合适的储层孔隙度、渗透率和饱和度模型,分区研究了变阿尔奇指数模型、双孔隙度模型和等效岩石组分模型。基于等效岩石毛管束理论推导了变胶结指数饱和度模型。此外,从数据挖掘的角度出发,利用支持向量机构建了用于流体识别和储层参数预测的SVM分类模型和SVR回归模型。最后,利用构建的测井解释方法和模型在研究区进行了实际应用效果分析。研究得出,储层束缚水饱和度含量高,地层水矿化度高和岩石复杂的润湿性是造成低对比度油层的主要微观因素;同时,储层地层水矿化度和烃源岩排烃能力的区域性差异在宏观上控制了低对比度油层的分布。提出的综合流体判别法既体现不同方法的独立判断,又考虑了多种方法的有机结合,应用效果比单一图版法更好,提高了常规测井流体识别精度。基于核磁共振和阵列声波测井建立的流体识别方法充分反映了孔隙流体信息,有效增强了新技术测井对复杂油水层的识别能力。基于测井曲线多元回归的孔隙度模型和利用核磁共振测井构建的渗透率模型精度更高。不同饱和度模型的计算结果与密闭取芯数据对比发现,利用等效岩石毛管束模型推导的变胶结指数模型计算精度最高,说明利用孔隙结构特征建立饱和度模型是有效的。SVM分类模型流体识别精度比常规测井交会图版法和BP神经网络方法高;利用SVR回归模型预测的渗透率和含水饱和度比实验数据拟合模型计算的精度更高,表明利用SVM方法开展复杂油水层测井解释与评价是可行的。上述研究成果为陇东地区油气勘探开发和老井复查提供了重要参考和解释依据。
曹超[6](2020)在《辽河坳陷于楼油田于4块沙河街组储层描述》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随着辽河油田主力区块陆续进入高含水、高采出程度阶段,为寻找产量接替,在勘探、开发程度较低的于4块实施了部分新井,见到了较好效果。但想要扩大实施规模,仍需解决沙一下段储层认识不统一,沙三上段储层研究程度低的问题。因此,需要利用地质、物探、试油试采等动静态资料,对构造形态、沉积环境、储层特征等方面进行准确落实,为后续增储建产提供帮助。本文依靠现有资料,采用“旋回对比、分级控制”的对比方法,将两套储层细分为八个砂岩组。同时结合三维地震、生产动态资料对该区进行了构造精细解释,编制了不同层位构造平面图,搞清了区内断层发育状况和构造分布形态。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利用岩心、测井等资料,对沉积相类型、沉积微相进行了研究,并针对区块南部井网控制程度低的问题,通过地震反演技术对储层分布进行了预测,指导了沉积平面图、砂体等厚图的绘制。同时为满足后续开发的需求,对储层岩石类型、孔隙结构、非均质性、成岩作用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研究。针对本区测井系列混乱、标准不统一的问题,重新进行了测井曲线二次解释,并明确了储层的岩性、物性、电性、含油性下限。最终结合上述研究成果,对储层进行了综合评价,确定了有利区域的分布,为以后分析剩余油分布,进行开发调整奠定了基础。
唐晓敏[7](2019)在《骨架导电低阻油层人造岩样实验及导电规律与导电模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低阻油气层已成为我国各油田增储上产的重要来源,但随着低阻油气藏勘探的深入,在准格尔盆地车60井区齐古组砂砾岩储层和二连盆地巴音都兰凹陷巴Ⅰ、巴Ⅱ号构造阿四段地层均发现了含有黄铁矿导电矿物的低阻油气层。含黄铁矿低阻油气层,因黄铁矿为金属矿物,依靠电子导电,因此,与常规油气层相比,含黄铁矿低阻油气层的导电机理发生了变化,导电规律变得复杂,尤其,当分散粘土、层状泥质、骨架含导电矿物等多种因素存在于同一油气层时,油气层的导电规律变得更加复杂,而现有电阻率解释模型尚不能描述含黄铁矿导电矿物的低阻油气层的导电规律。因此,从岩心实验和导电理论角度全面系统地研究含黄铁矿导电矿物的低阻油层的导电规律,建立适用于含黄铁矿导电矿物的低阻油层解释的电阻率模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针对无法获取不同泥质分布形式以及不同泥质和黄铁矿含量天然岩心的难题,本文采用了人工压制不同黄铁矿、泥质含量和分布形式的骨架导电人造岩样。并通过对人造岩样进行岩电及配套实验测量,研究了骨架导电人造岩样的导电规律。在进一步研究骨架导电低阻油层导电机理的基础上,利用有效介质对称导电理论,连通导电方程与HB方程或通用阿尔奇方程结合,建立了3种骨架导电低阻油层通用电阻率模型,并对模型进行了理论分析和实验验证,评价了模型的适用性和通用性。本文将不同粒径的黄铁矿颗粒与石英颗粒按一定的比例混合,制成覆胶膜的骨架颗粒,再加入伊利石粘土颗粒,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压制成含黄铁矿分散泥质长方体岩心,再压制一层伊利石粘土,制成含黄铁矿混合泥质长方体岩样。经过钻取、封装,制备成了黄铁矿和泥质含量及泥质分布形式不同的骨架导电人造岩样117块。采用分类分项有序的实验测量方案,对人造岩样进行了孔渗测量、岩电测量、全岩分析、粒度分析、核磁特性分析、压汞实验、阳离子交换容量测量,实现了对“同一”块岩样进行全套实验数据测量。利用全岩分析实验数据确定了分散粘土及黄铁矿含量,利用面积比法计算了层状泥质含量,利用分散泥质砂岩及纯黄铁矿岩样的岩电实验数据确定了分散粘土和黄铁矿的电导率;利用不同层状泥质含量的黄铁矿混合泥质岩样的岩电实验数据,确定了层状泥质电导率。制备的人造岩样的孔隙度范围为14.6%~33.1%,渗透率范围为4.49m D~138.84m D,黄铁矿含量范围为0%~74.1%,分散粘土含量范围为0%~13.7%,层状泥质含量范围为0%~28.9%,常温条件下分散粘土电导率约为0.011S/m,黄铁矿电导率约为0.0132S/m,高温条件下分散粘土电导率约为0.027S/m,黄铁矿电导率约为0.041S/m。实验数据分析表明,本文压制的人造岩样不但符合实验设计要求,而且满足了骨架导电低阻油层导电规律研究的需要。利用测量的含黄铁矿混合泥质人造岩样的实验数据,研究了黄铁矿、分散粘土、层状泥质含量以及泥质分布形式和温度对岩样的导电规律的影响。饱含水黄铁矿人造混合泥质岩石的电导率随层状泥质、分散粘土及黄铁矿含量增加而增大。含油气黄铁矿混合泥质人造岩样的导电性随层状泥质、分散粘土及黄铁矿含量增加而变好,电阻增大系数降低,不再遵循阿尔奇导电规律。当泥质含量一定时,泥质分布形式不同,岩样的导电规律不同,因此,不能忽略泥质分布形式对岩样导电规律的影响。基于含黄铁矿混合泥质人造岩样的导电规律研究结果,对骨架导电低阻油层的导电机理进行分析,将骨架导电混合泥质砂岩地层分为层状泥质、分散粘土、束缚水、可动水、油气、导电骨架、不导电骨架7组分,利用有效介质导电理论、连通导电方程与HB方程或通用阿尔奇方程结合,建立了3种适用于5种成因的低阻油层通用电阻率模型。理论分析表明,3种模型均满足理论边界条件,且随黄铁矿、分散粘土、层状泥质含量及电导率增大,模型描述的导电规律与理论认识一致。采用单因素分析法研究了模型中各参数变化对模型预测的骨架导电泥质岩石导电规律的影响;骨架导电低阻油层有效介质对称电阻率模型预测的岩石电阻率随分散粘土和黄铁矿渗滤速率增大而增大,随分散粘土和黄铁矿渗滤指数增大而减小;基于连通导电方程和HB方程或通用阿尔奇方程的骨架导电低阻油层电阻率模型预测的岩石电阻率随导电骨架颗粒胶结指数、粘土相导电指数增大而增大。利用含黄铁矿分散泥质岩样的岩电数据,采用最优化方法,给出了各模型的参数值及参数计算式,将该参数值代入模型中,计算含黄铁矿混合泥质岩样的电导率和含水饱和度,与实验测量值进行对比表明,本文给出的3种骨架导电通用电阻率模型均可以描述骨架导电混合泥质岩样的导电规律。理论和实验证明3种模型均能描述骨架含有导电矿物、富含粘土、高束缚水饱和度、砂泥岩薄互层及高矿化度地层水引起的低阻油层的导电规律,其中有效介质电阻率模型适用性及通用性更强。本文提出的骨架导电混合泥质岩石人造岩样的压制与成型技术,以及实验测量方案对于人造岩样压制和岩石物理实验具有实际指导意义。建立了可适用于5种成因类型同时存在的骨架导电低阻油层通用电阻率模型,可提高骨架导电低阻油层饱和度的计算精度,具有很强的实用价值。
闫伟超[8](2019)在《基于数字岩心与数字井筒的地层渗流特性研究》文中认为在油田勘探开发过程中,为了准确的评价生产能力,研究地层的渗流特性尤为重要。其中,绝对渗透率决定了产液量,相对渗透率反映了产液性质,流体分布表征了地层开发阶段含油性。由于国内大多数油田地质条件复杂,地层的渗流特性存在较大的差别。对于地层渗流特性的研究,通常采用岩石物理实验方法,结果更真实的代表地层渗流特性,但实验周期一般较长;数字岩心技术能够定量模拟分析地层渗流特性,模拟周期相对较短,但依然局限于采集到的离散岩心;而三维数字井筒技术,是一种能够模拟连续深度渗流特性的方法,但目前国内外对其研究成果较少,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新问题。本文分别从岩石物理实验、小尺度岩心模拟和大尺度井筒模拟三个方面对地层渗流特性进行研究。首先对实验室岩石物理手段测量地层渗流特性进行总结,对于CT扫描构建的不同流体分布三维数字岩心,基于扩张算法提出了一种油水分布图像修复方法,并提出一套定量表征微观剩余油的方法,包括微观剩余油含量和结构参数两方面进行定量表征。对于核磁共振实验的渗流特性研究,提出了一种利用MSE脉冲序列准确测量岩心孔隙度的新方法。通过岩心原样、饱和油、饱和水和离心四类的一维核磁共振和二维核磁共振实验对比测量,反映流体在有机孔与无机孔中分布规律与模式,给出确定束缚水饱和度的方法,并提出了新的一维核磁实验分析流体分布图版和二维核磁共振流体组分识别图版。基于多种核磁共振技术和渗吸过程实验对不同类型孔隙的润湿性进行表征,确定了岩心油、水润湿性条件下不同组分的核磁响应范围,验证了分子间同核偶极耦合的存在。其次,充分利用已有的资料构建最佳的三维数字岩心,提出了基于CT资料结合X射线衍射构建多矿物组分数字岩心方法和基于岩石粒度资料与压汞资料构建多尺度融合数字岩心方法。通过综合分析数学形态学方法、孔隙网络方法、格子玻尔兹曼方法在岩石渗流特性模拟结果的差异,确定不同研究目的和条件下渗流模拟适用的方法。对于裂缝性储层,研究了裂缝迂曲度对渗流的影响,并发现裂缝与基质的渗流耦合作用,提出综合渗透率模型。三维数字岩心数值模拟可以得到核磁共振响应,将核磁共振谱与地层岩心渗流特性结合,探索基于核磁共振研究地层岩石渗流特性方法。首先利用随机行走法对岩心的核磁共振响应进行模拟,并验证了该模拟方法的可行性。提出了一种基于体素有限元的岩心内部梯度场模拟的新方法,与传统的偶极求和方法相比,新方法更好的捕捉孔隙表面附近的磁场变化,计算的内部磁场梯度分布更加准确。综合分析多种影响因素对岩心内部梯度场的影响,绘制了不同类型砂岩的扩散域图版。以核磁共振T2谱转换的孔隙半径为纽带,基于数字岩心得到的含水饱和度与油块半径分布几何均值之间的关系,实现利用核磁共振计算不同饱和度条件下微观剩余油半径分布。提出具有不同流速等效的流体类型在孔隙空间分布的方法,通过结合T2谱系数法求解束缚水饱和度实现了核磁共振计算岩心渗透率。将核磁共振T2谱转换为毛管压力与含水饱和度的相关关系,得到孔隙结构指数,代入Brooks-Corey模型中计算相对渗透率,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吻合较好。以电成像数据转换孔隙度数据为硬数据、全直径CT资料为训练图像,采用多点地质统计学方法构建三维数字井筒,生成的孔隙度与岩心分析结果较吻合。通过孔隙度与渗透率相关关系,构建井周三维渗透率分布,利用有限元方法计算每层的渗透率值。利用三维孔隙半径分布构建井筒核磁T2谱,进而计算相对渗透率,最终实现不同层位连续的渗流特性表征。
刘欢[9](2019)在《Y区块水淹层测井评价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Y区块位于海上油田,自投产后长期利用人工注水开发,油田含水持续上升,综合含水率达65%~70%,处于中高含水阶段,非均质性导致水淹不均,部分层段水淹严重。油层水淹后,其在岩性、物性、含油性和电性等方面都会产生相应的变化,这也导致测井响应特征更加复杂,由此给水淹层的定性、定量评价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本文通过对Y区块水淹层进行综合研究,得到了一套适用于该区块水淹层评价及解释的方法,应用效果显着,为剩余油挖潜,提高采收率奠定科学依据。本文首先对研究靶区的区域地质概况进行了梳理,在深入了解研究区块的地质构造背景及勘探开发状况的基础上,又全面分析了储层的基本特征。为后续的水淹层综合评价提供了有力支持。通过岩石物理实验分析,研究了储层水淹后岩性(非粘土矿物组分和粘土矿物组分含量)、物性、电性及剩余油分布的变化规律,并对其机理进行了较全面的分析和研究。本文在对比分析油层水淹前后的测井响应特征的基础上,利用综合交会图法、原始电阻率曲线反演法和概率神经网络预测法对水淹层进行综合判别。在对岩心进行深度归位的基础上,建立了研究区块的测井解释参数模型。应用地质条件约束条件下的变倍数物质平衡理论,对地层混合液电阻率、含水饱和度及产水率等水淹层关键定量解释参数进行了精确评价。最后根据研究区块的实际状况制定了水淹级别划分标准。应用上述研究成果,对研究区块调整井和老井进行了测井二次精细解释,解释符合率达到86.5%以上,应用效果显着,表明本文提出的理论和方法具有较高的推广应用价值。
陈薪凯[10](2020)在《秦皇岛32-6油田曲流河储层单砂体精细解剖与定量表征》文中认为海上油田大井距、稀井网的开发现状,导致井间单砂体边界的预测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尽管海上油田具有相对较高品质的三维地震资料,但仅有部分层段或部分河段井震吻合度高。如何尽可能充分利用有限的井资料与地震资料,对全区单砂体的范围与边界进行更加精准的刻画,成为海上油田开发中后期油藏精细描述的关键。本文以秦皇岛32-6油田为研究对象,在利用岩心、测井、地震等资料的基础上,在精细的地层对比与分析确认研究区沉积环境的基础上,从岩心与测井识别入手对单砂体内部的岩相类型、成因序列、测井相特征与组合方式进行精细解剖,从测井与地震识别入手对单砂体的关键规模参数进行定量表征。最终综合使用上述成果对井震相关性差的层段的单砂体进行刻画,并应用于生产实践。为海上大井距、稀井网区块的油藏精细描述提供新的技术方法与理论依据。本论文主要取得了以下认识与结论:(1)综合利用多种手段,探讨了河流相储层不同级别、不同可容纳空间下的地层对比方案。由于河流相储层往往缺乏绝对意义上的标志层。在划分研究区油组界面时,在识别有限标志层的基础上,根据各油组之间含砂率、河道规模与叠置样式、相序、测井曲线、地震反射特征的规律变化,划分油组界面。在划分研究区小层界面时,油组(中期旋回)内部不同可容纳空间下,河道的展布与叠置特征差异显着,需利用不同的小层对比方法结合沉积成因差异对待。(2)针对目前研究区曲流河与浅水三角洲的争议,对研究区沉积特征与沉积环境进行分析确认,阐明了曲流河的定相方案。研究区砂岩成分类型与分选磨圆表明研究区沉积物搬运距离较短,具有近物源区堆积的特征。泥岩颜色与孢粉资料表明研究区明下段沉积时期气候温暖干燥,广泛分布耐盐耐干旱的草原植被;沉积物大部分时间、大部分区域暴露地表;同时季节性干旱潮湿交替,决口、溢岸事件频繁发生;局部含有少量小型泛滥平原湖泊或牛轭湖。研究区概率累积曲线、岩相类型、沉积序列均显示为曲流河沉积。(3)引入Bridge理论与近年来的决口扇理论对单一点坝与决口扇砂体内部的岩相类型、成因序列、测井相特征与组合方式进行精细解剖,建立了曲流河储层单砂体的测井识别新方法。在点坝序列的细分组合方面,研究区具有4种点坝砂体的成因序列,由于环绕单一点坝砂体的最大流速靠近坝头一侧而远离坝尾一侧,使得坝头以箱型韵律为主,坝尾以钟形韵律为主,并可以以此作为油藏描述中刻画点坝展布的理论基础,为单砂体在小层范围内的平面识别提供更多的测井相组合方式。在决口扇储层的精细解剖方面,阐明了研究区明下段储层当中决口扇的沉积特征与识别标准,认为研究区决口扇储层具有良好的储层潜力。(4)利用地震地貌学方法,对保存较完好、井震吻合度高的河段进行刻画,对关键参数进行测量与对比分析,阐明了研究区关键参数的定量化关系,并基于95%置信水平分析,建立适用于研究区的宽厚比公式。对比结果显示,在宽厚比图版当中,研究区所有数据点位于Collinson公式之下,Fielding公式之上,但与Bridge公式相差较大;与Flielding图版的对比结果显示,研究区所有数据点位于2A线之下,2B线之上;与Gibling图版的对比结果显示,研究区所有数据点接近100:1的宽厚比线,且与Gibling图版当中Rangal煤系样本的吻合度较高。此外,研究区点坝的平面规模参数成比例增大,即当点坝规模增大时,点坝的宽度、长度、对应河段的弧长与拱高成比例增大。但研究区点坝曲率与平面规模参数之间并没有必然联系,主要与悬移质含量有关。(5)讨论了此次单砂体精细解剖与定量表征成果在井震吻合度低的层段的应用效果,并提出了相应的开发建议。建议调整主力小层单一点坝范围内的注采井关系,确保主力小层单一点坝内部有采有注,防止因单一点坝内部注入水突进,导致相邻点坝采油井受效差或富集剩余油。对于厚度小于3m的薄油层而言,其点坝预测宽度通常接近或小于一个井距,导致小层范围内相邻注采井分别钻遇不同的单一点坝砂体,砂体之间由废弃河道阻隔,从而引起井间连通性差,导致采油井不受效。针对此类薄层砂体,建议通过井间加密确保单一点坝砂体内部有采有注。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摘要 |
| ABSTRCT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
| 1.2 研究现状及其发展趋势 |
| 1.3 研究内容、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
| 1.4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
| 1.5 主要研究成果及创新点 |
| 第二章 研究区地质概况 |
| 2.1 区域地质背景 |
| 2.2 地层特征 |
| 2.3 沉积相特征 |
| 2.4 构造及演化特征 |
| 第三章 储层特征与“四性”关系 |
| 3.1 储层岩石学与孔隙结构特征 |
| 3.2 储层物性与含油性特征 |
| 3.3 储层电性特征与四性关系解释模型 |
| 3.4 已发现低对比度油层的电性特征及其分布 |
| 第四章 多类型低对比度油层成因机理 |
| 4.1 裂缝分布规律与低对比度油层关系 |
| 4.2 地层水矿化度分布规律与低对比度油层关系 |
| 4.3 高电阻率水层成因机理 |
| 4.4 低电阻率油层成因机理 |
| 第五章 低对比度油层识别及分布规律预测 |
| 5.1 低电阻率油层识别方法 |
| 5.2 高电阻率水层识别方法 |
| 5.3 低对比度油层识别方法优选与分布规律预测 |
| 结论与认识 |
| 参考文献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创新点 |
| 第1章 前言 |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 1.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 1.2.2 研究区低渗致密砂岩储层研究现状 |
| 1.2.3 存在问题 |
|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 1.3.2 技术路线 |
| 1.4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
| 1.5 主要成果和认识 |
|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
| 2.1 构造特征 |
| 2.1.1 构造格局 |
| 2.1.2 构造演化 |
| 2.2 地层特征 |
| 第3章 低渗储层特征 |
| 3.1 储层沉积特征 |
| 3.2 储层岩石学特征 |
| 3.2.1 岩石矿物成分特征 |
| 3.2.2 岩石结构特征 |
| 3.3 储层物性特征 |
| 3.4 本章小结 |
| 第4章 储层孔喉结构特征及控制因素 |
| 4.1 孔隙类型 |
| 4.2 孔隙结构特征 |
| 4.2.1 高压压汞 |
| 4.2.2 核磁共振 |
| 4.2.3 分形维数定量表征孔隙结构 |
| 4.3 孔隙结构定量表征的新方法 |
| 4.3.1 高斯双峰函数拟合曲线法 |
| 4.3.2 孔隙结构定量表征结果 |
| 4.4 基于孔隙结构的储层类型划分 |
| 4.5 孔隙结构的控制因素 |
| 4.5.1 物源 |
| 4.5.2 成岩作用 |
| 4.6 本章小结 |
| 第5章 低渗储层孔隙结构对气水分布的控制作用 |
| 5.1 孔隙结构对微观气水分布的控制机理 |
| 5.1.1 实验原理 |
| 5.1.2 不同孔隙结构类型的离心曲线特征 |
| 5.1.3 微观气水分布的控制机理 |
| 5.2 孔隙结构对于岩电参数的影响 |
| 5.2.1 实验原理及结果 |
| 5.2.2 不同孔隙结构类型的岩电参数特征 |
| 5.3 本章小结 |
| 第6章 基于储层孔隙结构的含气性综合评价方法及应用 |
| 6.1 基于孔隙结构的含气饱和度计算方法 |
| 6.1.1 储层分类的测井响应 |
| 6.1.2 基于储层孔隙结构的含气性评价 |
| 6.1.3 单井含气饱和度预测效果 |
| 6.2 典型含气构造气水分布特征 |
| 6.2.1 储层纵横向分布特征 |
| 6.2.2 单井储层含气饱和度计算结果 |
| 6.2.3 气水分布特征及主控因素 |
| 6.3 本章小结 |
| 第7章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 1.2.1 致密油研究现状 |
| 1.2.2 致密油赋存研究现状 |
| 1.2.3 致密砂岩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特征研究现状 |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 1.3.1 研究内容 |
| 1.3.2 技术路线 |
| 1.3.3 创新点 |
| 第二章 致密砂岩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特征 |
| 2.1 储层物性特征 |
| 2.2 孔隙结构特征 |
| 2.2.1 孔隙类型 |
| 2.2.2 喉道类型 |
| 2.2.3 孔喉变化特征 |
| 2.3 可动流体赋存状态 |
| 2.3.1 实验原理简介 |
| 2.3.2 实验步骤和方法 |
| 2.3.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 2.4 本章小结 |
| 第三章 致密油微观赋存特征物理模拟实验 |
| 3.1 致密油静态赋存特征模拟实验 |
| 3.1.1 实验原理及设备 |
| 3.1.2 实验方法与步骤 |
| 3.1.3 实验结果及分析 |
| 3.2 致密油动态赋存特征模拟实验 |
| 3.2.1 实验原理及设备 |
| 3.2.2 实验方法及步骤 |
| 3.2.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 3.3 本章小结 |
| 第四章 致密油赋存机理及控制因素 |
| 4.1 致密油赋存形态及规律 |
| 4.2 致密油赋存的影响因素 |
| 4.2.1 物性的影响 |
| 4.2.2 孔喉特征参数的影响 |
| 4.2.3 孔喉半径的影响 |
| 4.2.4 孔隙喉道组合方式的影响 |
| 4.2.5 孔隙发育程度的影响 |
| 4.2.6 孔隙大小及连通性的影响 |
| 4.2.7 喉道参数的影响 |
| 4.3 本章小结 |
| 第五章 结论与认识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1 绪论 |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 1.3 研究内容 |
| 1.4 研究目标和难点 |
| 1.5 技术路线 |
| 1.6 本章小结 |
| 2 区域地质概况 |
| 2.1 区域位置 |
| 2.2 自然地理 |
| 2.3 区域地层特征 |
| 2.4 取样点岩石学特征 |
| 2.5 本章小结 |
| 3 砂岩样品的采集、制作和室内测试 |
| 3.1 岩心样品采集 |
| 3.2 岩心样品制作 |
| 3.3 岩心样品室内测定 |
| 3.4 本章小结 |
| 4 岩心样品扫描电镜图像(SEM)的采集与分析 |
| 4.1 扫描电镜简介 |
| 4.2 实验设备及实验材料 |
| 4.3 扫描电镜(SEM)图像采集 |
| 4.4 扫描电镜(SEM)图像参数提取 |
| 4.5 本章小结 |
| 5 基于分形理论的渗透率模型建立 |
| 5.1 分形理论简介 |
| 5.2 “小岛法”模型 |
| 5.3 微观孔隙渗透率理论模型 |
| 5.4 微观尺度下砂岩孔隙理论渗透率的计算 |
| 5.5 电镜观察尺度的优质区间 |
| 5.6 微观理论渗透率与宏观实测渗透率相关性分析 |
| 5.7 本章小结 |
| 6 结论 |
| 6.1 主要结论 |
| 6.2 存在问题 |
| 参考文献 |
| 作者简介 |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第1章 引言 |
| 1.1 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
| 1.2.1 低对比度油层的定义 |
| 1.2.2 低对比度油层的成因 |
| 1.2.3 复杂油水层流体识别研究进展 |
| 1.2.4 储层参数定量评价研究进展 |
| 1.2.5 低对比度油层测井识别与评价存在的问题 |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 1.4 取得的研究成果 |
| 1.5 主要创新点 |
| 第2章 低对比度油层岩石物理特征与测井响应 |
| 2.1 研究区基本地质概况 |
| 2.1.1 构造特征 |
| 2.1.2 沉积特征 |
| 2.1.3 岩性特征 |
| 2.2 岩石物理分析与特征 |
| 2.2.1 物性特征 |
| 2.2.2 水性特征 |
| 2.2.3 孔隙结构特征 |
| 2.3 储层“四性”关系研究 |
| 2.3.1 岩性与含油性 |
| 2.3.2 物性、电性与含油性 |
| 2.4 测井响应特征分析 |
| 2.5 本章小结 |
| 第3章 低对比度油层成因机理分析 |
| 3.1 低对比度油层成因概述 |
| 3.2 微观因素对低对比度油层的影响 |
| 3.2.1 黏土矿物附加导电性 |
| 3.2.2 束缚水含量 |
| 3.2.3 地层水矿化度的影响 |
| 3.2.4 润湿性 |
| 3.3 宏观因素对低对比度油层的影响 |
| 3.3.1 地层水矿化度的区域性差异 |
| 3.3.2 烃源岩排烃能力的差异 |
| 3.4 本章小结 |
| 第4章 数字岩心电性微观响应特征分析 |
| 4.1 三维数字岩心构建 |
| 4.1.1 X-CT扫描岩心成像 |
| 4.1.2 阈值分割提取组分 |
| 4.1.3 代表体积元分析 |
| 4.2 孔隙结构特征分析 |
| 4.3 数字岩心电阻率微观影响因素分析 |
| 4.3.1 有限元电阻率数值模拟方法 |
| 4.3.2 数学形态学图像处理方法 |
| 4.3.3 电阻率微观影响因素数值模拟 |
| 4.4 本章小结 |
| 第5章 测井解释与评价方法 |
| 5.1 常规测井流体识别方法 |
| 5.1.1 双视地层水电阻率曲线重叠法 |
| 5.1.2 流体识别因子交会图版法 |
| 5.1.3 P~(1/2)正态分布法 |
| 5.1.4 综合流体判别法 |
| 5.2 成像测井流体识别方法 |
| 5.2.1 核磁测井流体识别 |
| 5.2.2 阵列声波测井流体识别 |
| 5.3 储层参数定量评价模型 |
| 5.3.1 孔隙度模型 |
| 5.3.2 渗透率模型 |
| 5.3.3 饱和度模型 |
| 5.4 本章小结 |
| 第6章 支持向量机测井解释与评价模型 |
| 6.1 方法原理 |
| 6.2 SVM分类模型流体识别 |
| 6.2.1 SVM分类模型构建 |
| 6.2.2 流体识别效果分析 |
| 6.3 支持向量机回归(SVR)储层参数预测模型 |
| 6.3.1 SVR储层参数预测模型构建 |
| 6.3.2 储层参数预测结果分析 |
| 6.4 本章小结 |
| 第7章 应用效果及分析 |
| 7.1 常规测井流体识别软件模块挂接与应用 |
| 7.2 成像测井流体识别方法应用 |
| 7.2.1 核磁共振测井应用效果 |
| 7.2.2 阵列声波测井应用效果 |
| 7.3 基SVM方法的测井解释与应用效果 |
| 7.3.1 SVM分类模型流体识别 |
| 7.3.2 SVR回归模型储层参数计算 |
| 7.4 本章小结 |
| 第8章 结论与认识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0.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 0.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 0.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 0.3.1 主要研究内容 |
| 0.3.2 技术路线 |
| 第一章 区块概况 |
| 1.1 工区位置 |
| 1.2 勘探开发简况 |
| 1.3 资料录取情况 |
| 第二章 地层划分与对比 |
| 2.1 地层层序 |
| 2.2 地层对比原则及方法 |
| 2.3 标志层的确定 |
| 2.4 层组划分结果 |
| 第三章 构造特征研究 |
| 3.1 区域构造背景及演化史 |
| 3.2 地震资料解释 |
| 3.3 构造形态研究 |
| 3.4 断裂系统研究 |
| 第四章 储层展布预测 |
| 4.1 声波时差曲线归一化处理 |
| 4.2 合成记录标定与子波提取 |
| 4.3 低频模型的建立 |
| 4.4 约束稀疏脉冲反演 |
| 4.5 反演效果分析 |
| 第五章 沉积特征研究 |
| 5.1 沉积背景 |
| 5.2 物源方向 |
| 5.3 沉积相标志 |
| 5.3.1 古生物标志 |
| 5.3.2 岩石相类型及其特征 |
| 5.3.3 粒度特征 |
| 5.4 沉积相类型及特征 |
| 5.5 沉积微相平面展布 |
| 第六章 储层特征研究 |
| 6.1 岩石类型及特征 |
| 6.1.1 碎屑组成 |
| 6.1.2 填隙物组成 |
| 6.1.3 胶结类型 |
| 6.1.4 结构特征 |
| 6.2 储层砂体分布特征 |
| 6.2.1 纵向分布特征 |
| 6.2.2 平面分布特征 |
| 6.3 物性特征 |
| 6.4 孔隙结构特征 |
| 6.4.1 孔隙类型 |
| 6.4.2 喉道类型 |
| 6.4.3 孔隙结构类型 |
| 6.5 非均质性特征 |
| 6.5.1 层内非均质性特征 |
| 6.5.2 层间非均质性特征 |
| 6.5.3 平面非均质性特征 |
| 6.6 成岩作用特征 |
| 6.6.1 成岩作用类型 |
| 6.6.2 成岩序列 |
| 6.6.3 成岩阶段划分 |
| 第七章 测井解释与模型建立 |
| 7.1 测井资料状况 |
| 7.2 四性关系研究 |
| 7.2.1 含油性标准 |
| 7.2.2 岩性标准 |
| 7.2.3 物性标准 |
| 7.2.4 电性标准 |
| 7.3 储层参数解释模型 |
| 7.3.1 孔隙度模板 |
| 7.3.2 渗透率模板 |
| 7.3.3 渗透率、孔隙度下限确定 |
| 7.3.4 泥质含量的计算 |
| 7.3.5 含油饱和度的计算 |
| 第八章 储层综合评价及井位部署建议 |
| 8.1 油藏特征 |
| 8.1.1 油层纵向特征 |
| 8.1.2 油层平面特征 |
| 8.1.3 油藏类型 |
| 8.2 储层综合评价 |
| 8.2.1 储层纵向评价 |
| 8.2.2 储层平面评价 |
| 8.3 井位部署建议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作者简介、发表文章及研究成果目录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创新点摘要 |
| 前言 |
| 0.1 论文研究目的和意义 |
| 0.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 0.2.1 骨架导电人造泥质岩样压制与实验测量方法研究与进展 |
| 0.2.2 骨架导电低阻油层岩电实验规律研究与进展 |
| 0.2.3 骨架导电低阻油层电阻率模型研究与进展 |
| 0.3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思路 |
| 0.3.1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 0.3.2 论文的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
| 第1章 骨架导电低阻油层人造岩样设计与制作 |
| 1.1 骨架导电低阻油层人造岩样设计 |
| 1.2 骨架导电低阻油层人造岩样制作 |
| 1.2.1 纯砂岩人造岩样的制作 |
| 1.2.2 纯黄铁矿人造岩样制作 |
| 1.2.3 含黄铁矿混合泥质人造岩样制作 |
| 1.3 本章小结 |
| 第2章 骨架导电低阻油层人造岩样实验设计与测量 |
| 2.1 骨架导电低阻油层人造岩样实验设计 |
| 2.2 骨架导电低阻油层人造岩样实验测量与数据分析 |
| 2.2.1 孔隙度和渗透率测量与数据分析 |
| 2.2.2 全岩矿物测定与数据分析 |
| 2.2.3 岩电实验测量与数据分析 |
| 2.2.4 核磁共振实验与数据分析 |
| 2.2.5 压汞实验与数据分析 |
| 2.2.6 粒度测量与数据分析 |
| 2.2.7 阳离子交换容量测量与数据测量 |
| 2.3 骨架导电低阻油层人造岩样参数确定 |
| 2.3.1 确定层状泥质含量 |
| 2.3.2 确定层状泥质岩样的有效孔隙度 |
| 2.3.3 确定岩样的分散泥质含量 |
| 2.3.4 确定岩样的黄铁矿含量 |
| 2.3.5 确定岩样的束缚水饱和度 |
| 2.3.6 确定黄铁矿电导率 |
| 2.3.7 确定分散粘土电导率 |
| 2.3.8 确定层状泥质电导率 |
| 2.4 本章小结 |
| 第3章 骨架导电低阻油层人造岩样导电规律实验研究 |
| 3.1 纯黄铁矿岩样导电规律实验研究 |
| 3.1.1 饱含水纯黄铁矿岩样导电规律实验研究 |
| 3.1.2 含油气纯黄铁矿岩样导电规律实验研究 |
| 3.2 含黄铁矿泥质岩样导电规律实验研究 |
| 3.2.1 饱含水含黄铁矿泥质岩样导电规律实验研究 |
| 3.2.2 含油气骨架导电泥质岩石导电规律实验研究 |
| 3.2.3 温压变化对骨架导电泥质岩石导电规律的影响 |
| 3.3 本章小结 |
| 第4章 骨架导电低阻油层有效介质对称电阻率模型 |
| 4.1 有效介质对称导电理论及应用基础研究 |
| 4.2 骨架导电低阻油层有效介质对称电阻率方程的建立 |
| 4.2.1 层状泥质与分散泥质砂岩并联导电 |
| 4.2.2 骨架导电分散泥质砂岩有效介质对称电阻率模型 |
| 4.3 骨架导电低阻油层有效介质对称电阻率模型的理论分析 |
| 4.3.1 满足物理约束条件 |
| 4.3.2 分析模型预测导电规律的影响因素 |
| 4.4 骨架导电低阻油层有效介质对称电阻率模型的实验验证 |
| 4.4.1 分散泥质砂岩岩样实验验证 |
| 4.4.2 纯黄铁矿岩样实验验证 |
| 4.4.3 含黄铁矿纯砂岩岩样实验验证 |
| 4.4.4 分散泥质黄铁矿岩样实验验证 |
| 4.4.5 含黄铁矿分散泥质砂岩岩样实验验证 |
| 4.4.6 含黄铁矿混合泥质岩样实验验证 |
| 4.5 本章小结 |
| 第5章 基于连通导电方程和HB方程的骨架导电低阻油层电阻率模型 |
| 5.1 连通导电方程和HB方程导电理论 |
| 5.1.1 连通导电方程导电理论 |
| 5.1.2 HB方程导电理论 |
| 5.2 骨架导电低阻油层电阻率模型的建立 |
| 5.2.1 骨架导电低阻油层电阻率模型的推导 |
| 5.3 骨架导电低阻油层电阻率模型的理论分析 |
| 5.3.1 满足物理约束条件 |
| 5.3.2 分析模型预测导电规律的影响因素 |
| 5.4 骨架导电低阻油层电阻率模型的实验验证 |
| 5.4.1 分散泥质砂岩岩样实验验证 |
| 5.4.2 纯黄铁矿岩样实验验证 |
| 5.4.3 含黄铁矿纯砂岩岩样实验验证 |
| 5.4.4 分散泥质黄铁矿岩样实验验证 |
| 5.4.5 含黄铁矿分散泥质砂岩岩样实验验证 |
| 5.4.6 含黄铁矿混合泥质岩样实验验证 |
| 5.5 本章小结 |
| 第6章 基于连通导电方程和通用阿尔奇方程的骨架导电低阻油层电阻率模型 |
| 6.1 通用阿尔奇导电理论 |
| 6.2 骨架导电低阻油层电阻率模型的建立 |
| 6.2.1 骨架导电低阻油层电阻率模型的推导 |
| 6.3 骨架导电低阻油层电阻率模型的理论分析 |
| 6.3.1 满足物理约束条件 |
| 6.3.2 分析模型预测导电规律的影响因素 |
| 6.4 骨架导电低阻油层电阻率模型的实验验证 |
| 6.4.1 分散泥质砂岩岩样实验数据验证 |
| 6.4.2 纯黄铁矿岩样实验数据验证 |
| 6.4.3 含黄铁矿纯砂岩岩样实验数据验证 |
| 6.4.4 分散泥质黄铁矿岩样实验数据验证 |
| 6.4.5 含黄铁矿分散泥质砂岩岩样实验数据验证 |
| 6.4.6 含黄铁矿混合泥质岩样实验验证 |
| 6.5 本章小结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及完成的科研项目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创新点摘要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 1.2.1 基于物理实验的地层渗流特性国内外研究现状 |
| 1.2.2 基于数值模拟的地层渗流特性国内外研究现状 |
| 1.3 论文的研究内容和研究目标 |
| 1.4 论文的总体结构 |
| 第二章 岩石物理实验研究地层渗流特性 |
| 2.1 实验室测量渗透率与相对渗透率 |
| 2.2 CT扫描实验构建不同流体分布的三维数字岩心 |
| 2.2.1 X射线CT扫描建立不同含油饱和度三维数字岩心 |
| 2.2.2 微观剩余油定量表征 |
| 2.3 核磁共振技术研究地层流体分布 |
| 2.3.1 核磁共振原理 |
| 2.3.2 一种准确测量岩心孔隙度的新方法 |
| 2.3.3 一维核磁实验分析流体分布 |
| 2.3.4 二维核磁实验分析流体分布 |
| 2.3.5 岩心润湿性分析 |
| 2.4 本章小结 |
| 第三章 数字岩心数值模拟研究地层岩石渗流特性 |
| 3.1 三维数字岩心构建方法及参数表征 |
| 3.1.1 X射线CT扫描建立三维数字岩心 |
| 3.1.2 CT资料结合XRD资料构建多矿物数字岩心 |
| 3.1.3 过程法与多尺度融合方法构建三维数字岩心 |
| 3.2 三维数字岩心渗流数值模拟方法 |
| 3.2.1 数学形态学方法渗流模拟 |
| 3.2.2 基于孔隙网络方法的渗流特性模拟 |
| 3.2.3 格子玻尔兹曼方法的渗流特性模拟 |
| 3.2.4 不同渗流模拟方法对比 |
| 3.3 裂缝性储层微观渗流特性研究 |
| 3.3.1 裂缝迂曲度对渗透率的影响 |
| 3.3.2 裂缝与岩石基质的渗流耦合现象 |
| 3.3.3 裂缝性储层综合渗透率模型 |
| 3.4 本章小结 |
| 第四章 基于核磁共振模拟研究地层岩石渗流特性 |
| 4.1 三维数字岩心核磁共振模拟 |
| 4.2 岩心内部磁场梯度场模拟 |
| 4.2.1 一种新的岩心内部磁场梯度场模拟方法 |
| 4.2.2 岩心内部磁场梯度场模拟验证分析 |
| 4.2.3 岩心内部磁场梯度场影响因素分析 |
| 4.3 核磁共振计算地层岩石渗流特性 |
| 4.3.1 核磁共振-微观剩余油分布特征关系 |
| 4.3.2 核磁共振-渗透率参数的数值模拟 |
| 4.3.3 核磁共振-相对渗透率参数的数值模拟 |
| 4.4 本章小结 |
| 第五章 基于数字井筒研究地层岩石渗流特性 |
| 5.1 三维数字井筒构建方法 |
| 5.1.1 电成像图像转孔隙度数据 |
| 5.1.2 结合电成像和数字岩心构建三维数字井筒 |
| 5.2 三维数字井筒绝对渗透率模拟 |
| 5.3 三维数字井筒相对渗透率模拟 |
| 5.4 本章小结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 致谢 |
| 作者简介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前言 |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 1.3 水淹层研究目前存在的问题及未来发展趋势 |
| 1.4 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 1.4.1 主要研究内容 |
| 1.4.2 研究技术路线 |
|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
| 2.1 区域位置及构造特征 |
| 2.2 储层基本特征 |
| 2.2.1 岩性基本特征 |
| 2.2.2 物性基本特征 |
| 2.2.3 粒度特征 |
| 2.3 油藏及生产动态特征 |
| 2.3.1 流体性质 |
| 2.3.2 温压系统 |
| 2.3.3 生产动态特征 |
| 第三章 水淹层岩石物理实验分析及机理研究 |
| 3.1 全岩矿物分析 |
| 3.2 物性特征分析 |
| 3.2.1 孔、渗值的变化 |
| 3.2.2 孔隙结构的变化 |
| 3.2.3 物性特征变化机理分析 |
| 3.3 电性特征分析 |
| 3.3.1 地层电阻率变化规律 |
| 3.3.2 岩电参数变化规律 |
| 3.4 水淹层地层电阻率模拟方法 |
| 3.4.1 变倍数物质平衡法原理 |
| 3.4.2 变倍数物质平衡法求取储层参数 |
| 3.4.3 变倍数物质平衡法模拟水驱实验数据的效果分析 |
| 3.5 水驱油动态核磁共振实验分析 |
| 3.5.1 剩余油的微观分布规律 |
| 3.5.2 水驱前后束缚水饱和度变化 |
| 第四章 水淹层测井定性识别方法 |
| 4.1 水淹层测井响应特征 |
| 4.1.1 电阻率曲线变化特征 |
| 4.1.2 气测录井曲线变化特征 |
| 4.1.3 C/O测井曲线变化特征 |
| 4.2 交会图版法识别水淹层 |
| 4.2.1 电阻率与三孔隙度曲线交会图版 |
| 4.2.2 S_w与S_(wi)交会图版 |
| 4.2.3 测-录井综合识别图版 |
| 4.2.4 C/O测井交会图 |
| 4.3 地层原始电阻率反演法识别水淹层 |
| 4.3.1 油驱水实验数据反演储层原始电阻率 |
| 4.3.2 变倍数物质平衡法反演地层电阻率 |
| 4.4 水淹级别划分标准 |
| 4.5 概率神经网络方法预测水淹级别 |
| 第五章 水淹层测井定量解释模型 |
| 5.1 岩心深度归位 |
| 5.2 岩电参数研究 |
| 5.2.1 参数a、m值的确定 |
| 5.2.2 参数b、n值的确定 |
| 5.3 泥质含量模型 |
| 5.4 孔隙度模型 |
| 5.5 渗透率模型 |
| 5.6 含水饱和度模型 |
| 5.7 束缚水饱和度模型 |
| 5.8 残余油饱和度计算 |
| 5.9 相对渗透率计算模型 |
| 5.10 产水率计算 |
| 5.11 变倍数物质平衡法求解储层参数 |
| 第六章 水淹层综合评价效果分析 |
| 结论与建议 |
| 参考文献 |
|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 致谢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1 引言 |
| 1.1 选题目的与意义 |
| 1.2 研究背景与现状 |
| 1.2.1 河流相小层对比研究现状 |
| 1.2.2 曲流河储层单砂体的沉积特征与识别方式的研究现状 |
| 1.2.3 曲流河储层构型单元定量表征的研究现状 |
|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方法 |
| 1.3.1 研究内容与科学问题 |
| 1.3.2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 1.4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
| 1.5 主要创新点 |
| 2 研究区概况 |
| 2.1 地质概况 |
| 2.1.1 研究区地理位置 |
| 2.1.2 构造概况 |
| 2.1.3 地层概况 |
| 2.1.4 沉积概况 |
| 2.1.5 油藏概况 |
| 2.2 开发概况 |
| 2.3 资料基础 |
| 3 河流相地层的精细划分与对比 |
| 3.1 河流相地层对比的方法与原则 |
| 3.2 研究区地层界面的特征与对比方法 |
| 3.2.1 井震结合对油组界面进行识别与追踪 |
| 3.2.3 基于沉积成因结合多种方法划分小层界面 |
| 3.3 地层对比划分结果 |
| 4 点坝与决口扇微相特征和识别方法 |
| 4.1 沉积环境与沉积特征分析 |
| 4.1.1 成分特征 |
| 4.1.2 沉积结构特征 |
| 4.1.3 泥岩颜色特征 |
| 4.1.4 古生物与古气候特征 |
| 4.1.5 沉积构造与岩相类型 |
| 4.1.6 测井相特征 |
| 4.1.7 沉积相类型与典型井沉积微相特征 |
| 4.2 点坝沉积序列与测井响应模式 |
| 4.2.1 细分点坝序列的必要性与理论基础 |
| 4.2.2 细分点坝序列在秦皇岛32-6 油田的应用 |
| 4.3 决口扇储层的沉积特征与识别方式 |
| 4.3.1 决口扇的沉积特征与相标志 |
| 4.3.2 决口扇的差异分析与区分标准 |
| 5 单砂体关键规模参数的识别与定量表征 |
| 5.1 井-震结合识别单砂体的方法与原则 |
| 5.2 井-震结合识别确定性较大的点坝砂体 |
| 5.2.1 地震资料选取 |
| 5.2.2 时深转换与层位标定 |
| 5.2.3 地震属性与岩性的对应关系分析 |
| 5.2.4 地震属性优选 |
| 5.2.5 体透视方法选取典型河段 |
| 5.2.6 目标河段微调标志层微调与沿层切片提取 |
| 5.2.7 根据沿层切片与对应小层的砂体厚度绘制沉积微相 |
| 5.2.8 确定性较大河段的小层平面展布特征 |
| 5.3 点坝定量化参数的统计分析与对比 |
| 5.3.1 定量化参数类型与测量方法 |
| 5.3.2 研究区定量化参数的统计结果 |
| 5.3.3 研究区关键定量化参数与经典方程和图版的对比分析 |
| 5.4 研究区关键参数经验公式建立 |
| 5.4.1 基于95%置信水平的研究区宽厚比经验公式 |
| 5.4.2 其它平面规模参数的定量方程 |
| 5.4.3 曲率与悬移质含量和平面规模参数关系 |
| 6 单砂体精细解剖与定量表征的应用 |
| 6.1 井-震吻合度低的单砂体刻画 |
| 6.1.1 地震属性与岩性的对应关系分析 |
| 6.1.2 基于单砂体精细解剖与定量表征的砂体刻画 |
| 6.1.3 基于单砂体精细解剖与定量表征的沉积微相刻画 |
| 6.2 砂体连通性与动态信息对比分析 |
| 6.2.1 井间示踪剂测试结果分析 |
| 6.2.2 生产动态与砂体连通性分析 |
| 7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附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