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杰伟[1](2020)在《支架成形术治疗椎动脉起始段狭窄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探讨和评估支架置入治疗椎动脉起始段狭窄的安全性、有效性;对比观察药物洗脱支架(DES)与金属裸支架(BMS)治疗椎动脉起始段狭窄的近远期疗效;分析椎动脉起始段支架置入术后再狭窄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16年8月至2019年日8月因内科药物治疗后疗效欠佳的椎动脉起始段中重度狭窄的卒中患者66例,所有患者均行全脑血管造影术明确血管狭窄程度后行椎动脉支架置入术,分析其技术有效性、临床缓解率及术后并发症等;根据患者置入支架类型的不同,分为金属裸支架(BMS)组和药物洗脱支架(DES)组,比较BMS和DES对患者主要终点事件、次要终点事件等的差异性;根据支架内是否出现再狭窄的情况,分为未狭窄组和再狭窄组,应用统计学分析支架内再狭窄与性别、年龄、吸烟、饮酒、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冠心病、优势血管、血管的位置、血管的内径、狭窄程度、狭窄段长度、术后残余狭窄率和支架类型等因素与再狭窄的相关性。结果:66例患者男性49例,女性17例,年龄48-86岁,平均(63.24±7.46)岁。所有患者均成功完成支架置入,共置入支架67枚(金属裸支架36枚、药物洗脱支架31枚),技术成功率100%;围手术期间并发症5例(7.58%),无致残性及致死性卒中发生;大部分患者临床症状较前缓解,临床成功率93.94%,患者术前术后NIHSS评分对比无统计学意义(z=0.351,P=0.732);随访期间,13例(19.70%)患者术后存在支架内再狭窄,1例(1.52%)出现金属裸支架断裂,7例(10.61%)患者发生TIA;3例(4.55%)患者发生小卒中,1例(1.52%)裸金属支架再狭窄后再次置入1枚药物洗脱支架,无致残性卒中、死亡及消化道大出血病例的发生。BMS组患者术后的再狭窄率要明显高于DES组(t=5.103,P=0.039),BMS组和DES组患者在术后Malek评分、围手术期并发症、主要终点事件、次要终点事件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的吸烟、血管内径和支架类型与支架术后再狭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是治疗椎动脉起始段狭窄的有效方法之一,手术技术成功率、安全性、可行性高,并发症发生率低,但存在较高的再狭窄率;本研究中,与金属裸支架相比,药物洗脱支架术后随访中支架再狭窄率更低,TIA和再发卒中情况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支架置入术后再狭窄和吸烟、管腔内径和支架类型有一定的相关性。
蒋青青[2](2019)在《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在后循环脑梗死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文中提出目的:通过分析急性和慢性后循环脑梗死的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变化的特点,并和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比较,初步探讨BAEP在后循环脑梗死早期识别和诊断方面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本研究选择2018年8月至2019年3月在上海第六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就诊的后循环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头颅MRI显示急性后循环梗死病灶患者36例为急性组,显示慢性梗死病灶的患者32例为慢性组,同时选择正常健康人群32例为对照组。观察Ⅰ、Ⅲ、V各波峰潜伏期(PL)和Ⅰ-Ⅲ、Ⅲ~Ⅴ、Ⅰ~Ⅴ波各峰间潜伏期(IPL)、Ⅲ~Ⅴ/Ⅰ~Ⅲ波间期比值等数据的变化特点,并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斑块厚度、狭窄比率进行相关性比较分析。结果3组患者的BAEP结果,其Ⅲ波、Ⅴ波峰潜伏期平均值4.08±0.30mm、6.09±0.4mm,颈动脉IMT平均0.85±0.15mm、斑块厚度平均1.01±1.15mm,狭窄比率平均0.2±0.19。各波PL值与IMT、斑块厚度、狭窄比率均有显着相关性(正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椎动脉超声提示急性组有3例单侧椎动脉血流速度减慢,1例单侧椎动脉阻力指数增高,慢性组有1例单侧椎动脉血流速度减慢,均未检出斑块与明显狭窄。急性组Ⅰ波平均PL为1.88±0.95ms、Ⅲ波平均PL为4.39±0.25ms、Ⅴ波平均 PL 为 6.43±0.36ms,Ⅰ~Ⅲ波平均 IPL 为 2.66±0.28ms、Ⅲ~Ⅴ 波平均IPL为2.04±0.26ms、Ⅰ~Ⅴ波平均IPL为4.71±0.39ms。慢性组Ⅰ波平均PL为 1.73±0.13ms、Ⅲ波平均 PL 为 3.96±0.20ms、V波平均 PL 为 6.04±0.26ms,Ⅰ~Ⅲ波平均 IPL 为 2.24±0.24ms、Ⅲ~Ⅴ波平均 IPL 为 2.09±0.25ms、Ⅰ~V波平均IPL为4.33±0.31ms。对照组Ⅰ波平均PL为1.66±0.11ms、Ⅲ波平均 PL 为 3.86±0.11ms、V波平均 PL 为 5.74±0.16ms,Ⅰ~Ⅲ波平均 IPL为2.19±0.13ms、Ⅲ~Ⅴ波平均 IPL 为 1.88±0.11ms、Ⅰ~Ⅴ波平均 IPL 为 4.08±0.18ms。急性组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异常者Ⅲ波、Ⅴ波峰潜伏期、Ⅰ~Ⅲ、Ⅰ~Ⅴ波峰间潜伏期均较慢性组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Ⅲ~Ⅴ波峰间潜伏期较慢性组无明显延长(P>0.05)。慢性组Ⅲ波、V波峰潜伏期、Ⅰ~Ⅴ波峰间潜伏期均较对照组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Ⅰ~Ⅲ波峰间期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Ⅲ~Ⅴ/Ⅰ~Ⅲ>1异常的慢性组9例,急性组2例,两组比较(P值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组异常累及耳蜗段1例(2.8%),累及桥脑段3例(8.3%),耳蜗、桥脑段同时累及30例(83.3%),单侧异常8例(22.2%),双侧异常26例(72.2%),慢性组异常累及耳蜗段0例(0%),累及桥脑段11例(34.4%),耳蜗、桥脑段同时累及6例(18.8%),单侧异常12例(37.5%),双侧异常6例(18.8%),总异常率急性组34例(94.4%),慢性组18例(56.3%),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BAEP检查能灵敏地检测出急性和慢性后循环脑梗死患者的听觉感觉通路的电生理异常,与其动脉粥样硬化程度正相关。2、急性组BAEP结果Ⅲ、Ⅴ波PL、Ⅰ~Ⅲ、Ⅰ~Ⅴ波IPL均显着延长,以Ⅲ波PL、Ⅰ~Ⅲ波IPL延长为主;慢性组BAEP结果Ⅲ、Ⅴ波PL、Ⅲ~Ⅴ、Ⅰ~Ⅴ波IPL延长,以Ⅴ波PL、Ⅲ~Ⅴ波IPL的延长为主。客观反映了急性和慢性后循环脑梗死的脑干功能障碍特点。3、急性、慢性后循环脑梗死可存在耳蜗和/或桥脑段结构的功能性损害,并可通过BAEP检查表现的不同特征予以鉴别,为早期识别、防治后循环脑干功能障碍提供了的可靠的功能性指标依据。
郑立建[3](2017)在《椎动脉V2段显微解剖与临床应用的相关研究》文中提出目的1、通过对椎动脉V2段及其毗邻结构的解剖学研究,探究其解剖结构与毗邻关系在椎动脉疾病病因学中的意义,并为临床上行颈前外侧入路、颈总动脉-椎动脉搭桥及颈外动脉-椎动脉搭桥手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探讨如何安全有效的在颈前区暴露椎动脉V2段;2、通过研究颈外动脉分支--甲状腺上动脉与椎动脉V2段的解剖关系,探讨颈外动脉分支与颈总动脉作为供血动脉在后循环血流重建手术中的优劣,以及甲状腺上动脉-椎动脉V2段搭桥在后循环血流重建中的应用前景。对象和方法1、选择灌注有彩色硅胶的带颈部成人尸头湿标本10例(共20侧),模拟颈前外侧入路显露椎动脉V2段,记录解剖时经过的具体步骤及途径的层次结构;2、选择头颈部CTA带颈椎三维重建影像资料20例(40侧),观察并记录椎动脉V2段走行、长度、管径、分支、变异;3、根据尸头标本以及三维重建影像资料总结椎动脉V2段与周围组织的毗邻关系;4、测量尸头标本椎动脉优势侧(均势者为左侧)颈外动脉分支甲状腺上动脉起始部位置、对应椎体水平,以及至甲状腺上极的长度、管径,测量头颈部CTA带颈椎三维重建影像资料中椎动脉优势侧甲状腺上动脉起始部与椎动脉V2段的距离。结果1、颈前外侧入路显露椎动脉V2段的结构依次为:皮肤、皮下脂肪、颈阔肌、胸锁乳突肌、椎前筋膜、颈长肌、横突、椎动脉。2、椎动脉V2段多数起自C6横突孔(39侧),少数起自其他横突孔,走行在C6-C3横突孔所形成的骨性管道内,在枢椎椎体下缘沿枢椎椎体向上外侧走行,至进入枢椎横突孔为止。左侧优势者14例,右侧优势者2例,均势者4例。椎动脉V2段起点直径为(3.8±1.3)mm,终点直径为(3.4±1.2)mm,长度为(70.0±2.1)mm。3、椎动脉V2段与其周围的静脉丛一同被横突骨膜延续的骨膜鞘所包绕;在两个横突之间,V2段前方为横突间肌与颈长肌,C5-C2前外侧还有头长肌,内侧与Luschka关节相邻,后方为颈椎关节突,后内侧为椎间孔,颈段脊神经根自椎间孔发出后自V2段后内侧向后外侧走行。椎动脉V2段主要分支为各个颈椎节段发出的脊神经根动脉。4、甲状腺上动脉自颈总动脉发出者4例,自颈外动脉发出者3例,于颈总动脉分叉部水平发出者3例;起点在C4椎体上缘水平6例,C3横突水平3例,C3椎体上缘水平1例;起点直径为(2.0±0.3)mm,至甲状腺上极长度为(45.9±6.4)mm,甲状腺上极处管径为(1.7±0.2)mm,与椎动脉V2段间的距离为(20.8±1.9)mm。结论1、通过对椎动脉V2段的显微解剖学研究,为临床上椎动脉相关疾病发病机制提供了解剖学依据,并提供新的思路;2、术前对椎动脉连带颈椎进行CT三维重建可明确椎动脉病变的位置、形态及与颈椎骨性结构的关系,对制定手术方案以及防止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很有帮助;3、在实际操作中,通过颈前外侧入路,在颈外静脉与胸锁乳突肌之间,切开椎前筋膜及颈长肌,咬除横突骨质,可以安全有效的显露椎动脉V2段;4、椎动脉V2段与周围的肌肉、骨骼、血管、神经关系密切,熟悉此区域的解剖关系可避免临床操作时损伤这些结构;5、甲状腺上动脉管径在2mm左右,可游离段较长,且与椎动脉V2段距离较近,可作为椎动脉血流重建的良好供体血管。
温玉梅[4](2016)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颈部大动脉病变的超声学评估》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随着经济水平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老龄化,国民脑血管病发病率明显增加,而且脑血管病发病趋势有逐渐年轻化的迹象。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作为神经科的常见病、多发病,病死率和致残率均很高,相当一部分病人进展为脑梗死,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工作能力,不仅给患者及其家属带来了心理和经济上的负担,还给社会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因此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病因尤为必要。通常将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分为颈动脉系统TIA和椎基底动脉系统TIA两种。临床症状包括肢体无力麻木、一过性头晕、一过性语言障碍、黑曚、吞咽困难、跌倒发作等。颈部大动脉内-中膜增厚、斑块形成以及管腔狭窄是导致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重要原因,只有提高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颈动脉病变的检出率,才能了解颈动脉病变与临床症状之间的关系,从而有效地预防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发生,降低其带来的全球性的社会、经济负担。本研究主要是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颈部血管的病变特点,以及TIA与颈部大动脉病变的关系,对于明确TIA的病因,减少TIA的发生、发展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方法: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收集河北省人民医院和张家口市第二医院诊断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患者共100例作为TIA组,同期来河北省人民医院和张家口市第二医院体检中心体检的健康人群共69例作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差异不显着,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所有入选患者均行CT或MRI、心电图、血压、血糖、血脂等检查。观察受检者颈总动脉、颈总动脉分叉处、颈内动脉颅外段、椎动脉颅外段及双侧锁骨下动脉,测量各血管的管腔内径及各动脉的血流速度、斑块的部位、形态、大小及性质,有无管腔狭窄及其狭窄程度。超声诊断标准:(1)硬斑的二维图像显示为强回声,后方可伴有声影;(2)软斑的二维图像显示为低回声或中低回声;(3)混合斑的图像显示为回声强弱不均;前者为稳定斑块,后两者为不稳定斑块。管腔狭窄程度计算公式:管腔狭窄率%=(1-最小残余管腔/远端正常原血管管腔直径)×100%[9]。如果同一血管内有多处斑块或狭窄,分析管腔狭窄程度时仅仅分析狭窄最严重的部位。血管狭窄程度按以下标准分级:轻度狭窄:049%;中度狭窄:50%69%;重度狭窄:7099%;完全闭塞:100%。结果:1 TIA组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高血糖、吸烟、肥胖的发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 TIA组患者的总胆固醇、低密度胆固醇及空腹血糖水平的水平均高于对照组,高密度胆固醇的水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甘油三酯含量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 TIA组斑块检出率80%,其中易损斑块68例,检出率为68.0%;对照组斑块检出率36.2%,其中检出易损斑块12例,检出率为17.5%,TIA组斑块的发生率和易损斑块检出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 TIA组斑块以软斑多发,构成比为62.2%,与对照组的16.7%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以硬斑多发,构成比为66.7%,与TIA组的25.9%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好发于颈总动脉分叉处,椎基底动脉系统TIA组、颈动脉系统TIA组及对照组的斑块发生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颈动脉系统TIA组锁骨下动脉起始处斑块发生率低于椎基底动脉系统TIA组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椎-基底动脉系统TIA组一侧椎动脉血管迂曲、走行异常、内径变窄发生率和椎动脉血流缓慢、阻力指数、脉动指数增高的情况明显比对照组和颈动脉系统TIA组高,差异有显着性(P<0.01),而颈动脉系统TIA与对照组各项作比较,差异无显着性(P>0.05)。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是监测TIA患者颈部动脉病变的可靠方法,可作为TIA重要的普查筛选手段,对预防TIA的发生、发展以及TIA的诊断和治疗有重要意义。
卢文鹏[5](2014)在《血管内介入与显微外科脑血管搭桥治疗颅内夹层动脉瘤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颅内夹层性动脉瘤诊断及治疗困难,预后差。本研究旨在通过对颅内夹层性动脉瘤的患者采用个体化血管内治疗方式,与传统的显微外科脑血管搭桥治疗颅内夹层性动脉瘤方法及疗效进行对照分析,以降低颅内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的死亡率、致残率,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为目的,为临床提供具有应用价值的方法。方法:研究对象为自2008年12月至2012年10月于多中心临床对比研究的夹层动脉瘤患者40例;选择标准:经影像学确诊的颅内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分组治疗,实验组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明确病变部位后根据结果选择合适方法对动脉瘤行血管内治疗;对照组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明确病变部位后选择显微外科脑血管搭桥手术治疗。研究术后3个月、6个月以Glasgow(GOS)评分分级、术后并发症及术前等待时间为指标进行疗效分析;根据术前一般情况(年龄、性别、动脉瘤位置、Hunt-Hess分级、CTFisher分级)两两配对,排除不能配对的患者,通过筛选后,对其中行血管内治疗的患者20例和行脑血管搭桥治疗得患者20例进行分析。对比出院3个月、6个月后的GOS评分、术后并发症(颅内感染、脑积水、脑梗塞、二次手术等)和术前等待时间,通过配对样本T检验、卡方检验等进行分析,从而明确哪种治疗方法疗效确实。结果:1术后3个月Glasgow预后评分比较。脑血管搭桥组病人4例预后不良,其中2例死亡,预后不良率为20.00%;血管内治疗组2例预后不良,其中1例死亡,预后不良率分10.00%。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经spss计算得出:t=2.666,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术后6个月Glasgow预后评分比较。脑血管搭桥组病人3例预后不良,其中2例死亡,预后不良率为15.00%;血管内介入治疗组2例预后不良,其中1例死亡,预后不良率分10.00%。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经spss计算得出:t=2.990,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术后并发症情况脑血管搭桥组中3例病人行两次搭桥手术、2例术后感染、1例因长期卧床并发肺炎、1例脑积水,并发症发生率为35%;血管内治疗组1例并发脑积水、1例再出血,并发症发生率为10%。血管内治疗组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脑血管搭桥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术前等待时间对比血管内治疗组术前等待时间为(0.6±0.7)d,脑血管搭桥组术前等待时间为(13.9±2.9)d,血管内治疗术前等待时间明显少于脑血管搭桥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在本次病历资料回顾性分析中,从预后GOS评分、术后并发症情况和术前等待时间方面来看,血管内治疗组要优于脑血管搭桥组病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可以认为在颅内动脉夹层动脉瘤的治疗中,血管内治疗和脑血管搭桥都是可选的方法,但血管内治疗在预后GOS评分、术后并发症情况和术前等待时间三方面要优于脑血管搭桥治疗。
吴蠡荪[6](2012)在《脑血管血栓病临床治疗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风、恶性肿瘤和心脏病居人类死亡原因前三位。人们虽然对引起中风的各种危险因素如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心脏病、高脂血症、烟酒等不良嗜好有了一定的认识,但脑血管病(Cerebrovascular Disease,CVD)还是逐年增多。急性脑血管疾病又称脑血管意外或中风,亦名
蔡贤斌[7](2011)在《CDFI与CTA在后循环缺血中诊断价值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背景与目的:后循环缺血是中老年人日常生活中的常见病,也是临床常见的缺血性脑血管病,对所有疑为后循环缺血的患者应进行神经影像学检查。现有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对后循环缺血的诊断上各有优势,但国内外尚少见联合应用血管超声检查及CT血管成像来评估后循环的相关文献,本研究旨在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CDFI)和CT血管成像(CTA)在后循环缺血(PCI)中诊断价值的临床研究,从而为后循环缺血的早期诊断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按《中国后循环缺血的专家共识》提出的PCI概念,收集2010年9月至2011年3月于神经内科住院诊断为PCI患者共80例,按临床症状及MR表现将病例分为TIA组和梗死组,对80例后循环缺血(PCI)患者行CDFI和CTA检查,B超观察颈部动脉走行、管腔内有无粥样硬化斑块,及斑块回声性质;CTA观察椎动脉情况,钩椎关节有无关节增生;联合两种检查结果,采用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①CDFI检查的阳性率为90%(72例),在CDFI观察中,梗死组中易损斑块占85%,高于TIA组52.7%,两组差别有显着性意义(χ2=30.136,P<0.01);易损斑块组后循环梗死发生率(52.6%)显着高于稳定斑块组(27.7%)(χ2=7.413,P=0.006)和无斑块组(26.7%)(χ2=5.863,P=0.015);梗死组发现椎动脉异常改变的阳性率(62.5%)明显高于TIA组(27.5%),两组差别有显着性意义(χ2=28.256,P<0.01);②CTA检查的阳性率为92.5%(74例),在CTA观察中,梗死组中椎基底动脉异常的发生率(73.75%)明显高于TIA组(18.25%),两者差别有显着性意义(χ2=35.134,P<0.01);③联合CDFI和CTA检查对后循环缺血的检出率为97.5%,对比梗死组和TIA组后循环异常分布情况,发现两组差别有临床意义(χ2=9.028,P=0.029)。梗死组后循环颅内动脉异常率(43.5%)和颅内合并颅外动脉异常率(12.9%)均显着高于TIA组(分别为22.6%和11.8%),TIA组后循环颅外动脉异常率(25.8%)显着高于梗死组(21%)。梗死组后循环颅内动脉异常率(43.5%)高于颅外动脉异常率(21%);TIA组后循环颅外动脉异常率(25.8%)高于颅内动脉异常率(22.6%)。结论:①CDFI通过识别PCI椎动脉颅外段粥样硬化斑块,有利于提高后循环易损斑块的检出率,后循环梗死患者的易损斑块较TIA患者更常见,有助于预测严重PCI事件的发生。②PCI循环血管病变分布特点,梗死组以颅内动脉病变为主,TIA组以颅外动脉病变为主;血管狭窄者中梗死组以后循环颅内段狭窄为主,TIA组以颅外段狭窄为主。③CTA清晰显示椎基底动脉及全程及其与颈椎的解剖关系,对椎动脉流入孔的显示具有明显优势;④联合CDFI和CTA检测技术诊断PCI是准确、可靠的,尤其在评估病变血管方面。
赵晓玲[8](2011)在《频发TIA与颅内外动脉狭窄的DSA研究》文中提出背景和目的TIA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是卒中的高危因素,是血管风险的征象。频发TIA是指24h内TIA发作2次或2次以上的特殊临床状态。TIA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复杂,至今尚无定论,主要有微栓塞学说、血流动力学改变学说、脑血管痉挛学说,该研究通过观察TIA患者颅内外动脉狭窄的程度及分布情况,比较本病例资料中频发TIA与非频发TIA的血管狭窄程度及分布是否存在差异。方法选择2009年6月-2010年6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确诊为TIA的患者,并于一周内行DSA检查。入院前或入院后24h内发作次数≥2次为频发组,余为非频发组。观察入组TIA患者的DSA结果,分前循环、后循环两组进行分析,总结频发TIA与非频发TIA颅内外动脉狭窄程度,并进行差异性分析;观察TIA患者动脉狭窄的分布部位,分为3组:单纯累及颅外动脉,单纯累及颅内动脉,同时累及颅内外动脉。数据采用Excel2003软件录入,数据统计采用SPSS17.0中文版软件,数据分析采用χ2检验。结果1.共46例病例资料入选,平均年龄59.67±14.40岁,其中33例前循环TIA,13例后循环TIA。2.33例前循环TIA,颅内外动脉共狭窄48处。其中17例频发组,血管狭窄27处,狭窄程度<50%者8处(29.63%),狭窄程度≥50%者16(59.26%)处,闭塞3处(11.11%)。16例非频发TIA,血管狭窄21处,狭窄程度<50%者14处(66.67%),狭窄程度≥50%者5(23.81%)处,闭塞2处(9.52%)。进行差异性分析,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3.13例后循环TIA,血管共狭窄19处。其中频发组7例,血管狭窄11处,狭窄程度<50%者2例(18.18%),狭窄程度≥50%者9(81.82%)。非频发组6例,血管狭窄8处,狭窄程度<50%者6处(75.00%),狭窄程度≥50%者2处(25.00%)。进行差异性分析,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4.颅内外动脉狭窄的部位,不论频发或非频发,前循环TIA以大脑中动脉狭窄最为多见,频发与非频发分别为9处(33.33)及8处(38.10)。后循环TIA以椎动脉狭窄最为多见,频发与非频发分别为分别为6处(54.55%)及4处(50.00%)。5.33例前循环TLA中,仅有颅内动脉狭窄12例(36.36%),仅有颅外动脉狭窄7例(21.21%),同时累及颅内、颅外动脉者9例(27.27%),仅有颅内动脉狭窄最为多见。结论1.根据DSA结果,频发TIA中颅内外血管狭窄以中重度为主,非频发TIA中以轻度为主,进一步证实了微栓塞学说及血流动力学学说。2.本实验中,颅内外动脉狭窄的部位,不论频发或非频发,前循环TIA以大脑中动脉狭窄最为多见,后循环TIA以椎动脉狭窄最为多见。3.本实验中,前循环以单纯累及颅内段多见。
刘洪涛,刘本菊,刘兵[9](2011)在《椎动脉三角内的应用解剖》文中认为目的:为颈部手术提供椎动脉的解剖学资料。方法:随机选取成人尸体标本64例,解剖椎动脉三角区,暴露两侧椎动脉第1段,观察椎动脉起始部及进入颈椎横突孔的部位,测量其管径及第1段长度。结果:见2例左椎动脉和1例右椎动脉起始部位变异,7侧椎动脉进入第7颈椎横突孔,1侧进入第4颈椎横突孔;左、右侧椎动脉管径分别为(4.6±1.1)mm和(4.3±1.0)mm,第1段长度分别为(41.9±8.7)mm和(34.3±6.6)mm。结论:椎动脉起始部及进入横突孔的部位存在一些变异,临床颈部手术时应予以注意,避免损伤。
宋杨[10](2010)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在烟雾病(Moyamoya Disease)中的应用价值及缺血型烟雾病梗死类型与机制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第一部分:烟雾病的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改变及烟雾病TCD分级研究背景:烟雾病(Moyamoya病)是一种特殊的慢性进展性颅内动脉闭塞性疾病。脑血管造影(DSA)虽然是烟雾病诊断的“金标准”,但有创性限制了其在长期随诊中的应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已被证明在颅内动脉狭窄或闭塞的诊断方面具有很好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且具有无创、价廉、可重复操作等优点。目前尚无关于烟雾病TCD改变的系统性研究。目的:了解烟雾病患者不同DSA分期(铃木分期)颅底动脉和侧支血管的TCD改变,并探讨建立烟雾病的TCD分级标准,用于无创性动态判断颅内动脉病变的进展及侧支循环情况。方法:选取2006年1月至2009年6月在北京解放军307医院神经外科住院治疗的烟雾病患者。所有患者经DSA检查确诊,并在北京协和医院神经科完成TCD检查。收集所有患者的DSA影像,并根据铃木分期对每个半球进行分期(共六期)。TCD经颞窗检测双侧颅底动脉,包括大脑中动脉(MCA)、大脑前动脉(ACA)和大脑后动脉(PCA),并经眼窗检测双侧颈内动脉末段(SCA)和眼动脉(OA)。根据TCD频谱测量每条血管的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PSV)、舒张末期血流速度(EDV)、平均血流速度(MFV)和搏动指数(PI)。分析不同DSA分期时上述动脉的TCD频谱参数变化特点。并进一步比较烟雾病TCD分级标准(分5期)与DSA铃木分期的相关性。结果:随着DSA分期的增加,MCA的血流速度从明显升高至显着降低(Kruskal-Willis H检验,P=0.000),ACA和SCA(Kruskal-Willis H检验,P<0.05)的血流速度均是逐渐降低,PCA的血流速度则是显着升高(Kruskal-WillisH检验,P<0.005),OA的血流速度无明显变化。此外MCA的PI随着DSA分期的增加而显着减低(Kruskal-Willis H检验,P=0.001)。TCD诊断OA频谱颅内化的最佳界值为PI≤0.9(曲线下面积0.653,P=0.000)。烟雾病TCD分级与传统的DSA铃木分期具有良好的相关性(Spearman秩相关分析,r=0.453,P=0.000)。结论:烟雾病不同DSA分期的颅底动脉和侧支血管的TCD改变具有特征性。烟雾病TCD分级能协助动态判断颅内动脉病变的进展演变及侧支循环情况,用于长期随访。第二部分:多普勒超声在烟雾病脑-硬脑膜-动脉血管融通术(EDAS)的应用研究背景:血管重建手术是烟雾病(Moyamoya病)的首选治疗方式,脑-硬脑膜-动脉血管融通术(EDAS)目前应用最为广泛,颞浅动脉(STA)是EDAS手术使用的供血动脉。EDAS术后手术效果的评价依赖于有创的脑血管造影(DSA),但因其有创性及价格昂贵,不适用于长期随访。经颅多普勒超声(TCD)的4MHz探头能用于检测颅外动脉包括颞浅动脉(STA),目前尚无关于烟雾病EDAS术后STA多普勒频谱变化的研究。目的:了解烟雾病患者EDAS术后STA的多普勒频谱参数变化特点,并通过与DSA比较,探讨多普勒超声评价烟雾病EDAS手术疗效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06年1月至2008年12月在北京解放军307医院神经外科行EDAS手术治疗的烟雾病患者。所有患者经DSA检查确诊,术前在北京协和医院神经科使用TCD仪进行STA的多普勒超声检查,并且在术后1年左右同时期复查DSA和STA多普勒超声。收集所有患者术后复查的DSA影像,根据颈外动脉造影侧位像上STA新生侧支灌注范围占大脑中动脉供血区的大小,分为良好(Expensive)和不良(Poor)两级。根据STA频谱测量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PSV)、舒张末期血流速度(EDV)、平均血流速度(MFV和搏动指数(PI),并计算手术侧半球术后STA的PSV、EDV和MFV与术前的比值。分析手术前后STA的多普勒频谱参数变化,并与血管重建效果DSA分级比较,确定预测EDAS疗效的最佳STA频谱参数界值。结果:共纳入43例行EDAS手术的烟雾病患者,其中24例双侧均手术治疗,接受手术的半球共计68个。术后复查DSA显示,68个接受EDAS手术的半球中,50个半球(73.5%)STA新生侧支灌注范围超过大脑中动脉供血区1/3,即分级为良好(Extensive),其余18个半球(26.5%)分级为不良(Poor)。术后手术侧半球STA的血流速度较术前明显增快(t检验,P=0.000),PI较术前明显降低(t检验,P0.000)。手术侧半球术后STA的PSV、EDV和MFV与术前的比值分别为1.34±0.65、2.42±1.92和1.89±1.19,其中以EDV增加幅度最为明显。术后血管重建效果DSA分级为良好的患者血流速度明显高于不良组(t检验,P<0.001),PI也明显低于不良组(t检验,P=0.000)。手术侧半球术后STA的EDV与术前的比值及术后STA的PI与血管重建效果DSA分级有显着相关性(Spearman秩相关分析,相关系数分别为r=-0.456和r=0.532,P=0.000)。通过与DSA比较,用ROC曲线法得出诊断EDAS血管重建效果良好的最佳术后EDV/术前EDV值为1.25(曲线下面积0.813,P=0.000,敏感性96.0%,特异性82.0%),最佳PI值为0.95(曲线下面积0.743,P=0.002,敏感性80.0%,特异性93.0%)。如果联合两个参数进行诊断,特异性将达到83.3%,敏感性为80.0%,阳性预测值为93.0%,阴性预测值为60.0%,阳性似然比为4.0。结论:多普勒超声可以检测烟雾病EDAS术后STA的频谱变化,且与DSA有较好的一致性,可作为无创性评价EDAS手术疗效的方法。第三部分:缺血型烟雾病的梗死类型及卒中机制研究背景:烟雾病(Moyamoya病)作为一种特殊的非动脉粥样硬化性的慢性颅内动脉闭塞性疾病,缺血性事件是其最为常见的临床表现,但目前对其梗死类型及相应的发病机制了解甚少。目的:通过弥散加权成像(DWI)技术对微小梗死灶以及新发缺血灶的鉴别能力,研究缺血型烟雾病的梗死特点,并进行发病机制的探讨。方法:选取2004年1月至2009年6月在北京解放军307医院神经外科住院治疗的烟雾病急性脑梗死患者。所有患者在起病7天内行DWI检查,并经DSA检查确诊为烟雾病。根据DWI所示病灶的部位,分为单独前循环梗死、单独后循环梗死和前后循环均累及,单独前循环梗死又分为皮层梗死、交界区梗死(包括前、内和后交界区)和穿支动脉梗死。分析烟雾病梗死病灶的分布特点。根据病灶的数量,将梗死类型分为单发和多发,主要分析烟雾病前循环梗死的类型。并分析发病年龄(分为未成年组<16岁和成年组≥16岁)及DSA铃木分期与梗死部位和类型的关系。结果:共纳入92例烟雾病急性脑梗死患者,16例(17.39%)为双侧半球受累,受累半球共计108个。108个有梗死灶的半球中,单独前循环梗死83个半球(76.85%)单独后循环梗死14个半球(12.96%),前后循环均受累11个半球(10.19%)。前循环梗死中,以交界区梗死最常见(63/108,58.33%),其次是皮层梗死(54/108,50.00%)和穿支动脉梗死(21/108,19.44%)。多发性梗死是前循环梗死最常见的类型(58/83,69.88%),其中又以交界区合并皮层梗死最常见(21/58,36.2%),其次是交界区多发梗死(14/58,24.1%),再次是皮层多发梗死(11/58,19.0%)。单发梗死中则以皮层-皮层下梗死最常见(12/25,48.0%)。没有发现孤立存在的皮层内小梗死。穿支动脉梗死中大部分>2cm(14/20,70.0%)。发病年龄和DSA铃木分期与梗死部位和梗死类型无关。结论:烟雾病的脑梗死可累及前后循环或双侧半球,表现为各种梗死类型。以交界区部位最常见,且以多发性梗死为最常见的类型。梗死部位和类型与患者的年龄和DSA铃木分期无关。梗死机制同动脉粥样硬化性颈内动脉(ICA)和大脑中动脉(MCA)病变相似。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 |
| 1.3 评估方法 |
| 1.3.1 脑血管开通程度评定 |
| 1.3.2 颅外段狭窄程度计算方法 |
| 1.3.3 Malek评定法 |
| 1.4 设备和仪器 |
| 1.5 药品和用药方案 |
| 1.6 手术方法 |
| 1.6.1 术前准备 |
| 1.6.2 手术过程 |
| 1.6.3 手术注意事项及技术成功标准 |
| 1.6.4 术后处理 |
| 1.6.5 临床疗效评价标准 |
| 1.7 术后随访 |
| 1.8 危险因素的调查 |
| 1.9 统计学分析 |
| 2 结果 |
| 2.1 支架置入的安全性及有效性分析 |
| 2.2 药物洗脱支架(DES)和金属裸支架(BMS)疗效对比 |
| 2.3 支架置入术后再狭窄危险因素分析 |
| 3 讨论 |
| 4 结论 |
| 5 附图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
| 综述参考文献 |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 缩略词表 |
| 致谢 |
| 中文摘要 |
| 英文摘要 |
| 前言 |
| 材料与方法 |
| 1. 材料 |
| 1.1 研究对象 |
| 1.2 纳入标准 |
| 1.3 排除标准 |
| 2. 方法 |
| 2.1 一般资料收集 |
| 2.2 BAEP检查方法 |
| 2.3 异常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判断标准 |
| 2.4 正常值参考 |
| 3. 统计学处理 |
| 4. 偏移控制 |
| 结果 |
| 1. 急性组、慢性组和对照组的临床资料 |
| 2. IMT、斑块厚度、狭窄比率与BAEP各波PL和IPL值相关性检验 |
| 3. 急性组、慢性组和对照组的BAEP各波的PL和IPL值比较 |
| 4. 急性组和慢性组的BAEP结果异常率比较 |
| 讨论 |
| 1. 动脉粥样硬化发生机制 |
| 2. 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分析 |
| 3. 动脉粥样硬化与脑血管病的关系 |
| 4. 后循环梗死的临床诊断 |
| 5. BAEP概述 |
| 6. BAEP在检测脑干病变时的变化特点 |
| 7. BAEP在后循环梗死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
| 全文总结 |
| 问题与展望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附录 |
| 1 设备和检查患者照片 |
| 2 攻读学位期间本人发表文章 |
| 3 脑梗死患者在心理应激方而的个体差异与梗死后抑郁的关系 |
| 参考文献 |
| 4 缩略词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研究现状、成果 |
| 研究目的、方法 |
| 1.1 对象和方法 |
| 1.1.1 实验材料 |
| 1.1.2 实验设备及器械 |
| 1.1.3 尸头标本准备及灌注 |
| 1.1.4 实验方法及步骤 |
| 1.1.5 统计分析 |
| 1.2 结果 |
| 1.2.1 颈前外侧入路显露椎动脉V2段的步骤 |
| 1.2.2 椎动脉V2段相关数据测量及解剖结构和变异 |
| 1.2.3 甲状腺上动脉相关数据测量 |
| 1.3 讨论 |
| 1.3.1 椎动脉V2段显微解剖与变异及其临床意义 |
| 1.3.2 椎动脉V2段与毗邻结构的关系及临床意义 |
| 1.3.3 颈前外侧入路的应用解剖学研究 |
| 1.3.4 甲状腺上动脉-椎动脉V2段搭桥在后循环血流重建中的应用前景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 综述 |
| 综述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个人简历 |
| 中文摘要 |
| 英文摘要 |
| 英文缩写 |
| 前言 |
| 材料与方法 |
| 结果 |
| 附图 |
| 附表 |
| 讨论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颈部大动脉病变的超声学评估的研究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个人简历 |
| 中文摘要 |
| 英文摘要 |
| 英文缩写 |
| 前言 |
| 对象与方法 |
| 结果 |
| 附图 |
| 附表 |
| 讨论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个人简历 |
| 1 脑血管疾病发病概况 |
| 2 脑血管血栓病的微循环表现 |
| 3 脑血管血栓病的治疗方法 |
| 3.1 溶栓疗法 |
| 3.2 抗凝疗法 |
| 3.3 降纤疗法 |
| 3.4 抗血小板聚集疗法 |
| 3.5 血管扩张疗法 |
| 3.6 血液稀释与降粘疗法 |
| 3.7 单纯脱水疗法 |
| 3.8 脑代谢激活剂疗法 |
| 3.9 钙离子拮抗剂及谷氨酸受体拮抗剂 |
| 3.10 高压氧疗法 |
| 3.11 体外反博疗法 |
| 3.12 超声治疗 |
| 3.13 外科疗法 |
| 3.14 介入治疗 |
| 3.15 低能量氦氖激光血管内照射 |
| 3.16 紫外线照射充氧自血回输疗法 |
| 3.17 神经保护剂治疗 |
| 3.18 中医疗法 |
| 4 重要提示 |
| 4.1 治疗时间窗 |
| 4.2 因地制宜选择疗法 |
| 4.3 治疗原发病 |
| 中文摘要 |
| 英文摘要 |
| 缩略语表 |
| 第1章 前言 |
| 第2章 资料和方法 |
| 1 研究对象与分组 |
| 2 研究方法 |
| 3 研究指标 |
| 4 统计学方法 |
| 第3章 结果 |
| 1 CDFI 观察结果 |
| 2 CTA 观察结果 |
| 3 联合 CTA 与 CDFI 观察结果 |
| 第4章 讨论 |
| 1 超声造影评价 PCI |
| 2 后循环血管病变的分布特点 |
| 3 CTA 评价后循环缺血 |
| 4 联合 CDFI 和 CTA 诊断 PCI 的准确性 |
| 第5章 结论 |
| 第6章 展望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综述 |
| 参考文献 |
| 附图 |
| 个人简历 |
| 摘要 |
| Abstract |
| 缩略词 |
| 1 引言 |
| 2 对象与方法 |
| 3 结果 |
| 4 讨论 |
| 5 结论 |
| 6 参考文献 |
| 综述 |
| 参考文献 |
| 个人简历 |
| 致谢 |
| 1 材料来源与方法 |
| 2 结 果 |
| 2.1 椎动脉的起始部位 |
| 2.2 椎动脉进入颈椎横突孔的部位 |
| 2.3 椎动脉管径 |
| 2.4 椎动脉第1段长度 |
| 3 讨 论 |
| 缩略词表 |
| 中文摘要 |
| 英文摘要 |
| 第一部分 :烟雾病的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改变及烟雾病TCD分级研究 |
| 引言 |
| 资料和方法 |
| 结果 |
| 讨论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附图 |
| 第二部分 :多普勒超声在烟雾病脑-硬脑膜-动脉血管融通术(EDAS)的应用研究 |
| 引言 |
| 资料和方法 |
| 结果 |
| 讨论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附图 |
| 第三部分 :缺血型烟雾病的梗死类型及卒中机制研究 |
| 引言 |
| 资料和方法 |
| 结果 |
| 讨论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附图 |
| 综述 |
| 致谢 |
| 个人简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