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红花的价值与栽培技术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红花的价值及栽培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王硕,王芳,李姗姗,杨和团[1](2021)在《保山市滇红花产业现状及发展建议》文中指出红花是保山市的特色经济农作物之一。为适应农业供给侧改革,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发挥出产业扶贫优势,笔者分析了保山红花种植现状、种植优势、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建议,以期为保山红花产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周远航,郭建富,马小龙,樊晓琴,陈勇,林明[2](2021)在《新疆红花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文中认为[目的]回顾新疆红花生产历史及分布,摸清新疆红花生产现状,探讨发展对策,以期为新疆红花产业的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方法]采用实地调研并结合文献统计收集整理分析的方式调查新疆红花种植历史,总结新疆红花生产现状及特点,并针对现存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结果]新疆地区拥有悠久的红花种植历史,经过多年发展变迁,伊犁、塔城、昌吉红花主产区地位已经形成。但由于不同产区存在自然条件、栽培措施的差异,其种植面积、分布范围、品种资源等生产特点也各不相同。[结论]新疆红花生产存在品种混杂退化、栽培技术落后、生产经营方式粗放、机械化水平低、产业链过短过窄这样的限制因素。通过建立新疆红花良种繁育基地、制定红花栽培技术规程和产品质量检测标准、不断研发机械化采收工艺、拓宽产业发展思路,打造优势品牌,提高产品附加值等方式,可有效解决目前新疆红花产业发展现存问题,带动新疆红花产区产业发展。

张雪松,张文浩,刘鲁江,陈小文,宋懿[3](2021)在《我国西红花可持续发展建议》文中研究说明本文在介绍国内外西红花栽培现状的基础上,通过分析产业技术、种植规模、品牌建设及产业体系等方面不足,提出国产西红花"科学规划、延伸产业链、创建优势品牌、构建资源平台、促进产业融合"的发展思路,为西红花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

夏春华[4](2020)在《基于生态价值的公园城市适生植物资源系统构建与应用》文中研究说明2018年公园城市及生态价值理念被提出,包括发展战略、经济建设、运行管理、社会共享、生态价值、城市品牌与生活品质及生态价值等方面建设内容。公园城市建设是具有前沿性的人居环境改善工程,生态是本底。生态环境价值是公园城市生态价值的核心,依赖于生态本底的适生植物资源的生态功能。本研究立足于公园城市建设的生态环境价值,针对公园城市人居环境体系建设过程中存在适生植物资源不足、绿地系统不能涵盖生态空间以及公园城市生态价值缺乏系统性等问题,基于国内外相关绿带、公园体系、绿地系统及绿色生态空间等生态城市建设的基础,应用植物生物多样性、植物生理生态学、植物群落生态学等相关学科的基础理论与基本原则,采用实地观测、文献检索、问卷调查、层次分析、软件模型分析、实验数据分析等研究方法,探讨公园城市生态绿网结构,重构公园城市生态价值体系,构建适生植物资源库,评价探索典型适生植物在生态绿网的应用模式。目的在于丰富公园城市生态价值研究内涵,为地域性公园城市及其生态价值建设提供理论支撑和参考。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基于市域绿色生态空间的生态安全、防护、生产及风景游憩等四大生态功能,实地观测分析综合性公园、红树林湿地与农业生态田园所构建生态绿网现状,发现生态绿网具备风景游憩、生态防护的生态价值,但目前城乡绿地系统不能有效涵盖绿色生态空间。应用公园城市国土空间规划、生态空间规划及植物多样性的基础理论,分析海洋生态绿网规划特点,提出以生态绿网替代区域绿地,借助生态空间网络研究植物资源的生态价值。综合分析地域城市面临的重要生境因子,以及特殊热带、滨海、台风等自然条件对植物及其生态价值的影响力,提出抗风性、抗逆性、治污性是生态防护类价值的主要指标,绿网生态价值体系由生态防护(抗风性、抗逆性、治污性)与风景游憩(生态景观性、生态教育性)两大类组成。2实地调查与文献查阅相结合,收集发现湛江适生野生木本植物种类103科317属543种,红树林群落植物种类有14科25种,主要热带种植作物有20科29种。而目前生态绿网应用的适生植物只有79科202种,其中公园绿化应用也才有47科154种,并以无瓣海桑群落生态修复红树林,以甘蔗为农业田园的主要生态植物。应用的适生植物资源存在多样性不足,外来引种速生树种过多,生态价值不高等问题。3通过对543种野生木本植物及市域其他植物资源的调研分析,筛选出有较高生态价值的适生植物共计231种,分属72科177属,为适生植物资源系统构建提供物质基础。进一步依据植物的抗风性、抗逆性、治污性、生态景观价值、生态教育作用进行功能分类、汇总,借助Python语言代码重复利用、免费开源、模块化、函数化的精炼优势,建立适生植物资源的分类数据库,系统可实时动态化更新,实现适生植物资源系统成果共享。4立足于植物资源的生态价值,对综合性公园调查,分析评价绿网不同植物资源特点,发现风景游憩类的适生植物季相景观模式单一,骨干、基调树种季相景观缺乏等问题;红树林湿地外来速生树种数量过大,风景游憩功能低;农业生态田园风景游憩类的生态产品少、经济效益低下。依据公园城市建设以人为本的公众生态价值需求和绿网生境与植物资源特点,从植物资源分类库中选用典型适宜的适生植物资源,重塑生态价值及路径如下:①综合性公园生态景观价值构建选用典型适生植物有:美丽异木棉+红花羊蹄甲+红鸡蛋花+朱缨花+琴叶珊瑚;榄仁树+红花羊蹄甲+红千层+红花檵木+龙船花;铁冬青+黄槐+狐尾椰+夹竹桃+鸡冠刺桐+灰莉。②湖光红树林湿地公园生态教育、景观价值构建选用典型乡土红树植物有:红海榄、黄槿+海漆(水黄皮和杨叶肖槿)、银叶树+海芒果、白骨壤、桐花树等。③农业生态田园生态景观、教育价值选用典型适生植物采取“菠萝蜜+红掌”的林下两层间种群落模式。地域性适生植物资源系统的构建,尚需不断收集具有较高生态价值的植物资源研究成果,以丰富资源库的植物种类,这一研究值得持续进行。

杨小敏[5](2020)在《宋代药业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药业,即医药行业,在中国古代溯源悠久。传统药业涵盖古人为了防治疾病、延续生命的一系列药物认知、利用以及经营活动。药业研究的对象包括自然及加工药物、经营管理机构、药市及药业文化等内容,其发展不仅与医学、农业、商业联系紧密,更具有独立发展路径。宋代以前,药物发展经历了从民间经验到官方认证的过程。宋代以后,药物利用更多体现在官方主导下的民间传播过程。厘清宋代用药、制药、售药等相关机构之间的联系,是理解古代药业经营管理以及官民用药发展水平的重要基础。通过分析宋代药业的发展历程,既有利于展现传统药业的阶段性演变,也是阐释宋代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重要途径。作为关乎生命的重要行业,古代药业以战国秦汉以来的医药认知体系为基础,逐步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战国秦汉时期为第一阶段,出现了主要满足少数人补益需求的最早用药风潮。不过当时上层社会的用药习惯与百姓应疫需求之间的差距十分明显。魏晋隋唐时期是第二阶段,不仅逐步掀起了古代“医药分家”的序幕,也促使隋唐以后城镇药肆、药市的初步兴起。宋代开启了古代药业发展的第三个阶段,构建了政府引导下的药业运行体系,在药物利用、经营管理、药业信仰等方面多有革新。宋代药业的兴盛,为下一阶段明清时期的药材商帮活动奠定了行业发展基础。在药物利用方面,宋代植物药、动物药和矿物药三大类别药物分别在专业栽培、利用观念、功效地位等方面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在植物药种植中,宋代人工栽培药物的种类、技术、规模范围等方面都有新的发展。在动物药利用中,宋代不断稳定并付诸于实践的“辰属”观念,引导人们深入开发利用已经熟知的动物药,而非恣意妄用其他野生品种。在包括动物药在内的药物代用品方面,宋代医药家不是无节制的增加代用品种类,而是采取相对稳定的用药标准,推动成药规范化发展。在矿物药的功效利用中,宋代矿物药被大量引入治疗普通疾病,但在实践中也遭到越来越多医家、士人的质疑。政府一度颁布旨在扼制滥用金石药的禁令,其他植物类药物(如黄耆)的补益地位逐步形成。这些药物资源的利用变化,是宋代药业兴盛的重要基础。在经营管理方面,宋政府重视革新医药机构,形成了内廷用药与外朝制售的有机结合。官方制售机构以翰林医官院、太医局的行政教育职能分化为基础,自上而下逐步影响至基层乡里,有效强化了官药业的市场优势地位。中央及地方官药局各有侧重,而非单一的直属关系。地方药局具有比较自由的发展空间,形成了与中央官药局运行模式不同、相对独立、临时性的地方医疗救助体系。在比较协调的政策环境下,宋代(特别是南宋)商业性市镇普遍兴起,南方民间药肆明显多于北方。许多民间药肆不再与医家直接相关,而是由商人直接经营。药材商品的独立化以及药业主体的多样化发展,成为宋代药业兴盛的突出表现。此外,药品流通过程中度量衡的规范与进步、剂型的商业性变化、药价的持续走高,一并彰显了宋代药业发展的新面貌。在药业信仰方面,宋代儒释道力量在医药活动中相互联系,形成了以佛、道为名,由士人融合构建的行业崇拜雏形。宋代士人通过家宅种药和开辟药园等活动,在社会上形成了认识药物、利用药物的良好环境。他们以理性的批判精神,成为当时传验方药的重要主体。士人对道家祠观和佛家寺院的记载和传颂,既推动了道家先贤及医药人物逐步具备了行业神的崇拜形象,也进一步提高了佛家寺僧医药活动的社会影响。宋代以后各种“药王”的多样化记载,是明清时期医药行业民间崇拜的社会文化基础。就现实意义而言,宋代作为超越古代经济发展平均水平的关键时期,是我们恰当总结古代药业发展经验最具代表性的历史阶段。以药物利用为线索,注重探讨药材商品的经营活动及文化背景,是系统阐释宋代药业发展水平、拓展宋代社会经济史研究的合理途径和独特视角。传统药业至今关乎民众生活、政府治理、社会秩序等一系列问题。如何综合规划药学史的研究路径、如何理解和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对药物的依赖和需求,仍是人们值得不断深思的重要课题。

周琳,杨柳燕,李青竹,张雪,张永春[6](2020)在《西红花栽培、繁育和采后管理研究进展》文中认为为提升国内西红花产量和品质,本研究总结了国内外西红花母球茎大小与留芽数目、栽培模式、栽培密度和深度、施肥方式和类型、病害防治、花期调控、组培快繁和脱毒、遗传育种、花丝加工和储藏等相关研究,概述了西红花栽培、繁育和采后管理研究进展。指出国内目前缺乏西红花球茎等级划分标准以及高产优质生产技术规范,应从田间栽培、花期调控、品种选育3个方面解决西红花生产和育种中的瓶颈问题,规范西红花生产技术,确保西红花药材品质质量,推动西红花产业发展。

晏巢[7](2020)在《油茶果实发育中木质素合成的分子调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山茶属物种有将近280余种,其中具有油用价值的都可以统称为油茶(oil-tea,oil-C amellia)。油茶是我国南方丘陵山区特有的优质木本油料植物,具有重要的经济、社会和生态价值。油茶品种在果实形态、种仁含油率以及种仁油脂品质等果实性状都存在一定差异,但对性状差异的形成机理鲜有研究。前期发现,不同油茶果实鲜果出籽率差异的主要原因在于果皮组织的差异,而果皮组织的木质化过程对鲜果出籽率有重要影响。果皮组织的木质化过程是木质素积累的结果,受到木质素生物合成与转录调控相关基因调控。为此,本研究以6个不同油茶材料为研究对象,首先对成熟果实性状进行比较分析,通过对果实生长发育动态以及木质素在果实中的积累情况进行观测,分析油茶果实中木质素积累对果实发育的影响。通过转录组和小RNA测序对油茶果实木质素相关的基因进行分析和筛选,克隆油茶木质素生物合成的关键调控基因,对其表达模式和功能进行初步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油茶成熟果实表型性状和果皮成分比较:6种不同油茶材料的果实出籽率从大到小依次为攸县油茶(Camellia yuhsienensis)(70.32%)、小果油茶(C.meiocarpa)(60.40%)、普通油茶(C.oleifera)长林53号(52.65%)和长林166号(41.50%)、浙江红花油茶(C.chekiangoleosa)(16.34%)和茶梨油茶(C.octopetala)(7.81%),果实重量指标中果皮重差异系数最大为3.59%,油茶果实出籽率与果皮厚度呈负相关关系。果皮较厚的浙江红花油茶和茶梨油茶的G-木质素和S-木质素含量显着低于其他几种类型油茶。2.木质素积累对油茶果实生长发育的影响:油茶果实的生长经历了类似的S型的3个阶段。油茶果实发育由果皮发育和种子发育两部分组成:果皮发育以果皮完全木质化的时期作为分界线,分为增厚期和延展期;种子发育分别以种子填充种皮空间、种仁成型和种皮完全木质素化为形态特征,分为发育前期、种仁形成期和种子膨大期3个时期。果皮厚度在果实发育早期已经完成,果皮中木质素积累完成后厚度不再增长。油茶果实果皮中木质素的积累模式可以分为从外向内和从内向外的两种类型,在木质素从外向内积累的油茶果实中,果皮的木质素积累完成越早果皮越薄。3.基于组学鉴定油茶果实中木质素调控基因:通过对浙江红花油茶花芽和果实不同组织转录组数据的差异基因分析,鉴定出了1083个可能与果实木质素积累过程相关的基因,其中586个在木质化程度较高的内果皮和种皮中具有较高的表达量;通过同源序列比对筛选出32个浙江红花油茶的木质素生物合成与转录调控的基因,其中21个在种皮中表达量较高。通过对浙江红花油茶小RNA测序和分析,鉴定出了103个mi RNA,其中77个为保守mi RNA,26个为浙江红花油茶特有;根据mi RNA的表达模式,可以分成将其5类。对Cch-mi R156a的前体序列进行了克隆,分析其靶基因的剪切位点,原位杂交分析表明Cch-mi R156a特异的在雄蕊和胚珠中富集。通过对普通油茶果实不同发育时期的转录组数据的差异基因分析,鉴定出1770个可能与普通油茶果实的果皮和种子不同发育时期的木质素积累过程相关的基因,其中701个在木质素积累较高的果皮发育前期和种皮中表达量较高;通过同源序列比对筛选出43个普通油茶的木质素生物合成与转录调控的基因,其中27个基因在果皮发育前期高表达。浙江红花油茶和普通油茶转录组分析表明,木质素生物合成与调控基因的表达模式与果实木质素积累过程具有相关性。4.油茶果实中木质素调控基因克隆与功能验证:结合转录组分析和相关文献结果,对木质素生物合成的关键转录调控因子NAC类和BEL类转录因子进行克隆和序列分析,发现DN47942(Cch NST1)和DN40632(Cch BLH6),分别与拟南芥的关键转录因子NS T1和BLH6/7在同一分支。研究发现:Cch NST1编码396个氨基酸,N端具有一个NA M结构域,是典型的NAC类转录因子;Cch BLH6编码632个氨基酸,具有一个POX结构域和一个HOX结构域,是典型BEL类转录因子。浙江红花油茶果实中Cch NST1和C ch BLH6在内果皮和种皮组织都具有较高的表达量。Cch NST1在浙江红花油茶的果皮和种子中的表达量的变化规律与木质素积累规律基本吻合。过表达Cch NST1和Cch BLH6的转基因拟南芥都表现出木质化程度提高的表型。组织切片结果显示,转基因拟南芥的根部木质化区域、茎木质部细胞层数和木质部宽度,与野生型相比都表现出增多的表型。C ch NST1的转基因拟南芥的叶片表现出向上卷曲的表型,可能与叶中脉木质化区域更加扁平有关。Cch NST1的转基因拟南芥中,NST1及其直接下游基因MYB46、MYB83和BLH6的表达量都显着上调。过表达Cch NST1的转基因杨树中,茎的木质化程度高于野生型杨树,韧皮纤维表现出提前的木质化增厚。Cch NST1的转基因杨树中,Pd SND1(NST1同源基因)及其下游的Pd MYB21和Pd MYB74表达量显着上调。亚细胞定位分析表明C ch NST1和Cch BLH6是核定位基因。

王然[8](2020)在《藏红花主要活性物质的组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人们对健康问题的日益关注以及慢性疾病所具有的多发性和年轻化的特点日益显着,中医养生成为众多现代人保健和预防疾病的首选方法。藏红花作为一种名贵中药,其红色花丝中富含藏红花特有的类胡萝卜素物质如藏红花醛、藏红花酸和藏红花苦甙等,使其具有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等功效。因为产地因素、加工方式和自身代谢途径的调控等都会影响藏红花主要活性物质的的积累,所以相关的组学分析尤为重要。本研究以安徽亳州藏红花、浙江嘉兴藏红花和伊朗藏红花花丝作为实验材料,采用液相色谱-质谱(LC-MS)技术对代谢成分进行检测。利用代谢组学方法如主成分分析和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分析等对安徽亳州、浙江嘉兴和伊朗产藏红花代谢活性物质的差异进行了分析。同时,通过与Metin数据库进行比对,获得了三产地藏红花样品中三种主要活性物质(藏红花醛、藏红花酸和藏红花苦甙)的谱图特征,比较含量差异发现,不同产地藏红花的花丝中主要活性物质的种类大体相同,但活性物质数量却差异显着。安徽亳州藏红花花丝较浙江嘉兴藏红花花丝能够积累含量更高的藏红花醛、藏红花酸和藏红花苦甙,说明产地差异尤其是两产地栽培方式的不同对藏红花的内在品质产生了显着影响。进一步比较新鲜花丝和干花丝中活性物质的含量差异,发现传统的加热烘干处理方法会明显损耗藏红花醛、藏红花酸和藏红花苦甙等活性物质,但同时增加了部分风味氨基酸的含量。这些发现为藏红花的种植和加工方式的选择提供依据。此外,为丰富藏红花组学数据,本研究使用单核苷酸测序技术进行转录组测序,并对序列进行组装和注释,得到藏红花的第一个高质量全长转录本。测序共得到138,773个去冗余序列和31,755个蛋白质编码基因,并对1,130个转录因子成员、226,616个简单重复序列和1277个RNA基因进行了注释和分析。利用转录组数据,本研究对藏红花主要活性物质合成途径中关键的类胡萝卜素裂解双加氧酶(CCD)家族基因在5个常见物种中的分布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藏红花CCD家族中共包含13个成员,数量高于玉米、胡萝卜和番茄,并且具有特异的切割位点。基因表达谱分析显示,CCD家族基因在花丝中的的表达水平非常高,在藏红花活性代谢产物的合成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这些发现可能为藏红花基因组改良铺平道路,并促进藏红花育种品种的种质利用,从而提高藏红花品质。总之,本研究可为改良藏红花的栽培、加工技术以及提高藏红花基因序列完整性提供基础数据。

申思洋[9](2020)在《不同栽培措施对红花生长发育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红花是临床常用中药,为河南道地药材,以“量高质佳、蕊长色红、手抓油润、劲攥不折、药香扑鼻”为主要特征,然而针对该区域红花栽培的相关理论与技术研究比较薄弱,生产中的管理相对粗放,直接对红花的产量和质量造成影响。本试验以“卫红花”为材料,通过对密度、氮肥和干旱胁迫等栽培措施进行研究,调查红花的农艺性状、产量和成分等生长发育指标,探究不同栽培措施对红花生长发育的影响,以期找到红花的最佳种植密度、最佳氮肥施用量和水分胁迫的影响规律,建立以合理密植、节肥和节水为核心的关键技术体系,为红花的大田生产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研究了不同密度处理对红花的农艺性状、产量及花和籽粒中不同成分含量影响。发现最佳的红花种植密度为1.5万株/亩,行距30cm,表现在相对稳定的株高98.71cm、最大的主茎粗8.42mm、最多的分枝数16.07个、最多的花蕾数12.13个、较高的花产量20.31kg/亩、最高的花中总黄酮含量40.41%、较高的花中HYSA含量2.84%、最高的籽粒产量124.86kg/亩、最高的籽粒中蛋白质含量28.57%、最高的籽粒中脂肪含量26.50%、相对均等的籽粒中可溶性糖含量0.45%和相对均等的籽粒中淀粉含量6.12%。2.研究了不同氮肥处理对红花的农艺性状、产量及花和籽粒中不同成分含量影响。发现最佳的施氮量为240kg/hm2,表现在相对均等的株高105.68cm、最大的主茎粗9.86mm、最大的植株干重77.85g、相对均等的分枝数21.80个、最多的花蕾数18.33个、最高的花产量22.51kg/亩、较高的花中总黄酮含量43.27%、相对均等的的花中HYSA含量2.73%、最高的籽粒产量168.27kg/亩、最高的籽粒中蛋白质含量19.97%、最高的籽粒中脂肪含量25.58%、最高的籽粒中可溶性糖含量0.80%和最高的籽粒中淀粉含量5.20%。3.研究了不同生育时期干旱胁迫下红花的农艺性状、酶活性、单株产量及花和籽粒中不同成分含量影响。发现不同生育期干旱胁迫对红花生长发育影响主要表现为伸长期和分枝期影响最大,蕾期次之,花期和成熟期影响较小。在伸长期和分枝期干旱胁迫主要表现在,主茎粗、植株干鲜重、花蕾直径、POD酶活性、MDA含量、单株花产量、单株籽粒产量及籽粒中蛋白质和脂肪含量均与全生育期不缺水处理间存在显着性差异;在蕾期干旱胁迫主要表现在,植株干鲜重、花蕾直径、POD酶活性、MDA含量、单株花产量、单株籽粒产量均与全生育期不缺水处理间存在显着性差异;在花期干旱胁迫主要表现在,MDA含量、单株籽粒产量及籽粒中脂肪含量与全生育期不缺水处理间存在显着性差异;在成熟期干旱胁迫主要表现在,植株干鲜重、单株籽粒产量及籽粒中脂肪含量与全生育期不缺水处理间存在显着性差异。

张山山[10](2019)在《红花玉兰矮化栽培技术研究》文中认为红花玉兰(Magnolia wufengensis)是木兰科(Magnoliaceae)木兰属(Magnolia)的落叶大乔木,2004年发现于我国湖北地区。其树形美观、花朵艳丽,是优良的观树形和观花的树种资源。近年来,红花玉兰苗木产业飞速发展,但因树形高大,其应用仍局限于室外绿化。为进一步提升红花玉兰观赏和经济价值,打开室内盆景供应市场,其矮化技术亟待研究。本文以红花玉兰娇红2号嫁接苗为试材,分别在大田和温室盆栽环境下探讨了不同浓度整形素(CFM)喷施、不同修剪方式对红花玉兰的形态、抗性生理和内源激素的影响,以期得到矮化效果良好的红花玉兰栽培措施,为红花玉兰室内观花盆景培育提供前期技术基础。所获结果如下:1、大田条件下,以不同浓度(0、50mg·L-1、1OOmg·L-1、200mg.L-1、300mg·L-1)整形素喷施对红花玉兰进行矮化,结果表明:200mg.L-1处理的矮化效果最好,第一年末株高(58.8cm)和节间距(6.55cm)各降至对照的39.1%和71.6%,到第二年末依旧表现矮化,株高(105.1cm)和高茎比各降至对照的51.9%和71.7%,一级枝数密度(7.7个·m-1)增至对照的115.4%。整形素喷施后第二年对高生长量的抑制效果弱化,可考虑追加矮化措施。此外,喷药产生了主干细化效应,第二年末茎粗(15.40mm)仅为对照的67.5%。喷药苗木通过升高叶片POD活性和可溶性蛋白含量来应对生长胁迫,将MDA含量维持在对照水平,即苗木叶片膜系统未受损,且抗性增强。喷药苗木主要通过增加ABA含量以降低GA3/ABA、ZT/ABA和(GA3+IAA+ZT)/ABA来控制生长势,而最高浓度(300mg·L-1)下ZT含量明显下降,导致ZT/AB A变小、IA A/ZT变大,从而使一级枝数减少。2、大田条件下,以仅第一年喷施200mg·L-1整形素(喷药)、仅第二年1/4修剪(修剪)、“喷药+修剪”三个处理对红花玉兰进行矮化,结果表明:第二年1/4修剪可通过增加茎粗和侧枝数量以固持整形素诱导的矮化冠型。“喷药+修剪”的矮化效果最好,茎粗(18.64mm)为对照的83.6%,株高(103.5cm)和高茎比分别降至对照的51.1%和60.1%,一级枝数密度(9.2个m-1)增至对照的137.8%。“喷药+修剪”组通过升高叶片POD活性和可溶性蛋白含量来应对生长胁迫,其MDA含量维持在对照水平,即第二年修剪不会损伤喷药苗木的叶片膜系统,且苗木抗性增强。此外,“喷药+修剪”组GA3、IAA、ZT含量减少而ABA含量增多,GA3/ABA、IAA/ABA、ZT/ABA、(GA3+IAA+ZT)/ABA、IAA/ZT在组间最小,从而起抑主干、促侧枝作用。3、温室盆栽条件下,以不同浓度(0、25mgL/1、50mg.L-1、75mg·L-1、100mg·L-1)的整形素喷施进行红花玉兰矮化,结果表明:最佳浓度75mg.L-1处理下,苗木茎粗(7.74mm)与对照无异,株高(42.2cm)和高茎比分别降至对照的76.1%和85.1%,一级枝数密度(9.7个·m-1)为对照的124.8%。整形素使盆栽苗SOD和POD活性增强,可溶性糖、蛋白含量增多,表现出抗性增强。但最高浓度1OOmg.L-1下叶片MDA含量两个月内保持高水平,膜系统受损严重。喷药后盆栽苗叶片GA3含量下降、ABA 和 ZT 含量升高,从而使 GA3/ABA、(GA3+IAA+ZT)/ABA 和 IAA/ZT 变小而ZT/ABA变大,体现出抑制顶端生长和促生侧枝的趋势。4、温室盆栽条件下,以不同修剪方式(对照、去顶、1/3修剪)进行红花玉兰矮化,结果表明:去顶的矮化效果最好,苗木茎粗(6.32mm)与对照无异,株高(34.3cm)降至对照的77.2%,一级枝数密度(10.2个·m-1)和枝长密度(136.1cm·m-1)分别增至对照的151.4%和137.0%。去顶后盆栽苗SOD和POD活性、可溶性糖和蛋白含量经历了先增后减以应对机械损伤,使叶片MDA含量始终保持对照水平。去顶修剪后,苗木GA3和IAA含量降低,ZT和ABA含量升高,使得GA3/ABA、IAA/ABA、(GA3+IAA+ZT)/ABA和IAA/ZT减小,ZT/ABA增大,从而形态上控主干、促侧枝。因此,本研究中大田矮化的最佳处理为嫁接后第一年喷施200mg·L-1整形素并于第二年1/4修剪,温室盆栽矮化的最佳处理为嫁接后第二年喷施75mg.L-1整形素或去顶修剪。

二、红花的价值及栽培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红花的价值及栽培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保山市滇红花产业现状及发展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1 保山市滇红花生产现状
    1.1 种植历史
    1.2 种植现状
    1.3 种植区域广泛
    1.4 红花产品的市场开拓有待发展
2 发展优势
    2.1 自然区位优势
    2.2 应用优势
        2.2.1 花
        2.2.2 红花油
        2.2.3 红花秸秆及饼粕
        2.2.4 其他用途
    2.3 市场优势
    2.4 政策优势
3 存在的问题
    3.1 品种退化严重,抗逆性差
    3.2 栽培技术落后,市场波动大
    3.3 摘花用工成本高
    3.4 红花产业链短,后续产品开发不足
4 发展建议
    4.1 全面总结红花种植经验,形成红花绿色栽培技术模式
    4.2 坚持因需发展,积极推广规模致富模式
    4.3 大力选育、引进良种,提高科技支撑能力
    4.4 打造“保山”红花品牌,提高知名度
    4.5 加大经营主体培育,增加育种经费,提高育种水平
    4.6 加大科技培训和技术指导力度
    4.7 加强红花生产基地建设与认定

(2)新疆红花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新疆红花种植历史及生产特点
        2.1.1 地理分布及产地变迁。
        2.1.2 生产特点。
        2.1.2.1 种植面积大。
        2.1.2.2 分布范围广。
        2.1.2.3 品种资源丰富。
        2.1.2.4 种植方式存在差异。
    2.2 新疆红花生产现状
        2.2.1 种植现状。
        2.2.2 研究现状
        2.2.2.1 筛选培育。
        2.2.2.2 栽培技术。
3 讨论
    3.1 新疆红花生产现存问题
        3.1.1 品种混杂,退化严重。
        3.1.2 栽培技术不成熟,生产经营方式粗放。
        3.1.3 机械化水平低。
        3.1.4 产业链过短过窄。
    3.2 新疆红花生产对策及建议
        3.2.1 规范良种生产,培育优良品种。
        3.2.2 制定规程标准,提高种植技术。
        3.2.3 加大科研力度,提高机械化水平。
        3.2.4 打造品牌价值,拓宽产业链。
4 结论

(3)我国西红花可持续发展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1 西红花行业现状
    1.1 国外西红花主要栽培区域及现状
    1.2 国内西红花主要栽培区域及现状
    1.3 西红花栽培模式
2 主要问题
    2.1 产业技术有待提升
        2.1.1 种球繁殖率低
        2.1.2 栽培技术有待规范执行
        2.1.3 生长期病虫害逐渐增加
    2.2 规模效应不显着
        2.2.1 种植缺乏规模
        2.2.2 品牌缺乏影响力
    2.3 产业体系需要完善
        2.3.1 行业管理有待规范
        2.3.2 产业链条有待发掘
        2.3.3 发展模式有待探索
3 可持续发展建议
    3.1 科学规划,规范发展
    3.2 延伸产业链,彰显优势
    3.3 构建资源平台
    3.4 产业融合,振兴乡村

(4)基于生态价值的公园城市适生植物资源系统构建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4 公园城市概述
        1.4.1 公园城市定义
        1.4.2 公园城市在园林、森林与生态园林等方面的前期探索
        1.4.3 公园城市建设的地域性生态原则
        1.4.4 公园城市建设的内涵
    1.5 国内外公园城市建设实践与理论研究现状
        1.5.1 绿带—绿道—绿廊—公园体系
        1.5.2 生态绿网理论
        1.5.3 生态绿网规划实践探索
        1.5.4 生态绿网特点分析
        1.5.5 基于植物生态学理论的生态价值指标分类
        1.5.6 植物多样性专题研究
    1.6 研究问题
        1.6.1 公园城市绿地系统不能有效涵盖生态空间网络
        1.6.2 基于生态功能的适生植物资源应用不足
        1.6.3 公园城市生态价值侧重于生态防护且未形成体系
    1.7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1.7.1 研究内容
        1.7.2 创新点
    1.8 研究策略与方法
        1.8.1 研究策略
        1.8.2 研究方法
    1.9 研究技术路线
2 基于地域特殊自然地理要素的城乡绿网及生态价值体系构建
    2.1 湛江市概况
    2.2 湛江市绿网的生态结构
        2.2.1 市域生态空间格局
        2.2.2 市域生态空间的生态安全、防护、生产及风景游憩功能
        2.2.3 城区与环城绿网
        2.2.4 城区绿地与环城绿网生态功能评价及生态绿网结构
    2.3 绿网生态价值体系构建要素分析
        2.3.1 生态价值构建的地域化原则
        2.3.2 风景游憩类生态价值分析
        2.3.3 基于地域性城市特殊自然地理要素因子影响力评价
        2.3.4 地域性城市生态防护价值指标分析
        2.3.5 湛江生态绿网不同植物资源生态价值的公众评价
    2.4 地域性公园城市绿网的生态价值体系
    2.5 本章小节
3 湛江市域适生植物资源收集与分类
    3.1 市域植物多样性
    3.2 绿网生态植物资源分析
        3.2.1 综合性公园景观游憩空间及其骨干基调树种资源
        3.2.2 红树林湿地生态保护空间及其植物群落
        3.2.3 农业生态田园及其生态产品
        3.2.4 植物资源应用现状分析
    3.3 基于生态价值优势的植物资源收集、分类
    3.4 地域性适生植物分类
        3.4.1 适生植物
        3.4.2 适生植物资源种类库
    3.5 本章小结
4 基于PYTHON语言的适生植物资源分类库构建
    4.1 构建适生植物资源库的目的与任务
    4.2 Python语言特点
    4.3 基于Python语言构建适生植物资源库原理与流程
        4.3.1 原理
        4.3.2 流程
    4.4 基于Python语言构建湛江适生植物资源库
    4.5 基于Python语言构建湛江适生植物资源生态价值分类库
    4.6 本章小结
5 综合性公园植物生态景观价值评价及重构
    5.1 城区绿地综合性公园
    5.2 综合性公园植物群落季相景观分析
    5.3 综合性公园冬春季植物资源生态景观价值——观花
    5.4 综合性公园冬春季植物资源生态景观价值——观果
    5.5 综合性公园冬春季植物资源生态景观价值——观叶
    5.6 综合性公园冬春季植物资源生态景观评价
    5.7 综合性公园适生植物群落资源筛选
        5.7.1 综合性公园适生植物资源筛选原则
        5.7.2 综合性公园适生植物资源种类筛选
    5.8 综合性公园生态景观价值重塑
    5.9 本章小节
6 湖光红树林湿地公园风景游憩价值重塑
    6.1 湖光红树林湿地公园生态景观价值
    6.2 红树林湿地生态游憩经验借鉴
    6.3 基于生态景观、教育价值的乡土红树植物资源选用
    6.4 湖光红树林湿地公园风景游憩价值的重塑路径
        6.4.1 区位自然条件分析
        6.4.2 场地挑战与策略
        6.4.3 系统功能构建
        6.4.4 乡土红树植物群落规划
    6.5 本章小节
7 农业生态田园生态景观及教育价值重塑
    7.1 基于绿网生态价值的农业生态田园
    7.2 基于生产性景观的农业生态田园生态价值
    7.3 植物生理生态学相关理论与生态产品品质
        7.3.1 植物生理生态学理论
        7.3.2 环境因子与植物生态产品生产模式的关系分析
        7.3.3 生产性花果资源筛选及其生态产品生产模式
    7.4 红掌产品花色质量提升的植物生理学研究
        7.4.1 材料与方法
        7.4.2 结果与分析
        7.4.3 讨论与结论
    7.5 菠萝蜜果品质量提升的植物生理学研究
        7.5.1 材料与方法
        7.5.2 结果与分析
        7.5.3 讨论与结论
    7.6 农业生态田园的生产生态景观价值重塑
    7.7 本章小节
8 讨论与结论
    8.1 讨论与展望
    8.2 结论与创新性
参考文献
附录A 湛江公园城市适生植物资源库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致谢

(5)宋代药业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综述
    三、研究主要内容
    四、研究思路及方法
    五、研究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宋代以前药业概述
    第一节 秦汉时期的药物利用与流通
        一、战国秦汉时期的药物认识及利用
        二、秦汉时期的药物流通
    第二节 魏晋隋唐时期的医药分家
        一、医药分家的内涵及表现
        二、医药分家与药业兴起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宋代药物的栽培与利用
    第一节 宋代植物药栽培的新发展
        一、栽培品种成倍增多
        二、栽培方法改良更新
        三、专业栽培的规模化发展
    第二节 宋代动物药的选择及利用
        一、动物药与“辰属”观念
        二、常见动物药的利用
        三、药物代用品的新探索
    第三节 宋代矿物药补益功用的弱化
        一、矿物药利用观念的变化
        二、矿物药利用实践的积累
        三、矿物药补益功效的替代——兼论黄耆“补药”地位的形成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宋代药业的经营及管理
    第一节 官府机构
        一、皇室用药
        二、药物储藏
        三、官方制售
    第二节 民间药肆
        一、政府管理
        二、地域发展
    第三节 专门药市
        一、形成特点
        二、流通变化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宋代药商与行业发展
    第一节 药商的社会形象
        一、药商的指代名称
        二、药商的行业形象
    第二节 药商的行业活动
        一、“药行”与“药市”
        二、药商的行业活动
    第三节 药商的地域环境
        一、北方药材的利用情况——以雄州一带为例
        二、南方药市的区域特点——以长江流域为例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宋代士人与药业文化
    第一节 种药建园
        一、家宅种药
        二、开辟药园
    第二节 传方验方
        一、传方
        二、验方
    第三节 助力佛道
        一、道家祠观
        二、佛家寺院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宋代对外药物贸易
    第一节 宋与辽夏金的药物贸易
        一、与契丹辽国
        二、与党项夏国
        三、与女真金国
    第二节 宋与东南亚诸国的药物贸易
        一、进口药物的种类
        二、进口药物的地区交易
        三、进口药物与岭南瘴疾
    本章小结
结论
    一、宋代药业兴盛的主要特征
    二、宋代药业兴盛的主要原因
    三、宋代以后的药业发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6)西红花栽培、繁育和采后管理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西红花栽培管理
    1.1 母球茎大小与留芽数目
    1.2 栽培方式
        1.2.1 种植方式
        1.2.2 栽培密度和深度
    1.3 施肥类型和方式
    1.4 病害防治
2 西红花繁殖和育种
3 西红花花期调控和采后管理
    3.1 西红花花期调控
    3.2 西红花采后管理
4 问题和展望

(7)油茶果实发育中木质素合成的分子调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1.1 研究背景
        1.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1.1.3 项目来源和经费支持
    1.2 研究目标和主要研究内容
        1.2.1 关键的科学问题与研究目标
        1.2.2 主要研究内容
    1.3 研究技术路线
2 成熟油茶果实表型性状和果皮成分比较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成熟油茶果实表型性状分析
        2.2.2 成熟油茶果实果皮木质素含量与组成
    2.3 小结
3 木质素积累对油茶果实生长发育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油茶果实生长动态
        3.2.2 油茶果实发育动态与木质素积累规律
        3.2.3 油茶果实发育时期鉴定
    3.3 小结
4 基于组学鉴定油茶果实中木质素调控基因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试验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浙江红花油茶花芽和果实不同组织转录组
        4.2.2 普通油茶长林53号果实不同发育时期转录组
        4.2.3 浙江红花油茶小RNA测序结果分析
        4.2.4 浙江红花油茶miRNA分析
    4.3 小结
5 油茶果实中木质素调控基因克隆与功能验证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材料
        5.1.2 试验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浙江红花油茶CchNST1基因克隆与功能分析
        5.2.2 浙江红花油茶CchBLH6基因克隆与功能分析
    5.3 小结
6 结论与讨论
    6.1 结论
        6.1.1 油茶果实果皮中木质素积累影响油茶果实出籽率
        6.1.2 油茶果实中木质素合成与调控相关基因的表达模式与木质素积累过程一致
        6.1.3 CchNST1和CchBLH6是木质素生物合成的正向转录调控因子
    6.2 讨论
    6.3 展望
    6.4 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致谢

(8)藏红花主要活性物质的组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藏红花概况及药用价值
        1.1.1 藏红花概况
        1.1.2 藏红花的栽培与加工
        1.1.3 藏红花的药用价值
    1.2 组学研究
        1.2.1 代谢组学研究概况
        1.2.2 转录组学研究概况
        1.2.3 藏红花组学研究进展
    1.3 藏红花主要活性物质合成途径概述及研究进展
        1.3.1 藏红花类胡萝卜素合成途径概述
        1.3.2 类胡萝卜素裂解双加氧酶基因的研究进展
    1.4 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和内容
        1.4.1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4.2 课题研究的内容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与设备
        2.1.1 植物材料
        2.1.2 试剂材料
        2.1.3 菌株与质粒
        2.1.4 培养基
        2.1.5 实验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代谢组学分析样品制备
        2.2.2 色谱分析
        2.2.3 质谱分析
        2.2.4 多元统计分析
        2.2.5 主要代谢物含量的差异分析
        2.2.6 藏红花素的提取
        2.2.7 藏红花DNA提取
        2.2.8 藏红花RNA提取
        2.2.9 RNA反转录
        2.2.10 藏红花高通量测序
        2.2.11 CCD基因扩增及测序
        2.2.12 CCD基因组织特异性表达鉴定
3 实验结果
    3.1 不同实验组藏红花代谢数据总分析
    3.2 不同产地藏红花代谢物质的差异分析
        3.2.1 基于LC-MS的亳州和嘉兴两地产藏红花的代谢组学分析
        3.2.2 亳州和嘉兴两地产藏红花差异代谢物分析
        3.2.3 亳州和嘉兴两产地藏红花主要活性物质的差异分析
        3.2.4 三地产藏红花成品干花丝品质分析
    3.3 加工方式对藏红花活性物质影响的分析
        3.3.1 基于LC-MS的藏红花新鲜花丝和成品干花丝的代谢组学分析
        3.3.2 新鲜花丝和干花丝中主要活性物质的差异分析
        3.3.3 藏红花干花丝和新鲜花丝主要代谢活性物质的差异分析
        3.3.4 冷冻干燥方法与烘干方法对藏红花品质影响的比较
    3.4 藏红花转录组学及主要活性物质代谢途径分析
        3.4.1 通过单分子测序方法获得高质量的转录组序列
        3.4.2 转录组序列功能注释
        3.4.3 藏红花特有基因的注释和功能分析
        3.4.4 藏红花类胡萝素生物合成途径相关基因注释
        3.4.5 藏红花CCD基因家族的功能分析
        3.4.6 藏红花CCD基因的克隆及组织表达验证
4 结论和讨论
    4.1 讨论
    4.2 结论
    4.3 后期工作及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9)不同栽培措施对红花生长发育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1 文献综述
    1.1 红花概况
    1.2 红花药理作用
        1.2.1 抗炎镇痛的作用
        1.2.2 降低血压、调节血脂的作用
        1.2.3 抗衰老的作用
        1.2.4 抗氧化的作用
        1.2.5 抗肿瘤的作用
        1.2.6 对免疫系统的作用
        1.2.7 对神经系统的作用
        1.2.8 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
        1.2.9 其他作用
    1.3 红花栽培现状
        1.3.1 水分研究现状
        1.3.2 密度研究现状
        1.3.3 肥料研究现状
        1.3.4 采收研究现状
2 引言
3 材料与方法
    3.1 红花羟基红花黄色素A(HYSA)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
        3.1.1 色谱条件
        3.1.2 标准品溶液的制备
        3.1.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3.1.4 羟基红花黄色素A(HYSA)标准曲线的绘制
        3.1.5 重复性试验
        3.1.6 精密度试验
        3.1.7 稳定性试验
        3.1.8 加样回收率试验
    3.2 不同密度处理对红花生长发育的影响
        3.2.1 试验地点
        3.2.2 试验材料
        3.2.3 试验设计
        3.2.4 仪器与试剂
        3.2.5 测定项目和方法
        3.2.5.1 红花农艺性状的测定
        3.2.5.2 红花产量的测定
        3.2.5.3 花中不同成分含量的测定
        3.2.5.4 籽粒中不同成分含量的测定
    3.3 不同氮肥处理对红花生长发育的影响
        3.3.1 试验地点
        3.3.2 试验材料
        3.3.3 试验设计
        3.3.4 仪器与试剂
        3.3.5 测定项目和方法
        3.3.5.1 红花农艺性状的测定
        3.3.5.2 红花产量的测定
        3.3.5.3 花中不同成分含量的测定
        3.3.5.4 籽粒中不同成分含量的测定
    3.4 不同生育期干旱胁迫对红花生长发育的影响
        3.4.1 试验地点
        3.4.2 试验材料
        3.4.3 试验设计
        3.4.4 仪器与试剂
        3.4.5 测定项目和方法
        3.4.5.1 红花农艺性状的测定
        3.4.5.2 相关生理指标含量的测定
        3.4.5.3 红花单株产量的测定
        3.4.5.4 花中不同成分含量的测定
        3.4.5.5 籽粒中不同成分含量的测定
4 结果与分析
    4.1. 花中羟基红花黄色素A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
        4.1.1 标准品与供试品峰图
        4.1.2 羟基红花黄色素A标准曲线的绘制
        4.1.3 重复性试验
        4.1.4 精密度试验
        4.1.5 稳定性试验
        4.1.6 加样回收率试验
    4.2 不同密度处理对红花生长发育的影响
        4.2.1 不同密度处理对红花农艺性状的影响
        4.2.2 不同密度处理对红花产量的影响
        4.2.2.1 不同密度处理对红花花产量的影响
        4.2.2.2 不同密度处理对红花籽粒产量的影响
        4.2.3 不同密度处理对花中不同成分含量的影响
        4.2.3.1 不同密度处理对花中总黄酮含量的影响
        4.2.3.2 不同密度处理对花中HYSA含量的影响
        4.2.4 不同密度处理对籽粒中不同成分含量的影响
        4.2.4.1 不同密度处理对籽粒中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4.2.4.2 不同密度处理对籽粒中脂肪含量的影响
        4.2.4.3 不同密度处理对籽粒中可溶性糖和淀粉含量的影响
    4.3 不同氮肥处理对红花生长发育的影响
        4.3.1 不同氮肥处理对红花农艺性状的影响
        4.3.1.1 不同氮肥处理对红花株高和主茎粗的影响
        4.3.1.2 不同氮肥处理对红花植株鲜重和干重的影响
        4.3.1.3 不同氮肥处理对红花植株分枝数和花蕾数的影响
        4.3.2 不同氮肥处理对红花产量的影响
        4.3.2.1 不同氮肥处理对红花花产量的影响
        4.3.2.2 不同氮肥处理对红花籽粒产量的影响
        4.3.3 不同氮肥处理对花中不同成分含量的影响
        4.3.3.1 不同氮肥处理对花中总黄酮含量的影
        4.3.3.2 不同氮肥处理对花中HYSA含量的影响
        4.3.4 不同氮肥处理对籽粒中不同成分含量的影响
        4.3.4.1 不同氮肥处理对籽粒中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4.3.4.2 不同氮肥处理对籽粒中脂肪含量的影响
        4.3.4.3 不同氮肥处理对籽粒中可溶性糖和淀粉含量的影响
    4.4 不同生育期干旱胁迫对红花生长发育的影响
        4.4.1 不同生育期干旱胁迫对红花农艺性状的影响
        4.4.1.1 伸长期干旱胁迫对红花农艺性状的影响
        4.4.1.2 分枝期干旱胁迫对红花农艺性状的影响
        4.4.1.3 蕾期干旱胁迫对红花农艺性状的影响
        4.4.1.4 花期干旱胁迫对红花农艺性状的影响
        4.4.1.5 成熟期干旱胁迫对红花农艺性状的影响
        4.4.2 不同生育期干旱胁迫对红花叶片酶活性的影响
        4.4.2.1 伸长期干旱胁迫对叶片酶活性的影响
        4.4.2.2 分枝期干旱胁迫对叶片酶活性的影响
        4.4.2.3 蕾期干旱胁迫对叶片酶活性的影响
        4.4.2.3 花期干旱胁迫对叶片酶活性的影响
        4.4.2.4 成熟期干旱胁迫对叶片酶活性的影响
        4.4.3 不同生育期干旱胁迫对红花单株产量影响
        4.4.3.1 不同生育期干旱胁迫对红花单株花产量的影响
        4.4.3.2 不同生育期干旱胁迫对红花单株籽粒产量的影响
        4.4.4 不同生育期干旱胁迫对花中不同成分含量的影响
        4.4.4.1 不同生育期干旱胁迫对花中总黄酮含量的影响
        4.4.4.2 不同生育期干旱胁迫对花中HYSA含量的影响
        4.4.5 不同生育期干旱胁迫对籽粒中不同成分含量的影响
        4.4.5.1 不同生育期干旱胁迫对籽粒中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4.4.5.2 不同生育期干旱胁迫对籽粒中脂肪含量的影响
        4.4.5.3 不同生育期干旱胁迫对籽粒中可溶性糖和淀粉含量的影响
5 结论与讨论
    5.1 结论
        5.1.1 不同密度处理对红花生长发育的影响
        5.1.2 不同氮肥处理对红花生长发育的影响
        5.1.3 不同生育期干旱胁迫对红花生长发育的影响
    5.2 讨论
        5.2.1 密度对红花生长发育的影响
        5.2.2 氮肥对红花生长发育的影响
        5.2.3 干旱胁迫对红花生长发育的影响
6 展望
参考文献
ABSTRACT

(10)红花玉兰矮化栽培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文献综述
    1.1 木本植物矮化技术研究现状
        1.1.1 遗传矮化
        1.1.2 栽培矮化
    1.2 矮化与生理生化指标的关系
        1.2.1 矮化与保护酶
        1.2.2 矮化与渗透调节物质
        1.2.3 矮化与内源激素
    1.3 红花玉兰矮化研究现状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1.5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地概况
    2.2 试验材料
    2.3 试验设计
        2.3.1 整形素大田试验
        2.3.2 整形素结合修剪的大田试验
        2.3.3 整形素温室盆栽试验
        2.3.4 修剪温室盆栽试验
    2.4 测定指标及方法
        2.4.1 形态指标调查
        2.4.2 生理生化指标测定
    2.5 数据处理方法
3 结果分析
    3.1 整形素对红花玉兰大田苗形态、抗性生理及内源激素的影响
        3.1.1 不同浓度整形素对大田苗形态的影响
        3.1.2 不同浓度整形素对大田苗抗性生理的影响
        3.1.3 不同浓度整形素对大田苗内源激素的影响
        3.1.4 整形素大田试验小结
    3.2 整形素结合修剪对红花玉兰大田苗形态、抗性生理及内源激素影响
        3.2.1 整形素结合修剪对大田苗形态的影响
        3.2.2 整形素结合修剪对大田苗抗性生理的影响
        3.2.3 整形素结合修剪对大田苗内源激素的影响
        3.2.4 整形素结合修剪的大田试验小结
    3.3 整形素对温室红花玉兰盆栽苗形态、抗性生理及内源激素影响
        3.3.1 不同浓度整形素对盆栽苗形态的影响
        3.3.2 不同浓度整形素对盆栽苗抗性生理的影响
        3.3.3 不同浓度整形素对盆栽苗内源激素的影响
        3.3.4 整形素温室盆栽试验小结
    3.4 修剪对温室红花玉兰盆栽苗形态、抗性生理及内源激素的影响
        3.4.1 不同修剪方式对盆栽苗形态的影响
        3.4.2 不同修剪方式对盆栽苗抗性生理的影响
        3.4.3 不同修剪方式对盆栽苗内源激素的影响
        3.4.4 修剪温室盆栽试验小结
4 讨论与结论
    4.1 整形素对红花玉兰的矮化效应
        4.1.1 整形素对红花玉兰形态的影响
        4.1.2 整形素对红花玉兰抗性生理的影响
        4.1.3 整形素对红花玉兰内源激素的影响
    4.2 修剪对红花玉兰的矮化效应
        4.2.1 修剪对红花玉兰形态的影响
        4.2.2 修剪对红花玉兰抗性生理的影响
        4.2.3 修剪对红花玉兰内源激素的影响
    4.3 红花玉兰矮化的关键时期
    4.4 结论
    4.5 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致谢

四、红花的价值及栽培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保山市滇红花产业现状及发展建议[J]. 王硕,王芳,李姗姗,杨和团. 农业科技通讯, 2021(11)
  • [2]新疆红花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J]. 周远航,郭建富,马小龙,樊晓琴,陈勇,林明. 安徽农业科学, 2021(19)
  • [3]我国西红花可持续发展建议[J]. 张雪松,张文浩,刘鲁江,陈小文,宋懿. 西藏农业科技, 2021(01)
  • [4]基于生态价值的公园城市适生植物资源系统构建与应用[D]. 夏春华.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20(01)
  • [5]宋代药业研究[D]. 杨小敏. 河北大学, 2020(03)
  • [6]西红花栽培、繁育和采后管理研究进展[J]. 周琳,杨柳燕,李青竹,张雪,张永春. 中国农学通报, 2020(13)
  • [7]油茶果实发育中木质素合成的分子调控研究[D]. 晏巢.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20
  • [8]藏红花主要活性物质的组学研究[D]. 王然. 合肥工业大学, 2020(02)
  • [9]不同栽培措施对红花生长发育的影响[D]. 申思洋. 河南农业大学, 2020(06)
  • [10]红花玉兰矮化栽培技术研究[D]. 张山山. 北京林业大学, 2019


油茶论文 植物种植论文 基因合成论文 木质素论文

上一篇:2002年《治黄治黄建议》征文评选公示
下一篇:中学语文情感教学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