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秋[1](2021)在《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微血管减压术后短期疗效及长期疗效的相关因素研究》文中提出目的:研究影响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微血管减压术后的短期疗效(3天内)和长期疗效(≥12月)的相关因素,并探讨短期疗效和长期疗效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研究2016年1月到2019年12月间于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接受微血管减压(Microvascular decompression,MVD)手术治疗的189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Primary trigeminal neuralgia,PTN)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随访资料。定义MVD术后3天内的BNI疼痛分级≤II为短期疗效良好,MVD术后3天内的BNI疼痛分级>II为短期疗效不佳,并对患者行门诊或电话随访(≥12月)。定义随访时BNI疼痛分级≤II为长期疗效良好,随访时BNI疼痛分级>II为长期疗效不佳,并记录患者出现长期疗效不佳的时间。分析术前、术中、术后指标与术后短期疗效、长期疗效之间的关系;对比不同短期疗效或不同长期疗效之间的差异,将单因素分析p<0.1的变量纳入多因素回归或Cox回归分析;使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计算PTN患者MVD术后长期疗效的差异,并使用log-rank检验比较。p<0.05被认为有显着性差异。结果:在纳入研究的189例PTN患者中,149例(78.8%)患者术后短期疗效良好,40例(21.2%)患者术后短期疗效不佳;159例(84.1%)患者术后长期疗效良好,30例(15.9%)患者术后长期疗效不佳。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提示,PTN病程>5年[OR=2.287(1.098-4.762),p<0.05]、合并其他颅神经压迫[OR=3.178(1.009-10.008),p<0.05]是影响PTN患者MVD术后短期疗效不佳的相关危险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提示,术后3天内PTN不能缓解[HR=10.712(4.156-27.610),p<0.01]是影响PTN患者MVD术后长期疗效不佳的相关危险因素。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验证了术后3天内PTN不能缓解对PTN患者MVD术后长期疗效不佳的影响(log-rank,p<0.01)。结论:MVD对于PTN有着良好的治疗效果。PTN病程>5年或合并其他颅神经压迫是影响PTN患者MVD术后短期疗效不佳的相关危险因素;PTN病程>5年或合并其他颅神经压迫的PTN患者,MVD术后短期疗效不佳的发生率更高。MVD术后3天内PTN不能缓解,是影响PTN患者MVD术后长期疗效不佳的独立危险因素;MVD术后3天内PTN不能缓解的PTN患者,MVD术后长期疗效不佳的发生率更高。并且,MVD术后的短期疗效的可用于预测其长期疗效,即MVD术后的短期疗效不佳的PTN患者,其长期疗效不佳的发生率也更高。
张书光[2](2021)在《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在颅神经疾病微血管减压术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对颅神经疾病微血管减压术中是否应用神经电生理监测的患者进行临床资料对比研究,评估应用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对手术时间、术后有效率、术后并发症及复发率的影响,进而探讨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在颅神经疾病微血管减压术中的应用价值。研究对象及方法:收集2017年8月至2020年12月于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由同一医师施行原发性颅神经疾病行微血管减压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病例均通过术前影像学检查及术中情况排除继发性因素,三叉神经痛110例(双侧三叉神经痛4例)、面肌痉挛85例、舌咽神经痛5例,三叉神经痛监测: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咬肌的自由肌电;面肌痉挛监测:横向扩散反应(AMR)、脑干听觉诱发电位、额肌和颏肌的自由肌电;舌咽神经痛监测:BAEP及肌电图。取2017年8月至2019年7月微血管减压术中未采用术中电生理监测的为对照组共100例,2019年8月至2020年12月同一电生理专业技师采用同一监测仪行术中监测的为实验组共100例。分别记录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左右侧、病程、责任病灶、手术时间、术后随访时间),手术效果(术后即刻及3月后)、术后并发症及复发情况,数据采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在颅神经的类型、年龄、性别、病程、责任病灶无统计学差异的同质的样本中,实验组的微血管减压的时间较对照组低,且P值为0.016,P<0.05,表明实验组和对照组手术时长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手术术后即刻与术后3个月实验组和对照组疗效的P值为0.000和0.869,表明采用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能显着提高术后即刻的疗效但对远期的手术效果较对照组无差异;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有效率分别为97%、9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中神经监测不影响手术有效率;实验组和对照组术后脑神经损伤发生率为14%、35%,P(0.001)<0.05,两组的术后脑神经损伤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颅内出血和其他并发症(脑积水、良性颅内压增高、低颅压综合征、颅内感染、无菌性脑膜炎、脑脊液漏、颅内积气、切口并发症)P值为0.172、0.728,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均未出现脑挫伤并发症,表明实验组术后脑神经损伤发生率低,而对颅内出血、脑挫伤、其他并发症等无差异;两组术后3个月复发率为0.0%和6.0%,P值为0.038,P<0.05,实验组和对照组复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明实验组有更低的复发率。结论:术中电生理监测在颅神经疾病微血管减压术中具有重要的指导及警示作用,能缩短手术时间,提高手术效果,表现为提高手术即刻痊愈率,但对有效率无明显改变,对远期(>3个月)手术效果并无改善,能降低术后脑神经损伤并发症,对术后脑损伤、颅内出血等并发症无明显相关性,能降低术后复发率。
钱一涛[3](2020)在《157例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预后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研究收集微血管减压术(microvasculardecompression,MVD)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primary trigeminalneuralgia,PTN)患者的术前临床资料、术中确定的责任血管、显微镜下操作时间等,探索这些指标与预后是否存在差异,研究MVD治疗PTN预后的危险因素,为临床提供经验,指导临床工作。方法:本回顾性研究采取严格入组和排除标准,共纳入2008年3月至2019年3月期间苏州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神经外科收治且由同一术者主刀行微血管减压术的157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采用Barrow神经研究所疼痛评分(the Barrow Neurological Institute Pain Score,BNI score)对患者术前、术后、随访时间点疼痛程度进行评估、记录;收集整理患者性别、年龄(手术时)、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疼痛侧、疼痛累及三叉神经分支、病程、术前BNI得分(Ⅴ)、术前外科手术治疗干预、术中确定的责任血管、显微镜下操作时间、手术效果、术后并发症等资料,术后进行随访,平均随访时间为术后44.2个月。预后定义:术后BNI得分Ⅰ定义为治愈(疼痛消失);BNI得分Ⅱ为有效;Ⅲ-Ⅴ为MVD治疗无效。随访时间点BNI得分Ⅰ定义为治愈(疼痛消失);BNI得分Ⅱ为有效;BNI得分Ⅰ、Ⅱ均认为疼痛缓解;BNI得分Ⅰ、Ⅱ变为Ⅲ-Ⅴ(随访时间点)为复发。近远期定义:近期为术后即刻,远期为术后不少于一个月。根据近期疗效将所有病例分为近期治愈组和近期未治愈组,对上述指标采用单因素分析。根据远期疗效分为远期疼痛缓解组和远期疼痛未缓解组,进行单因素分析,对P<0.15的指标再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根据是否复发分为复发组和非复发组,采用同样的统计分析方法,得出疼痛复发的危险因素。使用Cox风险比例回归模型探索影响复发时间的因素,绘制了影响因素的Kaplan-Meier曲线。使用SPSS21.0及RStudio(Version 1.2.5019)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认为P<0.05具有显着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一般资料结果:157例患者中女性患者98例(62.4%),男性患者59例(37.6%);手术时平均年龄61.61±10.26岁;病程平均56.62±47.93个月;左侧疼痛的有65例(41.4%),右侧疼痛的有92例(58.6%);合并高血压病的有71例(45.2%);合并糖尿病的有8例(5.1%);疼痛累及三叉神经分支方面,V1有4例(2.5%),V2有22例(14.0%),V3 有 49 例(31.2%),V1+V2 有 15 例(9.6%),V1+V3 有 2 例(1.3%),V2+V3 有 54 例(34.4%),V1+V2+V3 有 1 1 例(7.0%);术前 BNI 得分为Ⅲ、Ⅳ和Ⅴ分别有2例(1.3%)、56例(35.7%)和99例(63.0%);术前有外科治疗干预有25例(15.9%);责任血管为单纯动脉有110例(70.1%),责任血管为动脉和静脉有41例(26.1%),责任血管为单纯静脉有6例(3.8%);显微镜下操作时间平均为93.94±41.65分钟。近期治愈率为84.7%,近期缓解率为95.5%,无效率为4.5%,远期治愈率为59.9%,远期缓解率为67.5%,复发率为28.7%。2.统计学结果:近期治愈组(n=133)和近期未治愈组(n=24),单因素分析结果:责任血管为单纯静脉的P值为0.016<0.05,其他指标无显着差异(P>0.05)。远期疼痛缓解组(n=106)和远期疼痛未缓解组(n=51),单因素分析结果:年龄(手术时)≥70岁、术前BNI得分(V)、责任血管为单纯动脉、SCA+PV、SCA+AICA的P值<0.15,将这些指标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这些指标和远期疼痛缓解无明显差异(P>0.05)。复发组(n=45)和非复发组(n=112),单因素分析结果:年龄(手术时)≥70岁、责任血管为单纯动脉、岩静脉、SCA+PV的P值<0.1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年龄(手术时)≥70岁的P值=0.012<0.05。复发时间影响因素的Kaplan-Meier曲线显示女性较男性更早复发(P=0.048<0.05),中位复发时间为360天。结论:1.微血管减压术是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短期的治愈率和缓解率均较高。2.责任血管为单纯静脉是影响MVD术后近期治愈率差异的因素,责任血管数目不是影响近期治愈率差异的因素。3.责任血管类型和数目不是影响MVD治疗PTN远期疼痛缓解率差异的因素。4.责任血管的类型和数目不是影响MVD术后疼痛复发率差异的因素。5.疼痛复发大部分在5年内出现,女性较男性更早复发。6.年龄(手术时)≥70岁为疼痛复发的危险因素。
黄媚[4](2020)在《脑电意识指数监测对脑微血管减压术患者术后早期恢复质量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评价脑电意识指数(index of consciousness,Io C)监测即镇静(Io C1)联合镇痛(Io C2)监测对微血管减压术患者早期恢复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行微血管减压术患者(临床诊断为面肌痉挛或三叉神经痛)60例,年龄18~65岁,体重指数18~30 kg/m2,ASA I或II级。随机化方法将其分为2组(n=30):无监测组(B组)和Io C监测组(I组)。两组患者均采用气管内全身麻醉,均无术前用药,进入手术室后常规开放静脉通路,吸氧并监测心电图(ECG)、脉搏氧饱和度(SPO2)、心率(HR)、无创血压(NIBP),局麻下行桡动脉穿刺置管术,监测有创动脉压(ABP),其中I组患者监测Io C。两组患者均通过静脉依次注射咪达唑仑,舒芬太尼,依托咪酯和罗库溴铵进行麻醉诱导,B组待血压心率平稳后,I组待Io C1为35~45,Io C2为25~35时行气管插管术,后进行机械通气。再通过靶控输注丙泊酚和瑞芬太尼,持续吸入七氟烷进行麻醉维持,其中丙泊酚的血浆靶浓度范围是1~4ug/ml,瑞芬太尼的血浆靶浓度范围是2~5ng/ml。关硬脑膜时,所有病人静脉注射羟考酮1mg/kg进行术后镇痛,阿扎司琼20mg预防术后恶心呕吐。患者术毕入PACU,在PACU当VAS评分≥4时,静脉注射曲马多50mg补救镇痛;出现恶心呕吐时,静脉注射托烷斯琼6mg止吐。于术前1d、术后3d时使用15项恢复质量评分量表(Qo R-15量表)评估患者早期恢复质量。记录术中丙泊酚及瑞芬太尼的用量,记录手术时间、麻醉时间,记录术后情况(苏醒时间、拔管时间、下床时间、出院时间),以及记录术后补救镇痛和恶心呕吐等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包括年龄、性别、体重指数、诊断(面肌痉挛/三叉神经痛)以及手术时间、麻醉时间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B组相比,I组患者术后3d时早期恢复质量评分更高(P<0.05),且I组患者的丙泊酚及瑞芬太尼的用量减少(P<0.05),苏醒时间及拔管明显缩短(P<0.05)。两组患者术后补救镇痛及恶心呕吐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微血管减压术中进行Io C1和Io C2双参数联动监测,明显缩短患者的苏醒时间、拔管时间,减少患者麻醉镇静、镇痛药物消耗量,提高患者术后早期恢复质量,有利于患者术后的早期恢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梁雪文,颜红波,张丹芬[5](2019)在《70例三叉神经痛微球囊压迫术患者围手术期干预性护理的效果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对干预性护理在微球囊压迫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围手术期患者中的护理效果进行临床实验分析,总结微球囊压迫术的护理方法。方法选取本院2018年6月~12月收治的行微球囊压迫治疗三叉神经痛患者70例作为本次护理研究的对象,对70例患者实施围手术期护理。结果 70例患者中64例治愈、5例好转、1例无效。结论微球囊压迫治疗三叉神经痛配合围手术期护理实施干预性护理措施,有利于促进患者康复,提高临床治愈率,临床推广价值较高。
黄华[6](2021)在《C-臂引导下球囊压迫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疗效及并发症分析》文中提出目的:分析和讨论C-臂引导下球囊压迫术(percutaneous balloon compression,PBC)治疗三叉神经痛(trigeminal neuralgia,TN)疗效以及并发症。方法:回顾性的研究2018年1月到2020年12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行PBC治疗的55例患者手术疗效以及并发症。本次研究我们纳入总共55例患者,55例患者常规术前行内听道核磁平扫等,进行详细全面的术前评估,定期术后随访。对收集三叉神经痛患者的基本临床资料、疗效、手术前后焦虑和抑郁情况、手术前后VAS评分情况、术后并发症以及随访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对55例经PBC治疗三叉神经痛患者的数据分析后结果表明:年龄、性别、病程、患侧、疼痛分支、既往病史情况、既往手术情况、既往用药情况、球囊压迫1到3分钟以及3分钟以上都与PBC术后疗效没有显着的相关性(P>0.05);球囊形态与PBC术后疗效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前后患者的VAS评分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前后焦虑和抑郁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2.在这项研究里,55例患者总共治愈51例,治愈率达92.73%。显效的患者2例,有效的患者1例,PBC的有效率可有98.18%。症状无缓解1例。术后患者感患侧面部麻木52例,术后1月面部麻木例数无变化,在术后3个月时面部麻木为41例,术后6个月时面部麻木为23例;张口咀嚼无力23例,患者在术后的3个月内恢复;口角疱疹17例,术后1周恢复;复视1例,术后1周恢复;角膜炎3例,给予红霉素眼膏处理,术后1周恢复。三叉神经心脏反射52例,给予相应处理后短时间恢复正常水平。结论:C-臂引导下PBC治疗三叉神经痛是一种效果佳、风险低以及并发症轻微的方法,是治疗三叉神经痛患者的理想方式。
王方[7](2018)在《下颌牙源性囊肿刮治术后颏神经感觉改变的初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背景:临床常见的下颌骨牙源性囊肿包括根端囊肿(Radicular cyst)、始基囊肿(Primordial cyst)和含牙囊肿(Dentigerous cyst)。囊肿刮治术(Curettage)为牙源性囊肿的主要治疗方法。囊肿刮治术可以导致下牙槽神经(Inferior alveolar nerve)或颏神经(Mental nerve)的感觉异常,症状轻者则为暂时性、可逆性的损伤,而症状重者恢复需数月甚至不能完全恢复。目前,关于下牙槽神经或颏神经损伤而造成颏部及下唇疼痛麻木的相关研究多为病例报道或基于调查问卷的主观报告,而使用神经生理实验的客观研究相对较少。定量感觉测试(Quantitative sensory testing,QST)在感觉障碍疾病的诊断、分类和研究疾病机制上具有一定的优势。通过QST探索颏神经术后感觉障碍或恢复的变化规律对患者预后的判断有较大的临床意义;对给予及时适当的治疗也有一定指导意义。研究目的:1初步研究下颌牙源性囊肿刮治围手术期患者下唇及颏部机械痛觉阈值(Mechanical pain threshold,MPT)、压力痛觉阈值(Pressure pain threshold,PPT)、冷痛觉阈值(Cold pain threshold,CPT)、热痛觉阈值(Hot pain threshold,HPT)、冷感觉阈值(Cold detection threshold,CDT)、温感觉阈值(Warm detection threshold,WDT)、机械触觉阈值(Mechanical detection threshold,MDT)、两点辨别感觉(Two-point discrimination,TPD)共8项参数的变化规律;2分析各种暴露因素(如性别、是否使用碘仿纱条、是否存在下颌管上壁缺损等)对痛觉(MPT、PPT、CPT、HPT)、温度觉(CDT、WDT)以及触觉(MDT、TPD)预后的影响。材料与方法:采用NNT4.6软件分析患者锥形束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数据。辨别颏孔(Mental Foramen)的位置并测量下颌神经管壁缺损者的缺损宽度。采用国际标准QST程序,包含痛觉、温度觉、触觉共8个测试项目,对我院口腔颌面外科2017年3月至2018年3月住院的下颌后牙区牙源性囊肿的患者进行队列研究(Cohort study)。测试位点为患侧和健侧的下唇红缘中点及口角正下方2cm的颏部位点;健侧作为对照组。分别测试患者术前、术后2天、术后7天、术后1月各感觉参数。所有数据均进行对数转换,原始数据和对数转换后数据的正态分布(Normal distribution)用Kolmogorov-Smirnov进行检验。术侧和健侧不同时间、不同位点的参数使用配对样本t检验(Paired-samples student’s t test)进行两两比较。计算术侧各参数的相对变化率(Relative change,RC),并分别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alysis of variance,One-way ANOVA)评价性别、是否使用碘仿纱条、是否存在下颌管壁缺损等变量对RC的影响。采用标准分数(Standard score,Z-score)分析典型病例颏神经感觉功能的改变趋势。结果:1痛觉1.1 MPT(机械痛觉阈值)术侧唇部术后7天、1月比术后2天阈值上升(p=0.032,0.022),术后1月比术后7天阈值上升(p=0.029);术侧颏部术后2天比术前阈值下降(p=0.020),术后7天、1月比术后2天阈值上升(p=0.007,0.012),术后1月比术后7天阈值上升(p=0.035)。1.2 PPT(压力痛觉阈值)术侧唇部术后2天比术前阈值下降(p<0.001),术后7天、1月比术后2天阈值上升(p=0.006,<0.001);术侧颏部术后2天比术前阈值下降(p=0.001),术后7天、1月比术后2天阈值上升(p=0.036,<0.001);术侧唇部术前、术后1月比同期术侧颏部阈值低(p=0.001,0.001)。健侧唇部手术术前、术后2天均比同期健侧颏部阈值低(p=0.001,0.013)。1.3 CPT(冷痛觉阈值)术侧唇部术后7天比术后2天阈值下降(p=0.011);术侧颏部术后2天、7天比术前阈值上升(p=0.003,0.006),术后1月比术后7天阈值下降(p=0.015);术侧唇部术前、术后7天比同期术侧颏部阈值高(p=0.001,0.005)。健侧唇部术前、术后比同期健侧颏部阈值高(p=0.026,0.015)。男性颏部RC术后7天比同期女性高(p=0.011)。1.4 HPT(热痛觉阈值)术侧唇部术后2天比术前阈值上升(p=0.023),术后7天比术后2天阈值下降(p=0.008);术侧颏部术后2天比术前阈值上升(p=0.001),术后7天、1月比术后2天阈值下降(p=0.027,0.031)。下颌管有缺损者术侧颏部RC术后7天比同期无缺损者高(p=0.043)。2温度感觉2.1 CDT(冷感觉阈值)术侧唇部术后2天、7天比术前比阈值上升(p=0.004,0.002),术后1月比术后7天阈值下降(p=0.002);术侧颏部术后2天、7天比术前阈值上升(p=0.023,0.007),术后1月比术后7天阈值下降(p=0.010);术侧唇部术后2天比同期术侧颏部高(p=0.007)。2.2 WDT(温感觉阈值)术侧唇部术后2天、7天比术前阈值上升(p=0.008,0.022),术后7天、1月比术后2天阈值下降(p=0.045,0.035);术侧颏部术后2天、7天、1月比术前阈值上升(p=0.003,0.023,0.003)。3触觉3.1 MDT(机械触觉阈值)术侧唇部术后2天、7天比术前阈值上升(p=0.001,0.011),术后1月比术后2天、7天阈值下降(p<0.001,=0.008);术侧颏部术后2天比术前阈值上升(p=0.002),术后1月比术后2天、7天阈值下降(p=0.001,0.037);术侧唇部术后2天、7天比同期术侧颏部阈值高(p=0.011,0.025)。下颌管有缺损者术侧唇部、颏部RC术后7天比同期无缺损者高(p=0.035,0.007)。3.2 TPD(两点辨别感觉)术侧唇部术后2天、7天比术前阈值上升(p=0.011,0.006);术侧唇部术前、术后2天、7天、1月均比颏部阈值低(p<0.001,0.001,0.001,0.001)。健侧唇部术前、术后2天均比同期健侧颏部阈值低(p<0.001,0.001)。结论:本研究发现接受下颌骨囊肿刮治术的部分患者会经历下唇及颏部感觉异常。总体而言,患者除机械痛觉和冷痛觉变化不明显外,颏部压力痛觉和热痛觉均在术后2天最迟钝,但在7天内可恢复;下唇温度感觉在术后2天、颏部在术后7天最迟钝,但二者在1月内均可恢复;所有感觉中机械触觉恢复较慢,绝大多数1月内可恢复,严重者需半年左右才能恢复。其次,健侧下唇两点阈低于颏部,同时下唇比颏部更能耐受冷痛觉;而颏部比下唇更能耐受压力痛觉;术后在患侧颏部,男性比女性更能耐受冷痛觉。最后,有下颌神经管缺损的患者较无缺损者颏部的热痛觉、下唇及颏部的机械触觉敏感性均显着下降。因此,QST作为一项敏感性高、重复性好、可靠性高的,可对感觉进行定量评价的神经物理学技术,其在囊肿刮治颏神经感觉异常的术前预判和术后评估中都有着重要的参考和研究价值。
薛健[8](2017)在《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合并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探讨面肌痉挛(hemifacial spasm,HFS)合并三叉神经痛(trigeminal neuralgia,TN)的临床特点、显微血管减压术(microvascular decompression,MVD)治疗面肌痉挛合并三叉神经痛的临床治疗效果及手术安全性。分析面肌痉挛合并三叉神经痛病例发病规律、常见责任血管,MVD手术相关并发症以及预后,为临床治疗提供一定的借鉴。方法:回顾性分析了我院对2009年1月至2017年1月收治确诊的19例面肌痉挛同时合并三叉神经痛患者的临床资料、影像学检查、手术方法及术后并发症,复习相关文献并对临床诊断和显微手术方法及疗效进行总结分析。结果:本组共19例,女性12例,男性7例;病程8个月~6年,平均2.52年。患者年龄42~69岁,平均56.31岁。术前均行磁共振断层血管成像(MRTA)明确三叉神经、面神经有相关责任血管压迫,然后行乙状窦后入路面神经、三叉神经显微血管减压术。19例病人中,15例病人术中见椎基底动脉直接压迫三叉神经,2例见小脑上动脉压迫,2例未见血管压迫。16例病人术中见椎基底动脉压迫面神经,2例见小脑前下压迫,1例未见血管压迫。手术疗效:16例三叉神经痛术后治愈,2例术后好转,1例术后无效,有效率94.74%,2例术后随访复发;16例面肌痉挛术后治愈,1例术后好转,2例术后无效,有效率89.47%,1例术后随访复发。术后并发症:术后1例轻度面瘫,1例出现同侧耳鸣,2例出现听力下降,其余病人均术后面部疼痛及抽搐症状缓解,恢复良好。结论:原发性面肌痉挛合并三叉神经痛常见原因为迂曲扩张的椎基底动脉压迫,显微血管减压术可作为首选治疗方案,效果良好。术中无创分离识别责任血管,准确放置减压材料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范华,何杰文[9](2017)在《加巴喷丁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查阅文献,综述近年来的加巴喷丁临床应用。加巴喷丁主要用于抗癫痫和慢性疼痛治疗,尤其是在神经病理性疼痛中具有独特的优势,成为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的一线用药,如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三叉神经痛、糖尿病痛性神经病变、围手术期疼痛等等。加巴喷丁有较好的医学应用前景。
石鑫[10](2012)在《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颅神经疾病的临床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颅神经疾病主要包括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特发性偏侧面肌痉挛、致残性位置性眩晕、原发性舌咽神经痛、单侧致残性耳鸣等,这些疾患往往给患者带来巨大痛苦。本研究包括:研究一:1)三叉神经痛的致病因素以神经血管冲突学说为主,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利用MRI测量患者及正常受试者后颅窝、三叉神经周围部分脑池的容积,探讨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的发病机制;2)探讨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预后影响因素。研究二:1)面肌痉挛的致病因素以神经血管冲突学说为主,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利用MRI测量患者及正常受试者后颅窝及后颅窝内脑脊液的容积,探讨面肌痉挛患者的发病机制;2)探讨面肌侧方传导反应(LSR)和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在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中的应用价值和意义。研究三:探讨颅神经Ⅷ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眩晕、耳鸣的疗效。研究四:探讨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舌咽神经痛的疗效。方法:研究一:1)我们使用3D-MRI容量分析法分析了26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和20例健康对照组,分别测量了后颅窝、三叉神经周围部分脑池及三叉神经的体积,比较病例组与健康对照组的后颅窝体积,以及病例组健侧及患侧三叉神经周围的部分脑池及三叉神经体积的差异。并用相应的统计方法进行统计分析;2)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1年1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所收治67例原发性三叉痛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门诊及电话回访12个月至34个月,平均21.5个月,收集患者年龄、性别、病程、疼痛部位、压迫性质、压迫程度、减压效果等数据,与预后之间进行统计学分析。研究二:1)我们使用MRI容量分析法分析了40例面肌痉挛患者和20例健康对照组,比较病例组与健康对照组的后颅窝及后颅窝脑脊液体积,并用相应的统计方法进行统计分析;2)我院神经外科从2011年1月至2011年12月所收治的面肌痉挛患者中,33例在面肌侧方传导反应(LSR)和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监测下行显微血管减压术,分析患者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结果和术后疗效的关系。研究三:对12例耳鸣,其中8例合并眩晕患者实施了乙状窦后入路颅神经Ⅷ微血管减压术,12例患者均进行6~48月的随访以判断治疗效果。研究四:我院自2002.3-2011.9年间行显微外科神经手术共治疗16例舌咽神经痛患者,其中显微血管减压术14例,显微血管减压术同时行舌咽神经根及迷走神经根上部1根丝切断术2例,随访平均年限为4.2年。并在2010年2月至2011年12月间,我们对显微血管减压手术治疗的89例面肌痉挛患者,在术中观察舌咽神经与血管、舌咽神经根与迷走神经根丝的显微解剖关系。结果:研究一:1)病例组后颅窝体积较健康对照组后颅窝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患侧三叉神经体积及三叉神经周围部分脑池体积较健侧明显变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本组67例患者中,典型三叉神经痛患者59例,非典型性三叉神经痛患者8例,43例为动脉性压迫(SCA、AICA、VA);2例为静脉性压迫(V);1例为蛛网膜增厚压迫;12例为动静脉联合压迫(SCA+V、AICA+V);4例为两支动脉联合压迫(SCA+AICA);5例未见明显压迫。所有患者均行三叉神经显微血管减压术,术中可见36例为单纯接触压迫;14例为接触并存在神经移位;9例为神经血管间存在粘连;3例为粘连合并神经移位;5例未见明显压迫。其中59例获完全减压,3例未能完全减压,另有5例无明显压迫,未能在术中判断神经根是否充分减压。至随访结束为止,本组67例患者中,50例患者术后立即痊愈,8例术后3日~6个月内逐渐痊愈,共占患者总数的86.6%;7例术后症状偶有发作,但疼痛程度明显减轻,无需服药,占患者总数的10.4%,其中3例术后出现对侧眼眶部压痛;1例(1.5%)术后复发,1例(1.5%)术后症状无任何改善。采用两组独立样本非参数检验比较典型性和非典型性三叉神经痛术预后结果显示两者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17)。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年龄、性别、患侧、发病类型等对预后的影响结果显示,年龄、性别、患侧与预后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发病类型、病程、压迫程度、减压程度与预后之间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病程长短、压迫程度、发病类型、减压程度等与预后的关系结果显示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二:1)病例组平均后颅窝容积为157.9±14.9cm3,健康对照组后颅窝容积为161.7±15.1cm3,病例组及对照组后颅窝脑脊液容积分别为16.98±7.9cm3,18.79±5.8cm3。病例组后颅窝及后颅窝脑脊液容积与健康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33例患者术中均记录到LSR波形,术中LSR消失28例,未消失5例。LSR消失组术后有效率100%,未消失组2例患者出院前症状消失,随访1个月又有2例症状消失。经统计学分析,LSR消失组效果好于未消失组。术中LSR消失与术后临床症状缓解相符。术中BAEP波形中V波降低50%以上或消失4例,术后有3例发生不同程度听力障碍。研究三:术后5例患者自觉耳鸣消失,5例患者自觉耳鸣减轻2级(刘蓬耳鸣程度分级),2例患者耳鸣症状无改善。8例合并眩晕患者术后眩晕症状减轻6例,2例症状眩晕无改善。术后1周出院时3例眩晕症状消失,3例眩晕症状减轻,2例症状眩晕无改善。随访6月以上5例耳鸣消失患者无复发,2例术后自觉耳鸣减轻患者6月后耳鸣消失,3例术后自觉耳鸣减轻患者症状进一步改善,2例术后自觉耳鸣减轻患者症状无变化。4例眩晕症状消失,2例眩晕症状减轻患者症状无明显改善,1例眩晕无改善患者症状6月后轻度改善,1例眩晕症状无改善。无不良反应发生。研究四:14例患者术后即刻疼痛全部消失,2例术后疼痛明显减轻,在第2~3天后消失。随访末期所有病人没有疼痛发作,治愈率为100%。89例显微手术中探查观察发现舌咽神经根与迷走神经根丝的解剖关系有4种类型。结论:研究一:1)本研究中三叉神经痛患者后颅窝体积及其结构与临床血管压迫神经学说有明显相关性,后颅窝体积的的减少将导致血管压迫到神经并产生临床症状。患侧三叉神经由于长期压迫导致体积萎缩。MRI容积分析法可以很好地测量后颅窝、三叉神经周围的部分脑池及三叉神经体积。2)显微血管减压术是目前唯一针对三叉神经痛病因的治疗方法,疗效明确,预后较好,应作为首选治疗方法。显微血管减压术对于典型性三叉神经痛的治疗效果要优于非典型性三叉神经痛。患者的年龄、性别、患侧对预后无影响,而发病类型、病程长短、压迫程度、减压程度均对预后有一定影响。因此对于三叉神经痛的患者应早诊断、早治疗,避免典型性三叉神经痛转变为非典型性三叉神经痛而影响预后,此外,术中应注意探查三叉神经全程,保证减压充分,提高手术疗效。研究二:1)本研究中面肌痉挛患者后颅窝及及后颅窝脑脊液体积与临床血管压迫神经学说无明显相关性。MRI容积分析法可以很好地测量后颅窝、及后颅窝脑脊液体积。2)在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过程中应用面肌侧方传导反应和脑干听觉诱发电位监测,有助于提高手术有效率,判断预后情况,减少术后听力障碍的发生率。研究三:异常血管袢压迫颅神经Ⅷ是眩晕、耳鸣的病因之一,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微血管压迫综合征性眩晕、耳鸣是一有效,安全的治疗方法。研究四:显微血管减压术可作为首选外科治疗方法,部分患者结合舌咽神经根及迷走神经根上部根丝切断术可为舌咽神经痛提供有效治疗方法,采取哪种手术方式应根据术中有无责任血管压迫及责任血管压迫的方式而定。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中英文对照表 |
| 摘要 |
| Abstract |
| 1 前言 |
| 2 材料和方法 |
| 2.1 研究对象 |
| 2.2 临床资料收集 |
| 2.3 手术过程 |
| 2.4 统计分析方法 |
| 3 结果 |
| 3.1 一般特征 |
| 3.2 术前指标的单因素分析 |
| 3.3 术中指标的单因素分析 |
| 3.4 术后指标的单因素分析 |
| 3.5 多因素回归分析与Cox回归分析 |
| 4 讨论 |
| 5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外科治疗进展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一)前言 |
| (二)资料和方法 |
| 1.一般资料 |
| 2.方法 |
| 2.1 手术方法 |
| 2.2 记录资料 |
| 3. 统计方法 |
| (三)结果 |
| 1.一般资料 |
| 2.术后效果 |
| 3.术后并发症 |
| 3.1 MVD术后并发症情况 |
| 3.2 MVD术后脑神经损伤情况 |
| 3.3 MVD术后近期及3月后脑神经损伤情况 |
| 4. 术后复发情况 |
| (四)讨论 |
| (五)结论 |
| (六)参考文献 |
| 综述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治疗现状 |
| 参考文献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 致谢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对象和方法 |
| 1. 研究对象 |
| 2. 方法 |
| 结果 |
| 1. 一般临床资料 |
| 2. 疼痛累及三叉神经分支 |
| 3. 术中责任血管情况 |
| 4. 术中显微镜下操作时间情况 |
| 5. 并发症 |
| 6. 手术疗效 |
| 7. 术后复发 |
| 附图 |
| 附表 |
| 讨论 |
| 1. MVD治疗PTN的疗效 |
| 2. MVD术后疼痛复发 |
| 3. 显微镜下操作时间 |
| 4. 责任血管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外科治疗进展 |
| 参考文献 |
| 英文缩写词汇表 |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 致谢 |
| 主要英文缩略词表 |
| 摘要 |
| Abstract |
| 1.前言 |
| 2.材料与方法 |
| 2.1 试验材料 |
| 2.2 研究对象 |
| 2.3 研究方法 |
| 2.4 观察指标 |
| 2.5 统计方法 |
| 2.6 研究病例纳入流程 |
| 3.结果 |
| 3.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
| 3.2 两组患者术前、术后 Qo R-15 量表评分比较 |
| 3.3 两组患者术中麻醉药物用量和术后恢复情况比较 |
| 3.4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
| 4.讨论 |
| 4.1 两组患者一般情况 |
| 4.2 麻醉深度监测 |
| 4.3 术后早期恢复质量 |
| 4.4 两组患者丙泊酚和瑞芬太尼用量及术后恢复情况 |
| 4.5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
| 4.6 本研究的局限性 |
| 5.结论 |
| 参考文献 |
| 6.附录 |
| 7.致谢 |
| 综述 镇痛监测指数的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手术方法 |
| 1.3 护理方法 |
| 1.3.1 术前护理: |
| 1.3.2 术中护理: |
| 1.3.3 术后护理: |
| 1.3.4 尿管护理: |
| 1.3.5 并发症护理: |
| 1.3.6 饮食护理: |
| 2 结果 |
| 3 讨论 |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 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研究内容与方法 |
| 1 研究对象 |
| 2 临床围手术期准备 |
| 3 手术方法 |
| 4 术后随访、疗效评估和评价标准 |
| 5 统计学方法 |
| 6 技术路线图 |
| 结果 |
| 讨论 |
| 小结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外科治疗的进展 |
| 参考文献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 新疆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导师评阅表 |
| 缩略词表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1 材料和方法 |
| 2 结果 |
| 3 讨论 |
| 4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文献综述 |
| 参考文献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 致谢 |
| 中文摘要 |
| 英文摘要 |
| 符号说明 |
| 前言 |
| 1 研究背景 |
| 2 研究目的 |
| 资料和方法 |
| 结果 |
| 讨论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附件 |
| 1 药理作用 |
| 2 药代动力学 |
| 3 临床应用与评价 |
| 3.1 抗癫痫作用 |
| 3.2 神经病理性疼痛 |
| 3.2.1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 (PHN) : |
| 3.2.2 三叉神经痛: |
| 3.2.3 偏头痛: |
| 3.2.4其他神经性疼痛: |
| 3.3 围手术期疼痛 |
| 3.3.1 乳腺癌根治术: |
| 3.3.2 肺癌开胸手术: |
| 3.4 皮肤病 |
| 3.5 加巴喷丁用于制备 |
| 4 不良反应 |
| 5 小结 |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 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1.颅神经根疾病的临床表现 |
| 2.颅神经疾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
| 3.颅神经根疾病的病理生理学改变 |
| 4.神经系放射学对颅神经根疾病研究进展 |
| 5.颅神经根疾病手术指征与术式选择 |
| 第一部分 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研究 |
| 第一章 三叉神经痛与后颅窝容积之间的相关性研究 |
| 1.材料与方法 |
| 1.1 研究对象 |
| 1.2 MRI 扫描 |
| 1.3 统计方法 |
| 2.结果 |
| 3.讨论 |
| 4.小结 |
| 第二章 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
| 1.资料与方法 |
| 1.1 研究对象 |
| 1.2 影像学检查 |
| 1.3 手术方法 |
| 1.4 术中所见及处理方法 |
| 1.5 疗效评估 |
| 1.6 统计学方法 |
| 2.结果 |
| 3.讨论 |
| 4.小结 |
| 第二部分 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的临床研究 |
| 第一章 面肌痉挛与后颅窝容积相关性研究 |
| 1.材料与方法 |
| 1.1 研究对象 |
| 1.2 MRI 扫描 |
| 1.3 统计方法 |
| 2.结果 |
| 3.讨论 |
| 4.小结 |
| 第二章 电生理监测在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中的应用 |
| 1.材料与方法 |
| 1.1 研究对象 |
| 1.2 手术方法 |
| 1.3 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 |
| 1.4 疗效标准 |
| 1.5 统计方法 |
| 2.结果 |
| 3.讨论 |
| 4.小结 |
| 第三部分 颅神经Ⅷ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眩晕、耳鸣疗效分析 |
| 1.资料与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影像学检查 |
| 1.3 手术方法 |
| 1.4 听觉功能检查 |
| 2.结果 |
| 3.讨论 |
| 4.小结 |
| 第四部分 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舌咽神经痛疗效分析 |
| 1.资料与方法 |
| 1.1 研究对象 |
| 1.2 影像学检查 |
| 1.3 手术方法 |
| 1.4 疗效评判标准 |
| 1.5 随访内容 |
| 1.6 显微解剖学研究方法 |
| 2.结果 |
| 3.讨论 |
| 4.小结 |
| 结论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
| 参考文献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 个人简历 |
| 导师评阅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