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全肠外营养在胃肠瘘中的应用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全胃肠外营养在消化管外瘘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程璐[1](2021)在《针刺治疗脓毒症急性胃肠损伤的随机对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胃肠是脓毒症患者在炎性打击下最先受累的脏器。脓毒症急性胃肠损伤(Septic Acute Gastrointestinal Injury,SAGI)具有发病率高、致死率高的特点。现代医学通常使用胃动力药、微生物制剂等进行干预,效果欠佳。针灸疗法在调节胃肠功能方面疗效确切,但在常规疗法的基础上增加毫针治疗,是否可以改善脓毒症患者的胃肠功能,进而改善脓毒症病情,尚不明确。目的通过系统评价分析针刺治疗SAGI的疗效和安全性,同时筛选常用穴位、常用结局指标等,为临床研究提供参考。通过随机对照试验,探索常规西医联合毫针治疗与单纯西医治疗,在改善胃肠功能、减轻脓毒症严重程度,降低炎症指标的水平等方面的作用。方法研究一针刺治疗脓毒症急性胃肠损伤的系统评价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以及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七大数据库,纳入常规西医联合针刺治疗SAGI的随机对照研究。数据提取后将各研究中出现的结局指标进行分类和频次统计,对频次≥3的结局指标进行定量或定性分析。同时总结纳入研究的选穴特点和方案设计特点。研究二针刺治疗脓毒症急性胃肠损伤的随机对照试验采用随机对照试验开展探索性研究。招募66名SAGI患者,使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配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33名患者,并用信封进行分配隐藏。对照组接受常规西医治疗,试验组在其基础上增加毫针治疗。观察受试者的肠鸣音分级、胃残余量、胃肠耐受评分、急性胃肠损伤(Acute Gastrointestinal Injury,AGI)分级,以及急慢性生理健康评分(Acute physiological function and chronic health status scoring system Ⅱ,APACHE Ⅱ)、序贯器官功能衰竭评分(Sequential Organ Failure Assessment,SOFA)、血液炎症指标等。1 治疗方案1.1对照组以2016年《国际脓毒症指南sepsis 3.0标准》以及2012年《欧洲危重病学会对胃肠功能损伤形成的共识》为原则,依据患者病情制定相应的控制感染、维持容量、胃肠减压等治疗方案。1.2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毫针治疗。主穴:中脘、天枢、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配穴:实证配曲池、虚证配气海;呕吐配内关,泄泻配阴陵泉。操作:中脘直刺或向下斜刺0.5-1寸,天枢直刺,缓慢深针以针尖突破腹膜1-2mm为度,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直刺0.8-1.2寸,以上诸穴得气后,行平补平泻法30秒;气海直刺或向下斜刺0.5-1寸,得气后,施捻转补法30秒;曲池直刺0.5-1寸,得气后,施捻转泻法30秒;内关直刺0.5-1寸,阴陵泉直刺0.8-1.2寸,得气后,行平补平泻法30秒。针刺操作后,留针20分钟。每日治疗1次,7天为一个疗程,共治疗1个疗程。2观察指标及评价时点2.1主要疗效指标及评价时点肠鸣音分级、胃残余量、胃肠耐受评分、AGI分级。每日监测,并于在治疗前、治疗第3天、治疗第7天进行评价。2.2次要疗效指标及评价时点APACHE Ⅱ评分、SOFA 评分。在治疗前、治疗第3天、治疗第7天进行评价。2.3实验室指标(炎症指标)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E%)、白细胞(WBC)。在治疗前、治疗第3天、治疗第7天进行评价。结果研究一针刺治疗脓毒症急性胃肠损伤的系统评价1纳入文献情况共检索到随机对照研究文献243篇,最终纳入16篇,包括中文文献14篇,英文文献2篇。均为国内文献报道,样本量小且未经估算。纳入的辅助对照涉及有针刺、电针。2结果分析相较于常规西医治疗,增加针刺在减轻腹腔压力[MD=-0.86mmHg,95%CI(-1.22,-0.51)]、增加肠鸣音次数[MD=0.84 次,95%CI(0.47,1.20),P<0.00001]、提高综合疗效[RR=0.22,95%CI(0.15,0.28),P<0.00001]、降低 APACHE Ⅱ 评分[RR=-0.54,95%CI(-0.72,-0.36),P<0.00001]、降低 PCT 水平[MD=-0.82,95%CI(-1.49,-0.15)P=0.02]和 CRP水平[MD=-0.40,95%CI(-0.61,-0.19),P=0.0002]等方面具有优势。在缩短ICU住院时间、降低28天病死率方面疗效不显。选穴方案和设计特点:多选用足阳明胃经、任脉腧穴,主穴使用最多的是足三里(14/15),选穴原则多为近部选穴结合远部选穴(11/16)。疗程以5天(6/16)、7天(5/16)者居多。结局指标涉及37项,胃肠相关指标以腹腔压力(11/16)、肠鸣音(8/16)、胃肠功能障碍评分(5/16)、目标喂养时间(4/16)、胃残留量(3/16)、AGI分级(3/16)较多;脓毒症相关指标以APACHE Ⅱ评分(9/16)、ICU住院时间(5/16)、28天病死率(4/16)、SOFA评分(3/16)为多;炎症指标多选择CRP(7/16)、PCT(7/16)、WBC(3/16)。质量分析:疗效指标的证据等级较低,可能限制结论的准确性和外推性。研究二针刺治疗脓毒症急性胃肠损伤的随机对照研究本研究共纳入SAGI患者66人,治疗过程中对照组脱落2人,试验组脱落1人,最终纳入63人,其中对照组32人,试验组31人。1一般资料及基线情况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人口学资料以及既往病史、脓毒症严重程度等方面无差异,具有可比性。2疗效指标分析2.1主要疗效指标(1)肠鸣音分级组内比较,对照组的肠鸣音分级随时间进展无明显变化;试验组治疗第7天较治疗前降低(P<0.05),对试验组针刺后即刻的肠鸣音变化进行分析,第1天前后差异明显(P<0.05),第3天差异不明显,第7天差异显着(P<0.0001)。组间比较,治疗第3天,两组无差异,治疗第7天,试验组的肠鸣音分级较对照组低(P<0.05)。(2)胃残余量(ml)组内比较,治疗第7天,对照组的胃残余量较治疗前增多(P=0.004<0.001);试验组的胃残余量随着时间进展呈减少的趋势,无统计学意义(P>0.05)。因两组患者的胃残余量基线水平不齐,进行组间差值比较。结果提示,治疗第7天与治疗前的差值在两组之间存在差异,且试验组的差值较对照组小(P<0.05)。(3)胃肠耐受评分组内比较,对照组随时间进展呈增高的趋势,无统计学意义;试验组治疗第7天与治疗前,治疗第7天与第3天对比,胃肠耐受评分均明显降低(P<0.05)。组间比较,治疗第3天,两组无差异,治疗第7天,试验组显着低于对照组(P<0.0001)。(4)AGI分级组内比较,对照组在治疗第7天较治疗前加重(P<0.05);试验组治疗第7天较治疗前减轻(P<0.0001)。组间比较,治疗第3天,两组无差异,治疗第7天,试验组的AGI分级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2.2次要疗效指标(1)APACHE Ⅱ 评分组内比较,对照组随时间进展无明显变化;试验组在治疗第7天和治疗前,治疗第7天和第3天相比均有所降低(P<0.05)。组间比较,两组的APACHE Ⅱ评分在各评价时点均无显着差异。(2)SOFA 评分组内比较,对照组的SOFA评分随时间进展呈缓慢上升的趋势,无统计学意义;试验组治疗第7天和治疗前,治疗第7天和第3天相比均有显着降低(P<0.05)。组间比较,治疗第3天,两组无差异,治疗第7天,试验组较对照组的SOFA评分低(P<0.05)。3实验室指标(炎症指标)PCT:组内比较,对照组治疗第7天和治疗前无差异,治疗第7天较第3天下降(P<0.05);试验组随时间进展PCT水平降低,各个时点间对比均有显着差异(P<0.05)。组间比较,治疗第3天及第7天,试验组的PCT水平均较对照组低(P<0.05)。CRP:组内比较,对照组治疗第7天和治疗前相比无差异;试验组治疗第7天与治疗前,治疗第3天与治疗前相比均降低(P<0.05)。组间比较,治疗第3天,试验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第7天,两组之间无差异。NE%:治疗前后的变化不明显。WBC:治疗前后的变化不明显。4安全性评价本研究实施过程中,试验组的1位受试者在留针期间出现腹胀,余受试者未出现不良反应。结论1文献研究:目前有关SAGI的临床研究仍较少,常规西医结合针刺治疗在增加肠鸣音、减轻腹内压等胃肠相关症状上较单纯西医治疗具有一定优势,但由于诊断及结局指标的不统一导致证据质量较差、结论的可信度降低;主穴的基础上加用配穴对提高治疗SAGI的效果值得深入探讨。2临床研究:对于SAGI患者,常规西医结合毫针治疗较单纯西医治疗可显着改善胃肠相关症状,尤其在恢复肠鸣音、提高胃肠耐受性方面有一定优效性;胃肠功能的改善可能对减轻脓毒症炎性反应有一定作用。

胡勇[2](2019)在《重症急性胰腺炎中西医结合微创化个体化治疗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1、分析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AP)重症化的早期危险因素。2、探讨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局部并发症微创外科治疗体系的程序化方案。3、前瞻性动态观察个体化程序化微创手术治疗感染坏死性胰腺炎(infected necrotic pancreatitis,INP)的技术特点及临床效果。4、随机对照双盲研究清胰汤加四君子汤对中度重症急性胰腺炎(moderately 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MSAP)血清炎症及免疫指标的影响、临床预后及医疗经济资源使用情况。方法:1、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9年1月天津市南开医院连续收治的AP患者3105例,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收集符合条件的789例患者年龄、性别、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病因及入院12小时内急查的所有化验检查指标等资料,运用单变量及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各因素与AP重症化的相关性。运用受试者工作曲线评价各危险因素的预测价值。2、分析胆胰疾病中心5年中收治的126例SAP伴局部并发症患者临床诊疗资料,出院后门诊、电话或邮件等方式回访资料。根据不同治疗方案分为程序化个体化微创外科(programmatic individualized 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PIMIS)组(39例),常规微创外科(routine 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MIS)组(23例)和经皮腹腔穿刺引流(percutaneous catheter drainage,PCD)组(64例)。主要观察第一、二、三终点临床结局包括治愈率,死亡率,严重并发症。主要是新发器官功能不全(new organ failure,NOF)、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腹腔出血、胃肠道出血、胃肠道穿孔、肠外瘘、胰瘘(pancreatic fissure,PF)、肠内营养时间、抗生素时间、穿刺置管时间、内外分泌功能不全、切口感染、外科干预次数、重症监护(intensive care unit,ICU)时间及住院总时间(length of stay,LOS)、住院费用等;3、前瞻性动态观察2016年1月至2019年5月于天津市南开医院就诊的42例INP患者,分析胰腺坏死感染灶分布范围、细菌感染种类,探究微创新技术的方法特点、临床结局的比较。入院后均在12小时内行全腹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明确胰腺坏死感染诊断、评估病情危重程度,并行微创化个体化程序化清创术。根据切口直径、切口位置及应用微创器械种类将手术技术分为胆道镜治疗组,肾镜治疗组,单孔腹腔镜治疗组(single-incision port laparoscopic debridement,SIPLD)和循窦道微小切口清创组(small incision pancreatic necrosectom,SIPN),观察进入第一、二、三终点时间、临床治愈率、死亡率、器官衰竭、局部并发症、腹腔菌群感染种类、外科干预次数、微创手术次数、再入院率等指标;4、采用随机对照双盲的研究方法将2018年1月至2019年4月收治的72例MSAP患者分为清胰汤+四君子汤组(补益组22例),清胰汤加减方组(清热解毒组20例)及清胰汤原方组(原方组30例),比较分析患者用药后1周内腹痛持续时间、胃肠道功能恢复情况、血淀粉酶、尿淀粉酶、白细胞计数(white blood cell count,WBC)、C反应蛋白(C-reaction protein,CRP)、T淋巴细胞亚群、住院时间(length of hospital stay,LOS)、住院费用等数据。结果:1、SAP患者109例,男性65例,平均年龄44.3±13.9岁;轻型胰腺炎(mild acute pancreatitis,MAP)患者680例,男性383例,平均年龄52.8±16.3岁,二者间的性别无明显差别。ROC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下面积BMI(0.961±0.006)、D-二聚体(0.802±0.023)、甘油三酯(0.734±0.023)、CRP(0.816±0.020)和Logistic回归模型(0.985±0.00)在发病72小时内与AP重症化密切相关,可作为预测AP重症化的独立危险因素,其中BMI、D-二聚体、CRP是优秀的预测因子,Logistic回归模型Y=-25.541-0.046年龄+1.095BMI+0.110白细胞计数-0.110红细胞压积+0.261D二聚体+0.006尿素氮+0.014 C反应蛋白能够提高预测的灵敏度。2、PIMIS组中1例患者死亡,其余所有患者均治愈出院;MIS组有3例患者病危要求自动出院后死亡,1例患者住院期间死亡。PCD组有7例未痊愈要求自动出院,11例患者住院期间治疗无效死亡。PIMIS组第一终点治疗时间32(17-51)显着短于MIS组55(29-72)和PCD组58(38-88),P=0.003。PIMIS组第二终点时间62(34-81)明显短于MIS组88(43-131)和PCD组79(60-128),P=0.018。PIMIS组74(53-109)第三终点时间明显短于MIS组89(46-131)和PCD组90(77-139),P=0.015。PIMIS组临床治愈率(97.4%)明显高于MIS组(82.6%)和PCD治疗体系(71.8%),P=0.002。PIMIS组死亡率(2.6%)明显低于MIS组(17.4%)和PCD治疗体系(18.7%),P=0.045。PIMIS组在肾衰(P=0.015)、呼衰(P<0.001)、心衰(P=0.009)、单发器官衰竭(P<0.001)、多器官衰竭(P=0.015)患病率中均低于MIS组和PCD组。PIMIS组与MIS组和PCD组相比能够显着降低腹腔出血(P=0.012)、肠外瘘(P=0.017)、胰瘘(P=0.003)的发病率。PIMIS组住院时间明显短于MIS组(P=0.011)和PCD组(P=0.018)。在卫生经济方面PIMIS组住院费用也比MIS组(P=0.027)和PCD组(P=0.013)更低。3、42例INP患者中胆道镜治疗组13例,8例行肾镜坏死组织清除,11例为SIPLD,SIPN10例,SIPLD组和肾镜组患者有1人死亡,胆道镜治疗组中2名患者死亡,但无统计学差异(P=0.642)。但单孔腹腔镜在第一终点、第二终点时间和第三终点时间均低于其他三组分别是P=0.015、P=0.004和P<0.001,且局部并发症中的胃肠道出血(P=0.044)、肠外瘘(P=0.044)单孔腹腔镜清创术也具有显着优势。除此之外非计划性再住院率单孔腹腔镜组与胆道镜组有明显差异(P=0.041)。4、20例补益组患者经过治疗后腹痛持续时间明显缩短,三组WBC、CRP、T淋巴细胞亚群均呈进行性下降,但补益组下降速度更快,LOS、住院费用补益组明显低于其他治疗组(P<0.05)。结论:1、BMI、D-二聚体(D-Dimer)、甘油三酯(TG)、CRP与AP重症化密切相关,应作为预测AP重症化的参考指标,其中BMI、D-Dimer、CRP是优秀的预测因子。Logistic回归模型可以增加预测的敏感性。2、PIMIS体系治疗与MIS、PCD体系相比能够明显提高SAP治愈率,显着缩短第一、二、三终点时间,改善器官衰竭的发生率,显着降低腹腔出血、肠外瘘、PF等并发症发生率,减少外科干预次数、LOS及住院费用,应作为治疗SAP局部并发症的首选方法。3、比较不同感染灶位置及不同入路微创方案治疗胰腺或胰周坏死感染后发现,不同微创技术对腹腔感染菌群的影响没有明显区别,单孔腹腔镜组与其他微创技术组相比效率更高,更全面,显着缩短治疗时间,减少局部并发症发生,且明显降低患者的非计划再住院率,但需加强切口护理,尽量避免切口感染等并发症发生,同时可以将胆道镜技术作为基础技术来辅助进行坏死清创术后的检查。4、清胰汤+四君子汤治疗MSAP优势明显,与清胰汤加减方、清胰汤原方治疗相比能够提高患者免疫力、减轻患者腹痛时间、改善肠道功能、加快康复速度,是MSAP中药治疗的新选择。

黄埔,黄鹤,洪书剑,乔正博,李强,陈洪汉,朱洁垚[3](2017)在《采用seldinger技术置双套管负压引流吸引在肠瘘治疗中的应用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应用seldinger技术置腹腔双套管负压引流吸引在肠瘘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12015年收治的外科手术后发生消化道瘘患者,其中A组21例,均采用seldinger技术早期置双套管负压引流吸引。B组17例,采用传统单腔引流管治疗。分析比较两组的自愈率、住院天数、置管天数、最高体温变化。结果:A组21例病人中18例病人置管有效,3例病人在置管后接受再手术治疗。平均置管时间为(17.62±9.32)d,平均住院时间为(43.14±14.97)d。B组17例病人中12例病人置管有效,5例病人在置管后接受再手术治疗。平均置管时间为(31.71±15.30)d,平均住院时间为(57.41±26.88)d。结论:采用seldinger技术早期置腹腔双套管持续冲洗负压引流较传统单腔引流在肠瘘治疗中是相对有效的,且能减少患者住院时间及置管时间。

黄埔[4](2017)在《Seldinger技术置腹腔双套管引流在肠外瘘治疗中的应用》文中提出目的:总结并探讨皖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弋矶山医院胃肠外科2012年01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外科手术后发生肠外瘘患者应用seldinger技术置腹腔双套管(黎氏双套管模型)持续冲洗负压引流在肠外瘘(enterocutaneous fistula,ECF)治疗中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皖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弋矶山医院胃肠外科2012年01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外科手术后发生消化道肠外瘘患者,均采用seldinger技术置腹腔双套管负压吸引引流共计21例,其中男性13例,女性8例,年龄39-71岁,平均年龄(61.10±11.41)岁,其中胃恶性肿瘤9例,结直肠恶性肿瘤6例,胰腺恶性肿瘤2例,结肠多发性腺瘤性息肉病1例,肝癌1例,胆总管下段癌1例,胃癌合并肠癌1例,分析其自愈率,住院天数,置管天数,置管前后0-72h最高体温变化(腋窝),置管前后0-72h白细胞变化,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变化。结果:1)本组患者中5例患者经过一段时间引流后,再手术治疗,手术后治愈,2例患者自动出院,剩余14例均自愈,自愈率66.67%。置管持续时间最短5天,最长35天,平均置管时间为(17.67±9.32d),平均住院时间为(43.14±14.97d)。2)置管前后0-72h患者最高体温变化:根据发热程度变化将病患分为低热组与高热组。其中A组为经seldinger置双套管前0-72h体温变化在36-37.2℃,平均值为(36.96±0.28℃),合计7例。B组为经seldinger置双套管前0-72h体温变化在37.3-38.5℃,平均值为(37.84±0.41℃),合计14例。A组穿刺前与穿刺后0-72h最高体温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组穿刺前与穿刺后0-72h最高体温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总计(A+B组)穿刺前与穿刺后0-72h最高体温比较,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置管前后0-72h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值变化:其中5例患者置管前白细胞(WBC)及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EUT%)处于正常范围内,记为Ⅰ组,白细胞及中性粒百分比升高的共计16例,记为Ⅱ组。Ⅰ组置管前WBC平均值为(6.72±0.37)×109/L,置管后WBC平均值为(6.98±0.55)×109/L,两者比较,P值大于0.05,无统计学意义。Ⅱ组置管前WBC平均值为(12.54±3.93)×109/L,置管后WBC平均值为(9.23±3.52)×109/L,置管前后比较,P值小于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Ⅰ组置管前NEUT%平均值为(68.1±4.99)%,置管后NEUT%平均值为(65.16±5.93)%,两者比较,P值大于0.05,无统计学意义。Ⅱ组置管前NEUT%平均值为(83.69±1.41)%,置管后WBC平均值为(78.40±6.12)%,置管前后比较,P值小于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Seldinger法置腹腔双套管持续冲洗负压引流在肠瘘治疗中是安全有效的,并有微创,取材方便等优点。(2)对于伴有腹腔感染的肠外瘘患者,置双套负压吸引引流术后72小时内,体温、白细胞、中细粒细胞百分比即有一定程度下降,腹腔内环境得到较快改善。

张志松[5](2016)在《个体化营养支持对胃癌合并糖尿病患者术后近期疗效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拟行胃癌合并糖尿病患者围手术期应用个体化营养支持对患者术后近期疗效的临床研究。方法:收集并分析2014年01月2016年01月我院经手术治疗及术后病理证实的42例有完整病例的胃癌合并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随机分为两组,其中个体化营养支持组21例,常规营养支持组21例,比较两组术前一般资料,术前第1天、术后第1、3、7天的营养免疫评定指标,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情况,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以及术后7天内血糖波动。结果:两组术前一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两组具有可比性;两组术前第1天的营养免疫评定指标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两组术后第1、3天血清白蛋白、血红蛋白、总淋巴细胞计数评定指标值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个体化营养支持组中的营养免疫评定指标均优于常规营养支持组;两组术后第3、7天体重指数无明显差异(均P>0.05),但个体化营养支持组体重指数优于常规营养支持组;个体化营养支持组术后第7天营养免疫评定指标均优于常规营养支持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个体化营养支持组术后排气时间、排便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少于常规营养支持组,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个体化营养支持组术后有5例发生并发症,而常规营养支持组则有12例出现并发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84,P=0.03),且个体化营养支持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少于常规营养支持组。个体化营养支持组术后血糖波动比常规营养支持组更平稳,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1.个体化营养支持能够改善患者术后的营养状况;2.个体化营养支持能够促进术后胃肠道功能的恢复;3.个体化营养支持能够提高术后机体的免疫力;4.个体化营养支持可以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5.个体化营养支持可以减少患者的住院时间;6.个体化营养支持可以更好的调控血糖;7.个体化营养支持对胃癌合并糖尿病患者术后近期疗效明显优于常规营养支持,值得推广应用。

徐安妮[6](2016)在《辣木促进小鼠肠道增长作用的研究与机制初探》文中研究指明短肠综合征是引起肠衰竭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指因小肠广泛切除所引起的一系列以腹泻、体重降低和营养不良为主要特征的临床综合征。目前,临床上尚无有效且副作用小的治疗方法或药物。所以开发出能有效促进肠道增长,或能在患者经口摄食治疗阶段给予的药用性食物,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措施。本文研究中,通过配制等营养等卡路里的对照饲料和辣木饲料,喂食KM小鼠65 d,明确了辣木促进小鼠肠道(小肠段为主)增长的作用。之后,运用病理切片观察和统计分析,结合RT-PCR对小肠组织增殖凋亡相关基因的检测,发现辣木喂食导致小鼠小肠吸收营养物质的表面积显着增加。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100%MO不仅小肠段长度增长了约10 cm,小肠管周长和小肠绒毛长度都分别增加了14.4%和69.3%;并且小肠上皮细胞中抗凋亡相关基因Il15、Bcl21、Bcl3和Mcl1以及增殖调控或组织重建相关基因Wnt2b、Vegfa、Actb和Thbs1在50%MO和100%MO两个实验组小鼠小肠组织中相对mRNA含量都明显升高。与此同时,我们对实验动物的卡路里摄入量、进食量、血糖、糖耐量、体脂、血清胰岛素水平和炎症因子、肝功和肝脏病理结构等多项指标进行了检测,为整体数据分析和深入探讨提供更为全面的角度。辣木(Moringa oleiferaLam.)是极具研究潜力和市场价值的药食同源植物,在抗氧化、抗菌、抗肿瘤、抗高血压等生物活性方面作用显着。长期以来,关于辣木对肠道的作用功效和机制的研究并不深入。本文明确了辣木促进小肠增长的作用功效,并且初步探究了其作用机制,为后续研究的开展奠定基础。深入研究该课题将为治疗短肠综合征等肠道相关疾病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和治疗措施。

张安平[7](2015)在《肠功能障碍进展》文中提出随着对肠功能研究的不断深入,肠衰竭和肠功能障碍的内涵不断丰富。肠黏膜屏障功能的改变是肠功能障碍发生的关键因素之一。在临床上肠功能是判断危急重患者预后的重要指标,正确地预防和诊治肠功能障碍则对改善危急重患者的预后具有重要价值。

刘玉霞[8](2015)在《克罗恩病的临床治疗体会》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克罗恩病的治疗体会。方法对2007年2012年我院收治的15例克罗恩病患者的资料进行分析。结果经治疗以后,缓解的12例,有显着效果的3例。结论克罗恩病的临床表现多样化,要注意与其他病区分,以免误诊患者。

王玉来,陈伦灼[9](2012)在《TPN的组分及临床应用》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全静脉营养液的组分及其临床应用。方法收集相关文献资料对其临床应用进行分析和总结。结果全静脉营养液(TPN)能供给病人足够的能量,合成人体或修复组织所需物质,使病人在不能进食或高代谢的情况下,仍可维持良好的营养状况,增进自身免疫能力,促进伤口愈合,帮助机体度过危险的病程,减少死亡率。结论 TPN的应用日益广泛,在临床治疗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说明了TPN在疾病治疗中有极重要的意义。

梁勇,梁桂才,覃燕玲[10](2005)在《全静脉营养液(TPN)的临床应用》文中研究表明全静脉营养液能供给病人足够的能量,合成人体或修复组织所需物质,使病人在不能进食或高代谢的情况下,仍可维持良好的营养状况,增进自身免疫能力,促进伤口愈合,帮助机体度过危险的病程,减少死亡率。本文介绍我院临床应用概况,为安全、合理应用全静脉营养液提供参考。

二、全胃肠外营养在消化管外瘘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全胃肠外营养在消化管外瘘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针刺治疗脓毒症急性胃肠损伤的随机对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综述
    综述一 脓毒症急性胃肠损伤的现代研究进展
        1 现代医学对SAGI的认识
        2 流行病学研究
        3 病因及发病机制
        4 实验室指标
        5 临床疗效指标
        6 治疗进展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中医治疗脓毒症急性胃肠损伤的研究进展
        1 脓毒症的中医认识
        2 SAGI的中医认识
        3 SAGI的治疗
        小结
        参考文献
前言
研究一 针刺对脓毒症急性胃肠损伤疗效的系统评价
    1 方法
        1.1 纳入标准
        1.2 排除标准
        1.3 文献检索策略
        1.4 文献筛选和资料提取
        1.5 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评价
        1.6 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文献筛选流程及结果
        2.2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
        2.3 文献质量评价
        2.4 疗效评价
        2.5 不良反应
        2.6 发表偏倚
    3 讨论
        3.1 纳入研究的针刺干预特点
        3.2 结果讨论
        3.3 证据的整体完整性和适应性
        3.4 证据质量
    4 结论
        4.1 对实践的意义
        4.2 对研究的意义
    参考文献
研究二 针刺治疗脓毒症急性胃肠损伤的随机对照研究
    1 研究目的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设计
        2.2 临床资料
        2.3 治疗方案
        2.4 疗效指标
        2.5 安全性指标
        2.6 质量控制
        2.7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3 研究结果
        3.1 研究完成情况
        3.2 一般资料的基线情况
        3.3 观察指标的基线情况
        3.4 临床疗效比较
        3.5 安全性评价
    4 讨论
        4.1 选题依据
        4.2 研究方案分析
        4.3 疗效指标选择
        4.4 结果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个人简介

(2)重症急性胰腺炎中西医结合微创化个体化治疗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一、AP重症化的早期危险因素相关性分析
    1.1 研究对象、资料和方法
        1.1.1 研究对象
        1.1.2 诊断标准
        1.1.3 临床判定标准
        1.1.4 纳入标准
        1.1.5 排除标准
        1.1.6 队列分组
    1.2 数据采集
        1.2.1 一般情况
        1.2.2 既往史
        1.2.3 实验室检查数据
    1.3 统计方法
    1.4 结果
        1.4.1 一般情况
        1.4.2 危险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1.4.3 模型的检验与校准
        1.4.4 危险因素诊断价值
    1.5 结论
二、SAP局部并发症外科治疗三终点体系建立及评估
    2.1 研究对象、资料和方法
        2.1.1 研究对象
        2.1.2 诊断标准
        2.1.3 临床判定标准
        2.1.4 纳入标准
        2.1.5 排除标准
        2.1.6 队列分组
        2.1.7 伦理及知情权
    2.2 治疗方法
        2.2.1 基础治疗
        2.2.2 PCD组治疗方案
        2.2.3 MIS组治疗方案
        2.2.4 PIMIS组治疗方案
    2.3 数据采集
        2.3.1 一般情况
        2.3.2 既往史
        2.3.3 起始点严重程度
        2.3.4 治疗起始点
        2.3.5 第一治疗终点
        2.3.6 第二治疗终点
        2.3.7 第三治疗终点
    2.4 统计方法
    2.5 结果
        2.5.1 一般情况
        2.5.2 起始点严重程度
        2.5.3 第一终点临床结果
        2.5.4 第二终点临床情况
        2.5.5 第三终点临床资料
    2.6 讨论
    2.7 小结
三、动态观察个体化微创技术治疗INP的方法特点分析及效果比较
    3.1 资料与方法
        3.1.1 研究对象
        3.1.2 诊断标准
        3.1.3 纳入和排除标准
        3.1.4 实验材料和设备
        3.1.5 队列分组
        3.1.6 手术前准备
        3.1.7 手术过程
        3.1.8 手术后治疗
    3.2 数据采集
        3.2.1 患者一般资料
        3.2.2 严重程度评估
        3.2.3 医疗卫生资源
        3.2.4 转归
    3.3 统计学方法
    3.4 结果
        3.4.1 一般情况
        3.4.2 起始点严重程度
        3.4.3 腹引液菌群分布
        3.4.4 第一终点临床结局
        3.4.5 第二、三终点临床情况
    3.5 讨论
四、随机对照研究清胰汤+四君子汤对MSAP炎性指标影响及经济学情况
    4.1 研究对象与方法
        4.1.1 研究对象
        4.1.2 西医诊断标准
        4.1.3 中医诊断标准
        4.1.4 纳入和排除标准
        4.1.5 脱落标准
        4.1.6 随机分组
        4.1.7 双盲试验
        4.1.8 常规治疗
        4.1.9 中药治疗
        4.1.10 检测指标
        4.1.11 治疗效果评定标准
        4.1.12 不良事件评价标准
    4.2 统计学处理
    4.3 结果
        4.3.1 一般资料
        4.3.2 三组患者腹痛评分比较
        4.3.3 三组患者胃肠功能改变情况比较
        4.3.4 三组患者炎性、免疫指标及血尿淀粉酶比较
        4.3.5 三组患者医疗卫生资源情况比较
    4.4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附录
综述 急性胰腺炎的最新研究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3)采用seldinger技术置双套管负压引流吸引在肠瘘治疗中的应用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治疗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3 讨论
    3.1 重视早期诊断
    3.2 治疗体会

(4)Seldinger技术置腹腔双套管引流在肠外瘘治疗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资料、内容)与方法
    1. 一般资料
    2.研究方法
    3.诊治流程
    4.统计学分析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致谢

(5)个体化营养支持对胃癌合并糖尿病患者术后近期疗效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临床资料
    1.2 筛选研究对象
    1.3 诊断标准
    1.4 研究方法
        1.4.1 营养方式
        1.4.2 个体化营养支持主要干预手段
        1.4.3 营养制剂
    1.5 以下动态监测指标作为制定个体化营养支持的依据
    1.6 评定指标
    1.7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两组术前比较
        2.1.1 两组一般情况比较
        2.1.2 两组术前第1天营养免疫评定指标的比较
    2.2 两组术后评定指标的比较
        2.2.1 两组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比较
        2.2.2 两组术后第 1、3、7 天营养免疫评定指标比较
        2.2.3 两组术后主要并发症及其发生的情况
        2.2.4 两组术后血糖变化
3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缩略词表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6)辣木促进小鼠肠道增长作用的研究与机制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小肠概述
        1.1.1 消化系统
        1.1.2 小肠的结构和功能
        1.1.3 小肠的发育与小肠上皮细胞的更新
    1.2 短肠综合征
        1.2.1 短肠综合征的发病原因及发病率
        1.2.2 短肠综合征的病理生理
        1.2.3 短肠综合征的治疗
        1.2.4 短肠综合征对患者的影响及预后
        1.2.5 短肠综合征的研究现状
    1.3 辣木
        1.3.1 辣木的营养价值及其活性成分
        1.3.2 辣木的药用功效
        1.3.3 辣木具有胃肠保护作用及其研究现状
    1.4 本文的立题依据及研究思路
        1.4.1 立题意义
        1.4.2 前期研究基础
        1.4.3 研究思路
第2章 辣木促进小鼠肠道增长作用的研究
    2.1 实验材料和方法
        2.1.1 动物来源
        2.1.2 动物饲养条件
        2.1.3 饲料(辣木饲料及合成饲料、基础饲料)
        2.1.4 动物生理指标检测
        2.1.5 动物处死及组织剖取
        2.1.6 统计学分析
    2.2 实验结果
        2.2.1 辣木喂食对小鼠生理状态的影响
        2.2.2 辣木喂食导致小鼠肠道长度显着增加
    2.3 讨论
第3章 辣木促进小鼠小肠增长的作用机制初探
    3.1 实验材料和方法
        3.1.1 小鼠血清指标检测
        3.1.2 动物组织病理切片制作及H&E染色观察
        3.1.3 RNA提取及RT-PCT检测
        3.1.4 统计学分析
    3.2 实验结果
        3.2.1 辣木喂食对小鼠血清炎症因子及肝功的影响
        3.2.2 辣木喂食促进小鼠小肠吸收面积增加
        3.2.3 辣木喂食对小鼠小肠组织部分基因表达的影响
    3.3 讨论
第4章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7)肠功能障碍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肠功能障碍的概念及再认识
2肠功能障碍的分型
3肠功能障碍的发生机制
4肠功能障碍的检测和诊断
5肠功能障碍的治疗
6结语

(9)TPN的组分及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TPN的组分
2 TPN的配制
3 临床应用
    3.1 TPN在SIRS的应用
    3.2 TPN在新生儿的应用
    3.3 TPN在重症胰腺炎患者中的应用
    3.4 TPN在肿瘤患者中的应用
    3.5 TPN在消化管外瘘中的应用
    3.6 TPN在重症颅脑损伤的应用
    3.7 TPN在大面积烧伤患者的应用
    3.8 TPN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COPD) 患者的应用
    3.9 TPN在急慢性肠梗阻患者的应用
    3.10 TPN在破伤风患者的应用
    3.11 TPN在妊娠妇女的应用

(10)全静脉营养液(TPN)的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我院TPN应用的基本情况
2 讨论

四、全胃肠外营养在消化管外瘘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针刺治疗脓毒症急性胃肠损伤的随机对照研究[D]. 程璐.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2)
  • [2]重症急性胰腺炎中西医结合微创化个体化治疗的相关性研究[D]. 胡勇. 天津医科大学, 2019(02)
  • [3]采用seldinger技术置双套管负压引流吸引在肠瘘治疗中的应用分析[J]. 黄埔,黄鹤,洪书剑,乔正博,李强,陈洪汉,朱洁垚. 皖南医学院学报, 2017(03)
  • [4]Seldinger技术置腹腔双套管引流在肠外瘘治疗中的应用[D]. 黄埔. 皖南医学院, 2017(01)
  • [5]个体化营养支持对胃癌合并糖尿病患者术后近期疗效的临床研究[D]. 张志松.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16(05)
  • [6]辣木促进小鼠肠道增长作用的研究与机制初探[D]. 徐安妮. 吉林大学, 2016(09)
  • [7]肠功能障碍进展[J]. 张安平. 创伤外科杂志, 2015(06)
  • [8]克罗恩病的临床治疗体会[J]. 刘玉霞.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5(10)
  • [9]TPN的组分及临床应用[J]. 王玉来,陈伦灼. 海峡药学, 2012(02)
  • [10]全静脉营养液(TPN)的临床应用[J]. 梁勇,梁桂才,覃燕玲. 海峡药学, 2005(05)


脓毒症论文 胃肠论文 辣木论文 健康论文 养生论文

上一篇:电子书阅读的新时代
下一篇:结构化分析方法和面向对象分析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