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招财竹矮化处理技术研究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富贵竹矮化处理技术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马晴晴[1](2020)在《草地早熟禾矮化突变体的抗病性分析》文中研究表明草地早熟禾(Poa pratensis)是世界温带地区应用最广泛的草坪草种,本课题组前期通过空间诱变育种技术获得了草地早熟禾矮化突变体(dwarf mutant,A16),为分析其抗病性,本研究以草地早熟禾“巴润”野生型(wild type,WT)及矮化突变体A16为实验材料,分别接种引起币斑病的核盘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引起腐霉枯萎病的瓜果腐霉菌(Pythium aphanidermatum)以及引起褐斑病的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 Kühn),测定WT以及A16在三种病原菌侵染下的发病率与病情指数,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过氧化物酶(POD)活性,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活性,丙二醛(MDA)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和可溶性蛋白含量,以及病程相关基因NPR1、PR1在侵染后不同时间的表达量,比较WT和A16在不同病原菌侵染下的抗性。结果表明,在核盘菌的侵染下,WT和A16的各项指标均有一定区别。表观指标中WT的发病率以及病情指数均显着大于A16,生理指标中WT中的SOD活性以及可溶性蛋白含量与A16不存在显着性差异,POD活性、CAT活性、APX活性以及可溶性糖含量均显着小于A16,MDA含量显着大于A16。A16的分子指标NPR1以及PR1基因相对表达量均在48h达到峰值,分别为51.099,36.903。在瓜果腐霉菌的侵染下,WT以及A16的各项指标亦有区别。表观指标中WT的发病率以及病情指数均显着高于A16,WT中的SOD、POD、CAT活性、APX活性与可溶性糖含量均显着小于A16,WT中的MDA含量以及可溶性蛋白含量均显着大于A16。A16的分子指标NPR1以及PR1基因相对表达量均在24h达到峰值,分别为7.434,8.723。在立枯丝核菌侵染下,WT以及A16的抗性响应区别为:表观指标中WT的发病率以及病情指数均显着小于A16。WT中的SOD、POD、CAT活性、APX活性与可溶性糖含量均显着大于A16,WT中的MDA含量以及可溶性蛋白含量均显着小于A16。A16的分子指标NPR1以及PR1基因相对表达量均在96h达到峰值,分别为6.738,2.916。根据表观指标、生理指标以及分子指标判断,A16对于币斑病和腐霉病的抗性强于WT,对于褐斑病的抗性弱于WT。当A16被三种病原菌同时侵染时,其抗性为A16腐霉>A16币斑>A16褐斑。

高庚文[2](2020)在《漳州乡土生物学课程资源的挖掘及教学应用》文中研究表明课程资源是影响教师教学,学生学习和决定课程目标是否能够切实达成的重要因素之一。乡土生物学课程资源是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进行合理有效地开发和利用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增强学习主动性、促进学生理解掌握生物学知识、培养学生的乡土情怀。因此,本文对漳州乡土生物学课程资源的开发及教学应用问题进行研究和探讨。本文共分五章进行论述。第一,对课题的研究背景、现状、目的、方法等进行阐述;第二,对乡土生物学课程资源的相关概念和基本理论进行阐述;第三,以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必修2,必修3中的教学内容为例,挖掘整理出切实可用的漳州乡土生物学课程资源,将其分成四大类,即公园景点中的生物学课程资源、乡土美食中的生物学课程资源、漳州种植业中的生物学课程资源、漳州历史文化中的生物学课程资源,并分析其中部分典型资源在教学中可用的一些方法;第四,选取漳州市部分教师和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分析乡土生物学课程资源在教学中应用的主要问题,提出相应的一些建议;第五,利用漳州乡土生物学课程资源进行教学实践,总结出漳州乡土生物学课程资源在教学中的应用方法,即用于新课导入、用于辅助讲解新课知识点、用于复习巩固新课内容,并进行教学实践效果调查,之后提出教学应用的建议,即应利用乡土生物学课程资源创设教学情境、直观地呈现乡土生物学课程资源、科学地认识乡土生物学课程资源、合理地布置与乡土生物学课程资源相关的作业、适度地引入乡土生物学课程资源。通过本文对漳州乡土生物学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的调查、实践和探讨,希望能够引起本地生物教师和相关人员对于应用乡土生物学课程资源的注意,为他们提供一定的教学实践和研究的参考。

石素华[3](2020)在《光敏色素A过表达对花生株型的影响及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株型是植物的重要性状,它会影响作物的产量和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受到严格的遗传控制,植物株型包括株高、叶型、分枝数目、分枝角度、花序等。株高是影响植物株型和反映植物长势的重要性状,花序是植物的花在花枝上的排列和开花方式,大豆中研究表明,花序轴的长短与产量密切相关,花序轴越长,大豆产量越高。花序轴越长,植物首次开花时间越晚,花期延长,出现晚花的表型。影响植物株型的因素多种多样,除了受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外,还受到植物激素、细胞周期关键基因、细胞壁合成关键基因等因素的影响。光敏色素A是远红光受体,研究表明,拟南芥phyA过表达株系出现植株矮化的表型,烟草中异源表达燕麦phyA导致有生物活性的赤霉素(GAs)减少,植株矮化,叶面喷施赤霉素可以抑制这种反应。水稻phyA过量表达株系胚芽鞘伸长受抑制,成熟的转基因水稻植株在株高、节间长度等方面显着降低,并且单株穗数增加。可见,phyA在植物株型调控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但是对其调控机制未进行深入研究。实验室前期获得了表型稳定的AhphyA过量表达株系(OEphyA),OEphyA出现植株矮化和花序轴伸长等表型。本研究利用OEphyA为材料,分析了OEphyA株高,分枝,花序轴等性状的变化,研究了光质对OEphyA下胚轴和根发育的影响;并通过数字基因表达谱分析、激素含量测定以及外源激素处理等方法进一步研究了phyA对株高矮化以及花序轴伸长的调控机理。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不同光质对下胚轴及根长的影响:在红光、远红光、黑暗、白光四种条件下,分别对萌发6天、9天、12天的OEphyA和LH14下胚轴和根长度进行测量统计。结果表明,OEphyA下胚轴的长度在红光、远红光、白光条件下都显着短于LH14。OEphyA根的长度在红光、远红光和黑暗条件下都显着大于LH14,而在白光条件下没有差异。2.OEphyA表型分析:在花生成熟期OEphyA的主茎高度和侧枝长度都显着短于LH14。OEphyA第一朵花开花时间要晚于LH14 6天。叶绿素测定结果表明,,OEphyA未展开的嫩叶中叶绿素a、b和类胡萝卜素的含量都显着低于LH14。而OEphyA的主茎倒数第三节上的成熟叶片的叶绿素a和b含量都显着高于LH14,说明成熟叶片中phyA过量表达促进叶绿素积累。3.花生地上未膨大果针数字基因表达谱分析:光敏色素基因在花生中过量表达,引起了一系列基因表达的变化,其中包括光信号,激素信号,细胞壁形成以及胚胎发育相关的基因。在表达谱中OEphyA株系AhphyA表达上调1.32倍,通过qRT-PCR验证,OEphyA中AhphyA上调4.24倍,这说明phyA在花生中过量表达后RNA水平显着上调。另外,生长素相关基因,ABA信号相关基因,以及乙烯信号转导相关基因在OEphyA表达水平相对较低,而GA信号相关基因的表达量较高,gibberellin 20 oxidase 2-like表达下调显着。因此,我们推测这些GA相关的基因变化可能最终导致GA含量下调,从而导致OEphyA出现矮化表型。4.花生叶片数字基因表达谱分析及激素含量的测定:花生幼苗叶片数字基因表达谱分析结果表明,赤霉素合成相关的基因表达下调而降解相关的基因上调,这同样证明了OEphyA矮化可能与赤霉素有关。促进开花的相关基因下调,所以OEphyA出现晚花的表型。激素测定结果表明,与对照LH14比OEphyA中IAA含量变化不显着,GA含量显着降低,因此,我们进一步推测OEphyA矮化的表型可能是GA含量下降导致的。5.外源GA及其抑制剂对LH14和OEphyA植株生长的影响:用GA及其合成抑制剂处理苗龄14天的LH14和OEphyA花生幼苗,结果表明,对照条件下,OEphyA主茎高度显着矮于LH14,说明AhphyA过量表达对主茎高度具有抑制作用。GA3处理后,转基因植株和对照LH14主茎高度没有显着差异,说明GA3处理可以恢复OEphyA主茎高度矮化的表型。外源施加GA抑制剂对LH14主茎高度的抑制程度与AhphyA过量表达对主茎高度的抑制程度相似。因此,我们认为,AhphyA过量表达引起的株型矮化主要是由于植物体内GA水平下降导致的。6.OEphyA花序轴伸长研究:与对照LH14比,OEphyA株系的花序轴显着伸长,花生果针数量增多,单株的结果数增多,为探究OEphyA花序轴伸长的分子机理,以LH14和OEphyA花序轴为材料,进行表达谱分析和激素含量的测定,结果表明OEphyA花序轴中GA和IAA含量显着增加,因此,我们推测OEphyA花序轴的伸长可能与赤霉素和生长素相关。

周秀琳[4](2017)在《多效唑和烯效唑对金边吊兰的矮化效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金边吊兰(’Vittatum’)是吊兰(Chlorophytum comosum)的常见栽培品种之一,是传统的居室摆放和垂挂观叶植物,也作为室内植物幕墙常用到的植物之一,具有较好的观赏价值。此外,金边吊兰也具有良好的室内空气净化功能,能够吸收甲醛等有毒气体,并释放负氧离子,故吊兰又被称为“绿色净化器”。用一般方法培养的金边吊兰,常出现植株徒长,茎叶细,匍匐茎过多,易倒伏等特征,严重影响了金边吊兰的观赏价值。试验采用了不同的矮化处理方法来对金边吊兰进行矮化效应研究,并将金边吊兰作为一种常用的幕墙植物,模拟植物幕墙方式种植,通过研究金边吊兰的矮化机制来探索幕墙植物的矮化与地面摆放植物矮化的不同点,试图寻找一种最适合幕墙植物矮化的处理方式。在对金边吊兰进行矮化研究过程中,本试验设计了地面摆放和幕墙悬挂两种种植方式、多效唑和烯效唑两种延缓剂、叶面喷施和土壤浇灌两种施药方式作为变量,进行正交设计。在一系列处理的矮化过程中,通过记录各处理植株外观形态的变化来分析各矮化处理的效果,之后通过分析烯效唑处理下的金边吊兰生理特性来探索烯效唑的矮化机制,并通过分析烯效唑过度抑制下长出的匍匐茎来探索高浓度烯效唑对金边吊兰后代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不同矮化处理对金边吊兰外观形态的矮化效果不同。从两种种植方式分析,幕墙悬挂的金边吊兰整体抑制效果要比地面摆放的金边吊兰强;从两种植物生长延缓剂种类分析,烯效唑比多效唑的矮化效果更好,且施用浓度更小,毒性更低;从两种施药方式分析,土壤浇灌比叶面喷施矮化效果更强,所需的浓度更低。(2)不同矮化处理各有利弊。从两种种植方式分析,幕墙悬挂的金边吊兰由于空间限制,容易受到挤压,生长较地面摆放的要慢,且悬挂的方式下使金边吊兰保水性没有地面摆放的强,外观形态的美观性较差;从施药方式分析,土壤浇灌所需的浓度虽然更低,但施用量要大于叶面喷施,且土壤浇灌方式对金边吊兰的叶片数增长效果和叶宽增长效果没有叶面喷施的效果好。(3)同种处理方式下,一定浓度范围可以美化金边吊兰的外观形态,超过一定浓度会过度抑制金边吊兰生长,使其丧失观赏价值。试验结果表明,当同时达到株高抑制率、叶长抑制率、叶数增长率、叶宽增长率为正且数值最大时,矮化效果最佳。DPP处理中最适浓度为多效唑25 mg/L,DSP处理中最适浓度为烯效唑15 mg/L,MPP处理中最适浓度为多效唑25 mg/L,MSP处理中,最适浓度为烯效唑15 mg/L,MPG’处理中最适浓度为多效唑6 mg/L,MSG’处理中最适浓度为烯效唑2mg/L。当超过对应的最适浓度时,金边吊兰的叶数增长率或叶宽增长率就会变负,影响外观形态。(4)叶面喷施烯效唑和土壤浇灌烯效唑均能影响金边吊兰叶片的生理指标含量,在一定浓度范围和施药次数内,烯效唑能够增强抗氧化酶(包括CAT、POD、SOD)活性,降低MDA含量,提高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和叶绿素含量,从而增强植株的抗逆性,提高植株品质和美观性。其中叶面喷施烯效唑时使用15 mg/L的浓度喷施3次或使用30 mg/L的浓度喷施2次时效果最佳,土壤浇灌烯效唑时使用2 mg/L的浓度浇灌3次或使用3 mg/L的浓度浇灌2次时效果最佳。超过一定浓度或施药次数,抑制效果反而会减弱,甚至会出现过度抑制的情况。(5)烯效唑处理对幕墙悬挂的金边吊兰总体矮化效果比多效唑更好。在外观形态上,烯效唑处理既能矮化植株,又能增加叶数、叶宽,加深叶色,提高美观性;在生理特性方面,烯效唑处理能提高叶片的抗逆性、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和叶绿素含量。(6)烯效唑高浓度过度抑制处理下长出的匍匐茎与对照组之间存在较明显的外观形态和生理特性区别,且存在一定的规律。其中烯效唑浓度为5 mg/L、15 mg/L时CAT活性略低于对照组,POD活性明显降低,SOD活性明显增高,MDA含量略高于对照组,可溶性蛋白含量高于对照组,叶绿素含量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综合分析,可知该浓度下匍匐茎的抗逆性较对照组略有下降,但可溶性蛋白含量较高,品质较对照组要高,而叶绿素则无明显差异,在叶色上无明显变化,其成活率可能较对照组无明显差距;烯效唑浓度为30 mg/L、50 mg/L、100 mg/L时,抗逆性下降程度更明显,且蛋白质含量和叶绿素含量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在品质和叶色上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其成活率可能较对照组会有所下降。

段艳[5](2012)在《福建省观赏植物线虫种类调查与鉴定》文中研究指明首次对福建省本地及外省调运来的观赏植物根围的寄生线虫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调查。从观赏植物根系一共鉴定出17属20种线虫,分别为燕麦滑刃线虫(Aphelenchus avenae)、类双尾拟滑刃(Aphelenchoides parabicaudatus)、食菌茎线虫(Ditylenchus myceliophagus)、南方丝尾垫刃线虫(Filenchus australis)、细针属(Gracilacus aculenta)、双宫螺旋线虫(Helicotylenchus dihystera)、假强壮螺旋线虫(Helicotylenchus pseudorobustus)、Helicotylenchus apiculus、芒果半轮线虫(Hemicriconemodes mangiferae)、荔枝半轮线虫(Hemicriconemoides litchi)、微小针线虫(Paratylenchus minutus)、咖啡短体线虫(Pratylenchus coffeae)、穿刺短体线虫(Pratylenchus penetrans)、活泼平滑垫刃线虫(Psilenchus hilarulus)、香蕉穿孔线虫(Radopholus similes)、肾形肾状线虫(Rotylenchulus reniformis)、短尾盾线虫(Scutellonema brachyurum)、厚尾矮化线虫(Tylenchorhynchuscrassicaudatu)、饰环矮化线虫(Tylenchorhynchus annulatus)、美洲剑线虫(Xiphinema americanum group)。其中Helicotylenchus apiculus和Gracilacusaculenta为我国大陆的新记录种;活泼平滑垫刃线虫、类双尾拟滑刃线虫、饰环矮化线虫、荔枝半轮线虫均为福建省新记录种;从广州调运的观赏植物红掌(Anthurium andraeanum)、孔雀竹芋(Calathea makoyana)、凤梨(Vrieseapoelmannii)中检测到了我国重要检疫性有害生物香蕉穿孔线虫;厚尾矮化线虫、饰环矮化线虫、咖啡短体线虫、穿刺短体线虫、肾形肾状线虫分离频率高,对其风险性也进行了讨论。对香蕉穿孔线虫2个种群的rDNA-ITS区和D2D3区的序列进行测定,结果显示香蕉穿孔线虫的2个种群在ITS区上存在差异,序列相似为94.3%;进一步对2个香蕉穿孔线虫的2个种群进行D2D3区的测定,所测定的2个种群序列相似性为98.2%。首次对厚尾矮化线虫3个种群的rDNA-ITS区进行测序,3个种群的ITS1-5.8S-ITS2序列相似性为100%。首次测定了荔枝半轮线虫的rDNA-ITS区。红掌、孔雀竹芋上分离、繁育的香蕉穿孔线虫2个种群,对红掌、白掌(Spathiphyllum kochii)、袖珍椰子(chamaedorea elegans)、绿巨人(Spathiphyllum floribundum)、巴西蕉(Musa AAA Giant Cavendish cvBaxi)、天宝蕉(Musa nana)进行了致病性测定,结果显示2个香蕉穿孔线虫种群均能侵染并进行繁殖,对福建省广泛种植的巴西蕉、天宝香蕉均有很强的致病性。研究结果表明加强观赏植物香蕉穿孔线虫的检疫,对于保护福建省香蕉产区的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福建省园艺学会[6](2011)在《福建省园艺学学科发展报告》文中研究表明本文阐述了国内外园艺学学科发展的现状,分析了福建省园艺业发展的概况、存在问题及发展的对策,提出了我省今后园艺学科发展的重点领域和总体思想。

张晓燕,叶剑雄,余建明[7](2007)在《福建出口盆景及盆栽植物线虫种类调查及管理对策》文中研究说明对福建出入境检验检疫局辖区27个主要品种出口盆景及盆栽植物的根际土壤、栽培介质和根组织的线虫进行调查,分离得到了13个属的线虫,并对9个已鉴定种进行分类特征描述;对重要属种进行检疫重要性分析,提出降低出口盆景及盆栽植物检疫风险的管理对策。

郭权,何日荣,黄法余,谭强[8](2006)在《出口盆景富贵竹检验检疫电子监管模式探讨》文中指出1前言快速发展的现代物流需要快捷便利的通关环境。经济全球化给检验检疫部门带来新的挑战与机遇。如何应用现代化的管理模式和理念,特别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对进出口商品进行科学化、自动化管理是检验检疫部门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在国家质检总局的领导下,广东出入境检验检疫局从2002年开始对进出口商品电子监管模式进行改革,2004年开始探讨对出口盆景、富贵竹的电子监管模式,经过完善和发展,初步建立了出口盆景、富贵竹的检验检疫电子监督管理系统,较好地实现了“提速、减负、增效、严密监管”的目标。

陈坤军,李红梅[9](2001)在《富贵竹矮化处理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范燕萍[10](2001)在《我国观叶植物生产新技术》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观叶植物的生产和应用是我国近十几年迅速发展起来的.本文就我国观叶植物生产中运用的新技术作一简要介绍:①观叶植物的组织培养;②观叶植物的设施栽培;③观叶植物的无土栽培;④植物生长调节剂在观叶植物栽培中的应用;⑤观叶植物专用肥和缓释性肥料的研究与开发;⑥观叶植物的创意栽培;⑦花卉垃圾的再利用等.这些新技术的应用有效地提高了我国观叶植物的生产水平,进一步增强了其在国内外的市场竞争力.

二、富贵竹矮化处理技术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富贵竹矮化处理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草地早熟禾矮化突变体的抗病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写词
1 引言
2 文献综述
    2.1 草地早熟禾育种现状
        2.1.1 草地早熟禾常用品种
        2.1.2 草地早熟禾育种现状
        2.1.3 草地早熟禾主要病害
        2.1.4 病害胁迫对草地早熟禾的影响
    2.2 研究目的和意义
    2.3 技术路线
3 材料和方法
    3.1 实验材料
    3.2 实验方法
        3.2.1 移栽缓苗
        3.2.2 接菌
        3.2.3 取样与病原菌鉴定
        3.2.4 发病情况的测定
        3.2.5 生理指标的测定
        3.2.6 分子指标的测定
        3.2.7 数据分析
4 结果与分析
    4.1 发病情况
    4.2 三种病原菌对WT和A16的生理影响
        4.2.1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变化
        4.2.2 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变化
        4.2.3 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变化
        4.2.4 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活性变化
        4.2.5 丙二醛(MDA)含量变化
        4.2.6 可溶性糖含量变化
        4.2.7 可溶性蛋白含量变化
    4.3 生理指标综合分析
    4.4 相关性分析
    4.5 病程相关基因NPR1以及PR1相对表达量变化
        4.5.1 接种核盘菌对WT和A16的NPR1和PR1相对表达量的影响
        4.5.2 接种瓜果腐霉菌对WT和A16的NPR1和PR1相对表达量的影响
        4.5.3 接种立枯丝核菌对WT和A16的NPR1和PR1相对表达量的影响
    4.6 分子指标综合分析
5.结论与讨论
    5.1 结论
    5.2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图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致谢

(2)漳州乡土生物学课程资源的挖掘及教学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课题研究背景及缘起简述
        一、开发利用乡土生物学课程资源符合新课标要求
        二、开发利用乡土生物学课程资源符合文化传承需要
        三、漳州地区乡土生物学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缺乏系统研究
    第二节 本课题的研究步骤、目的和意义
        一、研究步骤和目的
        二、研究意义
    第三节 理论基础
        一、人本主义学习观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三、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
    第四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一、国外相关研究
        二、国内相关研究
    第五节 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一、课题的研究方法
        二、创新点
第二章 乡土生物学课程资源概述
    第一节 乡土生物学课程资源相关概念界定
        一、课程资源
        二、乡土资源
        三、乡土生物学课程资源
    第二节 乡土生物学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价值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习主动性
        二、促进学生理解掌握生物学知识
        三、培养学生的乡土情怀
    第三节 乡土生物学课程资源的筛选原则
        一、以课程目标为根本依据
        二、以教学目标为导向
        三、以学生实际需求和喜好为参考
        四、以典型资源为优先选择
第三章 漳州乡土生物学课程资源及其特点
    第一节 公园景点中的生物学课程资源
        一、公园景点中的生物学课程资源概述
        二、典型生物学课程资源素材分析
    第二节 乡土美食中的生物学课程资源
        一、乡土美食中的生物学课程资源概述
        二、典型生物学课程资源素材分析
    第三节 漳州种植业中的生物学课程资源
        一、漳州种植业中的生物学课程资源概述
        二、典型生物学课程资源素材分析
    第四节 漳州历史文化中的生物学课程资源
        一、漳州历史文化中的生物学课程资源概述
        二、典型生物学课程资源素材分析
    第五节 漳州乡土生物学课程资源的特点
        一、多样性
        二、闽南特色地域性
        三、潜在性
第四章 漳州市乡土生物学课程资源的教学应用现状调查
    第一节 学生对漳州乡土生物学课程资源的了解及学习现状调查
        一、调查基本情况及内容
        二、调查结果分析
    第二节 教师对漳州乡土生物学课程资源的教学应用现状调查
        一、调查基本情况及内容
        二、调查结果分析
    第三节 调查结果总结及建议
        一、调查结果总结
        二、乡土生物学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建议
第五章 漳州乡土生物学课程资源的教学实践研究
    第一节 漳州乡土生物学课程资源在课堂上的教学实践应用案例
        一、用于新课导入
        二、用于辅助讲解新课知识点
        三、用于复习巩固新课
    第二节 漳州乡土生物学课程资源在课堂内的教学实践效果调查
    第三节 乡土生物学课程资源在课堂内的教学应用建议
        一、应用乡土生物学课程资源创设教学情境
        二、直观地呈现乡土生物学课程资源
        三、合理布置与乡土生物学课程资源相关的作业
        四、乡土生物学课程资源的教学应用应该掌握合适的尺度
        五、科学地认识乡土生物学课程资源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关于漳州乡土生物学课程资源的教学应用调查(学生版)
附录2:关于漳州乡土生物学课程资源的教学应用调查(教师版)
附录3:漳州乡土生物学课程资源教学实践效果问卷调查
致谢

(3)光敏色素A过表达对花生株型的影响及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s
中英文缩略表
1 文献综述
    1.1 植物株型
    1.2 植物激素对株型的调控
        1.2.1 生长素
        1.2.2 赤霉素
        1.2.3 油菜素内酯
        1.2.4 独脚金内酯
    1.3 光信号对植物株型的影响
        1.3.1 光敏色素和光信号传导
        1.3.2 幼苗去黄化与株型变化
        1.3.3 植物的避荫反应与株型调控
        1.3.4 光敏色素A过表达对株型的调控
    1.4 研究意义
2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植物材料、菌株及质粒
        2.1.2 化学试剂
        2.1.3 培养基及配置方法
        2.1.4 实验仪器
        2.1.5 实验引物
    2.2 实验方法
        2.2.1 花生基因组DNA的提取
        2.2.2 LH14和OEphyA植株不同器官的RNA提取
        2.2.3 RNA的反转录
        2.2.4 Quatitative Real Time PCR
        2.2.5 PCR扩增目的片段
        2.2.6 琼脂糖凝胶电泳
        2.2.7 不同光照条件下LH14和OEphyA下胚轴和根长统计
        2.2.8 LH14和OEphyA成苗植株表型统计方法
        2.2.9 激素含量的测定及外源激素处理方法
        2.2.10 WesternBlot检测
        2.2.11 植物叶绿素的提取
        2.2.12 LH14和OEphyA的数字基因表达谱的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OEphyA转基因株系的获得及蛋白水平验证
    3.2 不同光质下AhphyA过量表达抑制花生幼苗下胚轴伸长,对根长有促进作用
    3.3 OEphyA成苗植株表型及生理性状分析
        3.3.1 AhphyA过量表达降低花生主茎高度和侧枝长度
        3.3.2 AhphyA过量表达促进成熟叶片的叶绿素积累
        3.3.3 AhphyA过量表达促进晚花
        3.3.4 AhphyA过量表达增加单株结果数
    3.4 LH14和OEphyA地上未膨大果针数字基因表达谱分析
        3.4.1 地上未膨大果针数字基因表达谱测序质量评估
        3.4.2 地上未膨大果针数字基因表达谱差异表达基因
        3.4.3 差异表达基因GO分类和KEGG pathway富集分析
        3.4.4 OEphyA中 phyA表达量分析
        3.4.5 激素相关基因的变化
        3.4.6 细胞壁合成相关基因的变化
        3.4.7 转录因子的表达变化
        3.4.8 DEGs的 qRT-PCR验证
    3.5 花生叶片数字基因表达谱分析及激素含量的测定
        3.5.1 花生叶片数字基因表达谱测序质量评估
        3.5.2 花生叶片数字基因表达谱差异表达基因
        3.5.3 差异表达基因的GO分类和KEGG pathway富集分析
        3.5.4 花生叶片数字基因表达谱差异基因分析
        3.5.5 花生叶片激素含量的测定
    3.6 赤霉素及其抑制剂对花生幼苗的影响
    3.7 OEphyA花序轴的伸长机理研究
        3.7.1 AhphyA过量表达引起花序轴伸长
        3.7.2 花序轴数字基因表达谱测序质量评估
        3.7.3 花序轴数字基因表达谱中差异表达基因
        3.7.4 差异表达基因GO分类和KEGG pathway富集分析
        3.7.5 花序轴数字基因表达谱差异基因分析
        3.7.6 花序轴激素含量测定
4 小结
5 下一步工作
6 参考文献
7 附录
8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着
9 致谢

(4)多效唑和烯效唑对金边吊兰的矮化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引言
    1 金边吊兰的生物学性状及观赏价值
    2 室内植物幕墙
        2.1 室内植物幕墙的定义
        2.1.1 室内植物幕墙的结构
        2.1.2 室内植物幕墙的特点
        2.1.3 室内植物幕墙的环境效益
        2.2 幕墙植物的选择
        2.2.1 植物选择的原则
        2.2.2 适于室内幕墙装饰的植物
        2.3 室内植物幕墙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2.3.1 存在的问题
        2.3.2 发展前景及展望
    3 生长延缓剂在植物矮化上的应用
        3.1 国内外植物生长延缓剂的研究及其应用
        3.2 几种常见延缓剂的作用机理
        3.3 生长延缓剂在园艺植物上的应用
    4 研究选题和主要内容
        4.1 研究背景及意义
        4.2 研究内容
        4.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不同矮化处理对金边吊兰外观形态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1.3 数据统计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矮化处理对地面摆放的金边吊兰株高的影响
        2.2 不同矮化处理对地面摆放的金边吊兰叶长的影响
        2.3 不同矮化处理对地面摆放的金边吊兰叶片数量的影响
        2.4 不同矮化处理对地面摆放的金边吊兰叶宽的影响
        2.5 不同矮化处理对地面摆放的金边吊兰分蘖和匍匐茎的影响
        2.6 不同矮化处理间的横向比较
        2.6.1 地面摆放和幕墙悬挂两种种植方式的矮化效果比较
        2.6.2 多效唑和烯效唑两种植物生长延缓剂的矮化效果比较
        2.6.3 叶面喷施和土壤浇灌两种施药方式的矮化效果比较
    3 讨论
        3.1 不同矮化处理与金边吊兰生长的关系
        3.2 不同浓度多效唑和烯效唑处理与金边吊兰生长的关系
    4 结论
        4.1 不同矮化处理的最适浓度
        4.2 不同矮化处理间的效果、利弊比较
第三章 烯效唑不同矮化处理方式对金边吊兰生理特性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1.2.1 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的测定
        1.2.2 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的测定
        1.2.3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测定
        1.2.4 丙二醛(MDA)含量的测定
        1.2.5 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的测定
        1.2.6 叶绿素含量的测定
        1.3 数据统计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施药方式对金边吊兰叶片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的影响
        2.2 不同施药方式对金边吊兰叶片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的影响
        2.3 不同施药方式对金边吊兰叶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影响
        2.4 不同施药方式对金边吊兰叶片丙二醛(MDA)含量的影响
        2.5 不同施药方式对金边吊兰叶片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
        2.6 不同施药方式对金边吊兰叶片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2.7 烯效唑过度抑制对金边吊兰匍匐茎生理特性的影响
    3 讨论与小结
        3.1 烯效唑处理后金边吊兰叶片生理指标及其相互关系的变化
        3.2 烯效唑过度抑制后金边吊兰匍匐茎生理指标及其相互关系的变化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1 主要结论
    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1. 缩写词
    2. 作者简历

(5)福建省观赏植物线虫种类调查与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观赏植物寄生线虫主要种类
        1.1.1 短体线虫
        1.1.2 穿孔线虫
        1.1.3 根结线虫
        1.1.4 矮化线虫
        1.1.5 螺旋线虫
        1.1.6 肾形线虫
        1.1.7 滑刃目线虫
        1.1.8 矛线虫或三矛目线虫
    1.2 植物寄生线虫的分类概况
        1.2.1 传统形态学分类
        1.2.2 鉴别寄主
        1.2.3 同工酶电泳技术
        1.2.4 分子生物学方法
        1.2.4.1 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指纹分析
        1.2.4.2 随机扩增多态性
        1.2.4.3 rDNA-ITS-PCR 技术
    1.3 观赏植物线虫的传播
    1.4 本项目研究目的与意义
2 福建省观赏植物根围寄生线虫种类调查与鉴定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样品采集和保存
        2.1.2 线虫的分离
        2.1.2.1 贝曼漏斗法
        2.1.2.2 过筛法
        2.1.2.3 直接解剖法
        2.1.3 线虫的杀死与固定
        2.1.3.1 玻片加热法
        2.1.3.2 试管加热法
        2.1.4 观察样本的制作
        2.1.4.1 临时玻片的制作
        2.1.4.2 永久玻片的制作
        2.1.5 形态观察、测量与鉴定
        2.1.6 线虫的分子鉴定
        2.1.6.1 DNA 提取液的配置
        2.1.6.2 线虫的分离与线虫 DNA 的提取
        2.1.6.3 PCR 扩增
        2.1.6.3.1 rDNA-ITS 区的扩增
        2.1.6.3.2 D2D3 区的扩增
        2.1.6.4 测序与序列分析
        2.1.7 香蕉穿孔线虫对不同寄主的致病性测定
        2.1.7.1 线虫种群的繁殖
        2.1.7.2 供试的寄主种类
        2.1.7.3 线虫悬浮液的制备
        2.1.7.4 线虫的接种
        2.1.7.5 结果检查
    2.2 结果
        2.2.1 福建省本地和外来观赏植物根围寄生线虫的种群调查结果
        2.2.2 福建省观赏植物根围寄生线虫种类记述
        2.2.2.1 燕麦滑刃线虫 Aphelenchus avenae Bastian,1865
        2.2.2.2 类双尾拟滑刃线虫 Aphelenchoides parabicaudatus Shavrov,1967
        2.2.2.3 沼泽丝尾垫刃线虫 Filenchus uliginosus(Brzeski,1997)Siddiqi,1986
        2.2.2.4 活泼平滑垫刃线虫 Psilenchus hilarulus de Man,1921
        2.2.2.5 食菌茎线虫 Ditylenchus myceliophagus Goodey,1958
        2.2.2.6 双宫螺旋线虫 Helicotylenchus dihystera Cobb,1893
        2.2.2.7 假强壮螺旋线虫 Helicotylenchus pseudorobustus
        2.2.2.8 Helicotylenchus apiculus
        2.2.2.9 短尾盾线虫 Scutellonema brachyurum
        2.2.2.10 饰环矮化线虫 Tylenchorhynchus annulatus (Cassidy,1930)Golden,1971
        2.2.2.11 肾状肾形线虫 Rotylenchulus reniformis
        2.2.2.12 咖啡短体线虫 Pratylenchus coffeae Zimmermann,1898
        2.2.2.13 穿刺短体线虫 Pratylenchus penetrans
        2.2.2.14 芒果拟鞘线虫 Hemicriconemodes mangiferae Siddiqi,1961
        2.2.2.15 微小针线虫 Paratylenchus minutus Micoletzky,1992
        2.2.2.16 Gracilacus aculenta
        2.2.2.17 美洲剑线虫组 Xiphinema americanum group
        2.2.3 3种线虫的形态与分子鉴定
        2.2.3.1 厚尾矮化线虫 Tylenchorhynchus crassicaudatus Williams,1960
        2.2.3.1.1 厚尾矮化线虫的形态鉴定
        2.2.3.1.2 厚尾矮化线虫 rDNA-ITS 区测定
        2.2.3.2 荔枝拟鞘线虫 Hemicriconemoides litchi 的鉴定
        2.2.3.2.1 荔枝拟鞘线虫的形态学鉴定
        2.3.3.2.2 荔枝拟鞘线虫分子鉴定
        2.2.3.3 香蕉穿孔线虫 Radopholus similes(Cobb 1893)Thorne,1949
        2.2.3.3.1 香蕉穿孔线虫的形态学鉴定
        2.2.3.2.2 香蕉穿孔线虫的分子鉴定
        2.2.4 观赏植物香蕉穿孔线虫的寄主范围测定
3. 讨论
    3.1 观赏植物根部寄生线虫种类
    3.2 香蕉穿孔线虫的检获及其重要性
    3.3 观赏植物其他重要病原线虫的传播风险性
4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结果与创新点
    4.1 福建省观赏植物线虫的调查与鉴定
    4.2 3 种植物寄生线虫的 rDNA-ITS 序列分析
    4.3 香蕉穿孔线虫的致病性研究
参考文献
致谢

(6)福建省园艺学学科发展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 国内外园艺学学科发展概况
    1.1 园艺植物栽培技术的发展现状
        1.1.1 以优质、高产为突破口的现代技术发展
        1.1.2 以无公害、绿色、有机为重点的园艺产品安全生产技术发展
        1.1.3 以现代设施栽培技术为特色的反季节生产技术发展加速
        1.1.4 以低碳经济为重点的节约、高效生产技术突破
        1.1.5 以标准化为突破口的产业化生产技术的研发与应用
    1.2 园艺植物遗传育种现状
        1.2.1 以生物技术为特征的现代育种技术发展迅速
        1.2.2 以名、特、优为主的园艺新品种不断涌现
        1.2.3 现代生物技术与常规育种有机结合得到发展
        1.2.4 台湾新品种不断引进
    1.3 园艺植物种质资源研究
        1.3.1 园艺植物种质资源共享平台建立
        1.3.2 园艺植物种质资源保存技术日趋成熟
        1.3.3 园艺植物种质资源的鉴定从表现型向基因型跨越
        1.3.4 功能性基因工程的研究, 加速品种的创新
2 福建省园艺作物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发展对策
    2.1 果树方面
        2.1.1 产业现状
        2.1.2 存在问题
        2.1.3 发展对策
    2.2 蔬菜方面
        2.2.1 生产现状
        2.2.2 存在问题
        2.2.3 发展对策
    2.3 花卉方面
        2.3.1 产业现状
        2.3.2 存在问题
        2.3.3 发展对策
3 福建省园艺学科发展的重点领域
    3.1 园艺植物栽培技术发展的重点领域
    3.2 园艺植物育种技术领域
    3.3 园艺植物种质资源保存领域
    3.4 园艺植物生态学领域
    3.5 园艺植物采后处理与加工领域
4 福建省园艺学科发展的总体思路
    4.1 充分发挥地理气候优势
    4.2 充分发挥地缘优势
    4.3 加强园艺基础科学研究
    4.4 产业结构调整, 构建优势产业体系
    4.5 健全园艺产品的采后及加工体系
    4.6 加强园艺产品的品牌及流通体系建设

(7)福建出口盆景及盆栽植物线虫种类调查及管理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已鉴定种特征描述
        2.1.1 南方根结线虫Meloidogyne incognita
        2.1.2 双宫螺旋线虫Helicotylenchus dihystera Sher, 1961
        2.1.3 蘑菇滑刃线虫Aphlenchoides composticola Franklin, 1957
        2.1.4 双尾滑刃线虫Aphelenchoides bicaudatus Filijev & Schuurmans, Stekhoven, 1941
        2.1.5 食菌茎线虫Ditylenchus myceliophagus Goodey 1958
        2.1.6 农田矮化线虫Tylenchorhynchus agri Ferris, 1963
        2.1.7 克莱顿矮化线虫Tylenchorhynchus claytoni Steiner 1937
        2.1.8 标明剑线虫Xiphinema insigne Loos , 1949
        2.1.9 较小拟毛刺线虫Paratrichodorus minor (Colbran) Siddiqi
    2.2 重要属种检疫重要性分析
        2.2.1 根结线虫属Meloidogyne sp.
        2.2.2 克莱顿矮化线虫Tylenchorhynchus claytoni
        2.2.3 双宫螺旋线虫Helicotylenchus dihystera
        2.2.4 较小拟毛刺线虫Paratrichodorus minor
        2.2.5 长针线虫属 (Longidorus sp.) 、毛刺线虫属 (Trichodorus sp.) 、拟毛刺线虫属 (Paratrichodorus sp.) 、剑线虫属 (Xiphinema sp.)
3 管理对策
    3.1 对出境盆景及盆栽植物生产企业实施备案管理
    3.2 加强苗木进场环节的检查和处理
    3.3 使用经过检疫处理的栽培介质, 适时监测根部线虫数量, 在关键时期进行杀线处理
    3.4 控制水源, 采取离地栽培措施

(8)出口盆景富贵竹检验检疫电子监管模式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2 适用范围
3 主要名词定义
    3.1 盆景
    3.2 富贵竹
    3.3 种植场
    3.4 加工企业
    3.5 生产批
    3.6 报检批
    3.7 检验检疫部门监控项目及参数
    3.8 检验检疫法规和标准
    3.9 企业监控项目及参数
    3.1 0 监管项目及规则
    3.11监管抽检
    3.12报检批合格评定
4 职责划分
    4.1 国家质检总局
    4.2 直属局
    4.3 分支局
5 业务要求
    5.1 纳入电子监管的盆景种植场、富贵竹加工企业条件
        5.1.1 盆景种植场
        5.1.2 富贵竹加工企业
    5.2 日常监督管理
        5.2.1 监管频率
        5.2.2 监管内容
        5.2.3 监管方式
        5.2.4日常监管工作程序
        5.2.5 监管中发现异常情况的处理
    5.3 监管抽检频率和项目
    5.4 报检批合格评定
        5.4.1 范围要求
        5.4.2 单证资料要求
        5.4.3 报检批合格评定
        5.4.4 报检批评定异常
        5.4.5 报检批评定不合格

四、富贵竹矮化处理技术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草地早熟禾矮化突变体的抗病性分析[D]. 马晴晴.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2)
  • [2]漳州乡土生物学课程资源的挖掘及教学应用[D]. 高庚文. 闽南师范大学, 2020(01)
  • [3]光敏色素A过表达对花生株型的影响及机理研究[D]. 石素华. 山东师范大学, 2020(08)
  • [4]多效唑和烯效唑对金边吊兰的矮化效应研究[D]. 周秀琳. 浙江大学, 2017(01)
  • [5]福建省观赏植物线虫种类调查与鉴定[D]. 段艳. 福建农林大学, 2012(01)
  • [6]福建省园艺学学科发展报告[J]. 福建省园艺学会. 海峡科学, 2011(01)
  • [7]福建出口盆景及盆栽植物线虫种类调查及管理对策[J]. 张晓燕,叶剑雄,余建明. 福建林业科技, 2007(04)
  • [8]出口盆景富贵竹检验检疫电子监管模式探讨[J]. 郭权,何日荣,黄法余,谭强. 检验检疫科学, 2006(S1)
  • [9]富贵竹矮化处理技术研究[J]. 陈坤军,李红梅. 山东林业科技, 2001(S1)
  • [10]我国观叶植物生产新技术[A]. 范燕萍. 中国花卉科技进展——第二届全国花卉科技信息交流会论文集, 2001


金边吊兰论文 基因合成论文 生物技术论文

上一篇:风唱月圆之歌——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天安门广场演出前后
下一篇:一种提高注汽锅炉热效率的新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