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膝眼穴位针刺治疗膝关节炎120例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针刺膝眼穴为主治疗膝关节炎120例(论文文献综述)

温菁婷(Wassana Boonjing)[1](2021)在《膝三针结合泰式按摩治疗中老年膝骨关节炎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膝关节炎已成为一种常见疾病、多发病并在中老年人群中频繁发生,已经成为全球世界上主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改善膝关节炎患者的临床症状、降低疼痛也已成为现代医学中的非常重要任务,应当引起高度重视和深入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目的主要是探讨膝三针结合泰式穴位按摩对中老年膝骨关节炎的临床疗效。这种治疗方法不仅能提高临床疗效,还能减轻患者的疼痛,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本研究通过这个治疗方法和途径来让更多的泰国人认识到中医药和针灸文化的博大精深,为泰国的中医药科学发展作出贡献。本人之前在硕士课题研究中,选用泰式穴位按摩治疗颈型颈椎病具有不错的疗效。因此进一步采用膝三针结合传统泰式穴位按摩治疗中老年膝骨关节炎患者。本人查泰国资料当中,发现有很多研究已证明,泰式按摩能降低疼痛并对多种疾病有着一定的疗效。传统泰式按摩具有数百年历史,其基本技术以印度医学阿育吠陀和瑜伽为基础,代代相传至今。现代泰医按摩是一门有理论基础指导的科学技艺。然而在国际上对这门传统技艺知之甚少,因此本研究将介绍传统泰式按摩手法的特点和背景,并观察其结合膝三针治疗中老年膝骨关节炎的疗效,从而客观地评价其组合的疗效。方法:临床研究项目方案按照临床诊断标准、纳入标准、排除标准筛等选出108例病例,对于三组的RCT研究,在计算样本量时,需先进行两两组间的样本量计算,将P值校正为0.017。最终选择两两组间计算样本量的最大值。本研究中根据既往的研究表明,我们将对照组1和治疗组有效率的差异定为10%,对照组2和治疗组有效率的差异定为15%,对照组1对照组2有效率的差异定为6%。利用pass15(power=0.1,P=0.017,Coefficient of Variation=0.50,双侧检验)计算,6%对应的计算量为最大值,及N1=N2=N3=30。估计脱失率为20%,每组需36例,三组共为108例。对108例预合格中老年膝关节炎病例按照随机分组的方案进行分组,对照组一(随机数为1)、对照组二组(随机数为2)和治疗组(随机数为3)。对照组一组患者均选用膝三针针刺方法,对照组二组用泰式穴位按摩手法组,治疗组膝三针针刺完后加上泰式穴位按摩手法。各组均隔天治疗一次,1周治疗3次,2周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2个疗程后进行疗效观察。在治疗前后对三组患者进行OKS膝关节疼痛评定、Vas疼痛评定、Goniometer膝关节活动度测量及Womac量表问卷评定,从而判定疗效。结果:将纳入标准的108例中老年膝骨关节炎病患者随机分成为三组。研究期间无脱落、剔除的个案,本临床研究采用SPSS26.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采用的统计分析方法为卡方检验。在三组患者性别比较中,X2=1.299,P=0.522,性别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在性别间的频率分布相同,即性别分布的基线是均衡的。以P>0.1认为变量符合正态性分布,基于正态性检验的结果来看,各个组间变量的正态性的分布不一致,为了更好的统一分析,选用M(P25,P75)和秩和检验来描述及分析变量。(1)Oxford knee score膝关节疼痛评定分经过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在三组之间中老年膝骨关节炎患者不同治疗时间段的Oxford knee score得分的比较中,不同组别中 Oxford knee score 治疗前,Oxford knee score 第一个疗程后,Oxford knee score第二个疗程的得分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H=0.941,P=0.625;H=0.001,P=1.000;H=1.476,P=0.478)。即对患者采取不同的治疗方式Oxford knee score得分方面所取得的成效是一致的,没有差异。采用M(P25,P75)来描述,经秩和检验,P<0.001。整体而言在对照组1、对照组2和治疗组三组中不同时间段各治疗指标的前后治疗的得分是存在差异的(P<0.05)。结果发现,膝关节炎患者的临床症状有减轻,膝关节功能不同程度地改善并减少膝关节疼痛而改善行走的状态。治疗组评分较对照组一组和对照组二组增加更为显着。膝三针结合了泰式穴位按摩手法对于治疗组患者疗效明显减轻。对本临床膝骨关节炎患者研究的疼痛症状更有助于患者膝关节局部功能活动层度恢复。(2)在三组中老年膝关节炎患者不同治疗时间段的VAS问卷评分得分中,不同组别中VAS治疗前,第一个疗程后,第二个疗程后的得分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H=4.788,P=0.091;H=0.223,P=0.895;H=0.198,P=0.906)。即对患者采取不同的治疗方式VAS得分方面所取得的成效是一致的,没有差异。采用M(P25,P75)来描述,经秩和检验,P<0.001。整体而言,在对照组1、对照组2和治疗组三组中不同时间段各治疗指标的治疗前后得分是存在差异的(P<0.05)。三组VAS疼痛评分经过2个疗程治疗后均下降,分数越少疼痛越轻,临床疼痛症状均有改善。(3)Goniometer膝关节活动度测量评分在三组之间中老年膝骨关节炎患者不同治疗时间段的Goniometer膝关节活动度测量比较中,只有治疗前的Goniometer膝关节活动度测量评分统计学有意义P<0.05,P-0.037,两两比较(Bonferroni方法)的结果显示对照组1和对照组2及对照组1和治疗组间比较存有差异(P分别为:0.027,0.025),其他组患者Goniometer膝关节活动度测量无统计学意义(P>0.05),(H=2.483,P=0.289;H=0.171,P=0.918)。采用 M(P25,P75)来描述,经秩和检验,P<0.001。整体而言,在对照组1、对照组2和治疗组三组中不同时间段各治疗指标的治疗前后得分是存在差异的(P<0.05),膝关节活动度测量变化角度接近180°表示为0无疼痛(141°-180°)膝关节活动功能越恢复正常。(4)WOMAC评分在三组中老年膝关节炎患者不同治疗时间段的WOMAC得分的比较中,不同组别中WOMAC治疗前,第一个疗程后,第二个疗程后的得分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H=0.359,P=0.835;H=1.267,P=0.531;H=0.279,P=0.870)。即对患者采取的的不同的治疗方式WOMAC指标方面所取得的成效是一致的,没有差异。采用M(P25,P75)来描述,经秩和检验,P<0.001。整体而言,在对照组1、对照组2和治疗组三组中不同时间段各治疗指标的前后治疗的得分是存在差异的(P<0.05)。经过2个疗程治疗后,治疗组和对照组一及对照组二WOMAC评分均降低,从WOMAC问卷评分解意膝关节炎生活质量均有提高,膝部关节功能不同程度恢复而膝关节疼痛度减轻。(5)因愈后是有序分类变量,所以选用秩和检验,经检验,Z值为2.057,P=0.358>0.05。整体而言三种治疗方案的预后效果无统计学差异。临床疗效分析:根据临床疗效统计,治疗组患者临床治愈为6例(16.67%),显效18例(50.00%),有效10例(27.78%),无效2例(5.56%),总有效率为94.44%。对照组一患者临床治愈为4例(11.11%),显效17例(47.22%),有效10例(27.78%),无效5例(13.89%),总有效率为83.33%。对照组二患者临床治愈为3例(8.33%),显效15例(41.67%),有效11例(30.56%),无效7例(19.44%),总有效率为80.56%。经统计分析,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经过本临床研究课题统计学分析表示,膝三针针刺法、泰式穴位按摩法及膝三针结合泰式穴位按摩均可改善中老年膝骨关节炎的关节疼痛,VAS疼痛评分减低、疼痛减轻。膝关节活动功能角度与走路行步接近正常活动度。本研究仅针对中老年膝关节炎的治疗前三组统计学无差异,但是膝三针结合合了泰式穴位按摩组患者的疗效优于单纯的膝三针疗法和单纯用泰式穴位按摩,疼痛方面疗效比较明显。单纯膝三针疗法疼痛减轻但无放松效果,而单纯泰式穴位按摩手法患者虽觉得舒服,局部放松但疼痛未能完全缓解。以上为膝三针和泰式穴位按摩治疗中老年膝关节炎提供客观依据,结论不宜延伸到其他疾病的治疗。

伍乃俭[2](2020)在《膝三针配合易罐治疗膝骨关节炎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膝骨关节炎作为临床常见骨关节炎之一,是引起中老年患者行动不便的主要原因,而且导致身体残障的比例十分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心理健康。现代医学对本病的发病原因尚未明确,具体的发病机制也不清楚,一旦发病,病情持续进展,不可逆转。目前尚没有特效药物能显着延缓膝骨关节炎的病情进展,临床上尚未发现根治该病的确切治疗方案。因此治疗本病,早期确诊并进行针对性治疗显得尤为重要。中医在治疗膝骨关节炎方面有着悠久的历史,近年更有大量的研究证实膝三针疗法及易罐疗法(在经筋理论指导下,融合拔罐、运动、推拿于一体的疗法)用于治疗膝骨关节炎安全有效,复发率低,副作用少,因此极具有临床研究价值。目的:现今社会高速运转,患者追求在尽可能短时间内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相当多一部份患者并不满足于单一疗法的疗效,因而本研究通过随机对照试验,观察膝三针配合易罐疗法在治疗膝骨关节炎的临床有效性及时效性,是否优于单纯膝三针疗法或易罐疗法,从而对膝三针配合易罐疗法治疗该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进行初步的探讨分析,为临床治疗本病提供一种优化的治疗方案,并为今后临床推广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方法:本研究的所有受试对象均来源于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在香港旺角区精诚中医专科诊所门诊的膝骨关节炎患者。本研究共纳入90例患者,通过STATA 11.0软件设置产生随机数字表,将90例患者按就诊先后顺序进入随机数表中对应的组别,随机分为观察组(膝三针配合易罐疗法)、膝三针组(膝三针疗法)、易罐组(易罐疗法),每组各30例。疗程为隔天治疗1次,5次为1个疗程,总共治疗2个疗程,两疗程间休息3日。每天坚持功能锻炼,2个疗程结束后1个月进行随访。本次研究疗效评定的主要指标选用膝骨关节炎指数量表(WOMAC)评分评价,次要指标包括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膝骨关节炎治疗效果判定标准量表(JOA)评分、抑郁短量表(CDS-15)评分。三组受试者在治疗前、治疗1疗程后、治疗2疗程后、治疗结束后1月分别进行四次评分,收集三组的临床资料数据,运用STATA 11.0软件进行分析,比较三组患者治疗前后自身评分差异及三组之间评分的差异,从而对膝三针配合易罐疗法治疗膝骨关节炎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进行初步的研究和分析。结果:(1)基线资料:本研究共纳入病例9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膝三针组、易罐组,每组各30例。研究治疗过程中,无脱落剔除病例,最终90例完成治疗。三组完成情况基本一致。治疗前,三组受试者在性别、年龄、病程,发病部位,膝关节X片经K-L分级、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膝骨关节炎指数量表(WOMAC)评分、膝骨关节炎治疗效果判定标准量表(JOA)评分、抑郁短量表(CDS-15)评分等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基线一致,组间具有可比性。(2)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组间比较:治疗1个疗程后,膝三针组与易罐组VAS评分无差异(P>0.05),观察组VAS评分小于易罐组(P<0.05),与膝三针组无差异(P>0.05)。但在治疗2个疗程后及治疗结束后1月,膝三针组与易罐组VAS评分均无差异(P>0.05),观察组VAS评分均明显小于膝三针组及易罐组(P<0.01)。说明膝三针配合易罐疗法在改善患者膝关节疼痛症状的疗效明显优于单纯的膝三针或易罐疗法;膝三针或易罐疗法在改善患者膝关节疼痛症状的疗效相当。组内比较:三组患者VAS评分随着治疗进行,均明显降低(P<0.01),说明三种治疗方案分别在治疗1疗程后、2疗程后、治疗结束后1月对改善患者膝关节疼痛症状均有明显的疗效。三组患者治疗结束后1月VAS评分均与治疗2疗程后VAS评分无差异(P>0.05),说明以上三种治疗方案均能延缓患者膝关节疼痛症状的复发。(3)膝骨关节炎指数量表(WOMAC)评分:①WOMAC疼痛评分:组间比较:治疗1个疗程后,膝三针组与易罐组WOMAC疼痛评分无差异(P>0.05),观察组WOMAC疼痛评分小于易罐组(P<0.01),与膝三针组无差异(P>0.05)。但在治疗2个疗程后及治疗结束后1月,膝三针组与易罐组WOMAC评分均无差异(P>0.05),观察组WOMAC疼痛评分均小于膝三针组及易罐组(P<0.05及P<0.01)。说明膝三针配合易罐疗法在改善患者膝关节疼痛症状的疗效明显优于单纯的膝三针或易罐疗法;膝三针或易罐疗法在改善患者膝关节疼痛症状的疗效相当。组内比较:三组患者WOMAC疼痛评分随着治疗进行,均明显降低(P<0.01),说明三种治疗方案分别在治疗1疗程后、2疗程后、治疗结束后1月对改善患者膝关节疼痛症状均有明显的疗效。三组患者治疗结束后1月WOMAC疼痛评分均与治疗2疗程后WOMAC疼痛评分无差异(P>0.05)。说明以上三种治疗方案均能延缓患者膝关节疼痛症状的复发。②WOMAC僵硬评分:组间比较:治疗1个疗程后,三组间WOMAC僵硬评分无差异(P>0.05),但在治疗2个疗程后及治疗结束后1月,膝三针组与易罐组WOMAC僵硬评分均无差异(P>0.05),观察组WOMAC僵硬评分均小于膝三针组及易罐组(P<0.01)。说明膝三针配合易罐疗法在改善患者膝关节僵硬症状的疗效明显优于单纯的膝三针或易罐疗法;而膝三针或易罐疗法在改善患者膝关节僵硬症状的疗效相当。组内比较:三组患者WOMAC僵硬评分随着治疗进行,均明显降低(P<0.01)说明三种治疗方案分别在治疗1疗程后、2疗程后、治疗结束后1月对改善患者膝关节僵硬症状均有明显的疗效。三组患者治疗结束后1月WOMAC僵硬评分均与治疗2疗程后WOMAC评分无差异(P>0.05)。说明以上三种治疗方案均能延缓患者膝关节僵硬症状的复发。③WOMAC功能评分:组间比较:治疗1个疗程后、治疗2个疗程后及治疗结束后1月,膝三针组与易罐组WOMAC功能评分均无差异(P>0.05),观察组WOMAC功能评分均小于膝三针组及易罐组(P<0.05及P<0.01)。说明膝三针配合易罐疗法在改善患者膝关节功能的疗效明显优于单纯的膝三针或易罐疗法;而膝三针或易罐疗法在改善患者膝关节功能的疗效相当。组内比较:三组患者WOMAC功能评分随着治疗进行,均明显降低(P<0.01),说明三种治疗方案分别在治疗1疗程后、2疗程后、治疗结束后1月对改善患者膝关节功能均有明显的疗效。三组患者治疗结束后1月WOMAC功能评分均与治疗2疗程后WOMAC功能评分无差异(P>0.05)。说明以上三种治疗方案均能延缓患者膝关节功能的复发。④WOMAC总分评分:组间比较:治疗1个疗程后、治疗2个疗程后及治疗结束后1月,膝三针组与易罐组WOMAC总分均无差异(P>0.05),观察组WOMAC总分均小于膝三针组及易罐组(P<0.01)。说明膝三针配合易罐疗法在改善患者膝骨关节炎症状(包括疼痛、僵硬、功能)的疗效明显优于单纯的膝三针或易罐疗法;而膝三针或易罐疗法在改善患者膝骨关节炎症状(包括疼痛、僵硬、功能)的疗效差相当。组内比较:三组患者WOMAC总分随着治疗进行,均明显降低(P<0.01),说明三种治疗方案分别在治疗1疗程后、2疗程后、治疗结束后1月对改善患者膝骨关节炎症状(包括疼痛、僵硬、功能)均有明显的疗效。三组患者治疗结束后1月WOMAC总分均与治疗2疗程后WOMAC总分无差异(P>0.05)。说明以上三种治疗方案均能延缓患者膝骨关节炎症状(包括疼痛、僵硬、功能)的复发。(4)膝骨关节炎治疗效果判定标准量表(JOA)评分:组间比较:治疗1个疗程后、治疗2个疗程后及治疗结束后1月,膝三针组与易罐组JOA评分均无差异(P>0.05),观察组JOA评分均小于膝三针组及易罐组(P<0.01)。说明膝三针配合易罐疗法在改善患者膝骨关节炎症状(包括疼痛、僵硬、肿胀)的疗效明显优于单纯的膝三针或易罐疗法;而膝三针或易罐疗法在改善患者膝骨关节炎症状(包括疼痛、僵硬、肿胀)的疗效差相当。组内比较:三组患者JOA评分随着治疗进行,均明显升高(P<0.01),说明三种治疗方案分别在治疗1疗程后、2疗程后、治疗结束后1月对改善患者膝骨关节炎症状(包括疼痛、僵硬、肿胀)均有明显的疗效。三组患者治疗结束后1月JOA评分均与治疗2疗程后JOA评分无差异(P>0.05)。说明以上三种治疗方案均能延缓患者膝骨关节炎症状(包括疼痛、僵硬、肿胀)的复发。(5)抑郁短量表(CDS-15)评分:组间比较:治疗1个疗程后,三组CDS-15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但在治疗2个疗程后及治疗结束后1月,膝三针组与易罐组CDS-15评分均无差异(P>0.05),观察组CDS-15评分均小于膝三针组及易罐组(P<0.01)。说明膝三针配合易罐疗法在改善患者抑郁情绪的疗效明显优于单纯的膝三针或易罐疗法;而膝三针或易罐疗法在改善患者抑郁情绪的疗效差相当。组内比较:三组患者CDS-15评分随着治疗进行,均明显降低(P<0.01),说明三种治疗方案分别在治疗1疗程后、2疗程后、治疗结束后1月对改善患者抑郁情绪均有明显的疗效。三组患者治疗结束后1月CDS-15评分均与治疗2疗程后CDS-15评分无差异(P>0.05)。说明以上三种治疗方案均能延缓患者抑郁情绪的复发。(6)临床疗效评定:完成2个疗程后,膝三针组总有效率为83%,分别为无效5例,占17%,有效17例,占57%,显效6例,占20%,痊愈2例,占6%;易罐组总有效率为83%,分别为无效5例,占17%,有效21例,占70%,显效3例,占10%,痊愈1例,占3%;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7%,分别为无效1例,占3%,有效5例,占17%,显效19例,占63%,痊愈5例,占17%。各组间疗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膝三针组及易罐组间疗效无差异(P>0.05),观察组疗效优于膝三针组及易罐组。(7)安全性评定:研究过程中只有4人,分别是膝三针组1人,易罐组1人,观察组2人,在治疗过程中出现轻微恶心、血肿或局部皮肤疼痛的情况,经对症处理后症状很快缓解,未出现病情加重。三组均未出现其他严重意外及不良反应,提示三种治疗方式均比较安全。结论:(1)膝三针配合易罐疗法治疗膝骨关节炎的疗效较单纯膝三针疗法或易罐疗法更加显着,可有效缓解膝关节疼痛、减轻膝关节僵硬及肿胀、改善膝关节功能活动以及降低患者抑郁指数,从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有助于患者心理健康发展。(2)膝三针配合易罐疗法治疗膝骨关节炎的长期维持效果较单纯膝三针疗法或易罐疗法更加显着,能更有效的降低该病的复发。(3)膝三针配合易罐疗法治疗膝骨关节炎的安全性高,三组均无出现病情加重及明显不良反应,可见三种疗法均安全有效。

琪丽妲(Kasandra Sicilia Muntianu Fajardo)[3](2020)在《基于高频超声评价不同针刺深度治疗膝骨关节炎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观察不同针刺深度治疗膝骨关节炎的疗效评价及对超声成像下积液、软骨厚度与滑膜的变化影响。方法:将90例膝骨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常规针刺组,口服西药组与浅刺组。常规针刺组与浅刺组取穴相同,均选取血海穴,梁丘穴,膝阳关穴,阳陵泉穴,阴陵泉穴,足三里穴,犊鼻穴,内膝眼穴,鹤顶穴,阿是穴。常规针刺组针刺深度为15-30mm,进针后,捻转片刻,以有酸麻胀触电感为佳。浅刺组直刺2mm,进针后,不进行任何手法操作。以上两组均留针20分钟,每周治疗3次。口服西药组给予硫酸氨基葡萄糖胶囊,一次2粒,每日3次。治疗时间持续8周。分别在治疗前、治疗4周后、治疗8周后,采用WOMAC膝关节功能评分量表和VAS疼痛量表评价其临床疗效。治疗前、治疗8周后通过膝关节超声观察膝关节软骨、滑膜和关节积液的变化,以评价临床疗效。结果:1、三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8周后高频超声进行组内比较:软骨内外侧厚度方面,三组组内治疗8周后较治疗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滑膜厚度方面,常规针刺组和浅刺组组内治疗8周后较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口服西药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8周后常规针刺和浅刺法明显减少膝关节滑膜厚度病变;关节积液方面,三组组内治疗8周后较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8周后三种方法明显减少治疗膝关节积液深度。2、三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8周后高频超声进行组间比较:软骨厚度、滑膜厚度及关节积液方面,三个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后关节积液方面,常规针刺组与浅刺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针刺组与口服西药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口服西药组与浅刺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后滑膜厚度方面,常规针刺组与浅刺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针刺组与口服西药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口服西药组与浅刺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后软骨厚度外内侧方面,常规针刺组与浅刺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针刺组与口服西药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口服西药组与浅刺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滑膜厚度方面常规针刺组比口服西药组的组间差异明显,常规针刺组的改善滑膜厚度效果最明显。3、三组患者治疗前、治疗4周及治疗8周后WOMAC评分进行组内比较:疼痛、僵硬和关节功能评分方面,三组组内治疗4周及治疗8周后较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4周及治疗8周后三种方法明显减轻膝关节疼痛、僵硬和关节功能的评分。4、三组患者治疗前、治疗4周及治疗8周后WOMAC评分进行组间比较:治疗4周后疼痛、僵硬、关节功能评分方面,三个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疼痛方面,常规针刺组与浅刺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针刺组与口服西药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口服西药组与浅刺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关节僵硬方面,常规针刺组与浅刺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针刺组与口服西药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口服西药组与浅刺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关节功能方面,常规针刺组与浅刺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针刺组与口服西药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口服西药组与浅刺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疼痛方面常规针刺组比另外两个组的组间差异最明显;僵硬方面浅刺组比口服西药组的组间差异明显。常规针刺组的缓解疼痛效果最明显。5、治疗8周后僵硬评分方面,三个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后疼痛和关节功能评分方面,三个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后疼痛方面,常规针刺组与浅刺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针刺组与口服西药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口服西药组与浅刺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后关节僵硬方面,常规针刺组与浅刺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针刺组与口服西药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口服西药组与浅刺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后关节功能方面,常规针刺组与浅刺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针刺组与口服西药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口服西药组与浅刺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疼痛方面常规针刺组比另外两个组的组间差异最明显;僵硬和关节功能方面常规针刺组比口服西药组的组间差异明显。常规针刺组的缓解疼痛、僵硬和关节功能效果最明显。6、三组患者治疗前、治疗4周及治疗8周后VAS评分进行组内比较:三组组内治疗4周及治疗8周后较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4周及8周后三种方法明显改善膝骨关节炎的症状。7、三组患者治疗前、治疗4周及治疗8周后VAS评分进行组间比较:三个组间治疗4周及治疗8周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VAS评分,常规针刺组与浅刺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针刺组与口服西药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口服西药组与浅刺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后VAS评分,常规针刺组与浅刺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针刺组与口服西药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口服西药组与浅刺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常规针刺组比浅刺组的组间差异明显。结论:1、常规针刺组、口服西药组和浅刺组均能缓解膝关节疼痛,改善膝关节僵硬及膝关节功能活动。三组间对比,治疗4周后在缓解疼痛、改善关节僵硬及关节功能活动方面,作用相当。治疗8周后在常规针刺组缓解疼痛和关节功能活动方面疗效最为明显。三组之间,常规针刺组缓解膝关节疼痛和功能疗效最佳;三个组缓解僵硬疗效均相当。2、常规针刺组和浅刺组均能明显减轻膝关节滑膜厚度病变,口服西药组无明显减轻膝关节滑膜厚度病变,其比较接近统计学差异。常规针刺组、口服西药组和浅刺组均能减少膝关节积液。常规针刺组、口服西药组和浅刺组膝关节软骨厚度均未变薄。三组之间,三个组在改善膝关节滑膜厚度、软骨厚度和关节积液的疗效均相当。

韦星成[4](2020)在《温针灸结合刺络拔罐疗法治疗瘀血阻滞型膝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观察温针灸结合刺络拔罐疗法对瘀血阻滞型膝骨性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KOA)的疗效及血清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含量的影响,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为针灸治疗KOA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法。方法:收集符合纳入标准的80例瘀血阻滞型KOA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治疗组采用温针灸结合刺络拔罐治疗,对照组采用塞来昔布胶囊口服治疗。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3周。观察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膝骨性关节炎指数评估表(WOMAC)评分、血清白细胞介素-1β(IL-1β)含量水平、两组总有效率。记录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结果:本次研究最终完成有效病例80例,无脱落病例。统计结果显示:(1)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体质指数、X线分级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两组患者VAS评分、WOMAC评分(包括疼痛、僵硬、日常活动困难程度三个方面)、血清IL-1β含量水平方面比较:(1)治疗前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两组治疗前后自身组内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7.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7.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果显示,两组治疗均能改善瘀血阻滞型KOA患者膝关节疼痛、僵硬及日常活动困难等症状、降低血清IL-1β含量,且治疗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治疗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1)温针灸结合刺络拔罐疗法与单纯口服塞来昔布胶囊均能有效改善瘀血阻滞型KOA患者疼痛、僵硬、日常活动困难等症状,降低血清炎症因子IL-1β含量水平,且温针灸结合刺络拔罐组改善程度优于单纯口服塞来昔布胶囊组。(2)温针灸结合刺络拔罐治疗瘀血阻滞型KOA取得疗效的作用机制,可能与降低血清炎症因子IL-1β含量水平有关。(3)温针灸结合刺络拔罐治疗瘀血阻滞型KOA疗效显着,其疗效优于单纯口服塞来昔布胶囊组,且操作简单、安全性高,具有良好的临床推广价值。

林玉琬(PORNTIP ATHILARP)[5](2020)在《膝三针结合泰药热敷按摩球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文中认为目的:研究膝三针结合泰国草药热敷按摩球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通过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比较膝三针与泰国草药热敷按摩球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探索另一种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思维方式及治疗方案,为减轻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引起的疼痛、改善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开拓临床新思路。方法:收集病例2019年2月-2019年7月于泰国佛统府Dontum医院针灸门诊及传统泰医科就诊的患者。本研究拟样本总数90例。随机分为三组:①膝三针组30例②泰国草药热敷按摩球组30例③膝三针结合泰国草药热敷按摩球组30例。根据中、西医诊断标准;符合纳入标准的;确诊为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可纳入为本研究的样本。膝三针组以靳氏膝三针为主,取穴:内外膝眼穴、血海穴及梁丘穴;肝肾不足、筋脉瘀滞证配阳陵泉穴;脾肾两虚、湿注骨节证配三阴交穴、阴陵泉穴;肝肾亏虚、痰瘀交阻证配阳陵泉穴、丰隆穴。泰国草药热敷按摩球组:使用清迈大学药学系北方药物研究中心生产泰国草药热敷按摩球,单球规格量重200克,药物组成①PHLAI(Zingiber cassumunar Roxb.Rhizomes,卡萨蒙纳姜)40%,②KHAMINCHAN(Curcuma longaL rhizomes,姜黄)10%,③TAKLAI(Cymbopogon citratus(DC.)Stapf leaves and leafsheaths,柠檬草)10%,④BAIPLAOYAI(Crotonroxburghii N.P.Balakr.leaves,罗氏巴豆叶)10%,⑤BAIMAKHAM(Tamarindus indica L.leaves,罗望子叶)10%,⑥PHEWMAGRUD(Citrus hystrix DC.Peels,泰国柠檬皮)5%,⑦BAINAD(Blumea balsamifera L DC.leaves,艾纳香)5%,⑧KONTHEESO(Vitex trifolia L.leaves,荆条叶)5%,⑨KARABOON(Camphor,樟脑)5%,将球身轻柔缓慢地在患部(外侧下肢的患部、内侧下肢的患部、膝关节的患部)。膝三针结合泰国草药热敷按摩球组:即上述两种疗法同时使用,先选取患侧膝关节,用泰国草药热敷按摩球组方法进行操作,嘱患者休息15分钟后,再取患侧膝三针进行针刺。1周3次为1个疗程,连续操作2个疗程。治疗前后观察指标采用WOMAC骨性关节炎指数评分量表及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量表。使用IBM SPSS 24.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处理:一般情况资料使用经Pearson Chi-square检验及经One-Way ANOVA分析;各组治疗前后比较,资料不符合正态分布使用经Wilcoxon符号铁和检验,结果以中位数M(P25,P75)。疗效评定比较使用Pearson Chi-Square检验。三组组间比较使用Kruskal-Wallis H检验,三组之间治疗后进行两两比较使用经Mann-Whitney U检验测试。均已P<0.05,可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本研究共收集样本90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患者表示女性比男性多(女性51例:男性39例);年龄最低者40岁;年龄最高者80岁;平均年龄为59岁。2.三组骨性关节炎指数(WOMAC)评分量表:三组治疗后总分WOMAC评分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僵硬程度及关节功能困难程度的方面膝三针组和泰国草药热敷按摩球组两组间,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疼痛程度的方面膝三针组和膝三针结合泰国草药热敷按摩球组两组间,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膝三针结合泰国草药热敷按摩球组治疗后疼痛、僵硬及关节功能困难程度的总分效果均优于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三组视觉模拟VAS评分量表:三组治疗后均优于治疗前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膝三针组和泰国草药热敷按摩球组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膝三针结合泰国草药热敷按摩球组与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临床症状有效VAS评分:膝三针结合泰国草药热敷按摩球组治愈率为60.00%,显效率为30.00%,有效率为10.00%。膝三针组治愈率为26.70%,显效率为36.70%,有效率为36.70%。泰国草药热敷按摩球组治愈率为13.30%,显效率为23.30%,有效有率为60.00%,无效率为 3.30%。结论:膝三针结合泰国草药热敷按摩球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可能促进血液循坏、舒筋活络、益气补血、活血化瘀、缓解肌肉酸痛。本研究认为结合两种疗法临床疗效最佳,可缓解膝关节疼痛症状、改善关节僵硬症状及提高生活质量的KOA患者。

谢丁一[6](2020)在《艾灸得气量表研制与量效关系研究》文中提出目的:基于艾灸得气的文献与临床研究,研制艾灸得气量表,探讨艾灸得气与临床疗效相关性的量学关系、艾灸得气的激发温度参数,为灸疗临床评估的量化、客观化,临床治疗方案的优化、精准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1.艾灸得气量表的研制首先采用德尔菲法筛选出艾灸得气条目,再通过专家、患者调查问卷以及核心小组讨论筛选出艾灸得气量表条目,进而形成量表初表,然后对量表初表进行调查分析,经过探索性因子分析检测量表的结构效度,最终形成艾灸得气量表。2.艾灸得气与临床疗效的量学关系以原发性痛经与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为研究对象,分为试验组(消敏灸量)、对照a组(15min灸量)、对照b组(消敏后继续施灸20分钟灸量),比较不同的艾灸得气持续时间与艾灸疗效的关系;根据艾灸得气强度的不同,分为强、中、弱三组,比较不同的得气强度与艾灸疗效的关系。3.艾灸得气的温度激发参数以神经根型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腧穴是否出现艾灸得气现象将患者自然分为得气组与非得气组,采用温度感觉分析技术,比较其热觉阈值、热痛阈值、热耐痛阈值的差异。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以得气组的肩井穴、关元俞穴与内膝眼穴为受试部位,分别以40℃、42℃为艾灸得气激发强度,探讨艾灸得气的较佳的温度激发参数。结果:1.经过艾灸得气条目筛选与量表预调查,形成《艾灸得气量表V1.0》,该表分为3个部分。A部分包括透热、传热、非热觉3项,每项计分均由得气感出现的空间位置与得气强度的乘积所得。得气感出现的空间位置与得气强度均分为4个等级,分别以(0)、(1)、(2)、(3)计分。B部分为扩热,计分同样是由得气感出现的空间位置与得气强度的乘积所得,得气感出现的空间位置与得气强度均分为4个等级,分别以(0)、(1)、(2)、(3)计分。C部分包括喜热、身烘热、面红(或额汗出)、肢端热、胃肠蠕动反应、皮肤扩散性潮红,得气强度分为4个等级(0)、(1)、(2)、(3)计分。艾灸得气量表按照A、B、C的顺序计分,若A中传热项为0,可进入B计分,若A中传热项不为0,则直接跳至C计分。A、B、C得分之和即为艾灸得气量表的总分。2.艾灸得气与临床疗效的量学关系2.1艾灸得气时间与临床疗效的量学关系2.1.1原发性痛经患者不同灸量症状评分比较治疗前试验组、对照a组、对照b组三组症状评分无显着差别,具有可比性(P>0.05);治疗第1个疗程结束时,三组与治疗前比较均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试验组与对照a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与对照b组比较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a组与对照b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在治疗第2个疗程结束时,三组与治疗前比较均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试验组与对照a组比较有有显着性差异(p<0.01)、与对照b组比较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a组与对照b组比较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说明采用消敏灸量治疗原发性痛经在改善症状积分方面优于传统灸量组,超过消敏灸量20min施灸的效果与消敏灸量无显着差别。2.1.2原发性痛经患者不同灸量McGill痛经询问量表积分比较治疗前试验组、对照a组、对照b组三组McGill痛经询问量表积分无显着差别,具有可比性(P>0.05);治疗第1个疗程结束时,三组与治疗前比较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试验组与对照a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与对照b组比较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a组与对照b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在治疗第2个疗程结束时,三组与治疗前比较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试验组与对照a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与对照b组比较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a组与对照b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说明消敏灸量治疗原发性痛经在改善简化McGill痛经询问量表积分方面优于传统灸量组,超过消敏灸量的施灸对疗效贡献不大。2.1.3原发性痛经患者不同灸量疼痛频率、程度比较治疗前试验组、对照a组、对照b组三组疼痛频率、程度无显着差别,具有可比性(P>0.05);治疗第1个周期时,三组与治疗前比较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近期疗效好;试验组与对照a组比较有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与对照b组比较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a组与对照b组比较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在治疗第2个周期结束时,三组与治疗前比较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近期疗效好;试验组与对照a组比较有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与对照b组比较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a组与对照b组比较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说明消敏灸量治疗原发性痛经疗效及远期疗效皆优于传统灸量组,超过消敏灸量的施灸对疗效贡献不大。2.1.4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不同灸量膝关节GPCRND-KOA评分量表评分比较治疗前试验组积分11.12±3.10,对照a组积分10.20±3.01;对照b组积分10.93±3.07,治疗结束后试验组积分5.51±1.91,对照a组积分8.42±2.10,对照b组积分5.24±2.60,试验组与对照a组比较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与对照b组比较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a组与对照b组比较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随访6个月后,试验组积分3.63±1.39、对照a组积分5.36±1.42、对照b组积分3.42±1.73,试验组与对照a组比较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与对照b组比较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a组与对照b组比较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结果提示选取个体化消敏灸量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肿胀型)优于传统固定灸量,在消敏饱和灸量基础上继续施灸,疗效没有增加。2.1.5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不同灸量膝关节周径比较治疗前试验组周径(39.02±3.51)cm,对照a组周径(39.32±2.53)cm,对照b组周径(39.15±2.71)cm;治疗结束后试验组周径(35.21±3.43)cm,对照a组周径(38.02±2.79)cm,对照b组周径(36.02±3.63)cm,试验组与对照a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试验组与对照b组比较没有显着性差异(p>0.05),对照a组与对照b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随访6个月后,试验组周径(34.81±3.67)cm,对照 a 组周径(37.92±2.71)cm,对照 b 组周径(35.98 ±2.15)cm,试验组与对照a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试验组与对照b组比较没有显着性差异(p>0.05),对照a组与对照b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结果提示选取个体化消敏灸量对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肿胀的改善作用优于传统固定灸量,在消敏灸量基础上继续施灸对关节消肿作用方面没有增加。2.2艾灸得气强度与临床疗效的量学关系2.2.1原发性痛经患者不同得气强度症状评分比较治疗前得气程度强(A)组、得气程度中(B)组、得气程度弱(C)组三组症状评分比较无显着差别,具有可比性(P>0.05);治疗后三组症状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A组分别与B组、C组比较均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B组与C组比较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说明只要得气艾灸在缓解痛经症状方面均有较好疗效,得气程度越强治疗效果越好。2.2.2原发性痛经患者不同得气强度McGill痛经询问量表积分比较治疗前得气程度强(A)组、得气程度中(B)组、得气程度弱(C)组三组McGill痛经询问量表积分比较无显着差别,具有可比性(P>0.05);治疗后三组症状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A组分别与B组、C组比较均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B组与C组比较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说明只要得气艾灸在缓解痛经症状方面均有较好疗效,得气程度越强治疗效果越好。2.2.3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不同得气强度膝关节GPCRND-KOA评分量表评分比较治疗前得气程度强(A)组、得气程度中(B)组、得气程度弱(C)组三组膝关节GPCRND-KOA评分比较无显着差别,具有可比性(P>0.05);治疗10天后,A组、B组与治疗前比较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C组与治疗前比较没有显着性差(P>0.05),A组与B组比较没有显着性差(P>0.05),A组与C组比较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B组与C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结果表明:得气程度越强灸疗效果越好。2.2.4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不同得气强度膝关节周径比较治疗前得气程度强(A)组、得气程度中(B)组、得气程度弱(C)组三组膝关节周径比较无显着差别,具有可比性(P>0.05);治疗10天后,A组、B组、C组膝关节周径与治疗前比较均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A组与C组比较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A组与B组比较没有显着性差异(P>0.05),B组与A组、C组比较均没有显着性差(P>0.05)。结果表明:得气程度越强膝关节消肿效果越好。3.艾灸得气的激发温度参数3.1不同腧穴得气组与非得气组分布情况本研究纳入神经根型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共180例,合计540穴次,其中得气组304例(56%),非得气组236例(44%)。3.2两组热觉阈值比较得气组热觉阈值分别为大椎穴37.86±1.10、肩井穴37.44±1.15、肩髃穴38.19±1.16、腰阳关穴37.77±0.75、腰俞穴37.54±0.83、关元俞穴36.91±1.14、血海穴38.13±2.13、内膝眼穴37.54±1.83、阴陵泉穴37.76±1.23;非得气组热觉阈值分别为大椎穴36.20±1.43、肩井穴36.12±1.24、肩髃穴37.10±2.05、腰阳关穴36.52±0.79、腰俞穴36.15±0.98、关元俞穴35.89±1.53、血海穴36.87±1.54、内膝眼穴35.96±1.63、阴陵泉穴36.02±2.06;不同腧穴的热觉阈值不同,得气组均高于非得气组;得气组肩髃穴、血海穴分别与非得气组比较,有显着性统计学差异(P<0.05),其余腧穴两组比较具有非常显着性统计学差异(P<0.01)3.3两组热痛阈值比较得气组热痛阈值分别为大椎穴44.23±1.08、肩井穴44.23±1.79、肩髃穴44.45±1.51、腰阳关穴44.36±1.74、腰俞穴44.39±1.04、关元俞穴44.56±1.83、血海穴44.73±1.66、内膝眼穴44.65±1.68、阴陵泉穴44.53±1.02;非得气组热痛阈值分别为大椎穴42.56±1.13、肩井穴42.05±1.54、肩髃穴42.38±1.22、腰阳关穴42.27±1.31、腰俞穴43.03±1.79、关元俞穴43.01±1.74、血海穴42.87±2.07、内膝眼穴42.92±1.90、阴陵泉穴42.69±1.39;不同腧穴的热痛阈值不同,得气组高于非得气组,两组比较具有非常显着性统计学差异(P<0.01)。3.4两组热耐痛阈值比较得气组热耐痛阈值分别为大椎穴47.87±1.63、肩井穴48.36±0.93、肩髃穴48.34±0.99、腰阳关穴48.56±1.62、腰俞穴48.32±0.79、关元俞穴48.31±0.68、血海穴48.19±0.74、内膝眼穴47.47±0.56、阴陵泉穴47.26±0.29;非得气组热耐痛阈值分别为大椎穴46.96±1.65、肩井穴46.29±1.52、肩髃穴46.05±0.78、腰阳关穴46.87±0.89、腰俞穴46.90±0.72、关元俞穴46.34±0.89、血海穴46.58±1.14、内膝眼穴45.13±0.79、阴陵泉穴45.95±0.61;不同腧穴的热耐痛阈值不同,得气组高于非得气组;大椎穴得气组与非得气组比较,具有显着性统计学差异(P<0.05),其余腧穴两组比较均具有非常显着性统计学差异(P<0.01)。3.5两组温控激发得气潜伏期、效应期、得气强度比较42℃激发组与40℃激发组比较,得气灸感出现的潜伏时间有非常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得气灸感持续的效应期有显着性统计学差异(P<0.05),42℃激发时潜伏期时间更短、效应期更长。42℃激发组与40℃激发组比较,内膝眼穴两组间激发出来的得气灸感强度有显着性差异(P<0.05),其余两组腧穴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1.艾灸得气量表包含透热、传热或扩热、非热觉,喜热、身烘热、面红(或额汗出)、肢端热、胃肠蠕动反应、皮肤扩散性潮红9项条目;2.艾灸得气的持续时间是影响艾灸疗效的关键因子之一,而不是施灸时间。艾灸得气消退后继续施灸对临床疗效没有贡献,以艾灸得气消失为度的个体化消敏灸量优于现行的固定灸量的灸疗疗效;3.艾灸得气强度是影响艾灸疗效的关键因子之一,而不是施灸热感强度。临床施灸时,应该以艾灸得气强度为标准,选择施灸部位;4.初步揭示艾灸得气的激发温度为42℃优于40℃。

李惠娟[7](2020)在《针刺内外膝眼治疗KOA临床疗效观察及对KOA模型大鼠NF-κB信号通路水平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一、目的:针刀和圆利针治疗,均为传统中医外治法,在本试验中,采用了圆利针干预治疗作为对照组,对比针刀治疗的疗效。研究KOA患者肌骨超声的膝周软组织炎症之特点,并进一步探讨针刀治疗KOA的作用机制。本研究团队前期通过动物试验研究表明了 NF-κB炎症通路与滑膜,和软骨组织表达激活,在KOA退变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之调控作用。也通过了临床肌骨超声实验研究,归纳整理总结出KOA软组织炎症表现特性,与中医筋伤理论有相符合。因此在本研究中,我们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基于筋伤理论和解结理论通过开展动物试验,以及临床研究两方面,阐述圆利针治疗对比针刀治疗KOA的作用机制。针刀具备有刀锋,而圆利针不具有。利用此操作方法,相信更能确切,比较出圆利针的“针”与针刀的“刀”的不同差别,并进一步探究针刀治疗,膝骨关节炎的可能机制。二、方法:(一)临床研究方面:采用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所制定的《骨关节炎诊治指南》(2018年版)病例筛选标准,纳入收集57位KOA患者,采用关节功能Lysholm评分量表,及膝关节疼痛VAS评分量表,并将患者随机分为针刀实验组和圆利针对照组。针刀试验组采用肌骨超声引导针刀治疗,圆利针对照组则采用肌骨超声引导圆利针治疗,使用与针刀组相同直径的圆利针行针刀手法进行。两组均选取内、外膝眼穴。在安全性方面的差异,及治疗前后症状表现的改善,与KOA症状的相关性方面,对两组患者进行分析观察针刀、圆利针在穿刺治疗过程中,松解的之具体作用。评价膝关节周围软组织炎症之表现,分析膝关节周围软组织炎症表现,应用肌骨超声检查。并从临床角度,探究针刀、圆利针通过松解治疗KOA之具体作用机制。(二)动物试验方面:试验一:选取8周龄的Wistar大鼠40只,并随机分为正常组、造模组、针刀组、圆利针组,每组10只。其中,正常组同期正常饲养,不做任何处理。造模组、针刀组、圆利针组均采用木瓜蛋白酶法造模制造KOA模型之大鼠,造模组不做任何干预治疗,与其他各组同期饲养。针刀组:造模成功后,进行针刀干预,每周一次,共治四周。圆利针组于造模成功后,使用与针刀相同直径的圆利针行针刀手法,每周一次,共治四周。针刀组、圆利针组均选取内、外膝眼穴。各组大鼠于干预治疗结束后取材,取大鼠膝关节软骨、滑膜和髌韧带组织,观察滑膜炎症增生情况。应用Mankin标准评价,各组软骨之破坏程度,软骨组织固定,切片,染色后在光镜下。探究圆利针干预治疗,对比针刀治疗KOA,抑制软骨退变并改善生物力学的作用机制,从组织形态学和及生物力学角度。试验二:KOA大鼠干预,及造模方式同试验一。分别应用蛋白质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及实时荧光PCR,检测各组大鼠滑膜、软骨组织中NF-κB炎症通路,关键组件NF-κBP65、IKB-α蛋白的表达水平,并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各组大鼠血清中炎性因子TNF-α,IL-1β,MMP-13含量及前列腺素E2,β-内啡肽。应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层面,探究分析圆利针干预,治疗对比针刀治疗KOA之具体作用机制。三、结果:(一)临床研究方面:KOA症状方面,组内比较显示:两组的受试者,在第一次随访和第二次随访时,VAS的疼痛评分及Lysholm的膝关节功能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显着改善(P<0.01)。组间比较显示;针刀试验组在第二次随访时疼痛VAS评分量表改善程度,显着优于圆利针对照组(P<0.05)。并且针刀试验组,在第一次随访时膝关节Lysholm功能评分量表的改善程度,优于圆利针对照组(P<0.05)。在肌骨超声的表现方面:组内比较显示,两组经由治疗后,在滑膜厚度,以及关节积液深度等方面,均较治疗前有显着改善。(二)动物试验方面:试验一:造模完成后,正常组与造模组之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针刀组、圆利针组和,造模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且造模组、针刀组、圆利针组大鼠评分均显着高于正常组,成功模拟了 KOA。各组间Mankin评分均具有统计学差异。针)刀组与圆利针组无统计学差异,造模组、针刀组、圆利针组均显着高于正常组,针刀组、圆利针组均显着低于造模组。就生物力学方面:1、最大应力结果显示,与正常组相比,圆利针组、造模组和针刀组,均有显着降低趋势(P<0.01,P>0.05);与造模组相比,针刀组、圆利针组有显着升高趋势(P<0.01,P>0.05);与针刀组相比,圆利针组有降低趋势(P<0.05)。2、最大应变结果显示,与正常组相比,造模组、圆利针组有显着降低趋势(P<0.01,P>0.05),针刀组有升高趋势(P>0.05);与造模组相比,针刀组和圆利针组有升高趋势(P<0.05);与针刀组相比,圆利针组有降低趋势(P>0.05)。3、最大位移结果显示,针刀组、圆利针组、造模组有降低趋势(P<0.05),与正常组相比;与造模组相比,针刀组、圆利针组有升高趋势(P<0.05,P>0.05);圆利针组有降低趋势(P>0.05),与针刀组相比。4、弹性模量结果显示,针刀组、圆利针组、造模组有降低趋势(P<0.05),与正常组相比;针刀组、圆利针组有显着升高趋势(P<0.01,P<0.05),与造模组相比;圆利针组有降低趋势(P<0.05),与针刀组相比。试验二:在滑膜组织中,NF-κB炎症通路关键组件NF-κBP65、IKB-α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各组均有显着性统计学差异(P<0.01),针刀组NF-κBp65mRNA和蛋白表达均显着高于圆利针组和造模组(P<0.01),针刀组IKB-αmRNA和蛋白的表达高于圆利针组和造模组(P<0.05)。针刀组、圆利针血清炎性因子IL-1β、TNF-α、MMP-13、PGE2均显着高于正常组,且针刀组含量显着低于圆利针组,而β-内啡肽试验结果,针刀组显着高于圆利针组。四、结论:(一)通过肌骨超声引导技术,提高了无论是针刀或者圆利针治疗KOA的安全性和疗效。并从临床角度观察圆利针治疗对比针刀治疗如何通过松解,有效治疗KOA的具体作用机制。(二)对比圆利针干预,针刀松解法通过了切割与剥离,能够更有效率的达到松解膝周软组织病灶之黏连与挛缩。在抑制滑膜,软骨形态的破坏,促进动物行为学,与髌韧带生物力学恢复之疗效方面,针刀松解疗法明显优于圆利针干预,从而缓解KOA症状。(三)针刀和圆利针干预治疗,均可通过抑制KOA模型大鼠的之滑膜,及软骨组织中NF-κB信号通路之激活表达。但针刀干预治疗较圆利针干预,更能降低血清中TNF-α,MMP-13,IL-1β含量,及前列腺素E2的含量。并增加β-内啡肽的含量,从而起到抑制关节退变,缓解症状的作用。

胡林龙[8](2020)在《针刀结合内、外膝眼穴及鹤顶穴隔三七饼灸治疗寒凝血瘀型膝骨性关节炎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针刀结合内、外膝眼穴及鹤顶穴隔三七饼灸治疗寒凝血瘀型膝骨性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KOA)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膝骨性关节炎提供新的治疗方法。方法:本课题选取符合标准的60例寒凝血瘀型KOA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采用针刀结合隔三七饼灸治疗,针刀治疗每周1次,隔三七饼灸每日1次,针刀治疗当天除外,每周6天,连续治疗3周。对照组予以口服双氯芬酸钠缓释片75mg,每天一粒,饭后服;硫酸氨基葡萄糖胶囊,一次2粒,一天三次,进餐时服用,连服三周。观察并对比两组治疗前后VAS疼痛评分、WOMAC评分,观察其临床效果。研究结果:1.两组在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发病性别、年龄、病程方面差距均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具有可比性。2.治疗前两组比较,VAS评分差异无显着性(P>0.05),表明两组具有可比性。与治疗前相比,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后VAS评分均有明显下降(P<0.01),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治疗后VAS评分明显下降(P<0.01),表明两组均能缓解患者膝关节症状,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3.治疗前两组比较,WOMAC评分差异无显着性(P>0.05),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观察组WOMAC疼痛、僵硬程度、日常活动评分各类评分明显下降(P<0.01),对照组治疗后疼痛、日常活动评分下降明显(P<0.01),僵硬程度评分有所改善(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治疗后疼痛、僵硬程度评分显着下降(P<0.01),日常活动评分亦优于对照组(P<0.05))。表明两组均能缓解患者膝关节症状,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4.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0.00%,对照组为6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两组治疗寒凝血瘀型膝骨性关节炎都有显着或较好的临床疗效,针刀结合内、外膝眼穴及鹤顶穴隔三七饼灸治疗寒凝血瘀型膝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优于口服西药组,在改善疼痛、关节僵硬、日常活动等方面优于口服西药。

孟庆森[9](2019)在《辨构论治理论指导下的膝部调衡法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1验证辨构论治理论指导下的膝部调衡法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有效性及安全性。2探讨辨构论治理论为指导下的膝部调衡法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起效机制,为该手法在临床中推广使用奠定理论基础。方法:本课题采用随机对照的实验设计方法,收集符合诊断标准和纳入标准的膝骨性关节炎患者72例,按照随机、对照分组原则,把72例契合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的观察者随机分成传统推拿组与调衡法推拿组,其中两组人数均为36例。以治疗后将两组治疗前后以临床有效率或西安大略和麦克马斯特大学骨关节炎指数评分(Western Ontario and Mc Master Universities Osteoarthritis Index,WOMAC)和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Score,简称VAS)作为评价手段,对辨构论治理论指导下的膝部调衡法与传统推拿治疗膝骨关节炎进行临床疗效差异研究。结果:共纳入患者72例,脱落4例,剩68例,治疗组34例(脱落2例);对照组34例(脱落2例)。治疗组最终总有效率为91.18%,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82.35%。经秩和检验后得P=0.028<0.05,有显着性差异,表示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1辨构论治理论指导下的膝部调衡法可明显提高传统推拿对膝骨性关节炎的治疗效果。2此方法可优化推拿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治疗方案,可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王翎龢[10](2019)在《“膝三针”联合电针治疗退行性膝关节炎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ObjectiveTo treat the clinical effect of "knee three needles" in the treatment of degenerative knee arthritis by selecting the "Knee three needles" in the "Jin Three Needles" group,and to look for more solutions and treatment ideas for the clinical treatment of degenerative knee arthritis.MethodsAccording to the principle of stochastic control,60 patients who met the criteria of acupuncture and orthopedics treatment in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Guangzhou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during the period of 2017.06-2018.1 month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knee three-needle combined electro acupuncture Group(treatment group)and knee three-needle group(control group),Two groups of patient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knee three-needle group Acupoint Acupuncture,treatment group acupuncture at the same time given electro acupuncture sparse wave treatment,control group does not have electro acupuncture treatment,treatment 3 times a week(the next day),a total of 3 weeks of treatment.The relevant data were evaluated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and the curative effect was evaluated after 3 weeks of treatment.ResultsThe basic data of the first two groups of patients were consistent,including age,sex,course of disease,Insall and Lysholm score,and there was no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p>0.05),so the data were comparable.After 3 weeks of treatment,Insall score and Lysholm score were significantly improved than before treatment,and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was very significant(p<0.01),and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groups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At the end of the course,there was a statistical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clinical total efficacy(p<0.05).There were 8 cases of clinical recovery in the treatment group,21 cases,effective 1 cases,1 cases of clinical recovery in the control group,16 cases,effective 12 cases,the comparison of the yield,the treatment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ConclusionKnee three-needle treatment of degenerative knee arthritis has a good clinical effect,knee three-needle combined electro acupuncture treatment in improving the function of knee joint can achieve a better effect than simple knee three needles.

二、针刺膝眼穴为主治疗膝关节炎120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针刺膝眼穴为主治疗膝关节炎120例(论文提纲范文)

(1)膝三针结合泰式按摩治疗中老年膝骨关节炎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1 现代医学对膝关节炎的研究进展
        1.1.1 膝关节炎的流行医学
        1.1.2 解剖学基础
        1.1.3 病因研究危险因素
        1.1.4 膝骨关节炎发病机制
        1.1.5 膝骨关节炎中医学及泰医学治疗进展
    1.2 传统中医学对膝关节炎的认识
        1.2.1 病因病机及辨证分型
    1.3 膝三针研究进展
        1.3.1 膝三针
    1.4 泰式穴位按摩
        1.4.1 有关泰国传统医学实践的基本概念
        1.4.2 泰国传统医学从业者的重要特征
        1.4.3 泰国泰国传统医学实践的状况,过去实践泰国传统医学
        1.4.4 泰式按摩的基本知识
        1.4.5 泰式按摩病因学说基础,十主经脉和五个迹象
        1.4.6 泰式按摩对其他系统的解剖学和生理学
        1.4.7 泰式按摩重量的使用按摩
        1.4.8 膝骨关节炎泰式锻炼方法
    1.5 小结
第二章 临床研究
    2.1 研究对象
        2.1.1 病例来源
        2.1.2 诊断标准
        2.1.3 中医诊断标准
        2.1.4 传统泰医诊断标准
        2.1.5 纳入标准
        2.1.6 排除标准
        2.1.7 剔除标准
        2.1.8 中止标准
        2.1.9 脱落病例标准
        2.1.10 针刺意外情况及处理
    2.2 研究方法
        2.2.1 随机分组方案
        2.2.2 治疗方法
        2.2.3 注意事项
        2.2.4 观察指标及评分标准
        2.2.5 疗效判定标准
        2.2.6 统计学处理
    2.3 研究结果
        2.3.1 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2.3.2 三组中老年膝关节炎患者Oxford knee score各指标的差异比较结果评分统计
        2.3.3 三组中老年膝关节炎患者VAS各指标的差异比较结果评分统计
        2.3.4 三组中老年膝关节炎患者测角仪Goniometer膝关节活动度测量各指标的差异比较结果评分统计
        2.3.5 三组中老年膝关节炎患者WOMAC各指标的差异比较结果评分统计
        2.3.6 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临床疗效构成统计比较
    2.4 安全性观察
第三章 讨论与分析
    3.1 研究结果分析
        3.1.1 三组中老年膝骨关节炎患者Oxford Knee Score评分比较
        3.1.2 三组中老年膝骨关节炎患者VAS疼痛评分比较
        3.1.3 三组中老年膝骨关节炎患者Goniometer膝关节活动度测量
        3.1.4 三组中老年膝骨关节炎患者WOMAC问卷评分
        3.1.5 三组中老年膝骨关节炎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3.2 治疗方案探讨
        3.2.1 膝三针配合泰式按摩治疗法分析
    3.3 应用膝三针配合泰式穴位按摩治疗中老年膝骨关节炎的临床疗效分析
    3.4 创新性
    3.5 不足和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参与课题与获奖情况
致谢
附件

(2)膝三针配合易罐治疗膝骨关节炎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1 现代医学对膝骨关节炎的研究概况
        1.1.1 膝骨关节炎的定义与流行病学分析
        1.1.2 膝关节的解剖结构及生物力学
        1.1.3 膝骨关节炎的危险因素及发病机制
        1.1.4 现代医学对膝骨关节炎的治疗进展
        1.1.5 小结
    1.2 中医学对膝骨关节炎的研究概况
        1.2.1 中医学对膝骨关节炎的命名
        1.2.2 中医学对膝骨关节炎病因病机的认识
        1.2.3 中医学对膝骨关节炎的辨证论治
        1.2.4 中医学对膝骨关节炎的治疗进展
        1.2.5 小结
    1.3 靳三针的文献研究
        1.3.1 靳三针的起源
        1.3.2 靳三针的组穴原理
        1.3.3 靳三针的组穴特点
        1.3.4 靳三针的针法特色
        1.3.5 靳氏膝三针的穴位组成
        1.3.6 靳氏膝三针的临床治疗进展
    1.4 易罐的文献研究
        1.4.1 易罐的简介
        1.4.2 易罐的适应症
        1.4.3 易罐治疗的生物力学效应
        1.4.4 易罐的治疗特点
        1.4.5 易罐疗法的临床治疗进展
    1.5 小结
第二章 临床研究
    2.1 研究目的
    2.2 研究对象及方法
        2.2.1 病例来源
        2.2.2 诊断标准
        2.2.3 纳入标准
        2.2.4 排除标准
        2.2.5 剔除标准
        2.2.6 中止标准
        2.2.7 研究流程图
        2.2.8 随机方法
        2.2.9 盲法
        2.2.10 治疗方法
        2.2.11 观察指标
        2.2.12 随访方式
        2.2.13 知情同意书
        2.2.14 疗效评价指标
        2.2.15 疗效评价标准
        2.2.16 安全性评价标准
        2.2.17 研究中相关问题的处理及解决方法
        2.2.18 统计分析
    2.3 基线资料情况
    2.4 评价指标结果
        2.4.1 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
        2.4.2 膝骨关节炎指数量表(WOMAC)评分
        2.4.3 膝骨关节炎治疗效果判定标准量表(JOA)评分
        2.4.4 抑郁短量表(CDS-15)评分
        2.4.5 临床疗效比较
        2.4.6 安全性评价
第三章 讨论
    3.1 研究结果分析
        3.1.1 基线资料分析
        3.1.2 观察指标分析
        3.1.3 临床疗效分析
        3.1.4 安全性分析
        3.1.5 综合分析
    3.2 膝三针配合易罐疗法治疗膝骨关节炎的优势
    3.3 膝三针治疗膝骨关节炎的理论探讨
    3.4 易罐治疗膝骨关节炎的理论探讨
    3.5 膝三针配合易罐治疗膝骨关节炎的机制分析
    3.6 创新性
    3.7 不足和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附件

(3)基于高频超声评价不同针刺深度治疗膝骨关节炎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综述一 膝骨关节炎的中西医研究现状
        一、现代医学对膝骨性关节炎的认识
        二、中医学对膝骨关节炎的认识
        总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针刺不同深度的研究现状
        一、基础内容
        二、现代研究的进展
        总结
        参考文献
第二章 临床研究
    前言
    一、研究目标
    二、研究内容
    三、研究方法
        1. 病例选择与分组
        2. 诊断与纳入标准
        3. 治疗方案
        4. 疗效指标和疗效评价
    四、技术路线
第三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一般资料分析
    二、基线期分析
        1. 一般资料比较
        2. 治疗前各项评分比较
        3. 评价指标比较
    三、不良事件及安全性分析
第四章 讨论
    一、不同针刺深度对膝关节超声的影响
        1. 对膝关节软骨的影响
        2. 对膝关节滑膜的影响
        3. 对膝关节积液的影响
    二. 不同针刺深度对VAS和WOMAC量表的影响
        1. 对VAS的影响
        2. 不同针刺深度对膝关节WOMAC的影响
    三、三种方法疗效的分析
        1. 口服西药组
        2. 浅刺组
        3. 常规针刺组
    四、选穴分析
    五、不足及展望
结语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4)温针灸结合刺络拔罐疗法治疗瘀血阻滞型膝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1.2.2 KOA的X线病情分级标准
        1.2.3 中医诊断标准
        1.2.4 中医辨证分型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脱落标准
    2 治疗方法
        2.1 治疗组
        2.1.1 温针灸治疗
        2.1.2 刺络拔罐治疗
        2.2 对照组
    3 观察指标及疗效标准
        3.1 疼痛VAS评分
        3.2 膝骨关节炎WOMAC评分
        3.3 血清IL-1β水平
        3.4 疗效标准
        3.5 安全性观察
    4 统计学方法
    5 结果与分析
        5.1 一般资料比较
        5.2 VAS评分比较
        5.3 WOMAC评分比较
        5.4 血清IL-1β水平比较
        5.5 临床疗效比较
        5.6 安全性观察结果
    6 研究结果分析
第二部分 文献研究
    1 现代医学对KOA的认识
        1.1 概论
        1.2 本病的流行病学特点
        1.3 病因的研究
        1.3.1 年龄
        1.3.2 性别
        1.3.3 肥胖
        1.3.4 外伤劳损
        1.3.5 遗传
        1.3.6 种族
        1.3.7 生活环境
        1.4 发病机制
        1.4.1 金属蛋白酶学说
        1.4.2 细胞因子学说
        1.4.3 基因学说
        1.5 治疗
        1.5.1 药物治疗
        1.5.2 健康宣教
        1.5.3 物理疗法
        1.5.4 手术治疗
    2 中医学对KOA的认识
        2.1 中医学对KOA病名的认识
        2.2 中医学对KOA病因病机的认识
        2.2.1 风寒湿邪侵袭
        2.2.2 外感热邪或郁久化热
        2.2.3 肝肾亏虚
        2.2.4 气血不足
        2.2.5 外伤劳损、瘀血阻滞
        2.3 中医治疗方法
        2.3.1 中药内服
        2.3.2 中药外治
        2.3.3 针灸疗法
        2.3.4 推拿疗法
        2.3.5 功法
第三部分 讨论
    1 温针灸结合刺络拔罐治疗瘀血阻滞型KOA的依据
        1.1 温针灸治疗瘀血阻滞型KOA的依据
        1.2 刺络拔罐治疗瘀血阻滞型KOA的依据
        1.2.1 刺血疗法
        1.2.2 拔罐疗法
        1.3.3 刺络拔罐疗法
        1.3 选穴依据
    2 对照组治疗依据
    3 IL-1β在KOA中的发病机制
    4 不足与展望
        4.1 不足
        4.2 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缩略词表
综述 针灸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5)膝三针结合泰药热敷按摩球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一、现代医学对膝关节骨性关节炎(KOA)的认识
    二、中医对膝关节骨性关节炎(KOA)的认识
    三、靳三针对膝关节骨性关节炎(KOA)的认识
    四、泰国草药热敷按摩球对膝关节骨性关节炎(KOA)的认识
    五、小结
第二章 临床资料
    第一节 研究资料与方法
        一、一般资料
        二、设计方案
    第二节 研究结果
        一、一般情况的患者数据分析
        二、三组治疗前后WOMAC骨性关节炎指数评分分析
        三、三组治疗前后视觉模拟(VAS)评分法分析
        四、三组治疗前后WOMAC评分及视觉模拟(VAS)评分资料差值比较
        五、三组治疗有效率VAS评分分析
        六、安全性分析
第三章 讨论
    一、膝三针疗法的机理
    二、泰国草药热敷按摩球疗法的机理
    三、本研究结果讨论分析
    四、创新点
    五、存在的问题与研究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6)艾灸得气量表研制与量效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第一节 针灸得气的溯源与现代研究
        1 针灸得气的溯源
        2 针灸得气的主要特征
        3 针灸得气与效应相关性
        4 针灸得气的影响因素
        5 得气机制研究
        6 得气量化研究
    第二节 “辨敏施灸”理论研究与临床应用
        1 “辨敏施灸”的内涵与依据
        2 “辨敏施灸”与“辨证施灸”关系
        3 “辨敏施灸”的临床指导作用
第二章 艾灸得气量表研制与量效关系研究
    第一节 艾灸得气量表的研制
        1 资料与方法
        2 研究结果
        3 结论
    第二节 艾灸得气与临床疗效的量学关系研究
        (一)热敏灸原发性痛经得气时间与灸效的量学关系研究
        1 一般资料
        2 研究方法
        3 研究结果
        4 研究结论
        (二)热敏灸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得气时间与灸效的量学关系研究
        1 一般资料
        2 研究方法
        3 研究结果
        4 研究结论
        (三)热敏灸原发性痛经得气强度与灸效的量学关系研究
        1 一般资料
        2 研究方法
        3 研究结果
        4 研究结论
        (四)热敏灸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得气强度与灸效的量学关系研究
        1 一般资料
        2 研究方法
        3 研究结果
        4 研究结论
    第三节 艾灸得气的激发灸热温度研究
        1 一般资料
        2 研究方法
        3 研究结果
        4 结论
第三章 分析与讨论
    1 立题依据
    2 结果分析
    3 如何促进艾灸得气
    4 研究意义与价值
    5 研究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艾灸得气量表V1.0
个人简历

(7)针刺内外膝眼治疗KOA临床疗效观察及对KOA模型大鼠NF-κB信号通路水平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国内外治疗膝骨关节炎研究进展
        1.病因病机
        2.临床常用之治疗方法
        3.针灸改善KOA的作用机制
        4.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膝骨关节炎动物模型建立之研究现状
        1.鼠类模型之制作
        2.兔模型之制作
        3.其他动物模型之制作
        4.相关检测手段和评价之方式
        5.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三 基于《灵枢》解结理论探讨针刀和圆利针对膝骨关节炎的治疗
        1.解结之“结”含意
        2.痹证与KOA之关系
        3.膝痹KOA与解结之关系
        4.小结及展望
        研究假说及设想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研究: 基于解结理论,探讨针刀、圆利针治疗KOA的作用机制
    前言
    1.资料与方法
    2.实验研究结果
    3.讨论
    4.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动物试验
    试验一 针刀、圆利针干预对KOA模型大鼠的膝关节组织形态及生物力学之影响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2.试验结果
        3.讨论
        参考文献
    试验二 针刀、圆利针干预对KOA模型大鼠信号通路之调控影响
        前言
        1.试验材料与方法
        2.试验结果
        3.讨论
        4.小结
        参考文献
研究结论
创新与不足
附录
    附录1.临床研究的相关评价标准
    附录2.试验动物研究的相关操作及流程
致谢

(8)针刀结合内、外膝眼穴及鹤顶穴隔三七饼灸治疗寒凝血瘀型膝骨性关节炎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前言
临床研究
    1 病例来源
    2 试验病例标准
        2.1 诊断标准
        2.2 纳入标准
        2.3 排除标准
        2.4 剔除标准和脱落标准
    3 研究方法
        3.1 治疗方法
        3.2 观察指标
        3.3 不良事件观察及处理
        3.4 统计学处理
    4 研究结果与统计分析
        4.1 患者一般情况比较
        4.2 疗效指标
讨论
    1 祖国医学对KOA的认识
        1.1 祖国医学对KOA病机的认识
        1.2 祖国医学对KOA病因的认识
        1.3 中医治疗
    2 现代医学对KOA的研究进展
        2.1 现代医学对KOA的病因和影响因素的认识
        2.2 膝骨性关节炎的西医治疗
    3 针刀医学治疗KOA认识
        3.1 针刀医学治疗KOA的中医理论认识
        3.2 针刀医学治疗KOA的现代医学理论基础
        3.3 针刀医学治疗KOA现状
    4 隔物灸治疗KOA的认识
    5 内、外膝眼穴及鹤顶穴治疗KOA认识
    6 针刀结合内、外膝眼穴及鹤顶穴隔三七饼灸治疗寒凝血瘀型膝骨性关节炎临床疗效分析
结论
存在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膝骨性关节炎的临床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致谢
附表

(9)辨构论治理论指导下的膝部调衡法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前言
文献综述
    1 中医学对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研究
        1.1 关于病名的认识
        1.2 关于病因病机的认识
        1.3 辨证分型
    2 西医学对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研究
        2.1 西医学对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认识
        2.2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分类及病因
    3 目前的治疗研究进展
        3.1 中医治疗
        3.2 西医治疗
    4 小结
实验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病例来源
        1.2 病例选择标准
    2 实验方法
        2.1 分组方法
        2.2 治疗方案
        2.2.1 治疗组
        2.2.2 对照组
        2.2.3 意外情况的预防及应对
        2.3 观察指标
        2.4 疗效评定标准
        2.5 统计学方法
        2.6 伦理学要求和知情同意
    3 实验结果
        3.1 两组间的基线比较
        3.2 VAS评分结果比较
        3.3 WOMAC量表积分结果比较
        3.4 两组患者疗效分析比较
结论
讨论
    1 膝踝关节结构
        1.1 对膝关节的结构浅析
        1.2 对“踝关节——膝关节——骨盆”结构带的浅析
    2 定义
        2.1 辨构论治的定义
        2.2 膝部调衡法的定义
    3 依据
        3.1 膝部调衡法的解剖学依据
        3.2 膝部调衡法的中医理论依据
    4 膝部调衡法的优势
    5 不足与展望
本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介

(10)“膝三针”联合电针治疗退行性膝关节炎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 退行性膝关节炎的西医研究现状
        1.1 膝关节解剖结构
        1.2 退行性膝关节炎的定义
        1.3 西医学的病因学研究
        1.4 发病机制的研究
        1.5 诊断要点
        1.6 西医治疗的研究概况
        1.7 小结
    2 退行性膝关节炎的中医研究概况
        2.1 中医病因病机研究
        2.2 中医治疗退行性膝关节炎的研究概况
第二章 临床研究
    1.临床资料
        1.1 研究对象
        1.2 病例诊断标准
    2.研究方法
        2.1 设计方案
        2.2 分组方法
        2.3 治疗方法
        2.4 意外情况处理和注意事项
        2.5 观察指标和方法
        2.6 统计分析与数据处理
    3.结果
        3.1 病例资料可行性分析
        3.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评分比较
        3.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差值比较
        3.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综合疗效比较(尼莫地平法)
    4.讨论
        4.1 针灸治疗膝骨性关节炎机理
        4.2 电针治疗膝骨性关节炎机理
        4.3 选穴依据
        4.4 结果分析
        4.5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四、针刺膝眼穴为主治疗膝关节炎120例(论文参考文献)

  • [1]膝三针结合泰式按摩治疗中老年膝骨关节炎临床疗效观察[D]. 温菁婷(Wassana Boonjing).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1(02)
  • [2]膝三针配合易罐治疗膝骨关节炎的临床研究[D]. 伍乃俭.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9)
  • [3]基于高频超声评价不同针刺深度治疗膝骨关节炎的临床研究[D]. 琪丽妲(Kasandra Sicilia Muntianu Fajardo).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9)
  • [4]温针灸结合刺络拔罐疗法治疗瘀血阻滞型膝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研究[D]. 韦星成.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 [5]膝三针结合泰药热敷按摩球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D]. 林玉琬(PORNTIP ATHILARP).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6)
  • [6]艾灸得气量表研制与量效关系研究[D]. 谢丁一.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0(01)
  • [7]针刺内外膝眼治疗KOA临床疗效观察及对KOA模型大鼠NF-κB信号通路水平的影响[D]. 李惠娟.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8]针刀结合内、外膝眼穴及鹤顶穴隔三七饼灸治疗寒凝血瘀型膝骨性关节炎临床研究[D]. 胡林龙.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20(03)
  • [9]辨构论治理论指导下的膝部调衡法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研究[D]. 孟庆森.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19(02)
  • [10]“膝三针”联合电针治疗退行性膝关节炎临床疗效观察[D]. 王翎龢.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4)


显著性论文 对照组论文 膝关节炎论文 显著性差异论文 健康论文

上一篇:β受体阻滞剂治疗卧位心绞痛8例临床观察
下一篇:“狱中同志”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