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肾病综合征患者血脂定量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肾病综合征患者血脂定量检测及临床意义(论文文献综述)

阮冬冬[1](2021)在《真武汤治疗成人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meta分析及作用机制探讨》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meta分析和网络药理学方法,探讨真武汤加减治疗成人原发性肾病综合征(PNS)的临床效果,并进一步分析真武汤治疗PNS的潜在靶点和作用机制,以期为未来临床用药及相关实验研究提供些许证据和方向。方法:1.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Wan Fang)、重庆维普全文数据库(VIP)及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Pub Med、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及Embase,检索时间均为数据库建库至2021年1月17日,检索语种限定为中英文,全面收集真武汤加减治疗PNS的随机对照试验,由2位研究员按照纳排标准独立筛选文献和提取数据,并对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及校对,对符合标准的文献采用Revman5.4软件进行meta分析,同时对结局指标异质性较高的按干预措施及用药疗程的不同进行亚组分析。2.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和分析平台(TCMSP)检索真武汤药物活性成分,再通过人类基因组注释数据库(Gene Cards)和人类孟德尔遗传数据库(OMIM)检索该疾病的相关靶点,运用VENNY软件对中药成分靶点与疾病靶点绘制韦恩图,筛选出中药成分-疾病共同靶点,再运用String数据库进行蛋白-蛋白相互作用(PPI)分析,并通过cytoscape软件进行可视化分析,最后通过David数据库基因本体(GO)功能富集分析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1.检索获得相关文献372篇,共纳入26篇文献,共1827例患者,试验组949例,对照组878例。纳入的文献质量普遍偏低。疗效:在总有效率方面,试验组在提高总有效率方面优于对照组[SMD=-1.00,95%CI(-1.27,-0.73),Z=7.18(P<0.00001)];在24h尿蛋白方面,试验组在降低24h尿蛋白定量方面优于对照组[SMD=-1.00,95%CI(-1.27,-0.73),Z=7.18(P<0.00001)];在血清白蛋白方面,试验组在升高血清白蛋白方面优于对照组[MD=4.31,95%CI(3.62,5.00),Z=12.26(P<0.00001)];在血肌酐方面,试验组在降低血肌酐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MD=-5.18,95%CI(-6.47,-3.89),Z=7.90(P<0.00001)];在尿素氮方面,试验组加减在降低尿素氮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MD=-0.85,95%CI(-1.21,-0.50),Z=4.71(P<0.00001)];在总胆固醇、甘油三酯方面,试验组降低总胆固醇、甘油三酯方面优于对照组[MD=-0.85,95%CI(-1.16,-0.53),Z=5.27(P<0.00001)],[MD=-0.32,95%CI(-0.44,-0.19),Z=5.06(P<0.00001)];在中医症候积分方面,试验组在改善中医症候方面优于对照组[MD=-3.73,95%CI(-4.45,-3.01),Z=10.19(P<0.00001)];安全性方面,试验组在减少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明显优于单纯西医治疗[RR=0.48,95%CI(0.37,0.64),Z=5.20(P<0.00001)],本研究统计的不良反应有感染、痤疮、失眠、血压升高、血糖升高、以及胃痛胃胀、腹泻或便秘等。2.检索得到真武汤59个药物化学成分,获得药物成分相关靶点94个及疾病有效靶点1778个,drgree值较高的化学成分为β-谷甾醇、山奈酚、豆甾醇、常春藤皂苷元等。PNS与真武汤药物的共同靶点41个,得到39个节点(2个蛋白未参与相互作用),273条边,其中drgree值大于平均值的核心靶点有17个,分别为AKT1、IL6、CASP3、PTGS2、MAPK8、JUN、CAT、HMOX1、HSP90AA1、ICAM1、RELA、ESR1、CASP8、STAT1、VCAM1、NOS2、CASP9;GO功能富集分析得到251个条目,生物过程(BP)相关条目186个,细胞组分(CC)相关条目25个,分子功能(MF)相关条目40个;KEGG信号通路富集功能分析显示共有88条信号通路,富集结果较高的通路有TNF信号通路、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细胞凋亡、NF-k B信号通路、HIF-1信号通路、NOD样受体信号通路等。结论:1.本研究通过对纳入的文献进行meta分析发现,真武汤加减联合西医治疗在提高总有效率、升高血清白蛋白、降低24h尿蛋白、血肌酐、尿素氮、血脂、中医症候积分方面具有一定的临床疗效,安全性较好。2.通过网络药理学研究发现,真武汤是通过多药物、多靶点、多通路的协同作用关系发挥作用,其机制可能是通过有效成分β-谷甾醇、山奈酚、豆甾醇、常春藤皂苷元等,作用于AKT1、IL-6、CASP3等靶点,同时尚可能与TNF、TOLL样受体、细胞凋亡、NF-k B、HIF-1、NOD样受体等信号通路有关。

周珍华[2](2021)在《真武汤治疗脾肾阳虚型特发性膜性肾病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研究主要观察“真武汤”治疗脾肾阳虚型特发性膜性肾病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本临床观察采用随机对照试验设计方法,共纳入来源于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的门诊或者住院部的符合脾肾阳虚型膜性肾病患者60例,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予基础治疗(包括起居饮食、抗凝、降脂、降尿酸、ACEI/ARB治疗)。治疗组予基础治疗+真武汤,疗程共8周。监测所有患者治疗0周、4周、8周的24小时尿量、24小时尿蛋白定量、血浆白蛋白、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血钾、血肌酐及中医症状、症候积分变化。通过与对照组的比较,观察“真武汤”治疗脾肾阳虚型特发性膜性肾病患者疗效及安全性。结果:1.一般情况比较:对纳入的患者的年龄、性别以及治疗前24小时尿量、24小时尿蛋白定量、血浆白蛋白、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血钾、血肌酐及中医症候积分进行统计学分析,差异均无统计学(P>0.05),具有可比性。2.治疗组治疗前后比较:治疗组治疗4周后、8周后的实验室检验指标包括24小时尿量、24小时尿蛋白定量、血浆白蛋白、总胆固醇、甘油三脂、低密度脂蛋白进行统计学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血钾、血肌酐进行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知,治疗组方案可改善24小时尿量、24小时尿蛋白定量、血浆白蛋白、总胆固醇、甘油三脂、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对血钾、血肌酐无明显影响。3.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对照组治疗4周后、8周后的实验室检验指标包括24小时尿量、24小时尿蛋白定量、血浆白蛋白、总胆固醇、甘油三脂、低密度脂蛋白进行统计学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血钾、血肌酐进行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知,对照组方案可改善24小时尿量、24小时尿蛋白定量、血浆白蛋白、总胆固醇、甘油三脂、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对血钾、血肌酐无明显影响。4.两组患者24小时尿量检验指标的比较,在4周时、8周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增加尿量方面,治疗组效果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24小时尿蛋白定量检验指标比较,8周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8周时治疗组降低24小时尿蛋白效果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血浆白蛋白检验指标比较,8周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8周时治疗组提升血浆白蛋白效果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检验指标比较,在4周时、8周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降低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方面,治疗组与对照组无差异。两组患者血钾、血肌酐检验指标方面,在4周时、8周时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方案对血钾、血肌酐影响无差异。5.中医症候方面比较:两组患者在治疗后中医症候积分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在改善中医症候方面,治疗组显着优于对照组。脾肾阳虚单个中医症候疗效比较:治疗后治疗组在水肿、畏寒肢冷、腰膝酸软、夜尿清长、面色晄白、纳呆、大便不实、脘腹胀满的症候改善程度具有差异(P<0.05),尤其在改善水肿、畏寒肢冷、面色晄白症状,两组差异显着(P<0.01),治疗组显着优于对照组;在改善倦怠乏力中医症候方面,治疗组与对照组差异不明显(P>0.05)。6.疾病总体疗效方面,治疗组患者总有效率86.6%,对照组患者总有效率60%,经秩和检验分析,治疗组疾病总体疗效优于对照组(P<0.01)。7.两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均未出现生化指标显着异常及附子相关副作用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结论:真武汤可以提升脾肾阳虚型特发性膜性肾病患者尿量、提高血浆白蛋白水平,减少尿蛋白;同时在改善中医临床症候、症状方面具有明显效果。真武汤可以提高脾肾阳虚型特发性膜性肾病的总体疗效。真武汤使用过程中未出现不良反应,临床应用安全可靠。

李炯汾[3](2021)在《补肺固肾汤对原发性肾病综合征肺肾气虚证患者激素维持期免疫功能的临床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补肺固肾汤对原发性肾病综合征肺肾气虚证患者激素维持期免疫功能的影响,评价补肺固肾汤对改善机体免疫功能的疗效,为临床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共收入2020年04月01日至2021年01月31日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肾病科住院部及门诊病例中符合纳入标准的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激素维持阶段肺肾气虚证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和治疗组30例,两组均予常规基础治疗(包括优质低蛋白饮食、控制血压、利尿消肿、降脂等对症支持治疗),对照组在常规基础治疗上加用玉屏风颗粒干预,治疗组在常规基础治疗上加用补肺固肾汤治疗,治疗3月后,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免疫功能相关指标(CD4+、CD8+、CD4+/CD8+、Ig G、Ig M)、血清白蛋白(ALB)、24小时尿蛋白(24HUPQ)、血肌酐(Scr)及中医证候积分的变化。结果:(1)对细胞免疫的影响:(1)CD4+水平比较:两组治疗前CD4+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比较,治疗组治疗前CD4+平均值为(30.60±4.51)%,治疗后CD4+平均值为(42.32±4.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CD4+平均值为(31.54±3.37)%,治疗后CD4+平均值为(39.87±2.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间比较,治疗组的CD4+水平比对照组的CD4+水平升高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CD8+水平比较:两组治疗前CD8+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比较,治疗组治疗前CD8+平均值为(34.44±5.53)%,治疗后CD8+平均值为(25.49±2.38)%,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CD8+平均值为(32.82±2.60)%,治疗后CD8+平均值为(27.16±1.65)%,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间比较,治疗组的CD8+水平比对照组的CD8+水平降低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CD4+/CD8+比值比较:两组治疗前CD4+/CD8+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比较,治疗组治疗前CD4+/CD8+平均值为(0.92±0.17),治疗后CD4+/CD8+平均值(1.69±0.25),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CD4+/CD8+平均值为(0.96±0.09),治疗后CD4+/CD8+平均值(1.47±0.09),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间比较,治疗组的CD4+/CD8+比值比对照组的CD4+/CD8+比值升高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两组治疗后CD4+、CD4+/CD8+的比值均有明显升高,CD8+水平均明显降低,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对体液免疫指标的影响:(1)Ig G水平比较:两组治疗前Ig G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比较,治疗组治疗前Ig G平均值为(5.78±0.82)g/L,治疗后Ig G平均值为(10.63±1.19)g/L,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Ig G平均值为(6.12±0.83)g/L,治疗后Ig G平均值为(9.98±1.34)g/L,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间比较,治疗组的Ig G水平比对照组的Ig G水平升高更明显,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Ig M水平比较:两组治疗前Ig M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比较,治疗组治疗前Ig M平均值为(1.66±0.13)g/L,治疗后Ig M平均值为(1.20±0.19)g/L,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Ig M平均值为(1.65±0.13)g/L,治疗后Ig M平均值为(1.31±0.15)g/L,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间比较,治疗组的Ig M水平比对照组的Ig M水平降低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对24小时尿蛋白定量的影响:两组治疗前24小时尿蛋白定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比较,治疗组治疗前24小时尿蛋白定量平均值为(516.52±328.85)mg,治疗后24小时尿蛋白定量平均值(262.78±167.81)mg,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24小时尿蛋白定量平均值为(648.25±263.04)mg,治疗后24小时尿蛋白定量平均值为(345.92±152.55)mg,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间比较,治疗组的24小时尿蛋白定量水平比对照组降低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对血清白蛋白的影响:两组治疗前血清白蛋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比较,治疗组治疗前血清白蛋白平均值为(38.96±2.97)g/L,治疗后血清白蛋白平均值为(46.09±2.24)g/L,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血清白蛋白平均值为(37.69±3.79)g/L,治疗后血清白蛋白平均值为(43.37±2.96)g/L,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间比较,治疗组的血清白蛋白水平比对照组升高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对肌酐的影响:两组治疗前肌酐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比较,治疗组治疗前肌酐平均值为(79.67±16.95)umol/L,治疗后肌酐平均值为(70.97±13.12)umol/L,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肌酐平均值为(77.27±30.00)umol/L,治疗后肌酐平均值为(73.10±30.00)umol/L,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间比较,治疗组的肌酐比对照组降低更明显,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对中医证候积分的影响:两组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具有可比性。组内比较,治疗组治疗前总积分平均值为(18.95±1.87),治疗后总积分平均值为(10.83±0.80),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总积分平均值为(18.99±1.21),治疗后总积分平均值为(14.02±0.96),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间比较,治疗组的中医证候积分比对照组降低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对临床疗效的影响:治疗3个月后,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80%,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认为两组患者经治疗后,治疗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结论:(1)补肺固肾汤能够提高原发性肾病综合征肺肾气虚证患者激素维持阶段的免疫功能。(2)补肺固肾汤能够改善原发性肾病综合征肺肾气虚证患者激素维持阶段的肌酐、24小时尿蛋白水平及血清白蛋白水平。(3)补肺固肾汤可以从整体上改善原发性肾病综合征肺肾气虚证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临床疗效。

钟东昇[4](2021)在《黄芪六味合当归芍药散加味对脾肾气虚兼血瘀PNS临床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黄芪六味合当归芍药散加味对脾肾气虚兼血瘀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者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方法:从云南省中医医院肾病科门诊及住院的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者中,选出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病例,随机划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予普通常规治疗,治疗组除予常规治疗外,加服中药汤剂黄芪六味合当归芍药散。治疗前后分别对各种指标进行观察对比,包括疾病疗效、中医证候积分、尿蛋白、24时尿蛋白定量、血清白蛋白、肾功、血脂、凝血等。结果:1.两组治疗后疾病临床总疗效对比,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6.67%,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76.67%,P<0.05。有显着差异,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2.两组治疗后在改善中医症候总积分方面对比,治疗组中医症候总积分改善较对照组明显,P小于0.001(P<0.05),具有显着性差异。3.两组治疗后在中医症候总疗效方面对比,治疗组中医症候总疗效高于对照组,P小于0.001(P<0.05),具有显着性差异。4.生化指标治疗后对比结果:两组治疗后在PRO、24HUPRO、ALB、TC、TG、LDL-C、FIB这些指标组间对比,结果显示这些指标治疗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有显着差异。结论:黄芪六味合当归芍药散加味能有效改善PNS脾肾气虚兼血瘀患者的中医症候及临床症状;能有效提升ALB,降低24H UPRO及减少PRO;能有效降低TC、TG、LDL-C,改善患者的血脂水平,对凝血功能FIB有一定的改善,一定程度上可以减轻高凝状态风险,从而达到缓解病情的目的。

贺雅欣[5](2021)在《血浆致动脉硬化指数评估原发肾病综合征患者动脉硬化的临床价值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探讨原发肾病综合征(Primary nephrotic syndrome,PNS)患者血浆致动脉硬化指数(Atherogenic index of plasma,AIP)与疾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AIP在PNS患者中是否较传统血脂指标更具有评估动脉粥样硬化的价值。[方法]回顾性调查分析2019年1月1日-2020年2月28日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肾脏内科住院收治的110例原发肾病综合征患者的病例资料。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年龄、性别、身高、体重等),实验室检查结果: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高密度脂蛋白(High-density lipoprotein,HDL)、低密度脂蛋白(Low density lipoprotein,LDL)、白细胞(White blood cell,WBC)、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游离胆固醇(free cholesterol,FC)、淋巴细胞(Lymphocyte,LYM)、中性粒细胞(Neutrophile granulocyte,NEUT)、红细胞(Red blood cell,RBC)、血红蛋白(Hemoglobin,Hb)、血小板(Platelet,PLT)、血尿酸(Uric Acid,UA)、血清白蛋白(Albumin,ALB)、血肌酐(Cr)、血钙(Ca)、血磷(P)、铁(Fe),影像学检查(胸部CT、颈部血管彩超等),以及发病时间、住院时长等一系列指标。为了避免AIP出现负值及保证数据之正态分布,在分析时,把AIP乘以100后再取其对数值,即校正 AIP(adjusted AIP,aAIP)=log[(TG/HDL-C)X 100]。根据颈部血管超声测量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若IMT≥1.0mm为动脉硬化组,IMT<1.0mm为非动脉硬化组,比较两组间的各个指标差别。使用Spearman相关分析aAIP与其他指标相关性。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动脉硬化的危险因素。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分析确定AIP、apo(E)、apo(α)诊断动脉硬化的最佳截断值,评估AIP及其值分别联合二者对动脉硬化的诊断的潜在价值。P<0.05为结果存在显着差异。[结果]1.动脉硬化组与非动脉硬化组一般资料相比较,动脉硬化组的年龄显着高于非硬化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2.在实验室指标方面,动脉硬化组的D二聚体、血尿素氮、补体C4、TG、FC、载脂蛋白E、载脂蛋白α高于非动脉硬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肾小球滤过率和血磷低于非动脉硬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AIP是PNS患者发生动脉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4.ROC分析显示,AIP预测NS患者动脉硬化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为 0.646(95%CI:0.526-0.766,p=0.017);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 62.5%、71.8%,最佳阈值为2.435。5.AIP联合apo(α)的AUC为0.691,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68.8%、65.4%;AIP联合apo(E)的AUC为0.732,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68.8%、82.1%。[结论]1.AIP是PNS患者发生动脉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2.AIP值越大,患者尿蛋白定量越高,低白蛋白血症越严重。3.与传统血脂指标相比,AIP评估PNS患者动脉硬化的价值更高,可作为评估病情的生物学指标,且联合apo(E)或apo(α)进行诊断能有效提升敏感度和特异度,并为评估患者预后和加预防心血管事件提供早期检测手段。

汤文丽[6](2021)在《特发性膜性肾病血瘀证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其与预后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膜性肾病(membranous nephropathy,MN)是常见的肾小球疾病,约75%~80%MN属于特发性膜性肾病(idiopathic membranous nephropathy,IMN)。血癖证是IMN常见中医标实证,常不同程度贯穿病程始终。特别是临床表现为肾病综合征的IMN患者,常合并高凝状态,现代中医学认为“血瘀证”与高凝状态有一定的相关性。IMN血癖证的临床病理特点研究较少,血瘀证与IMN预后的研究尚未见报道。本研究拟以血瘀证为切入点,探讨IMN血瘀证的临床病理特点及其对预后影响,以期丰富对IMN血瘀证的认识,为IMN中医治疗提供一定依据。目的探讨IMN血瘀证的中医证候、临床病理特征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采用单中心回顾性研究,收集2009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经肾活检诊断为IMN、符合纳入要求的患者。根据血瘀证辨证标准,313例患者分为血瘀证组(133例)和非血瘀证组(180例),比较2组临床病理资料。比较两组规律随访时间≥ 12月且能满足随访资料要求者病历资料,分析预后差异。结果1 一般资料1.1性别:313例患者,男性占比60.06%,女性占39.94%;血瘀证组和非血瘀证组男、女性别比分别为(63.16%vs 57.78%)、(36.84%vs 42.22%);2组性别构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37)。1.2年龄:血瘀证组为54.40±13.03岁,非血瘀证组为48.64±12.61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血瘀证组年龄大于非血瘀证组。1.3病程:血瘀证组、非血瘀证组病程中位数为[4(1.85,8.00)vs 6(2.00,12.00)]月,2组有显着差异(P<0.001)。血瘀证组病程短于非血瘀证组。2中医证候分布2.1总体中医证型分布:313例患者本虚证分布比例从高至低分别为:脾肾气虚证(28.75%)、肺肾气虚证(22.36%)、肝肾阴虚证(18.85%)、脾肾阳虚证(14.38%)、气阴两虚证(11.82%);标实证分布比例从高至低依次为湿热证(51.44%)、血瘀证(42.49%)、水湿证(34.19%)、湿浊证(17.57%)。2.2血瘀证组与非血瘀证组本虚证比较:脾肾气虚证(26.32%vs 30.56%)、肺肾气虚证(24.81%vs 20.56%)、脾肾阳虚证(14.29%vs 14.44%)、肝肾阴虚证(16.54%vs 20.56%)、气阴两虚证(12.78%vs 11.11%),2组间本虚证分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674)。2.3血瘀证组与非血瘀证组标实证比较:水湿证(33.83%vs 34.44%)、湿热证(56.39%vs 47.78%)、湿浊证(19.55%vs 16.11%),2组间标实证分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4中医症状分布:发生率>10%的中医症状:水肿、泡沫尿、乏力、腰酸腰痛、口干、咳嗽、颜面水肿、眠差、头晕、口苦、大便质稀、胸闷气短、小便色黄、纳差。血瘀证组和非血瘀证组主要中医症状比较:水肿(92.48%vs 80.00%,P=0.002)、胸闷气短(18.05%vs 8.33%,P=0.010)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瘀证组更易出现水肿、胸闷气短。3合并症、并发症血瘀证组与非血瘀证组比较:合并高血压(70.68%vs 60.56%,P=0.064)、2型糖尿病(18.80%vs 17.22%,P=0.719)、血脂异常(83.46%vs 76.67%,P=0.141)、高尿酸血症(29.32%vs 32.22%,P=0.584)、感染(19.55%vs 12.22%,P=0.075)、急性肾损伤(2.26%vs 0.56%,P=0.31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2组血栓栓塞(20.30%vs 2.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血瘀证组血栓栓塞发生率明显高于非血瘀证组。4实验室检查4.1肾功能及CKD分期4.1.1 肾功能:血瘀证组与非血瘀证组:Scr[69.00(58.30,84.50)vs 67.00(55.00,78.75)μmol/L,P=0.129]、BUN[5.10(3.90,6.35)vs 4.90(3.80,6.00)mmol/L,P=0.198]、UA[359.00(301.50,410.50)vs 368.00(295.00,426.50)mmol/L,P=0.351],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4.1.2 CKD分期:血瘀证组与非血瘀证组:CKD1期(65.41%vs 76.11%),CKD2期(24.81%vs 19.44%),CKD3 期(8.27%vs 3.33%),CKD4 期(1.50%vs 0.00%),CKD5 期(0.00%vs 1.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8);血瘀证组CKD1期的患者比例低于非血瘀证组(P<0.05)。4.2其他生化指标4.2.1血清白蛋白(Alb):血瘀证组为21.34±4.71 g/L,非血瘀证组为27.80±6.71 g/L,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血瘀证组Alb低于非血瘀证组。4.2.2血脂指标:血瘀证组与非血瘀证组比较:CHO(8.06 ± 2.37 vs 7.13±2.09)mmol/L、LDL-C(5.16±1.65 vs 4.54±1.44)mmol/L,2 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TG[2.12(1.53,3.04)vs 2.23(1.58,3.16)]mmol/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16)。血瘀证组CHO、LDL-C高于非血瘀证组。4.3凝血指标:血瘀证组与非血瘀证组比较:APTT[(25.37±3.64 vs 25.27±3.51)s,P=0.794]、PT[(11.06±1.11 vs 11.02±1.00)s,P=0.731],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IB[4.38(3.67,4.87)vs 4.05(3.37,4.71)]g/L、D-Dimer[0.77(0.45,1.60)vs 0.47(0.21,0.83)]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瘀证组FIB、D-Dimer高于非血瘀证组。4.4尿液检查4.4.1 24小时尿蛋白定量:血瘀证组为4788(2865,7030)mg/d,非血瘀证组为3523(1995,5201)mg/d,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血瘀证组24h-UTP高于非血瘀证组。4.4.2镜下血尿:尿检红细胞计数≥3/HP的镜下血尿情况比较,血瘀证组与非血瘀证组分别为(75.94%vs 73.8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80)。5病理资料5.1病理分期:血瘀证组与非血瘀证组患者病理分期:Ⅰ期(33.08%vs 40.56%)、Ⅱ期(58.65%vs 49.44%)、Ⅲ期(7.52%vs 10.00%)、Ⅳ期(0.75%vs 0.00%),主要集中在Ⅰ期、Ⅱ期,无分布于V期者,2组病理分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28)。5.2病理评分:血瘀证组与非血瘀证组比较:肾小球积分[(0.74±0.68 vs 0.73±0.60)分,P=0.901],肾小管积分[(1.64±1.44 vs 1.54±1.38)分,P=0.532],肾间质积分[(0.74±0.59 vs 0.71±0.50)分,P=0.530],2组病理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3肾小球病变:血瘀证组与非血瘀证组比较:系膜增生(62.41%vs 63.89%,P=0.788)、节段性硬化(6.77%VS 5.56%,P=0.657)、球性硬化(11.23%vs 14.44%,P=0.412)、新月体形成(10.53%vs 9.44%,P=0.751),2组肾小球病变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5.4肾小管病变:血瘀证组与非血癖证组比较:肾小管萎缩(66.92%vs 68.89%,P=0.712)、颗粒或空泡形成(99.25%vs 99.44%,P=0.829),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5肾间质病变:血瘀证组与非血瘀证组比较:间质水肿为(7.52%vs 2.22%,P=0.025)、炎细胞浸润(67.67%vs 66.11%,P=0.772)、间质纤维化(69.17%vs 66.11%,P=0.568)。血瘀证组出现间质水肿比例高于非血瘀证组。5.6肾小动脉病变:血瘀证组与非血瘀证组比较:小动脉管壁增厚(81.20%vs 78.33%,P=0.534)、玻璃样变(6.77%vs 6.11%,P=0.815)比较,2组肾小动脉病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7免疫荧光:血瘀证组与非血瘀证组比较:IgG(84.21%vs 90.00%,P=0.125)、C1q(15.78%vs 24.44%,P=0.062)、FRA(5.26%vs 7.22%,P=0.484)沉积,无统计学差异(P>0.05);C3(77.44%vs 86.11%,P=0.046)、IgA(12.78%vs 23.89%,P=0.014)、IgM沉积(21.05%vs 38.33%,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血瘀证组C3、IgA、IgM沉积比例低于非血瘀证组。6随访共随访193例患者,其中血瘀证组77例,非血瘀证组116例,随访结果如下:6.1随访时间与主要治疗:6.1.1随访时间(自肾穿刺日至2019年12月31日或进入终点事件时间):血瘀证组、非血瘀证组随访时间为[54.00(34.50,85.00)vs 63.00(40.00,90.75)]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40)。6.1.2免疫抑制剂使用情况:血瘀证组与非血瘀证组使用免疫抑制剂的比例为(44.16%vs 25.00%,P=0.005),血瘀证组免疫抑制剂使用率明显高于非血瘀证组。6.2缓解与复发情况6.2.1 1年缓解率、3年缓解率:血瘀证组与非血瘀证组比较,1年缓解率(25.97%vs 23.28%,P=0.669)、3年缓解率(80.52%vs 68.97%,P=0.075),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2.2复发情况:血瘀证组与非血瘀证组复发率分别为(16.88%vs 17.2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48)。6.3终点事件6.3.1终点事件:终点事件(死亡、进入肾脏替代治疗或eGFR<15 ml/min/1.73m2)比较,血瘀证组与非血瘀证组分别为12.99%、4.3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7)。6.3.2累计生存率:血瘀证组与非血瘀证组比:2年累积生存率(90.58%vs 97.29%,P=0.166),5 年累积生存率(85.69%vs 97.29%,P=0.024),10 年累积生存率(79.10%vs 91.57%,P=0.040)。2组5年累积生存率、10年累积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3.3 IMN终点事件危险因素分析:血瘀证、年龄、Scr、BUN、Alb、LDL、24h-UTP、节段性硬化、新月体形成、间质水肿是IMN终点事件的影响因素。年龄、Alb、Scr是IMN患者终点事件的独立影响因素。血瘀证不是影响IMN终点事件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1.IMN的主证为脾肾气虚、肺肾气虚证,主要兼证为湿热证,主要症状为水肿、泡沫尿、乏力。2.IMN血瘀证患者多见于老年男性,基础肾功能较差,尿蛋白较多,低蛋白血症明显,易并发血脂异常、高凝状态、血栓栓塞事件。3.IMN血瘀证C3、IgA、IgM沉积比例低,间质水肿明显。4.血瘀证对IMN长期预后具有一定的不良影响。

吴思雨[7](2021)在《益气活血方治疗气虚血瘀型老年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1.研究老年原发性肾病综合征(Elderly primary nephrotic syndrome,EPNS)患者中医证型分布规律,蛋白尿分层情况,探讨中医各证型、不同蛋白尿分层与临床指标的相关性,为促进EPNS中西医结合治疗提供理论依据;2.观察益气活血方治疗EPNS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旨在提高EPNS疗效,改善患者症状,拓展治疗手段。方法:1.收集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我院就诊的诊断为EPNS且符合入选标准的患者。录入患者一般资料,中医证型,实验室指标及治疗方案等,并且将中医证型按本虚证与标实证分类,尿蛋白定量按≤4g/24h、4~8g/24h、≥8g/24h分为三组,分析得出中医证型、蛋白尿分层与临床指标的相关性,采取自身前后对照,组间相互比较的方法,评价治疗效果。2.采用随机分组方法将30例气虚血瘀型EPNS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予西医基本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合用益气活血方加减。观察对比两组治疗前、治疗4周、治疗12周、治疗24周的各项疗效指标。结果:1.回顾性分析1.1实际共纳入符合入选标准的EPNS患者72例,其中男女比例1.7:1,男性居多。65~69岁患者例数最多,占44.4%,平均发病年龄70.85±5.19岁。病程从10天至36年不等,病程在1至2年的患者最多,中位数为1年。35例行肾活检,病理类型以膜性肾病最多,占68.6%。发病类型中,33例为初发,22例为复发,17例为经6个月及以上治疗无效者。发病时合并并发症18例,依次为感染(61%),深静脉血栓(22%),急性肾损伤(17%);治疗期间发生不良反应事件32例,依次为肝功能异常(38%),感染(31%),类固醇性糖尿病(22%),血肌酐由正常值升高为异常(9%)。合并基础病以心脑血管疾病为主,主要的基础病有高血压病(84.7%),2型糖尿病(22.2%),脑梗死(19.4%),冠心病(8.3%)。1.2蛋白尿分层与临床:治疗方案中选择单用雷公藤多甙片治疗者最多,不同治疗方案有效率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尿蛋白定量在4~8g/24h人数最多,占40.3%,≤4g/24h的占29.2%,≥8g/24h的占30.5%。不同蛋白尿分组在临床有效率、总胆固醇、甘油三酯方面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血清白蛋白、肾功能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各组治疗后在血清白蛋白方面有差异(P<0.05),肾功能方面无差异(P>0.05)。各组治疗后尿蛋白定量、尿蛋白定性、血清白蛋白均较前改善(P<0.05)。蛋白尿分层与尿蛋白定性、甘油三酯显着相关(P<0.01),与血清白蛋白、总胆固醇、肾功能、CKD分期无明显相关性(P>0.05)。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治疗后血肌酐、血尿酸较治疗前进一步升高,有统计学差异(P<0.05),尿素氮变化无统计学差异(P>0.05)。1.3中医证型与临床指标:EPNS患者以气虚类证夹血瘀证最多见。不同本虚证在蛋白尿分层间的分布有统计学差异(P<0.05)。脾肾阳虚证尿蛋白定量水平最高,脾肾气虚证最低(P<0.01)。血清白蛋白水平则是脾肾气虚证最高,肺肾气虚证最低(P<0.01)。本虚证各证型在肾功能、血红蛋白、甘油三酯的分布上无明显差异(P>0.05)。湿浊证血肌酐水平最高,血瘀证最低(P<0.01),湿浊证与其他证型均有差异(P<0.05);湿热证总胆固醇水平最高,湿浊证最低(P<0.01)。标实证各证型在尿蛋白分层间的分布、尿素氮、血尿酸、血红蛋白、甘油三酯方面无差异(P>0.05)。2.前瞻性疗效观察:共有26例患者完成24周观察,其中治疗组13例,对照组13例。两组治疗前尿蛋白定量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4周与治疗前比较,治疗组尿蛋白定量明显下降,有显着差异(P<0.01),对照组有所下降但无差异(P>0.05),两组疗效相当(P>0.05),治疗12周与治疗前比较,治疗组尿蛋白定量明显下降(P<0.01),对照组有所下降但无差异(P>0.05),两组疗效相当(P>0.05),治疗24周与治疗前比较,两组尿蛋白定量均下降(P<0.05),且治疗组疗效更佳(P<0.05)。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治疗4周、12周、24周均明显升高血清白蛋白(P<0.01),疗效相当(P>0.05)。治疗组治疗12周、24周总胆固醇较治疗前有不同程度下降(P<0.05,P<0.01),对照组治疗24周总胆固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P<0.05),两组疗效相当(P>0.05)。两组治疗前后甘油三酯、肾功能各指标方面均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疗效相当(P>0.05)。治疗组在降低D-二聚体方面疗效较对照组更好(P<0.05)。治疗前后两组间临床总体疗效、中医证候疗效存在差异(P<0.05),中医症状总积分、生活质量得分均不同程度改善,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1.72例EPNS患者以男性居多,病程长短不一,行肾活检的肾脏病理类型主要是膜性肾病,临床症状有轻有重,常合并并发症,用药后易出现不良反应,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用药易出现肝肾功能损伤。2.不同蛋白尿分层间疗效存在差异,蛋白尿分层与尿蛋白定性、甘油三酯显着相关,与血清白蛋白、肾功能、总胆固醇、CKD分期等指标无明显相关性。3.EPNS患者中医辨证以气虚血瘀证最为多见,本虚证从脾肾气虚至肺肾气虚、脾肾阳虚尿蛋白定量递增,血清白蛋白从脾肾气虚至脾肾阳虚、肺肾气虚递减。标实证血肌酐从血瘀证至水湿证、湿热证、湿浊证递增,总胆固醇从湿浊证至血瘀证、水湿证、湿热证递增。4.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加用益气活血方能早期、显着改善EPNS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在提高临床疗效、减少蛋白尿、维持肾功能稳定、改善高凝状态等方面有独特优势,无明显不良反应,值得进一步研究推广。

陈元[8](2020)在《CXCL16在儿童原发性肾病综合征中通过调控ERK1/2诱导足细胞损伤机制的研究》文中认为研究背景和目的:原发性肾病综合征(Primary nephrotic syndrome,PNS)是儿童常见的肾小球疾病。多数患儿对激素治疗反应敏感,病理类型表现为微小病变(Minimal Change Disease,MCD),预后良好,但部分患儿对激素治疗依赖或抵抗,若不及时给予其他药物干预治疗,可能进展为肾小球硬化,病理类型表现为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Focal segmental glomurular sclerosis,FSGS),最终导致终末期肾病(End stage renal disease,ESRD)。终末期肾病严重影响患儿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因此,研究原发性肾病综合征发病及发展至肾小球硬化的机制,尽早进行干预治疗有着极其重要的临床意义。研究表明,足细胞损伤在PNS发生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足细胞损伤参与了蛋白尿和肾小球硬化的形成。足细胞是位于肾小球基底膜(Glomerular basement membrane,GBM)外侧的终末分化的脏层上皮细胞,对于维持肾小球滤过屏障的结构和功能具有重要意义。既往研究发现,抗荚膜抗体、代谢因素、血液动力学和感染等多种因素可导致足细胞损伤。足细胞损伤可出现细胞凋亡、脱落、增殖抑制,导致肾小球硬化和肾功能损害。在特定条件下,足细胞损伤可导致表型转换,其中足细胞失去上皮细胞标志蛋白质,如P-cadherin和ZO-1,同时获得间充质标志蛋白质,如波形蛋白(Vimentin)和N-cadherin,这个过程被称为足细胞的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 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近年来研究表明,EMT可使足细胞运动并最终导致这些细胞的精细结构的破坏,从而削弱其滤过屏障功能并导致肾小球硬化。细胞迁移通常被认为是EMT的标志。研究证实,在肾病综合征患者中可以观察到上皮间质转化。Harris JJ等研究证明,活动性FSGS患者的血浆可显着增加体外足细胞的运动能力。Zhai S等发现,IL-17通过诱导足细胞凋亡参与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儿的足细胞损伤。但是,有关PNS患儿足细胞损伤的具体机制,尚未得到深入的研究。因此,通过研究足细胞凋亡、增殖、EMT和迁移,来深入探究PNS中足细胞损伤的机制,有助于找寻延缓原发性肾病综合征发生及进展为肾小球硬化的治疗靶点,为精准医学提供依据。CXC趋化因子配体16(CXC chemokine 16,CXCL16)是一种CXC趋化因子,以跨膜和可溶形式存在,仅与其独特的受体CXCR6结合。越来越多的数据表明CXCL16参与了肾脏疾病。课题组前期研究证明,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儿活动期血清CXCL16水平高于缓解期和正常对照组,血清CXCL16可作为肾病综合征患儿疾病活动的有用指标或生物标志物。然而关于PNS肾组织中CXCL16表达情况及其临床意义国内外报道甚少。CXCL16在足细胞中高表达,可作为ox-LDL的清道夫受体,协助足细胞摄取ox-LDL介导足细胞脂质损伤。另外本课题组通过建立CXCL16基因沉默足细胞模型,发现CXCL16基因沉默后,有脂质聚集引起的足细胞损伤减轻,ROS产生减少,β1整合素表达量增加,发挥细胞保护功能。既往有关CXCL16对足细胞损伤机制研究多为介导足细胞脂质损伤,而我们前期研究发现,经ox-LDL刺激后,足细胞中发生脂质积累且CXCL16的表达水平增加,ox-LDL可通过调节CXCL16表达及调节肌动蛋白细胞骨架来促进足细胞迁移,CXCL16是足细胞迁移和损伤的关键因子。因此,我们推测,CXCL16对儿童PNS中足细胞损伤存在其他作用机制,尚需进一步研究。细胞外信号调节蛋白激酶(Extracellular signal-regulated kinase,ERK)是有丝分裂原激活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MAPKs)家族的成员,能够广泛参与调节细胞的生长、细胞周期、细胞凋亡和分化过程,是细胞内信号转导的重要信号分子。ERK两种主要亚型ERK1和ERK2是同一基因的两个剪接变体编码的蛋白质,在氨基酸水平上84%相同。ERK1和ERK2信号通路参与许多不同的细胞功能,包括增殖、生长、分化、细胞迁移、细胞存活、代谢和转录等。ERK在肾脏疾病中的作用研究多集中在ERK参与肾癌细胞的迁移、侵袭和上皮间质化,多种因素可诱导ERK途径参与肾小管上皮细胞上皮间质化,ERK途径参与糖尿病肾病方面。Bryan M.Grabias等研究证实,在ERK2蛋白表达的情况下,其下游靶蛋白Snail持续表达,进而促进间充质细胞的标记蛋白N-cadherin和波形蛋白(Vimentin)的持续表达,提示ERK2能够通过调控EMT过程参与肾纤维化。研究发现,糖尿病肾病小鼠中ERK1/2的蛋白表达水平升高,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治疗可降低其表达水平。血管紧张素Ⅱ(Ang Ⅱ)诱导的ERK1/2信号通路的激活在糖尿病肾病足细胞凋亡中起重要作用。有关ERK1/2在原发性肾病综合征足细胞损伤中的作用,国内外研究甚少。Zhang W等研究发现,CXCL16可通过调控ERK1/2诱导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抑制增殖,参与急性肾损伤(AKI)。然而,CXCL16是否可通过ERK1/2诱导足细胞凋亡、迁移、EMT及抑制增殖,继而参与原发性肾病综合征足细胞损伤的发生,国内外尚未见报道。为此,本研究通过观察儿童原发性肾病综合征肾活检组织中CXCL16、ERK1/2的蛋白和mRNA表达水平,比较病理诊断为MCD和FSGS的PNS患儿肾组织中CXCL16、ERK1/2的mRNA表达情况,同时分析儿童PNS肾组织CXCL16 mRNA、ERK1/2的mRNA表达与24h尿蛋白定量、血清白蛋白、血清胆固醇相关性,探讨CXCL16、ERK1/2是否参与儿童PNS的发生发展。同时构建过表达CXCL16、沉默CXCL16、沉默ERK1/2、过表达CXCL16且沉默ERK1/2的人足细胞(HPC)株,通过细胞增殖、细胞凋亡、细胞迁移实验以及检测与上皮间质转化密切相关蛋白ZO-1,P-cadherin,Vimentin,N-cadherin的表达,探讨CXCL16是否可通过ERK1/2诱导儿童PNS足细胞损伤及其作用机制,为防治PNS进展至终末肾脏疾病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CXCL16与ERK1/2在儿童原发性肾病综合征肾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研究目的:1.检测CXCL16、ERK1/2在儿童原发性肾病综合征肾组织中的表达。2.分析CXCL16、ERK1/2的表达与血清白蛋白、血清胆固醇、24h尿蛋白定量相关性,探讨其是否参与PNS的发病。对象和方法:1.研究对象与标本采集:收集原发性肾病综合征(PNS)患儿肾组织活检标本15例做为PNS组,收集儿童肾母细胞瘤切除病灶外3cm正常肾组织15例为正常对照组。收集PNS组和正常对照组儿童空腹静脉血3ml。收集PNS组患儿的24h尿液,并准确记录24h总尿量。2.检测血清白蛋白、血清总胆固醇和24小时尿蛋白定量:在AU5800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上采用溴甲酚绿法测定血清白蛋白(Albumin,Alb)、酶法测定血清总胆固醇(Cholesterol,CHOL)、焦酚红法测定24小时尿蛋白定量(24-hour urine protein,24hUP)。3.检测CXCL16、ERK1/2在儿童原发性肾病综合征肾组织中的表达:采用免疫组织化学(Immunohistochemistry,IHC)、免疫印迹(Western blot,WB)和实时荧光定量 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qRT-PCR)进行检测。4.分析CXCL16、ERK1/2的表达与血清白蛋白、血清总胆固醇、24h尿蛋白定量相关性:将PNS组肾组织中CXCL16、ERK1/2的mRNA表达量与血清白蛋白、血清总胆固醇、24h尿蛋白定量进行相关性分析。研究结果:1.免疫组化定量分析结果显示,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儿童PNS肾组织中CXCL16的蛋白表达以及ERK1/2的蛋白表达均明显增加,P<0.001。2.Western blot定量分析结果显示,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儿童PNS肾组织中CXCL16的蛋白表达以及ERK1/2的蛋白表达均明显增加,P<0.001。3.qRT-PCR定量分析结果显示,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儿童PNS肾组织中CXCL16的mRNA表达以及ERK1/2的mRNA表达均明显升高,P<0.001。4.与MCD组比较,病理诊断为FSGS的儿童PNS肾组织中CXCL16的mRNA表达以及ERK1/2的mRNA表达均升高,P<0.05。5.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儿童PNS肾组织中CXCL16的mRNA表达以及ERK1/2的mRNA表达与24时小尿蛋白定量成正相关(P值分别为P<0.001、P<0.01),与血清白蛋白成负相关(P值分别为P<0.01、P<0.05);儿童PNS肾组织中CXCL16的mRNA表达与ERK1/2的mRNA表达、血清总胆固醇均成正相关(P值分别为P<0.05、P<0.05)。研究结论:1.CXCL16、ERK1/2在儿童原发性肾病综合征(PNS)肾组织中表达上调。2.CXCL16、ERK1/2与24小时尿蛋白定量成正相关,与血清白蛋白成负相关。3.病理诊断为FSGS的儿童PNS肾组织中CXCL16、ERK1/2的表达较MCD高。4.CXCL16、ERK1/2可能参与儿童PNS的发生发展。第二部分 CXCL16在足细胞损伤中的作用研究研究目的:1.构建过表达CXCL16、沉默CXCL16的人足细胞株。2.探讨CXCL16在足细胞损伤中的作用。材料和方法:1.利用三质粒包装系统包装过表达CXCL16的慢病毒,将包装成功的过表达CXCL16慢病毒滴度液感染HPC细胞,构建稳定过表达CXCL16的HPC细胞株模型。2.构建沉默CXCL16的慢病毒质粒,构建完成的质粒经过双酶切与测序分析成功后,再利用四质粒包装系统包装沉默CXCL16的慢病毒,将包装成功的沉默CXCL16的慢病毒滴度液分别感染HPC细胞,构建稳定沉默CXCL16的HPC细胞株模型。各细胞株模型中CXCL16的表达情况经qRT-PCR与WB进行验证。3.通过(Cell counting Kit 8,CCK8)实验,对稳定过表达CXCL16、沉默CXCL16的HPC细胞株进行细胞增殖能力检测。4.利用流式细胞仪,对稳定过表达CXCL16、沉默CXCL16的HPC细胞株进行细胞凋亡情况检测。5.通过Transwell小室,对稳定过表达CXCL16、沉默CXCL16的HPC细胞株进行细胞迁移能力检测。研究结果:1.经双酶切鉴定、测序结果比对,结果显示,CXCL16 shRNA1与CXCL16 shRNA2质粒构建成功。2.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CXCL16在过表达CXCL16的HPC细胞株中的蛋白表达量明显升高,P<0.01;与对照组pLKO.1-HPC比较,CXCL16在沉默CXCL16的HPC细胞株中的蛋白表达量明显降低,P<0.01。3.qRT-PCR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CXCL16在过表达CXCL16的HPC细胞株中的mRNA表达量明显升高,P<0.001;与对照组pLKO.1-HPC相比,CXCL16在沉默CXCL16的HPC细胞株中的mRNA表达量明显降低,P<0.05,P<0.01。4.利用CCK-8实验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过表达CXCL16的足细胞株于接种后第3d、第5d的细胞增殖能力均明显降低,P<0.01,P<0.001;与对照组比较,沉默CXCL16的足细胞株于接种后第3d、第5d的细胞增殖能力均明显升高,P<0.001。5.利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过表达CXCL16的足细胞株的细胞凋亡率增加,P<0.05;与对照组比较,沉默CXCL16的足细胞株的细胞凋亡率减低P<0.05。6.通过Transwell小室检测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过表达CXCL16的足细胞株的细胞迁移能力明显增加,P<0.001;与对照组比较,沉默CXCL16的足细胞株的细胞迁移能力明显减低,P<0.01。研究结论:1.成功构建稳定过表达CXCL16、沉默CXCL16的人足细胞株模型。2.过表达CXCL16的足细胞株的细胞增殖能力降低,足细胞凋亡率和迁移能力增加。3.沉默CXCL16的足细胞株的细胞增殖能力升高,足细胞凋亡率和迁移能力减低。4.CXCL16通过抑制足细胞增殖、促进足细胞凋亡和迁移参与儿童PNS足细胞损伤。第三部分 CXCL16通过调控ERK1/2诱导足细胞损伤机制的研究研究目的:1.探讨足细胞中ERK1/2的表达是否受CXCL16的调控。2.构建沉默ERK1/2、过表达CXCL16且沉默ERK1/2的HPC细胞株模型。3.探讨ERK1/2在足细胞损伤中的作用。4.探讨CXCL16是否通过调控ERK1/2来诱导足细胞损伤及其机制。材料和方法:1.利用Western blot实验验证过表达与沉默CXCL16的足细胞中ERK1/2的蛋白表达水平。2.构建沉默ERK1/2的慢病毒质粒,构建完成的质粒经过双酶切与测序分析成功后,再利用四质粒包装系统包装沉默ERK1/2的慢病毒,将包装成功的沉默ERK1/2的慢病毒滴度液分别感染HPC细胞株和过表达CXCL16的HPC细胞株株,构建沉默ERK1/2、过表达CXCL16且沉默ERK1/2的HPC细胞株模型细胞株模型。各细胞株模型中CXCL16、ERK1/2的表达情况经qRT-PCR与Western blot实验进行验证。3.通过(Cell counting Kit 8,CCK8)实验,对沉默 ERK1/2、过表达 CXCL16且沉默ERK1/2的HPC细胞株进行细胞增殖能力检测。4.利用流式细胞仪,对沉默ERK1/2、过表达CXCL16且沉默ERK1/2的HPC细胞株进行细胞凋亡情况检测。5.通过Transwell小室,对沉默ERK1/2、过表达CXCL16且沉默ERK1/2的HPC细胞株进行细胞迁移能力检测。6.利用Western blot实验检测沉默ERK1/2、过表达CXCL16且沉默ERK1/2的HPC细胞株中与EMT过程密切相关的ZO-1,P-cadherin,Vimentin和N-cadherin蛋白的表达情况。研究结果:1.与对照组比较,CXCL16在过表达CXCL16的HPC细胞株中的蛋白表达量明显升高,P<0.05,同时ERK1/2的蛋白表达量明显升高,P<0.01;与对照组比较,CXCL16在沉默CXCL16的HPC细胞株中的蛋白表达量明显降低,P<0.05,同时ERK1/2的蛋白表达量明显降低,P<0.01。2.经双酶切鉴定、测序结果比对,结果显示,ERK1/2 shRNA质粒构建成功。3.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沉默ERK1/2的HPC细胞株中ERK1/2的蛋白表达量降低,P<0.05;与对照组比较,过表达CXCL16且沉默ERK1/2的HPC细胞株中CXCL16的蛋白表达量明显升高,P<0.001,同时ERK1/2的蛋白表达量明显降低,P<0.001。4.qRT-PCR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沉默ERK1/2的HPC细胞株中ERK1/2的mRNA表达量降低,P<0.05;与对照组比较,过表达CXCL16且沉默ERK1/2的HPC细胞株中ERK1/2的mRNA表达量明显降低,P<0.01;与对照组比较,过表达CXCL16的HPC细胞株中ERK1/2的mRNA表达量明显升高,P<0.01。5.与对照组比较,沉默ERK1/2可使足细胞增殖能力明显升高,P<0.01;过表达CXCL16可使足细胞增殖能力明显降低,P<0.001;而在过表达CXCL16的HPC细胞株中进一步敲低ERK1/2的表达,与单独过表达CXCL16的HPC组比较,增殖能力明显升高,P<0.001。6.与对照组比较,沉默ERK1/2可使足细胞凋亡率减低,P<0.05;过表达CXCL16可使足细胞凋亡率明显增加,P<0.01;而在过表达CXCL16的HPC细胞株中进一步敲低ERK1/2的表达,与单独过表达CXCL16的HPC组比较,细胞凋亡率明显减低,P<0.001。7.与对照组比较,沉默ERK1/2可使足细胞迁移能力明显减低,P<0.01;过表达CXCL16可使足细胞迁移能力明显增加,P<0.001;而在过表达CXCL16的HPC细胞株中进一步敲低ERK1/2的表达,与单独过表达CXCL16的HPC组比较,细胞迁移能力明显减低,P<0.001。8.与对照组比较,沉默ERK1/2的HPC细胞株中ZO-1、P-cadherin蛋白表达升高,Vimentin、N-cadherin蛋白表达降低,P<0.05;过表达CXCL16的HPC细胞株中ZO-1、P-cadherin蛋白表达降低,Vimentin、N-cadherin蛋白表达升高,P<0.05。而在过表达CXCL16的HPC细胞株中进一步敲低ERK1/2的表达,与单独过表达CXCL16的HPC组比较,ZO-1、P-cadherin蛋白表达升高,Vimentin、N-cadherin蛋白表达降低,P<0.05。研究结论:1.在足细胞中ERK1/2的蛋白表达和mRNA表达可能受CXCL16的调控。2.成功构建沉默ERK1/2的HPC细胞株和过表达CXCL16且沉默ERK1/2的HPC细胞株模型。3.沉默ERK1/2可使足细胞增殖能力升高,足细胞凋亡率、迁移能力和上皮间质化减低。4.在过表达CXCL16的足细胞株中进一步敲低ERK1/2的表达可阻止CXCL16引起的足细胞增殖抑制、足细胞凋亡率和迁移能力增加、上皮间质化增加。5.CXCL16可通过调控ERK1/2抑制足细胞增殖,促进足细胞凋亡、迁移及EMT,继而参与儿童PNS足细胞损伤的发生。创新和意义:1.首次在儿童原发性肾病综合征肾组织中探究CXCL16、ERK1/2的表达及临床意义,为研究儿童PNS的发病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2.首次证实CXCL16除介导足细胞脂质损伤外,亦可通过抑制足细胞增殖、促进足细胞凋亡、促进足细胞迁移和诱导上皮间质转化参与足细胞损伤,为临床早期防治儿童PNS足细胞损伤提供重要线索。3.首次证实CXCL16可通过调控ERK1/2抑制足细胞增殖,促进足细胞凋亡、迁移及EMT,继而参与儿童PNS足细胞损伤的发生,有助于找寻延缓儿童原发性肾病综合征发生及进展为肾小球硬化的治疗靶点,为精准医学提供依据。

李洁超,胡亚芬,吴震宇,张贇锋,薛长春[9](2020)在《糖尿病肾病与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者血脂、血压、血清白蛋白的对比》文中指出目的比较糖尿病肾病(DN)与原发性肾病综合征(PNS)患者血脂、血压、血清白蛋白的差异。方法随机分别选取在2016年4月至2019年4月期间本院住院治疗的65例DN患者为DN组、65例PNS患者为PNS组,比较两组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密度脂蛋白(LDL-C)及血清白蛋白(SA)、收缩压(SBP)及舒张压(DBP)的差异。结果 PNS组患者TC、TG、HDL-C、LDL-C水平均高于DN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PNS组患者SA水平低于DN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NS组患者SBP、DBP水平均高于DN组(P<0.01)。结论糖尿病肾病对患者血脂、血压有一定影响,原发性肾病综合征对患者血脂、血清白蛋白、血压影响显着;临床治疗该类疾病时宜合理选择调脂、降压药物,纠正低蛋白血症。

李欣航[10](2020)在《伴高尿酸血症特发性膜性肾病中医证候及临床病理特征研究》文中指出研究背景膜性肾病(membranous nephropathy,MN)是指病理表现以上皮细胞下免疫复合物沉积伴基底膜弥漫增厚为特征的一组疾病。MN根据发病原因分为继发性膜性肾病和特发性膜性肾病(idiopathic membranous nephropathy,IMN),其中 IMN 是 MN 中最常见的类型,也是我国成人发生大量蛋白尿的最常见肾脏病因。目前,国内外研究进展表明IMN呈现出自然病程的多样性,约30%患者可自发完全缓解,约30%患者可部分缓解,剩余30%~40%的IMN患者则出现肾功能进行性减退,进而发展为终末期肾脏病。由此可见,IMN并非一种良性疾病,早期确诊、判断预后及有效治疗是临床中的主要任务。高尿酸血症是一种常见的生化异常现象,由尿酸盐生成过量和(或)肾脏排泄尿酸量减少而引起。多项研究显示高尿酸血症与IgA肾病、糖尿病肾病、多囊肾等慢性肾脏病的发病和进展相关,但是高尿酸血症与膜性肾病发病和进展的关系尚不明确。IMN的主要临床表现为肾病综合征,可将其归属于中医学“水肿”、“腰痛”、“尿浊”等病的范畴。现代医家结合IMN的肾脏病理学表现从宏观与微观等多个角度进行辨证论治,使得中医药在IMN治疗中应用得更加广泛与精准,同时也展现出中医药治疗IMN的一定优势。然而,中医学对伴有高尿酸血症IMN的认识仍有待进一步完善。本研究拟从伴有高尿酸血症IMN展开,探讨其中医证候及临床病理特征,进一步评估高尿酸血症与中医证候、临床及病理的相关性,丰富中医学对IMN的认识,以期为中医诊治提供一定依据。目的初步探讨伴高尿酸血症IMN患者的中医证候、临床及病理特征。方法采用单中心、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对2006年1月~2019年6月期间在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肾病科经肾穿刺活检确诊为IMN且符合本研究纳入标准的患者进行研究,共纳入303例IMN患者。根据血尿酸水平,将303例患者分为伴高尿酸血症组(100例)和血尿酸正常组(203例)。通过收集与比较2组IMN患者的一般资料、中医证候资料、临床及肾脏病理资料,初步探讨伴有高尿酸血症IMN患者的中医证候、临床和病理特征。结果1 一般资料1.1性别伴有高尿酸血症组和血尿酸正常组中男性、女性占比分别为(53.00%vs 47.00%)和(52.7%vs 47.3%),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2发病年龄伴有高尿酸血症组和血尿酸正常组的平均发病年龄分别为51.71±13.82岁和49.25±13.17岁,2组患者均以中、老年组为主,伴有高尿酸血症组患者的发病年龄可能更大、发病年龄比例有偏高的趋势,但2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1.3病程伴有高尿酸血症组和血尿酸正常症组的病程中位数(四分位间距)分别为4.00(11.50)月和5.75(10.25)月,2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2中医证候资料2.1中医主要症状分布伴有高尿酸血症组和血尿酸正常症组的主要中医症状包括:水肿、泡沫尿、乏力、腰酸、腹胀、口干、口苦及气短等,伴有高尿酸血症组出现口苦的比例较高(P<0.05),其余中医症状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2.2中医证候分布(1)中医证型总体分布:303例IMN患者中单纯本虚证者、本虚标实证和单纯标实证所占比例分别为3.96%、96.04%和0.00%。伴有高尿酸血症组与血尿酸正常组比较:单纯本虚证(5.00%vs 3.45%)、本虚标实证(95.00%vs 96.55%),2组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2)本虚证:伴高尿酸血症组和血尿酸正常组比较:脾肾气虚证(38.00%vs 30.54%)、肺肾气虚证(9.00%vs 14.29%)、脾肾阳虚证(18.00%vs 15.27%)、肝肾阴虚证(12.00%vs 14.29%)以及气阴两虚证(23.00%vs 25.62%);其中脾肾气虚证在伴有高尿酸血症组的分布比例较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本虚证在2组间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3)标实证:伴高尿酸血症组和血尿酸正常组比较:水湿证(30.00%vs 36.95%)、湿热证(63.00%vs 52.70%)、血瘀证(58.00%vs 55.67%)和湿浊证(7.00%vs 10.34%);其中湿热证在伴有高尿酸血症组的分布比例较高,2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标实证在2组间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3临床资料3.1合并症(1)高血压:伴有高尿酸血症组高血压1级的比例低于血尿酸正常组(28.00%vs 31.53%)、高血压3级的比例高于血尿酸正常组(36.00%vs 20.69%),2组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2)其他合并症:伴有高尿酸血症组和血尿酸正常组比较:血脂异常(81.00%vs 71.92%)、2 型糖尿病(23.00%vs 27.57%)、冠心病(26.00%vs 23.65%)、大动脉硬化(38.00%vs 28.08%),2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3.2肾功能伴有高尿酸血症组和血尿酸正常组的肾功能各指标比较中位数(四分位间距):血肌酐(Scr)[86.70(42.75)vs 67.85(34.90)]μmol/L、血尿素氮(BUN)[6.18(4.52)vs 5.07(2.89)]mmol/L、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82.10(38.77)vs 97.35(30.80)]mL·min-1·1.73m-2,伴有高尿酸血症组的Scr、BUN水平较高,eGFR明显较低,2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P<0.05、P<0.05、P<0.01)。与血尿酸正常组比较,伴有高尿酸血症组中慢性肾脏病(CKD)1期占比较低、CKD 2期占比较高,2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伴有高尿酸血症组组内CKD 2期占比高于其他各分期(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发现其高血压分级与CKD分期呈正向相关(P<0.01)。3.3其他生化指标伴有高尿酸血症组的胆固醇(TC)水平[6.80(2.92)vs 6.00(2.56)]mol/L、低密度脂蛋白(LDL-C)水平[4.66(2.01)vs 3.42(1.97)]mmmol/L高于血尿酸正常组,2组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均P<0.05);白蛋白(Alb)、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C)等生化指标在2组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3.4血红蛋白伴有高尿酸血症组和血尿酸正常组的血红蛋白(HGB)水平分别为136.58±15.60g/L和143.30±23.16g/L,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5尿蛋白定量伴有高尿酸血症组和血尿酸正常组24h-UTP水平分别为3.42(4.59)g/24h和3.18(3.35)g/24h,2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3.6尿检红细胞计数伴有高尿酸血症组与血尿酸正常组的高倍镜检(HP)红细胞计数≥5/HP分别为29例(占29.00%)和52例(占25.62%),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病理资料4.1病理分期伴有高尿酸血症组和血尿酸正常组均主要集中在Ⅰ期(39.00%vs 46.80%)和Ⅱ期(51.00%vs 48.60%),2 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4.2免疫荧光伴有高尿酸血症组和血尿酸正常组均以IgG(88.00%vs 93.60%)和补体C3(70.00%vs 62.07%)沉积为主,伴有少量的IgM、IgA和Clq沉积,2组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4.3肾小球病变伴有高尿酸血症组发生球性硬化和节段性硬化的比例高于血尿酸正常组(分别为28.00%vs 12.32%、11.00%vs 5.91%),2 组间存在统计学差异差异(均P<0.05);发生肾小球系膜区增生、新月体形成、缺血性硬化的比例2组间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4.4肾间质病变伴有高尿酸血症组发生肾间质纤维化和炎症细胞浸润的比例高于血尿酸正常组(分别为 86.00%vs 72.91%、89.00%vs 78.82%),2 组间存在统计学差异(均P<0.05)。4.5肾小管病变伴有高尿酸血症组与血尿酸正常组均以灶状萎缩为主(63.00%vs 61.08%),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6肾血管病变伴有高尿酸血症组小动脉无明显病变的比例明显低于与血尿酸正常组(9.00%vs 25.12%)、小动脉玻璃样变的比例高于血尿酸正常组(33.00%vs 16.75%),2组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分别为P<0.01、P<0.05)。2组间小动脉管壁增厚的比例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与血尿酸正常的IMN相比,伴有高尿酸血症IMN具有以下特征:(1)中医证候:主要症状为水肿和泡沫尿,中医本虚证以脾肾气虚证为最多,标实证以湿热证常见;(2)临床表现:常伴有基线肾功能较差、高胆固醇血症,易出现严重高血压;(3)肾脏病理:肾小球球性硬化、节段硬化、间质纤维化、间质炎症细胞浸润及小动脉玻璃样变的发生率较高。

二、肾病综合征患者血脂定量检测及临床意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肾病综合征患者血脂定量检测及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真武汤治疗成人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meta分析及作用机制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研究一真武汤治疗成人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疗效及安全性评价
    1.资料与方法
        1.1 文献检索
        1.2 纳入标准
        1.3 排除标准
        1.4 文献筛选及数据提取
        1.5 文献质量评价
        1.6 统计学处理
        1.7 敏感性分析
        1.8 发表偏倚分析
    2.结果
        2.1 文献检索结果
        2.2 纳入文献的基本特征
        2.3 纳入文献的质量评价
        2.4 meta分析结果
        2.5 发表偏倚评价
    3.讨论
        3.1 立题依据
        3.2 本次研究结果
        3.3 安全性分析
        3.4 本次研究的异质性来源
        3.5 研究不足之处
    4.结论
    参考文献
研究二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真武汤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作用机制
    1.研究目的
    2.资料与方法
        2.1 数据库与软件
        2.2 真武汤中药物活性成分及潜在作用靶点的筛选
        2.3 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相关靶点检索与筛选
        2.4 “药物活性成分-靶点”图及韦恩图的构建
        2.5 构建蛋白-蛋白相互作用(PPI)网络
        2.6 基因本体(gene ontology,GO)功能富集分析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Genomes,KEGG)通路富集分析
    3.结果
        3.1 真武汤中药物活性成分及潜在作用靶点的筛选
        3.2 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相关靶点获取结果
        3.3 构建真武汤中药成分-靶点图及韦恩图
        3.4 PPI相互作用网络结果
        3.5 真武汤治疗PNS的GO与 KEGG通路分析
    4.讨论
    5.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文献综述 中西医结合治疗成人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概况
        参考文献
    附录2:Jadad评分表
    附录3:在校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致谢

(2)真武汤治疗脾肾阳虚型特发性膜性肾病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1.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1.2.2 .中医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临床研究终止标准
2.临床研究
    2.1 .分组情况
    2.2 .治疗方法
        2.2.1 .常规基础治疗
        2.2.2 .中医治疗方案
    2.3 .疗程
    2.4 .随访计划
3.观察指标
    3.1 .生化检验等观察指标
    3.2 .中医症候积分
    3.3 .安全性指标
    3.4 .疗效判定标准
        3.4.1 .疾病疗效判定标准
        3.4.2 .中医症候疗效评价标准
4.统计学方法
5.研究结果
    5.1 .一般情况比较
        5.1.1 .两组患者年龄比较
        5.1.2 .两组患者性别比较
        5.1.3 .两组患者实验室指标及中医症候积分比较
    5.2 .研究结果分析
        5.2.1 .治疗组治疗前后实验室指标比较
        5.2.2 .对照组治疗前后实验室指标比较
        5.2.3 .两组患者24 小时尿量检验指标比较
        5.2.4 .两组患者24 小时尿蛋白定量检验指标比较
        5.2.5 .两组患者血浆白蛋白检验指标比较
        5.2.6 .两组患者总胆固醇检验指标比较
        5.2.7 .两组患者甘油三酯检验指标比较
        5.2.8 .两组患者低密度脂蛋白检验指标比较
        5.2.9 .两组患者血肌酐检验指标比较
        5.2.10 .两组患者血钾检验指标比较
        5.2.11 .两组患者中医症候积分指标比较
        5.2.12 .脾肾阳虚单个中医症候疗效比较
        5.2.13 .两组患者疾病总体疗效比较
6.讨论
    6.1 .膜性肾病的现代医学认识
        6.1.1 .膜性肾病的流行病学
        6.1.2 .膜性肾病的临床表现
        6.1.3 .膜性肾病的发病机制
    6.2 .西医治疗
        6.2.1 .支持疗法
        6.2.2 .糖皮质激素
        6.2.3 .烷化剂
        6.2.4 .钙调神经磷酸酶抑制剂
        6.2.5 .利妥昔单抗
        6.2.6 .奥比努珠单抗
        6.2.7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
        6.2.8 .血浆置换
    6.3 .从中医角度认识膜性肾病
        6.3.1 .中医病名
        6.3.2 .特发性膜性肾病的中医病因病机
        6.3.3 .治则治法
    6.4 .组方及单味药物的现代药理研究
        6.4.1 .真武汤的方药组成
        6.4.2 .真武汤组方配伍分析
        6.4.3 .单味药物的功效及现代药理研究
        6.4.4 .真武汤的现代临床应用
    6.5 .安全性评价方面
    6.6 .疗效方面
7.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缩略词表
综述 中医治疗特发性膜性肾病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信
个人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3)补肺固肾汤对原发性肾病综合征肺肾气虚证患者激素维持期免疫功能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临床资料
    1.1 临床病例选择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1.2.2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标准
    1.6 脱落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分组情况
    2.2 治疗方案
        2.2.1 常规基础治疗
        2.2.2 对照组治疗
        2.2.3 治疗组治疗
    2.3 观察疗程
3 观察指标
    3.1 主要观察指标
    3.2 次要观察指标
    3.3 安全性指标
    3.4 中医证候积分
    3.5 疗效判定标准
4 统计学方法
5 研究结果
    5.1 基线资料分析
        5.1.1 两组患者性别分布比较
        5.1.2 两组患者的年龄比较
        5.1.3 两组患者的治疗前检验指标比较
    5.2 治疗结果分析
        5.2.1 两组治疗后T细胞亚群比较
        5.2.2 两组患者免疫球蛋白比较
        5.2.3 两组患者其他实验指标方面比较
        5.2.4 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5.2.5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的比较
        5.2.6 安全性评价
6 讨论
    6.1 现代医学对PNS的研究进展
        6.1.1 PNS的定义及流行病学
        6.1.2 PNS发病机制
        6.1.3 激素治疗PNS的作用机制
        6.1.4 激素治疗的副作用
        6.1.5 免疫相关指标在原发性肾病综合征中的临床意义
    6.2 中医对PNS的认识
        6.2.1 对PNS病名的认识
        6.2.2 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中医病因病机
        6.2.3 中医对激素的认识
        6.2.4 激素治疗不同阶段辨证论治
        6.2.5 中医药调节免疫功能的现状
    6.3 玉屏风颗粒对机体免疫力的影响
    6.4 补肺固肾汤组方和分析
        6.4.1 方药组成
        6.4.2 立法依据
        6.4.3 药物分析
7 疗效分析
    7.1 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7.2 对其他实验指标的影响
    7.3 对中医证候总积分和临床疗效的影响
8 结论
9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中医症状分级量化表
缩略词表
综述 中医药对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者免疫功能影响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4)黄芪六味合当归芍药散加味对脾肾气虚兼血瘀PNS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引言
临床观察
    1.主要研究内容
    2.样本选择
        2.1 诊断标准
        2.2 试验病例标准
        2.3 排除标准
        2.4 病例剔除与脱落标准
    3.研究方法
        3.1 病例来源
        3.2 分组
        3.3 治疗方法
        3.4 观察方法及指标
        (1)完全缓解
        (2)基本缓解
        (3)有效
        (4)无效
        3.5 实验室主要检测指标
        3.6 统计学处理
    4.临床资料
        4.1 两组患者治疗前性别比较
        4.2、两组患者治疗前年龄比较
        4.3、两组患者治疗前病程比较
        4.4、治疗前24小时尿蛋白定量、血清白蛋白比较
        4.5、两组治疗前尿蛋白(PRO)比较
        4.6、治疗前两组患者肾功能(Scr、BUN、UA)比较
        4.7、血脂、肝功能、凝血功能比较
        4.8、治疗前两组血常规比较
        4.9、两组患者治疗前中医症候总积分及各中医症候积分比较
        4.10、治疗前两组患者舌脉象对比
    5.研究结果
讨论
结论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黄芪六味合当归芍药散加味对脾肾气虚兼血瘀型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临床观临察·知情同意书
附录一
附录二
致谢

(5)血浆致动脉硬化指数评估原发肾病综合征患者动脉硬化的临床价值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肾病综合征脂质代谢紊乱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6)特发性膜性肾病血瘀证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其与预后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特发性膜性肾病的研究进展
        1 IMN的临床诊断
        2 IMN常见近期合并症
        3 IMN长期预后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4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特发性膜性肾病中医证候特征研究进展
        1 病因病机
        2 证候分布
        3 证候与临床、病理相关性
        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前言
    资料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法
        3 观察项目
        4 统计学方法
    结果
        1 一般资料
        2 中医证候分布
        3 合并症、并发症
        4 实验室检查
        5 病理资料
        6 随访
    讨论
结论
展望与不足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个人简历

(7)益气活血方治疗气虚血瘀型老年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 西医对老年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认识
        1.1 疾病定义
        1.2 流行病学、发病机制
        1.3 治疗
        1.4 小结
    2 中医对老年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认识
        2.1 对EPNS病名的认识
        2.2 对EPNS病因病机的认识
        2.3 中医治疗EPNS
        2.4 小结
第二部分 EPNS患者疗效及中医证型特点的回顾性分析
    1 研究目的
    2 临床资料
        2.1 病例来源及研究方法
        2.2 诊断标准
        2.3 纳入标准
        2.4 排除标准
        2.5 观察指标
        2.6 疗效评定标准
    3 统计学处理
    4 研究结果
        4.1 EPNS的临床疗效观察
        4.1.1 一般资料
        4.1.2 尿蛋白定量分层情况
        4.1.3 治疗方案情况
        4.1.4 临床总体疗效情况
        4.1.5 蛋白尿分层与临床总体疗效的关系
        4.1.6 蛋白尿分层与实验室指标的关系
        4.1.7 肾功能不全病人的治疗情况
        4.2 EPNS中医证型分布特点研究
        4.2.1 中医证型分布情况
        4.2.2 本证合并兼证分布情况
        4.2.3 中医证型与蛋白尿分层的关系
        4.2.4 中医证型与血压的关系
        4.2.5 中医证型与实验室指标的关系
第三部分 益气活血方治疗EPNS的前瞻性疗效观察
    1 研究目的
    2 临床资料
        2.1 病例来源及研究方法
        2.2 诊断标准
        2.3 纳入标准
        2.4 排除标准
        2.5 治疗方案
        2.6 观察指标
        2.7 疗效评定标准
    3 统计学处理
    4 研究结果
        4.1 一般资料
        4.2 临床疗效情况
        4.2.1 临床总体疗效
        4.2.2 中医证候疗效
        4.2.3 治疗前后SF-36生活质量简表各项得分的变化
        4.2.4 治疗前后实验室指标变化
        4.3 临床研究期间不良反应
        4.4 安全性评价
第四部分 分析与讨论
    1 益气活血方制方背景及组方思路
    2 现代药理学研究
    3 结果分析
        3.1 回顾性研究结果分析
        3.2 前瞻性研究结果分析
    4 结论
    5 问题和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老年原发性肾病综合征中医证型
    附录2 激素和(或)免疫抑制剂方案
    附录3 中医症状积分表
    附录4 SF-36生活质量评分表
    附录5 CKD分期
中英文缩略表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8)CXCL16在儿童原发性肾病综合征中通过调控ERK1/2诱导足细胞损伤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符号说明
前言
第一部分 CXCL16与ERK1/2在儿童原发性肾病综合征肾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前言
    研究对象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附录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CXCL16在足细胞损伤中的作用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附录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CXCL16通过调控ERK1/2诱导足细胞损伤机制的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附录
    参考文献
学位论文总结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综述 CXCL16在肾脏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英文论文1
英文论文2

(10)伴高尿酸血症特发性膜性肾病中医证候及临床病理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特发性膜性肾病预后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
        1 影响IMN预后的主要临床因素
        2 影响IMN预后的主要病理因素
        3 高尿酸血症与CKD预后相关性研究进展
        4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二 特发性膜性肾病肾病预后影响因素与中医证候相关性研究进展
        1 IMN中医证候分布特点
        2 IMN预后影响因素和中医证候的相关性
        3 结语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病例观察表
致谢
个人简历

四、肾病综合征患者血脂定量检测及临床意义(论文参考文献)

  • [1]真武汤治疗成人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meta分析及作用机制探讨[D]. 阮冬冬.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09)
  • [2]真武汤治疗脾肾阳虚型特发性膜性肾病的临床观察[D]. 周珍华.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02)
  • [3]补肺固肾汤对原发性肾病综合征肺肾气虚证患者激素维持期免疫功能的临床观察[D]. 李炯汾.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02)
  • [4]黄芪六味合当归芍药散加味对脾肾气虚兼血瘀PNS临床观察[D]. 钟东昇. 云南中医药大学, 2021(02)
  • [5]血浆致动脉硬化指数评估原发肾病综合征患者动脉硬化的临床价值分析[D]. 贺雅欣. 昆明医科大学, 2021(01)
  • [6]特发性膜性肾病血瘀证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其与预后相关性研究[D]. 汤文丽.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7]益气活血方治疗气虚血瘀型老年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临床研究[D]. 吴思雨.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8]CXCL16在儿童原发性肾病综合征中通过调控ERK1/2诱导足细胞损伤机制的研究[D]. 陈元. 山东大学, 2020(04)
  • [9]糖尿病肾病与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者血脂、血压、血清白蛋白的对比[J]. 李洁超,胡亚芬,吴震宇,张贇锋,薛长春. 中国医师杂志, 2020(07)
  • [10]伴高尿酸血症特发性膜性肾病中医证候及临床病理特征研究[D]. 李欣航.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对照组论文 血脂异常论文 血清蛋白论文 气虚血瘀证论文 血脂检查论文

上一篇:拉米夫定联合干扰素α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观察
下一篇:越南民间文学视野下的敦煌文学研究与文体研究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