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智杰[1](2020)在《探讨去甲肾上腺素生理盐水洗胃液对中毒病人洗胃中胃黏膜出血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分析去甲肾上腺素生理盐水洗胃液对中毒病人洗胃中胃黏膜出血的影响。方法本研究30例中毒洗胃患者均为本院2016年12月至2020年5月接收,随机分为甲组(清水洗胃)、乙组(0.001%的去甲肾上腺素洗胃液洗胃)和丙组(0.008%去甲肾上腺素洗胃液洗胃),对比胃液洗胃前、后收缩压,并分析洗胃液对胃黏膜出血的影响。结果甲组、乙组、丙组洗胃后收缩压均与洗胃前无显着差异(P>0.05);乙组胃黏膜出血率比甲组低,丙组胃黏膜出血率比甲组、乙组均低,差异均显着(P<0.05)。结论去甲肾上腺素洗胃液有助于中毒患者洗胃中胃黏膜并发症及出血率降低,促进洗胃效果的提高,值得临床进一步采纳、推广。
薛慧[2](2019)在《小儿经消化道急性中毒洗胃的急诊护理》文中指出目的:分析小儿经消化道急性中毒洗胃的急诊护理效果。方法:选择我院自2016年1月~2019年6月收治的65例经消化道急性中毒患儿,将其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32例,观察组33例,所有小儿均给予洗胃处理。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急诊护理,对两组护理疗效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护理满意度(93.94%)明显高与对照组(75.00%),相对比组间差异显着,P<0.05。结论:小儿经消化道急性中毒洗胃中给予急诊护理,可缩短住院时间,提高护理满意度。
黄小洧[3](2017)在《急诊洗胃的安全隐患分析及护理对策》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究急诊洗胃的安全隐患,提高护士护理的安全意识,实施针对性的护理确保急诊洗胃的安全性。方法从2012年4月至2014年4月在我院进行急诊洗胃的患者中随机选择72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6例。在进行分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患者的体质、年龄、性别等因素,并随机进行分配。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的护理方法,治疗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更加重视查找洗胃过程安全隐患,并给予针对性的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患者护理满意度。结果治疗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4.44%,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77.78%(P<0.05);治疗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显着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为94.44%,显着高于对照组患者的72.2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强对急诊洗胃的安全隐患的查找和重视,并进行针对性的护理,是确保急诊洗胃安全的重要措施。
周丽娟[4](2016)在《急诊洗胃患者洗胃的护理方法与效果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对急诊洗胃患者急诊洗胃的护理方法与效果进行研究观察。方法:随机选取2013年6月-2015年6月时间范围接收的50例急诊洗胃患者,将其划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25例。对照组接受急诊洗胃常规护理方法,研究组接受针对护理方法,对两组患者护理效果进行观察对比。结果:研究组干预后SAS评分相较于对照组显着更低(P<0.05),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相较于对照组显着更低(P<0.05)。结论:针对护理运用于急诊洗胃患者护理效果满意,可有效改善患者不良情绪,提升全面抢救成功率,具备临床推广价值。
陈渊,柯姗,杨焕,王丽华[5](2015)在《心理护理在服毒自杀洗胃患者中的运用》文中研究表明自杀是人在绝望时蓄意或自愿采取各种方式结束自己生命的逃避行为,在我国已成为名列第五的死亡原因,而口服毒药是最常见的自杀方式约占92.8%,总死亡率3.3%[1],服毒自杀也是我院急诊科常见急诊之一。服毒者最突出的特点是强迫性就诊,极不配合抢救和治疗,强行洗胃不但给抢救工作带来麻烦,也给患者带来不应有的创
暴艳秋[6](2015)在《急诊洗胃患者急诊洗胃的护理方法及效果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探讨和分析对急诊洗胃患者的护理方法和应用效果。方法整群选取该院自2014年3月—2015年2月期间收治的急诊洗胃患者共86例为研究对象,将其定为观察组,并和2013年3月—2014年2月的急诊洗胃患者86例定为对照组,对照组给予一般的常规护理,观察组通过对患者洗胃前进行心理护理,消除紧张情绪,在插管过程中,避免胃管对局部及咽喉部的刺激,洗胃时注意严密观察病情,洗胃后加强口腔护理、饮食护理,然后汇总和统计和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经过不同的护理,两组患者均为出现死亡病例。患者全部是在5到15分钟内进行洗胃,抢救后全部好转并出院,没有并发症出现。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置管一次成功率分别为96.5%(83/86)、81.4%(70/86),该两组患者的置管一次成功率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042,P<0.05)。经过护理质量评分,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为98.8%(85/86),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80.2%,69/86),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975,P<0.05)。结论对于急诊患者,只要进行也有效的洗胃护理,就能够很有效地提高患者依从性,进而提升置管的成功率和抢救成功率,降低不良反应和医疗风险,更能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
张敏,李晓娟[7](2015)在《经消化道中毒患儿洗胃的护理干预》文中认为洗胃是迅速清除消化道内毒物的有效措施。由于儿童消化道特殊的生理解剖结构以及心理发育特点,不能配合医护人员,给洗胃带来很大难度。本研究通过对消化道中毒洗胃患儿进行全程的护理干预,提高患儿的依从性和抢救的成功率。1资料与方法1.1资料选取某三甲医院急诊科2013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经消化道中毒患儿60例,年龄114岁。药物中毒44例、农药中毒5例、食物中毒4例、洗涤剂中毒3例、乙醇中毒2
王涛[8](2015)在《急诊中毒洗胃患者的心理特点与护理措施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总结急性中毒洗胃患者的心理特点并研究心理护理干预对急性中毒洗胃患者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分析我院急诊科近年收治的急性中毒洗胃患者400例,分为常规组(常规护理)及干预组(强化心理干预),每组200例。比较2组的置管成功率、洗胃时间、不良反应事件等。结果干预组首次插管成功率93.0%明显高于常规组(P<0.05),洗胃时间(16.2 3.0)h及洗胃过程中总不良反应率4.0%明显低于常规组(P<0.05)。结论及时有效的心理分析和针对性地护理干预,能够提高洗胃治疗依从性。
支晋芳,周丹[9](2014)在《急性口服中毒75例洗胃术的实施与护理》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洗胃术在急性口服中毒患者急救中的实施与护理。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75例急性口服中毒患者行急诊洗胃术的情况。结果 75例患者中72例洗胃术在急诊科成功实施,安全结束;3例未能成功完成洗胃术,洗胃成功率96%。结论急诊护士做好洗胃前的准备工作,熟练掌握洗胃术实施规范与技巧,洗胃全程的严密观察、精心护理对于洗胃术成功实施起到重要的保障作用。
王俊莉[10](2014)在《自制围裙在急诊洗胃中的护理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自制洗胃裙在急诊洗胃中应用价值。方法:将44例急诊洗胃患者按时间分为观察组22例和对照组22例,观察组采用自制洗胃裙洗胃,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洗胃。比较两组洗胃中的护理质量及医、护、患三方满意度。结果:两组的护理质量及医护患三方满意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制洗胃裙在急诊洗胃中洗胃护理质量得到提高,增加患者的舒适度,减轻护士和医生的工作强度,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0 引言 |
| 1 基础资料与方法 |
| 1.1 临床资料 |
| 1.2 方法 |
| 1.3 观察指标 |
| 1.4 统计学方法 |
| 2 结果 |
| 2.1 洗胃前、洗胃后收缩压状况 |
| 2.2 洗胃液对胃黏膜出血的影响 |
| 3 讨论 |
| 1 资料和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方法 |
| 1.3 观察指标 |
| 1.4 统计学分析 |
| 2 结果 |
| 2.1 两组护理满意度对比 |
| 2.2 平均住院时间对比 |
| 3 讨论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护理方法 |
| 1.3 指标观察及疗效判定标准 |
| 1.4 统计学方法 |
| 2 结果 |
| 2.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
| 2.2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
| 2.2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 |
| 3 讨论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临床资料 |
| 1.2 方法 |
| 1.3 观察指标 |
| 2 结果 |
| 2.1 两组患者SAS评分对比 |
| 2.2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情况对比 |
| 3 讨论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临床资料 |
| 1.2 护理方法 |
| 1.2.1 洗胃前的护理 |
| 1.2.2 插管过程中的护理 |
| 1.2.3 洗胃时的护理 |
| 1.2.4 洗胃后的护理 |
| 1.3 统计方法 |
| 2 结果 |
| 3 讨论 |
| 1资料与方法 |
| 1.1资料 |
| 1.2方法 |
| 1.3观察指标 |
| 1.4统计学方法 |
| 2结果 |
| 3讨论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洗胃方法: |
| 1.3 观察指标及统计分析: |
| 2 结果 |
| 3 讨论 |
| 3.1 急性中毒患者洗胃前心理特点分析: |
| 3.2 急性中毒的心理护理方法 |
| 3.2.1 构建良好的护患关系: |
| 3.2.2 综合评估患者状态: |
| 3.2.3 对症心理疏导。 |
| 3.3 心理护理效果评价: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方法 |
| 1.3 结果 |
| 2 洗胃术的实施与护理 |
| 2.1 用物准备 |
| 2.2 患者准备 |
| 2.3 洗胃液配制 |
| 2.4 胃管的选择 |
| 2.5 胃管的插入方法 |
| 2.5.1 清醒患者的插管法选择 |
| 2.5.2 昏迷患者的插管法选择 |
| 2.6 胃管插入长度 |
| 2.7 胃管的固定 |
| 2.8 洗胃的次数与方法 |
| 2.9 病情观察 |
| 2.1 0 体位护理 |
| 2.1 1 药物使用 |
| 2.1 2 心理护理 |
| 2.1 3 健康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