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宁,郭桓博,马瑞雪,苗明三,朱平生[1](2022)在《基于数据挖掘的中医药治疗消化性溃疡用药特点研究》文中认为目的剖析中医药治疗消化性溃疡的用药特点,为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通过中国知网(CNKI)及万方数据库(WF)检索并筛选近10年中医药治疗消化性溃疡的临床文献,对其有效处方中药进行频数统计、关联规则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共筛选出符合标准的文献144篇,包含有效方剂252首,中药177味,其中白芍、甘草、延胡索、黄芪等药物使用频次较高,药性以温、微寒居多,药味以苦、甘居多,归经以脾、肺、肝为主,功效分类以补虚药、理气药最常见。通过关联规则分析,获关联度较高的药物组合15对;聚类分析获药物分类4种。对脾胃虚寒型消化性溃疡进行关联规则分析获药物组合8对;聚类分析获药物分类3种。结论研究发现中医药治疗消化性溃疡以补虚药、理气药为主,常与药性温、微寒,药味苦、甘,归脾、肺、肝经的药物配伍使用,对中医临床治疗消化性溃疡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苏暾,宋英晓,潘雪,张阳,沈振,陆建萍,杜奕奇,李兆申[2](2022)在《奥美拉唑碳酸氢钠干混悬剂治疗消化性溃疡的多中心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评价奥美拉唑碳酸氢钠干混悬剂治疗消化性溃疡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本研究为多中心、随机、双盲、双模拟、阳性药物平行对照的Ⅱ期注册临床试验, 根据适应证不同, 分为十二指肠溃疡和胃溃疡2项研究, 采用分层区组随机化方法将患者按1∶1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治疗方案为奥美拉唑碳酸氢钠干混悬剂[奥美拉唑20 mg(十二指肠溃疡)或40 mg(胃溃疡)+碳酸氢钠1 680 mg], 1次/d;对照组为奥美拉唑镁肠溶片20 mg(十二指肠溃疡)或40 mg(胃溃疡), 1次/d。疗程分别为4周(十二指肠溃疡)和8周(胃溃疡), 以内镜下溃疡愈合有效率作为主要疗效指标, 以疼痛消失时间、临床症状缓解总有效率作为次要疗效指标, 以不良反应发生率作为安全性指标。数据集包括全分析集、符合方案集(PPS)和安全性数据集(SS), 统计学方法包括独立样本t检验、Wilcoxon秩和检验、卡方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法和非劣效性检验。结果全分析集包含272例十二指肠溃疡和237例胃溃疡患者, PPS包含247例十二指肠溃疡和201例胃溃疡患者, SS包含272例十二指肠溃疡和235例胃溃疡患者。全分析集分析结果显示, 试验组治疗4周后内镜下十二指肠溃疡愈合有效率为91.91%(125/136), 对照组为94.85%(129/136),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治疗8周后内镜下胃溃疡愈合有效率为86.44%(102/118), 对照组为87.39%(104/119),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非劣效统计分析显示, 2组溃疡愈合有效率差值的95%置信区间下限>-10%(十二指肠溃疡为-8.84%, 胃溃疡为-9.54%), 表明试验组溃疡愈合有效率不劣于对照组。PPS与全分析集分析结论一致。全分析集分析结果显示, 试验组和对照组十二指肠溃疡患者的中位腹痛消失时间均为6 d,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和对照组胃溃疡患者的中位腹痛消失时间均为8 d,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和对照组治疗4周后十二指肠溃疡临床症状缓解总有效率分别为95.59%(130/136)和97.79%(133/136),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和对照组治疗8周后胃溃疡临床症状缓解总有效率分别为95.76%(113/118)和93.28%(111/119),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S分析结果显示, 试验组和对照组十二指肠溃疡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5.15%(7/136)和2.21%(3/136),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和对照组胃溃疡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2.71%(15/118)和6.84%(8/117),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奥美拉唑碳酸氢钠干混悬剂口服治疗消化性溃疡的内镜愈合疗效不劣于奥美拉唑镁肠溶片, 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陈金旭[3](2021)在《古代医籍痛胀类脾胃病经方医案的发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 对古代医籍中运用经方治疗痛胀类脾胃病医案进行收集整理,归纳总结出其主要治法,浅析名家运用经方治疗痛胀类脾胃病的特点,并进行数据挖掘,结合中医学相关理论知识,分析组方用药规律,以此为现代临床治疗痛胀类脾胃病提供更多的思路。方法 1.在查阅调研古代医籍中记载痛胀类脾胃病经方医案的相关文献基础上,以浙江中医药大学、浙江省中医药研究院图书馆馆藏图书为资料来源,广泛收集清末(1911年)以前历代名家关于痛胀类脾胃病经方医案的着作,同时参阅大型文献类书《医案类聚》,选取以“胃脘痛”、“痞满”、“腹痛”、“腹胀”相关症状为主症的经方医案作为重点研究对象,通过传统的文献整理方法,研读古代医案资料,对典型案例进行分析评议,归纳总结其治法特色及经方应用特点。2.将符合纳入标准的痛胀类脾胃病经方医案处方作数据规范化处理,录入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软件(V2.5)系统,建立治疗痛胀类脾胃病的经方处方数据库,运用该软件集成的频次统计法、规则分析等数据挖掘方法,统计高频药物、四气五味、归经等,借助数据挖掘的结果来分析探讨治疗痛胀类脾胃病的用药规律及选方思路。结果 1.古代医籍中经方治疗痛胀类脾胃病的治法可归纳为调和法、温补法、消导法、通下法、补益法、清宣法等六种。医家在辨证选方及运用经方配伍时各有其特点。2.符合纳入标准的痛胀类脾胃病经方医案有323则,处方360首,涉及192味中药。3.通过数据统计显示,在痛胀类脾胃病经方医案数据库中,排名前七的药物均超过100次,分别是甘草、茯苓、人参、半夏、桂枝、干姜、白术。按药物功效分类,最多的是补虚药,其次为温里药、理气药、利水渗湿药、解表药。4.药物四气为温热为主,少用寒凉。五味以辛、甘、苦为主。药物归经以脾、胃为主,与肺关系密切。5.出现频数最高的药对是甘草-人参,12味核心药物中能组成理中丸、桂枝汤、五苓散、半夏泻心汤、苓桂术甘汤等经方和二陈汤、六君子汤等时方。结论 历代名家运用经方治疗痛胀类脾胃病,治法多样,选方多用理中丸、半夏泻心汤、桂枝汤、五苓散等,用药各有特点,有保留原方使用,亦有化裁加减。同时,古代名家在治疗胃脘部和腹部的疼痛胀满症状时,治法用药选方有一些区别,值得现代临床学习借鉴。
蔡婉璐[4](2021)在《兰索拉唑单药与联合用药治疗消化性溃疡并出血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比较》文中指出目的:通过比较内镜下成功止血后注射用兰索拉唑单药与联合胃黏膜保护剂和止血药治疗消化性溃疡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有效性与安全性,以寻找针对此症的更优更经济的治疗方案,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相应的依据。方法:参考相关文献确定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2019年12月至2020年9月某三甲医院住院医治的96例消化性溃疡伴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给药方式分为观察组(N=50)与对照组(N=46),观察组注射用兰索拉唑(30mg,ivgtt,bid)治疗,对照组在注射用兰索拉唑(30mg,ivgtt,bid)基础上,联合口服胃黏膜保护剂铝碳酸镁颗粒(0.5g,po,tid)和静脉滴注止血药白眉蛇毒血凝酶粉针(2ku,ivgtt,qd),观察5天后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并分析其卫生经济学相关指标。结果:两组患者基线比较无显着差异,出血量和病情严重程度相当,具有可比性。(1)两组患者的总体疗效对比无明显差异(92%vs 91%,P=0.814),反映有效性的指标如心率、血压、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血细胞比容、血小板、血尿素氮和输血情况均无明显差异(P>0.05),具体如下:a)观察组患者心率从均值85.28次/分降至73.72次/分,对照组患者心率从均值87.40次/分降至74.16次/分,无明显差异(P=0.511;P=0.826)。b)观察组患者收缩压从均值116.98mm Hg升至121.86mm Hg,对照组患者收缩压从均值120.02mm Hg升至127.58mm Hg,无明显差异(P=0.164;P=0.067);观察组患者舒张压从均值73.54mm Hg升至79.58mm Hg,对照组患者舒张压从均值72.00mm Hg升至78.38mm Hg,无明显差异(P=0.345;P=0.592)。c)观察组患者红细胞计数从均值4.43*1012/L降至4.12*1012/L,对照组患者红细胞计数从均值4.17*1012/L降至3.87*1012/L,无明显差异(P=0.158;P=0.146)。观察组患者血红蛋白从均值133.50g/L降至124.18g/L,对照组患者血红蛋白从均值127.18g/L降至116.64g/L,无明显差异(P=0.250;P=0.141)。d)观察组患者血细胞比容从均值39.60vol%降至36.91vol%,对照组患者血细胞比容从均值36.71vol%降至34.96vol%,无明显差异(P=0.078;P=0.184)。观察组患者血小板从均值246.28*109/L降至241.36*109/L,对照组患者血小板从均值229.20*109/L升至233.35*109/L,无明显差异(P=0.211;P=0.534)。e)观察组患者血尿素氮从均值6.09mmol/L降至4.18mmol/L,对照组患者血尿素氮从均值7.31mmol/L降至4.41mmol/L,无明显差异(P=0.056;P=0.305)。f)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各有一例输血,无明显差异(P=0.952)。g)出院后30天随访,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再出血患者均为零,无显着差异。(2)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例数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41)。a)两组患者不良反应监测指标肝功能、肾功能、尿常规均无明显差异(P>0.05)。b)观察组患者谷丙转氨酶从均值23.69U/L降至22.89U/L,对照组患者谷丙转氨酶从均值26.06U/L降至20.63U/L,无明显差异(P=0.614;P=0.598)。观察组患者谷草转氨酶从均值21.28U/L降至19.83U/L,对照组患者谷草转氨酶从均值21.91U/L降至18.92U/L,无明显差异(P=0.787;P=0.547)。观察组患者总胆红素从均值14.38μmol/L降至12.53μmol/L,对照组患者总胆红素从均值12.57μmol/L降至11.59μmol/L,无明显差异(P=0.193;P=0.407)。c)观察组患者乳酸脱氢酶从均值159.38IU/L降至142.62IU/L,对照组患者乳酸脱氢酶从均值165.71IU/L降至150.95IU/L,无明显差异(P=0.297;P=0.099)。观察组患者碱性磷酸酶从均值66.73IU/L降至62.90IU/L,对照组患者碱性磷酸酶从均值70.83IU/L降至69.41IU/L,无明显差异(P=0.362;P=0.113)。观察组患者谷氨酰转肽酶从均值23.81U/L降至20.35U/L,对照组患者谷氨酰转肽酶从均值28.73U/L降至25.86U/L,无明显差异(P=0.305;P=0.176)。d)观察组患者肌酐从均值64.38μmol/L升至66.99μmol/L,对照组患者肌酐从均值67.05μmol/L升至72.75μmol/L,无明显差异(P=0.423;P=0.051)。e)观察组患者尿常规葡萄糖阴性的人数从49人降至47人,对照组患者尿常规葡萄糖阴性的人数没有改变,依旧为42人,无明显差异(P=0.169;P=0.461)。观察组患者尿常规蛋白质阴性的人数从45人升至47人,对照组患者尿常规蛋白质阴性的人数从41人升至44人,无明显差异(P=0.538;P=0.153)。f)两组患者的电解质除钙离子浓度比较有差异外其余电解质均无差异。观察组患者血清中钠离子浓度从均值138.64mmol/L升至139.84mmol/L,对照组患者血清中钠离子浓度从均值138.58mmol/L升至139.78mmol/L,无明显差异(P=0.886;P=0.868)。观察组患者血清中钾离子浓度从均值3.95mmol/L升至4.01mmol/L,对照组患者血清中钾离子浓度从均值4.02mmol/L降至3.97mmol/L,无明显差异(P=0.389;P=0.470)。观察组患者血清中钙离子浓度均值未改变为2.26mmol/L,对照组患者血清中钙离子浓度从均值2.26mmol/L降至2.19mmol/L(P=0.930;P=0.044),但两组患者钙离子浓度均在正常范围。观察组患者血清中镁离子浓度从均值0.83mmol/L升至0.84mmol/L,对照组患者血清中镁离子浓度从均值0.83mmol/L升至0.86mmol/L,无明显差异(P=0.639;P=0.156)。(3)两组患者治疗所需费用比较有明显差异(P=0.001),观察组患者治疗费用均值为4118.01元,对照组患者治疗费用均值为5526.23元。结论:单药注射用兰索拉唑治疗消化性溃疡并出血可以达到与联合联合胃黏膜保护剂和止血药物同样的效果,但可以明显节约治疗费用且安全性良好。
王瑶[5](2021)在《中药白芨在胃ESD术后人工溃疡中的治疗作用》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为探讨中药白芨对于胃内病变行内镜下粘膜剥离术后形成的人工溃疡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材料与方法:本次研究依据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选取从2020年4月至2020年11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北部战区总医院内窥镜科患有胃内黏膜病变或黏膜下病变,行内镜下粘膜剥离术的患者共4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24例。其中对照组为单用艾司奥美拉唑治疗,研究组为中药白芨联合艾司奥美拉唑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病变位置、手术时长、初始人工溃疡面积、术后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术后4周末溃疡面积及愈合情况、术后4周末症候积分情况、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术前与术后四周末肝功(ALT和AST)、肾功(Cr和BUN)情况、以及术后病理学诊断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组成、病变部位、初始人工溃疡面积、手术时长、术后住院时间、住院费用等一般临床资料以及术后病理学方面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2.比较两组患者胃ESD术后4周末人工溃疡面积(1.73±1.24 VS 3.73±2.75cm),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两组患者胃ESD术后4周末人工溃疡愈合情况,研究组愈合率66.67%,好转率91.67%,对照组愈合率29.17%,好转率75.0%,研究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3.比较两组患者术后4周末症候积分情况,两组证候积分均有下降,但研究组较对照组更明显,包括在胃脘痞满(0.76±0.33VS1.67±1.13)、善太息(0.41±0.08VS1.42±1.10)、小便短黄(1.00±0.37VS1.92±0.10)方面,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症状疗效指数情况,研究组痊愈11例,显效9例,有效4例,无效0例,对照组痊愈1例,显效2例,有效20例,无效1例,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4.比较两组术前和术后4周末肝功(ALT和AST)、肾功(Cr和BUN)情况,没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5.在并发症方面,两组各出现一例贲门下ESD术后24h内迟发性出血,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治疗胃黏膜及黏膜下病变是非常安全、有效的。2.在胃ESD术后形成人工溃疡的治疗中,应用中药白芨联合艾司奥美拉唑的疗效优于单用艾司奥美拉唑,能够加快胃ESD术后人工溃疡的愈合速度,提高溃疡愈合质量,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且具有较好的安全性。3.贲门下ESD术后并发出血的概率高于胃其他部位。
陈乐梅[6](2021)在《不同剂量注射用右旋兰索拉唑治疗消化性溃疡出血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评价》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不同剂量注射用右旋兰索拉唑治疗消化性溃疡并出血的有效性及安全性,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9年08月至2020年12月期间因呕血或黑便在宜春市人民医院消化内科住院治疗的消化道出血患者,经胃镜(入院24小时内)检查证实为消化性溃疡并出血,且内镜下Forrest分级为Ia、Ib、IIa、IIb、IIc。共有73名患者纳入研究,所有患者被分为两组,其中,15mg组28例,用药方案为注射用右旋兰索拉唑15mg,每天两次,连续用药5天;30mg组45例,用药方案为注射用右旋兰索拉30mg,每天两次,连续用药5天。观察所有入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不良事件发生率,评估不同剂量注射用右旋兰索拉唑治疗消化性溃疡并出血的有效性及安全性,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结果】1.两组患者一般情况:包括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合并疾病、内镜分级、幽门螺杆菌(Helicopter Pylori,HP)感染情况、出血量、出血程度、伴随症状等,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两组患者72小时止血效果:两组患者72h止血率均为100%。3.治疗期间,两组患者5天内因再次内镜止血、需输血、需手术患者比率均为0.00%,两组之间对比无显着性差异。4.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15mg组3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71%,30mg组5例,不良事件发生率为11.11%,两组对比无显着性差异(χ2=3.926,P=0.058>0.05)。【结论】注射用右旋兰索拉唑15mg q12h在消化性溃疡并出血的临床疗效上非劣效于注射用右旋兰索拉唑30mg q12h,安全性良好。
孟祥芳[7](2021)在《2型糖尿病合并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特征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2型糖尿病合并消化性溃疡与单纯性消化性溃疡患者的回顾性分析,比较2型糖尿病合并消化性溃疡与单纯性消化性溃疡患者的一般资料、临床表现、溃疡部位、溃疡数目、溃疡大小、并发症、幽门螺杆菌(Hp)感染及根除、溃疡愈合情况的差异,比较不同糖尿病病程及糖化血红蛋白(Hb A1c)水平时Hp感染及根除、溃疡愈合情况的差异,分析2型糖尿病合并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特点,研究糖尿病对消化性溃疡的影响,提高对2型糖尿病合并消化性溃疡的认识,为进一步治疗提供临床指导。方法:对2011年1月至2020年12月期间收入吉林大学第一医院胃肠内科并经胃镜检查明确诊断为消化性溃疡的1035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合并有2型糖尿病的172例患者作为观察组,未合并糖尿病的单纯性消化性溃疡863例作为对照组。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间性别、年龄、吸烟、饮酒、血常规、凝血常规、白蛋白、血脂水平等一般情况,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间临床表现、溃疡部位、大小、数目、并发症、Hp感染、根除及溃疡愈合情况;比较观察组不同糖尿病病程和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时Hp感染、根除及溃疡愈合情况;探寻溃疡愈合的影响因素,总结2型糖尿病合并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特征。结果:1、两组的性别、吸烟、饮酒、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血红蛋白、白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年龄≥60岁患者所占比例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观察组凝血酶原时间异常患者所占比例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7);观察组凝血酶原活动度异常患者所占比例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观察组血小板异常患者所占比例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观察组甘油三酯异常患者所占比例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2、观察组呕血、恶心呕吐、反酸烧心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黑便、腹痛发生率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腹胀、无症状发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观察组胃溃疡的发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十二指肠溃疡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观察组复合性溃疡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溃疡大小和溃疡数目上,观察组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出现出血、梗阻的比例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观察组Hp感染的比例高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Hp根除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溃疡治疗无效的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溃疡治疗无效的风险增加,约为对照组的16.572倍(OR=16.572,95%CI=4.185-65.618);经过抗Hp治疗,Hp未根除患者溃疡治疗无效的风险增加,约为Hp根除患者的16.456倍(OR=16.456,95%CI=4.114-65.830)。5、按糖尿病病程<5年、5-10年、≥10年将观察组分为三组,≥10年组Hp感染率最高,与5-10年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两两间对比,无差异(P>0.05)。三组之间Hp根除率及溃疡愈合情况无差异(P>0.05)。6、按Hb A1c水平≤7%、7-9%、>9%将观察组分为三组,三组之间Hp感染率无差异(P>0.05)。随着Hb A1c水平的升高,Hp根除率、溃疡愈合有效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与单纯性消化性溃疡患者相比,2型糖尿病合并消化性溃疡患者胃溃疡的发病率偏高,十二指肠溃疡的发病率偏低。2、与单纯性消化性溃疡患者相比,2型糖尿病合并消化性溃疡患者Hp根除率较低,溃疡愈合效果更差。3、随着Hb A1c水平的升高,2型糖尿病合并消化性溃疡患者Hp根除率降低,溃疡愈合效果更差。4、糖尿病、Hp未根除是消化性溃疡治疗无效的独立影响因素。控制血糖稳定、根除Hp有利于提高溃疡治疗效果。
李明宽[8](2021)在《疏肝愈疡汤联合西药治疗肝胃郁热型消化性溃疡的临床观察》文中指出目的:观察疏肝愈疡汤联合西药治疗肝胃郁热型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症状,胃镜下溃疡愈合效果,幽门螺旋杆菌的根除率以及溃疡复发率,从而客观的评价疏肝愈疡汤联合西药治疗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从现代医学及传统医学两种视角探讨其治疗消化性溃疡的作用机理。方法:收集2018年10月至2019年9月于湖北省中医院叶松主任门诊就诊,临床诊断为消化性溃疡(Peptic Ulcer,PU)活动期,中医辨证为胃脘痛,肝胃郁热证的患者资料。根据纳入、排除标准,最终符合本次研究标准的PU患者共80例,按就诊先后顺序编号并采用随机数字法将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以服用泮托拉唑为基础,若有Hp感染再予阿莫西林+克拉霉素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运用导师自拟疏肝愈疡汤治疗。总疗程为8周,并复查内镜,期间客观记录患者各项观察指标,分别将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结束后的全部及单项证候量化积分进行组内比较,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全部及单项证候量化积分,以此来了解患者的病情变化;比较治疗前、后内镜下溃疡愈合程度、幽门螺旋杆菌根除率;通过电话等方式进行随访,比较疗程结束3月后两组的溃疡复发率,以此来评估疏肝愈疡汤的临床疗效。结果:1、全部临床证候量化积分:经t检验,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全部临床证候量化积分组内及组间对比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两组患者经过治疗后其症状均有改善,且治疗组更加明显。可能与治疗组中药组方中的药物成分具有减少胃酸分泌、抗炎镇痛、促进溃疡修复等作用有关。2、单项临床证候量化积分:将各组患者治疗前、后行组内比较,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单项临床证候量化积分,经t检验,结果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其中治疗组口干症状的变化优于对照组(P<0.05),在两胁胀满、烦躁易怒、胃脘疼痛、泛酸、口苦的症状改善显着优于对照组(0.01<P<0.05);在便秘症状方面,两组的比较结果无统计学意义(P>0.05)。究其原因,可能与部分老年受试者还存在气阴亏虚的情况有关。3、临床痊愈率:治疗组共40例患者的临床痊愈率为77.5%,其中临床痊愈:显效:有效:无效=17:14:5:4;而对照组40例患者的临床痊愈率为60%,其中临床痊愈:显效:有效:无效=8:16:10:6。经过秩和检验,两组患者的临床痊愈率有差异(P<0.05),治疗组痊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说明治疗组疗效更好。4、溃疡愈合率:治疗组40例患者的溃疡愈合率为72.5%,其中临床痊愈:显效:有效:无效=16:13:8:3;而对照组40例患者的溃疡愈合率为62.5%,其中临床痊愈:显效:有效:无效=7:18:6:9。经秩和检验,两组相比较,检验结果有差异(P<0.05),治疗组的溃疡愈合率优于对照组,说明治疗组在促进溃疡面愈合方面优于对照组。5、幽门螺旋杆菌根除率:治疗组31例患者经治疗后幽门螺旋杆菌阴性:阳性为25:6,根除率为81%。对照组28例患者经治疗后幽门螺旋杆菌阴性:阳性为15:13,根除率为54%。经卡方检验,治疗组和对照组有差异(P<0.05),说明治疗组的根除率明显高于对照组。6、溃疡复发率:治疗组40例患者经治疗后溃疡复发率为15%,其中未复发:复发=34:6;对照组溃疡复发率为35%,其中未复发:复发=26:14。经卡方检验,两组数据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并且治疗组的溃疡复发率低于对照组。7、两组在治疗期间均未出现明显药物过敏和不良反应,其相关检查均未发现明显异常,说明两组治疗方案均具备安全性。结论:疏肝愈疡汤联合西药治疗肝胃郁热型消化性溃疡疗效明确,在改善临床症状、促进溃疡面的愈合、提升幽门螺旋杆菌的根除率以及降低溃疡复发率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治疗期间未发现明显药物不良反应,值得进一步研究及临床推广运用。
谭俊[9](2021)在《基于网络药理学的温阳运脾汤治疗消化性溃疡的作用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研究通过对各类生物信息网络数据库(如TCMSP数据库、Gene Cards数据库等)的信息挖掘,进行温阳运脾汤治疗消化性溃疡的网络药理学研究,取得温阳运脾汤组方中所含潜在活性成分以及本方治疗消化性溃疡的潜在基因靶点,同时通过构建PPI网络、进行GO功能富集分析、KEGG通路富集分析等,筛选核心靶点并预测潜在靶点所发挥的功能及参与的通路,并构建“药物-成分-靶点-通路”网络,探讨本方治疗消化性溃疡的作用机制。方法:通过对TCMSP数据库以温阳运脾汤各单味药的标准中药名称或拉丁文为检索词进行数据检索,筛选出温阳运脾汤的潜在活性成分及对应的药物靶点,再通过Uniprot数据库将靶点名称进行基因名称标准化。然后对Gene Cards数据库进行检索,得到消化性溃疡相关的疾病靶基因,将两组基因进行映射取得交集靶基因,作为本方治疗消化性溃疡的潜在靶点。再运用String数据库及Cytoscape软件对潜在靶点进行分析并构建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同时筛选出温阳运脾汤治疗消化性溃疡的核心靶点。再运用RStudio软件对David v6.8数据库进行温阳运脾汤治疗消化性溃疡潜在靶点的GO功能以及KEGG通路富集分析,最后利用Cytoscape软件构建出“药物-成分-靶点-通路”网络。结果:1.温阳运脾汤的活性成分和作用靶点:通过TCMSP平台,设置筛选条件为口服生物利用度(oral bioavailability,OB)>30%,并且类药性(drug likeness,DL)>0.18,共筛选出温阳运脾汤组方中药潜在药物活性成分共156种,具有标准化注释基因名称的温阳运脾汤的作用靶点共224个。2.消化性溃疡相关疾病靶基因以及交集靶点:基于Gene Cards数据库以“Peptic Ulcer”、“Gastric Ulcer”、“Duodenal Ulcer”关键词检索得到消化性溃疡疾病相关靶点共1001个,通过RStudio软件运用R语言将温阳运脾汤的潜在靶点与消化性溃疡疾病相关靶点进行映射后得到交集靶点共106个。3.交集靶点PPI网络:运用String数据库进行温阳运脾汤治疗消化性溃疡的潜在靶点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数据的获取,再输入Cytoscape软件进行PPI网络的构建,在网络中共有105个节点、1823条边。根据Degree值设置节点大小及颜色,根据Cyto NCA插件对网络进行拓扑学分析,计算出Degree中位数的2倍为64,BC的中位数为22.296047,CC的中位数为0.5745856,以节点的拓扑参数大于或等于上述值为筛选条件,共得到17个靶点作为温阳运脾汤治疗消化性溃疡的核心靶点,按节点Degree值大小进行排列依次是:IL6、AKT1、TP53、CASP3、VEGFA、MAPK3、JUN、PTGS2、MAPK8、EGF、MMP9、STAT3、EGFR、CXCL8、CAT、MYC、MAPK1。4.富集分析结果:通过对温阳运脾汤治疗消化性溃疡潜在靶点进行GO功能富集分析及KEGG通路富集分析,共富集得到1517个GO条目,包含了1418个生物进程、23个细胞组分和76个分子功能,涉及了细胞对化学应激的反应(cellular response to chemical stress)、对细菌来源分子的反应(response to molecule of bacterial origin)、氧化应激反应(response to oxidative stress)、细胞对外界刺激的反应(cellular response to external stimulus)、MAP激酶活性(MAP kinase activity)、过氧化物酶活性(peroxidase activity)、丝氨酸水解酶活性(serine hydrolase activity)、蛋白质丝氨酸/苏氨酸/酪氨酸激酶活性(protein serine/threonine/tyrosine kinase activity)、生长因子受体结合(growth factor receptor binding)等。KEGG通路富集分析共富集到131条KEGG通路,涉及了糖尿病并发症中的AGE-RAGE信号通路(AGE-RAGE signaling pathway in diabetic complications)、IL-17信号通路(IL-17 signaling pathway)、内分泌抵抗(Endocrine resistance)、肿瘤坏死因子信号通路(TNF signaling pathway)、Th17细胞分化(Th17 cell differentiation)、细胞凋亡(Apoptosis)、Fox O信号通路(Fox O signaling pathway)、T细胞受体信号通路(T cell receptor signaling pathway)、PI3K-Akt信号通路(PI3K-Akt signaling pathway)、HIF-1信号通路(HIF-1 signaling pathway)等。5.“药物-成分-靶点-通路”网络的构建:将前面所得数据中药物、成分、靶点以及通路的对应关系文件输入Cytoscape软件进行“药物-成分-靶点-通路”网络的构建,该网络共有273个节点和1587条边,包含了9种中药、128种活性成分、106个基因靶点以及30条KEGG通路,体现出温阳运脾汤治疗消化性溃疡是通过多成分、多把点、多途径作用下的产生治疗的效果。结论:1.通过对温阳运脾汤有效活性成分的检索及筛选,发现温阳运脾汤包含了多种活性成分,其治疗消化性溃疡是多种成分共同发挥作用的结果,其中β-谷甾醇、木犀草素、山柰酚、豆甾醇、儿茶素等在多味中药中均有分布,包含了抗炎、抗菌、抗肿瘤等作用,可能为温阳运脾汤治疗消化性溃疡的主要成分。2.通过对温阳运脾汤治疗消化性溃疡的潜在作用靶点的预测以及核心靶点的筛选,发现温阳运脾汤可作用于多个与消化性溃疡相关的疾病靶点,其中主要的核心靶点为:IL6、AKT1、TP53、CASP3、VEGFA、MAPK3、JUN、PTGS2、MAPK8、EGF、MMP9、STAT3、EGFR、CXCL8、CAT、MYC、MAPK1,这些靶点分别参与了消化性溃疡细胞损伤、增殖、分化、修复以及炎症反应的调控等过程。3.通过对温阳运脾汤治疗消化性溃疡的潜在靶点的GO功能富集分析以及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发现温阳运脾汤治疗消化性溃疡的潜在靶点在生物功能以及信号通路的富集上与细胞增殖、分化、代谢、凋亡、炎症反应以及免疫应答的调控等方面密切相关。4.综合本研究的结果进行分析,发现温阳运脾汤治疗消化性溃疡是通过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的协同作用下,对消化性溃疡中炎症免疫反应的调节、肿瘤发生的调控以及细胞生长分化及修复产生干预作用,从而起到治疗效果,同时本方可能也参与了对HP感染引起的免疫应答反应,对于HP感染相关的消化性溃疡亦具有治疗效果。
雷健茨[10](2021)在《黄贵华教授治疗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用药规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挖掘黄贵华教授治疗消化性溃疡的遣方处药规律,总结导师诊治此病的临证经验及学术思想,以期传承名家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经数据挖掘得到的核心组方药物,使用网络药理学方法预测药物活性成分-疾病靶点-通路之间的联系,探索核心药物对疾病的作用机制。方法:(1)按照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收集导师门诊诊疗消化性溃疡的医案,将要素输入Excel表格后利用中医传承计算平台对药物频次和患者症状频数进行统计,算法采用关联规则和K均值聚类。(2)数据挖掘得到治疗消化性溃疡的核心药物组方后,综合应用TCMSP数据库、Gene Cards数据库、OMIM数据库等收集药物活性成分和疾病潜在靶点信息,绘制PPI网络图,使用Metascape数据平台进行GO功能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采用iGEMDOCK软件进行分子对接。结果:1.黄贵华教授治疗消化性溃疡医案研究结果药物信息:共88味药,出现频次为1789次,高频药物有白术、砂仁、豆蔻、炙甘草等。使用频率最高的是补虚药、化湿药以及消食药三类。补虚药中补气药频次最高,其次为补阳药。药物多为甘温之品。高频药对有砂仁+豆蔻、砂仁+白术、白术+豆蔻、白术+炙甘草、砂仁+炙甘草等,小茴香→白术、苍术→广藿香、补骨脂→白术这3个组合药对置信度为1。药物聚类中白术、豆蔻、姜半夏、茯苓、砂仁、党参为主的类似处方频次最高。症状-舌脉信息:整理规范后的病案统计临床症状和舌脉象共计117个,频次共1067次,频次前列的有胃脘痛、舌淡白、反酸、口干等。高频症状组合有口干+口苦、反酸+嗳气、胃脘痛+舌淡白、舌淡白+苔白等,胃脘痛,口苦,大便稀烂→口干、舌淡白,嗳气,脉弱→反酸等17条关联规则置信度均为1。聚类分析中苔薄白、胃脘痛、舌淡红、胃脘痞闷、舌淡白、反酸为主的核心症状频次最高。2.核心组方网络药理学预测结果药物活性成分与疾病的潜在交集靶点共64个;PPI网络中JUN、AKT1、TNF等是连接度较高的靶点;其生物过程有活性氧代谢过程、对脂多糖的反应、氧化应激反应等;相关分子功能富集主要有细胞因子受体结合、血红素结合、抗氧化活性等;分子对接中结合性最好的靶点和化合物分别是MMP9和槲皮素。结论:1.黄贵华教授治疗消化性溃疡用药规律研究结论黄贵华教授诊疗消化性溃疡,细查寒热阴阳随证而治,兼顾地区湿热气候和现代环境影响,湿恋先化湿开路,再行健脾护肾之法固本培元,治疗中能预判疾病变化,遣方有攻有守,同时善用药对配伍,以达协同增效之功。2.核心组方网络药理学分析结论数据挖掘用药规律得到黄贵华教授治疗消化性溃疡的核心药物组方(白术、豆蔻、姜半夏、茯苓、砂仁、党参),运用网络药理学方法工具预测发挥重要作用的药物成分,直观呈现靶点在通路上的机制。在以四君子汤类方为代表的核心组方药物中,推测槲皮素、木犀草素、黄芩素等中药成分能够通过影响PPARG、MMP9、VEGF、PTGS2等关键靶点,发挥抗氧化、抗炎、修复胃黏膜、参与免疫调节等作用,结合GO功能富集分析以及KEGG通路富集分析,这些潜在靶点在生物功能以及信号通路的富集上与细胞活性氧代谢过程、氧化应激反应、对有毒物质的反应等密切相关,从而起到治疗效果。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数据来源 |
| 1.2 文献选择 |
| 1.2.1 纳入标准 |
| 1.2.2 排除标准临床治疗未有疗效的文献; |
| 1.3 数据处理 |
| 1.4 数据分析 |
| 2 结果 |
| 2.1 中药治疗消化性溃疡高频药物使用频数、性味、归经、功效分类情况 |
| 2.2 中药治疗消化性溃疡高频药物关联规则分析 |
| 2.3 中药治疗消化性溃疡高频药物聚类分析 |
| 2.4 脾胃虚寒型消化性溃疡用药特点分析 |
| 2.4.1 |
| 2.4.2 脾胃虚寒型消化性溃疡用药聚类分析 |
| 3 讨论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一、古代医籍痛胀类脾胃病经方医案治法及特点分析 |
| (一) 痛胀类脾胃病经方医案治法举要 |
| 1. 调和法 |
| 2. 温补法 |
| 3. 消导法 |
| 4. 通下法 |
| 5. 补益法 |
| 6. 清宣法 |
| (二) 古代医籍经方治疗痛胀类脾胃病的特点 |
| 1. 胃脘痛 |
| 2. 痞满 |
| 3. 腹痛 |
| 4. 腹胀 |
| 二、古代医籍痛胀类脾胃病经方医案用药规律研究 |
| (一) 古代医籍痛胀类脾胃病经方医案方药数据库的规范及建立 |
| 1. 数据来源 |
| 2. 数据的纳入与排除标准 |
| 3. 数据处理 |
| (二) 处方用药数据统计结果 |
| 1. 高频药物统计结果 |
| 2. 高频药物类别频数统计 |
| 3. 药物四气分布 |
| 4. 药物五味分布 |
| 5. 药物归经分布 |
| 6. 基于关联规则的处方组方规律分析 |
| (三) 数据分析 |
| 1. 胃脘痛、痞满、腹痛、腹胀高频药物分析 |
| 2. 痛胀类脾胃病高频药物分析 |
| 3. 43味高频药物属性和功效分类及其体现治法 |
| 4. 药物四气、五味、归经结果探讨 |
| 5. 用药模式及关联规则分析 |
| 6. 核心药物分析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文献综述 中医药治疗消化性溃疡现代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摘要 |
| Abstract |
| 英文缩略词表 |
| 第一章 前言 |
| 1.1 概述 |
| 1.2 临床表现 |
| 1.3 病因与发病机制 |
| 1.3.1 胃酸和胃蛋白酶 |
| 1.3.2 幽门螺杆菌 |
| 1.3.3 非甾体类抗炎药 |
| 1.3.4 其他危险因素 |
| 1.4 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诊疗指南 |
| 1.5 诊断与治疗现状 |
| 1.6 兰索拉唑的概述 |
|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
| 2.1 研究设计 |
| 2.2 研究目的 |
| 2.3 病例选择标准 |
| 2.3.1 入选标准 |
| 2.3.2 排除标准 |
| 2.4 病例分组 |
| 2.5 治疗方案 |
| 2.6 收集数据 |
| 2.7 疗效评价指标与方法 |
| 2.7.1 有效止血判断标准 |
| 2.7.2 疗效判定标准 |
| 2.7.3 临床再出血判断标准 |
| 2.8 统计分析 |
| 第三章 研究结果 |
| 3.1 基线资料 |
| 3.2 临床疗效对比 |
| 3.2.1 总体疗效对比 |
| 3.2.2 心率治疗前后比较 |
| 3.2.3 收缩压、舒张压比较 |
| 3.2.4 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水平比较 |
| 3.2.5 血细胞比容和血小板比较 |
| 3.2.6 血尿素氮水平比较 |
| 3.2.7 治疗期间输血情况比较 |
| 3.2.8 再出血发生率 |
| 3.3 不良反应以及安全性的指标比较 |
| 3.3.1 不良反应发生例数与频率比较 |
| 3.3.2 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总胆红素比较 |
| 3.3.3 乳酸脱氢酶、碱性磷酸酶、谷氨酰转肽酶水平比较 |
| 3.3.4 肌酐水平比较 |
| 3.3.5 尿常规(葡萄糖、蛋白质)比较 |
| 3.3.6 电解质(钠、钾、钙、镁)比较 |
| 3.4 治疗所需费用比较 |
| 第四章 讨论 |
| 4.1 消化性溃疡并出血的药物治疗分析 |
| 4.2 局限性和进一步研究方向 |
| 第五章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个人简历 |
| 摘要 |
| Abstract |
| 英文缩略词表 |
| 前言 |
| 1 胃黏膜及黏膜下病变特点及诊断概述 |
| 2 内镜下黏膜剥离术的起源与发展 |
| 3 中医角度追溯病名及病因病机 |
| 4 辨证分型及治疗 |
| 材料与方法 |
| 1 研究对象与分组 |
| 2 诊断标准 |
| 3 纳入标准、排除标准与剔除、终止试验标准 |
| 4 实验药品与器械 |
| 5 研究方法 |
| 6 疗效评价指标 |
| 7 ESD手术操作及术后处理 |
| 8 统计学分析 |
| 结果 |
| 1 患者一般临床资料比较 |
| 2 两组患者初始人工溃疡面积、手术时间、术后有无出血和穿孔并发症比较 |
| 3 两组术后住院时间与住院费用比较 |
| 4 两组胃ESD术后四周末人工溃疡面积及愈合情况比较 |
| 5 两组患者症候评分情况比较 |
| 6 两组患者安全性指标比较 |
| 7 术后病理学比较 |
| 讨论 |
| 结论 |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中药白芨在胃ESD术后人工溃疡中的治疗作用 |
| 参考文献 |
| 个人简介 |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中英文缩略词表 Abbreviations |
| 第一章 前言 |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 2.1 研究设计 |
| 2.2 研究目的 |
| 2.3 研究对象 |
| 2.4 入选标准 |
| 2.5 排除标准 |
| 2.6 患者退出标准 |
| 2.7 研究伦理 |
| 2.8 患者知情同意 |
| 2.9 患者分组及给药方案 |
| 2.10 研究流程 |
| 2.11 观察指标 |
| 2.12 输血指征 |
| 2.13 有效性评价标准 |
| 2.14 安全性评价标准 |
| 2.15 统计分析 |
| 第三章 结果 |
| 3.1 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对比 |
| 3.1.1 两组患者性别差异 |
| 3.1.2 两组患者年龄对比 |
| 3.1.3 两组患者生命体征对比 |
| 3.1.4 两组患者伴随病症情况对比 |
| 3.1.5 两组患者溃疡类型对比 |
| 3.1.6 两组患者溃疡数目对比 |
| 3.1.7 两组患者内镜FORREST分级对比 |
| 3.1.8 两组患者合并HP感染情况对比 |
| 3.1.9 两组患者呕血量对比 |
| 3.1.10 两组患者便血量对比 |
| 3.1.11 两组患者出血程度对比 |
| 3.1.12 两组患者给药前行内镜下止血治疗情况对比 |
| 3.2 两组患者疗效分析 |
| 3.2.1 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白细胞变化情况对比 |
| 3.2.2 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红细胞变化情况对比 |
| 3.2.3 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红细胞变化情况对比 |
| 3.2.4 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红细胞变化情况对比 |
| 3.2.5 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血小板变化情况对比 |
| 3.2.6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电解质变化情况对比 |
| 3.2.7 两组患者用药后不同时间点临床止血率情况对比 |
| 3.2.8 两组患者72h止血情况对比 |
| 3.2.9 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再出血情况对比 |
| 3.2.10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BUN水平对比 |
| 3.2.1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Scr水平对比 |
| 3.3 安全性分析 |
| 3.3.1 两组患者给药前后肝功能变化情况组间对比 |
| 3.3.2 15mg组给药前后肝功能对比 |
| 3.3.3 30mg组给药前后肝功能对比 |
| 3.3.4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比 |
| 3.4 疗效小结 |
| 第四章 讨论 |
| 4.1 研究结果分析 |
| 4.1.1 两组患者人口统计学和其它基线特征 |
| 4.1.2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分析 |
| 4.1.3 两组患者安全性概况 |
| 4.2 不足与展望 |
| 第五章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个人简历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 第1章 绪论 |
| 第2章 综述 |
| 2.1 流行病学 |
| 2.2 发病机制 |
| 2.2.1 自主神经病变 |
| 2.2.2 微血管病变 |
| 2.2.3 内分泌功能失调 |
| 2.2.4 胃肠道组织形态学改变 |
| 2.2.5 肠道微生态改变 |
| 2.3 临床特征 |
| 2.3.1 症状 |
| 2.3.2 消化性溃疡的类型 |
| 2.3.3 并发症 |
| 2.3.4 与Hp感染的关系 |
| 2.3.5 愈合情况 |
| 2.4 治疗 |
| 2.4.1 抑酸 |
| 2.4.2 根除HP |
| 2.4.3 NSAIDs合并PUB的管理 |
| 2.4.4 糖尿病管理 |
| 2.4.5 中西医结合治疗 |
| 第3章 对象与方法 |
| 3.1 研究对象 |
| 3.1.1 纳入标准 |
| 3.1.2 排除标准 |
| 3.2 研究内容及方法 |
| 3.3 观察指标 |
| 3.4 统计学分析 |
| 第4章 结果 |
| 4.1 入组情况 |
| 4.2 一般资料 |
| 4.3 临床表现 |
| 4.4 内镜下表现 |
| 4.4.1 两组溃疡部位比较 |
| 4.4.2 两组溃疡大小比较 |
| 4.4.3 两组溃疡数目比较 |
| 4.4.4 两组并发症的比较 |
| 4.5 两组HP感染、根除、溃疡愈合情况的对比 |
| 4.6 糖尿病组间对比 |
| 4.6.1 不同糖尿病病程HP感染、根除、溃疡愈合情况的对比 |
| 4.6.2 不同HBA1C水平HP感染、根除、溃疡愈合情况的对比 |
| 4.7 消化性溃疡愈合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
| 第5章 讨论 |
| 5.1 一般特点 |
| 5.2 临床症状 |
| 5.3 内镜表现 |
| 5.4 与HP感染的关系 |
| 5.5 愈合情况 |
| 第6章 研究不足 |
| 第7章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缩略词表 |
| 前言 |
| 临床研究 |
| 1.诊断标准 |
| 1.1 西医诊断标准 |
| 1.2 中医诊断标准 |
| 2 病例标准 |
| 2.1 纳入标准 |
| 2.2 排除标准 |
| 2.3 剔除、脱落、终止标准 |
| 3.临床资料 |
| 3.1 病例来源 |
| 3.2 一般资料 |
| 4.治疗方案 |
| 4.1 治疗方法 |
| 5.观察指标 |
| 5.1 临床证候观察指标 |
| 5.2 疗效指标 |
| 5.3 安全性观察指标 |
| 6.疗效评定标准 |
| 6.1 中医证候疗效评价标准 |
| 6.2 内镜疗效判断标准 |
| 6.3 溃疡复发率判定标准 |
| 6.4 安全性判断标准 |
| 7.统计分析方法 |
| 8.结果 |
| 讨论 |
| 1.现代医学对消化性溃疡的认识 |
| 2.现代医学对消化性溃疡的治疗 |
| 3.祖国医学认识消化性溃疡的历史沿革 |
| 4.祖国医学治疗消化性溃疡的历史沿革 |
| 5.现代医学药理分析 |
| 6.叶松教授对PU的理解 |
| 7.疏肝愈疡汤现代药理学分析 |
| 8.临床疗效分析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附录1:综述 近5年消化性溃疡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附录2:论文发表情况 |
| 致谢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1 理论研究 |
| 1.1 消化性溃疡的中医研究进展 |
| 1.1.1 消化性溃疡的中医命名和历史沿革 |
| 1.1.2 病因病机 |
| 1.1.3 中医治疗 |
| 1.1.4 小结 |
| 1.2 现代医学对于消化性溃疡的认识 |
| 1.2.1 病因与发病机制 |
| 1.2.2 病理生理 |
| 1.2.3 诊断标准 |
| 1.2.4 西医治疗 |
| 1.2.5 小结 |
| 2 温阳运脾汤治疗消化性溃疡的作用机制的网络药理学研究 |
| 2.1 温阳运脾汤的活性成分筛选及靶点预测 |
| 2.1.1 材料与方法 |
| 2.1.2 结果 |
| 2.1.3 小结 |
| 2.2 消化性溃疡疾病靶点的筛选和药物治疗疾病潜在靶基因的预测 |
| 2.2.1 材料与方法 |
| 2.2.2 结果 |
| 2.2.3 小结 |
| 2.3 潜在作用靶点PPI网络的构建与分析 |
| 2.3.1 材料与方法 |
| 2.3.2 结果 |
| 2.3.3 小结 |
| 2.4 潜在作用靶点的生物功能富集分析以及“药物-成分-靶点-通路”网络的构建 |
| 2.4.1 材料与方法 |
| 2.4.2 结果 |
| 2.4.3 小结 |
| 2.5 讨论 |
| 2.5.1 温阳运脾汤治疗消化性溃疡的中医理论依据 |
| 2.5.2 温阳运脾汤治疗消化性溃疡的机制预测 |
| 2.6 不足与展望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中药网络药理学研究现状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1 资料来源 |
| 1.1 处方来源 |
| 1.2 纳入和排除标准 |
| 2 研究方法 |
| 2.1 数据收集 |
| 2.2 数据预处理 |
| 2.3 挖掘方法 |
| 2.4 网络药理学机制研究 |
| 3 研究结果 |
| 3.1 基本信息 |
| 3.2 频数分析 |
| 3.3 关联规则 |
| 3.4 聚类分析 |
| 3.5 核心组方网络药理学分析 |
| 4 讨论与小结 |
| 4.1 古代典籍关于PU的认识 |
| 4.2 当代医家对PU的诊治经验 |
| 4.3 黄贵华教授辨治PU学术思想 |
| 4.4 数据挖掘分析 |
| 4.5 核心组方的网络药理学机制分析 |
| 4.6 问题与展望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缩略词表 |
| 综述 消化性溃疡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