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雪桦[1](2019)在《如意金黄凝胶治疗下肢静脉曲张微创术后血栓性浅静脉炎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与评价如意金黄凝胶治疗下肢静脉曲张微创术后血栓性浅静脉炎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为微创术后下肢血栓性静脉炎的治疗提供合理优化的中医中药外治方案。方法:采用随机、平行对照(非劣性试验)的设计,选择2018年1月~2019年1月下肢静脉曲张微创术后并发血栓性浅静脉炎的上海市中医医院外二科住院患者。应用SPSS 21.0软件完全随机设计分组,将纳入的患者按就诊顺序以1:1的比例随机分配到治疗组(如意金黄凝胶)或对照组(金黄膏),其中两组共脱落剔除4例,最终入组64例,每组32例。所有患者于微创术后第7天起连续外用药2周,共随访3个月。于术后7天、术后2周、术后3周、术后3月,观察比较两种治疗方法对下肢硬结范围及数目、中医临床症状积分、VAS评分的影响,于术后7天、术后3月时比较患肢的复发率、硬结消失时间、血流动力学指标,评价两组的临床疗效,并对患者局部及全身不良反应作出安全性评价。结果:(1)患者下肢硬结范围:组内比较:术后7d、术后2w、术后3w、术后3m四个访视点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组间比较:术后3月(t=-1.679,P=0.101),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2周(t=-2.917,P=0.005)、术后3周(t=-3.230,P=0.002)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患者下肢硬结数目:组间比较,用药疗程结束后,两组硬结数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下肢硬结消失所需时间:两组下肢硬结消失时间经秩和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总体疗效比较:通过硬结的治愈显效率综合评价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用药疗程结束后,治疗组(90.62%)的愈显率高于对照组(65.63%),经Fisher的精确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中医临床症状积分比较:组内比较:两组皮损处肤色积分、疼痛情况积分、肿胀积分、皮温积分、硬结积分在4个访视点各自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各积分项目的组间效应检验结果显示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其中不同访视点组间比较,术后2周时皮损处肤色情况积分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周时下肢硬结积分、皮温积分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余访视点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血栓性浅静脉炎复发率:术后3月随访,治疗组无复发病例,对照组有1例复发,经Fisher确切概率法计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VAS评分:组内比较:四个访视点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组间比较:组间效应检验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术后2周、术后3月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3周时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8)血流动力学比较:两组在治疗前与随访结束时的组间与组内比较,全血粘度中全血比低切粘度、全血比中切粘度、全血比高切粘度及毛细血浆粘度前后均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用药疗程结束后,超声下血流情况比较,治疗组(84.38%)的总治愈率高于对照组(56.25%),经卡方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9)安全性指标:两组治疗期间均生命体征平稳且辅助检查结果未出现有意义的临床改变。在外治的安全性上,对照组有2例患者因局部皮肤轻度瘙痒退出临床实验。所有患者未发现其它不良反应,无皮肤糜烂溃破,无全身不适症状。结论:如意金黄凝胶可以改善微创术后血栓性浅静脉炎红肿热痛的症状体征,缩小硬节范围,较金黄膏组可加快硬结吸收消散、降低VAS疼痛评分,且超声下血流情况改善更明显,总体疗效更好。如意金黄凝胶外治本病临床疗效较好,作用安全、无明显不良反应。
张志鹏,倪育淳[2](2018)在《中药复方藤芷膏防止肺癌化疗后静脉炎发生的60例临床观察》文中提出[目的]观察复方藤芷膏涂擦防止肺癌化疗后静脉炎发生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60例肺癌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将肺癌患者随机分配到预防治疗组和预防对照组。预防治疗组:输注化疗前涂擦山西省中医院自制中药复方藤芷膏,用保鲜膜覆盖,每天1次,每次为3 h,连续3 d,时间为2个化疗周期;预防对照组:输注化疗前涂擦碘伏,用保鲜膜覆盖,每日1次,每次为3 h,连续3 d,时间为2个化疗周期。观察2组采用临床症状、化疗性静脉炎分级来评价有效率。[结果]在临床症状比较中预防治疗组和预防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6.6%和46.6%,静脉炎分级比较中预防治疗组和预防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6.6%和46.6%,两组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预防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预防对照组,且治疗组未出现不良事件。[结论]本院中药制剂复方藤芷膏有明显缓解化疗中和化疗后静脉反应,助化疗可以顺利进行,并且未见不良反应发生,值得临床广泛运用。
廖淑芬[3](2018)在《四妙勇安超微颗粒外敷治疗化疗性静脉炎的临床观察》文中指出目的:观察四妙勇安超微颗粒外敷治疗化疗性静脉炎的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拟观察病例70例,按随机数字表分为试验组、对照组各35例.治疗组以四妙勇安超微颗粒湿敷,对照组以50%硫酸镁湿敷。观察过程中因相关患者未按规定进行治疗、检查等原因,将治疗组中不符合要求的5例予以剔除,对照组中剔除5例,得到有效例数为治疗组30例,对照组30例。治疗组:予四妙勇安超微颗粒湿敷;对照组:予以单纯50%硫酸镁纱布湿敷;每天观察记录患者静脉炎状况,5天后进行疗效评价,并观察患者局部疗效、中医证候积分、生活质量评分(卡氏评分)、一般体查项目、疼痛缓解情况、药物不良反应等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5天后对两组局部疗效情况进行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90.00%)高于对照组(66.67%),疗效经X2检验,X2=4.812 P=0.028<0.05,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四妙勇安超微颗粒外敷治疗化疗性静脉炎能明显提高局部治疗效果。(2)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化疗性静脉炎分级比较,Z=-2.85,P=0.004<0.05,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治疗后治疗组能显着改善化疗性静脉炎分级情况。(3)两组内前后对比,两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治疗前减少,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在治疗后症状均有所改善。两组病患间比较,治疗前中医证侯积分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中医证候积分较对照组改善明显(t=-2.41P=0.02<0.05,有统计学差异)。(4)两组病患间中医证候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86.67%,对照组总有效率60.00%,治疗组优于对照组,X2=5.46 P=0.02<0.05,存在统计学意义。(5)组内比较,两组治疗后KPS评分明显高于治疗前,并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组与对照组均能提高患者的KPS评分;两组间比较,治疗前两组KPS评分无统计学差异;治疗后,治疗组KP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t=2.78 P=0.007<0.05),且存在统计学差异,说明四妙勇安汤超微颗粒外敷治疗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上具有优势。(6)两组症状缓解比较,两样本资料为等级资料,用两样本的秩和检验,Z=-3.87 P=0.00<0.05,在减少症状消失时间上,结果显示治疗组可在较短时间内控制症状,优于对照组,两组病患症状起效时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7)两组患者治疗后间疼痛缓解情况比较,观察组的疼痛缓解明显优于对照组,结果(X2=5.96,P=0.015>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安全性比较:二者在安全性指标上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本临床观察中,治疗组在治疗化疗性静脉炎局部治疗疗效、化疗性静脉炎分级改善情况、中医证侯总体疗效、改善中医症候积分、提高KPS评分、症状缓解时间、疼痛缓解情况上优于对照组。
张锦,曹艳,习永霞,柯玉芳,魏峰[4](2017)在《喜辽妥联合硫酸镁防治氟尿嘧啶所致化疗性静脉炎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喜辽妥联合硫酸镁溶液对氟尿嘧啶所致化疗性静脉炎的防治作用。方法:将60例行氟尿嘧啶化疗的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给予50%硫酸镁湿敷加局部涂抹喜辽妥软膏,对照组给予50%硫酸镁湿敷,比较两组静脉炎的发生率。结果:试验组静脉炎发生率为10.0%,对照组静脉炎的发生率为46.67%,两组比较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喜辽妥软膏联合硫酸镁防治化疗性静脉炎的发生明显优于硫酸镁湿敷。
刘丹[5](2017)在《肿瘤患者对化疗性静脉炎的真实体验及临床干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了解肿瘤患者对化疗性静脉炎的真实体验,归纳出患者的护理需求,为制定个体化的护理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比较预防5-氟尿嘧啶引起的化疗性静脉炎的三种方法,评价对化疗性静脉炎干预效果,为减轻5-FU所致化疗性静脉炎提供一种舒适、高效、安全、便利的干预方法。方法:1.根据目的抽样方法,选择出现化疗性静脉炎的肿瘤患者进行质性访谈。访谈前编制半结构式的访谈提纲,以观察和访谈的方式来了解患者的需求。访谈样本量以资料的信息出现饱和状态来确立。2.根据患者存在的问题及主要需求,将120例采用顺铂+5-氟尿嘧啶(PF方案)的化疗患者,按照随机法分为2%山莨菪碱组、喜疗妥组和马铃薯组进行干预。2%山莨菪碱组和喜疗妥组患者均在输化疗药物前15分钟,在敷贴上部边缘将对应的干预药物经静脉方向外擦于穿刺点上方的皮肤上,上至肘部,两侧至臂缘,涂擦厚度约为1mm,并沿血管方向在局部外擦药物的皮肤上进行按摩4-5min,力度适中,以患者不痛为宜,使之吸收。马铃薯组患者使用马铃薯外敷。4.干预后评价并对比3组化疗性静脉炎发生情况和局部疼痛程度。本研究静脉炎评估方法:(1)疼痛指标:利用疼痛强度法结合患者自我感受,了解患者疼痛程度;(2)肉眼观察:利用静脉炎评估标准,观察患者干预后的血管变化及静脉炎等级发生情况;(3)血液指标:在使用化疗前,收集血生化和炎性指标;一个疗程结束后,再次收集其血液标本,从而分析血液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1.肿瘤患者对化疗性静脉炎的体验可提炼为躯体体验、负性体验和正性体验3个主题;其中,患者主要存在的问题为局部穿刺皮肤红肿、疼痛、血管硬化,需求主要为:对血管变化的担心,置管选择的压力感和血管弹性恢复情况。2.从干预后化疗性静脉炎发生情况比较:2%山莨菪碱组静脉炎发生15例,占37.5%;喜疗妥组静脉炎发生27例,占67.5%;马铃薯组静脉炎发生32例,占80%。3组静脉炎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喜疗妥组和马铃薯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从缓解局部疼痛的效果对比:2%山莨菪碱组出现Ⅰ级程度10例,Ⅱ级程度3例,发生率占32.5%;喜疗妥组出现Ⅰ级程度20例,Ⅱ级程度5例,发生率占62.5%;马铃薯组Ⅰ级程度21例,Ⅱ级程度4例,发生率占62.5%;3组患者局部疼痛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山莨菪碱组受试者局部皮肤疼痛出现的时间和喜疗妥组、马铃薯组相比明显延迟,且其持续的时间较喜疗妥和马铃薯组短,说明2%山莨菪碱组疼痛程度相对减轻。4.3组患者通过一个疗程结束后随访1周发现,大部分患者血管慢慢发展为静脉炎Ⅲ级,主要表现为条索状,颜色沉着。其中,2%山莨菪碱组发生静脉炎Ⅲ级为12例,占30%;喜疗妥组静脉炎Ⅲ级发生27例,占67.5%;马铃薯组较之前化疗期间严重,静脉炎Ⅲ级发生35例,占87.5%。2%山莨菪碱组静脉炎程度低于喜疗妥组、马铃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喜疗妥组和马铃薯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3组组间化疗前后分析,血液指标和炎性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3组组内化疗后随着PLT下降,PCT也出现下降,PLT与PCT呈正相关。以PLT为因变量,将MPV、PCT、PDW的数值纳入作为自变量,3组受试者干预后MPV、PCT的偏回归系数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出现化疗性静脉炎的肿瘤患者存在连续、多种不舒适身体、心理感受,护理人员应该进行针对性、合理性的干预,增加患者舒适度。2.2%山莨菪碱能有效预防和减轻5-氟尿嘧啶所致化疗性静脉炎的发生和局部疼痛。3.2%山莨菪碱能够提高患者预防的主动性和局部皮肤的舒适度。
李慧园[6](2016)在《水蛭治疗血瘀型化疗性静脉炎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观察研究以活血化瘀为治则,以水蛭(菲牛蛭冻干粉)治疗中医辨证属血瘀型化疗性静脉炎患者的临床疗效,以及水蛭(菲牛蛭冻干粉)对此型患者的相关实验室指标的影响,进而对中医活血化瘀法治疗血瘀型化疗性静脉炎的综合疗效作出客观评价。方法:1.收集72例血瘀型化疗性静脉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以试验组和对照组进行命名,每组人数相等。2.检查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如性别、年龄等)、疾病相关情况(如病程、主要症状、实验室D-2聚体检查结果等)是否有统计学意义,确保试验组和对照组的可比较性。3.服药方法:(1)对照组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采取50%硫酸镁湿敷在静脉炎皮肤上,每一日将药物固定于静滴的浅表静脉周围从静脉滴注化疗药物开始到拔针,且用胶布固定针管,每日1次,每次半小时。(2)试验组在西医常规对症治疗的基础上采取50%硫酸镁湿敷在静脉炎皮肤上再口服水蛭(菲牛蛭冻干粉),每次0.3g,一日三次。4.疗程及服药注意:试验组和对照组均进行两个疗程的用药,每疗程3天,共计6天。在治疗期间各组严格依据各自用药方案进行给药,严格禁用或协同其他治疗血瘀证的药物或行为。5.疗程结束后复查血尿常规、肝、肾功等,对服药安全性作出评定。结果:1.72例病人,共剔除6例、脱落2例、排除4例,因此最终60例患者的实验数据有效,依从性为83.33%。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如性别、年龄)、疾病相关情况(如临床症状评分、疾病分级等)在统计学上无显着性差异(P﹥0.05)。 2.在结束2个疗程后,发现试验组的药物有效率为86.67%,而对照组的药物有效率仅为63.33%,两组的结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试验组在改善皮肤红肿、脉络瘀血、色素沉着、疼痛、硬结节或条索状物,皮下瘀斑、舌下紫暗等中西医临床症状,以及减少D-2聚体、白细胞等方面,效果强于对照组(P﹤0.05)。4.对实验室指标,如血常规(白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凝血功能(APTT、D二聚体、FIB)以及肝功(ALT、AST)等,进而加入统计学计算,两组组内对比时患者用药前后这些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束2个疗程后两组组间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水蛭(菲牛蛭冻干粉)对血瘀型化疗性静脉炎的患者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在缓解患者中西医临床症状和控制改善D-2聚体、FIB等检测指标,提升患者整体疗效方面,试验组优于对照组。
张海侠,李晓雅,郭宁[7](2016)在《急性浅静脉炎冷敷和热敷两种方法效果分析》文中认为急性浅静脉炎,常由输液引起。临床表现有肢体肿胀疼痛;沿静脉行径可触及条索状物,伴压痛;周围皮肤呈现充血性红斑,可伴有轻度水肿。静脉炎的发生不仅增加了患者躯体上的痛苦,更进一步加重了患者的焦虑情绪。目前临床上采取最多的是外敷的方法进行对症治疗[13]。通过不断探索治疗静脉炎的方法,对于这种药物所致急性浅静脉炎,发生时间在3h至3d的患者,采用国产冷敷贴外敷和硫酸镁(温度3841℃,
冉晶[8](2015)在《输液性静脉炎的诱发因素及其护理措施》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静脉滴注是临床治疗和急救用药及供给营养的主要途径,是常用的基础护理操作,也是医院治疗抢救患者的一个重要手段,已成为现代医学护理中治疗和支持的重要手段,并已逐步发展成为一门专业的科学。目前,静脉注射患者中近80%发生不同程度的静脉炎。输液性静脉炎诱发因素主要有静脉滴注p H值及可滴定酸度、静脉滴注渗透压、药物的化学毒性、机械性刺激等。该文对静脉炎的诱发因素及其护理措施进行概述,并参考相关文献作一总结,以供借鉴。
陈桂园,姜丽萍,黄利全[9](2014)在《输液性静脉炎的药物防治研究进展》文中认为综述了近几年西药类、中药类、天然植物类药物防治输液性静脉炎的方法、作用机制及特点,提出药物防治输液性静脉炎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为我国静脉炎防治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郑莉华[10](2014)在《经外周导入中心静脉置管致机械性静脉炎的防护现状》文中提出经外周导入中心静脉导管术是目前临床上应用较为广泛的一种穿刺技术,其在使用过程中亦带来相关的并发症影响导管的留置。本文针对PICC置管后最常见机械性静脉炎这一并发症进行重点介绍一系列的护理干预防范措施,避免或降低其发生率,从而更有效的推动PICC临床应用的发展。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1 病例来源 |
| 2 病例选择 |
| 2.1 诊断标准 |
| 2.1.1 西医诊断标准 |
| 2.1.2 中医诊断标准 |
| 2.1.3 中医辨证标准 |
| 2.2 纳入标准 |
| 2.3 排除标准 |
| 2.4 退出标准 |
| 2.5 病例脱落的处理 |
| 2.6 研究病例的中止 |
| 3 研究方案 |
| 3.1 研究对象及试验方法 |
| 3.2 试验样本估算及随机分组 |
| 3.2.1 临床试验例数及其确定理由 |
| 3.2.2 预期脱落率 |
| 3.2.3 随机分组 |
| 3.3 技术路线图 |
| 3.4 试验内容 |
| 3.4.1 外用药的来源与制备 |
| 3.4.2 试验前准备 |
| 3.4.3 基础治疗 |
| 3.4.4 治疗组敷药操作流程 |
| 3.4.5 对照组敷药操作流程 |
| 3.5 合并用药的规定 |
| 3.6 试验时间与指标 |
| 3.6.1 访视时间 |
| 3.6.2 试验预期的持续时间及其确定依据 |
| 3.6.3 试验指标 |
| 3.7 疗效观察指标 |
| 3.7.1 下肢硬结范围/数目 |
| 3.7.2 下肢硬结消失时间 |
| 3.7.3 全血黏度指标 |
| 3.7.4 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 |
| 3.7.5 中医临床症状积分 |
| 3.8 疗效评价指标 |
| 3.8.1 彩超疗效评价指标 |
| 3.8.2 总体疗效评定标准 |
| 3.9 安全性评价 |
| 3.9.1 安全性评价内容 |
| 3.9.2 安全性评价标准 |
| 4 伦理学要求 |
| 4.1 统计方法与绘图 |
| 研究结果 |
| 1. 一般临床资料比较 |
| 2. 疗效评价 |
| 2.1 下肢硬结范围/数目比较 |
| 2.1.1 下肢硬结范围比较 |
| 2.1.2 下肢硬结数目比较 |
| 2.2 下肢硬结消失时间比较 |
| 2.3 中医临床症状积分比较 |
| 2.3.1 皮损处肤色情况积分比较 |
| 2.3.2 患肢疼痛情况积分比较 |
| 2.3.3 患肢肿胀积分比较 |
| 2.3.4 患肢皮温积分比较 |
| 2.3.5 下肢硬结积分比较 |
| 2.4 总体疗效比较 |
| 2.5 VAS评分比较 |
| 2.6 血栓性静脉炎复发率比较 |
| 2.7 血流动力学比较 |
| 2.7.1 全血粘度改变情况比较 |
| 2.7.2 超声下血流情况比较 |
| 3 安全性指标 |
| 3.1 外治安全性观察 |
| 3.2 其它安全性观察 |
| 讨论与分析 |
| 1 西医诊治血栓性浅静脉炎的理论与经验 |
| 1.1 血栓性浅静脉炎的病因病理 |
| 1.2 西医对血栓性浅静脉炎的治疗 |
| 2 古代中医对青蛇毒病的诊治 |
| 2.1 古代中医对青蛇毒病因病机的认识 |
| 2.2 古代中医对青蛇毒的治疗 |
| 3 近现代中医对青蛇毒病的辨证施治 |
| 3.1 近现代中医对青蛇毒的辨证 |
| 3.2 近现代中医对青蛇毒的治疗 |
| 4 组方用药分析及制备工艺的创新 |
| 4.1 组方用药的分析 |
| 4.2 制备工艺的创新分析 |
| 5 如意金黄凝胶治疗下肢静脉曲张术后血栓性浅静脉炎的疗效与安全性分析 |
| 5.1 减少硬结范围及个数的分析 |
| 5.2 缩短硬结吸收消散时间的分析 |
| 5.3 中医临床症状改善的分析 |
| 5.4 提高临床总体疗效的分析 |
| 5.5 降低VAS评分的分析 |
| 5.6 降低血栓性浅静脉炎复发率的分析 |
| 5.7 全血黏度及超声下血流情况的分析 |
| 5.8 安全性分析 |
| 6 思考与展望 |
| 结论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附录一:文献综述 中西医治疗原发性下肢静脉曲张合并血栓性浅静脉炎的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附录二:其它发表的学术论文摘要 |
| 附录三:随机数字表 |
| 附录四:临床观察表 |
| 附录五:受试者知情同意书 |
| 附录六:疗效图 |
| 附录七:参与课题研究、论文及获奖 |
| 1 资料和方法 |
| 1.1 病例来源 |
| 1.1.2 肺癌患者诊断[2] |
| 1.1.3 纳入标准[3] |
| 1.1.4 排除标准 |
| 1.2 研究方法 |
| 1.2.1 治疗方法 |
| 1.2.1. 1 预防对照组 |
| 1.2.1. 2 预防治疗组 |
| 1.2.1. 3 对症处理 |
| 1.3 观察指标 |
| 1.3.1 静脉炎临床症状通常分为轻、中、重3型见表3。 |
| 1.3.2 化疗性静脉炎分级 |
| 1.4 评定标准 |
| 2 结果 |
| 3 讨论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缩略词表 |
| 引言 |
| 第一部分 临床观察 |
| 1.临床资料 |
| 1.1 病例来源 |
| 1.2 诊断标准 |
| 1.2.1 西医诊断标准 |
| 1.2.2 中医证型诊断标准 |
| 1.3 病例纳入标准 |
| 1.4 病例排除标准 |
| 1.5 病例脱落或剔除标准 |
| 1.6 受试者中止、退出临床试验的条件 |
| 第二部分 研究方法 |
| 1.分组与实验方法 |
| 1.1 病例分组 |
| 1.2 分组方法 |
| 1.3 治疗方法 |
| 2.观察指标 |
| 2.1 局部治疗效果判断 |
| 2.2 中医证候疗效评价标准 |
| 2.3 生活质量评分标准 |
| 2.4 临床症状起效时间比较 |
| 2.5 疼痛分级标准及缓解评价标准 |
| 3.安全性观察 |
| 4.统计方法 |
| 第三部分 研究结果 |
| 1 治疗前的一般情况分析 |
| 1.1 性别 |
| 1.2 年龄 |
| 1.3 外敷治疗前治疗组和对照组化疗性静脉炎分级比较 |
| 2 疗效观察 |
| 2.1 治疗后化疗性静脉炎分级情况 |
| 2.2 局部疗效两组比较 |
| 2.3 两组病患中医证侯积分比较 |
| 2.4 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
| 2.5 两组KPS评分情况比较 |
| 2.6 两组症状起效时间比较 |
| 2.7 两组治疗后疼痛缓解情况比较 |
| 3.安全性及不良反应比较 |
| 第四部分 分析与讨论 |
| 1.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 |
| 1.1 化疗性静脉炎的西医研究进展 |
| 1.2 中医外治法治疗化疗性静脉炎的研究进展 |
| 2.当前西医治疗化疗性静脉炎的突出问题 |
| 3.四妙勇安超微颗粒组方分析及现代药理学研究 |
| 4.疗效分析 |
| 5.导师对治疗化疗性静脉炎的中医认识 |
| 6.不足与展望 |
| 第五部分 结论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附录一 :知情同意书 |
| 附录二 :临床观察表 |
| 附录三 :DOLL’S临床病例随机表 |
| 综述 |
| 参考文献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纳入标准: |
| 1.3 分组及实验方法: |
| 1.4 观察指标: |
| 1.5 统计学处理: |
| 2 结果 |
| 3 讨论 |
| 个人简历 |
| 中文摘要 |
| 英文摘要 |
| 前言 |
| 第一部分 肿瘤患者对化疗性静脉炎真实体验的质性研究 |
| 资料与方法 |
| 结果 |
| 讨论 |
| 第二部分 2%山莨菪碱霜对化疗性静脉炎预防作用临床研究 |
| 资料与方法 |
| 结果 |
| 讨论 |
| 结论 |
| 本课题的创新性 |
| 本课题的不足之处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主要中英文缩略词 |
| 综述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英文缩略词一览表 |
| 前言 |
|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
| 一.临床资料 |
| 1.化疗性静脉炎的诊断标准 |
| 2 病例选择 |
| 3.病例来源 |
| 二.研究方法 |
| 三.研究结果 |
| 四.讨论 |
| 五.结论 |
| 六.问题与展望 |
| 参考文献1 |
| 第二部分 理论研究 文献综述 |
| 参考文献2 |
| 附录 临床观察表 |
| 技术路线图 |
| 知情同意书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 致谢 |
| 1 临床表现 |
| 2 静脉炎分级标准[4](美国INS标准) |
| 3 静脉滴注静脉炎的诱发因素 |
| 4 静脉炎的护理措施 |
| 1 西药类 |
| 1.1 硫酸镁湿敷 |
| 1.2 地塞米松 |
| 1.3 喜疗妥 |
| 2 中药类 |
| 2.1 金黄散 |
| 2.2 紫草膏 |
| 3 天然植物类 |
| 3.1 马铃薯 |
| 3.2 新鲜芦荟 |
| 4 小结 |
| 一、PICC置管致机械性静脉炎的现状 |
| 二、血管内膜损伤致机械性静脉炎的防护现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