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嘉鑫[1](2021)在《基于弹性蛋白合成及降解探讨益肝消积方干预早期肝硬化的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背景:肝硬化(Hepatic cirrhosis,HC)为肝脏受各种损伤因素侵袭,出现以肝纤维化、假小叶为特点的疾病,由乙肝病毒、丙肝病毒、酒精等一种或多种病因引起。5年生存率为14-35%,已成为全球成人死亡率第14高的病因。目前的治疗主要集中在病因与并发症防治方面,肝硬化本身能否被逆转一直存在争议。国内外学者认为,肝硬化实现逆转必然涉及以下三方面环节: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降解,肝细胞再生及肝小叶结构重建。其中,ECM降解为重要前提。近年研究提示,弹性蛋白合成、降解及其交联阻碍了 ECM降解,进而影响逆转过程。弹性蛋白是由肝星状细胞(hepatic stellate cells,HSCs)分泌的,为ECM重要组分。其在正常肝脏中也存在,但含量极低,在肝硬化阶段,沉积迅速。目前,中药单体、复方研究多集中于抗纤维化领域,对早期肝硬化关注较少,需要更多基础研究及高质量的临床试验进一步证实中药疗效优势,并对其相关机制进行深入挖掘。中药复方具有多层次、多靶点的先天优势,但现有研究多聚焦于抑制HSCs活化、促进胶原降解或抗肝窦毛细血管化等方向,尚未对中医药潜在的调控弹性蛋白合成及降解的相关机制进行探索。目的:基于益肝消积方对弹性蛋白合成及降解的调控作用,探索在四氯化碳(CCl4)诱导的肝脏发生损伤形成早期肝硬化病变后,该复方干预早期肝硬化的效果及其可能的机制,以期为益肝消积方进一步成果转化提供理论支撑,同时亦为其它防治早期肝硬化药物的研发提供方向。方法:通过给予SPF级雄性Sprague Dawley大鼠(200±10g)1ml/kg腹腔内注射50%CCl4和橄榄油混合液,2次/周,共6周,构建早期肝硬化模型。7周始,予益肝消积方、阳性对照药(安络化纤丸),1ml/100g剂量灌胃。空白对照、模型对照组予等剂量蒸馏水灌胃,日1次,持续6周。用生化法检测ALT、AST评估肝功能;行组织病理学染色(HE染色、天狼猩红染色及Masson染色)评估早期肝硬化病变进展、检测肝脏胶原沉积;用弹性纤维染色评估肝脏的弹性蛋白沉积;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免疫荧光染色观察肝组织中TGF-β1、CD68、CD80、CD163和α-SMA表达情况;用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WB)分析以及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uantitative real-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qRT-PCR)检测 Collagen Ⅰ、Collagen Ⅲ、CCL2、CCR2、TGF-β1、TGF-βR-Ⅱ、Smad2/3、P-Smad2/3、Smad4、Smad7、Sp1、TNF-α、Ras、MEK1/2、ERK1/2、MMP-2、MMP-9、MMP-12、TIMP-1的蛋白水平及bFGF、弹性蛋白(Elastin)的mRNA水平变化,进而对益肝消积方干预早期肝硬化的作用及其相关机制进行初步探索。结果:1.模型制备:予50%CCl4/橄榄油混合液,腹腔注射,1ml/kg,2次/周。造模6周后,组织病理染色发现,模型组大鼠肝脏出现大量纤维增生,汇管区增宽,形成假小叶,说明模型制备成功。2.一般情况:益肝消积方治疗组及阳性对照安络化纤丸组大鼠毛色、精神状态、进食量等方面均优于模型组。体重上,治疗组大鼠体重均明显高于模型组(P<0.01);体重增长趋势上,益肝消积方组优于安络化纤丸组。3.肝功能: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血清中ALT、AST含量升高显着(P<0.01)。益肝消积方和阳性对照组(安络化纤丸)较模型组显着下降(P<0.05或P<0.01)。与安络化纤丸相比,益肝消积方在改善ALT方面疗效较优。4.肝组织病理学表现:从肝脏外观看,模型组大鼠颜色变暗,体积缩小,表面粗糙,边缘较钝,质地较硬韧,部分肝脏在剥离时与胸膜腔其他组织相粘连,难以剥离。益肝消积方和安络化纤丸治疗后的大鼠肝体积缩小不明显,表面粗糙不明显,质地较柔韧,未发现与胸腔其他组织粘连,较易剥离。此外,通过组织学染色(HE染色、Masson染色、天狼猩红染色)发现,与模型组大鼠相比,益肝消积方和安络化纤丸治疗后的大鼠肝脏炎性细胞浸润程度减轻,病变范围减小,汇管区及周围纤维增生程度减轻,假小叶数量明显减少,且胶原纤维等细胞外基质成分沉积减少(P<0.01)。对比安络化纤丸,益肝消积方抑制胶原沉积的效果较好。说明益肝消积方能够有效抑制炎细胞浸润,减少胶原纤维过度沉积,从而发挥干预早期肝硬化的作用。5.弹性纤维染色结果:为观测弹性纤维变化,我们对其进行了特殊染色。实验发现,在早期肝硬化阶段,模型组弹性纤维含量增多迅速,显着高于空白对照组(P<0.01)。益肝消积方、安络化纤丸治疗组与模型组相比,弹性纤维含量显着减少(P<0.01),且益肝消积方效果较明显。6.免疫组化、免疫荧光染色结果: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组TGF-β1、α-SMA、CD68、CD80、CD163阳性表达区域明显增多。与模型组相比,益肝消积方、安络化纤丸组阳性区域明显减少。7.qRT-PCR结果:模型组与空白对照组相比,ElastinmRNA表达量显着升高(P<0.01)。与模型组相比,益肝消积方治疗组ElastinmRNA表达量显着下降(P<0.01)。对比安络化纤丸,益肝消积方减少ElastinmRNA表达更显着;模型组bFGF mRNA较正常组升高显着(P<0.01)。对比模型组,益肝消积方治疗组bFGF mRNA表达量显着下降(P<0.01)。对比安络化纤丸,益肝消积方下调bFGF mRNA表达更显着。8.Western blot 结果: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组 Collagen Ⅰ、Collagen Ⅲ、CCL2、CCR2、TGF-β1、TGF-β RⅡ、P-Smad2/3、Smad4、Ras、Sp1、MMP-2、MMP-9、MMP-12、TIMP-1 蛋白表达含量明显升高(P<0.05 或 P<0.01),Smad7、TNF-α、MEK1/2 蛋白表达含量明显下降(P<0.05或P<0.01);与模型组相比,益肝消积方治疗组Collagen Ⅰ、Collagen Ⅲ、CCL2、CCR2、TGF-β1、TGF-β RⅡ、P-Smad2/3、Smad4、Ras、Sp1、MMP-2、MMP-9、MMP-12、TIMP-1 蛋白表达含量明显降低(P<0.05 或 P<0.01),Smad7、TNF-α、MEK1/2蛋白表达含量明显上升(P<0.05或P<0.01)。结论:1.予50%CCl4/橄榄油混合液,腹腔注射,1ml/kg,2次/周,共6周,可成功制备早期肝硬化大鼠模型。予益肝消积方干预后,可改善早期肝硬化大鼠体重、肝功能;有效抑制早期肝硬化大鼠肝脏炎性细胞浸润,肝细胞变性、坏死,胶原纤维(Collagen Ⅰ、Collagen Ⅲ)、弹性纤维等ECM沉积,改善病变程度。2.益肝消积方可抑制α-SMA表达,下调CD68、CD80、CD163表达量,抑制CCL2-CCR2通路,进而具有抑制HSCs激活,抑制单核/巨噬细胞浸润,及向M2型巨噬细胞极化,阻止单核/巨噬细胞向损伤肝组织部位迁移,减少Collagen Ⅰ、Collagen Ⅲ和Elastin含量,发挥干预早期肝硬化的作用。3.益肝消积方能通过 TGF-β1/Smads、TGF-β1/Ras/ERK 和 bFGF、TNF-α/MEK/ERK信号转导通路抑制胶原纤维、弹性纤维等ECM合成,发挥干预早期肝硬化的作用。4.益肝消积方可通过调节MMPs/TIMPs酶系,促进胶原纤维、弹性纤维等ECM降解,达到干预早期肝硬化的作用。
成茂源[2](2020)在《基于“主客交”学说研究加减三甲散对肝纤维化大鼠WNT/β-catenin通路和lncRNA及mRNA表达谱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观察加减三甲散干预模型大鼠肝纤维化的效果以及对WNT/β-catenin通路的影响,并从lnc RNA和m RNA角度揭示其作用机制,丰富“主客交”学说的现代生物学内涵。方法:1.实验一:SPF级SD雄性大鼠40只,随机分成空白对照组、模型组、1号方组(加减三甲散1号方组)、2号方组(加减三甲散2号方组)、阳性对照组(秋水仙碱组)。常规喂养7d,模型组、1号方组、2号方组、阳性对照组采用皮下注射四氯化碳油剂的方法制造肝纤维化大鼠模型。造模同时各组均灌胃干预,空白对照组、模型组予以超纯水灌胃,1号方组予以加减三甲散全方灌胃,2号方组以去穿山甲的加减三甲散2号方灌胃,阳性对照组予以秋水仙碱液灌胃。56d后麻醉大鼠,取心尖血和肝脏组织。HE染色观察病理形态,检测血清ALT、AST。Western blot法检测空白对照组、模型组、1号方组、阳性对照组WNT2、β-catenin、GSK-3β蛋白表达量。2.实验二:SPF级SD雄性大鼠40只,随机分成空白对照组、模型组、加减三甲散组、阳性对照组(秋水仙碱组)。常规喂养7d,模型组、加减三甲散组、阳性对照组采用皮下注射四氯化碳油的方式剂制造肝纤维化大鼠模型。造模同时各组均灌胃干预,空白对照组、模型组予以超纯水灌胃,加减三甲散组予以加减三甲散全方灌胃,阳性对照组予以秋水仙碱液灌胃。56d后麻醉大鼠,取心尖血和肝脏组织。HE和MASSON染色观察病理形态,ELISA法检测血清HA、LN、PCⅢ、CIV浓度。高通量二代测序法检测空白对照组、模型组、加减三甲散组大鼠肝组织lnc RNA和m RNA表达谱。结果:1.病理切片:HE染色光镜下观察,实验一中,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1号方组、2号方组、阳性对照组大鼠肝脏组织纤维化程度明显增大(P﹤0.01);与模型组比较,1号方组、阳性对照组大鼠肝纤维化程度减轻,差异显着(P﹤0.01),2号方组无明显差异(P﹥0.05);与1号方组比较,2号方组大鼠肝纤维化程度明显加重(P﹤0.01)。实验二中,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加减三甲散组、阳性对照组大鼠肝脏组织纤维化程度明显增大(P﹤0.01);与模型组相比,加减三甲散组、阳性对照组大鼠肝纤维化程度减轻,差异显着(P﹤0.01);加减三甲散组、阳性对照组大鼠肝纤维化程度无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ASSON染色光镜下观察,实验二中,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肝纤维化程度明显增大(P﹤0.01),加减三甲散组、阳性对照组大鼠肝纤维化程度增大(P﹤0.05);与模型组比较,加减三甲散组、阳性对照组大鼠肝脏组织肝纤维化程度明显减轻(P﹤0.01);与加减三甲散组比较,阳性对照组大鼠肝脏组织肝纤维化程度相当,无统计学意义(P﹥0.05)。2.肝功能指标:实验一中,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组、1号方组、2号方组大鼠血清中ALT、AST水平显着升高(P﹤0.01),阳性对照组大鼠ALT、AST水平相当,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相比,1号方组、2号方组、阳性对照组大鼠ALT水平显着降低(P﹤0.01);与模型组相比,1号方组、2号方组大鼠AST水平降低(P﹤0.05),阳性对照组大鼠AST水平显着降低(P﹤0.01);与1号方组相比,阳性对照组大鼠血清中AST水平显着降低(P﹤0.01)。3.信号通路指标:实验一中,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肝脏组织WNT2、β-catenin蛋白表达量降低(P﹤0.05),GSK-3β蛋白表达量显着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1号方组、阳性对照组大鼠肝脏组织WNT2、β-catenin、GSK-3β蛋白含量无明显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4.肝纤维化指标:实验二中,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血清中HA、LN、PCⅢ、CⅣ浓度均显着增大(P﹤0.01)。与模型组相比,加减三甲散组大鼠血清中HA浓度增大,差异明显(P﹤0.05)。与模型组相比,加减三甲散组大鼠血清中LN、PCⅢ、CⅣ浓度减小(P﹤0.05)。加减三甲散组与阳性对照组大鼠血清中HA、LN、PCⅢ、CⅣ浓度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5.测序结果:实验二中,预测出新的lncRNA1976条。空白对照组与模型组差异Inc RNA基因共340个(187个上调,153个下调)。空白对照组与加减三甲散组差异Inc RNA基因251个(上调139个,下调112个)。模型组与加减三甲散组差异Inc RNA基因93个(上调48个,45下调)。差异lnc RNA靶基因共同功能主要为:自然杀伤细胞介导免疫,自然杀伤细胞介导的细胞毒性调控等。空白对照组与模型组差异m RNA基因1635个(上调1451个,下调184个),模型组与加减三甲散组得到差异m RNA基因80个(上调39个,下调41个),空白对照组与加减三甲散组得到差异m RNA基因80个(上调39个,下调41个)。空白对照组、加减三甲散组和模型组m RNA差异基因共同途径为:PPAR信号通路。结论:1.采用四氯化碳诱导法可成功复制大鼠肝纤维化模型。2.加减三甲散1号方减轻模型大鼠肝纤维化程度的效果好于去除穿山甲的加减三甲散2号方。3.加减三甲散(加减三甲散1号方)改善模型大鼠肝纤维化程度不经过WNT/β-catenin通路作用。4.加减三甲散改变肝纤维化模型大鼠lnc RNA和m RNA的表达谱,这可能是加减三甲散改善模型大鼠肝纤维化程度的部分作用机制。
马妮[3](2020)在《藏药二十五味松石丸对大鼠急慢性酒精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据世卫组织调查显示,酒精性肝损伤的发病人数在逐年增加,对人们的健康存在极大的威胁。我国藏区治疗肝病的经典复方二十五味松石丸,用药广泛,疗效显着。根据文献可知,二十五味松石丸多基于少数民族地区的用药实践,药理作用涉及较少。存在基础研究薄弱、药理作用不明确等方面问题,距离现代化的研究水平还有一定的差距,本课题拟选用大鼠急性酒精性肝损伤及慢性酒精性肝损伤两种疾病模型,从改善急、慢性酒精性肝损伤模型大鼠的血清转氨酶及脂质指标,缓解肝脏组织抗氧化应激损伤及炎症反应,减少肝细胞损伤等方面,多模型、多角度、多层次、多途径综合分析藏药二十五味松石丸对肝脏的保护作用及机制,为藏药二十五味松石丸对急、慢性酒精性肝损伤的临床治疗提供实验参考及数据支持,同时为经典藏药后续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方法:1.藏药二十五味松石丸对大鼠急性酒精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1)建立大鼠急性酒精性肝损伤模型。(2)生化指标检测:运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血清指标AST、ALT,检测肝匀浆指标TC、TG、SOD、GSH、IL-1β、IL-6、TNF-α,依据试剂盒的说明进行检测,用酶标仪检测各指标水平。(3)蛋白因子表达量的测定:应用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测定大鼠肝脏组织凋亡蛋白(Bax、Bcl-2、Caspase-3)的表达。(4)m RNA表达量的测定:运用PCR法检测肝脏组织m RNA表达量。(5)组织病理形态学:将肝脏组织固定、脱水、包埋、制片后,用苏木素-伊红(HE)染色处理,并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拍摄。(6)肝脏指数计算及统计学分析。2.藏药二十五味松石丸对大鼠慢性酒精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1)建立大鼠慢性酒精性肝损伤模型。(2)指标检测方法同上。结果:1.藏药二十五味松石丸对大鼠急性酒精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1)一般行为学影响:灌酒1 h内,对各组大鼠行为状态进行观察,均呈醉酒状态,具体表现为反应缓慢、嗜睡呆滞,1h后上述状态得以缓解。造模结束后,模型组大鼠死亡2只,皮毛无光泽,其状态萎靡,活动量也逐渐减少,部分大鼠大便稀软。对照组大鼠死亡0只,饮水进食均正常,体质量明显增加。各给药组状态优于模型组。(2)肝脏指数及血清转氨酶水平影响:与模型组相比,给药组体质量增加、肝脏系数降低,其中以高剂量组效果最为显着,其次是中剂量组;高、中剂量组血清的ALT、AST水平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3)肝脏组织脂质水平及氧化损伤影响:与模型组相比,高、中剂量组大鼠血清TC及TG水平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SOD、GSH水平均上升。(4)肝脏组织病理学影响:HE染色结果显示模型组肝汇管区周围少量的结缔组织胶原增生,并伴有较多的淋巴细胞浸润;肝窦微扩张,肝窦内枯否氏细胞增多;小叶内可见多处炎症灶浸润,胞质内圆形脂肪空泡;而给药组在不同程度上有效减少肝组织损伤程度。(5)肝脏组织炎症水平影响:与模型组比较,除二十五味松石丸低剂量组IL-6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各组的IL-1β、IL-6、TNF-α含量降低。(6)肝脏组织凋亡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与模型组比较,高剂量组、中剂量组的Bax、Caspase-3的表达降低;Bcl-2表达量升高。(7)对肝脏组织m RNA表达量的影响:与模型组相比,给药组大鼠肝脏组织匀浆液中Bax m RNA及Caspase-3 m RNA表达量均明显降低,而Bcl-2 m RNA表达量呈明显上升趋势(P<0.01)。2.藏药二十五味松石丸对大鼠慢性酒精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1)一般行为学影响:灌酒1 h内,对各组大鼠行为状态进行观察,均呈醉酒状态,具体表现为反应缓慢、嗜睡呆滞,1h后上述状态得以缓解。造模结束后,模型组大鼠死亡2只,皮毛无光泽,并有严重脱毛现象,其活动量也逐渐减少,状态萎靡。试验期间,中、低剂量组各死亡一只,各给药组状态优于模型组。对照组大鼠死亡0只,饮水进食均正常,体质量明显增加。(2)肝脏指数及血清转氨酶水平影响:与模型组相比,给药组肝脏系数降低,其中高剂量组的效果最为明显(P<0.01)。高、中剂量组血清的ALT、AST水平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P<0.01或P<0.05)。(3)肝脏组织脂质水平及氧化损伤影响:相对模型组,各给药组均能降低大鼠肝脏脂质TC及TG水平;相对模型组,阳性药及各给药组均能升高肝脏氧化损伤SOD、GSH水平(P<0.01),其中高剂量的升高幅度较大。(4)肝脏组织病理学影响:模型组组织中多见肝细胞胞核周围胞质减少,伴有较多肝细胞气球样变性及细胞肿胀;核居中,胞质空泡化,淋巴细胞浸润,肝窦被挤压消失;小叶内可见多处炎症灶浸润;阳性药组和高剂量组能缓解组织的损伤程度。(5)肝脏组织炎症水平影响:与模型组相比,阳性药多烯磷脂酰胆碱组、二十五味松石丸各剂量组大鼠肝脏组织匀浆液中IL-1β、IL-6、TNF-α水平均显着降低(P<0.01)。(6)肝脏组织凋亡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与模型组比较,除二十五味松石丸低剂量组Bax、Bcl-2、Caspase-3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各组的Bax、Caspase-3水平表达显着降低(P<0.01或P<0.05)且Bcl-2表达量显着升高(P<0.01或P<0.05)。(7)对肝脏组织m RNA表达量的影响:与模型组相比,阳性药组、二十五味松石丸高剂量组大鼠肝脏组织匀浆液中Bax m RNA、Caspase-3 m RNA表达量均显着降低(P<0.05),而Bcl-2 m RNA表达量显着升高。结论:综上所述,藏药二十五味松石丸能够改善大鼠酒精性肝损伤的程度,对其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可以改善由酒精引起的血清ALT和AST水平的异常升高;减少了TG和TC的异常增加并且促进了油脂代谢;显着提高抗氧化酶SOD活性和GSH水平,起到抗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降低IL-1β、IL-6、TNF-α的水平缓解肝脏组织炎症反应;对肝损伤的护机制可能是通过降低Bax、Caspase-3的表达,升高Bcl-2表达量,减少肝细胞的凋亡;改善基因调控,下调Bax m RNA、Caspase-3 m RNA表达量降低,上调Bcl-2 m RNA表达量,从而缓解酒精性肝损伤。初步验证了饮酒前给予二十五味松石丸能减轻酒精对肝脏的伤害,改善大鼠急慢性酒精性肝损伤的程度,对肝脏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降低酶活性改善肝脏代谢、改善脂质代谢水平、减轻氧化应激反应、降低炎症因子表达、抑制细胞凋亡有关。
张石蕾[4](2020)在《肉苁蓉苯乙醇总苷脂质体抗肝纤维化的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构建CPhGs脂质体,并表征其特性;考察CPhGs和CPhGs脂质体体外释放行为及体内药代动力学特征;采用体内实验,探讨CPhGs脂质体对BSA诱导的大鼠免疫性肝纤维化模型的防治作用及作用机制;采用体外实验,观察CPhGs脂质体对HSCs增殖、细胞凋亡、细胞周期及胶原分泌的影响,并进一步通过观察CPhGs脂质体对rrPDGF-BB刺激HSCs增殖的影响,从细胞和分子水平上探讨CPhGs脂质体对MAPK和FAK/PI3K/Akt信号传导通路的影响,揭示其抗肝纤维化的作用靶点,并阐明其发挥作用的分子机制。方法:(1)采用薄膜分散一次包封法、薄膜分散二次包封法、逆向蒸发法、真空冷冻干燥薄膜分散二次包封法制备CPhGs脂质体,使用透射电镜观察其形态,Malvern激光粒度分析仪测量其粒径,Zeta电位、HPLC法测量药物包封率、载药率,评价并确定其最佳制备方法。(2)以原料药为对照组,采用HPLC检测并阐明CPhGs脂质体的体外释药规律,LC-MS法测定CPhGs脂质体中松果菊苷在大鼠血浆中的血药浓度,分析药代动力学特征。(3)使用BSA建立免疫性肝纤维化大鼠模型,体内观察CPhGs脂质体及CPhGs原料药对BSA诱导的大鼠免疫性肝纤维化的影响,分析血清学指标、肝组织病理、免疫组化指标以及ECM蛋白、MAPK通路、炎症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评价CPhGs脂质体抗肝纤维化的作用及可能的分子机制。(4)体外观察CPhGs脂质体对HSCs的增殖和细胞凋亡、细胞周期及对细胞活力、细胞毒性的影响,从细胞学水平阐述CPhGs脂质体抗肝纤维化的作用,研究CPhGs脂质体对rrPDGF-BB/FAK/PI3K/Akt信号通路的影响,探讨其抗肝纤维化的作用靶点,从分子水平阐明其作用机制。结果:(1)采用薄膜分散一次包封法制备的3个不同批次CPhGs脂质体包封率平均值为28.55%,载药率为2.73%;采用薄膜分散二次包封法制备的3个不同批次CPhGs脂质体包封率平均值为38.46%,载药率为3.71%;采用逆向蒸发法制备的3个不同批次CPhGs脂质体包封率平均值为33.88%,载药率为3.28%,薄膜分散二次包封法制备的CPhGs脂质体包封率和载药率均是最高;在以薄膜分散二次包封法制备的CPhGs脂质体基础上,利用真空冷冻干燥法制备了CPhGs脂质体冻干粉,复溶后CPhGs脂质体冻干粉外观形态良好,冻干前后纳米粒的粒径和包封率变化均不大,说明其稳定性良好,为后续实验提供足够的样品量。(2)体外释药结果显示,最适合CPhGs和CPhGs脂质体的模型分别是一级动力学和Higuchi方程,CPhGs脂质体没有显示任何突释效应;大鼠体内的药物代谢动力学相关参数表明,CPhGs原料药和CPhGs脂质体组在相同剂量灌胃给药的情况下,CPhGs脂质体给药后Cmax明显提高(P<0.05),CPhGs脂质体组给药0.75h之后的血药浓度均远远大于原料药组(CPhGs脂质体组35.95±3.95 ng/ml vs CPhGs原料药组27.14±0.93 ng/ml),给予CPhGs原料药后大鼠血浆中松果菊苷的浓度较低,CL为2.07±0.39 ml/h/kg,t1/2显着延长(CPhGs脂质体组5.33±0.43h vs CPhGs原料药组2.07±0.61h,P<0.05),MRT显着延长(CPhGs脂质体组5.87±0.32h vs CPhGs原料药组2.80±0.47h,P<0.05),Tmax显着增加(CPhGs脂质体组1.60±0.55h vs CPhGs原料药组0.60±0.22h,P<0.05);CPhGs脂质体组大鼠血浆中24h内药时曲线下面积较CPhGs原料药组显着提高,为原料药组的273.30%。(3)体内药效学实验结果表明,CPhGs脂质体和CPhGs原料药干预均可使肝纤维化模型大鼠肝脏、脾脏指数降低,其中CPhGs脂质体组大鼠肝脏、脾脏指数与CPhGs原料药组相比显着降低;并且,相同剂量的CPhGs脂质体组大鼠血清ALT、AST、ALP、TBIL、TBA、γ-GT、TGF-β、肝纤维化四项LN、HA、PCⅢ、IV-C以及肝组织HYP含量总体上较CPhGs原料药组有明显的下降,大鼠肝脏病理损伤情况也有所改善;免疫组化和WB实验结果均显示CPhGs脂质体组ECM标志性分子α-SMA和CollagenⅠ蛋白表达水平显着降低;与模型组、CPhGs原料药组以及空白脂质体组大鼠相比,CPhGs脂质体给药组大鼠肝组织MAPK信号通路相关蛋白p-ERK 1/2、p-JNK 1/3和p-P38以及炎症相关蛋白NF-κB、AP-1、Cox-2、HMGB1有所下调,IκBα有所上调。(4)体外药效学实验结果表明,CPhGs脂质体对HSCs的增殖抑制率随着药物浓度的升高逐渐升高,24h的IC50值为42.535μg/ml;CPhGs脂质体(29.45、14.72、7.36μg/ml)对HSCs没有明显的毒性作用(P>0.05)。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显示,浓度为29.45μg/ml的CPhGs脂质体可诱导HSCs晚期凋亡,晚期凋亡细胞比例高于早期凋亡细胞比例;在浓度为14.72μg/ml和7.36μg/ml的CPhGs脂质体组中,早期凋亡细胞比例要明显高于晚期凋亡细胞;细胞周期结果显示,与正常对照组相比,不同浓度的CPhGs脂质体处理HSCs后,G0/G1期细胞比例明显升高(P<0.05),S期细胞比例明显降低(P<0.05),G2/M期细胞比例明显降低(P<0.05)。与rrPDGF-BB组比较,不同浓度CPhGs脂质体组均可抑制rrPDGF-BB诱导的HSCs的增殖;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与rrPDGF-BB组相比,29.45、14.72、7.36μg/ml CPhGs脂质体组CollagenⅠ、α-SMA、TIMP-1的mRNA表达水平均降低,MMP-1 mRNA表达水平均增多(P<0.05)。在rrPDGF-BB刺激活化的HSCs中,CollagenⅠ和α-SMA mRNA表达水平显着提升,经三个剂量组的CPhGs脂质体干预均可以减少CollagenⅠ、α-SMA、TIMP-1的mRNA表达水平,尤其是29.45μg/ml高剂量CPhGs脂质体组效果最为明显。WB分析结果显示,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CollagenⅠ、α-SMA蛋白表达水平显着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CPhGs脂质体7.36μg/ml、14.72μg/ml和29.45μg/ml三个剂量组中CollagenⅠ、α-SMA蛋白表达水平显着降低(P<0.05);三个剂量组的CPhGs脂质体处理HSCs 24小时后,HSCs中p-PI3K和p-Akt水平持续下降;和rrPDGF-BB刺激组相比,rrPDGF-BB刺激+FAK基因过表达组中FAK蛋白表达水平显着升高(P<0.05),而rrPDGF-BB刺激+FAK基因过表达对照组中FAK蛋白表达水平无显着变化;和rrPDGF-BB刺激+FAK基因过表达组相比,rrPDGF-BB刺激+FAK基因过表达对照组和rrPDGF-BB刺激+FAK基因过表达+CPhGs脂质体给药组磷酸化PI3K和磷酸化Akt蛋白表达水平显着下降(P<0.01)。结论:采用薄膜分散二次包封法制备得到CPhGs脂质体纳米粒,形态圆整、包封率较高、粒径分布小、稳定性好;体外释药实验结果表明,本研究所制备的CPhGs脂质体纳米粒在一定程度上有缓释作用,并且明显改变了CPhGs的药物动力学行为,减缓了药物的消除时间,提高了药物的生物利用度;CPhGs脂质体能不同程度降低肝纤维化大鼠的肝、脾指数,改善血清肝功能酶指标,降低血清肝纤维化标志物含量,减轻肝细胞变性及炎性细胞浸润,抑制胶原纤维的合成与沉积,通过MAPK通路及炎症因子蛋白表达抑制肝纤维化的发展变化;CPhGs脂质体给药组能在无细胞毒性的基础上明显减少HSCs的活化,剂量依赖性地抑制rrPDGF-BB刺激的HSCs的细胞增殖,能通过PDGF/FAK/PI3K/Akt通路对rrPDGF-BB刺激的HSCs中ECM蛋白表达产生调控。研究结果为CPhGs脂质体纳米粒在抗肝纤维化方面的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杨洪超[5](2019)在《基于“肠肝轴”理论探讨健脾化浊饮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作用机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基于“肠肝轴”理论观察健脾化浊饮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临床疗效,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临床观察:将符合标准的60例患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给予健脾化浊饮水煎剂,对照组给予水林佳,疗程为12周。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单项症状积分、体重、体质指数、生化指标(ALT、AST、TG、TC、GLU)、血清内毒素、肝脏彩超以及安全性指标的变化。实验研究:采用高脂饲料诱导的方法建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大鼠模型。实验共设置5组:空白组、模型组、健脾化浊饮低剂量组、健脾化浊饮中剂量组和健脾化浊饮高剂量组。分别干预8周后,检测每组大鼠的肝湿重、ALT、AST、TG、TC、GLU、LPS、D-Lac,采用Western blot技术检测肝组织TLR4、NFκB蛋白的表达情况,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回肠组织Occludin蛋白的表达,采用RT-PCR技术检测粪便大肠杆菌和乳酸杆菌的相对定量。结果:临床观察:1.两组综合疗效比较,试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2.中医证候积分比较:与治疗前相比,两组均有改善(P<0.05),治疗后两组比较,试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3.单项症状积分比较:试验组单项症状积分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P<0.05),其中主症右胁肋胀满和次症中的大便质稀不爽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除形体肥胖外,其余症状积分亦有不同程度的改善(P<0.05)。4.体重和体质指数:与治疗前相比,两组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P<0.05),治疗后比较,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优于对照组。5.生化指标:与治疗前相比,两组在ALT、AST、TG、TC方面均有改善(P<0.05),治疗后比较,在TG、TC、GLU方面试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ALT、AST方面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血清内毒素:与治疗前相比,试验组血清内毒素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比较,试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7.肝脏彩超:与治疗前相比,两组均有改善(P<0.05),治疗后比较,试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8.安全性指标:两组均未出现异常。实验研究:1.在肝湿重、肝指数、ALT、AST、TG、TC、GLU方面,模型组较空白组大鼠出现异常(P<0.05),健脾化浊饮中剂量、高剂量组较模型组改善(P<0.05)。在肝组织病理方面,模型组较空白组明显异常,健脾化浊饮中剂量、高剂量组较模型组改善。2.在D-Lac、Occludin蛋白、大肠杆菌和乳酸杆菌方面,模型组较空白组大鼠出现异常(P<0.05),健脾化浊饮中剂量、高剂量组较模型组改善(P<0.05)。在肠粘膜病理表现方面,模型组较空白组明显异常,健脾化浊饮中剂量、高剂量组较模型组有不同程度的改善。3.在血清LPS和TLR4、NFκB蛋白表达方面,模型组较空白组大鼠出现异常(P<0.05),健脾化浊饮中剂量、高剂量组较模型组改善(P<0.05)。结论:1.健脾化浊饮临床疗效确切,可以改善患者的症状、体征、生化指标、血清内毒素以及肝脏彩超情况,而且安全性良好。2.健脾化浊饮改善NASH的机制可能是通过调节肠道菌群,修复肠粘膜屏障,降低肠粘膜通透性,从而抑制LPS/TLR4/NFκB信号通路,阻断肠肝损伤的恶性循环,通过调节“肠肝轴”而发挥作用。3.本研究证实脾虚浊阻是NASH的主要病机,健脾化浊、祛湿化痰为有效治法,为中医药防治NASH提供新的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
李红[6](2016)在《探讨海珠益肝方从痰论治肝纤维化的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本研究探讨海珠益肝方对Con A(Concanavalin A,刀豆蛋白A)诱导的免疫性肝纤维化小鼠的疗效及可能的作用机制,探明肝纤维化与leptin(瘦素)、OB-Rb(瘦素受体)、JAK2(Janus Kinase 2,Janus激酶2)、STAT3(Signal transducer and activator 3,信号转导与转录激活因子3)之间的关系,明确JAK2/STAT3信号通路在肝纤维化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本实验通过分析这一过程中所涉及的关键信号通路,探明海珠益肝方的抗肝纤维化的作用机制,为中医药防治肝纤维化提供新思路和策略。方法:将SPF级C57BL/6品系小鼠48只,随机分为4组,空白对照组、模型组、秋水仙碱组、海珠益肝方组,每组各12只?模型组、秋水仙碱组、海珠益肝方组均采用6mg·kg-1 w-1的剂量尾静脉注射Con A,每周1次,共12周,建立肝纤维化模型。模型复制成功后,分别给予相应药物灌胃干预治疗,其中秋水仙碱组给予0.25mg·kg-1d-1秋水仙碱,海珠益肝方组给予9.86g·kg-1d-1中药海珠益肝方,空白对照组和模型组均给予等剂量的蒸馏水。每日上午9:00和下午15:00各灌胃1次,连续4周。灌胃给药结束第2天早上处死小鼠,收集各组小鼠血液和肝脏、脾脏组织等相关标本。取肝脏组织作病理切片,采用HE染色法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并评定小鼠肝组织病损积分;采用Masson染色法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各组小鼠肝组织纤维化情况;采用电子显微镜观察各组小鼠肝组织超微病理结构变化。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各组小鼠血清ALT(alanine aminotransferase,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ST(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小鼠血清及肝组织匀浆上清液TC(total cholesterol,总胆固醇)、TG(triglyceride,甘油三脂)水平、肝组织匀浆MDA(malondialdehyde,丙二醛)及SOD(superoxide dismutase,超氧化物歧化酶)。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各组小鼠肝组织匀浆上清液HA(hyaluronieacid,透明质酸)、LN(laminin,层粘连蛋白)、PC III(procollagenIII,III型前胶原)、CIV(collagen typeⅣ,Ⅳ型胶原)、各组小鼠血清LP(leptin,瘦素)水平。采用RT-PCR检测各组小鼠肝脏组织中leptin m RNA、OB-Rb m RNA、JAK2 m RNA、STAT3 m RNA转录水平。采用Western blot(免疫印迹试验)法检测各组小鼠肝组织中leptin、OB-Rb、JAK2、STAT3蛋白表达水平。结果:1各组小鼠一般情况比较空白对照组小鼠一般情况好,行动灵活,正常饮食,被皮浓密有光泽,体重增长明显。模型组小鼠精神不振,喜卧少动,进食量较空白对照组有所减少,且皮毛松弛、杂乱蓬松无光泽、尿黄,体重增长缓慢。秋水仙碱组小鼠精神状态一般,活动较活跃,皮毛欠光滑,体重有所增加。海珠益肝方组小鼠精神状态良好,活动较活跃,进食量大于模型组及秋水仙碱组,皮毛顺滑有光泽,体重增加,仅次于空白对照组,一般情况均明显改善。2各组小鼠肝脏肉眼观察比较空白对照组小鼠肝脏质地柔软,表面光滑未见任何斑点、突起、结节,颜色略呈深红色且有光泽,边缘锐利。模型组小鼠肝脏质地较韧,表面见白点,部分肝组织表面粗糙,凹凸不平,颜色变暗红,边缘较钝。秋水仙碱及海珠益肝方组小鼠肝脏质地欠柔软,表面尚光滑,边缘较锐利,基本未见斑点、突起、结节等,颜色接近正常。3各组小鼠肝、脾指数的比较在肝指数方面同空白对照组相比较,模型组、秋水仙碱组、海珠益肝方组各组小鼠肝指数均明显升高(P均<0.05)。模型组、秋水仙碱组、海珠益肝方组脾脏指数亦较空白对照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模型组比较,秋水仙碱组、海珠益肝方组小鼠肝、脾指数均有所降低,其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秋水仙碱组在降低小鼠肝及脾指数方面进行比较,海珠益肝方组相关指标降低更多(P<0.05)?4海珠益肝方对肝纤维化小鼠肝组织病理的影响光镜下空白对照组肝组织清晰,肝细胞排列以中央静脉为中心,肝细胞浆均匀红染,细胞核大小正常,核质淡染,未见变性坏死,纤维组织增生及炎性细胞浸润。模型组小鼠肝组织结构紊乱,破坏明显,肝细胞索排列不整齐,肝细胞脂肪变性,部分坏死,中性粒细胞及淋巴细胞浸润,纤维组织大量增生,部分假小叶形成,肝细胞内脂滴较多。秋水仙碱组与海珠益肝方组肝脏损伤程度较模型组有所减轻。秋水仙碱组肝小叶结构破坏有所减轻,肝细胞排列较整齐,胶原纤维及炎细胞浸润均减少,肝细胞内脂肪较空白对照组明显增加。海珠益肝方组肝小叶结构破坏有明显改善,肝细胞排列较整齐,胶原纤维及炎细胞浸润均减少,肝细胞内脂滴少见。5海珠益肝方对肝纤维化小鼠血清ALT、AST及肝组织匀浆MDA、SOD的影响同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组、秋水仙碱组、海珠益肝方组小鼠血清ALT、AST及肝组织匀浆MDA水平均升高(P均<0.05),而肝组织匀浆SOD水平均下降(P<0.05);同模型组相比,秋水仙碱组小鼠血清ALT、AST水平均降低(P<0.05),而肝组织匀浆MDA、SOD未见明显变化;同模型组比较,海珠益肝方组血清ALT、AST及肝组织匀浆MDA水平均降低(P均<0.05),而肝组织匀浆SOD水平均升高(P<0.05);同秋水仙碱组相比,海珠益肝方在降低小鼠血清ALT、AST及肝组织匀浆MDA水平方面优于秋水仙碱(P<0.05),在升高肝组织匀浆SOD水平方面优于秋水仙碱(P均<0.05)。6海珠益肝方对肝纤维化小鼠血清及肝组织匀浆TG、TC的影响同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组、秋水仙碱组、海珠益肝方组小鼠血清TG、TC水平均降低(P均<0.05);同模型组比较,秋水仙碱组血清TG、TC水平未见统计学差异(P均>0.05);同模型组相比,海珠益肝方组血清TG、TC水平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同秋水仙碱组相比,海珠益肝方组在升高小鼠血清TG、TC水平方面优于秋水仙碱(P<0.05)。同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组、秋水仙碱组、海珠益肝方组小鼠肝组织匀浆TG、TC均升高(P均<0.05);同模型组相比,秋水仙碱组肝组织匀浆TG、TC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同模型组相比,海珠益肝方组肝组织匀浆TG水平降低(P均<0.05);同秋水仙碱组相比,海珠益肝方组在降低小鼠肝组织匀浆TG、TC水平方面优于秋水仙碱(P<0.05)。7海珠益肝方对肝纤维化小鼠肝组织匀浆HA、LN、PCⅢ、CIV的影响同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组、秋水仙碱组、海珠益肝方组小鼠肝组织匀浆HA、LN、PCⅢ、CIV水平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对照组相比,秋水仙碱组、海珠益肝方组小鼠肝组织匀浆HA、LN、PCⅢ、CIV水平下降(P<0.05)。海珠益肝方组肝组织匀浆HA、LN、PCⅢ、CIV水平显着性降低,优于秋水仙碱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8海珠益肝方对小鼠血清leptin水平的影响同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组、秋水仙碱组、海珠益肝方组血清leptin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同模型对照组相比,秋水仙碱组和海珠益肝方组血清leptin水平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海珠益肝方组血leptin素水平显着性降低,优于秋水仙碱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9海珠益肝方对小鼠肝组织leptin、OB-Rb m RNA及蛋白表达的影响同空白对照组相比较,模型组、秋水仙碱组和海珠益肝方组leptin、OB-Rb m RNA及蛋白表达显着增强(P<0.05)。与模型组相比,秋水仙碱组和海珠益肝方组leptin、OB-Rb m RNA及蛋白表达显着减弱,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海珠益肝方组在leptin、OB-Rb m RNA及蛋白表达方面比秋水仙碱组明显降低(P<0.05)。10海珠益肝方对小鼠肝组织JAK2、STAT3 m RNA及蛋白表达的影响同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组、秋水仙碱组和海珠益肝方组小鼠肝组织中JAK2 m RNA及蛋白表达量均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同模型组相比,秋水仙碱组及海珠益肝方组JAK2 m RNA及蛋白表达量显着性降低(P<0.05)。同秋水仙碱组相比,海珠益肝方组JAK2 m RNA及蛋白表达量有明显降低(P<0.05)。同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秋水仙碱组和海珠益肝方组小鼠肝组织中STAT3 m RNA及蛋白表达量均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与模型组相比,秋水仙碱组及海珠益肝方组STAT3 m RNA及蛋白表达量有显着性降低(P<0.05)。与秋水仙碱组相比,海珠益肝方组STAT3 m RNA及蛋白表达量有明显降低(P<0.05)。结论:海珠益肝方可改善肝纤维化模型小鼠的一般情况:如改善模型小鼠的活动及体质量,改善食欲和饮水等症状,显着降低肝纤维化模型小鼠肝、脾指数。海珠益肝方有助于肝小叶结构恢复正常,减少纤维组织增生、肝细胞坏死变性以及炎性细胞的浸润等。能降低纤维化模型小鼠血清ALT、AST、肝组织匀浆MDA含量,升高肝组织匀浆SOD水平,降低肝组织匀浆中HA、LN、PCⅢ、Ⅳ型胶原含量,具有抗肝细胞损伤,有效减轻炎症反应,促进ECM的降解,抑制纤维组织增生,改善肝纤维化小鼠的病理组织结构,达到抗肝纤维化的作用。同时海珠益肝方能调节血脂(TG、TC)水平,减少肝细胞内脂肪的堆积,保护肝细胞,从而抑制早期肝纤维化的启动。综上所述,海珠益肝方抗肝纤维化的作用机制可能为:1海珠益肝方明显降低纤维化模型小鼠血清leptin水平,有效的阻止因leptin与OB-Rb结合而发挥的诱导HSC活化和增殖作用。2海珠益肝方明显抑制纤维化模型小鼠肝组织leptin及其受体表达,提示Leptin是海珠益肝方抗肝纤维化的作用靶点之一。3海珠益肝方能够降低肝纤维化小鼠肝组织JAK2、STAT3的表达水平,从而影响HSC活化、增殖,减少胶原纤维的表达及分泌,达到抗肝纤维化的作用。海珠益肝方具有抑制OB-Rb及其信号转导的作用,这可能是其抗肝纤维化的分子机制之一。瘦素调控的JAK2/STAT3信号转导通路可能是海珠益肝方抗肝纤维化的作用途径和作用靶点。
包桂花[7](2009)在《蒙药甘露益肝胶囊的药学研究》文中指出蒙药甘露益肝汤散(蒙古名音译为额力根阿尔仙,意译为肝之甘露)是内蒙古民族大学蒙医药学院巴根那教授在传统方光明盐四味汤散的基础上化裁而成并应用于临床的经验方。由荜茇、干姜、诃子、光明盐4味药物组成。具有良好的保肝、醒酒功效。为满足临床需求,本课题将这一经验方研制成蒙药新药甘露益肝胶囊。首先对经验方甘露益肝汤散和传统方光明盐四味汤散进行大、小鼠酒精性肝损伤的药效学实验比较研究,确定了甘露益肝胶囊的处方。选用L9(34)正交表设计试验,HPLC法测定评价指标胡椒碱的提取转移率、没食子酸的煎出转移率,同时考察总浸出物,研究优化了提取工艺。结果,荜茇、干姜的乙醇提取最佳工艺方案为A1B2C1,即用8倍量(B2)的90%乙醇(A1)、以1ml·min-1的速度(C1)缓缓渗漉,胡椒碱的转移率可达99%;诃子、光明盐、及荜茇和干姜药渣等群药的水煎提取最佳工艺方案为A3B3C3,即取药物最粗粉,加7倍量水,煎煮3次,每次煎煮1.5小时,没食子酸的煎出转移率可达65%。采用薄层色谱法对处方中的荜茇、干姜、诃子进行了鉴别研究;应用HPLC法对处方君药荜茇的主要成分胡椒碱、佐药诃子主含的没食子酸,分别进行了含量测定研究。结果,薄层色谱中各味药的特征斑点清晰,专属性强;含量测定方法精密度高、稳定性及重复性好。胡椒碱及没食子酸的平均回收率为99.75%、98.72%,RSD为2.54%、1.93%(n=6)。对甘露益肝胶囊进行了水分测定,崩解时限测定,装量差异、微生物限度、砷盐、重金属检查。结果,全部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5版)有关规定。对甘露益肝胶囊的三批样品进行了稳定性试验研究,加速试验(40℃,RH75%)考察了6个月,长期试验常温留样观察18个月(仍在继续进行中)。结果,各项指标均符合规定。各月考察结果与0月结果相比较变化很小,提示本品质量24个月内稳定。对甘露益肝胶囊进行大、小鼠酒精性肝损伤及小鼠解酒等药效学实验研究,考察了该药的主要药效。结果表明,甘露益肝胶囊能够明显降低酒精性肝损伤致大、小鼠肝脾指数,血清中ALT、AST的活性及肝脏组织内MDA的水平的提高;使酒精致肝细胞脂肪变性、坏死等明显好转;明显缩短小鼠睡眠时间。提示,甘露益肝胶囊对酒精性肝损伤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并有显着的解酒功效。对小鼠急性毒性试验结果表明,小鼠最大给药量为32.0g·kg-1·d(以胶囊剂计),该给药量为临床等效量的约700倍(体重按70kg计算),表明本品在常用剂量范围内是安全的。
曾斌芳[8](2009)在《脂肪性肝病病证、用方用药及其临床的一体化研究》文中认为目的:脂肪性肝病(FLD)包括酒精性肝病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两大类。已经成为一种全球性的疾病,累及世界范围内大量人群,其发病率有增高的趋势,在总人群中,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患病率为20%左右。我国酒精作为肝硬化的病因约为5%~11%。90年代酒精性肝病(ALD)的发病率较80年代以前约增加了30倍。迄今为止西医对该病的病因、病理发展过程及临床预后的认识尚不十分清楚,临床上亦无疗效满意的药物。脂肪性肝病属于中医“积证”、“胁痛”等病证范畴。从传统医学中寻求治疗脂肪性肝病的有效方药,是临床热点问题之一。遵循中医理法方药一致性原则,全面总结中医防治脂肪性肝病的理论成果和临床经验,对脂肪性肝病的中医病证、用方用药及临床疗效一体化研究,探讨脂肪性肝病的病机病理,研究治疗新疆脂肪性肝病经验方药复方芪茵颗粒治疗脂肪性肝病的组方和机理。充实脂肪性肝病的中医基础和临床研究,开拓新疆脂肪性肝病防治新思路,为脂肪性肝病的新药研制奠定基础。方法:应用文献学的方法综合分析关于脂肪性肝病的中医现代研究文献,总结病名、临床分型、用药规律;通过中医证侯学调查,归纳新疆脂肪性肝病中医病证类型的特殊规律;通过对复方芪茵颗粒和多烯磷脂酰胆碱治疗脂肪性肝病的临床对照研究,观察治疗前后血脂、肝功指标,腰围指数,体重指数及影像学的改变,探讨其临床疗效;施行复方芪茵颗粒进行药味、剂量加减的观察研究、分析其组方机理;施行复方芪茵颗粒对实验性脂肪性肝病大鼠生化指标和肝脏病理的影响的药效学研究,分析其作用机制。结果:脂肪性肝病中医病证的现代文献研究:现代医家对脂肪性肝病的中医名称趋同于胁痛、积聚;最常见证型为肝郁气滞、肝郁脾虚、痰瘀阻络、气滞血瘀;中医证型按病理因素分类,痰湿、肝郁、气滞、瘀血、脾虚、湿热为最主要因素;病证按所涉脏腑分类,以肝脾肾三脏为主;证型按虚实分类,虚实夹杂型最常见;最常用药物依次为丹参、泽泻、柴胡、山楂、首乌、茵陈、郁金、白术、决明子。新疆脂肪性肝病患者辨证分型特点研究:症状出现频次依次为:纳差脘胀,右胁下不舒,右胁下刺痛,体胖困重,腰酸耳鸣,大便溏泻,大便溏软,口干心烦,头晕肢乏。病症累及脏腑依次为:脾、肝、肾。证候所含主病机依次为:脾虚、肝郁、瘀血、湿浊。新疆脂肪性肝病患者中医证型依次为:肝瘀痰阻型,肝郁脾虚型,肝肾阴虚型。中医证型分布与民族年龄饮酒情况等因素密切相关。汉族患者以肝郁脾虚型为主,维吾尔族患者以肝郁痰阻型为主。30至50岁年龄段明显高发。酒精性肝病发病明显较高。新疆脂肪性肝病特色方药——复方芪茵颗粒剂配伍研究:复方芪茵颗粒高中低剂量组对高脂饮食实验性脂肪性肝病大鼠血脂、肝功、肝脏组织学变化的影响,以高剂量组疗效最佳;复方芪茵颗粒分别减去不同功效的一组佐药,与全方组比较,作用以全方组最佳。临床研究:复方芪茵颗粒对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肝郁脾虚型)能改善临床症状、降低ALT、ALP和甘油三酯、胆固醇等试验指标,改善脂肪性肝病B超程度分级。治疗前后各项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 ;与多烯磷脂酰胆碱组比较各项指标无统计学差异(P>0.05);复方芪茵颗粒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肝郁脾虚型)中医证候疗效、肝脏B超、甘油三脂(TG)、体重指数、胰岛素抵抗指数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降低ALT、AST、CHOL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复方芪茵颗粒剂作用机理研究:复方芪茵颗粒可明显降低高脂饲料饮食诱导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大鼠血清总胆固醇(CHOL)、低密度脂蛋白(LDL-C)含量、肝重和肝指数(P<0.05);甘油三酯(TG)、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体重;升高高密度脂蛋白(HDL-C)含量;改善脂肪性肝病大鼠肝脏脂肪变(P<0.01)。低、中、高剂量组均可不同程度地降低NAFLD大鼠血清瘦素和胰岛含量,改素善胰岛素抵抗状态,与多烯磷脂酰胆碱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结合组方药物的现代药理分析其作用机理。结论:总结脂肪性肝病的病证特点:中医病名属于“胁痛”、“积聚”,病位在肝,与脾、肾、胆等脏腑关系密切,其主要病机为脾虚、肝郁、肾虚等脏腑功能失调和痰浊、湿热、瘀血等浊邪滞留,其临床主要表现为虚实夹杂证型,临床用药以肝脾肾经药物为主。新疆脂肪性肝病患者中医证候除符合虚实夹杂、“肝脾肾同病、痰瘀湿并存”的特点外还有其地域特点:中医证型分布与民族年龄饮酒情况等因素密切相关。汉族患者以肝郁脾虚型为主,维吾尔族患者以肝郁痰阻型为主。30至50岁年龄段明显高发。酒精性肝病发病明显较高。复方芪茵颗粒按君臣佐使理论加减不同组方药效学动物实验,提示原全方组在改善实验性脂肪性肝病大鼠的血脂、肝功等方面疗效最佳;临床疗效观察,提示复方芪茵颗粒在改善脂肪性肝病患者肝功、血脂、血清胰岛素、及体重指数、脂肪性肝病B超严重程度分级等方面疗效确切,在改善临床症候方面优于对照药物;治疗实验性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大鼠的研究,部分揭示了复方芪茵颗粒的可能作用机理:调节脂质代谢;清除自由基,对抗氧应激与脂质过氧化;稳定与修复肝细胞正常结构等。
王丽[9](2009)在《以“浊毒”立论论治肝纤维化的理论初探及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肝纤维化(Hepatic fibrosis,HF)是指各种致病因素所引起的肝脏慢性损害和炎症,是多种慢性肝病共同的病理基础,是肝脏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合成和降解失衡、导致其过度沉积的结果,也是慢性肝炎进一步向肝硬化、肝癌发展的重要环节。以往的研究局限于将肝纤维化归为一种被动的静止状态,随着分子生物学研究方法和技术的日新月异,人们在肝星状细胞(hepatic stellate cells, HSC)活化、多种动物模型的建立、细胞因子信号传导通路、基因靶向治疗等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展。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beta1-1,TGF-β1)、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因子-1(tissue inhibit of metallo -Proteinase,TIMP-1)、ECM成分等已经成为研究的热点。目前研究的抗纤维化药物主要包括细胞保护类、HSC活化抑制类、细胞因子活性类、抑制ECM合成及分泌类、促进ECM降解类、中药单体和复方等。但肝纤维化是一个复杂的病理过程,临床上至今缺乏确切特效的抗纤维化药物与方法。中医药治疗疾病具有多方位、多环节、多靶点的特点,在肝纤维化的预防和治疗方面有其独特的优势。在当前形势下,寻找能够改善HF状态的中药或者中药提取物,并对其相关机制进行探索,不仅有利于中药现代化的研究,也将对HF治疗产生深远的影响。我们通过观察化浊解毒益气方对猪血清诱导的HF大鼠的干预研究,探讨肝纤维化的病理机制,为肝纤维化的治疗提供理论及实验依据。目的:以“浊毒”理论为依据探讨其在肝纤维化治疗中的地位,探讨化浊解毒益气方对肝纤维化大鼠的影响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主要内容包括以“浊毒”立论论治肝纤维化的理论初探;化浊解毒益气方对肝纤维化大鼠血清AST、ALT、ALB、TP和病理形态学的影响;化浊解毒益气方对肝纤维化大鼠血清HA、LN、PCⅢ、Ⅳ型胶原和病理形态学的影响;化浊解毒益气方对肝纤维化大鼠肝组织TGF-β1表达的影响;化浊解毒益气方对肝纤维化大鼠肝组织TIMP-1表达的影响。方法:清洁级Wistar大鼠60只,雄性,体重200220g。适应性喂养一周后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秋水仙碱预防组(简称西药预防组)、化浊解毒益气方预防组(简称中药预防组)、秋水仙碱治疗组(简称西药治疗组)、化浊解毒益气方治疗组(简称中药治疗组)六组,每组10只。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均采用未灭活的猪血清腹腔注射,每次0.5ml/只,每周两次,连续8周。秋水仙碱预防组和中药预防组于造模的同时给药,每天上午灌胃一次,每次2ml,连续12周。秋水仙碱治疗组和中药治疗组于造模的第8周末给药,每天上午灌胃一次,每次2ml,连续4周。正常对照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各组分别于造模的第8周末、第12周末处死5只大鼠,腹主动脉取血,分离血清,测定各组大鼠干预后血清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基转移酶(AST)、白蛋白(ALB)、总蛋白(TP)、透明质酸(HA)、层粘连蛋白(LN)、Ⅲ型前胶原(PCⅢ)、Ⅳ型胶原(CⅣ)水平。其中ALT、AST用赖氏法测定;ALB用溴甲酚绿比色法测定;TP用双缩脲法测定;HA、LN、PCⅢ、CⅣ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留取大鼠肝组织,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和Masson染色(胶原纤维特殊染色法)观察肝组织病理形态学的变化。采用免疫组化和RT-PCR技术测定肝组织TGF-β1、TIMP-1蛋白和mRNA表达情况。所得数据经过整理,采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t检验或方差分析。结果:1化浊解毒益气方对肝纤维化大鼠血清AST、ALT、ALB、TP和病理形态学的影响1.1化浊解毒益气方对肝纤维化大鼠血清AST、ALT、ALB、TP的影响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血清ALT、AST升高,ALB、TP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对照组相比,第8周末,西药预防组和中药预防组各组大鼠血清ALT、AST下降,TP、ALB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中药预防组优于西药预防组(P<0.05)。12周末,各药物处理组大鼠血清ALT、AST下降,TP、ALB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中药预防组优于西药预防组,中药治疗组优于西药治疗组(P<0.05)。但是西药处理组之间、中药处理组之间各组大鼠血清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1.2化浊解毒益气方对肝纤维化大鼠肝脏病理形态学的影响正常组肝小叶结构完整,肝细胞围绕中央静脉呈放射状排列,无变性坏死,无纤维组织增生。模型组肝小叶结构严重破坏,肝细胞广泛脂肪变性、坏死伴炎性细胞浸润,纤维组织大量增生,个别动物可见假小叶形成。第8周末,各药物预防组肝小叶结构受损轻,可见肝细胞脂肪变性及炎性细胞浸润,但较模型组显着减轻。胶原纤维增生较模型组减轻,主要散在于肝血窦和disse间隙内,无假小叶形成,中药预防组优于西药预防组。第12周末,各药物干预组肝脏损伤程度均较模型组轻,西药治疗组病理改变与西药预防组相似,中药治疗组病理改变与中药预防组相似。且中药预防组优于西药预防组,中药治疗组优于西药治疗组。2化浊解毒益气方对肝纤维化大鼠血清HA、LN、PCⅢ、Ⅳ型胶原和病理形态学的影响2.1化浊解毒益气方对肝纤维化大鼠血清HA、LN、PCⅢ、Ⅳ型胶原的影响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血清HA、LN、PCⅢ、Ⅳ型胶原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对照组相比,第8周末,西药预防组和中药预防组各组大鼠血清HA、LN、PCⅢ、Ⅳ型胶原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中药预防组优于西药预防组(P<0.05)。12周末,各药物处理组大鼠血清HA、LN、PCⅢ、Ⅳ型胶原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中药预防组优于西药预防组,中药治疗组优于西药治疗组(P<0.05)。但是西药处理组之间、中药处理组之间各组大鼠血清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2化浊解毒益气方对肝纤维化大鼠病理形态学的影响正常组肝小叶结构完整,肝细胞围绕中央静脉呈放射状排列,无变性坏死,无纤维组织增生。模型组肝小叶结构严重破坏,肝细胞广泛脂肪变性、坏死伴炎性细胞浸润,绿色纤维组织大量增生,个别动物可见假小叶形成。8周末,各预防组肝小叶结构受损轻,可见肝细胞脂肪变性及炎性细胞浸润,但较模型组显着减轻。胶原纤维增生较模型组减轻,主要散在于肝血窦和disse间隙,无假小叶形成。且中药预防组优于西药预防组。12周末,各药物干预组肝脏损伤程度均较模型组显着减轻,且中药预防组优于西药预防组。中药治疗组优于西药治疗组。3化浊解毒益气方对肝纤维化大鼠肝组织TGF-β1表达的影响3.1化浊解毒益气方对肝纤维化大鼠肝组织TGF-β1蛋白表达的影响。正常组大鼠肝组织见少许TGF-β1阳性表达细胞,模型组大鼠肝组织中表达的阳性细胞比例显着高于正常组,表现为不均匀的黄褐色颗粒状物。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肝组织TGF-β1蛋白表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8周末,与模型对照组相比,西药预防组和中药预防组两组大鼠肝组织TGF-β1蛋白表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中药预防组优于西药预防组(P<0.05)。12周末,各药物干预组大鼠肝组织TGF-β1蛋白表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中药预防组优于西药预防组(P<0.05),中药治疗组优于西药治疗组。但是西药预防组与治疗组之间、中药预防组和治疗组之间各组大鼠肝组织TGF-β1蛋白表达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2化浊解毒益气方对肝纤维化大鼠肝组织TGF-β1mRNA表达的影响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肝组织TGF-β1mRNA表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8周末,与模型对照组相比,西药预防组和中药预防组两组大鼠肝组织TGF-β1mRNA表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中药预防组优于西药预防组(P<0.05)。12周末,各药物干预组大鼠肝组织TGF-β1mRNA表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中药预防组优于西药预防组(P<0.05),中药治疗组优于西药治疗组。但是西药预防组与治疗组之间、中药预防组和治疗组之间各组大鼠肝组织TGF-β1mRNA表达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化浊解毒益气方对肝纤维化大鼠肝组织TIMP-1表达的影响4.1化浊解毒益气方对肝纤维化大鼠肝组织TIMP-1蛋白表达的影响正常组大鼠肝组织见少许TIMP-1阳性表达细胞,模型组大鼠肝组织中表达的阳性细胞比例显着高于正常组,表现为不均匀的黄褐色颗粒状物。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肝组织TIMP-1蛋白表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8周末,与模型对照组相比,西药预防组和中药预防组两组大鼠肝组织TIMP-1蛋白表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中药预防组优于西药预防组(P<0.05)。12周末,各药物干预组大鼠肝组织TIMP-1蛋白表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中药预防组优于西药预防组(P<0.05),中药治疗组优于西药治疗组。但是西药预防组与治疗组之间、中药预防组和治疗组之间各组大鼠肝组织TIMP-1蛋白表达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2化浊解毒益气方对肝纤维化大鼠肝组织TIMP-1mRNA表达的影响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肝组织TIMP-1mRNA表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8周末,与模型对照组相比,西药预防组和中药预防组大鼠肝组织TIMP-1mRNA表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中药预防组优于西药预防组(P<0.05)。12周末,各药物干预组大鼠肝组织TIMP-1mRNA表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中药预防组优于西药预防组(P<0.05),中药治疗组优于西药治疗组。但是西药预防组与治疗组之间、中药预防组和治疗组之间各组大鼠肝组织TIMP-1mRNA表达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浊毒”理论的提出对肝纤维化的中医病因病机分析具有重要意义,在肝纤维化的诊断和治疗中,占有重要的地位。2化浊解毒益气方能有效改善肝纤维化大鼠肝组织病理改变、减轻肝细胞的损伤,减少胶原纤维的生成,从而发挥其抗纤维化的作用。3化浊解毒益气方能显着降低大鼠血清AST、ALT含量,升高TP、ALB含量,减轻肝细胞的损伤,保护肝功能,通过保肝、抗炎而发挥其抗纤维化的作用。4化浊解毒益气方能显着降低大鼠血清HA、LN、PCⅢ型胶原、Ⅳ型胶原含量,减少细胞外基质的生成,从而发挥其抗纤维化的作用。5化浊解毒益气方能显着降低大鼠肝组织TGF-β1蛋白和mRNA的表达,抑制肝星状细胞的活化,通过调控相关细胞因子生物作用,促进细胞外基质的降解。6化浊解毒益气方能显着降低大鼠肝组织TIMP-1蛋白和mRNA的表达,通过调节MMPS和TIMPS的失衡,促进异常合成的细胞外基质的降解,减少细胞外基质的过度沉积。
常福红[10](2008)在《抗纤6号抗肝纤维化大鼠的治疗效果和作用机制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一.选题的意义与目的近年来对肝纤维化的研究已有较大进展。业已公认,肝纤维化主要是一种病理学概念,是指肝组织内细胞外基质成分过度增生与异常沉积,导致肝脏结构和功能异常的病理变化,能够引起肝功能减退与门静脉高压等疾病。肝纤维化多见于肝炎病毒、酒精、药物、血吸虫等原因引起的大多数慢性肝病,是慢性肝病向肝硬化发展的必经病理过程。流行病学资料显示,慢性乙型肝炎发展为肝硬化的估计年发生率为2.1%~6%,因此,抗肝纤维化是慢性肝病的重要治疗方法。二.立题依据随着对肝纤维化发病机制、病理生理学的研究,尤其是对其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等各方面的研究深入,已经证实肝纤维化在进入肝硬变之前尚有逆转的可能,因此人们十分重视肝纤维化的治疗研究。目前国内外无理想的抗肝纤维化药物,西药有皮质类固醇、肿瘤坏死因子、前列腺素、马洛替酯、干扰素、秋水仙碱等药物虽可抑制肝纤维化,但其效果不理想,且毒副作用大,药品价格高,临床应用受到一定的限制。而中药由于含有多种有效成分,疗效显着,费用相对低廉,毒副作用小,其抗肝纤维化的作用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多年来在中医药抗纤维化方面进行了大量深入探索,已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在防治肝纤维化的研究方面,特别注重辩证论治,常用治则有益气活血、疏肝健脾、补肾养阴、祛湿解毒等,临床上或单法使用,或多法联用;药物的研究已从单味药逐渐转向复方的研究,且研究的方法和深度也在不断加深进步。三.模型的选择[1-2]理想的肝纤维化模型应具备以下特征:⑴复制的动物模型具有人类肝纤维化的基本病理学特征和相似的血液动力学、生化改变。⑵病理改变呈阶段性,具有可逆与不可逆的阶段性演进过程。⑶造模可重复性好、死亡率低,形成率高。⑷造模方法简便易行。⑸动物易获得,经济实用。四氯化碳是诱导实验动物产生肝纤维化和肝硬化最广泛的化学性肝毒物。在肝细胞内质网中,经肝微粒体内依赖于细胞色素P450的混合功能氧化酶的激活后,CCl4产生了自由基CCl3·和Cl·,它们与肝细胞内大分子发生共价键结合,也可攻击不饱和脂质,引发活性氧自由基的产生和脂质过氧化,损伤肝细胞,从而导致狄氏间隙内原本静止的贮脂细胞活化,释放出Ⅳ型胶原,同时该细胞由合成分泌Ⅲ型胶原改为合成分泌Ⅰ型胶原,取代了Ⅳ胶原,促使肝纤维化。CCl4所引起的肝损伤主要表现为肝细胞的脂肪变性及化学性炎症引起的炎症细胞的聚集,长时间的持续毒害导致肝细胞肿大、脂肪变性和坏死,甚至肝的纤维化和肝硬化。营养不良导致肝损伤与肝纤维化,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给予高脂肪低蛋白,使肝发生脂肪变性,逐渐形成肝纤维化,二是食物缺乏某些营养因素,如胱氨酸,蛋氨酸,维生素C等引起肝细胞坏死,进而发展为肝硬化。单纯玉米粉仅含9%蛋白质,只能满足大鼠正常蛋白质需要量的一半,且此蛋白质中缺乏色氨酸与蛋氨酸,这些氨基酸属于祛脂物质,缺乏会导致脂肪肝变,以致纤维化,加入胆固醇,增加对胆碱需要量,从而加速脂肪肝的发展,脂肪变性的肝细胞对CCl4损伤作用敏感,故肝细胞大量坏死,网状支架塌陷,肝星状细胞活化与纤维增生,发展为肝硬化。酒精是导致肝细胞损伤的主要病因之一。乙醇中毒肝损伤的重要机制之一是激活氧分子产生氧自由基导致肝细胞膜的脂质过氧化。同时,酒精能造成肝细胞明显肿胀,胞质内出现弥漫性的圆形脂滴,肝小叶界限模糊,小叶内出现点状或大片状坏死,汇管区见大量炎症细胞浸润。CCl4诱导的大鼠肝纤维化动物模型在形态学、病理生理学的某些方面与人的肝纤维化十分相似。但单一因素注射CCl4,造模虽然操作简单,但制备的周期长,成模比例低,且死亡率较高。因此,我们采用CCl4、高脂低蛋白食物、乙醇复合因素制作肝纤维化模型,此种模型可靠且复制时间短,形成率高,肝纤维化进展稳定,适合于以引起肝细胞损伤为始动机制的肝纤维化发生发展过程的动态研究,更重要的是人类的肝纤维化是一个复合因素作用的结果。同时由于国家乙肝疫苗的推广,乙肝病毒感染率下降,而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由脂肪肝导致的肝纤维化在临床上已呈现出上升趋势,在研究中要体现这一变化。因此,我们采用四氯化碳损伤符合相应的高脂饲料喂养形成的肝纤维化模型是一个可行的方案。四.阳性对照药物选择[3]复方丹参滴丸组方为丹参、三七、冰片。丹参活血通脉,祛瘀养血。丹参素及丹参酮能改善血液流变学,使血瘀者的各项血液流变学指标得到改善,降低血液粘稠度,拮抗血栓形成,改善微循环,促进组织的修复和再生,临床用于治疗慢性肝炎及早期肝硬化。三七活血散瘀,止痛,三七提取物三七皂甙具有抗炎、抑制血小板聚集、促进纤维溶解、抗凝、止血等作用。冰片有抗炎、抗菌、抗病毒、去腐止痛作用。丹参、三七和冰片三药合用可活血化瘀、理气止痛。复方丹参滴丸经动物肝纤维化模型治疗实验,结果显示对肝纤维化有明显的阻断作用。五.组方抗纤6号为黄芩和丹参为主要有效成分组成的复方制剂,经过大量有效成分药理实验筛选,及其组方比例配伍药理筛选确定此复方。抗纤6号的是活血化瘀与清热解毒为主的治疗方法。通过对肝纤维化的病因病机研究表明,肝郁气滞、脉络瘀阻,淤血内结是慢性肝病肝纤维化的共同病理改变,并且贯穿于肝硬化形成的全过程。因此,选用以活血化瘀为主贯穿于肝纤维化的治疗,并且肝纤维化大多有湿热毒邪的存在,或十分明显,或潜伏不显。从现代医学角度上来讲,大多是HBV慢性感染迁延所致。从中医角度来讲,不能解毒祛湿清热,肝纤维化的致病因素就不能祛除;从西医角度讲,HBV持续感染,肝纤维化就不能彻底逆转。因此只有兼顾解毒、祛湿、清热,对HBV复制能有效抑制,才可以使肝纤维化逆转。而抗纤6号正是基于上述治疗理念,才通过本实验能有效地治疗肝纤维化的。为此,特设本课题研究,本课题是针对抗纤6号对复合型肝纤维化大鼠的治疗作用及其机制进行探讨。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摘要 |
| ABSTRACT |
| 符号说明 |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 综述一 中医药防治肝硬化的研究现状 |
| 1 肝硬化病名渊源 |
| 2 中医对肝硬化病因病机的认识 |
| 3 中医治疗肝硬化思路 |
| 4 导师论治肝硬化的经验 |
| 5 中医药防治肝硬化的机制探讨 |
| 6 小结 |
| 参考文献 |
| 综述二 弹性蛋白及其调控因子在早期肝硬化中的作用 |
| 1 流行病学 |
| 2 肝硬化现代研究进展 |
| 3 弹性蛋白在肝硬化发生中的作用 |
| 4 调控弹性蛋白合成的细胞因子 |
| 5 调控弹性蛋白降解的细胞因子 |
| 6 小结 |
| 参考文献 |
| 前言 |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 研究一 益肝消积方对早期肝硬化的干预作用 |
| 材料与方法 |
| 实验结果 |
| 讨论 |
| 小结 |
| 研究二 益肝消积方调控弹性蛋白合成干预早期肝硬化的机制研究 |
| 材料与方法 |
| 实验结果 |
| 讨论 |
| 小结 |
| 研究三 益肝消积方调控弹性蛋白降解干预早期肝硬化的机制研究 |
| 材料与方法 |
| 实验结果 |
| 讨论 |
| 小结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 个人简历 |
| 摘要 |
| ABSTRACT |
| 英文缩略词表 |
| 引言 |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 1 祖国医学对肝纤维化的认识 |
| 1.1 病名探讨 |
| 1.2 病因病机探究 |
| 1.3 治法探讨 |
| 2 现代医学对肝纤维化的认识 |
| 2.1 肝纤维化的病因 |
| 2.2 肝纤维化的诊断 |
| 2.3 肝纤维化的治疗 |
| 3 本研究的理论基础 |
| 3.1 “主客交”学说 |
| 3.1.1 “主客交”学说的创立 |
| 3.1.2 “主客交”含义 |
| 3.1.3 “主客交”学说的发展 |
| 3.1.4 “主客交”学说的特点 |
| 3.2 “主客交”与肝纤维化 |
| 3.3 “主客交”之治疗——三甲散及加减运用 |
| 3.4 加减三甲散及其运用 |
| 4 肝纤维化与Wnt/β-catenin信号转导通路 |
| 4.1 肝星状细胞与肝纤维化 |
| 4.2 Wnt信号转导通路 |
| 4.3 Wnt/β-catenin与肝纤维化 |
| 5 LncRNA与肝纤维化 |
| 5.1 LncRNA概况 |
| 5.2 LncRNA在肝纤维化中的研究 |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 1 实验一 加减三甲散功效对比及wnt信号通路研究 |
| 1.1 实验材料 |
| 1.1.1 实验动物 |
| 1.1.2 实验主要试剂 |
| 1.1.3 实验主要仪器和设备 |
| 1.1.4 实验药物 |
| 1.1.5 实验场地 |
| 1.2 实验方法 |
| 1.2.1 实验动物分组 |
| 1.2.2 干预用药的用法用量及制备方法 |
| 1.2.3 造模方法 |
| 1.2.4 药物干预方法 |
| 1.2.5 血清标本采集与处理 |
| 1.3 观察指标及方法 |
| 1.3.1 大鼠肉眼下观察 |
| 1.3.2 大鼠肝脏组织形态 |
| 1.3.3 血清肝功能指标观察 |
| 1.4 肝组织wnt2、β-catenin、GSK-3β蛋白表达量观测 |
| 1.5 统计学处理方法 |
| 1.6 实验结果 |
| 1.6.1 大鼠一般情况变化 |
| 1.6.2 大鼠肝脏组织形态变化 |
| 1.6.3 血清肝功能指标观察 |
| 1.6.4 肝组织wnt2、β-catenin、GSK-3β蛋白表达量变化 |
| 1.7 讨论 |
| 1.7.1 加减三甲散2号方的由来 |
| 1.7.2 对肝纤维大鼠模型的评价 |
| 1.7.3 对大鼠一般情况的影响 |
| 1.7.4 对大鼠肝脏病理形态的影响 |
| 1.7.5 对大鼠血清肝功能指标的影响 |
| 1.7.6 对肝组织wnt2、β-catenin、GSK-3β蛋白表达量的影响 |
| 2 实验二加减三甲散干预肝纤维化大鼠lnc RNA和 m RNA表达谱的研究 |
| 2.1 实验材料 |
| 2.1.1 实验动物 |
| 2.1.2 实验主要试剂 |
| 2.1.3 实验仪器和设备 |
| 2.1.4 实验药物 |
| 2.1.5 实验场地 |
| 2.2 实验方法 |
| 2.2.1 实验动物分组 |
| 2.2.2 造模方法 |
| 2.2.3 干预用药的制备及用法用量 |
| 2.2.4 药物干预方法 |
| 2.2.5 标本采集与处理 |
| 2.3 观察指标及方法 |
| 2.3.1 大鼠肉眼下形态观察 |
| 2.3.2 小鼠肝脏组织形态 |
| 2.3.3 血清肝纤维化指标观察 |
| 2.4 高通量测序肝脏组织m RMA和 lnc RNA |
| 2.4.1 RNA抽提和质检 |
| 2.4.2 文库构建 |
| 2.4.3 上机测序 |
| 2.4.3.1 获得reads |
| 2.4.3.2 数据预处理 |
| 2.4.3.3 基因组比对(Mapping genome) |
| 2.4.4.4 基因饱和度分析 |
| 2.4.4.5 mRNA和lncRNA差异基因筛选 |
| 2.4.4.6 GO 富集分析和 KEGG pathway 富集分析 |
| 2.5 统计学处理方法 |
| 2.6 实验结果和分析 |
| 2.6.1 大鼠一般情况变化 |
| 2.6.2 大鼠肝脏组织形态变化 |
| 2.6.3 血清肝纤维化指标观察 |
| 2.6.4 大鼠肝脏组织mRNA表达谱的变化 |
| 2.6.5 大鼠肝脏组织lnc RNA表达谱的变化 |
| 2.7 讨论 |
| 2.7.1 对大鼠一般情况的影响 |
| 2.7.2 对大鼠肝脏病理形态的影响 |
| 2.7.3 对大鼠血清肝纤维化指标的影响 |
| 2.7.4 对大鼠肝脏组织lncRNA和mRNA的影响及与“主客交”的联系 |
| 结论 |
| 特色与创新 |
| 问题与展望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附件 1:附图 部分原始图片 |
| 附件 2:文献综述 中成药治疗肝纤维化的临床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附件 3: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
| 摘要 |
| Abstract |
| 英文缩略词表 |
| 前言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 1.1 藏药治疗肝病的研究进展 |
| 1.1.1 单味藏药治疗肝病的研究 |
| 1.1.2 藏成药治疗肝病的研究 |
| 1.1.3 藏药活性成分(群)治疗肝病的研究 |
| 1.2 中药对酒精性肝损伤保护作用研究进展 |
| 1.2.1 单味中药对酒精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 |
| 1.2.2 复方中药对酒精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 |
| 1.2.3 中药活性成分(群)对酒精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 |
| 1.3 小结 |
| 第2章 藏药二十五味松石丸对大鼠酒精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 |
| 2.1 对大鼠急性酒精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 |
| 2.1.1 材料 |
| 2.1.2 方法 |
| 2.1.3 结果 |
| 2.2 对大鼠慢性酒精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 |
| 2.2.1 材料 |
| 2.2.2 方法 |
| 2.2.3 结果 |
| 2.3 小结 |
| 第3章 藏药二十五味松石丸对大鼠酒精性肝损伤的保肝作用机制研究 |
| 3.1 材料 |
| 3.1.1 实验仪器 |
| 3.1.2 试剂与耗材 |
| 3.1.3 实验动物 |
| 3.2 方法 |
| 3.2.1 药品与试剂 |
| 3.2.2 造模方法 |
| 3.2.3 检测指标 |
| 3.2.4 数据统计 |
| 3.3 结果 |
| 3.3.1 大鼠急性酒精性肝损伤模型机制研究指标影响 |
| 3.3.2 大鼠慢性酒精性肝损伤模型机制研究指标影响 |
| 3.4 小结 |
| 讨论 |
| 问题与展望 |
| 参考文献 |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第一部分 肉苁蓉苯乙醇总苷脂质体的制备及评价研究 |
|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
| 1.1 仪器与材料 |
| 1.2 方法 |
| 2 结果 |
| 3 讨论 |
| 4 小结 |
| 第二部分 肉苁蓉苯乙醇总苷脂质体对BSA致大鼠肝纤维化的保护作用研究 |
|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
| 1.1 仪器与材料 |
| 1.2 CPhGs脂质体的制备方法 |
| 1.3 空白脂质体的制备 |
| 1.4 肝纤维化大鼠模型的建立与分组 |
| 1.5 血清肝功能指标的检测 |
| 1.6 血清TGF-β、肝纤四项及肝组织HYP检测 |
| 1.7 肝组织标本大体观 |
| 1.8 肝组织病理学检测 |
| 1.9 免疫组化 |
| 1.10 聚合酶链式反应 |
| 1.11 蛋白免疫印迹 |
| 1.12 统计学方法 |
| 2 结果 |
| 3 讨论 |
| 4 小结 |
| 第三部分 肉苁蓉苯乙醇总苷脂质体对HSCs增殖、凋亡、周期的影响及分子机制研究 |
|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
| 1.1 仪器与材料 |
| 1.2 方法 |
| 1.3 统计学方法 |
| 2 结果 |
| 3 讨论 |
| 4 小结 |
| 结论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
| 参考文献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 个人简历 |
| 导师评阅表 |
| 提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第一部分 理论探讨 |
| 1 现代医学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认识 |
| 1.1 相关概念 |
| 1.2 常见危险因素 |
| 1.3 发病机制 |
| 1.4 诊断 |
| 1.5 治疗 |
| 2 中医学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认识 |
| 2.1 病名归属 |
| 2.2 病因 |
| 2.3 病机 |
| 2.4 辨证论治 |
| 3 健脾化浊饮理论基础 |
| 3.1 脾虚生浊理论 |
| 3.2 脾虚浊阻与NASH |
| 第二部分 健脾化浊饮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临床研究 |
| 1 病例选择标准 |
| 1.1 诊断标准 |
| 1.2 纳入标准 |
| 1.3 排除标准 |
| 1.4 中止标准 |
| 1.5 病例脱落及处理 |
| 1.6 剔除标准 |
| 2 研究方法 |
| 2.1 研究对象及分组 |
| 2.2 治疗方案 |
| 2.3 观察指标 |
| 3 疗效判定标准 |
| 3.1 综合疗效评定标准 |
| 3.2 中医证候分级量化标准 |
| 3.3 中医证候疗效评定标准 |
| 3.4 肝脏彩超疗效评定标准 |
| 3.5 安全性评定标准 |
| 4 统计学分析方法 |
| 5 研究结果 |
| 5.1 一般资料分析 |
| 5.2 综合疗效评定结果 |
| 5.3 临床证候积分改善情况 |
| 5.4 单项症状积分改善情况 |
| 5.5 体重和体质指数改善情况 |
| 5.6 生化指标改善情况 |
| 5.7 血清内毒素改善情况 |
| 5.8 肝脏彩超改善情况 |
| 5.9 安全性监测结果 |
| 6 讨论 |
| 6.1 健脾化浊饮组成及方义 |
| 6.2 健脾化浊饮主要药物分析 |
| 6.3 健脾化浊饮临床疗效分析 |
| 6.4 健脾化浊饮安全性及不良反应分析 |
| 7 研究结论 |
| 8 问题与不足 |
| 第三部分 健脾化浊饮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模型大鼠的实验研究 |
| 实验一 健脾化浊饮对NASH模型大鼠血清生化指标和肝脏病理学的影响 |
| 1 实验材料 |
| 1.1 实验动物 |
| 1.2 主要仪器与设备 |
| 1.3 饲料、药物及试剂 |
| 2 实验方法 |
| 2.1 大鼠NASH模型复制方法 |
| 2.2 实验动物分组及给药方法 |
| 2.3 标本采集 |
| 2.4 观察指标及其检测方法 |
| 2.5 统计学分析方法 |
| 3 实验结果 |
| 3.1 大鼠一般情况记录 |
| 3.2 大鼠肝湿重和肝指数变化情况 |
| 3.3 大鼠血清生化指标变化情况 |
| 3.4 大鼠肝脏病理组织学变化情况 |
| 4 讨论 |
| 4.1 NASH大鼠模型评价 |
| 4.2 健脾化浊饮疗效评价 |
| 5 结论 |
| 实验二 健脾化浊饮对NASH模型大鼠肠粘膜屏障及肠道菌群的影响 |
| 1 实验材料 |
| 1.1 实验动物 |
| 1.2 主要仪器与设备 |
| 1.3 主要药物与试剂 |
| 2 实验方法 |
| 2.1 大鼠NASH模型复制方法 |
| 2.2 实验动物分组及给药方法 |
| 2.3 标本采集 |
| 2.4 观察指标及其检测方法 |
| 2.5 统计学分析方法 |
| 3 实验结果 |
| 3.1 大鼠血清D-Lac变化情况 |
| 3.2 大鼠肠道病理学变化情况 |
| 3.3 大鼠粪便大肠杆菌和乳酸杆菌表达情况 |
| 4 讨论 |
| 4.1 肠道菌群、肠粘膜屏障与NASH |
| 4.2 健脾化浊饮对大鼠肠粘膜屏障及肠道菌群的影响 |
| 5 结论 |
| 实验三 健脾化浊饮对NASH模型大鼠LPS/TLR4/NFκB信号通路的影响 |
| 1 实验材料 |
| 1.1 实验动物 |
| 1.2 主要仪器与设备 |
| 1.3 主要药物与试剂 |
| 2 实验方法 |
| 2.1 大鼠NASH模型复制方法 |
| 2.2 实验动物分组及给药方法 |
| 2.3 标本采集 |
| 2.4 观察指标及其检测方法 |
| 2.5 统计学分析方法 |
| 3 实验结果 |
| 3.1 大鼠血清LPS变化情况 |
| 3.2 肝组织TLR4、NFκB蛋白表达情况 |
| 4 讨论 |
| 4.1 LPS/TLR4/NF-κB通路与NASH |
| 4.2 健脾化浊饮对大鼠LPS/TLR4/NFκB通路的影响 |
| 5 结论 |
| 实验小结 |
| 1 结论 |
| 2 问题与不足 |
| 参考文献 |
| 结语 |
| 综述 中医药防治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致谢 |
| 查新报告 |
| 发表文章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 前言 |
| 材料方法 |
| 1 材料 |
| 2 方法 |
| 2.1 动物分组 |
| 2.2 模型复制和给药 |
| 3 观察内容 |
| 3.1 动物的一般情况 |
| 3.2 光、电镜观察小鼠肝组织变化 |
| 3.3 生化仪检测肝纤维化小鼠血清ALT、AST、TG、TC水平及肝组织匀浆SOD、MDA、TG、TC水平 |
| 3.4 ELISA检测肝纤维化小鼠肝组织匀浆HA、LN、PC III、CIV水平及血清中leptin的水平 |
| 3.5 RT-PCR测定小鼠肝组织leptin m RNA、OB-Rb m RNA、JAK2m RNA、STAT3 m RNA转录水平 |
| 3.6 Western blot测定小鼠肝组织leptin、OB-Rb、JAK2、STAT3蛋白表达 |
| 4 统计学方法 |
| 结果分析 |
| 1 动物的一般情况 |
| 2 肝脏病理组织学观察 |
| 3 海珠益肝方对ALT、AST、SOD、MDA的影响 |
| 4 海珠益肝方对血浆及肝组织匀浆TG、TC的影响 |
| 5 海珠益肝方对HA、LN、PC III、CIV及leptin的影响 |
| 6 海珠益肝方对leptin mRNA、OB-Rb mRNA、JAK2 mRNA、STAT3mRNA转录水平的影响 |
| 7 海珠益肝方对leptin、OB-Rb、JAK2、STAT3的蛋白表达的影响 |
| 讨论 |
| 1 肝纤维化动物模型的复制 |
| 1.1 实验动物模型的选择 |
| 1.2 实验动物模型的评价 |
| 2 对于肝纤维化病机的再认识 |
| 3 海珠益肝方方解 |
| 3.1 海珠益肝方的前期研究基础 |
| 3.2 海珠益肝方的组方原则 |
| 4 海珠益肝方的保肝抗纤维化作用 |
| 4.1 海珠益肝方的保肝降酶作用 |
| 4.2 海珠益肝方的抗纤维化作用 |
| 5 海珠益肝方对脂类及瘦素、瘦素受体的影响 |
| 5.1 肝纤维化对脂质代谢的影响 |
| 5.2 瘦素、瘦素受体与肝纤维化的相关性 |
| 6 海珠益肝方对JAK/STAT信号通路的影响 |
| 7 存在的问题及下一步研究方向 |
| 7.1 关于肝纤维化小鼠的辩证问题 |
| 7.2 关于研究可拓展方向的思考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文献综述 |
| 参考文献 |
| 博士期间参与课题和发表论文情况 |
| 博士期间发表文章 |
| 致谢 |
| Abstract |
| 摘要 |
| 前言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 1.酒精性肝病(ALD)的研究概况 |
| 1.1 ALD的病因 |
| 1.2 现代医学对ALD的研究 |
| 1.3 中医学对ALD的研究 |
| 1.4 蒙医学对ALD的认识 |
| 2.肝露益肝胶囊的研究概况 |
| 2.1 处方组成各味药材的基源及其蒙药学性、味、功能 |
| 2.2 化学成分 |
| 2.3 药理作用 |
| 2.4 传统方光明盐四味汤散的研究概况 |
| 2.5 存在问题与研究的意义 |
| 参考文献 |
| 第二章 甘露益肝胶囊的制备工艺研究 |
| 1.实验仪器及实验材料 |
| 1.1 实验仪器 |
| 1.2 实验动物 |
| 1.3 药品与试剂 |
| 2.处方确定 |
| 2.1 实验方法 |
| 2.2 结论 |
| 3.制备工艺研究 |
| 3.1 基本工艺路线的确定 |
| 3.2 乙醇渗漉提取的工艺条件筛选 |
| 3.3 煎煮工艺的条件筛选 |
| 3.4 分离除杂 |
| 3.5 浓缩与干燥 |
| 3.6 成型与包装 |
| 4.小结 |
| 第三章 甘露益肝胶囊的质量标准研究 |
| 1.实验仪器及实验材料 |
| 1.1 实验仪器 |
| 1.2 药品与试剂 |
| 2.检查项目的研究 |
| 2.1 性状考察 |
| 2.2 水分测定 |
| 2.3 崩解时限检查 |
| 2.4 装量差异检查 |
| 2.5 微生物限度检查 |
| 2.6 砷盐、重金属检查 |
| 3.鉴别研究 |
| 3.1 荜茇的鉴别 |
| 3.2 干姜的鉴别 |
| 3.3 诃子的鉴别 |
| 4.含量测定研究 |
| 4.1 胡椒碱的含量测定 |
| 4.2 没食子酸的含量测定 |
| 5.小结 |
| 6.附录 |
| 第四章 甘露益肝胶囊的稳定性研究 |
| 1.实验仪器及实验材料 |
| 1.1 实验仪器 |
| 1.2 药品与试剂 |
| 2.检测依据 |
| 3.考察项目 |
| 4.试验方法与结果 |
| 4.1 加速试验 |
| 4.2 长期试验 |
| 5.小结 |
| 第五章 甘露益肝胶囊的药效和急性毒性的初步研究 |
| 1.实验材料 |
| 1.1 实验仪器 |
| 1.2 实验动物 |
| 1.3 药品与试剂 |
| 2.试验方法及结果 |
| 2.1 甘露益肝胶囊对小鼠酒精性肝损伤的影响 |
| 2.2 甘露益肝胶囊对大鼠酒精性肝损伤的影响 |
| 2.3 甘露益肝胶囊对小鼠睡眠时间的影响(解酒实验) |
| 2.4 甘露益肝胶囊的急性毒性试验 |
| 3.小结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个人简历 |
| 摘要 |
| Abstract |
| 英文缩略词表 |
| 前言 |
| 第一部分 脂肪性肝病中医病证的现代文献研究 |
|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
| 1.1 研究对象的确定 |
| 1.2 选入和排除标准 |
| 1.3 质量控制 |
| 1.4 频数分析 |
| 2 结果 |
| 3 小结 |
| 第二部分 新疆脂肪性肝病患者辨证分型特点研究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病例来源 |
| 1.2 西医诊断标准 |
| 1.3 脂肪性肝病的中医分型 |
| 1.4 纳入标准 |
| 1.5 排除标准 |
| 1.6 剔除标准 |
| 1.7 观察指标 |
| 1.8 质量控制 |
| 1.9 统计学方法 |
| 2 结果 |
| 3 小结 |
| 第三部分 新疆脂肪性肝病经验方药—复方芪茵颗粒加减配伍研究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实验材料 |
| 1.2 实验方法 |
| 2 结果 |
| 3 小结 |
| 第四部分 复方芪茵颗粒治疗脂肪性肝病的临床研究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研究对象 |
| 1.2 诊断与排除标准 |
| 1.3 研究方法 |
| 2 结果 |
| 3 小结 |
| 第五部分 复方芪茵颗粒的作用机理研究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材料 |
| 1.2 实验方法 |
| 2 结果 |
| 3 小结 |
| 讨论 |
| 1 现代医学对于脂肪性肝病的认识 |
| 2 中医对于脂肪性肝病的认识 |
| 3 脂肪性肝病中医病证的现代文献研究及新疆脂肪性肝病患者辨证分型特点临床调查 |
| 4 关于复方芪茵颗粒 |
| 5 本课题研究指标、动物模型、对照药物的选择依据 |
| 6 复方芪茵颗粒主要组成药物相关的现代药理 |
| 7 复方芪茵颗粒治疗脂肪性肝病的可能作用机制 |
| 结论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综述1 中医文献研究概况 |
| 综述2 脂肪性肝病的实验研究新进展 |
| 综述3 脂肪性肝病的中西临床研究近况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 个人简历 |
| 导师评阅表 |
| 中文摘要 |
| 英文摘要 |
| 英文缩写 |
| 研究论文以“浊毒”立论论治肝纤维化的理论初探及实验研究 |
| 引言 |
| 第一部分 以“浊毒”立论论治肝纤维化的理论初探 |
| 前言 |
| 讨论 |
| 小结 |
| 参考文献 |
| 第二部分 化浊解毒益气方对肝纤维化大鼠血清 AST、ALT、ALB、TP 和病理形态学的影响 |
| 前言 |
| 材料与方法 |
| 结果 |
| 附图 |
| 附表 |
| 讨论 |
| 小结 |
| 参考文献 |
| 第三部分 化浊解毒益气方对肝纤维化大鼠血清HA、LN、PCⅢ、Ⅳ型胶原和病理形态学的影响 |
| 前言 |
| 材料与方法 |
| 结果 |
| 附图 |
| 附表 |
| 讨论 |
| 小结 |
| 参考文献 |
| 第四部分 化浊解毒益气方对肝纤维化大鼠细胞因子的影响 |
| 实验一 化浊解毒益气方对肝纤维化大鼠肝组织TGF-β1 表达的影响 |
| 前言 |
| 材料与方法 |
| 结果 |
| 附图 |
| 附表 |
| 讨论 |
| 小结 |
| 参考文献 |
| 实验二 化浊解毒益气方对肝纤维化大鼠肝组织TIMP-1 表达的影响 |
| 前言 |
| 材料与方法 |
| 结果 |
| 附图 |
| 附表 |
| 讨论 |
| 小结 |
| 参考文献 |
| 结论 |
| 综述一 肝纤维化形成机制的研究进展 |
| 综述二 中医药治疗肝纤维化的实验研究进展 |
| 致谢 |
| 个人简历 |
| 提要 |
| 英文缩略词表 |
| 前言 |
| 材料与仪器 |
| 实验方法 |
| 实验结果 |
| 讨论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致谢 |
| 个人简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