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畅,邱新萍,马万千[1](2021)在《加减消痹汤配合针刺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炎症因子和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加减消痹汤配合针刺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炎症因子和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影响。方法以2018年1月—2019年12月医院收治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95例为研究对象,依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研究组(49例)和对照组(46例),对照组给予糖尿病常规干预,包括饮食和运动,在此基础上加腺苷钴胺注射液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口服加减消痹汤配合针刺治疗。两组持续治疗8周。比较两组治疗前后临床证候积分和治疗疗效,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糖指标(FPG、2 hPG、HbA1c)、肌电图指标、炎症因子指标(NO、IL-1β及IL-18)、血液流变学指标(全血黏度高切、全血黏度低切、血浆黏度、纤维蛋白原和血细胞比容)。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治疗后中医证候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治疗后FPG、2 hPG、HbA1c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治疗后右腓神经和正中神经的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NCV)和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NCV)较对照组明显增快(P<0.05);两组治疗后血清NO水平较治疗前升高,IL-1β及IL-18水平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改善幅度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治疗后血液流变学指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加减消痹汤配合针刺能明显的降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的中医证候评分,改善血糖水平,改善神经传导速度和血液流变学指标,降低炎症反应,提高治疗效果,联用临床价值高于单独西药治疗。
阮克进(Nguyen Khac Tien)[2](2021)在《二地卫矛汤治疗2型糖尿病肾病早期阴虚瘀热证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观察养阴清热化瘀法治疗糖尿病肾病早期阴虚瘀热证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为本方药的推广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根据2型糖尿病肾病早期及中医阴虚瘀热证的诊断标准,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4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2例。对照组予西医基础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二地卫矛汤方,每日1剂,共观察12周。治疗前后两组分别记录其中医症状体征积分、血压、血糖、血脂、尿白蛋白/肌酐定量、尿蛋白定量、血清肌酐及胱抑素C、炎症因子(TGF-β1、IL-6、TNF-α)、血液流变学(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浆黏度),并评估疗效及安全性。结果:治疗前两组的年龄、性别、病程等指标经检验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间具有均衡性,结果具可比性。①疾病疗效:治疗组总有效率96.67%。对照组总有效率76.67%。两组总有效率对比,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②对症状体征的改善作用:治疗组对于口干口渴、腰腿酸软、腰痛如刺、尿频、浮肿、盗汗等的改善疗效优于对照组,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③降糖:两组治疗后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均明显降低,P<0.01;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④减少尿蛋白的作用:两组治疗后尿微量白蛋白与尿肌酐比值、24小时尿蛋白均较治疗前降低,具极显着性差异,P<0.01;治疗组较对照组有优势,P<0.05。⑤改善肾功能的作用: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清肌酐、胱抑素C均明显改善,(P<0.05,或P<0.01);治疗组改善更佳,P<0.05。⑥降压疗效:两组患者治疗后SBP、DBP均明显降低,P<0.01。⑦调脂作用:两组患者治疗后TC、TG、LDL-C水平下降,P均<0.01、HDL-C水平升高,P均<0.05;治疗组降脂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⑧血液流变学变化:治疗组治疗后血浆黏度及全血高、低切黏度分值水平均有所改善,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⑨抗炎作用:两组治疗后TGF-β 1、IL-6、TNF-α分值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治疗组抗炎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⑩安全性评价指标均在正常范围,观察过程中未发生不良反应。结论:通过临床研究提示,二地卫矛汤联合常规西药治疗糖尿病肾病早期阴虚瘀热证优于单用西药治疗。二地卫矛汤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既可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降低尿蛋白、血糖、血压,调节血脂,改善血液高凝状态,保护肾功能,延缓糖尿病肾病进展,且安全、有效,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林承妤[3](2021)在《益气逐瘀通络汤联合硫辛酸治疗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气虚血瘀证的临床观察》文中认为目的:研究归纳总结近来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中西医研究等相关内容。通过临床研究,观察益气逐瘀通络汤治疗本病气虚血瘀证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为临床治疗本病提供有效治疗方药。方法:收集符合纳入标准的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气虚血瘀证患者60例,对这些患者依据随机对照法分组,将纳入研究3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西药降糖,先住院期间起动硫辛酸注射液0.6g,静脉滴注,每日1次,共1周,出院后继则用硫辛酸胶囊0.2g,口服,每日3次,共11周;30例治疗组采用西药加导师经验方益气逐瘀通络汤,两组疗程均为12周,对比以下数据:中医临床症状、血脂、血糖、中医证候积分、肌电图神经传导速度、同型半胱氨酸指标、密歇根筛查量表(MNSI)、血液流变学、细胞因子等指标变化进行临床疗效和安全性观察。结果:①中医症状:组内比较,治疗组症状改善均较显着(P<0.01);而对照组患者仅仅在肢末刺痛(下肢为主)、入夜痛甚、自汗畏风、如有蚁行和手足麻木改善明显(P<0.05或P<0.01)。组间比较,除外如有蚁行无明显差距,其余症状均优于对照组数据(P<0.05)。②中医证候疗效比较:两组治疗后均能改善中医证候,其中治疗组中医证候疗效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总有效率66.67%。治疗组总体有效率优于对照组(P<0.01)。③血糖相关指标:组内比较,治疗组有改善,差异显着(P<0.05);对照组除外HbAlc无差异,其余均差异显着(P<0.05)。组间比较,治疗组改善显着于对照组(P>0.01)。④血脂相关指标:组内比较,治疗组患者有改善,差异显着(P<0.05);对照组无显着性差异,统计结果(P>0.05)。组间比较,两组进行对比,(P<0.01),差异显着。⑤同型半胱氨酸比较:组内比较,统计分析显示,治疗组改善明显(P<0.05);而对照组改善不明显,经统计(P>0.05)。组间比较,治疗组降低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⑥MCV和SCV 比较:组内比较,治疗组和对照组神经和腓总神经MCV和SCV均有改善,差异显着(P<0.05)。组间比较,治疗组改善显着于对照组(P<0.01)。⑦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治疗后,两组的血液流变学指标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统计分析,治疗组各项血液流变学指标均低于对照组(P<0.05)。⑧密歇根筛查量表(MNSI):治疗前组间MNSI 比较(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两组量表积分均降低(P<0.01),且治疗组降低的幅度要低于对照组,统计显示P<0.01。⑨细胞因子比较:组内比较,统计显示,两组指标均明显改善(P<0.01)。组间比较,治疗组比对照组更有意义(P<0.05)。⑩临床疗效: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为86.6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6.67%,两组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11)安全指标:两组患者血尿粪、肝肾功能等安全性指标均未见异常,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益气逐瘀通络汤联合硫辛酸较单用硫辛酸有更好的功效和疗效,特别是在降低血糖、同型半胱氨酸、TNF-α、hs-CRP指标、MNSI评分、调节血脂、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提高患者的正中神经和腓总神经的MNCV、SNCV,提高治疗总有效率等指标的改善作用要更加突出,安全有效值得推广。
黄雅兰[4](2020)在《壮药复方仙草颗粒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壮药复方仙草颗粒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探讨壮药复方仙草颗粒对脾肾亏虚、湿热瘀血型早期DN患者中医症候积分、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肾功能、微循环障碍、内皮功能、血液流变学及免疫功能指标的影响,揭示该药可能的作用机理,为壮药复方仙草颗粒治疗脾肾亏虚、湿热瘀血型早期DN提供客观依据。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脾肾亏虚、湿热瘀血型早期DN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基础治疗方案,在此基础之上,对照组给予前列地尔注射液静脉注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壮药复方仙草颗粒口服治疗,两组患者疗程均为4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疗效、中医症候积分、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UAER)、血肌酐(Scr)、血清胱抑素C(Cys C)、血栓素-B2(TX-B2)、一氧化氮(NO)、内皮素-1(ET-1)、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 WF)、凝血酶调节蛋白(TM)、全血高切黏度(ηb H)、全血中切黏度(ηb M)、全血低切黏度(ηb L)、血浆黏度(ηp)、纤维蛋白原(FIB)、红细胞聚集指数(AI)、辅助T淋巴细胞(CD4+)、抑制T淋巴细胞(CD8+)、辅助T淋巴细胞/抑制T淋巴细胞的比值(CD4+/CD8+)水平及安全性指标。结果:1.临床疗效:治疗后,治疗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为90.00%,显着优于对照组的63.33%(P<0.05)。2.中医症候积分改善情况:治疗前,两组患者中医症候总积分相近(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中医症候总积分均低于本组治疗前(P<0.05)。治疗后两组间比较,治疗组患者中医症候总积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水平变化情况:治疗前,两组患者UAER水平相当(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UAER水平均低于本组治疗前(P<0.05)。治疗后两组间比较,治疗组患者UAER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肾功能改善情况:治疗前,两组患者Scr和Cys C水平相似(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Scr和Cys C水平均低于本组治疗前(P<0.05)。治疗后两组间比较,治疗组患者Scr和Cys C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微循环障碍和内皮功能变化情况:治疗前,两组患者血清TX-B2、NO、ET-1、v WF、TM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TX-B2、ET-1、v WF、TM水平均低于本组治疗前,两组患者血清NO水平均高于本组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间比较,治疗组患者血清TX-B2、ET-1、v WF、TM水平均低于对照组,治疗组患者血清NO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6.血液流变学变化情况:治疗前,两组患者ηb H、ηb M、ηb L、ηp、FIB、AI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ηb H、ηb M、ηb L、ηp、FIB、AI水平均低于本组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间比较,治疗组患者ηb H、ηb M、ηb L、ηp、FIB、AI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免疫功能指标变化情况:治疗前,两组患者CD4+、CD8+、CD4+/CD8+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CD4+、CD4+/CD8+水平均高于本组治疗前,两组患者CD8+水平均低于本组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间比较,治疗组患者CD4+、CD4+/CD8+水平均高于对照组,治疗组患者CD8+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8.两组患者安全性情况:治疗期间,两组患者均没有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1.壮药复方仙草颗粒治疗脾肾亏虚、湿热瘀血型早期DN患者的临床疗效显着且安全性好。2.壮药复方仙草颗粒能够改善脾肾亏虚、湿热瘀血型早期DN患者的中医临床症候。3.壮药复方仙草颗粒能够降低脾肾亏虚、湿热瘀血型早期DN患者的UAER、Scr和Cys C水平,从而改善患者的肾功能。4.壮药复方仙草颗粒能够改善脾肾亏虚、湿热瘀血型早期DN患者的微循环障碍,从而改善患者的内皮功能和血液流变学。5.壮药复方仙草颗粒能够改善脾肾亏虚、湿热瘀血型早期DN患者的免疫功能。
吴佳佳[5](2020)在《糖网明视方治疗非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气阴两虚兼瘀血阻络型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糖网明视方干预非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nonproliferative retinopathy,NPDR)患者,对两种不同治疗方法的结果进行评价。方法1.满足纳入标准的62例2型糖尿病非增殖期视网膜病变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2.两组均进行生活方式干预和常规西药降糖治疗,对照组患者予羟苯磺酸钙胶囊口服(0.5g/次,3次/日),观察组患者予羟苯磺酸钙胶囊(0.5g/次,3次/日)及糖网明视方口服(该方统一由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中药房制备,颗粒剂型,1格/次,2次/日,饭后半小时温开水冲泡送服);疗程12周。3.观察、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视力、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中医证候评分、血液流变学、血脂、空腹血糖等指标的变化,并评价中医证候疗效、视力水平及眼底病变疗效,应用统计学相关方法进行分析。结果1.中医证候疗效比较: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6.6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3.33%,经比较,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具有显着差异(P<0.01);2.视力及眼底病变疗效比较:视力: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3.3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3.33%,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具有显着差异(P<0.01);眼底病变疗效,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3.3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6.67%,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3.血液流变学:两组患者经治疗后血液流变学水平较治疗前均下降(P<0.01),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P<0.01);4.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脂:两组治疗前后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及血脂未见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前后控制平稳;5.服药后两组患者均无明显不良反应,安全性良好。结论1.在改善非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的中医证候、视力、眼底病变、血液流变等方面,糖网明视方组疗效优于单纯羟苯磺酸钙胶囊组;2.在延缓、控制非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发展方面,糖网明视方组疗效优于单纯羟苯磺酸钙胶囊组;3.糖网明视方治疗非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疗效及安全性肯定,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杜旭勤[6](2020)在《基于mRNA表达谱和TLR信号通路探讨养阴益气活血法防治GK大鼠大血管病变的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实验研究选用GK大鼠作为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模型动物,研究养阴益气活血法的代表方参芪复方对GK大鼠大血管病变的影响。应用基因表达谱芯片技术探索养阴益气活血法干预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分子机制,从差异m RNA表达谱和TLR信号通路探讨养阴益气活血法通过阻断“代谢记忆”,调控免疫炎症微环境途径来防治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分子机制。方法:第一部分:养阴益气活血法对GK大鼠大血管病变的影响研究。100只空腹血糖≥11.1mmol/l的7-8周龄雄性自发性2型糖尿病GK大鼠适应性饲养一周后,给予高脂饲料饲养4周,维持高血糖状态以模拟糖尿病高血糖“代谢记忆”过程来建立糖尿病大血管病变模型。造模成功后,将100只实验大鼠随机分为5组,分别为模型组、西药组、参高组、参中组、参低组,每组各20只GK大鼠,另设20只Wistar大鼠作为空白组。西药组给以二甲双胍灌胃干预,参高组、参中组、参低组分别予以参芪复方高、中、低剂量灌胃干预,模型组与空白组均予以蒸馏水灌胃干预12周。实验灌胃干预期间密切观察六组大鼠一般状况,每周测体重和空腹血糖。实验结束后,检测血清CHOL水平;ELISA法检测血清TLR4、IFN-γ、IL-4水平,HE染色观察胸主动脉形态学改变情况,TUNEL染色观察胸主动脉凋亡情况。第二部分:养阴益气活血法对GK大鼠大血管病变m RNA表达谱的影响研究。实验大鼠造模、分组和给药方法均同第一部分。干预结束后,应用基因芯片技术对每组随机选取的4个胸主动脉组织样本进行m RNA表达谱检测,对筛选出的免疫炎症相关差异m RNA进行蛋白互作网络分析、GO富集分析,以及KEGG富集分析。结果:第一部分:1、本实验成功建立了GK大鼠糖尿病大血管病变模型:与空白组Wistar大鼠比较,模型组GK大鼠精神萎靡,反应迟缓,懒动,体重升高缓慢,存在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重要危险因素高血糖、高血脂和免疫炎症紊乱;胸主动脉HE染色显示血管内皮损伤严重,TUNEL染色显示细胞凋亡明显,凋亡率增高,以上均符合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特征。2、养阴益气活血法治疗GK大鼠糖尿病大血管病变效果确切:经过养阴益气活血法的代表方参芪复方治疗后,参芪复方各组大鼠精神状态逐渐变好,血糖、血脂水平下降,TLR4表达减少,促炎细胞因子IFN-γ表达水平下降,抗炎细胞因子IL-4表达水平增加,血管内皮损伤恢复至接近正常,胸主动脉组织细胞凋亡减少,从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重要危险因素血糖、血脂和免疫炎症介质水平变化,以及胸主动脉病理、细胞凋亡等方面均体现出了养阴益气活血法对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有效干预。3、养阴益气活血法可通过降低TLR4水平,调节Th1、Th2类细胞因子的表达来调整Th1/Th2细胞免疫平衡,减轻炎症反应,抑制细胞凋亡,阻断“代谢记忆”,从而防治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经过参芪复方治疗后,血清TLR4表达减少,Th1类特征性促炎因子IFN-γ的表达减少,Th2类特征性抗炎因子IL-4的表达增加,IFN-γ/IL-4水平下降,胸主动脉组织细胞凋亡减少,以上体现出养阴益气活血法可通过降低TLR4水平,使Th1/Th2免疫平衡向Th2细胞偏移,减轻炎症反应,抑制细胞凋亡,阻断“代谢记忆”,从而防治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第二部分:1、养阴益气活血法可广泛调控GK大鼠胸主动脉差异m RNA的表达:与空白组Wistar大鼠比较,模型组GK大鼠胸主动脉m RNA差异表达明显,此决定了GK大鼠糖尿病大血管病变在病理形态上的差异表现;与模型组比较,参高组、参中组差异m RNA以上调为主,且参高组上调趋势更明显;参低组差异m RNA以下调为主。2、养阴益气活血法可广泛调控GK大鼠胸主动脉免疫炎症相关差异m RNA的表达:与空白组Wistar大鼠比较,模型组免疫炎症相关的差异基因表达明显,此提示免疫炎症过程可能参与了糖尿病大血管病变;与模型组比较,参高组、参中组免疫炎症相关的差异m RNA以上调为主,且参高组上调趋势更明显;参低组差异m RNA以下调为主;在排序前十免疫炎症相关的差异m RNA中,参芪复方可逆向调节的差异m RNA是Irf7、Mx2、Ccl21、Adrb2。3、养阴益气活血法可调控GK大鼠蛋白互作网络关键基因的表达:参芪复方治疗后大鼠胸主动脉组织蛋白互作网络分析发现,差异基因Il6、Socs3、Ccl2、Cxcl1编码蛋白的网络节点度最高,这些基因可能是参芪复方调控大鼠糖尿病大血管病变免疫炎症反应过程的关键基因。4、养阴益气活血法可调控差异m RNA免疫炎症密切相关的生物学过程:GO富集分析显示,与模型组比较,参芪复方可逆向调节免疫炎症相关差异m RNA Mx2、Irf7、Adrb2、Ccl21,以及免疫炎症相关的关键基因Il6、Ccl2、Cxcl1涉及的生物学过程与免疫炎症反应过程密切相关。5、养阴益气活血法可调控TLR信号通路和NLR信号通路:KEGG Pathway富集分析显示,参芪复方调控免疫炎症相关差异m RNA涉及的信号通路中最为显着(q-value<0.05)的是TLR信号通路和NLR信号通路。6、养阴益气活血法可影响TLR信号通路相关差异基因的表达:TLR信号通路差异基因统计结果显示,与模型组比较,参高组有4个显着性差异基因Irf7、Il6、Fos、Nfkbia,推测养阴益气活血法可能通过调控Irf7、Il6、Fos、Nfkbia基因的表达,影响TLR信号通路,从而防治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结论:养阴益气活血法能改善糖尿病大血管病变GK大鼠的一般状态,降低血糖,改善脂代谢紊乱,调整Th1/Th2免疫平衡,减轻炎症反应,保护大鼠血管内皮损伤,阻断“代谢记忆”;其作用机理可能是通过调控免疫炎症密切相关的生物学功能和TLR信号通路、NLR信号通路及Irf7、Mx2、Ccl21、Adrb2、Il6、Socs3等基因,达到促进糖尿病大血管病变早期受损血管内皮细胞修复的作用;其中调控TLR信号通路,是调整Th1/Th2免疫平衡,减轻炎症反应,抑制细胞凋亡,阻断糖尿病大血管病变“代谢记忆”的可能机制。体现了养阴益气活血法的代表方参芪复方整体治疗,防治结合,少火生气以扶正祛邪的中医优势。
张艳[7](2019)在《活血化淤法治疗糖尿病肾病的Meta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采用Meta分析评价活血化瘀法对改善糖尿病肾病糖代谢、肾功能及血液流变学的临床疗效,为临床科学用药提供依据。材料与方法运用计算机检索各个数据库关于活血化瘀法治疗糖尿病肾病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文献,文献检索数据库包括中国知网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维普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VIP)、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Pub Med、Embase数据库和The Cochrane Library,检索年限为建库至2018年的相关文献。并由两名检索人员独立检索,如遇分歧可互相讨论解决,或者咨询第三方进行解决,以确定最终纳入文献,并对所纳入文献采用Jadad评分量表进行文献质量评价。对所有纳入文献的相关数据采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Rev Man5.3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绘制相关结果的森林图以及文献发表偏倚的漏斗图。结果根据预先制定好的纳入与排除标准,最终共纳入RCT文献14篇,共计1282例糖尿病肾病患者。根据文献质量评价,有7篇文献为高质量文献。Meta分析结果为:临床疗效结果显示,疗程不同分组的各研究之间具有同质性,试验组疗效均优于常规西药组;活血化瘀中药复方对改善糖尿病肾病空腹血糖[Z=8.96,P<0.00001]、糖化血红蛋白[MD=-0.44,95%CI[-0.68,-0.20],P=0.0003]及血液流变学中的全血粘度(高切)[MD=-0.96,95%CI(-1.31,-0.60),P<0.00001]、全血粘度(低切)[MD=-1.90,95%CI(-2.39,-1.40),P<0.00001]、血浆黏度[MD=-0.42,95%CI(-0.61,-0.23),P<0.00001]疗效确切,试验组均优于对照组,而对于SCr、BUN及血浆纤维蛋白原的影响,试验组与对照组之间无明显差异。就文献发表偏倚检验显示:所纳入文献的发表偏倚不明显。结论本文通过Meta分析法研究活血化瘀法治疗糖尿病肾病的具体作用,认为该治疗方法对降低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全血粘度(高切)、全血粘度(低切)、血浆黏度的作用明显。
李玲玲[8](2019)在《从血液流变学及CIMT角度评价参芪复方序贯疗法防止2型糖尿病大血管损伤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运用参芪复方序贯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观察参芪复方序贯疗法对“虚”“痰”“瘀”三期患者的血液流变学、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IMT)的影响,从而评价参芪复方序贯疗法防止2型糖尿病患者大血管损伤的作用。方法:此次临床研究共纳入132例患者,其中气阴两虚证(“虚”期)、气阴两虚夹痰证(“痰”期)、气阴两虚夹瘀证(“瘀”期)各44例,每个证型病例随机分入治疗组、对照组,即每个证型治疗组及对照组各22例。治疗组和对照组均给予2型糖尿病基础治疗,而治疗组根据“虚”“痰”“瘀”三期证型分别加用参芪复方一、二、三号方汤剂口服,治疗周期为12周。观察治疗前后各组患者各类血液流变学、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等指标的变化。结果:(1)“虚”、“痰”、“瘀”三期治疗组的全血粘度切变率1、全血粘度切变率200、血浆粘度、血沉方程K值、红细胞变形指数在治疗后得到明显改善(P<0.05),且与对照组相比有明显优势(P<0.01);(2)“虚”、“痰”、“瘀”三期治疗组的全血粘度切变率5、红细胞刚性指数与治疗前相比均下降(P<0.05),且与对照组相比具有优势(P<0.05);(3)“虚”、“痰”、“瘀”三期治疗组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在治疗后明显下降(P<0.01),且与对照组相比较优势显着(P<0.01)。结论:对2型糖尿病患者在糖尿病基础治疗上加用参芪复方序贯治疗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各类血液流变学指标,降低糖尿病患者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综上,说明参芪复方序贯疗法具有防止2型糖尿病患者大血管损伤的作用。
唐诗韵[9](2019)在《基于伏邪理论对糠尿病大血管损伤进程中“虚”“痰”“瘀”三态间相关指标的研究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研究在伏邪理论指导下对糖尿病大血管损伤进程中“虚”“痰”“瘀”三态与患者一般资料、临床指标等的相关性进行研究分析,为糖尿病大血管损伤中医辨证的客观化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将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门诊及住院符合研究标准的2型糖尿病无并发症患者132例,基于伏邪理论,分为“虚”态、“痰”态、“瘀”态三组中医证型。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测定首次血糖、血脂、炎性因子、血液流变学、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等相关指标。初步研究“虚”“痰”“瘀”三态间与一般资料、临床指标的相关性。结果:1.一般资料:(1)性别:三态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年龄:按“虚”态<“痰”态<“瘀”态趋势递增,有统计学意义。(p<0.05);(3)病程:按“虚”态<“痰”态<“瘀”态趋势递增,有统计学意义(p<0.05);(4)BMI:“痰”态与“虚”态、“瘀”态相比显着偏高,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临床指标:(1)血糖:FBG、Hb A1c:三态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血脂:TG、TC、LDL-C:“痰”态与“虚”态、“瘀”态相比显着偏高,有统计学意义(p<0.05);HDL-C:三态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炎性指标:CRP:“痰”态与“虚”态、“瘀”态相比较显着偏高;TNF-α上看,“痰”态、“瘀”态与“虚”态相比较显着升高,有统计学意义(p<0.05)。(4)血流变指标:血浆粘度、全血高切还原粘度:“瘀”态与“痰”态、“虚”态相比较显着升高,有统计学意义(p<0.05);红细胞变形指数:三态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全血低切还原粘度、纤维蛋白原、红细胞聚集指数:“痰”态、“瘀”态与“虚”态相比较显着升高,有统计学意义(p<0.05)。(5)CIMT:“痰”态、“瘀”态CIMT水平与“虚”态相比较显着升高,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研究发现糖尿病大血管损伤中患者“虚”“痰”“瘀”三态间与其相关指标存在一定差异性。其中“瘀”态患者,年龄最高、病程最长,与血流变指标、CIMT最为密切相关尤为相关,“痰”态与BMI、血脂、炎性指标尤为相关,可作为临床辨证客观参考指标。初步确立了糖尿病大血管病变“伏邪致病”的病证结合标准,为指导糖尿病大血管病变中医辨证早期诊断、临床评价提供了客观理论依据。
卢苇[10](2018)在《太极拳对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太极拳对2型糖尿病为期3个月的干预,评估干预前后太极拳对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体型、血液流变学指标、糖尿病指标、血脂、血压、生存质量的影响,并比较太极拳和步行两种运动方式对患者作用的差异。进一步探讨太极拳对2型糖尿病患者的作用机制,为太极拳的推广提供临床依据,为更加完善的运动方案提供理论支撑。方法:采用完全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88例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太极拳组和步行组,太极拳组由专业老师指导,每次练习1小时,隔日练习1次,每周三次,共练习12周。步行组按照要求每次完成1小时的常规步行运动,每周3次,隔天步行1次,共12周。两组受试者均保持入组前药物治疗方案,同时两组患者均进行糖尿病宣教和糖尿病饮食。收集太极拳干预前后患者的资料,主要指标是太极拳干预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次要指标为年龄、体重、身高、腰围(waist circumference,WC)、血压,并进行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换算;空腹血糖(fasting blood glucose,FBG)、糖化血红蛋白(glycosylated hemoglobin Ale,HbA1c)、空腹胰岛素(Fasting plasma insulin,Fins)、血脂的生化检查;通过SF-36健康调查量表、糖尿病生存质量特异性表(Diabetes specific quality of life,DSQL)、老年抑郁量表(Geriatric Dpression Scale,GDS)评定两种不同的运动方式干预前后生活质量的变化;在12周干预过程中每周五上午7点至8点,测量未服用降糖药和降压药时血糖值和血压值,共测量12次。结果:1.共招募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88例,按照随机分组的原则分为太极拳组和步行组,每组44人,排除脱落病例和剔除病例,纳入分析患者共80例,太极拳组39例,步行组41例。两组受试者基线一致,具有可比性。2.BMI及WC结果显示:组内比较:与干预前比较,太极拳组BMI值干预后无统计学差异(P>0.05),步行组BMI值增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太极拳组WC变化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步行组WC增加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与步行组比较,太极拳组患者的BMI和WC的变化无统计学差异(P>0.05)。3.生化指标结果:(1)血脂组内比较:与干预之前比,太极拳组血脂值降低,太极拳组TC、LDL-C改善有统计学差异(P<0.05),步行组降低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与步行组比较,太极拳组TC,TG,LDL-C变化无统计学意义,HDL-C有统计学差异(P<0.05)(2)HbA1c、Fins、FBG组内比较:太极拳组HbA1c、Fins、FBG有统计学差异(P<0.05),步行组HbA1c、FBG无统计学差异(P>0.05),Fins增加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与步行组比较,FBG从第8周开始两组出现统计学差异(P<0.05),随着太极拳练习周期的增加,两组之间的差异越来越大,第11周、第12周时差异加大(P<0.01)。HbA1c、Fins无统计学差异(P>0.05)。4.血压的结果:组内比较:太极拳组血压降低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步行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组间比较:与步行组比较,血压从第8周开始两组出现统计学差异(P<0.05),干预周期延长,差异持续。5.血液流变学的结果:组内比较:与干预前比较,太极拳组血液流变学指标全血高切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变形性降低具有显着性差异(P<0.01),全血还原高切粘度,纤维蛋白原、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刚性指数、全血还原高切统计数据显示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步行组无统计学意义。组间比较:两组数据无统计学差异(P>0.05)。6.GDS、SF-36量表、DSQL:组内比较:与干预前比较,两组数据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组间比较:与步行组比较,太极拳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老年人2型糖尿病患者通过练习太极拳可以改善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BMI、WC、血脂、血糖、血压、胰岛素以及生活质量和情绪。2.太极拳运动可以改善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指标,促进糖尿病患者的血液循环代谢,可能是其临床疗效产生的作用机制之一。3.太极拳较之步行运动能更好地改善患者血液循环代谢,适合临床推广应用。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中西医诊断标准、纳入和排除标准 |
| 1.2.1 西医诊断标准 |
| 1.2.2 中医诊断标准 |
| 1.2.3 纳入标准 |
| 1.2.4 排除标准 |
| 1.3 研究方法 |
| 1.4 指标监测 |
| 1.4.1 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
| 1.4.2 疗效判定标准 |
| 1.4.3 血糖指标 |
| 1.4.4 肌电图检查指标 |
| 1.4.5 血清炎症因子水平 |
| 1.4.6 血液流变学指标 |
| 1.5 统计学方法 |
| 2 结果 |
| 2.1 两组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
| 2.2 两组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变化比较 |
| 2.3 两组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患者治疗前后血糖指标变化比较 |
| 2.4 两组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患者治疗前后肌电图检查指标比较 |
| 2.5 两组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患者治疗前后血清NO、IL-1β及IL-18水平比较 |
| 2.6 两组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患者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水平比较 |
| 3 讨论 |
| 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 1 中医学对糖尿病肾病的认识 |
| 1.1 病名认识 |
| 1.2 病因病机认识 |
| 1.3 中医辨治 |
| 1.4 常用治则治法 |
| 1.5 其他疗法 |
| 2 现代医学对糖尿病肾病的认识 |
| 2.1 糖尿病肾病的定义 |
| 2.2 糖尿病肾病的病理生理改变 |
| 2.3 发病机制研究 |
| 2.4 糖尿病肾病的治疗方法 |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 1 研究目的 |
| 2 病例选择 |
| 2.1 西医诊断标准 |
| 2.2 中医诊断标准 |
| 2.3 纳入标准 |
| 2.4 排除标准 |
| 2.5 剔除及脱落标准 |
| 2.6 终止试验标准 |
| 2.7 不良事件的处理 |
| 3 试验设计 |
| 3.1 病例来源及分组 |
| 3.2 治疗方案 |
| 3.3 药品来源 |
| 4 观察指标 |
| 4.1 一般资料 |
| 4.2 疗效观察指标 |
| 4.3 安全性观察 |
| 4.4 疗效标准 |
| 5 安全性评价标准 |
| 6 统计学处理 |
| 7 研究结果分析 |
| 7.1 病例收集情况 |
| 7.2 基线比较 |
| 7.3 疗效比较 |
| 7.4 不良事件及安全性分析 |
| 8 讨论 |
| 8.1 立论依据 |
| 8.2 组方分析 |
| 8.3 疗效分析 |
| 8.4 机理探讨 |
| 8.5 思考与展望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附1: 中英文缩略词 |
| 附2: 中医症状积分评分表 |
| 致谢 |
| 个人简介 |
| 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 1 中医学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认识 |
| 1.1 中医病名 |
| 1.2 病因病机 |
| 1.3 中医治疗 |
| 2 现代医学对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认识 |
| 2.1 流行情况 |
| 2.2 发病机制 |
| 2.3 西医诊断 |
| 2.4 西医治疗 |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 1 研究目的 |
| 2 病例选择标准 |
| 2.1 西医诊断标准 |
| 2.2 中医证型诊断标准 |
| 2.3 纳入标准 |
| 2.4 排除标准 |
| 2.5 试验病例的终止 |
| 2.6 病例的脱落与处理 |
| 2.7 病例的剔除 |
| 3 病例来源与分组 |
| 4 治疗方法 |
| 4.1 对照组 |
| 4.2 治疗组 |
| 4.3 药品来源 |
| 5 观察指标 |
| 5.1 一般指标 |
| 5.2 疗效性观察指标 |
| 5.3 安全性指标 |
| 6 疗效标准 |
| 6.1 中医证候疗效判断标准 |
| 6.2 西医疾病疗效评定标准 |
| 6.3 安全性评价标准 |
| 7 统计学方法 |
| 8 结果 |
| 8.1 两组患者基线比较 |
| 8.2 疗效指标比较 |
| 8.3 安全性分析 |
| 第三部分 分析与讨论 |
| 3.1 立论依据 |
| 3.2 组方分析 |
| 3.3 研究结果分析 |
| 3.4 临床疗效机理探讨 |
| 3.5. 思考与展望 |
| 第四部分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附表1 评分量化表 |
| 附表2 密歇根神经病变筛查表 |
| 附表3 中英文缩写词对照表 |
| 致谢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 1 中医对DN的研究概况 |
| 1.1 DN的中医病名 |
| 1.2 DN的中医病因 |
| 1.3 DN的中医病机 |
| 1.3.1 脏腑病机 |
| 1.3.2 经络病机 |
| 1.4 DN的中医药治疗 |
| 1.4.1 中药内服 |
| 1.4.2 中医外治疗法 |
| 2 西医对DN的研究概况 |
| 2.1 DN的定义和流行病学 |
| 2.2 DN的病因与发病机制 |
| 2.3 DN的治疗 |
| 2.3.1 生活方式干预 |
| 2.3.2 降糖治疗 |
| 2.3.3 控制血压 |
| 2.3.4 血脂调节 |
| 2.3.5 改善微循环治疗 |
| 2.3.6 其他药物治疗 |
| 2.3.7 肾脏替代治疗 |
| 3 DN的治疗难点与中西医结合治疗策略 |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 1 病例选择 |
| 1.1 病例来源 |
| 1.2 诊断标准 |
| 1.2.1 西医诊断标准 |
| 1.2.2 中医诊断及辨证标准 |
| 1.3 纳入标准 |
| 1.4 排除标准 |
| 1.5 剔除标准 |
| 1.6 脱落标准 |
| 1.7 中止标准 |
| 2 研究方法 |
| 2.1 分组方法 |
| 2.2 治疗方法 |
| 2.2.1 基础治疗方案 |
| 2.2.2 对照组治疗方案 |
| 2.2.3 治疗组治疗方案 |
| 2.2.4 治疗疗程 |
| 2.3 疗效评定标准 |
| 2.4 观察指标 |
| 2.4.1 中医症候积分 |
| 2.4.2 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检测 |
| 2.4.3 肾功能指标检测 |
| 2.4.4 微循环障碍和内皮功能指标检测 |
| 2.4.5 血液流变学指标检测 |
| 2.4.6 免疫功能指标检测 |
| 2.4.7 安全性指标 |
| 3 统计学方法 |
| 4 结果 |
| 4.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分析比较 |
| 4.2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
| 4.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症候总积分比较 |
| 4.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UAER水平比较 |
| 4.5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Scr和 Cys C水平比较 |
| 4.6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TX-B2水平比较 |
| 4.7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NO、ET-1、v WF和 TM水平比较 |
| 4.8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ηb H、ηb M和ηb L水平比较 |
| 4.9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ηp、FIB和 AI水平比较 |
| 4.10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CD4+、CD8+和CD4+/CD8+水平比较 |
| 4.11 两组患者安全性比较 |
| 第三部分 讨论 |
| 1 导师对早期DN脾肾亏虚,湿热瘀血证的认识 |
| 2 壮药复方仙草颗粒的方义解析 |
| 3 壮药复方仙草颗粒的药理学研究 |
| 4 DN微循环障碍的机理研究 |
| 5 结果分析 |
| 5.1 壮药复方仙草颗粒对患者临床疗效和中医症候积分的影响 |
| 5.2 壮药复方仙草颗粒对患者UAER和肾功能指标的影响 |
| 5.3 壮药复方仙草颗粒对患者微循环障碍和内皮功能指标的影响 |
| 5.4 壮药复方仙草颗粒对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影响 |
| 5.5 壮药复方仙草颗粒对患者免疫功能指标的影响 |
| 6 问题与展望 |
| 6.1 不足之处 |
| 6.2 未来展望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中医症候积分评分表 |
| 英文缩略词表 |
| 综述 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肾病的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 中文摘要 |
| 英文摘要 |
| 前言 |
| 1 资料与方法 |
| 2 结果 |
| 3 讨论 |
| 4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文献综述 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缩略词表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 个人简历 |
| 致谢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缩略词表 |
| 引言 |
| 第一部分 养阴益气活血法对GK大鼠大血管病变的影响研究 |
| 1.实验材料 |
| 1.1 实验动物 |
| 1.2 饲养环境及饲料 |
| 1.3 实验药品 |
| 1.4 主要仪器及试剂盒 |
| 2.实验方法 |
| 2.1 造模方法及分组 |
| 2.2 给药方法 |
| 2.3 标本采集与处理 |
| 2.4 观察指标及检测 |
| 2.5 统计学方法 |
| 3.实验结果与分析 |
| 3.1 一般情况观察 |
| 3.2 体重变化情况 |
| 3.3 空腹血糖比较 |
| 3.4 血清CHOL水平比较 |
| 3.5 血清TLR4水平比较 |
| 3.6 血清IFN-γ、IL-4、IFN-γ/IL-4水平比较 |
| 3.7 胸主动脉HE染色比较 |
| 3.8 胸主动脉TUNEL染色比较 |
| 4.小结 |
| 第二部分 养阴益气活血法对GK大鼠大血管病变mRNA表达谱的影响研究 |
| 1.实验材料 |
| 1.1 实验动物、饲养环境、饲料及药品 |
| 1.2 主要仪器及试剂 |
| 2.实验方法 |
| 2.1 造模方法、分组、给药方法、标本采集与处理 |
| 2.2 RNA的抽提与质检 |
| 2.3 测序实验 |
| 2.4 芯片数据分析 |
| 3.芯片实验结果与分析 |
| 3.1 胸主动脉mRNA筛选结果分析 |
| 3.2 蛋白互作网络分析 |
| 3.3 差异mRNA的GO富集分析 |
| 3.4 差异mRNA的KEGG Pathway富集分析 |
| 3.5 TLR信号通路相关差异基因统计 |
| 4.小结 |
| 讨论 |
| 1.中医对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认识 |
| 1.1 中医古籍对病因病机的认识 |
| 1.2 近代医家对病因病机的认识 |
| 1.3 中医辨证论治 |
| 2.西医对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认识 |
| 2.1 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病理机制 |
| 2.2 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西医治疗 |
| 3.实验药物评价 |
| 3.1 中医“少火壮火”理论在糖尿病大血管病变防治中的运用 |
| 3.2 养阴益气活血法在糖尿病大血管病变中的应用 |
| 3.3 参芪复方的组方原则及药理研究 |
| 3.4 参芪复方的前期研究 |
| 3.5 阳性对照药物的选择 |
| 4.实验动物模型的评价 |
| 4.1 动物种属和造模方法选择 |
| 4.2 本实验动物模型评价 |
| 5.养阴益气活血法对GK大鼠大血管病变的作用探讨 |
| 5.1 养阴益气活血法对大鼠一般状态的影响 |
| 5.2 养阴益气活血法对大鼠糖脂代谢的影响 |
| 5.3 养阴益气活血法对大鼠免疫炎症因子的影响 |
| 5.4 养阴益气活血法对大鼠主动脉内皮损伤和细胞凋亡的影响 |
| 6.养阴益气活血法对GK大鼠大血管病变的分子机制探讨 |
| 6.1 基于基因表达谱芯片研究养阴益气活血法的作用机制 |
| 6.2 养阴益气活血法调控差异mRNA表达 |
| 6.3 养阴益气活血法调控蛋白互作网络关键基因表达 |
| 6.4 养阴益气活血法调控IRF7、CCL21、IL-6、SOCS3基因表达 |
| 6.5 养阴益气活血法调控免疫炎症相关生物学过程 |
| 6.6 养阴益气活血法调控TLR信号通路 |
| 6.7 养阴益气活血法调控NLR信号通路 |
| 7.养阴益气活血法防治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优势 |
| 7.1 整体治疗,多靶点干预 |
| 7.2 防治结合,治未病 |
| 7.3 少火生气,扶正祛邪 |
| 结论 |
| 问题与展望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综述一养阴益气活血法治疗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综述二TLR信号通路与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附件1: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
| 中文摘要 |
| 英文摘要 |
| 前言 |
| 材料与方法 |
| 结果 |
| 讨论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文献综述 |
| 参考文献 |
| 缩略语表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 个人简介 |
| 致谢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缩略词表 |
| 引言 |
| 临床研究 |
| 1 病例来源及脱落情况 |
| 2 病例选择 |
| 2.1 西医诊断标准 |
| 2.2 中医辨证标准 |
| 2.3 纳入标准 |
| 2.4 排除标准 |
| 2.5 剔除标准 |
| 3 研究方法 |
| 3.1 样本量估算 |
| 3.2 分组方法 |
| 3.3 治疗方案 |
| 4 观察指标 |
| 4.1 背景资料 |
| 4.2 疗效性指标 |
| 4.2.1 血液流变学指标 |
| 4.2.2 CIMT指标 |
| 5 统计学处理 |
| 6 技术路线 |
| 7 结果 |
| 7.1 一般情况 |
| 7.1.1 性别比较(见表1) |
| 7.1.2 年龄、病程、BMI比较(见表2) |
| 7.1.3 治疗前各类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见表3-5) |
| 7.1.4 治疗前颈动脉内膜厚度(CIMT)比较(见表6) |
| 7.2 治疗前后各类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见表7-13) |
| 7.2.1 治疗前后全血粘度切变率1 比较(见表7) |
| 7.2.2 治疗前后全血粘度切变率5 比较(见表8) |
| 7.2.3 治疗前后全血粘度切变率200 比较(见表9) |
| 7.2.4 治疗前后血浆粘度比较(见表10) |
| 7.2.5 治疗前后血沉方程K值比较(见表11) |
| 7.2.6 治疗前后红细胞变形指数比较(见表12) |
| 7.2.7 治疗前后红细胞刚性指数比较(见表13) |
| 7.3 治疗前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IMT)比较(见表14) |
| 8 小结 |
| 8.1 一般情况 |
| 8.2 血液流变学指标 |
| 8.3 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IMT) |
| 9 讨论 |
| 9.1 现代医学对糖尿病大血管损伤的认识 |
| 9.1.1 糖尿病大血管损伤的现状研究 |
| 9.1.2 糖尿病大血管损伤的影响因素和机制研究 |
| 9.1.3 现代医学对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的认识 |
| 9.1.4 现代医学对糖尿病大血管损伤的预防研究 |
| 9.2 传统医学对糖尿病大血管损伤的认识 |
| 9.2.1 传统医学对糖尿病大血管损伤的基本认识 |
| 9.2.2 传统医学对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的认识 |
| 9.3 糖尿病大血管损伤与血液流变学的关系研究 |
| 9.3.1 血液流变学指标是糖尿病大血管损伤的反映指标 |
| 9.3.2 血液流变学异常可以加速糖尿病大血管损伤进程 |
| 9.4 糖尿病大血管损伤与CIMT的关系研究 |
| 9.5 观测指标及研究结果分析 |
| 9.5.1 血液流变学指标 |
| 9.5.1.1 宏观流变性指标 |
| 9.5.1.2 微观流变性指标 |
| 9.5.2 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指标 |
| 9.6 参芪复方分析 |
| 9.6.1 参芪复方组方分析 |
| 9.6.1.1 君药 |
| 9.6.1.2 臣药 |
| 9.6.1.3 佐药 |
| 9.6.2 参芪复方序贯疗法分析 |
| 10 结论 |
| 11 问题与展望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糖尿病患者血液流变学的研究进展 |
| 1 糖尿病现状 |
| 2 现代医学对血液流变学的认识 |
| 2.1 宏观流变性 |
| 2.1.1 全血粘性 |
| 2.1.2 血浆粘性 |
| 2.2 微观流变性 |
| 2.2.1 红细胞聚集性 |
| 2.2.2 红细胞变形能力 |
| 3 糖尿病患者血液流变学研究现状 |
| 3.1 全血粘度 |
| 3.2 血浆粘度 |
| 3.3 红细胞分布宽度 |
| 3.4 红细胞变形能力 |
| 3.5 红细胞聚集性 |
| 4 糖尿病血液流变学的传统医学研究进展 |
| 5 讨论 |
| 参考文献 |
| 附件一 各证型分级量化表 |
| 糖尿病气阴两虚的分级量化表 |
| 糖尿病气阴两虚兼痰浊证的分级量化表 |
| 糖尿病气阴两虚兼血瘀证的分级量化表 |
| 附件二 随机分组表 |
| 附件三 临床研究受试者知情书 |
| 附件四 临床研究伦理审查批件 |
| 附件五 在校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缩略词表 |
| 引言 |
| 临床研究 |
| 1 病例来源 |
| 2 病例诊断标准 |
| 2.1 西医诊断标准 |
| 2.2 中医辨证标准 |
| 2.3 纳入标准 |
| 2.4 排除标准 |
| 3 研究方法 |
| 3.1 背景资料 |
| 3.2 临床指标及检测方法 |
| 4 统计学处理 |
| 5 结果 |
| 5.1 三态间一般资料比较 |
| 5.1.1 三态间性别比较 |
| 5.1.2 三态间年龄、病程比较 |
| 5.1.3 三态间体重指数比较 |
| 5.2 三态间临床指标比较 |
| 5.2.1 三态间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比较 |
| 5.2.2 三态间甘油三酯、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较 |
| 5.2.3 三态间C反应蛋白、肿瘤坏死因子-α比较 |
| 5.2.4 三态间血浆粘度、全血低切还原粘度、全血高切还原粘度、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变形指数、纤维蛋白原比较 |
| 5.2.5 三态间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比较 |
| 6 小结 |
| 7 讨论 |
| 7.1 现代医学对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认识 |
| 7.2 伏邪理论的认识 |
| 7.2.1 伏邪理论的源流 |
| 7.2.2 伏邪理论的概述 |
| 7.3 从伏邪理论阐释对糖尿病大血管损伤的认识 |
| 7.3.1 消渴及其变证的文献记载 |
| 7.3.2 消渴脉痹的病因认识 |
| 7.3.3 消渴脉痹的病机认识 |
| 7.4 研究结果及意义 |
| 7.4.1 三态与一般资料的相关性分析 |
| 7.4.2 三态与临床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
| 8.结论 |
| 9.问题与展望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
| 参考文献 |
| 附件 |
| 在校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 引言 |
| 1 流行病学调查 |
| 2 2型糖尿病的并发症 |
| 3 血液流变学对2型糖尿病并发症的影响 |
| 4 太极拳对2型糖尿病的作用 |
| 研究方案 |
| 1.研究对象 |
| 1.1 受试者来源 |
| 1.2 诊断标准 |
| 1.3 纳入标准 |
| 1.4 排除标准 |
| 1.5 剔除和脱落标准 |
| 1.6 终止实验标准 |
| 1.7 病例剔除、脱落、终止的处理 |
| 2 研究方法 |
| 2.1 研究设计类型 |
| 2.2 随机方法和盲法 |
| 2.3 样本量的计算 |
| 2.4 治疗方案 |
| 2.5 观察指标 |
| 2.6 空腹血糖疗效评价标准 |
| 2.7 试验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 |
| 2.8 异常情况的预防和处理 |
| 2.9 伦理问题 |
| 2.10 统计分析 |
| 2.11 研究技术路线图 |
| 结果 |
| 1 病例情况分析 |
| 1.1 患者纳入及完成试验情况 |
| 1.2 脱失情况及原因分析 |
| 2 患者基线分析 |
| 2.1 人口学特征分析 |
| 2.2 病情资料 |
| 2.3 GDS、SF-36、DSQL量表的基线分析 |
| 3 数据结果 |
| 3.1 BMI和WC的变化 |
| 3.2 血脂的变化 |
| 3.3 HbA1c、Fins、FBG的结果 |
| 3.4 对血压的影响 |
| 3.5 血液流变学的结果 |
| 3.6 GDS的结果 |
| 3.7 SF-36量表 |
| 3.8 DSQL |
| 讨论 |
| 1 |
| 1.1 2型糖尿病并发症流行病学调查 |
| 1.2 2型糖尿病的危害 |
| 1.3 2型糖尿病的危险因素 |
| 1.4 2型糖尿病的发病机制 |
| 1.5 中医对2型糖尿病的认识 |
| 1.6 2型糖尿病的治疗 |
| 2 血液流变学 |
| 2.1 2型糖尿病血液流变学的变化 |
| 2.2 高血糖影响血液流变学的机制 |
| 2.3 糖化血红蛋白影响血液流变学的机制 |
| 2.4 血脂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
| 2.5 高血压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
| 3 血液流变学对2型糖尿病并发症的影响 |
| 4 运动对 2 型糖尿病的作用 |
| 5 运动对血液流变学的作用 |
| 6 太极拳对2型糖尿病的作用 |
| 7 试验方案设计依据 |
| 7.1 干预方法的选择依据 |
| 7.2 运动强度的选择 |
| 7.3 运动时间和运动频率的选择 |
| 7.4 疗效评价指标的选择依据 |
| 结果分析 |
| 1 基线数据结果 |
| 2 BMI和WC结果分析 |
| 3 血脂结果分析 |
| 4 FGB、HbA1c和Fins的结果分析 |
| 5 血压结果分析 |
| 6 血液流变学的结果分析 |
| 7 量表结果分析 |
| 结论 |
| 特色与创新 |
| 问题与展望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附件一:综述 |
| 参考文献 |
| 附件二:附表 |
| 附件三: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