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欣,林江,闫强强,莫静华[1](2021)在《牡蛎的临床应用与配伍规律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牡蛎的临床应用和配伍规律,为拓展其应用提供依据。方法收集相关本草着作及近期相关文献,分析牡蛎的临床应用及配伍规律。结果牡蛎具有重镇安神、潜阳补阴、软坚散结、收敛固涩功效,临床上常用于治疗惊悸失眠、眩晕耳鸣、症瘕痞块、自汗盗汗等病症;牡蛎与安神药、补虚药、清热药、化痰药配伍,重镇安神功效增强;与平肝熄风药、补血药、活血药配伍,潜阳补阴功效显着;与解表药、活血祛瘀药、化痰药配伍,软坚散结功效提高;煅牡蛎与收涩药配伍,收敛固涩功效增强。结论牡蛎方剂配伍有一定的规律性,掌握其配伍规律,能更好地发挥其治疗作用。
靳汝辉[2](2020)在《坏死性淋巴结炎中医优化综合诊疗方案的临床对照研究》文中提出背景:坏死性淋巴结炎(HNL)是一种非肿瘤性淋巴结增生性疾病。目前该病病因病机尚不清楚,无不适症状患者具有一定自愈性,可复发,有临床不适症状者,多采用对症处理治疗,而治疗药物种类、剂量、疗程均无统一方案。有关中医药治疗的研究多见于个案报道或经验介绍,缺乏系统性研究,分型繁琐,治疗手段单一,尚缺乏系统规范的中医药综合诊疗方案。前期研究发现,运用中医综合治疗方案诊治HNL一定程度上能缓解淋巴结肿痛、退烧、升高白细胞,对风热痰毒证患者疗效最佳,热毒壅盛证患者的疗效次之,仍有部分患者疗效欠佳。我们在分期分型的辨证论治体系原则指导下,提出了中医优化综合诊疗方案,该方案的临床疗效、安全性及相关作用机制尚有待进一步验证。目的:收集坏死性淋巴结炎(HNL)患者的临床特征性资料,分析其发病特点;探讨中医优化综合诊疗方案对HNL患者的临床疗效、安全性及相关作用机制,为制定HNL的中医诊疗方案和指南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方法:本研究调研HNL患者发病相关的特征性临床资料,统计分析其发病特点;结合前期研究基础,分析治疗HNL的原中医综合诊疗方案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予以优化,提出在分期分型的辨证论治体系原则指导下更为完善的中医优化综合诊疗方案;根据纳入标准选择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及治疗组,对照组(采取原中医综合诊疗方案诊疗)和治疗组(采取中医优化综合诊疗方案诊疗)各93例。疗程14天,治疗前后记录中医证候积分、淋巴结肿胀程度、VAS疼痛评分、体温、伴随症状、异常的实验室指标(WBC、CRP、ESR、ALT、AST、LDH、IP-10、Mig、FasL),治疗后比较两种方案对 HNL 及其各中医证型的疗效,主要观察疾病治愈率、证候疗效、中医证候积分、淋巴结肿胀程度、VAS疼痛评分、体温、临床恢复时间、体温复常时间、疼痛消失时间、肿大淋巴结缩小率、其他伴随症状消失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及实验室异常指标复常率。所有数据均由SPSS2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HNL发病特点:统计来自中国大陆的14个省(市、自治区、直辖市)的186例HNL患者,发现HNL以青年女性高发,性别比(男:女)为1:3.33,患者呈急性亚急性起病,多数在发病15天内就诊,颈部单侧发病率、复发率和误诊率偏高(分别为72.58%、17.74%和44.09%),合并多脏器损害者少见,肿大淋巴结平均直径(2.64±0.70)cm,VAS疼痛评分平均(3.41±1.97)分,平均体温(37.59±1.00)℃。而伴随症状(淋巴结肿痛或压痛、发热、恶寒、口干口苦口渴、便秘、头身重、心烦、皮疹、面赤、咽痛、咳嗽、鼻塞流涕等)的发生率均高于国外患者,实验室异常指标有WBC下降、CRP、ESR、ALT、AST、LDH、IP-10、Mig、FasL升高。三种中医证型中,以风热痰毒证、热毒壅盛证患者为主,痰瘀互结证患者较少;热毒壅盛证中医证候积分最高、临床症状最严重,风热痰毒证次之,痰瘀互结证症状最轻;痰瘀互结证的病程最长,临床恢复时间最久,为疾病的迁延难愈状态阶段。(2)HNL的中医优化综合诊疗方案:HNL患者早期以风热痰毒证多见,以疏风清热、化痰解毒为治则治法,内治中药汤剂方选银僵汤加减,外治以熏蒸一号方中药熏蒸和加味金芙膏中药硬膏贴敷疗法;中期以热毒壅盛证为主,以清热凉血解毒、消肿散结为治则治法,内治中药汤剂以小柴胡汤合白虎汤加减,外治以熏蒸一号方中药熏蒸和清热消肿糊中药硬膏贴敷疗法;后期多见痰瘀互结证,以健脾化痰、消肿散结为治则治法,内治以小柴胡汤合消瘰丸加减,外治以化痰解凝方中药熏蒸和化痰解凝糊中药硬膏贴敷疗法。(3)疗效比较:治疗前两组患者间、风热痰毒证患者间和热毒壅盛证患者间的中医证候积分比较(P>0.05),均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治疗后两组均能有效降低中医证候积分(P<0.05)。治愈率、中医证候积分的比较结果显示,治疗组总治愈率、风热痰毒证患者治愈率、热毒壅盛证患者的症状改善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整体患者及风热痰毒证患者的症状改善水平、热毒壅盛证患者的治愈率等方面均无明显差异(P>0.05);临床恢复时间及体温复常时间的比较结果显示,风热痰毒证患者临床恢复时间最短、热毒壅盛证次之、痰瘀互结证最长,同时整个治疗组、风热痰毒证患者与热毒壅盛证患者的临床恢复时间及热毒壅盛证患者的体温复常时间均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5),两组在体温复常时间、疼痛消失时间及热毒壅盛证患者的疼痛消失时间等方面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淋巴结肿胀程度、VAS疼痛评分及体温比较结果显示,三者经治疗后基本恢复正常,其中治疗组的淋巴结肿胀程度和VAS疼痛评分方面的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在降低风热痰毒证患者、热毒壅盛证患者的淋巴结肿胀程度及缓解热毒壅盛证患者疼痛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在治疗后淋巴结肿胀缩小率均为100%,均无不良反应事件发生;治疗组患者(尤其是热毒壅盛证患者)的伴随症状消失率优于对照组(P<0.05)。实验室检测中:治疗组患者的WBC、炎症指标(CRP、ESR)、转氨酶指标(AST、ALT)等异常指标复常率均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均能有效恢复LDH、IP-10、Mig、FasL等异常指标,但两组的复常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提示中医优化综合诊疗方案具有升高WBC、改善炎症反应、恢复肝损伤、调节免疫等作用。治疗期间186例患者血、尿、粪常规及肝肾功能的检测较入组前均未发生明显异常,无其他不良事件发生。结论:本次研究发现,中国大陆HNL患者的临床不适症状较国外患者发生率高;在分期分型辨证论治体系原则指导下的中医优化综合诊疗方案治疗HNL患者有显着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该方案尤其在提高临床治愈率、缩短临床恢复时间、热毒壅盛证的体温复常时间、缩小肿大淋巴结、缓解疼痛、伴随症状消失率及恢复肝损害指标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能发挥治疗作用可能与其能改善炎症反应、调节免疫以达到调控组织细胞凋亡的机制有关。
季晓洁[3](2018)在《清肝消瘿汤联合红消散治疗亚急性甲状腺炎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观察清肝消瘿汤内服联合红消散外敷治疗亚急性甲状腺炎的临床疗效、复发率、甲减发生率及安全性,以期为中医药防治亚急性甲状腺炎提供新的治疗思路及有效方药。方法:选取诊断为亚急性甲状腺炎(肝火痰瘀型)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中药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中药治疗组以清肝消瘿汤内服联合红消散外敷治疗,对照组予泼尼松口服。连续治疗6周,分别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甲状腺疼痛消失时间的差异、甲状腺肿大程度的改善情况、血红细胞沉降率下降速率、甲状腺功能恢复情况、停药后的复发率及甲减发生率、不良反应等。结果:1.疼痛消失时间的比较:对照组治疗后的平均疼痛消失时间为6.07±2.23天,而治疗组的平均疼痛消失时间为4.87±1.83天。治疗组明显短于对照组,两组相比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2.甲状腺肿大程度改善情况的比较:两组治疗后甲状腺肿大均有改善,而治疗组甲状腺肿大缩小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3.中医证候积分比较:两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较治疗前均有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两组进行组间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1)。4.实验室检查改善情况比较:治疗组治疗2周后血沉下降速率明显快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血沉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治疗前后甲状腺功能均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两组进行组间比较,TSH的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5.疗效比较:疾病疗效比较,P>0.05,无显着的统计学意义。中医证候疗效比较,P<0.01,两组疗效有显着的统计学差异。6.远期疗效分析:本研究经过3个月的随访,治疗组复发1例,对照组复发6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发生甲减1例,对照组发生2例,两组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7.安全性分析:中药治疗组有1例不良反应,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0%,两组有显着性差异。结论:清肝消瘿汤内服联合红消散外敷治疗肝火痰瘀型亚急性甲状腺炎,在中医学方面,可明显降低中医证候积分;在西医学方面,可有效促进甲状腺功能的恢复、更快的降低红细胞沉降率、显着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及体征,特别是对甲状腺疼痛缓解及肿大改善方面疗效确切。且安全、有效,无明显不良反应。
侯晓雯[4](2004)在《牛蒡解肌汤化裁治验痰核1例》文中研究表明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1 牡蛎的临床应用 |
| 1.1 重镇安神功效的临床应用 |
| 1.1.1 治疗心悸、失眠: |
| 1.1.2 治疗精神类疾病: |
| 1.2 牡蛎潜阳补阴功效的临床应用 |
| 1.2.1 治疗眩晕、耳鸣: |
| 1.2.2 治疗高血压: |
| 1.3 牡蛎软坚散结功效的临床应用 |
| 1.3.1 治疗瘰疬、痰核: |
| 1.3.2 治疗症瘕、积聚: |
| 1.4 牡蛎收敛固涩功效的临床应用 |
| 1.4.1 治疗自汗、盗汗: |
| 1.4.2 治疗遗精、滑精: |
| 1.4.3 治疗崩漏、带下: |
| 2 牡蛎配伍规律分析 |
| 2.1 牡蛎与安神药配伍 |
| 2.2 牡蛎与补虚药配伍 |
| 2.3 牡蛎与清热药配伍 |
| 2.4 牡蛎与化痰药配伍 |
| 2.5 牡蛎与平肝熄风药配伍 |
| 2.6 牡蛎与活血药配伍 |
| 2.7 牡蛎与解表药配伍 |
| 2.8 牡蛎与收涩药配伍 |
|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 1. 现代医学部分 |
| 1.1 淋巴结及淋巴结炎概述 |
| 1.2 坏死性淋巴结炎的定义 |
| 1.3 HNL的流行病学 |
| 1.4 HNL的病因 |
| 1.5 HNL的发病机制 |
| 1.6 HNL诊断 |
| 1.7 HNL鉴别诊断 |
| 1.8 HNL治疗 |
| 1.9 预后 |
| 2. 祖国医学部分 |
| 2.1 中医对HNL的认识 |
| 2.2 HNL的中医药治疗 |
| 2.3 中医综合诊疗方案 |
|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 1. 临床资料 |
| 1.1 诊断标准 |
| 1.2 病例一般资料 |
| 2. 研究方法 |
| 2.1 分组诊疗方案 |
| 2.2 治疗方法及治疗用药 |
| 2.3 观察疗程 |
| 2.4 观察指标及方法 |
| 2.5 统计学方法 |
| 3. 结果 |
| 3.1 一般情况 |
| 3.2 疗效指标比较 第三部分 分析与讨论 |
| 1. 建立中医优化综合诊疗方案的依据 |
| 2. 病因病机认识 |
| 2.1 病性属实,正邪相争 |
| 2.2 病位三焦,邪犯少阳 |
| 2.3 早期轻症,风热毒侵 |
| 2.4 中期重症,热毒壅盛 |
| 2.5 后期缠绵,痰瘀互结 |
| 3. 中医优化综合诊疗方案的治法讨论 |
| 3.1 中药汤剂 |
| 3.2 外治疗法 |
| 4. 临床特征资料分析 |
| 5. 疗效分析 |
| 5.1 疾病、证候疗效分析 |
| 5.2 临床恢复时间、体温复常时间、疼痛消失时间分析 |
| 5.3 淋巴结肿胀程度、VAS疼痛评分及体温分析 |
| 5.4 肿大淋巴结缩小率、其他伴随症状消失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分析 |
| 5.5 实验室异常指标复常率分析 |
| 5.6 安全性分析 |
| 6. 中医优化综合诊疗方案的优势 |
| 6.1 中医辨证更精确 |
| 6.2 辨证体系更合理 |
| 6.3 疗效更佳 |
| 7. 中医优化综合诊疗方案治疗HNL的作用机制探讨 第四部分 结语 |
| 1. 结论 |
| 1.1 HNL临床发病特点 |
| 1.2 中医证候特点 |
| 1.3 分期分型辨证体系指导下的中医优化综合诊疗方案 |
| 1.4 中医优化综合诊疗方案较原中医综合诊疗方案具有以下特点 |
| 2. 本研究创新之处 |
| 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缩略语英汉对照表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 1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 1.1. 学术论文 |
| 1.2. 发明专利 |
| 1.3. 着作 |
| 2.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致谢 作者简历 |
| 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 1. 中医学对亚急性甲状腺炎的研究 |
| 1.1 源流记载 |
| 1.2 病因病机 |
| 1.3 治疗方法 |
| 2. 西医学对亚急性甲状腺炎的研究 |
| 2.1 流行病学 |
| 2.2 病因及发病机制 |
| 2.3 临床特点 |
| 2.3.1 临床特点 |
| 2.3.2 临床分期 |
| 2.4 实验室检查和特殊检查 |
| 2.5 治疗 |
| 3. 展望 |
| 参考文献 |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 1. 临床资料 |
| 1.1 病例来源 |
| 1.2 诊断标准 |
| 1.3 纳入标准 |
| 1.4 排除标准 |
| 1.5 脱落标准与处理 |
| 1.6 剔除标准 |
| 2. 研究方法 |
| 2.1 随机分组 |
| 2.2 基础治疗 |
| 2.3 药物治疗 |
| 2.4 疗程 |
| 2.5 随访 |
| 2.6 观察指标 |
| 2.7 疗效评定标准 |
| 2.8 安全性评价标准 |
| 2.9 统计学处理 |
| 3. 实验结果 |
| 3.1 一般临床资料的比较 |
| 3.2 两组治疗前后症状体征改善情况比较 |
| 3.3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
| 3.4 两组治疗前后实验室检查改善情况比较 |
| 3.5 两组疗效比较 |
| 3.6 甲减发生率及复发率比较 |
| 3.7 不良反应观察 |
| 参考文献 |
| 第三部分 讨论 |
| 1. 立法依据 |
| 2. 自拟亚甲炎经验方组方分析及单味药的研究 |
| 2.1 组方分析 |
| 2.2 单味药研究 |
| 3. 红消散的来源和功效 |
| 4. 研究结果分析 |
| 4.1 一般资料数据分析 |
| 4.2 临床疗效分析 |
| 4.3 远期疗效分析 |
| 4.4 安全性分析 |
| 5. 问题与展望 |
| 参考文献 |
| 结语 |
| 附录 |
| 附录1 |
| 附录2 |
| 缩略词中英文对照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 致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