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亚君[1](2019)在《调神针法结合中极穴温针灸治疗女性非感染性尿道综合征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课题以非感染性尿道综合征伴心理情绪问题的女性患者为研究对象,以调神针法与常规针刺为干预手段,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探讨调神针刺法在女性非感染性尿道综合征伴焦虑中的优势。方法选取女性非感染性尿道综合征伴有焦虑的患者66例,根据就诊序号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治疗组选用调神针法结合温灸中极穴;对照组选取《针灸治疗学》淋证针刺穴位结合温灸中极穴。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中极穴均要求针感放射至会阴部或膀胱,配合温针灸。治疗组安眠穴点刺,其余穴位针刺得气后留针30分钟。对照组先俯卧位在相应背俞穴针刺得气后起针,再仰卧位针刺剩余腧穴,得气后留针半小时。两组患者治疗时点均为隔日1次,治疗12次为一疗程,一疗程结束后统计疗效。评价指标采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尿道综合征评分量表(FUSS表)、生活质量评分表(QOL表)进行检测评估,在治疗前及疗程结束后对患者进行量表积分总结分析。结果因临床过程中脱落等因素,最终治疗组完成31人,对照组完成30人。治疗组与对照组在选择病例样本统计时,两组样本的平均年龄、平均病程、治疗前的各项评估表,汉米尔顿焦虑量表、尿道综合征评分量表、生活质量评分表、汉米尔顿抑郁量表等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基线平。治疗结束,治疗组的总有效为83.87%,对照组的总有效66.67%,经t检验分析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的生活质量评估表、尿道综合征评分量表、汉米尔顿抑郁量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治疗后得分均低于治疗前得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项临床症状评分如尿频、尿急、尿痛、焦虑症状等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其余如下腹坠胀、影响性生活等则两组在治疗前后无明显差异。结论调神针法结合中极穴温灸和常规针刺疗法在治疗女性非感染性尿道综合征方面均有疗效。调神针法治疗女性非感染性尿道综合征的临床疗效优于常规针刺,尤其是在改善患者焦虑抑郁精神症状方面明显优于常规针刺疗法。
范苗苗[2](2018)在《孙氏腹针结合头针治疗女性尿道综合征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孙氏腹针结合头针治疗女性尿道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本课题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72例女性尿道综合征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两组(即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6例。治疗组选用腧穴百会、情感区(双侧)、足运感区(双侧)、腹一区(双侧)及腹九区(双侧);对照组选用腧穴中极、膀胱俞(双侧)、三阴交(双侧)、阴陵泉(双侧)、肝俞(双侧)以及太冲(双侧)。针刺得气后,留针30分钟,每日治疗1次,12天为一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两疗程间休息1天。疗程结束后分别采用尿道综合征评分量表(FUSS)、抑郁自评量表(SDS)及生活质量评估表(QOL)对患者进行疗效评价。结果:1.治疗前,对治疗组和对照组的一般资料(即年龄和病程)、生活质量评估表、尿道综合征评分量表总评分及各项临床症状评分、抑郁自评量表进行组间对比分析,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具有可比性。2.治疗结束后,分别对治疗组和对照组的生活质量评估表、尿道综合征评分量表总评分、抑郁自评量表评分进行组间对比分析,两组得分比较治疗组均小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两组尿路综合征评分量表中各项临床症状进行对比分析,在夜间排尿次数、尿频、尿急、尿痛、排尿不尽、排尿费力、直肠坠胀感及焦虑感方面,治疗组得分低于对照组得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下腹疼痛感、会阴部不适以及影响性生活方面,两组得分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结束后,对治疗组和对照组的生活质量评估表、尿道综合征评分量表总评分及各项临床症状评分、抑郁自评量表进行治疗前后的组内对比分析,两组治疗后得分均低于治疗前得分,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4.对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进行临床疗效对比分析,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5.71%,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3.5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孙氏腹针结合头针疗法和常规针刺疗法治疗女性尿道综合征均有效。2.孙氏腹针结合头针治疗女性尿道综合征的临床疗效优于常规针刺,特别是在改善患者下尿路症状及精神症状方面明显优于常规针刺疗法。
王云[3](2018)在《温肾利湿法治疗劳淋(寒热错杂证)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课题旨在运用完全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观察温肾利湿法治疗劳淋(寒热错杂证)的临床疗效性和安全性。方法:1.本研究纳入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肾病科门诊2016年12月到2018年3月中医诊断为劳淋(寒热错杂证),西医诊断为尿道综合征的病人60例。2.按照分组完全随机的试验设计,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病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30例。3.治疗组采用温肾利湿法中药汤剂口服,对照组采用无比山药丸中成药口服,治疗前后分别做生活质量(QOL)评分、观测患者每周中医证候积分,疗程共8周,疗程完毕后随访3个月。4.观察主要临床症状、舌脉变化,记录治疗前后尿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图及不良反应,比较两组疗效、起效时间、复发率,并评价药物的安全性。结果:治疗组脱落1例,对照组脱落2例。1.两组总体疗效分析:治疗组治愈19例(65.5%),好转10例(34.5%),无效0例;对照组治愈5例(17.9%),好转21例(75.0%),无效2例(7.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中医证候疗效分析:治疗组临床治愈率41.38%,显效率48.28%,有效率10.34%,对照组临床治愈率0%,显效率42.86%,有效率57.14%;两组治疗后3个月复发率分别为治疗组10.3%,对照组46.4%,经统计学计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2.两组单项症状积分比较:治疗后两组单项症状积分组间比较,在尿频、尿热、小腹部不适、口干症状方面,统计学计算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在尿急、尿痛、乏力、畏寒症状方面,统计学计算有显着性差异(p<0.05),在腰酸痛症状方面,统计学计算无显着性差异(p>0.05),说明治疗组在除腰酸痛症状外其他各个症状改善优于对照组。3.两组治疗起效时间分析:两组起效时间经统计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起效时间早于对照组,温肾利湿法中药汤剂可以更快的改善患者病情。4.两组生活质量(QOL)评分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与治疗前组内比较,p<0.05;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组间比较,p<0.05。说明在QOL评分方面两组均有明显改善,且治疗组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5.两组患者在服药过程中均未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尿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图均无明显改变,该治疗方法安全性好。结论:1.温肾利湿法治疗组与无比山药丸对照组治疗尿道综合征均有很好的疗效,在中西医疗效评价标准下总体疗效、起效时间及治疗后3个月复发率方面治疗组优于对照组;2.两组治疗方法均能有效改善尿道综合征中医辨证为劳淋(寒热错杂证)患者的临床症状,除腰酸痛症状两组间比较无差异外,尿频、尿急、尿痛、尿热、小腹部不适、乏力、畏寒、口干症状改善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并且温肾利湿法对尿频、尿热、小腹部不适、口干症状改善效果明显;3.各组患者治疗后QOL评分均比治疗前降低,病人生活质量改善,温肾利湿法治疗组的QOL评分改善优于服用无比山药丸对照组;4.两组治疗方案均有很好的安全性。5.温肾利湿法是治疗尿道综合征中医辨证属于劳淋(寒热错杂证)的有效方法,为临床尿道综合征的治疗、劳淋的辨证分型提供了新的参考,值得临床推广。
向雨欣[4](2017)在《加味补中益气汤治疗女性尿道综合征(脾肾亏虚、中气下陷型)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健脾补肾、补中益气的方法治疗反复发作的女性尿道综合征(劳淋)--脾肾亏虚、中气下陷型的临床研究,对加味补中益气汤产生的疗效和安全性进行初步评价。探索加味补中益气汤治疗尿道综合征的现代药理作用,为中医药治疗尿道综合征提供一种有效的临床方法。方法:依据本研究的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符合西医“尿道综合征”的诊断标准,并符合“淋证”的中医诊断标准,经中医辨证为“脾肾亏虚、中气下陷”型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符合条件的采用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的方法,分为治疗组(加味补中益气汤组)和对照组(酒石酸托特罗定缓释片组),共观察47例,疗程4周。观察两组受试者治疗前后的中医证候积分、排尿日记、临床综合疗效、用药后不良反应等方面的情况,并根据试验所得数据,做出初步的疗效及安全性评价。结果:两组综合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75%,对照组总有效率47.83%,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中医证候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87.5%,对照组总有效率60.9%,治疗后两组中医证候总积分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项症状积分的比较中,两组尿频尿急、小腹坠胀、遇劳即发、淋沥不尽、腰膝酸软的积分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小便赤涩疼痛、夜尿的积分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安全性观察中,未见与用药相关的皮疹、皮肤瘀点瘀斑等过敏反应,未见头晕头痛、胸闷、烦热燥渴、口干、眼干、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尿潴留、消化道反应等不良反应。结论:加味补中益气汤可以缓解女性尿道综合征的尿路刺激征,可改善尿道综合征脾肾亏虚、中气下陷型患者的中医证候,有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与酒石酸托特罗定组的疗效比较,加味补中益气汤组疗效优于酒石酸托特罗定组,表明治疗女性尿道综合征具有可行性,而且安全性良好。
王延虎[5](2016)在《补肾疏肝汤治疗肾虚肝郁型女性尿道综合征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在泌尿外科门诊中,女性尿道综合征(female urethral syndrome, FUS)的患者日益增多,本病多以尿频、尿急、尿痛、排尿困难等为主要表现,可伴下腹部、耻骨上区及会阴部坠胀不适、尿不尽、尿潴留、尿失禁等症状,而中段尿常规正常及尿培养为阴性,且膀胱尿道无器质性病变。有文献报道,20%成年女性患者受到中重度下尿路症状的困扰。据估计,至2018年,全世界约有23亿人群至少患有一种下尿路症状。西医针对女性尿道综合症并没有好的治疗手段,而中医药通过辨证论治治疗女性尿道综合征在临床上有一定的疗效。研究目的观察补肾疏肝汤治疗肾虚肝郁型女性尿道综合征的临床疗效。研究方法2014年8月至2016年1月期间,对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泌尿外科门诊就诊的女性尿道综合征患者经中医辨证后,选取肾虚肝郁型女性尿道综合征患者共36例,经治疗4周之后,比较患者治疗前后国际下尿路症状(LUST)评分和生活质量(QOL)评分和中医证候评分变化以及用药后发生的不良反应,将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所有统计数据均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均采用均数加减标准差(X±S)进行统计描述,治疗前后数据符合正态分布者用配对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者用非参数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所选取的患者均予以补肾疏肝汤(东方医院中药房配成颗粒包装),基本方药组成:柴胡10g、熟地黄15g、白芍log、山药15g、山茱萸15g、泽泻l0g、茯苓15g、当归10g、桑螵蛸15g、海螵蛸15g、益智仁15g、炙黄芪20g、炙甘草l0g。服用方法:冲服,每日一剂,早晚各服一袋。研究结果本研究完成试验的36例女性尿道综合征患者中,50岁以上的患者较多,占样本量的52.8%,病程最长10年,最短3个月,平均病程为2.53±2.20年。经治疗4周后,36例患者中医症状总积分与治疗前总积分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生活质量(QOL)积分与国际下尿路症状(LUST)总积分较治疗前均有显着差异(P<0.05);其中痊愈1例,显效6例,有效24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86.1%。其中对尿频、夜尿频、排尿不尽、精神情绪及腰膝酸痛改善比较明显。服药期间有2例出现轻度口干、恶心、大便干燥等症状,未经处理均自行缓解,余未诉明显不适症状,未发现对药物过敏及不耐受现象。研究结论补肾疏肝汤能够改善肾虚肝郁型女性尿道综合征的临床症状,值得进一步研究。
谢立寒[6](2013)在《泌淋汤治疗女性尿道综合征阴虚湿热证临床观察》文中提出目的:本研究通过观察泌淋汤对女性尿道综合征(Female urethralsyndrome,FUS)阴虚湿热证患者症状积分的影响,客观评价泌淋汤对女性尿道综合征阴虚湿热证患者的治疗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为临床上女性尿道综合征阴虚湿热证患者的治疗提供一种新的选择。方法:将根据西医诊断标准确诊为尿道综合征,并辨证为阴虚湿热证的女性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试验组给予泌淋汤每日1剂,分两次口服;对照组给予口服坦洛新0.2mg,每日一次。两组疗程均为1个月。观察两组患者症状积分的变化,并对比两组疗效。结果:1.两组疾病疗效比较:试验组总有效率76.7%,对照组总有效率53.6%,两组总有效率有显着性差异(P<0.05)。试验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2.两组中医证候疗效比较:试验组总有效率80.0%,对照组总有效率46.4%,两组总有效率有显着性差异(P<0.05)。试验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3.两组中医症状总积分比较:治疗后两组中医症状总积分组间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试验组优于对照组。4.两组单项症状积分比较:治疗后两组单项症状积分组间比较,在腰膝酸软症状改善方面,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在尿频、尿急、尿痛、尿道灼热、五心烦热症状改善方面,有显着性差异(P<0.05),试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试验组药物能有效改善女性尿道综合征阴虚湿热证患者的临床症状,在尿频、尿急、尿痛、腰膝酸软、尿道灼热、五心烦热等症状改善方面优于对照组,且安全性高。结果明显表明泌淋汤是治疗女性尿道综合征的有效方剂,为临床治疗女性尿道综合征提供了新的、安全的治疗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关陈丽丽[7](2011)在《疏肝通淋汤治疗肝郁型尿道综合征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疏肝通淋汤治疗女性气淋病(尿道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单中心前瞻性随机对照临床研究。门诊收集符合纳入标准的女性气淋病(尿道综合征)患者共40例,按照初诊顺序编号,凡编号尾数为2,5,8者共12例,编入对照组,其余28例为治疗组。治疗组使用疏肝通淋汤(香附、台乌、小茴香、佛手、枳壳、白芍、女贞子、白茅根、凤尾草、灯心草、荠菜、甘草),每天1剂,清水煎服,复煎。对照组则口服谷维素10mg,每天3次;托特罗定(舍尼亭)1mg,每天2次。用药以每2周为1疗程,视乎病情,必要时使用2疗程。分别记录治疗前、治疗后第2、第4周患者的临床症状,检测血分析,尿分析,肝肾功能。评价治疗的安全性及有效性。结果治疗组28例患者中,显效7例,有效16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82.1%;对照组显效0例,有效3例,无效9例,有效率25.0%。提示疏肝通淋汤对气淋实证疗效确切,1个疗程(2周)内有效率达到82.1%,能明显减轻气淋的各种症状,尤其针对尿频、尿急、尿痛症状而言,疏肝通淋汤治疗缓解率可达92.3%。结论提示疏肝通淋汤治疗女性肝郁型尿道综合征(气淋病)疗效显着,患者耐受性良好。
欧娇英,刘琨,蔡浙毅[8](2010)在《疏肝理气法治疗尿道综合征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疏肝理气法治疗尿道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41例病例随机分为两组。疏肝理气组(中药治疗组)23例;对照组(安定加谷维素组)18例,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显效率86.95%,明显优于对照组61.11%(P<0.01);两组均无不良反应。结论:疏肝理气法对尿道综合征的治疗有明显疗效。
李玉婷[9](2007)在《四妙缩泉方治疗非感染性尿道综合征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通过中西医两组临床用药后疗效观察,比较两组非感染性尿道综合征患者临床主要症状的改善情况、治愈所需的疗程、复发率等,体现四妙缩泉方治疗非感染性尿道综合征的优势,并以四妙缩泉方的药物组成及其组方原理,从中医角度分析该方对肾虚湿热型淋证的作用机理,以中医理论为基础,从临床实验数据上肯定中医药的治疗效果,为进一步推广中医药治疗非感染性尿道综合征打下基础。1.临床资料所有病例均来自湖北省襄樊市中医院(住院及门诊病人),西医符合“非感染性尿道综合征”的诊断,中医符合“淋证”的诊断,并在所有符合条件的患者中选择肾虚湿热型作为研究对象,按其就诊顺序随机分为两组,共观察78例,中药组为治疗组,西药组为对照组。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病情等,经统计学处理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2.用药方法治疗组42例,中药拟四妙缩泉方为基本方,每日1剂,分2次服用。对照组36例,给予口服谷维素20mg,每日3次;安定5mg,每日1次,睡前服。两组均以2周为1个疗程,共观察4个疗程。3.疗效性观察观察两组病人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治愈所需的疗程、复发率的变化等,并作统计学处理,比较其疗效。4.安全性检测两组患者于治疗前后进行血常规、尿常规、粪常规、肝肾功能检测,以观察四妙缩泉方是否有毒副作用。5.统计学方法计量资料采用成组资料的t检验,数据用(均数±标准差)即((?)±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Ridit分析。1.不良反应与毒副作用治疗组和对照组在临床实验期间,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和毒副作用。血、尿、粪三大常规以及肝肾功能在治疗前后未出现与治疗有关的异常改变。2.临床疗效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症状、体征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治疗组临床症状痊愈28例,有效10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0.48%;对照组临床痊愈12例,有效18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83.33%。经统计学分析,治疗组和对照组的临床疗效有差异性(P<0.05)。3.临床主要症状改善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小便频急、尿道涩痛、淋沥不尽、小腹拘急、腰部酸痛等临床主要症状的改善,经统计学分析P<0.05,表明两组药物对于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有差异性,且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说明四妙缩泉方对患者临床主要症状的改善比谷维素和安定有肯定的优势。4.复发率的比较治疗组在治愈的28例患者中复发3例,复发率为10.71%,对照组在治愈的12例患者中复发6例,复发率为50.00%,两组患者复发情况经统计学处理,P<0.05,说明治疗组和对照组经治疗后在复发情况上有差异性。1.四妙缩泉方对非感染性尿道综合征患者有确切疗效,其治疗效果优于口服西药谷维素和安定。2.四妙缩泉方在临床运用中,通过对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血、尿、粪三大常规以及肝肾功能等指标的观察,未发现其有毒副作用,说明其临床用药的安全性。3.四妙缩泉方可以显着减轻患者小便频急、淋沥不尽、尿道涩痛、小腹拘急等主要临床症状,缩短临床症状消失或减轻的时间,降低复发率等。
蒋叶军[10](2007)在《疏肝益肾饮治疗肝郁虚型非感染性尿道综合征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疏肝益肾饮治疗肝郁肾虚型非感染性尿道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06年1月至2007年1月门诊治疗的40例肝郁肾虚型非感染性尿道综合征患者,采用随机对照的原则分为两组,即治疗组和对照组,前者给予疏肝益肾饮治疗和西药(安定、谷维素)治疗,后者给予西药(安定、谷维素)治疗,四周为一疗程,一疗程后进行疗效评价。结果:疏肝益肾饮有效率为:9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5%,两组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中医症状改善率治疗组为:95%,对照组为:70%,两组比较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上述结论提示疏肝益肾饮组改善中医证候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疏肝益肾饮是治疗肝郁肾虚型非感染性尿道综合征的有效方药,确实具有临床实用价值。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一、临床资料 |
| (一) 研究对象 |
| (二) 诊断标准 |
| 1. 西医诊断标准 |
| 2. 中医诊断标准 |
| 3. 纳入标准 |
| 4. 排除标准 |
| 5. 脱落标准 |
| 二、治疗方法 |
| (一) 随机分组 |
| (二) 治疗方法 |
| 1. 治疗组(调神针法配合中极穴温灸) |
| 2. 对照组(传统常规针刺组) |
| (三) 观察指标 |
| 1. 尿道综合征评分量表(FUSS表) |
| 2. 生活质量评估表(QOL表) |
| 3. 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 |
| 4. 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 |
| (四) 疗效标准 |
| (五) 统计方法 |
| 三、统计分析 |
| (一) 一般资料比较 |
| 1. 治疗组与对照组的年龄、病程分析 |
| (二) 两组治疗前后FUSS总评分及表中各项症状比较 |
| 1. 两组治疗前后FUSS总评分 |
| 2. 两组治疗前后FUSS各临床症状评分比较 |
| (三) 两组治疗前后QOL表评分比较 |
| (四) 两组HAMD比较 |
| (五) 两组HAMA比较 |
| (六) 总有效率比较 |
| 四、分析与讨论 |
| (一) 女性尿道综合征在西医学上的认识 |
| 1. 尿道综合征的病因病机 |
| 2. 治疗方法 |
| (二) 中医对尿道综合征的理论基础 |
| 1. 女性尿道综合征的中医理论依据 |
| 2. 针刺治疗的作用 |
| 3. 灸法的作用 |
| (三) 调神针法及温灸中极穴的理论依据及选穴原则 |
| 1. 调神针法的治疗尿道综合征的理论依据 |
| 2. 调神六穴的选穴原则 |
| 3. 中极穴的应用原则 |
| (四) 临床疗效分析 |
| (五) 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附表 |
| 致谢 |
| 文献综述 |
| 参考文献 |
| 缩略语表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文献综述 |
| 1 现代医学对女性尿道综合征的研究概况 |
| 1.1 现代医学对FUS的认识 |
| 1.2 现代医学治疗FUS的研究进展 |
| 2 中医学对女性尿道综合征的研究概况 |
| 2.1 中医学对FUS的认识 |
| 2.2 中医学治疗FUS的研究进展 |
| 临床研究 |
| 1 研究对象 |
| 1.1 病例来源 |
| 1.2 诊断标准 |
| 1.3 纳入标准 |
| 1.4 排除标准 |
| 1.5 剔除标准 |
| 1.6 脱落标准 |
| 2 研究方法 |
| 2.1 随机分组 |
| 2.2 治疗方法 |
| 2.3 不良事件记录和处理 |
| 2.4 评价方法 |
| 2.5 统计学方法 |
| 2.6 医学研究伦理准则 |
| 3 研究结果 |
| 3.1 治疗前一般资料比较 |
| 3.2 两组治疗前后FUSS总评分对比研究 |
| 3.3 两组治疗前后FUSS各项临床症状评分对比研究 |
| 3.4 两组治疗前后抑郁自评量表积分对比研究 |
| 3.5 两组治疗前后生活质量评估表评分对比研究 |
| 3.6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
| 3.7 不良反应 |
| 讨论 |
| 1 立题依据 |
| 2 选穴依据 |
| 3 评估量表的选择 |
| 4 临床疗效分析 |
| 5 存在的问题和展望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致谢 |
| 个人简历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英文缩略语 |
| 前言 |
| 文献综述 |
| 1 劳淋的中医研究进展 |
| 1.1 病名 |
| 1.2 病因病机 |
| 1.3 治法 |
| 1.4 小结 |
| 2 尿道综合征的诊治进展 |
| 2.1 病因 |
| 2.2 临床表现 |
| 2.3 诊断标准 |
| 2.4 治疗 |
| 临床研究 |
| 1 研究方法 |
| 1.1 研究对象 |
| 1.2 病例选择 |
| 1.3 试验方案 |
| 1.4 观察指标 |
| 1.5 疗效判定标准 |
| 1.6 安全性评价标准 |
| 1.7 统计学分析 |
| 2 研究结果 |
| 2.1 可比性比较 |
| 2.2 疗效比较 |
| 2.3 安全性评价 |
| 讨论 |
| 1 病因病机探讨 |
| 2 治则治法 |
| 3 温肾利湿法基础方配伍分析 |
| 4 加减化裁 |
| 5 单味药物分析 |
| 6 疗效评价 |
| 6.1 西医总体疗效评价 |
| 6.2 中医证候疗效评价 |
| 6.3 治疗后两组单项症状积分组间比较 |
| 6.4 两组治疗起效时间比较 |
| 6.5 生活质量评分评价 |
| 6.6 治疗后3个月复发率评价 |
| 6.7 安全性评价 |
| 7 问题与展望 |
| 结论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英文缩略词表 |
| 引言 |
| 一、临床研究 |
| 1.试验目的 |
| 2.试验方法 |
| 2.1 试验设计 |
| 2.2 分组方法 |
| 2.3 诊断标准 |
| 2.3.1 尿道综合征西医诊断标准 |
| 2.3.2 中医临床证候诊断依据 |
| 2.4 病例选择 |
| 2.4.1 纳入标准 |
| 2.4.2 排除标准 |
| 2.5 病例脱落、剔除及临床试验终止标准 |
| 2.5.1 病例脱落、剔除原则 |
| 2.5.2 临床试验终止标准 |
| 2.6 治疗方案 |
| 2.6.1 基础治疗 |
| 2.6.2 治疗组(加味补中益气汤组) |
| 2.6.3 对照组(酒石酸托特罗定组) |
| 2.7 临床疗效观察指标及评定标准 |
| 2.7.1 临床疗效观察指标 |
| 2.7.2 安全性观察指标 |
| 2.7.3 副作用观察 |
| 2.7.4 症状分级量化表 |
| 2.8 疗效评定指标 |
| 2.8.1 西医临床疗效判定 |
| 2.8.2 中医疗效判定标准 |
| 2.8.3 安全性评价 |
| 2.9 统计学处理 |
| 二、两组治疗前基线比较 |
| 1.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
| 2.治疗前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
| 3.治疗前相关实验室检查指标比较 |
| 三、治疗结果 |
| 1.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
| 2.治疗前后安全性观察及指标比较 |
| 3.副作用观察 |
| 四、讨论 |
| 1.祖国医学对女性尿道综合征和劳淋的认识 |
| 1.1 中医古籍关于女性尿道综合征的认识 |
| 1.2 中医劳淋的病因病机的探讨 |
| 1.3 劳淋的辨证分型 |
| 1.4 劳淋的治疗探讨 |
| 1.4.1 劳淋的治疗原则 |
| 1.4.2 治疗劳淋的经典方药 |
| 2.现代医学对女性尿道综合征的认识 |
| 2.1 病因及发病机制的认识 |
| 2.2 内科治疗女性尿道综合征 |
| 2.3 外科治疗女性尿道综合征 |
| 3.詹华奎教授对女性尿道综合征(劳淋)的认识 |
| 4.加味补中益气汤方义分析 |
| 4.1 方药组成及分析 |
| 4.2 本方单味中药的渊源及现代药理研究 |
| 5.选择酒石酸托特罗定作为对照组的临床依据 |
| 6.临床疗效评价及分析 |
| 6.1 综合疗效分析 |
| 6.2 症状改善的分析 |
| 6.3 中医单项症状改善分析 |
| 6.4 安全性相关指标分析 |
| 7.加味补中益气汤治疗女性尿道综合征可能疗效机制探讨 |
| 7.1 升高血液中雌二醇 |
| 7.2 解痉、缩尿利尿双向调节作用 |
| 7.3 调节神经功能作用 |
| 7.4 镇痛作用 |
| 7.5 增强机体免疫功能 |
| 8.中医调护预防复发 |
| 9.安全性评价 |
| 结论 |
| 问题与展望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附表 |
| 综述 |
| 参考文献 |
| 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符号说明 |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 综述一 祖国医学对女性尿道综合征的认识 |
| 1 病名的历史沿革 |
| 2 女性尿道综合征的病因病机 |
| 3 女性尿道综合征的治疗 |
| 4 小结 |
| 参考文献 |
| 综述二 现代医学对女性尿道综合征的研究 |
| 1 病因及发病机制 |
| 2 诊断 |
| 3 治疗 |
| 4 小结 |
| 参考文献 |
| 前言 |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 资料和方法 |
| 1 研究对象 |
| 2 研究标准 |
| 3 研究方法 |
| 4 统计学方法 |
| 研究结果 |
| 1 一般资料 |
| 2 疗效观察 |
| 3 单一症状疗效观察 |
| 4 不良反应 |
| 讨论 |
| 参考文献 |
| 结语 |
| 不足与展望 |
| 附录 |
| 致谢 |
| 个人简历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英文缩略词 |
| 前言 |
| 临床研究 |
| 1 研究对象 |
| 1.1 病例来源及分组 |
| 1.2 诊断标准 |
| 1.3 病例纳入标准 |
| 1.4 排除标准 |
| 1.5 病例剔除、脱落标准 |
| 2 研究方法 |
| 2.1 治疗方法 |
| 2.2 观察疗程 |
| 2.3 合并用药与禁止用药 |
| 2.4 观测指标 |
| 2.5 疗效判定标准 |
| 2.6 安全性评价标准 |
| 2.7 不良反应的记录和处理方法 |
| 2.8 统计学处理方法 |
| 3 结果 |
| 3.1 两组疾病疗效比较 |
| 3.2 两组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
| 3.3 两组中医症状总积分比较 |
| 3.4 两组单项症状积分比较 |
| 3.5 安全性指标 |
| 3.6 剔除、脱落病例情况 |
| 讨论 |
| 1 西医对女性尿道综合征认识 |
| 1.1 女性尿道综合征的流行病学 |
| 1.2 女性尿道综合征的病因 |
| 1.3 女性尿道综合征的诊断与鉴别 |
| 1.4 女性尿道综合征的西医治疗讨论 |
| 2 中医对女性尿道综合征的认识 |
| 2.1 女性尿道综合征的中医历史沿革 |
| 2.2 女性尿道综合征的中医病因病机 |
| 2.3 女性尿道综合征的中医治疗 |
| 3 邵朝弟教授治疗女性尿道综合征阴虚湿热证的经验 |
| 3.1 病因病机 |
| 3.2 治则治法 |
| 3.3 泌淋汤的组方原则及配伍分析 |
| 4 泌淋汤的临床疗效评价 |
| 4.1 中、西医疾病疗效评价 |
| 4.2 症状积分评价 |
| 4.3 安全性指标评价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附录:文献综述 |
| 引用文献 |
| 致谢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 1.1 中医对淋证的认识 |
| 1.1.1 中医病名及源流 |
| 1.1.2 病因病机 |
| 1.2 西医对尿道综合征的认识 |
| 1.2.1 发病因素 |
| 1.2.2 病理分析 |
| 1.2.3 临床表现 |
| 1.2.4 诊断 |
| 1.3 治疗 |
| 1.3.1 西医治疗 |
| 1.3.2 中医药辨证治疗 |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 2.1 资料与方法 |
| 2.1.1 病例来源与选择 |
| 2.1.2 诊断 |
| 2.1.3 中医诊断 |
| 2.1.4 纳入标准 |
| 2.1.5 排除标准 |
| 2.1.6 病例剔除标准 |
| 2.1.7 病例终止标准 |
| 2.1.8 分组 |
| 2.1.9 治疗方法 |
| 2.1.10 观察指标 |
| 2.1.11 疗效评定 |
| 2.1.12 统计方法 |
| 2.2 观察结果 |
| 2.2.1 一般情况 |
| 2.2.2 临床疗效比较 |
| 2.2.3 气淋症候积分治疗前后比较 |
| 2.2.4 情志变化情况比较 |
| 2.2.5 安全性观察 |
| 第三部分 讨论 |
| 3.1 气淋与尿道综合征 |
| 3.1.1 尿道综合征 |
| 3.1.2 气淋 |
| 3.2 疏肝通淋汤 |
| 3.2.1 疏肝通淋汤的组方思路 |
| 3.2.2 疏肝通淋汤组方的药理学基础 |
| 3.3 疏肝通淋汤的疗效评价 |
| 3.4 结论 |
| 第四部分 不足与展望 |
| 第五部分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致谢 |
| 资料与方法 |
| 1 一般资料 |
| 2 纳入及排除标准 |
| 2.1 西医临床诊断标准 |
| 2.2 中医辨证 |
| 2.3 排除标准 |
| 3 治疗方法 |
| 3.1 治疗组 |
| 3.2 对照组 |
| 4 观察指标 |
| 5 疗效评价标准 |
| 6 统计学方法 |
| 结 果 |
| 1 治疗疗效 |
| 2 不良反应 |
| 3 典型病例 |
| 讨 论 |
| 中文摘要 |
| 英文摘要 |
| 前言 |
| 临床资料 |
| 1. 一般资料 |
| 2. 治疗方法 |
| 3. 观测指标 |
| 4. 统计学处理 |
| 诊疗标准 |
| 1. 诊断标准 |
| 2. 病例纳入标准 |
| 3. 病例排除标准 |
| 4. 临床疗效评定标准 |
| 结果 |
| 1. 两组部疗比较 |
| 2. 两组间治疗前后临床主要中医症状疗效比较 |
| 3. 两组治疗痊愈所需疗程的比较 |
| 4. 两组中痊愈者复发情况的比较 |
| 5. 安全性评价 |
| 讨论 |
| 1. 祖国医学对非感染性尿道综合征的认识 |
| 2. 对淋证肾虚湿热证病机的讨论 |
| 3. 现代医学对非感染性尿道综合征的认识 |
| 4. 四妙缩泉方组方原理讨论 |
| 5. 四妙缩泉方主要药物的现代药理学研究 |
| 6. 临床实验结果分析 |
| 7.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
| 致谢 |
| 中文摘要 |
| 英文摘要 |
| 引言 |
| 临床研究 |
| 1. 临床资料 |
| 1.1 病例来源 |
| 1.2 病例分组 |
| 1.3 诊断标准 |
| 1.4 试验标准 |
| 2. 研究方法 |
| 2.1 给药方法 |
| 2.2 观察指标 |
| 2.3 评分标准及疗效判定标准 |
| 3. 统计学处理 |
| 结果与分析 |
| 1. 安全性观测 |
| 2. 治疗前后症状评分比较 |
| 3. 临床总疗效比较 |
| 4. 中医证候疗效积分变化情况 |
| 5. 不良反应 |
| 讨论 |
| 一、西医对非感染性尿道综合征的认识 |
| 二、中医对非感染性尿道综合征的认识 |
| 三、疏肝益肾饮组治疗非感染性尿道综合征可能的作用机制初探 |
| 四、问题与展望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临床观察表 |
| 综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