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芬苯达唑控释丸防治绵羊消化道线虫和肺线虫效果试验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芬苯哒唑控释丸防治绵羊消化道线虫及肺线虫的效果试验(论文文献综述)

王宏磊,刘义明,徐飞,陈孝杰,李秀波[1](2019)在《芬苯达唑的药理作用及其在动物生产中应用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芬苯达唑是广谱、高效、低毒的苯并咪唑类驱虫药,对其理化性质、作用机理、药代动力学、毒理学、残留检测、耐药性和生产中的应用做简要综述,并对其今后的研究方向作出了展望,以期为芬苯达唑的合理使用提供参考。

王宏磊[2](2019)在《猪血浆中芬苯达唑、奥芬达唑、芬苯达唑砜和伊维菌素UPLC-MS/MS检测方法的建立及药动学研究》文中认为芬苯达唑属于苯并咪唑类药物,兽医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胃肠道线虫,奥芬达唑和芬苯达唑砜是其在动物体内的主要代谢物。伊维菌素是一种阿维菌素类药物,主要用于消化道线虫感染治疗。两者的复方制剂可以进一步扩大驱虫谱,提高单次驱虫效果,有很大的市场前景。因此,本文建立了UPLC-MS/MS法同时测定猪血浆中芬苯达唑、奥芬达唑、芬苯达唑砜和伊维菌素的方法,测定了猪血浆中不同时间点四种药物的浓度,分析得到了四种药物在三个不同试验组的药动参数及药时曲线图,旨在为临床上芬苯达唑和伊维菌素两者合理的联合用药提供科学依据。建立了猪血浆中芬苯达唑、奥芬达唑、芬苯达唑砜和伊维菌素的UPLC-MS/MS方法,该方法得到的芬苯达唑、奥芬达唑、芬苯达唑砜和伊维菌素的检测限分别为0.05 ng/mL、0.05 ng/mL、0.05 ng/mL、0.01 ng/mL,定量限分别为0.1 ng/mL、0.1 ng/mL、0.1 ng/mL、0.2 ng/mL。以三个浓度水平添加,四种化合物在猪血浆中的回收率范围分别为89.42%94.33%、79.05%92.28%、86.19%92.29%和82.09%88.40%,线性方程分别为y=26321.7x+14055.2,y=12348.8x+11594.9,y=13900.8x+7230.8和y=424.7x-188.7,相关系数r分别为0.9999、0.9994、0.9995和0.9997。在猪血浆中芬苯达唑、奥芬达唑、芬苯达唑砜和伊维菌素的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中,随机选择20±2 kg健康猪30头,分为A、B、C 3组,每组10头。分别设为复方制剂组、芬苯达唑组及伊维菌素组。给药后021天分不同时间段进行血液采集。用已建立的猪血浆中FBZ、OFZ、FBZSO2和IVM的UPLC-MS/MS方法测定三个试验组中4种药物的浓度,并对测得数据用WinNonlin6.1软件进行非房室模型分析。芬苯达唑伊维菌素组的药动学参数为:FBZ、OFZ、FBZSO2和IVM的Cmax分别为:58.12±20.19μg/L、752.31±129.44μg/L、593.60±138.38μg/L和39.39±16.71μg/L;Tmax分别为9.30±0.95 h、20.40±5.80 h、24.40±1.26 h和16.80±6.20 h;AUC分别为710.61±202.31 h·μg/L、15265.36±3568.44 h·μg/L、9751.44±3108.63 h·μg/L和2409.643±229.08 h·μg/L;T1/2分别为4.96±1.62 h、2.24±0.61 h、7.49±5.67 h和186.90±71.10 h。芬苯达唑组的药代动力学参数为:FBZ、OFZ、FBZSO2的Cmax分别为:50.23±11.34μg/L、418.80±117.72μg/L和213.03±115.16μg/L;Tmax分别为7.80±2.10 h、12.90±6.01 h和22.80±3.79 h;AUC分别为588.07±187.50 h·μg/L、7823.52±3096.71 h·μg/L和3563.48±1693.75 h·μg/L;T1/2分别为3.60±1.42h、4.50±1.38 h和3.32±3.59 h。伊维菌素组的药代动力学参数为:Cmax为32.68±5.41μg/L;Tmax为12.10±4.91 h;AUC为3575.27±660.81 h·μg/L;T1/2为114.75±50.30 h。芬苯达唑伊维菌素粉剂组的各药物成分的Cmax和Tmax都大于芬苯达唑组和伊维菌素组相应的药物成分,芬苯达唑伊维菌素粉剂组的各药物成分的AUC都大于芬苯达唑组,芬苯达唑伊维菌素粉剂组的FBZ、FBZSO2和IVM的T1/2都大于芬苯达唑组和伊维菌素组。通过药动参数的比较,芬苯达唑伊维菌素粉剂的药物代谢动力学优于芬苯达唑组和伊维菌素组,芬苯达唑伊维菌素粉剂组的效果优于芬苯达唑粉剂组和伊维菌素粉剂组,两者的结合使用增强了药物的驱虫效果。

阮祥春[3](2018)在《羊用IVM瘤胃缓释丸剂的创制及释放动力学研究》文中指出伊维菌素(IVM)广泛用于畜禽和伴侣动物的寄生虫疾病防治。传统的IVM口服与注射制剂需要频繁给药,血药浓度波动较大,影响寄生虫病的防治效果。目前,虽然有相关的长效制剂或缓释丸剂报道,但是均存在着不同的缺陷。本研究制备了含可溶性硅酸盐玻璃IVM缓释丸剂,避免了现有IVM制剂的缺陷。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IVM缓释丸剂的创制采用廉价的碳酸钠和二氧化硅,通过高温熔融法制备可溶性玻璃。傅立叶红外光谱表征显示可溶性玻璃的碳酸根特征峰消失,仅有1000波数左右硅酸盐的特征峰。电镜扫描发现,可溶性玻璃粉末表面有不规则的孔隙。用制备的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的可溶性玻璃作为IVM缓释丸剂的辅料之一。以丸剂在人工瘤胃液中崩解时间为指标,用单因子、部分因子和全因子试验筛选IVM缓释丸剂组分及制备工艺参数。以微晶纤维素、淀粉、低取代羟丙基纤维素为因子,用Box-Behnken进行响应面优化。丸剂最佳组方为重晶石粉与可溶性硅酸盐玻璃粉比例为2:1,微晶纤维素比例为8%,淀粉比例为0.5%,低取代羟丙基纤维素比例为0.25%。最佳制备工艺为湿法12目制粒,60℃烘干30min,14目整粒,37.5 T压力压制丸剂,30℃固化24 h。分别制备了两种IVM规格的缓释丸剂,IVM缓释丸剂长28.12 mm±0.14 mm,宽16.10 mm±0.13 mm,高13.03 mm±0.05 mm,每个丸剂质量为 11.4842 g±0.1675 g,平均密度为 1.95 g/cm3。2.IVM缓释丸剂相关检测方法建立建立了缓释丸剂中IVM含量HPLC-UV检测方法。丸剂经粉碎后,用甲醇提取,样品稀释后进行HPLC检测。色谱条件为Waters Symmetyr-C18(4.6×250 mm,5 μm)柱,流动相为甲醇-水(85:15,v/v),检测波长245 nm,流速1.0 mL/min,柱温30℃。进样体积10 μL。结果表明在0.5 μg/mL~50 μg/mL的线性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2=0.9999)。回收率在95.47%~106.72%之间。批内变异系数在1.41%~6.44%之间,批间变异系数在1.21%~2.28%之间,均小于10%。建立了 IVM在人工模拟瘤胃液与血浆中HPLC-FLD检测方法。人工模拟瘤胃液与血浆样品分别经乙酸乙酯与乙腈提取,50℃氮气吹干,用N-甲基咪唑与三氟醋酐对样品进行衍生化。色谱条件为流动相为甲醇:水(97:3,v/v),流速为1.0 mL/min,柱温为40℃;荧光检测器的激发波长为365 nm,发射波长为475 nm。IVM在人工瘤胃液中标准曲线0~20 ng/mL的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2=0.9984),在1 ng/mL~100 ng/mL的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2=0.9992)。IVM在血浆中标准曲线在0~100 ng/mL的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2=0.9993)。IVM在人工瘤胃液回收率在96.65%~99.76%之间,批内平均变异系数在1.52%~5.46%之间,批间的变异系数为3.73%±2.01%。人工瘤胃液中IVM最低检测限为0.3 ng/mL,最低定量限为0.5 ng/mL。血浆中IVM回收率在93.61%~99.79%之间。批内平均变异系数在2.73%~3.74%之间。批间变异系数为3.34%±0.53%。IVM在血浆中检测限为0.1 ng/mL,定量限为0.3ng/mL。样品中高、中、低、LOQ的IVM浓度在不同条件下保持良好的稳定性。所建立的方法专属性强、精密度、回收率、稳定性均符合方法学的要求。3.IVM缓释丸剂释放动力学的研究将IVM缓释丸剂放入装有900 mL含0.5%SDS的人工瘤胃液的溶出杯中,在温度39.5℃,转速100 rpm的条件下进行体外释放试验。在不同的时间采集1 mL样品,并每天更换释放介质,直至试验结束。添加0.50gIVM原料的丸剂在第1d出现突释,释放IVM达到48.37 mg±3.04 mg,占丸剂中IVM总量的10.56%。在7 d~53 d,为丸剂缓释阶段,每天IVM释放量在2 mg~9 mg之间。在54 d~57 d,IVM的释放量增加到每天10 mg~13 mg。在58 d~62 d IVM释放量降低至释放结束。丸剂在人工瘤胃液的累积释放IVM达到423.72 mg±5.49 mg,累积释放率为92.52%。添加0.25 g IVM的丸剂在第1 d也出现突释现象,IVM释放量达到27.74 mg±1.62 mg,占丸剂含IVM的12.27%。在7 d~59 d,为丸剂缓释阶段,每天IVM释放量在1 mg~6 mg。丸剂累积释放IVM达到209.10 mg±4.56 mg,累积释放率为92.49%。最佳拟合释放动力学方程均为Korsmeyer Peppas方程,释放方式的参数n值分别为0.5180和0.4581,介于0.45和0.89之间。表明IVM缓释丸剂在体外是通过扩散侵蚀方式释放IVM。6只体重为21.20 kg~24.20 kg的绵羊(小尾寒),每只羊口服一个IVM缓释丸剂。在不同的时间采集2.5 mL血液样品,经3000rpm离心10 min,分离血浆,至-20℃保存。丸剂持续在瘤胃内滞留近1个月,平均达峰浓度为6.69ng/mL。在1 d~14 d血浆IVM浓度相对稳定,维持在1 ng/mL~6 ng/mL。在28 d时,血浆中IVM的浓度为0.63 ng/mL±0.12 ng/mL。分别用WinNolin 5.2软件计算其房室模型和非房室模型的药代动力学参数。依据赤池判据(AIC)和施-贝氏判据(SBC),IVM丸剂体内释放符合一级一室(无滞留期)模型。房室模型的Ka,Ke,Tmax,Cmax,AUC,CL分别为 1.69 d,0.06 d,2.33 d,4.42 ng/mL,86.86 ng·day/mL,122.26 L/day/kg。非房室模型的Ke,t1/2β,Tmax,Cmax,AUC,Vd,CL,MRT分别为8.33d,6.37 d,1.5 d,7.53 ng/mL,76.63 day·ng/mL,2501.93 L/kg,270.31 L/day/kg,12.71 d。通过比较两种模型的药代动力学参数,发现非房室模型的药代动力学参数更加接近单次口服IVM缓释丸剂的药代动力学结果。4.IVM缓释丸剂初步质量评价IVM缓释丸剂含量在标示量的98.87%~102.06%之间,符合含量在90%~110%之间的规定。IVM缓释丸剂之间重量差异符合相关规定。鉴别项下,IVM缓释丸剂中IVM出峰时间与对照品保持一致。IVM缓释丸剂对高温、高湿和光照均表现出了良好的稳定性。高湿试验丸剂质量增加不超过3%,说明丸剂没有吸湿性。对包装在铝箔袋的IVM缓释丸剂进行的加速试验,在40℃,相对湿度75%条件下稳定性良好。本研究制备的羊用IVM缓释丸剂,制备方法简单,具有安全、高效、动物体内无异物残留的特点。IVM缓释丸剂在羊体内持续释放近1个月,优于常规IVM制剂,对我国,特别是北方牧区的羊养殖过程中寄生虫病的防治,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巴特[4](2016)在《共和县羊寄生虫区系调查》文中认为应用完全剖检法对青海省共和县绵羊、山羊进行内、外寄生虫的种类和数量的调查,结果表明共和县羊寄生虫感染种类较多,感染强度较大,以线虫混合感染为主,优势虫种为细颈线虫、马歇尔线虫、奥斯特线虫、毛首线虫、足颚虱感染率分别为83%、100%、83%、83%、83%。感染强度分别为450(25-973)、318(42-879)、250(180-479)、61(3-149)。单体荷虫数为1 162条。

宋光耀[5](2016)在《甘肃省部分地区牦牛和藏羊消化道寄生虫感染情况调查及驱虫效果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玛曲、天祝两县位于我国五大牧区之一的甘肃省,两县草地畜牧业发达,畜牧业发展随着政策的支持,生产规模也逐渐扩大。但是,随着畜牧业的发展,寄生虫病的防治形势也变得严峻。目前,由于一些因素的影响,对于一些可能危及人类生命安全的急性、烈性疫病的监测、防控技术研究和体系建设等方面科技和资金投入较大,防治效果明显;而对于急性死亡率较低的畜禽寄生虫病由于投入不足,其防治技术基本并没有较大突破和创新,尤其是在一些以畜牧业为主要经济基础且经济条件较差的边远山区、牧区,家畜多是半农半牧饲养甚至是纯放牧饲养,相对于舍饲,家畜感染寄生虫的几率更多,感染强度也更大,家畜的“秋肥、冬瘦、春死亡”仍然存在,这种死亡除因春冬两季饲草缺乏外,很大的原因是是由寄生虫病所造成的。寄生虫感染始终制约着牦牛、藏羊生产性能的提高。为了调查研究玛曲、天祝两县主要消化道线虫病的流行情况,从而给当地放牧牛羊寄生虫病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本实验于2014年5月至2015年3月采用剖检的方法对玛曲18头牦牛、35只藏羊以及天祝31头白牦牛、41只藏羊感染的消化道线虫种类、流行趋势、感染程度进行了调查,并采用PCR的手段对采集到的虫种进行鉴定。结果表明,共检出9种消化道线虫,即西方奥斯特线虫(Ostertagia occidentalis)、肿孔古柏线虫(Cooperia oncophora)、牛仰口线虫(Bunostomum phlebotomum)、微黄细颈线虫(Nematodirus helvetianus)、异色毛首线虫(Trichuris discolor)、斯氏毛首线虫(Trichuris skrjabini)、环纹背带线虫(Teladorsagia ci rcumcinct a)、蛇形毛圆线虫(Trichost rongylus col ubrif ormi)、捻转血矛线虫(Haemonchus cont ortus);其中,玛曲县牦牛消化道线虫感染率为72.2%,优势虫种为肿孔古柏线虫和异色毛首线虫;玛曲县藏羊感染率为91.4%,优势虫种为环纹背带线虫和异色毛首线虫;天祝县牦牛消化道线虫感染率为29.0%,优势虫种为古柏线虫;天祝县藏羊感染率为75.6%,优势虫种为斯氏毛首线虫和环纹背带线虫。放牧牛羊的单体荷虫量一年存在两个高峰,即56月份的春季高潮和910月份的秋季高潮。由于缺乏白牦牛贾第虫感染的调查报道,于是本研究自2013年9月至2014年3月间于天祝县采集了208份白牦牛粪便样品,发现其中共有4份(1.92%)为阳性。以PCR技术对十二指肠贾第虫tpi基因(磷酸丙糖异构酶基因)进行扩增后,通过序列分析鉴定其为集聚体E。本试验首次揭示了白牦牛贾第虫的基因型及感染情况,扩大了十二指肠贾第虫的宿主范围,为后续白牦牛所感染的贾第虫的基因型或亚型的研究提供了相应的信息。在对玛曲县牦牛、藏羊进行驱虫试验中,共采用三种药物,即伊维菌素片剂、伊维菌素注射剂、伊维菌素与阿苯达唑复方合剂,试验结果表明,伊维菌素注射剂的效果最好,因此在防治消化道线虫时推荐使用伊维菌素注射剂进行驱虫。根据本次调查可以发现,玛曲、天祝两县的牛羊消化道线虫感染种类繁多,感染强度较大,且多呈混合感染。根据其流行规律,除应加强牧民对寄生虫疾病的认识、科学的进行放牧动物的管理以及粪便的无害化处理外,还应对定期驱虫足够重视。可在春秋两次高潮前进行预防性驱虫,也可以在进入冬季前和转场前进行驱虫,以利于草场的自然净化,减少寄生虫病的发生。

潘明明[6](2015)在《地昔尼尔乳剂的制备及其安全性初步评价》文中指出地昔尼尔是一种新颖氰基嘧啶类昆虫生长调节剂,可阻止双翅目昆虫蚊蝇幼虫发育成蛹或成虫,在国外主要用于治疗绵羊蝇蛆病。乳剂兼有诸多优点,如增加难溶性药物的载药量,提高药物稳定性,并可达到长效的作用。本研究制备了地昔尼尔乳剂,建立了其HPLC检测方法,并研究了其理化性质、稳定性及安全性。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地昔尼尔乳剂处方筛选及工艺考察以乳剂外观、稳定常数和离心稳定性作为乳剂质量评价指标,采用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设计试验考察处方因素和工艺因素对乳剂稳定性的影响,筛选出乳剂的最优处方和制备工艺。筛选出地昔尼尔乳剂的最优处方为地昔尼尔5%、乳化剂7%、油相12.5%、助乳化剂16%、稳定剂为0.35%;筛选出地昔尼尔乳剂的实验室制备方法为乳化温度50℃,20000rmp高速搅拌10min。筛选出地昔尼尔乳剂的中试工艺为高压均质机压力10MPa,循环3次。该处方合理、制备工艺可靠,可用于工业化生产。2地昔尼尔乳剂HPLC含量检测方法的建立本章建立了地昔尼尔乳剂HPLC含量测定方法。色谱条件为色谱柱X BridgeTM C18(4.6×250mm,5μm),流动相乙腈-水(0.6%三乙胺+0.2%甲酸)的体积比为10:90,流速0.8mL·min-1,柱温30℃,紫外检测波长267nm,进样体积20μL。在10-100μg·mL-1的浓度范围内,峰面积(A)与药物浓度(C)呈良好线性关系(R2=0.9999,n=7),回归方程为y=148.01x+91.629;精密度试验相对标准偏差(RSD)均小于2%;在80%、100%和120%3个添加水平时,平均回收率98.41%。精密度、回收率均符合要求。定量限和检测限分别为20ng·mL-1和10ng·mL-1。测得三批地昔尼尔乳剂平均浓度为标示量的98.57%。该方法较为简便,且专属性强,灵敏度、准确度高,适用于地昔尼尔乳剂的含量检测。3地昔尼尔乳剂理化性质及稳定性考察为了考察地昔尼尔乳剂的质量,本文对乳剂的理化性质及稳定性进行了研究。试验测定了地昔尼尔的粒径、pH值、Ke值,同时分别进行了 60℃高温试验、4500 士500Lx强光照射试验、加速试验及长期试验。结果显示:地昔尼尔乳剂的粒径、pH值及Ke值分别为344.3nm、5.17、10.74。乳剂经4000rpm离心15min不分层,有关物质含量小于1%。影响因素试验结果表明,光照和高温对地昔尼尔乳剂影响较小。加速试验、长期试验结果显示,三批乳剂稳定性良好。综上所述,三批地昔尼尔乳剂质量均一且稳定性良好。4地昔尼尔乳剂皮肤刺激及眼刺激试验为了研究地昔尼尔乳剂的安全性,本文进行了地昔尼尔乳剂对家兔的皮肤刺激试验和眼刺激试验。采用同体自身对照法,身体(眼睛)两侧分别给予地昔尼尔乳剂和空白乳。皮肤刺激性结果显示,家兔均未出现红斑、水肿等现象;眼刺激性结果显示,家兔未出现眼刺激反应。试验结果表明,地昔尼尔乳剂无皮肤刺激性及眼刺激性,用药安全性高。5地昔尼尔乳剂对大鼠的急性毒性试验采用限度实验法测定地昔尼尔乳剂对大鼠的经皮、经口急性毒性。经口急性毒性试验结果显示,地昔尼尔乳剂对大鼠经口急性毒性LD50>500mg·kg-1,毒性反应表现为弓背、呼吸急促、自助活动减少;经皮急性毒性结果显示,地昔尼尔乳剂对大鼠的经皮急性毒性LD50>2000mg·kg-1,无明显毒性反应。结果表明,地昔尼尔乳剂属于低毒类药物,用药安全性高。

张粉丽[7](2014)在《芬苯达唑混悬剂的制备及其质量控制》文中研究表明本试验以芬苯达唑为主药,选择合适的助悬剂、润湿剂等辅料制备混悬剂,并建立该混悬剂的质量控制方法。试验采用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设计试验筛选处方并优化处方;芬苯达唑混悬剂的药剂学特性检查包括物理性状的检查、再分散性试验、沉降体积比的测定和药物有效含量的测定;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对芬苯达唑的有效含量进行考察并进行回收率试验和精密度试验。最优处方为,每25mL混悬剂中分别含芬苯达唑、羧甲基纤维素钠、吐温-80、柠檬酸、苯甲酸钠分别为:1.250g、0.250g、0.025mL、0.250g和0.025g。芬苯达唑混悬剂的药剂学特性检查结果符合中国兽药典对混悬剂的质量要求;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的测定结果表明,芬苯达唑的回收率高,精密度好。本试验制备的芬苯达唑混悬剂符合混悬剂的质量要求,且制备工艺简单,可以扩大生产广泛应用于兽医临床。

李雪华,刘俊伟,崔金忠,王宪文,刘明成[8](2010)在《芬苯哒唑、丙硫苯咪唑对绵羊消化道蠕虫的驱虫效果观察》文中认为将感染消化道蠕虫的绵羊随机分两组,Ⅰ组投服丙硫苯咪唑,Ⅱ组投服芬苯哒唑。结果表明,Ⅰ组绵羊的消化道线虫、绦虫虫卵的减少率分别为92.58%、95.83%;Ⅱ组绵羊的消化道线虫、绦虫虫卵的减少率分别为99.00%、95.30%。两种药物对线虫和绦虫的驱虫率都较高,但芬苯达唑的有效用量为丙硫苯咪唑的1/4,从治疗和安全角度出发,芬苯哒唑驱除蠕虫的效果优于丙硫苯咪唑,可作为驱除绵羊消化道蠕虫的首选药物。

李伟,沈祥广,丁焕中,杨阳[9](2010)在《兽药长效制剂的研究与应用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长效制剂也称延效制剂,是指在规定的环境中,通过适当的制剂工艺,延长药物在体内的释放、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从而达到延长药物

李伟,沈祥广,丁焕中,杨阳[10](2010)在《兽药长效制剂的研究与应用进展》文中研究说明概述了兽药长效制剂的特点,及其近年来在国内外的研究进展和应用情况,分析了长效制剂亟待解决的问题,并对其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二、芬苯哒唑控释丸防治绵羊消化道线虫及肺线虫的效果试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芬苯哒唑控释丸防治绵羊消化道线虫及肺线虫的效果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1)芬苯达唑的药理作用及其在动物生产中应用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理化性质
2 作用机理
3 药代动力学
4 毒理学
5 芬苯达唑的检测
6 芬苯达唑的耐药性
7 芬苯达唑在动物生产中的应用
    7.1羊
    7.2犬
    7.3 马
    7.4 龟
    7.5 兔
    7.6 鼠
    7.7 奶牛
    7.8 虾
    7.9 鹦鹉
8 展望

(2)猪血浆中芬苯达唑、奥芬达唑、芬苯达唑砜和伊维菌素UPLC-MS/MS检测方法的建立及药动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理化性质
        1.1.1 芬苯达唑的理化性质
        1.1.2 伊维菌素的理化性质
    1.2 驱虫机理
        1.2.1 芬苯达唑的驱虫机制
        1.2.2 伊维菌素的驱虫机制
    1.3 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
        1.3.1 芬苯达唑的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
        1.3.2 伊维菌素的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
    1.4 毒理学
        1.4.1 芬苯达唑的毒理学
        1.4.2 伊维菌素的毒理学
    1.5 耐药性
        1.5.1 芬苯达唑的耐药性
        1.5.2 伊维菌素的耐药性
    1.6 动物生产中的应用
        1.6.1 芬苯达唑在动物生产中的应用
        1.6.2 伊维菌素在动物生产中的应用
    1.7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猪血浆中芬苯达唑、奥芬达唑、芬苯达唑砜和伊维菌素UPLC-MS/MS检测方法的建立
    2.1 材料与方法
        2.1.1 仪器
        2.1.2 试剂与耗材
        2.1.3 主要溶液配制
        2.1.4 猪血浆样品前处理
        2.1.5 仪器条件
        2.1.6 UPLC-MS/MS方法特异性
        2.1.7 检测限和定量限
        2.1.8 线性范围
        2.1.9 准确度和精密度
    2.2 结果
        2.2.1 方法特异性
        2.2.2 检测限和定量限
        2.2.3 线性范围
        2.2.4 准确度和精密度
    2.3 讨论
        2.3.1 质谱参数的优化
        2.3.2 提取剂的选择
        2.3.3 固相萃取小柱的选择
        2.3.4 色谱柱的选择
        2.3.5 检测限和定量限
        2.3.6 回收率及标准曲线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猪血浆样品中芬苯达唑、奥芬达唑、芬苯达唑砜和伊维菌素的药物代谢动力学
    3.1 试验药物
    3.2 试验动物
    3.3 试验动物给药
    3.4 猪血浆样品采集
    3.5 血浆样品检测
    3.6 结果
        3.6.1 三个试验组的血浆中药物浓度的检测结果
        3.6.2 三个试验组的血药浓度时间曲线
        3.6.3 三个试验组的药物代谢动力学参数
    3.7 讨论
        3.7.1 芬苯达唑伊维菌素预混剂组在猪血浆中的药动学参数
        3.7.2 芬苯达唑粉剂组在猪血浆中的药动学参数
        3.7.3 伊维菌素粉剂组在猪血浆中的药动学参数
        3.7.4 三个试验组的药动学参数比较
    3.8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3)羊用IVM瘤胃缓释丸剂的创制及释放动力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符号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羊常见寄生虫病
        1.1 捻转血矛线虫病
        1.2 羊鼻蝇蛆病
        1.3 蝉病
        1.4 螨病
        1.5 虱
    2 羊常见抗寄生虫药
        2.1 大环内酯类
        2.2 有机磷类
    3 兽用丸剂研究进展
        3.1 丸剂的特点
        3.2 缓控释丸剂的应用
    4 可溶性玻璃
        4.1 可溶性玻璃制备方法
        4.2 可溶性玻璃体内降解
        4.3 可溶性玻璃应用
第二章 羊用IVM瘤胃缓释丸剂创制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1.2.1 可溶性玻璃制备
        1.2.2 人工瘤胃液的配制
        1.2.3 IVM缓释丸剂单因子考察
        1.2.4 DOE法优化IVM缓释丸剂
        1.2.5 IVM缓释丸剂制备
        1.2.6 数据统计
    2 结果
        2.1 制备可溶性玻璃结果
        2.1.1 可溶性玻璃组方筛选结果
        2.1.2 可溶性玻璃组方优化结果
        2.1.3 可溶性玻璃表征结果
        2.2 单因素考察结果
        2.3 DOE法优化结果
        2.3.1 部分因子试验结果
        2.3.2 全因子试验结果
        2.3.3 压力因素试验结果
        2.3.4 响应面优化结果
        2.4 制备IVM缓释丸剂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章 IVM缓释丸剂相关检测方法建立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1.2.1 HPLC-UV色谱条件
        1.2.2 HPLC-FLD色谱条件
        1.2.3 标准曲线制备
        1.2.4 样品处理方法
        1.2.5 特异性考察
        1.2.6 IVM原料含量测定
        1.2.7 准确度测定
        1.2.8 精密度测定
        1.2.9 人工瘤胃液与血浆中IVM最低检测限与定量限测定
        1.2.10 人工瘤胃液与血浆中IVM样品稳定性试验
        1.2.11 数据统计
    2 结果
        2.1 标准曲线
        2.1.1 IVM紫外标准曲线
        2.1.2 IVM在人工瘤胃液标准曲线
        2.1.3 IVM在血浆中标准曲线
        2.2 特异性
        2.2.1 HPLC-UV检测方法特异性
        2.2.2 HPLC-FLD检测方法特异性
        2.3 IVM原料药含量测定
        2.4 准确度
        2.4.1 HPLC-UV检测方法准确度
        2.4.2 HPLC-FLD检测方法准确度
        2.5 精密度
        2.5.1 HPLC-UV检测方法精密度
        2.5.2 HPLC-FLD检测方法精密度
        2.6 人工瘤胃液与血浆中IVM最低检测限与定量限
        2.7 人工瘤胃液与血浆样品稳定性
    3 讨论
    4 小结
第四章 IVM缓释丸剂释放动力学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1.2.1 IVM缓释丸剂含量测定
        1.2.2 IVM缓释丸剂溶出度试验
        1.2.3 IVM缓释丸剂体外释放动力学研究
        1.2.4 IVM缓释丸剂药代动力学研究
        1.2.5 数据统计
    2 结果
        2.1 含量测定结果
        2.2 溶出度结果
        2.3 体外释放动力学
        2.4 IVM缓释丸剂药代动力学
        2.4.1 血浆IVM浓度
        2.4.2 房室模型药代动力学参数
        2.4.3 非房室模型药代动力学参数
    3 讨论
    4 小结
第五章 IVM缓释丸剂初步质量评价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1.2.1 外观性状
        1.2.2 鉴别
        1.2.3 检查
        1.2.4 影响因素试验
        1.2.5 加速试验
        1.2.6 数据统计
    2 结果
        2.1 IVM缓释丸剂外观
        2.2 IVM缓释丸剂鉴别
        2.3 检查
        2.3.1 IVM缓释丸剂重量差异
        2.3.2 IVM缓释丸剂含量检测
        2.4 影响因素试验
        2.4.1 高温试验
        2.4.2 高湿试验
        2.4.3 光加速试验
        2.5 加速试验
    3 讨论
    4 小结
参考文献
全文结论
致谢
创新点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4)共和县羊寄生虫区系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实验动物。
        1.1.2 仪器和试剂。
    1.2 试验方法
        1.2.1 粪便及幼虫检查。
        1.2.2 外寄生虫检查。
        1.2.3 真胃、瘤胃、瓣胃和网胃的检查。
        1.2.4 大肠和小肠的检查。
        1.2.5 肝脏和肺脏的检查。
        1.2.6 头部和大脑的检查。
        1.2.7 食管的检查。
        1.2.8 消化系统幼虫的培养。
    1.3 根据参考文献鉴定虫体, 并运用公式算出各种虫体数
2 结果
    2.1 虫卵检查
    2.2 幼虫培养
    2.3 剖检结果
3 讨论

(5)甘肃省部分地区牦牛和藏羊消化道寄生虫感染情况调查及驱虫效果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1 前言
    1.1 自然地理情况
        1.1.1 甘南藏族自治州玛曲县气候特征
        1.1.2 武威市天祝藏族自治县气候特征
    1.2 牛羊常见消化道寄生虫病
        1.2.1 线虫病
        1.2.2 绦虫病
        1.2.3 吸虫病
        1.2.4 原虫病
    1.3 寄生虫病对畜牧业的危害
    1.4 寄生虫病的常见诊断方法
        1.4.1 临床诊断
        1.4.2 病原诊断
        1.4.3 血清学诊断
        1.4.4 分子生物学诊断
    1.5 寄生虫病的防控
    1.6 治疗牛羊消化道线虫病常用药物
    1.7 研究的目的意义
2 材料和方法
    2.1 材料
        2.1.1 主要仪器与设备
        2.1.2 主要试剂与药品
    2.2 方法
        2.2.1 消化道线虫的种类鉴定
        2.2.2 白牦牛十二指肠贾第虫的基因型鉴定
        2.2.3 驱虫试验
3 结果与分析
    3.1 玛曲县牦牛消化道线虫寄生情况
        3.1.1 玛曲县牦牛消化道线虫种类鉴定
        3.1.2 玛曲县牦牛消化道线虫感染强度分析
    3.2 玛曲县藏羊消化道线虫寄生情况
        3.2.1 玛曲县藏羊消化道线虫种类鉴定
        3.2.2 玛曲县藏羊消化道线虫感染强度分析
    3.3 天祝县牦牛消化道线虫寄生情况
        3.3.1 天祝县牦牛消化道线虫种类鉴定
        3.3.2 天祝县牦牛消化道线虫感染强度分析
    3.4 天祝县藏羊消化道线虫寄生情况
        3.4.1 天祝县藏羊消化道线虫种类鉴定
        3.4.2 天祝县藏羊消化道线虫感染强度分析
    3.5 天祝县白牦牛十二指肠贾第虫感染情况
    3.6 牛羊驱虫试验结果
        3.6.1 牦牛驱虫试验结果
        3.6.2 藏羊驱虫试验结果
4 讨论
    4.1 牦牛和藏羊消化道线虫感染情况分析
    4.2 白牦牛十二指肠贾第虫感染情况分析
    4.3 驱虫试验分析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6)地昔尼尔乳剂的制备及其安全性初步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地昔尼尔的研究进展
        1.1 理化性质
        1.2 合成路线
        1.3 作用机理
        1.4 临床应用
        1.5 药物代谢动力学
        1.6 残留研究
        1.7 毒性
    2 抗寄生虫药物新制剂及新技术
        2.1 缓释、控释制剂
        2.1.1 胶囊剂
        2.1.2 丸剂
        2.1.3 注射剂
        2.2 透皮给药制剂
        2.3 脂质体
        2.4 固体分散体
        2.5 环糊精包合物
        2.6 微囊、微球
    3 乳剂的研究进展
        3.1 乳剂的组成及分类
        3.2 不同乳剂的特点
        3.3 常用乳化剂与助乳化剂
        3.4 乳剂的形成条件
        3.5 乳剂的制备
        3.5.1 乳剂的处方设计
        3.5.2 乳剂的制备工艺
        3.6 影响乳剂制备的因素
        3.7 乳剂的不稳定性
        3.8 乳剂的质量评价
        3.9 乳剂的给药途径及应用
        3.9.1 口服乳剂
        3.9.2 注射给药乳剂
        3.9.3 经皮给药乳剂
        3.9.4 其他给药途径乳剂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地昔尼尔乳剂处方筛选及工艺考察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试剂与药品
        1.1.2 仪器设备
        1.2 方法
        1.2.1 地昔尼尔乳剂的质量评价指标
        1.2.2 地昔尼尔乳剂的处方筛选及优化
        1.2.3 地昔尼尔乳剂的工艺筛选及优化
        1.2.4 三批小试试验
        1.2.5 中试生产工艺的研究
    2 试验结果
        2.1 处方筛选及优化结果
        2.1.1 乳化剂筛选结果
        2.1.2 稳定剂筛选结果
        2.1.3 油相筛选结果
        2.1.4 乳剂所需HLB值考察
        2.1.5 助乳化剂用量的筛选结果
        2.1.6 地昔尼尔乳剂的处方优化结果
        2.2 工艺筛选及优化结果
        2.2.1 高速匀浆机转速的考察结果
        2.2.2 高速剪切时间的考察结果
        2.2.3 乳化温度的考察
        2.2.4 制备工艺优化结果
        2.3 三批小试试验结果
        2.4 中试生产工艺研究结果
    3 讨论
        3.1 地昔尼尔乳剂的处方筛选及优化
        3.1.1 乳化剂的筛选
        3.1.2 增稠剂的筛选
        3.1.3 其他成分的筛选
        3.2 地昔尼尔乳剂制备条件的优化
    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地昔尼尔乳剂HPLC含量检测方法的建立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试剂和药品
        1.1.2 仪器设备
        1.2 试验方法
        1.2.1 乳剂检测条件
        1.2.2 储备液的制备
        1.2.3 专属性试验
        1.2.4 检测限、定量限检测
        1.2.5 线性试验与范围
        1.2.6 回收率试验
        1.2.7 精密度试验
        1.2.8 供试品含量测定溶液的稳定性考察
        1.2.9 三批供试品含量的测定
    2 结果
        2.1 专属性试验结果
        2.2 检测限、定量限检测结果
        2.3 线性试验与范围结果
        2.4 回收率试验结果
        2.5 精密度试验结果
        2.5.1 仪器精密度
        2.5.2 重复性
        2.5.3 中间精密度
        2.6 供试品含量测定溶液的稳定性考察结果
        2.7 三批供试品含量的测定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地昔尼尔乳剂理化性质及稳定性考察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试剂与药品
        1.1.2 仪器
        1.2 试验方法
        1.2.1 地昔尼尔乳剂的质量研究
        1.2.2 地昔尼尔乳剂的稳定性研究
    2 试验结果
        2.1 地昔尼尔乳剂质量研究结果
        2.1.1 地昔尼尔乳剂的性状
        2.1.2 有关物质测定结果
        2.1.3 pH值测定结果
        2.1.4 离心试验结果
        2.1.5 稳定常数Ke测定结果
        2.1.6 粒径测定结果
        2.1.7 含量测定结果
        2.2 地昔尼尔乳剂稳定性研究结果
        2.2.1 影响因素实验结果
        2.2.2 加速试验结果
        2.2.3 长期试验结果
    3 讨论
        3.1 地昔尼尔乳剂的质量研究
        3.2 地昔尼尔乳剂的稳定性研究
    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地昔尼尔乳剂皮肤刺激及眼刺激试验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试剂与药品
        1.1.2 动物
        1.2 方法
        1.2.1 地昔尼尔乳剂皮肤刺激性试验
        1.2.2 地昔尼尔乳剂眼刺激试验
    2 试验结果
        2.1 地昔尼尔乳剂皮肤刺激性结果
        2.1.1 地昔尼尔完整皮肤刺激性结果
        2.1.2 地昔尼尔破损皮肤刺激性结果
        2.1.3 地昔尼尔皮肤刺激强度评价结果
        2.2 地昔尼尔眼刺激性结果
        2.2.1 眼刺激反应及得分
        2.2.2 地昔尼尔眼刺激强度评价结果
    3 讨论
        3.1 地昔尼尔乳剂的皮肤刺激性
        3.2 地昔尼尔乳剂的眼刺激性
    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地昔尼尔乳剂对大鼠的急性毒性试验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动物
        1.1.2 试剂与药品
        1.2 方法
        1.2.1 地昔尼尔乳剂对大鼠的经口急性毒性
        1.2.2 地昔尼尔乳剂对大鼠的经皮急性毒性
    2 结果
        2.1 地昔尼尔乳剂对大鼠的经口急性毒性结果
        2.1.1 地昔尼尔乳剂经口急性毒性反应结果
        2.1.2 经口给药大鼠体重变化及饲料消耗结果
        2.2 地昔尼尔乳剂对大鼠的经皮急性毒性结果
    3 讨论
        3.1 地昔尼尔乳剂对大鼠经口急性毒性
        3.2 地昔尼尔乳剂对大鼠经皮急性毒性
    4 小结
    参考文献
全文结论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文章

(7)芬苯达唑混悬剂的制备及其质量控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研究的背景及目的
    1.1 芬苯达唑概述
        1.1.1 芬苯达唑理化性质
        1.1.2 芬苯达唑药动学特征
        1.1.3 芬苯达唑的药理作用
        1.1.4 芬苯达唑的临床应用
        1.1.5 芬苯达唑的应用注意事项
        1.1.6 芬苯达唑的残留检测
    1.2 混悬剂概述
        1.2.1 概念及特点
        1.2.2 混悬剂对药物的要求
        1.2.3 混悬剂的质量要求
        1.2.4 混悬剂的物理稳定性评定
        1.2.5 混悬剂研究中的难题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芬苯达唑混悬剂的制备及其质量控制
    2.1 材料
        2.1.1 仪器设备
        2.1.2 试剂与药品
    2.2 方法
        2.2.1 处方筛选
        2.2.2 制备方法
        2.2.3 质量检查方法
        2.2.4 芬苯达唑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
    2.3 结果与分析
        2.3.1 处方设计结果
        2.3.2 质量检查结果
        2.3.3 芬苯达唑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
    2.4 讨论
        2.4.1 芬苯达唑混悬剂的处方设计
        2.4.2 质量评定与稳定性考察
        2.4.3 芬苯达唑测定方法
    2.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8)芬苯哒唑、丙硫苯咪唑对绵羊消化道蠕虫的驱虫效果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动物:
    1.2 试验药品:
    1.3 试验器材:
    1.4 试验方法:
        1.4.1 编号:
        1.4.2 投服药物:
        1.4.3 采集粪便:
        1.4.4 饱和食盐水漂浮法:
        1.4.5 麦克马斯特氏计数法:
    1.5 效果判定:
2. 结果与分析
    2.1 临床检查
    2.2 虫卵检查结果
3. 讨论与小结

(9)兽药长效制剂的研究与应用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长效制剂的特点
2. 长效制剂的研究概况
    2.1 口服制剂
    2.2 注射制剂
3. 长效制剂的临床应用
    3.1 口服制剂
    3.2 注射制剂
4. 其他给药方式的长效制剂研究与应用
5. 存在的问题
    5.1 生产工艺复杂, 剂型比较单一
    5.2 给药不方便
    5.3 选择耐药性
    5.4 影响宿主免疫力
    5.5 药物残留问题
6. 展望

四、芬苯哒唑控释丸防治绵羊消化道线虫及肺线虫的效果试验(论文参考文献)

  • [1]芬苯达唑的药理作用及其在动物生产中应用的研究进展[J]. 王宏磊,刘义明,徐飞,陈孝杰,李秀波. 中国兽药杂志, 2019(05)
  • [2]猪血浆中芬苯达唑、奥芬达唑、芬苯达唑砜和伊维菌素UPLC-MS/MS检测方法的建立及药动学研究[D]. 王宏磊.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9(09)
  • [3]羊用IVM瘤胃缓释丸剂的创制及释放动力学研究[D]. 阮祥春. 南京农业大学, 2018(02)
  • [4]共和县羊寄生虫区系调查[J]. 巴特. 农业开发与装备, 2016(11)
  • [5]甘肃省部分地区牦牛和藏羊消化道寄生虫感染情况调查及驱虫效果观察[D]. 宋光耀. 东北农业大学, 2016(02)
  • [6]地昔尼尔乳剂的制备及其安全性初步评价[D]. 潘明明. 南京农业大学, 2015(01)
  • [7]芬苯达唑混悬剂的制备及其质量控制[D]. 张粉丽.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4(03)
  • [8]芬苯哒唑、丙硫苯咪唑对绵羊消化道蠕虫的驱虫效果观察[J]. 李雪华,刘俊伟,崔金忠,王宪文,刘明成. 中国科技信息, 2010(11)
  • [9]兽药长效制剂的研究与应用进展[J]. 李伟,沈祥广,丁焕中,杨阳. 中国畜牧兽医文摘, 2010(02)
  • [10]兽药长效制剂的研究与应用进展[J]. 李伟,沈祥广,丁焕中,杨阳. 中国兽药杂志, 2010(02)


伊维菌素论文 缓释制剂论文

上一篇:综采队供电系统存在问题及解决方法探讨
下一篇:浅谈如何提高边防海警无线通信设备的实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