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丹[1](2017)在《基于滚动码技术汽车无钥门禁系统的设计》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社会和科技的进步,门禁系统朝着智能化方向发展,门禁系统是确保人们财产是否安全的首要因素,一直以来门禁系统的安全性都是大家关注和研究的热点。目前各式各样的门禁系统在国内外已得到迅速发展,无论是在价格、安全性还是可靠性上都有很大的差别,对于一般的用户来说,安全性高的门禁系统价格太高,而以前采用固定码加密的门禁系统安全性又达不到,因此设计一种价格低、安全性和可靠性高的门禁系统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当前,随着汽车盗窃案的增加,电子技术被广泛应用在汽车防盗装置上,为了提高汽车门禁系统的安全性,降低汽车被盗的次数,本文设计了一种基于滚动码技术的汽车无钥门禁系统。Keeloq滚码技术是一种非线性、多变化、抗截获的加密技术,其每次发送的码都是唯一且不重复的,使得非法犯罪分子很难扫描和破译,从而保证其安全性,克服了传统固定码加密方式的缺点。本文针对Keeloq算法的不足还对其做了改进,即在跳码部分对其三次加密,通过纸上解码实验,发现得到的编码位数百分之七上以上发生了改变,这样进一步提高了系统的安全性,将射频识别技术(RFID)应用在本系统中,使得应答器模块和车载基站模块之间能够更安全、快速的通信。本文还对此系统的软硬件研究进行了详细的说明,硬件部分包括:车载基站端硬件电路设计、高频接收电路、低频发射电路、应答器端硬件电路设计、低频接收电路、高频发射电路、低频唤醒电路等的设计;软件部分包括:应答器主程序的设计、按键程序的设计、低频数据接收程序设计、车载基站程序设计、学习模块的设计。最后对系统安全性进行了验证,其结果表明本文设计的汽车无钥门禁系统在安全性、功耗和成本等符合此系统的设计指标。
陈永[2](2016)在《基于RFID技术的汽车无钥匙进入系统设计与安全性分析》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大量新型的电子技术都应用在现代的汽车上,各种电子防盗装置也相继出现,但汽车被盗、失窃案件的发生率仍然不断上升。通过改进汽车防盗安全装置,从而提升汽车的防盗安全性、可靠性成为各汽车生产厂家竞相解决的难题。目前,随着无线电技术快速的发展和广泛的应用,特别是计算机技术在汽车领域的引入,对于汽车防盗技术的开发,工程师已经向操作智能化、自动化、简易化等方向不断的设计和开发。本文分析和研究传统的汽车遥控门禁系统的基础上,发现其在安全性能方面存在着很多的漏洞。传统的汽车遥控门禁(RKE)系统的运作模式存在安全隐患,主要在于其在运行过程中只是钥匙端单项传输固定码到汽车端,并由汽车端进行判断其正确性,进而实现开锁功能的汽车门控系统。传统的汽车遥控门禁(RKE)系统根据传输编码的长度衡量其保密性的强度,这使得传统的汽车遥控门禁(RKE)系统应对采用记录重发盗窃或尝试所有可能编码等方式的车辆盗窃行为。针对传统的汽车遥控门禁(RKE)系统存在的问题,本文设计了一种基于RFID(射频识别)技术的无钥匙进入(PKE)系统。无钥匙进入(PKE)系统的突出特点在于其无需人为干预,钥匙持有者若想打开车门,只需轻碰车门上的控制开关便可完成开门的操作。无钥匙进入(PKE)系统引用滚码加密技术,来确保其传输密码的安全性。滚码加密技术是具有抗干扰截获能力强,可靠性高且密码变化形式多样的新型加密技术,其采用了非线性的加密的方式进行传输编码,进而实现高保密性的通信方式。无钥匙进入系统通过每次发送唯一的、单效的、不规定的滚码,实现其无法被跟踪、破译、截取和干预的目标,从而提高系统的安全性能。同时,本文还对无钥匙进入系统的硬件和软件方面进行了设计与调试。硬件方面包括,汽车基站端电路设计、汽车钥匙端电路设计、低频接收电路、低频发射电路、高频发射电路、高频接收电路等几个方面进行了设计与调试。软件方面包括,利用低频唤醒技术降低系统的运行功耗,并对RF/LF通信、滚码加密等无钥匙进入系统中关键的要素进行了研究和设计。并对系统进行了整体测试,其结果显示出本文设计的无钥匙进入系统在功耗和成本,加强通信距离和安全性等方面达到设计指标。
程和生[3](2011)在《被动门禁系统的设计及其关键技术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汽车电子技术的高速发展,各种移动运输工具上都安装了防盗电子装置。但是失窃情况还是时有发生,财产安全问题一直倍受关注。被动门禁系统(PKE)技术是近十几年来汽车电子技术的研究热点之一。它符合未来智能安全的发展方向,已经逐步成为未来汽车标准配置。本文在分析和研究PKE系统基本原理和关键技术的基础上,设计和研制了一个PKE系统原型。硬件设计和研制工作包括:低频LF发射电路,高频UHF发射电路,接收天线电路等。软件设计和编程工作包括:UHF发射报文格式,LF发射报文格式。同时还对滚动码技术与加密算法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包括KEELOQ算法和ASE算法,编程实现了一种改进型ASE加密、解密算法。实验和测试结果表明本文系统的能耗、通讯距离、改进型AES算法的安全性分析及其在单片机上的运行速度等各项指标基本满足要求。
王玲[4](2010)在《基于AES的汽车免钥门禁认证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无线通信技术和信息安全技术的发展,免钥门禁技术被越来越多的应用在汽车上。但现在市场上的各种汽车免钥门禁技术都存在着一定的缺陷,本文就是研究如何将安全高效的身份认证技术应用于汽车免钥门禁系统。本文在简要介绍过相关基础知识后,介绍了一种应用于RKE系统的Keeloq单向认证技术。针对Keeloq密钥长度过短,加密算法被破解以及采用固定密钥加密等缺陷,提出了一种基于AES的RKE单向认证协议。协议采用一个固定密钥和一个动态密钥的AES加密来保证传输数据的安全性,利用同步码滚动来保证每次传输数据的不同。随后分析了协议的安全性,接着,对协议进行的仿真模拟,证实了认证过程中,传输数据的随机性,同时给出了协议在安全的工作参数下的运算时间。然后,介绍了RKE的替代产品PKE的相关知识。针对PKE系统的特殊性,把提出的单向通信认证协议改进以适应于挑战应答模式的双向通信。改进的双向通信认证协议,采用LF触发,RF认证的模式,并优化设计了LF和RF通信帧,每个数据传输阶段都采用双因素来保障其安全性,且遥控钥匙只在匹配的汽车基站激活下开始工作,延长了钥匙的使用寿命。最后探讨了认证协议中需要进一步讨论的问题。
袁刚,侯整风[5](2009)在《PKE系统中滚码技术的软件实现》文中研究说明文章将滚动编码技术与无线通信技术相结合,设计了一种汽车被动无钥门禁系统;该系统无需人为干预可自动执行用户身份识别,安全方便;重点介绍一种用软件实现滚动编码的加密算法及该算法的编程实现,该算法具有以下特点:安全可靠、RAM消耗低、执行速度快及适于在单片机上实现。
袁刚[6](2009)在《被动式无钥门控系统的研究与设计》文中指出随着电子技术在汽车防盗装置上的应用,各种电子防盗装置相继出现,但汽车被盗、失窃案件仍有增无减。各汽车生产厂家都在竞相改进防盗装置,来增强其安全性、可靠性。当前,随着无线电技术的开发和利用,尤其是电脑技术的投入使用,汽车防盗技术已走向自动化、智能化的发展道路。本文对传统的汽车门控系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分析,发现其安全性很低。传统的汽车遥控门控(RKE)系统是单项传输固定码的门控系统,其保密性是靠提供编码长度来实现的,无法对付专业偷车人员记录重发,或尝试所有可能的编码等方式盗窃汽车。本文设计了一种基于滚码技术的被动式无钥门控(PKE)系统,该系统无需人工干预,钥匙持有者轻碰车门,便可打开车门。滚码技术是一种多变化、抗截获、高可靠性的加密技术,其传输编码采用了非线性位加密。被动式无钥门控系每次发送的滚码都是唯一的、不规则的,一次性有效,无法预测、跟踪、截取、破译,从而有效的克服了传统门控系统的缺点。本文对系统的硬件进行了设计与调试,主要包括外部LC谐振电路、UHFDATA发射电路、UHFDATA接收电路、125KHz低频发射电路等。本文还在硬件的基础上,设计了系统的软件,解决了RF/LF通信及滚码加密等关键技术问题。最后,对系统进行整体测试。测试结果表明,该系统在成本,功耗,通信距离及安全性方面均达到设计指标。
雷友诚[7](2006)在《防空警报遥控系统的研究与开发》文中研究表明人民防空警报通信系统的建设与人民的生存、社会的稳定以及国家的发展息息相关。人民防空通信警报体系建设,从硬件的建设来看包括了指挥通信和警报通信系统的硬件建设。警报通信系统主要用于保障传递和发放防空、防灾警报信号,它由警报信息处理控制中心和多种警报报知网组成,具有分布广泛、军地结合、平战两用的特点。本论文在分析国内外防空警报系统的基础上,设计出了一套防空警报遥控系统,该系统在战时,可以控制城市防空音响专用警报网和多种公用媒体网络同时发放防空袭警报信号,而在平时可用于各种灾害警报信息的发放控制。所完成的主要工作包括:●结合我国城市的具体情况,分析了防空警报遥控系统应具备的主要功能,对系统的总体结构进行了设计,阐述了系统的设计思想。●分析了系统中所涉及的关键技术,包括编码技术、加密方法和无线电台的相关技术。●以51系列单片机为CPU,进行了系统的软硬件设计及开发,并就系统的电磁兼容性设计进行了阐述。●介绍了系统的应用情况,提出了系统应改进的地方。
陈国栋[8](2005)在《基于射频识别技术的门禁系统研究与设计》文中提出本文以开发基于射频识别技术的门禁系统为目标,研究了门禁系统中的关键技术及其应用,包括了门禁系统软硬件设计、天线设计、数据安全性分析、系统抗干扰性设计等。所开发的门禁系统已投入使用并获得好的效果。 主要的研究内容和工作: 1) 以MF RC500为核心,结合AT89c52、液晶屏、x5045等设计了一套门禁系统,其中包括了读写器、液晶屏、键盘接口等软硬件的设计,并在现场对该门禁系统进行调试和优化; 2) 系统的对MF RC500芯片的操作流程进行研究,并使用C51语言开发了读写器的底层控制软件,并把对卡的不同的操作编成子程序模块,方便系统升级; 3) 对RS-485方式的多机通讯进行研究,并制定了门禁系统与PC机的通讯协议,同时使用Delphi编制了简易的串口调试程序,实现了将PC机的管理信息、应用数据等下载到读写器和将读写器的相关记录上传到PC机。后来厂家技术人员编制上位机程序就是在这部分程序上扩展而成的; 4) 对适用于短波射频系统的小环天线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各种参数对天线性能的影响,并基于该研究对天线进行设计和优化,最后通过实验验证了天线优化的效果; 5) 对系统的数据信息安全性进行了分析,分析了3DES加密和解密算法的性能,最后使用汇编语言实现的3DES加密/解密算法。
游道明,陈坚[9](2001)在《基于DES的滚动加密算法在机车防盗系统中的单片机实现》文中研究表明本文分析了 DES算法的特点及安全性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滚动加密算法 ,使得在信道上每次传输的代码是唯一的 ,从而防止被扫描跟踪。并就此算法在机车防盗系统中进行了实验
阙秋根[10](2004)在《射频智能卡读写器研究与开发》文中提出随着超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计算机技术和信息安全技术的发展,IC卡已经广泛应用于金融、电信、交通、医疗以及智能建筑等诸多领域。射频智能卡以接触式IC卡所无法比拟的优越性在近年来获得了迅猛的发展,国内许多公司纷纷投身于射频智能卡及其读写器以及射频智能卡应用系统的研究与开发。本论文在分析当前射频智能卡及其读写器研究开发现状的基础上,选择爱特梅尔公司TEMIC系列射频智能卡,研究开发了与其配套的读写器,该读写器可以广泛应用于汽车防盗、动物识别、门禁控制和生产过程控制等领域。所完成的主要工作包括: · 在研究电感耦合射频智能卡与其读写器工作原理的基础上,选用U2270B芯片设计了读写器射频接口电路,通过该接口电路,读写器向射频智能卡传送能量并和射频智能卡进行数据传送。 · 开发了读写器的底层支持软件,针对射频智能卡的不同操作分别形成了读卡、写卡、口令加密写卡、唤醒卡和停止卡等子程序模块。 · 设计开发了与PC机进行数据通信的读写器通信接口,该读写器能同时提供RS-485、RS-232C通信接口,同时开发了PC机的RS-232C/RS-485转换器。 · 编写了读写器端通信软件和PC机端通信软件,实现了PC机将管理信息、应用数据等下载到读写器和读写器将相关记录信息上传至PC机。 · 将3DES加密算法应用于读写器通信系统中,实现了PC机和读写器之间传送数据的加密,提高了射频智能卡系统的安全性。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摘要 |
| ABSTRACT |
| 1 绪论 |
| 1.1 课题的背景 |
| 1.2 课题的目的和意义 |
| 1.3 门禁系统国内外研究状况 |
| 1.4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 1.5 论文的组织结构 |
| 2 滚动码技术介绍 |
| 2.1 密码学简述 |
| 2.2 滚动码技术 |
| 2.2.1 keeloq概述 |
| 2.2.2 keeloq算法描述 |
| 2.2.2.1 keeloq算法原理 |
| 2.2.2.2 keeloq核心组成元件 |
| 2.2.2.3 keeloq加密过程 |
| 2.2.2.4 keeloq解密过程 |
| 2.2.3 HCS300芯片简介 |
| 2.2.4 编码器的工作原理 |
| 2.2.5 keeloq学习模式 |
| 2.2.6 keeloq算法的性质 |
| 2.2.6.1 非线性布尔函数(NLF)的差分性质 |
| 2.2.6.2 分析两轮keeloq算法的差分性质 |
| 2.2.7 keeloq的优势与不足 |
| 2.2.8 keeloq的改进 |
| 2.2.8.1 加解密过程改进 |
| 2.2.8.2 密钥管理改进 |
| 2.2.9 KEELOQ纸上解码实验 |
| 2.2.9.1 KEELOQ纸上解码实验 |
| 2.2.9.2 改进的KEELOQ纸上解码实验 |
| 2.3 本章小结 |
| 3 RFID技术 |
| 3.1 RFID技术的基本模型 |
| 3.1.1 天线的参数 |
| 3.1.2 天线的有效面积与天线的方向两者的关系 |
| 3.1.3 天线的阻抗匹配 |
| 3.1.4 Friis传输方程 |
| 3.2 RFID技术的通信原理 |
| 3.3 RFID技术的通信基础 |
| 3.4 RFID技术的应用及发展趋势 |
| 3.5 本章小结 |
| 4 系统硬件设计 |
| 4.1 硬件总体设计 |
| 4.2 车载基站硬件结构 |
| 4.2.1 高频接收器电路 |
| 4.2.2 低频发射器电路 |
| 4.2.3 车载基站整体电路图及PCB图 |
| 4.3 应答器硬件结构 |
| 4.3.1 STM32F103C8T6 |
| 4.3.2 低频唤醒芯片AS3933 |
| 4.3.3 低频接收电路 |
| 4.3.4 高频发射电路 |
| 4.3.5 应答器整体电路图及PCB图 |
| 4.4 硬件抗干扰设计 |
| 4.5 本章小结 |
| 5 系统软件设计 |
| 5.1 软件设计原则 |
| 5.2 PWM脉冲脉宽调制 |
| 5.2.1 PWM简要介绍 |
| 5.2.2 PWM接收 |
| 5.3 系统软件设计方法 |
| 5.3.1 应答器主程序设计 |
| 5.3.2 按键程序设计 |
| 5.3.3 低频数据接收程序设计 |
| 5.3.4 车载基站程序设计 |
| 5.3.5 学习模块设计 |
| 5.4 软件抗干扰设计 |
| 5.5 本章小结 |
| 6 系统的安全性验证 |
| 6.1 纠错与检错 |
| 6.1.1 奇偶校验法 |
| 6.1.2 CRC法 |
| 6.2 系统安全性的验证方法 |
| 6.2.1 密码验证—KEELOQ滚动码技术加密安全性 |
| 6.2.2 协议验证—通过NSSK协议及BAN逻辑验证 |
| 6.2.3 性能验证—通过对比算法改进前后系统性能分析 |
| 6.2.3.1 算法未改进时的系统性能分析 |
| 6.2.3.2 算法改进后的系统性能分析 |
| 6.3 本章小结 |
| 7 结论与展望 |
| 7.1 论文总结 |
| 7.2 论文创新点 |
| 7.3 论文展望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 摘要 |
| Abstract |
| 1 绪论 |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 1.3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 1.4 本文的组织结构 |
| 2 汽车防盗技术介绍 |
| 2.1 机械防盗系统 |
| 2.2 电子式防盗系统 |
| 2.3 芯片式防盗系统 |
| 2.4 网络式防盗系统 |
| 2.5 目前防盗系统存在的问题 |
| 2.6 本章小结 |
| 3 RFID技术介绍 |
| 3.1 射频识别技术基本介绍: |
| 3.2 RFID的组成 |
| 3.3 RFID技术的特点 |
| 3.4 RFID技术的应用发展 |
| 3.5 如何选择RFID射频识别技术频率 |
| 3.5.1 低频(Low Frequency) |
| 3.5.2 高频(High Frequency) |
| 3.5.3 超高频(Ultra High Frequency) |
| 3.5.4 微波(Microwave) |
| 3.6 案例分析 |
| 3.6.1 动物跟踪管理 |
| 3.6.2 药品管理 |
| 3.7 本章小结 |
| 4 汽车无钥匙进入系统的总体设计 |
| 4.1 PKE系统的总设计 |
| 4.1.1 系统结构 |
| 4.1.2 系统工作流程 |
| 4.2 系统设计问题分析 |
| 4.2.1 功能功耗平衡问题 |
| 4.2.2 天线方向性问题 |
| 4.2.3 封装尺寸问题 |
| 4.2.4 加密安全问题 |
| 4.3 系统的设计目标 |
| 4.3.1 系统的主要目标 |
| 4.3.2 系统的功能 |
| 4.4 本章小结 |
| 5 无钥匙进入系统硬件设计 |
| 5.1 硬件系统设计原则 |
| 5.2 汽车端硬件结构 |
| 5.2.1 高频接收器电路 |
| 5.2.2 低频发射器电路 |
| 5.2.3 汽车端整体电路图 |
| 5.3 钥匙端的硬件结构 |
| 5.3.1 PIC16F636及外围电路 |
| 5.3.2 低频唤醒芯片AS3933及外围电路 |
| 5.3.3 低频接收电路 |
| 5.3.4 高频发射电路 |
| 5.3.5 钥匙端整体电路 |
| 5.4 硬件抗干扰设计 |
| 5.5 本章小结 |
| 6 无钥匙进入系统软件设计 |
| 6.1 系统的软件编写原则 |
| 6.2 PWM脉冲脉宽调制 |
| 6.3 本系统软件设计方法 |
| 6.4 本章小结 |
| 7 滚码加密技术分析 |
| 7.1 密钥密码技术 |
| 7.1.1 对称密钥密码技术 |
| 7.1.2 非对称密钥密码技术 |
| 7.2 KEELOQ滚码技术介绍 |
| 7.3 滚码的组成 |
| 7.3.1 滚码加密过程 |
| 7.3.2 滚码解密过程 |
| 7.4 滚码加密技术匹配 |
| 7.5 滚码收发送流程 |
| 7.5.1 发送流程 |
| 7.5.2 接收流程 |
| 7.6 本章小结 |
| 8 测试分析 |
| 8.1 系统功耗的实验数据分析 |
| 8.2 通信实验 |
| 8.3 无钥匙进入系统实物图 |
| 8.4 本章小结 |
| 9 总结与展望 |
| 9.1 工作总结 |
| 9.2 展望 |
| 参考文献 |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 致谢 |
| 附录 系统主要程序代码 |
| 摘要 |
| ABSTRACT |
| 致谢 |
| 第一章 导论 |
| 1.1 概论 |
| 1.1.1 本论文研究背景、目的 |
| 1.1.2 国内外研究状况 |
| 1.2 本论文研究内容、解决的问题及创新之处 |
| 1.2.1 研究内容 |
| 1.2.2 被动门禁系统的关键问题 |
| 1.2.2.1 低功耗问题 |
| 1.2.2.2 同步问题 |
| 1.2.2.3 安全性及其算法研究 |
| 1.2.3 本论文的创新之处 |
| 1.3 各章的内容安排 |
| 第二章 被动门禁系统的设计概要 |
| 2.1 PKE 系统的总体设计 |
| 2.1.1 系统结构 |
| 2.1.2 系统工作流程 |
| 2.2 系统主要面临难题及对策 |
| 2.2.1 降低应答器尺寸问题 |
| 2.2.2 系统的成本、性能及其能耗问题 |
| 2.2.3 天线的方向性问题 |
| 2.2.4 信息安全问题 |
| 2.3 系统设计目标 |
| 2.3.1 系统的性能指标 |
| 2.3.2 系统功能 |
| 2.4 小结 |
| 第三章 被动门禁系统的硬件设计 |
| 3.1 硬件设计的总体要求 |
| 3.2 应答器的硬件电路设计 |
| 3.2.1 微控制器PIC16F639 |
| 3.2.2 应答器发射电路及其发射天线 |
| 3.3 基站硬件电路设计 |
| 3.3.1 低频信号发射部分 |
| 3.3.2 基站接收电路设计 |
| 3.4 系统电路原理图 |
| 3.5 硬件设计注意要点 |
| 3.6 小结 |
| 第四章 被动门禁系统的软件设计 |
| 4.1 软件系统的总体规范 |
| 4.2 系统通信报文格式 |
| 4.2.1 脉冲宽度调试 |
| 4.2.2 编码方式及其具体实现 |
| 4.3 基站和应答器软件设计的流程 |
| 4.3.1 应答器的程序流程 |
| 4.3.2 基站的程序流程 |
| 4.4 小结 |
| 第五章 滚动码加密的实现 |
| 5.1 对称密钥 |
| 5.2 KEELOQ 技术 |
| 5.2.1 KEELOQ 的加密和解密实现 |
| 5.2.2 KEELOQ 技术的不足 |
| 5.3 改进策略及实现 |
| 5.3.1 数据编码结构 |
| 5.3.2 跳码流程 |
| 5.3.3 AES 加密的改进 |
| 5.4 小结 |
| 第六章 系统测试及其分析 |
| 6.1 硬件电路能耗测试分析 |
| 6.2 通信距离测试 |
| 6.3 滚动码测试 |
| 6.4 小结 |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 7.1 本文主要工作 |
| 7.2 展望 |
| 参考文献 |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论文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 1.2 汽车免钥门禁系统的研究现状 |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 1.2.3 存在的问题和本文的工作 |
| 1.3 本文的结构概要和内容安排 |
| 第二章 基础理论知识 |
| 2.1 无线通信安全基础 |
| 2.2 AES |
| 2.2.1 AES的设计原理 |
| 2.2.2 AES的性能分析 |
| 2.3 身份认证 |
| 2.3.1 静态口令身份认证 |
| 2.3.2 动态口令身份认证 |
| 2.4 本章小结 |
| 第三章 基于AES的单向通信RKE认证协议 |
| 3.1 编码字 |
| 3.2 学习 |
| 3.2.1 Keeloq协议的学习机制 |
| 3.2.2 所提单向通信认证协议的学习机制 |
| 3.3 加/解密算法 |
| 3.4 认证过程 |
| 3.5 性能分析 |
| 3.5.1 安全性分析 |
| 3.5.2 仿真测试结果 |
| 3.6 本章小结 |
| 第四章 基于AES的双向通信认证协议 |
| 4.1 PKE系统的工作原理 |
| 4.2 数据帧 |
| 4.3 初始化 |
| 4.4 认证过程 |
| 4.4.1 DST认证过程 |
| 4.4.2 所提双向通信协议认证过程 |
| 4.5 协议性能分析 |
| 4.5.1 安全性分析 |
| 4.5.2 性能分析及比较 |
| 4.6 本章小结 |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 5.1 本文工作总结 |
| 5.2 后续工作展望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 0 引 言 |
| 1 PKE系统结构与工作原理 |
| 1.1 系统结构 |
| 1.2 工作原理 |
| 2 滚码技术的软件实现和加密算法 |
| 2.1 编码结构 |
| 2.2 滚码实现的软件流程 |
| 2.3 修改后的DES加密算法 |
| 3 编程实现及测试结果 |
| 3.1 编程实现 |
| 3.2 测试结果 |
| 4 结束语 |
| 摘要 |
| ABSTRACT |
| 致谢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课题背景 |
| 1.2 汽车防盗技术 |
| 1.3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 1.4 国内外相关技术发展现状 |
| 1.5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 1.6 本文的组织结构 |
| 第二章 PKE系统的总体设计 |
| 2.1 PKE系统的总体设计 |
| 2.1.1 系统结构 |
| 2.1.2 系统工作流程 |
| 2.2 设计中遇到的难题及解决方法 |
| 2.2.1 功能、成本和功耗的平衡问题 |
| 2.2.2 天线方向性问题 |
| 2.2.3 封装尺寸问题 |
| 2.2.4 加密安全问题 |
| 2.3 系统的设计目标 |
| 2.3.1 系统的主要目标 |
| 2.3.2 系统的功能 |
| 2.4 本章小结 |
| 第三章 PKE系统的硬件设计 |
| 3.1 硬件系统设计原则 |
| 3.2 PKE应答器硬件结构 |
| 3.2.1 PIC16F639及外围电路 |
| 3.2.2 外部LC谐振电路 |
| 3.2.3 UHF发射器电路 |
| 3.3 车载基站的硬件结构 |
| 3.3.1 PIC18F2680及外围电路 |
| 3.3.1.1 SPI接口 |
| 3.3.2 低频发射电路 |
| 3.3.3 UHFDATA接收器 |
| 3.4 硬件总体电路 |
| 3.5 硬件抗干扰设计 |
| 3.6 本章小结 |
| 第四章 PKE系统的软件设计 |
| 4.1 系统的软件设计原则 |
| 4.2 系统通信协议 |
| 4.2.1 PWM(脉冲脉宽调制) |
| 4.2.2 编码方式与实现 |
| 4.3 应答器和车载基站软件流程 |
| 4.3.1 应答器的软件流程 |
| 4.3.2 车载基站软件流程 |
| 4.4 软件抗干扰设计 |
| 4.4.1 软件滤波方法 |
| 4.4.2 本系统采用的滤波方法 |
| 4.5 本章小结 |
| 第五章 滚码加密的实现 |
| 5.1 密钥密码技术 |
| 5.1.1 对称密钥密码技术 |
| 5.1.2 非对称密钥密码技术 |
| 5.2 滚码加密的背景知识 |
| 5.2.1 KEELOQ技术 |
| 5.2.2 KEELOQ技术的缺点 |
| 5.3 滚码加密的改进及实现 |
| 5.3.1 编码结构 |
| 5.3.2 滚码实现流程 |
| 5.3.3 DES加密算法的修改 |
| 5.4 本章小结 |
| 第六章 系统测试及性能分析 |
| 6.1 系统功耗的实验数据分析 |
| 6.2 通信实验 |
| 6.3 滚码加密安全性验证 |
| 6.4 本章小结 |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 7.1 工作总结 |
| 7.2 展望 |
| 参考文献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防空警报遥控系统简介 |
| 1.2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
|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
| 第二章 防空警报遥控系统总体设计 |
| 2.1 系统的结构及设计思想 |
| 2.2 系统的主要功能及硬件框图 |
| 2.3 软件总体框架 |
| 2.4 小结 |
| 第三章 防空警报遥控系统的硬件设计及开发 |
| 3.1 通信系统的设计及开发 |
| 3.2 基于MCS-51单片机的硬件设计与开发 |
| 3.3 系统的电磁兼容性设计及开发 |
| 3.4 小结 |
| 第四章 防空警报遥控系统的软件设计及开发 |
| 4.1 系统的编码设计及开发 |
| 4.3 加密方法设计及开发 |
| 4.3 系统的软件设计及开发 |
| 4.4 软件的抗电磁干扰措施 |
| 4.5 小结 |
| 第五章 总结 |
| 5.1 系统的应用 |
| 5.2 结束语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射频识别技术简介 |
| 1.1.1 射频识别系统的典型结构 |
| 1.1.2 RFID同其它自动识别技术的比较 |
| 1.2 门禁系统简介 |
| 1.2.1 门禁系统功能 |
| 1.2.2 门禁系统的典型构成 |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 1.3.1 国外现状 |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 1.4 课题研究的目的与内容 |
| 第二章 门禁系统软硬件设计 |
| 2.1 系统总体设计分析 |
| 2.1.1 系统设计原则 |
| 2.1.2 系统设计依据与规范 |
| 2.1.3 系统方案 |
| 2.2 系统硬件分析与设计 |
| 2.2.1 射频读写模块分析 |
| 2.2.2 其他部分硬件设计分析 |
| 2.2.3 系统硬件选型及设计 |
| 2.3 系统软件设计与分析 |
| 2.3.1 软件设计方法与设计语言的选择 |
| 2.3.2 系统总体程序流程设计 |
| 2.3.3 系统软件模块化设计 |
| 2.4 本章小结 |
| 第三章 天线设计与优化 |
| 3.1 小环天线设计 |
| 3.1.1 小环天线的模型分析 |
| 3.1.2 天线调频设计 |
| 3.2 系统天线优化 |
| 3.2.1 提高天线电流 |
| 3.2.2 使用铁氧块进行屏蔽 |
| 3.2.3 增加天线的尺寸 |
| 3.3 Mifare 1卡的天线设计 |
| 3.4 本章小结 |
| 第四章 系统数据安全技术 |
| 4.1 门禁系统数据安全性分析 |
| 4.2 密钥系统算法选择 |
| 4.2.1 RSA算法 |
| 4.2.2 DES算法 |
| 4.2.3 3DES算法 |
| 4.2.4 算法选择 |
| 4.3 3DES加密/解密算法实现过程分析 |
| 4.3.1 3DES加密算法的实现 |
| 4.3.2 3DES解密算法的实现 |
| 4.4 3DES加密/解密算法的汇编语言的实现 |
| 4.5 本章小结 |
| 第五章 系统的抗干扰设计 |
| 5.1 电磁感应干扰及其处理措施 |
| 5.2 电源干扰及其处理措施 |
| 5.3 软件抗干扰措施 |
| 5.4 噪声抑制措施 |
| 5.5 系统的隔离措施 |
| 5.6 本章小结 |
| 第六章 系统现场调试及应用 |
| 6.1 系统调试 |
| 6.1.1 系统调试过程 |
| 6.1.2 调试中发现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案 |
| 6.2 天线优化性能测试实验 |
| 6.3 系统应用情况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参与的研究项目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 一、引言——滚动编码研究的背景 |
| 二、基于DES的液动加密算法 |
| 1.DES数据加密技术 |
| 2.滚动编码的设计 |
| 3.基于DES的滚动加密技术的实现 |
| 三、在遥控式机车防盗系统中的应用 |
| 1.无线遥控式机车防盗系统 |
| 2.硬件部分 |
| 3.基于无线遥控的机车防盗系统的软件组成 |
| 4.加密算法在单片机上的实现实例数数据分析及结论 |
| 四、结论 |
| 第1章 绪论 |
| 1.1 智能卡 |
| 1.2 智能卡读写器 |
| 1.3 射频智能卡 |
| 1.4 射频智能卡读写器研究开发现状及课题的提出 |
| 1.5 论文结构安排 |
| 第2章 射频智能卡读写器设计 |
| 2.1 射频智能卡读写器工作原理 |
| 2.1.1 读写器与应答器能量传送 |
| 2.1.2 读写器与应答器的数据传送 |
| 2.2 e5551应答器工作原理 |
| 2.2.1 e5551芯片结构原理 |
| 2.2.2 e5551应答器操作 |
| 2.3 U2270B芯片工作原理 |
| 2.4 读写器硬件设计 |
| 2.4.1 振荡器控制回路设计 |
| 2.4.2 射频信号检测电路设计 |
| 2.4.3 天线设计 |
| 2.5 读写器软件设计 |
| 第3章 PC机与读写器通信设计 |
| 3.1 射频智能卡系统的组成 |
| 3.2 串行通信技术 |
| 3.2.1 异步通信和同步通信 |
| 3.2.2 波特率和接收/发送时钟 |
| 3.2.3 通信方式 |
| 3.3 PC机与多单片机通信设计 |
| 3.4 读写器通信设计 |
| 3.4.1 PC机与多台读写器通信电路设计 |
| 3.4.2 RS-485通信协议设计 |
| 3.4.3 RS-485通信协议实现 |
| 3.4.4 读写器命令帧 |
| 3.5 通信可靠性措施 |
| 第4章 射频智能卡系统安全技术 |
| 4.1 概述 |
| 4.2 DES加密/解密算法 |
| 4.2.1 DES加密算法原理 |
| 4.2.2 DES解密算法原理 |
| 4.2.3 DES加密/解密算法实现 |
| 4.3 DES加密/解密算法缺点与3DES加密/解密算法 |
| 第5章 读写器抗干扰设计 |
| 5.1 电磁感应干扰 |
| 5.2 电源干扰 |
| 5.3 软件抗干扰措施 |
| 5.4 噪声抑制措施 |
| 5.5 隔离措施 |
| 第6章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读写器实物图 |
| 发表学术论文 |
| 参与科研项目 |
| 致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