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奇妙[1](2021)在《从明清外销瓷看中外文化的交融》文中研究指明中外文化的交融常常需要一定的物质媒介,中国陶瓷向来有"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之美誉,明清外销瓷作为中外文化交流的纽带,不仅使世界领略到了中国彩绘瓷、青花瓷等陶瓷艺术的魅力,也使得中国瓷器融入到世界各地的文化艺术中。
周瑶[2](2021)在《16至19世纪欧美非家族纹章瓷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纹章瓷是中国外销瓷的一个重要品类,是东西方贸易和文化交流的特殊载体,按其纹样性质可分为家族纹章瓷和非家族纹章瓷,非家族纹章瓷指的是绘有国家、省市、公司、行会、社团和军队等团体纹章的瓷器制品,本文以非家族纹章瓷为研究对象,逐层展开论述。为了夯实非家族纹章瓷的研究基础,本文首先对纹章的起源、发展、结构及其使用规则进行了梳理。纹章最早是用来区分战场中敌我双方的标识图记,随着社会的发展,纹章发展成为一种能够识别身份的符号体系,被皇室、贵族、社团、机构等广泛使用,为了能够炫耀身份,纹章持有者曾将纹章印制在服饰、银器或货币上,而中国陶瓷的出现,一跃成为欧美客商最受欢迎的纹章绘制载体。随后本文回顾了16至19世纪近400年时间,纹章瓷诞生的社会背景及其发展脉络,阐明非家族纹章瓷的定义和主要类型,论述其订制机构的行业背景及订制目的,从主题纹饰出发论述纹章构成特点和欧美纹章文化,阐述其纹章图记的寓意与内涵,再从辅助纹饰出发论述非家族纹章瓷的装饰特点,通过陶瓷器物上所装饰的中西结合纹样揭示中外文化的成功交融与互动关系,从而看出不同时期中国与欧美不同国家分别在陶瓷、文化、艺术和技术上的不同影响,并从历史局势、订货方式及订制者审美偏好等因素剖析非家族纹章瓷纹饰、工艺、造型等变化。最后从工艺、造型和功能方面对非家族纹章瓷器型展开分类研究,将日用器的碗、盘、杯、壶类器型与陈设器的瓶、盆、罐类等作为整体研究对象,针对口部、腰腹、底足等特征进行详细论述,并阐述其实用与审美价值,总结西方人的世俗生活、社会风尚对中国销往欧美非家族纹章瓷产生的影响,进而论证纹章瓷作为中西文化艺术的结晶,是如何推动中西方贸易、经济、技术、艺术和文化交流的。
周子阳[3](2020)在《基于岭南传统装饰纹样的设计与艺术研究 ——以“广彩瓷”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以岭南传统装饰纹样为研究基础,以“广彩瓷”为研究切入点,从“广彩瓷”的溯源、“广彩瓷”的设计特征、“织金彩瓷”工艺与特点、“广彩瓷”纹样的创新设计与应用实践四个方面入手。广彩瓷作为我国传统陶瓷类别之一,为研究中国陶瓷文化、中外文化交流、岭南地区文化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广彩瓷”起源于清朝,经历了雍正、乾隆时期的发展,以“绚彩华丽、金碧辉煌”的装饰风格为基本装饰特点,质地细腻,釉色精美,不仅是理想的生活用品,也可以作为高级的礼品室内装饰品等。众所周知“广彩瓷”作为有名的外销瓷品在超过三百年的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与贡献,其不仅仅是中西经贸交往的物质载体,也是中西文化交往的具体表现,广彩瓷见证了中西交往互动的模式,也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续写了辉煌的篇章。由于在中西早期贸易频繁交往过程中,瓷都景德镇的彩瓷生产与制作有一大部分转移到了我国古代最大的贸易港—广州,便使得西方绘画和其他工艺品大量的流入,广彩瓷在绘画和表现技法上融入了西方元素,不断的改进颜色搭配以及工艺水平,受到了国内外爱好者的喜爱。广彩瓷兼容并蓄的独特美感,为中西方贸易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促进了中西方文化与物质文明的交流碰撞,以广彩瓷为研究切入点,可以深入了解其文化内涵,提炼纹样元素,加以运用在当代设计与艺术创作中,不仅可以推动广彩瓷行业的发展,也可以为现代设计与艺术创作提供文化源泉。经过笔者的实地考察、信息采集,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对“广彩瓷”进行较为系统的整理,本论文的内容主要分为以下几点:首先,从广彩瓷的历史溯源着手,梳理各个时期广彩瓷变化与设计特征。其次,通过对广彩瓷的实地调研对其颜色、纹样、构图以及制作工艺进行对比,并从中归纳总结和分析其设计与艺术特征。再次,结合广彩瓷中纹样元素如何运用在装饰画中,对其设计与艺术研究进行探索与实验,将广彩瓷独特的审美以装饰画作为媒介展现出来。最后,探讨岭南传统装饰纹样“广彩瓷”的传承与保护,并由此反思研究存在的不足以及对未来的展望。
戚朋[4](2020)在《中国清代外销瓷边饰纹样的艺术研究》文中认为边饰纹样俗称花边,是指位于器物边沿的装饰用的纹样,是传统文化的特殊符号。瓷器是中华文明的象征,是世界艺术宝库的明珠。清代外销瓷边饰纹样既保留了中国陶瓷彩绘艺术传统,又吸收欧美的装饰艺术精华,堪称中西文化交流的结晶,其边饰纹样题材丰富、风格各异、样式纷繁、意蕴深厚。题材不但继承了花卉、山水、动物、人物,吉祥图案、生活场景图等中国陶瓷传统纹样,还有应外商需求设计的皇家贵族军团纹章、西方花卉、西方人物、商行场景图等纹饰内容;风格方面有中国传统风格、西式风格、日式风格(伊万里风格)和中西合璧式风格;样式上有连续式和对称式;意蕴上体现“图必有意,意必吉祥”。这些边饰纹样集技法、釉色、装饰、传统审美形态及情感于一体,具有较大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无论在艺术研究还是在装饰图案设计上都值得现代设计借鉴。当前,对清代外销瓷研究的切入点主要集中在主题图案,对其他部分关注较少,而边饰纹样是瓷器装饰的重要部分,本文基于皮尔斯符号学理论对清代外销瓷边饰纹样进行考察可谓“另辟蹊径”。本文对清代外销瓷边饰纹样的研究,主要采用了文献研究法、符号学分析法、图像学研究法和文化人类学研究法等学术研究方法进行分析。首先从边饰溯源开始,梳理了中、西两种文化背景下边饰的符号特征与历史的发展概况;其次整理了清代外销瓷图案概貌、成因及影响;再次是从题材内容、风格、样式、美学特征、图案符号化等方面,较为全面地分析清代外销瓷装饰图案中的边饰;最后从艺术价值、应用思路和应用实践三个方面对清代外销瓷边饰纹样在现代设计中的价值进行分析。以期能进一步挖掘清代外销瓷的艺术价值,丰富其研究内涵,为外销瓷的艺术价值定位提供另一侧面的重要的参照,更可为现代装饰图案的设计创新提供有益的参考和一定的依据,探索将皮尔斯符号学理论引入边饰纹样的文创产品设计实践中。
王雨曦[5](2020)在《清代广彩外销瓷纹饰研究》文中认为中国陶瓷外销始于唐代,发展至清代达到极盛,成为中西文化交流的典型代表之一。广彩瓷器是清代根据对外贸易市场的需求从我国传统陶瓷中衍生出来的外销彩绘瓷,其装饰纹样丰富,色彩华贵绚丽折射出了广彩瓷器在中西文化合璧下形成的多样化风格。广彩瓷器作为我国清代外销瓷的典型代表对欧洲社会艺术的影响由宫廷转向民间、由宗教转向世俗,起到了东西文化交流的助推作用。另一方面,广彩瓷器也吸收了西方的文化元素对我国制瓷业发展及陶瓷艺术风格的表现产生了重要影响。文章首先用中国古代陶瓷研究的传统方法,对广彩瓷器的起源、工艺特点、外销贸易背景做了整体梳理。并以类型学为基础按照题材对广彩瓷器纹饰做了比较分类,将清代广彩瓷纹饰与中国传统瓷器纹饰的差异及中西合璧的艺术特色展现出来。随后从外销市场的角度出发以纹饰为例,就广彩外销瓷远销的欧洲、北美、东南亚和阿拉伯伊斯兰地区地域文化特色下广彩纹饰市场需求进行深入分析。最后讨论广彩瓷器纹饰风格的形成与中西文化交流之间的关系。随着国外制瓷业技术的进步发展,至清末广彩外销瓷的贸易市场也开始走向衰落。但清代广彩外销瓷器真正意义上实现了中西文化合璧,是中外陶瓷艺术交流的结晶。
王涛[6](2019)在《广彩“纹章瓷”的艺术研究与数字化设计开发利用》文中研究指明瓷器是西方认识中国的器物,纹章是欧美皇宫贵族的身份象征,二者结合成为“纹章瓷”。纹章瓷作为中西文化交融碰撞的产物,是重新认识自身文化内涵、审视西方文化的重要历史文物。广彩“纹章瓷”是纹章瓷中的精品,它的艺术价值主要体现在其装饰纹样中。它的装饰纹样由纹章和边饰构成,其中代表西方文化的是作为主题纹饰的纹章,纹章特指专属于某个个人、家族或团体的独一无二的图像识别标识;代表东方文化的是作为辅助图案的边饰。广彩“纹章瓷”是纹章瓷制作技艺和发展的顶峰,因此,对其进行艺术研究和数字化开发具有代表性意义。首先,本文将对国内外研究及案例进行分析,了解广彩“纹章瓷”国内外发展状况,找出自己的研究方向。其次,对广彩“纹章瓷”中纹章与边饰分别进行深入的研究与分析。对纹章的艺术构成进行解构分析,包括其艺术构成的形式、元素和法则;对广彩纹章瓷的边饰艺术分析,包括其装饰类型和装饰技法,而后总结出广彩“纹章瓷”中纹章和边饰相互融合的设计方法。再来,通过分析研究得出的设计方法对广彩“纹章瓷”进行数字化开发的设计实践,包括:1)南粤古驿道文化之旅纹章瓷和“花语”系列纹章瓷的设计,将纹章和边饰的艺术构成解构,以南粤地域的文化符号、吉祥符号等为元素,利用数字化的方式,进行艺术的再构成设计。2)纹章定制平台的建设,借助广彩“纹章瓷”中的艺术形式,以中国传统文化符号为元素,定制属于中国人自己的“纹章”。最后,广彩“纹章瓷”的艺术研究与数字化开发设计实践,是对广彩开发利用的一种创新的尝试,也是对中西方文化认同方式的探索。通过本研究能够为我们传统纹样在当代的运用提供新的设计思路,为外来艺术样式中国化提出方法,通过这种创新方式可以丰富我们的设计语言。
郭超[7](2019)在《明清销往欧美的中国外销纹章瓷的艺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在明清时期中外瓷器贸易和文化交流的背景下,从销往欧美的中国外销纹章瓷的基本概念入手,探讨其艺术设计方面的问题,从纹章和纹章瓷的简介、中国外销纹章瓷的器形、中国外销纹章瓷的纹饰三个部分做详细的讨论。一、引言。中国外销纹章瓷大多销往国外,少部分留在国内。本文梳理了国内外对于中国外销纹章瓷的研究成果和概况,各方对于中国外销纹章瓷的研究侧重点虽然不同,但是却相得益彰。本文经过研究发现,有关外销纹章瓷如何设计的问题是此类研究中一个关键所在。针对这一方面的问题做出介绍和讨论正是本文研究的重点。二、纹章和纹章瓷的简介。首先,西方纹章的起源与演变有其特定的时间背景,大约可以追溯到十二世纪,同时纹章瓷的诞生与发展也有其特定的条件,受到欧洲纹章文化与中国瓷器生产设计的双重影响,因此笔者揭示出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展示出其发展脉络。其次,纹章的使用遵循一套法则,在纹章的构成、用色及盾面分区上都有严格的规定,本文第三章就着重从纹章学的角度介绍了纹章使用的相关规则。最后,本文在第四章聚焦于中外瓷器贸易和文化交流的黄金时期的贸易活动,从销往欧美的外销纹章瓷的订购地点、贸易周期和模式等方面对外销纹章瓷贸易的相关问题做了讨论。三、中国外销纹章瓷的器形研究。首先,笔者将明清时期销往欧美的中国外销纹章瓷按照类别分成了陈设器和日用器,罗列了这两类器物的器形种类,陈设器大致分为花插、瓶、香薰,日用器大致分为餐具、茶具和咖啡具、酒具以及其他日用器。其次,探讨了影响中国外销纹章瓷器形的主要因素,具体可以归结为社会文化和生活方式两种因素。最后,分析了中国外销纹章瓷器形的演变过程和表现特点。四、中国外销纹章瓷的纹饰研究。首先,笔者将外销纹章瓷的主要纹饰分为主题纹饰(花式)和边饰(图案)两种,阐述了不同纹饰的内涵与意义。其次,探讨了影响中国外销纹章瓷纹饰的主要因素,具体可以归结为政治因素和制作工艺的因素。其中,政治因素对于纹章瓷上的纹章纹饰的影响是显着的,此处笔者从英法这两个欧洲国家的纹章文化进行了专门的研究,讨论了国家政治因素的变化对于该国纹章纹饰的影响。最后,笔者在分析了影响中国外销纹章瓷主题纹饰的主要因素的基础上详细探讨了中国外销纹章瓷纹饰的演变过程和表现特点。
张儒麟[8](2019)在《十三行时期外销陶瓷包装设计与现代应用研究》文中认为在18世纪中叶至19世纪初,广州十三行是西方国家对华贸易的唯一通商口岸,十三行行商是当时对外贸易的商业垄断组织,当时清朝闭关锁国时期所有的进出口货物均需经过广州十三行。十三行时期的外销陶瓷包装即清朝“一口通商”时期(1685年-1842年)所有通过广州十三行运往西方国家销售的陶瓷材质的包装。这些外销陶瓷包装在大的类别上属于外销陶瓷的一种,但又与一般的外销陶瓷不同,其不仅仅具有外销陶瓷艺术品的审美、收藏与历史研究价值,更具有包装的方便储运、保护产品、美化内容物等的实用性价值。本文以十三行时期的外销陶瓷材质包装作为研究对象,首先从社会学及经济学角度,分析了其外销时期中西方的政治、经济、文化及陶瓷工业发展背景,梳理了其在中西方文化交流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及产生的影响;然后根据材料学分类方法,将其按照不同的胎质、釉彩材质及装饰加工工艺进行分类,最后结合实际案例,从设计学、艺术学的角度具体地总结分析其实用性功能、设计特征及审美特征。通过以上的史论分析,知往鉴今,以其旧时在西方国家热销的内因和外因,来启发现在全球化背景下如何做出优秀的中国包装设计,期待让中国包装更好的走遍全球,并借以改善我国白酒出口总量低迷的尴尬现状。在进行方案设计时,首先对中国的中高档外销白酒包装进行市场调研,总结分析其目前设计的优缺点,然后通过品牌定位及用户研究,借鉴十三行外销陶瓷包装的设计理念,设计了一系列的以用户需求为导向的、人性化的、可持续的、富有文化特色和体验的外销白酒陶瓷包装。设计方案以外销陶瓷包装中的图案元素“满大人Mandarin”为品牌名称,参考纹章瓷的符号学设计方法,选取广州十三行文化的代表性纹样及传统吉祥纹样,重构再设计出十三行的专属纹章作为包装的主体装饰图案,提取岭南古建筑的文化及造型元素作为陶瓷酒瓶的外包装,并且创新了外包装的结构和开启方式。方案共分为两个子系列,一套针对中高端商务应酬场合设计,命名为满大人“御酒”系列,另外一套针对中高端社交聚会场合设计,命名为“怡情酒”系列,最后还针对饮酒场景特别设计了一套专用的酒具,以提高整套包装的文化性与体验性,期待更好地推广中国白酒文化和广州十三行文化及陶瓷包装文化。
童心[9](2018)在《18-20世纪华瓷对中美文化交流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中国陶瓷的外销不晚于汉代。在美国和中国直接通商之前,销往美国的商品主要是从英国东印度公司中转。由于美国长期沦为英国的殖民地,早期的美国文化受欧洲文化影响颇深,经欧洲传入到美国的华瓷也带有较为浓郁的欧洲色彩。1784年,美国商船“中国皇后号”抵达广州,正式拉开了中美直接贸易的序幕。此时欧洲的陶瓷产业已经兴起,中国外销瓷的销售方向也逐渐由欧洲转向美洲。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中叶,中国瓷器在美国逐渐走入千家万户,它所承载的中国文化也随之在美国得以传播。中国瓷器的器型和装饰纹样对美国人民的生活习俗、社会心理、审美情趣、绘画艺术、环境艺术以及陶瓷生产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销美瓷器在不断改进器型和装饰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地接受美国文化的影响,这在客观上形成了中美文化的交流。19世纪中叶以后,中国陶瓷在美国的应用领域已从日用瓷、陈设瓷走向更为广阔空间,双向的影响更为广泛。与此同时,中国的陶瓷生产在外域文化的影响下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而且这样的变化一直沿续到今天。本文将就以上内容逐次展开,论述18-20世纪中国外销美国的瓷器对中美文化交流的影响。
徐中锋[10](2017)在《从清中期外销瓷图像看中西文化交流——以中国航海博物馆藏外销瓷为例》文中提出综述在对中西文化艺术交流的研究过程中,建立在航海贸易上的课题越来越多,"广作"[1]的牙雕、银器、外销画以及西方工艺品、宗教图册、绘画等常常被作为研究的切入点,其中外销瓷的图像装饰流变是一个卜分重要的研究方向。航海贸易以清中期为最盛,而外销瓷以清中期最为典型,相关文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1背景 |
| 1.1国内状况 |
| 1.2国际状况 |
| 2中外文化交融的体现(以明清外销瓷为例) |
| 2.1器型样式的变化 |
| 2.2装饰风格的变化 |
| 2.2.1人物纹 |
| 2.2.2动物纹 |
| 2.2.3花卉纹 |
| 2.2.4徽章纹 |
| 2.3瓷器用途的变化 |
| 3明清外销瓷在中外文化交融过程中的作用 |
| 摘要 |
| Abstract |
| 1 绪论 |
| 1.1 选题依据 |
| 1.2 课程研究的目的意义和学术价值 |
| 1.2.1 课题研究的目的 |
| 1.2.2 课题研究的意义 |
| 1.2.3 课题研究的学术价值 |
| 1.3 概念界定 |
| 1.3.1 家族纹章 |
| 1.3.2 家族纹章瓷 |
| 1.3.3 非家族纹章 |
| 1.3.4 非家族纹章瓷 |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 1.4.1 国内研究 |
| 1.4.2 国外研究 |
| 1.5 课题研究的内容及重难点 |
| 1.5.1 研究的内容 |
| 1.5.2 研究的重点 |
| 1.5.3 研究的难点 |
| 1.6 课题创新点和思路方法 |
| 1.6.1 研究思路 |
| 1.6.2 研究方法 |
| 1.6.3 创新之处 |
| 2 纹章与纹章瓷 |
| 2.1 纹章的历史背景 |
| 2.1.1 纹章的起源 |
| 2.1.2 纹章的构成要素与使用规则 |
| 2.2 纹章瓷的发展历程 |
| 2.2.1 欧洲纹章陶烧制的历史背景 |
| 2.2.2 中国纹章瓷烧制的起始阶段 |
| 2.2.3 中国纹章瓷烧制的成熟阶段 |
| 2.2.4 中国纹章瓷烧制的繁荣阶段 |
| 2.2.5 中国纹章瓷烧制的衰退阶段 |
| 2.3 本章小结 |
| 3 家族纹章瓷与非家族纹章瓷 |
| 3.1 家族纹章瓷及其类型 |
| 3.1.1 皇室纹章瓷 |
| 3.1.2 贵族纹章瓷 |
| 3.1.3 平民纹章瓷 |
| 3.2 非家族纹章瓷及其类型 |
| 3.2.1 国家与省市纹章瓷 |
| 3.2.2 公司与行会纹章瓷 |
| 3.2.3 社团纹章瓷 |
| 3.2.4 军队纹章瓷 |
| 3.2.5 教会纹章瓷 |
| 3.3 本章小结 |
| 4 非家族纹章瓷主题纹饰研究 |
| 4.1 盾面纹饰 |
| 4.1.1 动物纹 |
| 4.1.2 植物纹 |
| 4.1.3 几何纹 |
| 4.1.4 器物纹 |
| 4.2 附属纹饰 |
| 4.2.1 顶部纹饰 |
| 4.2.2 扶盾纹饰 |
| 4.2.3 铭文纹饰 |
| 4.3 本章小结 |
| 5 非家族纹章瓷辅助纹饰研究 |
| 5.1 非家族纹章瓷辅助纹饰类型 |
| 5.1.1 开光装饰 |
| 5.1.2 垂悬花带纹饰 |
| 5.1.3 植物纹样 |
| 5.1.4 菲茨休纹样 |
| 5.1.5 官职图纹样 |
| 5.2 东西方纹样装饰的融合 |
| 5.2.1 东西方文化艺术的交流 |
| 5.2.2 东西方经济贸易的交往 |
| 5.2.3 东西方装饰技艺的交融 |
| 5.2.4 东西方使用收藏的交替 |
| 5.3 本章小结 |
| 6 非家族纹章瓷器型研究 |
| 6.1 日用器 |
| 6.1.1 碗类器具 |
| 6.1.2 盘类器具 |
| 6.1.3 壶类器具 |
| 6.1.4 杯类器具 |
| 6.1.5 其它器具 |
| 6.2 陈设器 |
| 6.2.1 瓶类器具 |
| 6.2.2 盆类器具 |
| 6.2.3 罐类器具 |
| 6.3 小结 |
| 7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 1.1.1 研究背景 |
| 1.1.2 研究目的 |
| 1.1.3 研究意义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 1.3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
| 1.3.1 研究思路 |
| 1.3.2 研究方法 |
| 1.4 论文创新之处 |
| 第二章 广彩瓷溯源 |
| 2.1 地域化影响下广彩瓷的形成 |
| 2.1.1 “海上丝绸之路”上的广彩瓷 |
| 2.1.2 广彩瓷与中西文化的互通 |
| 2.2 伴随中西贸易的广彩瓷发展成熟阶段 |
| 2.3 广彩瓷的人文历史价值 |
| 2.4 本章小结 |
| 第三章 广彩瓷装饰纹样的设计特征 |
| 3.1 广彩瓷设计中西方文化元素的表达 |
| 3.1.1 广彩瓷设计与西洋绘画风格的融合 |
| 3.1.2 广彩瓷设计中西方器物造型的出现 |
| 3.2 广彩瓷的构图形式 |
| 3.2.1 开“斗方”式构图 |
| 3.2.2 图案式构图 |
| 3.2.3 图案与中国画相结合的综合式构图 |
| 3.3 趋于丰富浓烈的装饰色彩演变 |
| 3.3.1 康熙早期装饰色彩 |
| 3.3.2 康熙晚期至雍正、乾隆时期装饰色彩 |
| 3.3.3 嘉庆至道光时期装饰色彩 |
| 3.3.4 清末民初时期装饰色彩 |
| 3.4 中西结合的装饰纹样题材 |
| 3.4.1 “折色与长行”人物纹 |
| 3.4.2 花卉草虫纹 |
| 3.4.3 动物纹 |
| 3.4.4 山水风景 |
| 3.4.5 船舶纹与徽章纹 |
| 3.4.6 吉祥纹饰 |
| 3.5 广彩瓷装饰风格与洛可可艺术的关系 |
| 3.6 本章小结 |
| 第四章 “织金彩瓷”工艺与特点 |
| 4.1 “织金”工艺与珐琅彩的关系 |
| 4.2 “织金”彩瓷的制作工艺 |
| 4.3 本章小结 |
| 第五章 广彩瓷纹样的创新设计与探索应用 |
| 5.1 现代设计中广彩瓷纹样的应用案例 |
| 5.2 以广彩瓷装饰画设计为例展开应用实验 |
| 5.2.1 广彩瓷纹样元素运用的可行性 |
| 5.2.2 图案绘制与设计 |
| 5.2.3 应用结果呈现 |
| 5.3 广彩瓷纹样元素对于现代设计的启示 |
| 5.4 本章小结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 致谢 |
| 附件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1章 绪论 |
| 1.1 选题缘由、目的与意义 |
| 1.1.1 选题缘由 |
| 1.1.2 研究目的 |
| 1.1.3 选题意义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 1.2.1 皮尔斯符号学理论概述 |
| 1.2.2 皮尔斯符号学理论的研究现状 |
| 1.2.3 清代外销瓷边饰纹样的研究现状 |
| 1.3 研究思路和创新点 |
| 第2章 边饰纹样的符号特征 |
| 2.1 边饰纹样的概述 |
| 2.2 边饰纹样符号特征之中国古代艺术 |
| 2.2.1 青铜器边饰纹样 |
| 2.2.2 服饰边饰纹样 |
| 2.2.3 漆器边饰纹样 |
| 2.2.4 明式家具边饰纹样 |
| 2.3 边饰纹样符号特征之西方装饰艺术 |
| 2.3.1 西方银器中的边饰纹样 |
| 2.3.2 西方室内装饰中的边饰纹样 |
| 2.3.3 西方服饰中的边饰纹样 |
| 第3章 清代外销瓷的图案概貌 |
| 3.1 清代外销瓷的图案概述 |
| 3.2 清代外销瓷图案风格的演变 |
| 3.2.1 清代对外政策 |
| 3.2.2 欧洲瓷商订货方式的转变 |
| 3.2.3 欧洲瓷器生产发展以及产瓷区的兴起 |
| 3.3 清代外销瓷图案的影响 |
| 3.3.1 国内影响 |
| 3.3.2 国外影响 |
| 第4章 清代外销瓷中的边饰纹样 |
| 4.1 清代外销瓷边饰纹样的题材 |
| 4.1.1 纹章纹样 |
| 4.1.2 中外人物故事纹样 |
| 4.1.3 花鸟纹样 |
| 4.1.4 山水建筑纹样 |
| 4.1.5 其他纹样 |
| 4.2 清代外销瓷边饰纹样的风格 |
| 4.2.1 中国传统风格 |
| 4.2.2 西式风格 |
| 4.2.3 日式风格 |
| 4.2.4 中西合璧式风格 |
| 4.3 清代外销瓷边饰纹样的样式 |
| 4.3.1 连续式 |
| 4.3.2 对称式 |
| 4.3.3 自由式 |
| 4.4 清代外销瓷边饰纹样的美学特征 |
| 4.4.1 秩序之美 |
| 4.4.2 理性之美 |
| 4.4.3 韵律之美 |
| 4.4.4 象征之美 |
| 4.5 清代外销瓷边饰纹样的符号化 |
| 4.5.1 东方神话、西方神话等边饰纹样的宗教观 |
| 4.5.2 梅兰竹菊、琴棋书画边饰纹样的文化观 |
| 4.5.3 福禄寿、万字边饰纹样的幸福观 |
| 第5章 清代外销瓷边饰纹样的启示 |
| 5.1 清代外销瓷边饰纹样的艺术价值 |
| 5.2 基于皮尔斯符号学理论边饰纹样在文创产品设计的应用思路 |
| 5.2.1 边饰纹样的艺术内容采集 |
| 5.2.2 边饰纹样的特征指示性符号提取 |
| 5.2.3 边饰纹样的视觉形象创作 |
| 5.3 引入皮尔斯符号学原理的文创产品应用实践 |
| 5.3.1 设计选材 |
| 5.3.2 文创产品设计实践 |
|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 摘要 |
| Abstract |
| 绪论 |
| 一、研究背景与依据 |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 三、研究目的与意义 |
| 四、概念的界定与研究方法 |
| 1.概念界定 |
| 2.研究方法 |
| 第一章 广彩瓷器概况 |
| 第一节 广彩瓷器的起源 |
| 第二节 广彩瓷器的工艺特点 |
| 第三节 广彩瓷器的贸易背景 |
| 第二章 广彩瓷器纹饰题材及类型 |
| 第一节 广彩纹章瓷 |
| 一、广彩纹章瓷产生背景 |
| 二、广彩纹章瓷特点 |
| 三、广彩纹章瓷纹饰作用 |
| 四、广彩纹章瓷纹饰类型 |
| 第二节 人物纹 |
| 一、中式“人物纹”内容 |
| 二、西式“人物纹”内容 |
| 三、中西合璧“人物纹”内容 |
| 第三节 花鸟纹 |
| 一、传统花鸟纹 |
| 二、人物花鸟纹 |
| 三、山石花鸟纹 |
| 四、中西合璧花鸟纹 |
| 第四节 动物纹 |
| 一、神兽纹饰 |
| 二、常见动物 |
| 第五节 山水风景纹 |
| 一、中国传统山水纹 |
| 二、“十三行”风景纹 |
| 三、洛可可风格纹饰 |
| 四、西方风景画 |
| 第三章 广彩瓷器纹饰对外销市场需求的适应 |
| 第一节 欧洲市场定制者身份与纹饰偏好 |
| 一、葡萄牙人与纹章瓷 |
| 二、荷兰人与华瓷商业 |
| 三、英国人与华瓷潮流 |
| 第二节 美国市场的爱国情怀与纹饰偏好 |
| 第三节 东南亚市场的地域特色与纹饰偏好 |
| 第四节 阿拉伯及中东伊斯兰地区的宗教信仰与纹饰偏好 |
| 第四章 广彩瓷器纹饰与中西文化交流 |
| 第一节 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渠道 |
| 一、宗教传播与使节往来 |
| 二、商贸发展与探险活动 |
| 第二节 广彩瓷器纹饰对西方文化艺术的影响 |
| 一、对文化的影响 |
| 二、对艺术的影响 |
| 第三节 广彩瓷器纹饰对西方外来艺术的吸收 |
| 一、绘画方法的借鉴 |
| 二、装饰色彩的借鉴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附录 A 图版来源 |
| 附录 B 表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研究背景与课题来源 |
| 1.2 广彩“纹章瓷”艺术研究与数字化开发的研究现状 |
| 1.2.1 广彩“纹章瓷”的艺术研究与数字化开发利用国外研究现状 |
| 1.2.2 国内外研究现状小结 |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 1.3.1 研究内容 |
| 1.3.2 研究方法 |
| 1.4 .研究意义及创新点 |
| 1.4.1 .研究意义 |
| 1.4.2 创新点 |
| 1.5 研究思路与论文构成 |
| 1.5.1 研究思路 |
| 1.5.2 论文构成 |
| 第二章 纹章的艺术分析 |
| 2.1 纹章学 |
| 2.2 纹章主体的构成分析 |
| 2.2.1 纹章的主体造型 |
| 2.2.2 图记(盾牌上的图案) |
| 2.2.3 纹章的颜色设定 |
| 2.3 顶饰 |
| 2.3.1 .饰章 |
| 2.3.2 .盔饰 |
| 2.3.3 .披幔 |
| 2.4 扶盾者 |
| 2.5 箴言 |
| 2.6 纹章在广彩“纹章瓷”中的运用 |
| 2.7 小结 |
| 第三章 广彩“纹章瓷”边饰的艺术分析 |
| 3.1 边饰类型分析 |
| 3.1.1 缠枝花卉边饰 |
| 3.1.2 折枝花卉纹 |
| 3.1.3 连续纹样边饰 |
| 3.1.4 开光边饰 |
| 3.2 装饰技法 |
| 3.2.1 折色人物 |
| 3.2.2 长行人物 |
| 3.2.3 飞白人物 |
| 3.2.4 挞花头 |
| 3.2.5 装饰技法在广彩“纹章瓷”中的运用 |
| 3.3 边饰的寓意性 |
| 3.4 纹章和边饰的构图方式 |
| 3.4.1 纹章在盘心 |
| 3.4.2 纹章在口沿 |
| 3.4.3 纹章与器物边饰相融合 |
| 3.5 小结 |
| 第四章 广彩“纹章瓷”的数字化设计实践 |
| 4.1 南粤古驿道文化之旅“纹章瓷”设计 |
| 4.1.1 纹章的主体与图记 |
| 4.1.2 纹章瓷的外形与边饰 |
| 4.1.3 纹章的顶饰 |
| 4.2 广彩“纹章瓷”的创新设计-丝路花语系列 |
| 4.2.1 纹章的主体造型 |
| 4.2.2 主题纹样与图记 |
| 4.2.3 边饰及箴言 |
| 4.3 “纹章”定制系统的构想 |
| 4.3.1 系统简介 |
| 4.3.2 定制功能交互流程与信息架构 |
| 4.3.3 定制功能的低保真任务流程 |
| 4.4 小结 |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 5.1 总结 |
| 5.2 .展望 |
| 参考文献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 致谢 |
| 附录1 |
| 附录2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部分 :引言 |
| 1 绪论 |
| 1.1 选题缘由、目的及意义 |
| 1.2 文献综述 |
| 第二部分 :纹章和纹章瓷的简介 |
| 2 纹章的起源与纹章瓷的诞生 |
| 2.1 纹章的起源与演变 |
| 2.2 纹章瓷的诞生与发展 |
| 3 纹章的使用规则 |
| 3.1 纹章的构成 |
| 3.2 纹章的用色 |
| 3.3 纹章盾面的分区 |
| 4 纹章瓷的贸易活动 |
| 4.1 外销纹章瓷的订购地点及其转移 |
| 4.2 外销纹章瓷的贸易周期和模式 |
| 4.3 外销纹章瓷的流传和地域特点 |
| 第三部分 :中国外销纹章瓷的器形研究 |
| 5 中国外销纹章瓷的主要器形 |
| 5.1 陈设器器形 |
| 5.2 日用器器形 |
| 6 影响中国外销纹章瓷器形的主要因素 |
| 6.1 社会因素 |
| 6.2 生活方式因素 |
| 7 中国外销纹章瓷器形的发展变化 |
| 7.1 演变过程 |
| 7.2 表现特点 |
| 第四部分 :中国外销纹章瓷的纹饰研究 |
| 8 中国外销纹章瓷的主要纹饰 |
| 8.1 主题纹饰(花式) |
| 8.2 边饰(图案) |
| 9 影响中国外销纹章瓷主题纹饰的主要因素 |
| 9.1 政治因素 |
| 9.2 制作工艺因素 |
| 10 中国外销纹章瓷纹饰的发展变化 |
| 10.1 演变过程 |
| 10.2 表现特点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选题背景 |
| 1.2 研究对象与内容 |
| 1.3 中外研究现状 |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 1.5 选题目的与意义 |
| 第二章 十三行时期外销陶瓷材质包装的发展背景 |
| 2.1 康雍乾时期(1685-1796 年)的外销陶瓷材质包装发展背景 |
| 2.2 嘉庆道光时期(1796-1842 年)的外销陶瓷材质包装发展背景 |
| 2.3 十三行时期中西方文化交流与外销陶瓷材质包装 |
| 2.4 本章小结 |
| 第三章 十三行时期外销陶瓷材质包装的种类及用途 |
| 3.1 十三行时期外销陶瓷包装的种类 |
| 3.1.1 青花瓷 |
| 3.1.2 五彩瓷 |
| 3.1.3 珐琅彩 |
| 3.1.4 粉彩瓷 |
| 3.1.5 广彩瓷 |
| 3.1.6 其他陶瓷 |
| 3.2 十三行时期外销陶瓷材质包装的主要用途 |
| 3.2.1 酒类包装 |
| 3.2.2 液体调料包装 |
| 3.2.3 茶叶包装 |
| 3.2.4 药品包装 |
| 3.2.5 食品包装 |
| 3.2.6 化妆品包装 |
| 3.3 本章小结 |
| 第四章 十三行时期外销陶瓷材质包装的设计特征分析 |
| 4.1 造型特征-丰富多姿 |
| 4.1.1 瓶类包装 |
| 4.1.2 盒类包装 |
| 4.1.3 罐类包装 |
| 4.1.4 其他包装 |
| 4.2 装饰特征-纷繁瑰丽 |
| 4.2.1 花草鸟兽纹饰 |
| 4.2.2 人文景观纹饰 |
| 4.2.3 宗教纹饰 |
| 4.2.4 纹章瓷纹饰 |
| 4.2.5 船舶纹饰 |
| 4.3 本章小结 |
| 第五章 外销白酒陶瓷材质包装设计应用实践 |
| 5.1 白酒文化及特质概述 |
| 5.2 高档外销白酒的包装发展现状 |
| 5.2.1 高档外销白酒市场调研 |
| 5.2.2 高档白酒包装设计现状 |
| 5.3 高档外销白酒的陶瓷包装设计定位 |
| 5.3.1 产品定位及目标用户研究 |
| 5.3.2 品牌定位 |
| 5.4 高档外销白酒的陶瓷包装设计创新与应用 |
| 5.4.1 陶瓷酒瓶造型设计 |
| 5.4.2 装饰纹样设计 |
| 5.4.3 陶瓷酒具设计 |
| 5.4.4 外包装设计 |
| 5.5 本章小结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 致谢 |
| 附录 |
| 摘要 |
| abstract |
| 1 引言 |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 1.1.1 研究目的 |
| 1.1.2 研究意义 |
| 1.2 本课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 1.3 本文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
| 1.4 本文的研究方法及实施方案 |
| 1.4.1 研究方法 |
| 1.4.2 实施方案 |
| 1.5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及学术价值 |
| 1.5.1 主要创新之处 |
| 1.5.2 主要学术价值 |
| 2 中美陶瓷贸易概况 |
| 2.1 1783年以前的中美陶瓷贸易 |
| 2.2 1784年以后的中美陶瓷贸易 |
| 3 中国销美瓷器的特征 |
| 3.1 美国早期的器具文化特征 |
| 3.1.1 餐饮文化及餐具 |
| 3.1.2 茶文化及茶具 |
| 3.1.3 咖啡文化及咖啡具 |
| 3.1.4 酒文化及酒具 |
| 3.2 装饰纹样特征 |
| 3.2.1 菲茨休纹 |
| 3.2.2 南京样式和广东样式 |
| 3.2.3 商船图 |
| 3.2.4 鹰旗图 |
| 3.2.5 人物花鸟纹 |
| 3.2.6 纹章装饰 |
| 4 中国销美瓷器对美国文化的影响 |
| 4.1 对美国文化的影响 |
| 4.1.1 对美国民众生活习俗的影响 |
| 4.1.2 对美国民众审美情趣的影响 |
| 4.1.3 对美国艺术家绘画的影响 |
| 4.1.4 对美国陶瓷生产的影响 |
| 4.2 对美国环境艺术的影响 |
| 4.2.1 对室内装饰的影响 |
| 4.2.2 对室外装饰的影响 |
| 5 美国订制瓷对中国陶瓷的影响 |
| 5.1 对中国陶瓷器型的影响 |
| 5.2 对中国陶瓷装饰风格的影响 |
| 6 结论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
| 一、外销瓷图像的发展 |
| (一)自有样式时期 |
| (二)稚拙合璧时期 |
| (三)热诚堆砌时期 |
| (四)华美独立时期 |
| 二、馆藏清中期典型器考证 |
| (一)几件典型器 |
| (二)外销瓷图像的商业化特征 |
| (三)清中期中西文化交流的“以图为先” |
| 三、一些问题的重新认识 |
| (一)外销瓷对洛可可艺术的影响问题 |
| (二)如何看待外销瓷引导下的“东学西渐” |
| 结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