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红波,赵霞,任喜琴,张青梅,来静,常国有,章建新[1](2010)在《密度对覆膜菜用大豆根系生长及产量的影响》文中认为在田间以新鲜豆1号为材料研究了5种不同密度对菜用大豆根系生长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密度的增加,根系干重、空间分布根量、伤流量、根系还原强度及产量基本呈现先增后减的趋势,而根冠比却呈现相反的结果。以种植密度13.5万株/hm2时,根系综合性状最佳,产量最高,为15185.50kg/hm2。
毕于运[2](2010)在《秸秆资源评价与利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国是世界秸秆大国。秸秆资源的开发利用,既涉及到农业生产系统中的物质高效转化和能量高效循环,成为循环农业和低碳经济的重要实现途径,又涉及到整个农业生态系统中的土壤肥力、环境安全以及可再生资源高效利用等可持续发展问题,还涉及到农民生活系统中的家居温暖和环境清洁,逐步成为农业和农村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秸秆资源数量估算主要有三种方法:一是草谷比法;二是副产品比重法;三是收获指数法。本文以大量的农作物种植试验研究文献为主要依据,利用其提供的农作物各部分生物量、收获指数(经济系数)、谷草比等基础数据,结合现实的草谷比实测结果,对我国各类农作物的草谷比进行了仔细的考证,从而建立了更为系统、更为精确的草谷比体系。继而以新建草谷比体系为依据,结合历年农作物生产统计数据,对1952年以来我国历年各类农作物秸秆产量和2008年分省(市、自治区)各类农作物秸秆产量进行了全面系统的估算,并汇总出了1952-2008年全国农作物秸秆总产量和2008年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秸秆总产量。计算结果表明:(1)2008年全国秸秆产量达到84219.41万t,与1952年(21690.62万t)相比净增2.88倍;(2)中国是世界第一秸秆大国;(3)秸秆是我国陆地植被中年生长量最高的生物质资源,分别相当于全国林地生物质年生长量的1.36倍、牧草地年总产草量的2.56倍和园地生物质年生长量的7.75倍;(4)水稻、小麦、玉米三大粮食作物秸秆产量合计占全国秸秆总产量的2/3左右;(5)全国近一半的秸秆资源分布于全国百分之十几的土地上。在农产品收获过程中,许多农作物需要留茬收割;在农作物生长过程中,尤其是在收获过程中,多数农作物都会有一定量的枝叶脱离其植株而残留在田中;在秸秆运输过程中也会有部分损失,因此并不是所有的秸秆都能够被收集起来。本文通过对各类农作物株高、收割留茬高度、叶部生物量比重、枝叶脱落率、收贮运损失率的调查和资料收集,制定了我国各类农作物秸秆的可收集利用系数,并据此估算了我国各类农作物的可收集利用量。计算结果表明:2008年我国秸秆的可收集利用总量为65102.19万t,平均可收集系数为0.77。秸秆主要有五个方面的用途:一是用作燃料;二是用作饲料;三是用作肥料;四是用作工业原料;五是用作食用菌基料,简称“五料”。本文依据秸秆的形态、质地、密度、物体结构、物质组分、养分含量、热值等自然特征,对其在“五料”利用上的自然适宜性进行了分类评价和综合评价。分类评价结果为,2008年在我国可收集利用的秸秆总量中:(1)最适宜和一般适宜直接燃用的秸秆占1/2以上;(2)适宜和较适宜“三化一电”的秸秆占95%以上;(3)最适宜和适宜沼气生产的秸秆约占90%;(4)适宜和较适宜直接饲喂牛羊的秸秆占近80%,适宜加工饲喂牛羊的秸秆占90%以上,适宜直接饲喂和加工饲喂猪禽的秸秆占1/5以上;(5)适宜工业加工和食用菌种植的秸秆占90%以上。综合评价结果为,2008年在我国可收集利用的秸秆总量中:“草性”和“木性”秸秆各约占1/5,中性秸秆约占3/5。燃用消耗过多,饲用、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和工业加工利用偏少是目前我国秸秆利用中存在的突出问题。2008年,在我国秸秆可收集利用总量中,直接燃用量21000万t,占32.26%;新能源开发利用量720万t,占1.11%;饲用量17660万t,占27.13%;工业加工利用量4300万t,占6.61%;食用菌养殖利用量1300万t,占2.00%;直接还田量9200万t,占14.13%;废弃和焚烧量10922万t,占16.78%。目前我国秸秆直接还田量和残留还田量合计为28000多万t,约占全国秸秆资源总产量的1/3,平均每公顷耕地还田秸秆2.33t。根据秸秆资源综合利用与“三农”之内在关系,可将秸秆资源的利用类型划分为三大类:一类是农业生产系统内部的秸秆资源循环利用;二类是农村社会经济系统内部的秸秆资源利用;三类是农村社会经济系统外部的秸秆资源利用。目前,在我国已利用秸秆总量中,一类利用约占52%,二类利用约占39%,三类利用约占9%。我国秸秆开发利用的总体趋势具体体现在“四个增加”、“两个减少”、“一个替代”。“四个增加”:一是秸秆新能源开发利用量增加;二是秸秆饲用量增加;三是秸秆工业加工利用量增加;四是秸秆食用菌种植利用量增加。“两个减少”:一是秸秆废弃和焚烧量减少;二是秸秆直接燃用量减少。“一个替代”是指秸秆过腹还田、秸秆沼肥还田和秸秆过腹沼肥还田逐步替代秸秆直接还田。
章建新,王红波,张佩玲,吕德健[3](2008)在《密度对覆膜菜用大豆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影响》文中提出合理密植是菜用大豆高产的前提条件。为探明不同密度下覆膜菜用大豆叶面积指数、光合势、净同化率、比叶重、叶绿素含量和干物质积累分配及产量的变化规律。以新鲜豆1号为材料,在覆膜条件下,采用7.5、10.5、13.5、16.5、19.5万株.hm-25种密度的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密度的增加,株高和始荚高度显着增加,茎粗显着变细,分枝数显着减少,上部叶片明显变小,比叶重和叶绿素含量明显降低;随着密度的增加最大叶面积指数呈增加趋势,后期光合势呈现先增后降的趋势;以处理13.5万株.hm-2,鼓粒期后叶面积指数适中、光合势大,干物质积累速率快,最终积累量大,向籽粒中分配率较高,最终鲜荚产量最高,为15 185.50 kg.hm-2。
王红波[4](2008)在《覆膜菜用大豆生育规律及高产优质栽培技术研究》文中认为本文以新鲜豆1号为材料,在大田灌溉条件下,研究了在覆膜条件下,氮肥、密度及化控对菜用大豆的生长发育、氮磷钾吸收分配以及地下部根系生长发育的影响。主要结论如下:1.地膜覆盖栽培促进菜用大豆根系早生快发,增加根干重,且根系分布浅,覆膜菜用大豆植株性状、干物重、叶面积及叶面积指数、产量性状等均明显高于露地,但露地栽培菜豆的蛋白质含量却高于覆膜菜豆。覆膜比露地提前4天采摘鲜荚,产量增加1544.97kg/hm2,增产11.82%。2.施氮能明显促进覆膜菜用大豆植株对氮、磷、钾养分的吸收积累,提高大豆植株养分吸收速率,并促进养分向荚粒中分配,使植株的干物质以及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和百粒鲜重增加,从而提高产量。以花期施氮量为90kg/hm2时,菜豆植株对氮、磷、钾养分吸收量最高,鲜荚产量为17002.10kg/hm2,每生产100kg鲜荚所需N、P2O5、K2O分别为2.05kg、0.62kg、1.97kg。3.覆膜栽培密度以13.5万株/hm2,鼓粒期后叶面积指数适中、光合势大,干物质积累速率快,最终积累量大,向籽粒中分配率较高,鲜荚产量最高(15185.50kg/hm2)。4.覆膜栽培始花期用450g/hm2豆歌+120g/hm2豆歌伴侣化控一次,植株明显矮化,增加茎粗和叶绿素含量,延缓后期叶片衰老,增加干物质积累量,增加单株荚数、粒数和粒重,鲜荚产量增加9.54%。5.覆膜栽培菜用大豆密度为13.5万株/hm2,施氮量为90kg/hm2,始花期化控(450g/hm2豆歌+120g/hm2豆歌伴侣)一次,鲜荚产量可达14000kg/hm2以上。
吴春芳,姜永平,金丽华[5](2007)在《早熟菜用大豆种植密度试验初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以菜用早熟大豆新品种通酥1号为指示作物,讨论其最佳的播种密度。结果表明:适宜的栽培密度为2.3-2.5万株/667m2,密度和单株结荚数、密度和百荚鲜重之间均呈显着负相关关系,密度和鲜籽百粒重之间不存在显着关系。
李宁,赵振华,章建新,严国锋[6](2006)在《菜用大豆稀植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了稀植条件下不同密度对菜用大豆农艺性状、干物质积累、叶面积指数、品质等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密度的增加,株高增加,茎粗、节间数、分枝数、分枝总长降低;单株干物质最大积累量呈减小趋势、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单株粒重降低,而百粒重、品质与密度关系不显着。以低密度处理21×104株/hm2的产量最高,为15 523.05 kg/hm2。
李宁[7](2006)在《菜用大豆优质、高效、高产栽培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新农菜豆1号为材料,在稀植条件下,通过大田试验分别研究了氮肥对菜用大豆氮、磷、钾吸收分配的影响,密度对菜用大豆的生长发育的影响及播期对菜用大豆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主要结论如下:1.施氮能明显促进大豆植株对氮、磷、钾养分的吸收积累及其向籽粒中的分配,施氮处理的养分吸收高峰期较晚,但吸收速率高。氮肥能促进植株干物质积累及其向荚粒中的分配,使植株的干物重以及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和百粒重增加,从而提高产量。花期施N量为90kg/hm2时,植株养分积累量N498.60kg/hm2 , P120.75 kg/hm2 ,K297.75kg/hm2,相应鲜荚产量13652.55 kg/hm2。2.稀植条件下,随着密度的增加,株高增加,茎粗、节数、分枝数、分枝总长度降低;单株干物质最大积累量呈减小的趋势,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单株粒重降低,而百粒重、品质与密度关系不显着。以低密度处理21万株/hm2的产量最高,为15523.05kg/hm2。3.播期不同情况下,随着播期的推迟,菜用大豆生育期缩短,株高和始荚高度呈增加趋势,茎粗、节数、分枝数、分枝总长度呈减少趋势,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单株粒重降低,百粒鲜重与播期关系不显着;菜豆籽粒中的蛋白质含量增加、淀粉含量减少、可溶性糖含量先增后减。以第二播期处理产量最高,为13594.20kg/hm2,适宜播期应为4月10日~4月25日。
李宁,章建新,麻浩,翟云龙[8](2004)在《新农菜豆1号密度试验初报》文中研究指明研究了新农菜豆1号在3种不同密度下,农艺性状、干物质积累、叶面积指数等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密度的增加,株高和底荚高度增加,茎粗、节数、分枝数、分枝总长降低,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单株粒重降低,而百粒重与密度关系不显着。以密度21万株·hm-2鲜荚产量最高,为12440kg·hm-2,百粒鲜重64.7g。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1 材料和方法 |
| 1.1 材料 |
| 1.2 试验设计 |
| 1.3 测定方法 |
| 1.3.1 伤流的测定 |
| 1.3.2 根系、根活力、干物质及叶面积的测定 |
| 1.3.3 室内考种及产量测定 |
| 2 结果与分析 |
| 2.1 对根系干重的影响 |
| 2.2 对根系垂直分布的影响 |
| 2.3 对根冠比的影响 |
| 2.4 对根系活性的影响 |
| 2.4.1 大豆根系的伤流 |
| 2.4.2 大豆根系的还原力 |
| 2.5 密度对覆膜菜用大豆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
| 3 讨论与结论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引言 |
|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 1.3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
| 第二章 各类农作物草谷比取值分析及草谷比体系建立 |
| 2.1 秸秆资源数量估算方法 |
| 2.2 秸秆资源数量估算存在的主要问题 |
| 2.3 影响草谷比取值的因素分析 |
| 2.4 各类农作物草谷比取值分析 |
| 2.5 农作物草谷比体系 |
| 第三章 秸秆资源数量估算及其构成分析 |
| 3.1 2008 年全国秸秆产量估算结果 |
| 3.2 全国秸秆总产量估算结果与相关研究结果对比 |
| 3.3 中国秸秆产量在世界的地位 |
| 3.4 秸秆资源在全国生物质资源中的地位 |
| 3.5 全国秸秆总产量基本构成 |
| 3.6 全国秸秆资源数量变化 |
| 3.7 全国秸秆资源数量构成变化 |
| 第四章 秸秆资源区域分布 |
| 4.1 分区方案 |
| 4.2 秸秆总产量与单位产量区域分布 |
| 4.3 主要农作物秸秆资源区域分布 |
| 第五章 秸秆资源可收集利用量估算 |
| 5.1 秸秆资源可收集利用量估算方法 |
| 5.2 主要农作物收割留茬高度的确定 |
| 5.3 主要农作物秸秆叶部生物量比重 |
| 5.4 秸秆资源可收集利用系数的制定 |
| 5.5 秸秆资源可收集利用量估算结果 |
| 第六章 秸秆资源自然适宜性评价 |
| 6.1 秸秆资源可燃性评价 |
| 6.2 秸秆资源新型能源化开发利用自然适宜性评价 |
| 6.3 秸秆资源可饲性评价 |
| 6.4 秸秆资源直接还田自然适宜性评价 |
| 6.5 秸秆资源工业加工自然适宜性评价 |
| 6.6 秸秆资源种植食用菌自然适宜性评价 |
| 6.7 秸秆资源自然适宜性综合评价 |
| 第七章 秸秆资源利用现状与问题 |
| 7.1 秸秆资源利用现状及构成 |
| 7.2 秸秆资源过剩与短缺 |
| 7.3 秸秆资源焚烧与浪费 |
| 第八章 秸秆资源开发利用潜力及其竞争性利用趋势分析 |
| 8.1 秸秆资源开发利用潜力 |
| 8.2 秸秆资源利用的竞争性表现及总体取向 |
| 8.3 秸秆资源综合利用战略 |
| 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 |
| 9.1 全文小结 |
| 9.2 本文创新点 |
| 9.3 问题与展望 |
| 参考文献 |
| 附表 |
| 附表1 1952—2008 年全国各类农作物秸秆产量 |
| 附表2 2008 年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农作物秸秆产量 |
| 致谢 |
| 作者简历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试验设计 |
| 1.2 测定项目和方法 |
| 1.2.1 叶柄长度、各节位叶面积及比叶重的测定 |
| 1.2.2 干物质、叶面积及叶绿素测定 |
| 1.2.3 室内考种及产量测定 |
| 2 结果与分析 |
| 2.1 密度对株型的影响 |
| 2.1.1 密度对植株性状的影响 |
| 2.1.2 密度对主茎各节叶部性状的影响 |
| 2.2 密度对叶面积指数及光合势的影响 |
| 2.3 密度对净同化率和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
| 2.4 密度对干物质分配的影响 |
| 2.5 密度对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
| 3 讨论 |
| 4 结论 |
| 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 1 覆膜大豆与露地大豆的比较 |
| 2 国内外大豆氮、磷、钾吸收分配规律研究概况 |
| 3 栽培密度对菜用大豆的影响 |
| 4 化学调控对菜用大豆的影响 |
| 5 国内外大豆根系研究概况 |
| 6 栽培措施对覆膜菜用大豆的影响 |
| 7 小结 |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 1 试验材料 |
| 2 试验地点与供试土壤 |
| 3 试验处理与设计 |
| 4 调查及测定项目 |
| 5 数据处理及统计分析 |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 1 氮肥对覆膜菜用大豆植株生长及氮、磷、钾吸收分配的影响 |
| 1.1 氮肥对覆膜菜用大豆植株地上部分生长的影响 |
| 1.2 氮肥对菜用大豆氮、磷、钾吸收分配的影响 |
| 1.3 氮肥对覆膜菜用大豆植株根系生长的影响 |
| 1.4 氮肥对覆膜菜用大豆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
| 2 密度对覆膜菜用大豆植株生长的影响 |
| 2.1 密度对覆膜菜用大豆植株地上部分生长的影响 |
| 2.2 密度对覆膜菜用大豆植株根系生长的影响 |
| 2.3 对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 |
| 3 豆歌+豆歌伴侣对菜用大豆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
| 3.1 豆歌+豆歌伴侣对菜用大豆生长发育的影响 |
| 3.2 对产量及产量性状的影响 |
| 第四章讨论与结论 |
| 1 讨论 |
| 1.1 关于覆膜菜用大豆的施氮量 |
| 1.2 关于菜用大豆氮、磷、钾的积累与分配 |
| 1.3 关于生产100KG 菜豆鲜荚的需氮、磷、钾量 |
| 1.4 关于覆膜菜用大豆的生育特点 |
| 1.5 关于覆膜菜用大豆的根系生长与分布 |
| 1.6 关于覆膜菜用大豆的适宜密度 |
| 1.7 关于化控对覆膜菜用大豆株型及产量的影响 |
| 2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简历 |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
| 1 材料与方法 |
| 2 试验结果 |
| 2.1 种植株数 |
| 2.2 单株结荚数 |
| 2.3 百荚鲜重 |
| 2.4 鲜籽百粒重 |
| 2.5 青荚产量 |
| 3 小结和讨论 |
| 独创性声明 |
| 关于学位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 |
| 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一 文献综述 |
| 1 国内外大豆氮、磷、钾吸收分配规律研究概况 |
| 1.1 大豆氮素吸收分配规律研究 |
| 1.2 大豆磷素吸收分配规律研究 |
| 1.3 大豆钾素吸收分配规律研究 |
| 2 国内外大豆种植密度研究概况 |
| 2.1 密度对大豆植株性状的影响 |
| 2.2 密度对大豆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
| 2.3 密度对大豆单株叶面积及叶面积指数的影响 |
| 2.4 密度对大豆产量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
| 3 播期对菜用大豆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
| 4 小结 |
| 二 材料与方法 |
| 1 试验材料 |
| 2 试验地点与供试土壤 |
| 3 试验处理与设计 |
| 4 调查及测定项目 |
| 5 数据处理及统计分析 |
| 三结果与分析 |
| 1 氮肥对菜用大豆生长发育及氮磷钾吸收分配的影响 |
| 1.1 氮肥对菜用大豆生长发育的影响 |
| 1.2 氮肥对菜用大豆氮吸收分配的影响 |
| 1.3 氮肥对菜用大豆磷吸收分配的影响 |
| 1.4 氮肥对菜用大豆钾吸收分配的影响 |
| 1.5 菜用大豆群体的氮磷钾摄取量 |
| 2 密度对菜用大豆生长发育的影响 |
| 2.1 密度对菜用大豆植株性状的影响 |
| 2.2 密度对菜用大豆干物质积累分配的影响 |
| 2.3 密度对菜用大豆单株叶面积、叶面积指数和光合势的影响 |
| 2.4 密度对菜用大豆产量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
| 3 播期对菜用大豆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
| 3.1 播期对菜用大豆生育进程的影响 |
| 3.2 播期对菜用大豆植株性状的影响 |
| 3.3 播期对菜用大豆品质的影响 |
| 3.4 播期对菜用大豆产量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
| 四 讨论与结论 |
| 1 讨论 |
| 2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作者简介 |
| 1 材料和方法 |
| 1.1 供试品种 |
| 1.2 试验设计 |
| 1.3 测定方法 |
| 2 结果与分析 |
| 2.1 密度对菜豆植株性状的影响 |
| 2.2 密度对干物质积累和分配的影响 |
| 2.3 密度对菜用大豆叶面积指标的影响 |
| 2.4 密度对菜用大豆产量性状的影响 |
| 3 讨 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