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峰,文辉,韩晓华,初光明,黄磊,王嘉兴[1](2022)在《立体农业发展的探索与实践——以高营子村为例》文中研究指明高营子村采取"立体发展"模式,即将农业、林果业、畜牧业、中药材种植产业、旅游业等相关产业在时间、空间上实现立体互补,相互促进,协调发展,让老百姓不但钱袋子鼓起来,脑子更要丰富起来。
沈喜东,王国全[2](2020)在《赤峰市果树产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文中指出为赤峰市果树产业发展提供参考,从生产布局、种植面积、产值效益和技术应用等方面分析了该市果树产业发展现状,分析了该市果树产业发展在项目资金支持、科研技术应用、农资供应和机械装备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今后该市果树产业发展的总体思路、目标任务和主要措施。
曹师[3](2020)在《紫花苜蓿世界新病害异茎点霉根腐病的研究》文中指出紫花苜蓿病害是限制苜蓿生产的主要因素,而苜蓿根腐病的发生不仅严重影响苜蓿产量和品质,还会加快苜蓿草地的衰退。为查明我国“草都”内蒙古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苜蓿病害对苜蓿生产的影响,本学位论文在国家牧草产业技术体系赤峰试验站(天山镇)对紫花苜蓿病害发生情况进行了调查,发现了一种世界新病害,研究了其病原的生物学、生理学、致病性、侵染循环和对30个苜蓿品种的抗病性,获得如下结果:1.该地区病害有:苜蓿白粉病(Leveillula leguminosarum)、苜蓿锈病(Uromyces striatus)、苜蓿褐斑病(Pseudopeziza medicaginis)、苜蓿炭疽病(Colletotrichum sp.)、苜蓿茎点霉叶斑病与黑茎病(Phoma medicaginis)、苜蓿小光壳叶斑病(Leptosphaerulina briosiana)、苜蓿壳针孢叶斑病(Spetoria medicaginis)和苜蓿根腐病(Fusarium spp.,Paraphoma sp.),共8种,其中茎点霉叶斑病与黑茎病、小光壳叶斑病、壳针孢叶斑病和苜蓿根腐病为最主要的病害。2.苜蓿异茎点霉根腐病的命名与症状:田间3龄植株根腐病的发病率为68%,根皮层中上段变黑、腐烂,根中柱变黄褐色、黑色,腐烂,而植株的地上部分无异常。优势菌为异茎点霉属(Paraphoma sp.),分离率为77.1%。采用种子接种和幼苗蘸根接种结果均表明该菌为紫花苜蓿的致病菌。根据该病原菌的形态特征和利用ITS、EF1-α和TUB序列构建系统发育树,将该菌鉴定为根异茎点霉(Paraphoma radicina),其引致的苜蓿根腐病为世界新病害,据此将该病命名为苜蓿异茎点霉根腐病,英文名为Alfalfa Paraphoma Root Rot(APRR)。APRR的典型症状为:主要危害主根中上段,导致根皮层漆黑色、腐烂,根中柱变褐色、腐烂,茎叶部与健康植株无明显差异。该病的识别要点为:根皮层上着生黑色颗粒物,为其分生孢子器。3.苜蓿异茎点霉根腐病的危害:影响植株生长和导致种子腐烂。在培养皿上种子上接种1周,幼苗发病率为84%,幼苗死亡;幼苗经蘸根接种4周时,开始发病,接种2个月后,植株发病率达70%,且株高、根长和生物量均显着(P<0.05)低于对照,但未见植株死亡。4.异茎点霉根腐病的侵染循环和根异茎点霉的生物学特征:采集自发病田的土壤在温室种植苜蓿种子2月时,植株发病率为60%,病情指数为22.0,表明该病害可通过土壤传播,为土传病害之一。纯培养条件下测定结果显示,该菌的菌落在25℃30℃和pH 89条件下生长最好,但高于55℃无法生长。孢子萌发的最佳温度为25℃和pH 7,高于40℃无法萌发。根异茎点霉可利用碳源和氮源较广,在供试的所有碳源和氮源上均可生长。该菌极难产孢,在供试的8种培养基中,培养1周时仅在苜蓿根煎液培养基(ARA)上产孢,4周时在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PDA)上也可产孢,但在ARA上的产孢量显着高于PDA。5.对30份紫花苜蓿品种温室条件下蘸根接种根异茎点霉后各指标进行测定后发现,草原3号的发病率和病情指数最高,分别为90%和62.5,而龙威3010、甘农3号和超音速的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均显着低于其他多数品种。综合评价的结果表明,龙威3010、巨能2号和甘农3号对根异茎点霉具有较强的抗病性,为高抗品种,而草原3号和公农1号对该病原菌的抗病性较差,为感病品种。
姜良宝[4](2020)在《梅花响应低温胁迫的生理变化和基因表达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梅花(Prunus mume Sieb.&Zucc.)作为传统名花,深受国人喜爱。梅花自古栽培分布于黄河以南,在更北地区种植则受低温的限制。基于持续的耐寒品种选育和区域试验工作,对梅花耐寒机制的研究不断深入,但梅花响应越冬低温胁迫的分子机理尚不明确。本研究对7个梅花品种进行了多年多区域的田间评价,对4个梅花品种进行了低温胁迫生理实验,在此基础上选择‘送春’为材料,在三个试验点的越冬时期三个时间点分别取样进行了转录组学研究,系统阐述了梅花越冬过程中响应低温胁迫的生理变化及基因表达模式。主要结果如下:(1)田间评价结果表明,参试远缘杂交品种中‘燕杏’梅耐寒性最强(-31.4℃),‘送春’(-29.1℃)、‘丰后’和‘淡丰后’次之,‘美人’梅耐寒性最弱。低温胁迫生理实验表明,‘送春’、‘美人’梅、‘三轮玉蝶’和‘小红朱砂’的耐寒性依次减弱。胁迫过程中,‘送春’的相对电导率和MDA含量都低于‘小红朱砂’,表明耐寒性强的品种膜损伤程度更低。梅花可通过提高细胞可溶性糖含量和保护酶(SOD、POD和CAT)活性响应低温胁迫。(2)选择耐寒性较强且在三个试验点越冬表现有差异的‘送春’为材料测序,进行秋季落叶始期、冬季内休眠终期、春季萌动始期三个时间点和北京、赤峰、公主岭三个试验点的转录组比较分析。在冬季取样日三个取样地点间的差异表达基因总量(5813)要远多于秋季取样日(3559)和春季取样日(3445),表明冬季时三个试验点间有最大转录差异,这与温度因子相符。冷锻炼时期,北京、赤峰、公主岭三地的转录组中分别有1559(6.4%)、727(3%)、2410(10%)个差异表达基因;脱锻炼时期,三地的转录组分别有3517(14.5%)、4177(17.3%)、4691(19.1%)个差异表达基因,脱锻炼时期有更多的差异表达基因响应,表明脱锻炼阶段不应被简单看作冷锻炼的相反阶段。(3)转录组分析结果表明,梅花在感受越冬期间的低温信号后,通过Ca2+信号转导系统和MAPK级联转导信号,激素信号转导通路和磷脂酰肌醇信号系统通路通过信息交流影响信号转导,从而快速激活一系列转录因子(ICE、CBF、WRKY和Hsf等),调控下游与低温诱导蛋白(Pm LEAs、HSP83)、淀粉和多糖代谢(BGLU42、GNS1、XYL1、CEL1)、光合作用(pbs A)、保护酶代谢(GLO1、CAT1)和脂类代谢(ADS3)等有关的基因的上调或下调表达,调节了细胞的稳定性、低温下的光适应、活性氧平衡和膜脂组分等,促进了‘送春’对越冬低温的适应性。‘送春’具备在北京、赤峰和公主岭三地露地越冬的分子基础。(4)JAZ蛋白是茉莉酸信号通路、赤霉素信号通路和ICE-CBF信号通路信息交流的核心节点。在梅花基因组中共鉴定出15个TIFY家族成员,有8个属于JAZ亚家族。转录组分析结果显示,Pm JAZ2和Pm JAZ4在脱锻炼时期三地共同差异下调表达,表明JAZ蛋白可能对梅花适应越冬低温具有重要意义。大多数Pm TIFY基因(12个)在秋季或冬季高表达,表明Pm TIFY的基因功能可能和响应低温胁迫有关。控制条件下Pm JAZs响应低温胁迫的表达研究表明,Pm JAZ2和Pm JAZ6表达受低温胁迫的诱导。本研究首次对越冬梅树进行转录组学研究,结合田间评价和室内控制条件的生理生化、分子生物学实验,分析梅花响应低温胁迫的生理和转录变化模式,提出了冷锻炼/脱锻炼时期梅花低温响应基因差异表达事件的假设模型,为梅花耐寒品种选育和北移驯化工作奠定了理论基础。
阎合[5](2020)在《中国东北地区杨树腐烂病时空流行特点与风险分析》文中认为由金黄壳囊孢(Cytospora chrysosperma)引起的杨树腐烂病是一种枝干病害,在中国“三北”地区发生严重,已造成大量杨树死亡。控制杨树腐烂病的核心是预防,而摸清病害的流行规律是预防的前提和基础。本文在整理分析中国东北地区自2002年至2015年共14年间杨树腐烂病发生数据的基础上,按照不同纬度、海拔,不同森林经营区,不同功能区等分类方式,对比分析杨树腐烂病在不同类型区域的流行趋势;并以县(区、市)行政单元作为样本统计单元,采用时空扫描统计量(Sa TScan)技术,并结合回顾性时空扫描方法,分析了14年间中国东北地区杨树腐烂病的时空分布与流行特点及其聚集模式;通过Max Ent模型与Arc GIS技术,结合不同环境变量对病害发生的贡献率,对杨树腐烂病潜在分布区及其适宜性进行了分析,预测了不同气候变化下未来30年和50年潜在分布区的变化情况,并利用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对杨树腐烂病在东北地区传播扩散的风险性进行分析。旨在为该病害的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结果如下:1、中国东北地区杨树腐烂病的发生趋势与纬度区间的相关性并不显着,但相同纬度下高海拔地区的发病率明显低于低海拔地区。不同森林经营区中,杨树腐烂病发生程度差异较大,松辽平原农田防护林区林木种类相对单一,构成了一个相对集中的杨树腐烂病地理分布区;在长白山脉沿线与大兴安岭南部,常年以中、低程度发生;大兴安岭北部与小兴安岭基本不发生。不同功能区中,城市园林绿化区的发病率高于农田防护林区,且在整体发病率越高的地区,差异越显着。2、中国东北地区的杨树腐烂病平均发生率整体呈波动上升趋势,年均上升速度为27.62%。14年间共有149个县累计901县(次)受害,但不同地区发病率差异较大。病害的时空分布呈现“爆发-聚集-蔓延-稳定”的特点。病害的空间聚集效应明显。2002-2015年累计发病面积扫描显示1个一类聚集区和4个以上的二类聚集区;分年度空间扫描统计,探测到14个一类聚集区和37个二类聚集区,显示出“扩张-集中-扩张”的三阶段变化规律。一类聚集区主要集中在辽宁省(LLR=86469.86,p<0.001)。病害也表现出显着时空聚集效应,2002-2015年连续时间维度的时空扫描结果显示,存在1个一类聚集区和6个二类聚集区。一类聚类区集中在辽宁省,出现于2009-2015年(LLR=64182.00,p<0.001)。时空动态分析显示未来杨树腐烂病在局部区域的爆发流行可能更加趋于频繁和严重。3、杨树腐烂病在中国东北地区的适宜分布区覆盖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的大部分地区以及内蒙古东北部地区。在19个环境变量中,对腐烂病的发生影响最大的环境变量是降水量变异系数、最暖季度降水量和温度季节性变化的标准差,它们对病害发生的影响分别达到模型贡献率的28.0%、25.3%、24.8%。未来30年和50年杨树腐烂病在不同气候变化情景下的潜在分布区和适宜程度出现扩张、加重的趋势。其中辽宁、吉林、黑龙江的大部分地区与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的最适宜分布区呈现出加重趋势,内蒙古北部和西部的各等级适宜区在向外扩张,适宜等级有上升趋势。4、风险性分析结果显示,杨树腐烂病的寄主在中国东北地区分布广泛,病害的发生给当地造成了严重的经济、生态、环境和社会危害。同时,该病害的潜伏侵染特征,造成苗木调运过程中的检疫鉴定困难,定殖后的防治难度大。杨树腐烂病风险综合评价值R=1.87,在中国东北地区属于中度危险性林业有害生物,扩散蔓延的风险较大,监测和防控的重点应以发生区的防治和检疫为主。
李鑫[6](2020)在《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翁牛特旗肉羊养殖技术效率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新时代的中国日新月异,社会都得到空前的发展与进步,人民的根本需求不再是解决温饱,更多的追求精神上的和心理上食品安全和质量的满足。同理,现阶段的羊肉已经不再是之前的一种食物需求,而是需求上有了结构性的变化,这就要求必须着力研究肉羊产业生产全过程。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是对翁牛特旗地区的肉羊养殖进行技术效率测算,分析不同规模的肉羊养殖户存在的差异,在此基础上分析导致技术效率差异的因素,从而为地区饲养方式转变,不同规模发展趋势和政府有效引导提供依据。本文主要是通过对于翁牛特旗地区进行实地调研得到肉羊养殖户的基本信息和数据,再对于肉羊养殖户的投入产出体系进行构建和DEA手段测算,对于不同规模的肉羊养殖户深入分析技术效率存在的差异于不同规模肉羊养殖户的优缺点和改进方向。最后得出结论区肉羊养殖不同规模个例综合技术效率分析结论大规模养殖场技术效率结果可以看出随着养殖规模扩大,经济效益提升的同时由于外在因素会导致技术效率缺失,中型规模的养殖户在技术效率方面表现良好。散养户由于养殖规模小,小农的饲养方式导致不考虑成本计算,带来成本的增加;对于肉羊养殖不同规模综合技术效率比较结论技术效率数值整体差异大,总体来看平均数为0.614的数据还是偏低,虽然是微观层面样本测算结果,但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最真实情况。不同规模的组间分析,整体规模大的组整体比规模小的组技术效率要高,但是到了临界点以后会出现递减的现象。从不同的规模组内分析,散养户的技术效率整体散养户技术效率小于0.6占组内66.67%,整体表现出技术效率缺失严重的状态,大型规模肉羊养殖户的技术效率仅次于中型养殖户;对于翁牛特旗地区肉羊养殖不同规模综合技术效率影响因素分析结论。运用Tobit模型分析影响技术效率的因素,表明文化程度、技术培训、合作社和养殖规模都是对于技术效率有正向作用;相反的是草场圈舍面积与技术效率是负向影响。最后,结合当地的具体情况给农牧民养殖户提出了鼓励适度规模经营,推进养殖模式升级、加强监管,推进肉羊养殖合作组织规范化发挥规模效益、加强技术培训,提高养殖户科学文化素质、完善的肉羊良种育繁推体系,提高整体技术效率、建立科学的肉羊养殖扶持政策体系,规范生产资料流通的建议,提高肉羊生产技术效率,从而带动农牧民增收,也为政府组织培训提供参考作用。
陈亚蒙[7](2019)在《基于五态理念下的农业产业园生产性景观规划研究》文中指出随着城市化的程度加深,人们逐渐走出田园生活进入到钢筋混凝土的城市世界里,在人们迫切希望回归田园生活的背景下笔者提出了五态理念,即“形态、文态、心态、生态、业态”,运用美学原理将生产性景观进行规划,使其在生产性基础上提高艺术性、文脉性、心态性、生态性、业态性以达到生产性景观规划的五态有机融合。内蒙古自治区作为我国的北疆国土,农业环境具有独特性,因而在五态理念的指导下对内蒙古地区进行景观规划,将会改善北疆地区居民的生活环境,同时对我国的北疆稳定具有重要的意义。笔者在充分分析了国内外农业产业园生产性景观规划理论研究和成功案例的基础上,结合《赤峰市城市总体规划2012-2030》,以赤峰市元宝山农业产业园区域为项目选区,总规划面积399公顷。运用文献研读法、问卷调查法、现场调研法等方法对项目区域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进行分析,总结出项目区域所存在的问题,针对问题提出五态理念指导下的农业产业园生产性景观规划设计策略。根据策略将选区规划为“一带三廊四园区”的农业产业园生产性景观规划格局,并详细的进行项目选区的总体规划和分区规划,最终探索出选区五态理念指导下的农业产业园生产性景观规划设计的完整路径。此课题的研究可以为内蒙古其他区域的农业产业园生产性景观规划设计提供更加丰富的理论支撑和有效的实践经验借鉴。
刘晓羽[8](2019)在《延边苹果梨和库尔勒香梨发展现状调研报告》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延边苹果梨和库尔勒香梨都是北方特色梨品种,其产业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占据重要的位置。近年来延边苹果梨产业各环节都表现出与市场发展不相适应,不仅自身产业发展停滞不前,而且对主产区经济也产生严重的影响。延边苹果梨和库尔勒香梨在产业发展方面具有很多相似的基础条件,例如都具有独特的果实品质和育种价值,都是中国地理标志产品等。在生产栽培管理、品牌建设维护等方面,可以借鉴库尔勒香梨的成功经验,结合延边苹果梨发展的实际情况运用到延边地区苹果梨产业发展过程中。本文以延边苹果梨和库尔勒香梨发展现状为调研对象,通过综述国内外及延边苹果梨和库尔勒香梨产业发展情况及相关研究,查阅资料文献、深入现场考察、走访座谈等形式,利用农业统计等相关数据及文字描述,阐明黑龙江东宁、辽宁阜新、内蒙古巴彦淖尔、甘肃张掖等省外调查地区以及延边地区苹果梨和巴州地区库尔勒香梨在栽培历史、生产情况、果实品质、品种选育、经营、加工和销售贸易等方面的发展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基于实地调查结果,对苹果梨与库尔勒香梨发展现状进行综合比较分析,探讨得出延边苹果梨在生产发展中具备生产技术、资源、科技、交通方面的优势;栽培规划、果园管理、组织化程度、商品化处理、劳动力方面的劣势;政策指向、国家梨产业体系、文化旅游物流和电商行业发展方面的机遇;自然灾害、产业竞争、技术推广、品牌建设方面的威胁;构建SWOT矩阵,获得SO、WO、ST、WT四种战略选择,由此提出适合延边苹果梨产业发展的八个对策与建议,以期产业向着健康持续的方向发展。
苟爱萍[9](2018)在《贺兰山人面岩画的图像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是田野调查基础上的贺兰山人面岩画的图像学研究,通过前期的田野调查、资料掌握及熟悉,将贺兰山主脉各岩画点的人面岩画作为研究对象,对贺兰山人面岩画图像进行重新分类,并从图像母题视角阐释贺兰山人面岩画的图像意涵。贺兰山人面岩画调查资料丰富,以往研究者对贺兰山人面岩画已有一定程度的认识,但尚缺乏从贺兰山人面岩画图像母题视角的探索研究,同时,也尚未建立起岩画的图像学研究方法论。本文采用图像学研究方法,并从图像母题视域阐释贺兰山人面岩画的图像意涵,是岩画研究新方法的构建以及新视角的探索。本文以时间、空间为背景,以图像为线索,运用图像学研究方法,结合人类学、考古学、民族学材料及理论观点对贺兰山人面岩画的内涵意蕴、生成流变、空间场域等问题进行宏观及微观层面的探讨。从图像层面将中国各分布地区的人面岩画图像进行横向比较,阐述贺兰山人面岩画的独特性及中国人面岩画的多样性。论文绪论部分介绍研究缘起,研究范围,解释相关概念,梳理贺兰山人面岩画的研究动态及研究发展,介绍研究方法及创新点。第一章与第二章是贺兰山人面岩画的时间和空间背景,第一章以时间为线索对贺兰山周边的古生态环境变迁、史前人文环境、古代族群迁徙及经济文化类型进行纵向阐溯,旨在阐明贺兰山人面岩画分布地域的生态演变、文化发展及族群迁徙的整体状况,展现贺兰山地域古代人群的社会与文化形态。第二章从空间层面,分析贺兰山人面岩画场域内的多种神圣元素,这些神圣元素与人的行为实践、象征符号共同形塑贺兰山人面岩画的场域——神圣空间。第三章到第六章是主干部分,第三章从贺兰山人面岩画图像本体出发,运用图像学方法将贺兰山人面岩画主体图像依据图像构形元素划分为A、B、C、D四种类型。第四章运用图像学方法,从图像母题视角分层阐释图像核心构成元素与图像意涵。通过图史互证、图图互证,结合人面岩画个案,从视觉语义结构分解、分析岩画的图像内涵,揭示人面岩画图像背后的文化隐喻及思维认知。贺兰山A型人面岩画图像中包含有三种意涵:第一种A型一式人面岩画,包含眼睛元素的兽面崇拜、祖先崇拜及神灵崇拜三位一体,祖先、神灵及动物可以互相转化;第二种A型二式及三式人面岩画,表征神灵崇拜,蕴含有祖先崇拜思想;第三种A型四式人面岩画,表征祖先与神灵中间使者的巫师,具有半人半神性质。B型人面岩画为蕴含男性生殖涵义的祖先崇拜,无顶饰B型人面岩画为生殖崇拜的象征符号,有顶饰人面岩画带有神圣性,为祖先神的象征。C型人面岩画造型独特具有神巫色彩,为隐喻天神地只观念的神格面具。D型人面岩画的构形元素为女性生殖符号,与生殖巫术、丰产巫术、祈雨巫术相关,D型人面岩画表征女性生殖内涵。第五章以图像为线索,将贺兰山人面岩画放置于中国人面岩画大背景之中,从图像数量、技法、图像类型等角度对中国各分布地区的人面岩画进行整体比较,分析各分布地区人面岩画的异同性,阐明贺兰山人面岩画的独特性及中国人面岩画的多样性。第六章与人面岩画单点起源说进行理论对话,以第五章的图像比较为基础,进一步从人面岩画与人面文化的关系、人面岩画的文化时空区位进行宏观及微观讨论,论证中国人面岩画的多点生成,并延伸探讨了美洲人面岩画与中国人面岩画的文化关系。第七章从人类学、图像学角度对贺兰山人面岩画进行综合性讨论,论证贺兰山人面岩画的生成、流变及其巫术-宗教文化属性,阐述图史互证,图图互证在岩画阐释中的意义。结语部分总结贺兰山人面岩画图像类型、母题的复杂性及文化区位的特殊性,指出贺兰山人面岩画在中国人面岩画中的地位以及图像学研究方法在岩画研究中的启示与展望。
崔骁芃[10](2018)在《中国地区红脂大小蠹适生区及遗传多样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红脂大小蠹(Dendroctonus valens)原产于北美,是我国重要的外来林业入侵昆虫。1998年传入我国山西省,之后迅速扩散至周边省份。在我国寄主主要为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从入侵至今造成大量的油松死亡,给我国带来重大的经济损失。为了理清我国红脂大小蠢的遗传多样性与遗传结构,进一步找到其扩散机制,为下一步防治提供理论基础,本研究使用红脂大小蠹最新分布数据,基于Maxnet最大熵理论进行了适生区预测,基于线粒体COI序列、微卫星序列分子标记技术,分析了中国地区红脂大小蠹的遗传多样性及遗传结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更新了我国红脂大小蠹的最新分布范围:山西、陕西、河南、河北、辽宁、内蒙古、北京。地理坐标范围为 N35.31°-41.42°、E108.84°-118.94°,海拔 388m-1824m。(2)利用实地调查结合文献追溯获得的最新全国分布数据与文献中分布数据,基于当前气候条件与未来气候条件进行了红脂大小蠹的适生区预测。模型训练集与测试集的AUC值均为0.997。结果表明:当前气候条件下红脂大小蠹的适生范围主要为N30°-45°、E100°-125°,大部分都落在半干旱和半湿润地区。高适生区主要为山西、陕西、北京、辽宁、河北几个省份。预测得知红脂大小蠹下一步的扩散趋势为东北和西南两个方向,这两个方向包括吉林、黑龙江、四川等省份。未来气候条件下适生区有所缩小但东北部范围增大。两个结果都与实地调查情况相吻合,因此需要采取多种检疫措施阻止红脂大小蠹进一步向东北扩散,降低其扩散定殖的风险。(3)对采自内蒙赤峰、辽宁凌源(红脂大小蠹新分布点)、北京等8个地理种群82个样本的线粒体COI序列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中国红脂大小蠹种群单倍型数量较多,共出现23个,其中北方种群单倍型数量最多。存在一个共享单倍型H4,推断其可能为原始单倍型。北部种群以及山西沁水种群的单倍型多样性、单倍型数等遗传多样性指标较高,其单倍型多样性、核苷酸多样性平均值分别为0.82、0.01014,这说明中国地区红脂大小蠹的遗传多样性较高,可能是因为入侵时虫口数量较大,或者存在多次入侵的现象。此外,红脂大小蠹中国种群在贝叶斯系统发育树上聚为三枝。陕西延安、北京及内蒙赤峰种群聚在一枝,河北保定种群为一枝,山西沁水、辽宁凌源种群聚在一枝,所有红脂大小蠹中国种群和美国西部地区红脂大小蠹聚在一起,说明近年未有除美国西部外其它地理种群的红脂大小蠹入侵过中国。(4)基于9个微卫星位点,对中国地区红脂大小蠹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研究。研究选取的位点除A2外,全部为多态性位点,除位点A6外,多态信息含量值均大于0.25。不同种群中,山西吉县种群的各项遗传多样性参数都较高。本研究的所有种群均符合哈迪-温伯格平衡,但部分位点存在偏离哈迪-温伯格平衡的现象。山西沁水种群和辽宁凌源种群之间的遗传分化水平最低,河北保定和内蒙赤峰种群之间的遗传分化水平最高。使用邻接法构建中国地理种群系统发育树,聚类结果说明:北部的红脂大小蠢种群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但就全国范围看,未发现明显的聚类规律。使用邻接法构建中国种群与北美种群系统发育树,所有中国种群与美国西海岸种群聚在一起,这与基于线粒体COI序列的分析结果一致。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1 高营子村概况 |
| 2“立体发展”模式的概念 |
| 3 高营子村“立体发展”模式的实现 |
| 3.1 党建引领 |
| 3.2 农业产业 |
| 3.3 林果产业 |
| 3.4 畜牧产业 |
| 3.5 中药材种植产业 |
| 3.6 旅游产业 |
| 4 小结 |
| 1 产业发展现状 |
| 1.1 果树生产布局 |
| 1.1.1 露地果树 |
| 1.1.2 设施果树 |
| 1.2 种植面积、产量和产值 |
| 1.3 主要果树生产成本 |
| 1.3.1 露地果树 |
| 1.3.2 设施果树 |
| 1.4 主要果树经济效益 |
| 1.4.1 露地果树 |
| 1.4.2 设施水果 |
| 1.5 新品种和新技术应用 |
| 1.5.1 新品种 |
| 1.5.2 新技术 |
| 2 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
| 2.1 扶持项目和资金缺乏 |
| 2.2 科技水平总体不高 |
| 2.3 农资供应混乱 |
| 2.4 机械化水平低 |
| 3 产业发展对策 |
| 3.1 总体思路 |
| 3.2 目标任务 |
| 3.3 主要措施 |
| 3.3.1 优化品种结构 |
| 3.3.2 转变种植模式 |
| 3.3.3 健全产业标准化体系 |
| 3.3.4 培育标准化果园建设主体 |
| 3.3.5 建成优质安全果品生产基地 |
| 3.3.6 打造水果品牌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前言 |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 2.1 紫花苜蓿概述 |
| 2.1.1 起源与分布 |
| 2.1.2 紫花苜蓿的应用价值及草产量和畜牧现状 |
| 2.2 紫花苜蓿地上病害 |
| 2.3 紫花苜蓿根腐病 |
| 2.3.1 分布与危害 |
| 2.3.2 紫花苜蓿根腐病病原种类及症状 |
| 2.3.3 紫花苜蓿根腐病的防治 |
| 2.4 异茎点霉属研究进展 |
| 2.4.1 异茎点霉属的命名历史 |
| 2.4.2 异茎点霉属的分类 |
| 2.4.3 异茎点霉属真菌与寄主的关系 |
| 第三章 紫花苜蓿病害田间调查 |
| 3.1 前言 |
| 3.2 材料与方法 |
| 3.2.1 调查地信息及苜蓿栽培状况 |
| 3.2.2 调查方法与标本采集 |
| 3.3 结果 |
| 3.3.1 苜蓿地上病害 |
| 3.3.2 紫花苜蓿根腐病 |
| 3.4 讨论 |
| 3.5 小结 |
| 第四章 异茎点霉属(Paraphoma sp.)真菌的鉴定和致病性测定 |
| 4.1 前言 |
| 4.2 材料与方法 |
| 4.2.1 异茎点霉根腐病的田间症状、发病率和病情指数 |
| 4.2.2 紫花苜蓿异茎点霉根腐病病原菌的鉴定 |
| 4.2.3 病原菌的致病性测定 |
| 4.3 结果 |
| 4.3.1 异茎点霉根腐病的田间症状及发病率和病情指数 |
| 4.3.2 病原菌的分离和形态特征研究 |
| 4.3.3 系统发育分析 |
| 4.3.4 致病性测定 |
| 4.4 讨论 |
| 4.5 小结 |
| 第五章 根异茎点霉(P.radicina)的生物学特性和侵染途径 |
| 5.1 前言 |
| 5.2 材料与方法 |
| 5.2.1 不同培养基对菌落生长和产孢量的影响 |
| 5.2.2 不同碳、氮源对菌落生长的影响 |
| 5.2.3 温度对菌落生长和孢子萌发的影响 |
| 5.2.4 pH对菌落生长和孢子萌发的影响 |
| 5.2.5 菌丝和孢子致死温度的测定 |
| 5.2.6 传播途径的测定 |
| 5.3 结果 |
| 5.3.1 不同培养基对菌落生长和产孢量的影响 |
| 5.3.2 不同碳源和氮源对菌落生长影响 |
| 5.3.3 温度对菌落生长和孢子萌发的影响 |
| 5.3.4 pH对菌落生长和孢子萌发的影响 |
| 5.3.5 菌丝和孢子致死温度的测定 |
| 5.3.6 传播途径的测定 |
| 5.4 讨论 |
| 5.5 小结 |
| 第六章 根异茎点霉根腐病(P.radicina)的抗病品种筛选 |
| 6.1 前言 |
| 6.2 材料与方法 |
| 6.2.1 土壤灭菌及供试菌株和紫花苜蓿品种 |
| 6.2.2 孢子悬浮液的制备、育苗和接种 |
| 6.2.3 各指标数据的测定、抗根腐病综合评价和数据分析 |
| 6.3 结果 |
| 6.3.1 接种后症状、发病率和病情指数 |
| 6.3.2 各生长指标的测定 |
| 6.3.3 各指标的相关性分析和抗根腐病的综合评价 |
| 6.4 讨论 |
| 6.5 小结 |
| 第七章 主要结论与展望 |
| 7.1 结论 |
| 7.2 创新点 |
| 7.3 后续工作 |
| 参考文献 |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主要符号对照表 |
| 1 引言 |
| 1.1 植物耐寒性时空动态变化 |
| 1.1.1 时间序列上植物越冬的冷锻炼/脱锻炼过程 |
| 1.1.2 空间分布上植物对不同环境的冷适应 |
| 1.2 植物响应冷胁迫的分子机理 |
| 1.2.1 植物感知冷信号 |
| 1.2.2 参与冷信号转导的信使分子 |
| 1.2.3 ICE-CBF低温信号途径 |
| 1.2.4 不依赖于CBF的低温信号途径 |
| 1.2.5 冷响应基因的研究 |
| 1.3 应用转录组测序技术研究植物低温胁迫响应 |
| 1.3.1 转录组学研究的试验设计 |
| 1.3.2 低温诱导的转录变化 |
| 1.4 梅花耐寒性研究进展 |
| 1.4.1 梅花耐寒性特点 |
| 1.4.2 梅花耐寒机制的研究 |
| 1.5 梅花的北移驯化和区域试验 |
| 1.5.1 历史时期梅花的分布范围及北移驯化的尝试 |
| 1.5.2 耐寒梅花品种在“三北”地区的区域试验 |
| 1.6 研究目的、意义、内容和技术路线 |
| 1.6.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 1.6.2 研究内容 |
| 1.6.3 研究技术路线 |
| 2 梅花品种的耐寒性评价和对低温胁迫的生理响应研究 |
| 2.1 材料与方法 |
| 2.1.1 试验点基本情况 |
| 2.1.2 试验材料 |
| 2.1.3 田间试验方法 |
| 2.1.4 低温胁迫下梅花的生理响应实验方法 |
| 2.2 结果与分析 |
| 2.2.1 各试验点梅树越冬的田间评价 |
| 2.2.2 人工控制条件下梅花对低温胁迫的生理响应 |
| 2.3 讨论 |
| 2.3.1 梅花在“三北”地区的露地越冬 |
| 2.3.2 低温胁迫对梅花生理指标的影响 |
| 2.3.3 ‘送春’在北京、赤峰、公主岭三地的越冬性差异 |
| 2.4 小结 |
| 3 基于RNA-seq的梅花响应低温胁迫的基因表达模式研究 |
| 3.1 材料与方法 |
| 3.1.1 试验材料 |
| 3.1.2 试验点基本情况 |
| 3.1.3 试验点的日温度测定 |
| 3.1.4 取样点选择 |
| 3.1.5 取样部位与方法 |
| 3.1.6 测序流程与方法 |
| 3.1.7 差异表达基因分析方法 |
| 3.1.8 转录组测序数据的RT-qPCR验证实验 |
| 3.1.9 室内控制条件下梅花ICE和 CBF基因低温响应的表达分析 |
| 3.2 结果与分析 |
| 3.2.1 越冬期间的日温度变化 |
| 3.2.2 差异表达基因的比较分析 |
| 3.2.3 差异表达基因的GO富集分析 |
| 3.2.4 差异表达基因的KEGG通路富集分析 |
| 3.2.5 冷锻炼和脱锻炼时期低温胁迫响应的关键基因鉴定与分析 |
| 3.2.6 转录组数据的RT-qPCR验证 |
| 3.3 讨论 |
| 3.4 小结 |
| 4 梅花TIFY家族的全基因组鉴定和低温响应分析 |
| 4.1 材料与方法 |
| 4.1.1 多物种TIFY基因家族成员鉴定 |
| 4.1.2 系统进化分析 |
| 4.1.3 基因结构和Motif分析 |
| 4.1.4 染色体定位 |
| 4.1.5 基因复制分析 |
| 4.1.6 基于RNA-seq的梅花TIFY基因在不同组织和低温逆境的表达分析 |
| 4.1.7 基于RT-qPCR的梅花JAZ基因低温响应的表达分析 |
| 4.2 结果与分析 |
| 4.2.1 梅花和拟南芥、苹果、杏的TIFY基因家族的成员鉴定 |
| 4.2.2 梅花和拟南芥、苹果、杏的TIFY系统进化分析 |
| 4.2.3 梅花TIFY基因结构和保守基序分析 |
| 4.2.4 梅花TIFY基因染色体定位和基因复制分析 |
| 4.2.5 基于RNA-seq的梅花TIFY基因在不同器官中的表达分析 |
| 4.2.6 基于RNA-seq的梅花TIFY基因表达分析 |
| 4.2.7 基于RT-qPCR的梅花JAZ基因在低温胁迫下的表达分析 |
| 4.3 讨论 |
| 4.4 小结 |
| 5 结论与展望 |
| 5.1 结论 |
| 5.2 特色与创新点 |
| 5.3 展望 |
| 参考文献 |
| 个人简介 |
| 第一导师简介 |
| 第二导师简介 |
|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1.引言 |
| 1.1 杨树腐烂病的研究概况 |
| 1.1.1 杨树腐烂病的病原菌 |
| 1.1.2 杨树腐烂病症状 |
| 1.1.3 杨树腐烂病的侵染循环 |
| 1.1.4 影响杨树腐烂病发生的因素 |
| 1.1.5 杨树腐烂病的综合防治 |
| 1.2 林业有害生物预测预报 |
| 1.3 在时-空尺度上研究植物病害流行的方法 |
| 1.3.1 扫描统计量(Scan statistic)的发展 |
| 1.3.2 扫描统计量的工作原理 |
| 1.4 物种适生区预测与有害生物风险性分析研究概况 |
| 1.4.1 物种适生区预测研究概况 |
| 1.4.2 有害生物风险分析研究概况 |
| 1.5 研究目的意义和主要研究内容 |
| 1.5.1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 1.5.2 研究目的 |
| 1.5.3 研究意义 |
| 1.5.4 研究内容 |
| 1.6 研究技术路线 |
| 2 研究区域概况 |
| 2.1 大兴安岭地区 |
| 2.2 呼伦贝尔护牧林区 |
| 2.3 松辽平原地区 |
| 2.4 小兴安岭地区 |
| 2.5 长白山脉地区 |
| 3 中国东北地区不同类型区域对杨树腐烂病流行的影响 |
| 3.1 数据获取 |
| 3.1.1 测报数据 |
| 3.1.2 NDVI数据 |
| 3.2 材料与方法 |
| 3.2.1 杨树腐烂病的发生与纬度和海拔的关系 |
| 3.2.2 杨树腐烂病的发生与不同森林经营区的关系 |
| 3.2.3 杨树腐烂病发生与不同功能区的关系 |
| 3.3 结果与分析 |
| 3.3.1 杨树腐烂病在不同纬度与海拔地区的流行趋势 |
| 3.3.2 杨树腐烂病在不同森林经营区的流行趋势 |
| 3.3.3 杨树腐烂病在不同功能区的流行趋势 |
| 3.4 小结与讨论 |
| 4 中国东北地区杨树腐烂病时空传播与聚集效应 |
| 4.1 数据获取 |
| 4.2 材料与方法 |
| 4.3 结果与分析 |
| 4.3.1 杨树腐烂病整体发生趋势 |
| 4.3.2 杨树腐烂病分县区发生趋势 |
| 4.3.3 杨树腐烂病时空分布规律 |
| 4.3.4 杨树腐烂病空间聚集效应 |
| 4.3.5 杨树腐烂病时空聚集效应 |
| 4.4 小结与讨论 |
| 5 中国东北地区杨树腐烂病潜在分布区预测及风险性分析 |
| 5.1 数据获取 |
| 5.1.1 测报数据 |
| 5.1.2 生物气候数据 |
| 5.2 材料与方法 |
| 5.2.1 潜在分布区预测分析 |
| 5.2.2 风险性分析 |
| 5.3 结果与分析 |
| 5.3.1 潜在分布区预测分析 |
| 5.3.2 风险性分析 |
| 5.4 小结与讨论 |
| 6 主要结论与创新 |
| 6.1 主要结论 |
| 6.2 主要创新 |
| 6.3 研究展望 |
| 参考文献 |
| 个人简介 |
| 导师简介 |
|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研究背景 |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 1.2.1 研究目的 |
| 1.2.2 研究意义 |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 1.3.3 研究述评 |
| 1.4 研究内容 |
| 1.5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 1.5.1 研究方法 |
| 1.5.2 技术线路 |
| 第二章 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
| 2.1 概念界定 |
| 2.1.1 肉羊及肉羊产业 |
| 2.1.2 效率及技术效率 |
| 2.2 理论基础 |
| 2.2.1 经济增长理论 |
| 2.2.2 规模经济理论 |
| 2.2.3 技术效率的测算方法理论 |
| 第三章 翁牛特旗地区肉羊养殖产业发展现状 |
| 3.1 翁牛特旗肉羊养殖条件 |
| 3.1.1 翁牛特旗自然地理条件 |
| 3.1.2 翁牛特旗资金技术条件 |
| 3.1.3 翁牛特旗从业人员条件 |
| 3.1.4 翁牛特旗政府政策条件 |
| 3.2 翁牛特旗肉羊养殖经营现状 |
| 3.2.1 翁牛特旗肉羊养殖市场情况 |
| 3.2.2 翁牛特旗养殖户(场)头数及分布状况 |
| 3.2.3 肉羊养殖销售情况 |
| 3.3 翁牛特旗肉羊养殖面临问题 |
| 3.3.1 饲养管理技术有待提高 |
| 3.3.2 肉羊养殖中医疗技术水平比较薄弱 |
| 3.3.3 养殖群体不稳定 |
| 3.3.4 生产要素不够完善 |
| 3.3.5 需求条件的制约因素 |
| 3.3.6 规模养殖品种杂,品牌化低 |
| 3.3.7 市场与政府政策不完善 |
| 第四章 翁牛特旗肉羊养殖技术效率实证分析 |
| 4.1 不同养殖规模技术效率测算 |
| 4.1.1 技术效率数据来源说明 |
| 4.1.2 样本特征 |
| 4.1.3 投入产出指标体系 |
| 4.1.4 技术效率测算结果与分析 |
| 4.2 肉羊养殖技术效率影响因素分析 |
| 4.2.1 Tobit模型简介 |
| 4.2.2 Tobit模型结果与分析 |
| 4.3 本章小结 |
| 第五章 政策建议 |
| 5.1 鼓励适度规模经营,推进养殖模式升级 |
| 5.2 加强监管,推进肉羊养殖合作组织规范化发挥规模效益 |
| 5.3 加强技术培训,提高养殖户科学文化素质 |
| 5.4 完善的肉羊良种育繁推体系,提高整体肉羊养殖技术效率 |
| 5.5 建立科学的肉羊养殖扶持政策体系,规范草场等生产资料流通政策 |
| 第六章 研究总结与研究展望 |
| 6.1 研究结论 |
| 6.2 研究展望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致谢 |
| 摘要 |
| 1 绪论 |
| 1.1 研究背景 |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 1.3 研究内容 |
| 1.4 研究方法 |
| 1.5 技术路线 |
| 1.6 国内外研究动态 |
| 2 相关概念及理论研究 |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 2.1.1 五态理念 |
| 2.1.2 农业产业园概念 |
| 2.1.3 生产性景观概念 |
| 2.1.4 五态理念与生产性景观的联系 |
| 2.2 相关理论研究 |
| 2.2.1 人居环境科学导论可借鉴的理论 |
| 2.2.2 景观生态学原理可借鉴的理论 |
| 2.2.3 美学原理可借鉴的理论 |
| 2.2.4 经济学原理可借鉴的理论 |
| 3 农业产业园生产性景观规划设计案例分析 |
| 3.1 慈溪农业产业园 |
| 3.2 芝加哥艺术之田 |
| 3.3 芬德霍恩生态农业园 |
| 4 赤峰市元宝山区生产性景观营造研究 |
| 4.1 元宝山区概况 |
| 4.2 元宝山区生产性景观类别 |
| 4.3 元宝山区生产性景观特征 |
| 4.4 元宝山区生产性景观发展动力 |
| 4.5 元宝山区生产性景观的设计手法 |
| 4.6 元宝山区生产性景观的设计理念 |
| 4.7 元宝山区农业产业园生产性景观规划策略 |
| 4.8 元宝山区农业产业园生产性景观规划原则 |
| 5 元宝山区农业产业园生产性景观规划研究 |
| 5.1 项目区域前期分析 |
| 5.1.1 场地范围和用地性质分析 |
| 5.1.2 场地民建和村落肌理分析 |
| 5.1.3 地形地貌和场地格局分析 |
| 5.1.4 场地植物和交通分析 |
| 5.1.5 场地特色产业分析 |
| 5.2 SWOT分析 |
| 5.3 元宝山区农业产业园生产性景观规划方案 |
| 5.3.1 项目区域平面图和鸟瞰图 |
| 5.3.2 项目区域规划设计格局 |
| 5.3.3 项目区域主要景观节点 |
| 5.3.4 项目区域分区规划设计 |
| 5.3.5 项目区域竖向规划 |
| 5.3.6 项目区域视域规划 |
| 5.3.7 项目区域交通规划 |
| 5.3.8 项目区域种植规划 |
| 5.3.9 项目区域服务设施规划 |
| 6 结论与不足 |
| 6.1 结论 |
| 6.2 不足 |
| 参考文献 |
| 英文摘要 |
| 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第一章 延边苹果梨与库尔勒香梨发展现状调查对比分析 |
| 1.1 栽培历史及分类地位 |
| 1.2 栽培情况及适栽区域 |
| 1.2.1 苹果梨栽培面积与产量 |
| 1.2.2 库尔勒香梨栽培面积与产量 |
| 1.2.3 适栽培区域及优势产区 |
| 1.3 果实品质及育种价值 |
| 1.3.1 品质特性概述 |
| 1.3.2 品种选育 |
| 1.3.3 新品种市场应用推广 |
| 1.4 果园管理现状 |
| 1.4.1 苹果梨果园管理现状 |
| 1.4.2 库尔勒香梨果园管理现状 |
| 1.5 经营模式 |
| 1.5.1 苹果梨的经营模式 |
| 1.5.2 库尔勒香梨的经营模式 |
| 1.6 商品化处理与贮藏加工 |
| 1.6.1 苹果梨商品化处理与贮藏加工 |
| 1.6.2 库尔勒香梨商品化处理与贮藏加工 |
| 1.6.3 加工产品发展 |
| 1.7 销售与国际贸易 |
| 1.7.1 销售价格 |
| 1.7.2 销售区域和销售渠道 |
| 1.8 品牌建设现状 |
| 1.8.1 延边苹果梨品牌建设现状 |
| 1.8.2 库尔勒香梨品牌建设现状 |
| 第二章 基于调查结果的延边苹果梨产业发展SWOT分析 |
| 2.1 SWOT模型构建 |
| 2.1.1 延边苹果梨产业优势分析 |
| 2.1.2 延边苹果梨产业劣势分析 |
| 2.1.3 延边苹果梨产业机遇分析 |
| 2.1.4 延边苹果梨产业挑战分析 |
| 2.2 SWOT矩阵分析 |
| 第三章 延边苹果梨产业发展对策与建议 |
| 3.1、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
| 3.2、建立新的苹果梨产销模式 |
| 3.3、合理规划苹果梨栽培区域 |
| 3.4、提高苹果梨产业组织化程度 |
| 3.5、提高苹果梨果实品质 |
| 3.6、加强苹果梨栽培技术推广,培养技术型人才 |
| 3.7、加强苹果梨品牌建设,提高市场知名度 |
| 3.8、推进科技成果转化,提升苹果梨价值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绪论 |
| 第一节 研究缘起、研究对象及地域 |
| 一、贺兰山人面岩画研究缘起 |
| 二、研究对象及范围 |
| 三、研究地域 |
| 第二节 研究综述 |
| 一、综合性研究中对贺兰山人面岩画的综合探讨 |
| 二、贺兰山人面岩画专题性研究 |
| 第三节 研究目的、方法及创新点 |
| 一、研究目的 |
| 二、研究方法 |
| 三、创新点 |
| 第四节 贺兰山岩画田野调查 |
| 第一章 贺兰山周边区域生态人文背景研究 |
| 第一节 古生态环境及环境变迁 |
| 第二节 贺兰山周边史前人文环境 |
| 第三节 古代族群迁徙及经济文化类型 |
| 小结 |
| 第二章 贺兰山人面岩画的空间场域研究 |
| 第一节 山岳、岩石、水之神圣性 |
| 第二节 神圣空间——人、人面岩画及场域的互动关系 |
| 小结 |
| 第三章 贺兰山人面岩画主要图像类型及风格分析 |
| 第一节 贺兰山人面岩画的分布与图像特征 |
| 第二节 贺兰山人面岩画图像类型与风格 |
| 一、A 型人面(眼睛为同心圆或圆穴形元素的人面岩画) |
| 二、B 型人面( (?)式、 (?)式、 (?)式元素人面岩画) |
| 三、C 型人面( (?)、(?) 形元素人面岩画) |
| 四、D 型人面(核形元素人面岩画) |
| 小结 |
| 第四章 贺兰山人面岩画图像意涵研究 |
| 第一节 A型人面岩画图像意涵分析 |
| 一、同心圆形眼睛元素分析——眼睛崇拜 |
| 二、A 型人面岩画分析——祖先神灵崇拜(有轮廓◎◎、●●眼睛人面) |
| 三、A型人面岩画意涵总结 |
| 第二节 B型人面岩画图像意涵分析 |
| 一、 (?)、(?) ,(?)元素分析——男性生殖崇拜 |
| 二、B 型人面岩画分析——生殖崇拜及祖神崇拜( (?)、(?) 、 (?)元素人面) |
| 三、B型人面岩画意涵总结 |
| 第三节 C型人面岩画图像意涵分析 |
| 一、(?)、(?)元素分析——生殖符号及天地宇宙观 |
| 二、C 型人面岩画分析——神灵崇拜及神格面具(无顶饰及有顶饰人面) |
| 三、C型人面岩画意涵总结 |
| 第四节 D形人面岩画图像意涵分析 |
| 一、核形元素分析——女阴符号 |
| 二、D 型人面岩画分析——生殖崇拜、丰产及祈雨巫术 |
| 三、D型人面岩画意涵总结 |
| 小结 |
| 第五章 与国内其他地区人面岩画图像的比较 |
| 第一节 图像类型、风格及构形元素比较 |
| 一、图像类型及风格 |
| 二、图像构形元素 |
| 第二节 图像数量及技法比较 |
| 一、图像数量 |
| 二、图像技法 |
| 第三节 载体、场域比较及人面岩画的关系探讨 |
| 一、各地区人面岩画的载体及场域 |
| 二、各地区人面岩画的关系分析 |
| 第四节 贺兰山人面岩画的独特性及中国人面岩画的多样性 |
| 一、贺兰山人面岩画图像的独特性 |
| 二、各地区人面岩画图像的多样性 |
| 小结 |
| 第六章 中国人面岩画的多点生成与文化交流 |
| 第一节 与人面岩画单点起源说的对话 |
| 一、单点起源说及其存疑性 |
| 二、人面岩画多点生成观 |
| 第二节 人面文化——时空区位与人面岩画的多点生成 |
| 一、人面岩画与人面器物图像的关系 |
| 二、各地区人面岩画的文化时空区位 |
| 第三节 人面岩画洲际传播交流的可能性探讨 |
| 小结 |
| 第七章 贺兰山人面岩画综合探讨 |
| 第一节 从人类学视域分析贺兰山人面岩画的生成与流变 |
| 第二节 巫术——宗教与贺兰山人面岩画 |
| 第三节 华夏文明为主体的多元交融与贺兰山人面岩画 |
| 第四节 图像——文本与岩画阐释及文化建构 |
| 小结 |
| 结语 |
| 一、贺兰山人面岩画在中国人面岩画中的地位 |
| 1.贺兰山人面岩画图像类型及意涵的复杂性 |
| 2.贺兰山人面岩画文化区位的特殊性 |
| 二、图像学方法在岩画研究中的启示及展望 |
| 1.对其他题材岩画图像研究的启示 |
| 2.岩画研究方法的反思及展望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致谢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 摘要 |
| Abstract |
| 1 前言 |
| 1.1 红脂大小蠹的生物学特性 |
| 1.2 红脂大小蠹的入侵与危害 |
| 1.2.1 红脂大小蠹的入侵扩散历史 |
| 1.2.2 红脂大小蠹的适应性与危害 |
| 1.3 入侵昆虫的适生区预测 |
| 1.4 红脂大小蠹遗传多样性的研究 |
| 1.4.1 种群的遗传多样性研究 |
| 1.4.2 种群遗传多样性影响因素 |
| 1.4.3 物种种群遗传多样性研究方法 |
| 1.4.4 红脂大小蠹种群遗传多样性的研究 |
| 1.5 研究目的及意义 |
| 1.6 技术路线 |
| 2 红脂大小蠹在中国的适生区预测 |
| 2.1 试验材料 |
| 2.1.1 软件与数据资料 |
| 2.1.2 环境因子 |
| 2.2 试验方法 |
| 2.2.1 获取最新分布数据 |
| 2.2.2 使用Maxent进行分析 |
| 2.2.3 使用ArcGIS进行结果处理 |
| 2.3 结果与分析 |
| 2.3.1 当前气候条件下适生区预测结果 |
| 2.3.2 未来气候条件下适生区预测结果 |
| 2.3.3 适生区预测结果分析 |
| 2.4 小结 |
| 3 基于线粒体基因标记的种群遗传多样性及遗传结构的研究 |
| 3.1 试验材料 |
| 3.1.1 试验材料采集 |
| 3.1.2 试剂 |
| 3.1.3 仪器 |
| 3.2 试验方法 |
| 3.2.1 基因组DNA提取 |
| 3.2.2 PCR扩增及测序 |
| 3.2.3 数据分析软件及方法 |
| 3.3 结果与分析 |
| 3.3.1 PCR产物电泳检测 |
| 3.3.2 基因序列的核苷酸组成 |
| 3.3.3 不同地理种群遗传多样性 |
| 3.3.4 基因序列单倍型及变异位点 |
| 3.3.5 不同地理种群的系统发育分析 |
| 3.4 小结 |
| 4 基于微卫星分子标记的种群遗传多样性及遗传结构的研究 |
| 4.1 试验材料 |
| 4.1.1 试验材料采集 |
| 4.1.2 试剂 |
| 4.1.3 仪器 |
| 4.2 试验方法 |
| 4.2.1 基因组DNA提取 |
| 4.2.2 PCR扩增及测序 |
| 4.2.3 PCR扩增产物检测 |
| 4.2.4 数据分析软件及方法 |
| 4.3 结果与分析 |
| 4.3.1 PCR产物的琼脂糖电泳检测 |
| 4.3.2 微卫星基因分型检测 |
| 4.3.3 微卫星位点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
| 4.3.4 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
| 4.3.5 不同地里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
| 4.4 小结 |
| 5 全文结论与讨论 |
| 5.1 研究结论 |
| 5.2 讨论 |
| 5.3 问题与展望 |
| 参考文献 |
| 个人简介 |
| 第一导师简介 |
| 第二导师简介 |
| 致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