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家静[1](2019)在《茶醋的发酵工艺及功能性研究》文中指出夏秋茶是相对于春茶而言的一大类茶,因其苦涩味重,品质较差,导致其利用率低,资源浪费较大。夏秋茶碎茶是茶叶加工中的副产物,其中仍含有丰富的营养成分和功效成分,具有很好的开发利用潜力。本论文以夏秋绿茶碎茶为主要原料,以酵母菌、醋酸菌为菌种,通过液体发酵制备得到一种兼具茶和醋特色的新型发酵产品——茶醋,对茶醋发酵工艺条件、澄清方法、产品品质指标、香气成分及功能性进行了综合研究,旨在为夏秋茶及其副产物的综合开发利用提供有效途径。研究的主要结果如下:(1)茶醋酒精发酵工艺研究:将夏秋绿茶碎茶用热水浸提后加入蔗糖及酵母菌进行酒精发酵,研究酵母菌种、料液比、粉碎目数、蔗糖添加量、酵母菌接种量对酒精发酵的影响,得到茶醋酒精发酵的最佳工艺条件为:以BV818为菌种,料液比为4:100,粉碎目数为60目,蔗糖添加量为15%,酵母菌接种量为0.9%。(2)茶醋醋酸发酵工艺研究:首先针对醋酸发酵过程中酸度不高的问题,研究添加葡萄糖、大米糖化液和安琪发酵营养盐三种营养物质对酸度提升的效果,结果表明使用安琪发酵营养盐的产酸效果最好。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发酵时间、发酵温度、醋酸菌接种量和初始酒精度对醋酸发酵的影响,通过正交试验得到茶醋醋酸发酵的最佳工艺条件为:初始酒精度为6%vol,发酵时间为12 d,醋酸菌接种量为9%,温度为28℃,验证其条件下得到的茶醋酸度为62.2 g/L,茶多酚含量为3.23 g/L。(3)茶醋澄清工艺研究:选用明胶、活性炭、壳聚糖、硅藻土和皂土五种澄清剂对发酵后的茶醋进行澄清试验,结果显示硅藻土澄清效果最好,酸度和茶多酚损失较少。进一步对硅藻土的添加量,静置时间和静置温度进行了正交优化试验,得到硅藻土的最佳澄清工艺条件为:硅藻土添加量为2.4 g/L,静置时间10 h,静置温度20℃。(4)茶醋品质分析及香气成分分析:对澄清后的茶醋进行感官指标、理化指标及卫生指标检测,均达到相关产品要求。对茶醋进行氨基酸检测分析,共检测到17种氨基酸,总含量为2.17 mg/mL,其中含7种必需氨基酸。又以茶汤为对比,对茶醋中的香气成分进行GC-MS分析检测,结果显示,茶汤中共检测出44种香气物质,其中13种醇类,17种醛类,1种酸类,9种酮类,二甲基硫,2-乙烷基-3,5-二甲基吡嗪,2-乙酰基吡咯,吲哚各一种。茶醋中共检测出51种香气物质,其中7种酯类,13种醇类,13种醛类,3种烷类,4种烯类,6种酸类,3种酮类,1种酚类,1种胺类。茶汤经发酵制成茶醋后,其香气成分更为丰富。(5)茶醋功能性研究:分别对茶醋的抗氧功能和抑菌功能进行研究,并与食醋和茶汤进行对比,结果显示,茶醋具有很好的抗氧化性能和抗菌性能。DPPH自由基清除率效果为茶醋>茶汤>食醋,清除率分别为98.7%、93.4%和92.3%。羟基自由基清除率效果为茶醋>茶汤>食醋,清除率分别为64%,53%和52%。超氧阴离子清除率效果为茶醋>茶汤>食醋,清除率分别为98.3%,97.7%,76.4%。铁还原力效果为茶醋>茶汤>普通食醋,吸光度值分别是1.99,1.97和1.23。抑菌试验中,三种产品对大肠杆菌均有抑制作用,抑菌效果茶醋>茶汤>食醋。对于金黄色葡萄球菌,三种产品都有一定抑制效果,抑菌效果茶汤>茶醋>食醋。对于白色念珠菌,三种产品没有明显抑菌效果。
侯晶[2](2019)在《农户契约农业参与行为及契约关系稳定性研究 ——基于时间偏好与风险偏好实验的实证分析》文中指出无论是从理论还是国际运行经验来看,契约农业在促进小农户与大市场的链接、降低农户市场风险、节约交易成本、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户增收和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等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然而,学者们对中国契约农业的现实考察发现,在契约实践过程中不断涌现出契约参与率低、违约率高等一系列问题,特别是契约关系稳定性方面令人堪忧。“参与率低”和“履约困难”等问题,已经成为制约中国农业产业化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同时也凸显了当前“龙头企业+农户”契约模式的推广对正处于深度转型期的中国而言,更具复杂性和艰巨性,并再次引发人们的思考:龙头企业带动型契约农业为何在中国难以有效实施?影响农户契约农业参与行为及契约关系稳定性的原因是什么?这是中国农业产业化政策需回答的现实问题。通过对大量文献的梳理发现,影响农户契约参与、违约的因素包括农户的特征、所处的交易环境、与农户特征和交易环境相关的交易特性以及产品属性和契约形式等。然而,已有文献的研究视角主要集中在市场风险、交易成本等外部因素的影响,而忽视了农户的个体内在特征(即代理人的行为偏好、贴现、风险态度等因素)。由于心理特征测量的困难性,尚缺乏从个体内在偏好等微观视角的专门分析,特别是没有基于农户行为动机背后的心理因素对农户契约参与和违约行为等作用机制进行深入分析。事实上,农户契约参与、违约、续约等行为决策本质上可以视为心理因素和外部因素共同作用下的经济行为决策,其中心理因素是行为发生的内因,对于行为决策的产生过程会产生系统性的影响。因此要深入探究农户契约参与、违约等行为的决策机制,需要融合心理因素和外部因素来构建其整体分析框架。行为经济学是传统经济学和认知心理学相结合的学科,仍将成本收益分析视为基本的逻辑分析方法,在此基础上引入心理“认知偏差”来分析行为主体的经济行为,试图在统一的逻辑分析框架下,探究心理因素和外部因素对个体行为决策的综合作用机制,能够较为有效的分析和预测行为主体的经济行为,提高经济学模型的现实解释力。基于以上考虑,本文立足于行为经济学视角,以时间偏好理论、前景理论及有限理性下的成本收益分析框架为基础,通过系统、深入的理论和实证分析,探究农户时间偏好和风险偏好对农户契约参与行为、违约行为与长期续约意愿的影响机制与路径,剖析异质性农户的行为决策的差异特点,解释中国契约农业实践中的农户契约参与及契约关系稳定性问题,为政府和龙头企业促进农户契约参与率、降低农户违约率、提高契约关系长期稳定性和保障农户收入制定相关政策、优化契约机制设计提供科学决策依据。在研究内容方面,本文按照契约农业中龙头企业与农户契约关系的发展过程,从契约签订、契约执行、契约延续三个层面,深入剖析了时间偏好和风险偏好对农户契约参与行为、农户违约行为、农户长期续约意愿的影响机制,进而建立了“个体偏好一契约参与—违约一续约”这一研究路径,为系统研究基于农户个体偏好视角的契约农业参与及契约关系提供了较为完整的逻辑分析框架。随后,采用实验经济学方法并构建贴现效用模型测量和估算农户的时间偏好和风险偏好,在此基础上采用计量方法围绕农户契约决策展开了一系列实证研究,从而深入系统地阐释了时间偏好和风险偏好对农户契约参与行为及契约关系稳定性的影响机制。本文主要的研究内容和相应研究结论归纳如下。(1)在对中国肉鸡产业链生产环节及契约农业发展的基本态势进行深入考察的基础上,采用计量方法实证分析当前契约农业模式对肉鸡养殖农户绩效的影响。首先在从总体层次上分析契约农业的农户收入效应,其次采用分位数回归进一步分析契约农业对不同收入层次农户绩效影响的差异性,为深入理解农户参与契约农业的行为决策提供基础和依据。该部分的研究结论显示:契约农业在整体上能够显着提升肉鸡养殖农户的收入水平,但对不同收入层次农户的影响存在较大差异性,即契约农业仅对低收入层次农户的收入具有显着的正向影响,并对欠发达地区农户的增收效应更为明显。此外,在生产合同模式下,龙头企业提供的技术指导和培训对契约农户的收入具有显着的促进作用。(2)基于实验经济学方法测度农户的时间偏好与风险偏好。首先分别设计农户的时间偏好实验与风险偏好实验,然后构建融合前景理论和准双曲线贴现理论的贴现效用模型,采用最大似然估计共同估算农户的时间偏好和风险偏好,进而对基于实验获取的偏好特征与农户现实中契约行为决策之间的关系进行初步探讨。对农户时间与风险偏好的估计结果发现:从总体上看,中国肉鸡养殖农户缺乏耐心且存在短视认知偏差、农户通常无法准确评估概率事件、并倾向于规避风险和损失;但是农户之间的时间偏好和风险偏好异质性较为明显。具体而言,与契约农户相比,独立养殖户整体具有更高的时间偏好和风险偏好程度,即更加缺乏耐心并富有冒险精神;与履约农户相比,违约农户具有更高的时间偏好和风险偏好程度;以及与具有长期续约意愿的农户相比,不愿意续约的农户具有,更高的时间偏好和风险偏好程度。(3)采用空间计量模型实证检验时间偏好和风险偏好对农户契约农业参与行为的影响,以及契约参与行为决策的空间溢出效应,并采用聚类分析方法对样本进行分类,探讨不同时间偏好和风险偏好类型的农户其契约参与决策的差异性。此外,进一步运用多变量Probit模型分析农户对契约属性的选择偏好。农户契约农业参与行为的实证分析结果表明:①时间偏好和风险偏好对农户契约参与行为均具有显着负向影响,即农户的短视认知偏差越小、耐心程度越高,以及农户的风险规避程度和损失规避程度越高、评估概率事件越准确,则农户参与契约农业的可能性越大。②农户契约参与行为存在空间相关性,即农户在做出契约参与决策时具有正相关的空间溢出效应,体现了农户行为决策的同群性。③考虑农户偏好异质性后发现,市场风险仅对时间偏好程度和风险偏好程度较低的农户的契约参与行为具有显着影响。即对于短视程度与冒险程度较低的农户而言,市场风险越大,农户参与契约农业的概率越大。④针对农户契约属性选择偏好的研究结果表明,时间偏好和风险偏好显着影响农户对契约条款的选择偏好。具体而言,短视程度和冒险程度越高的农户,越倾向于选择短期契约;而风险规避程度和损失规避程度越高的农户,更加偏好于具有固定价格条款及固定补贴方式的契约。(4)采用双变量Probit模型实证分析时间偏好和风险偏好对农户生产阶段违约和销售阶段违约的影响,并基于聚类分析方法研究异质性偏好农户的违约行为决策的差异特点。此外,进一步基于交易成本角度分析时间偏好和风险偏好对不同群体农户违约行为的影响。农户违约行为的实证分析结果表明:①时间偏好和风险偏好对农户生产阶段和销售阶段的违约行为均具有显着正向影响。具体而言,农户短视认知偏差越大、耐心程度越小,以及农户的风险规避程度越低,则农户违约的概率越大;并且与销售阶段的违约行为相比,农户生产阶段的违约行为受时间偏好和风险偏好的影响程度更明显。②考虑农户偏好的异质性后发现,交易成本和专用性资产仅对时间偏好程度和风险偏好程度较低的农户的违约行为具有显着影响,这表明农户的短视态度和风险倾向削弱了交易成本、专用性资产等传统机制对契约稳定性的作用。③考虑农户交易成本异质性后发现,时间偏好和风险偏好对不同交易成本农户违约行为的影响程度具有差异性。相对而言,养殖场距离龙头企业较近的农户,其违约行为决策受到风险偏好的影响较大,而养殖场距离龙头企业较远的农户,其违约行为决策受到时间偏好的影响较大。(5)在考虑时间偏好与风险偏好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入感知价值理论中的两个重要变量——感知利益和感知风险,采用结构方程模型检验和分析时间偏好、风险偏好和感知价值对农户续约意愿的影响机理,并考虑了感知价值在农户个体偏好与续约决策之间的中介作用。此外,进一步以农户的生产规模特征为调节变量,通过分群组结构方程模型深入挖掘农户续约决策的差异。农户续约意愿的实证分析结果表明:①感知利益和感知风险显着影响农户的续约意愿。具体而言,农户对契约农业参与绩效的感知程度越高,以及对契约农业参与成本或风险的感知程度越低,则其续约意愿越强烈;且与感知利益相比,农户对契约参与的风险感知对农户续约意愿的影响更为明显。②时间偏好和风险偏好显着负向影响农户的续约意愿,表明农户的短视程度和冒险程度越高,则越不倾向于长期续约。并且农户的时间偏好和风险偏好对感知利益的影响均显着,表明农户的感知利益对个体偏好和续约意愿间的关系产生中介作用。③进一步的分群组分析结果发现,时间偏好、风险偏好和家庭禀赋潜变量显着影响中小规模农户的续约意愿,但对大规模农户的作用不明显。基于上述研究结论,本文建议加强对契约执行的监管力度、提高契约条款的透明度,引导龙头企业制定有利于农户的具有多样化属性的契约;基于农户的时间偏好和风险偏好特性完善契约农业的履约约束机制,设计有利于增加农户当期履约收益和短期违约成本的制度等;加强欠发达地区契约农业宣传,提高小规模农户对契约农业的认知的同时,进一步加强契约农业的示范作用,发挥正向空间溢出效应;积极扶持和推进契约农业组织模式创新和发展,建立合理的盈余分配制度和风险分担机制,健全农业保险体系;并提出相关具体政策建议。
葛雯[3](2018)在《明清时期畜禽饲料及其利用研究》文中认为饲料作为畜禽的营养来源,是其生长的重要条件。自人类开始圈养畜禽,饲料便应运而生,人们积极探索各类饲料,并在长期实践中优化饲料的加工处理、保存及利用方式,饲料系统因而不断完善。明清时期,畜禽饲料迎来发展迅速的阶段,这主要归因于当时的社会经济、畜牧业、农学的发展都为其提供了机遇。明清时期饲料的种类迅速增加,人们大力开辟畜禽饲料资源,只要无毒无害且能够饱腹都可作为畜禽的食物。与此同时,饲料加工方式有了较大的发展,首先,人们不再拘泥于过往单一的饲料处理方式,更加普遍的利用发酵法来处理常见的青饲料;其次,饲料配方的应用更加广泛,人们根据畜禽所需的营养将不同饲料进行搭配,促进了畜禽饲料品种的增加。这对于饲料适口性的改良、营养的均衡作出了贡献。明清时期的饲料利用方式呈现多元化,喂饲畜禽作为饲料最主要的利用方式。在这一时期向着精细化的方向发展,人们逐渐抛却将畜禽作为工具使用的想法,开始提倡与畜禽“互惠互利,力求共赢”的相处模式。农家为实现这一想法,积极探索着自身、环境、科学与畜禽饲料的关系,将畜禽饲料的利用与肥料的使用结合起来,实现了生产资源使用率的优化,创造了古代生态农业的基本模式。同时,农民与学者创造性的将中草药加入畜禽饲料中,使得饲料在能够让畜禽饱腹的同时,兼具预防疾病、促进生长的作用,由此畜禽饲料的利用对该时期兽医学理论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明清时期,畜禽饲料的利用方式上更加灵活多变,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充分代表了古代劳动者们的智慧。而畜禽饲料在明清时期所取得的发展亦带来极为显着的影响。人们在自然环境的制约下,根据现有的资源积极筛选合适的畜禽品种,形成富有时代特点的畜牧产业结构。以经济为出发点进行的畜禽养殖带动了家庭畜牧业的发展,也使得这一时期的畜牧技术有较大提高。
王飞[4](2016)在《油茶籽水酶法提油废水提取糖萜素的工艺研究》文中指出水酶法是近些年来新兴的一种提油方法,它具有条件温和、安全绿色的优点。利用水酶法提取油茶籽油会同步产生大量废水,这些废水中含有茶皂素、多糖、多肽、茶多酚等营养物质,因此回收废水既能提高油茶籽综合利用价值,又能避免污染环境。本课题以废水为原料,利用滤布粗滤,纳滤浓缩后进行喷雾干燥,得到糖萜素,并研究糖萜素对小鼠免疫能力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这将提升水酶法工艺提油的经济效益,提高油茶籽的利用价值,研究糖萜素的作为饲料添加剂的对动物的作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选购市面上几种主要关于固液分离的滤布,结合粒径分布,测试其对废水的过滤情况,结果表明通过几种滤布组合均能过滤掉废水中70%以上的固体残渣,其中,型号“3927+3927”滤布过滤效果最好,能滤掉废水中77.69%的固体残渣,型号“758+3927”过滤速度最快,结合效率与效果,选定“758+3927”作为最佳过滤滤布组合。通过对比不同滤布组合的滤液和废水的粒径分布发现,对于直径在10μm左右及以下的杂质,滤布很难过滤掉,对于颗粒直径在40μm上的杂质,滤布能将其中的80%的杂质过滤掉。选用截留分子量为1000Da和300Da的纳滤膜,纯水通量测试发现压力和温度对纳滤膜的膜通量有着重要的影响,压力或者温度增加时,膜通量也随之变大。确定了纳滤浓缩工艺,在循环流量406L/h,操作压力11MPa,操作温度35℃时膜通量最大。经过纳滤浓缩后的废水进行喷雾干燥,得到的产品符合糖萜素国标,其中总皂甙含量44%46%,总糖33%49%,粗蛋白7%10%,干燥失重率1%3%,粗灰分4%6%。设置添加药剂量为低(300mg/kg)、中(600mg/kg)、高(900mg/kg)三组,将糖萜素添加到动物饲料中,以盐酸左旋嘧啶作为阳性对照组,以昆明雄性小鼠为实验对象,喂养周期60天,研究糖萜素作为饲料添加剂对小鼠免疫能力和肝脏抗氧化能力的作用。通过测量小鼠血清中免疫球蛋白A(IgA)、免疫球蛋白E(IgE)、免疫球蛋白G(IgG)、白细胞介素-2(IL-2)的含量和肝脏抗氧化指标丙二醛(MDA)、谷胱甘肽(GSH)含量,结果表明糖萜素可以在不同程度提升各项指标,其中喂养低、中、高剂量糖萜素的组IgA含量分别比空白对照组显着提高了31.93%、47.52%、52.22%;对于IgE含量的影响,糖萜素低剂量组、糖萜素中剂量组相显着提高了16.63%和16.93%;对于IgG含量,糖萜素低剂量组相比对照组在IgG含量有显着性差异,提高了22.20%,中、高剂量组提高了12.25%和6.07%,没有显着性差异;对于IL-2,糖萜素低剂量组在白细胞介素IL-2的显着提高了24.71%,糖萜素中、高剂量组相比空白对照组提高了12.31%、13.25%,显着性不明显(P>0.05)。通过测量小鼠肝脏组织液中的MDA空白对照组和阳性对照组显着高于糖萜素添加(P<0.05),而糖萜素添加组之间没有显着性差异。糖萜素中剂量添加组的GSH含量显着大于空白对照组和阳性对照组,这表明糖萜素提糖萜素在一定程度提高肝脏抗氧化能力。
李晶[5](2010)在《绿茶粉对老年犬体重、血清生化指标、抗氧化能力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绿茶在国内外的食品、化工、医药、水产等领域得到广泛开发和利用,并取得了显着的经济效益。我国作为茶叶生产大国,绿茶产品资源十分丰富。同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饲养宠物犬的家庭愈来愈多,宠物犬的健康愈来愈受到人们的关注,鉴于绿茶粉在猪、鸡等家畜家禽上取得了显着的效果,本试验从保健老年犬方面考虑,在老年犬日粮中添加绿茶粉,研究其对老年犬体重、血清生化指标、抗氧化能力及免疫功能的影响。试验分四部分进行:一、绿茶粉对老年犬摄食量和体重的影响老年犬日粮中添加1OOOmg/kg,2000mg/kg和4000mg/kg绿茶粉,研究其对老年犬摄食量和体重的影响。结果表明:绿茶粉的添加对老年犬的摄食量没有抑制,但4000mg/kg绿茶粉对老年犬的体重有降低的作用。二、绿茶粉对老年犬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试验选取64头10岁左右的老年犬,分为4个处理组,每组16头。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试验1、2、3组在基础日粮中分别添加1OOOmg/kg、2000mg/kg、4000mg/kg的绿茶粉,试验期30天,探索绿茶粉对老年犬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日粮中添加绿茶粉2000mg/kg和4000mg/kg组,甘油三酯含量分别下降了16.9%和25.35%。饲喂绿茶粉组总胆固醇含量呈下降趋势,含量分别降低了15.21%、15.53%、26.38%,高剂量组差异极显着(P<0.01)。2000mg/kg绿茶粉组葡萄糖水平降低了8.46%,差异不显着(P>0.05)。2000mg/kg绿茶粉组老年犬的高密度脂蛋白含量较对照组升高了16.56%,差异显着(P<0.05),同时降低了低密度脂蛋白的含量,但效果不显着。随着添加绿茶粉比例的升高,血清中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含量呈降低趋势,除1000mg/kg组外其他处理均显着降低(P<0.05)。除1000mg/kg组外其他试验组与对照组总胆红素差异极显着(P<0.01)。添加2000mg/kg、4000mg/kg组血清中总胆红素分别降低了19.65%和21.20%。添加绿茶粉组血清中肌酐水平明显降低,差异显着(P<0.05)。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分别降低了14.40%、36.00%、33.53%。血清中尿素氮、尿酸各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均有降低,但效果不显着(P>0.05)。三、绿茶粉对老年犬抗氧化能力影响老年犬日粮中添加1000mg/kg、2000mg/kg和4000mg/kg绿茶粉,研究其对老年犬抗氧化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能显着提高老年犬血清中SOD活力(P<0.05)、GSH-Px活力(P<0.01),并能明显降低血清中MDA含量(P<0.05)。添加2000mg/kg和4000mg/kg绿茶粉组老年犬血清中SOD活力显着提高(P<0.05),分别提高8.38%和8.28%。试验1,2,3组GSH-Px较对照组升高14.37%、18.38%和20.86%,试验2,3组与对照组差异极显着(P<0.01)。2000mg/kg绿茶粉组降低MDA含量达17.00%。中高剂量组间差异不显着,高剂量组没有起到明显的增强作用。表明老年犬日粮中添加一定量的绿茶粉能够提高机体抗氧化能力。四、绿茶粉对老年犬免疫功能的影响老年犬日粮中添加1OOOmg/kg,2000mg/kg和4000mg/kg绿茶粉,研究其对老年犬免疫功能的影响。结果显示,添加量为2000mg/kg时,T淋巴细胞转化率达到最高,与对照组相比,提高了47.83%(P<0.05)。低添加量绿茶粉(1OOOmg/kg)降低了老年犬血清中溶菌酶的含量,差异不显着(P>0.05),但2000mg/kg和4000mg/kg绿茶粉处理组溶菌酶含量分别提高了32.76%(P<0.01)和19.39%(P<0.01)。绿茶粉的添加对血清中总蛋白、球蛋白、白蛋白、白球比没有显着性影响。
靳延平[6](2009)在《中国原料乳质量安全管理体系研究 ——以呼和浩特市为例》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人类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人们对于食品安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乳品作为我国人均消费量增长最快的食品之一,安全问题不容忽视。我国奶业在高速发展,但连接发生的乳品安全事件充分暴露了生鲜乳生产环节的“短板”,奶源已成为乳业发展的瓶颈。原料乳(即生鲜乳,以下同)的质量安全攸关消费者的健康、生命,攸关公众对经济和社会安全的预期,攸关奶农及相关产业农民的收入。“三聚氰胺”事件的爆发,给我国奶业带来了巨大冲击。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奶业正逐渐恢复。但长期以来积累的许多深层次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性解决。因此,对生鲜乳质量安全管理体系的研究,不仅具有理论意义,而且在实践上可以为我国生鲜乳乃至食品质量安全管理提供指导。目前,国内外学者对食品及乳品安全问题进行了不少研究,取得了不少成果。但是,还缺乏对生鲜乳质量安全及其管理体系进行深入、系统的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为了从源头上探索消除生鲜乳质量不安全因素的对策和措施,本文在对生鲜乳质量安全管理体系进行理论分析和借鉴国外生鲜乳质量安全保障实践的基础上,以我国生鲜乳需求行为的分析为切入点,探讨安全生鲜乳的供给问题,进而探讨我国生鲜乳质量安全管理体系的建设。由于内蒙古是我国乳品生产、加工、消费的主要省区之一,呼和浩特市已被命名为“中国乳都”,因此,以呼和浩特市的消费者、奶户(场)、乳品加工企业为例,在分析内蒙古及呼和浩特市奶业现状、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基本思路和对策,具有一定代表性和典型性。本文基于对微观经济主体——消费者的需求、奶牛养殖户的质量安全管理行为、奶站的行为——的分析来把握生鲜乳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建设这一宏观命题,分别对消费者的需求行为和生产者的质量安全管理行为进行实证研究,从法律法规、标准体系、管理体制、检验检测体系、认证和质量追朔体系、信息体系、预警机制、利益分配机制、竞争机制、技术支撑体系和服务体系的角度,提出了我国生鲜乳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建设的基本思路和政策措施。通过研究,得出的主要结论和建议:经过分析,揭示出生鲜乳质量安全管理,需要政府干预和市场手段的有机结合;在今后一定时期内,我国奶牛养殖方式的基本国情还将是以散养为主,我国生鲜乳重量安全政策的制定要此为基础;提高奶农组织化程度不可急于求成;我国对生鲜乳质量安全的管理以政府部门为主,已基本构建了生鲜乳质量安全管理体系;三聚氰胺”事件的发生,为奶业通过整顿向更高层次迈进提供了难得的契机。建议全社会都要把生鲜乳生产作为一项战略资源来抓,政府在本级财政预算内安排“奶农安全生鲜乳发展基金”,分散与规模化要辩证统一,大力发展有计划、分层次、多元化的的养殖组织,发展无公害奶业和有机奶业,提升政府监管生鲜乳重量安全的执行力。
冯善祥[7](2009)在《“羊宝”对小尾寒羊生产性能及免疫功能的影响研究》文中指出本研究为了提高小尾寒羊增重速度,增强机体的免疫能力,结合中兽医学传统理论和现代医学研究进展,以益补气血、扶正固本、健脾开胃为原则,结合免疫学、现代中药药理学以及小尾寒羊的消化生理特点,在多次筛选试验的基础上,用具有补气升阳、固表止汗、利水消肿、脱毒生肌等免疫调节作用的中草药黄芪和具有消食健胃、活血化瘀、行气消积作用的山楂为主药,优化组合成适于小尾寒羊的中草药饲料添加剂配方——“羊宝”。其目的是寻求在小尾寒羊饲料中添加不同剂量的“羊宝”对小尾寒羊生产性能和免疫功能的影响,筛选出“羊宝”最佳添加量,对以后小尾寒羊的饲养提供科学依据。试验选用优良的中药材,按照“羊宝”组方配制,经粉碎,过60目筛,混匀,密封保存备用。选择健康的断奶小尾寒羊公母各20只,采用随机分组法,分为1个对照组和4个试验组,每组8只,公母各半。对照组不添加中草药,4个试验组分别添加0.5%、1%、1.5%、2%的“羊宝”,在相同饲养条件下进行试验,预饲期15天,正试期60天。测量其始重、末重、平均日增重、平均采食量、料重比等指标。每组剖杀1只,测量其胸腺、脾脏重,计算胸腺、脾脏指数,检测血液指标。应用SPSS11.0统计分析软件,采用方差分析法对各组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如下:(1)“羊宝”添加量0.5%、1.0%、1.5%和2.0%的组平均日增重分别比对照组提高了31.23%、53.00%、61.57%和61.84%,其中添加量1.5%的组饲料干物质/增重与精料/增重比对照组分别降低了67.10%和47.65%。(2)饲料中分别添加“羊宝”0.5%、1.0%、1.5%和2.0%的试验组,小尾寒羊对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干物质的消化率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其中添加“羊宝”量1.5%的组效果最佳。(3) 1.5%处理组中血清尿素氮、碱性磷酸酶含量与对照组差异显着(p<0.05);血清葡萄糖、血清中乳酸脱氢酶水平变化不显着(p<0.05)。(4)各试验组中生长激素水平、血清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和生长激素、三碘甲状腺原氨酸、甲状腺素水平比对照组均有提高,添加量1.5%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着(p<0.05),各试验组血清尿素氮、血清葡萄糖含量均比对照组下降,添加“羊宝”量1.5%组差异显着(p<0.05)。血清中乳酸脱氢酶水平变化不显着。各试验组血清中白蛋白的含量、总蛋白均有提高,添加“羊宝”量1.5%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着(p<0.05)。研究结果表明:饲料中添加纯1.5%中草药组方饲料添加剂“羊宝”对小尾寒羊具有显着的增重保健效果;能够促进小尾寒羊的血液有形成分生成及免疫活性细胞激活作用,从而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其中添加“羊宝”量1.5%的组效果最佳。
李卫春[8](2008)在《日粮中添加高水平的硒与茶多酚对肉鸡生产性能、肉品质和肌肉抗氧化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研究旨在评估日粮中添加高剂量的茶多酚和硒对肉鸡生产性能、肉品质及鸡肉抗氧化性能的影响,在保证肉鸡生产性能的基础上拟定一个较理想的添加组合,进而提高鸡肉的品质及抗氧化性能,延长鸡肉的货架期。试验选健康的540只21日龄艾维因肉鸡随即分为Ⅰ、Ⅱ、Ⅲ、Ⅳ、Ⅴ、Ⅵ、Ⅶ、Ⅷ、Ⅸ9个处理,每个处理6个重复,每重复10只鸡。分别在每组基础日粮中添加茶多酚和硒:0mg/kg,0mg/kg;0mg/kg,0.2mg/kg;0mg/kg,0.4mg/kg;200mg/kg,0mg/kg;200mg/kg,0.2mg/kg;200mg/kg,0.4mg/kg;400mg/kg,0mg/kg;400mg/kg,0.2mg/kg;400mg/kg,0.4mg/kg;基础日粮中含硒0.15mg/kg。试验期0-42天,检测生产性能:增重、平均日采食量和料肉比;检测屠宰性能:屠宰率、胸肌率、腿肌率、腹脂率、全净膛率及肝重比;检测肉质指标:失水率、肉色、pH值、嫩度、肌间脂肪含量。检测血浆胸肌中主要抗氧化物酶:谷胱苷肽过氧化物酶(GSH-PX)、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的活性,过氧化物酶(POD)及黄嘌呤氧化酶(XOD)的活性和MDA的含量。结果显示,试验组肉鸡增重与对照组差异不显着(P>0.05);试验Ⅱ、Ⅲ料肉比和日采食量与对照组差异不显着(P>0.05),试验Ⅳ、Ⅴ、Ⅵ、Ⅶ、Ⅷ、Ⅸ与对照组差异显着(P<0.05)。屠宰率、全净膛率和肝重比,试验组与对照组差异不显着(P>0.05),试验Ⅲ、Ⅸ组胸肌率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其余各试验组与对照组差异不显着(P>0.05);试验Ⅴ、Ⅵ、Ⅶ腿肌率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其余各试验组与对照组差异不显着(P>0.05)。胸肌的pH值、肌间脂肪含量试验组与对照组差异不显着,试验Ⅳ胸肌剪切力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Ⅱ、Ⅲ胸肌失水率与对照组差异不显着(P>0.05),试验Ⅳ、Ⅴ、Ⅵ、Ⅶ、Ⅷ、Ⅸ组胸肌、腿肌失水率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胸腿肌肉色红度有不同程度的升高,黄度有所下降。腿肌的pH值、肌间脂肪含量,试验组与对照组差异不显着(P>0.05);试验Ⅵ、Ⅶ、Ⅷ、Ⅸ组的失水率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硒和茶多酚能提高血浆谷胱苷肽过氧化物酶(GSH-PX)、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的活性,对过氧化物酶(POD)也有改善作用。肉鸡日粮中适量的添加茶多酚和硒能显着提高胸肌中GSH-PX、SOD、CAT、POD的活性(P<0.05),试验Ⅳ组GSH-PX的活性最高,而Ⅵ组SOD的活性最高,试验Ⅳ、Ⅴ组CAT的活性较高,试验ⅣPOD的活性最高。试验Ⅳ组血浆和肝中黄嘌呤氧化酶(XOD)的含量最低。肉鸡日粮中添加不同水平的茶多酚和硒能显着降低胸肌冷藏3、7、9天MDA的含量(P<0.05),延缓MDA含量的上升,对鸡肉贮存期的延长有改善作用。9天内各组MDA含量最大值中,试验Ⅳ组的MDA含量最低。综合分析表明,日粮中添加茶多酚和硒对肉鸡的生产性能有改善作用,能降低胸肌率和腿肌率,改善肉色的红度值,升高黄度值,试验Ⅳ组的添加组合能更好的提高鸡肉抗氧化物酶的活性,延缓MDA含量的上升,进而延长肉的货架期。
李金才[9](2007)在《生态农业标准体系与典型模式技术标准研究》文中提出资源短缺、生态退化、环境污染、灾害频繁、粮食安全是目前世界农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我国在农业发展过程中由于长期以来掠夺式的经营思想和粗放式的经营方式同样存在着人口众多、生态环境恶化、资源短缺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着我国农业的发展进程。实践证明,发展生态农业是我国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实施标准化是生态农业发展的必然。而我国目前对生态农业标准体系研究还较少,还没有一套与生态农业生产配套的标准体系。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就是在系统分析和认识我国生态农业标准化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探讨我国生态农业标准体系的构建方案,并建立有关四位一体生态农业模式的关键技术标准,对于从根本上改变我国目前农业发展的落后状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采用定性描述与定量分析相结合、调查问卷与专家咨询相结合、查阅文献与布点试验相结合、系统分析与个案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国外生态农业、生态农业标准化状况、我国生态农业标准化存在问题、我国生态农业模式类型进行了系统研究,并结合案例对“四位一体”生态农业模式生产状况,能流、物流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内容与结果如下:1、国内外生态农业及标准的比较研究表明,虽然国内外生态农业名称一致,但产生根源、背景、概念、发展状况、特点等方面都有着显着的差别。国外生态农业的思想源于我国;我国生态农业的概念、内涵更丰富,范围更广;在效益方面我国的生态农业除了追求生态效益外,更注重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同步提高。国外在有机农业生产、管理方面构建了大量的产品标准、技术标准、管理标准、监督监控标准等,这些标准共同构成了有机农业生产的标准体系框架,我国现有的有机农业标准主要是有机农产品的标准,而与有机农产品生产配套的技术标准、控制标准等极度缺乏,没有与有机农产品生产配套的标准体系。2、我国的生态农业是以各种生态农业模式为依托,生态农业是依托模式的发展而发展的。我国的生态农业是追求经济、生态、社会三效提高的生态农业模式体系,是一种生态经济优化的农业体系。根据资源、物质循环的利用方式,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以及系统作用、功能关系,将我国现有的生态农业模式分为物质多层利用型、互利共生型、资源开发利用与环境治理型、旅游观光型四种类型,每种类型又包括多种亚类型。3、在借鉴国内外生态农业标准体系框架及其它标准体系框架的基础上,确定了我国生态农业标准体系框架的构建思路、原则、构建目标及标准体系框架的构成要素。我国的生态农业标准体系是以模式为核心,包括技术标准、环境标准、组织管理规程、信息服务标准、产品标准、评价方法、物质循环利用规程在内的标准组成。4、依照构建的我国生态农业标准体系,重点研究了我国北方“四位一体”生态农业模式的关键技术标准,并初步提出了技术标准草案。包括猪舍温度调控技术标准草案、猪舍管理和饲养技术标准草案、温室保温防寒技术标准草案、温室温湿度调控技术标准草案、日光温室综合管理技术标准草案、沼气池管理技术标准草案、蔬菜管理技术标准草案等。5、通过“四位一体”生态农业模式中对沼气的生产量、用气量的研究,拟合了了我国北方“四位一体”生态农业模式中大棚养猪头数、用气量及家庭人口数的方程。沼气发酵综合利用试验表明,在一定范围内增加二氧化碳的浓度,能显着增加芹菜的株高和产量、番茄的单株叶面积和干叶比重、番茄黄瓜的维生素含量及可溶性糖含量。6、将GPRS技术成功运用于“四位一体”的能流分析研究,对沼气池、温室环境进行监控,对沼气池的能流、物流分析表明,初级生产者的能量产投比达到1.53,化肥、农药的投入仅占总投能的3.7%,人力投能占18.7%,系统内部沼液、沼渣投能占到77.6%。这样的循环关系使能量和物质基本都得到了合理利用,增加了产出,减少了废物的排放,提高了经济效益。7、对采用标准草案的“四位一体”农户和未采用标准草案的普通大棚农户的经济效益比较分析显示,采用标准草案的用户农户收入显着提高,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亦有所改善。其中效益增加得益于沼气的使用降低了其他能源的消耗;沼肥的高肥效替代了部分化肥的作用,从而降低了化肥的使用量;由于系统内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合理,种养殖业产量更高,产品品质更好。
王人悦[10](2007)在《绿茶粉及茶多酚对蛋鸡血液生化指标、生产性能及鸡蛋品质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鸡蛋是人类膳食中蛋白质和维生素的主要来源之一,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但鸡蛋中胆固醇含量较高(200~300mg/枚)。近20年来,一些欧美国家鸡蛋的消费量出现下降趋势,胆固醇含量较高无疑是主要影响因素之一。本试验从生产出保健鸡蛋方面考虑,在蛋鸡基础日粮中添加茶多酚、绿茶粉研究对蛋鸡生产性能、血液生化指标及鸡蛋品质的影响,从而为进一步研究低胆固醇鸡蛋提供参考依据。本试验选取270只311日龄的罗曼蛋鸡,随机分成9组,每组30只鸡,其中对照组(CK),饲喂基础日粮,1、2、3、4组在基础日粮中分别添加500mg/kg、1000mg/kg、2000mg/kg、4000mg/kg的绿茶粉;5、6、7、8组在基础日粮中分别添加100mg/kg、200mg/kg、400mg/kg、800mg/kg的茶多酚,试验期35天,探讨了茶多酚对蛋鸡生产性能、脂类代谢、蛋品质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1)对产蛋性能的影响:与对照组相比,在日粮中添加500mg/kg、1000mg/kg的绿茶粉和添加200mg/kg茶多酚时,蛋鸡产蛋率略有增加,其余各处理组有所降低,但差异不显着(P>0.05)。在日粮中添加绿茶粉的500mg/kg、1000mg/kg、2000mg/kg组,平均蛋重有所增加,分别增加了1.84%、2.75%和1.38%,且差异极显着(P<0.01);饲喂茶多酚的各组,蛋重均有所增加,随着茶多酚添加剂量的增加,蛋重也随之增加。饲喂绿茶粉的四组采食量均有所增加,分别增加了3.77%、5.51%、4.06%、3.48%,且差异极显着(P<0.01);饲喂茶多酚的5、6、8组采食量均有所下降,差异极显着(P<0.01),7组也有所下降,但差异不显着(P>0.05),随着茶多酚添加剂量的增加,日采食量有增加的趋势。饲喂绿茶粉的2、3、4组料蛋比增加,且3组与对照组比差异极显着(P<0.01)。饲喂茶多酚的各组料蛋均比降低,且6、8组差异极显着(P<0.01)。(2)对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与对照组相比,在日粮中添加高剂量的绿茶粉及茶多酚可有效的降低血清中的甘油三酯和胆固醇的含量,饲喂4000mg/kg绿茶粉和添加800mg/kg茶多酚可有效的降低甘油三酯的含量,分别降低了42.3%,24.16%,且差异极显着(P<0.01);血清碱性磷酸酶活力、血清高密度脂蛋白含量及血清总蛋白升高,尿酸的含量有所降低,但差异不显着(P>0.05);血清磷含量有逐渐降低的趋势而血清球蛋白含量有增加趋势,但差异均不显着(P>0.05);血清钙的含量和血清白蛋白的含量极显着(P<0.01)下降。(3)对鸡蛋品质的影响:与对照组相比,日粮中添加绿茶粉及茶多酚对鸡蛋含水量的影响差异不显着(P>0.05);鸡蛋粗脂肪含量,全蛋胆固醇含量均下降,蛋黄颜色虽有加深,但差异均不显着(P>0.05)。因此,在蛋鸡日粮中添加绿茶粉及茶多酚后对蛋鸡生产性能无显着影响,但在一定程度上有改善作用,提高饲料利用率,增强蛋鸡机体免疫功能。从经济角度考虑,绿茶粉较茶多酚经济、易得,对蛋鸡的相关指标影响不显着,所以在蛋鸡日粮中以添加绿茶粉为宜。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茶的概述 |
| 1.2 茶的营养成分及功效 |
| 1.2.1 茶的营养成分 |
| 1.2.2 茶的抗氧化功效 |
| 1.2.3 茶的抗菌功效 |
| 1.2.4 茶的抗癌功效 |
| 1.2.5 茶的抗炎症功效 |
| 1.2.6 茶的降血糖、降血压、降血脂功效 |
| 1.3 夏秋茶及茶叶副产物的开发利用 |
| 1.3.1 夏秋茶概况 |
| 1.3.2 茶叶副产物的开发利用 |
| 1.4 醋的概述 |
| 1.5 醋的营养成分及功效 |
| 1.5.1 醋的营养成分 |
| 1.5.2 醋的抗氧化功效 |
| 1.5.3 醋的抗菌功效 |
| 1.5.4 醋的降胆固醇和降血压功效 |
| 1.6 醋及醋饮料的开发进展 |
| 1.7 茶醋的研究概况 |
| 1.8 立题背景与研究内容 |
| 1.8.1 立题背景 |
| 1.8.2 研究内容 |
| 第二章 茶醋发酵工艺的研究 |
| 引言 |
| 2.1 试验材料 |
| 2.1.1 材料 |
| 2.1.2 主要试剂 |
| 2.1.3 主要仪器设备 |
| 2.2 试验方法 |
| 2.2.1 绿茶碎茶主要理化指标的测定 |
| 2.2.2 茶醋发酵阶段主要指标的测定 |
| 2.2.3 菌种的活化培养 |
| 2.2.4 茶醋生产工艺流程 |
| 2.2.5 绿茶碎茶的主要理化指标分析 |
| 2.2.6 茶汤的制备 |
| 2.2.7 茶醋酒精发酵工艺研究 |
| 2.2.8 茶醋醋酸发酵工艺研究 |
| 2.3 结果与分析 |
| 2.3.1 绿茶碎茶的主要理化指标分析结果 |
| 2.3.2 绿茶碎茶氨基酸组分分析结果 |
| 2.3.3 酒精发酵菌种的选择 |
| 2.3.4 料液比对酒精发酵的影响 |
| 2.3.5 茶叶粉碎目数对酒精发酵的影响 |
| 2.3.6 蔗糖添加量对酒精发酵的影响 |
| 2.3.7 酵母菌接种量对酒精发酵的影响 |
| 2.3.8 三种营养剂对醋酸发酵的影响 |
| 2.3.9 发酵时间对醋酸发酵的影响 |
| 2.3.10 发酵温度对醋酸发酵的影响 |
| 2.3.11 醋酸菌接种量对醋酸发酵的影响 |
| 2.3.12 初始酒精度对醋酸发酵的影响 |
| 2.3.13 茶醋醋酸发酵工艺的优化结果 |
| 2.3.14 茶醋醋酸发酵优化工艺的验证试验结果 |
| 2.4 小结 |
| 第三章 茶醋澄清工艺的研究 |
| 引言 |
| 3.1 试验材料 |
| 3.1.1 材料 |
| 3.1.2 主要试剂 |
| 3.1.3 主要仪器设备 |
| 3.2 试验方法 |
| 3.2.1 明胶对茶醋的澄清试验 |
| 3.2.2 活性炭对茶醋的澄清试验 |
| 3.2.3 壳聚糖对茶醋的澄清试验 |
| 3.2.4 硅藻土对茶醋的澄清试验 |
| 3.2.5 皂土对茶醋的澄清试验 |
| 3.2.6 硅藻土澄清工艺优化试验 |
| 3.3 结果与分析 |
| 3.3.1 明胶对茶醋的澄清效果 |
| 3.3.2 活性炭对茶醋的澄清效果 |
| 3.3.3 壳聚糖对茶醋的澄清效果 |
| 3.3.4 硅藻土对茶醋的澄清效果 |
| 3.3.5 皂土对茶醋的澄清效果 |
| 3.3.6 硅藻土澄清工艺优化试验结果 |
| 3.4 小结 |
| 第四章 茶醋的品质分析及香气成分分析 |
| 引言 |
| 4.1 试验材料 |
| 4.1.1 材料 |
| 4.1.2 主要试剂 |
| 4.1.3 主要仪器设备 |
| 4.2 试验方法 |
| 4.2.1 茶醋的灭菌 |
| 4.2.2 茶醋的感官要求 |
| 4.2.3 茶醋的理化指标测定 |
| 4.2.4 茶醋的卫生指标测定 |
| 4.2.5 茶醋氨基酸组分的测定 |
| 4.2.6 茶汤和茶醋香气成分的分析 |
| 4.3 结果与分析 |
| 4.3.1 标准曲线的绘制 |
| 4.3.2 茶醋的感官分析结果 |
| 4.3.3 茶醋的理化指标测定结果 |
| 4.3.4 茶醋的卫生指标测定结果 |
| 4.3.5 茶醋氨基酸组分的测定结果 |
| 4.3.6 茶汤的香气成分分析结果 |
| 4.3.7 茶醋的香气成分分析结果 |
| 4.3.8 茶汤和茶醋香气成分的对比分析结果 |
| 4.4 小结 |
| 第五章 茶醋的功能性研究 |
| 引言 |
| 5.1 试验材料 |
| 5.1.1 材料 |
| 5.1.2 主要试剂 |
| 5.1.3 主要仪器设备 |
| 5.2 茶醋抗氧化功能的研究 |
| 5.2.1 DPPH·自由基清除率的测定 |
| 5.2.2 羟基自由基(·OH)清除率的测定 |
| 5.2.3 超氧阴离子(O2-·)的清除率的测定 |
| 5.2.4 铁还原力的测定 |
| 5.3 茶醋抑菌功能研究 |
| 5.3.1 抑菌效果鉴定试验 |
| 5.3.2 注意事项 |
| 5.4 结果与分析 |
| 5.4.1 DDPH自由基清除率 |
| 5.4.2 羟基自由基(OH·)清除率 |
| 5.4.3 超氧阴离子(O2-·)清除率 |
| 5.4.4 铁还原能力 |
| 5.4.5 抑菌试验的结果分析 |
| 5.5 小结 |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 6.1 结论 |
| 6.2 展望 |
| 创新点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图版 |
| 摘要 |
| ABSTRACT |
| 1 导论 |
|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
| 1.1.1 研究背景 |
| 1.1.2 具体问题的提出 |
| 1.2 概念界定 |
| 1.2.1 研究主体 |
| 1.2.2 核心概念界定 |
| 1.3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
| 1.3.1 研究目标 |
| 1.3.2 研究内容 |
| 1.3.3 研究意义 |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 1.4.1 研究方法 |
| 1.4.2 技术路线图 |
| 1.5 论文的结构安排 |
| 1.6 可能的创新和不足 |
| 1.6.1 可能的创新 |
| 1.6.2 不足之处 |
| 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 2.1 理论基础 |
| 2.1.1 农户行为理论 |
| 2.1.2 现代契约理论 |
| 2.1.3 行为经济学 |
| 2.1.4 实验经济学 |
| 2.1.5 感知价值理论 |
| 2.1.6 简要评述 |
| 2.2 文献综述 |
| 2.2.1 农户契约农业参与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
| 2.2.2 契约关系稳定性、农户违约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
| 2.2.3 契约农业对农户绩效的影响研究 |
| 2.2.4 简要评述 |
| 3 理论分析框架 |
| 3.1 逻辑分析思路 |
| 3.2 时间偏好与风险偏好对农户契约参与、违约、续约决策的影响机制分析 |
| 3.2.1 时间偏好与风险偏好对农户契约农业参与行为的影响机制 |
| 3.2.2 时间偏好与风险偏好对农户违约行为的影响机制 |
| 3.2.3 时间偏好、风险偏好与感知价值对农户续约意愿的影响机制 |
| 3.3 数据来源 |
| 3.3.1 微观调查数据 |
| 3.3.2 宏观统计数据 |
| 3.4 本章小结 |
| 4 中国肉鸡产业契约农业发展现状及实施效果分析 |
| 4.1 中国契约农业的发展、功能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
| 4.1.1 契约农业在国内外的发展现状 |
| 4.1.2 契约农业在农业生产中的功能及存在的问题 |
| 4.2 肉鸡产业的生产与发展状况考察 |
| 4.2.1 世界肉鸡生产与贸易情况 |
| 4.2.2 中国肉鸡生产与贸易情况 |
| 4.2.3 江苏省肉鸡产业的生产情况及存在的问题 |
| 4.3 中国肉鸡产业契约农业的发展历程及主要形式 |
| 4.4 契约农业对肉鸡养殖农户的收入效应分析 |
| 4.4.1 理论机制与计量模型设定 |
| 4.4.2 自变量说明及描述性统计分析 |
| 4.4.3 实证结果分析 |
| 4.4.4 稳健性检验 |
| 4.4.5 进—步讨论 |
| 4.5 本章小结 |
| 5 农户时间偏好与风险偏好的测度: 基于实验经济学方法 |
| 5.1 时间偏好与风险偏好的实验设计 |
| 5.1.1 时间偏好实验设计 |
| 5.1.2 风险偏好实验设计 |
| 5.1.3 实验补充说明 |
| 5.2 时间偏好与风险偏好的概念框架 |
| 5.3 时间偏好与风险偏好的估计方法 |
| 5.4 偏好参数的估计结果与描述性统计分析 |
| 5.4.1 农户时间偏好与风险偏好的总体估计结果 |
| 5.4.2 契约农户和独立养殖户的时间偏好与风险偏好对比 |
| 5.4.3 履约农户和违约农户的时间偏好与风险偏好对比 |
| 5.4.4 不同续约意愿农户的时间偏好与风险偏好对比 |
| 5.5 本章小结 |
| 6 时间偏好与风险偏好对农户契约农业参与行为的影响研究 |
| 6.1 计量模型设定与变量选取 |
| 6.1.1 计量模型设定 |
| 6.1.2 变量选取和描述性统计 |
| 6.2 时间偏好与风险偏好对农户契约农业参与行为的实证分析 |
| 6.2.1 农户契约农业参与行为的空间计量模型估计结果 |
| 6.2.2 基于异质性偏好的农户契约农业参与行为分析 |
| 6.2.3 潜在内生性讨论 |
| 6.2.4 稳健性检验 |
| 6.3 进一步讨论: 农户对契约属性的选择偏好研究 |
| 6.3.1 变量说明 |
| 6.3.2 计量模型设定 |
| 6.3.3 农户契约属性选择偏好的实证分析 |
| 6.4 本章小结 |
| 7 时间偏好与风险偏好对农户违约行为的影响研究 |
| 7.1 计量模型设定和变量选取 |
| 7.1.1 计量模型设定 |
| 7.1.2 变量选取 |
| 7.2 样本描述性统计 |
| 7.3 时间偏好与风险偏好对农户违约行为的实证分析 |
| 7.3.1 农户违约行为的双变量Probit模型估计结果 |
| 7.3.2 基于异质性偏好的农户违约行为分析 |
| 7.3.3 潜在内生性讨论 |
| 7.3.4 稳健性检验 |
| 7.4 时间偏好与风险偏好对异质性农户违约行为的影响分析 |
| 7.5 本章小结 |
| 8 时间偏好、风险偏好与感知价值对农户续约意愿的影响研究 |
| 8.1 理论模型构建 |
| 8.2 变量设计与样本特征分析 |
| 8.2.1 变量设计 |
| 8.2.2 样本特征分析 |
| 8.3 计量模型设定 |
| 8.4 时间偏好、风险偏好与感知价值对农户续约意愿的实证分析 |
| 8.4.1 信度检验和探索性因子分析 |
| 8.4.2 结构方程模型的拟合度检验 |
| 8.4.3 结构方程模型的估计结果 |
| 8.5 时间偏好、风险偏好与感知价值对异质性农户续约意愿的影响 |
| 8.5.1 多群组结构方程模型的拟合度检验 |
| 8.5.2 多群组结构方程模型的估计结果 |
| 8.6 本章小结 |
| 9 主要研究结论与政策涵义 |
| 9.1 主要研究结论 |
| 9.2 政策涵义 |
| 参考文献 |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绪论 |
| 一、选题的依据及意义 |
| 二、国内外研究动态 |
| 三、研究内容与文章结构 |
| 四、研究方法和资料来源 |
| 五、创新之处和存在的问题 |
| 第一章 明清时期饲料发展的历史背景 |
| 第一节 明清以前畜禽饲料种类、加工与利用 |
| 一、本土及引进的畜禽饲料品种 |
| 二、饲草栽培和草场保护 |
| 三、畜禽饲料的加工与利用情况 |
| 第二节 明清经济与农学的发展 |
| 一、明清农业商品化的发展 |
| 二、明清农、牧业结构的调整 |
| 三、明清农学的发展 |
| 第二章 明清时期畜禽饲料的种类及加工技术 |
| 第一节 明清时期的畜禽饲料种类 |
| 一、明清时期常用畜禽饲料品种概况 |
| 二、明清时期畜禽饲料的分类 |
| 第二节 明清畜禽饲料的加工调制技术 |
| 一、饲料的加工处理方式 |
| 二、饲草的收割与贮存 |
| 三、饲料配方的调制 |
| 第三章 明清时期畜禽饲料的利用方式 |
| 第一节 深入精细的饲料喂用方法 |
| 一、牲畜饲料的“标准化”利用 |
| 二、家禽饲料的“肥育”利用法 |
| 第二节 “肥一饲”循环利用方式 |
| 一、产生原因 |
| 二、“肥—饲”循环模式种类 |
| 第三节 中草药在畜禽饲料中的利用 |
| 第四章 明清时期畜禽饲料的利用特点及影响 |
| 第一节 明清时期畜禽饲料的利用特点 |
| 一、注重经济效益 |
| 二、关注时令变化 |
| 三、重视畜禽福利 |
| 四、合理分配资源 |
| 第二节 明清时期畜禽饲料发展的影响 |
| 一、调整了明清畜牧产业结构 |
| 二、改善了明清畜禽产品质量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油茶籽资源概况 |
| 1.2 水酶法提取油茶籽油综合利用进展 |
| 1.2.1 油茶籽油 |
| 1.2.2 油茶籽水酶法废水的研究进展 |
| 1.2.3 油茶籽蛋白研究进展 |
| 1.2.4 油茶籽多糖研究进展 |
| 1.2.5 茶皂素和糖萜素的研究进展 |
| 1.2.6 糖萜素 |
| 1.3 纳滤技术简介 |
| 1.4 本课题研究目的与意义 |
| 1.5 本课题研究目标与内容 |
| 第二章 纳滤浓缩水酶法提取油茶籽油废水的前处理 |
| 2.1 前言 |
| 2.2 试验材料与方法 |
| 2.2.1 试验材料 |
| 2.2.2 仪器与设备 |
| 2.2.3 试验方法 |
| 2.3 试验结果与分析 |
| 2.3.1 废水的成分分析 |
| 2.3.2 滤布粗选结果分析 |
| 2.3.3 滤布初选结果与讨论 |
| 2.3.4 复合滤布过滤效果结果与讨论 |
| 2.3.5 不同滤布滤液中粒径分析 |
| 2.4 小结 |
| 第三章 废水的纳滤浓缩工艺研究 |
| 3.1 前言 |
| 3.2 试验材料与方法 |
| 3.2.1 试验材料 |
| 3.2.2 主要实验设备和仪器 |
| 3.2.3 试验方法 |
| 3.3 结果与分析 |
| 3.3.1 纳滤膜选择及其参数 |
| 3.3.2 两种型号纳滤膜纯水通量测定 |
| 3.3.3 纳滤浓缩操作压力的选择 |
| 3.3.4 纳滤浓缩废水温度的选择 |
| 3.3.5 不同循环流量对膜通量的影响 |
| 3.3.6 温度、压力对废水截留率的影响 |
| 3.3.7 纳滤膜浓缩过程截留率与膜通量的变化 |
| 3.3.8 纳滤膜前后废水对比 |
| 3.3.9 膜的清洗 |
| 3.3.10 喷雾干燥 |
| 3.3.11 糖萜素品种鉴定 |
| 3.4 本章小结 |
| 第四章 糖萜素对小鼠免疫性能和肝抗氧化性的影响 |
| 4.1 前言 |
| 4.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 4.2.1 材料与试剂 |
| 4.2.2 主要仪器 |
| 4.2.3 组别及饲养方案 |
| 4.2.4 测试方法 |
| 4.3 结果与讨论 |
| 4.3.1 糖萜素对小鼠生长性能的影响 |
| 4.3.2 糖萜素对肝脏指数,丙二醛,谷胱甘肽的影响 |
| 4.3.3 糖萜素对小鼠免疫能力的影响 |
| 4.4 本章小结 |
| 结论 |
| 创新点 |
| 展望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缩率符号 |
| 引言 |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 1 绿茶粉主要活性成分 |
| 1.1 茶多酚 |
| 1.2 生物碱类化合物 |
| 1.3 膳食纤维 |
| 1.4 茶氨酸 |
| 1.5 茶多糖 |
| 1.6 其他物质 |
| 2 绿茶粉的生理保健功能 |
| 2.1 抗氧化、延缓衰老 |
| 2.2 增强机体免疫力 |
| 2.3 杀菌抗病毒作用 |
| 2.4 抗癌和抑制恶性肿瘤的生长 |
| 2.5 降血糖、血脂 |
| 2.6 防龋齿、清口臭 |
| 2.7 改善消化不良 |
| 3 绿茶粉的综合利用现状 |
| 3.1 绿茶粉在饲料工业上的应用 |
| 3.2 绿茶粉在畜牧生产上的应用 |
| 3.3 绿茶粉在其他方面的应用 |
| 4 老年犬面临的问题 |
| 5 研究目的和意义 |
| 参考文献 |
| 第二部分 试验研究 |
| 试验一 绿茶粉对老年犬摄食量和体重的影响 |
| 摘要 |
| 1 试验材料和方法 |
| 1.1 试验设计 |
| 1.2 试验材料 |
| 1.3 基础日粮 |
| 1.4 饲养管理 |
| 1.5 测定方法 |
| 1.6 数据分析 |
| 2 试验结果与分析 |
| 3 讨论与小结 |
| 参考文献 |
| 试验二 绿茶粉对老年犬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
| 摘要 |
| 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 1.1 试验材料 |
| 1.2 主要试剂与仪器 |
| 1.3 试验动物与设计 |
| 1.4 试验日粮与饲养管理 |
| 1.5 样品采集与制备 |
| 1.6 测定指标与方法 |
| 1.7 数据处理方法 |
| 2 试验结果与分析 |
| 2.1 不同水平绿茶粉对老年犬血糖血脂的影响 |
| 2.2 不同水平绿茶粉对老年犬肝、肾功能指标的影响 |
| 3 讨论与小结 |
| 3.1 绿茶粉对老年犬脂类代谢的影响 |
| 3.2 绿茶粉对老年犬血糖的影响 |
| 3.3 绿茶粉对老年犬肝脏指标的影响 |
| 3.4 绿茶粉对老年犬肾脏指标的影响 |
| 参考文献 |
| 试验三 绿茶粉对老年犬抗氧化功能的影响 |
| 摘要 |
| 1 试验材料和方法 |
| 1.1 试验设计和试验材料 |
| 1.2 基础日粮 |
| 1.3 饲养管理 |
| 1.4 测定指标与方法 |
| 1.5 数据分析 |
| 2 试验结果与分析 |
| 2.1 绿茶粉对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的影响 |
| 2.2 绿茶粉对血清中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的影响 |
| 2.3 绿茶粉对脂质过氧化物的影响 |
| 3 讨论与小结 |
| 参考文献 |
| 试验四 绿茶粉对老年犬免疫功能的影响 |
| 摘要 |
| 1 试验材料和方法 |
| 1.1 试验设计和试验材料 |
| 1.2 基础日粮 |
| 1.3 样品采集 |
| 1.4 试验仪器和试剂 |
| 1.5 测定指标和方法 |
| 1.6 统计分析 |
| 2 绿茶粉对老年犬免疫功能的影响 |
| 2.1 绿茶粉对老年犬T淋巴细胞转换率的影响 |
| 2.2 绿茶粉对老年犬血清中溶菌酶含量的影响 |
| 2.3 绿茶粉对老年犬血清中与免疫相关指标的影响 |
| 3 讨论与小结 |
| 3.1 绿茶粉对老年犬T淋巴细胞转换率的影响 |
| 3.2 绿茶粉对老年犬血清溶菌酶含量的影响 |
| 3.3 绿茶粉对老年犬血清中与免疫相关指标的分析 |
| 参考文献 |
| 全文总结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1 引言 |
|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 1.1.1 研究的背景 |
| 1.1.2 研究的意义 |
| 1.2 研究的对象、目的和拟解决的基本问题 |
| 1.2.1 研究对象 |
| 1.2.2 研究目的 |
| 1.2.3 拟解决的基本问题 |
| 1.3 研究思路、内容和方法 |
| 1.3.1 研究思路 |
| 1.3.2 研究内容 |
| 1.3.3 研究方法 |
| 1.4 研究的特色和创新 |
| 1.4.1 研究特色 |
| 1.4.2 研究的创新 |
| 2 国内外的相关研究和动态 |
| 2.1 有关乳制品安全的研究进展 |
| 2.1.1 影响食品质量安全的因素 |
| 2.1.2 食品质量安全特性与质量控制 |
| 2.1.3 有关食品质量安全的消费者行为研究 |
| 2.1.4 有关食品质量安全的生产者行为研究 |
| 2.1.5 有关食品质量安全的政府管理研究 |
| 2.2 有关饲料营养与乳制品质量安全的研究 |
| 2.2.1 生鲜乳质量与饲料营养的关系 |
| 2.2.2 提高生鲜乳质量的营养调控技术进展 |
| 2.2.3 影响生鲜乳质量安全的营养因素 |
| 2.3 有关农户行为的研究 |
| 2.3.1 集中在农户是否理性的争论上 |
| 2.3.2 对农户的某一具体行为及其影晌因素进行实证研究 |
| 2.4 有关乳及乳制品市场的研究 |
| 2.4.1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及评述 |
| 2.4.2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及评述 |
| 2.5 有关博弈论及其应用的研究 |
| 2.6 有关食品安全信息化管理的研究 |
| 2.6.1 国外的研究 |
| 2.6.2 国内的研究 |
| 2.7 小结 |
| 3 生鲜乳质量安全管理体系的理论依据 |
| 3.1 基本概念 |
| 3.1.1 食品安全 |
| 3.1.2 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与安全食品 |
| 3.1.3 有关牛奶的几个概念 |
| 3.1.4 行为主体 |
| 3.2 乳及乳制品质量安全市场的经济学分析及政府管制 |
| 3.2.1 政府行为的经济学依据 |
| 3.2.2 关于市场失灵及如何矫正的理论分析 |
| 3.2.3 生鲜乳质量安全市场的经济学分析 |
| 3.2.4 生鲜乳质量安全市场失灵的政府干预与市场手段 |
| 4 国外生鲜乳质量安全保障体系 |
| 4.1 有关国家生鲜乳质量保障体系 |
| 4.1.1 美国乳制品食品安全保障体系 |
| 4.1.2 加拿大乳制品食品安全保障体系 |
| 4.1.3 欧盟乳制品食品安全保障体系 |
| 4.1.4 法国乳品食品安全保障体系 |
| 4.1.5 荷兰乳品食品安全保障体系 |
| 4.1.6 英国乳品食品安全保障体系 |
| 4.1.7 日本生鲜乳及乳制品食品安全保障体系 |
| 4.1.8 印度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 |
| 4.2 OIE 的官方兽医制度与欧盟、美国等的兽医管理体制 |
| 4.2.1 OIE 的官方兽医制度 |
| 4.2.2 美国的兽医管理体制 |
| 4.2.3 欧盟的兽医防疫体制 |
| 4.2.4 澳大利亚的政府兽医管理制度 |
| 4.3 中外原奶质量安全管理比较 |
| 4.3.1 中外原奶质量安全管理的共同特征 |
| 4.3.2 中外乳制品质量安全管理的不同之处 |
| 4.3.3 我国乳制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的主要差距 |
| 5 消费者对生鲜乳质量安全及有关事项的需求行为分析 |
| 5.1 调查设计 |
| 5.2 样本特征描述 |
| 5.3 对政府的评价情况 |
| 5.4 消费者对企业乳制品质量安全管理的评价 |
| 6 奶户对生鲜乳质量安全的控制行为分析 |
| 6.1 数据来源 |
| 6.1.1 样本点的选择 |
| 6.1.2 调查问卷的设计与调查 |
| 6.1.3 样本特征描述 |
| 6.2 奶牛养殖基本情况 |
| 6.2.1 养殖户奶牛购买情况 |
| 6.2.2 奶户奶牛养殖规模情况 |
| 6.2.3 奶户奶牛饲养管理情况 |
| 6.2.4 饲料使用情况 |
| 6.3 对奶牛养殖技术的掌握运用情况 |
| 6.4 对兽药的认知及使用状况 |
| 6.4.1 奶户对兽药效果的认知情况 |
| 6.4.2 兽药的来源及使用状况 |
| 6.5 对政府及社会服务的要求情况 |
| 6.6 对奶业风险的认知情况 |
| 7 我国生鲜乳及乳制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的现状与问题 |
| 7.1 我国生鲜乳及乳制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的现状 |
| 7.1.1 生鲜乳及乳制品质量安全的管理机构及职能划分 |
| 7.1.2 生鲜乳及乳制品质量安全法律法规体系现状 |
| 7.1.3 生鲜乳及乳制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现状 |
| 7.1.4 生鲜乳及乳制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现状 |
| 7.1.5 生鲜乳及乳制品质量安全认证体系现状 |
| 7.1.6 生鲜乳及乳制品质量安全管理技术支撑体系 |
| 7.1.7 生鲜乳及乳制品质量安全信息服务体系的现状 |
| 7.1.8 生鲜乳及乳制品质量安全信用体系的现状 |
| 7.2 我国生鲜乳及乳制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
| 7.2.1 生鲜乳及乳制品质量安全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 |
| 7.2.2 生鲜乳质量安全管理法律法规体系存在的问题 |
| 7.2.3 生鲜乳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存在的问题 |
| 7.2.4 生鲜乳质量安全管理认证体系存在的问题 |
| 7.2.5 生鲜乳质量安全信息体系存在的问题 |
| 8 完善我国生鲜乳质量安全管理的政策措施 |
| 8.1 生鲜乳质量安全管理法律法规体系建设 |
| 8.1.1 加强配套法律建设工作及食品安全保障体制建设 |
| 8.1.2 加强生鲜乳及乳制品质量安全管理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的建设 |
| 8.2 生鲜乳质量安全管理标准体系建设 |
| 8.3 生鲜乳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建设 |
| 8.4 生鲜乳质量安全管理检验检测体系建设 |
| 8.4.1 建立全国性有效实时监控监测网络体系 |
| 8.4.2 检测资源、检测结果共享 |
| 8.4.3 建立第三方中立检验机构和完善牛奶质量一价格体系 |
| 8.5 生鲜乳质量安全管理认证和质量追溯体系建设 |
| 8.6 生鲜乳质量安全管理信息体系建设 |
| 8.6.1 完善信息披露机制,建立检验检测信息共享机制 |
| 8.6.2 加大生鲜乳质量安全的宣传力度 |
| 8.7 生鲜乳质量安全预警机制建设 |
| 8.8 生鲜乳质量安全利益分配机制建设 |
| 8.9 建立确保生鲜乳质量安全的理性竞争机制 |
| 8.10 生鲜乳质量安全管理技术支撑体系建设 |
| 8.10.1 加快良种繁育,增加数量提高质量 |
| 8.10.2 加紧奶源基地建设,提高奶产品质量 |
| 8.10.3 大力支持乳品企业的技术更新改造和科技创新 |
| 8.10.4 大力发展优质饲料饲草生产,建立奶牛饲料生产基地 |
| 8.10.5 加强奶牛的科学饲养管理 |
| 8.11 生鲜乳质量安全管理服务体系建设 |
| 8.11.1 制定奶业保护政策 |
| 8.11.2 制定相关的政策,优化投资环境 |
| 8.11.3 完善奶牛疫病防治体制建设 |
| 8.11.4 建立有效的市场管理体制和监督机制 |
| 8.11.5 加强奶业行业协会的作用,确保生鲜乳及乳制品质量安全 |
| 9 结论和建议 |
| 9.1 结论 |
| 9.2 建议 |
| 致谢 |
| 作者简介 |
| 附录1 消费者对牛奶质量安全及有关信息的需求行为调查 |
| 附录2 奶户(场)的质量安全管理行为调查 |
| 附录3 我国乳品加工相关安全标准目录(征求意见稿) |
| 参考文献 |
| 中文摘要 |
| 英文摘要 |
| 引言 |
| 1. 人类健康需求及中草药优势 |
| 2. 抗生素残留与危害 |
| 3. 国内外食品安全 |
| 3.1 国内绿色食品问题 |
| 3.2 国外绿色食品问题 |
| 中草药饲料添加剂的特色分析 |
| 1.中草药添加剂的概念、分类、作用及其研究概况 |
| 1.1 中草药添加剂的概念 |
| 1.2 中草药饲料添加剂的分类 |
| 1.3 中草药饲料添加剂的作用 |
| 1.4 中草药饲料添加剂的特点 |
| 1.5 国内中草药添加剂研究发展概况 |
| 1.6 国外中草药添加剂研究发展概况 |
| 2. 中草药作为饲料添加剂的中兽医理论基础 |
| 3. 中草药饲料添加剂的作用机理 |
| 3.1 中草药饲料添加剂促生长机理 |
| 3.2 中草药饲料添加剂免疫增强作用机理 |
| 4. 中草药具有免疫增强作用的有效成分分析 |
| 4.1 生物碱与免疫功能 |
| 4.2 多糖与免疫功能 |
| 4.3 皂甙与免疫功能 |
| 4.4 蒽类物质与免疫功能 |
| 4.5 挥发油与免疫功能 |
| 4.6 有机酸与免疫功能 |
| 5. “羊宝”组方中兽医理论基础 |
| 6. “羊宝”组方方解 |
| 7. “羊宝”的应用前景及现实意义 |
| 试验研究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羊宝”方剂组成 |
| 1.2 试验动物及饲养管理 |
| 1.3 日粮组成 |
| 1.4 检测指标及方法 |
| 1.5 数据处理方法 |
| 2. 结果与分析 |
| 2.1 “羊宝”对小尾寒羊生产性能的影响 |
| 2.2 “羊宝”对小尾寒羊消化率的影响 |
| 2.3 “羊宝”对小尾寒羊血液生化指标及相关酶的影响 |
| 2.4 “羊宝”对小尾寒羊血清激素相关指标的影响 |
| 3. 讨论 |
| 3.1 “羊宝”对小尾寒羊生产性能的影响 |
| 3.2 “羊宝”对小尾寒羊养分消化率的影响 |
| 3.3 “羊宝”对小尾寒羊血液生化指标及相关酶的影响 |
| 3.4 “羊宝”对小尾寒羊血清激素相关指标的影响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文献综述 |
| 1.1 硒与茶多酚的理化性质 |
| 1.2 硒与茶多酚的生物学功能 |
| 1.2.1 硒和茶多酚的吸收代谢过程 |
| 1.2.2 硒与茶多酚的抗氧化作用 |
| 1.2.3 硒与茶多酚对机体生长发育的作用 |
| 1.2.4 硒与茶多酚对肉品质的改善作用 |
| 1.2.5 硒与茶多酚对机体免疫的作用 |
| 1.2.6 硒与茶多酚对机体繁殖的作用 |
| 1.2.7 硒和茶多酚的抗癌作用 |
| 1.2.8 其它功能 |
| 1.3 硒与茶多酚组合效应的研究及对MDA 含量的影响 |
| 1.4 硒和茶多酚日常需要量问题 |
| 1.5 硒和茶多酚在畜禽生产中的运用 |
| 1.5.1 单胃动物 |
| 1.5.2 反刍动物 |
| 第二章 试验研究 |
| 引言 |
| 2.1 材料与方法 |
| 2.1.1 试验时间及地点 |
| 2.1.2 试验设计 |
| 2.1.3 试验日粮 |
| 2.1.4 饲养管理 |
| 2.1.5 试验测定指标及计算方法 |
| 2.1.6 数据处理 |
| 2.2 结果与分析 |
| 2.2.1 生产性能的影响 |
| 2.2.2 屠体性能的影响 |
| 2.2.3 对肉品质的影响 |
| 2.2.4 对主要抗氧化物酶的影响 |
| 2.2.5 对黄嘌呤氧化酶的影响 |
| 2.2.6 对丙二醛(MDA)含量的影响 |
| 2.3 讨论 |
| 2.3.1 日粮中添加不同水平的茶多酚和亚硒酸钠对肉鸡生产性能的影响 |
| 2.3.2 日粮中添加不同水平的茶多酚和硒对肉鸡屠体性能的影响 |
| 2.3.3 日粮中添加不同水平的茶多酚和硒对肉鸡对肉品质的影响 |
| 2.3.4 肉鸡日粮中添加不同水平硒和茶多酚对血浆和胸肌中主要抗氧化物酶的影响 |
| 2.3.5 肉鸡日粮中添加不同水平的硒和茶多酚对黄嘌呤氧化酶的影响 |
| 2.3.6 肉鸡日粮中添加不同水平的硒和茶多酚对MDA 含量的影响 |
| 2.4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作者简介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引言 |
| 1.1 研究的背景 |
| 1.2 研究的意义 |
| 1.2.1 发展生态农业,是我国农业发展的必然 |
| 1.2.2 实施标准化是生态农业发展的必然 |
| 1.2.3 建立科学的生态农业标准体系是我国生态农业进一步发展的关键 |
|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
| 1.3.1 国内外生态农业研究进展 |
| 1.3.2 国内外农业标准化研究进展 |
| 第二章 研究内容与方法 |
| 2.1 研究内容 |
| 2.2 研究思路与方法 |
| 2.3 技术路线 |
| 2.4 数据采集 |
| 第三章 国内外生态农业及标准化比较研究 |
| 3.1 国内外生态农业比较 |
| 3.1.1 思想根源及背景 |
| 3.1.2 概念及内涵 |
| 3.1.3 现状比较 |
| 3.1.4 基本特点对比 |
| 3.2 农业标准化基本理论 |
| 3.2.1 基本概念 |
| 3.2.2 农业标准化的作用 |
| 3.3 国际主要的农业标准制定组织 |
| 3.3.1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 |
| 3.3.2 世界贸易组织(WTO) |
| 3.3.3 食品法典委员会(CAC) |
| 3.4 国内外农业标准化现状及特点比较 |
| 3.4.1 国外农业标准化发展现状及特点 |
| 3.4.2 我国农业标准化现状及不足 |
| 3.4.3 小结 |
| 3.5 本章小结 |
| 第四章 我国生态农业模式分类研究 |
| 4.1 生态农业模式的概念 |
| 4.2 国内外生态农业模式研究状况 |
| 4.2.1 国外生态农业模式研究状况 |
| 4.2.2 国内生态农业模式研究状况 |
| 4.3 我国生态农业模式分类 |
| 4.3.1 物质多层利用型 |
| 4.3.2 互利共生型 |
| 4.3.3 资源开发利用与环境治理型 |
| 4.3.4 观光旅游型 |
| 第五章 我国生态农业标准体系框架构建 |
| 5.1 生态农业标准体系的概念及特点 |
| 5.1.1 生态农业标准体系的有关概念 |
| 5.1.2 我国生态农业标准体系的特点 |
| 5.2 构建生态农业标准体系的总体思路和目标 |
| 5.2.1 总体思路 |
| 5.2.2 构建目标 |
| 5.3 构建生态农业标准体系的依据和原则 |
| 5.3.1 生态农业标准体系构建的依据 |
| 5.3.2 生态农业标准体系构建的原则 |
| 5.4 我国生态农业标准体系的基本框架 |
| 5.4.1 构成方案 |
| 5.4.2 构建框架及要素说明 |
| 5.5 我国生态农业模式技术标准的编写导则 |
| 5.5.1 目的 |
| 5.5.2 范围 |
| 5.5.3 引用相关标准的原则 |
| 5.5.4 制定生态农业模式标准草案的基本要求 |
| 5.6 我国生态农业标准草案主要结构和内容 |
| 5.7 生态农业标准草案名称、范围、引用标准的要求 |
| 5.8 术语及其起草 |
| 5.8.1 总则 |
| 5.8.2 确定术语的原则 |
| 5.8.3 术语及其定义 |
| 第六章 北方“四位一体”生态农业模式关键技术标准建立 |
| 6.1 北方“四位一体”温室大棚湿度调控技术规范 |
| 6.2 北方“四位一体”温室大棚保温防寒及采光技术规范 |
| 6.3 “四位一体”大棚养猪管理规则 |
| 6.4 日光温室综合管理规范 |
| 6.5 北方“四位一体”大棚蔬菜环境条件要求 |
| 6.6 “四位一体”大棚内各类气体的最高允许浓度标准草案 |
| 第七章 北方“四位一体”生态农业系统能流分析 |
| 7.1 试验示范点选择与概况 |
| 7.2 北方“四位一体”模式农户环境条件的变化规律 |
| 7.2.1 环境条件监测的方法与原理 |
| 7.2.2 监测系统设计 |
| 7.2.3 环境因子的变化规律分析 |
| 7.3 北方“四位一体”农户生态系统的能值分析 |
| 7.3.1 系统输入、输出物质与能量的测定 |
| 7.3.2 系统投入的能值分析 |
| 第八章 北方“四位一体”生态农业模式效益分析 |
| 8.1 沼气发酵产物的综合利用 |
| 8.1.1 沼气综合利用的基本原理 |
| 8.1.2 沼气代谢产物的种类 |
| 8.1.3 沼气在日光温室蔬菜生产中的应用 |
| 8.1.4 沼液在“四位一体”生态农业模式中的应用 |
| 8.1.5 沼渣的综合利用 |
| 8.2 家庭人口数、养猪头数、大棚面积之间的的关系 |
| 8.3 “四位一体”温室大棚预计效益分析 |
| 8.3.1 成本计算 |
| 8.3.2 经济效益分析 |
| 8.4 其他效益分析 |
| 8.5 采用标准草案与未采用标准草案的农户实际效益分析 |
| 8.5.1 经济效益评价指标 |
| 8.5.2 投入与产出分析 |
| 8.5.3 经济效益评价 |
| 第九章 结论与讨论 |
| 9.1 主要研究结论 |
| 9.2 讨论与展望 |
| 9.3 创新点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附件 |
| 作者简历 |
| 摘要 |
| 英文摘要 |
| 英文缩写对照表 |
| 1 文献综述 |
| 1.1 茶叶及茶多酚的理化性质与功效 |
| 1.2 茶多酚的抗氧化机理及其茶多酚的综合利用现状 |
| 1.2.1 茶多酚的抗氧化机理 |
| 1.2.2 茶多酚的综合利用现状 |
| 1.3 鸡蛋的营养价值 |
| 1.4 产蛋鸡的脂类代谢研究现状 |
| 1.4.1 蛋鸡生产中脂类调控的研究 |
| 1.4.2 产蛋鸡脂类代谢机理研究 |
| 1.5 食用鸡蛋对血浆胆固醇、脂蛋白水平的影响 |
| 2 引言 |
| 3 材料与方法 |
| 3.1 试验材料 |
| 3.2 主要试剂与仪器 |
| 3.2.1 主要试剂 |
| 3.2.2 主要仪器 |
| 3.3 试验动物与设计 |
| 3.4 试验日粮与饲养管理 |
| 3.5 样品的采集与制备 |
| 3.6 测定指标与方法 |
| 3.6.1 生产性能指标 |
| 3.6.2 血液指标测定 |
| 3.6.3 鸡蛋品质检测 |
| 3.7 数据处理方法 |
| 4 结果与分析 |
| 4.1 绿茶粉及茶多酚对蛋鸡生产性能的影响 |
| 4.1.1 产蛋率 |
| 4.1.2 平均蛋重 |
| 4.1.3 日采食量 |
| 4.1.4 料蛋比 |
| 4.1.5 蛋鸡体重 |
| 4.2 绿茶粉及茶多酚对蛋鸡血液指标的影响 |
| 4.2.1 血清甘油三酯 |
| 4.2.2 血清胆固醇 |
| 4.2.3 血清高密度脂蛋白 |
| 4.2.4 血清碱性磷酸酶 |
| 4.2.5 血清总蛋白 |
| 4.2.6 血清SOD |
| 4.2.7 血清白蛋白 |
| 4.2.8 血清球蛋白 |
| 4.2.9 血清尿酸 |
| 4.2.10 血清磷 |
| 4.2.11 血清钙 |
| 4.3 绿茶粉及茶多酚对鸡蛋品质的影响 |
| 4.3.1 鸡蛋含水量 |
| 4.3.2 鸡蛋粗脂肪含量 |
| 4.3.3 全蛋胆固醇含量 |
| 4.3.4 蛋黄颜色 |
| 5 讨论 |
| 5.1 日粮中添加绿茶粉及茶多酚对蛋鸡生产性能的影响 |
| 5.1.1 产蛋率 |
| 5.1.2 蛋重 |
| 5.1.3 采食量、料蛋比 |
| 5.1.4 蛋鸡体重 |
| 5.2 日粮中添加绿茶粉及茶多酚对蛋鸡血液指标的影响 |
| 5.2.1 血清甘油三酯、血清胆固醇、血清高密度脂蛋白 |
| 5.2.2 血清碱性磷酸酶、血清磷、血清钙 |
| 5.2.3 血清总蛋白、尿酸、球蛋白、白蛋白 |
| 5.2.4 血清SOD |
| 5.3 日粮中添加绿茶粉及茶多酚对鸡蛋品质的影响 |
| 5.3.1 鸡蛋含水量 |
| 5.3.2 鸡蛋粗脂肪 |
| 5.3.3 全蛋胆固醇 |
| 5.3.4 蛋黄颜色 |
| 6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个人简历 |
| 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