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希怡[1](2021)在《意大利蜜蜂10-HDA合成受油酸供应的影响及其降血糖的作用机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蜂王浆是由工蜂咽下腺和上颚腺共同分泌的乳状物,是蜂王和蜜蜂幼虫早期的食物,对人体具有重要的营养保健作用。10-羟基-2-癸烯酸(10-hydroxy-2-decenoic acid,10-HDA)是蜂王浆中的主要脂肪酸,是反映和评价蜂王浆质量的重要指标,由工蜂上颚腺分泌。以往的研究表明,蜜蜂从外界采集的食物(花粉和蜂蜜)对蜂王浆的质量有重要影响,然而在蜜蜂食物中添加脂肪酸是否影响工蜂上颚腺10-HDA合成未见报道;蜂王浆及其中的10-HDA具有降血糖作用,但作用机制尚不清晰。本研究首先在蜜蜂饲粮中添加油酸,探讨其对工蜂上颚腺10-HDA合成的影响;并通过建立Ⅱ型糖尿病小鼠模型,探讨灌服10-HDA对模型小鼠降血糖的作用及分子和代谢机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工蜂上颚腺组织的脂质组成及随日龄变化的研究本研究旨在探讨工蜂上颚腺组织中的脂质组成随日龄增加的变化。试验选取5群群势相近、健康的意大利蜂群,分别采集1日龄(1 d)新蜂、3日龄(3 d)工蜂、6日龄(6 d)工蜂、9日龄(9 d)工蜂、12日龄(12 d)工蜂、15日龄(15 d)工蜂、18日龄(18 d)工蜂和21日龄(21 d)工蜂,解剖获得上颚腺组织,测定其脂质组成。结果显示,1)工蜂上颚腺组织中10-HDA的含量从1 d(15.12±0.84μg/MG)到15 d(54.39±1.96μg/MG)逐步递增,15 d~21 d 10-HDA的含量基本持平。2)与10-HDA合成相关的基因,A4、FAS、ETF-β、CYP6AS8、CPTI和ACOX1 mRNA水平随日龄的增加而升高。3)1 d、6 d和15 d工蜂上颚腺非靶脂质组学分析表明,PC和TAG是上颚腺组织的主要脂质,并且碳链的不饱和度在6 d工蜂和15 d工蜂中增加;与1 d新蜂相比,6 d和15 d工蜂中的TAG(18:0-18:0-18:1)和TAG(18:0-18:1-18:1)的丰度显着降低(P<0.05)。综上所述,工蜂上颚腺脂质组成中,PC和TAG是主要的脂质亚类。上颚腺脂质亚类TAG、PC和PE碳链不饱和度升高随着日龄的增加而增加。在甘油三酯中,TAG(18:0-18:0-18:1)和TAG(18:0-18:1-18:1)丰度随日龄的增加显着降低。2.油酸供应对工蜂上颚腺10-HDA合成的影响研究本试验旨在探讨蜜蜂食物中添加油酸对上颚腺10-HDA合成的影响,分为离群工蜂试验和生产蜂群试验。在离群工蜂试验中,首先选取1 d新蜂1 200只,随机分为5组(4个重复/组,60只/重复),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试验组在基础日粮中额外添加2%、4%、6%和8%油酸,饲喂至9 d时采集工蜂上颚腺;基于上述研究获得的油酸添加水平,选取1 d新蜂2 400只,随机分为2组(12个重复/组,100只/重复),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试验组在基础日粮中额外添加8%油酸,饲喂至9 d时采集工蜂上颚腺。在生产蜂群试验中,选取10群群势相近、健康的浆蜂群,随机分为2组(5个重复/组),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试验组在基础日粮中额外添加8%油酸,试验期75 d,正式试验21 d后进行取浆和上颚腺样本采集。对组织样本进行10-HDA含量、脂质组学和转录组学分析。结果显示,1)在离群工蜂试验中,8%油酸试验组的工蜂上颚腺中10-HDA含量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8%油酸试验组的工蜂上颚腺中A4、FAS、ACOX1、ACOX3、CPTI、CYP6AS8、ETF-β和KAT mRNA水平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2)在离群工蜂试验中,上颚腺脂质组学分析共检测到154种TAGs,其中丰度最高的是TAG(18:1-18:1-18:1);饲粮中添加8%油酸显着促进了10种TAGs的丰度(P<0.05),其中TAG(18:1-18:1-18:1)和TAG(18:0-18:1-18:1)占比最高。3)在离群工蜂试验中,饲粮中添加8%油酸显着提高了Gpat和GK的转录水平(P<0.05)。4)在生产蜂群试验中,与对照组相比,饲粮中添加8%油酸显着提高蜂王浆中10-HDA的含量(P<0.05)。综上所述,蜜蜂饲粮中添加8%油酸促进工蜂上颚腺10-HDA的合成,部分原因是通过提高TAG(18:1-18:1-18:1)和TAG(18:0-18:1-18:1)丰度。3.10-HDA对HFD/STZ诱导的糖尿病小鼠降血糖作用研究本研究旨在探讨10-HDA降血糖作用及分子和代谢机制。选取60只雄性C57BL/6小鼠,利用60%高脂日粮(HFD)饲喂6周,联合链脲佐菌素(STZ)腹腔注射(100mg/kg BW),建立Ⅱ型糖尿病模型。建模成功后,按体重和血糖随机进行分组(10只/组),分为正常对照组、10-HDA干预组、糖尿病模型组和糖尿病小鼠10-HDA干预组,10-HDA干预组和糖尿病小鼠10-HDA干预组每天灌胃10-HDA(100 mg/kg BW),正常对照组和糖尿病模型组每天灌胃等体积生理盐水,试验期4周。结果显示,1)糖尿病小鼠10-HDA干预4周后与正常小鼠的体重无显着差异(P>0.05)。2)10-HDA干预降低了糖尿病小鼠的空腹血糖(FGB)(P<0.05)、提高了胰岛素含量(P<0.05)。3)10-HDA干预增加了糖尿病小鼠胰腺胰岛的面积(P<0.05),缓解了糖尿病小鼠肝脏的脂肪沉积。4)10-HDA干预提高了糖尿病小鼠肝脏SOD、CAT和GSH-Px活性,降低了MDA含量(P<0.05);10-HDA干预抑制糖尿病小鼠肝脏NF-κB蛋白的磷酸化水平(P<0.05),降低了IL-6和TNF-α炎症因子的含量(P<0.05)。5)10-HDA干预提高了P-PI3K、PAKT和P-GSK3β蛋白表达(P<0.05)。6)通过小鼠肝脏的非靶代谢组学数据分析,筛选出15种潜在的生物标志物,Hexadecanamide(棕榈酰胺)、Stearamide(硬脂酰胺)、Pentadecanoic acid(十五烷酸)和FAHFA(16:0/18:1)占有较高丰度。综上所述,灌服10-HDA对糖尿病小鼠具有降血糖的作用,主要是通过激活肝脏PI3K/AKT/GSK3β信号通路,促进肝脏糖原的合成,最终降低血糖。综上所述,通过对蜜蜂饲喂添加油酸的饲粮,可以显着促进上颚腺10-HDA的合成和分泌;对糖尿病模型小鼠灌服10-HDA具有明显的降血糖效果,10-HDA通过PI3K/AKT/GSK3β信号通路发挥降血糖作用。
李婷[2](2021)在《源于海洋微生物的降脂活性分子促胆固醇外排的分子机制》文中研究指明高脂血症是心血管等疾病的重要诱发因素,但人工合成的临床一线降脂药物,特别是联合用药时表现出多种毒副作用。因此,寻找低毒性的抗高脂血症化合物是研究热点。海洋微生物次级代谢产物有许多生物活性高,结构新颖的化合物,本实验对来源于海绵真菌Setosphaeria sp.SCSIO41009的海洋活性分子研究其胆固醇外排作用并探讨其胆固醇外排分子机制。本课题采用RAW264.7细胞模拟体内脂代谢过程中的外周细胞,BRL细胞模拟肝细胞,RAW264.7 细胞采用 50ug/mL 的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idized low-density lipoprotein,ox-LDL)诱导24h使其泡沫化。MTT法测定化合物的细胞毒性,确定给药浓度。以肝X受体(liver X receptor,LXR)激动剂和非诺贝特为阳性药物,运用油红O染色、TC与TG检测试剂盒以及[3H]标记的胆固醇外排效率来检测细胞内胆固醇外排作用,运用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WB)、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 time-PCR,RT-PCR)等方法检测胆固醇外排信号通路中关键基因和蛋白的表达情况。MTT实验结果表明,与阳性对照药物相比,呋喃酮A、吡喃酮C和D的细胞毒性较弱。油红O染色结果表明,浓度为50 μg/mL的ox-LDL可显着提高RAW264.7细胞中的脂质水平。T0901317和呋喃酮A分别显着降低了油红O染色面积约32%(P<0.05)和48%(P<0.01)。此外,通过检测试剂盒进行的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和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分析表明,与模型组相比,呋喃酮A显着降低了 TC约49%(P<0.01)和TG约58%(P<0.01)水平。用[3H]标记的胆固醇负载巨噬细胞来研究吡喃酮C和D增强胆固醇外排的作用,与阳性对照组相比,吡喃酮C和D显着提高了[3H]胆固醇外排量21.3%和32.4%(P<0.05)。在RAW264.7细胞中,与空白组相比,呋喃酮A可将乙酰辅酶A羧化酶(acetyl coenzyme A carboxylase 1,ACC1)和二酰基甘油酰基转移酶 1(type Ⅰ Diacylglycerol O-acyltransferase,DGAT1)的mRNA水平显着提高40%(P<0.05)。与模型组相比,呋喃酮A使三磷酸腺苷结合盒转运体A1(ATP binding cassette A1,ABCA1)的表达增加了约300%。此外,与空白组相比,呋喃酮A将三磷酸腺苷结合盒转运体G1(ATP binding cassette G1,ABCG1)和清道夫受体 B1(scavenger receptor,class B type 1,SR-B1)的蛋白质水平分别提高了约180%和150%(P<0.01)。但是,与模型组相比,T0901317和呋喃酮A对ABCG1表达的影响未显示任何显着差异。与模型组相比,呋喃酮A使PPARα的蛋白水平提高了约130%(P<0.01)。吡喃酮D显着促进DGAT1的mRNA的表达约 56%(P<0.05),对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sterol regulatory element-binding protein-1c,SREBP-1c)、脂肪酸合成酶(functionality Appreciation Scale,FAS)、ACC 1 的mRNA表达无影响。此外,在本研究中,吡喃酮C对脂肪生成基因的水平没有影响。吡喃酮C和D分别使ABCA1蛋白水平提高了 58%和69%(P<0.05)。在8 μM浓度下,吡喃酮C和D分别使肝X受体α(liver X receptor alpha,LXRα)蛋白水平提高了60%和70%(P<0.05)。然而,吡喃酮C和D对ABCG1和SR-B1的蛋白水平没有影响。此外,本课题组利用小鼠原发性腹腔巨噬细胞验证了吡喃酮C和D对LXRα/ABCA1信号通路的影响。吡喃酮C和D分别使ABCA1蛋白水平提高了 130%和160%(P<0.01)。值得注意的是,吡酮C和D分别使LXRα蛋白水平提高了 230%和280%(P<0.01)。吡喃酮 C 和 D(8μM)的作用与 LXRα 激动剂 T0901317(0.5μM)相近。在BRL细胞中,与阳性对照组相比,吡喃酮D显着提高了低密度脂蛋白受体(low-density lipoprotein receptor,LDLR)的蛋白水平约 61%(P<0.05),并且显着降低胆固醇 7α-羟化酶(cholesterol 7alpha-hydroxylase,CYP7A1)的蛋白表达约 35%(P<0.05)。值得注意的是,与空白组相比,吡喃酮C和D大大促进了 ABCA1和ABCG1的蛋白表达,吡喃酮D增强ABCA1蛋白表达约112%(P<0.01)和ABCG1的蛋白表达约68%(P<0.05)。综上所述,呋喃酮A表现出较弱的细胞毒性,但通过靶向LXRα和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 alpha,PPARα)有较强的降 TC和TG的作用,具有弱细胞毒性的吡喃酮C和D通过增强LXRα/ABC信号通路表现出有效的促胆固醇外排作用,呋喃酮A和吡喃酮C和D在治疗高脂血症方面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徐金瑞[3](2021)在《酰基辅酶A胆固醇酰基转移酶1在BCG感染小鼠及巨噬细胞中的作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结核病是由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tuberculosis,Mtb)引起的感染性疾病,是临床上最棘手的疾病之一,也是单一传染病导致的主要死亡原因,位列全球十大死亡原因之一。作为一种典型的胞内菌,Mtb可通过多种策略抑制或逃避先天免疫和适应性免疫,并通过调节宿主细胞的功能,在胞内微环境中得以生存。因此,更好地理解Mtb与宿主(细胞)相互作用的分子机制对于确定结核病治疗的新靶点至关重要。本研究首先对牛结核分枝杆菌减毒株BCG(Bacillus Calmette-Gue’rin)感染的牛原代肺泡巨噬细胞(primarybovinealveolarmacrophages,PBAMs)进行了转录组测序(RNA-Seq)及生物信息学分析。在此基础上,以筛选出的酰基辅酶A胆固醇酰基转移酶1(Acyl-CoA:cholesterol acyltransferasesl,ACAT1)为研究对象,在细胞水平上分别对过表达ACAT1或干扰ACAT1的RAW264.7稳转细胞株和K604抑制剂处理的RAW264.7细胞或PBAMs经BCG感染,在动物水平分别对小鼠肺组织过表达ACAT1或腹腔注射K604抑制ACAT1并经BCG感染后,对细胞凋亡、炎性反应、细胞自噬相关指标进行检测,旨在从细胞水平与动物个体水平揭示ACAT1在结核分枝杆菌感染中的免疫调控作用。研究结果如下:1.对BCG感染12h后的PBAMs进行RNA-Seq分析结果表明:ABC转运蛋白(ATP-binding cassette transporters)家族成员及ACAT1基因表达下调,RT-PCR验证了上述研究结果。不同感染时间的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ACAT1、ABCG1、ABCA1的表达先下降后上升,ABCA5和ABCA6的表达逐渐下降,细胞内胆固醇含量变化趋势与之相反。以上结果表明,在BCG感染巨噬细胞初期,可通过下调ABC转运蛋白及ACAT1,从而使胞内胆固醇水平升高。2.分别从细胞水平和动物水平研究了 ACAT1对BCG诱导细胞凋亡的调控作用。①细胞水平的研究结果显示:随BCG感染时间延长,巨噬细胞凋亡率逐渐升高,促凋亡分子cleaved-Caspase3、cleaved-Caspase8、cleaved-Caspase9、BAX、GRP78、CHOP、cleaved-Caspase12、CytochromeC的表达均逐渐上调,抑凋亡分子BCL-2、BCL-XL的表达均逐渐下调。过表达ACAT1与BCG共处理组较BCG感染组细胞凋亡率进一步上升,促凋亡蛋白进一步上调,抑凋亡蛋白进一步下调,而干扰或抑制ACAT1的结果与之相反,且抑制ACAT1后,下调了 BCG感染所致的巨噬细胞内ROS的释放和Ca2+水平。以上结果表明,过表达ACAT1促进了 BCG诱导的巨噬细胞凋亡,而抑制ACAT1缓解了巨噬细胞凋亡的发生,且外源性凋亡途径及内源性凋亡途径均参与其中。②动物水平的研究结果显示:BCG感染小鼠后,肺组织出现一定数量的凋亡小体,过表达ACAT1与BCG共处理组较BCG感染组凋亡小体的数量减少,而K604与BCG共处理组凋亡小体的数量增加。BCG感染小鼠后,肺组织促凋亡相关蛋白cleaved-Caspase3、cleaved-Caspase8、cleaved-Caspase9、cleaved-Caspase12的表达上调,过表达ACAT1与BCG共处理组较BCG感染组上述蛋白的表达下调,而K604与BCG共处理组上述蛋白的表达上调。以上结果表明,过表达ACAT1抑制了 BCG感染的小鼠肺组织细胞的凋亡,而抑制ACAT1促进了 BCG感染的小鼠肺组织细胞的凋亡。3.分别从细胞水平和动物水平研究了 ACAT1对BCG感染后炎性反应的的调控作用。①细胞水平的结果显示:BCG感染巨噬细胞后,TLR2和TLR4蛋白的表达及促炎因子TNFα、IL-6、IL-1β的释放均随感染时间逐渐升高。BCG感染组较未感染对照组依赖MyD88途径相关蛋白TLR2、TLR4、MyD88、TRAF-6和p-NF-κBp65的表达上调,过表达ACAT1与BCG共处理组较BCG感染组上述蛋白的表达上调,干扰ACAT1与BCG共处理组上述蛋白的表达下调,而非依赖MyD88途径相关蛋白IRF3、TBK1的表达在各组间差异不显着。以上结果表明,过表达ACAT1促进了 BCG感染巨噬细胞的炎性反应,而干扰或抑制ACAT1对其具有缓解作用,上述过程均依赖MyD88信号通路。②动物水平的研究结果显示:BCG感染小鼠后,肺组织炎性改变明显,过表达ACAT1与BCG共处理组较BCG感染组炎性反应程度减轻,而抑制ACAT1与BCG共处理组炎性改变程度加重。对40个炎性因子的抗体芯片检测结果显示,BCG感染后,多个炎性因子表达上调。过表达ACAT1与BCG共处理组较BCG感染组TNFα、IL-1β、IL-6等25个炎性因子的表达下调,而抑制ACAT1与BCG共处理组TNFα、IL-1β、IL-6等29个炎性因子的表达上调。蛋白质组学分析结果表明,与BCG感染组相比,抑制ACAT1与BCG共处理组粒细胞、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的激活或增殖有关的通路上调,NK细胞介导的细胞毒性相关分子及细胞黏附分子的表达上调。抑制ACAT1与BCG共处理组较BCG感染组NLRP3炎性小体的活化水平上升,过表达ACAT1与BCG共处理组NLRP3炎性小体的活化水平下降。以上结果表明,过表达ACAT1降低了 BCG感染小鼠后肺组织的炎性反应,而抑制ACAT1促进了 BCG感染小鼠后肺组织的炎性反应,多种炎性细胞及NLRP3炎性小体参与调控。4.分别从细胞水平和动物水平研究了 ACAT1对BCG感染后细胞自噬的的调控作用。①细胞水平的研究结果显示:BCG感染巨噬细胞后,自噬相关蛋白LC3Ⅱ/Ⅰ、Beclin、ATG5、ATG7的表达均上调,而抑制ACAT1与BCG共处理组较BCG感染组上述蛋白的表达进一步上调,自噬小体及自噬溶酶体数量进一步增多。以上结果表明,抑制ACAT1促进了 BCG诱导的巨噬细胞自噬。②动物水平的研究结果显示:BCG感染小鼠后,肺组织自噬相关蛋白LC3Ⅱ/Ⅰ、Beclinl、ATG5、LAMP1、Rab7的表达上调,抑制ACAT1与BCG共处理组较BCG感染组上述蛋白的表达进一步上调,而过表达ACAT1与BCG共处理组上述蛋白的表达下调,且肺组织载菌量增多。以上结果表明,过表达ACAT1抑制了 BCG感染小鼠后肺组织细胞的自噬,而抑制ACAT1促进了 BCG感染小鼠后肺组织细胞的自噬。综合以上研究结果,ACAT1对BCG感染引起的免疫反应发挥重要的调控作用。在细胞水平,过表达ACAT1通过外源性途径及内源性途径促进BCG诱导的巨噬细胞凋亡,通过依赖MyD88途径促进炎性反应,而抑制ACAT1能够缓解BCG感染巨噬细胞后的凋亡、炎性反应,促进BCG诱导的细胞自噬。在动物水平,过表达ACAT1抑制了 BCG感染小鼠后肺组织的细胞凋亡和自噬,抑制了 NLRP3炎性小体的活化,降低了 BCG感染小鼠引起的肺组织炎性反应,协同促进了BCG在肺部的扩散,而抑制ACAT1促进了 BCG感染小鼠后肺组织的细胞凋亡、细胞自噬和炎性反应。因而,抑制ACAT1或许有望成为结核病治疗的潜在途径。
渠宏雁[4](2021)在《抑制脂肪酸合成酶对高脂和高糖膳食诱导的肥胖血糖水平、氧化稳态和代谢的影响》文中指出肥胖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因素之一,通常认为,导致大多数肥胖的重要原因是摄入过量的高能量饮食。而体重超重和葡萄糖耐量减低则是饮食诱导的肥胖的两个关键特征。摄入膳食脂肪不仅可以通过不同的分子途径来实现对脂质代谢相关基因的表达调控,还能影响食欲相关激素的信号传导。另外,这些参与脂质代谢的分子途径还与慢性炎症和胰岛素抵抗有关。但高糖饮食在代谢综合征研究方面的应用则较为少见。作为机体中由糖合成脂肪所必经的酶,脂肪酸合成酶(fatty acid synthase,FASN)参与脂肪酸从头合成,是该过程的关键酶类,可作为突破点研究高糖和高脂膳食对肥胖小鼠的不同影响。本课题分别以高糖和高脂饲料饲喂小鼠,以研究膳食能量密度恒定时精制糖和脂肪为主要供能物质时所引起的肥胖在表型、血糖水平、氧化应激和代谢等方面的异同,以期为通过改善膳食结构来辅助调控肥胖及其相关代谢综合征提供另一种思路和可能。本文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高糖和高脂膳食均能诱导小鼠出现肥胖表型,但高脂膳食和高糖膳食诱导的肥胖小鼠在体重和血糖紊乱进程、肠道微生物区系三方面都有明显差异。以C57BL/6J小鼠为实验对象,分别饲喂精制糖和脂肪供能占比不同但能量密度一致的饲料11周,各组小鼠均出现了肥胖和血糖紊乱的症状,但饲喂6周时高脂组(High fat diet,HFD)就已超重20%,且其空腹血糖和对照组(Negtive control,NC)存在明显差异,而中度糖脂组(Middle fat and sucrose diet,MFSD)和高糖组(High sugar diet,HSD)仅糖耐量明显下降。此外,HFD和HSD还分别诱导了糖尿病前期小鼠肥胖相关肠道微生物区系的不同模式。(2)构建脂肪代谢抑制系统,筛选脂肪酸合成酶抑制剂。在这项研究中,我们通过基于结构的虚拟筛选得到一种可在KR-domain(β-酮脂酰ACP还原酶结构域,β-ketoacyl ACP reductase,KR)和FASN结合的新型小分子抑制剂前体PFI09。其化学性质稳定的结构改性物MFI03可抑制FASN活性,减少前列腺癌细胞PC3在体外和体内的增殖,影响细胞脂肪酸组成,抑制胞内脂质蓄积,诱导细胞凋亡。因此,MFI03是有效的FASN抑制剂,具有抗肿瘤增殖和抗脂质生成的能力。(3)FASN小分子抑制剂可干预高糖膳食诱导的肥胖小鼠炎症和氧化稳态。FASN作为机体内从糖合成脂质必经的酶,当其功能受到抑制时,HFD组和HSD组小鼠受到的影响不同,且以HSD组所受影响最为明显。腹腔注射浅蓝菌素和MFI03的HSD诱导的肥胖鼠不仅体重和脂肪质量明显低于HSD对照组,其肝脏质量、炎症水平和氧化程度与HSD对照组相比也得到了明显改善。(4)FASN小分子抑制剂可干预高糖膳食诱导的肥胖小鼠代谢紊乱。抑制FASN活性可抑制内源性脂肪酸的合成,进而减少HSD组小鼠肝脏中总脂含量和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水平,而对HFD组无明显影响。非靶向代谢组分析结果也表明抑制FASN可通过甘油磷脂代谢、丙酸代谢、组氨酸代谢等多种代谢通路调控高脂膳食诱导的肥胖小鼠肝脏代谢紊乱。综上所述,本研究筛选得到了稳定且有效的新型FASN小分子抑制剂,并发现抑制FASN活性可以有效改善高糖膳食导致的肥胖和代谢紊乱。这为通过改善膳食结构辅助调控肥胖及其相关代谢综合征提供了理论依据。
赵丹[5](2021)在《TL1A通过调控血管平滑肌细胞表型抑制apoE缺失小鼠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肿瘤坏死因子配体相关分子1A(TNF ligand-related molecule 1A,TL1A)是一种血管内皮细胞生长抑制因子,不仅能够抑制新生血管形成和肿瘤发生,而且在人主动脉斑块处高表达。载脂蛋白E(apolipoprotein E,apoE)基因缺失会导致高胆固醇血症和动脉粥样硬化。在本论文中,我们明确了TL1A在apoE敲除(apoE-/-)小鼠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中的保护作用及潜在分子机制。我们将apoE-/-小鼠随机分成2组,喂食促动脉粥样硬化的高脂食物(21%脂肪,0.5%胆固醇),同时腹腔注射TL1A重组蛋白。12周后结束实验,收集小鼠的主动脉、血清和肝脏样本,用于检测动脉粥样硬化、脂肪肝和相关分子的表达。在体外实验中,我们使用小鼠腹腔巨噬细胞、人源主动脉血管平滑肌细胞(vascular smooth muscle cell,VSMC)和人源肝癌细胞系Hep G2细胞探究TL1A影响动脉粥样硬化的分子机制。实验结果发现TL1A处理显着减少了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面积并增强了斑块的稳定性。机制上,TL1A通过激活三磷酸腺苷结合盒转运体A1(ATP-binding cassette transporter A1,ABCA1)、ABCG1表达和胆固醇逆转运,并以肝X受体(liver X receptor,LXR)依赖的方式抑制来源于VSMC的泡沫细胞形成,但不能抑制巨噬细胞来源的泡沫细胞形成。与此同时,TL1A通过激活平滑肌细胞收缩表型标志物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ooth muscle actin,α-SMA)、平滑肌蛋白22α(smooth muscle protein 22α(11)SM22α)的表达、抑制合成表型标志物骨调素(osteopontin,OPN)和成骨细胞样表型的表达,减少血管平滑肌细胞由收缩表型向合成表型的转换和血管钙化。此外,TL1A能够促进肝脏脂质水解、抑制脂肪酸氧化,进而改善高脂食物引起的肝脏脂质代谢紊乱、抑制小鼠脂肪肝的发展。综上所述,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TL1A通过调节VSMC/泡沫细胞的形成和VSMC表型转换进而抑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有望成为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潜在策略。
罗云飞[6](2021)在《长期短暂性低氧刺激在调控高脂饮食诱导小鼠肥胖及脂肪肝中的作用机制研究》文中认为第一部分 引言在近30年期间,随着经济以及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居民超重问题越来越显严重。肥胖会引发葡萄糖摄取受损,胰岛素和瘦素抵抗,轻度炎症,减少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支配的交感神经活动,它也是高血压,2型糖尿病(T2DM),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和哮喘等许多慢性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目前,对于肥胖及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主要治疗方法是从能量摄取,能量吸收以及能量消耗三个方面入手,包括:改变饮食以及生活习惯,加强锻炼,手术,药物治疗等。然而,肥胖的干预十分困难,几乎需要终生实施。因此,寻找一种有效、低副作用且患者顺应性好的方法已成为研究与关注的焦点。近年来,采用缺氧来探讨肥胖及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治疗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当机体暴露在低氧环境时,不同于脂肪组织的缺氧,由于是在空气中的氧浓度降低,致使肺泡内氧分压下降。在这种条件下,机体正常状态的新陈代谢规律发生改变。但是,由于研究使用的缺氧方法各不相同(时间,氧气浓度,缺氧方式等),得出的结论并不一致。本研究探究长期短暂性缺氧刺激——采用每天将10%的氧气刺激1小时的方法是否具有减轻高脂诱导的肥胖和脂肪肝的作用,为肥胖和脂肪肝的治疗提供新的理论和实验依据。第二部分 长期短暂性低氧刺激减轻高脂饮食诱导的小鼠体重及脂肪肝目的:用60%高脂饲料建立肥胖和脂肪肝小鼠模型,探究长期短暂性缺氧刺激在控制高脂诱导的肥胖和脂肪肝中的作用。方法:C57小鼠5周龄,随机分为五组:(1)正常氧气浓度下普通饮食;(2)普通饮食喂养,10%氧气浓度下每天1小时;(3)正常氧气浓度下高脂喂食;(4)高脂饮食喂养四周后,10%氧气浓度下每天1小时;(5)高脂饮食喂养,10%氧气浓度每天1小时。1、每周对小鼠体重以及进食量进行监测,采用GTT和ITT检测葡萄糖耐量和胰岛素耐受性,观察长期短暂性低氧环境对小鼠的体重、食欲以及葡萄糖和胰岛素耐量的影响;通过肺和心脏的H&E染色来评价低氧环境是否会对小鼠产生不良影响。2、观察小鼠体型和肝脏外观,称量小鼠的皮下脂肪、肾周脂肪、棕色脂肪及肝脏等的重量,H&E染色观察脂肪和肝脏结构的变化;油红O染色观察肝脏脂滴的形成;检测血清中ALT、AST的含量,观察长期短暂性低氧对高脂诱导肥胖和脂肪肝的作用。3、免疫组化检测肝脏的PPARα蛋白和棕色脂肪的UCP1蛋白的表达情况;Western blot检测肝脏中的FASN(脂肪酸合成酶)、UCP1蛋白的表达情况;Real-time PCR检测糖脂代谢基因UCP1、PGC1α、CPT1A、SCD1、PPARα、ATGL等,M2型巨噬细胞marker基因CD206、Arginase等的表达情况,观察长期短暂性低氧对糖脂代谢基因和炎症相关基因的调控作用。4、Elisa检测小鼠在短暂性低氧刺激结束后不同时间里血清肾上腺素的变化情况。结果:1、长期短暂性低氧不影响小鼠食欲,对普通饮食喂养的小鼠体重没有影响,心肺H&E染色显示不会对小鼠造成不良影响;但是低氧环境可以减轻由高脂饮食诱导的肥胖小鼠体重,改善小鼠的葡萄糖耐量,但对胰岛素耐量的改善作用不大。2、长期短暂性低氧减轻肥胖小鼠的皮下、肾周脂肪和肝脏等的重量,减少肥胖小鼠脂肪空泡大小和肝脏脂肪的蓄积及脂滴含量;也抑制了高脂诱导的AST、ALT的升高。3、长期短暂性低氧上调棕色脂肪的UCP1、PPARγ的表达;增加肝脏组织中UCP1、PPARα的表达,下调FASN(脂肪酸合成酶)的表达;肝脏的Real-time PCR结果显示脂肪的分解和氧化的相关基因UCP1、PGC1α、PPARα、CPT1A、ATGL等表达增加,而脂肪合成相关基因SCD1则下调,M2型巨噬细胞marker基因CD206、Arginase等的表达上升。4、小鼠血清肾上腺素ELISA结果显示低氧刺激后其水平升高。结论:长期短暂性低氧刺激减轻小鼠高脂诱导的肥胖和脂肪肝的严重程度,且不影响小鼠的食欲和健康。低氧刺激还上调血清中肾上腺素水平,肝脏中巨噬细胞M2型基因表达也升高。第三部分 长期短暂性低氧通过调控肾上腺素减轻高脂诱导的肥胖及脂肪肝目的:研究长期短暂性低氧环境减轻高脂诱导的肥胖和脂肪肝的作用是否通过肾上腺素介导?方法:小鼠5周龄,随机被分为五组:(1)正常氧气浓度下普通饮食;(2)正常氧气浓度下高脂喂食;(3)正常氧气浓度下高脂喂食四周后,每天腹腔注射肾上腺素(0.1mg/kg);(4)高脂饮食喂养四周后,10%氧气浓度下每天1小时;(5)高脂饮食喂养四周后,每天腹腔注射普萘洛尔(2mg/kg),并且10%氧气浓度每天1小时。1、监测小鼠体重,观察体型变化,检测GTT和ITT;测量小鼠肝脏和脂肪重量,H&E观察肝脏和脂肪结构;油红O、PAS以及Masson染色观察肝脏的脂滴、糖原和纤维化,检测肝脏的甘油三酯和胆固醇含量,检测血清中ALT、AST的含量以及肾上腺素的水平。2、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检测小鼠肝脏的糖脂代谢基因UCP1、PGC1α、CPT1A、PPARα、ATGL、ADRβ3等,M2型巨噬细胞marker基因CD206、Arginase等的m RNA和蛋白的表达情况;免疫组化检测肝脏中的CPT1A、FASN、CD206蛋白的表达情况。3、通过肺,肾和心脏的H&E染色来评价低氧环境或者腹腔注射肾上腺素是否会对小鼠产生不良影响。结果:1、肾上腺素和长期短暂性低氧刺激一样减轻高脂诱导肥胖小鼠的体重,改善葡萄糖耐量,减少高脂诱导的皮下、腹股沟、肾周和腹部脂肪的重量和脂肪空泡大小,降低小鼠肝脏的甘油三酯和胆固醇以及血清中ALT、AST的含量,改善高脂诱导的脂肪肝;腹腔注射肾上腺素和低氧刺激都使肾上腺素的水平升高。2、腹腔注射肾上腺素和低氧环境上调Adiponectin、UCP1、PGC1α、p-AMPK、CPT1A、PPARα、ATGL、ADRβ3、CD206等的表达,下调SCD1,FASN、ACC的表达,而普洛萘尔会部分抵消长期短暂性低氧刺激的作用。3、肺、肾和心脏的H&E染色显示低氧环境或者腹腔注射肾上腺素不会对小鼠产生不良影响。结论:长期短暂性低氧刺激通过上调肾上腺素减轻高脂诱导的肥胖和脂肪肝。第四部分 肾上腺素对高脂条件培养下的巨噬细胞和肝细胞的作用目的:建立体外脂肪肝诱导的细胞模型以及肥胖状况下的巨噬细胞模型,研究肾上腺素在细胞水平上是否一样具有减少脂滴形成以及诱导巨噬细胞向M2型趋化的作用。方法:1、采用棕榈酸和油酸混合物(2:1)作为“高脂”处理人正常肝细胞LO2,复制脂肪肝诱导细胞模型,将细胞分为五组:(1)正常对照组;(2)高脂诱导组;(3)高脂肾上腺素组;(4)高脂普萘洛尔组;(5)高脂肾上腺素+普萘洛尔组。分别检测培养基葡萄糖以及细胞甘油三酯含量;油红O染色检测细胞油脂的生成;Western blot和Real-time PCR检测PGC1α,CPT1A,PPARα,ATGL,ADRβ3、IR、FASN和ACC等的表达。2、人单核巨噬细胞THP-1由PMA诱导贴壁后,棕榈酸和油酸混合培养基中肾上腺素或普洛萘尔作用48h,油红O染色检测油脂的生成;Western blot和Real-time PCR检测CD206和Arginase的表达情况。结果:1、人正常肝细胞LO2由棕榈酸和油酸混合物进行高脂诱导,肾上腺素可以减少其葡萄糖的消耗以及细胞甘油三酯的生成,减少其脂滴的生成,上调PGC1α、CPT1A、PPARα、ATGL、ADRβ3、IR等的表达,下调FASN、ACC的表达,而普洛萘尔拮抗其效应。2、人单核巨噬细胞THP-1由PMA诱导后,棕榈酸和油酸混合培养基培养,肾上腺素减少其油脂的生成,上调CD206和Arginase的表达,而普洛萘尔则相反。结论:肾上腺素减少巨噬细胞或肝细胞中脂质的积累,诱导THP1细胞更多的向巨噬细胞M2型趋化。
路晓梅[7](2021)在《血脂易感基因EEPD1及其相关miR-320b对脂质代谢和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背景近年来我国以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为病理基础的冠心病(Coronary Artery Disease,CAD)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居高不下,其中血脂代谢异常是AS的独立危险因素,积极控制血脂水平对于CAD的防治有着重大意义。血脂代谢异常发病机制复杂,受遗传和环境的共同影响,遗传因素在其发病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其中,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是最常见的一种人类可遗传变异。在遗传学分析中,由于其分布广泛、遗传稳定性高等特点,SNP作为一类遗传标记得以广泛应用。通过研究以SNP为代表的DNA多态性标记与血脂异常以及心血管疾病的关联性,鉴定出相关的易感基因,进而明确基因型和表型的关系,有助于解析疾病的遗传学机制,指导个体化临床治疗。目前大规模的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GWAS)和外显子组研究已经报道了 400多个影响血脂水平的基因遗传位点。本课题组既往在50万中国和欧美跨种族人群血脂外显子组研究中发现,核酸内切酶/核酸外切酶/磷酸酶家族结构域1(Endonuclease-Exonuclease-Phosphatase Family Domain Containing 1,EEPD1)基因的rs4302748位点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Cholesterol,LDL-c)水平显着关联(P=2.10×10-8)。EEPD1基因是一种DNA5’端核酸内切酶,参与DNA修复,促进DNA双链断裂处的应激复制叉的重新启动,同时EEPD1通过经典非同源末端连接和微量同源介导末端连接抑制DNA损伤修复。已有研究表明EEPD1通过激活腺苷三磷酸结合盒转运体A1(ATP-binding Cassette A1,ABCA1)促进巨噬细胞胆固醇外流,提示EEPD1可能在脂质代谢的调控中发挥重要作用。目的基于上述人群基因组和功能研究证据,本研究拟深入探讨EEPD1基因在体内和体外对血脂代谢的调节作用,阐明EEPD1基因调控血脂代谢的分子机制,为脂质代谢紊乱以及CAD的防治提供科学证据和潜在干预靶点。方法本研究在人群水平、细胞水平和动物水平,分别主要采用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qPCR)法、蛋白质印记技术(Western Blot,WB)、CRISPR-Cas9技术等来开展研究。1、miRNA-320b靶向EEPD1调控THP-1来源的巨噬细胞胆固醇外流及AS的作用及机制研究。1)人群水平:结合生物信息学分析和转录组芯片数据筛选靶向EEPD1基因的miRNA。首先应用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靶向EEPD1基因的miRNAs,随后结合24例CAD患者和7例正常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RNA的miRNA芯片表达谱,筛选差异表达并且靶向EEPD1的miRNA,最后应用qPCR方法在123例CAD患者以及104例正常对照人群的独立大样本中重复验证miRNA及其靶基因的差异表达。2)细胞水平: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明确miRNA与EEPD1基因的靶向作用,进一步在THP-1来源的巨噬细胞中探索其功能。将构建成功的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野生型以及突变型的pmirGLO-EEPD1/3’-UTR和pmirGLO-ABCG1/3’-UTR分别与 miR-320b mimics共转染HepG2细胞,通过检测荧光强度的变化来验证EEPD1和ABCG1是否为miR-320b的靶基因。qPCR和WB技术检测THP-1来源的巨噬细胞中miR-320b对EEPD1、ABCG1和ABCA1的表达的影响。进一步用荧光强度法检测miR-320b靶向EEPD1/ABCG1对高密度脂蛋白(High-Density Lipoprotein,HDL)和载脂蛋白A1(Lipid-free Apolipoprotein A1,apoA1)诱导的NBD标记的巨噬细胞胆固醇外流率的影响。3)动物水平:构建腺相关病毒2(Adeno Associated Virus Type 2,AAV2)介导的小鼠巨噬细胞靶向过表达miR-320b体系,探索miR-320b在体内对巨噬细胞胆固醇外流及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Apoe-/-小鼠尾静脉注射AAV2-miR-320b或者AAV2-miR-Control,构建AAV2介导的巨噬细胞靶向过表达miR-320b小鼠体系,高脂饮食喂养14周构建AS模型。收集腹腔巨噬细胞检测apoA1以及HDL诱导的胆固醇外流率,油红O染色检测主动脉脂质沉积,主动脉弓石蜡切片免疫组化检测斑块的细胞组成。2.EEPD1基因在血脂代谢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1)细胞水平:在肝细胞中明确EEPD1对脂质代谢相关基因的分子调控机制。应用loss-of-function和gain-of-function策略,在肝细胞HepG2中分别过表达和敲低EEPD1,qPCR以及WB检测脂质代谢相关基因mRNA以及蛋白水平的变化。为了进一步探索EEPD1调控脂代谢基因的分子机制,对肝细胞HepG2敲低EEPD1的样本进行基因表达谱芯片分析,结合GO以及KEGG通路分析筛选差异表达的靶基因,进一步通过免疫共沉淀(Co-Immunoprecipitation,CoIP)技术检测EEPD1可能的靶基因蛋白与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2)动物水平:构建EEPD1肝脏过表达以及肝脏特异性Eepd1基因敲除小鼠探索其对血脂水平的影响。C57BL/6小鼠尾静脉注射AAV8-EEPD1并高脂饮食6周,构建AAV8介导的肝脏靶向过表达EEPD1的高脂模型;应用CRISPR-Cas9技术构建肝脏特异性Eepd1基因敲除小鼠,高脂饮食16周。qPCR以及WB检测肝脏血脂代谢有关基因mRNA和蛋白水平的变化,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测定试剂盒检测血脂水平,肝脏冰冻切片油红O染色检测脂质沉积。结果1.miR-320b靶向EEPD1调控THP-1来源的巨噬细胞胆固醇外流及AS的作用及机制研究1)人群水平:miR-320b在CAD患者中高表达,ABCG1以及EEPD1基因在CAD患者中低表达。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miR-320b可以结合EEPD1/ABCG1基因mRNA的3’-UTR。miRNA芯片表达谱分析结果显示,与健康对照相比,miR-320b的表达水平在CAD患者中显着升高,独立大样本qPCR重复验证实验也证实miR-320b在CAD患者中的差异表达,同时也重复验证ABCG1以及EEPD1基因在CAD患者中低表达。2)细胞水平:ABCG1和EEPD1为miR-320b的靶基因,并且参与巨噬细胞胆固醇外流。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证实ABCG1和EEPD1为miR-320b的靶基因,并且miR-320b通过直接靶向ABCG1和EEPD1的表达,以及通过抑制肝X受体α(Liver X Receptorsα,LXRα)-ABCG1/ABCA1 通路来降低 HDL 和 apoA1 介导的 THP-1 来源的巨噬细胞胆固醇外流。3)动物水平:AAV2介导的小鼠巨噬细胞靶向过表达miR-320b具有促AS的作用。AAV2介导miR-320b在Apoe-/-小鼠巨噬细胞中过表达,腹腔巨噬细胞ABCA1、ABCG1和EEPD1的表达水平显着下降,引起巨噬细胞胆固醇外流率下降。肝脏低密度脂蛋白受体(Low Density Lipoprotein Receptor,LDLR)和ABCA1的表达水平下降,导致血浆LDL-c水平升高,HDL-c水平下降。同时,AAV2-miR-320b通过提高巨噬细胞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κB,NF-κB)p65的磷酸化水平,增强巨噬细胞分泌促炎因子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onocyte Chemoattractant Protein-1,MCP-1)、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和趋化因子 5(C-X-C Motif Chemokine Ligand5,CXCL5)。miR-320b在小鼠中的过表达最终增加AS斑块面积和斑块中巨噬细胞含量,促进AS的发生发展。2.EEPD1基因在血脂代谢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1)细胞水平:EEPD1通过调节细胞色素P450家族1亚家族B1(Cytochrome P450 Family 1 Subfamily B Member1,CYP1B1)、枯草溶菌素转化酶 9(Proprotein Convertase Subtilisin/Kexin Type 9,PCSK9)和LDLR三者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调控LDLR的蛋白水平。肝细胞HepG2中敲低EEPD1,PCSK9蛋白水平升高,LDLR蛋白水平下降;过表达EEPD1,PCSK9蛋白水平下降,LDLR蛋白水平升高。进一步的肝细胞HepG2的基因表达谱芯片结果、GO通路以及KEGG通路分析结果显示EEPD1可能调控CYP1B1的表达,qPCR以及WB结果证实CYP1B1是EEPD1的靶基因。CoIP实验结果显示EEPD1通过对CYP1B1、PCSK9和LDLR三者蛋白复合物中PCSK9进行蛋白泛素化修饰来调控PCSK9蛋白水平,进而影响LDLR的蛋白水平。2)动物水平:EEPD1基因调控小鼠血脂水平。C57BL/6小鼠肝脏靶向过表达EEPD1可以通过增加肝脏LDLR蛋白表达水平,降低血浆LDL-c水平;增加LXRα和固醇调控元件结合蛋白lc(Sterol Regulatory Element Binding Protein 1c,SREBP1c)的表达,增加肝脏的脂质沉积,通过抑制肝脏Apoe基因的表达,抑制肝脏的VLDL的分泌,降低血浆的TG水平。肝脏特异性Eepd1基因敲除小鼠肝脏LDLR蛋白水平下降,升高血浆LDL-c水平,抑制LXRα-SREBP1c通路减少肝脏的脂质沉积,同时促进肝脏Apoe基因的表达,促进血浆VLDL的分泌,升高血浆TG水平。结论1)MiR-320b通过靶向调控巨噬细胞EEPD1以及ABCG1的表达,以及抑制LXRα-ABCA1/G1通路从而降低apoA1以及HDL介导的巨噬细胞胆固醇外流。2)AAV2介导的Apoe-/-小鼠巨噬细胞靶向过表达miR-320b通过降低腹腔巨噬细胞EEPD、ABCG1和ABCA1的表达水平抑制腹腔巨噬细胞胆固醇外流,同时可以增强炎症反应,升高血浆LDL-c,降低血浆HDL-c水平,增加AS斑块面积以及斑块中巨噬细胞的含量,发挥促AS的作用。3)EEPD1基因在转录水平调控CYP1B1的表达,并且通过对CYP1B1、PCSK9和LDLR三者蛋白复合物中的PCSK9进行蛋白泛素化修饰调控PCSK9蛋白水平的变化,进而影响LDLR的蛋白水平。4)C57BL6小鼠肝脏靶向过表达EEPD1基因能通过抑制PCSK9蛋白的水平,促进肝脏LDLR蛋白表达,降低血浆LDL-c水平;同时激活LXRα-SREBPlc通路,增加肝脏的脂质沉积,抑制肝脏VLDL的分泌,降低血浆TG水平。反之,肝脏Eepd1基因特异敲除小鼠PCSK9蛋白表达水平升高,肝脏LDLR蛋白表达下降,血浆LDL-c水平升高;同时LXRα-SREBP1c通路被抑制,肝脏的脂质沉积减少,促进肝脏VLDL的分泌,升高血浆TG水平。5)EEPD1基因在调控血脂代谢以及AS中具有重要作用,可能为CAD的防治提供科学证据和潜在干预靶点。
孙悦[8](2021)在《高脂饮食通过促进氧化应激和线粒体功能障碍诱导肾脏损伤》文中认为目的:随着生活习惯的改变和膳食结构的失衡,肥胖率逐年提高。目前,全球约有33%的成年人超重,美国约有60%人口超重或肥胖,而中国的肥胖人口数量已超过美国居于世界首位,高达2.5亿。肥胖症患者将面临巨大的健康隐疾,也会造成未来医疗庞大支出。肥胖的一个核心表现是伴随着代谢综合征,代谢综合征是指同时存在肥胖、糖尿病、血脂异常和心血管疾病。肥胖患者体内增多的脂肪细胞不但用于储存甘油三酯和胆固醇,还分泌大量的脂肪因子、炎症因子和趋化因子,使机体长期处于慢性炎症状态。同时,肥胖患者的脂肪分解能力大幅提高,大量游离脂肪酸(free fatty acids,FFAs)释放入血,流入周围组织(例如肝脏和骨骼肌),造成组织脂毒性。近几年流行病学研究表明,肥胖是慢性肾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和终末期肾病发病率增加的独立危险因素。在长期高血脂状态下,肾脏中也会蓄积过多的脂质,脂毒性会激活肾脏中促炎、促纤维化和凋亡通路,从而引起细胞损伤和肾功能不全。研究表明,长期高脂饮食(high-fat diet,HFD)可导致肥胖和代谢综合征,改变小鼠肾脏脂质代谢,引起溶酶体功能障碍,导致肾脏损伤。脂毒性会损伤线粒体,进而诱发氧化应激和内质网应激。线粒体在细胞代谢和能量生成中发挥着关键的作用。线粒体是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产生的主要来源,并含有一系列自毁性凋亡因子促进细胞程序性死亡。线粒体通过不断的融合和裂变来维持细胞稳态,以应对代谢和环境压力(如营养摄入过多)。融合是指通过混合部分受损线粒体的内容物来缓解压力,而裂变会产生新的线粒体。同时裂变也有助于质量控制,通过裂变可以去除受损的线粒体并在细胞高应激状态下促进细胞凋亡。裂变由动力蛋白家族成员:动力蛋白相关蛋白1(dynamin-related protein1,Drp1)所调控。当细胞内Ca2+或ROS增多时,线粒体的平衡被打破,引起线粒体过度裂变并影响线粒体的分布。在此情况下,Drp1在胞质中转移到线粒体周围形成螺旋状结构,收缩并切断内外膜进而促进裂变。在此过程中,线粒体膜通透性的增加促使细胞色素c由线粒体基质释放到胞质中去,并与凋亡蛋白酶激活因子-1结合生成一种凋亡小体复合物,激活下游的半胱氨酸酶调节的凋亡通路。在急性肾损伤和CKD的实验模型中,已有研究将ROS和线粒体功能障碍与肾损伤的关系联系起来,但是有关长期HFD导致肾脏损伤的具体机制尚未明确。肥胖引发的慢性高血糖和高血脂会导致过多的营养物质流入肾脏。本实验旨在探究:长期HFD状态下,肾脏由于脂质异位蓄积造成脂代谢紊乱和纤维化途径的激活,进而导致肾脏在营养过剩中受损;进一步阐明HFD诱导氧化应激和线粒体功能障碍导致肾小管细胞过度凋亡的作用机制。研究方法:1、6-8周龄雄性C57BL/6小鼠给予长达16周的低脂饮食(low-fat diet,LFD)或HFD喂养,检测小鼠体重、血脂、空腹血糖、肾功能、血浆中炎症因子的表达以及葡萄糖耐量和胰岛素抵抗的情况。2、H&E染色观察小鼠肝脏病理改变;Western blot和Real-time PCR检测肝脏和肾脏中脂肪合成相关因子的水平;用分析试剂盒测定肾脏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的含量;Real-time PCR检测小鼠腹部脂肪中促炎因子、趋化因子和瘦素(leptin,LEP)的m RNA水平。3、PAS染色观察小鼠肾脏结构变化,透射电镜检测肾小球基底膜厚度、足细胞的形态和线粒体形态学改变;Western blot检测纤维化调控途径相关蛋白的表达。4、DCFH-DA探针法检测ROS水平;TUNEL染色检测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小体数量;Western blot检测凋亡相关因子相关蛋白的表达。5、体外培养肾脏组织,给予ROS抑制剂后,检测肾脏氧化应激、线粒体裂变及凋亡相关指标的变化。6、HK-2细胞及SV 40 MES 13细胞经高糖(high glucose,HG)、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30ng/ml)和(或)棕榈酸(palmitoleic acid,PA)(100μM)预处理后,采用DCFH-DA探针法检定ROS的产生,评价氧化应激水平;Mitotrack Red荧光染色法和JC-1染色法检测细胞线粒体膜电位的变化,评价线粒体的功能;Western blot检测细胞中脂质代谢、氧化应激、线粒体功能障碍、凋亡等相关蛋白水平。结果:1、HFD喂养16周的C57BL/6小鼠出现肥胖、糖尿病和肾功能不全的情况,表现为血浆中胆固醇、甘油三酯和FFAs含量升高,并且出现葡萄糖和胰岛素耐受的情况,肾脏功能严重受损表现为血尿氮素和肌酐在血浆中积蓄,肾脏中滤过屏障破坏,尿微量白蛋白增高。2、HFD喂养显着增加了肾脏中甘油三酯和胆固醇的含量,激活了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的合成途径。3、HFD喂养小鼠的肾小管和肾小球损伤明显,分别表现为肾小球滤过屏障严重受损及肾小管细胞凋亡增加。4、HFD喂养增加了肾小管细胞的氧化应激,诱导线粒体分裂,从而激活线粒体凋亡途径。5、ROS抑制剂可以降低肾小管细胞的氧化应激,保护线粒体,抑制凋亡的发生。6、在HK-2和系膜细胞培养中,HG、PA和TNFα能够激活脂质合成途径、增加氧化应激、促进线粒体分裂和激活凋亡途径,而使用ROS抑制剂阻断ROS合成后,上述情况均得到改善。结论:长期HFD喂养可导致肾脏脂代谢紊乱和肾小球纤维化,可能是肾脏中脂质异位积聚、氧化应激增加和线粒体功能障碍造成的,这些都促进了细胞程序性死亡。阻断ROS的生成能够保护线粒体,进而起到保护肾脏的作用,为临床上治疗肥胖相关性肾损伤提供新的治疗思路。
贾林·阿布扎力汗[9](2021)在《APLP2基因变异体参与胆固醇代谢的分子机制及功能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本研究旨在寻找淀粉样肽前体样蛋白2(APLP2)调控相关基因及新的变异位点,从基因/蛋白/环境多层次水平上研究其参与调控胆固醇代谢的机制与功能,为以他汀类药物为基础的高脂血症的治疗、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患病率和死亡率提供理论依据及新的治疗策略。1)采用极端表型策略结合二代测序技术在新疆地区人群中检测APLP2基因非同义突变位点,使用Methyltarget高通量测序法检测APLP2基因甲基化水平。2)探讨淀粉样肽前体样蛋白2(APLP2)新的变异体参与胆固醇代谢过程中的分子机制。3)探讨APLP2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与新疆人群中血脂异常发生率间的关联性。方法:1)采用极端表型策略,选取新疆地区维吾尔族和哈萨克族共60例研究对象,分析APLP2基因与血脂谱的关联性。采用病例对照的研究方法,分析APLP2基因在冠心病组和对照组中的甲基化水平。2)在细胞水平上,构建APLP2基因新变异体的真核过表达质粒,采用蛋白质免疫印迹、实时定量PCR、免疫沉淀、免疫共沉淀等实验手段研究APLP2蛋白表达、稳定性、降解等本身特点及对靶蛋白Apo E/LRP1、PCSK9/LDLR的影响,探究APLP2参与调控胆固醇代谢的机制和功能。3)选择新疆地区汉族、维吾尔族及哈萨克族年龄≥35岁的人群1738例,利用Taqman技术对APLP2基因标签SNPs进行扩大样本量验证,阐述与血脂代谢的相关性。结果:1)本研究中入选的60例血脂极高和极低人群进行APLP2基因全外显子组测序,共发现11个新的未曾报道的非同义变异体(Q194E、G42E、G295S、M323I、D329N、S447N、R468C、H534Q、V535M、D573Y及P601A),其中Q194E、G42E、M323I、S447N、R468C、及P601A非同义变异体出现在LDL-C极高组人群中,其余的均出现在LDL-C极低组人群中。冠心病患者中APLP2基因甲基化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研究对象。2)在细胞水平上进行机制研究结果显示:与野生型APLP2相比,APLP2 G42E变异体的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减少,APLP2 Q194E变异体的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增加,然而在mRNA水平上的表达与野生型无明显差异。APLP2 G42E突变体的半衰期相对较短,降解速度较快,APLP2 Q194E突变体的半衰期相对较长,降解相对缓慢。野生型APLP2能够与ApoE相互作用,与野生型相比,APLP2 G42E和APLP2 Q194E与ApoE的结合没有显着区别。APLP2野生型与LDLR有相互作用,并且是剂量依赖性增加。与野生型相比,APLP2 G42E和APLP2Q194E与PCSK9介导LDLR的降解实验无明显结果差异。3)APLP2基因rs2054247多态性位点与血清总胆固醇(T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相关(P<0.05)。APLP2基因rs2054247位点多态性与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相关(P<0.05)。然而,rs2054247位多态性与血清甘油三酯(TG)水平无关(P>0.05)。APLP2基因rs3740881多态性位点与血清TC、LDL-C、HDL-C和TG水平均无关(P>0.05)。APLP2 rs747180多态性位点只与TC、LDL-C水平相关(P<0.05)。结论:1)本研中在新疆地区哈萨克族和维吾尔族人群中共筛选出APLP2基因11个非同义突变位点,新疆地区人群冠心病患者中APLP2基因甲基化水平较健康对照组高。2)对APLP2基因新变异体G42E和Q194E在细胞水平上进行机制研究后发现G42E和Q194E变异体不影响胆固醇水平。同时,该两个变异体不影响与ApoE/LRP1结合,也不影响PCSK9介导LDLR的降解。3)APLP2基因rs2054247和rs747180位点多态性在新疆人群中可能与高TC和高LDL-C水平相关。ApoE基因rs429358多态性位点在新疆维吾尔族人群中可能与冠心病的发病相关。
王俐钧[10](2020)在《茵杞调脂饮调控LXRα通路改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茵杞调脂饮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的临床疗效,探讨其作用机制,为中医药防治NAFLD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方法:理论研究:通过查阅古今文献,总结中西医对本病的研究。综述NAFLD历史渊源、流行病学、治疗方法等方面的进展,探讨了LXRα通路及其相关靶点在NAFLD中的作用,基于“肝郁生浊”理论阐述了NAFLD的病因病机,在此理论指导下以清肝化浊法为治疗原则,论述了茵杞调脂饮的组方依据。临床研究:将73例NAFLD湿热蕴结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脱落3例,最终纳入治疗组35例,对照组35例。两组患者均予以健康宣教及引导改变生活方式,在此基础上,治疗组口服茵杞调脂饮煎剂,对照组口服水飞蓟宾胶囊。3个月后观察受试者治疗前后血清ALT、AST、GGT、ALP、TG、TC、HDL-C、LDL-C、FFA水平及中医证候积分、肝脏彩超影像图、脂肪衰减参数CAP值与不良反应发生的变化,评估药物的疗效与安全性。实验研究:采用高脂饮食诱导建立NAFLD大鼠模型,将50只雄性SD大鼠分为正常组9只,模型组41只,分别给予普通饲料、高脂饲料,12周后从两组中分别随机选取1只,进行肝组织病理切片染色,明确造模是否成功。造模完成后,正常组剩余大鼠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剩余大鼠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中药低剂量组、中药中剂量组、中药高剂量组、水飞蓟宾组。正常对照组和模型对照组大鼠灌胃生理盐水,各药物组给予不同剂量的中药或西药灌胃。8周治疗后称取大鼠体重并计算肝指数、Lee’s指数,观察肝组织HE染色、油红O染色,检测血清ALT、AST、TG、TC及肝组织TC、TG、FFA、MDA、SOD、GSH、TNFα、IL-6水平,RT-PCR法检测LXRα、SREBP-1c、FAS、DGAT2m RNA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LXRα、SREBP-1c、FAS蛋白表达。结果:临床研究: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ALT、AST、GGT、ALP、TG、TC、HDL-C、LDL-C、FFA水平及中医证候积分、肝脏彩超影像图、脂肪衰减CAP值、临床综合疗效均较治疗前显着改善(P?0.05,P?0.01),无不良反应。在改善血清ALT、AST、TG、TC、LDL-C、FFA水平及中医证候积分、肝脏彩超影像图、CAP值方面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P?0.01);在改善血清GGT、ALP及HDL-C水平方面两组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85.71%,对照组总有效率62.86%,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1)。实验部分:经12周高脂饮食诱导成功建立NAFLD模型大鼠。在大鼠体重、肝指数、Lee’s指数、血清ALT、AST、TC、TG方面,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对照组大鼠上述指标发生显着异常(P?0.01);与模型对照组相比,各药物干预组大鼠上述指标不同程度改善(P?0.05,P?0.01);与水飞蓟宾组相比,茵杞调脂饮高剂量组上述指标显着改善(P?0.05);中药各剂量组之间比较,高剂量组上述指标较低剂量组明显改善(P?0.05,P?0.01),中剂量组体重、Lee’s指数、ALT、AST、TC、TG较低剂量组明显改善(P?0.05),高剂量组上述指标较中剂量组明显改善(P?0.05)。在肝组织TC、TG、FFA、MDA、SOD、GSH、TNFα、IL-6指标方面,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对照组大鼠肝组织上述指标发生显着异常(P?0.01);与模型对照组相比,各药物干预组大鼠上述指标不同程度改善(P?0.05,P?0.01);与水飞蓟宾组相比,茵杞调脂饮高剂量组上述指标均显着改善(P?0.05);中剂量组在降低FFA方面效果显着(P?0.05);中药各剂量组之间比较,高剂量组上述指标较低剂量组明显改善(P?0.05,P?0.01),中剂量组TC、TG、FFA、MDA、SOD、TNFα、IL-6指标低剂量组明显改善(P?0.05),高剂量组TC、FFA、MDA、SOD、GSH、TNFα、IL-6指标较中剂量组明显改善(P?0.05)。在肝组织LXRα、SREBP-1c、FAS、DGAT2m RNA和蛋白表达方面,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对照组上述指标发生显着异常(P?0.01);与模型对照组相比,各药物干预组大鼠上述指标不同程度降低(P?0.05,P?0.01);与水飞蓟宾组相比,茵杞调脂饮高剂量组LXRα、FAS、DGAT2表达显着降低(P?0.05);中药各剂量组之间比较,中、高剂量组上述指标较低剂量组明显降低(P?0.05,P?0.01),高剂量组LXRα、FAS、DGAT2表达较中剂量组显着降低(P?0.05)。结论:1.肝失疏泄、郁浊内生是NAFLD发生的关键因素和中心环节,以清肝化浊法为基本原则契合本病的发病机理,是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2.茵杞调脂饮能缓解NAFLD病情,减轻临床症状、体征,恢复肝功能,降低血脂水平,改善肝脏彩超影像图、CAP值,疗效确切,安全可靠。3.茵杞调脂饮对高脂饮食诱导的NAFLD大鼠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机制可能与调控LXRα通路有关,进而改变下游脂代谢相关靶点SREBP-1c、FAS、DGAT2的表达,减轻肝脏脂质堆积,缓解肝组织氧化应激及炎症反应,降低血清转氨酶及血脂水平,改善肝组织病理学。中药高剂量组效果最为显着,提示较高浓度的茵杞调脂饮能更好地调节LXRα通路,缓解病变。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符号说明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 1 蜂王浆的来源及其功能 |
| 1.1 蜂王浆的来源及组成 |
| 1.2 蜂王浆中的脂肪酸 |
| 1.3 10-HDA生理活性 |
| 1.3.1 免疫调节活性 |
| 1.3.2 抗肿瘤活性 |
| 1.3.3 抗炎活性 |
| 1.3.4 抗氧化活性 |
| 2 工蜂上颚腺的结构及功能 |
| 2.1 工蜂上颚腺的结构 |
| 2.2 工蜂上颚腺分泌物及功能 |
| 3 工蜂上颚腺中10-HDA生物合成途径及组学研究进展 |
| 3.1 工蜂上颚腺中10-HDA生物合成途径 |
| 3.2 工蜂上颚腺转录组学及蛋白质组学研究进展 |
| 4 蜜蜂食物对上颚腺10-HDA合成的影响 |
| 4.1 花粉和蜂蜜是蜜蜂的营养来源 |
| 4.2 蜂花粉中的脂肪酸 |
| 4.3 蜜蜂食物对上颚腺10-HDA合成的影响 |
| 5 10-HDA降血糖的研究进展 |
| 6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 第二章 工蜂上颚腺组织的脂质组成及随日龄变化的研究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试验材料 |
| 1.1.1 主要试剂 |
| 1.1.2 主要仪器 |
| 1.1.3 试验动物 |
| 1.2 试验设计 |
| 1.3 试验方法 |
| 1.3.1 工蜂上颚腺的解剖及样本采集 |
| 1.3.2 不同日龄工蜂上颚腺扫描电镜观察 |
| 1.3.3 不同日龄工蜂上颚腺透射电镜观察 |
| 1.3.4 不同日龄工蜂上颚腺10-HDA含量测定 |
| 1.3.5 不同日龄工蜂上颚腺合成10-HDA相关基因表达 |
| 1.3.6 不同日龄工蜂上颚腺非靶脂质组分析 |
| 1.3.7 不同日龄工蜂上颚腺转录组分析 |
| 1.4 数据分析 |
| 2 试验结果 |
| 2.1 不同日龄工蜂上颚腺超微结构观察 |
| 2.2 不同日龄工蜂上颚腺10-HDA含量及合成10-HDA相关基因表达 |
| 2.3 不同日龄工蜂上颚腺非靶脂质组学分析 |
| 2.3.1 工蜂上颚腺脂质数据采集及质量控制 |
| 2.3.2 不同日龄工蜂上颚腺脂质组成分类 |
| 2.3.3 不同日龄工蜂上颚腺脂质组成的差异分析 |
| 2.3.4 不同日龄工蜂上颚腺脂质亚类TAG、PC、PE和 SM不饱和度分析 |
| 2.3.5 不同日龄工蜂上颚腺膜磷脂变化 |
| 2.3.6 不同日龄工蜂上颚腺差异脂质鉴定及比较分析 |
| 2.4 不同日龄工蜂上颚腺转录组学分析 |
| 2.4.1 不同日龄工蜂上颚腺与脂质代谢相关的信号通路分析 |
| 2.4.2 不同日龄工蜂上颚腺过氧化物酶体信号通路分析 |
| 2.4.3 转录组测序结果的RT-qPCR验证 |
| 3 分析与讨论 |
| 3.1 1 d~21 d工蜂上颚腺10-HDA合成随日龄增加而增强 |
| 3.2 工蜂上颚腺脂质GL和GP的丰度变化随日龄增加呈相反趋势 |
| 3.3 工蜂上颚腺膜磷脂和甘油三酯碳链不饱和度随日龄增加而增加 |
| 第三章 油酸供应对工蜂上颚腺10-HDA合成的影响研究 |
| 1 材料和方法 |
| 1.1 试验材料 |
| 1.1.1 主要试剂 |
| 1.1.2 主要仪器 |
| 1.1.3 试验动物 |
| 1.2 试验设计 |
| 1.2.1 油酸供应水平对离群工蜂上颚腺10-HDA合成的影响 |
| 1.2.2 8%油酸供应水平对生产蜂群工蜂上颚腺10-HDA合成的影响 |
| 1.3 试验方法 |
| 1.3.1 离群工蜂饲养管理 |
| 1.3.2 生产蜂群饲养管理 |
| 1.3.3 离群工蜂平均采食量测定 |
| 1.3.4 离群工蜂上颚腺10-HDA含量测定 |
| 1.3.5 离群工蜂上颚腺透射电镜观察 |
| 1.3.6 离群工蜂上颚腺合成10-HDA相关基因表达 |
| 1.3.7 离群工蜂上颚腺非靶脂质组分析 |
| 1.3.8 离群工蜂上颚腺转录组分析 |
| 1.3.9 生产蜂群蜂群采食量测定 |
| 1.3.10 生产蜂群群势测定 |
| 1.3.11 生产蜂群蜂群产浆量测定 |
| 1.3.12 生产蜂群蜂王浆中10-HDA含量测定 |
| 1.3.13 生产蜂群工蜂上颚腺10-HDA含量测定 |
| 1.3.14 生产蜂群工蜂上颚腺合成10-HDA相关基因表达 |
| 1.4 数据分析 |
| 2 试验结果 |
| 2.1 油酸供应水平对离群工蜂上颚腺10-HDA合成的影响 |
| 2.1.1 油酸供应水平对离群工蜂平均采食量的影响 |
| 2.1.2 油酸供应水平对离群工蜂上颚腺10-HDA含量及合成10-HDA基因表达的影响 |
| 2.1.3 8%油酸供应水平对离群工蜂上颚腺脂质组成的影响 |
| 2.1.4 8%油酸供应水平对离群工蜂上颚腺转录组的影响 |
| 2.1.5 8%油酸供应水平对离群工蜂上颚腺超微结构的影响 |
| 2.2 8%油酸供应水平对生产蜂群工蜂上颚腺10-HDA合成的影响 |
| 2.2.1 8%油酸供应水平对生产蜂群采食量及群势的影响 |
| 2.2.2 8%油酸供应水平对生产蜂群蜂王浆产量及10-HDA含量的影响 |
| 2.2.3 8%油酸供应水平对生产蜂群工蜂上颚腺合成10-HDA相关基因表达量的影响 |
| 3 分析与讨论 |
| 3.1 油酸供应水平影响工蜂上颚腺10-HDA的合成 |
| 3.2 8%油酸供应水平显着促进了生产蜂群工蜂上颚腺10-HDA的合成 |
| 第四章 10-HDA对 HFD/STZ诱导的糖尿病小鼠降血糖作用研究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试验材料 |
| 1.1.1 主要试剂 |
| 1.1.2 主要仪器 |
| 1.1.3 试验动物 |
| 1.2 试验设计 |
| 1.3 试验方法 |
| 1.3.1 链脲佐菌素(STZ)溶液的配制 |
| 1.3.2 Ⅱ型糖尿病小鼠模型建立 |
| 1.3.3 小鼠的饲养管理与样本采集 |
| 1.3.4 血清葡萄糖、胰岛素的测定及胰岛素敏感性指数(ISI) |
| 1.3.5 血清ALT、AST活性及TCHO、TG、LDL-C水平的测定 |
| 1.3.6 小鼠口服葡萄糖耐受试验(OGTT) |
| 1.3.7 肝脏组织中TNF-α和 IL-6 含量的测定 |
| 1.3.8 肝脏组织油红O染色及TG含量的测定 |
| 1.3.9 肝脏组织中糖原含量及糖代谢相关酶GK、G6Pase和 PEPCK活性的测定 |
| 1.3.10 肝脏组织中T-SOD、GSH-Px、CAT活性和MDA含量的测定 |
| 1.3.11 肝脏与胰腺的H&E染色观察 |
| 1.3.12 肝脏PAS染色观察 |
| 1.3.13 肝脏NF-κB免疫荧光 |
| 1.3.14 肝脏ROS免疫荧光 |
| 1.3.15 胰腺胰岛素/胰高血糖素免疫荧光 |
| 1.3.16 肝脏蛋白表达检测 |
| 1.3.17 肝脏非靶向代谢组学分析 |
| 1.4 统计分析 |
| 2 试验结果 |
| 2.1 10-HDA对小鼠一般状态和体重的影响 |
| 2.2 10-HDA对小鼠血清中相关指标及OGTT的影响 |
| 2.2.1 10-HDA对小鼠血清中血糖水平和OGTT的影响 |
| 2.2.2 10-HDA对小鼠血清中血脂水平及AST、ALT活性的影响 |
| 2.2.3 10-HDA对小鼠血清中胰岛素水平及胰岛素敏感指数的影响 |
| 2.3 10-HDA对小鼠肝脏、胰腺器官指数及组织形态的影响 |
| 2.4 10-HDA对小鼠肝脏功能的影响 |
| 2.4.1 10-HDA对小鼠肝脏氧化应激的影响 |
| 2.4.2 10-HDA对小鼠肝脏炎症反应的影响 |
| 2.4.3 10-HDA对小鼠肝脏脂质代谢的影响 |
| 2.4.4 10-HDA对小鼠肝脏糖代谢的影响 |
| 2.5 10-HDA对小鼠肝脏PI3K/AKT/GSK3β信号通路的影响 |
| 2.6 10-HDA对小鼠肝脏代谢产物的影响 |
| 2.6.1 代谢组学数据质控 |
| 2.6.2 小鼠肝脏中代谢物通路及分类注释 |
| 2.6.3 小鼠肝脏中差异代谢物筛选 |
| 3 分析与讨论 |
| 3.1 10-HDA对糖尿病小鼠具有降血糖作用 |
| 3.2 10-HDA通过PI3K/AKT/GSK3β信号通路发挥降血糖作用 |
| 第五章 全文结论、创新点和研究展望 |
| 1 全文结论 |
| 2 创新点 |
| 3 研究展望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 摘要 |
| Abstract |
| 1 绪论 |
| 1.1 引言 |
| 1.2 源于海洋微生物的海洋活性分子的研究概况 |
| 1.2.1 海洋真菌 |
| 1.2.2 海洋细菌 |
| 1.3 源于海洋微生物的海洋活性分子的生物学活性研究 |
| 1.3.1 抗菌作用 |
| 1.3.2 抗肿瘤作用 |
| 1.3.3 抗病毒作用 |
| 1.3.4 抗糖尿病作用 |
| 1.3.5 抗炎作用 |
| 1.3.6 降血脂作用 |
| 1.3.7 其它 |
| 1.4 胆固醇逆向转运过程中的降脂途径 |
| 1.4.1 PPAR信号通路 |
| 1.4.2 TG代谢 |
| 1.5 胆固醇逆向转运过程中的脂蛋白及其相互之间的作用 |
| 1.5.1 HDL和LDL |
| 1.5.2 VLDL和HDL |
| 1.5.3 HDL对LDL氧化的影响 |
| 1.5.4 氧化的低密度脂蛋白对胆固醇逆向转运的影响 |
| 1.6 本课题来源及研究意义 |
| 1.6.1 课题来源 |
| 1.6.2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 1.7 论文的研究内容 |
| 2 呋喃酮A通过PPARα与LXRα途径促进细胞内的胆固醇外排 |
| 2.1 引言 |
| 2.2 实验仪器和试剂 |
| 2.2.1 实验材料 |
| 2.2.2 实验仪器 |
| 2.2.3 实验试剂 |
| 2.3 实验方法 |
| 2.3.1 细胞培养 |
| 2.3.2 脂蛋白的制备 |
| 2.3.3 Western blot检测 |
| 2.3.4 RT-PCR |
| 2.3.5 细胞内脂质水平检测 |
| 2.3.6 数据处理 |
| 2.4 实验结果与讨论 |
| 2.4.1 呋喃酮A促进了RAW264.7细胞中的胆固醇外排 |
| 2.4.2 呋喃酮A对ox-LDL诱导的RAW264.7细胞胆固醇外排相关蛋白的影响 |
| 2.4.3 呋喃酮A对TG合成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
| 2.5 本章小结 |
| 3 吡喃酮C和D体外促胆固醇外排的机制研究 |
| 3.1 引言 |
| 3.2 实验仪器和材料 |
| 3.2.1 实验仪器 |
| 3.2.2 实验材料 |
| 3.3 实验方法 |
| 3.3.1 原代巨噬细胞的制备 |
| 3.3.2 细胞活性分析 |
| 3.3.3 体外胆固醇流出实验 |
| 3.3.4 Western blot检测 |
| 3.3.5 RT-PCR |
| 3.4 数据处理 |
| 3.5 实验结果和讨论 |
| 3.5.1 吡喃酮C和D具有较低的细胞毒性 |
| 3.5.2 吡喃酮C和D通过促进LXRα/ABCA1的表达,显着促进胆固醇外排 |
| 3.5.3 吡喃酮C和D对RAW264.7细胞脂肪生成基因水平的影响 |
| 3.5.4 吡喃酮C和D显着增强了BRL细胞中LDLR和ABC转运蛋白的表达 |
| 3.6 本章小结 |
| 讨论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 1.1 结核分枝杆菌与结核病 |
| 1.1.1 结核病 |
| 1.1.2 结核分枝杆菌 |
| 1.2 巨噬细胞与Mtb的相互作用研究进展 |
| 1.2.1 巨噬细胞在Mtb感染中的作用 |
| 1.2.2 巨噬细胞的异质性与Mtb感染 |
| 1.2.3 巨噬细胞凋亡在Mtb感染中的作用 |
| 1.2.4 巨噬细胞自噬在Mtb感染中的作用 |
| 1.2.5 巨噬细胞炎性反应在Mtb感染中的作用 |
| 1.3 胆固醇代谢在Mtb感染中的作用 |
| 1.3.1 宿主代谢与免疫细胞功能 |
| 1.3.2 Mtb感染与宿主代谢 |
| 1.3.3 Mtb感染与脂代谢 |
| 1.3.4 胆固醇代谢在Mtb感染中的作用 |
| 1.4 ACAT1在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
| 1.5 科学问题和研究目的意义 |
| 第二章 BCG感染牛肺泡巨噬细胞转录组测序分析 |
| 2.1 引言 |
| 2.2 实验材料 |
| 2.2.1 细胞与菌株来源 |
| 2.2.2 试剂耗材 |
| 2.2.3 主要仪器设备 |
| 2.2.4 PCR引物 |
| 2.3 实验方法 |
| 2.3.1 PBAMs的分离培养 |
| 2.3.2 RAW264.7细胞培养 |
| 2.3.3 BCG培养 |
| 2.3.4 BCG感染巨噬细胞 |
| 2.3.5 荧光定量PCR |
| 2.3.6 RNA-Seq分析 |
| 2.3.7 Western blot检测 |
| 2.3.8 数据统计分析 |
| 2.4 结果与分析 |
| 2.4.1 PBAMs分离培养结果 |
| 2.4.2 RNA-Seq分析部分结果 |
| 2.4.3 qRT-PCR结果 |
| 2.4.4 Westen blot检测结果 |
| 2.4.5 细胞内游离胆固醇检测结果 |
| 2.5 讨论 |
| 第三章 ACAT1对BCG诱导细胞凋亡的调控作用 |
| 3.1 引言 |
| 3.2 实验材料 |
| 3.2.1 细胞与菌株来源 |
| 3.2.2 试剂耗材 |
| 3.2.3 主要仪器设备 |
| 3.3 实验方法 |
| 3.3.1 细胞复苏、传代、冻存和计数 |
| 3.3.2 BCG培养 |
| 3.3.3 BCG感染巨噬细胞 |
| 3.3.4 细胞凋亡率的检测 |
| 3.3.5 总活性氧水平的检测 |
| 3.3.6 钙离子水平的检测 |
| 3.3.7 抑制ACAT1与BCG共处理小鼠模型的建立 |
| 3.3.8 过表达ACAT1与BCG共处理小鼠模型的建立 |
| 3.3.9 TUNEL法检测肺组织细胞凋亡小体 |
| 3.3.10 数据统计分析 |
| 3.4 实验结果 |
| 3.4.1 BCG感染巨噬细胞不同时间凋亡率检测 |
| 3.4.2 BCG感染巨噬细胞不同时间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 |
| 3.4.3 过表达/干扰ACAT1的RAW264.7细胞株功能验证 |
| 3.4.4 过表达ACAT1对BCG感染巨噬细胞凋亡的调控作用 |
| 3.4.5 干扰ACAT1对BCG诱导巨噬细胞凋亡的调控作用 |
| 3.4.6 抑制ACAT1对BCG诱导巨噬细胞凋亡的调控作用 |
| 3.4.7 各处理组小鼠肺组织ACAT1的表达 |
| 3.4.8 过表达ACAT1对BCG感染小鼠肺组织细胞凋亡的调控作用 |
| 3.4.9 抑制ACAT1对BCG感染小鼠肺组织细胞凋亡的调控作用 |
| 3.5 讨论 |
| 第四章 ACAT1对BCG感染后炎性反应的调控作用 |
| 4.1 引言 |
| 4.2 实验材料 |
| 4.2.1 细胞与菌株来源 |
| 4.2.2 试剂耗材 |
| 4.2.3 主要仪器设备 |
| 4.3 实验方法 |
| 4.3.1 细胞培养 |
| 4.3.2 BCG培养 |
| 4.3.3 BCG感染巨噬细胞 |
| 4.3.4 炎性因子的ELISA检测 |
| 4.3.5 Westen blot检测 |
| 4.3.6 抑制ACAT1与BCG共处理小鼠模型的建立 |
| 4.3.7 过表达ACAT1与BCG共处理小鼠模型的建立 |
| 4.3.8 小鼠肺部组织病理学观察 |
| 4.3.9 小鼠肺组织炎性因子抗体芯片检测 |
| 4.3.10 蛋白质组学分析 |
| 4.3.11 数据统计分析 |
| 4.4 实验结果与分析 |
| 4.4.1 BCG感染巨噬细胞不同时间TLR2、TLR4蛋白的表达 |
| 4.4.2 BCG感染巨噬细胞不同时间促炎因子的释放 |
| 4.4.3 BCG感染过表达/干扰ACAT1的巨噬细胞后促炎因子的释放 |
| 4.4.4 BCG感染过表达/干扰ACAT1的巨噬细胞后TLR信号相关蛋白的表达 |
| 4.4.5 抑制ACAT1对BCG感染小鼠肺组织炎性反应的调控 |
| 4.4.6 过表达ACAT1对BCG感染小鼠肺组织炎性反应的调控 |
| 4.5 讨论 |
| 第五章 ACAT1对BCG诱导细胞自噬的调控作用 |
| 5.1 引言 |
| 5.2 实验材料 |
| 5.2.1 细胞与菌株来源 |
| 5.2.2 试剂耗材 |
| 5.2.3 主要仪器设备 |
| 5.3 实验方法 |
| 5.3.1 细胞培养 |
| 5.3.2 BCG培养 |
| 5.3.3 BCG感染巨噬细胞 |
| 5.3.4 自噬流的检测 |
| 5.3.5 自噬溶酶体的电镜检测 |
| 5.3.6 抑制ACAT1与BCG共处理小鼠模型的建立 |
| 5.3.7 过表达ACAT1与BCG共处理小鼠模型的建立 |
| 5.3.8 Western blot检测 |
| 5.3.9 细菌载量检测 |
| 5.3.10 数据统计分析 |
| 5.4 实验结果与分析 |
| 5.4.1 抑制ACAT1与BCG共处理的巨噬细胞自噬相关蛋白的表达 |
| 5.4.2 抑制ACAT1与BCG共处理的巨噬细胞自噬流的检测 |
| 5.4.3 抑制ACAT1与BCG共处理的巨噬细胞自噬溶酶体的电镜检测 |
| 5.4.4 ACAT1对BCG感染小鼠肺组织自噬的调控 |
| 5.5 讨论 |
| 第六章 结论和展望 |
| 6.1 结论 |
| 6.2 展望 |
| 参考文献 |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 致谢 |
| 个人简介 |
| 摘要 |
| Abstract |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肥胖 |
| 1.1.1 肥胖概述 |
| 1.1.2 肥胖的诱因 |
| 1.1.3 肥胖的发病机制 |
| 1.1.4 肥胖的主要评判指标 |
| 1.1.5 肥胖的危害 |
| 1.1.6 肥胖的影响因素 |
| 1.1.7 肥胖常见动物模型 |
| 1.2 饮食结构 |
| 1.2.1 我国居民饮食结构的变化 |
| 1.2.2 高碳水化合物饮食和高糖饮食 |
| 1.2.3 高脂饮食 |
| 1.3 肝脏糖代谢和脂代谢 |
| 1.3.1 糖代谢 |
| 1.3.2 脂代谢 |
| 1.4 脂肪酸合成酶 |
| 1.4.1 脂肪酸合成酶概述 |
| 1.4.2 脂肪酸合成酶的作用 |
| 1.4.3 脂肪酸合成酶的抑制剂 |
| 1.4.4 脂肪酸合成酶的研究进展 |
| 1.5 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 |
| 1.5.1 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概述 |
| 1.5.2 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软件MOE简介 |
| 1.5.3 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的优势及应用 |
| 1.6 课题立题依据 |
| 1.7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 第二章 主要供能物质不同的膳食诱导的肥胖小鼠的差异 |
| 2.1 引言 |
| 2.2 实验试剂与仪器 |
| 2.3 实验方法 |
| 2.3.1 实验动物和饲料配方 |
| 2.3.2 糖耐量测定 |
| 2.3.3 数据统计与分析 |
| 2.4 结果与讨论 |
| 2.4.1 主要供能物质不同的膳食诱导的肥胖小鼠的体重变化 |
| 2.4.2 主要供能物质不同的膳食诱导的肥胖小鼠的血糖变化 |
| 2.4.3 主要供能物质不同的膳食诱导的肥胖小鼠的肠道菌群变化 |
| 2.5 本章小结 |
| 第三章 脂肪酸合成酶抑制剂的筛选和功能验证 |
| 3.1 引言 |
| 3.2 实验材料与设备 |
| 3.2.1 实验试剂 |
| 3.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
| 3.3 实验方法 |
| 3.3.1 细胞培养 |
| 3.3.2 MTT比色法 |
| 3.3.3 耐酸性实验 |
| 3.3.4 Western blot分析 |
| 3.3.5 油红O染色 |
| 3.3.6 移植瘤 |
| 3.3.7 细胞凋亡测定 |
| 3.3.8 免疫组化 |
| 3.3.9 FASN酶活测定 |
| 3.3.10 GC-MS脂肪酸含量测定 |
| 3.3.11 数据统计与分析 |
| 3.4 结果与讨论 |
| 3.4.1 FASN在多种组织和细胞系中过表达 |
| 3.4.2 PFI09 能有效抑制多种细胞增殖 |
| 3.4.3 PFI09 能有效抑制脂质合成 |
| 3.4.4 PFI09在KR-domain和 FASN结合 |
| 3.4.5 PFI09 稳定性评估 |
| 3.4.6 改性结构MFI03 能抑制细胞增殖和脂质合成 |
| 3.4.7 MFI03 稳定性评估 |
| 3.5 本章小结 |
| 第四章 FASN抑制对高脂和高糖膳食诱导的肥胖小鼠血糖水平和氧化稳态的影响 |
| 4.1 引言 |
| 4.2 实验材料与设备 |
| 4.2.1 实验试剂与耗材 |
| 4.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
| 4.3 实验方法 |
| 4.3.1 实验动物和饲料配方 |
| 4.3.2 糖耐量和空腹血糖的测定 |
| 4.3.3 ROS检测 |
| 4.3.4 TBARS测定 |
| 4.3.5 蛋白质羰基的测定 |
| 4.3.6 ELISA |
| 4.3.7 RNA提取与q PCR |
| 4.3.8 还原型谷胱甘肽(GSH)的测定 |
| 4.3.9 数据统计与分析 |
| 4.4 结果与讨论 |
| 4.4.1 不同膳食对小鼠肥胖和血糖的影响 |
| 4.4.2 FASN抑制剂对不同膳食诱导的肥胖小鼠体重和脂肪含量的影响 |
| 4.4.3 抑制FASN活性对不同膳食诱导的肥胖小鼠血糖的影响 |
| 4.4.4 抑制FASN活性对不同膳食诱导的肥胖小鼠肝脏的影响 |
| 4.4.5 FASN小分子抑制剂对不同膳食诱导的肥胖小鼠炎症的影响 |
| 4.4.6 FASN小分子抑制剂对氧化还原稳态的影响 |
| 4.5 本章小结 |
| 第五章 FASN抑制对高脂和高糖膳食构建的肥胖小鼠肝脏代谢的影响 |
| 5.1 引言 |
| 5.2 实验材料与设备 |
| 5.2.1 实验试剂与耗材 |
| 5.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
| 5.3 实验方法 |
| 5.3.1 实验动物和饲料配方 |
| 5.3.2 血生化指标测定 |
| 5.3.3 脂质组学测定 |
| 5.3.4 代谢组学测定 |
| 5.4 结果与讨论 |
| 5.4.1 FASN抑制对小鼠肝脏脂质组成的影响 |
| 5.4.2 FASN抑制对小鼠肝脏脂质组成的影响 |
| 5.4.3 FASN抑制对小鼠肝脏代谢的影响 |
| 5.5 本章小结 |
| 主要结论与展望 |
| 主要结论 |
| 展望 |
| 论文创新点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Ⅰ: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及专利申请情况 |
| 附录 Ⅱ:FASN抑制剂的合成及结构鉴定 |
| 附录 Ⅲ:潜在FASN抑制剂的对不同细胞的抑制作用 |
| 摘要 |
| abstract |
| 缩写词说明 |
| 第一章 引言 |
| 第一节 动脉粥样硬化研究现状 |
| 1.1.1 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机制 |
| 1.1.2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 |
| 第二节 血管平滑肌细胞与动脉粥样硬化 |
| 1.2.1 血管平滑肌细胞概述 |
| 1.2.2 血管平滑肌细胞向合成表型转换 |
| 1.2.3 血管平滑肌细胞泡沫化 |
| 1.2.4 血管平滑肌细胞成骨样分化与血管钙化 |
| 1.2.4.1 血管平滑肌细胞成骨样分化 |
| 1.2.4.2 血管钙化 |
| 第三节 TL1A研究进展 |
| 1.3.1 TL1A结构 |
| 1.3.2 TL1A表达与分布 |
| 1.3.3 TL1A功能 |
| 1.3.3.1 TL1A与血管稳态 |
| 1.3.3.2 TL1A与免疫应答 |
| 1.3.3.3 TL1A与动脉粥样硬化 |
| 第四节 选题依据 |
|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
| 第一节 实验材料、实验试剂、实验仪器 |
| 2.1.1 实验材料 |
| 2.1.1.1 细胞株 |
| 2.1.1.2 实验动物 |
| 2.1.1.3 质粒及转染相关试剂 |
| 2.1.1.4 实验耗材 |
| 2.1.2 实验试剂 |
| 2.1.2.1 细胞培养相关试剂 |
| 2.1.2.2 药物试剂 |
| 2.1.2.3 抗体试剂 |
| 2.1.2.4 试剂盒 |
| 2.1.2.5 其他试剂 |
| 2.1.3 实验仪器 |
| 2.1.3.1 细胞培养相关 |
| 2.1.3.2 免疫印迹和基因克隆相关 |
| 2.1.3.3 其他仪器 |
| 第二节 实验方法 |
| 2.2.1 细胞培养 |
| 2.2.2 平滑肌细胞钙化诱导 |
| 2.2.3 动物实验 |
| 2.2.4 小鼠组织收集 |
| 2.2.5 小鼠腹腔原代巨噬细胞提取 |
| 2.2.6 切片制备 |
| 2.2.7 油红O染色(Oil red O staining) |
| 2.2.8 苏木素-伊红染色(hematoxylin and eosin staining,H&E) |
| 2.2.9 Verhoeff-Van Gieson(VVG)染色 |
| 2.2.10 茜素红S染色(Alizarin red S staining) |
| 2.2.11 免疫荧光染色(immunofluorescent staining,IF) |
| 2.2.12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immunohistochemical staining,IHC) |
| 2.2.13 TUNEL染色 |
| 2.2.14 MTT法检测细胞活性 |
| 2.2.15 测定细胞中钙含量 |
| 2.2.16 蛋白质免疫印迹实验(Western blot) |
| 2.2.17 实时定量荧光聚合酶链式反应(quantitative real time RT-PCR,qRT-PCR) |
| 2.2.18 siRNA干扰 |
| 2.2.19 构建启动子 |
| 2.2.20 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系统 |
| 2.2.21 胆固醇逆转运 |
| 2.2.22 肝脏甘油三酯分析 |
| 2.2.23 肝脏乙酰辅酶A水平分析 |
| 2.2.24 数据统计和分析 |
| 第三章 实验结果 |
| 第一节 TL1A抑制动脉粥样硬化并增强斑块稳定性 |
| 3.1.1 动脉粥样硬化研究模型的选择与建立 |
| 3.1.2 TL1A抑制全主动脉斑块发生 |
| 3.1.3 TL1A抑制全主动脉不同部位斑块发生 |
| 3.1.4 TL1A抑制主动脉根部斑块形成 |
| 3.1.5 TL1A减少坏死核心面积、增加纤维帽厚度 |
| 3.1.6 TL1A增加主动脉斑块中胶原含量 |
| 3.1.7 TL1A减少主动脉斑块中钙化程度 |
| 3.1.8 TL1A不影响血清中脂质水平 |
| 第二节 TL1A促进巨噬细胞泡沫化 |
| 3.2.1 TL1A不影响主动脉斑块处巨噬细胞数量,但促进泡沫细胞形成 |
| 3.2.2 TL1A促进巨噬细胞泡沫化并拮抗T0901317 抑制的泡沫细胞形成 |
| 3.2.3 TL1A拮抗T0901317 诱导的ABCA1和ABCG1表达 |
| 3.2.4 TL1A上调巨噬细胞中CD36和PPARγ表达,拮抗oxLDL诱导的LXR表达 |
| 3.2.5 TL1A抑制巨噬细胞胆固醇逆转运 |
| 第三节 TL1A调控血管平滑肌细胞向合成表型转换 |
| 3.3.1 TL1A抑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处平滑肌细胞由收缩表型向合成表型转换 |
| 3.3.2 TL1A抑制主动脉平滑肌细胞由收缩表型向合成表型转换 |
| 3.3.3 TL1A通过调控miRNA表达介入主动脉平滑肌细胞表型转换 |
| 3.3.4 TL1A通过上调p53 表达调控主动脉平滑肌细胞表型转换 |
| 3.3.5 TL1A不影响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处细胞凋亡 |
| 3.3.6 TL1A不影响巨噬细胞和主动脉平滑肌细胞凋亡 |
| 第四节 TL1A抑制平滑肌细胞泡沫细胞形成 |
| 3.4.1 TL1A抑制oxLDL诱导的平滑肌细胞泡沫化 |
| 3.4.2 TL1A上调主动脉平滑肌细胞中ABCA1和ABCG1 表达 |
| 3.4.3 TL1A上调主动脉平滑肌细胞中PPARγ和LXR表达 |
| 3.4.4 TL1A增强主动脉平滑肌细胞胆固醇逆转运 |
| 3.4.5 TL1A促进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ABCG1 表达 |
| 第五节 TL1A抑制平滑肌细胞成骨样分化 |
| 3.5.1 TL1A通过减少RUNX2表达抑制斑块处成骨分化标志物表达 |
| 3.5.2 TL1A抑制主动脉平滑肌细胞成骨样分化 |
| 3.5.3 TL1A通过调控RUNX2信号通路抑制主动脉平滑肌细胞成骨样分化 |
| 3.5.4 TL1A抑制RUNX2启动子活性 |
| 第六节 TL1A抑制高脂食物诱导的脂肪肝形成 |
| 3.6.1 TL1A对肝脏结构无影响 |
| 3.6.2 TL1A抑制肝脏中脂质积累 |
| 3.6.3 TL1A促进肝脏中脂质水解但不影响脂肪酸合成 |
| 3.6.4 TL1A促进肝脏脂肪酸氧化 |
| 第四章 讨论 |
| 第一节 TL1A对动脉粥样硬化的抑制作用 |
| 4.1.1 TL1A与动脉粥样硬化研究现状 |
| 4.1.2 TL1A抑制动脉粥样硬化并增强斑块稳定性 |
| 第二节 TL1A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机制 |
| 4.2.1 TL1A通过调控平滑肌细胞表型转换抗动脉粥样硬化 |
| 4.2.2 TL1A通过抑制平滑肌细胞成骨样分化抗血管钙化 |
| 第三节 TL1A抑制高脂食物诱导的肝脏脂质积累 |
| 4.3.1 TL1A促进脂质水解 |
| 4.3.2 TL1A促进脂肪酸氧化 |
| 第五章 结论 |
| 第一节 课题结果概述 |
| 第二节 论文创新 |
| 第三节 进一步需要做的工作 |
| 附录 脂联素激动剂ADP355通过减少心肌细胞凋亡和氧化应激减轻阿霉素诱导的心脏毒性 |
| 研究背景 |
| 研究结果 |
| 1.ADP355改善DOX诱导的心脏萎缩和心脏功能紊乱 |
| 2.ADP355缓解DOX诱导的心肌炎症和纤维化 |
| 3.ADP355抑制DOX诱导的心肌细胞凋亡 |
| 4.ADP355通过激活抗氧化酶减轻DOX诱导的氧化应激 |
| 结论与讨论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论文及所获奖励 |
| 摘要 |
| abstract |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 第一部分 引言 |
| 1.1 肥胖和非酒精性脂肪肝变性的概述 |
| 1.1.1 肥胖和非酒精性脂肪肝变性的特点 |
| 1.1.2 肥胖和非酒精性脂肪肝变性的流行病学研究 |
| 1.1.3 肥胖和非酒精性脂肪肝变性的风险因素 |
| 1.1.4 肥胖和非酒精性脂肪肝变性的临床诊断与治疗 |
| 1.2 非酒精性脂肪肝变性与巨噬细胞的关系 |
| 1.3 低氧环境对肥胖的影响 |
| 1.3.1 不同的低氧方式的研究 |
| 1.3.2 低氧环境影响的相关信号通路 |
| 1.4 肾上腺素对肥胖的影响 |
| 1.4.1 肾上腺素水平变化的影响因素 |
| 1.4.2 肾上腺素与肥胖 |
| 1.5 本研究的课题假设与研究内容 |
| 第二部分 长期短暂性低氧刺激对高脂饮食诱导小鼠体重和脂肪肝减轻的作用 |
| 2.1 材料 |
| 2.1.1 实验动物 |
| 2.1.2 主要试剂 |
| 2.1.3 主要仪器 |
| 2.2 实验方法 |
| 2.2.1 小鼠的饲养条件及其饮食控制 |
| 2.2.2 小鼠的缺氧方法和进食量监测 |
| 2.2.3 小鼠葡萄糖和胰岛素耐受实验 |
| 2.2.4 动物样本的采集 |
| 2.2.5 Western-blot检测肝脏组织中脂肪合成和代谢相关蛋白的表达水平 |
| 2.2.6 组织切片的染色观察 |
| 2.2.7 Real-time PCR检测肝脏组织中糖脂代谢及M2 巨噬细胞marker相关基因的表达 |
| 2.2.8 检测小鼠血清指标 |
| 2.2.9 统计学分析 |
| 2.3 实验结果 |
| 2.3.1 长期短暂性低氧刺激减轻高脂饮食诱导小鼠的体重 |
| 2.3.2 长期短暂性低氧刺激不影响小鼠的进食量 |
| 2.3.3 长期短暂性低氧环境改善小鼠的葡萄糖耐受性 |
| 2.3.4 长期短暂性低氧环境对小鼠的胰岛素耐受性的影响 |
| 2.3.5 长期短暂性低氧环境对小鼠脂肪量以及血清脂质相关指标的影响 |
| 2.3.6 长期短暂性低氧环境对小鼠脂肪肝的影响 |
| 2.3.7 长期短暂性低氧环境对小鼠肝脏脂肪代谢以及棕色脂肪标志物的影响 |
| 2.3.8 短暂性低氧环境对小鼠肝脏的脂肪代谢基因在m RNA水平上的影响 |
| 2.3.9 长期短暂性低氧环境对小鼠肝脏的M2 巨噬细胞marker基因在m RNA水平上的影响 |
| 2.3.10 短暂性低氧环境对小鼠血清肾上腺素水平的影响 |
| 2.3.11 长期短暂性低氧环境没有影响小鼠心脏和肺的组织学形态 |
| 2.4 讨论 |
| 第三部分 长期短暂性低氧通过调控肾上腺素水平减轻高脂饮食诱导的小鼠肥胖及脂肪肝 |
| 3.1 材料 |
| 3.1.1 实验动物 |
| 3.1.2 主要试剂 |
| 3.1.3 主要仪器 |
| 3.2 实验方法 |
| 3.2.1 小鼠的饲养条件及其饮食控制 |
| 3.2.2 小鼠的缺氧和实验方法 |
| 3.2.3 小鼠葡萄糖和胰岛素耐受实验 |
| 3.2.4 动物样本的采集 |
| 3.2.5 Western-blot检测肝脏组织中脂肪合成和代谢相关蛋白的表达水平 |
| 3.2.6 组织切片的染色观察 |
| 3.2.7 Real-time PCR检测肝脏组织中糖脂代谢及M2 巨噬细胞marker相关基因的表达 |
| 3.2.8 ELISA检测血清中肾上腺素的水平 |
| 3.2.9 检测血清与肝脏中脂质相关指标的水平 |
| 3.2.10 统计学分析 |
| 3.3 实验结果 |
| 3.3.1 肾上腺素在低氧环境下对小鼠体重的影响 |
| 3.3.2 肾上腺素在低氧环境下对小鼠葡萄糖耐受性的影响 |
| 3.3.3 肾上腺素在低氧环境下对小鼠胰岛素耐受性的影响 |
| 3.3.4 肾上腺素在低氧环境下对小鼠脂肪量的影响 |
| 3.3.5 肾上腺素在低氧环境下对小鼠脂肪肝的影响 |
| 3.3.6 低氧环境下对小鼠血清中肾上腺素水平及脂肪肝相关指标的影响 |
| 3.3.7 肾上腺素在低氧环境下对小鼠肝脏脂肪代谢相关蛋白的调节作用 |
| 3.3.8 肾上腺素在低氧环境下调控肝脏的脂肪代谢相关基因表达中的作用 |
| 3.3.9 肾上腺素介导长期短暂性低氧刺激引起的小鼠肝脏M2 型巨噬细胞相关蛋白及基因的影响中的作用 |
| 3.3.10 肾上腺素在低氧环境下对小鼠心脏,肺,肾的组织学形态的影响 |
| 3.4 讨论 |
| 第四部分 肾上腺素对高脂条件培养下的巨噬细胞和肝细胞的作用 |
| 4.1 材料 |
| 4.1.1 实验细胞 |
| 4.1.2 主要试剂 |
| 4.1.3 主要仪器 |
| 4.2 方法 |
| 4.2.1 实验试剂配制方法 |
| 4.2.2 细胞的操作方法及内容 |
| 4.2.3 细胞的油红O的染色观察 |
| 4.2.4 Western-blot检测细胞中脂肪合成和代谢或者M2 巨噬细胞marker相关蛋白的表达水平 |
| 4.2.5 Real-time PCR检测肝细胞糖脂代谢及THP-1 细胞中M2型marker相关基因的表达 |
| 4.2.6 高脂诱导肝细胞后的葡萄糖和甘油三酯的检测 |
| 4.2.7 统计学分析 |
| 4.3 结果 |
| 4.3.1 肾上腺素可以减少葡萄糖的消耗以及甘油三酯的生成 |
| 4.3.2 肾上腺素是否影响肝细胞油滴的生成 |
| 4.3.3 高脂诱导的肝细胞肾上腺素处理后的FASN,ACC等蛋白的表达情况 |
| 4.3.4 高脂诱导的肝细胞肾上腺素处理后相关的糖脂代谢基因的表达情况 |
| 4.3.5 肾上腺素是否影响人单核巨噬细胞油滴的生成 |
| 4.3.6 高脂诱导的人单核巨噬细胞肾上腺素处理后的M2 巨噬细胞marker的表达情况 |
| 4.4 讨论 |
| 第五部分 结论与展望 |
| 5.1 结论 |
| 5.2 不足与展望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 综述 炎症:肥胖与非酒精性脂肪肝之间的新兴联系 |
| 参考文献 |
| 缩略词表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第一部分 microRNA-320b靶向EEPD1调控巨噬细胞胆固醇外流与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
| 一、研究目的与内容 |
| 1.研究目的 |
| 2.研究内容 |
| 二、材料与方法 |
| 1.主要试剂与仪器设备 |
| 1.1 主要试剂 |
| 1.2 主要实验仪器和设备 |
| 2.冠心病病例对照分析研究对象 |
| 2.1 microRNA表达谱芯片样本 |
| 2.2 验证样本中病例组和对照组研究对象的基本信息 |
| 2.3 人群数据收集及检测 |
| 3.主要实验方法 |
| 3.1 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PBMCs)的分离 |
| 3.2 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helial Cells,HUVECs)的分离 |
| 3.3 细胞培养与传代 |
| 3.4 细胞复苏与冻存 |
| 3.5 细胞总RNA的提取 |
| 3.6 细胞总蛋白的提取 |
| 3.7 蛋白质印记法(Western Blot) |
| 3.8 siRNA转染细胞 |
| 3.9 腺病毒感染细胞及过表达效率分析 |
| 3.10 腺相关病毒的构建以及体内外表达效率的分析 |
| 3.11 双荧光素酶Dual-Luciferase报告基因载体构建 |
| 3.12 荧光素酶Luciferase报告基因实验 |
| 3.13 胆固醇外流率检测 |
| 3.14 细胞内脂质的测定(油红O染色) |
| 3.15 动物模型的建立 |
| 3.16 腹腔巨噬细胞提取和培养 |
| 3.17 酶联免疫吸附(ELISA) |
| 3.18 肝脏组织蛋白质和RNA的提取 |
| 3.19 主动脉全长油红O染色 |
| 3.20 主动脉弓冰冻切片油红O染色 |
| 3.21 主动脉弓石蜡切片CD68/SMC免疫组化染色 |
| 3.22 主动脉弓石蜡切片胶原纤维染色 |
| 4.主要软件和生物信息网站 |
| 4.1 生物学软件 |
| 4.2 生物信息学网站 |
| 5.统计分析方法 |
| 三、实验结果 |
| 1.冠心病miRNA芯片表达谱以及大样本人群验证结果 |
| 1.1 miRNA芯片中冠心病患者以及健康对照的基本信息 |
| 1.2 芯片样本中可能结合EEPD3'-UTR的microRNA的相对表达水平 |
| 1.3 大样本冠心病病例对照PBMCs中差异表达microRNA以及基因的表达水平 |
| 2.hsa-miR-320b在细胞水平的功能探索 |
| 2.1 hsa-miR-320b在不同细胞中的表达水平 |
| 2.2 生物信息学分析miR-320b序列及与ABCA1/ABCG1/EEPD1的关系 |
| 2.3 双荧光报告素酶基因检测miR-320b与ABCA1/ABCG1/EEPD1基因mRNA的3'-UTR结合情况 |
| 2.4 miR-320b对THP-1来源的巨噬细胞ABCA1/ABCG1/EEPD1基因表达的调节作用 |
| 2.5 miR-320b在THP-1来源的巨噬细胞分化为泡沫细胞中的表达水平的变化 |
| 2.6 miR-320b对THP-1来源的巨噬细胞胆固醇外流的调控作用 |
| 2.7 miR-320b对THP-1来源的巨噬细胞胆固醇摄入率的影响 |
| 2.8 miR-320b对THP-1来源的巨噬细胞的胆固醇的酯化水平影响 |
| 3.AAV2介导的Apoe~(-/-)小鼠巨噬细胞靶向过表达miR-320b体系的建立 |
| 3.1 AAV2介导的Apoe~(-/-)小鼠巨噬细胞靶向过表达miR-320b对胆固醇外流率以及胆固醇外流相关基因蛋白水平的影响 |
| 3.2 AAV2介导的Apoe~(-/-)小鼠巨噬细胞靶向过表达miR-320b对血脂水平以及肝脏血脂代谢相关基因在蛋白水平的影响 |
| 3.3 AAV2介导的Apoe~(-/-)小鼠巨噬细胞靶向过表达miR-320b对血浆炎症因子以及相关基因蛋白水平的影响 |
| 3.4 AAV2介导的Apoe~(-/-)小鼠巨噬细胞靶向过表达miR-320b对主动脉脂质沉积的影响 |
| 3.5 AAV2介导的Apoe~(-/-)小鼠巨噬细胞靶向过表达miR-320b对主动脉弓斑块细胞成分的影响 |
| 四、讨论 |
| 研究特色和创新性:人群数据、分子功能学研究以及动物实验模型有机结合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第二部分 EEPD1基因在血脂代谢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
| 一、研究目的与内容 |
| 1. 研究目的 |
| 2. 研究内容 |
| 二、材料与方法 |
| 1.主要试剂与仪器设备 |
| 1.1 主要试剂 |
| 1.2 主要实验仪器和设备 |
| 2.主要实验方法 |
| 2.1 细胞的培养 |
| 2.2 细胞总RNA的提取以及qPCR引物序列以及siRNA的序列 |
| 2.3 细胞总蛋白的提取以及蛋白质印记 |
| 2.4 siRNA的转染 |
| 2.5 ELISA酶联免疫吸附实验 |
| 2.6 腺病毒的感染以及过表达效率分析 |
| 2.7 免疫共沉淀(Co-Immunoprecipitation,CoIP)技术 |
| 2.8 肝脏特异性Eepd1基因敲除小鼠(Eepd1-fl/fl;Alb-Cre/+)小鼠的构建 |
| 2.9 组织脂质的提取 |
| 2.10 肝脏线粒体的分离 |
| 2.11 肝脏谷草转氨酶AST和谷丙转氨酶ALT含量的测定 |
| 2.12 游离脂肪酸的测定 |
| 3.生物信息学网站 |
| 4.统计分析方法 |
| 三、实验结果 |
| 1.细胞水平探索肝细胞HepG2中EEPD1对血脂代谢的影响 |
| 1.1 肝细胞HepG2中EEPD1对血脂代谢有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
| 1.2 基因芯片实验筛选EEPD1的靶基因及其作用通路 |
| 1.3 HepG2中EEPD1调控LDLR表达水平的分子机制探索 |
| 2. 建立AAV8介导的肝脏靶向过表达EEPD1基因的小鼠高脂模型 |
| 2.1 C57BL/6小鼠的基本信息 |
| 2.2 AAV8介导的肝脏靶向过表达EEPD1小鼠高脂模型肝脏脂质代谢相关基因以及血脂水平的变化 |
| 2.3 AAV8介导的肝脏靶向过表达EEPD1小鼠高脂模型肝脏脂肪酸代谢的变化 |
| 2.4 AAV8介导的肝脏靶向过表达EEPD1小鼠高脂模型血浆VLDL-C水平及VLDL分泌相关基因表达水平的变化 |
| 2.5 AAV8介导的肝脏靶向过表达EEPD1小鼠高脂模型血浆谷草转氨酶AST和谷丙转氨酶ALT含量的变化 |
| 3. 肝脏特异性Eepd1基因敲除小鼠血脂异常研究 |
| 3.1 肝脏特异性Eepd1基因敲除小鼠(Eepd1 fl/fl;Alb-Cre/+)基因型的鉴定 |
| 3.2 实验动物的一般情况 |
| 3.3 肝脏特异性Eepd1基因敲除小鼠肝脏脂质代谢相关基因以及血脂水平的变化 |
| 3.4 肝脏特异性Eepd1基因敲除小鼠肝脏脂肪酸代谢的变化 |
| 3.5 肝脏特异性Eepd1基因敲除小鼠血浆VLDL-C水平及VLDL分泌相关基因表达水平的变化 |
| 3.6 肝脏特异性Eepd1基因敲除小鼠血浆谷草转氨酶AST和谷丙转氨酶ALT含量的变化 |
| 四、讨论 |
| 1.体外探索EEPD1基因对脂代谢相关基因表达的调控作用 |
| 2.体内探索EEPD1基因对脂代谢相关基因表达的调控作用 |
| 3.EEPPD1基因对肝脏脂肪酸代谢的影响 |
| 本研究的特色和创新性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文献综述 巨噬细胞在动脉粥样硬化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个人简历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英文缩略语 |
| 第一部分:长期高脂饮食对小鼠肾脏功能的影响 |
| 1 前言 |
| 2 材料与方法 |
| 2.1 仪器与试剂 |
| 2.1.1 主要材料与试剂 |
| 2.1.2 主要仪器与器材 |
| 2.2 实验方法与步骤 |
| 2.2.1 动物模型建立 |
| 2.2.2 血糖测定 |
| 2.2.3 葡萄糖耐量及胰岛素抵抗实验 |
| 2.2.4 血浆游离脂肪酸的测定 |
| 2.2.5 血浆甘油三酯和胆固醇测定 |
| 2.2.6 肾组织中甘油三酯和胆固醇测定 |
| 2.2.7 H&E染色 |
| 2.2.8 PAS染色 |
| 2.2.9 血清中血尿氮素的测定 |
| 2.2.10 肌酐含量的测定 |
| 2.2.11 尿微量白蛋白的测定 |
| 2.2.12 血浆中TNFα及IL-6的测定 |
| 2.2.13 Western blot实验 |
| 2.2.14 实时荧光定量PCR实验 |
| 2.2.15 透射电镜实验 |
| 2.3 统计分析 |
| 3 结果 |
| 3.1 长期喂养HFD可导致肥胖和代谢综合征 |
| 3.2 HFD引起肝脏脂质积聚及慢性炎症 |
| 3.3 HFD引起肾脏脂质积聚及炎症 |
| 3.4 HFD喂养的小鼠出现严重的肾损伤 |
| 4 讨论 |
| 5 结论 |
| 第二部分:高脂饮食通过氧化应激和线粒体功能障碍促进细胞凋亡诱发肾脏损伤 |
| 1 前言 |
| 2 材料与方法 |
| 2.1 仪器与试剂 |
| 2.1.1 主要材料与试剂 |
| 2.1.2 主要仪器与器材 |
| 2.2 实验方法与步骤 |
| 2.2.1 TUNEL染色 |
| 2.2.2 透射电镜 |
| 2.2.3 ROS染色 |
| 2.2.4 线粒体和胞质蛋白的提取 |
| 2.2.5 体外肾脏组织培养 |
| 2.3 统计分析 |
| 3 结果 |
| 3.1 HFD激活肾脏氧化应激并诱导凋亡发生 |
| 3.2 HFD引起线粒体功能障碍 |
| 3.3 NAC缓解HFD引起氧化应激和线粒体功能障碍 |
| 3.4 NAC抑制HFD引起纤维化途径的激活 |
| 4 讨论 |
| 5 结论 |
| 第三部分:葡萄糖、脂肪酸及炎症因子通过诱导氧化应激与线粒体功能障碍损伤肾系细胞 |
| 1 前言 |
| 2 材料与方法 |
| 2.1 仪器与试剂 |
| 2.1.1 主要材料与试剂 |
| 2.1.2 主要仪器与器材 |
| 2.2 实验方法与步骤 |
| 2.2.1 细胞培养 |
| 2.2.2 棕榈酸储液的配置 |
| 2.2.3 细胞给药及分组 |
| 2.2.4 Western blot实验 |
| 2.2.5 ROS活性测定 |
| 2.2.6 细胞线粒体膜电位的测定 |
| 2.2.7 线粒体红色荧光探针染色 |
| 2.3 统计分析 |
| 3 结果 |
| 3.1 葡萄糖、脂肪酸和炎症因子诱导肾小管细胞活性氧生成并降低线粒体膜电位 |
| 3.2 葡萄糖、脂肪酸和炎症因子诱导线粒体裂变和凋亡 |
| 3.3 NAC缓解肾小管上皮细胞氧化应激及线粒体功能障碍 |
| 3.4 NAC缓解肾小管上皮细胞线粒体裂变与凋亡 |
| 3.5 葡萄糖、脂肪酸和炎症因子诱导系膜细胞氧化应激和线粒体功能障碍 |
| 3.6 NAC缓解肾小球系膜细胞线粒体裂变与凋亡 |
| 4 讨论 |
| 5 结论 |
| 本研究创新性自我评价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肥胖与慢性肾病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 致谢 |
| 个人简介 |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 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第一部分 新疆地区人群胆固醇代谢相关基因APLP2 新突变位点的筛查及甲基化水平检测 |
|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
| 1.1 研究对象 |
| 1.2 试剂、耗材和仪器设备 |
| 1.3 实验方法 |
| 1.4 质量控制 |
| 1.5 统计学方法 |
| 1.6 技术路线图 |
| 2 结果 |
| 3 讨论 |
| 4 小结 |
| 第二部分 APLP2 基因新变异体参与胆固醇代谢的分子机制及功能研究 |
|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
| 1.1 研究对象 |
| 1.2 试剂耗材及仪器设备 |
| 1.3 实验方法 |
| 1.4 技术路线图 |
| 2 结果 |
| 3 讨论 |
| 4 小结 |
| 第三部分 胆固醇代谢相关基因APLP2 与血脂异常的关联性研究 |
|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
| 1.1 研究对象 |
| 1.2 实验方法 |
| 1.3 质量控制 |
| 1.4 统计学分析 |
| 1.5 技术路线图 |
| 2 结果 |
| 3 讨论 |
| 4 小结 |
| 结论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APLP2在胆固醇代谢中的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 个人简历 |
| 新疆医科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导师评阅表 |
| 提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 1.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研究进展 |
| 1.1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流行病学和危险因素 |
| 1.2 LXRα通路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
| 1.3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治疗现状 |
| 2.肝郁生浊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
| 2.1 历史渊源 |
| 2.2 肝郁生浊概论 |
| 2.3 从肝郁生浊理论探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
| 2.4 治疗方法及遣方用药 |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 1 临床资料 |
| 1.1 研究对象 |
| 1.2 诊断标准 |
| 1.3 纳入标准 |
| 1.4 排除标准 |
| 1.5 终止标准 |
| 1.6 剔除标准 |
| 1.7 脱落标准 |
| 1.8 不良事件 |
| 1.9 质量控制 |
| 2 研究方法 |
| 2.1 治疗方案 |
| 2.2 观察指标 |
| 2.3 疗效评定 |
| 2.4 统计方法 |
| 3 研究结果 |
| 3.1 基线资料比较 |
| 3.2 疗效比较 |
| 3.3 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
| 4 讨论 |
| 4.1 清肝化浊法论治NAFLD的理论基础 |
| 4.2 茵杞调脂饮的用药特色 |
| 4.3 试验指标的选择 |
| 4.4 茵杞调脂饮治疗NAFLD的疗效评价 |
| 5 结论 |
|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 |
| 实验一 茵杞调脂饮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大鼠生化指标及肝脏病理学的影响 |
| 1.实验材料 |
| 1.1 动物与饲料 |
| 1.2 实验仪器 |
| 1.3 实验药物 |
| 2 实验方法 |
| 2.1 造模及分组 |
| 2.2 给药方法 |
| 2.3 标本采集 |
| 2.4 指标检测 |
| 2.5 统计学方法 |
| 3 结果 |
| 3.1 一般情况观察 |
| 3.2 大鼠体重、肝指数、Lee’s指数的变化 |
| 3.3 大鼠血清ALT、AST、TG、TC水平的变化 |
| 3.4 肝组织形态学观察 |
| 4 讨论 |
| 4.1 造模方法的选择及探讨 |
| 4.2 水飞蓟宾作为阳性对照药物的选择 |
| 4.3 疗效探讨 |
| 5 结论 |
| 实验二 茵杞调脂饮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大鼠脂质代谢、氧化应激及炎性因子的影响 |
| 1 实验材料 |
| 1.1 动物与饲料 |
| 1.2 仪器与设备 |
| 1.3 药物与试剂 |
| 2 实验方法 |
| 2.1 造模及分组 |
| 2.2 标本采集 |
| 2.3 指标检测 |
| 2.4 统计学方法 |
| 3 结果 |
| 3.1 茵杞调脂饮对肝组织TC、TG、FFA水平的影响 |
| 3.2 茵杞调脂饮对肝组织MDA、SOD、GSH水平的影响 |
| 3.3 茵杞调脂饮对大鼠肝组织TNFα、IL-6 水平的影响 |
| 4 讨论 |
| 4.1 肝脂代谢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
| 4.2 氧化应激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
| 4.3 炎性因子与非酒精性脂肪肝 |
| 5 结论 |
| 实验三 茵杞调脂饮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大鼠LXRα通路的影响 |
| 1 实验材料 |
| 1.1 动物与饲料 |
| 1.2 仪器与设备 |
| 1.3 药物与试剂 |
| 2 实验方法 |
| 2.1 造模及分组 |
| 2.2 标本采集 |
| 2.3 指标检测 |
| 2.4 统计学方法 |
| 3 结果 |
| 3.1 茵杞调脂饮对大鼠肝组织LXRα、SREBP-1c基因表达的影响 |
| 3.2 茵杞调脂饮对大鼠肝组织FAS、DGAT2 基因表达的影响 |
| 3.3 茵杞调脂饮对大鼠肝组织LXRα、SREBP-1c、FAS蛋白表达的影响 |
| 4 讨论 |
| 4.1 LXRα通路与肝脂代谢 |
| 4.2 LXRα通路与氧化应激 |
| 4.3 LXRα通路与炎性因子 |
| 4.4 茵杞调脂饮对LXRα通路的作用 |
| 5 结论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中医治疗进展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附录一 中英文缩略词表 |
| 附录二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临床登记表 |
| 附录三 扩增曲线和溶解曲线 |
| 致谢 |
| 查新报告 |
| 发表论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