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儿童缺血性脑血管病的MRI和MRA诊断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小儿缺血性脑血管病的MRI及MRA诊断(论文文献综述)

谷家美[1](2020)在《动脉自旋标记技术在前循环大血管严重狭窄/闭塞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前循环大血管严重狭窄/闭塞造成的脑血管病是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一种重要类型,并且具有较高的复发率和致残率。本研究主要探讨动脉自旋标记(ASL)技术在未接受再灌注治疗的前循环大血管严重狭窄/闭塞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序贯性收集于2017年6月至2019年6月就诊于青岛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内科未接受再灌注治疗的172例前循环大血管严重狭窄/闭塞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入院72h内行磁共振成像(MRI)常规扫描T1加权成像(T1WI)、T2加权成像(T2WI)、液体衰减反转恢复(FLAIR)及弥散加权成像(DWI)、磁共振血管造影(MRA)或CT血管造影(CTA)、ASL技术检查。根据检查结果评价并记录患者的基本人口学及临床资料、血管严重狭窄/闭塞位置及程度、脑血流量(CBF)。根据有无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分为有症状组和无症状组;根据DWI有无新发梗死灶及症状持续时间分为缺血性脑卒中组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组;依据缺血性脑卒中3个月时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评价患者预后,mRS评分≤2分为预后良好组,mRS评分>3分为预后不良组。采用单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前循环大血管严重狭窄/闭塞患者出现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发生缺血性脑卒中及缺血性脑卒中后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并通过Spearman相关进一步分析狭窄侧CBF(PLD=2.5s)与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卒中后14天NIHSS评分、梗死体积、预后的相关性。结果:共172例患者最终被纳入研究,其中男性122例,女性50例;年龄31-92岁,平均(63.33±10.63)岁。172例患者中,129例有症状,43例无症状,有症状组与无症状组患者相比,尿酸较低,狭窄侧与正常侧CBF(PLD=1.5s及2.5s)均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狭窄侧CBF(PLD=1.5s)(OR=1.048,95%CI:1.002-1.096,P=0.039)是前循环大血管严重狭窄/闭塞患者出现症状的独立保护因素。129例有症状组患者中,109例为缺血性脑卒中组,20例为TIA组。缺血性脑卒中组与TIA组患者相比,空腹血糖较高,入院舒张压较低,狭窄侧CBF(PLD=2.5s)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入院舒张压(OR=1.071,95%CI:1.023-1.122,P=0.003)、狭窄侧CBF(PLD=2.5s)(OR=1.035,95%CI:1.004-1.066,P=0.027)是有症状的前循环大血管严重狭窄/闭塞患者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独立保护因素。109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34例预后不良,75例预后良好,与预后良好组比较,预后不良组患者的尿酸较低,基线NIHSS评分与卒中后14天NIHSS评分较高,脑梗死体积较大,狭窄侧与正常侧CBF(PLD=1.5s及2.5s)均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入院收缩压(OR=0.966,95%CI:0.938-0.994,P=0.018)是前循环大血管严重狭窄/闭塞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尿酸(OR=1.008,95%CI:1.001-1.015,P=0.038)、狭窄侧CBF(PLD=2.5s)(OR=1.142,95%CI:1.034-1.261,P=0.009)是前循环大血管严重狭窄/闭塞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预后的独立保护因素。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狭窄侧CBF(PLD=2.5s)分别与卒中后14天NIHSS评分(相关系数为0.752,P<0.001)、梗死体积(相关系数为-0.302,P=0.001)、预后(相关系数为0.459,P<0.001)之间存在显着的相关性;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的狭窄侧CBF(PLD=2.5s)对前循环大血管严重狭窄/闭塞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显示预测的c统计量为0.786(95%CI:0.691-0.881,P<0.001)。结论:(1)狭窄侧CBF(PLD=1.5s)是前循环大血管严重狭窄/闭塞患者出现神经功能缺损症状的独立保护因素。(2)入院舒张压、狭窄侧CBF(PLD=2.5s)是有症状的前循环大血管严重狭窄/闭塞患者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独立保护因素。(3)入院收缩压、尿酸、狭窄侧CBF(PLD=2.5s)是前循环大血管严重狭窄/闭塞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预后的独立预测因子。(4)通过ASL技术测得的CBF对前循环大血管严重狭窄/闭塞患者出现症状、发生缺血性脑卒中及缺血性脑卒中预后有一定的预测价值,ASL技术在前循环大血管严重狭窄/闭塞患者中有很好的应用价值。

胡燕平[2](2020)在《成人烟雾病脑血流动力学与认知功能的相关性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本研究使用三维准连续式动脉自旋标记(3D-p CASL)技术探讨成人烟雾病(moyamoya disease,MMD)脑血流动力学与认知功能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8年3月-2019年12月期间在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就诊,经头颅MRI及MRA确诊40例MMD患者,病例组按Mo CA评分,分为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vascular cognitive disorders,VCDs)组和非VCDs组,匹配同期40例体检健康成年人作为对照组。所有受试者,由专业评估人员行认知功能评估并记录,签署知情同意书;进行常规MRI扫描,常规扫描序列包括T1WI、T2WI、T2FLAIR、DWI、MRA,行全脑3D-p CASL扫描,利用专业软件并对图像进行后处理、分析,获得双侧背外侧前额叶(dorsolateral prefrontal lobe,DLPF)、辅助运动区(supplemental motor area,SMA)、顶下小叶(inferior parietal lobe,IPL)、颞上回(superior temporal gyrus,STG)、前扣带回(anterior cingulate gyrus,ACG)区脑血流量(cerebral blood flow,CBF)值;分析VCDs组、非VCDs组与对照组之间的CBF值特点,探讨VCDs、健康对照组各脑区CBF值与认知功能相关性;应用SPSS 24.0统计处理数据。结果:1、本研究中,病例组与健康对照组各40例,病例组分为VCDs组(共28例)和非VCDs组(共12例),将该两组与健康对照组进行三组研究对象在性别、年龄与教育年限等基本信息间的对比,结果显示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2、对Mo CA评分,VCDs组得分明显低于非VCDs组与健康对照组(P<0.05);对TMTA、TMTB评分,VCDs组得分明显高于非VCDs组与健康对照组(P<0.05);在三组研究对象的认知评价中,非VCDs组与健康对照组的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3、病例组根据患者临床症状可分为卒中组与非卒中组,卒中组与非卒中组在MoC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对比VCDs组、非VCDs组与健康对照组的10个不同区域CBF值差异是否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显示右侧背外侧前额叶、右侧顶下小叶、右侧辅助运动区、右侧颞上回、左侧背外侧前额叶等部位的CBF值存在健康对照组>非VCDs组>VCDs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左侧颞上回与左侧前扣带回等部位的CBF值存在健康对照组>VCDs组>非VCDs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右侧前扣带回与左侧辅助运动区的CBF值为健康对照组高于VCDs组和非VCDs组,VCDs组与非VCDs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左侧顶下小叶部位的CBF值在三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健康对照组CBF值与认知功能之间分析:通过双因素相关分析显示有10个感兴趣脑区(即右侧背外侧前额叶、右侧辅助运动区、右侧颞上回、右侧顶下小叶、右侧前扣带回、左侧背外侧前额叶、左侧辅助运动区、左侧颞上回、左侧顶下小叶)的CBF值与Mo CA、TMTA、TMTB评分无相关性(P>0.05)。6、对VCDs组CBF值与认知功能评分之间数据结果分析:右侧背外侧前额叶、右侧顶下小叶、右侧辅助运动区、右侧颞上回、右侧前扣回CBF值与Mo CA评分(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呈正相关关系;在左侧背外侧前额叶、左侧顶下小叶、左侧辅助运动区、左侧颞上回、左侧前扣带回CBF值与MCA评分无明显相关关系(p>0.05);在右侧前扣带回CBF值与TMTA评分呈负相关关系(p<0.05);在右侧背外侧前额叶、右侧辅助运动区、右侧颞上回、右侧顶下小叶、左侧背外侧前额叶、左侧顶下小叶、左侧辅助运动区、左侧颞上回、左侧前扣带回CBF值与TMTA评分无明显相关关系(p>0.05);在右侧背外侧前额叶、右侧顶下小叶、右侧颞上回、右侧前扣带回CBF值与TMTB评分呈负相关关系(p<0.05);在右侧辅助运动区、左侧顶下小叶、左侧背外侧前额叶、左侧辅助运动区、左侧颞上回、左侧前扣带回CBF值与TMTB评分无明显相关关系(p>0.05)。结论:1、3 D-p CASL能发现MMD脑血流灌注减低区,可结合认知评分为MMD早期认知损害提供诊断依据。2、Mo CA评分与MMD的CBF呈相关性,推测CBF值可在一定程度反应认知功能。3、TMTB评分与MMD的CBF呈相关性,推测CBF基线越高的MMD可能有更好的执行认知功能。

闫丽[3](2019)在《猴急性脑缺血模型的构建与超声成像评价》文中研究说明第一部分猴局部急性脑缺血模型的构建背景:脑缺血具有很高的发生率、致残率和致死率,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建立与临床特征最相符的脑缺血动物模型,对其病理改变和临床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对于脑缺血模型的研究主要建立于啮齿类动物、兔子及狗上。猴子与人类接近,但由于购买程序复杂、成本高,介人手术及配套检查要求高、药品及设备使用费用高,因此建模中使用较少。临床上,脑缺血发病主要由血栓栓塞引起,且约85%的脑缺血都是由血栓栓塞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MCA)引起。因此,建立一种理想的脑缺血动物模型,反映人体临床特征是至关重要和必要的。目的:构建恒河猴局部急性脑缺血的模型,为脑缺血的早期诊断、治疗与评价提供理想的实验模型及研究方法。方法:选择8只健康恒河猴,术前行CT平扫及介入血管造影排除脑血管及颅内病变并对血管及其走形进行评估;在DSA引导和监测下,经股动脉将微导管插入至MCA M1分支,再将自体白色血栓导入,阻断血流。栓塞完成后及栓塞后24h,用DSA、MRI成像进行评估。栓塞24h后,处死2只猴子,进行灌注、固定。两周后,开颅取脑行病理学检查。结果:1例在插管过程中死亡,7例恒河猴脑缺血模型成功构建。建模成功后,自体白色血栓被导入至MCA M1段,血流阻断,相应部位脑缺血形成。栓塞即刻及栓塞后24h,DSA、MRA提示MCA闭塞,MRI多序列成像显示急性局部脑缺血病灶。病理大体标本及HE染色显示深部脑组织梗死病灶形成,MCA分支内可见血栓,梗死灶与正常脑组织界限清楚。结论:用自体血栓介入法可建立理想有效的猴局部急性脑缺血模型,对脑缺血疾病的相关基础和临床研究有重要的应用价值。MRI、DSA可对建模效果进行评价,确保建模的精准性和有效性。第二部分超声在猴急性脑缺血模型中的评价作用背景:超声医学发展飞速,超声影像技术在脑血管疾病诊治中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新型的颅脑声学造影、颅脑三维成像、能量多普勒显像以及二维多普勒显像等,使得脑血管病变研究技术实现了较大创新。临床多年以来,颅脑血管病变的判断以DSA、CT、MRI检查居多。DSA虽是诊断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金标准”,但其有创伤且多配合介入治疗;常规的MRI不能早期发现小的梗死灶,尤其是在发病6h内的病灶,同时不方便便携,往往不能配合床边诊治。因此,我们采用超声对脑栓塞动物模型进行诊断,探讨其在脑栓塞动物模型中检测与评估作用。由于恒河猴与人类不同的生物学特性,如体积小、颅内血管细以及颞骨厚小等,且考虑到声学骨窗不足(inadequate acoustic bone windows,IABW)等特点,此章节中,我们选取经颅彩色超声检查(transcranial color-coded sonography,TCCS)和经颅超声造影检查(contrast-enhanced transcranial sonography,CE-TS)进行建模前、后评价,探讨超声在急性脑缺血模型中的的成像特点及评价作用。目的:探讨超声在恒河猴局部脑缺血模型中的评价作用。方法:选择8只健康恒河猴,术前行CT平扫及介入血管造影排除脑血管及颅内病变并对血管及其走形进行评估;模型构建方法同实验一部分。猴子取侧卧位,选取颞窗为透声窗,采用TCCS及CE-TS对猴子建模前、后的颅内血管进行超声检查。结果:栓塞前,TCCS清晰显示MCA,其血流充盈佳,并可录得正常低阻MCA频谱;CE-TS示:造影剂充盈良好,不仅显示MCA,还可显示清晰完整的大脑动脉环结构。栓塞后,TCCS显示MCA内未见明显血流信号通过,且录不到正常动脉频谱;CE-TS显示,大脑中动脉局部造影剂充盈缺损。病理大体标本及HE染色显示深部脑组织梗死病灶形成,大脑中动脉分支内可见血栓,梗死灶与正常脑组织界限清楚。结论:TCCS和CE-TS可实时、动态评价颅内大动脉。在脑栓塞时,又可给予快速、便捷的诊断及评价,在脑缺血疾病的研究中有着切实的临床价值。第三部分超声超分辨成像技术在猴脑血管的应用初探(与西安交通大学合作课题的共同研究成果)背景:从我们第二部分的研究发现,超声仅对颅内的大血管等显示较理想,对于颅内的微小血管及末端血管显示不佳,即使借助了造影剂的增强显示作用,成像依旧不理想。近年来,超分辨成像技术取得了理论上的重大进展。目前国际上最新常用的超快平面波超声多普勒脑功能成像[1]和基于超声造影微泡的超分辨成像技术[2]已推进到能对小鼠等小动物脑小血管及血流进行成像,但还未对猴与更大的活体动物脑微小血管成像。在国内,超分辨成像技术取得了一些初步研究成果,其在大动物的基础实验和临床实验甚少。近年来,我们与西安交通大学进行联合研究,尝试探索这项新技术在大型动物脑血管病诊断中的应用与性能评价。目的:用超分辨微泡成像技术对恒河猴颅内血管进行成像,探索其成像特点及较传统经颅超声的成像优势。方法:首先,通过模体仿真验证超分辨成像技术的有效性和可行性,在离体实验基础上,对该成像参数进行相应调整。最后,采用2只恒河猴进行活体脑微小血管成像实验。结果:离体实验表明,相对于传统的特征空间自适应波束所合成的超快速主动空化成像,超分辨成像的计算复杂度明显降低,且轴向分辨率增益提高3倍,空化组织比提高2d B;相对于常规平面波成像,超分辨成像对脑微小血管的辨识内径可达到1mm,甚至0.7 mm,且能提取到其血流信息。与此同时,造影噪声比提高了5.625d B,分辨率提高了约30倍。恒河猴实验的结果表明,超分辨微泡成像对脑微小血管成像的最佳分辨率可达到微米级别,且成像深度超过35mm。结论:超分辨成像技术能够实现对组织损毁过程中微泡的高分辨率、快速计算的监控成像。该高空时分辨成像方法也将成为本文后续微泡成像研究的基础,也为非侵入性的经颅超声临床应用提供了重要的实验依据。

苗伟[4](2010)在《烟雾病的流行病学调查及临床治疗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第一部分南京市烟雾病流行特征与发病情况调查目的统计分析南京市本地居民烟雾病流行病学情况及临床发病特征。方法收集南京市15家具有烟雾病诊断能力的医院2000年1月1日到2007年12月31日确诊的烟雾病患者的住院病历资料,回顾性分析其流行病学特征、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及预后情况等。结果收集2000年1月1日到2007年12月31日确诊的烟雾病病人共202名,男性94例,女性108例,女性患者略多于男性;男女性别比为1:1.1;年龄2~78岁,以脑缺血为首发症状的有81例,以脑出血为首发症状的有113例,无症状患者8例。年检出率为:0.43人/10万人/年,患病率为:3.92人/10万人,缺血性发病的年发病率为:0.16人/ 10万人/年,出血性发病的年发病率为0.22人/ 10万人/年。有两个发病高峰年龄段,第一个发病高峰为5-9岁儿童,第二个发病高峰为35-39岁成人。儿童患者中,10岁以上患者与10岁以下比为8.18:1。农村患者与城市患者比为1.43:1。结论研究显示南京本地居民烟雾病发病与检出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流行病学及临床发病特征与日、韩、欧美不完全相同,无明显性别差异,虽有两个发病高峰,但以成年人多见,且以男性出血性表现为多,无症状患者较少,鲜有家族史,其发病机制是否存在不同需进一步研究。第二部分间接血运重建术(EDAMS)治疗烟雾病的临床疗效观察目的探讨颅内外间接血运重建方法脑-硬脑膜-动脉-颞肌贴敷术(EDAMS)治疗烟雾病(MMD)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03年10月至2009年12月确诊为MMD的17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均行手术治疗,手术方式为脑-硬脑膜-动脉-颞肌贴敷术(EDAMS),术后随访内容包括临床症状和头颅MRI复查(包括MRI平扫、MRA和MRI灌注成像),并且进行手术前后自身对照以评价手术效果。结果在17名患者中,男8例,女9例;年龄8~67岁,平均35.42岁。以脑缺血为首发者9例,以颅内出血为首发者8例。术后随访时间为6~54月,平均32.6月。缺血组治疗有效率为77.78%,出血组治疗有效率为62.5%,总有效率为70.59%。随访期间所有患者均未出现再次出血。部分患者术后复查MRA提示颅底异常血管网不同程度减少。结论颅内外间接血运重建方法EDAMS术能改善MMD患者脑血流的灌注状态,有助于减少烟雾状血管,是治疗烟雾病安全而有效的方法之一。

孙丹,刘智胜[5](2009)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应用于小儿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诊断与介入治疗》文中指出目的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在小儿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诊断和介入治疗的价值。方法 31例疑有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患儿经DSA确定部位后,再通过导管注入尿激酶、右旋糖酐以观察注药后血管影像学变化,同时观察临床症状及体征有否改善。结果 31例中24例(77%)示脑血管异常改变,其中脑动静脉畸形2例,后交通动脉瘤1例,大脑动脉狭窄或闭塞病变21例。21例脑动脉狭窄或闭塞病变者行介入灌注治疗后,即刻观察肌力变化有不同程度提高。其中肌力提高1级的13例,提高2级的3例,提高3级的2例,无明显改善的3例。即刻肌力提高率达86%。7例狭窄血管100%开通;血管闭塞12例,完全再通3例,部分再通7例,不通2例。结论 DSA能够提高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检出率,是评价脑血管狭窄、闭塞和选择治疗方案的金标准,它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进一步治疗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李晖,刘怀军,朱清风,杨冀萍,张强[6](2007)在《应用3.0T MRI评价缺血性脑血管病与鼻窦炎性病变的关系》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应用3.0TMRI从影像学角度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与鼻旁窦炎性病变的关系及鼻旁窦炎性病变的MRI表现。方法:①分组及检测:2006-10/2007-08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收治经临床及影像学证实为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218例为病例组,健康体检者218例为对照组,应用美国GE公司Signa Excite HD 3.0T高场强MR扫描仪常规行MRI及MRA检查。②评估指标:MRI图像观察以轴位T2-FSE、轴位T1-FLAIR序列为主,辅以轴位T2-FLAIR、矢状位T1-FLAIR序列,观察并记录脑实质MRI表现、鼻旁窦有无炎性病变。MRA图像观察以MIP重组后图像为主,辅以MRA源图像,观察并记录颅内血管异常情况。主要观察指标包括额窦、筛窦、蝶窦、上颌窦受累情况,各窦病变类型(黏膜增厚、炎性积液、黏膜下囊肿)及相应的MRI表现。结果:①病例组所有患者前循环及后循环系统血管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动脉粥样硬化改变,143例患者脑实质出现缺血性病变;对照组脑实质及脑血管均未见异常改变。②病例组鼻旁窦有病变者123人次(56.4%),上颌窦病变96例,筛窦病变58例,蝶窦病变30例,额窦病变15例;对照组鼻旁窦有病变者54人次(24.8%),上颌窦病变8例,筛窦病变34例,蝶窦病变2例,额窦病变4例。病例组鼻旁窦炎性病变明显较对照组多(χ2=45.281,P=0.000)。相关系数C=0.91。结论: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鼻旁窦炎性病变发病率高,缺血性脑血管病与鼻旁窦炎性病变间有一定的相关性。

范国光,王华[7](2006)在《儿童中枢神经系统常见疾病的影像学诊断 第10讲 小儿脑血管病》文中研究指明

叶滨宾[8](2005)在《小儿脑血管病的神经影像学诊断》文中研究表明

杜崇禧,徐成,牛汝朴[9](2002)在《小儿缺血性脑血管病的MRI及MRA诊断》文中认为目的评价磁共振成像(MRI)及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对小儿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了42例小儿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年龄1.2~14岁,平均7.5岁。全部病例均以急性起病的运动、语言障碍为主要症状来诊。采用轴位T1、T2加权像,部分病例加做冠状位或矢状位成像。其中31例进行了时间飞跃(TOF)法MR血管成像。结果本组共发现脑缺血8例,脑梗塞34例(其中腔隙梗塞22例,大面积梗塞12例)。单支颅内动脉狭窄6例,多支动脉狭窄4例;单支动脉闭塞3例,多支动脉闭塞2例;MOYAMOYA病9例(其中3例可见脑底异常血管网)。4例图像上有运动伪影,但能达到诊断要求。全部病例中,MRI表现典型、能单独确诊者36例,占85.7%。MRI与MRA相结合能确诊者40例,达95.2%。其余2例仅用MRI及MRA不能明确诊断,需结合临床资料及经随访证实。结论MRI结合MRA是小儿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理想检查方法,可准确显示脑动脉的狭窄、闭塞性病变及其继发的脑缺血、梗塞病灶,对定性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陈述花[10](2002)在《正常国人Willis环的MRA形态及其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相关性实验和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MRA在不用对比剂的情况下就可清晰的显示血管,在应用顺磁性对比剂后,会提高细小血管的显示,但低剂量对比剂是否可提高细小血管的显示?MRA检查序列较多,在对Willis环的显示上,最常用的是3DPC和3DTOF序列。前者MIP图像背景抑制较好,显示血管较直观;后者源图像不仅可显示血管断面,还有利于发现细小血管,由于具有T1WI图像的特点,还可同时显示颅内的病变。将二者联合起来是否可提高Willis环显示的敏感性和特异性?MRA上显示的正常国人Willis环形态如何?Willis环作为颅内重要的侧枝循环途径,其形态与缺血性脑血管病有何关系?上述这些问题正是本研究的目的所在。 第一部分:低剂量对比剂、流速、管径对MRA流体信号影响的初步研究 目的:运用Yano等的MRA研究模型,选用3DTOF、3DPC序列对不同管径、不同流速、不同浓度对比剂的流体进行检查,探讨上述因素对不同层面流体信号强度的影响,为以后有关研究提供依据。 材料和方法:选用蠕动泵控制流体速度(15cm/s,30cm/s和50cm/s)、三种不同管径的医用塑料管(0.8mm、1.6mm、3mm)以模仿血管、流体选用蒸馏水,塑料瓶内充满自来水用做对照液体,广口瓶、注射器和量筒配制不同对比剂(Gd-DTPA)浓度的流体(浓度分别为0、0.001、0.005、0.01mmol/l)。利用1.5TMR机根据设定的3DTOF、3DPC扫描参数对不同浓度对比剂、不同管径、蠕动泵控制下的不同流速的流体进行扫描,分别计算距流体进入层面10mm、20mm、30mm、40mm、50mm管内流体的CNR。 结果:3DTOF中,各层面管内CNR随着层面的深入而逐渐降低;0mmol/l、0.00lmmol/l、0.005mmol/l三种浓度时10mm、20mm和30mm层面 YI“卜丫生学L上人 管内 CNR间无明显差异(P>0.05),0.00lmmol/l、0.005mn。of/l和 0.olmn。of,l 三种浓度时上还各层面管内CNR无明显差异(P>0.05),但不加对比剂[]j上 述各层面管内 CNR明显低于 0.olmmol/l时的管内 CNR(P<0.05),随荐血流 的深入,叩*m、50—m两层而内四种浓度问省呐**R均无显着性差异 V >O.05);随着流速的增加,各层面管内**R均升高。除10*m层而内三种 流诬问管内*NR无显着性差异(*一0刀76)外;其仙各层而管内CNR在15cm沾 ’)50c_.’s问差异均有贝着性(尸<0刀5),30;*m层而内1大n。’s和3kn。’S D。」/ ig)「夕有显着性(尸<005),山从40n。n。层n)夕 30cul* 门 50on。s 仆/W CNR差异刁有显着性(尸<005)。随着管径的增加,各层而首内CNR介0.8II。111 管径和 l.6n。m管径l’。」无明显差异(P>0.05),但3mm管径各)引0m呐CNR 均显着高于 0.sfl。fi和 l.6fllfll两种管径的管内 CNR(P<0.05)。村 3DTOF十 流诬、管径、浓度三种因素与各层面管内**R问的关系进行偏相关分析后, 发现在固定其他两因素后,考察因素均与各层面营内**R呈明显小相关。 3DPC中,对比剂浓度、流体进入扫描层面的深度对管内流体CNR影I啊不大, 但流速和管径对各层囱管内CNR有影响,基本上是流速越快,管内流体CNR 越大;在各层面管内0.8—m和1石—m管径间**R无明显差异(尸>*O引, 但0.8mm和16mm管径各层面管内CNR均明显低于3mm管径(尸均1刀引; 流滚管径、浓度三种冈素与各层内**R间的关系进行偏相关分析后,发现 在固定其他两因素后,管径和流速均与各层面管内CNR呈明显正相关。固定 流速和管径后,浓度与与各层面管内**R呈无明显相关关系。 第二部分:R’illis环的 3D MRA、3D FSPGR序列和 DSA对比研究 目的:运用 3D TOF 3D PC、3D FSPGR序列显示 \\qlis环各组成血管, 比较各序列及联合运用时对各血管的显示能力,并与DSA结果进行比较,探 讨其显示血管的敏感性、特异性及阴、阳性预测值,为以后的研究提供依扼。 材料和方法:选取同时进行A4RA和全脑DSA检查的病人55例作为研 究对象。在静脉注射if匝磁性对比剂Gd-DTM后,运用设定的3 DTOF、3DPC 参数对病人进行扫描,对所得的 3DTOF源图像、3DTOF MIP、3DPC MIP、 3D FSPGR图像上显示的\\’*is环组成血管进行判定,获得联合分析及3DTOF 源图像、3DTOF MIP、3DPC N4lP、3D FSPGR图像分析结果,将评定结果与 DSA结果比较,计算各种NIRA图像对V’illiS环组成血管中ACOA。PCOA。 PI、AI显示的敏感性、特异性及阴性、阳性预测值c .一

二、小儿缺血性脑血管病的MRI及MRA诊断(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小儿缺血性脑血管病的MRI及MRA诊断(论文提纲范文)

(1)动脉自旋标记技术在前循环大血管严重狭窄/闭塞患者中的应用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研究对象及方法
    1 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法
        2.1 临床资料采集
        2.2 实验室检验指标
        2.3 影像资料收集
        2.3.1 检查方法
        2.3.2 图像处理
        2.4 定义及分组
    3 统计学方法
结果
    1 基本情况
    2 有症状组与无症状组临床资料及影像参数比较
    3 影响前循环大血管严重狭窄/闭塞患者出现症状的多因素分析
    4 缺血性脑卒中组与TIA组临床资料及影像参数比较
    5 影响有症状的前循环大血管严重狭窄/闭塞患者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多因素分析
    6 预后良好组与预后不良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临床资料及影像参数比较
    7 影响前循环大血管严重狭窄/闭塞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预后的多因素分析
    8 狭窄侧CBF(PLD=2.5s)与基线NIHSS评分、卒中后14天NIHSS评分、梗死体积、预后相关性的分析及对预后的预测价值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附录或缩略词表
致谢

(2)成人烟雾病脑血流动力学与认知功能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病例来源
    2.2 对象来源
        2.2.1 纳入标准
        2.2.2 排除标准
    2.3 研究方法
        2.3.1 一般资料记录
        2.3.2 扫描设备、方法及参数
        2.3.3 认知功能评分
    2.4 后处理及数据分析
    2.5 统计学方法
第3章 结果
    3.1 一般资料分析
    3.2 烟雾病患者各亚型之间的认知功能分析
    3.3 各研究脑区CBF值比较分析
    3.4 各研究脑区CBF值与认知功能评分相关性分析
        3.4.1 健康对照组CBF值与认知功能评分相关性分析
        3.4.2 VCDs组 CBF值与认知功能评分相关性分析
第4章 讨论
    4.1 ASL原理及应用价值
    4.2 烟雾病与MoCA、TMTA和 TMTB评分
    4.3 各研究脑区的CBF值与认知功能的相关性
第5章 结论及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及局限性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综述
    参考文献

(3)猴急性脑缺血模型的构建与超声成像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文献回顾
第一部分 猴局部急性脑缺血模型的构建
    导论
    1 材料与方法
        1.1 仪器、耗材与试剂
        1.2 实验动物
        1.3 实验方法
    2 结果
        2.1 模型建立情况
        2.2 影像学表现
        2.3 病理学观察
    3 讨论
第二部分 超声在脑栓塞动物模型中的评价作用
    导论
    1 材料与方法
        1.1 仪器、耗材与试剂
        1.2 实验动物
        1.3 实验方法
    2 结果
        2.1 模型建立情况
        2.2 影像学表现
        2.3 病理学观察
    3 讨论
第三部分 超声超分辨成像技术在猴脑血管的应用初探
    导论
    1 材料与方法
        1.1 仪器、耗材与试剂
        1.2 实验动物
        1.3 实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和研究成果
致谢

(4)烟雾病的流行病学调查及临床治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第一部分
    南京市烟雾病流行特征与发病情况调查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第二部分
    间接血运重建术(EDAMS)治疗烟雾病的临床疗效
    观察 对象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6)应用3.0T MRI评价缺血性脑血管病与鼻窦炎性病变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对象和方法
2 结果
    2.1 参与者数量分析
    2.2 脑实质及脑血管病变
    2.3 鼻旁窦病变类型及MRI特征
    2.4 两组鼻旁窦病变数目
3 讨论
    3.1 鼻旁窦炎性病变的MRI表现及特点
    3.2 脑血管病与鼻旁窦炎性病变的关系

(8)小儿脑血管病的神经影像学诊断(论文提纲范文)

1 小儿缺血性脑血管病
    1.1 脑动脉闭塞性脑梗死
    1.2 颅内静脉窦和静脉血栓形成
    1.3 烟雾病
2 小儿出血性脑血管病
    2.1 先天性脑血管畸形
    2.2 脑出血
    2.3 脑室周围与脑室内出血

(10)正常国人Willis环的MRA形态及其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相关性实验和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部分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插图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插图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插图
    参考文献
    结论
综述
    综述Ⅰ:
    综述Ⅱ:
缩略词表
致谢

四、小儿缺血性脑血管病的MRI及MRA诊断(论文参考文献)

  • [1]动脉自旋标记技术在前循环大血管严重狭窄/闭塞患者中的应用价值[D]. 谷家美. 青岛大学, 2020(01)
  • [2]成人烟雾病脑血流动力学与认知功能的相关性研究[D]. 胡燕平. 南昌大学, 2020(08)
  • [3]猴急性脑缺血模型的构建与超声成像评价[D]. 闫丽.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军医大学, 2019(06)
  • [4]烟雾病的流行病学调查及临床治疗研究[D]. 苗伟. 南京医科大学, 2010(06)
  • [5]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应用于小儿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诊断与介入治疗[J]. 孙丹,刘智胜. 中国小儿急救医学, 2009(02)
  • [6]应用3.0T MRI评价缺血性脑血管病与鼻窦炎性病变的关系[J]. 李晖,刘怀军,朱清风,杨冀萍,张强.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2007(48)
  • [7]儿童中枢神经系统常见疾病的影像学诊断 第10讲 小儿脑血管病[J]. 范国光,王华. 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2006(10)
  • [8]小儿脑血管病的神经影像学诊断[J]. 叶滨宾. 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2005(03)
  • [9]小儿缺血性脑血管病的MRI及MRA诊断[J]. 杜崇禧,徐成,牛汝朴. 实用医学影像杂志, 2002(04)
  • [10]正常国人Willis环的MRA形态及其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相关性实验和临床研究[D]. 陈述花. 天津医科大学, 2002(02)


烟雾病论文 缺血性脑血管病论文 缺血性脑卒中论文 脑缺血论文 健康论文

上一篇:开展对罚款征收执行单位服务经济发展环境建设的审计
下一篇:不同施肥处理对有色稻产量性状和糙米着色度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