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力阳,刘喜旺,谭征,俞建根,舒强[1](2021)在《达芬奇机器人手术在儿童动脉导管未闭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提出目的评估达芬奇机器人手术治疗儿童动脉导管未闭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2020年8月至2021年4月共35例采用达芬奇机器人手术治疗的动脉导管未闭患者临床资料,收集患者年龄、体重、动脉导管直径、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及手术费用。术中采用右侧90°卧位,观察孔及两操作孔置于腋中线第五肋间、腋前线第四肋间及肩胛下线第六肋间,辅助孔置于腋前线第七肋间,术中均采用7号丝线双重或三道结扎动脉导管,术后撤除呼吸机后送普通病房。结果 35例均在机器人辅助下完成手术,无一例中转开胸手术;手术时间20~84 min,平均50.5 min;术中均无明显出血;术后住院时间1~6 d,平均1.8 d;术后动脉导管残余漏1例,喉返神经损伤致声音嘶哑1例,随访3个月后好转。平均住院费用5.4万,术后随访1~6个月无其他近期并发症。结论达芬奇机器人手术治疗儿童动脉导管未闭创伤小,恢复快,是安全、有效及可靠的手术方式。
彭永宣,刘鑫荣,胡仁杰,刘旭,杜欣为,张海波,刘锦纷,孙彦隽[2](2021)在《婴幼儿血管环的胸腔镜手术治疗单中心经验》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总结经胸腔镜手术离断婴幼儿血管环的经验, 并与同一时间段行传统经胸廓切口手术患儿的治疗和短期随访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方法自2019年1月1日至2020年4月1日共有71例不合并其他畸形的单纯血管环患儿在上海儿童医学中心接受血管环离断手术。将经胸腔镜手术患儿8例作为胸腔镜组, 其中男7例, 女1例;患儿年龄为2.6(1.2, 3.7)岁;体重为14.4(10.5, 16.1)kg。从其余63例经传统胸廓切口手术患儿中, 采用简单随机抽样(随机数表)的方法抽取16例作为胸廓切口组, 其中男9例, 女7例;患儿年龄为1.9(0.4, 5.2)岁;体重为11.5(7.8, 18.4)kg。对比分析两组在术后并发症、术后机械通气时间、重症监护室滞留时间、胸腔引流管留置时间、术后住院时间、疼痛评分等评价指标上差异是否存在统计学意义。结果全组术中及术后随访无死亡病例。术后两组均没有出现左右上肢血压差异、出血、膈肌麻痹、持续乳糜胸、伤口感染等需要再次手术干预的并发症。胸腔镜组患儿术中2例中转开胸, 1例是因为分离过程中创面渗血明显, 另1例是因为非优势主动脉弓远端夹闭后其近端明显增粗至4 mm以上, 超出结扎夹的安全使用范围。两组在机械通气时间、重症监护室滞留时间、胸腔引流管留置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症状改善率等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排除2例中转开胸患儿, 胸腔镜组手术时间为105.0(82.5, 116.2)min, 与胸廓切口组手术时间80.0(75.0, 102.5)min比较, 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107)。胸腔镜组的疼痛评分为2.0(1.7, 3.0)分, 低于胸廓切口组的4.0(2.0, 4.2)分, 组间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者根据自身胸腔镜手术经验和术前影像学对解剖的全面评估, 判定非优势主动脉弓的直径、长度和位置适合胸腔镜下手术时, 经胸腔镜手术离断婴幼儿血管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可取得与传统经胸廓切口手术相当的治疗结果。
张永生,顾海涛,陆凤霞,孟雅玲,孔祥莹[3](2019)在《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的手术和监测》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ductus arteriosus,PDA)的外科微创结扎手术方法和围手术期监测的价值。方法:8例在本院就诊且出现相应临床表现的有血流动力学意义的动脉导管未闭(hemodynamically significant patent ductusarteriosus,hsPDA)早产儿作为hsPDA组,均为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均在出生后40 d内实施了经胸膜外微创外科结扎动脉导管的手术治疗。无不适临床表现的11例PDA患儿为无症状PDA组,在小儿心胸外科门诊接受体检的13例健康新生儿为正常新生儿组。采用电化学发光法监测N端脑钠肽前体(N-terminal pro-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NT-proBNP),以反映动脉导管分流的大小;各组均进行超声心动图的检测,以反映肺充血程度和体循环供血情况。结果:hsPDA组患儿全部存活,随访显示导管全部闭合,生长发育明显改善。术后NT-proBNP明显下降,超声心动图指标提示心功能好转。结论:对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PDA伴发临床症状者及内科保守治疗无好转者,外科微创手术治疗安全有效。NT-proBNP对早产儿hsPDA围术期监测很有价值。
沈娟[4](2019)在《96例小儿Ⅲ度房室传导阻滞临床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总结Ⅲ度房室传导阻滞(Ⅲ°AVB)患儿的临床特点,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2008.4-2018.10住院96例Ⅲ°AVB患儿的临床资料,包括一般资料、病因、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指标、治疗及转归等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共收集96例Ⅲ°ABV,男45例,女51例,年龄2月-15岁4月(平均5.79±4.11岁)。先天性Ⅲ°ABV16例(16.7%),获得性Ⅲ°AVB80例(83.3%),后者病因包括爆发性心肌炎52例(65%),先心开胸术后20例(25%),内科介入封堵术后3例(3.8%),射频消融术后2例(2.5%)、中毒3例(3.8%)。临床表现以呼吸道(29.2%)和消化道(28.1%)症状最常见,阿斯发作31例(32.3%),其中以爆发性心肌炎最多见(71.0%)。28例(35%)获得性Ⅲ°AVB通过药物治疗恢复窦性心律,18例(22.5%)在药物联合临时起搏器治疗下恢复窦律,13例(16.3%)植入永久起搏器,1例室间隔缺损介入术后Ⅲ°AVB在家属要求下转外科手术取出封堵器并行外科修补术,1例地高辛中毒患儿经治转为I°AVB,1例先心开胸术后转为II°AVB;另18例仍为Ⅲ°AVB,家长不愿安装永久起搏器而出院;先天性Ⅲ°AVB(CCAVB)1例因阿斯发作植入永久起搏器,余15例无临床症状出院。结论:小儿Ⅲ°AVB以后天获得性多见,爆发性心肌炎为最常见的原因;药物联合心脏临时起搏器治疗可使大部分后天获得性Ⅲ°AVB恢复窦性心律;先天性Ⅲ°AVB安装永久起搏器为最终治疗方法。
沈娟,易岂建[5](2019)在《动脉导管未闭治疗研究进展》文中提出先天性心脏病(congenital heart disease,CHD)是胎儿时期心脏和血管发育异常而形成的心血管畸形,是小儿最常见的心脏病,已成为5岁以下儿童的首位死因[1],其中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ductus arteriosus,PDA)占先天性心脏病发病的15%[2]。正常情况下,动脉导管在生后24~48 h内功能性关闭,大部分在生后3个月解剖关闭。由于左向右分流,未关闭的动脉导管将导致肺多血、肺动脉压力增高,严重者引起心力衰竭、梗阻性肺高压而失去手术治愈机会。
张永生,顾海涛,陆凤霞,孟雅玲,金珉[6](2018)在《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的手术治疗》文中提出目的探讨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的外科微创结扎手术的经验。方法本组7例在我院就诊的患有动脉导管未闭的早产儿,出生体重范围0.81.5 kg,全部为极低出生体重超产儿,手术时体重范围1.22.4 kg。均在出生后40天内实施了经胸膜外微创外科结扎导管的手术治疗。结果 7例患儿全部存活,随访显示导管全部闭合,生长发育明显改善。结论对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PDA伴发临床症状者及内科保守治疗无好转者,外科微小创伤的手术治疗是安全有效的。
李娲[7](2018)在《婴幼儿动脉导管未闭(PDA)封堵术后左室收缩功能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泰达国际心血管医院PDA(patent ductus arteriosus)封堵术前后婴幼儿的心脏超声及血管造影等数据及资料,研究婴幼儿PDA封堵术后左室收缩功能的变化。方法:通过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18年1月泰达国际心血管医院行经皮导管PDA封堵术的PDA婴幼儿40例,其中男12例,女28例,年龄波动8个月-3岁,平均年龄24.95±9.24月,体重7.15kg-16.75kg,平均体重12.17±2.29kg,身高67cm-102cm,平均身高为88.75±8.94cm,其中肺动脉高压16例(25%),均采用经胸超声心动图(transthoracic echocardiography,TTE)测量:左房收缩末期内径(left atrium end-systolic diameter,LADs)、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eft ventricular end-diastolic diameter,LVDd)、PDA肺动脉端窄经、射血分数(ejection fractions EF%)。降主动脉造影的测量:PDA肺动脉端窄经及PDA长度。胸片的测量心胸比例(cardiothoracic ratio,CTR)。采用患者PDA封堵术前后自身配对统t检验分析左室收缩的功能变化。结果:1.治疗后左房收缩末期内径(LADs)(t=5.79,P<0.05)、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t=8.20,P<0.05)较前缩小,差异显着,EF值变化不大(t=0.13,P>0.05)。表明左室收缩功能下降,反映PDA婴幼儿的高动力循环状态得到改善;2.本研究显示,封堵术后,LA/AO比值减小,且差异显着(t=4.611,P<0.05),说明封堵术后心脏内的异常通道被突然的阻断后,PDA患儿的容量超负荷减轻,得到改善后高动力循环状态亦减轻。3.超声心动图测量PDA较降主造影测量PDA结果要大,差异显着(t=7.87,P<0.05)。结论:1.PDA封堵术后左房收缩末期内径(LADs)(P<0.05)、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P<0.05)均较前缩小,几项指标差异显着。PDA婴幼儿的高动力循环状态得到改善有关。2.本研究显示,封堵术前后患者LA/AO比值减小治疗前后对比差异显着(P<0.05),提示PDA封堵术后心脏内的异常通道被阻断,PDA患儿左心容量超负荷减轻,左心功能改善。3.TTE可以用于PDA患儿筛查,心功能评价及术后随访。降主动脉造影是PDA大小测量、准确掌握PDA形态及选择合适的封堵器的“金标准”4.婴幼儿PDA封堵术迅速纠正血流动力学异常,是一种创伤小,安全及有效地PDA根治的微创手术方法,封堵后短时间左心功能恢复正常
魏文学,李凯,王芸[8](2016)在《左上肋间静脉解剖标识在微创侧切口动脉导管结扎术中的应用》文中指出目的探讨左上肋间静脉作为特殊解剖标识在微创侧切口行动脉导管结扎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2月—2015年2月河南大学附属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心胸外科收治的72例动脉导管未闭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术中寻找动脉导管方式不同将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32例,利用传统的动脉导管三角区寻找动脉导管;观察组40例,利用横跨主动脉弓上的左上肋间静脉的中点垂直线与降主动脉内侧缘交点作为动脉导管的位置。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喉返神经损伤率等。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找到动脉导管,术中均无导管撕脱大出血、漏扎及误扎,未发生乳糜胸。观察组手术时间(73.1±15.4)min,明显少于对照组(111.5±11.3)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790,P<0.01);观察组术中出血量为(22.88±7.97)mL,对照组为(23.13±8.55)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23,P>0.05)。观察组未发生喉返神经损伤,对照组喉返神经损伤2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2.571,P>0.05)。结论利用横跨主动脉弓上的左上肋间静脉这一特殊解剖标识可准确识别动脉导管确切位置,显着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手术创伤,值得临床推广。
郑祥鑫,周可,李东玉,王文生[9](2015)在《新生儿动脉导管未闭急诊手术治疗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新生儿动脉导管未闭急诊手术治疗经验以及评价患儿的术后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7月至2015年2月我科治疗的31例新生儿动脉导管未闭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5例,女16例,早产儿28例,足月儿3例,平均出生胎龄30+4周(26+2周39+3周),出生时平均体重和体重>1 500 g组(1159.0±729.2)g,手术时平均体重(1 522.0±644.5)g,其中6例患儿采取腋下直切口,25例患儿采取后外侧切口,经第4肋间进入胸腔行动脉导管结扎术。按体重将患儿分为<1 500 g组(n=24)及>1 500 g组(n=7),分析临床转归情况。结果 31例患儿均顺利完成手术,无手术死亡,手术平均时间(62.7±29.9)min,术后平均呼吸机辅助通气时间(5.5±4.7)d。体重<1 500 g组和体重>1 500 g组患儿动脉导管未闭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分别为(7.2±2.3)d和(4.9±2.4)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45.3±11.0)d和(20.4±14.5)d,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8例患儿术后恢复良好顺利出院,2例患儿自动退院,1例患儿因心力衰竭、高钾血症、心律失常抢救无效死亡。结论新生儿粗大的动脉导管未闭会影响心肺功能,特别是存在充血性心力衰竭、多种合并症、长时间呼吸机辅助通气、药物治疗失败的动脉导管未闭,需及时手术结扎导管,阻断分流,改善心肺功能,有助于顺利撤除呼吸机,提高生存率。
石秀霞,雷威,郑秀芹[10](2007)在《左腋下直小切口胸膜外手术治疗动脉导管未闭52例》文中提出目的探讨左腋下直小切口胸膜外手术治疗动脉导管未闭(PDA)的应用价值。方法1998年1月~2005年10月对52例1~15岁PDA患儿行左腋下直小切口胸膜外手术治疗。手术采用左侧腋中线切口,切开第3、4肋间肌肉,向前推开胸膜及肺,游离动脉导管,双道结扎线结扎,结扎线间贯穿缝合1针,术后不放置胸腔引流管。结果1例结扎动脉导管后因升压过快过高导致心跳骤停,扩大切口切开胸膜和心包行心脏按摩成功,余患儿均手术顺利。术后超声未见残余分流,随访1~5年无死亡。结论该术式具有损伤小、不破坏胸廓连续性、瘢痕隐蔽、安全性高、出血少、疼痛轻、恢复快等优点。但较粗大动脉导管需切断缝合者慎用。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材料与方法 |
| 一、临床资料 |
| 二、手术方法 |
| 结 果 |
| 讨 论 |
| 1 对象和方法 |
| 1.1 对象 |
| 1.2 方法 |
| 1.2.1 二维超声心动图检查 |
| 1.2.2 NT-proBNP检测 |
| 1.2.3 hsPDA组围手术期监测处理和手术治疗方法 |
| 1.3 统计学方法 |
| 2 结果 |
| 2.1 各组基线资料比较 |
| 2.2 hsPDA组术前、术后的NT-proBNP和超声心动图检测结果 |
| 2.3 hsPDA组手术治疗和随访结果 |
| 3 讨论 |
|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
| 中文摘要 |
| 英文摘要 |
| 前言 |
| 1 对象与方法 |
| 2 结果 |
| 3 讨论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文献综述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 1 药物治疗 |
| 1.1 布洛芬和吲哚美辛 |
| 1.2 对乙酰氨基酚 |
| 1.3 药物治疗的必要性 |
| 2 外科手术 |
| 2.1 传统外科开胸结扎术 |
| 2.2 胸腔镜 |
| 2.3 左腋下小切口 |
| 2.4 经胸微创外科封堵术 |
| 3 介入治疗 |
| 3.1 封堵器发展 |
| 3.2 疗效评价 |
| 3.3 并发症 |
| 4 3D打印技术 |
| 一、资料与方法 |
| 1. 研究对象: |
| 2. 保守治疗及术前情况: |
| 3. 手术入选标准: |
| 4. 手术治疗方法: |
| 二、结果 |
| 1. 住院期间治疗结果: |
| 2. 随访结果: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缩略语/符号说明 |
| 前言 |
| 研究现状、成果 |
| 研究目的、方法 |
| 对象和方法 |
| 结果 |
| 讨论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 附录 |
| 综述 婴幼儿动脉导管未闭(PDA)治疗进展 |
| 综述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个人简历 |
| 资料与方法 |
| 一、一般资料 |
| 二、手术方法 |
| 结 果 |
| 讨 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