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丰年,姚志浩,吴越,宋丽明,钱振宇,钱小忠[1](2010)在《机化型慢性硬膜下血肿的手术治疗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探讨机化型慢性硬膜下血肿的手术治疗。方法:对收治的2例机化型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结合国内文献65例进行临床分析。结果:共计67例患者,手术治疗66例,其中直接骨瓣开颅手术47例,钻孔探查引流失败改骨瓣开颅16例,钻孔引流24周失败后再次行骨瓣开颅手术3例;全组治愈63例,死亡3例。结论:机化型慢性硬膜下血肿应采取骨瓣开颅手术治疗。
范学宁[2](1986)在《《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第一至三卷(1984—1986年)总索引》文中研究指明
贾成武,王仁春,赖杰宇,白晓忠,于春泳,陈忠智,孙永安[3](2003)在《转移癌所致颅内血肿3例报告》文中研究指明
黄日平,杨贵彬,韦民英,黄永穗[4](1989)在《小儿颅脑CT检查66例临床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66例小儿颅脑CT扫描显示了不同疾病所致的CT改变。男42例,女24例,年龄在36天~14岁。CT扫描异常者43例,阳性率为65.2%,其中以脑肿瘤、继发性癫痫阳性率较高。结合临床资料讨论了脑肿瘤、颅内感染、颅脑外伤、癫痫等小儿常见疾病的CT诊断价值和临床诊断治疗的关系。本报告表明CT扫描是很有价值的筛选手段,为小儿脑疾病的早期诊断及治疗提供了可靠依据。
柴瑞峰[5](2017)在《小儿神经重症患者术后多模态监测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1)系统评价小儿神经重症患者术后多模态监测与传统监测对预后的差异性;2)对临床数据进行回顾性研究,针对小儿神经重症患者术后出现内环境紊乱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3)综合探讨小儿神经重症患者术后多模态监测组与传统监测组之间在ICU住院时间,总住院时间以及30天病死率之间的差异。方法:1)通过MeSH主题词检索Pubmed、Medline、Cochrane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医药期刊数据库,收集小儿神经重症多模态监测与传统监测的预后的对照研究。评价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提取有效数据,对数据进行系统评价分析;2)回顾性分析我科2015年1月至2016年3月收治的儿童神经外科术后患者115例,其中颅脑肿瘤患者36例、脑外伤患者25例,脑积水及脊神经术后患者54例,对术后出现的常见内环境紊乱的原因进行多因素回归分析;3)回顾性分析我院ICU自2015年1月至2016年3月收治的小儿神经外科术后患儿115例,其中2015年7月前行常规监测组58例,2015年7月以后行术后多模态监测组57例,两组行队列研究,比较两组在ICU住院时间,总住院时间以及30天病死率的差异。结果:1)根据纳入标准共纳入284篇文章,其中54篇可获取到全文。终纳入7篇对照研究进行系统评价;2)对小儿神经重症患儿术后出现的6种内环境紊乱,包括贫血、低蛋白血症、低钾血症、高氯血症、酸中毒、高糖血症进行基础情况及手术情况的分析,得出其中的危险因素及独立危险因素。回归分析显示:血红蛋白的独立影响因素为术前Hb;白蛋白的独立影响因素为年龄,术前白蛋白水平;,血清K+值的独立影响因素为术中尿量、血清Cl值的独立影响因素为术前CL;血气pH值的影响因素包括:少数民族相对汉族;年龄、体重、术前Hb是危险因素。本研究未能发现指标中存在血清葡萄糖的独立影响因素;3)小儿神经重症多模态监测组在ICU住院时间,总住院时间均较传统监测组缩短,且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30天病死率方面两组无统计学差异。结论:1)根据文献分析目前证据认为ICP监测组较传统监测组在小儿神经重症患者的预后方面有明显差异;2)根据我们的临床研究发现术前纠正小儿神经重症患儿的内环境异常,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出血均有助于术后患儿内环境的稳定;3)根据我们的临床研究发现小儿神经重症患儿行多模态监测,能够减少ICU住院时间,总住院时间,但在30天病死率方面尚无显着性作用。
邱胜春,高伯元,何泽友[6](2003)在《硬膜下血肿貌似肿瘤1例报告》文中研究说明
周卫东,贾建平,吕亚青,谢淑平[7](2002)在《自发性低颅压综合征8例临床分析》文中指出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1 临床资料 |
| 1.1 一般资料 |
| 1.2 临床表现 |
| 1.3 CT表现 |
| 1.4 手术方式 |
| 1.5 笔者收治的2 |
| 2 结果 |
| 3 讨论 |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 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第一部分 ICU内小儿神经外科患者多模态监测与预后关系的系统评价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检索策略 |
| 1.2 纳入标准 |
| 1.3 排除标准 |
| 1.4 质量控制 |
| 1.5 统计学分析 |
| 1.6 文献筛选流程 |
| 2 结果 |
| 2.1 文献检索结果 |
| 2.2 文献分析结果 |
| 3 讨论 |
| 3.1 神经多模态监测 |
| 3.2 多模态监测的局限性 |
| 3.3 本系统评价所得结论局限性 |
| 4 小结 |
| 第二部分 小儿神经重症患者术后内环境紊乱的围术期多因素回归分析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研究对象 |
| 1.2 纳入标准 |
| 1.3 排除标准 |
| 1.4 观察指标 |
| 1.5 统计学处理 |
| 2 结果 |
| 2.1 纳入患者资料 |
| 2.2 术前术后临床资料比较 |
| 2.3 患者术后内环境紊乱的Logistic回归分析 |
| 3 讨论 |
| 3.1 术后内环境紊乱的原因分析 |
| 3.2 小儿体液平衡及容量复苏特点 |
| 3.3 手术及麻醉对神经外科患者的影响 |
| 3.4 研究的局限性及不足 |
| 4 小结 |
| 第三部分 小儿神经重症患者术后多模态监测对预后影响的研究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病例选择与分组 |
| 1.2 纳入标准 |
| 1.3 排除标准 |
| 1.4 观察指标 |
| 1.5 统计学处理 |
| 2 结果 |
| 2.1 基本资料分析 |
| 2.2 两组治疗过程数据对比 |
| 2.3 两组在不同疾病类型中的对比 |
| 2.4 两组在预后转归中的对比 |
| 3 讨论 |
| 3.1 常见先天性小儿神经系统畸形的手术治疗 |
| 3.2 小儿神经系统外伤的手术治疗 |
| 3.3 多模态监测促进快通道外科在小儿神经重症患儿中的应用 |
| 3.4 多模态监测对神经重症患儿的预后预测作用 |
| 3.5 多模态监测技术在神经重症中的发展 |
| 3.6 研究的局限性与不足 |
| 4 小结 |
| 结论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附图 |
| 综述 |
| 参考文献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 个人简历 |
| 新疆医科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导师评阅表 |
| 1 临床资料 |
| 1.1 一般资料 |
| 1.2 临床表现 |
| 1.3 辅助检查 |
| 1.4 治疗 |
| 2 讨论 |
| 2.1 临床表现 |
| 2.2 辅助检查 |
| 2.3 诊断和鉴别诊断 |
| 2.4 治疗和预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