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德梅[1](2019)在《丹蛭降糖胶囊对糖尿病性骨质疏松患者骨代谢调控激素的干预及对大鼠血清IGF-1和T水平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观察丹蛭降糖胶囊对糖尿病性骨质疏松患者血清25-(OH)-D、PTH及抗氧化指标HO-1、SOD的影响及中医症状改善情况,并探讨丹蛭降糖胶囊对大鼠血清IGF-1及T的影响,评价丹蛭降糖胶囊对糖、骨代谢的治疗效果,分析丹蛭降糖胶囊干预糖、骨代谢可能存在的作用机制,为中医药预防和治疗糖尿病性骨质疏松提供一种新思路。方法:1.临床研究:将符合本研究诊断标准的68例2型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患者按照随机的方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34例。两组患者在饮食、运动和常规降糖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加牡蛎碳酸钙咀嚼片+阿法骨化醇软胶囊;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丹蛭降糖胶囊。以4周为一个疗程,共3个疗程。观察记录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的中医证候积分、FPG、2hPG、HbA1c、FCP、2hPCP、血清Ca、PTH、25-(OH)-D、BMD及血清HO-1、SOD等指标;并监测两组患者的安全性指标。探讨丹蛭降糖胶囊对糖尿病性骨质疏松患者血清25-(OH)-D、PTH及抗氧化指标HO-1、SOD的影响及中医症状改善情况,评价丹蛭降糖胶囊对糖、骨代谢的治疗效果,分析丹蛭降糖胶囊干预糖、骨代谢可能存在的作用机制。2.实验研究:选择42只健康雄性大鼠,体重200±20g,普通饲料适应性喂养1周后,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正常组8只和实验组34只;正常组继续予普通饲料喂养,实验组予高脂饲料喂养4周后,禁食8h,予以链脲佐菌素(STZ)35mg/kg一次性腹腔注射,以随机血糖≥16.7mmol/L为造模成功。造模成功后将实验组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10只、DJC高、低剂量组及吡格组均8只。正常对照组予普通饮食,实验组继续予高脂饮食,正常组与模型组予以一定量生理盐水灌胃;DJC高、低剂量组分别予以丹蛭降糖胶囊1.08g/(kg·d)、0.54g/(kg·d)灌胃给药;吡格组予吡格列酮10mg/(kg·d)灌胃给药;在第4周和第8周末分别称重一次,并断尾测尾静脉大鼠血糖;8周后处死大鼠,从腹主动脉取血用于检测血清IGF-1和T的水平。结果:1.临床结果:经过12周的治疗,治疗组中医证候疗效总有效率87.50%,明显优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64.52%(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中医症状较治疗前均有改善,治疗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特别是口干口渴、倦怠乏力、腰膝酸软、腰腿疼痛改善较为明显;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中医证候总积分均下降(P<0.01);治疗后两组患者FPG、2hPG、HbA1c较治疗前下降(P<0.01);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FCP、2hPCP高于治疗前(P<0.01);且治疗组FCP升高较对照组明显(P<0.05);两组患者血清25-(OH)-D呈上升水平(P<0.01);血清PTH下降(P<0.01);治疗组PTH下降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HO-1、SOD均升高(P<0.01);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上述指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BMD均较治疗前增加(P<0.05或P<0.01);且治疗组BMD增加更明显(P<0.05)。2.动物实验结果: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血糖显着升高(P<0.01);用药4周、8周后,与模型组相比,DJC高、低剂量组和吡格组血糖均降低(P<0.05或P<0.01);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血清IGF-1和T水平明显降低(P<0.01);用药8周后,与模型组比较,DJC高、低剂量组和吡格组血清IGF-1和T水平明显升高(P<0.05或P<0.01)。结论:丹蛭降糖胶囊能明显改善糖尿病性骨质疏松患者中医证候积分,缓解临床症状,其作用机制可能与降低血糖,改善胰岛素抵抗,促进25-(OH)-D合成,抑制PTH分泌,升高血清HO-1和SOD水平,增强机体抗氧化能力等有关。动物实验证实,丹蛭降糖胶囊可降低血糖,增加血清IGF-1及T含量,进而促进成骨细胞的骨形成和抑制破骨细胞的骨吸收。
李婵,李亮,陈志强[2](2014)在《双能X射线骨密度仪技术进展综述》文中研究指明骨质疏松的日趋严重使得骨密度的测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双能X射线骨密度仪以其精确的测量结果,较低的辐射剂量以及多种类多型号,被广泛运用于骨质疏松的诊断中。本文介绍骨密度的概念、测量方法和部位,重点介绍双能X射线骨密度测量的基本原理和关键技术。通过不同的分类方法对现有双能X射线骨密度仪进行分析和阐述,并通过硬件和软件对目前双能X射线骨密度仪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对未来该技术的发展趋势进行了讨论和预测。
中国老年学学会骨质疏松委员会“手册”编写专家组[3](2007)在《中国人群骨质疏松诊疗手册(2007年版)》文中指出
路平[4](2005)在《补肾强督方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合并骨质疏松症的骨密度及骨代谢指标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是一种以中轴关节和肌腱、韧带、骨附着点的慢性炎症为主的全身性疾病。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是强直性脊柱炎的一个常见并发症,在疾病早期即可出现,常可引起脊柱畸形、骨折,严重影响本病的预后。强直性脊柱炎引起骨质疏松的发病机制不明,考虑与激素失衡、免疫炎症等方面的作用有关,但诸学者尚存较大争议。对强直性脊柱炎合并骨质疏松症的治疗尚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所以探索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合并骨质疏松症的发病机制,研究强直性脊柱炎患者骨量和骨代谢的变化,及早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合并骨质疏松症,从而减少并发症的危害,改善强直性脊柱炎的预后,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课题。中医学中并没有强直性脊柱炎的病名,但诸医家据其发病特点及临床表现将其名之为“骨痹”、“肾痹”、“顽痹”、 “尪痹”等,现代医家多认为肾虚督空,肝肾不足,加之感受外邪,内外合邪是形成本病的病机。导师阎小萍教授在学习、深研前贤理论继承其恩师焦树德教授学术思想,主张强直性脊柱炎相关的中医病名为大(?)较为恰当,并认为大(?)的发病虽然病因众多,病机复杂,但究其主要病因病机不外乎在肾督亏虚、阳气不足的情况下,或因风寒湿邪(尤其是寒湿偏重者)或因湿热之邪深侵肾督,督脉行于脊背通于肾,总督人身诸阳,督脉受邪则阳气开阖不得,布化失司而致。并将本病扩展为以下六种常见证型:肾虚督寒证、邪郁化热证、湿热伤肾证、邪痹肢节证、邪及肝肺证及缓解稳定证,以补肾壮督方为主进行治疗。本课题研究强直性脊柱炎合并骨质疏松症的发生情况,以补肾壮督法为主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合并骨质疏松症,检测、评估患者服药前后的BMD、骨代谢生化指标及临床症状、脊柱功能状态等,验证治疗效果,初步揭示了AS患者发生骨质疏松症的相关因素,验证了补肾强督方对AS合并骨质疏松症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为AS合并骨质疏松症的病因、发病机制及中医药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结果显示:189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符合骨质疏松诊断标准者30例(15. 87%),符合骨量减少诊断标准者84例(45. 50%);腰椎骨量减少者24例(28. 57%),骨质疏松者10例(33. 33%);股骨骨量减少者26例(30. 95%),骨质疏松者1例(3. 33%),腰椎与股骨均骨量减少者34例(40. 48%),均骨质疏松者19例(63. 33%)。骨量减少的平均年龄26. 80±4. 47。本组AS患者BGP、PTH、BALP、CICP较对照组显着降低(P<0. 05) ,BGP与股骨颈、三角区BMD呈正相关;CTX、尿DPD较对照组显着升高,并CTX与腰椎BMD呈负相关,BALP、CICP、PTH、尿DPD与各处骨密度无显着相关性。说明AS合并骨质疏松症与骨形成的减少(成骨细胞活性降低)和骨吸收的增强(破骨细胞活性增强)有关。在本组AS患者中ESR、CRP与腰椎、股骨近端、三角、粗隆BMD呈显着负相关,同时,我们观察到ESR与骨形成指标BGP显着的负相关,说明免疫炎症反应可能抑制了AS患者的
阮祥燕,齐久梅,吴薇,Steven B.Heymsfield[5](2001)在《骨质疏松诊断技术的新进展》文中提出本文讨论了描述骨质 疏松的数学方法,分析了双能X光骨密度仪测量的骨密度参数的物理意义,找出了以骨密度为指标的骨质疏松诊断标准造成误诊与漏诊的原因,介绍了骨强度指标-抗骨折能力的概念及其在临床上的应用。最后简单介绍了目前临床上诊断骨质疏松的设备。
孙继高[6](2021)在《基于德尔菲法骨质疏松高风险人群中医证候辨识工具构建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背景骨质疏松给个人和社会带来了极大负担,但其可防可治并且预防重于治疗,因此要加强对高风险人群的早期筛查与判别。目前的筛查工具主要是用于骨质疏松症的早期诊断评估和筛查,多依靠年龄、体重等危险因素计算,而且各种工具评估的准确性、有效性仍存在一定的争议。本研究基于中医“治未病”思想,旨在辨识出“未病”但具有较高风险容易发展成为骨质疏松症的人群,也就是将判别筛检的关口从骨质疏松症的标准前移至骨量减少阶段。中医辨识骨质疏松独具特色,已有研究表明中医证候的变化可在骨密度改变之前出现,但尚未有专门判别骨质疏松高风险人群的中医辨识工具。基于此,本研究运用德尔菲法,根据骨质疏松领域专家经验探索实用性更强并具有中医特色的骨质疏松高风险人群中医证候辨识工具,并对其进行信度、效度的测试和条目优化,旨在更好的判别骨量异常人群从而进行及早的防治,为临床使用和筛检高风险人群提供参考。研究目的1运用德尔菲法对骨质疏松领域专家进行调研,建立骨质疏松高风险人群中医证候辨识工具。2对该工具进行信度、效度的测试和优化,验证其判别效果。3分析骨质疏松高风险人群的中医证候特征和生活质量,为该工具提供理论支持。方法1基于德尔菲法的骨质疏松高风险人群中医证候辨识问卷构建首先,系统检索各数据库中有关骨质疏松评估工具、影响因素、评价指标及中医辨识的文献,结合专家咨询意见以及课题组前期研究成果,设计调查问卷,指标选项采用GRADE工作组推荐的9分Likert评分系统。其次,根据遴选标准选择在骨质疏松领域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和一定知名度的权威专家参与问卷调查,统计分析专家的一般信息、专家积极系数,计算各指标的平均数、标准差、等级和、变异系数等。最后,根据调查结果,初步构建骨质疏松中医证候辨识问卷,明确本课题研究所用的其他监测指标、评估工具并形成完整的筛检问卷。2骨质疏松高风险人群中医证候辨识工具的测试、优化与验证根据纳排标准,对40岁以上可能具有骨质疏松风险的人群进行筛检问卷调查,并采用双能X线吸收检测法检测骨密度。通过问卷的填写情况进行可行性评价;采用皮尔逊相关系数、因子分析等检测中医证候辨识工具的效度;采用内部一致性信度克朗巴赫信度系数α、折半系数法考核中医证候辨识工具的信度。根据测试结果对中医证候条目和选项进行部分删减和调整,优化后确定骨质疏松高风险人群中医证候辨识工具。对骨质疏松高风险人群中医证候辨识工具、IOF一分钟测试题、OSTA指数判别骨量异常人群的效果进行对比,验证该工具辨识骨质疏松高风险人群的能力。3骨质疏松高风险人群中医证候辨识工具的临床实践应用应用前期建立的骨质疏松高风险人群中医证候辨识工具以及IOF一分钟测试题、OSTA指数、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健康状况调查简表(SF-36)对228例40岁以上人群进行调查。选用SPSS 20.0软件处理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以(x±s)表示,计数资料以频数、百分比[n(%)]表示,组间比较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分析年龄、性别、体重、体重指数、舌脉特征、VAS疼痛评分、SF-36在骨量不同人群的分布情况,分析中医证候在不同骨量人群出现的频次频率并做方差分析和发生率检验,以了解骨质疏松高风险人群的健康状况和危险因素,明确其中医证候特征。结果1基于德尔菲法的骨质疏松高风险人群中医证候辨识问卷构建1.1问卷发放回收情况及参与专家信息第一轮专家调查发放问卷20份回收20份、专家积极系数100%,第二轮发放30份收回有效问卷28份、专家积极系数93.33%。参与调查的专家来自北京、上海、广东、福建、陕西、吉林、湖南、湖北、黑龙江、河南10个省市的20余家医院或科研院所。参与第二轮调查调查的28名专家中男性23名、女性5名,平均年龄53.07±8.66岁,平均工作年限28.55±10.97年,其中执业中医师14名、西医师9名、中西医结合医师5名,研究方向包括骨科、内分泌科等,具有较好的地域代表性和良好权威性。1.2专家对骨质疏松筛检工具、辅助检查、评价指标的选择情况专家对IOF测试题、OSTA与中医评估工具的意见集中程度和协调程度高,可作为初筛工具。双能X线吸收检测法、骨转换指标、血钙血磷三项的专家意见集中程度与协调程度最高,均满足x>7、R=0、CV<20%,可作为主要的辅助检查内容。专家对骨密度、中医证候积分、血钙血磷、平衡能力、生活质量评分、骨转换指标、疼痛视觉模拟评分、跌倒次数、骨折发生次数7项的选择均满足x>8、K>90%、CV<20%,可作为骨质疏松高风险人群的主要评价指标。1.3专家对中医证候辨识条目的选择第二轮调查问卷共纳入32个中医症状、体征作为骨质疏松高风险人群的中医辨识指标。专家对腰痛、背痛、周身疼痛、腰膝酸软、驼背、身高变矮、下肢拘挛7个指标的选择满足x>7、K>70%、R=0、CV<20%;专家对倦怠乏力、下肢困重、足跟痛3个指标选择满足K≥50%,且x>6.5、CV<25%,这10个指标的专家意见集中程度与协调程度较好,可尝试作为骨质疏松高风险人群中医证候辨识条目。根据专家意见,初步形成的骨质疏松中医证候辨识问卷包含基本信息资料、疾病相关危险因素、躯体症状、临床体征4部分内容。2骨质疏松高风险人群中医证候辨识工具的测试优化与验证2.1调查问卷的可行性采用了现场调查的方式,回收率和有效率均较高达90%,完成课题组筛检问卷的时间在20分钟以内,表明本调查问卷具有较好的可行性和实际操作性。2.2中医证候辨识问卷的信度评价本中医证候辨识问卷的克朗巴赫系数α值较高为0.882,其折半信度的Spearman-Brown系数为8.891,表明本问卷的中医证候领域的条目一致性较好,并具有较好的分半信度。2.3筛检问卷的效度评价采用因子分析法考察问卷的结构效度,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对获得数据进行分析,显示手足烦热(条目16)、健忘(条目25)2个条目的负荷值在所有因子上均较低,经课题组讨论予以删除。对其他30个条目重新进行因子分析,显示其Kaiser-Mayer-Olkin检验值为0.838,Bartlett的球形度检验近似卡方为2087.76,df=435,p<0.01,提取采用主成分法、旋转方法采用最大方差法,按照特征值>1.0共提取出9个公因子,方差贡献率累计为61.215%,表明结构效度较好。提取的9个因子包含头目症状、下肢症状、躯体症状、疼痛症状、头目体征、躯体体征等维度,经过专家讨论和中医证候判别,9个因子体现的中医证候体现了骨质疏松高风险人群病机特点,也基本与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中医分型所符合。对根据专家意见确定的前10个中医证候条目进行检验,KMO值为0.831,Bartlett检验近似卡方=623.069(P<0.001),因子分析提取出3个公因子,累积方差61.2%,3个公因子依次命名为躯体症状、疼痛和躯体体征。运用AMOS 24建立结构方程模型,对上述3因子模型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计算适配度指标,显示 CMIN/DF=2.052,GFI=0.949,NFI=0.897,IFI=0.944,CFI=0.943,RMSEA=0.068,表明各拟合指数基本处于合理范围内,提示模型拟合较好。将骨密度作为校标来检验中医证候辨识工具的校标效度,显示基于专家意见确定的10个中医证候条目计分及整个中医证候条目计分与BMD诊断、腰椎BMD、髋/股骨颈BMD均呈负相关(Pearson相关系数r=-0.272~-0.144,P<0.01或P<0.05),表示中医证候条目出现越多,骨密度异常的可能性越大,骨密度值越低。2.4中医证候辨识工具得分分布中医证候按照“有”“无”2级分类计分,中医证候得分在骨量正常、低骨量、骨质疏松症三类人群中逐渐增加,经方差分析,前10个证候得分F=5.389,P=0.005,30个证候得分F=6.856,P=0.001;按照骨量正常和骨量异常两组分类,前 10 个证候得分 F=10.817,P=0.001,30 个证候得分分 F=13.296,P<0.001,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骨量不同人群的中医证候得分有差异。2.5中医证候辨识工具判别效果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并分析ROC曲线下面积(AUC)、灵敏度、特异度,按照骨量的多少分为骨量正常和骨量异常两类,将前10个中医证候计分与30个中医证候计分与骨密度两类定性拟合ROC曲线,前10个中医证候AUC=0.636(95%CI:0.564~0.709),30 个中医证候 AUC=0.650(95%CI:0.579~0.721),表明两者均有一定的预测价值。前10个中医证候得分当以2为截断值时,灵敏度为82.14%、特异度为45.69%,阴性和阳性预测值分别为75.9%、59.35%。当30个中医证候得分截断值取5时,灵敏度为79.46%、特异度为43.97%,阴性及阳性预测值分别为68.92%、57.79%。2.6 OSTA和IOF测试题判别效果IOF1分钟测试题判别骨量异常人群的灵敏度98.21%、特异度仅为10.34%,AUC=0.543(95%CI:0.468~0.618);判断骨质疏松症的灵敏度为96.15%,特异度为 6.44%,AUC=0.513(95%CI:0.397~0.629)。OSTA 指数判别女性骨量异常的灵敏度是 49.46%、特异度是 81.67%,AUC=0.669(95%CI:0.585~0.754);判断骨质疏松症的灵敏度是38.10%、特异度95.45%,AUC=0.668(95%CI:0.524~0.812)。3骨质疏松高风险人群中医证候辨识工具的临床实践应用3.1年龄、体重等危险因素228例被调查者包括75例男性、153例女性,平均年龄为64.8岁。对骨量不同的三组人群年龄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F=7.224,P=0.001,表明随着年龄增大,骨密度值逐渐呈下降趋势。调查人群的身高平均数为163.62cm,标准差为7.143cm,经方差分析,F=13.248,P<0.001,表明随着骨密度的减少,身高呈降低趋势。调查人群的平均体重为67.88kg±11.786kg,显示随着骨密度的降低,体重逐渐下降,经方差分析,F=26.44,P<0.001。调查人群体重指数(BMI)平均值为 25.2545kg/m2、标准差为 3.42576kg/m2,经方差分析,F=18.441,P<0.001,提示调查人群随着骨量的减少,BMI也随着下降。3.2舌象、脉象分布特点调查人群中舌体正常者最多为161例,占比为70.6%,经卡方检验,χ2=8.989,P=0.174;调查人群中的舌苔以正常薄白苔最多为91例,占39.9%,其次为黄腻苔、薄黄苔分别占15.4%、14.9%,卡方检验示χ2=13.36,P=0.498;脉象以沉脉和弦脉最多分别为67例和66例,卡方检验示χ2=20.204,P=0.124,表明舌体、舌苔、脉象分布,在骨量不同人群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3生活质量和VAS疼痛评分SF-36按照8个维度对三组人群得分进行统计,显示随着骨量减少,SF-36各维度得分逐渐下降,提示其生活质量越低。被调查人群VAS疼痛平均为3.63分±2.447分,说明有轻度疼痛,对三组人群的VAS评分统计发现随着骨量降低,疼痛增加。3.4中医证候特征分布本研究显示多数中医证候如腰痛、背痛、腰膝酸软、下肢拘挛等的发生率随着骨密度的降低而增高,即骨量正常人群中的发生率最低,在骨质疏松症患者中发生率最高。按照α=0.05的标准,可以得出背痛、膝膝酸软、身高变矮、下肢拘挛、倦怠乏力、下肢困重、足跟痛、发脱齿摇、遇寒痛甚、畏寒、体重减轻、多梦易惊、气短、失眠、耳鸣、目眩、口燥咽干、视物模糊、目睛干涩、头晕这20个中医证候在骨量正常和骨量异常两类人群的分布方差不同(P<0.05),表明这些中医证候的分布比例在两类人群是不同的。根据发生率检验的结果,腰痛、腰膝酸软、身高变矮、下肢拘挛、畏寒、多梦易惊、气短、失眠、健忘、目眩、口燥咽干、视物模糊、目睛干涩、头晕这14个中医证候在骨量正常和骨量异常的两类人群中发生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这14个中医证候的发生率在骨量异常人群中高于骨量正常人群。结论1基于德尔菲法构建的骨质疏松高风险人群中医证候辨识工具总结了骨质疏松领域专家临床经验,条目包括腰痛、背痛、周身疼痛、腰膝酸软、驼背、身高变矮、下肢拘挛、倦怠乏力、下肢困重、足跟痛等指标,可为临床辨识骨质疏松高风险人群提供参考。2经过对骨质疏松高风险人群中医证候辨识工具的测试和优化,表明该工具的信度、效度较满意,且与BMD定性诊断、腰椎BMD、髋/股骨颈BMD均具有一定的相关关系,校标效度较好。研究证明骨质疏松中医证候辨识工具具有较好判别骨量异常人群的能力,当出现前10个条目中两个及以上或者全部条目中5个及以上,则可判别为骨质疏松高风险人群,提示骨量异常的可能性较大,建议用于骨质疏松高风险人群的筛查。3研究显示出中医证候在骨量不同人群的发生率不同,在低骨量等骨量异常人群中出现较多的这些症状体征可用来辨识骨质疏松高风险人群,为中医证候辨识骨质疏松高风险人群提供了理论依据,也为该工具的进一步优化研究提供参考。
薛珊珊[7](2021)在《峰值骨质密度年龄对骨质疏松症和骨量减少诊断T值的影响研究 ——基于NHANES数据》文中指出目的:骨质疏松症是全世界的一个主要公共卫生问题。青年时期较低的峰值骨密度(BMD)可能是导致老年人骨质疏松症发展的最重要因素之一。然而,达到峰值骨密度的年龄仍不明确。此外,当一般人群的峰值骨密度不明确时,可能需要更新骨质疏松症和骨量减少的诊断T值。因此,本研究的目的是利用最新的国家健康和营养检查调查(NHANES)数据估计男性和女性在股骨颈、全髋和腰椎部位达到骨密度峰值的年龄,同时使用新确定的非西班牙裔白人女性的峰值骨密度年龄计算新的骨质疏松症和骨量减少的诊断T值,并与既往的骨质疏松症和骨量减少的诊断T值进行比较。方法:利用2005-2014年NHANES的横断面数据,我们纳入了18,713名具有股骨颈、全髋和腰椎骨密度完整有效数据的研究对象。使用广义相加模型来估计骨密度峰值的年龄,此外我们还比较了新的和既往的非西班牙裔白人女性的骨质疏松症和骨量减少的诊断T值。骨密度峰值年龄±5年内的骨密度数据被用于计算新的骨质疏松症和骨量减少诊断T值。然后使用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比较使用不同的骨质疏松症和骨量减少诊断T值确定的骨质疏松症和骨量减少的患病率的差异。模型中包括以下协变量:性别、年龄、体质指数(BMI)和种族。结果:1.本研究共纳入了18,713名研究对象。研究中男性和女性的平均年龄分别为34.0岁和37.0岁,男性和女性的比例大致相等(51.1%vs 48.9%)。女性超重的人数多于男性。2.无论男性女性,年龄与股骨颈、全髋和腰椎的骨密度关系均呈左偏“钟形”。男性股骨颈、全髋和腰椎骨密度达到峰值的年龄分别为20.5岁、21.2岁和23.6岁,女性分别为18.7岁、19.0岁和36.1岁。3.按种族进行亚组分析时,男性中,在股骨颈、全髋和腰椎部位,西班牙裔和非西班牙裔黑人达到骨密度峰值的年龄要晚于非西班牙裔白人和墨西哥裔美国人,西班牙裔的达到峰值骨密度的年龄最晚,非西班牙裔白人达到骨密度峰值的年龄最早;在女性中,我们发现三个骨骼部位非西班牙裔黑人和非西班牙裔白人达到骨密度峰值的年龄要晚于墨西哥裔美国人和西班牙裔,且西班牙裔最早达到骨密度峰值年龄。按BMI进行亚组分析时,不论男性女性,不同的骨骼部位,BMI≥30要比BMI<30更早的达到骨密度峰值。种族和BMI与达到骨密度峰值的年龄无关(P>0.05)。4.根据骨密度峰值达到的年龄,我们确定了骨质疏松症和骨量减少的股骨颈、全髋和腰椎部位的诊断T值(峰值骨密度均值和标准差):分别为0.888 g/cm2(0.121 g/cm2)、0.963 g/cm2(0.119 g/cm2)和1.065 g/cm2(0.122 g/cm2)。5.更新的股骨颈、全髋和腰椎部位诊断T值下的骨密度均值均高于既往的诊断T值下的骨密度均值:既往的参考值为:股骨颈骨密度均值[SD]=0.858g/cm2[0.120 g/cm2],P<0.01,全髋骨密度均值[SD]=0.942 g/cm2[0.122 g/cm2],P<0.01,腰椎骨密度均值[SD]=1.040 g/cm2[0.110 g/cm2]。6.在男性中,使用股骨颈和全髋部位更新的诊断T值计算的骨质疏松症的患病率明显高于使用既往的诊断T值的所计算的骨质疏松的患病率(P<0.001)。使用腰椎部位更新的诊断T值所计算的骨质疏松症的患病率明显低于使用既往的腰椎部位诊断T值所计算的骨质疏松的患病率(P<0.001)。女性中也得到了类似的结果。7.男性和女性使用股骨颈、全髋和腰椎部位更新后的诊断T值确定的骨量减少的患病率均高于使用既往的股骨颈、全髋和腰椎部位诊断T值所确定的骨量减少的患病率(P<0.001)。结论:1.男性股骨颈、全髋和腰椎骨密度达到峰值的年龄分别为20.5岁、21.2岁和23.6岁,女性分别为18.7岁、19.0岁和36.1岁。2.达到骨密度峰值的年龄因骨骼部位和性别而异。3.种族和BMI与峰值骨密度年龄无关。4.在股骨颈、全髋和腰椎部位,更新的诊断T值下的骨密度均值均高于既往诊断T值下的骨密度均值。5.使用新的和既往的诊断T值所计算的骨质疏松症和骨量减少患病率存在显着差异。
李健阳[8](2021)在《绝经后妇女骨量丢失阶段证候分析及绝经后骨质疏松症肾阴虚证关联基因CLCF1的机制研究》文中提出目的1.分析绝经后妇女在骨量丢失阶段、各年龄段的中医证候特征。2.将绝经后妇女依据中医辨证、骨量丢失阶段、骨折史进行分组,比较CLCF1的表达差异,进一步验证CLCF1与PMOP肾阴虚证的相关性。3.探究调控CLCF1对OPG/RANKL/RANK系统的影响。方法1.通过回顾性研究2007年至2020年收集的2823例骨量丢失阶段的资料,分析福州地区绝经后妇女在骨量丢失阶段的症状、证候、兼证特征。2.将骨质疏松诊断与中医辨证结合,对受试者进行分组后,检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CLCF1的m RNA、蛋白水平,比较CLCF1在各组的表达差异。3.使用过表达技术、CRISPR/Cas9技术敲除THP-1细胞中的CLCF1基因,检测OPG、RANKL、IFNα、IFNγ的表达变化,检测THP-1细胞生物行为学的变化。结果1.在各阶段,症状比例最高的为健忘,且随骨量丢失的程度加重,发脱齿摇、下肢抽筋、口干咽燥、失眠、倦怠乏力、头晕、耳鸣、多梦、畏寒肢冷、胸闷、目眩的比例呈线性上升趋势(P<0.05);肢体麻木的比例呈线性下降趋势(P<0.05)。在各阶段,虚证比例最高的为肾虚,且随骨量丢失的程度加重,肾虚、心虚、肝虚、脾虚、气虚比例呈线性上升趋势(P<0.05)。在各阶段,肾虚兼证比例最高的为心虚、脾虚,且随骨量丢失的程度加重,肾虚兼心虚、肾虚兼脾虚的比例呈线性上升趋势(P<0.05)。在各阶段,常见证型比例最高的为肾虚血瘀,且随骨量丢失的程度加重,肾虚血瘀的比例呈线性上升趋势(P<0.05)。在各阶段的各年龄段,主要症状、虚证、肾虚兼证、常见证型基本与各阶段整体特征相符。2.在中医证型分组中,PMOP肾阴虚组的CLCF1蛋白水平显着低于无PMOP肾阴虚组、PMOP无肾虚组(P<0.05),且PMOP肾阴虚组的CLCF1蛋白水平具有低于无PMOP对照组的趋势(P>0.05);在骨量丢失分组中,骨质疏松组的CLCF1蛋白水平低于骨量正常组(P<0.05);在骨折史分组中,骨折组的CLCF1蛋白水平具有低于无骨折组的趋势(P>0.05)。此外,CLCF1蛋白水平与腰椎骨密度呈显着正相关关系(r>0,P<0.05),与骨质疏松的发生呈显着负相关关系(r<0,P<0.05),与骨折的发生呈不显着的负相关关系(r<0,P>0.05)。3.CLCF1过表达后,OPG蛋白表达上升(P<0.05),RANKL蛋白表达无明显变化(P>0.05),OPG/RANKL比值显着上升(P<0.01),IFNα、IFNγ蛋白表达下降(P<0.05),THP-1细胞的增殖、迁移、侵袭能力升高(P<0.05);CLCF1敲除后,OPG蛋白表达下降(P<0.05),RANKL蛋白表达无明显变化(P>0.05),OPG/RANKL比值具有下降趋势(P>0.05),IFNα、IFNγ的蛋白表达上升(P<0.05),THP-1细胞的增殖、迁移、侵袭能力下降(P<0.05),早期凋亡率上升(P<0.05)。结论1.大多数绝经后妇女在低骨量阶段已表现健忘、腰脊痛、发脱齿摇、腰膝酸软、下肢抽筋等症状,与肾阴虚证相关,且与骨质疏松阶段、严重骨质疏松阶段主要症状相同,其比例随骨量丢失加重而上升,提示临床应尽早干预,缓解症状。2.骨量丢失阶段均表现出肾虚、肝虚为主的虚证,肝肾阴虚、肾虚血瘀为主的临床常见证型,且肾虚的兼证以肝虚、心虚、脾虚为主,提示OP的证型复杂,临床防治应以肝肾为主,同时重视心虚等兼证的治疗。3.CLCF1是PMOP肾阴虚证的关联基因,其蛋白表达与腰椎骨密度呈显着正相关关系,与骨质疏松的发生呈显着负相关关系,有望为PMOP肾阴虚证的分子标志物、治疗靶点。4.CLCF1的表达变化会影响OPG/RANKL/RANK系统,从而参与骨代谢,有望成为骨代谢疾病的治疗靶点。
杨博[9](2021)在《经皮椎体成形术结合健肾强骨方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结合中药健肾强骨方在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脊柱外科2019年06月至2020年06月收治入院的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2组,每组各30例。其中,治疗组经皮椎体成形术后口服中药健肾强骨方、骨化三醇胶丸和碳酸钙D3片抗骨质疏松治疗;对照组经皮椎体成形术后口服骨化三醇胶丸和碳酸钙D3片常规抗骨质疏松治疗。对两组患者进行为期6个月以上的随访,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的VAS评分、ODI指数。治疗后6个月,通过DXA再次对患者股骨颈的BMD水平进行测量,对测量所得的BMD水平进行治疗前后的对比。同时,对患者治疗6个月后的总体治疗有效率做出系统的观察及分析。结果:1.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如:性别、年龄、病程、骨折椎体及数量、治疗前VAS评分、ODI指数、骨密度水平等,经分析,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2.两组患者治疗前后VAS评分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VAS评分同治疗前相比均明显降低,差异具有显着的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1周、1个月,治疗组与对照组VAS评分进行组间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个月、6个月,治疗组与对照组VAS评分进行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患者治疗前后ODI指数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ODI指数同治疗前相比均明显降低,差异具有显着的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1周、1个月,治疗组与对照组ODI指数进行组间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个月、6个月,治疗组与对照组ODI指数进行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骨密度水平对比:治疗后6个月,比较两组患者BMD水平的均值发现,治疗组BMD水平较前稍有改善,但对照组BMD水平未见明显改善。与治疗前进行组内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进行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两组患者治疗6个月后总体治疗效果对比:治疗组总体治疗有效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OVCF临床治疗中,通过应用PVP结合中药健肾强骨方,不仅可以迅速缓解患者腰背部疼痛,改善患者生活质量,还能提高机体骨密度水平,治疗效果确切,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和应用。
万瑾[10](2021)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伴骨密度变化患者中医证候分型探析》文中认为目的:探讨导致慢阻肺伴骨密度变化的诸多危险因素中的年龄、肺功能分级、缺氧程度、营养状态与骨量之间的相关性;各危险因素组加上骨量与稳定期慢阻肺伴骨密度变化患者的中医证型之间的相关性。对慢阻肺伴骨密度变化患者的影响因素及中医证候分型进行更加全面深入的了解,各影响因素与中医证候分型互参,更加全面的评估慢阻肺患者的病情,有效的指导慢阻肺患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实现治疗层次的多样化,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方案,改善其症状及预后。方法:收集符合纳入标准的慢阻肺伴骨密度变化患者60例,对患者的年龄、肺功能分级(FEV1%pred)、缺氧程度(Pa O2)、营养状态(BMI)与骨量(T值)进行观察和统计。由专业人员经过四诊合参辨别中医证候分型,再分别比较各观察指标与骨量之间的相关性以及其加上骨量与中医证候分型之间的关系。结果:1.骨量:骨质疏松51人(85.0%),骨量减少9人(15.0%);年龄:<60岁2人(3.3%),60?74岁31人(51.7%),>74岁27人(45.0%);肺功能分级:轻度0人(0.0%),中度18人(30.0%),重度33人(55.0%),极重度9人(15.0%);缺氧程度:轻度19人(31.7%),中度31人(51.7%),重度10人(16.7%);营养状态:营养不良31人(51.7%),正常29人(48.3%),无超重及肥胖者。2.pearson相关性分析的结果:年龄与骨量r值为-0.820,P值为0.000(P<0.05);肺功能分级与骨量r值为0.810,P值为0.000;Pa O2与骨量r值为0.781,P值为0.000;BMI指数与骨量r值为0.924,P值为0.009。中医证候分型分布情况:主证:肺肾气虚证43人(71.7%),肺肾气阴两虚证9人(15.0%),肺脾气虚证8人(13.3%),肺气虚证0人(0.0%);兼证:痰证60人(100.0%),血瘀证54人(90.0%)。3.年龄、肺功能分级、缺氧程度、营养状况、骨密度T值与中医证候分型之间的差异性比较:年龄组F值为26.89,P值为0.00;FEV1%pred组F值为18.36,P值为0.02;Pa O2组F值为15.75,P值为0.00;BMI组F值为20.73,P值为0.00;T值F值为37.25,P值为0.01;以上各组P值均<0.05,组间两两对比的P值也均<0.05。结论:1.年龄与骨量呈极强相关,肺功能分级与骨量呈极强相关,缺氧程度与骨量呈强相关,营养状态与骨量呈极强相关。2.慢阻肺患者出现骨密度变化时病变脏腑已经由肺脏伤及他脏,患者的本虚更加侧重于肺肾气虚。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英文缩略词表 |
| 前言 |
|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
| 1 研究对象 |
| 1.1 病例来源 |
| 1.2 一般情况 |
| 2 诊断标准 |
| 2.1 糖尿病诊断标准 |
| 2.2 2型糖尿病诊断标准 |
| 2.3 骨质疏松诊断标准 |
| 2.4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
| 2.5 中医症状分级量化标准 |
| 3 研究病例标准 |
| 3.1 纳入标准 |
| 3.2 排除标准 |
| 3.3 病例剔除和脱落标准 |
| 4 研究方法 |
| 4.1 主要仪器与试剂 |
| 4.2 试验步骤 |
| 4.2.1 分组及给药方案 |
| 4.2.2 标本收集 |
| 4.3 观察指标 |
| 4.3.1 安全性指标 |
| 4.3.2 疗效性指标 |
| 5 疗效判定标准 |
| 6 统计学处理 |
| 7 研究结果 |
| 7.1 两组患者疗效指标比较 |
| 7.1.1 两组患者单项中医症状比较 |
| 7.1.2 两组患者中医证候总积分比较 |
| 7.1.3 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
| 7.1.4 两组患者FPG、2h PG、Hb A1c比较 |
| 7.1.5 两组患者FCP、2hPCP比较 |
| 7.1.6 两组患者血清Ca、25-(OH)-D、PTH比较 |
| 7.1.7 两组患者血清HO-1、SOD比较 |
| 7.1.8 两组患者各部位骨密度比较 |
| 7.2 两组患者安全性指标观察 |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 1 材料和方法 |
| 1.1 实验动物 |
| 1.2 主要试剂与药物 |
| 1.3 主要仪器 |
| 1.4 动物造模、分组与药物干预 |
| 1.5 检测IGF-1及T的含量 |
| 1.6 统计学处理 |
| 2 实验结果 |
| 2.1 丹蛭降糖胶囊对大鼠4 周、8 周血糖的影响 |
| 2.2 丹蛭降糖胶囊对血清IGF-1和T水平的影响 |
| 讨论 |
| 1、中医对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的研究 |
| 1.1 中医古籍对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病名的概述 |
| 1.2 中医对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病因的认识 |
| 1.3 中医对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病机的认识 |
| 1.4 现代医家辨证治疗糖尿病性骨质疏松 |
| 2 西医对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的研究 |
| 2.1 流行病学 |
| 2.2 病因和发病机制 |
| 2.2.1 高血糖毒性 |
| 2.2.2 胰岛素因素 |
| 2.2.3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 |
| 2.2.4 性激素 |
| 2.2.5 维生素D和钙缺乏 |
| 2.2.6 氧化应激与炎症 |
| 2.3 治疗进展 |
| 2.3.1 非药物治疗 |
| 2.3.2 药物治疗 |
| 3 主要指标选择依据 |
| 3.1 25-(OH)-D和 PTH |
| 3.2 HO-1和SOD |
| 3.3 IGF-1和T |
| 4 丹蛭降糖胶囊的功效及现代药理研究 |
| 5 丹蛭降糖胶囊干预糖尿病性骨质疏松作用机制探讨 |
| 5.1 对患者中医证候的影响 |
| 5.2 对患者糖代谢指标的影响 |
| 5.3 对患者骨代谢指标的影响 |
| 5.4 对患者血清HO-1和SOD的影响 |
| 5.5 对大鼠血清IGF-1和T的影响 |
| 结论 |
| 问题及展望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
| 参考文献 |
| 个人简介 |
| 致谢 |
| 中文摘要 |
| 英文摘要 |
| 英文缩略语 |
| 第一部分:文献综述 |
| 文献综述一 |
| 参考文献 |
| 文献综述二 |
| 参考文献 |
| 第二部分:临床研究 |
| 前言 |
| 临床资料与方法 |
| 结果 |
| 讨论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个人简历 |
| 中文摘要 |
| ABSRTACT |
| 英文缩略词表 |
| 文献综述 |
| 综述一 骨质疏松的流行病学、防治及中医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综述二 骨质疏松的诊断技术、筛检工具及中医辨识研究现状 |
| 参考文献 |
| 第一部分 基于德尔菲法的骨质疏松高风险人群中医证候辨识问卷构建 |
| 前言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文献研究 |
| 1.2 德尔菲法实施 |
| 1.3 统计分析 |
| 2 结果 |
| 2.1 问卷发放及回收情况 |
| 2.2 专家基本信息 |
| 2.3 专家对骨质疏松筛检工具的选择情况 |
| 2.4 专家对骨质疏松高风险人群辅助检查的选择情况 |
| 2.5 专家对骨质疏松高风险人群评价指标的选择情况 |
| 2.6 专家对骨质疏松高风险人群辨识问卷的选择和设计 |
| 3 讨论 |
| 3.1 OP高风险人群的筛检与辨识 |
| 3.2 OP高风险人群的监测与评价 |
| 3.3 “治未病”理论及中医证候辨识研究 |
| 3.4 中医证候表达的合理性 |
| 4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第二部分 骨质疏松高风险人群中医证候辨识工具的测试优化与验证 |
| 前言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OP高风险人群筛检问卷的实施 |
| 1.2 诊断标准 |
| 1.3 数据管理 |
| 1.4 统计方法 |
| 2 结果 |
| 2.1 调查问卷的可行性 |
| 2.2 筛检问卷的信度评价 |
| 2.3 筛检问卷的效度评价 |
| 2.4 中医证候得分情况 |
| 2.5 中医证候辨识工具判别效果 |
| 2.6 OSTA和IOF测试题判别效果 |
| 3 讨论 |
| 3.1 中医证候辨识工具的临床实用强 |
| 3.2 中医证候辨识工具的判别效果较好 |
| 4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第三部分 骨质疏松高风险人群中医证候辨识工具的临床实践应用 |
| 前言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研究对象 |
| 1.2 调查方法 |
| 1.3 统计方法 |
| 2 结果 |
| 2.1 年龄与性别 |
| 2.2 身高、体重与体重指数 |
| 2.3 舌象特征 |
| 2.4 脉象特征 |
| 2.5 SF-36得分 |
| 2.6 VAS疼痛得分 |
| 2.7 骨质疏松高风险人群中医证候辨识工具的实践应用 |
| 3 讨论 |
| 3.1 OP的危险因素和高风险人群健康状况 |
| 3.2 中医证候特征可辨识骨质疏松高风险人群 |
| 3.3 OP高风险人群的舌脉特征需要进一步研究 |
| 4 结论 |
| 结语 |
| 不足与展望 |
| 创新点 |
| 致谢 |
| 个人简历 |
| 附录1 骨质疏松高风险人群中医“治未病”干预技术示范研宄调查问卷 |
| 附录2 骨质疏松高风险人群中医“治未病”千预技术示范研究筛查问卷 |
| 附录3 骨质疏松高风险人群中医证候辨识测试题 |
| 科技查新报告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第1章 绪论 |
| 1.1 骨质疏松和骨量减少的定义 |
| 1.2 骨质疏松和骨量减少的疾病负担 |
| 1.3 骨质疏松和骨量减少的诊断标准 |
| 1.4 骨质疏松和骨量减少的治疗和预防 |
| 1.4.1 非药物治疗 |
| 1.4.2 药物治疗 |
| 1.4.3 预防 |
| 1.5 骨密度的概述及影响因素 |
| 1.5.1 年龄和性别 |
| 1.5.2 种族 |
| 1.5.3 骨质疏松症和骨折的家族史 |
| 1.5.4 钙和维生素D的摄入 |
| 1.5.5 疾病史和用药史 |
| 1.5.6 生活习惯 |
| 1.6 峰值骨密度年龄 |
| 1.7 峰值骨密度年龄的研究现状 |
| 1.8 研究目的及意义 |
| 第2章 对象与方法 |
| 2.1 数据来源 |
| 2.2 研究对象 |
| 2.3 研究变量 |
| 2.4 既往和更新的骨质疏松的诊断T值参考值 |
| 2.5 骨质疏松和骨量减少的定义 |
| 2.6 统计分析方法 |
| 2.7 质量控制 |
| 第3章 结果 |
| 3.1 调查对象的一般人口学特征 |
| 3.2 研究人群在不同性别中年龄和骨密度的关系 |
| 3.3 研究人群中峰值骨密度年龄及其95%的置信区间的确定 |
| 3.4 按BMI分层下研究人群中年龄与骨密度的关系 |
| 3.5 按BMI分层下研究人群中峰值骨密度年龄及其95%的置信区间的确定 |
| 3.6 按种族分层下研究人群中年龄与骨密度的关系 |
| 3.7 按种族分层下研究人群中峰值骨密度年龄及其95%的置信区间的确定 |
| 3.8 研究人群在2005-2010 年中峰值骨密度及峰值骨密度所对应年龄的长期变化趋势 |
| 3.9 利用非西班牙裔白人女性更新了骨质疏松和骨量减少的诊断T值(平均骨密度和标准差) |
| 3.10 不同骨骼部位骨质疏松和骨量减少的诊断T值对骨质疏松患病率的影响 |
| 3.11 不同骨骼部位骨质疏松和骨量减少的诊断T值对骨量减少患病率的影响 |
| 3.12 按年龄分层,不同骨骼部位骨质疏松和骨量减少的诊断T值对骨质疏松的患病率的影响 |
| 3.13 按年龄分层,不同骨骼部位骨质疏松和骨量减少的诊断T值对骨量减少的患病率的影响 |
| 3.14 按BMI分层,不同骨骼部位骨质疏松和骨量减少的诊断T值对骨质疏松患病率的影响 |
| 3.15 按BMI分层,不同骨骼部位骨质疏松和骨量减少的诊断T值对骨质疏松患病率的影响 |
| 3.16 按种族分层,不同骨骼部位骨质疏松和骨量减少的诊断T值对骨质疏松的患病率的影响 |
| 3.17 按种族分层,不同骨骼部位骨质疏松和骨量减少的诊断T值对骨量减少的患病率的影响 |
| 3.18 不同性别的研究人群在2005-2014 年中骨质疏松和骨量减少患病率的长期变化趋势 |
| 第4章 讨论 |
| 4.1 研究结果的基本描述 |
| 4.2 GAM模型 |
| 4.3 股骨颈、全髋和腰椎达到骨密度峰值的年龄 |
| 4.4 骨质疏松和骨量减少的患病率 |
| 4.5 骨质疏松和骨量减少患病率趋势的分析 |
| 4.6 研究的优点和局限性 |
| 4.7 研究的临床意义及公共卫生意义 |
| 第5章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作者简介及在校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 致谢 |
| 缩略词表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第一部分 绝经后妇女骨量丢失阶段证候分析 |
| 研究对象与方法 |
| 1 研究对象的来源及选择 |
| 1.1 研究对象的来源 |
| 1.2 诊断标准 |
| 1.3 纳入标准 |
| 1.4 排除标准 |
| 2 研究方法 |
| 2.1 问卷调查 |
| 2.2 骨密度检测 |
| 2.3 中医辨证 |
| 3 统计学方法 |
| 4 质量控制 |
| 结果 |
| 1 一般资料比较 |
| 1.1 各阶段一般资料 |
| 1.2 低骨量阶段各年龄段一般资料 |
| 1.3 骨质疏松阶段各年龄段一般资料 |
| 1.4 严重骨质疏松阶段各年龄段一般资料 |
| 2 骨密度比较 |
| 2.1 各阶段骨密度比较 |
| 2.2 低骨量阶段各年龄段骨密度比较 |
| 2.3 骨质疏松阶段各年龄段骨密度比较 |
| 2.4 严重骨质疏松阶段各年龄段骨密度比较 |
| 3 主要症状比较 |
| 3.1 各阶段主要症状比较 |
| 3.2 低骨量阶段各年龄段主要症状比较 |
| 3.3 骨质疏松阶段各年龄段主要症状比较 |
| 3.4 严重骨质疏松阶段各年龄段主要症状比较 |
| 4 虚证比较 |
| 4.1 各阶段虚证比较 |
| 4.2 低骨量阶段各年龄段虚证比较 |
| 4.3 骨质疏松阶段各年龄段虚证比较 |
| 4.4 严重骨质疏松阶段各年龄段虚证比较 |
| 5 肾虚兼证比较 |
| 5.1 各阶段肾虚兼证比较 |
| 5.2 低骨量阶段各年龄段肾虚兼证比较 |
| 5.3 骨质疏松阶段各年龄段肾虚兼证比较 |
| 5.4 严重骨质疏松阶段各年龄段肾虚兼证比较 |
| 6 常见证型比较 |
| 6.1 各阶段常见证型比较 |
| 6.2 低骨量阶段各年龄段常见证型比较 |
| 6.3 骨质疏松阶段各年龄段常见证型比较 |
| 6.4 严重骨质疏松阶段各年龄段常见证型比较 |
| 讨论 |
| 1 一般资料的特征分析 |
| 2 骨密度的特征分析 |
| 3 病证结合模式下,骨量丢失阶段中医证候的特征分析 |
| 4 创新与不足 |
| 4.1 创新 |
| 4.2 不足 |
| 5 小结 |
| 第二部分 PMOP肾阴虚证与CLCF1 的关联性分析 |
| 实验材料与研究方法 |
| 1 实验材料 |
| 1.1 主要试剂与耗材 |
| 1.2 实验相关溶液配制 |
| 1.3 主要仪器 |
| 2 研究对象的筛选和资料收集 |
| 2.1 研究对象的来源 |
| 2.2 诊断标准 |
| 2.3 纳入标准 |
| 2.4 排除标准 |
| 2.5 分组依据及说明 |
| 3 研究方法 |
| 3.1 问卷调查 |
| 3.2 骨密度检测 |
| 3.3 血样采集 |
| 3.4 实时荧光定量PCR |
| 3.5 蛋白质免疫印迹法 |
| 4 统计学方法 |
| 5 样本量估算 |
| 6 质量控制 |
| 7 伦理审查 |
| 结果 |
| 1 CLCF1与PMOP肾阴虚证的关联性分析 |
| 1.1 基本情况 |
| 1.2 骨密度比较 |
| 1.3 CLCF1表达水平与证型的关联性分析 |
| 2 CLCF1与骨质疏松症的关联性分析 |
| 2.1 基本情况 |
| 2.2 CLCF1与骨量丢失的关联性分析 |
| 2.3 CLCF1与骨密度及骨质疏松症发生的关联性分析 |
| 3 CLCF1与骨折发生的关联性分析 |
| 4 CLCF1与生活习惯、疾病的相关性分析 |
| 讨论 |
| 1 PMOP肾阴虚证与CLCF1的关联性分析 |
| 2 CLCF1与骨密度、骨质疏松症、骨折发生的关联性分析 |
| 3 创新与不足 |
| 3.1 创新 |
| 3.2 不足 |
| 4 小结 |
| 第三部分 CLCF1对OPG/RANKL/RANK系统及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 |
| 实验材料与研究方法 |
| 1 细胞系来源 |
| 2 主要试剂与材料 |
| 2.1 主要试剂与耗材 |
| 2.2 实验相关溶液配制 |
| 2.3 主要仪器 |
| 3 方法 |
| 3.1 细胞培养和细胞传代 |
| 3.2 CLCF1基因的敲除 |
| 3.3 sgRNA活性检测 |
| 3.4 CLCF1基因的过表达 |
| 3.5 实时荧光定量PCR |
| 3.6 蛋白质免疫印迹法 |
| 3.7 酶联免疫吸附测定 |
| 3.8 细胞增殖实验 |
| 3.9 细胞侵袭实验 |
| 3.10 细胞迁移实验 |
| 3.11 细胞凋亡实验 |
| 4 统计学方法 |
| 结果 |
| 1 CLCF1的过表达、敲除结果 |
| 1.1 过表达慢病毒转染效率的检测 |
| 1.2 CAS9 sgRNA活性检测结果 |
| 1.3 CLCF1调控后的mRNA表达变化 |
| 1.4 CLCF1调控后蛋白表达变化 |
| 1.5 CLCF1调控后蛋白含量变化 |
| 2 CLCF1对OPG、RANKL及干扰素 α、干扰素 γ的影响 |
| 2.1 CLCF1对OPG、RANKL及干扰素 α、干扰素 γmRNA表达的影响 |
| 2.2 CLCF1对OPG、RANKL及干扰素 α、干扰素 γ蛋白表达的影响 |
| 2.3 CLCF1对OPG、RANKL蛋白含量的影响 |
| 3 CLCF1对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 |
| 3.1 CLCF1对细胞增殖的影响 |
| 3.2 CLCF1对细胞迁移、侵袭的影响 |
| 3.3 CLCF1对细胞凋亡的影响 |
| 讨论 |
| 1 CLCF1对OPG/RANKL/RANK系统的影响 |
| 2 CLCF1对IFNα、IFNγ的影响 |
| 3 慢病毒载体、Crispr/Cas9 基因编辑技术及THP-1 细胞系的选择 |
| 4 CLCF1对细胞生物行为学的影响 |
| 5 创新与不足 |
| 5.1 创新 |
| 5.2 不足 |
| 6 小结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文献综述 骨质疏松症的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作者简历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1 临床资料 |
| 1.1 病例来源 |
| 1.2 诊断与辨证标准 |
| 1.2.1 骨质疏松症的诊断标准 |
| 1.2.2 中医诊断标准 |
| 1.2.3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诊断标准 |
| 1.3 病例纳入标准 |
| 1.4 病例排除标准 |
| 1.5 病例剔除和脱落标准 |
| 2 研究方法 |
| 2.1 病例分组 |
| 2.2 术前准备 |
| 2.3 治疗方法 |
| 2.3.1 手术治疗 |
| 2.3.2 术后处理 |
| 2.3.3 药物治疗 |
| 2.4 观察指标 |
| 2.4.1 一般资料 |
| 2.4.2 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 |
| 2.4.3 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指数) |
| 2.4.4 骨密度水平 |
| 2.4.5 总体治疗效果有效率 |
| 2.5 安全性检查 |
| 2.6 统计学方法 |
| 3 研究结果 |
| 3.1 一般资料比较 |
| 3.1.1 性别比较 |
| 3.1.2 年龄及病程比较 |
| 3.1.3 骨折椎体及数量 |
| 3.2 治疗前观察指标比较 |
| 3.2.1 VAS评分比较 |
| 3.2.2 ODI指数比较 |
| 3.2.3 BMD水平比较 |
| 3.3 治疗后观察指标比较 |
| 3.3.1 VAS评分比较 |
| 3.3.2 ODI指数比较 |
| 3.3.3 BMD水平比较 |
| 3.3.4 总体治疗效果有效率比较 |
| 3.4 安全性观察指标 |
| 4 讨论 |
| 4.1 中医对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认识 |
| 4.1.1 病名的认识 |
| 4.1.2 病因病机的认识 |
| 4.1.3 治疗原则的认识 |
| 4.2 西医对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认识 |
| 4.2.1 发病机制 |
| 4.2.2 临床特征 |
| 4.2.3 易发人群及危害 |
| 4.3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治疗 |
| 4.3.1 中医治疗 |
| 4.3.2 西医治疗 |
| 4.3.3 中西医结合治疗 |
| 4.4 健肾强骨方主方及药物分析 |
| 4.4.1 主方由来 |
| 4.4.2 方药配伍 |
| 4.4.3 全方药物分析 |
| 4.5 研究结果分析 |
| 4.5.1 一般资料分析 |
| 4.5.2 VAS评分分析 |
| 4.5.3 ODI指数分析 |
| 4.5.4 BMD水平分析 |
| 4.5.5 总体治疗效果有效率分析 |
| 5 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附录1: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 |
| 附录2: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表 |
| 英文缩略词表 |
| 综述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诊疗现状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 致谢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注释表 |
| 引言 |
| 文献研究 |
| 1 病例来源及标准 |
| 1.1 西医诊断标准 |
| 1.2 中医证候分型诊断标准 |
| 1.3 纳入标准 |
| 1.4 排除标准 |
| 2 研究方法 |
| 2.1 病例资料收集 |
| 2.2 观察指标及其检测方法 |
| 2.3 中医辨证 |
| 2.4 资料的统计处理 |
| 3 研究结果 |
| 3.1 患者观察指标统计 |
| 3.2 各观察指标与骨量相关性分析结果统计 |
| 3.3 中医证候分型相关资料统计 |
| 4 讨论 |
| 4.1 中西医对肺的生理功能认识差异 |
| 4.2 本研究中慢阻肺伴骨密度变化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
| 4.3 慢阻肺伴骨密度变化的中医证型分布 |
| 5 不足与展望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个人简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