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血液流变学和脑电图的观察与分析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血液流变学与脑电地形图的观察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刘双秀,郭和宗,冯书凤,杨万胜,张静[1](2014)在《通心络胶囊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提出目的探讨通心络胶囊治疗血管性痴呆(VD)的疗效。方法将符合诊断标准的VD患者7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5例,分别采用通心络胶囊+脑复康及脑复康治疗,疗程3个月。观察治疗前后患者的临床症状、简易智能评定量表(MMSE)得分、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分)及脑电地形图,血液流变学、血脂分析等指标。结果治疗组临床症状有效率88.57%,脑电地形图总有效率62.86%,对照组分别为62.86%、45.71%,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后MMSE、ADL评分均增加(P<0.01),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与治疗前比,对照组全血比黏度、血浆黏度均有改善(P<0.01,P<0.05);治疗组全血比黏度、纤维蛋白原、血浆黏度、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均有改善(P<0.01),且纤维蛋白原、相对低切、血浆黏度、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改善较对照组明显(P<0.05,P<0.01)。结论通心络胶囊能够改善VD患者的认知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和临床症状,是治疗血管性痴呆的有效药物。

向本友[2](2007)在《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progressive ischemic stroke , PIS)作为一种重要的缺血性脑卒中亚型逐渐引起了人们的重视。PIS是指患者在发病6小时后至一周内神经功能损害进行性加重或虽经临床治疗病情仍进展恶化的脑梗死,神经功能损害的进展使患者死亡率明显增加,而存活者往往遗留下严重的神经功能障碍。本课题通过对PIS患者的研究,分析其临床特征、血液流变学变化、生化指标改变、影像学改变及脑电生理变化,并与非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进行对比分析,探讨PIS可能的发病机制,确定病情进展的危险因素,明确其早期预测指标,从而指导临床及时判断病情并给予干预措施,阻止病情进展,使脑损害程度减小到最低,以达到降低致残率和死亡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目的。方法:选自2005年5月至2006年10月期间住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的脑梗死患者,共206例。所选患者均符合1995年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会议脑梗死诊断标准。入院后依病情变化分为进展组(64例,A组)和非进展组(142例,B组)。对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入院时体温、血压、NIHSS评分、既往病史)、生化指标(包括空腹血糖、血脂、血液流变学指标)、血清叶酸和VitB12、血浆Hcy、神经影像学改变及神经电生理变化进行统计学分析。所有病人入院时常规进行脑CT/MRI检查,如无阳性征象,则48小时后复查脑CT/MRI,对病情有进展者,当病情进展至高峰时复查脑CT/MRI,观察比较梗死体积及部位的变化。部分患者行脑电地形图(BEAM)检查,BEAM检查应用随机所带的电极帽,按国际10/20系统安放21个电极,双耳垂为参考电极,描记安静闭目脑电图5分钟,取30秒无干扰脑电输入计算机进行快速傅立叶转换((FFT),得出α、β、θ、δ频带功率分布地形图进行分析。结果:1一般资料:单因素分析显示,A组64例患者中,既往有糖尿病病史者26例(占40.63%)、入院时NIHSS评分为10.38±3.80;B组(142例)中既往有糖尿病病史者20例(占14.08%)、入院时NIHSS评分为6.30±3.49,上述指标两组比较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 )。而性别、年龄、吸烟史、高血压史、冠心病史经统计分析显示两组之间无显着性差异。2生化指标检查:在血液流变学检查中,A组全血粘度低切10.63±3.45 Pa.s、全血粘度中切6.10±1.45 Pa.s、全血粘度高切4.79±1.10Pa.s、纤维蛋白原4.67±1.16g/L,而B组分别为全血粘度低切8.10±1.39 Pa.s、全血粘度中切5.03±0.69Pa.s、全血粘度高切4.02±0.52Pa.s、纤维蛋白原3.62±0.88g/L,两组比较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 )。在血脂检查中,A组高密度脂蛋白1.31±0.32mmol/L、载脂蛋白A1.36±0.27g/L,明显低于B组中高密度脂蛋白1.48±0.32mmol/L、载脂蛋白A1.47±0.26g/L,两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 )。A组空腹血糖为7.10±2.75mmol/L明显高于B组血糖为5.34±1.17mmol/L,两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3血浆Hcy浓度、血清叶酸和VitB12浓度比较A组和B组的空腹血浆Hcy浓度均值分别为35.46±8.37μmol/l和21.39±4.81μmol/l,两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 < 0.05);A组和B两组血清叶酸浓度分别为3.77±2.18ng/ml、4.87±2.31 ng/ml,两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 < 0.05) ;A、B两组血清VitB12浓度分别为342.24±112.34pg/ml和454.51±121.43pg/ml,两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 < 0.05)。4多变量分析经Spearman相关分析、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及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空腹血浆Hcy浓度与血清叶酸和VitB12浓度呈负相关(回归系数b分别为-0.3027和-0.2153);HHcy与PIS发病的危险因素独立相关(OR为< 10.49,其95%CI 1.592~5.057)。5影像学变化:A组64例中发病24小时内有54例(占84.4%)出现异常表现,而B组142例中有86例(占60.6%)发现异常表现,两者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 )。A组64例患者复查CT/MRI示:32例(50%)有梗死体积增大,其中8例(12.5%)为发病3天后梗死体积进一步增大,10例(15.6%)有出血性梗死,6例(9.4%)有新部位的梗死,16例(25%)梗死体积未见明显变化。6脑电地形图:140例患者行BEAM检查(A组56例,B组84例),其中128例显示异常,脑梗死发病24小时内,BEAM的阳性率(91.4 %)明显高于常规CT的阳性率(68.0%),两者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 )。A组患者表现为病变区δ频带平均功率值明显高于B组,且A组病变区慢波功率波及周围范围较广,两者比较有显着性差异。结论:1糖尿病史、发病时高血糖、全血粘度、纤维蛋白原增高;高密度脂蛋白和载脂蛋白A降低可能为PIS的危险因素。2血清叶酸和VitB12浓度降低可引起血浆Hcy浓度升高,导致HHcy;HHcy可能为PIS的危险因素。3入院时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代表神经损害程度,是PIS的预测指标。4早期CT异常对PIS有预测价值。5脑电地形图是检测PIS的敏感指标,δ频带平均功率值明显增高及其波及范围较广,可作为PIS病情进展的预测指标。

李可建[3](2007)在《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中医优势治法方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系统评价中医药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筛选优势治法与推荐方药。方法:全面收集中医药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的临床试验,制定选择标准,筛选合格研究;采用Jadad评分标准评价合格研究质量;对相关效应指标进行同质性检验、Meta-分析、漏斗图分析、敏感性分析、失效安全数计算。结果:检索相关文献5087篇,纳入合格研究236项,涉及益气法、益气养阴法、活血法、清热法、活血化痰法、活血清热法、益气活血法、清热养阴活血法等治法28种,包括汤剂、丸剂、散剂、注射剂等方药74种,统计分析总有效率和不良事件发生率的相对危险度及率差、神经功能缺损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的加权均数差、需治疗病人数,并计算99%可信区间(统计结果见附录2)。结论: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本研究认为益气法、益气养阴法、活血法、益气活血法、清热养阴活血法为优势治法;首先推荐的益气方药为黄芪注射液,其次为刺五加注射液;首先推荐的益气养阴方药为参麦注射液,其次为生脉注射液;首先推荐的活血方药为灯盏花注射液,其次依次为三七制剂、蚓激酶、葛根素注射液、川芎嗪注射液、银杏叶制剂;首先推荐的益气活血方药为补阳还五汤,其次为通心络胶囊;推荐的清热养阴活血方药为脉络宁注射液。

王蕾[4](2006)在《针刺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机理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从上个世纪90年代始,关于针刺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研究逐年增多,本文系统回顾近5年来其相关机理,并提出一些问题和思路。

谢心[5](2005)在《头电针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疗效影响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观察旨在将头电针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疗效与常规头针手法治疗的疗效进行比较,从血液流变学、血脂代谢功能、神经功能缺损、改良Fugl-Meyer(FMA)评分和改良的Barthel指数评分(MBI)进行系统观察,两者结果经统计学组间比较后视其有无统计学意义,用统计学的事实来回答头电针是否优于头针这一有着两种不同观点的问题。 方法:将6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应用头针加电针治疗,对照组应用头针常规手法治疗。针刺治疗为三个疗程(30天),观察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血脂功能指标、神经功能缺损评分,Fugl-Meyer(FMA)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的变化,两者间数值经统计学组间比较后确定其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头针、头电针治疗前后均能改善缺血性脑血管病人血液流变学的相关指标,降低血液粘稠度,抑制血小板的聚集程度,改善血液的浓、粘、凝、聚的状态,增加脑供血,改善脑部血液循环。而在降低血浆粘度值、红细胞刚性指数方面,头电针要优于头针。头电针治疗前后能明显降低缺血性脑血管病人的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的水平。而头针对血脂功能的调节无统计学意义,头电针与针比较也无显着差异性。头针、头电针治疗前后对缺血性脑血管病人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Fugl-Meyer评定法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的改善均有统计学的显着性差异。治疗后两组间比较也具有统计学差异,提示头电针的疗效优于头针。头针、头电针治疗后两组间对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有效率比较P>0.05,无统计学差异,提示两者间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有效率方面无差别,在Fugl-Meyer评分有效率、Barthel指数评分有效率,两者间比较P<0.05,有统计学意义,提示头电针优于头针。 总之,头电针与头针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治疗均具有较好的疗效,而头电针在神经功能缺损的恢复、偏瘫肢体运动功能的改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提高方面优于头针,所以临床上头电针在以上方面明显优于头针,而在血液流变学的其它指标和血脂代谢功能方面头电针并不优于头针。

苏明秋[6](2002)在《镓铝砷激光照射颈动脉区对缺血性脑病患者TCD、BEAM、血流变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

罗增刚,周文泉,高普,崔玲[7](2001)在《参麻益智胶囊治疗老年血管性痴呆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为了观察参麻益智胶囊治疗老年血管性痴呆(VD)的临床疗效。将68例VD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用参麻益智胶囊,对照组用西药喜得镇,采用双盲双模拟法给药。结果参麻益智胶囊可以明显改善临床症状,提高智能量表积分,改善患者记忆认知功能,恢复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改善日常生活能力、血液流变学指标及脑部功能活动状态。其中在改善临床症状方面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说明参麻益智胶囊治疗老年血管性痴呆疗效肯定,在观察中未发现有任何毒副作用。

罗增刚,周文泉,高普,崔玲[8](2000)在《仙龙胶囊治疗老年血管性痴呆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仙龙胶囊治疗老年血管性痴呆(VD)的临床疗效.方法:68例VD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采用随机双盲双模拟法给药,治疗组口服仙龙胶囊+空白对照药,对照组口服喜得镇+空白对照药,观察总体疗效、中医证侯积分值、智能量表积分、日常生活能力、神经功能缺损、血液流变学等指标的变化.结果:仙龙胶囊可以改善临床症状;提高智能量表积分,改善患者记忆、认知功能;恢复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改善日常生活能力;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增加脑血流,改善患者脑部功能活动状态.结论:仙龙胶囊治疗老年血管性痴呆疗效肯定,并且观察中未发现有任何毒副作用.

尚人才,张芳玲[9](2000)在《血液流变学与脑电地形图的观察分析》文中认为本文对15例高粘滞血症的血液流变学与脑电地形图的关系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血液流变学与脑电地形图呈相关性。血粘度增高,致血流动力学改变,使大脑血液灌流不足,出现脑微循环障碍,从而导致脑神经细胞电生理的异常改变。

杨扬[10](1998)在《《航空军医》1998年第26卷主题词索引》文中研究表明

二、血液流变学与脑电地形图的观察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血液流变学与脑电地形图的观察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通心络胶囊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1.2入组标准
    1.3治疗方法
    1.4观察项目
    1.5疗效判定标准[6]
    1.6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2.2 脑电地形图变化
    2.3 MMSE、ADL评分
    2.4 血液流变学及血脂比较
    2.5 不良反应
3 讨论

(2)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主要英文缩略语索引
论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对象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正文
    参考文献
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3)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中医优势治法方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材料与方法
    1 文献检索及其结果合并
        1.1 文献检索
        1.1.1 检索范围
        1.1.2 检索策略
        1.2 检索结果合并
        1.2.1 合并策略
        1.2.2 关键类
    2 文献选择
        2.1 文献选择标准
        2.1.1 纳入标准
        2.1.2 排除标准
        2.2 文献选择方法
        2.2.1 初筛
        2.2.2 二次筛选
        2.2.3 三次筛选
    3 文献分组、分类、编号、登记
        3.1 文献分组
        3.2 文献分类
        3.3 文献编号
        3.4 文献登记
    4 文献质量评价
    5 文献信息收集
    6 统计分析方法
        6.1 Q统计量检验法
        6.2 固定效应模型
        6.3 随机效应模型
        6.4 漏斗图分析
        6.5 敏感性分析
        6.6 失效安全数
    7 效应指标
        7.1 相对危险度、率差、加权均数差
        7.2 需治疗病人数
结果
    1 扶正方药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1.1 益气法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1.1.1 黄芪注射液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1.1.2 刺五加注射液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1.1.3 黄芪合刺五加注射液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统计结果
        1.2 益气养阴法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1.2.1 参麦注射液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1.2.2 生脉注射液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2 祛邪方药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2.1 活血法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2.1.1 活血的水蛭制剂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2.1.2 丹参制剂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2.1.3 灯盏花注射液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2.1.4 川芎嗪注射液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2.1.5 三七制剂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2.1.6 红花注射液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2.1.7 银杏叶制剂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2.1.8 蚓激酶剂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2.1.9 葛根素注射液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2.1.10 其他活血方药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2.2 清热法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2.2.1 安宫牛黄丸制剂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2.3 数种祛邪治法合用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3 扶正祛邪方药合用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3.1 益气活血法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3.1.1 益气活血的水蛭制剂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3.1.2 补阳还五汤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3.1.3 其他益气活血方药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3.2 清热养阴活血法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3.2.1 脉络宁注射液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3.3 其他扶正祛邪合用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讨论
    1 临床疗效分析
        1.1 有效治法筛选
        1.2 有效方药筛选
        1.2.1 扶正方药筛选
        1.2.2 祛邪方药筛选
        1.2.3 扶正祛邪合用方药筛选
    2 安全性分析
        2.1 不良反应分析
        2.2 恶化/病死情况分析
    3 统计结果稳定性分析
    4 优势治法、推荐方药筛选
    5 缺血性卒中急性期病机假说
    6 影响系统评价结论的可能因素
        6.1 纳入研究质量
        6.2 发表性偏倚
        6.3 临床异质性
        6.4 待评价研究
        6.5 证候诊断标准及疗效评价体系
    7 后续研究
        7.1 动态更新系统评价
        7.2 有待深入研究的几个问题
        7.3 推广应用系统评价方法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查新报告
附录1 文献检索与选择结果一览表
附录2 中医药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统计结果一览表
附录3 中医药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纳入研究基本特征一览表
附录4 中医药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待评价研究基本情况一览表
附录5 中医药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排除研究基本情况一览表
详细摘要

(5)头电针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疗效影响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现代医学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认识
        1.1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定义及其分类
        1.2 引起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
        1.2.1 不可干预的危险因素
        1.2.2 可干预的危险因素
        1.3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病理生理
        1.4 治疗方法
        1.4.1 治疗原则
        1.4.2 治疗措施
    2.祖国医学对中风病的认识:
        2.1 病名
        2.2 病因病机
    3.针灸治疗中风病的研究
        3.1 祖国医学针灸治疗中风的研究
        3.2 现代头针治疗缺血性中风文献综述
        3.2.1 头针疗法的含义
        3.2.2 头与经络气血的联系
        3.2.3 头针、头电针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研究概况
        3.2.4 头针、头电针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实验研究概况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研究目的
    2.一般资料
        2.1 病例来源
        2.2 诊断标准
        2.2.1 中医诊断标准
        2.2.2 证候分类
        2.2.3 西医诊断标准
        2.2.4 肌力的评定
        2.3 病例选择
        2.3.1 纳入标准
        2.3.2 排除病例标准
    3.研究方法
        3.1 病例分组
        3.2 穴位选取
        3.3 治疗方法
        3.4 疗程
        3.5 观察指标
        3.5.1 安全性指标
        3.5.2 疗效性观测
        3.6 疗效判定标准
        3.7 统计学处理
    4.临床资料
        4.1 一般情况
    5.治疗结果
        5.1 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比较
        5.2 治疗前后血脂间的比较
        5.3 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间的比较
        5.4 治疗前后对偏瘫评估的Fugl-Meyer评分间的比较
        5.5 治疗前后有关日常生活能力的Barthel指数评分间的比较
        5.6 两组临床疗效的比较
        5.6.1 两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有效率的比较
        5.6.2 两组治疗后Fugl-Meyer评分有效率的比较
        5.6.3 两组治疗后Barthel指数评分有效率的比较
    6 讨论
        6.1 立法处方
        6.2 结果分析与体会
        6.2.1 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改变情况的讨论
        6.2.2 治疗前后血脂改变情况的讨论
        6.2.3 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改变情况的讨论
        6.2.4 治疗前后Fugl-Meyer评定法评分改变情况的讨论
        6.2.5 治疗前后Barthel指数评分改变情况的讨论
        6.2.6 两组治疗后有效率间比较的讨论
结论
附表1 中国神经功能缺损评定量表
附表2 改良Fugl-Meyer(FMA)评分标准
附表3 日常生活活动量表(ADL)(Barthel指数)
参考文献
致谢

(7)参麻益智胶囊治疗老年血管性痴呆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2 治疗及观察方法
3 疗效判定标准及结果
4 讨论

四、血液流变学与脑电地形图的观察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通心络胶囊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临床疗效观察[J]. 刘双秀,郭和宗,冯书凤,杨万胜,张静. 疑难病杂志, 2014(04)
  • [2]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研究[D]. 向本友. 南华大学, 2007(01)
  • [3]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中医优势治法方药研究[D]. 李可建.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07(05)
  • [4]针刺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机理研究进展[A]. 王蕾. 中国针灸学会第七届全国中青年针灸推拿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 2006
  • [5]头电针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疗效影响的临床观察[D]. 谢心.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05(01)
  • [6]镓铝砷激光照射颈动脉区对缺血性脑病患者TCD、BEAM、血流变的影响[J]. 苏明秋.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2002(07)
  • [7]参麻益智胶囊治疗老年血管性痴呆的临床研究[J]. 罗增刚,周文泉,高普,崔玲. 中医杂志, 2001(08)
  • [8]仙龙胶囊治疗老年血管性痴呆的临床研究[A]. 罗增刚,周文泉,高普,崔玲. 国际中西医结合养生学与康复医学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 2000
  • [9]血液流变学与脑电地形图的观察分析[J]. 尚人才,张芳玲. 实用医技, 2000(01)
  • [10]《航空军医》1998年第26卷主题词索引[J]. 杨扬. 航空军医, 1998(06)


流变学论文 缺血性脑血管病论文 系统评价论文 血管性痴呆论文 健康论文

上一篇:做好产业发展科技支撑
下一篇:贝尔世纪创新——专访贝尔实验室亚太区及中国区总裁徐军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