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姮,朱继萍[1](2021)在《1例右肾癌伴肾静脉癌栓合并频发室性早搏患者的护理》文中指出总结1例右肾癌伴肾静脉癌栓合并频发室性早搏患者的护理经验。护理要点包括:术前预防肾静脉癌栓脱落、心理护理及其他术前准备;术后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术后活动指导、合理用药、饮食,出院指导及随访等,患者无并发症发生,于术后第10天治愈出院。出院后随访半年余,状况良好。
陈桂丽,钟美浓,林华芬,林伟萍,罗妍,邱润清,狄金明[2](2020)在《腹腔镜下微创手术治疗肾癌合并高位肝后下腔静脉癌栓》文中指出目的探讨腹腔镜下微创手术治疗肾癌合并高位肝后下腔静脉癌栓的临床经验和文献分析。方法女性患者,61岁,临床诊断:右肾癌合并高位肝后下腔静脉癌栓。术前全面评估手术风险,组织多学科会诊为患者制定详尽的围手术期治疗与护理方案,拟行腹腔镜下右侧肾癌根治性切除+高位肝后下腔静脉癌栓取出+腹膜后淋巴结清扫术。术后医护密切配合严密观察患者病情变化,进行围手术期观察处理与护理。结果手术顺利完成,手术时间390 min,无中转开放手术。术中完全游离右侧和左侧肾静脉、肝后下腔静脉直达第二肝门水平远端,近右肾静脉处下腔静脉内侧壁剪开静脉壁,癌栓下部小灶性侵犯静脉壁,切除部分腔静脉壁完整取出癌栓,恢复左侧肾静脉、腔静脉血流回流无障碍。术后病理提示符合透明细胞癌,癌组织侵犯肾窦脂肪,腹膜后淋巴结(–)。术后随访6个月未见肿瘤复发。结论腹腔镜下微创手术治疗肾癌合并高位肝后下腔静脉癌栓安全可行,多学科协助模式为疑难复杂病例提供了一种新的选择,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徐进松[3](2020)在《机器人辅助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在T1a期肾癌的应用研究》文中提出背景目的:肾细胞癌(renal cell carcinoma,RCC)是一种临床上常见的泌尿系肿瘤,起源于泌尿小管上皮,为肾实质肿瘤,简称肾癌。随着超声(US)及计算机断层扫描成像(CT)的普及,无症状肾癌的检出率在逐年提高。临床中,就诊的晚期肾癌患者所占比例在下降,“免疫联合靶向”给晚期肾癌的治疗指出了新的方向,让更多的患者受益。早期肾癌的治疗以肾部分切除术(Partial nephrectomy,PN)或者肾根治性切除术(Radical nephrectomy,RN)为主,对于早期局限性肾癌,保留肾单位手术所带来的生存获益得到认可。随着腹腔镜微创手术的发展,3D腹腔镜、4K显示屏、机器人辅助腹腔镜等高科技设备与技术相继应用于外科手术,它们具有更高清的画质及立体感、可完成更精细的操作等优势,特别是机器人辅助腹腔镜技术,备受推崇。外科机器人手术在我国发展较为迅速,越来越多三甲医院引进了外科手术机器人系统,微创手术方式逐渐走进机器人时代。肾部分切除术难度高,特别是肾脏肿瘤的完整切除及一定时间内切缘的缝合处理,需不断扩大精细操作,而机器人腹腔镜技术恰恰具备这些优势。同时对于肾癌切缘阳性影响肿瘤预后的争议再次被各大会议提出。本研究通过对机器人辅助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与传统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对T1a期疗效的比较,分析机器人辅助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对于T1a期肾癌能否达到治疗效果的最大化,为更多医院开展机器人辅助肾部分切术提供理论依据;同时研究不同的手术方式,能否改变肾部分切除术切缘阳性的概率,同时是否存在切缘阳性肿瘤预后相关性。研究对象与方法:收集2016年1月-2018年1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诊断的为肾癌并且行肾部分切除术患者资料,统计术前一般资本资料,包括年龄、性别、体重指数、肾脏肿瘤的左右侧、位置及大小,并按照R.E.N.A.L评分系统进行评分,统计病理结果类型,按纳入与排除标准,共90例患者入组,其中机器人组40例与普通腹腔镜组50例。对比两组围术期相关资料与随访结果,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对两组数据进行分析,P<0.05表示有差异并且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与普通腹腔镜组比较,机器人组在手术总时间较长,在肾热缺血时间及腔内手术时间较短,且具有统计学意义;与普通腹腔镜组比较,机器人组住院费用较高,具有统计学意义;与普通腹腔镜组比较,机器人组手术切缘范围小、术中出血少,但均无法证明两组之间的差异;两组术后eGFR下降百分比、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术后住院天数,围术期并发症率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两组手术切缘均为阴性,随访未见局部复发或者远处转移。结论:1.机器人辅助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对T1a期肾癌手术治疗,较普通腹腔镜更有效可行;2.对于T1a期肾癌,两种不同的微创手术方式对切缘阳性率的影响无差异。
王雪,李琼琼,唐晟,罗沙[4](2020)在《6例肾癌伴Ⅳ级瘤栓患者围手术期的护理》文中提出目目的的:探究肾癌伴Ⅳ级癌栓患者围手术期的护理措施,总结护理经验。方法:通过总结6例肾癌伴Ⅳ级癌栓患者的护理要点,包括术前全面评估,保证患者安全,配合完善各种特殊检查和准备;术中熟练完成多学科合作的配合;术后按照患者恢复阶段依次做好危重症护理、各专科术后护理及康复护理指导等,制定出个体化护理方案。结果:6例患者得到个体化护理后均顺利完成手术,恢复良好。结论:围手术期的护理经验对于肾癌伴Ⅳ级癌栓患者十分有效,且适合临床推广,使患者病情更好地恢复,缩短住院时间。
傅红,王海丽,宋东奎,王东彩,梁燕[5](2019)在《多学科团队协作护理模式在肾癌伴下腔静脉癌栓手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文中提出本研究报道了多学科团队协作护理模式下的6例肾癌伴下腔静脉癌栓患者的围手术期管理。6例患者中,Ⅲ型(肝内型) 3例,Ⅳ型(膈上型) 3例,均完整切除肾肿瘤及同侧肾上腺,彻底清扫周围淋巴结缔组织,顺利取出下腔静脉内癌栓。经病例讨论、术前评估、限制患者活动、监测肾功能、术中体外循环配合、术后出血及引流管护理、呼吸道管理及监护等,围手术期无死亡病例出现,无肺栓塞、心肌梗死等严重并发症发生,提示对该类患者进行多学科团队的个体化治疗及专业化护理,可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提高手术成功率。
朱相梅,楚翠英[6](2019)在《深低温停循环下取栓术治疗肾上腺癌伴下腔静脉癌栓患者的围术期护理》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深低温停循环下取栓术治疗肾上腺癌伴下腔静脉癌栓患者的围术期护理方法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深低温停循环下肾上腺癌根治性切除术和静脉癌栓取栓术的13例肾上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患者术前、术中、术后以及出院后的护理要点。结果:本组13例患者手术用时为(8. 3±1. 5) h,术中停循环时间为(61. 2±11. 8) min,术中出血量为(1300±230) ml,患者术后除1例患者出现肺栓塞外,其余患者均未出现肺栓塞、术后出血、心力衰竭等并发症。1例发生肺栓塞患者术后抢救无效死亡,其余患者有效生存期均> 1年。结论:深低温停循环下取栓术治疗肾上腺癌伴下腔静脉癌栓安全有效,综合、积极的围术期护理有助于提高患者的手术成功率和患者生存期,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陈伟,陈春梅,姜爱丽[7](2018)在《1例肾癌伴下腔静脉癌栓术后的监测与护理》文中研究说明肾癌是泌尿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容易侵袭肾静脉形成癌栓。肾癌伴肾静脉及下腔静脉癌栓的发生率为5%10%[1]。癌栓可累及下腔静脉各段,甚至到达右心房。肾癌根治术加下腔静脉切开取栓术是目前肾癌伴下腔静脉癌栓最积极有效的治疗方法,但手术风险极大。本院泌尿科于2016年8月收治1例肾癌
赵春娟,吕学红,吕爱君[8](2016)在《肾癌伴下腔静脉癌栓围手术期的护理》文中认为总结了肾癌伴下腔静脉癌栓患者围手术期的护理方法。主要包括术前护理,基础护理,不良情况的预见性护理,认为对肾癌伴下腔静脉癌栓患者进行预见性的围手术期护理,可提高手术成功率,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改善患者生存质量,缩短住院时间。
申佳,杨瀚[9](2015)在《肾癌下腔静脉瘤栓取出术的围手术期护理》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分析探讨肾癌下腔静脉瘤栓取出术的围手术期护理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肾癌合并下腔静脉瘤栓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所有患者进行综合治疗及围手术期护理,观察其临床效果。结果本组研究中,15例在下腔静脉部分阻断下取出瘤栓,8例在下腔静脉完全阻断下取出瘤栓,7例在下腔静脉及对侧深静脉取出瘤栓,所有患者术中均未发生瘤栓脱落,均未出现急性肾功能衰竭,其中有2例术后尿素氮及血肌酐分别上升至11.55 mmol/L和210 mmol/L,并出现下肢轻度水肿,通过治疗,患者的尿素氮及血肌酐水平恢复正常。结论在肾癌下腔静脉瘤栓取出术的围手术期采取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促进了患者早日康复,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李正伟,张增梅[10](2014)在《7例体外循环下肾癌根治伴Ⅳ型静脉癌栓取栓术患者的术期护理》文中指出目的探讨体外循环下肾癌根治伴Ⅳ型下腔静脉癌栓取栓术的最佳术期护理方法,为促进手术患者安全、提高护理质量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行肾癌根治伴Ⅳ型下腔静脉癌栓取栓术的临床资料,总结围手术期的患者护理配合要点及注意事项。结果 7例手术患者手术顺利,均完整取出下腔静脉癌栓,术毕安返ICU继续观察,术后随访(30±13)月,6例均健在,1例死亡。其中4例无瘤生存,2例发生肾癌转移,包括肺转移1例,肝转移1例。结论通过巡回和洗手护士认真观察手术进程,事先了解手术方式、掌握术中每个配合要点、熟悉手术步骤,积极主动提供手术所需,专心致志与医师密切配合,使患者安全度过围手术期,能有效地减少并发症,促进患者术后恢复,提高生活质量。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1 临床资料 |
| 2 护理 |
| 2.1 术前护理 |
| 2.1.1 术前准备 |
| 2.1.1.1 预防癌栓脱落及继发血栓形成 |
| 2.1.1.2 改善术前心、肾功能 |
| 2.1.1.3 其他 |
| 2.1.2 心理护理 |
| 2.2 术后护理 |
| 2.2.1 严密观察病情 |
| 2.2.2 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 |
| 2.2.2.1 肺栓塞 |
| 2.2.2.2 急性肾衰 |
| 2.2.2.3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
| 2.2.2.4 感染 |
| 2.2.2.5 出血 |
| 2.2.2.6 压力性损伤 |
| 2.2.3 活动指导 |
| 2.2.4 用药护理 |
| 2.2.5 饮食指导 |
| 3 出院指导与随访 |
| 4 小结 |
| 资料和方法 |
| 一、一般资料 |
| 二、手术方法 |
| 结果 |
| 讨论 |
| 一、术前多学科医疗模式制定治疗方案 |
| 二、术前准备 |
| 三、防癌栓脱落措施 |
| 四、围手术期管道护理治疗 |
| 五、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观察 |
| 六、继发血栓形成预防与护理 |
| 摘要 |
| Abstract |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 |
| 1 引言 |
| 2 资料与方法 |
| 3 结果 |
| 4 讨论 |
| 5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附表 |
| 综述 机器人辅助腹腔镜技术在泌尿外科疾病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个人简历及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 致谢 |
| 1 临床资料 |
| 2 围手术期管理方案 |
| 2.1 术前管理 |
| 2.2 术中管理 |
| 2.3 术后管理 |
| 3 讨论 |
| 1 临床资料 |
| 2 围手术期管理的实施 |
| 2.1 成立多学科团队协作护理小组 |
| 2.2 共同实施围手术期管理 |
| 2.2.1 落实饮食活动指导,预防癌栓脱落 |
| 2.2.2 加强循环系统监测,避免血流动力学过度变化 |
| 2.2.3 加强呼吸道管理,保障顺利拔除气管插管 |
| 2.2.4 严密观察出血情况及心包引流量,避免发生出血性休克和心包填塞 |
| 2.2.5 严密观察呼吸及意识情况,及时发现并处理栓塞迹象 |
| 3 讨论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临床资料 |
| 1.2 治疗方法 |
| 1.3 护理方法 |
| 1.3.1 术前护理 |
| 1.3.2 术中护理 |
| 1.3.3 术后护理 |
| 1.3.4 出院后护理 |
| 2 结果 |
| 3 讨论 |
| 1 临床资料 |
| 2 护理 |
| 2.1 术前访视及监护单元准备、患者术后交接 |
| 2.2 呼吸道管理 |
| 2.3 病情监测 |
| 2.4 并发症预见性护理 |
| 2.5 管道护理 |
| 3 讨论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方法 |
| 1.2.1 术前护理 |
| 1.2.2 术后护理 |
| 1.3 观察指标 |
| 2 结果 |
| 3 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