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高压交变电磁场康复心脑血管疾病的临床研究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高压交变电磁场对心脑血管疾病康复的临床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崔瑛,张晓东[1](2021)在《脑功能治疗仪与高压氧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状态的疗效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评价脑卒中后抑郁患者采取脑功能治疗仪联合高压氧治疗的可行性和预后效果,为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的治疗提供参考,以促进患者康复。方法:选择2018年10月~2019年7月本院收治的110例脑卒中后抑郁患者,随机分为帕罗西汀治疗的对照组(n=55)和脑功能治疗仪联合高压氧治疗的观察组(n=55)。比较两组患者抑郁情况、运动功能改善情况以及治疗效果、患者满意度情况。结果:治疗前,2组脑卒中后抑郁患者HAMD抑郁评分、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比较,P>0.05。治疗后,2组脑卒中后抑郁患者指标评分改善,且观察组改善幅度大,P<0.05。另外,2组脑卒中后抑郁患者治疗效果比较,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患者满意度问卷调查方面,观察组患者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脑卒中后抑郁情况明显,帕罗西汀治疗效果有限,脑功能治疗仪与高压氧治疗在改善患者症状体征方面效果显着,促进了患者康复预后,患者满意度高。

周延峰[2](2017)在《不同频率正弦电磁场对生长期大鼠峰值骨量的影响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我国人口结构日趋老龄化,骨质疏松症的患者数量逐步上升,严重影响到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同时也加重了家庭的经济负担与社会的压力。当前对于骨质疏松症的治疗主要是采用双膦酸盐、雌激素类及降钙素等药物来缓解和抑制,但这些药物不仅费用昂贵,还伴随有一定的副作用。因此,寻找安全且有效的防治方式在科技迅速发展的今天势在必行。低频电磁场因其具有无创伤、无痛苦、可操纵性高等特点受到越来越多研究者的关注,已发现低频正弦交变电磁场可显着促进成骨细胞成熟及矿化,但其在细胞水平上的影响能否在动物实验中显现,同一参数的电磁场对两者的影响是否具有一致性,至今尚未有报道。为更进一步了解低频正弦交变电磁场对骨质疏松的影响,基于本课题组前期细胞实验筛选的有效电磁场参数,本实验展开了相关动物实验研究。实验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将8周龄SD大鼠分为5组,依次为对照组、0.1 m T组、0.6 mT组、1.2 mT组和1.8 mT组,从中确定最佳磁场强度后继续开展第二部分实验,将8周龄SD大鼠分为4组,依次为对照组、15 Hz组、30 Hz组和45 Hz组。实验期间大鼠连续接受相应参数的正弦电磁场干预,每天干预90分钟。8周后经双能X射线骨密度仪检测大鼠骨密度;酶联免疫试剂盒测定大鼠血清中骨代谢相关因子的含量;AG-X电子万能材料试验机检测大鼠骨的生物力学性能;双荧光间距测量骨的单位生长量;VG染色测定骨形态计量指标;动物微型CT测定骨微结构参数。与此同时,实验还从大鼠体重、脏器系数、脏器病理切片与血常规检查等方面对低频电磁场干预进行了安全性研究,以此来筛选正弦交变电磁场安全且有效的提高生长期大鼠骨密度的最佳参数,为骨质疏松症的防治及电磁场治疗仪的开发提供理论参考和科学依据。实验结果如下:1.磁场强度筛选结果:强度为0.1m T与1.8 mT的50 Hz正弦交变电磁场明显提高了大鼠的全身骨密度、股骨及椎骨骨密度;血清骨代谢生化指标、骨生物力学性能与骨形态计量学指标对比对照组,也有显着差异。2.磁场频率筛选结果:频率为15 Hz与45 Hz的1.8 mT正弦交变电磁场在力学、骨质量与微结构各项骨相关指标上均显着优越于对照组。综合两次实验结果,45 Hz 1.8 mT的正弦交变电磁场能显着提高生长期大鼠的骨密度,可作为有效防治骨质疏松症的最佳参数之一。

王定琴,王芳,何独英[3](2013)在《低频交变电磁场治疗颅脑损伤疗效观察及康复护理》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颅脑损伤患者应用低频交变电磁场治疗与护理。方法对70例颅脑损伤患者应用低频交变电磁场治疗的疗效进行观察及康复护理。结果患者头痛、头晕、耳鸣症状明显减轻,睡眠时间延长,复发减少,患者思维比较清晰,精神状态改善。结论通过康复护理介入促进了护士寻求具有科学依据的护理实证,指导解决临床护理疑难问题,为患者提供最有效、合理、经济的护理服务,提高了专科护理质量。

石安山[4](2012)在《芒刺负电场对体外肿瘤细胞和实体瘤小鼠作用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论文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以人源性胃癌细胞SGC7901为研究对象。实验采用负高压输出,分别是0kV、2kV、6kV、12kV、18kV、24kV、30kV,对照组(0kV)除了没有电场辐照外,其它条件与实验组相同。各组连续辐照3d,每天30min,时间间隔24h。在电场辐照结束后,均放置于37℃,5%CO2的培养箱中继续培养。第4天,进行MTT检测。第二部分是以40只C57BL/6雌性实体瘤小鼠为研究对象。将40只实体瘤小鼠随机分为A组、B组、C组、D组,每组10只。A组不加任何电场处理,其它条件与实验组相同;B组加18kV电场处理;C组加1.8kV电场处理;D组加18kV电场处理,隔6小时加1.8kV电场处理。实验采用负高压输出,每次电场辐照30min,时间间隔24h,连续处理15d,停止电场处理后继续饲养。第16天,各组随机拉颈牺牲两只实体瘤小鼠,取出皮下肿瘤组织,取一部分肿瘤组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剩余肿瘤组织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凋亡相关P53、bcl-2蛋白的表达,剩余的实体瘤小鼠进行生存期观察。实验结果表明,芒刺负电场作用可以抑制胃癌细胞的增值,6kV和12kV的实验组的抑制效果较好(P<0.05)。经过芒刺负电场作用后,实体瘤小鼠的饮水量和体重均有所增加。芒刺负电场作用可以促进实体肿瘤组织细胞的凋亡,促进实体肿瘤组织细胞凋亡相关的P53、bcl-2蛋白的表达。芒刺负电场可以延长实体瘤小鼠的生存期,提高实体瘤小鼠的生命延长率。

陈青松[5](2011)在《极低频电磁场职业接触控制水平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电力的广泛运用,极低频电磁场无处不在,特别是工业上某些高电压和强电流的特殊要求,使职业环境存在大量的极低频电磁场污染。为控制极低频电磁场的职业健康危害,确定合理的职业接触控制水平尤为重要,本研究通过我国极低频电磁场职业接触现况调查、极低频电磁场健康影响的系统评价以及供电企业极低频磁场作业工人慢性健康影响探讨,最后从符合健康和经济技术可行性两方面考虑,提出符合我国国情的极低频电磁场控制水平,与此同时也回答了我国极低频电磁场职业接触现况、极低频电磁场急慢性健康影响等重要科学问题。具体方法结果如下:第一部分极低频电磁场职业接触现况调查[目的]了解各行业极低频电磁场源及作业环境的污染水平,了解各行业作业工人累计工频磁场接触水平。[方法]本研究以典型抽样的方式选取存在较高极低频电磁场的发电厂、供电企业、汽车制造业电阻焊车间、电力炼钢、部分使用变电站的企业等为研究对象,采用德国PMM8053电磁场测量系统及EHP-50工频电磁场测量探头对极低频电磁场辐射源和作业环境进行定点检测;采用美国EMDEX MATE和EMDEX LITE个体磁场暴露计对部分行业存在极低频磁场的作业岗位进行整个工作班的个体磁场计量,并结合访谈和问卷调查信息,根据作业工人每日接触磁场强度Hday、每年作业天数d和每年标准工作天数d0,d0=220天,计算作业工人年平均年平均日磁场接触水平Hyear。[结果]极低频电场主要存在于电网企业和发电厂的超高压变电站及其输送线路,其电场强度往往超过5kV/m,部分作业点电场强度超过10kV/m。常接触高电场强度的作业工人为电网企业变电送电运行及检修工人,电厂电气点检作业工人。极低频磁场主要存在于汽车制造业的电阻焊作业岗位,其磁场的性质为冲击式,其磁场强度RMS达几百微特斯拉,峰值最高可达10mT以上,其次,电力火车和电力炼钢作业场所也存在较高水平的磁场,电网企业磁场多在100微特斯拉以下,但部分变电站电容器和电抗器可达几百微特斯拉。各级电压变电站及线路运检人员年平均日磁场接触水平Hdayx±s为1.93±1.60μT,最低为0.26 u T,最高为4.92μT。电阻焊作业岗位工频磁场最小均方根值(RMS)为4.0μT,最大RMS值为6470.0μT。其中2个点RMS值低于10μT;28.6%,139个测点RMS值为10~100μT;58.4%,284个测点RMS值为100~500μT;7.4%,36个测点RMS值为100~1000μT;4.9%,24个测点RMS值为1000~5000μT;只有1个测点RMS值超过5000μT。第二部分极低频电磁场健康效应的系统评价[目的]系统评价极低频电磁场的健康影响,寻找健康效应指标。[方法]采用系统评价的方法对极低频电磁场健康影响文献进行分析评价。本研究收集2000-2010年公开发表的有关文献资料,包括极低频电磁场重要的标准和制定依据(WHO、ICNIRP、IEEE、ACGIH、EN等)以及通过PubMed、Medline、HighWire、ScienceDirect、Wiley Online Library、EBSCOHost、OVID、CNKI、万方数据库等搜索引擎收集到的相关中英文文献,本研究按Oxford CASP论文质量的评价标准对不同类型的文献进行评价并评分,保留分数达到和超过及格分数线的文献,并按系统对文献进行综合评估。对每个系统符合Meta分析要求的文献研究(病例对照研究;单组样本量大于100例;研究中控制了主要的混杂因素;发表语种为英语和中文;测量指标为ELF-EMFs与发生危险性的关联指标OR),应用Review Manager 5.1对数据进行Meta分析,计算各文献效应指标,包括OR及95%置信区间。[结果]通过对极低频健康影响文献的系统评价显示,高剂量情况下,体内电流密度达到10mAm-2,极低频电磁场会导致神经肌肉异常兴奋。慢性研究结果表明未绝经组乳腺癌与极低频电磁场暴露相关,而绝经组则为无关。亚组未绝经组4,95%CI=(1.03,1.49),绝经组ORMH=0.94,95%CI=(0.81,1.09)。儿童暴露组白血病发生ORDL=1.19,95%CI=(1.00,1.42),职业暴露组oRDL=1.08,95%CI=(0.82,1.42)。表明两组人群与白血病发生有一定关系,但职业暴露组无统计学差异,而儿童暴露组有统计学意义。第三部分某供电企业极低频电磁场对作业工人慢性健康影响研究[目的]研究工频电磁场对作业工人的慢性健康影响[方法]本研究以某供电局作业工人为研究对象,将在变电站及其线路的运行检修岗位工作1年以上的作业工人为暴露组,以本局内作业岗位不涉及接触高压线或变电站,并在该岗位工作2年以上的生产工人和行政人员为对照组,两组年龄18~60岁且近一周无细菌病毒感染病史、无抗生素用药史。通过个体磁场检测结果计算作业工人累积暴露剂量Hyear,并将暴露组分为Hyear<0.4μT的低剂量暴露组和Hyear≥0.4≥T的高剂量暴露组;通过问卷调查收集作业工人一般情况和遗传病史、吸烟、饮酒等混杂因素情况;通过体格检查,对所有被研究者进行心率、血压、心电图的测定,通过实验室检测,获取白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等18项反应血细胞变化的指标。所有研究对象都是清晨空腹体检,所有调查人员经过统一培训,所有数据通过Epidata3.1进行录入和管理,采用均数、率和构成比描述作业工人一般情况,在控制年龄、性别、吸烟、饮酒及家族遗传史等混杂因素,用logistic回归分析暴露强度与心电异常的关系,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探讨极低频磁场暴露与血细胞变化的关系。[结果]对某电力公司作业工人慢性健康影响的研究显示,将是否有心电图异常作为因变量,将性别、年龄、吸烟情况、饮酒情况、心血管遗传病史和极低频电磁场暴露程度等作为自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性别、年龄、心血管疾病遗传病史及暴露强度是影响心电图的有效因素,极低频电磁场高暴露职业人群患心电图异常的风险比不接触人群高,其OR值为1.35,P值为0.45,有显着统计学差异。对照组男性865人,暴露组男性548人共1413名男性参与了血细胞的检查。经单因素方差分析,男性低暴露组与男性对照组相比,血红蛋白和淋巴细胞计数高于对照组。男性高暴露组与对照组相比,除红细胞分布宽度低于对照组外,白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平均红细胞体积、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淋巴细胞计数、单核细胞计数各值均高于对照组(P<0.05)第四部分100kHz以下电磁场职业接触控制水平[目的]探讨极低频电磁场职业接触控制水平[方法]本研究根据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极低频电磁场健康影响研究结果,探讨极低频电磁场急慢性健康效应阈值,并与第一部分我国极低频电磁场作业环境及个体接触现况进行比较分析,以职业环境存在最广泛的工频电磁场为切入点,确定其合理的安全系数,并根据磁场模型假设和J=πRfσB等式,以及ICNIRP所建立的电场模型,推导出100kHz以下所有频段的电磁场职业接触控制水平。[结果]0.24 u T作为慢性健康影响阈值,经济技术不可行,最终以急性健康效应阈值10mAm-2作为制定限值的依据。通过比较分析,当工频电磁场控制水平分别确定到10kV/m和1mT时,电磁场安全系数为3,按目前的工艺,作业场所95%作业点符合控制水平要求,部分不符合要求的作业场所,可以通过屏蔽、防护等方式进行改进,并达到控制水平以下。最终通过磁场和电场模型,得到0.001~0.82 kHz控制水平电场强度为500/f,磁通密度为50/f;0.82-100 kHz控制水平电场强度为610 Vm-1,磁通密度为3.07x10-2mT.结论我国极低频电磁场接触的关键职业人群是电阻焊作业工人,高压变电送电的运行和检修工人。作业场所工频电场关键控制点在高压及超高压变电站和输送线路;作业场所工频磁场关键控制点在电阻焊作业岗位、变电站未屏蔽的电容器和电抗器、变压器、高电流电缆以及电力火车和电力炼钢熔炉等。体内电流密度达到10mAm-2以上,可能刺激末梢及中枢神经系统,并导致健康危害;绝经前女性乳腺癌、小儿白血病与极低频电磁场接触相关,OR值分别为1.24和1.19;长期接触几μT极低频磁场职业人群心电图异常的风险增加,白细胞、红细胞及血小板等血细胞活性增强。本次研究所提出的控制水平,电场强度与ICNIRP的限值相当,磁通密度与日本和ACGIH限值相当,密切关注了作业工人的健康,同时也考虑了我国广泛使用极低频电磁场之实际。

刘光华[6](2011)在《高压电位促进骨折愈合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高压电位治疗对大鼠骨折愈合的影响;探讨高压电位促进骨折愈合的具体机制,为临床开展高压电位治疗仪治疗骨折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3月龄,体重250-300g的S-D雄性大鼠48只,在无菌条件下,制作近端胫骨横形缺损性骨折动物模型。取造模成功的41只大鼠,随机分为两组,其中实验组21只、对照组20只,术后第2天起,实验组给予高压电位治疗(白寿Healthtron交流高压电位治疗仪,电压30kV,电流小于0.5mA,频率50Hz),对照组给予假刺激,均每日一次,每次30分钟。干预前两组组内再随机分成7d、14d、21d、28d四个亚组,每个亚组5只大鼠(其中实验组14d亚组有6只),分别于术后7d、14d、21d、28d,每组取相应亚组大鼠腹腔注射麻醉后心脏采血2ml,静置离心后留取血清,采用双抗体夹心法测定血清骨钙素及骨性碱性磷酸酶含量。心脏注射空气法将大鼠处死,取术侧整根胫骨(含腓骨),剔除软组织后在双能X线骨密度测定仪(DEXA)上测定骨折处骨痂骨密度值。随后,截取含骨折部位在内的胫骨段1cm,中性福尔马林液中固定24h,然后置于脱钙液中进行充分脱钙,脱钙后的标本经酒精逐级脱水、透明、浸蜡后石蜡包埋,5μm厚作连续切片,然后分别进行常规组织学及Ⅰ、Ⅱ型胶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结果]1.骨密度结果显示实验组大鼠在术后14d、28d骨折部位骨密度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2.血清学检测结果显示:术后14d、21d、28d实验组大鼠血清骨钙素含量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14d、28d实验组大鼠血清骨性碱性磷酸酶含量也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3.HE染色显示,术后7d实验组的血肿机化、吸收出现早,成软骨细胞、成骨细胞提早出现而且数量多;术后14d、21d实验组膜内成骨及软骨内成骨明显快于对照组,尤其是软骨内成骨过程;术后28d时,实验组骨小梁大部分已经融合,软骨岛完全消失,而对照组骨小梁尚未完成融合,中间残存多个软骨岛。4.免疫组化结果显示:实验组在7d、14d时Ⅱ型胶原的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在7d时Ⅰ型胶原的表达也高于对照组。[结论]1.在血肿机化期,高压电位可以促进血肿的机化及吸收,使骨痂形成时间提前。2.在原始骨痂形成期,高压电位通过促进骨祖细胞以及间充质细胞增殖分化;促进成骨细胞增殖、成熟并分泌细胞外基质;促进软骨细胞增殖、成熟并分泌细胞外基质;促进矿化等最终加速骨痂的形成。3.在骨痂改建期,高压电位通过促进梁小骨成熟及融合加速骨痂的改建。4.高压电位促进骨折愈合的效应,为临床开展高压电位治疗骨折提供了理论依据。

黄志东,顾承志,黄怀宇,戴杰[7](2010)在《交变电磁场治疗对脑卒中患者睡眠障碍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观察脑卒中偏瘫患者应用交变电磁场治疗对睡眠障碍的影响。方法将84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2例。对照组进行常规药物治疗和康复训练,治疗组在常规药物治疗和康复训练外,再加用交变电磁场治疗。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调查表(PSQI)对患者进行睡眠质量调查,并应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1月由专人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后两组PSQI、NIHSS评分较治疗前改善(P<0.01),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交变电磁场治疗有助于改善睡眠质量,调节生理状态,促进急性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恢复。

程晶[8](2010)在《半导体激光联合高压电位对糖尿病大鼠血管病变作用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研究半导体激光和高压静电场治疗对糖尿病大鼠血糖、胰岛素和内皮素等的影响。方法选择健康雄性Wistar大鼠5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A组)8只和糖尿病模型组42只。大鼠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建立糖尿病动物模型后,随机分为糖尿病对照组(B组)、半导体激光治疗组(C组)、高压静电场治疗组(D组)、高压静电场和半导体激光混合治疗组(E组)4组。各组给予相应的治疗。实验40天后,取大鼠的血和肾组织标本,检测大鼠的血糖、胰岛素和内皮素和肾脏的病理改变。结果B组血糖和内皮素含量提高,胰岛素水平下降,小血管的内皮增厚,较A组差异有显着性。半导体激光治疗和混合治疗后其血糖和内皮素含量下降,胰岛素水平提高,较B组差异有显着性。高压静电场治疗对大鼠差异无显着性。结论在链脲佐菌素诱导的糖尿病大鼠体内存在着血糖、胰岛素和内皮素严重失调,半导体激光和混合治疗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景军[9](2008)在《基于传统中医针灸理论的脑血管疾病物理治疗系统研究》文中认为急性脑血管疾病或卒中(中医又称中风)是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具有高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的特点。现代医学对脑血管疾病尚无明确高效的治疗方法,临床上许多治疗带有经验性、试验性。研究表明,综合采用内科、外科和物理治疗等多种方法,中西医结合是治疗脑血管疾病的最佳选择。中医针灸治疗中风病有几千年历史,疗效确切,费用低廉正被世界上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因此,研究基于中医针灸理论的物理医疗仪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以中医针灸治疗中风病的理论和经验为基础,研究基于传统中医针刺手法和艾灸疗法工程复现的中风病物理治疗系统。主要内容有:采用虚拟仪器技术,基于PC平台,设计以醒脑开窍法和头区刺激治疗理论为医学基础的以电针补泻、光灸补泻为核心技术、带有智能仪器特征和专家知识帮助功能的脑血管疾病物理治疗系统。仪器系统中电针的关键技术研究。通过对传统中医针刺补泻手法和补泻实质的研究,对针刺补泻手法进行特征提取,研究基于符号化测量理论思想的针刺手法特征域向工程域映射的仿传统针刺补泻手法的电针补泻针法信号设计与实现方法。研究基于模糊分区和混沌序列调制解决电刺激耐受性问题的方法与实现。仪器系统中光灸的关键技术研究。基于色温原理的间接测量和采用自建系统研究传统中医艾灸热辐射光谱特性和200-15000nm波段热辐射能量分布。研究采用卤钨灯加滤光片实现传统艾灸热辐射光谱工程复现和根据人体动态深层刺激理论的光灸补、泻方法。文中还对本系统采用的贴片电极作用下电刺激皮肤模型的建立与仿真进行了研究,从理论上初步说明贴片电极电针实现动态深层刺激的科学性。最后,通过动物和人体实验验证本文设计的系统用电针和光灸模拟传统中医针灸补泻效应的可行性,从而为脑血管疾病的治疗提供疗效的保证。

朱淑霞[10](2005)在《电磁场对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诱导分化为心肌样细胞影响的研究》文中认为背景与目的各种病因造成心肌组织不可逆损伤均可导致心肌细胞数量的减少、心肌丢失。成年心肌再生能力差,坏死心肌无法通过自身的增殖、分化进行修复,丢失的心肌被瘢痕组织替代,造成心脏重构、心功能下降,最终导致慢性心力衰竭的发生。成体心肌细胞的再生是医学界急待解决的难题之一。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nsenchymal stem cell,MSCs)所具有的多能分化特性为心肌细胞再生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方向和思路。骨髓中MSCs 的含量非常少,必需在体外分离纯化、培养扩增才能满足要求,而如何获得大量纯化的MSCs 则成为临床利用这些细胞治疗疾病的前提。1999 年Makino 等首次体外给予3μmol/ L 的5-氮胞苷(5-Azacytidine, 5-aza)诱导MSCs 定向分化心肌样细胞获得成功,开创了MSCs 体外诱导分化心肌样细胞研究的先河。但仍然存在着诱导出功能性心肌样细胞的重复性差、诱导比率低、诱导条件不成熟等问题。已有研究证实,脉冲电磁场(pulsed electromagnetic fields, PEMFs)可以促进MSCs 向成骨方向分化。但其对MSCs 向心肌样细胞分化有无影响尚不清楚。因此本研究拟在用5-aza 体外诱导MSCs 分化为心肌样细胞的基础上,探讨电磁场对MSCs的增殖及向心肌样细胞分化的影响。方法1. 通过对比不同鼠龄、不同纯化方法对大鼠MSCs 集落形成和生长特性的影响,筛选大鼠MSCs 分离、培养的条件,选取CD44、CD105 细胞免疫组化方法对大鼠MSCs进行初步鉴定。2. 取第三代大鼠MSCs 随机分A、B、C 为三组,分别加入5μmol/L、10μmol/L 和20μmol/L 的5-aza;每组分别孵育12h、24h 和48h,继续培养28d。相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变化以及电境观察诱导前后超微结构变化,细胞免疫化学染色检测α-肌动蛋白(α-actin)和心肌肌钙蛋白T(cardiac troponinT ,cTnT) 表达,并通过Western 印迹法对细胞cTnT 进行半定量分析。3. 50Hz 的PEMFs 干预5-aza 诱导7d 后的大鼠MSCs,0.5mT、1 mT 和5 mT 三种感应强度分别为A、B、C 三组,各组根据暴露时间10min/d、20min/d、30min/d 及60min/d 又分1、2、3、4 亚组,作用4 d 后采用MTT 法测定细胞增殖变化,作用14d

二、高压交变电磁场对心脑血管疾病康复的临床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压交变电磁场对心脑血管疾病康复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脑功能治疗仪与高压氧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状态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1.2方法
    1.3观察指标
    1.4指标评分标准
    1.5效果评价[2]
    1.6满意度评价
    1.7统计学分析
2.结果
    2.1治疗效果
    2.2观察指标比较
    2.3满意度比较
3.讨论

(2)不同频率正弦电磁场对生长期大鼠峰值骨量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写词表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骨质疏松症的研究进展
        1.1.1 骨质疏松症的分类
        1.1.2 骨质疏松症的危害性
        1.1.3 骨质疏松症的发病机制
        1.1.3.1 内分泌因素
        1.1.3.2 营养因素
        1.1.3.3 废用因素
        1.1.3.4 遗传因素
        1.1.4 骨质疏松症的治疗现状
    1.2 电磁场治疗骨质疏松症的研究进展
        1.2.1 电磁场的生物效应
        1.2.2 低频电磁场对骨质疏松动物的影响研究
        1.2.3 电磁场治疗骨质疏松症的细胞机理研究
        1.2.4 电磁场作用于骨质疏松症患者的临床研究
    1.3 峰值骨量和骨质疏松症
第2章 不同强度不同强度正弦交变电磁场对生长期大鼠峰值骨量的影响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实验仪器与材料
        2.1.2 电磁场发生设备
        2.1.3 实验动物的分组与处理
        2.1.4 骨密度检测
        2.1.5 骨生物力学试验
        2.1.6 血清生化指标检测
        2.1.7 骨形态计量学分析
        2.1.8 统计学方法
    2.2 结果
        2.2.1 大鼠体重及精神状况
        2.2.2 骨密度检测结果
        2.2.3 股骨三点弯曲试验结果
        2.2.4 血清生化指标检测结果
        2.2.5 双荧光间距的量化分析
        2.2.6 不同强度电磁场对大鼠骨形态计量指标的影响
    2.3 讨论
第3章 1.8mT不同频率正弦交变电磁场对生长期大鼠骨密度的影响及机理探究
    3.1 实验仪器与材料
    3.2 实验方法
        3.2.1 实验大鼠的分组与磁场处理
        3.2.2 骨密度检测
        3.2.3 股骨长度、直径及内、外两髁外侧间距测定
        3.2.4 骨生物力学试验
        3.2.5 脏器固定并做病理切片
        3.2.6 血常规分析与血清骨生化指标检测
        3.2.7 胫骨骨组织形态分析
        3.2.8 Micro-CT成像分析
        3.2.9 脱钙骨组织的HE染色
        3.2.10 统计学分析
    3.3 结果
        3.3.1 大鼠体重及精神状态
        3.3.2 骨密度检测结果
        3.3.3 各组大鼠的股骨规格结果
        3.3.4 骨生物力学性能结果
        3.3.5 脏器系数及病理观察
        3.3.6 血常规结果与血清骨生化指标含量测定
        3.3.7 双荧光间距结果
        3.3.8 Micro-CT成像结果比较
        3.3.9 股骨脱钙后的HE染色观察
    3.4 讨论
第4章 结论与展望
    4.1 结论
    4.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3)低频交变电磁场治疗颅脑损伤疗效观察及康复护理(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诊断标准
    1.3治疗方法
    1.4 疗效标准
    1.5 疗效观察
        1.5.1 观察时间
        1.5.2 观察指标
    1.6 康复护理
        1.6.1 全身评估
        1.6.2 护理问题
        1.6.2. 1 营养失调
        1.6.2. 2 抑郁、焦虑
        1.6.2. 3 脑组织灌注量改变
        1.6.2. 4 调节颅内压能力下降[4]
        1.6.2. 5 知识缺乏
        1.6.3 护理措施
        1.6.3. 1 抑郁护理措施
        1.6.3. 2 焦虑护理措施
        1.6.3. 3 心理护理
2 结果
3 讨论

(4)芒刺负电场对体外肿瘤细胞和实体瘤小鼠作用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引言
    1 电磁场生物效应的研究进展
        1.1 电磁场对种子生长的影响
        1.2 电磁场在食品保鲜方面的应用
        1.3 电磁场在农业方面的应用
        1.4 电磁场对细胞增殖的影响
        1.5 电磁场对抑制肿瘤方面的进展
        1.6 电磁场在生命康复治疗方面的影响
        1.7 电磁场的生物学热效应和非热效应的研究进展
    2 本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一章 芒刺负电场对体外肿瘤细胞作用的实验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主要试剂及器材
        1.2 细胞培养
        1.3 电场装置
        1.4 处理条件
        1.5 MTT 检测细胞增殖抑制率
        1.6 数据处理
        1.7 统计学分析
    2 实验结果
    3 实验讨论
第二章 芒刺负电场对实体瘤小鼠作用的实验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主要试剂及仪器
        1.2 细胞培养
        1.3 动物模型建立
        1.4 电场装置
        1.5 饮食量、体重及肿瘤体积监测
        1.6 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率
        1.7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
        1.8 生存期监测
        1.9 统计学分析
    2 实验结果
        2.1 肉眼观察实体瘤小鼠变化
        2.2 饮食量监测结果
        2.3 体重监测结果
        2.4 抑瘤监测结果
        2.5 流式细胞仪检测凋亡率结果
        2.6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结果
        2.7 生存期监测结果
        2.8 生存曲线比较分析
    3 实验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5)极低频电磁场职业接触控制水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写中英文对照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技术路线
第一部分 极低频电磁场职业接触现况调查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三、结果
    四、讨论
    五、结论
第二部分 极低频电磁场健康效应的系统评价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三、结果
    四、小结
第三部分 供电企业极低频磁场作业工人慢性健康影响研究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结果
    四、讨论
    五、结论
第四部分 100kHz以下电磁场职业接触控制水平
    一、健康影响阈水平的探讨
    二、电磁场与体内电流密度的推导方法
    三、安全系数及限值的确立
    四、100kHz以下电磁场职业接触控制水平
    五、讨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1 极低频电磁场健康影响文献系统评价评分标准
附录2 博士期间参与的课题、发表的论文及参编的标准
致谢

(6)高压电位促进骨折愈合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目的
实验材料
技术路线图
实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临床意义
创新点、不足之处及展望
附图
参考文献
致谢
综述
    参考文献

(8)半导体激光联合高压电位对糖尿病大鼠血管病变作用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文献综述
    一.现代医学对糖尿病血管病变的认识
        1. 流行病学研究
        2. 糖尿病血管病变的发病机制
        2.1 多元醇通路活跃
        2.2 蛋白激酶 C(PKC)激活
        2.3 蛋白质非酶糖基化
        2.4 氧化应激增强
        2.5 内皮细胞损伤
        3. 糖尿病血管病变的药物治疗
        3.1 现有的控制血糖药物
        3.2 DA 的治疗药物
        3.3 治疗 DA 的中药药理研究
    二.物理因子治疗在糖尿病血管病变中的应用
        1. 氦氖激光
        2. 半导体激光
        3. 高压静电场
        4. 毫米波
        5. 超短波
实验研究
    一.实验目的
    二.实验材料
    三.实验方法
        1. 柠檬酸缓冲液的配制
        2. 造模药物STZ的配制
        3. 糖尿病模型大鼠的制备
        4. 分组及治疗干预
        5. 检测指标及方法
        6. 统计学分析
    四.实验结果
        1. 糖尿病模型造模情况
        2. 糖尿病模型大鼠一般状态观察
        3. 物理因子治疗对糖尿病大鼠体重和血糖的影响
        4. 物理因子治疗对糖尿病大鼠胰岛素和内皮素的影响
        5. 各组实验动物的肾脏组织病理改变观察
讨论
    一、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二、实验研究
        1.S TZ 糖尿病大鼠模型研究
        2. 物理因子治疗对糖尿病大鼠的治疗作用研究
        3. 物理因子治疗对糖尿病大鼠肾组织病理改变的影响
    四、总结及展望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图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个人简历

(9)基于传统中医针灸理论的脑血管疾病物理治疗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2.1 脑血管疾病物理治疗仪器
        1.2.2 传统针灸疗法治疗脑血管疾病
        1.2.3 电针疗法
        1.2.4 艾灸治疗与灸疗仪器
        1.2.5 基于PC 平台的虚拟仪器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论文的组织安排
        1.3.1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1.3.2 论文的组织安排
第2章 脑血管疾病物理治疗系统的中医学基础
    2.1 传统中医对中风病的认识
    2.2 中医针灸治疗中风病的机制研究
        2.2.1 临床研究
         2.2.2 动物实验研究
        2.2.3 中风病发病机制的建模和仿真研究
    2.3 中医针灸治疗中风病影响疗效的要素分析
        2.3.1 影响针刺疗效的要素
        2.3.2 影响艾灸疗法疗效的要素
    2.4 醒脑开窍针刺法
    2.5 头区刺激疗法
        2.5.1 头区刺激疗法概述
        2.5.2 头区刺激疗法的应用
    2.6 动态深层刺激理论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PC 平台的脑血管疾病物理治疗系统设计
    3.1 系统的总体设计
        3.1.1 系统的功能分析
        3.1.2 系统的组成和工作原理
    3.2 硬件设计和安全性考虑
        3.2.1 USB7333 多功能接口模块
        3.2.2 输出模块的硬件设计
    3.3 系统的软件设计
        3.3.1 虚拟仪器面板设计
        3.3.2 专家诊断帮助系统
    3.4 系统的可扩充性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模拟传统中医针刺手法的电针针法研究
    4.1 中医针刺补泻手法及特征提取
        4.1.1 针刺手法概论
        4.1.2 针刺补泻手法
        4.1.3 提插补泻法的特征分析
        4.1.4 提插动作分解与补泻的关系
    4.2 基于符号化测量理论的电针补泻针法
        4.2.1 符号化测量的概念及一般化模型
        4.2.2 符号化表示原理
        4.2.3 基于符号映射原理的电针针法的产生方法
    4.3 基于模糊划分和混沌处理的电针补泻针法
        4.3.1 电针耐受的研究
        4.3.2 电针信号模糊划分的研究
        4.3.3 电针信号混沌处理的研究
    4.4 电刺激皮肤建模与仿真研究
        4.4.1 简化的皮肤模型及研究方法
        4.4.2 皮肤电刺激模型的建立
        4.4.3 仿真研究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艾灸热辐射光谱特性与光灸仪器
    5.1 艾灸疗效机制的认识
        5.1.1 艾的化学成分及燃烧生成物
        5.1.2 灸疗作用机制的认识
        5.1.3 艾灸的红外光效应
    5.2 传统中医艾灸热辐射光谱的测试研究
        5.2.1 基于色温测量原理的艾灸光谱特性研究
        5.2.2 艾灸热辐射光谱的直接测量
        5.2.3 艾灸热辐射光谱的能量分布
    5.3 传统中医艾灸热辐射光谱的工程复现
        5.3.1 用于艾灸光谱工程复现的电子灸发光器的整体设计
        5.3.2 发光器的反射罩的设计
        5.3.3 滤光片的选择
        5.3.4 发光器的光谱测试
    5.4 传统灸疗补泻
        5.4.1 传统灸疗补泻概述
        5.4.2 灸疗补泻的工程实现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实验研究
    6.1 电针补泻对人体温度影响的研究
        6.1.1 实验过程和方法
        6.1.2 实验结果与分析
        6.1.3 温度作为补泻效应的理论依据
    6.2 艾灸和光灸对家兔皮肤组织的热透效果对比实验
        6.2.1 实验目的
        6.2.2 材料和方法
        6.2.3 观察指标与结果
        6.2.4 分析与结论
    6.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10)电磁场对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诱导分化为心肌样细胞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写一览表
英文摘要
中文摘要
论文正文 电磁场对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诱导分化为心肌样细胞影响的研究
    前言
    第一部分 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培养和鉴定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照片
    第二部分 体外5-氮胞苷诱导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心肌细胞样细胞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照片
    第三部分 电磁场对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诱导分化为心肌样细胞的影响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全文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一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诱导分化心肌样细胞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二 电磁场对心血管系统的生物效应及其机制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文章

四、高压交变电磁场对心脑血管疾病康复的临床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脑功能治疗仪与高压氧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状态的疗效观察[J]. 崔瑛,张晓东.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 2021(18)
  • [2]不同频率正弦电磁场对生长期大鼠峰值骨量的影响研究[D]. 周延峰. 兰州理工大学, 2017(02)
  • [3]低频交变电磁场治疗颅脑损伤疗效观察及康复护理[J]. 王定琴,王芳,何独英. 现代医药卫生, 2013(09)
  • [4]芒刺负电场对体外肿瘤细胞和实体瘤小鼠作用的实验研究[D]. 石安山. 东北师范大学, 2012(05)
  • [5]极低频电磁场职业接触控制水平研究[D]. 陈青松.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11(02)
  • [6]高压电位促进骨折愈合的实验研究[D]. 刘光华. 复旦大学, 2011(03)
  • [7]交变电磁场治疗对脑卒中患者睡眠障碍的影响[J]. 黄志东,顾承志,黄怀宇,戴杰. 中华全科医学, 2010(06)
  • [8]半导体激光联合高压电位对糖尿病大鼠血管病变作用机理研究[D]. 程晶.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10(06)
  • [9]基于传统中医针灸理论的脑血管疾病物理治疗系统研究[D]. 景军. 燕山大学, 2008(04)
  • [10]电磁场对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诱导分化为心肌样细胞影响的研究[D]. 朱淑霞. 第三军医大学, 2005(01)


电磁理论论文 磁场强度论文 高压电论文 健康论文 科普论文

上一篇:深化改革加强管理加快发展努力开创农电工作新局面
下一篇:二甲基甲酰胺产品pH值测定问题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