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香年[1](2019)在《论护理不安全因素及管理对策》文中指出本文着眼于护理不安全因素及管理对策问题展开探讨,作者结合个人在这方面的一些实践工作经验提出几点思考,希望借阅者提出宝贵意见。
熊妍哲[2](2019)在《护理专硕临床指导教师核心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文中认为目的:本研究基于当前我国专业学位硕士临床指导教师核心能力的现状和需求,以核心能力分类理论、胜任力模型为理论指导,构建了系统、科学的护理专硕临床指导教师核心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为今后培养、遴选、考核、委任护理专业学位硕士临床指导教师提供重要的参考标准,从而促进指导教师师资队伍整体素质的提升,提高护理专业学位硕士的教学质量。方法:本研究首先运用文献回顾法阐述了护理临床指导教师核心能力的国内外研究进展,论证了构建我国专业硕士临床指导老师核心能力指标体系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在此基础上,2018年4月-6月,对护理及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临床指导教师、护理临床教学负责人、护理专业研究生进行面对面半结构式访谈,初步构建护理专业学位硕士临床指导教师核心能力指标体系的基本框架;然后,运用德尔菲法开展了两轮专家咨询,并应用Excel2010、SPSS 21.0统计软件计算专家意见的积极系数、权威程度及协调程度,检验咨询专家的代表性与可靠性,最终形成了护理专硕临床指导教师核心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确立了各项指标的权重系数,并通过计算克朗巴哈系数进行了指标体系的信度检验,最后,对指标体系各条目的具体内容进行了讨论分析。结果:(1)通过对护理及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临床指导教师、护理临床教学负责人、护理专业研究生共12名人员的访谈,初步形成护理专业学位硕士临床指导教师核心能力指标体系的基本框架。(2)通过德尔菲法构建护理专硕临床指导教师核心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共确定6项一级指标(专业能力、教学能力、科研能力、管理能力、发展能力和道德能力),21项二级指标和63项三级指标。(3)两轮专家咨询问卷的有效回收率分别为94%、100%,说明专家对本研究的积极性较高;专家权威系数为0.895,表明专家具有较高的权威性,咨询结果可靠性较高;第二轮专家咨询的协调系数为0.151,P值<0.01,说明专家对全部指标评判意见的协调程度较好。(4)基于层次分析法确定各级指标的权重系数,其中6项一级指标的权重系数分别是0.3179、0.1635、0.2358、0.08999、0.0714、0.1213,对各指标进行一致性检验,CR值在0.00-0.046之间,均<0.10,说明本研究的判断矩阵具有合理的一致性,各指标权重系数符合逻辑。(5)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的信度以克朗巴哈系数表示,一级指标的克朗巴哈系数为0.649,二级指标的克朗巴哈系数在0.5650.950之间,三级指标的克朗巴哈系数在0.6570.936之间,均达到中等、高等信度,说明该评价指标体系具有较好的信度。结论:本研究联合采用质性访谈和德尔菲专家咨询的研究方法,确立了科学合理的护理专硕临床指导教师核心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并确定了各指标的权重系数,可以作为护理专业今后培养、遴选、考核、任用专业学位硕士临床指导教师的参考依据,也可以作为政府部门制订专硕临床指导教师准入认证、规范培训等相关政策的依据。
徐梦[3](2016)在《护理文书书写质量研究 ——以哈尔滨市10家综合医院为例》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医学科学的飞速发展,卫生事业的深化改革,执业医师法的颁布,对病案的真实性、规范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病案质量是医院的生命线,它在医院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具有法律性,在医疗纠纷中是医院最好的举证材料之一。护理文书作为病案中重要的一部分,是护理人员最珍贵的原始资料,是诊疗疾病的首要资料之一,也是医学科学的档案资料。它能客观、完整、连续地记录病人的病情变化及诊疗经过,为今后教学、科研、医疗纠纷、医院的管理提供最可靠的依据。它有效地维护医患之间的合法权益。因此,护理文书质量也直接关系到患者的诊疗质量与安全,关系到医疗诉讼法律证据的完整性与真实性。本研究通过对哈尔滨市10家综合医院护理文书质量现状调查,找出护理文书质量存在的问题及产生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对策,其研究结果可为医院护理文书质量的可持续改进提供有价值的借鉴。运用整群分层抽样的方法,在哈尔滨市辖区内随机抽取二、三级综合医院各5家,以每家医院的普通外科、心内科护理文书作为研究对象,调查2015年3月至2015年9月,共计六个月的护理文书909份,其中三级医院外科262份、内科265份,二级医院外科178份、内科204份。采用文献法、现场问卷调查与个人深入访谈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现状研究。全部资料运用Epidata录入,采用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所用的统计分析方法主要有:描述性统计分析、x2检验。目标医院护理文书质量评价结果显示:三级医院外科、内科护理文书平均分分别为97.20、97.26;二级医院外科、内科护理文书平均分分别为97.64、98.22。经卡方检验,内科护理文书质量,二级医院好于三级医院;外科护理文书质量两级医院没有统计学差异。护理文书各构成部分的书写质量、危重护理记录单为最好。目标医院护理文书质量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刮、粘、涂现象,日期填写错误、内容记录不完整、字迹潦草、血压体重动态变化记录错误。哈尔滨市综合医院护理文书总体质量良好;护理文书各构成部分不同的程度上存在质量上的问题,而这些质量上的缺陷主要是由于相关护理人员数量不够、法律的意识淡漠、责任心不强,护理人员专业素质、文化素质有待提高,医护交流不足、行政监管不够而产生的。合理配置护理人力资源;强化护理人员的法律意识、责任意识;通过培训,提高护理人员综合素质;在保证护理文书应尽内容的前提下,可尝试设计更加科学、简洁、人性化的护理文书格式;加强医护沟通;通过强化监督管理、进行奖励以及惩罚等不同的措施,提升护理文书的相对质量。
闾秋燕,魏军[4](2013)在《浅谈护理实习生的临床带教》文中研究指明护理实习生的临床实践对护生的职业发展非常重要,结合临床带教的经验总结应注重带教老师的选拔;拟定教学计划,按计划、目标实施带教;带教中贯穿护理安全教育,提高法律意识;强化职业道德教育,树立正确的专业价值观;培养护生的语言表达和沟通能力;正确处理教与学的双评关系,提高临床教学等方面提高带教水平
郑磊[5](2012)在《探析医院护理安全的常见问题和应对措施》文中认为加强医院的护理安全管理,努力提高护理服务质量,将非常有利于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目前医院常见的护理安全问题是医护管理者护理安全意识淡薄和护士的责任心不强以及患者的不配合治疗和护理等。解决当前护患安全问题的应对措施是加强护理核心制度的学习、增强工作责任心、努力提高护士的业务素质和技术水平和加强高危患者的安全管理。
向莉,尹竹芳[6](2012)在《精神科护士工作初期潜在的护理安全问题与对策》文中研究指明新来的护士为护理差错易发的危险期[1](这里的新来指的是刚毕业新参加工作和新调入、以前未从事过精神科专业的护理工作者)。精神疾病患者是一群特殊的群体,在发病期,其生活自理能力、辨认控制能力、自制力等削弱、低下甚至没有。由于受精神症状影响,患者对自身身体不适缺乏主诉,部分可呈精神运动性兴奋或抑制,严重者可有自伤、自杀、伤人、毁物等行为。护士初涉精神科,在法律意
周海英,施亚[7](2012)在《浅谈社区家庭输液实行告知书的必要性》文中提出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家庭输液已经成为社区医疗护理中的主要工作之一。由以前护士和患者的单向护理模式转换为现在的护士和患者的互动模式,虽然它的出现拉近了医患关系但是也存在诸多弊端,如家庭环境与医院环境之间的不同,应急能力不如医院强等。家庭输液存在种种安全隐患,此时实行家庭输液告知书在家庭输液领域应用是非常有必要的,其作用可以维护护患之间的合法权益,规范了护理工作人员的操作行为,增强了护理人员的责任心等优点,使得患者及其家属在医疗服务需求上得到了极大的满足,减少避免了不少家庭输液的安全隐患及医疗纠纷。
胡俊霞[8](2012)在《中职教育护生业务技能与法律素养的双培养》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社区卫生服务行业的繁荣加剧了与我国专业护生人才短缺的矛盾,而中职教育在解决这一难题的同时对护生的法律素养又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从中职教育三年的教学实际出发,从文件规范书写、医嘱正确判断、工作态度认知、护患沟通掌握等业务技能培养的同时,见缝插针、相互促进,强化护生业务技能与法律素养的双培养,以满足社会的需要。
唐红梅[9](2012)在《促进护理教育发展的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护理是一门“以人的健康服务”为主的专业,随着医学模式转变、健康观念的更新、疾病谱的变化、卫生保健体制革新,特别是经济全球化发展,我国护士队伍从以中专为主体转向中专、大专、本科多层次教育的方向发展。然而,现存护理教育4个培养层次(即,中职、高职、本科、研究生)之间尚未实现无缝衔接的教育体系,由于培养目的、课程设置等原因,高职专科毕业生通过考试、职业资格准入等的学习上升路径被阻断,高职专科护理教育成为终结性教育。这不.仅阻碍了我国护理教育人才培养的效率,造成了重复性培养的资源浪费,也不利于集约行业及教育资源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年)》提出,到2015年,全国注册护士总数达到286万,每千人口注册护士数为2.07。全国护士队伍中,大专以上学历护士应当不低于60%。但是,护理人员职业流动性大、护理队伍结构层次参差不齐、护理教育培养目标单一课程设置不科学合理等问题的存在阻碍了护理教育可持续性发展。对已有的研究进行梳理发现,从护理教育体系角度进行实证研究,并给出策略指导的文章十分有限。为了科学合理地对护理教育发展给出政策性、策略性指导,并保证护理教育实施的质量和效率,需要认真调查、分析、研究和解决护理岗位人才需求和护理教育之间的矛盾,把他们转换成有力的支持力量。本研究以我国护理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为基点进行系统研究,通过国内外护理教育制度和模式比较;了解典型区域护理队伍现状和人才培养需求;分析我国护理教育层次体系、规模与质量、教育教学改革中存在的差距和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形成促进护理教育可持续发展和专业人才培养的策略思路。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1、阐述健康的内涵和社会价值、界定护理的概念、护士角色定位和护理教育的起源、探讨了护理教育的特征。2、护理教育发展相关政策的出台是保证我国护理发展的制度基础。在一系列政策制度的保障下,学者开始关注护理教育的科学性发展,对现有护理教育研究进行了分类归纳。3、借鉴美、英、日、澳四国护理教育发展经验,从培养目标、教育制度、课程改革和质量监督四个环节出发,对护理教育发展进程进行剖析,并探讨了四国护理教育发展的共同趋势。4、选取全国东中西部20个省市37所开办高职护理专业的院校以及相对应300家教学医院,分别进行护理专业人才需求调研和护理专业教学现状调研,以便为我国护理教育改革提供事实依据。5、从护理教育层次体系、人才培养与需求适应机制和构建贯通课程体系等三个维度对我国护理教育的改革形成标本兼治之策。本研究主要取得了以下成果:1、生物-心理-社会的医学模式下,护理不再是单纯的疾病护理,而是转向“整体人”,涵盖人的生理、心理、社会等各方面的健康需求,护士的角色也相应地从护理的实施者,拓展为教育者、咨询者、健康生活方式的倡导者等。护理模式转变可以促进护理人员职业发展、实现护理教育自身发展、落实“健康中国2020”战略目标。2、医疗改革过程中,护理专业发展的相关政策、法律法规的进一步健全(涉及医疗机构管理、妇幼与社区、医院感染管理、突发卫生事件应急等),给护理教育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同时从国家层面上指明了护理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以及发展方向。而有关护理教育的研究内容也有所拓宽,如护理法律、护理人才培养目标、师资培养,各热点领域的研究视角更加贴近教育教学改革的实际操作层面,更加有利促进护理教育体系的建立。3、尽管美、英、日、澳四个国家护理教育发展各具特色,但均形成了完善的护理人才培养体系,并且各层次之间的无缝衔接成为其发展的共同趋势。培养目标多元化、教育制度体系化、课程改革市场化和质量监督健全化等共同构筑了西方护理教育可持续发展模式。4、分析调研数据发现,我国护理教育与专业人才需求存在差距:护理教学尚无统一规范;培养规模大、质量不高;各层次护理教育的培养目标比较单一;课程设置偏重学科性质与岗位细化不符;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地位受到忽视;缺乏科学评价教学质量的标准和体系。5、为实现“三层多元”的护理教育体系,使护理教育真正成为一种职业类型教育,而非学历终结教育,论文提出了“建立以护理程序为主线、实施全面整体护理为教学标准、相互衔接可持续发展的护理教育层次结构体系。既有高端学术型教育、中间层次技术型教育,还有基础实用型教育,配合各种人文素质培养和在职继续教育,以培养护理行业的决策层、管理者和实施人”的策略思路,并列举了相应的措施:①治标之策:科学制定护理教育“十二五”规划,明确护理专业层次性培养目标,对接岗位任务设置护理课程,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建立护理教育质量评价体系;②标本兼治之策:建立健全人才培养与需求的动态适应机制,完善体现终身教育理念的护理职业教育体系,优化院校有效衔接合作育人的管理体制,参照国际理念制定中国护理教育标准,积极营造促进护理教育持续发展的社会环境。
罗志珍,陈红[10](2012)在《临床带教护生的对策》文中提出目的提高临床护理带教质量,对培养实用型护理人才有重要意义。方法本文以护生到科室制定计划开始,加强护生自身素质、法律意识、沟通能力、动手能力的培养和教育。结果通过对护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使护生成为一名高水平的护理人才。结论规范临床护理带教管理,培养新形势下的护理人才。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0 引言 |
| 1 护理不安全因素对护理管理的影响 |
| 1.1 质量监控管理因素。 |
| 1.2 技术因素。 |
| 1.3 人为因素。 |
| 1.4 工作责任心。 |
| 2 加强护理不安全因素管理的措施与建议 |
| 2.1 建立统一和完善护理安全质量管理。 |
| 2.2 重视安全教育,提高全体护理人员的安全意识。 |
| 2.3 增强法制观念,依法管理。 |
| 2.4 重视专业理论与技能操作的培训。 |
| 2.5 加强监督检查。 |
| 2.6 强化法律知识教育,提高护士安全意识。 |
| 3 结论 |
| 致谢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1.绪论 |
| 1.1 研究背景和目的 |
| 1.2 概念界定 |
| 1.3 研究意义 |
| 1.4 国内外研究进展 |
| 1.5 研究内容及方法 |
| 1.6 技术路线 |
| 2.指标体系初步框架的拟定 |
| 2.1 组建课题讨论小组 |
| 2.2 核心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
| 2.3 构建核心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理论基础 |
| 2.4 开展护理专硕临床指导教师核心能力的访谈工作 |
| 2.5 初步拟定指标体系的基本框架 |
| 3.指标体系专家咨询与确立 |
| 3.1 德尔菲专家咨询法实施过程 |
| 3.2 德尔菲专家咨询法结果 |
| 3.3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各指标权重系数 |
| 3.4 评价指标的信度考评 |
| 3.5 评价指标体系的确立 |
| 4.讨论 |
| 4.1 构建方法的科学性分析 |
| 4.2 指标权重设置的准确性分析 |
| 4.3 评价指标体系的内容性分析 |
| 4.4 评价指标体系的可行性分析 |
| 5.小结 |
| 5.1 研究结论 |
| 5.2 研究创新性 |
| 5.3 研究局限性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Ⅰ |
| 附录 Ⅱ |
| 附录 Ⅲ |
| 附录 Ⅳ |
| 附录 Ⅴ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1. 绪论 |
| 1.1 选题背景 |
|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 1.4 研究方法 |
| 1.4.1 文献研究法 |
| 1.4.2 现场调查法 |
| 1.4.3 专家访谈法 |
| 1.4.4 统计学方法 |
| 1.5 创新之处 |
| 2. 病案和护理文书的理论基础 |
| 2.1 病案的概念及来源 |
| 2.1.1 病案的概念 |
| 2.1.2 病案的来源 |
| 2.2 病案的发展历史及意义 |
| 2.3 护理文书的概念、组成及作用 |
| 3. 护理文书质量的评价与分析 |
| 3.1 构建护理文书质量评价标准 |
| 3.1.1 建立护理文书质量评价原始指标库 |
| 3.1.2 评价标准细则的制订依据 |
| 3.1.3 护理文书质量评价指标的筛选与确定 |
| 3.2 目标医院护理文书总体质量分析 |
| 3.3 护理文书各构成部分质量分析 |
| 3.3.1 体温单 |
| 3.3.2 护理记录单 |
| 3.3.3 危重护理记录单 |
| 3.3.4 医嘱执行单 |
| 3.3.5 术中护理记录单 |
| 4. 护理文书中存在的质量问题及影响因素 |
| 4.1 护理人员数量不足、工作超负荷,导致护理人员对护理文书应付的现 |
| 4.2 护理人员专业素质、文化素质偏低、语言表达不专业 |
| 4.3 护理人员责任心不强、不重视这项工作,并旦法律意识淡薄缺少自我 |
| 4.4 护理文书质量监管不够 |
| 4.5 护理记录不完整,不真实 |
| 4.6 医护之间交流不足,导致记录失真,同时存在护理文书缺乏时效性 |
| 5. 提高护理文书质量的对策和建议 |
| 5.1. 强化护理人员的法律和责任意识,提高他们责任意识,提离护理人员 |
| 5.2 合理配置护理人力资源 |
| 5.3 通过各种形式的学习,提高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
| 5.4 科学、简洁、人性化的护理文书格式,可尝试设计更加科学、简洁、人 |
| 5.5 加强医护、护护、护患之间的沟通,保证病历书写的准确性与完整性 |
| 5.6 医院通过监督管理、奖惩等措施,提高护理文书质量 |
| 6. 结论 |
| 7. 参考文献 |
| 8. 附录:调查表 |
| 9. 致谢 |
| 个人简历 |
| 1 注重带教教师的选拔 |
| 2 根据不同层次护生的教学大纲拟定教学计划, 按计划, 目标实施带教 |
| 2.1 第一阶段 |
| 2.2 第二阶段 |
| 2.3 第三阶段 |
| 3 带教中贯穿护理安全教育, 提高法律意识 |
| 4 强化职业道德教育, 树立正确的专业价值观 |
| 5 培养护生的语言表达和沟通能力 |
| 6 正确处理教与学的双评关系, 提高临床教学 |
| 7 体会 |
| 1 目前医院护理安全工作的常见问题 |
| 1.1 护理安全在护士方面的表现是许多护士的责任心不 |
| 1.2 护理安全在管理方面表现是医护管理者护理安全意识淡薄, 常常存在着侥幸的心理; |
| 1.3 患者和社会方面, 常见的护理安全问题是患者的不 |
| 2. 解决当前护患安全问题的应对措施 |
| 2.1 加强护理核心制度的学习, 增强工作责任心。 |
| 2.2 努力提高护士的业务素质和技术水平。 |
| 2.3 着重加强高危患者的安全管理。 |
| 1 护士从事精神科工作初期潜在的护理安全问题 |
| 1.1 精神科护理安全意识不强 |
| 1.1.1 相关法制知识缺乏 |
| 1.1.2 相关业务知识缺乏、临床经验不足 |
| 1.2 精神科药学知识缺乏 |
| 1.3 相关护理操作技能欠熟练 |
| 1.4 医护患沟通不够, 沟通意识及能力有待提高 |
| 1.5 护理记录存在的安全问题 |
| 2 对策 |
| 2.1 提高护理安全意识 |
| 2.1.1 加强法律知识培训 |
| 2.1.2 加强业务学习, 培养良好的工作作风 |
| 2.2 加强精神科药物知识学习 |
| 2.3 加强相关技能训练 |
| 2.3.1 严格执行我院“三查八对”制度 |
| 2.3.2 熟练掌握精神科各项护理工作流程 |
| 2.4 提倡人性化服务、掌握精神专科沟通技巧 |
| 2.4.1 重视医护患沟通 |
| 2.4.2 掌握精神专科沟通技巧 |
| 2.4 从法律意义的角度规范文书 |
| 3 小结 |
| 1 实行家庭输液告知书的必要性 |
| 2 家庭输液告知书相关内容 |
| 3 家庭输液告知书规范制度 |
| 1 强化书写护理文件的规范性,提供法律诉讼依据 |
| 2 提高执行医嘱正确性与否的判断能力,明确法律责任主体 |
| 3 加强对护理工作的认知态度,分析不同行为导致的法律责任 |
| 4 掌握护患沟通技巧,避免潜在法律问题 |
| 致谢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1 研究资料和方法 |
| 1.1 研究目的 |
| 1.2 研究内容 |
| 1.2.1 界定护理教育的社会价值 |
| 1.2.2 了解护理教育发生发展过程中政策的推动作用 |
| 1.2.3 比较国外护理教育的模式、实践和发展趋势 |
| 1.2.4 调查分析护理队伍现状和护理教育发展现况 |
| 1.2.5 我国护理教育与护理专业人才需求的差距分析 |
| 1.2.6 提出促进我国护理教育可持续性发展的策略思路 |
| 1.3 研究方法 |
| 1.3.1 资料来源与收集方法 |
| 1.3.2 统计工具与方法 |
| 1.3.3 主要分析方法 |
| 1.3.4 质量控制 |
| 1.3.5 技术路线 |
| 2 护理教育的社会价值 |
| 2.1 健康及其社会价值 |
| 2.1.1 健康的内涵 |
| 2.1.2 健康的价值 |
| 2.2 护理及其社会价值 |
| 2.2.1 护理的概念界定 |
| 2.2.2 护理的社会属性 |
| 2.2.3 护理专业受到社会认可并具有社会地位 |
| 2.3 护理教育及其社会价值 |
| 2.3.1 护理教育的起源与发展 |
| 2.3.2 护理教育的特征 |
| 2.3.3 社会发展与健康转型对护理人才的需求 |
| 2.4 护理教育发展的社会功能 |
| 2.4.1 实现护理模式转变,促进护理人员职业发展 |
| 2.4.2 顺应社会发展,实现护理教育自身发展 |
| 2.4.3 影响初级卫生保健,落实“健康中国2020”战略目标 |
| 3 我国护理教育政策环境分析与研究现状 |
| 3.1 护理教育相关政策回顾 |
| 3.1.1 新中国成立之初 |
| 3.1.2 改革开放至今 |
| 3.2 护理教育研究现状 |
| 3.2.1 资料与研究方法 |
| 3.2.2 结果 |
| 3.2.3 反思与讨论 |
| 3.3 护理教育政策环境分析和研究现状小结 |
| 3.3.1 政策制度促进护理教育发展 |
| 3.3.2 护理教育研究进一步聚焦 |
| 4 国外护理教育发展现状与趋势 |
| 4.1 美国的护理教育概况 |
| 4.1.1 美国护理教育的培养目标 |
| 4.1.2 美国的护理教育制度 |
| 4.1.3 护理教育的课程改革和质量监督 |
| 4.2 英国护理教育概况 |
| 4.2.1 护理教育的培养目标 |
| 4.2.2 英国的护理教育制度 |
| 4.2.3 护理教育的课程改革和质量监督 |
| 4.3 日本护理教育概况 |
| 4.3.1 护理教育的培养目标 |
| 4.3.2 日本的护理教育制度 |
| 4.3.3 护理教育的课程改革和质量监督 |
| 4.4 澳大利亚护理教育概况 |
| 4.4.1 护理教育的培养目标 |
| 4.4.2 澳大利亚的护理教育制度 |
| 4.4.3 护理教育的课程改革和质量监督 |
| 4.5 各国护理教育特点及其发展趋势分析 |
| 4.5.1 各国护理教育特点 |
| 4.5.2 护理教育发展的共同趋势 |
| 5 我国护理教育发展现状分析 |
| 5.1 护理队伍现状和需求分析 |
| 5.1.1 资料来源与方法 |
| 5.1.2 护理队伍与人才需求调查结果与分析 |
| 5.1.3 护理队伍与人才需求调查结果分析 |
| 5.2 高职护理教学现状 |
| 5.2.1 资料来源与方法 |
| 5.2.2 高职护理教学现状调查结果与分析 |
| 5.2.3 高职护理专业教学现状调研小结 |
| 5.3 我国护理教育与专业人才需求的差距分析 |
| 5.3.1 护理教育规模和层次结构与学生发展和人才需求之间的差距 |
| 5.3.2 护理培养模式与经济社会发展和卫生保健服务需求之间的差距 |
| 5.3.3 护理教育教学改革的广度和深度问题 |
| 6 促进我国护理教育可持续性发展的策略思路 |
| 6.1 策略思路模型 |
| 6.1.1 目标是完善护理职业教育的层次结构体系 |
| 6.1.2 核心是建立人才培养与需求的动态适应机制 |
| 6.1.3 重点是构建体现护理理念的贯通课程体系 |
| 6.2 治标之策 |
| 6.2.1 科学制定护理教育“十二五”规划 |
| 6.2.2 明确护理专业层次性培养目标 |
| 6.2.3 对接岗位任务设置护理课程 |
| 6.2.4 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 |
| 6.2.5 建立护理教育质量评价体系 |
| 6.3 标本兼治之策 |
| 6.3.1 建立健全人才培养与需求的动态适应机制 |
| 6.3.2 完善体现终身教育理念的护理职业教育体系 |
| 6.3.3 优化院校有效衔接合作育人的管理体制 |
| 6.3.4 参照国际理念制定中国护理教育标准 |
| 6.3.5 积极营造促进护理教育持续发展的社会环境 |
| 讨论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作者简历及在读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 1 制定带教计划 |
| 2 对护生进行岗前教育 |
| 3 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
| 4 培养护生的责任感和道德感 |
| 5 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法 |
| 6 加强法律意识的培养 |
| 7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