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勇,邵雯雯,熊雄,陈冬,龚捷[1](2020)在《四磨汤联合莫沙必利治疗糖尿病胃轻瘫患者的Meta分析》文中提出目的:系统评价四磨汤联合莫沙必利对比单用莫沙必利治疗糖尿病胃轻瘫(DGP)患者的疗效。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CNKI、万方、维普等数据库,选取2020年2月之前有关四磨汤联合莫沙必利对比单用莫沙必利治疗DGP患者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RCTs),利用Review Manager 5.3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纳入9个RCTs,887例患者。Meta分析显示四磨汤联合莫沙必利在治疗DGP患者的有效率(OR=4.86,95%CI:2.71~8.74)、复发率(OR=0.15,95%CI:0.06~0.36)、空腹血糖(SMD=-0.51,95%CI:-0.75~-0.26)及胃排空时间(MD=-13.13,95%CI:-15.49~-10.78)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同时,试验组对尿素氮(SMD=-0.46,95%CI:-0.69~-0.24)、谷丙转氨酶(MD=-2.90,95%CI:-4.64~-1.17)的影响也小于对照组。但两组在控制餐后2h血糖(SMD=-0.03,95%CI:-0.31~0.25)、胰岛素抵抗指数(SMD=-0.11,95%CI:-0.39~0.17)上并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四磨汤联合莫沙必利治疗DGP患者的有效性明显优于单用莫沙必利,对肝肾功能的影响较小,可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邓婉君[2](2020)在《参苓白术散治疗重症肺炎患者并发胃肠功能障碍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观察参苓白术散治疗重症肺炎患者并发胃肠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设计,筛选2018年12月至2019年12月期间在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住院的重症肺炎并发胃肠功能障碍患者64例,按1:1的比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2例。对照组采用西医基础治疗,观察组采用参苓白术散联合西医基础治疗,疗程均为14天,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胃肠功能障碍评分、腹内压、肠鸣音次数、食欲视觉模拟评分、炎症指标、临床肺部感染评分及安全性指标的变化。结果:1、基线资料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的基线资料比较,均衡一致。2、临床疗效分析:治疗14天后,观察组有效率90.00%,对照组有效率67.74%,组间有效率对比,观察组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3、胃肠功能变化: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胃肠功能障碍评分、腹内压、肠鸣音次数、食欲视觉模拟评分等变化对比,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CPIS评分变化:治疗后两组患者CPIS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所下降,观察组较对照组变化更为明显(p<0.05)。5、炎症指标变化: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WBC、CRP、PCT均值较前明显下降,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亚组分析:治疗14天后,老年人群患者的胃肠功能障碍评分及食欲视觉模拟评分明显改善,肠鸣音次数明显增加,腹内压明显下降,观察组的疗效变化明显优于对照组。7、安全性分析:两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治疗前后各项安全性指标变化不明显。结论:1、参苓白术散可以缓解重症肺炎并发胃肠功能障碍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胃肠功能,缩短胃肠功能恢复时间,降低病情严重程度;2、参苓白术散对老年人群的胃肠功能改善程度更为显着,表明中西医结合治疗对重症肺炎并发胃肠功能障碍的老年患者临床疗效更突出;3、参苓白术散治疗重症肺炎并发胃肠功能障碍安全性良好。
张子健[3](2017)在《莫沙必利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胃食管反流性疾病和糖尿病胃轻瘫症的系统评价》文中提出目的:采用系统评价方法研究枸橼酸莫沙必利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胃食管反流性疾病、糖尿病胃轻瘫症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Medline、PubMed、EMbase、Cochrane、CNKI、维普、万方数据库的方式,检索时间从建库至2013年10月,同时手检相关杂志,并追索纳入文献的参考文献,纳入莫沙必利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胃食管反流病、糖尿病胃轻瘫的随机对照试验。再分别由两名评价者根据Cochrane协作网推荐的简单方法对检所收集到的文献独立进行方法学质量评价和资料提取,并进行交叉核对后,使用RevMan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1)枸橼酸莫沙必利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部分(1)采取随机效应模型分析结果表明,莫沙必利实验组临床症状的有效率为68.70%,安慰剂组为42.59%,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2)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分析结果显示,莫沙必利组临床症状有效率为88.00%,多潘立酮组为70.67%,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采取固定效应模型分析结果表明,莫沙必利组临床症状有效率为68.35%,奥美拉唑组为87.89%,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采用固定效应分析结果显示,莫沙必利组临床症状有效率90.91%,伊托必利组94.38%,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0)。(2)枸橼酸莫沙必利治疗胃食管反流病部分(1)采取固定效应模型分析结果表明,莫沙必利组临床症状有效率为84.62%,安慰剂组为69.2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2)采取固定效应模型分析结果表明,莫沙必利组临床症状有效率为86.43%,多潘立酮组为62.56%,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采取固定效应模型分析结果表明,莫沙必利组临床症状有效率为59.62%,奥美拉唑组为78.55%,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采取固定效应模型分析结果表明,奥美拉唑联合莫沙必利组临床症状有效率为92.36%,奥美拉唑组为74.26%,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5)采取固定效应模型分析结果表明,奥美拉唑联合莫沙必利组临床症状有效率为96.23%,奥美拉唑联合多潘立酮组为87.55%,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枸橼酸莫沙必利治疗糖尿病胃轻瘫症部分(1)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分析结果显示,莫沙必利组临床症状有效率为85.79%,安慰剂组为31.67%,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分析结果显示,莫沙必利组临床症状有效率为81.02%,多潘立酮组为59.74%,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现有证据表明,(1)莫沙必利在改善功能性的消化不良患者总体症状的方面优于多潘立酮、安慰剂,但低于奥美拉唑,与伊托必利无显着差异;(2)莫沙必利治疗胃食管反流病方面与安慰剂组相比无显着差异、优于多潘立酮组、低于奥美拉唑实验组组;且在联合用药的方面:莫沙必利联合奥美拉唑的疗效明显优于奥美拉唑,莫沙必利联合奥美拉唑疗效优于多潘立酮联合奥美拉唑;(3)莫沙必利治疗糖尿病胃轻瘫症疗效优于安慰剂和多潘立酮。莫沙必利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疗功能性消化不良、胃食管反流性疾病、糖尿病胃轻瘫症的药物。该研究的结果对枸橼酸莫沙必利在临床应用具有重要的指导性意义。
徐静,吴攀[4](2016)在《枳术宽中胶囊联合兰索拉唑和莫沙必利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枳术宽中胶囊联合兰索拉唑和莫沙必利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9月—2015年9月在郫县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反流性食管炎患者106例,按照治疗方法的差别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53例。对照组患者口服枸橼酸莫沙必利片,5 mg/次,3次/d;同时口服兰索拉唑肠溶片,20 mg/次,2次/d;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口服枳术宽中胶囊,3粒/次,3次/d。两组患者均治疗8周。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和生活质量情况。结果治疗后,对照组和治疗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1.13%、94.3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烧心、反酸、胸骨后疼痛评分均显着下降,同组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这些观察指标的降低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生理功能、生理职能、身体疼痛、总体健康、生命活力、社会职能、情感职能及精神健康评分均显着升高,同组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这些观察指标的升高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枳术宽中胶囊联合兰索拉唑和莫沙必利治疗反流性食管炎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能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一定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王德平,王云枫,李娟,郭长秀,孙毓晗[5](2015)在《莫沙必利与昂丹司琼联合治疗2型糖尿病胃轻瘫的临床观察》文中提出目的:观察莫沙必利与昂丹司琼联合治疗糖尿病胃轻瘫的疗效。方法:将60例2型糖尿病胃轻瘫患者,依照入院的先后顺序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30例)患者给予莫沙必利与昂丹司琼联合治疗,对照组(30例)患者给予莫沙必利治疗,疗程2周,对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进行评分。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临床症状评分显着低于对照组[(0.70±0.57)分相比(1.14±0.73)分,P<0.05],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80.00%(24/30)相比50.00%(15/30),P<0.05]。结论:莫沙必利与昂丹司琼联合治疗糖尿病胃轻瘫的疗效较莫沙必利单药治疗更好。
邵艳艳,范光杰,矫秀红,郑彦彦,齐国娟,田国利[6](2010)在《莫沙必利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临床探讨》文中提出目的探讨枸橼酸莫沙必利(贝络纳)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我院2006年7月-2007年7月入院治疗的69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给予药物枸橼酸莫沙必利治疗,疗程均为4周,观察其治疗效果和安全性。结果枸橼酸莫沙必利对功能性消化不良引起的上腹不适、餐后饱胀及早饱等消化不良症状治疗效果显着,而且副作用少。用药2周临床主要症状已有明显缓解,用药4周各项症状明显改善。结论枸橼酸莫沙必利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治疗作用显着,是临床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安全有效的药物。
胡卫东,杨宇,邓文[7](2008)在《促胃肠动力药临床研究概况》文中认为促胃肠动力药包括甲氧氯普胺、多潘立酮、西沙必利、莫沙必利及伊托必利等,具有疗效好、不良反应少等特点,除用于消化不良外,尚可治疗食管反流性疾病、慢性胃炎、便秘等,在胃肠疾病的治疗中显示出良好的前景。
石刚[8](2006)在《促胃肠动力药对Oddi括约肌压力影响的实验研究》文中指出前言 临床常用的促胃肠动力药包括多潘利酮、莫沙必利、替加色罗等。这类药物的化学结构及作用机制不同,对胃肠道的不同部位有着不同程度的促动力作用。Oddi括约肌(SO)是围绕胆总管末段、主胰管末段及其共同管道所形成的括约肌,调控着胆汁、胰液的流动及胆囊的充盈,是消化道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胃肠动力药在促进胃肠道动力的同时对SO有怎样的影响,也应进行客观的研究,以指导临床。本研究应用经胆道镜SO测压法来测定给药前后SO压力,目的在于观察常规剂量的多潘利酮、莫沙必利、替加色罗对SO运动功能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 材料和方法 选取肝内外胆管结石术后留置有T型管患者32例,其中多潘利酮组10例,莫沙必利组12例,替加色罗组10例。采用经胆道镜SO测压法测定给药前及给药后胆道压力的变化。测压设备包括多通道胃肠功能测定仪、三通道测压导管等。受试者检查前两天不使用任何药物,测压前禁食水8小时。设置测压系统后,拔除T型管经窦道导入胆道镜,观察乳头情况。由胆道镜侧孔插入测压导管,直视下经乳头达十二指肠,测十二指肠压;将导管拖至SO肌部,测SO压;将导管拖至胆总管内,测胆总管压。三组病例分别给予多潘利酮10mg、莫沙必利5mg、替加色罗12mg舌下含服,10分钟及20分钟后重复上述测压过程并储存压力曲线。观察参数包括SO基础压(SOBP)、收缩波幅(SOCA)、收缩频率(SOF)、收缩间期(SOD)及胆总管压(CBDP),十二指肠压作为零点。结果采用给药前后自身对照研究,样本均数间比较使用组内配对t检验,p<0.05被认为有显着差异。
吴宗英[9](2006)在《促胃肠动力药物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系统评价》文中研究指明背景: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是一种常见的功能性胃肠疾病,患病率高,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但对于FD的治疗目前缺乏有效的手段。目前促胃肠动力药已用于治疗FD多年,但对促胃肠动力药物的确切疗效尚无明确的定论。 目的:评价促胃肠动力药物(包括胃复安、多潘立酮、莫沙必利、伊托必利)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疗效和安全性,为临床实践提供证据,并为促胃肠动力药物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提供进一步的临床研究思路。 资料和方法:制定严格的纳入和排除标准。全面检索Cochrane图书馆临床对照试验数据库(The Cochrane Central Register of Controlled Trials-CENTRAL)(2006年第2期)、MEDLINE或PubMED(1978-2006年)、Embase(1978-2006年)、ISI(2000-2006年)、OVID数据库(1978-2006年)、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Disc)(1978-2006年)、维普中刊数据库(1989-2006年)、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1994-2006年)、万方学位论文数据库(1978-2006年)。手工检索4种相关中文期刊、相关会议论文集及所有检索到试验的参考文献。由两位研究者独立地对符合纳入标准的随机对照试验进行质量评价和资料提取,并进行交叉核对。如有
石刚,吴硕东[10](2006)在《促胃肠动力药的作用机制及临床应用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促胃肠动力药包括很多种类,这类药物有着不同的化学结构及作用机制,对从食管到结肠的胃肠道的不同部位有着不同程度的促动力作用.同时,这类药物对胆道系统的影响也逐渐受到研究者的关注.这类药物对胃肠道及胆道作用机制的研究包括:胆碱能机制、肾上腺能机制、抗多巴胺和抗胆碱脂酶机制、神经体液机制等.促胃肠动力药临床上广泛应用于慢性胃炎、反流性食管炎(GERD)、胃瘫、功能性消化不良(FD)等疾病的治疗.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检索策略 |
| 1.2 纳入标准 |
| 1.3 排除标准 |
| 1.4 文献筛选及质量评价 |
| 1.5 统计学方法 |
| 2 结果 |
| 2.1 研究入选与基本特征 |
| 2.2 Meta分析结果 |
| 2.2.1 治疗有效率 |
| 2.2.2 治疗后复发率 |
| 2.2.3 调节FBG的能力 |
| 2.2.4 2hPG的比较 |
| 2.2.5 治疗后对Cr的影响 |
| 2.2.6 治疗后对BUN的影响 |
| 2.2.7 治疗后对SGPT的影响 |
| 2.2.8 胃排空时间的比较 |
| 2.2.9 IRI的比较 |
| 2.3 发表性偏倚 |
| 3 讨论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 引言 |
| 临床研究 |
| 1 临床资料 |
| 1.1 病例来源 |
| 1.2 病例选择标准 |
| 1.3 患者知情同意 |
| 2 研究方法 |
| 2.1 研究设计 |
| 2.2 样本量计算 |
| 2.3 随机方法 |
| 2.4 治疗方案 |
| 2.5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
| 2.6 数据整理 |
| 2.7 统计分析 |
| 2.8 技术路线图 |
| 3 研究结果 |
| 3.1 基线分析 |
| 3.2 临床疗效分析 |
| 3.3 亚组分析 |
| 3.4 安全性评价 |
| 讨论 |
| 1 现代医学对重症肺炎患者并发胃肠功能障碍的研究进展 |
| 1.1 病理机制研究 |
| 1.2 临床主要表现 |
| 1.3 西医治疗进展 |
| 2 祖国医学对重症肺炎患者并发胃肠功能障碍的研究进展 |
| 2.1 重症肺炎患者并发胃肠功能障碍的中医认识 |
| 2.2 中医治疗进展 |
| 2.3 健脾益肺法的理论依据 |
| 2.4 参苓白术散的方药分析及现代药理研究 |
| 3 研究结果的分析 |
| 3.1 基线分析 |
| 3.2 胃肠功能变化分析 |
| 3.3 CPIS评分变化分析 |
| 3.4 炎症指标变化分析 |
| 3.5 亚组分析 |
| 3.6 安全性分析 |
| 结论 |
| 问题与展望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附件 |
| 附件一:文献综述 现代医学对重症肺炎患者并发胃肠功能障碍的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附件二:食欲视觉模拟评分 |
| 附件三:临床肺部感染评分表 |
| 附件四: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缩略语 |
| 前言 |
| 研究现状、成果 |
| 研究目的、方法 |
| 一、莫沙必利基本信息 |
| 1.1 药品有效成分 |
| 1.1.1 有效成分化学结构特征 |
| 1.1.2 药理学信息 |
| 1.2 药品制剂 |
| 1.2.1 药品的主要制剂类型 |
| 1.2.2 药动学信息 |
| 1.3 药品生产厂家 |
| 1.4 临床应用 |
| 1.4.1 适应症 |
| 1.4.2 用法用量 |
| 1.4.3 禁忌、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 |
| 二、莫沙必利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临床疗效评价 |
| 2.1 研究对象 |
| 2.1.1 疾病选择 |
| 2.1.2 疗效指标 |
| 2.1.3 对照药品 |
| 2.2 文献检索策略 |
| 2.2.1 检索原则 |
| 2.2.2 文献检索数据库 |
| 2.2.3 文献检索检索式 |
| 2.2.4 研究过程记录 |
| 2.3 数据提取 |
| 2.4 文献质量评价 |
| 2.4.1 莫沙必利对比安慰剂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文献质量评价图表 |
| 2.4.2 莫沙必利对比多潘立酮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文献评价图表 |
| 2.4.3 莫沙必利对比奥美拉唑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文献质量评价图表 |
| 2.4.4 莫沙必利对比伊托必利治疗消化不良文献质量汇总图表 |
| 2.5 数据定量分析 |
| 2.5.1 莫沙必利对比安慰剂治疗消化不良 |
| 2.5.2 莫沙必利对比多潘立酮治疗消化不良 |
| 2.5.3 莫沙必利对比奥美拉唑治疗消化不良 |
| 2.5.4 莫沙必利对比伊托必利治疗消化不良 |
| 2.6 小结 |
| 三、莫沙必利治疗胃食管反流性疾病临床疗效评价 |
| 3.1 研究对象 |
| 3.2 疗效指标 |
| 3.3 对照药品 |
| 3.4 文献检索策略 |
| 3.4.1 检索原则 |
| 3.4.2 文献检索数据库 |
| 3.4.3 文献检索检索式 |
| 3.4.4 研究过程记录 |
| 3.5 数据提取 |
| 3.6 文献质量评价 |
| 3.6.1 莫沙必利对比安慰剂治疗胃食管反流病文献质量评价图表 |
| 3.6.2 莫沙必利对比奥美拉唑治疗胃食管反流病文献质量评价图表 |
| 3.6.3 莫沙必利对比多潘立酮治疗胃食管反流病文献质量评价图表 |
| 3.6.4 莫沙必利合并使用奥美拉唑对比奥美拉唑治疗胃食管反流病文献质量评价图表 |
| 3.6.5 莫沙必利合并使用奥美拉唑对比多潘立酮合并使用奥美拉唑治疗胃食管反流病文献质量评价图表 |
| 3.7 数据定量分析 |
| 3.7.1 莫沙必利对比安慰剂治疗胃食管反流病 |
| 3.7.2 莫沙必利对比多潘立酮治疗胃食管反流病 |
| 3.7.3 莫沙必利对比奥美拉唑治疗胃食管反流病 |
| 3.7.4 【奥美拉唑+莫沙必利】对比【奥美拉唑】治疗胃食管反流病 |
| 3.7.5 【莫沙必利+奥美拉唑】对比【多潘立酮+奥美拉唑】治疗胃食管反流病 |
| 3.8 小结 |
| 四、莫沙必利治疗糖尿病胃轻瘫症临床疗效评价 |
| 4.1 研究对象 |
| 4.1.1 疾病选择 |
| 4.1.2 疗效指标 |
| 4.1.3 对照药品 |
| 4.2 文献检索策略 |
| 4.2.1 检索原则 |
| 4.2.2 文献检索数据库 |
| 4.2.3 文献检索检索式 |
| 4.2.4 研究过程记录 |
| 4.3 数据提取 |
| 4.4 文献质量评价 |
| 4.5 数据定量分析 |
| 4.5.1 莫沙必利对比安慰剂治疗糖尿病胃轻瘫症 |
| 4.5.2 莫沙必利对比多潘立酮治疗糖尿病胃轻瘫症 |
| 4.6 小结 |
| 讨论 |
| 参考文献 |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 附录 |
| 综述 枸橼酸莫沙必利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 |
| 综述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个人简历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一般临床资料 |
| 1.2 药物 |
| 1.3 分组和治疗方法 |
| 1.4 临床疗效评价标准[5] |
| 1.5 观察指标 |
| 1.6 不良反应 |
| 1.7 统计分析 |
| 2 结果 |
|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
| 2.2 两组症状评分比较 |
| 2.3 两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
| 2.4 两组不良反应比较 |
| 3 讨论 |
| 1资料与方法 |
| 1.1资料来源 |
| 1.2方法 |
| 1.3临床症状评分 |
| 1.4疗效评定标准 |
| 1.5统计学方法 |
| 2结果 |
| 2.12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评分变化比较 |
| 2. 2 2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
| 3讨论 |
| 3.1促胃肠动力药在糖尿病胃轻瘫中的应用 |
| 3.2莫沙必利、昂丹司琼的药理作用机制 |
| 3.3联合用药的疗效评价及可能的药理作用机制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治疗方法 |
| 2 结果 |
| 3 讨论 |
| 一、摘要 |
| 1. 中文论着摘要 |
| 2. 英文论着摘要 |
| 二、英文缩略语 |
| 三、论文 |
| 1. 前言 |
| 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 3. 实验结果(附论文图片) |
| 4. 讨论 |
| 5. 结论 |
| 6.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 7. 参考文献 |
| 四、附录 |
| 1. 综述 |
| 2.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 3. 致谢 |
| 4. 个人简介 |
| 中文摘要 |
| 英文摘要 |
| 前言 |
| 资料和方法 |
| 结果 |
| 讨论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附表 |
| 综述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