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楠,郑永胜,程敬义,安百富,张卫清,孙凯[1](2019)在《翟镇煤矿智慧矿山生产模式研究与实践》文中指出针对翟镇煤矿井下综采装备落后、生产效率低、矿井运行体系复杂的问题,提出了智慧矿山生产模式,围绕煤矿八大系统,建立了智慧生产系统评价模型,分析了智慧矿山建设中八大系统的权重.在翟镇煤矿研究应用了采煤工作面无人化开采智能集控技术、掘进工作面智能化自动控制技术、矿井运输系统无人化巡检及自动控制技术、矿井生产保障系统自动化控制技术、基于数据融合的安全检测智能控制技术及智慧矿山综合信息平台与手机APP软件等,形成了智慧生产系统关键技术体系.实践证明,翟镇煤矿智慧矿山建设后,采煤效率提高了35%,掘进效率提高了30%,辅助系统高度智能、安全监控系统更加可靠,单班下井人数减少了115人,实现了煤矿生产的少人化和自动化,为我国智慧矿山建设提供了理论与技术借鉴.
陈强[2](2019)在《翟镇煤矿对拉充填开采工作面关键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针对我国“三下”压煤资源的开采比例逐步扩大,综合机械化固体充填采煤技术生产能力较低,无法满足先进矿井的要求,提出对拉充填工作面开采技术,实现“三下”压煤安全高效生产。本文在简要阐述对拉充填工作面开采技术原理的基础上,结合翟镇煤矿实际采矿地质条件,采取现场调研、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工程设计等研究方法,优化设计了对拉充填工作面支护方法,确定了对拉充填工作面错距段合理长度,最终得到了充实率对对拉充填工作面矿压显现规律的影响。本论文主要取得以下成果:(1)提出了对拉充填工作面的开采方法,阐述了对拉充填工作面开采的基本原理与特征,设计了对拉充填工作面的系统与采充工艺,凝练了对拉充填工作面开采技术难点与关键。(2)分析了对拉充填工作面错距的影响因素,研究了错距对充填工作面采场围岩变形与应力分布的影响规律,确定了对拉充填工作面的合理错距,提出了对拉充填工作面中间巷的支护方法。(3)采用FLAC3D数值分析软件研究了不同充实率条件下对拉充填采煤工作面矿压显现特征,揭示了充实率对对拉充填工作面错距段与采场覆岩移动的影响机制。(4)结合翟镇煤矿实际采矿地质条件,确定了3404E对拉充填工作面的开采方案和生产系统,计算得到了3404E对拉充填工作面的开采长度,设计了3404E工作面和煤体应力监测设备布置方案。
公建祥,李连良,闫伟,郑国强,邢卫彬[3](2016)在《新形势下煤炭企业人力资源优化的探索与实践》文中研究指明以山东能源新矿集团翟镇煤矿为例,阐述了矿井在人力资源优化方面的具体思路和做法,并通过一系列的措施,在保障职工工资水平稳定的前提下,大幅降低了人力资源成本,矿井实现了逆势增盈,为煤炭企业度危求生提供了启示和借鉴。
何希霖,张磊,闫伟[4](2016)在《新常态下国有大型煤炭企业增盈提效策略探析》文中研究指明以山东能源新矿集团翟镇煤矿为例,分析了煤炭企业当前面临的困境,介绍了其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降本增效的具体做法,认为持续创新模式是企业增盈提效的关键经验,以期为今后煤炭企业治亏创效、渡危求进提供参考和借鉴。
王荣江[5](2011)在《翟镇煤矿主要生产系统本质安全化改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煤矿开采深度及开采规模不断加大,在作业过程中顶板、瓦斯、煤层自燃、粉尘、地下水等自然灾害的威胁相当严重,煤矿安全问题仍是影响煤矿安全生产和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做好安全生产工作,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基本要求,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煤炭企业,搞好煤矿安全生产,切实保障职工生命和国家财产安全,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前提和保障,其中,本质安全型矿井的建设是煤矿企业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实现矿井良性循环、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目前国家先后投入了大量的资金用以支持煤矿的生产系统、设备的装配改造以及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同时煤矿自身也越来越注重人才的引进及管理的现代化。本文基于上述现状,以事故致因理论、机械设备可靠性原理以及工业工程的理论和方法为理论基础,从系统科学的角度对翟镇煤矿的生产系统进行了本质安全化的分析和研究,并通过对翟镇煤矿主要生产系统中某些设备的本质安全性分析,提出了提高矿井生产系统本质安全化水平的方法和措施,并根据这些方法和措施对翟镇煤矿生产系统中的特殊设备进行了相应的改善,提高了矿井主要生产系统的装备水平,优化矿井生产系统,充分发挥了设备性能,达到矿井安全高效生产的目的;对促进矿井生产系统的经济高效运转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李继良,刘磊,刘元飞,苑菊英[6](2011)在《翟镇煤矿创建煤炭行业节能示范企业的探索与实践》文中指出翟镇煤矿参与了中国煤炭行业培育节能示范企业试点工作,从节能管理、技术改造、自动化控制、洗选加工节能、资源综合利用和余热利用等方面进行了探索与实践,摸索出一套适合煤炭行业节能工作的模式,为煤炭行业节能示范企业创建提供示范和借鉴。
周和军,王勇[7](2011)在《多煤层复杂条件下矿井风量联合调节研究与应用》文中研究表明该课题着重研究解决翟镇煤矿边远采区通风困难以及矿井通风能力不足的问题,提出通风系统改造方案,来达到安全可靠、经济运行的目的。
李继良,刘磊,刘元飞,苑菊英[8](2010)在《创建煤炭行业节能示范企业的探索与实践》文中研究指明翟镇煤矿参与了中国煤炭行业培育节能示范企业试点工作,从节能管理、技术改造、自动化控制、洗选加工节能、资源综合利用和余热利用等方面进行了探索与实践,摸索出一套适合煤炭行业节能工作的模式,为煤炭行业节能示范企业创建提供示范和借鉴。
杜恒瑞,雷凤海[9](2009)在《科技构筑矿井核心竞争力——翟镇煤矿实施科技兴企战略记》文中提出曾经,山东新汶矿业集团翟镇煤矿饱受顶板破碎干扰,但通过不断引进、消化和吸收国内外先进生产技术,走科技创新之路,这个生产条件复杂的大型矿井在短短几年的时间内实现了采掘机械化、辅助自动化、控制智能化,有136项科技项目首开国内先河,其中32项技术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李栋,李嘉宝[10](2009)在《矿井通风系统可靠性分析及管理对策》文中研究表明该文结合翟镇矿的实际情况重点对影响矿井通风系统可靠性的因素进行分析,指出在以后的工作中提高矿井通风系统可靠性的主要途径,以加强对矿井通风系统管理,指导矿井的正常、安全生产。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1 智慧矿山生产模式建设总体构思 |
| 2 翟镇煤矿生产系统智慧化评价 |
| 2.1 翟镇煤矿智慧等级评价 |
| 2.2 翟镇煤矿生产系统权重分析 |
| 3 翟镇煤矿智慧矿山关键技术 |
| 3.1 采煤工作面无人化开采智能集控技术 |
| 1) 采煤机自动化控制技术 |
| 2) 液压支架电液控技术 |
| 3) 工作面视频监控技术 |
| 4) 远程集中控制技术 |
| 3.2 掘进工作面智能化自动控制技术 |
| 3.3 矿井运输系统无人化自动控制技术 |
| 1) 主动运输 |
| 2) 辅助运输 |
| 3.4 矿井生产保障系统自动化控制技术 |
| 1) 通风在线监控技术 |
| 2) 供电自动信息化技术 |
| 3) 排水远程自动化监控技术 |
| 3.5 矿井全方位环境安全智能监测控制技术 |
| 3.6 矿井全息数字化平台集成控制技术 |
| 1) 矿井全息数字化平台 (PC端) 建设 |
| 2) 矿井全息数字移动信息平台 (APP) 建设 |
| 4 翟镇煤矿智慧矿山应用效果 |
| 1) 经济效益 |
| 2) 技术优势 |
| 3) 社会效益 |
| 5 结论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变量注释表 |
| 1 绪论 |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方法 |
| 1.4 主要研究成果 |
| 2 对拉充填工作面开采方法 |
| 2.1 对拉充填工作面开采技术原理与特征 |
| 2.2 对拉充填工作面开采系统与工艺 |
| 2.3 对拉充填工作面开采的难点与关键 |
| 2.4 本章小结 |
| 3 对拉充填工作面合理错距与支护方法 |
| 3.1 对拉充填工作面错距影响因素 |
| 3.2 对拉充填工作面合理错距确定 |
| 3.3 对拉充填工作面支护方法 |
| 3.4 本章小结 |
| 4 不同充实率条件下对拉充填工作面矿压显现特征 |
| 4.1 数值模型及模拟方案 |
| 4.2 不同充实率条件下对拉充填工作面错距段围岩变形规律 |
| 4.3 不同充实率条件下对拉充填工作面采场覆岩移动特征 |
| 4.4 本章小结 |
| 5 工程设计 |
| 5.1 应用矿井概况 |
| 5.2 对拉充填工作面系统方案设计 |
| 5.3 对拉充填工作面矿压监测方案设计 |
| 5.4 本章小结 |
| 6 结论与展望 |
| 6.1 主要结论 |
| 6.2 研究展望 |
| 参考文献 |
| 作者简历 |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 1 人力资源优化的背景 |
| 1.1 优化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涵义 |
| 1.2 煤炭企业普遍存在人多效率低的问题 |
| 1.3 优化人力资源是度危求生的重要措施 |
| 2 人力资源优化的思路 |
| 2.1 清理无效用工 |
| 2.2 减少岗位设置 |
| 2.3 转移富余人员 |
| 3 人力资源优化的主要做法 |
| 3.1 机械化换人 |
| 1)采掘机械化。 |
| 2)运输连续化。 |
| 3.2 自动化减人 |
| 1)建立采区集控。 |
| 2)建立矿井总控。 |
| 3.3 优化岗位设置 |
| 1)整合劳动组织。 |
| 2)整合职能岗位。 |
| 3)整合非煤项目。 |
| 4)实行岗位成本法。 |
| 3.4 机构人事改革 |
| 3.5 清理离岗人员 |
| 3.6 强化绩效管理 |
| 4 结语 |
| 1 新矿集团翟镇煤矿当前面临的困境 |
| 1.1 煤炭价格持续下滑,利润大幅减少 |
| 1.2 煤炭销售异常困难,库存攀升不止 |
| 1.3 生产条件发生变化,高产难度增大 |
| 1.4 常规降本空间收窄,经营压力陡增 |
| 2 煤炭企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
| 2.1 预算管理不严不细 |
| 2.2 市场竞争机制薄弱 |
| 2.3 均量单耗考核不足 |
| 2.4 常规降本成效有限 |
| 3 新矿集团翟镇煤矿增盈创效采取的措施 |
| 3.1 多措并举持续降本 |
| 3.2 全面优化持续提效 |
| 3.3 产销协同持续增盈 |
| 4 煤炭企业脱困的对策 |
| 4.1 坚定信心不动摇 |
| 4.2 坚持创新不停步 |
| 4.3 持续降本不懈怠 |
| 摘要 |
| Abstract |
| 1 绪论 |
| 1.1 研究背景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 1.4 研究目标及意义 |
| 2 本质安全化理论基础 |
| 2.1 本质安全化的内涵与特征 |
| 2.2 事故及其特征 |
| 2.3 工业工程理论与方法 |
| 3 翟镇煤矿生产系统安全现状分析 |
| 3.1 现有采掘设备概况 |
| 3.2 现有提升运输系统概况 |
| 3.3 煤尘防治现状 |
| 3.4 提高生产系统本质安全性方法 |
| 4 翟镇煤矿采掘系统本质安全化改善 |
| 4.1 采掘系统本质安全改善 |
| 4.2 采掘设备技术方面的改善 |
| 4.3 改善效果分析 |
| 5 翟镇煤矿运输提升系统本质安全化改善 |
| 5.1 乘人系统本质安全改善 |
| 5.2 单轨吊本质安全改善 |
| 6 翟镇煤矿防尘系统本质安全化改善 |
| 6.1 防尘系统本质安全化改善 |
| 6.2 防尘设备技术方面的改善 |
| 6.3 改善效果分析 |
| 7 主要结论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1 立足规范, 以管理促节能 |
| 1.1 加强组织领导, 提供管理制度保障 |
| 1.2 加大宣传力度, 全员参与节能 |
| 1.3 建立能源管理体系, 规范能源管理 |
| 1.4 开展能源审计, 全面查找节能潜力 |
| 1.5 加快自动化建设, 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
| 1.6 构建在线监测系统, 实时监测能耗状况 |
| 2 创新技术应用, 以先进推节能 |
| 2.1 地面矸石下井充填, 消除矸石山污染 |
| 2.2 井下充填开采, 地面土地复垦 |
| 2.3 生活污水回用, 洗煤废水闭路循环 |
| 2.4 应用移动能源车, 废热再利用 |
| 2.5 节能节土节水, 复垦新生土地 |
| 2.6 技术装备产业化, 促进社会节能 |
| 3 加大安全投入, 以安全保节能 |
| 3.1 完善安全管理模式, 保障节能技术改造 |
| 3.2 实施自动化改造, 推进安全管理 |
| 4 开展煤炭、洗选、余热利用三大系统优化 |
| 4.1 实施技术改造, 实现煤炭系统节能 |
| 4.1.1 供配电系统改造, 合理用电 |
| 4.1.2 提升运输系统改造, 安全高效 |
| 4.1.3 通防系统改造, 提升管理 |
| 4.1.4 排水系统改造, 经济节能 |
| 4.1.5 压风系统改造, 技术领先 |
| 4.2 优化洗选工艺, 实现洗选自动化 |
| 4.3 资源综合利用, 实现废物资源化 |
| 4.3.1 煤矸石综合利用 |
| 4.3.2 余热利用 |
| 4.3.3 电厂信息化监控 |
| 5 结语 |
| 1 课题背景 |
| 2 技术研究与分析 |
| 2.1 七采、八采同时生产期间矿井需风量计算 |
| 2.2 矿井通风系统现状分析 |
| 2.3 可行性论证 |
| 2.3.1 调节技术方案的拟定及分析 |
| (1) 方案一“补掘总回风上山与西风井并联, 扩大东翼七采区总回巷的断面积。” |
| (2) 方案二“更换主要通风机。” |
| (3) 方案三“将主井改为回风井。” |
| (4) 方案四“在东翼回风巷安设辅助通风机。” |
| (5) 方案五“扩大东翼七采区回风巷, 同时安设辅助通风机。” |
| (6) 方案六“新补矿井总回风上山, 同时安设辅助通风机。” |
| 2.3.2 方案的确定 |
| 3 方案实施 |
| 3.1 通风系统调整的依据 |
| 3.2 辅扇井下试运转 |
| 4 结论 |
| 1 矿井通风系统可靠性的标志 |
| 2 影响矿井通风系统可靠性的主要因素 |
| 2.1 通风网络结构的合理性 |
| 2.1.1 采掘工作面串联通风发生率 |
| 2.1.2 矿井风网独立回路数与角联分支数 |
| 2.2 供风地点的风量供需比 |
| 2.3 矿井通风网络阻力的分布情况 |
| 2.4 通风设施分布与质量的合格性 |
| 2.5 主要通风机的能力备用系数 |
| 2.6 矿井自然风压对矿井通风系统的影响 |
| 3 翟镇矿的通风系统现状及潜在的不稳定因素 |
| 3.1 生产布局的变化使矿井通风能力逐渐减小 |
| 3.2 按需调节各采区风量会使矿井通风能力下降 |
| 3.3 通风设施的可靠性降低 |
| 3.4 主要通风机的通风能力将限制通风能力的提高 |
| 4 提高矿井通风系统可靠性的主要途径 |
| 5 结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