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宏杰[1](2021)在《基于优化算法的痰瘀同治方抗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分子网络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1 研究目的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Myocardial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MI/RI)常发生在心脏手术、冠脉搭桥、心肌梗塞后再通、心脏移植以及休克等情况下,已成为血运重建后常见的严重并发症。课题组的自拟方痰瘀同治方经过多年的临床观察发现其抗MI/RI疗效显着。故本研究拟采用网络药理学研究方法,探讨痰瘀同治方抗MI/RI的核心药效物质基础、潜在作用靶点及分子网络机制,对课题组前期开展的痰瘀同治方抗MI/RI的系列作用机制研究进行总结、补充和完善,为今后深入开展痰瘀同治方抗MI/RI的药理药效作用机制的实证研究指出方向。同时,为更好的预测和分析痰瘀同治方抗MI/RI的分子网络机制,本研究对随机游走算法进行了优化和验证,为优化后的算法应用于中医药领域的网络药理学研究提供了参考依据。2 研究方法2.1基于优化算法的痰瘀同治方抗MI/RI的分子网络机制研究应用OMIM数据库、GeneCards数据库、DisGeNET数据库和Pubmed数据库获得MI/RI的靶点。应用TCMSP数据库、TCMID数据库和化学专业数据库获得中药成分,应用SwissADME数据库筛选中药的活性成分,并用SwissTargetPrediction数据库预测中药活性成分的靶点。将痰瘀同治方中药活性成分的靶点和MI/RI的靶点做映射,获得痰瘀同治方抗MI/RI的潜在作用靶点,应用String数据库筛选出核心潜在作用靶点。运用cytoscape3.7.2软件构建痰瘀同治方“中药活性成分-靶点-MI/RI”关系的网络图,计算痰瘀同治方中药活性成分抗MI/RI的网络效力值,得出痰瘀同治方抗MI/RI的核心中药活性成分。应用Cluego插件对痰瘀同治方抗MI/RI的核心靶点进行富集分析,探讨痰瘀同治方抗MI/RI的可能的潜在作用机制。为了快速有效的发现其可能的潜在作用机制,本研究对随机游走算法进行了优化,形成了基于平均最短路径偏向的重启随机游走算法,并对该算法进行了验证。将优化后的算法应用于构建痰瘀同治方“中药活性成分-靶点-MI/RI”的关系网络中,获得痰瘀同治方抗MI/RI的可能潜在的核心靶点,应用Cluego插件对核心靶点进行富集分析,探讨痰瘀同治方抗MI/RI的可能潜在的分子网络机制。2.2痰瘀同治方祛痰中药组/化瘀中药组抗MI/RI的分子网络机制研究应用TCMSP数据库、TCMID数据库和化学专业数据库获取祛痰中药组/化瘀中药组的中药成分,应用SwissADME数据库筛选出中药的活性成分,并用SwissTargetPrediction数据库预测中药活性成分的靶点。将痰瘀同治方祛痰中药组中药活性成分/化瘀中药组中药活性成分的靶点与MI/RI的靶点做映射,分别获得痰瘀同治方祛痰中药组/化瘀中药组抗MI/RI的潜在的可能的靶点。应用String数据库获得祛痰中药组/化瘀中药组的核心靶点。应用DAVID数据库对祛痰中药组/化瘀中药组抗MI/RI的核心靶点进行富集分析,探讨痰瘀同治方祛痰中药组/化瘀中药组抗MI/RI的可能的潜在分子网络机制。3 结果3.1基于优化算法的痰瘀同治方抗MI/RI的分子网络机制研究(1)MI/RI靶点共1283个;(2)痰瘀同治方中药活性成分683个,预测中药活性成分靶点共1452个;(3)痰瘀同治方抗MI/RI的靶点共398个,运用String数据库获得核心靶点共337个;(4)应用cytoscape3.7.2软件构建痰瘀同治方“中药活性成分-靶点-MI/RI”关系网络,共有885个节点和12462条边,根据计算出的网络效力值获得痰瘀同治方抗MI/RI的核心中药活性成分;(5)对痰瘀同治方抗MI/RI的337个核心靶点进行富集分析,结果显示:GO分析生物反应过程共986个,KEGG信号通路共79条;(6)基于平均最短路径偏向的重启随机游走算法构建痰瘀同治方“中药活性成分-靶点-MI/RI”的核心网络共有节点269个,中药活性成分节点32个,疾病靶点节点237个。采用分子对接等方法对优化算法进行验证。(7)对痰瘀同治方“中药活性成分-靶点-MI/RI”核心网络的237个靶点进行富集分析,结果显示:GO分析生物反应过程共739个,KEGG信号通路共131条。3.2痰瘀同治方祛痰中药组/化瘀中药组抗MI/RI的分子网络机制研究(1)痰瘀同治方祛痰中药组中药成分共173个,中药活性成分87个,预测中药活性成分靶点共560个;痰瘀同治方化瘀中药组中药成分共143个,中药活性成分194个,预测中药活性成分靶点共430个。(2)痰瘀同治方祛痰中药组抗MI/RI的靶点共178个,应用String数据库获得核心靶点140个;痰瘀同治方化瘀中药组抗MI/RI的靶点共155个,应用String数据库获得核心靶点113个。(3)对痰瘀同治方祛痰中药组抗MI/RI的140个核心靶点进行富集分析,结果显示:GO分析中生物反应过程共469个,KEGG信号通路共114条;对痰瘀同治方化瘀中药组抗MI/RI的113个核心靶点进行富集分析,结果显示:GO分析中生物反应过程共495个,KEGG信号通路共108条。4 结论4.1本研究提出的基于平均最短路径偏向的重启随机游走算法可以准确快速的提取痰瘀同治方“中药活性成分-靶点-MI/RI”核心网络,为该算法应用于中医药领域的网络药理学研究提供参考。4.2痰瘀同治方抗MI/RI核心中药活性成分共32个,核心中药为人参、川芎、薤白等6味中药。4.3痰瘀同治方呈现多成分、多靶点、多信号通路协同抗MI/RI的作用特点。本研究得出的痰瘀同治方抗MI/RI的“炎症反应”机制、痰瘀同治方祛痰中药组抗MI/RI的“凋亡过程负调控”作用机制与课题组前期的研究结果相吻合。此外,痰瘀同治方抗MI/RI的作用机制可能与“PI3K-Akt信号传导通路”“TNF信号通路”“ERK1和ERK2级联的正调控”“一氧化氮生物合成过程的正调控”“MAPK级联”作用机制有关。痰瘀同治方祛痰中药组抗MI/RI的作用机制还可能与“cAMP信号通路”有关,痰瘀同治方化瘀中药组抗MI/RI的作用机制可能与“HIF-1信号通路”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信号通路”有关。
谭俊[2](2021)在《基于网络药理学的温阳运脾汤治疗消化性溃疡的作用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研究通过对各类生物信息网络数据库(如TCMSP数据库、Gene Cards数据库等)的信息挖掘,进行温阳运脾汤治疗消化性溃疡的网络药理学研究,取得温阳运脾汤组方中所含潜在活性成分以及本方治疗消化性溃疡的潜在基因靶点,同时通过构建PPI网络、进行GO功能富集分析、KEGG通路富集分析等,筛选核心靶点并预测潜在靶点所发挥的功能及参与的通路,并构建“药物-成分-靶点-通路”网络,探讨本方治疗消化性溃疡的作用机制。方法:通过对TCMSP数据库以温阳运脾汤各单味药的标准中药名称或拉丁文为检索词进行数据检索,筛选出温阳运脾汤的潜在活性成分及对应的药物靶点,再通过Uniprot数据库将靶点名称进行基因名称标准化。然后对Gene Cards数据库进行检索,得到消化性溃疡相关的疾病靶基因,将两组基因进行映射取得交集靶基因,作为本方治疗消化性溃疡的潜在靶点。再运用String数据库及Cytoscape软件对潜在靶点进行分析并构建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同时筛选出温阳运脾汤治疗消化性溃疡的核心靶点。再运用RStudio软件对David v6.8数据库进行温阳运脾汤治疗消化性溃疡潜在靶点的GO功能以及KEGG通路富集分析,最后利用Cytoscape软件构建出“药物-成分-靶点-通路”网络。结果:1.温阳运脾汤的活性成分和作用靶点:通过TCMSP平台,设置筛选条件为口服生物利用度(oral bioavailability,OB)>30%,并且类药性(drug likeness,DL)>0.18,共筛选出温阳运脾汤组方中药潜在药物活性成分共156种,具有标准化注释基因名称的温阳运脾汤的作用靶点共224个。2.消化性溃疡相关疾病靶基因以及交集靶点:基于Gene Cards数据库以“Peptic Ulcer”、“Gastric Ulcer”、“Duodenal Ulcer”关键词检索得到消化性溃疡疾病相关靶点共1001个,通过RStudio软件运用R语言将温阳运脾汤的潜在靶点与消化性溃疡疾病相关靶点进行映射后得到交集靶点共106个。3.交集靶点PPI网络:运用String数据库进行温阳运脾汤治疗消化性溃疡的潜在靶点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数据的获取,再输入Cytoscape软件进行PPI网络的构建,在网络中共有105个节点、1823条边。根据Degree值设置节点大小及颜色,根据Cyto NCA插件对网络进行拓扑学分析,计算出Degree中位数的2倍为64,BC的中位数为22.296047,CC的中位数为0.5745856,以节点的拓扑参数大于或等于上述值为筛选条件,共得到17个靶点作为温阳运脾汤治疗消化性溃疡的核心靶点,按节点Degree值大小进行排列依次是:IL6、AKT1、TP53、CASP3、VEGFA、MAPK3、JUN、PTGS2、MAPK8、EGF、MMP9、STAT3、EGFR、CXCL8、CAT、MYC、MAPK1。4.富集分析结果:通过对温阳运脾汤治疗消化性溃疡潜在靶点进行GO功能富集分析及KEGG通路富集分析,共富集得到1517个GO条目,包含了1418个生物进程、23个细胞组分和76个分子功能,涉及了细胞对化学应激的反应(cellular response to chemical stress)、对细菌来源分子的反应(response to molecule of bacterial origin)、氧化应激反应(response to oxidative stress)、细胞对外界刺激的反应(cellular response to external stimulus)、MAP激酶活性(MAP kinase activity)、过氧化物酶活性(peroxidase activity)、丝氨酸水解酶活性(serine hydrolase activity)、蛋白质丝氨酸/苏氨酸/酪氨酸激酶活性(protein serine/threonine/tyrosine kinase activity)、生长因子受体结合(growth factor receptor binding)等。KEGG通路富集分析共富集到131条KEGG通路,涉及了糖尿病并发症中的AGE-RAGE信号通路(AGE-RAGE signaling pathway in diabetic complications)、IL-17信号通路(IL-17 signaling pathway)、内分泌抵抗(Endocrine resistance)、肿瘤坏死因子信号通路(TNF signaling pathway)、Th17细胞分化(Th17 cell differentiation)、细胞凋亡(Apoptosis)、Fox O信号通路(Fox O signaling pathway)、T细胞受体信号通路(T cell receptor signaling pathway)、PI3K-Akt信号通路(PI3K-Akt signaling pathway)、HIF-1信号通路(HIF-1 signaling pathway)等。5.“药物-成分-靶点-通路”网络的构建:将前面所得数据中药物、成分、靶点以及通路的对应关系文件输入Cytoscape软件进行“药物-成分-靶点-通路”网络的构建,该网络共有273个节点和1587条边,包含了9种中药、128种活性成分、106个基因靶点以及30条KEGG通路,体现出温阳运脾汤治疗消化性溃疡是通过多成分、多把点、多途径作用下的产生治疗的效果。结论:1.通过对温阳运脾汤有效活性成分的检索及筛选,发现温阳运脾汤包含了多种活性成分,其治疗消化性溃疡是多种成分共同发挥作用的结果,其中β-谷甾醇、木犀草素、山柰酚、豆甾醇、儿茶素等在多味中药中均有分布,包含了抗炎、抗菌、抗肿瘤等作用,可能为温阳运脾汤治疗消化性溃疡的主要成分。2.通过对温阳运脾汤治疗消化性溃疡的潜在作用靶点的预测以及核心靶点的筛选,发现温阳运脾汤可作用于多个与消化性溃疡相关的疾病靶点,其中主要的核心靶点为:IL6、AKT1、TP53、CASP3、VEGFA、MAPK3、JUN、PTGS2、MAPK8、EGF、MMP9、STAT3、EGFR、CXCL8、CAT、MYC、MAPK1,这些靶点分别参与了消化性溃疡细胞损伤、增殖、分化、修复以及炎症反应的调控等过程。3.通过对温阳运脾汤治疗消化性溃疡的潜在靶点的GO功能富集分析以及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发现温阳运脾汤治疗消化性溃疡的潜在靶点在生物功能以及信号通路的富集上与细胞增殖、分化、代谢、凋亡、炎症反应以及免疫应答的调控等方面密切相关。4.综合本研究的结果进行分析,发现温阳运脾汤治疗消化性溃疡是通过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的协同作用下,对消化性溃疡中炎症免疫反应的调节、肿瘤发生的调控以及细胞生长分化及修复产生干预作用,从而起到治疗效果,同时本方可能也参与了对HP感染引起的免疫应答反应,对于HP感染相关的消化性溃疡亦具有治疗效果。
代维娜[3](2021)在《基于网络医学分析方法研究复方茵丹汤抗胆汁淤积性肝病的作用机制》文中认为针对目前胆汁淤积性肝病仍缺少特效药物,中药复方如复方茵丹汤有一定效果,然而中药的物质基础和具体药物作用机制模糊,本课题拟结合疾病遗传学和药物基因组学,构建网络医学分析方法来诠释胆汁淤积性肝病的病理机制,评价和探索复方茵丹汤治疗胆汁淤积性肝病的药物作用机制,为复方茵丹汤的机制研究和新药物靶标提供假设和思路参考。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基于人类蛋白互作组构建胆汁淤积性肝病疾病模块,再对疾病模块进行基因富集,依据富集结果中重要的相关疾病本体论和通路对胆汁淤积性肝病发生发展机制进行分析。首先,利用MeSH检索胆汁淤积性肝病相关的疾病关键词,在OMIM和DisGeNET中以疾病关键词收集相关风险基因,并定位到人类蛋白互作组网络中,构建胆汁淤积性肝病的疾病模块。采用1000次随机化验证疾病模块,同时计算该模块的网络拓扑参数以验证疾病模块的聚集性,最后以疾病模块中的基因富集结果阐述胆汁淤积性肝病的疾病机理。由此,我们共收集到532个胆汁淤积风险基因,其中465个风险基因显着定位在人类蛋白互作组网络中(p<0.001),构成了胆汁淤积性肝病疾病模块。其次,将疾病模块中所有风险基因、相互连接基因、核心风险基因三部分分别进行基因富集,依据不同部分基因富集后重要性结果阐述胆汁淤积性肝病的疾病机理,发现胆汁淤积性肝病的发生和发展主要涉及胆汁分泌、炎症、代谢等途径。我们基于人类蛋白互作组构建的胆汁淤积性肝病疾病模块,能实现在现有大数据条件下,阐述胆汁淤积性肝病的发生发展机理,证实了胆汁淤积性肝病各表型涉及的多靶标和多途径,而不是单一靶标或单一途径,为进一步的针对疾病用药可行的假设和具体的机理分析提供了可能。基于疾病模块,借助现有临床应用的抗胆汁淤积的西药为例,将“药物-靶标”和胆汁淤积性肝病疾病模块进行网络重叠,构建网络医学分析方法。从Drugbank和DGIdb数据库中,收集熊去氧胆酸(UDCA)、腺苷蛋氨酸、考来烯胺的药物靶标,构建“药物-靶标”网络,再将西药“药物-靶标”和胆汁淤积性肝病疾病模块定位到人类蛋白互作组网络中,进行网络重叠,分析重叠网络节点相关性后对重叠网络中重要靶点进行富集(p<0.01)。共收集到UDCA、腺苷蛋氨酸和考来烯胺三种药物的17个抗胆汁淤积性肝病的药物靶标,构建了重叠网络并分析后,发现三种药物主要通过调节类固醇激素、代谢和葡萄糖醛酸化促进胆汁酸分泌发挥治疗作用,与早期报道的这三种药物在抗胆汁淤积性肝病中的机理报道一致。由此本文构建的网络医学分析方法可用于抗胆汁淤积性肝病的机理分析,为进一步应用于中药等复杂成分的药物机制研究中提供了可能。将网络医学分析方法应用于中药复方茵丹汤抗胆汁淤积性肝病的的物质基础和作用机理分析。从TCMSP、TCMID、DrugBank数据库中,收集复方茵丹汤的成分及其靶标,构建复方茵丹汤小分子数据库及“药材-成分-靶标”网络,再将复方茵丹汤“药材-成分-靶标”网络和胆汁淤积性肝病疾病模块进行网络重叠,基于重叠网络中重要节点作富集分析(p<0.01)探索复方茵丹汤抗胆汁淤积性肝病的作用机制。我们筛选到复方茵丹汤中八味药材共57个活性成分,作用于215个靶标,从“药材-成分-靶标”网络发现处方中活性成分间功效互补。此外,复方茵丹汤在重叠网络中与胆汁淤积性肝病的核心风险基因显着相关(p=5.8×10-12),其有效成分通过直接关联靶标和间接调控基因等多途径调控多通路来实现疾病治疗,如炎症反应、胆汁酸稳态、代谢、类固醇激素和葡萄糖醛酸化等途径和通路的调控。同时,对比中西药的作用机制,发现中西药重叠网路中重叠的基因可能是其发挥治疗作用的关键,而不重叠的基因可能是进一步考虑抗胆汁淤积性肝病的新药物靶标,如介导核受体活性、炎症和胆汁酸分泌相关的NR1H3、NR1I3、TLR2、PPARA、ESR2、ABCB1、PPARG、SULT2A1、SLCO1A2等。综上所述,我们基于人类蛋白互作组构建胆汁淤积性肝病疾病模块,借助临床现有的抗胆汁淤积性肝病西药和中药复方,将药物靶标网络和胆汁淤积性肝病疾病模块两个网络进行重叠分析,建立起的网络医学分析方法,阐明了药物作用机制,不仅为遗传、免疫、环境等因素共同引发的复杂性疾病提供机理分析的新思路,还为评价和探索中药或组合药物治疗复杂疾病的药物作用机制及新药物靶筛选提供了参考。
汪茂林[4](2020)在《半枝莲化学成分及其抗肿瘤作用机制初探》文中研究指明半枝莲scutellaria barbata D.Don为临床常用的清热解毒中药之一,且临床上经常配伍其它药物用于肿瘤治疗。大量文献研究主要集中于其主要成分黄酮类化合物,近年来发现的一系列结构新颖的新克罗烷二萜类化合物显示出较强抗肿瘤效果,也逐渐成为研究热点之一。然而新克罗烷型二萜抗肿瘤的构效关系、作用机制尚不明确,且与主要成分黄酮类化合物的相关性,如二者在抗肿瘤作用方面是否存在一定的协同关系也需进一步探讨。目的:从半枝莲药材中分离得到系列黄酮、新克罗烷二萜,研究新克罗烷二萜体外抗肿瘤构效关系,作用机制;基于组分配伍理论探讨黄酮、二萜在抗肿瘤作用方面的协同关系。方法:1.用溶剂提取法,将半枝莲药材丙酮提取物系统分离;综合运用硅胶柱层析、制备液相、重结晶等方法对提取浸膏进行分离纯化;采用核磁、质谱、紫外-红外等波谱技术以及结合其理化性质对得到的各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2.通过MTT法测试不同结构的新克罗烷二萜对不同人源肿瘤细胞LoVo、HCT-116(人结直肠癌)、MCF-7(乳腺癌)、SMMC-7721(肝癌)、A549(肺癌)体外细胞毒活性大小,通过比较其IC50值大小,初步分析这类化合物体外抗肿瘤构效关系;3.新克罗烷二萜scutebata A处理人结直肠癌LoVo细胞,通过平板克隆形成实验、细胞划痕愈合实验、Transwell细胞迁移和侵袭实验进一步探讨新克罗烷二萜体外抗肿瘤活性;流式细胞仪检测药物对LoVo细胞周期的影响,Hoecehst 33342荧光染色、caspase 3、8、9试剂盒检测LoVo细胞凋亡情况;Western blot检测细胞周期、凋亡相关蛋白Cyclin A、Bax、Bcl-2 蛋白;4.运用网络药理学方法预测半枝莲黄酮、二萜抗肿瘤抗炎作用靶点,Cytoscape 3.6.1软件构建成分-靶点网络,筛选出二者共同作用靶点,利用Autodock 4.2分子对接软件模拟化合物与靶蛋白的结合能力;5.运用MTT法研究二萜scutebata A与黄酮芹菜素(apigenin)不同配比对LoVo细胞毒活性影响,并通过计算二者协同指数判断其相互作用关系;通过Western blot进一步研究二者对GSTP1、CBR1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结果:利用核磁1H-NMR、13C-NMR、HSQC、HMBC,高分辨质谱 HR-ESI-MS、IR结合理化性质确定了从半枝莲丙酮提取物中分离得到的49个化合物,其中12个黄酮,29个新克罗烷二萜(4个新化合物);构效关系研究发现新克罗烷二萜对肺癌A549细胞敏感性较弱,对人结直肠癌LoVo细胞敏感性较强,且化合物毒性与结构中C-1、C-6、C-7位取代基类型,C-11/C-12位双键有关;scutebata A体外对LoVo细胞划痕愈合、平板克隆形成具有明显抑制作用,Transwell实验表明其明显抑制LoVo细胞迁移、侵袭;scutebata A诱导LoVo细胞周期S期阻滞,诱导其凋亡,western blot结果显示能下调S期关键蛋白Cyclin A,上调Bax、下调Bc1-2表达水平,并增加caspase 3酶活性;网络药理学结合分子对接技术筛选出化合物结合能较高的两个靶点GSTP、CBR1,组分配伍研究发现scutebata A与芹菜素体外协同抗LoVo细胞活性,二者配伍使用能下调GSTP1、上调CBR1蛋白表达水平。与单用相比有显着性差异。结论:半枝莲中不同结构的新克罗烷型二萜体外抗肿瘤活性差异较大,对不同肿瘤细胞具有一定的选择性,主要与结构中C-1、C-6、C-7位含氧取代基类型相关;这类二萜体外通过下调Cyclin A诱导LoVo细胞周期S期阻滞,上调Bax/Bc1-2,激活caspase 3活性诱导LoVo细胞凋亡;黄酮和二萜在体外可能通过调节GSTP1、CBR1蛋白水平发挥协同抗肿瘤活性。
何美莹[5](2019)在《基于网络药理学方法对系统性红斑狼疮辨证论治规律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的方法,对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文献和临床回顾性调查资料进行分析,研究SLE疾病中医辨证论治的规律,将网络分析结果同现行标准进行比较,为SLE中医临床辨证论治提供指导。方法:1、文献系统评价:通过计算机检索的方式搜索CNKI、VIP、Wan Fang Data以及PubMed数据库中有关中医药治疗SLE的文献,筛选出合格文献134篇进行文献系统评价。2、临床回顾性调查:在2011年1月-2017年5月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病案室筛选合格SLE患者病历资料322份。3、采用网络药理学的方法:分别对SLE病历资料和文献资料构建网络,计算网络节点度、紧密度、特征向量中心度、边的权重等拓扑性质参数,分析SLE疾病各证候的核心症状、舌象、脉象及方药的配伍规律。结果:一、SLE文献系统评价的一般资料结果及网络分析结果概况(一)本研究共纳入了 134篇合格研究文献,SLE疾病常见临床表现频数分析,由高到低排序依次为舌红、关节痛、疲乏、低热、腰膝酸软、脱发、脉细数等149种临床表现,其中舌红出现频数最高,比例为55.34%;SLE的中医证候频数分析,由高到低排序依次为热毒炽盛证、阴虚内热证、脾肾阳虚证、肝肾阴虚证以及气阴两伤证等19种证候,前5种证候共占总证候数的80.24%,其中热毒炽盛证所占比重最大,为28.46%。(二)SLE文献系统评价资料的网络分析结果1、SLE疾病临床表现特征的网络分析结果:临床特征性症状:关节痛、脱发、头晕、肌肉痛、皮肤红斑、下肢浮肿、口舌生疮、发热、腰膝酸软、五心烦热、烦躁、心悸;核心中药:生地黄、甘草、牡丹皮、赤芍、茯苓、丹参、黄芪、当归、秦艽、白芍、泽泻、白术、玄参、紫草、白花蛇舌草。2、SLE文献资料各主要证候证方药对应规律网络分析结果(1)热毒炽盛证:①临床核心表现有高热、舌红、尿黄、口渴喜冷饮、便结、面部鲜红蝶形红斑、舌红绛、关节痛、疲乏、神昏谵语、口舌生疮、苔黄、四肢抽搐、烦躁、皮肤红斑;②常用方剂为犀角地黄汤;③核心中药有生地黄、牡丹皮、赤芍、金银花、甘草、水牛角、紫草、玄参、青蒿、白花蛇舌草、知母、连翘、白芍、黄芩、石膏、丹参。(2)阴虚内热证:①临床核心表现有舌红、脉细数、低热、盗汗、口渴、五心烦热、苔少、疲乏、口渴喜冷饮、咽干、便结、皮肤鲜红斑疹;②常用方剂为六味地黄丸、知柏地黄丸、二至丸、青蒿鳖甲汤;③核心中药有生地黄、牡丹皮、女贞子、甘草、秦艽、知母、赤芍、丹参、玄参、青蒿、白花蛇舌草、黄柏、鳖甲。(3)脾肾阳虚证:①临床核心表现有四肢浮肿、脉沉细、尿少、腹胀、形寒肢冷、疲乏、舌淡胖齿痕、苔薄白、便溏、纳差、气促、颜面浮肿、腰酸;②常用方剂为真武汤、金匮肾气丸、济生肾气丸、附子理中汤、肾气丸;③核心中药有茯苓、黄芪、白术、甘草、党参、泽泻、附子、山药、淫羊藿、牡丹皮、丹参、车前子、山茱萸、太子参、生地黄。(4)肝肾阴虚证:①临床核心表现有脉细数、腰膝酸软、舌红、低热、脱发、头晕、五心烦热、苔少、耳鸣、盗汗、口渴、斑疹暗红、目眩;②常用方剂为六味地黄丸;③核心中药有生地黄、牡丹皮、女贞子、枸杞子、甘草、山茱萸、紫草、白芍、山药、秦艽、何首乌、泽泻。(5)气阴两伤证:①临床核心表现有疲乏、舌红、低热、苔薄白、自汗、脉细数、气短、苔少、口渴、腰膝酸软、盗汗、脱发、五心烦热;②常用方剂为六味地黄丸、生脉散;③核心中药有黄芪、麦冬、白术、甘草、牡丹皮、茯苓、秦艽、生地黄、当归、太子参、五味子、女贞子、丹参。二、SLE临床回顾性调查研究的一般资料结果及网络分析结果概况(一)SLE临床患者一般情况分析结果平均年龄为33.52±13.03岁;女性患者293例(90.99%),男性患者29例(9.01%);平均病程40.23±50.29个月;平均住院天数11.25±7.18天;四季中冬季发病患者最多,共 103 例(31.99%)。(二)SLE患者疾病临床表现和证候频数分析结果SLE临床患者临床表现频数由高到低排序依次为:舌红、疲乏、关节痛、口渴、眠差、红斑等178种临床表现,其中舌红出现频数最高,比例为35.09%。证候频数由高到低排序依次为:热毒炽盛证、风湿热痹证、气血两虚证、肝肾阴虚证以及脾肾阳虚证,其中热毒炽盛证所占比重最大,为28.88%。(三)SLE临床回顾性调查网络分析结果1、SLE患者临床特征性症状:关节痛、脱发、头晕、肌肉痛、皮肤红斑、下肢浮肿、口舌生疮、发热、胸闷、关节肿痛、红色皮疹、头痛、雷诺现象、气促、口苦、腹痛、肌肉酸痛;核心中药:甘草、茯苓、薏苡仁、牡丹皮、赤芍、生地黄、白术、白芍、半夏、黄芩、丹参、陈皮、党参。2、SLE临床病历资料各主要证候证方药对应规律网络分析结果(1)热毒炽盛证:①临床核心表现有舌红、关节痛、口渴、脱发、四肢红斑、苔黄、脉滑数、疲乏、眠差、神昏、纳差、咳嗽、红色皮疹、脉弦数、口舌生疮;②常用方剂为犀角地黄汤、四妙勇安汤;③核心中药有甘草、牡丹皮、赤芍、生地黄、薏苡仁、茯苓、水牛角、黄芩、连翘、金银花、半夏、陈皮、知母、青蒿、玄参、鳖甲。(2)脾肾阳虚证:①临床核心表现有疲乏、脱发、下肢浮肿、咳嗽、关节痛、胸闷、苔薄白、舌淡红、纳差、皮肤红斑、气促、眠差、红色皮疹、苔白腻、头晕;②常用方剂为金匮肾气丸、五苓散、参苓白术散;③核心中药有甘草、茯苓、牡丹皮、白术、山药、泽泻、山茱萸、桂枝、黄芪、附子、丹参、白芍、熟地黄、薏苡仁、砂仁。(3)肝肾阴虚证:①临床核心表现有口渴、疲乏、舌红、皮肤红斑、脱发、眠差、红色皮疹、面部鲜红蝶形红斑、纳差、头痛、发热、心悸;②常用方剂为六味地黄丸、青蒿鳖甲汤;③核心中药有甘草、茯苓、生地黄、牡丹皮、薏苡仁、半夏、青蒿、山药、赤芍、鳖甲、黄芩、白芍、丹参、泽泻、知母、酸枣仁。(4)风湿热痹证:①临床核心表现有关节痛、眠差、疲乏、口渴、舌红、舌淡红、纳差、发热、红色皮疹、关节肿痛、苔黄腻、咳嗽、下肢浮肿、头晕;②常用方剂为四妙散、桂枝芍药知母汤、小柴胡汤;③核心中药有甘草、薏苡仁、茯苓、白芍、白术、半夏、黄芩、苍术、黄柏、桂枝、柴胡、姜黄、赤芍。(5)气血两虚证:①临床核心表现有疲乏、关节痛、头晕、舌淡红、眠差、咳嗽、咽痛、口渴、苔薄白、舌淡、咯痰、头痛、胸闷、脱发、纳差;②常用方剂为归脾汤;③核心中药有甘草、茯苓、白术、黄芪、党参、薏苡仁、白芍、当归、陈皮、丹参、半夏、酸枣仁、麦冬、黄芩。三、文献系统评价及临床回顾性调查研究网络分析结果与标准比较(一)SLE疾病的文献与临床病历资料网络结果比较SLE文献系统评价和临床回顾性调查二者所得SLE疾病临床表现特征基本一致,二者共同的临床特征性表现有8个;共同的核心中药有8个。(二)SLE疾病文献与临床病历资料共同证候的网络结果比较文献与临床病历资料有3个共同的证候,即热毒炽盛证、脾肾阳虚证、肝肾阴虚证。这3个核心证候的临床表现特征基本一致,热毒炽盛证:二者共同的临床核心表现有20个;常用方剂为犀角地黄汤;核心中药有18个。脾肾阳虚证:二者共同的临床核心表现有14个;常用方剂为金匮肾气丸;核心中药有17个。肝肾阴虚证:二者共同的临床核心表现有15个;常用方剂为六味地黄丸;核心中药有15个。(三)SLE各个证候的网络分析结果与现行SLE标准的对比1、热毒炽盛证相同:①面部鲜红蝶形红斑、高热、口渴、头晕、关节痛等9个临床表现;②方剂:犀角地黄汤;③中药:水牛角、生地黄、牡丹皮、黄芩、青蒿等8味中药。不同:网络分析结果与标准比另有疲乏、脱发、口舌生疮、口苦、红色皮疹等21种临床表现。网络分析结果没有标准所列的皮肤紫斑;黄连解毒汤;黄连、泽泻。2、脾肾阳虚证相同:①临床表现:下肢浮肿、脉沉细;②熟地黄、山茱萸、山药、牡丹皮、茯苳等7味中药。不同:网络分析结果与标准比另有疲乏、便溏、纳差、气促、脱发等10种临床表现;黄芪、甘草、白术、桂枝、丹参等10味中药。网络分析结果没有标准所列的面热、小便清长。3、肝肾阴虚证相同:脱发、头晕、低热、乏力、口干等8种临床表现。不同:网络分析结果与标准比另有疲乏、气促、脱发、关节痛、皮肤红斑等10种临床表现。4、阴虚内热证相同:①发热、低热、五心烦热、盗汗、面浮红等10种临床表现;②方剂:六味地黄丸、二至丸;③中药:生地黄、青蒿、紫草、知母、黄柏等11味中药。不同:网络分析结果与标准比另有口渴、苔少、疲乏、咽干、皮肤鲜红斑疹等22种临床表现;青蒿鳖甲汤、知柏地黄丸;甘草、秦艽、赤芍、丹参、玄参等19味中药。网络分析结果没有标准所列的斑疹暗红、足跟痛、苔薄;大补阴丸、清骨散;鱼腥草、益母草。5、风湿热痹证相同:关节痛、关节肿胀、皮疹、肌肉酸痛、发热等7种临床表现。不同:网络分析结果与标准比另有眠差、疲乏、口渴、纳差、苔黄腻等24种临床表现。网络分析结果没有标准所列的双手指漫肿、四肢关节痛无定处、恶风、关节重着僵硬、脉滑数、脉细数。6、气血两虚证相同:疲乏、汗出、心悸、气短、头晕等7种临床表现。不同:网络分析结果与标准比另有关节痛、舌淡红、眠差、咳嗽、咽痛等21种临床表现。网络分析结果没有标准所列面色苍白、耳鸣、月经量少色淡或闭经、脉细无力。7、气阴两伤证相同:低热、五心烦热、烦躁、乏力、自汗、盗汗、关节痛等13种临床表现。不同:网络分析结果与标准比另有气短、苔少、口渴、腰膝酸软、脱发、心悸、眠差等18种临床核心表现。网络分析结果没有标准所列的斑疹暗红、面浮红。结论:1、SLE文献系统评价和临床回顾性调查的网络药理学分析结果提示,二者所得SLE疾病临床表现特征及主要证候的临床表现、所用方药基本一致。2、网络药理学分析结果揭示,SLE的核心证候有3个为热毒炽盛证、肝肾阴虚证、脾肾阳虚证,其辨证论治规律为:(1)热毒炽盛证:①临床核心表现:关节痛、口渴、脱发、四肢红斑、疲乏、眠差、神昏等20种;②核心中药:生地黄、甘草、牡丹皮、赤芍、茯苓、水牛角、黄零等18味;③核心方剂:犀角地黄汤;④核心性味归经:苦、甘,寒,归肺、肝经。(2)肝肾阴虚证:①临床核心表现:口渴、疲乏、皮肤红斑、脱发、皮肤鲜红斑疹、纳差、发热等15种;②核心中药:甘草、茯苓、生地黄、牡丹皮、青蒿、山药、白芍等15味;③核心方剂:六味地黄丸;④核心性味归经:苦、甘,寒,归肝、肾经。(3)脾肾阳虚证:①临床核心表现:疲乏、脱发、下肢浮肿、关节痛、纳差、皮肤红斑、气促等14种;②核心中药:甘草、茯苓、牡丹皮、白术、山药、泽泻、山茱萸等17味;③核心方剂:金匮肾气丸;④核心性味归经:甘,温,归脾、肾经。3、将SLE各个证候的网络药理学分析结果与现行SLE辨证论治标准对比,发现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如网络分析结果中常见证候风湿热痹证、气阴两伤证等,需要进一步做前瞻性研究证实,为标准修订提供参考。
陈聪[6](2018)在《基于文献信息挖掘的经方枳实芍药散、排脓散网络靶标及配伍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基于文献信息挖掘,探讨经方枳实芍药散(枳实-芍药)、排脓散(枳实-芍药-桔梗)的分子作用机制和配伍规律,建立符合中医药特点的经方网络靶标研究模式,为经方研究提供思路和方法。方法:通过文献检索,收集枳实芍药散、排脓散的古代文献信息、化学成分和生物信息,利用化学生物信息学构建两经方的网络靶标模型,运用网络药理学、分子对接等现代化研究方法,进行经方文献信息的挖掘与分析,诠释两首经方的分子机制及配伍机制。结果:通过对两方古今文献进行系统梳理,发现古代医家多用枳实芍药散治疗产后气血郁滞的里实型腹痛,今人不断拓展枳实芍药散的临床应用范围,除传统治疗产后腹痛,还用于治疗现代医学的肠易激综合征、肠痉挛等疾病;而排脓散方古人认为是治内痈,证属气郁血滞者,现代研究发现排脓散并不仅仅治疗内痈,还可以治疗上至鼻咽、中至肠腑、下至盆腔的各种化脓性疾病。基于文献检索与虚拟筛选,研究发现枳实芍药散主要活性成分10个,核心作用靶点5个,作用通路59条,潜在作用疾病149种;排脓散主要活性成分23个,核心作用靶点15个,作用通路88条,潜在作用疾病169种。构建两方“成分-靶点-通路-疾病”网络模型,关联分析复方主治、功效、配伍与微观分子之间的复杂联系。结论:通过对经方文献信息的挖掘与分析,发现经方对机体的整体性调节是基于机体“系统-系统”相互作用的复杂生物网络的调节,其“理气活血”的作用可能在于调节并恢复疾病所导致的“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的功能平衡失调,即通过调节机体的整个大循环来发挥主体疗效。两经方配伍效应的呈现来自于方中各药物成分在作用靶点上的网络联系。复方配伍后其所含小分子通过协同作用于同一靶点的不同空腔或者协同作用于某一条通路,增强了对生物过程的刺激作用,使药物治疗疾病的终末效应增强,那么复方配伍后的疗效由于协同作用将大大超过单味药疗效的总和,体现了中医相须相使的配伍理论。当复方配伍由枳实-芍药(枳实芍药散)变为枳实-芍药-桔梗(排脓散)后,加味药物中的分子通过互补或者增强作用调节不同的靶点,使得两经方作用靶点存在不同,作用疾病宏观表型产生差异。本论文构建了基于文献信息挖掘的经方网络靶标研究模式,为经方的研究提供了思路和方法。
孙万阳[7](2016)在《复方丹参滴丸的质量与生物活性评价方法研究》文中提出中药质量与生物活性评价方法的建立对于保证中药质量的一致性具有重要意义。在复方丹参滴丸(CP,Cardiotonic Pill)国际申报的过程中,如何定性定量阐明其质量和生物活性一致性是药学研究的两个关键问题。本文以复方丹参滴丸为研究对象,将药物分析学、植物化学、药理学、分子生物学、转录组学和生物信息学等多学科相结合,对其进行了如下研究:1.复方丹参滴丸化学成分解析方法建立了离线亲水作用色谱×反相液相色谱-离子阱飞行时间质谱(HILIC×RP-IT-TOF/MS)分析方法,鉴定了丹参和复方丹参提取物中250种酚酸成分,包含62种酚酸原型成分和188种酚酸衍生物。为确证质谱鉴定的化合物,开发了离线亲水作用色谱×反相高压制备液相色谱-四级杆质谱(preparative HILIC×RP-MS)分离方法,定向纯化了18种酚酸,并使用核磁共振进行结构确证。共有5个化合物首次在丹参提取物中被发现。2.复方丹参滴丸生物活性解析方法建立了大鼠急性心肌缺血模型,研究复方丹参滴丸(0.8 g/kg/day)对心脏的保护作用。结果表明,复方丹参滴丸能够明显改善大鼠心肌组织病理状态和心功能,减小心肌梗死面积、保护心肌结构完整性、抑制心肌细胞凋亡,显着降低心肌酶、氧化产物、炎症因子和粘附分子,显着提高谷胱甘肽和氧化还原酶表达。对心肌缺血区组织进行转录组测序,寻找与疾病和药物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使用差异表达基因建立心肌缺血失衡网络,并对药物作用机制进行分析。构建的心肌缺血失衡网络共包含625个差异表达基因和3099条连接,其中496个基因能够被复方丹参滴丸回调,104个基因的调节倍数大于2且具有显着性差异。分析结果表明,复方丹参滴丸能够通过调节心肌缺血大鼠的炎症应答、免疫应答、线粒体和细胞间基质功能,发挥抗心肌缺血的作用,同时对碳水化合物代谢、脂肪酸代谢和氨基酸代谢有一定的改善作用。3.复方丹参滴丸的质量评价方法建立了多指标含量测定方法用于评价复方丹参滴丸的质量。开发了直接串联反相色谱-亲水作用色谱-串联质谱联用(RP-HILIC-MS/MS)分析方法,同时测定复方丹参提取物中4种寡糖、5种氨基酸、3种核苷、1种有机酸、8种酚酸、7种皂苷和3种丹参酮共30种化学成分。测定化学成分的含量达到提取物重量的56.4-73.0%。为对制剂的质量进行快速评价,建立了一测多评法同时测定复方丹参滴丸中丹参素、原儿茶醛、迷迭香酸、紫草酸、丹酚酸B和丹酚酸A含量的分析方法。以原儿茶醛为内标化合物,其他待测物质与原儿茶醛的相对校正因子依次为6.570,3.654,1.507,1.511,3.443。方法的专属性、精密度、准确度和稳定性均符合含量测定要求。为保证分析方法的可重复性,对相对校正因子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系统考察。4.复方丹参滴丸生物活性评价方法建立了基于指标基因的生物活性评价方法,对6批复方丹参滴丸和1批复方丹参片进行生物活性一致性评价。用复方丹参滴丸处理HepG2细胞24h后,筛选了 10个复方丹参滴丸生物活性标记基因,包括MMP1,CYP1A1,EPGN,RUNX2,C8orf4,OLR1,CLMP,AKR1C1,IL24,APOL6。以各标记基因的调节倍数计算样品间的夹角余弦相似度,进行方法学验证和一致性评价。方法的日内和日间精密度分别为0.4%和0.6%。6批复方丹参滴丸样品的相似度在0.992-0.999之间,1批复方丹参片样品的相似度仅为0.534。该方法能够有效反映复方丹参滴丸的生物活性。
尹奇慧[8](2015)在《不同冰片配伍比例对复方丹参方中主要成分吸收的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复方丹参滴丸是天士力集团采用最新的工艺独家研制生产的现代中药,在冠心病、心绞痛等心血管疾病的临床预防、治疗和急救方面有着非常良好的效果,上市十几年来已成为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药物,也是天士力集团第一主打产品。复方丹参滴丸由丹参、三七和冰片组成,现代研究表明,冰片具有促进其他药物吸收的作用。目前,对复方丹参滴丸有效性及配比的合理性研究多从药效学及临床研究入手,相关药动学研究较为薄弱。因此,本文开展相关实验考察不同配比的冰片对复方丹参滴丸组方中的主要成分吸收的影响趋势,考察冰片在该制剂中配比的合理性。本论文以含不同配比冰片的复方丹参制剂为研究对象,通过体内药动学实验及体外肠外翻实验研究冰片对复方丹参制剂中丹参和三七主要成分吸收的影响情况,考察冰片在复方丹参制剂中配伍比例的合理性,为临床及药效学研究结果提供有力支持,为产品的深入研究及二次开发奠定基础。研究方法:(1)本课题中5种含不同冰片配比的复方丹参制剂,由等量复方丹参提取物(与复方丹参滴丸成分相同,但不含冰片)与不同量的冰片配伍,经制备工艺制备而成。分别为无冰片复方丹参制剂,以及复方丹参提取物与冰片配比量之比分别为10:0.5,10:0.75,10:1,10:1.5的共五种制剂,其中10:1组制剂与复方丹参滴丸配比相同。实验中将无冰片,10:0.5,10:0.75,10:1,10:1.5这5种制剂给药组依次命名为无冰片组,10:0.5组,10:0.75组,10:1组,10:1.5组。(2)针对选取的丹参、三七指标性成分分别建立LC-MS/MS测定方法,并对两种方法的线性、精密度、准确度、回收率、稳定性等方面进行了考察,应用于体内药动学及体外肠外翻实验研究中样品定量分析。(3)单次灌胃给药后24h内大鼠血样,经预处理后进行丹参指标性成分LC-MS/MS分析;取灌胃给药后72h内大鼠血样,经预处理后进行三七指标性成分LC-MS/MS分析。将血药浓度-时间数据采用DAS 2.0药代动力学软件按非房室模型处理,计算大鼠体内不同主要成分的主要药代动力学参数,并进行统计分析,考察冰片对丹参、三七指标性成分大鼠体内吸收的影响。(4)选择大鼠肠囊外翻模型考察冰片对复方丹参制剂中主要成分肠吸收影响的研究,分时间点取样后LC-MS/MS分析,对吸收速率常数Ka进行统计分析。研究结果:(1)本实验建立了2种LC-MS/MS方法分别对大鼠血浆中丹参、三七指标性成分进行定量分析,同时也应用于肠外翻实验中样品测定。经验证方法符合方法学要求。(2)丹参部分药动学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剂量冰片对复方丹参制剂中丹参指标性成分大鼠体内吸收无显着影响,如5组中丹参素 AUC0-24h(ng.h/mL)分别为 844.57±567.41,780.38±596.50,1285.07±741.42,1172.18±453.39,1128.54±695.32;4-羟基-3-甲氧基苯基乳酸AUC0-24h(ng·h/mL)分别为 888.1 8±229.19,705.20±338.97,1043.10±466.02,1072.57±31 0.34,1085.75±523.05;原儿茶醛 AUC0-24h(ng·h/mL)分别为89.69±37.64,94.03±49.77,78.56±42.42,96.82±45.9 1,78.46±43.07;原儿茶酸AUC0-24h(ng·h/mL)分别为 367.13±126.94,417.72±108.98,629.29±133.48,489.39±144.43,477.07±238.51。冰片能促进人参皂苷 Rg1 和 Rb1大鼠体内的吸收,加快吸收速度,其中无冰片组,10:0.5组,10:0.75组,10:1 组,10:1.5 组中 Rg1 的 AUC0-72h(ng·h/mL)分别为 8.80±4.87,8.58±3.47,8.32±2.41,15.27±4.80,14.48±3.98,Tmax分别为0.89±0.66,0.26±0.11,0.28±0.08,0.25±0,0.22±0.06;Rb1的AUC0-72h(ng·h/mL)分别为2126.70±1 173.1 1,2092.69±1275.41,1636.59±736.40,3475.55±1501.17,3890.31±2095.39,Tmax分别为4.81±2.32,3.75±2.53 3.62±2.04,1.90±2.64,1.37±1.72。(4)肠外翻实验中丹参素、原儿茶醛、人参皂苷Rg1和Rb1累计吸收量-时间曲线回归方程的R2均大于0.9,符合零级吸收。无冰片组和有冰片组中丹参素在回肠、空肠、十二指肠的吸收速率常数(Ka)分别为0.0217±0.0048 和 0.0121±0.0020,0.0221±0.0017 和 0.0172±0.0036,0.0352±0.002和0.0186±0.002;原儿茶醛在回肠、空肠、十二指肠的吸收速率常数分别为 0.0052±0.0005 和 0.0055±0.0009,0.0083±0.0005 和0.0084±0.0022,0.0079±0.0005 和 0.0070±0.0005;人参皂苷 Rg1 在回肠、空肠、十二指肠的吸收速率常数分别为0.0089±0.0019和0.0118±0.0019,0.0064±0.00 和 0.0105±0.0027,0.0198±0.0018 和 0.0151±0.0021;人参皂苷Rb1在回肠、空肠、十二指肠的吸收速率常数分别为0.0017±0.0004和0.0020±0.0003,0.0010±0.00 和 0.0022±0.0005,0.0043±0.0003 和0.0026±0.0005。结果显示,冰片对原儿茶醛肠吸收无显着影响,对丹参素,人参皂苷Rg1和Rb1不同肠段吸收影响趋势不一致。研究结论:(1)本实验针对丹参、三七指标性成分分别建立液质联用测定方法,方法准确,简便快速。经方法学验证,两种方法适用于复方丹参制剂大鼠体内药动学及肠吸收实验研究中样品的定量分析。(2)针对丹参类四种指标性成分药代动力学参数进行分析,五个给药组随着冰片配比量的增加药动学参数AUC0-24h、AUC0-∞、Tmax、Cmax等均无显着性差异,提示在复方丹参滴丸中,冰片对丹参主要成分无促吸收作用。(3)针对三七两种指标性成分药代动力学参数进行分析,与无冰片组进行比较,1 0:1组的AUC0-72h、Cmax显着增大,Tmax显着减小,提示10:1组中冰片提高了皂苷类成分的体内暴露量并加快了皂苷类的吸收速度。10:1组与1 0:1.5组的药代参数比较均无显着性差异,说明当冰片配伍比例超过复方丹参滴丸中冰片配比量时,对皂苷类成分没有更进一步促吸收作用。以上结果说明复方丹参滴丸中冰片对三七指标性成分具有促吸收作用,且配比合理。(4)针对肠外翻数据进行分析,冰片对原儿茶醛在小肠的吸收无影响,在回肠和十二指肠中对丹参素吸收略有抑制。冰片对Rg1、Rb1在回肠的吸收无影响,在空肠促进Rg1、Rb1吸收,在十二指肠抑制Rg1、Rb1吸收。由于两个给药组中Rg1和Rb1在不同肠段吸收的影响趋势不一致,判断冰片对人参皂苷Rg1、Rb1体内吸收的影响可能不是通过影响其肠吸收实现的,是否通过其他途径应进一步深入研究。
张文娟,王永华[9](2015)在《系统药理学原理、方法及在中医药中的应用》文中认为目的:建立科学有效的现代中药研究体系,是中医药现代化进程中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然而目前从系统和整体水平研究中药的理论和方法均不成熟。方法:本文将综述当前系统药理学的最新进展,阐明如何整合药效学、药动学以及基因、蛋白、药物网络分析等技术,形成一个完整的可供中药药理学、药效学预测和验证的技术体系。结果:重点从中药基础理论、复方解析、注射液的研究、老方优化和新药开发方面介绍系统药理学在中医药中的应用。结论:本文提出的系统药理学研究体系为中药的现代研究提供了新方法学,将有助于系统、深刻地从系统水平和分子水平揭示中药和机体的相互作用机制,从而指导中药新药研发。
任真真[10](2014)在《基于蛋白互作网络模块分析的丹七类方作用机制研究》文中指出丹七类方是中医临床上用于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等心血管疾病的常用方剂,由于组方配伍上的差别,使得各个方剂在临床应用上各有侧重,对类方的研究有利于阐释中药的配伍规律。目前对丹七类方作用机制的研究主要在药理作用层面,尚不能对其作用机制进行整体研究,网络药理学研究为从分子网络水平研究类方的作用机制,探讨类方配伍规律提供了方法。蛋白质是组成生物体的重要物质,通过彼此相互作用参与生物信号传递、物质和能量代谢、基因表达调控、及调控细胞周期等生命过程的各个环节。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为了解生物系统中蛋白质的工作原理,了解疾病等特殊生理状态下生物信号和能量物质代谢的反应机制,以及了解药物发挥作用的机理都有重要意义。功能模块是蛋白互作网络行使功能的基本单位,通过功能模块的研究可以更好理解复杂系统的性能和特点,并且对复杂系统的预测、控制、变化和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丹七类方为研究载体,构建了丹七类方的有效成分、组分、单味药及方剂四个层次的蛋白互作网络,考察了网络大小、模块识别算法和随机扰动对网络稳定性、模块识别稳定性的影响,选取最佳算法对网络进行了模块识别,并对模块功能进行了分析。通过网络模块及其功能分别探讨了中药成分、单味药及方剂的作用机理,为中药作用机理的阐释提供了新的科学方法。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方法学考察本文运用随机删除网络节点的方法,考察了网络的稳定性,结果显示随机删除蛋白互作网络的20%的节点,网络仍然具有较高的节点连通性,说明蛋白互作网络具有一定的容错性。考察网络大小对识别出的模块的影响,结果表明选择蛋白相互作用数目不超过10个时,网络的模块性最好。文章还考察了分子复合物检测算法(Molecular Complex Detection,MCODE)、马尔科夫算法(Markov Cluster algorithm,MCL)、基于边聚类的快速模块识别算法(A fast agglomerate algorithm of identifying functional modules based on the edge clustering coefficients,FAGEC)对模块识别节的影响,结果显示MCL算法识别出的模块更符合方药生物学意义。2、丹七类方各味药有效成分、单味药及复方蛋白互作网络的构建及模块分析运用数据挖掘及药效团搜索的方法确定中药成分的作用靶点,利用蛋白质相互作用数据库,通过数据挖掘和网络构建软件cytoscape构建了丹七类方各味药有效成分、组分、单味药及复方的29个蛋白互作网络。运用基于随机游走的网络模块识别算法MCL,对各个网络进行了模块识别,并对识别出的模块进行功能注释,运用模块功能阐释中药及其复方的分子作用机理。结果讨论了中药及其复方可能参与的生物过程及对应的蛋白质,并从生物过程层面讨论了中药及其复方的协同作用机理。3、基于功能模块的方药协同作用、继承性及涌现性分析中药发挥作用是多个成分协同作用的结果,中药的整体功效源自成分的作用但又不局限于成分原有的作用,既有继承的部分,又有整合突显的部分。本文运用功能模块从中药及复方参与的生物过程层面及功能模块构成层面讨论了中药的协同作用机制,并分析了中药的继承性与涌现性。结果从功能模块层面证明中药发挥功效是各成分协同作用的结果,既有继承的功能模块又出现了新的功能模块,从分子层面表明中药的协同作用、继承性与涌现性。本文以丹七类方为载体,基于蛋白互作网络模块分析的方法,探讨了丹七类方中成分、中药及复方的分子作用机理,层层递推讨论了中药及其复方的协同作用作用机理及中药继承性及涌现性,为从分子层次和系统层面上揭示中药类方作用机理及配伍规律提供了方法学支持。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 文献综述 |
| 综述一 中医药抗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综述二 中药复方的网络药理学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综述三 网络药理学算法在中医药领域的应用现状 |
| 参考文献 |
| 前言 |
| 临床研究 |
| 1 痰瘀同治方抗MI/RI的分子网络机制 |
| 1.1 MI/RI靶点的收集与整理 |
| 1.2 痰瘀同治方中药活性成分及其靶点的收集与整理 |
| 1.3 痰瘀同治方中药活性成分抗MI/RI的核心靶点的筛选 |
| 1.4 构建痰瘀同治方“中药活性成分-靶点-MI/RI”分子网络并计算中药活性成分的网络效力值 |
| 1.5 痰瘀同治方抗MI/RI核心靶点的富集分析 |
| 1.6 小结 |
| 2 基于平均最短路径偏向的重启随机游走算法 |
| 2.1 基于平均最短路径偏向的重启随机游走算法的基本原理与优势 |
| 2.2 基于平均最短路径偏向的重启随机游走算法的公式 |
| 2.3 小结 |
| 3 基于平均最短路径偏向的重启随机游走算法的痰瘀同治方抗MI/RI的分子网络机制 |
| 3.1 基于优化算法构建痰瘀同治方“中药活性成分-靶点-MI/RI”的核心网络 |
| 3.2 基于优化算法构建痰瘀同治方“中药活性成分-靶点-MI/RI”的核心网络靶点的富集分析 |
| 3.3 小结 |
| 4 对平均最短路径偏向的重启随机游走算法的验证 |
| 4.1 痰瘀同治方核心中药活性成分与MI/RI关键靶点的分子对接 |
| 4.2 应用优化算法前后痰瘀同治方抗MI/RI靶点数量及富集分析路径的对比 |
| 4.3 基于优化算法的痰瘀同治方抗MI/RI靶点富集分析结果与课题组前期研究结果的对比 |
| 4.4 小结 |
| 5 痰瘀同治方祛痰中药组/化瘀中药组抗MI/RI的分子网络机制 |
| 5.1 痰瘀同治方祛痰中药组抗MI/RI的分子网络机制 |
| 5.2 痰瘀同治方化瘀中药组抗MI/RI的分子网络机制 |
| 讨论 |
| 1 基于平均最短路径偏向的重启随机游走算法 |
| 1.1 有偏向的重启随机游走算法中对偏向概率参数的筛选 |
| 1.2 基于平均最短路径偏向的重启随机游走算法与其它算法的对比与分析 |
| 1.3 基于平均最短路径偏向的重启随机游走算法与随机游走算法的对比与分析 |
| 1.4 基于平均最短路径偏向的重启随机游走算法的适用性及其不足 |
| 2 痰瘀同治方抗MI/RI的核心中药活性成分及其核心中药 |
| 3 痰瘀同治方、本方祛痰中药组和本方化瘀中药组抗MI/RI的分子网络机制的对比与分析 |
| 3.1 痰瘀同治方与本方祛痰中药组共同抗MI/RI的分子网络机制 |
| 3.2 痰瘀同治方与本方化瘀中药组共同抗MI/RI的分子网络机制 |
| 3.3 痰瘀同治方、本方祛痰中药组和本方化瘀中药组抗MI/RI的分子网络机制的对比研究 |
| 4 痰瘀同治方抗MI/RI的分子网络机制 |
| 4.1 痰瘀同治方抗MI/RI的分子网络机制 |
| 4.2 痰瘀同治方祛痰中药组抗MI/RI的分子网络机制 |
| 4.3 痰瘀同治方化瘀中药组抗MI/RI的分子网络机制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个人简历 |
| 附录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1 理论研究 |
| 1.1 消化性溃疡的中医研究进展 |
| 1.1.1 消化性溃疡的中医命名和历史沿革 |
| 1.1.2 病因病机 |
| 1.1.3 中医治疗 |
| 1.1.4 小结 |
| 1.2 现代医学对于消化性溃疡的认识 |
| 1.2.1 病因与发病机制 |
| 1.2.2 病理生理 |
| 1.2.3 诊断标准 |
| 1.2.4 西医治疗 |
| 1.2.5 小结 |
| 2 温阳运脾汤治疗消化性溃疡的作用机制的网络药理学研究 |
| 2.1 温阳运脾汤的活性成分筛选及靶点预测 |
| 2.1.1 材料与方法 |
| 2.1.2 结果 |
| 2.1.3 小结 |
| 2.2 消化性溃疡疾病靶点的筛选和药物治疗疾病潜在靶基因的预测 |
| 2.2.1 材料与方法 |
| 2.2.2 结果 |
| 2.2.3 小结 |
| 2.3 潜在作用靶点PPI网络的构建与分析 |
| 2.3.1 材料与方法 |
| 2.3.2 结果 |
| 2.3.3 小结 |
| 2.4 潜在作用靶点的生物功能富集分析以及“药物-成分-靶点-通路”网络的构建 |
| 2.4.1 材料与方法 |
| 2.4.2 结果 |
| 2.4.3 小结 |
| 2.5 讨论 |
| 2.5.1 温阳运脾汤治疗消化性溃疡的中医理论依据 |
| 2.5.2 温阳运脾汤治疗消化性溃疡的机制预测 |
| 2.6 不足与展望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中药网络药理学研究现状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 符号说明 |
| 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第一章 胆汁淤积性肝病疾病模块构建及其机理研究 |
| 1 引言 |
| 2 方法 |
| 2.1 数据库 |
| 2.2 网络术语 |
| 2.3 数据收集 |
| 2.4 网络定位 |
| 2.5 疾病模块构建 |
| 2.6 基因富集分析 |
| 3 结果与讨论 |
| 3.1 胆汁淤积性肝病风险基因 |
| 3.2 胆汁淤积性肝病疾病模块 |
| 3.3 胆汁淤积性肝病的机理探索 |
| 4 结论 |
| 第二章 网络医学分析方法构建与应用 |
| 1 引言 |
| 2 方法 |
| 2.1 数据收集 |
| 2.2 “药物-靶标”网络构建 |
| 2.3 重叠网络构建 |
| 2.4 富集分析 |
| 3 结果与讨论 |
| 3.1 西药“药物-靶标”网络 |
| 3.2 西药药物靶标与胆汁淤积性肝病风险基因间的作用关系 |
| 3.3 西药抗胆汁淤积的机理分析 |
| 4 结论 |
| 第三章 网络医学方法分析复方茵丹汤抗胆汁淤积性肝病的作用机制 |
| 1 引言 |
| 2 方法 |
| 2.1 数据收集 |
| 2.2 数据标准化 |
| 2.3 “药材-成分-靶标”网络构建 |
| 2.4 重叠网络构建 |
| 2.5 基因富集分析 |
| 3 结果与讨论 |
| 3.1 复方茵丹汤小分子数据库构建 |
| 3.2 复方茵丹汤“药材-活效成分-靶标”网络 |
| 3.3 复方茵丹汤药物靶标与胆汁淤积疾病基因间的作用关系 |
| 3.4 复方茵丹汤抗胆汁淤积的机理分析 |
| 3.5 中西药抗胆汁淤积性肝病的机制对比分析 |
| 4 结论 |
| 全文总结 |
| 参考文献 |
| 文献综述 胆汁淤积性肝病药物作用机制分析方法的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 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参考文献 |
| 第一章 半枝莲文献概述以及论文研究思路 |
| 第一部分 半枝莲化学成分和药理研究进展 |
| 1. 半枝莲化学成分 |
| 2. 药理作用 |
| 3.结语 |
| 参考文献 |
| 第二部分 中药组分配伍研究 |
| 1. 中药组分配伍研究策略 |
| 2. 研究意义 |
| 3.总结与讨论 |
| 参考文献 |
| 第三部分 本论文研究思路及意义 |
| 本论文研究技术路线图 |
| 第二章 半枝莲化学成分研究 |
| 1. 实验材料 |
| 1.1 试剂和耗材 |
| 1.2 实验仪器 |
| 1.3 药材来源 |
| 2. 实验方法 |
| 3. 化合物的结构鉴定 |
| 4. 小结 |
| 参考文献 |
| 第三章 半枝莲体外抗肿瘤活性研究 |
| 第一部分 新克罗烷二萜体外对不同的人源肿瘤细胞毒活性研究 |
| 1. 实验材料 |
| 2. 实验仪器 |
| 3. 实验方法 |
| 4. 实验结果 |
| 5. 小结与讨论 |
| 参考文献 |
| 第二部分 Scutebata A对人结直肠癌LoVo细胞克隆形成的影响 |
| 1. 实验材料 |
| 2. 实验方法 |
| 3. 实验结果 |
| 4. 小结与讨论 |
| 参考文献 |
| 第三部分 Scutebata A体外对人结直肠癌细胞LoVo迁移、侵袭影响 |
| 1. 实验材料 |
| 2. 实验方法 |
| 3. 实验结果 |
| 4. 小结与讨论 |
| 参考文献 |
| 第四部分 scutebata A对人结直肠癌LoVo细胞周期、凋亡的影响 |
| 1. 实验材料 |
| 2. 实验方法 |
| 3. 实验结果 |
| 4. 小结与讨论 |
| 参考文献 |
| 第四章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方法探讨半枝莲抗肿瘤作用靶点 |
| 第一部分 基于网络药理学的半枝莲黄酮、二萜抗炎抗肿瘤作用靶点研究 |
| 1. 材料与方法 |
| 2. 结果 |
| 3. 小结与讨论 |
| 参考文献 |
| 第二部分 基于分子对接技术探讨半枝莲黄酮、二萜抗炎症抗肿瘤相关靶点的关系 |
| 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 2. 实验结果 |
| 3. 小结 |
| 参考文献 |
| 第五章 基于组分配伍探讨半枝莲黄酮、二萜协同抗肿瘤关系 |
| 1. 实验材料 |
| 1.1 主要试剂与耗材 |
| 1.2 实验仪器 |
| 2. 实验方法 |
| 2.1 MTT法研究芹菜素、scutebata A不同配比对LoVo细胞增殖毒性影响 |
| 2.2 芹菜素、scutebata A对人结直肠癌LoVo细胞GSTP1、CBR1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 |
| 3. 结果分析 |
| 3.1 MTT法细胞增殖实验 |
| 3.2 scutebata A、apigenin对LoVo细胞GSTP1、CBR1蛋白表达影响 |
| 4. 小结与讨论 |
| 参考文献 |
| 总结与展望 |
| 附录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 致谢 |
| 作者简介 |
| 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 第一节 中西医对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认识 |
| 一、古今病名释义及中医病因病机探讨 |
| 二、系统性红斑狼疮中医临床辨证论治研究 |
| 三、现代学者对系统性红斑狼疮发病机制研究 |
| 四、系统性红斑狼疮中西医结合治疗研究 |
| 第二节 网络药理学方法在中医药研究中的应用 |
| 一、网络药理学概况 |
| 二、网络药理学的理论基础 |
| 三、网络药理学的研究方法 |
| 四、网络药理学在中医药中的应用 |
| 第三节 小结 |
| 第二章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 第三章 系统性红斑狼疮文献资料的网络分析 |
| 第一节 文献检索与整理 |
| 第二节 文献资料一般分析结果 |
| 第三节 系统性红斑狼疮文献资料网络分析结果 |
| 一、文献资料系统性红斑狼疮常见临床表现网络分析结果 |
| 二、文献资料系统性红斑狼疮常用中药治疗网络分析结果 |
| 三、文献资料系统性红斑狼疮证候网络分析结果 |
| 第四节 小结 |
| 第四章 系统性红斑狼疮临床回顾性调查网络分析 |
| 第一节 临床回顾性调查材料与方法 |
| 第二节 系统性红斑狼疮临床回顾性调查一般资料分析结果 |
| 第三节 系统性红斑狼疮临床回顾性调查病历资料的网络分析结果 |
| 一、病历资料系统性红斑狼疮常见临床表现网络分析结果 |
| 二、病历资料系统性红斑狼疮常用中药治疗网络分析结果 |
| 三、病历资料系统性红斑狼疮证候网络分析结果 |
| 第四节 小结 |
| 第五章 系统性红斑狼疮证候网络分析结果与标准比较 |
| 第一节 系统性红斑狼疮证候网络分析结果与标准异同分析结果 |
| 第二节 小结 |
| 第六章 讨论 |
| 一、文献资料与临床回顾性调查病历资料网络分析异同分析 |
| 二、系统性红斑狼疮证候网络分析结果与标准对比异同分析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研究生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 致谢 |
| 附件 |
| 提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第一章 概述 |
| 1 经方及其研究进展 |
| 1.1 经方的内涵 |
| 1.2 经方现代研究进展 |
| 1.3 存在的问题 |
| 2 中药复方配伍及其研究现状 |
| 2.1 传统中药复方配伍机制研究 |
| 2.2 现代中药复方配伍机制研究 |
| 3 研究思路 |
| 3.1 经方文献计量学分析 |
| 3.2 研究经方的选择 |
| 3.3 枳实芍药散、排脓散的古今文献研究 |
| 3.4 基于文献挖掘的化学生物信息研究 |
| 3.5 枳实芍药散、排脓散的作用机制及配伍机制研究 |
| 3.6 总体研究思路框架 |
| 4 研究方法 |
| 4.1 文献学研究方法 |
| 4.2 化学生物信息学研究方法 |
| 4.3 分子对接方法 |
| 4.4 网络药理学方法 |
| 第二章 文献研究 |
| 1 经方文献计量学分析 |
| 1.1 文献收集与筛选 |
| 1.2 研究结果 |
| 1.3 讨论 |
| 2 枳实芍药散 |
| 2.1 溯源 |
| 2.2 现代实验研究 |
| 2.3 枳实-芍药药对的配伍分析及应用 |
| 3 排脓散 |
| 3.1 溯源 |
| 3.2 临床应用变迁 |
| 3.3 现代实验研究 |
| 第三章 基于文献挖掘的化学生物信息研究 |
| 1 枳实芍药散 |
| 1.1 药物组成 |
| 1.2 配伍分析 |
| 1.3 化学成分信息 |
| 1.4 现代药理信息 |
| 2 排脓散 |
| 2.1 药物组成 |
| 2.2 配伍分析 |
| 2.3 化学成分信息 |
| 2.4 现代药理信息 |
| 第四章 网络靶标研究 |
| 1 化学成分的收集与筛选 |
| 2 核心靶标的预测与筛选 |
| 2.1 作用靶标的预测 |
| 2.2 核心作用靶标的筛选及可视化网络的构建 |
| 第五章 分子机制研究 |
| 1 枳实芍药散 |
| 1.1 分子对接 |
| 1.2 核心作用成分及潜在作用疾病分析 |
| 2 排脓散 |
| 2.1 分子对接 |
| 2.2 核心作用成分及潜在作用疾病分析 |
| 第六章 配伍机制研究 |
| 1 复方靶点作用通路整合 |
| 2 复方靶点功能模块化研究 |
| 2.1 枳实芍药散作用靶点模块化分析 |
| 2.2 排脓散作用靶点模块化分析 |
| 3 基于两方差异通路的复方配伍机制研究 |
| 4 功能重定位研究 |
| 4.1 枳实芍药散 |
| 4.2 排脓散 |
| 第七章 讨论 |
| 1 微观视角下的复方相须相使配伍 |
| 1.1 复方药味组成在靶点水平上的协同作用 |
| 1.2 复方作用通路上的信号串扰效应 |
| 2 复方配伍与作用疾病宏观表型的关联性分析 |
| 2.1 作用靶点偏好性分析 |
| 2.2 调节疾病异同分析 |
| 结论与展望 |
| 1 结论 |
| 1.1 构建基于文献信息挖掘的经方网络靶标研究模式 |
| 1.2 复方配伍效应的微观呈现 |
| 1.3 复方针对机体“系统-系统”的整体性调节 |
| 1.4 复方作用靶点偏好导致作用疾病存在差异 |
| 1.5 复方功能重定位 |
| 2 展望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致谢 |
| 查新报告 |
| 论文着作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前言 |
| 1.1 复方丹参滴丸研究 |
| 1.1.1 化学成分与质量控制 |
| 1.1.2 药物动力学与药物代谢 |
| 1.1.3 药效与作用机制 |
| 1.2 二维液相色谱技术 |
| 1.2.1 分类 |
| 1.2.2 关键技术 |
| 1.3 转录组学在中医药研究中的应用 |
| 1.3.1 研究方法 |
| 1.3.2 应用 |
| 1.4 中药质量和生物活性评价方法 |
| 1.4.1 质量评价方法 |
| 1.4.2 生物活性评价方法 |
| 1.5 立题依据与主要研究内容 |
| 第二章 复方丹参滴丸化学成分解析方法 |
| 2.1 丹参提取物中酚酸类成分的质谱解析 |
| 2.1.1 离线二维液相色谱系统分析方法的建立 |
| 2.1.2 酚酸质谱裂解规律 |
| 2.1.3 250种酚酸的质谱鉴定 |
| 2.2 酚酸类成分的定向纯化 |
| 2.2.1 18种酚酸的定向纯化 |
| 2.2.2 18种酚酸单体成分的结构确证 |
| 第三章 复方丹参滴丸生物活性测定方法 |
| 3.1 治疗急性心肌缺血的药理活性 |
| 3.1.1 大鼠急性心肌缺血模型建立与分组方案 |
| 3.1.2 抗急性心肌缺血病理学评价 |
| 3.1.3 抗急性心肌缺血心功能评价 |
| 3.1.4 抗急性心肌缺血生化指标评价 |
| 3.2 治疗急性心肌缺血的转录组学分析 |
| 3.2.1 急性心肌缺血失衡网络的构建 |
| 3.2.2 对急性心肌缺血失衡网络的调节 |
| 第四章 复方丹参滴丸质量与生物活性的评价方法 |
| 4.1 复方丹参提取物中30种化合物的含量测定 |
| 4.1.1 串联二维液相色谱系统分析方法的建立 |
| 4.1.2 30种化学成分的含量测定 |
| 4.2 6种酚酸的含量测定 |
| 4.2.1 参照物质的筛选 |
| 4.2.2 6种酚酸的含量测定 |
| 4.2.3 相对校正因子的稳定性考察 |
| 4.3 生物活性一致性评价 |
| 4.3.1 指标基因筛选 |
| 4.3.2 生物活性一致性评价 |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 参考文献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 致谢 |
| 附件 |
| 符号&缩略语 |
| 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 1. 复方丹参制剂的药理作用研究概况 |
| 1.1 复方丹参制剂的药理作用研究 |
| 2. 冰片对丹参、三七主要成分促吸收作用的研究进展 |
| 2.1 冰片提高膜的通透性 |
| 2.2 冰片提高药物体内暴露量 |
| 2.3 冰片提高血脑屏障(BBB)通透性 |
| 2.4 冰片影响药物分组织分布 |
| 第二章 不同配比冰片组成的复方丹参制剂中主要成分大鼠体内药动学研究 |
| 1 不同配比冰片组成的复方丹参制剂中丹参主要成分大鼠体内药动学研究 |
| 1.1 实验仪器及试剂 |
| 1.1.1 实验仪器 |
| 1.1.2 实验试剂 |
| 1.1.3 动物与饲养 |
| 1.2 实验方法 |
| 1.2.1 溶液的配制 |
| 1.2.2 给药及血浆样品采集 |
| 1.2.3 血浆样品前处理 |
| 1.2.4 色谱-液质条件 |
| 1.2.5 方法学验证 |
| 1.2.6 数据处理 |
| 1.3 实验结果 |
| 1.3.1 专属性 |
| 1.3.2 标准曲线和最低定量限 |
| 1.3.3 精密度、准确度及提取回收率 |
| 1.3.4 稳定性试验 |
| 1.3.5 药动学研究结果 |
| 1.4 讨论 |
| 1.4.1 流动相条件的选择 |
| 1.4.2 血浆样品处理方法的选择 |
| 1.4.3 药代动力学研究 |
| 2 不同配比冰片组成的复方丹参制剂中三七主要成分大鼠体内药动学研究 |
| 2.1 实验仪器及试剂 |
| 2.1.1 实验仪器 |
| 2.1.2 实验试剂 |
| 2.1.3 动物与饲养 |
| 2.2 实验方法 |
| 2.2.1 溶液的配制 |
| 2.2.2 给药及血浆样品采集 |
| 2.2.3 血浆样品前处理 |
| 2.2.4 色谱-液质条件 |
| 2.2.5 方法学验证 |
| 2.2.6 数据处理 |
| 2.3 实验结果 |
| 2.3.1 专属性 |
| 2.3.2 标准曲线和最低定量限 |
| 2.3.3 精密度、准确度及提取回收率 |
| 2.3.4 稳定性试验 |
| 2.3.5 药动学研究结果 |
| 2.4 讨论 |
| 2.4.1 液质条件的选择 |
| 2.4.2 血浆样品处理方法的选择 |
| 2.4.3 药代动力学研究 |
| 第三章 冰片对复方丹参制剂中主要成分肠吸收影响的研究 |
| 1 冰片对复方丹参制剂中丹参主要成分肠吸收影响的研究 |
| 1.1 实验仪器与试剂 |
| 1.1.1 实验仪器 |
| 1.1.2 试剂与药品 |
| 1.1.3 实验动物 |
| 1.2 实验方法 |
| 1.2.1 溶液的配制 |
| 1.2.2 样品处理方法 |
| 1.2.3 色谱-液质条件 |
| 1.2.4 方法学考察 |
| 1.2.5 大鼠外翻肠囊法 |
| 1.2.6 数据处理 |
| 1.3 实验结果 |
| 1.3.1 专属性 |
| 1.3.2 标准曲线 |
| 1.3.3 精密度与准确度 |
| 1.3.4 稳定性 |
| 1.3.5 肠外翻实验结果 |
| 1.4 小结 |
| 2 冰片对复方丹参制剂中三七主要成分肠吸收影响的研究 |
| 2.1 实验仪器与试剂 |
| 2.1.1 实验仪器 |
| 2.1.2 试剂与药品 |
| 2.1.3 实验动物 |
| 2.2 实验方法 |
| 2.2.1 溶液的配制 |
| 2.2.2 样品处理方法 |
| 2.2.3 色谱-液质条件 |
| 2.2.4 方法学考察 |
| 2.2.5 大鼠外翻肠囊法 |
| 2.2.6 数据处理 |
| 2.3 实验结果 |
| 2.3.1 专属性 |
| 2.3.2 标准曲线 |
| 2.3.3 精密度与准确度 |
| 2.3.4 稳定性 |
| 2.3.5 肠外翻实验结果 |
| 2.4 小结 |
| 第四章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附录 (发表文章) |
| 个人简历 |
| 1 系统药理学原理 |
| 2 方法、模型和数据库 |
| 3 系统药理学的在中医药中的应用 |
| 3. 1 中医药基础理论解析 |
| 3. 2 阐明中药作用机制 |
| 3. 3 新药开发 系统药理学为中药活性物质发现, 新药组方提供了重要技术。 |
| 4 讨论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缩略词表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 1.1 丹七类方研究现状 |
| 1.1.1 中药类方研究概述 |
| 1.1.2 丹七类方概述 |
| 1.1.3 丹七类方抗心脑血管疾病作用机制研究 |
| 1.2 蛋白互作网络在医药研究中的应用 |
| 1.2.1 蛋白互作网络概述 |
| 1.2.2 蛋白质相互作用数据库 |
| 1.2.3 蛋白互作网络在医药研究中的应用 |
| 1.2.4 小结 |
| 1.3 模块分析及应用 |
| 1.3.1 复杂网络的模块性 |
| 1.3.2 模块识别算法 |
| 1.3.3 模块识别算法的评价 |
| 1.3.4 模块分析在PIN中的应用 |
| 1.3.5 小结 |
| 1.4 本文的研究目的与意义 |
| 第二章 基于蛋白互作网络模块分析的方法研究 |
| 2.1 蛋白互作网络构建及模块分析流程 |
| 2.1.1 成分靶点挖掘 |
| 2.1.2 靶点蛋白互作信息挖掘 |
| 2.1.3 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的构建 |
| 2.1.4 网络模块分析及GO注释 |
| 2.2 蛋白互作网络大小的考察 |
| 2.2.1 丹酚酸A靶点挖掘 |
| 2.2.2 丹酚酸A和丹酚酸B蛋白互作网络的准备 |
| 2.2.3 网络大小对模块识别的影响 |
| 2.3 蛋白互作网络稳定性考察 |
| 2.3.1 数据准备 |
| 2.3.2 网络稳定性考察 |
| 2.4 模块识别算法的选择 |
| 2.4.1 模块识别算法及关键参数的考察 |
| 2.4.2 功能一致性评价 |
| 2.4.3 模块分析方法F值评价 |
| 2.5 本章小结 |
| 第三章 丹七类方主要有效成分PIN及分子作用机制研究 |
| 3.1 丹七类方主要有效成分的选择 |
| 3.2 主要有效成分蛋白互作网络的构建与分析 |
| 3.2.1 丹酚酸B蛋白互作网络的构建与模块分析 |
| 3.2.2 其他成分蛋白互作网络的构建与模块分析 |
| 第四章 丹参中各组分蛋白互作网络的构建及分子作用机制研究 |
| 4.1 丹酚酸类成分蛋白互作网络的构建及模块分析 |
| 4.2 丹参酮类成分蛋白互作网络的构建及模块分析 |
| 4.3 丹参其他水溶性成份蛋白互作网络的构建及模块分析 |
| 4.4 丹参三类组分分子作用机制对比研究 |
| 4.5 本章小结 |
| 第五章 丹七类方单味药蛋白互作网络的构建及分子作用机制研究 |
| 5.1 丹参蛋白互作网络的构建及模块分析 |
| 5.1.1 丹参PIN的构建 |
| 5.1.2 丹参PIN模块分析 |
| 5.1.3 丹参多成分协同作用机制研究 |
| 5.2 三七、降香、黄芪蛋白互作网络构建及模块分析 |
| 5.2.1 三七作用机制分析 |
| 5.2.2 降香作用机制分析 |
| 5.2.3 黄芪作用机制分析 |
| 5.2.4 冰片PIN的构建及模块分析 |
| 5.3 丹参、三七、降香、黄芪、冰片作用机制对比分析 |
| 5.4 本章小结 |
| 第六章 丹七类方蛋白互作网络的构建及分子作用机制研究 |
| 6.1 丹七药对蛋白互作网络的构建及模块分析 |
| 6.1.1 丹七药对蛋白互作网络的构建 |
| 6.1.2 丹七药对PIN模块分析 |
| 6.1.3 丹七药对协同作用机制分析 |
| 6.2 复方丹参蛋白互作网络及模块分析 |
| 6.2.1 复方丹参蛋白互作网络的构建 |
| 6.2.2 复方丹参方PIN模块分析 |
| 6.3 冠心丹参方蛋白互作网络及模块分析 |
| 6.3.1 冠心丹参蛋白互作网络的构建 |
| 6.3.2 冠心丹参方PIN模块识别分析 |
| 6.3.3 冠心丹参方协同作用机制分析 |
| 6.4 芪参益气方蛋白互作网络及模块分析 |
| 6.4.1 芪参益气方蛋白互作网络的构建 |
| 6.4.2 芪参益气方PIN模块分析 |
| 6.4.3 芪参益气方协同作用机制分析 |
| 6.5 复方丹参方、冠心丹参方、芪参益气方作用机制对比研究 |
| 6.6 本章小结 |
| 第七章 基于功能模块的中药协同作用、继承性、涌现性机制分析及验证 |
| 7.1 基于功能模块的中药协同作用分析 |
| 7.2 基于功能模块的中药作用继承性及涌现性分析 |
| 7.3 模块分析结果文献验证 |
| 7.4 模块分析结果实验验证 |
| 7.5 本章小结 |
| 第八章 总结与讨论 |
| 8.1 蛋白互作网络模块分析方法方法学考察 |
| 8.2 丹七类方四个层次的作用机制解析 |
| 8.3 展望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个人简历 |
| 附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