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线虫的系统发育研究进展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Advances in phylogenetic studies of Nematoda(论文文献综述)

卢枫[1](2021)在《甲维盐对松材线虫作用机理初探》文中指出甲维盐(emamectin benzoate,EB)是一种常用的十六元大环内酯化合物(16-membered macrolide lactones),它由阿维菌素衍生合成,杀虫活性比阿维菌素高出数个数量级,且对哺乳动物的毒性低,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高效低毒广谱杀虫剂,也是树干注药防治松材线虫的主要药剂之一,但尚未有研究验证其对松材线虫作用机理。本论文克隆出编码松材线虫谷氨酸门控氯离子通道(glutamate-gated chloride channel,GluCl)和γ-氨基丁酸门控氯离子通道(γ-aminobutyric acid-gated chloride channel,GABACl)的基因,验证了这两个作用靶标与甲维盐及几种十六元大环内酯化合物的亲和作用。主要结果如下:1.通过生物测定明确了低剂量甲维盐对松材线虫的毒力作用。浓度为0.1 mg/L的甲维盐处理能够显着降低松材线虫雌虫平均产卵量(F=145.25,P<0.001)、抖动频率(F=141.97,P<0.001),且能抑制其发育进度(F=175.75,P<0.001),对后代性别比例则无显着影响(F=1.412,P=0.281),表明低剂量甲维盐对松材线虫的繁殖、发育、运动均有影响。2.通过转录组测序筛选0.1 mg/L甲维盐胁迫下松材线虫的差异表达基因(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genes,DEGs)。处理12 h,各RNA-seq库间只有7个DEGs;处理24 h,共筛选出5741个DEGs,其中甲维盐与助剂对照处理24 h样品(EB24与ON24)对比结果中,共有758个基因上调表达,562个基因下调表达,它们的生物学功能分别与生活史、神经与运动系统、外源性物质代谢及致病性相关。通过qPCR验证转录组测序结果,果胶裂解酶(F=151.9,P<0.001)和β-1,4-内切葡聚糖酶(F=735.2,P<0.001)基因经甲维盐处理显着下调表达,谷氨酸门控氯离子通道(F=35.0,P<0.001)、γ-氨基丁酸β受体(F=15.8,P<0.001)、UDP葡萄糖醛酸转移酶(F=17.0,P<0.001)和ABC转运蛋白(F=23.1,P<0.001)基因则显着上调,相对表达水平变化趋势与转录组测序结果相符,证明了转录组数据准确可靠。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表明,筛选出的BxGluCl和BxGABACl基因均具备半胱氨酸环配体门控离子通道(cysteine-loop ligand-gated ion channel super family,cys-loop LGICs)超家族的典型结构特征;系统发育树构建结果表明,BxGluCl和BxGABACl与其他线虫的氯离子通道基因具备高度同源性。推断BxGluCl和BxGABACl具备氯离子通道蛋白功能,且能够完整表达。3.使用PCR扩增和重组质粒构建技术克隆目的基因,并通过qPCR分析松材线虫BxGluCl和BxGABACl在不同龄期的表达水平及化合物处理后的表达模式。PCR扩增得到电泳结果符合预期大小的目的条带,使用pGEM-T Easy载体构建重组质粒并导入大肠杆菌,提取得到质粒测序,序列与预期相符,克隆出的BxGluCl和BxGABACl片段长度分别为1386 bp和1446 bp。BxGluCl和BxGABACl均在卵期表达量较低,二龄至四龄(J2-J4)幼虫表达量较高,成虫期则达到最高表达水平。甲维盐处理12 h内,成虫体内BxGluCl(F=2.308,P=0.203)和BxGABACl(F=4.654,P=0.097)表达量均未发生显着变化,24 h后则均显着上升(F=8.248,P=0.019;F=8.436,P=0.018);对照药剂噻虫啉处理后48 h内BxGluCl和BxGABACl表达水平均不发生显着变化。4.使用RNAi技术明确了十六元大环内酯化合物对松材线虫的作用靶标。松材线虫成虫经合成的BxGluCl和BxGABACl的dsRNA(dsBxGluCl和dsBxGABACl)浸泡干扰24 h后,BxGluCl和BxGABACl沉默效率分别达54.93%和38.53%,RNAi沉默效率较高。使用不同剂量的甲维盐、天维菌素A、天维菌素B、阿维菌素B1a和噻虫啉进行生物测定,松材线虫经RNAi后,对4种十六元大环内酯化合物的敏感性均显着下降,对新型氯代烟碱杀虫剂噻虫啉的敏感性则无显着变化;松材线虫经BxGluCl和BxGABACl的混合dsRNA(dsMix)沉默后抖动频率亦显着降低(F=6.310,P=0.036)。说明甲维盐等十六元大环内酯化合物作用靶标为松材线虫的BxGluCl和BxGABACl蛋白。

刘印茹[2](2021)在《拟松材线虫性信息素受体基因Bmu009839的时空表达特性与调控功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拟松材线虫(Bursaphelenchus mucronatus)是一种广泛分布于亚欧大陆天然松林中的寄生线虫,它在形态学与生物学特性等方面与松材线虫(Bursaphelenchus xylophilus)十分相似,是松材线虫的近缘种。过去人们一直认为拟松材线虫不具有致病性,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拟松材线虫也有较强的致病性。交配效率的高低和繁殖能力强弱与拟松材线虫是否具有致病性密切相关,性信息素是吸引雌雄虫相互接近并完成交配行为的关键物质,在拟松材线虫的繁殖行为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迄今为止,对于拟松材线虫性信息素传导机制的研究鲜有报道。本课题组在对拟松材线虫进行高通量测序后,挖掘到了一些与交配行为有关的性信息素受体基因,Bmu009839基因在就是其中之一。本研究克隆了拟松材线虫Bmu009839基因(Bmu-ntr-1),深入挖掘了该基因的时空动态表达特性和生物学功能。研究结果如下:一、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表明:拟松材线虫Bmu009839基因与秀丽隐杆线虫的ntr-1基因是同源基因,该基因表达产物为G蛋白偶联受体,是一类性信息素受体基因。二、原位杂交和qPCR结果表明:Bmu009839基因自拟松材线虫胚胎期开始在体壁肌肉细胞、性腺、肠道中稳定表达,贯穿其整个发育阶段,在成虫时期该基因表达量达到最高,约为其他龄期表达量之和平均值的5.5倍。三、RNAi结果表明:Bmu009839基因参与拟松材线虫从胚胎期到成虫期的生长发育、交配行为和繁殖能力方面的调控。1、Bmu009839基因在胚胎期和J2期虫体个体发育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干扰Bmu009839基因后,胚胎期孵化率显着下降(干扰组孵化率29.17%±7.47%,对照组孵化率89.15%±3.73%),J2虫体发育畸形,表现为腹部肿大、尾部向内缢缩,头尾摆动不协调。2、Bmu009839基因在J3期到成虫期主要参与拟松材线虫的交配行为和繁殖力的调控,且在雄虫中的调控能力强于雌虫,并随着龄期增长调控作用逐渐加强:Bmu009839基因在J3期被干扰后继续饲养至成虫观察性行为,仅雄虫受到干扰,在交配过程中雄虫无法准确定位雌虫的阴门部位;而在J4期被干扰后,干扰组平均产卵率降低为49.02%±5.18%,低于对照组81.36%±0.35%;在成虫期,雄虫交合刺严重外凸,雌虫摆动迟缓,产卵率大幅下降,各干扰组平均产卵率为28.74%±7.42%,远低于对照组的71.37%±1.43%,干扰后雄虫与正常雌虫交配后平均产卵量显着下降,仅为对照组的1/4。综上所述,本研究认为Bmu009839属于一类性信息素受体基因,且在拟松材线虫早期个体发育和后期生殖行为中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为开展拟松材线虫分子层面研究奠定了基础。

齐蒙[3](2021)在《甘薯的短体线虫种类鉴定及抗性品种筛选》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短体属线虫(Pratylenchus spp.)又叫根腐线虫root-lesion nematode,是世界第三大作物病原线虫,危害仅次于根结线虫和孢囊线虫。短体线虫属于迁移性寄生线虫,口针粗壮,通过口针穿刺在寄主植物薄壁组织摄食,侵染甘薯造成营养根和储藏根受损甚至坏死,地上部分生长缓慢,植株褪绿,引起真菌等病原微生物的继发侵染或诱发复合侵染,导致产量下降。近年来关于短体线虫的防治方面研究报道多集中于药剂筛选,本试验聚焦于大田抗性品种的筛选,抗性品种防治短体线虫不仅经济有效,更是符合绿色发展。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发现并鉴定了3种甘薯短体线虫。郭沟村位于安徽省阜阳市临泉县杨桥镇(115°24′37″E,32°59′7″N,海拔30 m)甘薯短体线虫鉴定为最短尾短体线虫Pratylenchus brachyurus、咖啡短体线虫Pratylenchus coffeae和德拉特短体线虫Pratylenchus delattrei,其中咖啡短体线虫Pratylenchus coffeae是优势种。短体线虫初始密度范围11~25条/100 g土壤,达到危害阈值。2、发现田间甘薯短体线虫密度与土壤线虫群落多样性相关规律。郭沟村田间短体线虫密度增加,土壤线虫的多样性指标下降,短体线虫密度与土壤线虫的SIMPSON(J)多样性指数呈显着负相关(r=-0.61,T验证:p<0.05),初步认为短体线虫密度的增加是土壤线虫群落微生态恶化的主要原因。3、经过2年大田试验,筛选出4个针对甘薯短体线虫的中抗品种,即龙薯19、商薯19、烟薯25和阜薯24。田间测产发现龙薯19、商薯19、烟薯25和阜薯24抗性品种的增产效果分别为82%、35%、83%、27%,推荐上述4个中抗甘薯品种在短体线虫严重发生的地区推广种植。另,未发现免疫和高抗品种。4、发现甘薯品种抗性对窖藏腐烂有一定抵抗。抗性指标与腐烂指数呈显着正相关(r=0.79,T验证:p<0.01),腐烂甘薯表面的菌株鉴定镰孢菌(Fusarium),并通过调查发现腐烂甘薯内以食真菌类的垫刃目和滑刃目线虫为主,无短体线虫等植物寄生线虫的存在。我们认为短体线虫对甘薯的危害不仅仅发生在生育期,口针造成的机械伤害更为真菌的寄生提供了便利,最终导致甘薯窖藏腐烂的加重,因此种植具有良好大田抗性的甘薯品种可以降低甘薯窖藏腐烂发生的风险。综上所述,该试验筛选的中抗甘薯品种具有生产意义,并为寻找抗性基因和进行抗性机制的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参考。

李慧[4](2021)在《热激蛋白在松墨天牛响应高温胁迫中的功能研究》文中指出昆虫作为一种变温动物,高温胁迫对其生长发育及繁殖产生不利影响。此外,全球气候变暖的加剧带来平均气温的升高和高温事件的频发,给昆虫带来了更大的挑战。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昆虫逐步形成了一套基于行为、生理生化及遗传上的应对高温的响应机制。松墨天牛(Monochamus alternatus)是我国南方松林的一种重要蛀干害虫,也是我国重大检疫性森林病害—松材线虫病的主要媒介昆虫,对我国森林资源从经济上和生态上都造成了巨大的损失。松墨天牛主要分布于我国东南部地区,成虫在野外常常面临37.5℃及以上的高温天气。松墨天牛的耐热性及耐热机制直接影响其在气候变暖条件下的种群动态和地理分布,进而间接影响松材线虫病的扩散蔓延。热激蛋白(Heat Shock Protein,HSP)是一类分子伴侣,可在生物体遭遇热胁迫时保护底物蛋白热变性聚集和非正常降解,是昆虫应对高温胁迫的生理生化响应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探究松墨天牛在高温胁迫下的响应机制,本论文在明确松墨天牛成虫对高温胁迫的耐受性基础上,以热激蛋白为研究对象,利用基因克隆、荧光定量PCR、蛋白免疫印记和免疫荧光染色等技术,系统探究高温胁迫下HSP在雌雄成虫的虫体、组织和生殖细胞中的响应模式,异源表达后对其体外分子伴侣活性进行测定,最后通过RNA干扰实验验证HSP基因在松墨天牛热胁迫响应中的功能。主要研究结果和结论如下:1.高温胁迫处理条件下测定成虫的存活、取食、繁殖和子代适合度指标,对其耐热性进行评估。设置连续高温胁迫处理,测定松墨天牛雌雄成虫在37.5、40、42.5和45℃条件下的致死中时间。设置每天3 h的周期重复性热胁迫处理,发现37.5℃周期重复性热胁迫对成虫的存活情况、取食量、产卵量与子代适合度等参数未产生显着影响。当胁迫温度提高至40和42.5℃时,雌雄成虫寿命缩短、取食量和产卵量降低及子代适合度下降。但仍有部分个体可继续延续种群,并且成虫出现了热适应性及产卵策略的改变。研究结果可知,松墨天牛成虫的耐热性较强,夏季常见的37.5℃高温天气不会对其种群动态产生影响,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加剧,40℃及以上的高温频率增加,仍有部分个体可成功存活及繁殖。2.利用RACE和RT-PCR扩增技术,克隆获得了13条MaltHSP20s基因、2条MaltHSP40s基因和6条MaltHSP70s基因。通过生物信息学预测HSPs的结构特点,发现这些基因的开放阅读框长度、蛋白相对分子质量、结构域、序列标签、二级结构和三维结构均符合所属家族的特征。亚细胞定位预测显示松墨天牛热激蛋白基因广泛分布于胞外、细胞核、细胞质、线粒体与内质网等部位。对来自不同类群昆虫的HSP20、HSP40和HSP70基因分别构建系统发育树,显示松墨天牛的HSP基因均聚类在鞘翅目分支上,且与光肩星天牛(Anoplophora glabripennis)的HSP基因亲缘关系最近,表明松墨天牛热激蛋白基因序列的结构较为保守。3.通过荧光定量PCR检测了21条HSP基因在雌雄成虫在短时高温胁迫下的转录响应,结果表明:HSP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在35℃的处理下开始上调,随胁迫温度的升高在42.5℃条件下达到峰值;热胁迫下,MaltHSP20-5、MaltHSP20-11、MaltHSP70-2这3条基因在雌雄成虫中的上调倍数最高;辅助分子伴侣MaltHSP40s和保守型Malt HSC70s的上调倍数较低;大多数HSP基因在卵巢和精巢中相对表达量最高,其次是触角、足和翅等组织,热激后HSP基因在头部上调倍数很高。筛选MaltHSP20-5、MaltHSP20-11及MaltHSP70-2为松墨天牛成虫热胁迫响应的关键基因,推测其优先保护生殖相关蛋白质。4.通过体外原核表达纯化成功获得了高浓度的MaltHSP20-5、MaltHSP20-11及MaltHSP70-2蛋白。体外分子伴侣活性验证实验表明MaltHSP20-5和MaltHSP20-11可有效保护苹果酸脱氢酶、柠檬酸合酶在43℃下的热聚集,且与底物摩尔浓度比例为1:1时保护效果较好,MaltHSP20-5的分子伴侣活性显着优于MaltHSP20-11。MaltHSP70-2在25至40℃温度区间内具备较高且稳定的ATP酶活力,过表达MaltHSP70-2的大肠杆菌细胞耐热性显着提高。说明松墨天牛HSP具备较高的分子伴侣活性,可在热胁迫下对松墨天牛体内蛋白质进行保护并提高细胞耐热性,从而帮助机体抵御热胁迫。5.通过蛋白免疫印记实验对松墨天牛热激蛋白在翻译水平上的表达特性进行检测。发现热胁迫后MaltHSP20-5、MaltHSP20-11及MaltHSP70-2蛋白在雌雄成虫及卵巢和精巢叶中大量上调。利用免疫荧光染色对热激蛋白在松墨天牛精巢叶中的分布进行检测,表明MaltHSP20-5和MaltHSP70-2均主要分布于初级精母细胞的细胞质中,并且热胁迫后平均荧光强度显着提高,而在精细胞中分布较少且无显着差异;热激后MaltHSP20-5蛋白在初级精母细胞的细胞核中有分布。从翻译水平上验证了HSP参与松墨天牛的热胁迫响应及其对生殖细胞的保护。6.利用RNA干扰技术探究降低MaltHSP20-5和MaltHSP70-2基因在松墨天牛体内的表达量对成虫耐热性及其他HSP基因表达量的影响,发现注射8μg MaltHSP20-5和MaltHSP70-2基因片段的双链RNA后,3~5d内检测到靶标基因的下调。MaltHSP20-5和MaltHSP70-2基因下调使松墨天牛雌雄成虫在42.5℃下的致死中时间缩短及存活率降低。同时,MaltHSP20-5基因下调后,MaltHSP40-1和MaltHSP70-2的表达量下调;MaltHSP70-2下调后,MaltHSP20-5和MaltHSP40-1的表达量上调。说明热激蛋白各家族之间存在互作关系,进一步验证了热激蛋白基因参与松墨天牛的热胁迫响应。

邹敏[5](2021)在《羊捻转血矛线虫ITS基因序列分析及其虫卵PCR检测方法的建立》文中研究指明捻转血矛线虫(Haemonchus contortus)是寄生于反刍动物胃肠道的优势线虫之一,宿主范围广泛,可以寄生于绵羊、山羊、牛、骆驼等反刍动物,在一些感染严重的地区,捻转血矛线虫的感染率可高达100%,其主要以反刍动物皱胃的毛细血管中的血液为食,严重时会导致宿主死亡。捻转血矛线虫在全球广泛存在,由于其致病性和繁殖力强的特点,在多个地区都造成了大范围的流行,这给全球羊养殖业都带来了巨大的经济财产损失。因此,准确诊断羊捻转血矛线虫病对于该病有效防治以及保障羊的健康养殖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拟采用PCR技术,对陕西地区捻转血矛线虫分离株的内部转录间隔区(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ITS)基因序列进行扩增、测序和分析,以了解ITS基因的遗传变异情况;根据捻转血矛线虫ITS2基因特点,设计特异性引物并对退火温度进行优化建立粪便虫卵PCR检测方法,将所建立PCR应用于临床奶山羊粪便样品中捻转血矛线虫卵的检测,并与粪便镜检结果进行对比,获得以下结果:1.对采自陕西咸阳地区不同年份的44株捻转血矛线虫分离株,进行ITS基因位点的扩增、测序和分析。结果显示,捻转血矛线虫ITS1的长度为400或404 bp、种内变异率为0.0~3.6%,共27个类型,将其与参考序列比对发现存在16个碱基突变位点,ITS2的长度为231bp,种内变异率为0.0~6.9%,共20个基因类型,与参考序列比对发现共15个碱基突变位点。结果表明,陕西咸阳地区2015—2020年之间的羊捻转血矛线虫的ITS rDNA序列的种内变异率较小,且尚未出现种群的分化。种系发育进化树结果显示各国的分离株进化关系较近,且同一地区的不同分离株未汇聚在同一枝,初步分析表明,捻转血矛线虫的ITS基因的变异情况与不同的地理条件之间的相关性不明显,世界各地的捻转血矛线虫分离株之间存在较高的基因相似度。2.基于特异性引物对(Hc.F、Hc.R)建立的PCR检测方法的特异性良好,能将捻转血矛线虫卵同其他常见线虫卵(细颈线虫、似血矛线虫、兰式毛尾线虫、尖尾线虫、网尾线虫、夏伯特线虫、蛇形毛圆线虫、粗纹食道口线虫、绵羊毛尾线虫等)特异性区分。PCR反应的最佳退火温度为53℃。在DNA模板含量较低(0.298 pg)时,仍能检出,表明其具有较高的灵敏性。85份奶山羊粪便样品,经粪便镜检共检出23份捻转血矛线虫阳性粪样(27.06%,23/85),利用特异性PCR镜检共检出38份捻转血矛线虫阳性粪样(44.71%,38/85),且镜检和PCR方法诊断结果一致性一般(Kappa=0.530)。综上所述,陕西咸阳地区的羊捻转血矛线虫的ITS rDNA基因序列的遗传进化程度较低。所建立的分子生物学方法能准确地将捻转血矛线虫卵从粪便样品中检测出,为临床检测捻转血矛线虫病提供了一种诊断方法。

郭庭宇[6](2021)在《辽宁省松树寄生线虫分类研究》文中提出松树寄生线虫是松树主要的病原物之一,其中松材线虫(Bursaphelenchus xylophilus)是危害松树最严重的病原线虫。松树寄生线虫在侵染松树后会引起松树维管系统丧失水分运输功能,致使松树迅速萎蔫甚至死亡。本研究在辽宁省范围内对松树上的病原线虫进行调查及鉴定以期预防松树寄生线虫对松树造成的危害。对松树寄生线虫进行系统研究有助于明确病原线虫与其相关种群分布及进化关系,对预防松树寄生线虫造成病害的发生有着重要意义。本研究在辽宁省范围内对松木样品进行采集,运用贝曼漏斗法对松木样本中的线虫进行分离,并采用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等多种手段对分离出的松树寄生线虫进行鉴定然后对其进行系统的发育分析。试验获得了以下主要研究结果:1.松树寄生线虫鉴定及地理分布研究:2018-2020年对335份松木样本进行线虫的分离鉴定。通过形态学与分子学鉴定,鉴定出1个滑刃线虫属的新种,命名为丹东滑刃线虫(Aphelenchoides dandongensis n.sp.);3个中国本土松树上的新纪录种乔伊斯外真滑刃线虫(Ektaphelenchus joyceae)、拟大连滑刃线虫(A.paradalianensis)和海德堡滑刃线虫(A.heidelbergi);以及其他三种:松材线虫(B.xylophilus)、辽宁咽滑刃线虫(Laimaphelenchus liaoningensis)、福建滑刃线虫(A.fujianensis),丰富了我国松树寄生线虫的资源库。并且发现了乔伊斯外真滑刃线虫的对滑刃线虫的捕食现象。2.松树寄生线虫系统进化研究:利用本研究鉴定的松树寄生线虫扩增出线粒体COI基因以及核糖体ITS、18S和28S r DNA序列,结合Gene Bank数据库中的参考序列,以贝叶斯法(BI)、最大简约法(MP)和最大似然法(ML)建立松树寄生线虫系统发育树。对松树寄生线虫的系统进化进行初步研究,探索其种属亲缘关系,以期为松树寄生线虫鉴定与综合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李新正,寇琦,王金宝,甘志彬,杨梅,龚琳,隋吉星,马林,曲寒雪,初雁凌,曾宥维,王伟娜,张祺,董栋[7](2020)在《中国海洋无脊椎动物分类学与系统演化研究进展与展望》文中研究说明综述了我国海域无脊椎动物的分类学和系统演化研究的历史和概况,以及我国分类系统学工作者在海洋无脊椎动物分类学、区系与动物地理学、系统发育与分子系统学领域的主要工作,重点介绍了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的海洋无脊椎动物分类学工作。涉及类群包括原生动物、海绵动物、刺胞动物、线虫、多毛类环节动物、星虫、螠虫、软体动物、节肢动物、苔藓动物、毛颚动物、棘皮动物、半索动物等主要的无脊椎动物门类。涉及海域以我国管辖海域,特别是中国近海为主,也涉及了西太平洋、西南印度洋等深海环境的无脊椎动物类群的分类学报道。本文总结过去,展望未来,对于在我国在海洋无脊椎动物分类与系统演化研究领域成就基础上,发现薄弱环节,研讨今后本学科的发展方向,填补研究空白,赶超本领域国际前沿,都有重要借鉴意义。

雷萌桐[8](2020)在《青海鱼类蠕虫区系调查及裸鲤棘吻虫的系统发育研究》文中认为青海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部,水域资源丰富,土着鱼类种类较多,其在青藏高原生态链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寄生虫作为高原生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迄今对青藏高原土着鱼类蠕虫的调查研究较少,随着青海水产业的快速发展,鱼病成为影响渔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本研究对青海黄河水系、长江水系、青海湖等天然水系中的土着鱼类,以及水库、池塘等的养殖鱼类的蠕虫感染情况进行了初步调查,并对在天然水系土着鱼类中感染率高的裸鲤棘吻虫进行了系统发育研究,获得了以下结果。(1)青海鱼类主要寄生蠕虫的种类。在26种744尾鱼体内外共检出蠕虫12种,隶属于4门6纲7目9科10属。扁形动物门(Platyhelminthes)中有3纲,其中单殖吸虫纲(Monogenoida)1种,为副双身虫属双身虫(Paradiplozoon sp.);绦虫纲(Cestoidea)7种,分别为鱊头槽绦虫(Bothriocephalus acheilognathi)、东方短结绦虫(Breviscolex orientalis)、中华许氏绦虫(Khawia sinensis)、鲤蠢属未定种绦虫(Caryophyllaeus sp.),头槽绦虫裂头蚴(Bothriocephalus sp.plerocercoid),双线绦虫裂头蚴(Digramma sp.plerocercoid)、肠舌状绦虫裂头蚴(ligula intestinalis plerocercoid);线虫纲(Nematoda)1种,为对盲囊属线虫幼虫(Contracaecum spp.larva),另有线虫未定种2种;棘头虫门(Acanthocephala)有2纲,分别为始新棘头虫纲(Eoacanthocephala)的青海新棘吻虫(Neoechinorhynchus qinghaiensis)和古棘头虫纲(Palaeacanthocephala)的裸鲤棘吻虫(Echinorhynchus gymnocyprii);环节动物门(Annelida)蛭纲(Hirudinea)的尺蠖鱼蛭(Piscicola geometra)。(2)青海天然水系鱼类蠕虫感染情况。在天然水系共采集到20种525尾野生鱼,198尾鱼感染蠕虫,蠕虫整体感染率为37.7%,感染的蠕虫包括棘头虫、绦虫、线虫、吸虫。棘头虫的感染率和感染强度分别为30.9%和15.2条,绦虫的感染率和感染强度分别为8.4%和12.8条,线虫的感染率和感染强度分别为5.1%和11.8条,吸虫的感染率和感染强度分别为3.4%和10.3条。厚唇裸重唇鱼(Gymnodiptychus pachycheilus)、青海湖裸鲤(Gymnocypris przewalskii)、软刺裸裂尻鱼(Schizopygopsis malacanthus)、裸腹叶须鱼(Ptychobarbus kaznakovi)、小头高原鱼(Herzensteinia microcephalus)等5种鱼的蠕虫感染率较高,均达50%以上。检查长江水系土着鱼类7种112尾,蠕虫感染率为34.8%,共发现7种寄生虫,包括鱊头槽绦虫、东方短结绦虫、鲤蠢属绦虫、青海新棘吻虫、裸鲤棘吻虫、副双身虫属吸虫及线虫未定种,棘头虫和绦虫感染较为普遍,其中棘头虫的平均感染率为23.21%,平均感染强度为19.4条。采集到青海省内黄河水系鱼类12种337尾,其中土着鱼类有7种291尾,黄河水系鱼类的蠕虫感染率为33.5%,感染有肠舌状绦虫裂头蚴、对盲囊线虫幼虫、线虫未定种、副双身虫属吸虫、青海新棘吻虫、裸鲤棘头虫、尺蠖鱼蛭等7种蠕虫,其中土着鱼类的棘头虫平均感染率为32.3%,平均感染强度为10.9条。采集到天然湖泊土着鱼类2种76尾,蠕虫平均感染率为60.5%,感染有肠舌状绦虫裂头蚴、对盲囊线虫幼虫、青海新棘吻虫、裸鲤棘头虫、副双身虫吸虫等5种蠕虫,其中棘头虫平均感染率55.26%,平均感染强度为20.7条。(3)青海养殖鱼类蠕虫感染情况。共采集到9种225尾养殖鱼类,蠕虫整体感染率为6.22%,感染强度为4.79条,感染的蠕虫均为绦虫,分别为鱊头槽绦虫、头槽绦虫裂头蚴、双线绦虫裂头蚴、中华许氏绦虫、舌状绦虫裂头蚴。(4)裸鲤棘吻虫的系统发育分析。对青海不同宿主来源和区域的裸鲤棘吻虫的核糖体18S rRNA、rRNA-ITS及线粒体cox1基因进行扩增测序,获取了34条18S rRNA基因序列、34条rRNA-ITS基因序列及35条cox1基因部分序列,并对其序列特征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显示裸鲤棘吻虫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基于18S rRNA、rRNAITS、cox1基因序列,以邻接法和最大似然法构建的系统发育树树形相似,证实了不同宿主及地理来源的棘头虫为裸鲤棘吻虫,亦进一步证实了裸鲤棘吻虫为有效的独立种。基于COI基因的系统发育分析显示裸鲤棘吻虫具有一定的水系分布特性。中性检验提示裸鲤棘吻虫核糖体基因可能存在定向选择,而线粒体cox1基因可能存在遗传漂变;种群历史动态分析提示裸鲤棘吻虫种群大小保持稳定。综上所述,本研究通过对青海天然水系中的土着鱼类及养殖鱼类的蠕虫区系进行调查,初步明确了青海鱼类的蠕虫感染状况,丰富了青藏高原鱼类寄生虫病资料,可为今后青藏高原鱼类寄生虫病的流行病学监测和防控提供参考,同时对裸鲤棘吻虫进行了系统发育研究,丰富了其病原学资料,为今后对其的深入研究提供了基础数据。

洪环[9](2020)在《松材线虫Bxy4022基因的表达特性与功能验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松材线虫病是世界范围内有历史记载以来重为严重的森林病害。健康的松树感染松材线虫后,最快两个月即可发病死亡,高效的交配行为是松材线虫种群扩张和病害流行的基础,而性信息素信号的准确转导是实现松材线虫高效交配的根本保障。Bxy4022基因是神经肽信号受体家族的成员之一,在松材线虫交配过程对交配信号的传导具有重要作用。本文采用in situ原位杂交和显微注射技术研究了Bxy4022基因的时空动态表达特性,利用RNAi技术对Bxy4022基因的生物学功能进行验证。研究结果如下:1、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表明,松材线虫Bxy4022基因与秀丽隐杆线虫的npr-21基因是同源基因,该基因表达产物为G蛋白偶联受体,在进化上高度保守。2、in situ原位杂交和显微注射结果表明,Bxy4022基因在松材线虫不同发育阶段的表达具有特异性。在胚胎期与幼虫期,该基因在线虫的头部神经、肠道、腹侧神经索、尾部神经和排泄孔等部位广泛表达;在成年期,该基因在雌虫的阴户肌肉和雄虫的尾部神经元等部位集中表达。3、RNAi结果表明,Bxy4022基因在松材线虫的幼虫期主要参与虫体肌肉神经系统、咽部及消化系统的发育调控,进而影响幼虫的运动、摄食和个体发育;在成虫期,Bxy4022基因被干扰后引起雄虫交合刺异常外露,交配行为出错,交配成功率降低,且雌虫无法产卵,表明该基因可能参与调控松材线虫成虫性器官相关的肌肉运动神经信号和性行为信号的传递。本研究明确了Bxy4022基因在松材线虫不同发育阶段的时空动态表达特性,揭示了该基因在松材线虫的运动、摄食、发育,以及交配和繁殖等方面的重要作用。研究结果能够为进一步在分子水平上设计特异性的松材线虫病防控措施提供参考。

陈莎妮[10](2020)在《松材线虫Bxy012009、Bxy005783和Bxy003854表达特性与功能分析》文中提出松材线虫病(Pine wilt disease)是由松材线虫(Bursaphelenchus xylophilus)引起的毁灭性的松属植物流行性病害。松材线虫病常年在我国多个省市发生,造成严重损失。近来研究发现松材线虫作为外来入侵物种其入侵性与其繁殖率有密切联系,且种群性比是影响繁殖率的重要因素,但目前对于松材线虫性别决定和分化机制尚不清楚。另一方面,松材线虫dauer幼虫阶段具有较强适应不良环境的能力,且dauer幼虫能借由天牛的取食活动进行扩散,但对于松材线虫dauer幼虫的形成机制尚未明确。深入研究松材线虫性别决定和dauer幼虫形成机制问题有利于发展新的松材线虫病防控策略。本研究本研究参考秀丽隐杆线虫(Caenorhabditis elegans)性别决定基因fem-1和fem-2,以及与dauer幼虫形成基因daf-12,克隆松材线虫中同源基因。克隆获得松材线虫Bxy012009、Bxy005783和Bxy003854片段后,采用实时定量PCR、原位杂交、RNA干扰等技术,探究其时空动态表达特性和调控功能。具体研究结果如下:一、实时定量PCR结果表明,Bxy012009和Bxy003854在松材线虫各发育阶段均有表达,在二龄幼虫的表达量最高,三龄期表达明显下降。二、原位杂交结果表明:Bxy012009基因在松材线虫发育早期可在多个组织细胞如性腺、肠道、皮下细胞等部位表达,到发育后期大多集中于皮下细胞、肌肉等部位,且表达较弱;Bxy005783基因主要在松材线虫性腺中稳定表达;Bxy003854在松材线虫不同发育阶段具有广泛表达,幼虫阶段主要在表皮组织、体壁肌肉、肠道等部位,成虫阶段集中于精子和阴户附近表达。三、RNA干扰结果表明:Bxy012009和Bxy005783基因受双链RNA干扰后线虫种群性比呈下降趋势,且二龄期幼虫处理后性比下降最为显着,说明Bxy012009和Bxy005783基因为松材线虫性别决定关键基因,并且二龄期是性别决定的关键期;Bxy003854基因的沉默使得线虫在高温环境下存活率降低,并且延缓了幼虫的发育进度,表明Bxy003854基因不仅参与调节dauer幼虫形成,还与松材线虫的抗逆性和幼虫发育有关,是保障线虫应对不良环境的关键基因。上述研究结果明确了Bxy012009、Bxy005783和Bxy003854在松材线虫个体的表达特性,以及对性别决定和dauer形成的调控作用,为深入研究松材线虫性别决定和dauer形成的调控机制提供一定理论依据。

二、Advances in phylogenetic studies of Nematoda(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Advances in phylogenetic studies of Nematoda(论文提纲范文)

(1)甲维盐对松材线虫作用机理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文献综述
    1.1 甲维盐研发与应用进展
        1.1.1 甲维盐的研发进程
        1.1.2 甲维盐在害虫防治中的应用
    1.2 甲维盐及同类化合物作用机理研究进展
        1.2.1 十六元大环内酯化合物对氯离子通道作用
        1.2.2 十六元大环内酯化合物对其他基因作用
    1.3 松材线虫及线虫氯离子通道研究进展
        1.3.1 松材线虫研究进展
        1.3.1.1 松材线虫病的危害与防治
        1.3.1.2 松材线虫基础生物学研究进展
        1.3.2 线虫氯离子通道研究进展
        1.3.2.1 氯离子通道的结构特征与生理功能
        1.3.2.2 谷氨酸门控氯离子通道研究进展
        1.3.2.3 γ-氨基丁酸门控氯离子通道研究进展
    1.4 甲维盐对线虫作用研究方法概述
        1.4.1 转录组测序技术
        1.4.2 RNA干扰技术
    1.5 论文研究思路与框架
2 低剂量甲维盐对松材线虫毒力作用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供试松材线虫
        2.1.2 供试试剂
        2.1.3 主要仪器与设备
        2.1.4 培养基与溶液配制
        2.1.5 各龄期松材线虫的培养与分离
        2.1.6 生物测定方法
        2.1.6.1 雌虫产卵量的测定
        2.1.6.2 发育进度的测定
        2.1.6.3 线虫抖动频率的测定
        2.1.6.4 后代性别比例的测定
        2.1.7 数据处理与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雌虫产卵量变化
        2.2.2 发育进度变化
        2.2.3 线虫抖动频率变化
        2.2.4 后代性别比例变化
    2.3 小结
3 甲维盐胁迫下松材线虫差异表达基因筛选
    3.1 材料与方法
        3.1.1 供试松材线虫
        3.1.2 供试试剂
        3.1.3 主要仪器与设备
        3.1.4 培养基与溶液配制
        3.1.5 各龄期松材线虫的培养与分离
        3.1.6 药物处理
        3.1.7 松材线虫总RNA提取
        3.1.8 松材线虫转录组测序
        3.1.9 转录组测序结果分析
        3.1.9.1 转录组测序质量分析
        3.1.9.2 差异表达基因定义与筛选
        3.1.9.3 差异表达基因功能分类
        3.1.10 转录组数据qPCR验证
        3.1.10.1 差异表达基因选择
        3.1.10.2 引物设计
        3.1.10.3 药剂处理
        3.1.10.4 cDNA第一链合成
        3.1.10.5 qPCR扩增体系与反应
        3.1.11 数据处理与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松材线虫总RNA提取结果
        3.2.2 转录组测序质量分析
        3.2.3 甲维盐胁迫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3.2.4 差异表达基因定量验证
    3.3 小结
4 BxGluCl与BxGABACl的克隆与序列分析
    4.1 材料与方法
        4.1.1 供试松材线虫
        4.1.2 供试质粒与菌株
        4.1.3 供试试剂
        4.1.4 主要仪器与设备
        4.1.5 培养基与溶液配制
        4.1.6 目的基因的筛选
        4.1.7 目的基因的克隆
        4.1.7.1 第一链cDNA反转录
        4.1.7.2 引物设计
        4.1.7.3 PCR扩增目的片段
        4.1.7.4 凝胶回收目的片段
        4.1.7.5 重组质粒的构建
        4.1.7.6 重组质粒导入大肠杆菌
        4.1.7.7 质粒提取与测序分析
        4.1.8 目的基因序列生物信息学分析
        4.1.9 氨基酸序列比对和系统发育树构建
    4.2 结果与分析
        4.2.1 目的基因克隆结果
        4.2.1.1 目的基因筛选与全长PCR扩增结果
        4.2.1.2 重组质粒菌液PCR扩增结果
        4.2.2 目的基因序列分析
        4.2.2.1 BxGluCl基因序列分析
        4.2.3.2 BxGABACl基因序列分析
        4.2.3 目的基因生物信息学分析
        4.2.3.1 信号肽
        4.2.3.2 跨膜域
        4.2.3.3 二级结构
        4.2.3.4 三维模型
        4.2.4 序列比对和系统发育树构建结果
    4.3 小结
5 BxGluCl与BxGABACl的功能验证
    5.1 材料与方法
        5.1.1 供试松材线虫
        5.1.2 供试试剂
        5.1.3 主要仪器与设备
        5.1.4 主要溶液与储备液配制
        5.1.5 目的片段扩增
        5.1.5.1 引物设计
        5.1.5.2 PCR扩增目的片段
        5.1.6 RNA干扰
        5.1.6.1 dsRNA合成
        5.1.6.2 RNAi浸泡试验
        5.1.7 不同化合物对松材线虫毒力测定
        5.1.8 qPCR试验
        5.1.8.1 各龄期目的基因表达水平验证
        5.1.8.2 化合物处理后目的基因表达模式分析
        5.1.8.3 沉默效率qPCR测定
        5.1.9 目的基因功能验证
        5.1.10 数据处理与分析
    5.2 结果与分析
        5.2.1 PCR扩增结果
        5.2.2 dsRNA合成结果
        5.2.3 各龄期BxGluCl和BxGABACl表达水平比较
        5.2.4 化合物处理后BxGluCl和BxGABACl表达模式
        5.2.5 RNAi沉默效率
        5.2.6 生物测定结果
        5.2.6.1 不同化合物LC_(50)与LC_(80)的测定结果
        5.2.6.2 沉默后对化合物敏感性变化结果
        5.2.6.3 沉默后抖动频率变化结果
    5.3 小结
6 讨论
    6.1 低剂量甲维盐可抑制松材线虫繁殖、发育、运动功能
    6.2 BxGluCl和BxGABACl为十六元大环内酯化合物作用靶标
    6.3 甲维盐与松材线虫氯离子通道存在最佳结合时间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致谢

(2)拟松材线虫性信息素受体基因Bmu009839的时空表达特性与调控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文献综述
    1.1 拟松材线虫致病性研究进展
    1.2 G蛋白偶联受体作用机制及其功能研究进展
        1.2.1 G蛋白偶联受体的结构及其作用机制
        1.2.2 G蛋白偶联受体参与生物生殖发育的研究进展
        1.2.3 G蛋白偶联受体参与线虫应激响应调控的相关研究
    1.3 信息素相关研究进展
        1.3.1 信息素及信号转导机制研究进展
        1.3.2 性信息素及信号传导机制研究进展
    1.4 NTR基因家族研究进展
2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供试线虫及菌株
        2.1.2 主要试剂
        2.1.3 主要仪器设备
        2.1.4 培养基
    2.2 实验方法
        2.2.1 不同发育阶段拟松材线虫的获取
        2.2.1.1 拟松材线虫同步卵的获取
        2.2.1.2 拟松材线虫J2 虫到J4 虫的获取
        2.2.1.3 拟松材线虫处女雌雄虫的获取
        2.2.2 Bmu009839基因的克隆
        2.2.2.1 拟松材线虫总RNA提取
        2.2.2.2 拟松材线虫RNA反转录
        2.2.2.3 拟松材线虫Bmu009839基因编码区的获得
        2.2.2.4 拟松材线虫Bmu009839基因编码区质粒载体的构建
        2.2.2.5 拟松材线虫Bmu009839基因的质粒的获取
        2.2.3 Bmu009839基因生物信息学分析
        2.2.4 Bmu009839基因不同发育阶段表达量差异分析
        2.2.4.1 拟松材线虫qPCR模板收集
        2.2.4.2 引物设计
        2.2.4.3 进行qPCR反应
        2.2.5 Bmu009839基因表达特性研究
        2.2.5.1 探针的制备
        2.2.5.2 原位杂交实验步骤
        2.2.6 Bmu009839基因RNA干扰试验
        2.2.6.1 探针的合成
        2.2.6.2 RNAi浸泡实验
        2.2.6.3 Bmu009839基因干扰效率的qPCR检测
        2.2.6.4 RNAi后拟松材线虫孵化率的测定
        2.2.6.5 RNAi后拟松材线虫发育形态及运动情况的观察
        2.2.6.6 RNAi后拟松材线虫的交配行为和繁殖能力测定
3 结果与分析
    3.1 Bmu009839基因的克隆
        3.1.1 拟松材线虫RNA的提取
        3.1.2 拟松材线虫RNA反转录
        3.1.3 Bmu009839基因编码区获取
        3.1.4 Bmu009839基因编码区质粒载体构建
    3.2 Bmu009839基因生物信息学分析
    3.3 Bmu009839基因不同发育阶段表达量差异分析
        3.3.1 Bmu009839基因qPCR引物的设计
        3.3.2 Bmu009839基因不同发育阶段qPCR分析
    3.4 Bmu009839基因表达特性研究结果
        3.4.1 Bmu009839基因重组质粒编码区插入方向鉴定
        3.4.2 拟松材线虫Bmu009839基因ss RNA探针的制备
        3.4.3 Bmu009839基因原位杂交结果
    3.5 Bmu009839基因调控功能验证结果
        3.5.1 Bmu009839基因ds RNA探针的制备
        3.5.1.1 Bmu009839基因ds RNA探针模板制备
        3.5.1.2 Bmu009839基因ds RNA探针的制备
        3.5.2 Bmu009839基因干扰效率的qPCR检测结果
        3.5.3 Bmu009839基因被干扰后影响胚胎期孵化率
        3.5.4 Bmu009839基因对拟松材线虫J2期发育形态的影响
        3.5.5 Bmu009839基因对拟松材线虫J3期运动情况的影响
        3.5.6 Bmu009839基因对拟松材线虫交配行为与繁殖能力的影响
        3.5.6.1 Bmu009839基因对拟松材线虫J3期交配行为与繁殖能力的影响
        3.5.6.2 Bmu009839基因对拟松材线虫J4期交配行为与繁殖能力的影响
        3.5.6.3 Bmu009839基因对拟松材线虫成虫期交配行为与繁殖能力的影响
4 结论与讨论
    4.1 Bmu009839基因时空动态表达特性研究
    4.2 Bmu009839基因对拟松材线虫个体发育的调控作用
    4.3 Bmu009839基因对拟松材线虫交配行为与繁殖能力的影响
    4.4 Bmu009839基因对拟松材线虫性行为调控模式的讨论
5 创新与展望
    5.1 创新
    5.2 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致谢

(3)甘薯的短体线虫种类鉴定及抗性品种筛选(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甘薯
        1.1.1 种植面积
        1.1.2 营养价值
        1.1.3 生态价值
    1.2 甘薯短体线虫病
    1.3 短体属线虫
        1.3.1 短体属线虫分类地位
        1.3.2 短体属线虫研究进展
        1.3.2.1 国外研究进展
        1.3.2.2 国内研究进展
        1.3.3 短体属线虫鉴定
    1.4 短体线虫重要性
        1.4.1 寄主及分布
        1.4.2 寄生性
        1.4.3 致病性
    1.5 短体线虫防治
        1.5.1 短体线虫抗性筛选
2 引言
    2.1 选题依据
    2.2 研究内容
    2.3 待解决问题
3 材料与方法
    3.1 材料
        3.1.1 供试甘薯品种
        3.1.2 供试短体线虫
        3.1.3 主要试剂
        3.1.4 仪器设备
        3.1.5 培养基及其他溶液配制
    3.2 方法
        3.2.1 土样采集
        3.2.2 线虫分离
        3.2.3 线虫固定
        3.2.4 线虫形态观测
        3.2.5 线虫临时玻片制备
        3.2.6 短体线虫培养与扩繁
        3.2.7 短体线虫种类鉴定
        3.2.8 甘薯品种大田抗性筛选
        3.2.9 抗性品种防效分析
        3.2.10 大田数据测定及评价标准制定
        3.2.11 数据分析
4 结果与分析
    4.1 短体属线虫(Pratylenchus spp.)种类鉴定
        4.1.1 最短尾短体线虫Pratylenchus brachyurus
        4.1.2 咖啡短体线虫Pratylenchus coffeae
        4.1.3 德拉特短体线虫Pratylenchus delattrei
        4.1.4 短体线虫系统发育关系分析
    4.2 田间土壤线虫发生分析
        4.2.1 土壤线虫多样性分析
        4.2.2 短体线虫发生分析
    4.3 甘薯品种抗性大田筛选
        4.3.1 品种抗性大田筛选试验
        4.3.2 品种抗性大田筛选重复试验
    4.4 甘薯抗性品种增产效果分析
    4.5 甘薯抗性品种与窖藏腐烂相关性分析
5 讨论
6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主要试剂
附录B 仪器设备
附录C 培养基及其他溶液配制
附录D 短体线虫形态特征测量英文缩写
附录E 计算公式
作者简介

(4)热激蛋白在松墨天牛响应高温胁迫中的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高温胁迫对昆虫的影响
        1.1.1 高温胁迫对存活的影响
        1.1.2 高温胁迫对生长发育的影响
        1.1.3 高温胁迫对繁殖的影响
        1.1.4 高温胁迫对昆虫生理生化的影响
    1.2 昆虫耐热性研究进展
        1.2.1 昆虫耐热性评价方法
        1.2.2 昆虫耐热性机制
        1.2.3 昆虫耐热性的研究意义
    1.3 热激蛋白研究进展
        1.3.1 热激蛋白家族的分类与结构特性
        1.3.2 热激蛋白家族的互作关系研究进展
        1.3.3 昆虫高温胁迫响应与热激蛋白
        1.3.4 昆虫热激蛋白研究的局限性
    1.4 松墨天牛研究进展
        1.4.1 松墨天牛与松材线虫病
        1.4.2 温度对松墨天牛的影响
    1.5 研究意义和研究内容
        1.5.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5.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高温胁迫下松墨天牛成虫的存活及繁殖特性
    2.1 材料与方法
        2.1.1 仪器与设备
        2.1.2 供试昆虫
        2.1.3 连续性高温胁迫
        2.1.4 周期重复性高温胁迫
        2.1.5 数据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连续高温胁迫下成虫的致死中时间
        2.2.2 周期重复性高温胁迫下成虫的存活情况
        2.2.3 周期重复性高温胁迫下成虫的取食量
        2.2.4 周期重复性高温胁迫下成虫的产卵量
        2.2.5 周期重复性高温胁迫后松墨天牛的子代适合度
    2.3 结论与讨论
第三章 松墨天牛热激蛋白基因的克隆及进化分析
    3.1 材料与方法
        3.1.1 主要试剂及仪器设备
        3.1.2 供试昆虫
        3.1.3 松墨天牛成虫RNA制备
        3.1.4 松墨天牛成虫DNA提取
        3.1.5 松墨天牛成虫cDNA合成
        3.1.6 松墨天牛热激蛋白基因cDNA序列克隆
        3.1.7 松墨天牛热激蛋白基因组DNA序列克隆
        3.1.8 松墨天牛热激蛋白序列基本特征分析
        3.1.9 松墨天牛热激蛋白系统进化树构建与保守Motif分析
        3.1.10 松墨天牛HSP蛋白结构预测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松墨天牛热激蛋白序列基本特征分析
        3.2.2 松墨天牛热激蛋白序列进化分析
        3.2.3 松墨天牛HSP蛋白结构分析
    3.3 结论与讨论
第四章 松墨天牛热激蛋白对高温胁迫的转录响应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所用试剂及设备
        4.1.2 供试昆虫
        4.1.3 高温胁迫处理
        4.1.4 RNA提取
        4.1.5 cDNA合成
        4.1.6 实时荧光定量PCR
        4.1.7 数据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松墨天牛HSP20对高温胁迫的转录响应
        4.2.2 松墨天牛HSP40对高温胁迫的转录响应
        4.2.3 松墨天牛HSP70对高温胁迫的转录响应
    4.3 结论与讨论
第五章 松墨天牛HSP20和HSP70基因的原核表达及分子伴侣活性验证
    5.1 材料与方法
        5.1.1 所用试剂及仪器
        5.1.2 原核表达载体构建
        5.1.3 松墨天牛热激蛋白诱导表达
        5.1.4 松墨天牛热激蛋白纯化及透析浓缩
        5.1.5 热激蛋白分子伴侣活性验证
        5.1.6 数据分析
    5.2 结果与分析
        5.2.1 MaltHSP20和MaltHSP70的原核表达及纯化
        5.2.2 MaltHSP20s分子伴侣活性验证
        5.2.3 MaltHSP70-2分子伴侣活性验证
    5.3 结论与讨论
第六章 松墨天牛HSP20和HSP70基因的蛋白印迹及免疫荧光定位分析
    6.1 材料与方法
        6.1.1 所用仪器及设备
        6.1.2 MaltHSP20-5、MaltHSP20-11和MaltHSP70-2多抗血清制备及效价测定
        6.1.3 试虫饲养
        6.1.4 实验样品准备
        6.1.5 MaltHSP20-5、MaltHSP20-11和MaltHSP70-2的Western blot检测
        6.1.6 石蜡组织切片及HE染色
        6.1.7 MaltHSP20-5和MaltHSP70-2免疫荧光染色
        6.1.8 数据分析
    6.2 结果与分析
        6.2.1 MaltHSP20-5、MaltHSP20-11和MaltHSP70-2的WB分析
        6.2.2 松墨天牛精巢管叶的HE染色分析
        6.2.3 MaltHSP20-5和MaltHSP70-2在松墨天牛精巢叶中的IF分析
    6.3 结论与讨论
第七章 基于RNA干扰对MaltHSP20-5和MaltHSP70-2基因的功能验证
    7.1 材料与方法
        7.1.1 主要试剂及仪器设备
        7.1.2 供试昆虫
        7.1.3 RNA的制备及cDNA的合成
        7.1.4 双链RNA合成
        7.1.5 松墨天牛的RNA干扰处理
        7.1.6 MaltHSP20-5和MaltHSP70-2的干扰效应检测
        7.1.7 松墨天牛成虫耐热性测定
        7.1.8 数据分析
    7.2 结果与分析
        7.2.1 双链RNA的合成
        7.2.2 MaltHSP20-5和MaltHSP70-2的RNA干扰效应
        7.2.3 松墨天牛HSP基因的互作关系
        7.2.4 干扰MaltHSP20-5和MaltHSP70-2基因对成虫耐热性的影响
    7.3 结论与讨论
全文总结
创新点
不足与展望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参考文献
附录

(5)羊捻转血矛线虫ITS基因序列分析及其虫卵PCR检测方法的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第一章 羊捻转血矛线虫病的研究进展
        1.1 捻转血矛线虫的研究概况
        1.1.1 捻转血矛线虫的形态学
        1.1.2 捻转血矛线虫的生活史
        1.2 羊捻转血矛线虫病的研究概况
        1.2.1 危害与临床表现
        1.2.2 流行病学
        1.2.3 羊捻转血矛线虫病的诊断
        1.2.4 羊捻转血矛线虫病的防治
        1.3 PCR方法在捻转血矛线虫研究中的应用
        1.3.1 特异性PCR方法
        1.3.2 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PCR,RT-PCR)
        1.4 ITS基因在捻转血矛线虫研究中的应用
        1.4.1 核糖体基因的特点
        1.4.2 ITS rDNA在捻转血矛线虫研究中的应用
        1.5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试验研究
    第二章 陕西咸阳地区羊捻转血矛线虫ITS基因序列分析
        2.1 材料
        2.1.1 虫体来源
        2.1.2 主要试剂
        2.1.3 主要仪器设备
        2.2 方法
        2.2.1 虫体总基因组DNA提取
        2.2.2 虫体ITS基因PCR扩增
        2.2.3 序列校正与比对
        2.2.4 序列分析和系统进化树的构建
        2.3 结果
        2.3.1 捻转血矛线虫ITS rDNA基因位点PCR扩增结果
        2.3.2 捻转血矛线虫ITS rDNA序列分析
        2.3.3 基于ITS rDNA基因的捻转血矛线虫系统发育分析
        2.4 讨论
        2.5 小结
    第三章 一种捻转血矛线虫卵PCR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其在粪便样品检测中的应用
        3.1 材料
        3.1.1 样品来源
        3.1.2 .主要试剂
        3.1.3 主要仪器设备
        3.2 方法
        3.2.1 线虫卵DNA的提取
        3.2.2 捻转血矛线虫卵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3.2.4 临床样品检测
        3.3 结果
        3.3.1 PCR反应退火温度优化
        3.3.2 PCR特异性验证结果
        3.3.3 PCR敏感性试验结果
        3.3.4 临床样品检测的结果
        3.4 讨论
        3.5 小结
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6)辽宁省松树寄生线虫分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松树寄生线虫分类研究进展
    1.1 松树寄生线虫研究进展
        1.1.1 国外松树寄生线虫研究进展
        1.1.2 国内松树寄生线虫研究进展
    1.2 松树寄生线虫的经济危害
        1.2.1 松树萎蔫病的北美起源
        1.2.2 松树萎蔫病在亚洲的危害情况
        1.2.3 松树萎蔫病在欧洲的危害情况
        1.2.4 中国松树萎蔫病的危害情况
    1.3 滑刃线虫主要属分类地位与鉴定特征
        1.3.1 滑刃属
        1.3.2 伞滑刃属
第二章 辽宁省松树寄生线虫的鉴定及地理分布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标样来源
        2.1.2 线虫的分离
        2.1.3 永久玻片的制作
        2.1.4 光学显微镜观察
    2.2 结果与分析
        2.2.1 辽宁省松树寄生线虫的分布
        2.2.2 松树寄生线虫的形态鉴定
        2.2.2.1 新种丹东滑刃线虫(Aphelenchoides dandongensis n. sp.)的形态特征鉴定
        2.2.2.2 松材线虫(Bursaphelenchus xylophilus)的形态特征鉴定
        2.2.2.3 拟大连滑刃线虫(Aphelenchoides paradanlianensis)的形态特征鉴定
        2.2.2.4 福建滑刃线虫(Aphelenchoides fujianensis)的形态特征鉴定
        2.2.2.5 海德堡滑刃线虫(Aphelenchoides heidelbergi)的形态特征鉴定
        2.2.2.6 辽宁咽滑刃线虫(Laimaphelenchus liaoningensis)的形态特征鉴定
        2.2.2.7 乔伊斯外真滑刃线虫(Ektaphlenechus joyceae)的形态特征鉴定
    2.3 结论与讨论
第三章 松树寄生线虫系统发育分析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单条线虫DNA的提取
        3.1.2 PCR扩增
        3.1.3 PCR产物电泳检测
        3.1.4 测序及结果分析
        3.1.5 序列比对分析
        3.1.6 松树寄生线虫系统发育树构建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松树寄生线虫系统发育分析
        3.2.2 松树寄生线虫分子鉴定结果
    3.3 结论与讨论
第四章 结论与讨论
    4.1 松树寄生线虫的鉴定与地理分布
    4.2 松树寄生线虫系统进化研究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7)中国海洋无脊椎动物分类学与系统演化研究进展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历史与现状
    1.1 原生动物Protozoa
    1.2 多孔动物Porifera
    1.3 刺胞动物Cnidaria
    1.4 扁形动物Platyhelminthes
    1.5 线虫Nematoda
    1.6 多毛类环节动物Polychaeta、星虫Sipunculoidea、螠虫Echiuroidea、纽虫Nemertinea
    1.7 软体动物Mollusca
    1.8 节肢动物Arthropoda
    1.9 苔藓动物Bryozoa
    1.1 0 棘皮动物Echinodermata
    1.1 1 毛颚动物Chaetognatha
    1.1 2 半索动物Hemichordata
    1.1 3 尾索动物Urochordata
    1.1 4 头索动物Cephalochordata
2 总结与展望
    2.1 海洋生物分类学生物多样性研究领域的重要科学问题
    2.2 我国海洋生物分类学发展建议

(8)青海鱼类蠕虫区系调查及裸鲤棘吻虫的系统发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第一章 鱼类寄生虫及寄生虫病研究进展
        1.1 我国鱼类寄生虫研究概况
        1.2 鱼寄生虫对鱼类健康的影响
        1.2.1 机械性刺激及损伤
        1.2.2 掠夺宿主的营养
        1.2.3 对鱼生理功能的影响
        1.2.4 繁殖力降低
        1.2.5 毒素作用
        1.2.6 继发感染
        1.3 鱼类寄生虫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1.3.1 鱼源人兽共患吸虫病
        1.3.2 鱼源人兽共患绦虫病
        1.3.3 鱼源人兽共患线虫病
        1.3.4 水产养殖与鱼源性人兽共患蠕虫病
        1.3.5 鱼源人兽共患寄生虫病的预防和控制
        1.4 鱼类寄生虫的分类概况
        1.5 鱼类主要寄生虫病
        1.5.1 原虫病
        1.5.2 吸虫病
        1.5.3 绦虫病
        1.5.4 线虫病
        1.5.5 棘头虫病
        1.5.6 寄生甲壳动物病
        1.6 鱼类寄生虫病的防控
        1.6.1 科学规划
        1.6.2 生物安全
        1.6.3 科学管理
        1.6.4 饲料的优化及管理
        1.6.5 生物防治
        1.6.6 废弃物处理
        1.6.7 药物控制
    第二章 鱼类棘头虫研究进展
        2.1 棘头虫的主要形态特征
        2.2 棘头虫的生活史
        2.3 棘头虫对鱼的影响
        2.4 棘头虫的分子生物学分类和系统发育研究
试验研究
    第三章 青海省天然水系野生鱼类蠕虫的调查研究
        3.1 材料
        3.1.1 调查地点
        3.1.2 样品的采集
        3.1.3 主要仪器设备
        3.2 方法
        3.2.1 肉眼检查
        3.2.2 镜检
        3.2.3 检查顺序
        3.2.4 鱼类寄生蠕虫的收集和固定
        3.2.5 寄生虫的染色方法
        3.2.6 乳酚透明法
        3.2.7 虫体鉴定方法
        3.3 结果
        3.3.1 寄生蠕虫的鉴定结果
        3.3.2 鱼类感染蠕虫总体状况
        3.3.3 天然水系中不同鱼种感染蠕虫情况
        3.3.4 不同水系中鱼的蠕虫感染情况
        3.3.5 不同水系中鱼的棘头虫感染情况
        3.4 讨论
        3.5 小结
    第四章 青海省养殖鱼类蠕虫的调查研究
        4.1 调查地点及方法
        4.1.1 调查地点
        4.1.2 调查方法
        4.2 结果
        4.2.1 寄生蠕虫的鉴定结果
        4.2.2 各调查点养殖鱼类蠕虫总体感染情况
        4.2.3 不同养殖鱼种感染蠕虫情况
        4.2.4 养殖鱼种感染蠕虫种类
        4.3 讨论
        4.4 小结
    第五章 裸鲤棘吻虫的系统发育研究
        5.1 材料
        5.1.1 主要仪器设备
        5.1.2 主要试剂
        5.2 方法
        5.2.1 样品的采集
        5.2.2 DNA提取、PCR扩增、克隆与测序
        5.2.3 数据分析
        5.3 结果
        5.3.1 18S rRNA、rRNA-ITS和 cox1 基因PCR扩增产物
        5.3.2 18S rRNA、rRNA-ITS和 cox1 基因序列分析
        5.3.3 基于18S rRNA、rRNA-ITS和 cox1 基因序列的系统发育分析
        5.3.4 基于18S rRNA、rRNA-ITS和 cox1 序列的单倍型多样性分析
        5.3.5 种群历史动态分析
        5.4 讨论
        5.5 小结
结论
本论文的创新点
附录 A 裸鲤棘吻虫总DNA提取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9)松材线虫Bxy4022基因的表达特性与功能验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文献综述
    1.1 松材线虫基础生物学研究进展
    1.2 性信息素及信号转导机制研究进展
    1.3 神经肽及其受体基因研究进展
2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供试线虫
        2.1.2 供试菌株
        2.1.3 主要试剂
        2.1.4 主要仪器设备
        2.1.5 培养基
        2.1.6 溶液配制
    2.2 实验方法
        2.2.1 供试线虫培养
        2.2.1.1 供试松材线虫的培养
        2.2.1.2 供试秀丽隐杆线虫的培养
        2.2.2 供试线虫分离
        2.2.3 同步发育松材线虫的获取
        2.2.3.1 松材线虫同步胚胎的获取
        2.2.3.2 松材线虫各龄期同步线虫获取
        2.2.4 松材线虫Bxy4022基因的克隆
        2.2.4.1 松材线虫总RNA提取与检测
        2.2.4.2 松材线虫RNA反转录
        2.2.4.3 目的基因PCR扩增
        2.2.4.4 目的基因片段回收
        2.2.4.5 载体连接与转化
        2.2.4.6 克隆子筛选与鉴定
        2.2.4.7 质粒提取与验证
        2.2.5 松材线虫Bxy4022基因生物信息学分析
        2.2.6 松材线虫Bxy4022基因的表达定位研究
        2.2.6.1 原位杂交探针制备
        2.2.6.2 松材线虫的固定
        2.2.6.3 杂交反应
        2.2.6.4 清洗与染色
        2.2.7 松材线虫Bxy4022基因在秀丽隐杆线虫中的表达定位研究
        2.2.7.1 松材线虫Bxy4022基因启动子表达载体的构建
        2.2.7.2 松材线虫Bxy4022基因启动子表达载体的显微注射
        2.2.8 松材线虫Bxy4022基因调控功能研究
        2.2.8.1 Bxy4022基因含T7启动子干扰片段的克隆
        2.2.8.2 dsRNA的制备
        2.2.8.3 干扰液配制
        2.2.8.4 松材线虫同步胚胎Bxy4022 基因RNAi实验
        2.2.8.5 松材线虫J2 龄期幼虫 Bxy4022 基因RNAi实验
        2.2.8.6 松材线虫J3 龄期幼虫Bxy4022 基因RNAi实验
        2.2.8.7 松材线虫J4 龄期虫Bxy4022 基因RNAi实验
        2.2.8.8 RNAi后松材线虫的交配行为测定
3 结果与分析
    3.1 松材线虫Bxy4022基因克隆
        3.1.1 松材线虫RNA的提取
        3.1.2 松材线虫RNA反转录
        3.1.3 松材线虫Bxy4022基因编码区获取
        3.1.4 松材线虫Bxy4022基因编码区质粒载体构建
        3.1.4.1 松材线虫Bxy4022基因重组质粒筛选
        3.1.4.2 松材线虫Bxy4022基因编码区重组质粒提取
    3.2 松材线虫Bxy4022基因生物信息学分析
    3.3 松材线虫Bxy4022基因表达特性研究
        3.3.1 松材线虫Bxy4022基因重组质粒编码区插入方向鉴定
        3.3.2 松材线虫Bxy4022 基因ss RNA探针的制备
        3.3.3 松材线虫Bxy4022 基因in situ原位杂交结果
        3.3.3.1 Bxy4022 基因在松材线虫胚胎期in situ原位杂交结果
        3.3.3.2 Bxy4022 基因在松材线虫幼虫至成虫期in situ原位杂交结果
    3.4 松材线虫Bxy4022基因在秀丽隐杆线虫中的转基因表达结果
        3.4.1 Bxy4022 基因携带m Cherry的转基因表达载体构建
        3.4.2 松材线虫基因组DNA的提取
        3.4.3 松材线虫Bxy4022基因启动子片段的获取
        3.4.4 松材线虫Bxy4022基因重组质粒载体片段的获取
        3.4.5 松材线虫Bxy4022基因启动子重组质粒筛选
        3.4.6 松材线虫Bxy4022基因启动子重组质粒提取
        3.4.7 松材线虫Bxy4022基因在秀丽隐杆线虫中的表达结果
    3.5 松材线虫Bxy4022基因调控功能验证结果
        3.5.1 松材线虫Bxy4022 基因ds RNA探针的制备
        3.5.1.1 松材线虫Bxy4022 基因ds RNA模板制备
        3.5.1.2 松材线虫Bxy4022 基因ds RNA探针制备
        3.5.2 松材线虫胚胎Bxy4022 基因RNAi结果
        3.5.2.1 松材线虫胚胎孵化率降低
        3.5.2.2 松材线虫体长变短
        3.5.3 松材线虫J2 幼虫Bxy4022 基因RNAi结果
        3.5.3.1 松材线虫的运动能力受到影响
        3.5.3.2 松材线虫J2幼虫咽部发育异常
        3.5.3.3 Bxy4022基因干扰后的J2龄期幼虫再培养实验结果
        3.5.4 松材线虫J3 幼虫Bxy4022 基因RNAi结果
        3.5.4.1 松材线虫食道线及咽部发育异常
        3.5.4.2 松材线虫的运动能力受到影响
        3.5.3.3 Bxy4022基因干扰后的J3龄期幼虫再培养实验结果
        3.5.5 松材线虫J4 幼虫Bxy4022 基因RNAi结果
        3.5.6 松材线虫成虫Bxy4022 基因RNAi结果
        3.5.6.1 雄虫性器官异常
        3.5.6.2 松材线虫交配行为异常
4 讨论
    4.1 松材线虫Bxy4022基因的时空动态表达特性
    4.2 松材线虫Bxy4022基因的调控功能
        4.2.1 Bxy4022基因参与调控松材线虫幼虫的运动功能
        4.2.2 Bxy4022基因影响松材线虫幼虫的咽部发育
        4.2.3 Bxy4022基因参与调控松材线虫成虫的交配和产卵行为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致谢

(10)松材线虫Bxy012009、Bxy005783和Bxy003854表达特性与功能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文献综述
    1.1 松材线虫病及松材线虫发育生物学研究进展
        1.1.1 松材线虫病
        1.1.2 松材线虫基础生物学研究进展
    1.2 线虫性别决定机制研究进展
        1.2.1 线虫发育与繁殖研究现状
        1.2.2 线虫性别决定机制研究进展
    1.3 线虫dauer型幼虫形成机制
        1.3.1 松材线虫dauer幼虫形成研究机制
        1.3.2 其它线虫dauer幼虫形成机制
    1.4 线虫性别决定相关基因fem研究进展
    1.5 dauer幼虫形成相关基因daf-12 研究进展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试验线虫的培养与收集
        2.1.2 供试菌株与质粒
        2.1.3 主要试剂与仪器设备
        2.1.4 实验所用培养基与所配溶液
    2.2 试验方法
        2.2.1 不同发育阶段同步线虫培养
        2.2.2 松材线虫Bxy012009、Bxy005783和Bxy003854\基因的克隆
        2.2.2.1 松材线虫总RNA的提取与检测
        2.2.2.2 松材线虫 RNA 反转录
        2.2.2.3 松材线虫 Bxy012009、Bxy005783 和 Bxy003854 基因编码区获取
        2.2.2.4 松材线虫Bxy012009、Bxy005783和Bxy003854 基因编码区质粒载体的构建
        2.2.3 松材线虫Bxy012009和Bxy003854 基因不同发育阶段表达差异分析
        2.2.3.1 松材线虫qPCR模板收集
        2.2.3.2 松材线虫Bxy003854和Bxy012009 基因qPCR分析
        2.2.4 松材线虫Bxy012009、Bxy005783和Bxy003854 基因m RNA水平上的定位表达
        2.2.4.1 原位杂交探针制备
        2.2.4.2 松材线虫的固定
        2.2.4.3 杂交与检测
        2.2.5 松材线虫Bxy012009、Bxy005783和Bxy003854 基因RNA干扰(RNAi)实验
        2.2.5.1 目的基因含T7启动子干扰片段的获得
        2.2.5.2 dsRNA制备
        2.2.5.3 RNAi浸泡实验
        2.2.5.4 qPCR检测基因干扰效率
3 结果与分析
    3.1 松材线虫Bxy012009、Bxy005783和Bxy003854 基因生物信息学分析
        3.1.1 松材线虫Bxy012009基因生物信息学分析
        3.1.2 松材线虫Bxy005783基因生物信息学分析
        3.1.3 松材线虫Bxy003854基因生物信息学分析
    3.2 松材线虫Bxy012009、Bxy005783和Bxy003854 基因的克隆结果
        3.2.1 松材线虫总RNA提取
        3.2.2 松材线虫RNA反转录
        3.2.3 松材线虫Bxy012009、Bxy005783和Bxy003854 基因编码区获取
        3.2.4 松材线虫Bxy012009、Bxy005783和Bxy003854 基因编码区质粒载体的构建
    3.3 松材线虫Bxy012009和Bxy03854 基因不同发育阶段qPCR分析
    3.4 松材线虫Bxy012009、Bxy005783和Bxy003854 基因m RNA水平时空动态表达结果
        3.4.1 松材线虫Bxy012009、Bxy005783和Bxy003854 基因重组质粒插入方向鉴定
        3.4.2 松材线虫Bxy012009、Bxy005783和Bxy003854 基因ss RNA探针制备
        3.4.3 松材线虫Bxy012009、Bxy005783和Bxy003854 基因原位杂交结果
    3.5 松材线虫Bxy012009、Bxy005783和Bxy003854 基因功能验证研究结果
        3.5.1 松材线虫Bxy012009、Bxy005783和Bxy003854 基因ds RNA制备
        3.5.2 松材线虫Bxy012009、Bxy005783和Bxy003854 基因不同龄期Soaking RNAi
        3.5.2.1 松材线虫Bxy012009 基因RNAi结果
        3.5.2.2 松材线虫Bxy005783 基因RNAi结果
        3.5.2.3 松材线虫Bxy003854 基因RNAi结果
        3.5.3 松材线虫Bxy012009、Bxy005783和Bxy003854 基因干扰效率qPCR检测结果
4 结论与讨论
    4.1 松材线虫Bxy012009、Bxy005783和Bxy003854 基因表达特性
        4.1.1 松材线虫Bxy012009基因表达特性
        4.1.2 松材线虫Bxy005783基因表达特性
        4.1.3 松材线虫Bxy003854基因表达特性
    4.2 松材线虫Bxy012009、Bxy005783和Bxy003854 基因的调控功能
        4.2.1 松材线虫fem基因功能
        4.2.2 松材线虫Bxy003854基因功能
5 创新与展望
    5.1 创新
    5.2 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致谢

四、Advances in phylogenetic studies of Nematoda(论文参考文献)

  • [1]甲维盐对松材线虫作用机理初探[D]. 卢枫. 浙江农林大学, 2021(02)
  • [2]拟松材线虫性信息素受体基因Bmu009839的时空表达特性与调控功能研究[D]. 刘印茹. 浙江农林大学, 2021(02)
  • [3]甘薯的短体线虫种类鉴定及抗性品种筛选[D]. 齐蒙. 安徽农业大学, 2021(02)
  • [4]热激蛋白在松墨天牛响应高温胁迫中的功能研究[D]. 李慧. 南京林业大学, 2021(02)
  • [5]羊捻转血矛线虫ITS基因序列分析及其虫卵PCR检测方法的建立[D]. 邹敏.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01)
  • [6]辽宁省松树寄生线虫分类研究[D]. 郭庭宇. 沈阳农业大学, 2021(05)
  • [7]中国海洋无脊椎动物分类学与系统演化研究进展与展望[J]. 李新正,寇琦,王金宝,甘志彬,杨梅,龚琳,隋吉星,马林,曲寒雪,初雁凌,曾宥维,王伟娜,张祺,董栋. 海洋科学, 2020(07)
  • [8]青海鱼类蠕虫区系调查及裸鲤棘吻虫的系统发育研究[D]. 雷萌桐.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0(03)
  • [9]松材线虫Bxy4022基因的表达特性与功能验证研究[D]. 洪环. 浙江农林大学, 2020(02)
  • [10]松材线虫Bxy012009、Bxy005783和Bxy003854表达特性与功能分析[D]. 陈莎妮. 浙江农林大学, 2020(02)


松材线虫病论文 基因合成论文 天牛论文 蠕虫论文 科普论文

上一篇:国有资本退出应注意的问题
下一篇:论司汤达和《红与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