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会[1](2021)在《基于GEO和TCGA数据库构建胃癌预后风险模型及CTNNAL1基因表达与胃癌临床病理因素及预后的关系》文中认为前言:胃癌是威胁人类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根据国际癌症机构(International Agency for Research on Cancer,IARC)的研究结果,2020年全球新发病例约108万,占全球所有恶性肿瘤的5.6%,胃癌死亡病例在全世界大约76.9万(占7.7%)。随着对胃癌的认识不断加深、癌症筛查的实施、诊断和治疗方案的不断改进,胃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在世界范围内已有下降趋势。但是,随着人口的增长及老龄化,胃癌的疾病负担依然严重。尽管手术、化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方法的应用,进展期胃癌患者的预后仍较差。因此寻找影响胃癌预后的关键基因及治疗靶点尤为重要。随着基因组学技术的发展,大量的肿瘤相关生物数据的出现,肿瘤生物信息学可以通过对癌症基因表达谱进行分析,对癌症发病机制进行分析。通过鉴定肿瘤生物标志物与肿瘤预后的关系,使得寻找可以作为癌症诊断、预测、预后及治疗的分子标志物变为可能,而且意义尤为重要。然而癌症作为一个多基因参与的复杂疾病,单个基因纵然可以作为潜在的预后标志物,但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基于对癌症多组学大数据的分析,利用有效的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可以发现多个基因组合的预后模型,这些模型可以应用于癌症病人的诊断、预后评估和治疗效果评价等方面。目的:应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TCGA和GSE62254数据集,基于预后相关基因构建胃癌预后风险模型,分析预后风险模型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并针对预后风险模型中的基因CTNNAL1的表达特征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和预后进行深入分析。研究方法:1、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TCGA中胃癌数据集和GSE62254数据集,发现了其共同的预后相关基因,利用R语言cluster Profiler包对预后相关基因进行功能富集分析。基于Lasso(the least absolute shrinkage and selection operator)-Cox算法,构建包含六个基因的预后风险模型。利用时间依赖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time-dependent 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t ROC)评估预后风险模型。分析预后风险模型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基于多因素风险回归分析,构建包含预后风险模型和多个临床病理因素的诺模图(nomogram)。2、在TCGA数据库中下载33个肿瘤类型基因表达谱数据,分析CTNNAL1m RNA的表达与肿瘤患者预后的关系;分析TCGA数据库中的胃癌表达数据集及临床病理因素,根据CTNNAL1m RNA表达量的中位值将患者分为两组,通过卡方检验,比较高表达组与正常对照组织之间CTNNAL1表达水平的差异,分析各临床病理因素分组之间CTNNAL1m RNA的表达差异。利用R语言survminer包确定GSE62254胃癌数据集中CTNNAL1m RNA表达与患者预后的最佳cutoff值。然后将GSE62254中的300例胃癌患者根据最佳cutoff值分成CTNNAL1m RNA高表达和低表达两组。利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log-rank检验比较两组之间的生存率;利用人类蛋白图谱HPA(the Human Protein Atlas)数据库分析CTNNAL1基因在人体各正常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利用单细胞测序数据分析CTNNAL1基因在细胞水平的表达特征;进一步在GSE134520(胃单细胞测序数据集)中分析CTNNAL1在胃组织中不同种类细胞中的表达;分析CTNNAL1基因的表达与间质细胞数量的相关性;通过基因集富集分析(GSEA,Gene set enrichment analysis)和蛋白蛋白相互作用(PPI,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网络预测CTNNAL1相关功能。3、免疫组化检测209例胃癌及其非癌胃粘膜组织中CTNNAL1蛋白的表达及178例胃癌组织中E-cadherin蛋白的表达,分析其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和意义以及两者的相关性,蛋白表达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采用卡方检验和kendall tau-b等级相关进行分析。结果:1、通过单因素Cox分析,TCGA胃癌数据集中与胃癌预后相关的基因共有1561个(P<0.05),其中风险比(Hazard ratio,HR)>1的基因共1137个,HR<1的基因有424个。GSE62254数据集中与胃癌预后相关的基因共有5949个(P<0.05),其中HR>1的基因有2913个,HR<1的有3036个。两个数据的预后相关基因共同的不良预后基因457个,良好的预后因素171个。不良预后因素KEGG信号通路明显富集在PI3K-Akt信号通路、Rap1信号通路、黏着斑、Ras信号通路、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MAPK)信号通路、基底膜-受体相互作用等生物学通路。2、将TCGA和GSE62254中分析所得的共有预后相关基因代入Lasso-Cox回归模型,成功构建包含六个基因的预后风险模型,这六个基因分别是富脯氨酸蛋白15样(PRR15L,proline rich 15 like)、SP6转录因子(SP6,Sp6 transcription factor)、包含C2结构域蛋白8(CPNE8,copine 8)、神经菌毛素1(NRP1,neuropilin 1)、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样受体(PDGFRL,platelet derived growth factor receptor like)和α连环蛋白样1(CTNNAL1,catenin alpha like 1)。生存分析结果表明,风险评分高的胃癌患者生存率显着低于低风险组的患者。该模型预测的5年生存率AUC为0.754,结果表明该模型具有较好的预后评判价值。并在GEO数据库中验证了基于6个基因构建的预后风险模型具有一定的预后评判价值。3、根据胃癌预后风险模型评分分组,高风险组组织学分级更高,弥漫型胃癌中风险评分高于肠型胃癌Lauren分型,随着TNM分期的增加,高风险组的比例上升。4、将胃癌预后风险模型评分和临床病理因素(年龄、性别、组织学分级、lauren分型、T分期、N分期、M分期、MSI状态和是否进行放射治疗)纳入多因素Cox风险比例回归分析,建立了定量的诺模图用于预测胃癌患者的个体化生存时间。5、通过单因素Cox分析CTNNAL1m RNA表达与不同肿瘤类型的预后关系,发现CTNNAL1不仅在胃癌中与不良预后相关,在肾乳头状癌和低级别胶质瘤等也与肿瘤患者的不良预后有关。而在弥漫大B淋巴瘤和胸腺瘤等中,则与预后较好相关。6、HPA数据库显示CTNNAL1在人正常的肾上腺、卵巢、甲状腺、睾丸、肺脏、心肌中表达量较高。CTNNAL1基因在单细胞水平上,具有较低的细胞特异性,其中在滋养层细胞中表达量最高。内皮细胞和间质细胞中CTNNAL1的表达次之。胃单细胞测序数据集GSE134520的分析结果显示,CTNNAL1在多种细胞中存在表达,其中在内皮细胞和肿瘤细胞中表达较高。CTNNAL1基因表达与间质评分、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数量和内皮细胞数量成正比。7、TCGA数据库中CTNNAL1 m RNA表达,在Lauren分型中,弥漫型胃癌的高表达率明显高于肠型胃癌(P=0.014)。组织学分级G3组中CTNNAL1 m RNA的高表达率高于G2组和G1组(P=0.023),CTNNAL1m RNA表达在间质表型胃癌高于上皮表型(P<0.001)。GSE62254中CTNNAL1 m RNA高表达组胃癌患者生存率低于CTNNAL1m RNA低表达组(P<0.001),CTNNAL1在弥漫型胃癌中的表达率明显高于肠型胃癌(P=0.010)。亚洲癌症研究组织(ACRG,Asian Cancer Research Group)胃癌分子分型中,MSS/EMT亚型CTNNAL1的m RNA表达高于其他亚型(P<0.001)。GSEA分析显示CTNNAL1基因与EPITHELIAL_MESENCHYMAL_TRANSITION(上皮间质转化)、MYOGENESIS(肌细胞生成)和TGF_BETA_SIGNALING(转化生长因子-β)信号通路相关。PPI网络分析显示CTNNAL1基因与细胞黏附、黏着连接等功能相关。8、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胃癌组织中CTNNAL1蛋白高表达率显着高于非癌胃粘膜组织。CTNNAL1蛋白表达与胃癌组织学分级成弱等级相关(r=0.146,P=0.026)。Lauren分型中,弥漫型胃癌中CTNNAL1的表达显着高于肠型胃癌(P=0.008)。E-cadherin的缺失率在组织学分级G3组高于G1组和G2组,且与组织学分级呈弱等级相关(P<0.001,r=0.327)。Lauren分型中,弥漫型胃癌中E-cadherin的缺失率显着高于肠型胃癌(P<0.001)。但是,161例胃癌组织中CTNNAL1表达与E-cadherin表达未见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1、本研究基于TCGA胃癌数据集和GSE62254数据集,得到了共同的预后不良相关基因457个,良好的预后基因171个。其中不良预后基因显着富集在PI3K-Akt信号传导通路、细胞外基质黏附等与癌症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的通路。采用Lasoo-Cox回归模型,利用TCGA胃癌数据集,基于筛选得到的预后相关基因,构建了基于六个基因的胃癌预后风险模型。通过在多个GEO数据集的验证,证实该模型中的基因具有良好的预后预测价值。利用TCGA胃癌数据集中的临床病理资料和预后风险模型,构建了预测胃癌患者预后的诺模图。2、CTNNAL1基因与多种肿瘤的预后密切相关,有可能成为肿瘤预后评估的因子;CTNNAL1基因在多种组织中普遍表达,在单细胞层面,CTNNAL1基因在成间质细胞/成纤维细胞和内皮细胞表达较高。CTNNAL1在间质细胞/成纤维细胞和内皮细胞中的较高表达与胃癌不良预后相关,可能提示肿瘤微环境中成纤维细胞和/或内皮细胞的增多导致胃癌不良预后。3、胃癌组织中CTNNAL1的蛋白表达显着高于非癌胃粘膜组织;CTNNAL1在不同组织学类型的胃癌组织中表达具有异质性,CTNNAL1高表达与弥漫型胃癌和组织学分级相关。
董学花[2](2020)在《草苁蓉环烯醚萜苷联合5-氟尿嘧啶对人肝癌HepG2、SK-Hep1、SMMC-7721细胞EMT的抑制作用》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研究草苁蓉环烯醚萜苷(Iridoid glucosides from boschniakia rossica,IGBR)联合 5-氟尿嘧啶(5-fluorouracil,5-Fu)对人肝癌 HepG2、SK-Hep1、SMMC-7721 细胞上皮-间充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的影响及其调节机制。方法:将对数生长期肝癌HepG2、SK-Hep1、SMMC-7721细胞株随机分为5组,对照组、模型组、IGBR组、5-FU组、联合组。对照组给予DMEM培养液处理48h;模型组采用10 ng/mL的TGF-β1诱导肝癌细胞 EMT 48h;IGBR 组给予 500 mg/mL 的 IGBR 和 10 ng/mL 的 TGF-β1诱导肝癌细胞EMT 48h;5-FU组给予75μg/mL的5-FU和10 ng/mL的TGF-β1诱导肝癌细胞 EMT 48h;联合组 500 mg/mL 的 IGBR、75 μg/mL的5-FU和10 ng/mL的TGF-β1诱导肝癌细胞EMT 48h。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变化;MTT法检测细胞的存活率、黏附率;Western blot检测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inase,MMP)MMP2、MMP7、MMP9、Snail、Slug各种信号因子的表达;免疫荧光法检测钙粘附蛋白-E(E-cadherin)和波形蛋白(Vimentin)的定位及表达强度。结果:1.观察细胞形态变化可知,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细胞呈长梭形,纤维样、纺锤样改变且细胞;与模型组比较,联合组HepG2、SK-Hep1、SMMC-7721肝癌细胞的形态改变减少;与联合组比较,5-FU组和IGBR组细胞形态改变增多。2.细胞存活率、黏附率结果可知:与模型组比较,5-FU组、IGBR组和联合组细胞存活率、黏附率降低(P<0.05);与5-FU组和IGBR组比较,联合组存活率、黏附率明显降低(P<0.05);3.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TGF-β1可诱导MMP2、MMP7、MMP9、Snail、Slug 蛋白表达上调(P<0.05),与模型组比较,联合组MMP2、MMP7、MMP9、Snail、Slug蛋白表达下调(P<0.05);与联合组比较,5-FU 组和 IGBR 组 MMP2、MMP7、MMP9、Snail、Slug蛋白表达上调(P<0.05)。4.免疫荧光结果显示:E-cadherin、Vimentin蛋白定位于细胞膜、细胞质中。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E-cadherin荧光强度减弱,Vimentin荧光强度增强,与模型组比较,5-FU组、IGBR组和联合组E-cadherin荧光强度增强,Vimentin荧光强度减弱。结论:1.IGBR联合5-Fu可以逆转肝癌HepG2、SK-Hep1、SMMC-7721 细胞 EMT 模型,抑制肝癌 HepG2、SK-Hep1、SMMC-7721细胞的增殖,降低细胞繁殖能力、黏附能力。2.IGBR 联合 5-Fu 通过下调 MMP2、MMP7、MMP9、Snail、Slug等转录因子的表达,增强E-cadherin荧光强度,降低Vimentin荧光强度抑制肝癌细胞EMT,这可能是抑制肿瘤EMT作用的一个机制。3.IGBR 联合 5-Fu 可以抑制肝癌 HepG2、SK-Hep1、SMMC-7721细胞EMT,其抑制肿瘤EMT程度比IGBR、5-Fu单药效果较强,可作为辅助抗肿瘤药物。
姜舒[3](2020)在《ADAM9调控肝癌细胞放射敏感性的相关研究》文中提出目的:近年来,放射治疗(radiotherapy,RT)对原发性肝细胞癌的(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疗效日益显着。但我国肝癌放疗的疗效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主要影响因素为:一、肝癌属于放射中度敏感肿瘤;二、肝脏属于放射敏感器官;三、我国肝癌患者多合并病毒性肝炎,肝功能基础较差。肝脏所接受的放射剂量,在达到损伤肝癌细胞的治疗目的之前,就有可能引起较为严重的放射性肝损伤。因此,阐明调控肝癌细胞放射敏感性的相关机制、增加肝癌细胞放射敏感性、提高肝癌放疗疗效仍是目前亟需解决的热点问题。ADAM9是一种广泛存在于细胞表面的锌依赖跨膜蛋白,已有多项研究表明其能够促进肝癌的发生发展,但其与肝癌细胞放射敏感性的关系尚未有相关报道。本实验通过慢病毒感染降低或过表达肝癌细胞的ADAM9蛋白,观察经X线照射后肝癌细胞的细胞增殖、克隆形成、裸鼠皮下成瘤等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变化以及相关蛋白的表达,探讨ADAM9与肝癌细胞放射敏感性的关系,为增强肝癌放疗敏感性寻找新的分子靶点提供理论支持。方法:分别构建ADAM9蛋白过表达和敲除的慢病毒载体。将ADAM9敲除慢病毒载体转染至肝癌细胞株MHCC97H,并与空载组形成对照;并且同理将ADAM9过表达慢病毒载体转染至肝癌细胞株Huh-7,并与空载组形成对照。运用Western blot实验验证ADAM9蛋白敲除以及过表达的效果。取敲除或过表达成功的细胞株与其相应的对照组细胞在相同条件下经6MV X线4Gy照射。运用CCK-8实验检测其细胞增殖能力;运用琼脂克隆形成实验研究其集落形成能力;运用裸鼠皮下成瘤实验探究其生长能力;Western blot检测凋亡相关蛋白Bcl-2、Bax及DNA损伤相关蛋白γ-H2AX的表达变化,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敲除ADAM9后肝癌细胞株MHCC97H的ADAM9蛋白的表达明显受到了抑制;过表达ADAM9后肝癌细胞株Huh-7的ADAM9蛋白的表达较空载组升高。2.CCK-8结果显示:与空转组相比,ADAM9蛋白敲除组的肝癌细胞株MHCC97H的细胞增殖明显减少(P<0.01);肝癌细胞株Huh7的过表达组与空转组相比,ADAM9的细胞增殖明显增多,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3.琼脂克隆形成实验发现:ADAM9蛋白敲除组与空转组相比,克隆形成能力减弱,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过表达组与空转组相比,克隆形成能力增强(P<0.01);4.体内裸鼠皮下成瘤实验结果显示:ADAM9蛋白敲除组与空转组相比,皮下成瘤能力减弱,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过表达组与空转组相比,皮下成瘤能力增强(P<0.01)。5.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空转租相比,敲除ADAM9蛋白后Bcl-2的蛋白表达明显降低,Bax和γ-H2AX蛋白表达明显增高;过表达组与对照组相比,Bcl-2的蛋白表达升高,Bax和γ-H2AX蛋白表达降低。结论:降低ADAM9蛋白表达的肝癌细胞经X线照射后,细胞增殖、克隆形成以及皮下成瘤能力均受到明显抑制,且Bcl-2的蛋白表达降低,Bax、γ-H2AX蛋白表达增多;而过表达ADAM9蛋白的肝癌细胞经X线照射后的细胞生长能力较对照组增强。综上,ADAM9蛋白与肝癌细胞的放疗敏感性呈负相关。
潘嘉慧[4](2020)在《CircFUT8通过miR-548c/FUT8轴促进肝细胞癌进展的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及目的:肝癌是世界上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虽然近些年来治疗手段逐渐多样,但发病率与死亡率依旧高居不下,其中以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所占比例最大,引起了科学家们的广泛关注。因此,通过探究HCC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发掘全新的治疗靶点或预后标志物,实现其早期诊断与精准治疗迫在眉睫。环状RNA是一类共价闭合的新型内源性非编码RNA,可能在肿瘤的许多进程中发挥作用,通常可以充当miRNA海绵来调节癌症相关基因的表达。岩藻糖基转移酶8(FUT8)参与核心岩藻糖基化过程,对于E-钙黏着蛋白介导的细胞间粘附至关重要,其表达可能对癌细胞的侵袭和转移能力具有一定调节作用。在本项研究中,基于前期实验基础,我们提出假设:环状RNA FUT8可能通过miR-548c/FUT8轴来调控肝细胞癌的发展进程,并分析探讨circFUT8/miR-548c/FUT8模块对肝细胞癌迁移、侵袭能力的影响,为寻找新的诊断方法、预后标志物和稳定的治疗靶点提供新的思路。研究方法:基于课题组前期生物信息学筛选出的模块,本研究采用大量分子生物学技术验证circFUT8可能通过miR-548c/FUT8轴来调控肝细胞癌的发展机制及其生物学功能,通过荧光原位杂交、RNA免疫沉淀、CCK8、Western Blot、双荧光素酶基因报告及裸鼠成瘤等大量实验,从体外、体内两个层面来阐明circFUT8/miR-548c/FUT8模块对肝细胞癌的影响情况,以及cFUT8充当miR-548c海绵,在HCC上皮间充质转化过程中调节FUT8表达的分子机制,并由此得到在EMT期间circFUT8/miR-548c/FUT8模块的功能模型。研究结果:体外细胞实验发现抑制FUT8会显着降低细胞间的粘附并抑制细胞迁移、侵袭,体内实验证实抑制FUT8将抑制肿瘤生长。通过荧光原位杂交实验检测到cFUT8的亚细胞位置,发现其主要位于HCC细胞质中。通过RNA免疫沉淀和双荧光素酶基因报告等实验验证内源性cFUT8是miR548c的结合平台,而FUT8是miR-548c的直接靶标,通过在细胞质中吸收游离的miR-548c,cFUT8可能间接控制FUT8的表达。在临床样本与细胞系中,验证了cFUT8表达水平与FUT8表达正相关,且与恶性程度正相关。环状RNA FUT8表达发生变化,通过miR-548c影响FUT8的变化,通过E-cadherin/β-catenin/LEF-1信号传导,影响上皮间充质转化过程中。结论:1.FUT8促进肝细胞癌细胞增殖、侵袭及迁移的能力。2.环状RNA FUT8通过miR-548c/FUT8调控肝细胞癌的进程。3.环状RNA FUT8/miR-548c/FUT8调控轴可以通过E-cadherin/β-catenin/LEF-1信号调控EMT过程。
孔令玉[5](2020)在《启膈方调控Gas6/Axl信号传导通路抑制食管癌细胞迁移和侵袭的研究》文中提出食管癌(Esophageal Cancer,EC)是高发的消化道肿瘤之一,在恶性肿瘤中死亡率较高。食管癌发病主要分为2个病理类型,食管鳞状细胞癌(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ESCC)大约占4/5,其余为食管腺癌(Esophageal Adenocarcinoma,EAC)。美国等西方国家食管癌主要是腺癌,亚洲地区和中国主要是鳞癌。中国是世界上食管癌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国家,河南林州、河北磁县以及涉县等食管癌高发区,发病率甚至达世界平均水平的10倍。全球癌症生存情况监测报告2010-14(CONCORD-3),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的食管癌患者5年生存率在10-30%之间,而中国食管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仍然较低。ESCC仍然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侵袭和转移是恶性肿瘤的基本生物学特征,是最终导致食管癌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目前的ESCC西医治疗方案对侵袭和转移没有良好效果,即使手术切除或者广泛应用全身放化疗,患者总生存率仍然不容乐观。食管癌的侵袭和转移主要原因是ESCC细胞迁移和侵袭的过程十分复杂,许多机理尚不十分清楚。因此,探寻ESCC迁移和侵袭的调控过程显得尤为重要。启膈方(Qigefang,QGF)是启膈散化裁而成,启膈散由中国清代名医程钟龄所创制,他的着作《医学心悟》记载主要用于噎膈治疗。河北省是中国食管癌最高发区域之一,因此我们临床接诊了大量食管癌患者,结合食管癌的病因病机和患者临床表现,启膈方广泛用于食管癌治疗。临床研究表明QGF能够明显改善食管癌术后患者症状,并显示出抑制食管癌复发转移的趋势。但QGF抑制食管癌细胞侵袭和迁移的具体机制仍然不是很清楚。有研究表明生长抑制特异性基因6(Growth arrest-specific 6,Gas6)和受体酪氨酸激酶Aexelekto(Axl)在口腔鳞状细胞癌(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OSCC)等肿瘤组织和细胞高表达,而Gas6与Axl的结合改变了细胞的功能,包括迁移、增殖和存活;最近的一些研究表明Gas6/Axl影响前列腺癌细胞骨髓转移过程中的侵袭和存活,还有报道显示Gas6/Axl在胃癌、肺癌的侵袭和转移中起到促进作用。有研究报道Gas6/Axl–PI3K/AKT通路促进OSCC侵袭,Gas6/Axl-NF-κB通路增强OSCC细胞侵袭/迁移能力。然而,Gas6/Axl如何介导食管癌细胞迁移和侵袭的过程还不清楚,是否通过增强相关信号通路而发挥促进作用有待进一步研究。本研究前期蛋白芯片结果显示QGF能够降低食管癌细胞Gas6的表达。有报道表明Gas6在食管癌形成中的促进作用。所以我们假设QGF是通过抑制Gas6蛋白,调控Gas6/Axl信号传导通路进而抑制PI3K/AKT和NF-κB等下游蛋白表达,同时影响上皮细胞间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发生,来抑制食管癌细胞侵袭和迁移功能。本研究旨在探讨QGF对食管癌细胞Gas6/Axl及下游信号通路的调控,以及抑制细胞侵袭和迁移的作用,为QGF治疗食管癌提供理论依据。为探讨上述问题,本研究选取食管癌患者术后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以及人鳞状上皮食管癌细胞ECA109、TE1、TE13作为研究对象,分为三部分来进行实验研究。第一部分人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Gas6和Axl的表达目的:观察人食管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Gas6和Axl的表达及与肿瘤标志物相关性。方法:1.随机选取人食管癌组织和癌旁组织制作病理切片。2.HE染色检测确认食管癌病理诊断和类型。3.免疫组织化学法测定食管癌组织和癌旁组织Gas6蛋白表达。4.免疫荧光法和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测定Axl在食管癌组织和癌旁组织的表达。5.电化学发光法测定食管癌患者肿瘤标志物。结果:1.食管癌组织和癌旁组织经HE染色观测,镜检显示食管癌组全部为鳞癌,与癌旁组织相比,细胞变性、膨大,且呈不规则性和显着的异型性,细胞核变大且染色较深;2.食管癌和癌旁组织Gas6的免疫组化结果显示:食管癌组织和癌旁组织的Gas6表达均增加,并且ESCC组Gas6的表达量显着高于癌旁组织NC组。食管癌患者Gas6表达水平与肿瘤标志物CEA、SCC和CYFRA21-1表现正相关性;3.食管癌和癌旁组织免疫荧光和激光共聚焦观察显示:Axl在ESCC癌组织和癌旁组织免疫荧光表达增加,而且ESCC组Axl的表达量显着高于癌旁组织NC组。食管癌患者Axl表达与肿瘤标志物CEA、SCC和CYFRA21-1呈正相关性。小结:人食管鳞状细胞癌病理组织中Gas6和Axl的表达及活性显着增加,然而癌旁组织的表达不明显或者较少表达。食管癌患者Gas6和Axl表达与肿瘤标志物CEA、SCC和CYFRA21-1表达呈正相关关系。第二部分启膈方通过调控Gas6/Axl抑制食管癌细胞的移动能力目的:将食管癌Eca109、TE1细胞作为实验对象,对Gas6/Axl进行细胞共定位,验证QGF对Gas6/Axl复合物的调控作用,影响磷酸肌醇激酶3(Phosphoinositide 3-kinases,PI3K),蛋白激酶B(Protein kinase B,AKT)与核转录因子B(Nuclear factor-kappa B,NF-κB)等下游信号通路,从而抑制食管癌细胞的迁移和侵袭能力。方法:1.应用CCK-8实验检测分析QGF对食管癌细胞细胞毒性影响,从而选择细胞迁移和侵袭相关实验干预浓度。2.使用Perkin-Elmer高内涵细胞成像系统及Harmony图像分析软件对食管癌细胞的运动能力和运动距离进行检测。3.免疫荧光法和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测Gas6、Axl以及Gas6/Axl在食管癌细胞的定位和结合情况,以及QGF干预的调节作用。4.用免疫荧光法和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测PI3K,AKT和NF-κB在食管癌细胞的定位和表达,以及QGF干预后对PI3K,AKT的影响和NF-κB入核的变化。5.Western blotting检测食管癌细胞Gas6、Axl、PI3K、AKT、NF-κB,及金属基质蛋白酶2(Matrix Metalloproteinase-2,MMP2)和金属基质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9,MMP9)的蛋白表达情况,及QGF干预后的变化。6.QGF对食管癌细胞迁移能力的测定选用体外划痕方法。7.QGF对食管癌细胞侵袭能力的作用采用Transwell实验方法。结果:1.QGF实验干预药物浓度确定。CCK-8分析QGF浓度选择实验证明,QGF对食管癌细胞ECA109和TE1干预后,400μg/ml呈现出对细胞增殖的抑制(细胞毒性作用),而200μg/ml及以下则没有;培养时间48小时表现出抑制细胞增殖(细胞毒作用),24小时则没有。因此,确定≤200μg/ml为适合干预浓度,时间为24小时;2.QGF降低食管癌细胞的移动速度和移动距离。高内涵细胞成像实验显示,QGF的刺激能够显着的降低食管癌细胞ECA109和TE1的运动速度,且能够减少食管癌细胞的有效运动距离,而这些抑制作用表现出明显的浓度依赖性趋势。3.QGF调控Gas6和Axl在细胞膜的表达及Gas6/Axl复合体的结合。免疫荧光和激光共聚焦结果显示,食管癌细胞中Gas6和Axl主要表达在细胞膜,并在膜形成复合体;QGF干预食管癌细胞后,能够明显抑制Gas6和Axl在细胞膜的结合,并出现分离的趋势,而且随着干预浓度的加大,调控作用越来越明显。4.QGF抑制PI3K/AKT和NF-κB的表达。实验通过免疫荧光方法检测食管癌细胞PI3K/AKT和NF-κB,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QGF组能够明显抑制PI3K和AKT的表达,降低NF-κB进入到细胞核,并且这些抑制作用呈现出一定的浓度依赖趋势。5.QGF抑制Gas6/Axl下游信号通路的蛋白表达。Western blotting的结果显示,QGF的刺激显着降低了食管癌细胞Gas6、Axl的表达并显示出浓度依赖性趋势。QGF刺激显着降低了P-PI3K,P-AKT和P-NF-κB的蛋白表达,并显示了浓度依赖的趋势。QGF刺激显着降低了MMP2和MMP9的蛋白质表达,并随着浓度加大而增强。在食管癌细胞ECA109和TE1中发现了相同的浓度依赖趋势。6.QGF抑制食管癌细胞的迁移和侵袭能力。划痕实验结果表示,与对照组相比,QGF浓度为200μg/ml,明显抑制了TE1细胞在12h内的细胞迁移。更重要的是,我们观察到100,200μg/ml组与对照组相比,在24 h时能显着抑制细胞迁移,两种细胞的趋势相同。7.Transwell实验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QGF浓度为100,200μg/ml,逐渐减少了通过Transwell小室的细胞数量,并显示出浓度依赖性,两种细胞的趋势相同,但是200μg/ml的效果好于100μg/ml组。小结:在食管癌细胞ECA109和TE1中Gas6和Axl高表达。QGF通过调控Gas6和Axl在细胞膜的结合,抑制下游蛋白表达,降低NF-κB的入核,阻断该信号通路传导,从而抑制食管癌细胞的迁移和侵袭能力。第三部分启膈方调节Gas6/Axl抑制EMT影响食管癌细胞迁移和侵袭的研究目的:观察QGF通过调控Gas6/Axl抑制食管癌上皮间质转化(EMT)发生影响肿瘤细胞迁移和侵袭的机制方法:1.免疫双荧光共定位检测食管癌细胞Eca109,TE13的Gas6和Axl共定位并检测启膈方的干预作用。2.Western blotting检测EMT标志物E-Ca,N-Ca和Snail1的蛋白表达及QGF的干预作用。3.免疫荧光检测QGF对食管癌细胞EMT标志物E-Ca,N-Cad和Snail定位。4.鬼笔环肽细胞骨架实验测定QGF对食管癌细胞形态的干预作用。5.划痕和Transwell方法测定QGF对食管癌细胞运动能力的作用。结果:1.QGF抑制Gas6/Axl复合物的结合。免疫荧光实验结果表明,食管癌细胞Eca109和TE13中对照组Gas6和Axl主要在细胞膜形成复合物;与对照组相比,QGF干预食管癌细胞后,能够明显抑制Gas6和Axl在细胞膜的绑定结合,Gas6/Axl出现分离的趋势,而且随着干预浓度加大,调控作用越来越明显;2.QGF抑制食管癌细胞EMT的形成免疫荧光和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显示,与对照组相比,随着QGF的干预,E-ca在细胞膜的表达逐渐升高,呈现浓度依赖性。与E-ca相反,QGF的刺激浓度增加,N-ca和Snail在细胞膜的表达逐渐降低,呈现浓度依赖性,在两种食管癌细胞也观察到大致相同的趋势。Western blotting测定结果表示,与对照组相比,QGF干预能显着增加E-ca蛋白的表达,显着降低N-ca和Snail蛋白的表达,并且在两种细胞系表现出同样的趋势,呈现浓度依赖性;3.QGF能够促进食管癌细胞微丝骨架的重排。细胞微丝骨架染色实验表明,与对照组相比,QGF刺激食管癌细胞后,细胞中的微丝排列变得更加规则,细胞的微丝骨架同向性更强,细胞形态也更加规则,并且呈现出浓度依赖的趋势;4.QGF抑制ECA109和TE13细胞的迁移和侵袭。划痕实验结果表示,不同浓度QGF干预食管癌细胞24小时,与对照组相比,QGF明显抑制了细胞的迁移能力,呈现明显的浓度依赖性,且在两种细胞系观察到同样的趋势。Transwell实验结果显示,与空白组相比,随着QGF浓度的增加,通过Transwell小室的细胞数量逐渐减少,两种细胞趋势相同,但200μg/ml的效果明显好于100μg/ml组。小结:QGF能够显着调节食管癌细胞Eca109和TE13中Gas6/Axl的表达和抑制复合体在细胞膜形成,抑制肿瘤细胞上皮间质转化的形成,进而影响食管癌细胞的迁移和侵袭。结论:1.ESCC癌组织中Gas6和Axl的表达及活性显着增加,并且Gas6和Axl的表达与肿瘤标志物CEA、SCC和CYFRA21-1的值呈正相关性。2.QGF能够调控食管癌细胞Gas6/Axl信号通路和蛋白表达。3.QGF的能够降低Gas6的表达,抑制Gas6/Axl的结合,并减少NF-κB进入细胞核,降低下游蛋白的表达,从而抑制食管癌细胞的迁移和侵袭。4.QGF通过调控Gas6/Axl信号传导通路进而抑制EMT形成,影响食管癌细胞迁移和侵袭,从而防止食管癌转移。
陈茜茜,王立萍,余雯静,王涵玉,汪淑晶,张嘉宁[6](2017)在《糖基转移酶超家族在肿瘤转移中的作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蛋白质的糖基化修饰主要包括N-连接糖基化、O-连接糖基化和糖基磷脂酰肌醇锚定连接.与核酸和蛋白质不同,糖链的合成过程并不遵循传统的基因信息传递的中心法则,主要由一系列催化糖苷键形成的糖基转移酶完成.异常糖基化修饰被认为与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和临床预后密切相关.研究表明,糖基转移酶的表达及其糖链结构的异常可通过调节肿瘤细胞与细胞外基质的相互作用,继而影响肿瘤转移的关键步骤,如上皮间质转化(E-钙黏着蛋白、N-钙黏着蛋白)、细胞的移动性(整合素β1和α5)、侵袭(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浸润(唾液酸化Lewis抗原sLeX和sLeA).本文主要就唾液酰基转移酶、岩藻糖基转移酶和N-乙酰氨基葡萄糖转移酶等三大糖基转移酶家族的结构和生物学功能及其在肿瘤转移中的作用作一综述,以期为肿瘤转移的预测和诊断提供新思路.
余淼[7](2017)在《miRNA-345在肝细胞性肝癌中的功能及作用机制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背景肝细胞性肝癌是世界上癌症相关性死亡的第三大原因(1),被称为“癌中之王”。虽然近年来治疗方法有所提高,然而,肝癌的复发率以及死亡率依然在日渐提升,且未实现理想预后。对于肝癌而言,导致其高致死率的关键因素为肝癌的转移以及复发。因为现今尚未明晰其具体的作用机制,所以,从基因分子水平对肝癌复发和转移机制展开研究是必要的,同时实施早期预防以及有效的治疗对策,突破当前存在于增强肝癌病人疗效、改善肝癌病人预后方面的瓶颈。MircoRNAs(缩写为miRNAs)属于单链非编码小分子RNA,其大量存在于真核生物内,为内源性基因,长度达20-23个碱基。miRNAs在同靶基因mRNA的3,UTR(3’-端非翻译区)两者发生反应时,前者调节转录靶基因的水平,由此对细胞代谢、分化、增殖以及凋亡等行为施加影响。异常表达的miRNAs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包括恶性肿瘤在内的若干类疾病,在肿瘤的整个生命周期发挥致癌基因(或者抑癌基因)功能。在过去的几年内,公众开始日渐重视miRNAs同肿瘤侵袭转移两者之间的相关性,前者经由对影响肿瘤细胞血管生成、上皮间质转化、基质降解以及黏附等行为的相关基因加以调节,来释放自身效能,当前已经发现并确认出同转移相关的众多miRNAs分子。与正常组织相比,miR-345在恶性间皮瘤中高度表达(5)。此外,miR-345表达增加,可能在口腔恶性转化中起关键作用(6)。miR-345通过靶向多药耐药相关蛋白1(MRP1)(7)与MCF-7的顺铂抗性相关。在结直肠癌中,miR-345的低表达赋予淋巴结转移和更差的组织学类型,并且其表达水平的恢复能够抑制癌细胞增殖和侵袭(8,9)。同时,miR-345表达水平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中下调,其低表达与临床恶性程度和预后不良相关(10)。据报道miR-345的缺失赋予胰腺癌(PC)细胞凋亡抗性(11),miR-345通过抑制Smad1抑制前列腺癌细胞增殖和迁移(12),尚有少量研究报告了miR-345和HCC之间的相关性。Shiu(13)等报道丙型肝炎病毒(HCV)核心蛋白可上调miR-345的表达,miR-345通过在Huh7细胞中靶向p21抑制姜黄素诱导的凋亡程序,Jiang等人的研究表明,具有良好生存率的HCC患者与存活率差的病例相比具有高miR-345表达水平(14)。因此,值得研究miR-345及其在HCC中的基础机制的生物学作用。但是miR-345是否参与肝癌的侵袭和转移?在肝癌转移以及侵袭过程中,miR-345是否由m TOR/STAT3/AKT渠道(由IRF1介导)来对EMT加以抑制得以实现的?以对miR-345为靶点的治疗是否能逆转肝癌细胞的侵袭和转移?因此,应从更深层次来探讨与分析在肝癌发展中miR-345的作用机制。目的研究肝癌转移与侵袭中miR-345所具备的抑制功能,以分子机制为基础,对肝癌转移和侵袭过程做出新的解释,以miRNA为基础治疗肝癌提供新的理论依据。方法1通过PCR技术检测肝癌组织与癌旁组织、肝癌细胞与正常细胞的miRNA-345的表达水平,分析miRNA-345表达水平的差异与肝癌细胞侵袭能力关系。2将miR-345模拟物(HmiR0210-MR04)、抑制剂(HmiR-AN0437-AM04)分别转染肝癌细胞,从而过表达或抑制肝癌细胞中miR-345的水平,观察肝癌细胞的增殖、转移等生物学行为的变化。3构建miR-345过表达载体,并注入到裸鼠体内。通过裸鼠肝癌肺转移实验,观察miR-345过表达对肝癌侵袭和转移能力的影响。4构建miR-345和miR-345+IRF1(干扰素调节因子1)过表达肝细胞性肝癌模型,通过肝癌细胞不同的生物学行为和蛋白的表达水平,来研究miR-345对IRF1(干扰素调节因子1)介导的mTOR/STAT3/AKT(雷帕霉素靶蛋白/信号转导活化因子3/蛋白激酶B)信号通路对EMT(上皮间充质转化)的影响。结果1在肝癌组织和肝癌细胞中miRNA-345表达水平明显低于癌旁正常组织及正常肝细胞(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miR-345的表达与肝癌患者的多个肿瘤淋巴结,静脉浸润和晚期肿瘤淋巴结转移(TNM)阶段呈负相关性(P<0.05),有统计学意义。2使用ChIP技术检测肝癌组织和肝癌细胞中miRNA-345启动子区域组蛋白H3和H4的乙酰化水平,结果显示在健康肝组织和正常肝细胞中miRNA-345启动子区域组蛋白H3的乙酰化水平明显高于肝癌组织和肝癌细胞,p<0.05,有统计学意义;而H4的乙酰化未发生明显变化。miRNA-345启动子区域组蛋白H3的乙酰化水平和miRNA-345的表达成正相关。3在健康肝脏组织中IFR1m RNA的表达水平明显低于于肝癌组织,存在显着差异性(P<0.05),有统计学意义。从肝癌细胞的数据表明,miR-345的过表达可以显着下调IRF1的表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通过Spearman秩相关分析,miR-345表达水平与肝癌细胞标本中的IRF1mRNA水平呈负相关(r=-0.415,P<0.05)。4转染HmiR0210-MR04的肝癌细胞SMMC-7721中miRNA-345对比正常肝脏组织的表达明显增高,有统计学差异(P<0.05)。Western blot检测mTOR/STAT3/AKT通路中mTOR、STAT3、AKT蛋白的表达对比正常肝脏组织明显降低,有统计学差异(P<0.05)。检测EMT相关蛋白E-cadherin、Claudin-1、N-cadherin和snail的表达对比正常肝脏组织,E-cadherin蛋白的表达明显增高、Claudin-1、N-cadherin和snail蛋白降低,有统计学差异(P<0.05)。miR-345的过表达对mTOR/STAT3/AKT信号通路与EMT具有抑制作用。5转染HmiR-AN0437-AM04的肝癌细胞HepG2中miRNA-345对比正常肝脏组织的表达明显降低,有统计学差异(P<0.05)。Western blot检测mTOR/STAT3/AKT通路中mTOR、STAT3、AKT蛋白的表达对比正常肝脏组织明显增高,有统计学差异(P<0.05)。检测EMT相关蛋白E-cadherin、Claudin-1、N-cadherin和snail的表达对比正常肝脏组织,E-cadherin蛋白的表达明显降低、Claudin-1、N-cadherin和snail蛋白增高,有统计学差异(P<0.05)。干扰miR-345的表达对mTOR/STAT3/AKT信号通路与EMT具有促进作用。6 Rapamycin处理SMMC-7721抑制mTOR/STAT3/AKT通路,对mTOR、STAT3、AKT的表达明显降低,有统计学差异(P<0.05)。使用Western blot技术检测EMT相关蛋白Claudin-1、E-cadherin、N-cadherin和snail蛋白的表达结果显示E-cadherin蛋白的表达明显降低;Claudin-1、N-cadherin和snail蛋白增高,有统计学差异(P<0.05)。mTOR/STAT3/AKT信号通路对肝癌细胞EMT过程具有正向的影响力,促进肝癌细胞的侵袭与转移。7 IFR1可解除miRNA-345对mTOR/STAT3/AKT通路蛋白的表达的抑制作用。对肝细胞肿瘤侵袭力的促进作用。8转染空载体的SMMC-7721细胞株感染后裸鼠后,肿瘤体积每日增长明显大于感染转染miR0210-MR04的细胞株SMMC-7721,肿瘤体积差异显着,具有统计学意义。肿瘤肺转移的情况明显高于感染了转染miR0210-MR04的SMMC-7721细胞的裸鼠,有显着性差异(P<0.05)。结果表明miR-345的过表达对裸鼠肿瘤生长及肺转移方面具有抑制作用。结论miRNA-345通过靶向IRF1介导的mTOR/STAT3/AKT信号通路来抑制EMT过程,进而抑制肝癌细胞的侵袭和转移。本研究对治疗和预防肝癌转移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赵冀,周超,李宏敏[8](2017)在《肝细胞癌患者CNTN1检测的临床意义》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检测肝细胞癌(HCC)患者肿瘤组织中接触蛋白1(CNTN1)的表达水平,及其对患者疾病预后价值的分析。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 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25例新鲜HCC样本,以及邻近非肿瘤组织中CNTN1 m RNA和蛋白的表达,同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135例石蜡包埋HCC样本与邻近非肿瘤组织中CNTN1的蛋白表达,统计分析其表达与HCC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采用RNAi技术干扰肝癌细胞系Hep G2 CNTN1的表达,对其进行肿瘤细胞侵袭和转移能力检测。结果 25例新鲜HCC样本q 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结果表明,与邻近非肿瘤组织相比,HCC组织中CNTN1 m RNA和蛋白表达均上调(P<0.05)。免疫组织化学法结果证实62.22%(84/135)HCC样本为CNTN1阳性,高于邻近非肿瘤组织17.78%(24/135)(P<0.05)。Kaplan–Meier生存分析表明,CNTN1阳性HCC患者无疾病生存率和总生存率低于阴性患者。CNTN1表达与HCC患者肿瘤转移、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淋巴结肿瘤转移分期及肿瘤直径相关(P<0.05)。RNAi实验表明,干扰CNTN1表达后Hep G2细胞活力下降(P<0.05)。多重变量分析表明,CNTN1表达是HCC患者无疾病生存期和总生存期的独立标志物(P<0.05)。结论 HCC患者肿瘤组织中CNTN1蛋白表达上调,且其表达与肿瘤恶性状态密切相关,参与肝细胞癌的侵袭和转移,可以作为HCC患者疾病预后的独立标志物。
吴巧斌,王飞,李建国[9](2016)在《肝肠钙黏着蛋白的表达与消化系统肿瘤关系的研究现状》文中指出肝肠钙黏着蛋白(LI-cadherin)具有细胞识别、细胞黏附的功能,并在组织器官的神经传导方面起重要作用。LI-cadherin是现今被发现的多种钙黏着蛋白中的一员,如果LI-cadherin的结构和性质发生改变,将导致其细胞黏附等功能出现紊乱,最终组织器官的结构和功能发生障碍。而消化道系统的多种恶性肿瘤中存在着LI-cadherin的结构和功能异常。LI-cadherin可作为消化道肿瘤的一项重要的标志物,对肿瘤的早期诊断及判断预后均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季福建[10](2016)在《探讨脾切除及相关标志物对贲门癌患者生存率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过去几十年,胃癌的总体发病率逐渐下降,但其中贲门癌的发病率却逐年上升,手术治疗是最常见的治疗方法。为了彻底清除肿瘤细胞及淋巴结,临床手术切除时通常一起切除脾脏,但是脾切除对患者生存率的影响仍存在争议。本研究分析联合脾脏切除术在贲门癌手术治疗中的作用,同时研究贲门癌组织中VEGF、MMP-9和E-cadherin等相关标志物蛋白的表达,探讨联合脾脏切除在外科手术治疗贲门癌中的价值和意义以及VEGF、MMP-9和E-cadherin的表达与贲门癌生物学行为之间的关系,为贲门癌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9月至2010年12月本院收治的348名胃贲门癌患者,其中105名患者进行全胃切除结合脾切除术(脾切除组),243名患者只是进行单纯的全胃切除手术(脾保留组)。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后生存率及预后因素,并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患者贲门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的VEGF、MMP-9和Ecadherin蛋白的表达。结果:1、脾切除组患者5年生存率为20.8%,脾保留组患者5年生存率为30.5%,两组相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多变量分析结果显示,肿瘤浸润深度和淋巴结转移是贲门癌患者的重要预后因素(P<0.01),而脾切除不是贲门癌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P=0.206)。3、贲门癌组织中VEGF、MMP-9和E-cadherin蛋白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7.31%、60.25%和21.23%,癌旁组织中三个蛋白的表达率分别为11.41%、13.24%和51.74%,三者的表达在癌组织与癌旁组织中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值均小于0.01。4、VEGF、MMP-9和E-cadherin的表达与肿瘤浸润深度和淋巴结转移与否有关。VEGF和MMP-9的表达随着淋巴结转移和肿瘤浸润深度的增加逐渐增强,而E-cadherin的表达则与之相反,随着淋巴结转移和肿瘤浸润深度的增加逐渐降低。5、VEGF、MMP-9和E-cadherin的表达与患者5年生存率相关。VEGF和MMP-9表达越高,患者5年生存率越低(P=0.012,0.015),而E-cadherin表达越高,患者5年生存率越高(P=0.006)。6、线性相关分析表明,VEGF与MMP-9呈正相关(r=1.357,P<0.05),与E-cadherin呈负相关(r=-3.241,P<0.05,MMP-9与E-cadherin呈负相关(r=-2.563,P<0.05)。结论:1、脾切除术不适合所有类型的贲门癌患者,适合浸润深、淋巴结转移多的患者。肿瘤浸润深度和淋巴结转移是贲门癌患者重要预后因素,而脾切除不是贲门癌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2、VEGF、E-cadherin和MMP-9在贲门癌的发生发展和转移过程中起重要作用,三者的异常表达可作为判断患者预后的重要生物学指标。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摘要 |
| Abstract |
| 英文缩略语 |
| 第一部分:基于TCGA和 GEO数据库寻找胃癌预后基因并构建预后风险模型的研究 |
| 1 前言 |
| 2 材料与方法 |
| 2.1 实验材料 |
| 2.1.1 TCGA数据库中胃癌数据 |
| 2.1.2 GEO数据库胃癌基因表达谱 |
| 2.2 实验方法 |
| 2.2.1 分析流程 |
| 2.2.2 TCGA胃癌数据集的生存分析 |
| 2.2.3 GSE62254 生存分析 |
| 2.2.4 基因功能富集分析 |
| 2.2.5 构建胃癌预后风险模型及模型评估 |
| 2.2.6 胃癌预后风险模型与临床病理相关因素的关系 |
| 2.2.7 胃癌预后风险模型与临床病理相关因素构建诺模图 |
| 3 结果 |
| 3.1 TCGA胃癌数据集和GSE62254 数据集的单因素Cox分析胃癌预后相关基因及功能富集分析 |
| 3.2 构建胃癌预后风险模型及模型评估 |
| 3.3 胃癌预后风险模型与TCGA胃癌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 |
| 3.4 胃癌预后风险模型与临床病理因素构建诺模图 |
| 3.5 胃癌预后风险模型相关基因 |
| 4 讨论 |
| 5 结论 |
| 第二部分:TCGA、HPA和 GEO等数据库中CTNNAL1 与肿瘤预后的关系及其表达特征 |
| 1 前言 |
| 2 材料与方法 |
| 2.1 CTNNAL1 表达与TCGA33 种肿瘤生存预后分析 |
| 2.2 TCGA胃癌数据中CTNNAL1 的表达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 |
| 2.3 GSE62254中CTNNAL1 的表达与胃癌临床病理因素及预后的关系 |
| 2.4 HPA数据库中CTNNAL1 的表达特征 |
| 2.5 GSE134520 单细胞测序数据分析CTNNAL1 基因在不同细胞的表达 |
| 2.6 CTNNAL1 基因与肿瘤微环境中细胞数量的相关性 |
| 2.7 CTNNAL1 基因集富集分析GSEA(Gene set enrichment analysis) |
| 2.8 CTNNAL1 基因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rotein-proteininteraction,PPI)网络及功能富集分析 |
| 3 结果 |
| 3.1 CTNNAL1 TCGA-pan Cancer预后分析 |
| 3.2 TCGA数据库中CTNNAL1 m RNA在胃癌中的表达 |
| 3.3 TCGA数据库中CTNNAL1 m RNA表达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及意义 |
| 3.4 GSE62254中CTNNAL1m RNA表达与胃癌预后及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 |
| 3.5 HPA数据库中CTNNAL1 的表达特征 |
| 3.5.1 CTNNAL1 在人体各组织中的表达水平 |
| 3.5.2 CTNNAL1在sc RNA-seq单细胞基因测序数据中的表达 |
| 3.6 GSE134520 单细胞测序数据分析CTNNAL1 基因在不同细胞的表达 |
| 3.7 CTNNAL1 基因表达在间质细胞数量的相关性 |
| 3.8 GSEA分析CTNNAL1 相关信号通路 |
| 3.9 CTNNAL1 基因PPI网络及功能富集分析 |
| 4 讨论 |
| 5 结论 |
| 第三部分:胃癌组织中CTNNAL1 表达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 |
| 1 前言 |
| 2 材料与方法 |
| 2.1 主要试剂和仪器 |
| 2.2 研究对象 |
| 2.3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与结果判定 |
| 2.4 统计分析 |
| 3 结果 |
| 3.1 临床病理资料 |
| 3.2 CTNNAL1 在细胞、非癌胃粘膜组织和胃癌中的表达 |
| 3.3 胃癌组织CTNNAL1 蛋白表达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 |
| 3.4 E-cadherin表达与胃癌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及意义 |
| 3.5 CTNNAL1 表达与E-cadherin表达的相关性分析 |
| 4 讨论 |
| 5 结论 |
| 附录 |
| 本论文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CTNNAL1 与肿瘤关系的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 致谢 |
| 个人简介 |
| 摘要 |
| Abstract |
| 缩略词表 |
| 第一章 前言 |
| 第二章 材料和方法 |
| 2.1 材料 |
| 2.1.1 药品 |
| 2.1.2 细胞株 |
| 2.1.3 实验试剂 |
| 2.1.4 主要仪器及耗材 |
| 2.1.5 制备草苁蓉环烯醚萜苷 |
| 2.2 HepG2、SK-hep1、SMMC-7721细胞培养 |
| 2.2.1 HepG2、SK-hep1、SMMC-7721细胞复苏 |
| 2.2.2 HepG2、SK-hep1、SMMC-7721细胞传代 |
| 2.2.3 HepG2、SK-hep1、SMMC-7721细胞铺板 |
| 2.2.4 HepG2、SK-hep1、SMMC-7721细胞冻存 |
| 2.3 造模和分组方法 |
| 2.3.1 EMT造模 |
| 2.3.2 细胞分组 |
| 2.4 实验方法 |
| 2.4.1 观察细胞形态 |
| 2.4.2 MTT测细胞活力 |
| 2.4.3 检测细胞黏附率 |
| 2.4.4 配制western blot电容缓冲液 |
| 2.4.5 蛋白提取 |
| 2.4.6 BCA法测蛋白定量 |
| 2.4.7 Western Blot实验操作 |
| 2.4.8 免疫荧光法 |
| 2.5 统计学分析 |
| 第三章 结果 |
| 3.1 不同密度的细胞生长状况 |
| 3.2 不同药物直接作用于肝癌细胞实验 |
| 3.2.1 不同药物对肝癌HepG2细胞存活率的影响 |
| 3.2.2 不同药物对肝癌SK-hep1细胞存活率的影响 |
| 3.2.3 不同药物对肝癌SMMC-7721细胞存活率的影响 |
| 3.3 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变化 |
| 3.4 不同药物对肝癌细胞黏附率的影响 |
| 3.5 Western blot检测人肝癌细胞EMT相关蛋白的表达 |
| 3.5.1 HepG2细胞EMT相关蛋白的表达 |
| 3.5.2 SK-Hep1细胞EMT相关蛋白的表达 |
| 3.5.3 SMMC-7721细胞EMT相关蛋白的表达 |
| 3.6 免疫荧光法检测EMT相关蛋白在细胞中的表达 |
| 3.6.1 E-cadherin在HepG2细胞的表达 |
| 3.6.2 Vimentin在HepG2细胞的表达 |
| 3.6.3 E-cadherin在SK-hep1细胞的表达 |
| 3.6.4 Vimentin在SK-hep1细胞的表达 |
| 3.6.5 E-cadherin在SMMC-7721细胞的表达 |
| 3.6.6 Vimentin在SMMC-7721细胞的表达 |
| 第四章 讨论 |
| 第五章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肝癌细胞上皮-间质转化相关信号因子的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 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材料与方法 |
| 1 主要材料与实验仪器 |
| 2 细胞培养 |
| 3 慢病毒感染目的细胞 |
| 4 实验分组 |
| 5 细胞照射 |
| 6 细胞增殖检测 |
| 7 琼脂克隆形成实验 |
| 8 裸鼠皮下成瘤实验 |
| 9 Western blot实验 |
| 10 统计学方法 |
| 结果 |
| 1 Western blot验证慢病毒敲除或过表达ADAM9 蛋白的效果 |
| 2 ADAM9蛋白对肝癌细胞放疗后的细胞增殖的影响 |
| 3 ADAM9蛋白对肝癌细胞放疗后的集落形成能力的影响 |
| 4 皮下成瘤实验检测ADAM9蛋白对肝癌细胞放疗敏感性的变化 |
| 5 Western blot检测相关蛋白的表达 |
| 讨论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
| 综述参考文献 |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 缩略词表 |
| 致谢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英文缩写词表 |
| 第1章 绪论 |
| 1.1 肝癌的概述 |
| 1.1.1 肝癌的流行现状及危险因素 |
| 1.1.2 肝细胞癌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 |
| 1.1.3 肝癌的预防、诊断、治疗及预后 |
| 1.2 环状RNA的概述 |
| 1.2.1 环状RNA的研究历史 |
| 1.2.2 环状RNA的来源与分类 |
| 1.2.3 环状RNA的功能 |
| 1.2.4 环状RNA与肿瘤的关系 |
| 1.2.5 用于研究环状RNA的数据库 |
| 1.3 岩藻糖基转移酶8的概述 |
| 1.3.1 岩藻糖基化 |
| 1.3.2 岩藻糖基转移酶 8 |
| 1.3.3 环状RNA FUT8 |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
| 2.1 实验材料 |
| 2.1.1 细胞系及组织 |
| 2.1.2 实验相关仪器 |
| 2.1.3 主要试剂与材料 |
| 2.1.4 溶液配制 |
| 2.1.5 质粒及载体 |
| 2.2 实验方法 |
| 2.2.1 细胞实验 |
| 2.2.2 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 |
| 2.2.3 免疫印迹Western Blot |
| 2.2.4 CCK8检测细胞增殖实验 |
| 2.2.5 Transwell实验 |
| 2.2.6 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 |
| 2.2.7 荧光原位杂交(FISH)实验 |
| 2.2.8 RNA免疫沉淀(RIP) |
| 2.2.9 质粒提取 |
| 2.2.10 异种移植模型 |
| 2.2.11 引物合成及测序 |
| 2.2.12 统计学分析 |
| 第3章 结果 |
| 3.1 FUT8促进HCC的侵袭和增殖 |
| 3.1.1 抑制FUT8会显着抑制细胞增殖、迁移及侵袭 |
| 3.1.2 体内实验证明抑制FUT8将抑制肿瘤生长 |
| 3.2 Mi R-548c对FUT8具有抑制作用 |
| 3.2.1 FUT8是miR-548c的直接靶标 |
| 3.2.2 Mi R-548c降低FUT8的表达 |
| 3.2.3 过表达miR-548c抑制细胞增殖、迁移及侵袭能力 |
| 3.3 环状RNA FUT8调控miR-548c/FUT8轴 |
| 3.3.1 确定cFUT8和miR-548c亚细胞位置 |
| 3.3.2 内源性cFUT8是miR548c的结合平台 |
| 3.4 CircFUT8/ miR-548c/FUT8调 控轴可以通过E-cadherin/β-catenin/LEF-1 信号调控EMT进程 |
| 3.4.1 CircFUT8表达水平与FUT8表达正相关 |
| 3.4.2 抑制FUT8和cFUT8导致E-cadherin蛋白表达水平增加 |
| 3.4.3 EMT过程中,cFUT8表达与E-cadherin/β-catenin/LEF-1 信号通路具有相关性 |
| 第4章 讨论与展望 |
| 第5章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作者简介 |
| 致谢 |
| 中文摘要 |
| 英文摘要 |
| 英文缩写 |
| 引言 |
| 第一部分 人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Gas6和Axl的表达 |
| 前言 |
| 材料与方法 |
| 结果 |
| 讨论 |
| 小结 |
| 参考文献 |
| 第二部分 启膈方通过调控Gas6/Axl抑制食管癌细胞的移动能力 |
| 前言 |
| 材料与方法 |
| 结果 |
| 讨论 |
| 小结 |
| 参考文献 |
| 第三部分 启膈方调节Gas6/Axl抑制EMT影响食管癌细胞迁移和侵袭的研究 |
| 前言 |
| 材料与方法 |
| 结果 |
| 讨论 |
| 小结 |
| 参考文献 |
| 结论 |
| 综述 肿瘤侵袭和转移的研究及与 Gas6/Axl 的关系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个人简历 |
| 1 唾液酰基转移酶 |
| 1.1 唾液酰基转移酶的结构与分类 |
| 1.2 唾液酸的生物学功能 |
| 1.3 唾液酰基转移酶与肿瘤转移 |
| 1.3.1 α2, 3-唾液酰基转移酶与肿瘤转移 |
| 1.3.2 α2, 6-唾液酰基转移酶与肿瘤转移 |
| 1.3.3 α2, 8-唾液酰基转移酶与肿瘤转移 |
| 2 岩藻糖基转移酶 |
| 2.1 岩藻糖基转移酶的结构与分类 |
| 2.2 岩藻糖基化的生物学功能 |
| 2.3 岩藻糖基转移酶与肿瘤转移 |
| 2.3.1 核心岩藻糖基转移酶与肿瘤转移 |
| 2.3.2 末端岩藻糖基转移酶与肿瘤转移 |
| 2.3.3 蛋白O-岩藻糖基转移酶与肿瘤转移 |
| 3 N-乙酰氨基葡萄糖转移酶 |
| 3.1 N-乙酰氨基葡萄糖转移酶的结构与分类 |
| 3.2 N-乙酰氨基葡萄糖化的生物学功能 |
| 3.3 N-乙酰氨基葡萄糖转移酶与肿瘤转移 |
| 3.3.1 N-乙酰氨基葡萄糖转移酶Ⅲ (Gn TⅢ) 与肿瘤转移 |
| 3.3.2 N-乙酰氨基葡萄糖转移酶Ⅴ (Gn TⅤ) 与肿瘤转移 |
| 4 总结与展望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中英文对照表 |
| 引言 |
| 1 材料 |
| 1.1 实验试剂 |
| 1.2 实验仪器 |
| 1.3 实验步骤 |
| 2 实验方法 |
| 2.1 miRNA-345 在肝癌组织与癌旁组织的表达水平检测 |
| 2.2 miRNA-345 在肝癌细胞与正常肝脏细胞的表达水平检测 |
| 2.3 ChIP检测肝癌组织乙酰化组蛋白H3和H4水平 |
| 2.4 miRNA-345 过表达对肝癌细胞IRF1和EMT表达的影响 |
| 2.5 Western blot检测mTOR / STAT3 / AKT信号轴蛋白mTOR、STAT3和AKT的表达 |
| 2.6 Western blot检测EMT相关蛋白E-cadherin、Claudin-1、N-cadherin和snail的表达 |
| 2.7 Rapamycin处理SMMC-7721 抑制mTOR / STAT3 / AKT信号 |
| 2.8 TRANSWELL检测细胞侵袭和转移 |
| 2.9 裸鼠注射转染后的SMMC-7721 细胞,建立肝癌小鼠模型 |
| 3 统计学方法 |
| 4 实验结果 |
| 4.1 miRNA-345 在肝癌肿瘤组织和正常肝脏细胞中的表达 |
| 4.2 miRNA-345 启动子与肝癌肿瘤组织和细胞的乙酰化组蛋白的结合情况 |
| 4.3 miRNA-345 对IFR1表达水平的影响 |
| 4.4 miRNA-345 过表达对肝癌细胞mTOR/STAT3/AKT和EMT表达的影响 |
| 4.5 干扰miRNA-345 对肝癌细胞mTOR/STAT3/AKT和EMT表达的影响 |
| 4.6 抑制mTOR/STAT3/AKT信号对肝癌细胞EMT表达的影响 |
| 4.7 IFR1对肝癌细胞EMT的影响检测 |
| 4.8 miR-345 过表达对裸鼠肝癌肺转移的影响 |
| 5 讨论 |
| 6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
| 第一章 肝癌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
| 第二章 肝细胞癌的病因 |
| 第三章 肝细胞癌预后情况 |
| 第四章 肝细胞癌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
| 第五章 上皮间质转化(EMT)与肝癌细胞侵袭转移的关系 |
| 第六章 miRNA与肿瘤的关系 |
| 参考文献 |
| 攻读研究生期间发表的主要成绩 |
| 致谢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细胞及RNAi实验 |
| 1.3 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 |
| 1.4 Western blot检测 |
| 1.5 免疫组织化学法 |
| 1.6 细胞活力检测 |
| 1.7 统计学方法 |
| 2 结果 |
| 2.1 正常组与RNAi组不同时间细胞活力的比较 |
| 2.2 CNTN1 m RNA和蛋白的比较 |
| 2.3 CNTN1表达与HCC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
| 2.4 CNTN1表达与HCC患者疾病预后的关系 |
| 3 讨论 |
| 1 LI-cadherin简介 |
| 2 LI-cadherin的功能 |
| 3 LI-cadherin的黏附作用 |
| 4 LI-cadherin与肿瘤 |
| 4.1 LI-cadherin与食管癌 |
| 4.2 LI-cadherin与胃癌 |
| 4.3 LI-cadherin与肝癌 |
| 4.4 LI-cadherin与肝内胆管癌 |
| 4.5 LI-cadherin与胰腺癌 |
| 4.6 LI-cadherin与结肠癌 |
| 5 小结 |
| 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综述 |
| 1. 贲门癌的定义及分期 |
| 1.1 贲门癌分类 |
| 1.2 贲门癌组织学定义 |
| 1.3 贲门癌临床分期 |
| 2. 贲门癌诊断 |
| 2.1 Χ 线诊断 |
| 2.2 CT扫描 |
| 2.3 超声检查 |
| 3. 发病率及病理特征 |
| 3.1 AEG在西方国家的发病率 |
| 3.2 AEG在东方国家的发病率 |
| 3.3 东西方国家贲门癌临床病理特征的相似性和差异性 |
| 4. 贲门癌的治疗 |
| 4.1 手术治疗 |
| 4.2 多模式治疗 |
| 4.3 晚期贲门癌的辅助治疗 |
| 5. 贲门癌肿瘤标志物研究进展 |
| 5.1 E-Cadherin的研究进展 |
| 5.2 VEGF的研究进展 |
| 5.3 MMP-9 研究进展 |
| 7. 问题和研究内容及意义 |
| 第一部分 胃切除结合脾切除对患者生存率的回顾性分析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病例选择 |
| 1.2 诊断标准 |
| 1.3 纳入标准 |
| 1.4 排除标准 |
| 1.5 疗效判断 |
| 1.6 随访 |
| 1.7 统计方法 |
| 2. 结果 |
| 2.1 一般病理资料 |
| 2.2 5 年生存率分析 |
| 3. 讨论 |
| 第二部分 贲门癌组织中相关标志物表达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
| 1. 实验材料和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实验试剂 |
| 1.3 主要仪器 |
| 1.4 实验方法 |
| 1.5 统计方法 |
| 2. 结果 |
| 2.1 贲门癌组织与癌旁组织中VEGF、MMP-9、E-cadherin蛋白的表达 |
| 2.2 VEGF、MMP-9、E-cadherin蛋白表达与临床病理资料关系 |
| 2.3 VEGF、MMP-9、E-cadherin蛋白与患者生存关系 |
| 3. 讨论 |
| 4. 小结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导师简介 |
| 学生简介及博士期间相关成果 |
| 致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