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涛涛,鲜思美,张益,杨倩,张友,闵德省,饶体宇,吴伯梅[1](2020)在《贵州省部分地区8种鸭病毒性疾病流行情况调查》文中提出为掌握贵州省部分地区2016—2018年鸭的8种重要病毒病的流行情况。以贵阳、安顺、黔南及黔东南地区的7个养鸭场共计28 230羽发病鸭为调查分析对象,通过走访调查,现场随机采集血清样本168份,病料样本64份。采用血凝HA与血凝抑制HI试验检测发病鸭血清中H9亚型AIV和NDV感染抗体;采用ELISA方法检测发病鸭血清DHV、NDRV、DTMUV、MDPV、DuCV和NGPV感染抗体;采用PCR/RT-PCR方法检测8种病原核酸。结果显示,贵州省鸭群免疫接种了高致病性禽流感(H5、H7亚型)及鸭瘟疫苗;血清学方法检测出NDV、DuCV、DTMUV及H9亚型AIV感染抗体阳性率分别为47.62%(80/168)、22.61%(38/168)、8.93%(15/168)及7.14%(12/168),而DHV、NDRV、NGPV和MDPV感染抗体检测结果均为阴性;PCR/RT-PCR方法对64份临床样本进行8种病原核酸检测,NDV、H9亚型AIV、NGPV及DuCV特异性核酸片段检出率分别为34.38%(22/64)、21.88%(14/64)、12.50%(8/64)及7.81%(5/64),NDV与AIV H9亚型混合感染检出率为18.75%(12/64),而DHV、NDRV和MDPV特异性核酸片段均未被检测出。结果表明,贵州省鸭存在NDV、H9亚型AIV、DTMUV、DuCV及NGPV五种病毒感染,不同病毒以单纯和混合感染形式感染贵州鸭。本研究旨在为贵州省鸭的病毒性疾病防控提供参考依据。
李婷,徐景峨,杨莉,蒲龄,张亚楠,余波,韩雪,赵滨,杨粤黔[2](2020)在《鸭坦布苏病毒病、鸭圆环病毒病与鸭疫里默氏杆菌混合感染的诊断》文中提出为确诊贵州省三穗县某鸭场62日龄花边鸭发病原因,通过临床症状观察及对采集的10只病鸭进行病理剖检、细菌分离鉴定和病毒PCR/RT-PCR检测。结果表明:分离到4株鸭疫里默氏杆菌,对头孢类药物高度敏感,对大环内酯类和氨基糖苷类药物耐药;病毒特异性引物扩增出鸭坦布苏病毒和鸭圆环病毒条带。该鸭场病鸭由鸭坦布苏病毒、鸭圆环病毒和鸭疫里默氏杆菌混合感染所致。
陈国权,吴征卓,姚碧琼,施大军,张旭,赵大杰,阎朝华,周碧君,王开功,温贵兰,文明[3](2020)在《鸭疫里默氏杆菌贵州流行株的分离鉴定及耐药性分析》文中研究说明为了解贵州省鸭疫里默氏杆菌(Riemrella anatipestifer,RA)的流行血清型和耐药情况,本试验对贵州省三穗县4个养鸭场和安顺市某养鸭场临床疑似RA感染的病鸭进行细菌分离鉴定,并对分离菌进行致病性和耐药性分析。结果显示,从疑似病料中分离到5株病原菌,分离菌的菌落形态、菌体形态、生化特性和16S rRNA基因序列均与RA相符;5株分离菌有4株为血清2型,1株能与血清3型和血清11型RA阳性血清发生交叉凝集;动物回归试验显示,所有分离菌均可导致雏鸭发病死亡,且能复制出典型RA感染临床症状;药敏试验结果显示,所有分离菌对部分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大环内酯类、四环素类和氟苯尼考类抗菌药物高度耐药,对部分半合成的青霉素类和头孢类抗菌药物高度敏感;耐药基因检测结果显示,所有分离菌均携带aac(6′)-Ib、oqxA、ermF、tet(X)、floR和IntI1等6种耐药基因,与药敏试验表型相符。结果表明,贵州省三穗县目前主要流行RA血清2型,该血清型致病性强且对多种抗菌药物耐药。本试验结果为贵州省鸭疫里默氏杆菌病的防控提供了参考依据。
仲黎[4](2019)在《鸭部分矿物元素沉积规律及其在肝脏中相关基因研究》文中指出鸭肉品质除受饲养环境、饲料营养水平等因素的影响外,饲养日龄也是关键因素之一。饲养日龄的长短,对鸭肉中矿物元素、风味营养物质等沉积量多少与肉品质优良程度有一定的相关性,但饲养日龄延长带来了饲养成本的增加和经济效益的降低。如何在不同鸭品种之间确定一个合理的上市日龄,既能确保鸭良好的品质又能兼顾到饲养成本是迫在眉睫的一个产业问题。本研究以小体型鸭品种-润州凤头白鸭、地方蛋鸭品种-连城白鸭和大体型鸭品种-樱桃谷鸭为研究对象,探究了不同组织(胸肌、腿肌、肝脏、背皮、胫骨)中的矿物元素随日龄增加(0日龄、21日龄、35日龄、49日龄、56日龄)的沉积规律以及相关基因的mRNA表达水平,为不同品种鸭上市日龄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不同日龄矿物元素的沉积规律利用原子荧光光度计法检测组织中矿物元素的含量,结果显示:镁元素在各组织中沉积量大小为:胫骨>胸肌>腿肌>肝脏>背皮。在不同组织中:胸肌、腿肌在56日龄时沉积量最大;肝脏在49日龄时显着大于其他日龄(p<0.05),背皮和胫骨在21日龄沉积量显着高于其他日龄(p<0.05)。不同鸭品种中:肝脏中樱桃谷鸭49-56日龄显着低于其他品种鸭(p<0.05);56日龄连城白鸭胸肌、腿肌中镁元素的含量最高。钾元素在各组织中的沉积量大小为胫骨>腿肌>胸肌>肝脏>背皮。在不同组织中:胸肌、腿肌、肝脏在49日龄时沉积量达到恒定值。背皮和胫骨在0日龄沉积量最高,胫骨中显着高于其它日龄(p<0.05)。不同鸭品种中:49-56日龄连城白鸭的肝脏组织显着高于其他品种(p<0.05),胸肌、腿肌中连城白鸭钾元素的含量最高。铁元素在各组织中的沉积量大小为:肝脏>胫骨>胸肌>腿肌>背皮。在不同组织中:胸肌、肝脏在49-56日龄达到最高值(p<0.05);腿肌在0、56日龄时铁元素含量最高(p<0.05);背皮中铁元素在21、35、49日龄分别达到最高值(p<0.05);胫骨中21、35日龄元素含量最高。不同鸭品种中:连城白鸭的腿肌56日龄显着高于其它品种(p<0.05);润州凤头白鸭肝脏中49日龄铁元素沉积量最高(p<0.05)。硒元素在各组织中的沉积量大小为:肝脏>腿肌>胸肌>背皮>胫骨。在不同组织中:胸肌中0日龄沉积量显着高于其他日龄(p<0.05);腿肌中在0、35、56日龄时最高(p<0.05);肝脏中56日龄最高(p<0.05);背皮中21、35日龄时最高;胫骨中0日龄最高(p<0.05)。不同鸭品种中:35日龄时,润州凤头白鸭胸肌、腿肌中硒元素的沉积量显着高于其它品种(p<0.05),樱桃谷鸭最低(p>0.05);56日龄润州凤头白鸭肝脏中硒元素最高。锌元素在各组织中的沉积量大小为:胫骨>肝脏>腿肌>胸肌>背皮。在不同组织中:胸肌中0日龄沉积量最高(p<0.05);腿肌、肝脏中49、56日龄最高(p<0.05);背皮、胫骨中21日龄最高。不同鸭品种中:连城白鸭49日龄时,胸肌中硒元素沉积量最低(p>0.05),腿肌和肝脏中锌元素的沉积量最高p<0.05)。2、影响矿物元素沉积相关基因mRNA的表达水平利用RT-qPCR检测法,检测不同日龄肝脏中矿物元素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结果显示:镁元素相关基因TRPM6、TRPM7中,连城白鸭0-21日龄TRPM6基因mRNA的表达水平显着高于其它品种(p<0.05)。钾元素相关基因ATP1A1和ATP1B1中,连城白鸭0日龄ATP1A1和ATP1B1基因mRNA的表达水平显着高于其它品种(p<0.05)。铁元素相关基因FTH1中,润州凤头白鸭0日龄mRNA的表达水平最低(pp>0.05),56日龄表达水平最高,显着大于连城白鸭(p<0.05)。硒元素相关基因GPX1和GPX4中,润州凤头白鸭56日龄GPX1和GPX4mRNA的表达水平最高,显着高于樱桃谷鸭(p<0.05)。锌元素相关基因ATP6和ATP8中,连城白鸭0-21日龄ATP6和ATP8基因mRNA的表达水平显着高于其它品种(p<0.05)。综上所述:在不同鸭品种的不同组织中,镁、钾元素的沉积规律相似并有一定相关性;铁、硒、锌元素的沉积规律有差异性。0-21日龄和59-56日龄时基因表达水平最高,0-21日龄时沉积量增速最快,49-56日龄时沉积量达到最高,相同时间节点说明基因对组织中元素的沉积也有一定的影响。49-56日龄时,不同组织中矿物元素的沉积量检测数据最佳,因此建议,润州凤头白鸭和连城白鸭在56日龄左右和樱桃谷鸭在35-49日龄左右可以为上市日龄提供参考。
符臻鸣,王恒毅,杨生明,杨海明[5](2019)在《“稻鸭共育”生态模式的技术简述与应用》文中研究表明本文通过查阅和学习相关资料,研究相关实验内容,对中国"稻鸭共育"生态养殖模式进行了阐述与总结。主要简述了中国近10年稻鸭共育模式的养殖方式与方法,归纳了各地区较为通用的养殖流程,重点为不使用农药、仅依靠鸭子采食方式除虫除草,每公顷饲养200~250羽当地适用品种的雏鸭,稻秧存活后下田,共生70~80d。研究结果表明,稻鸭共育这一模式具有天然优势同时尚存不完善之处。稻鸭共育可以保护土地环境、增强土壤肥力,同时生产出绿色无污染的优质水稻与健康成鸭,节省了农药肥料以及鸭饲料的投入,据不完全统计每公顷可增加两千元以上的收入。各地区稻种与鸭种的选择和培育尚待进一步研究,稻鸭共育模式的配套生产管理技术较为模糊,还存在改进之处。
唐现文[6](2017)在《黑羽番鸭血液生化指标与肉用性状关联分析及MC1R、MC4R遗传效应表达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研究以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培育的黑羽番鸭为试验素材,开展了黑羽番鸭血液生化指标与产肉性能的关联分析;以黑素皮质素受体1(melanocortin-1 receptor,MC1R)和黑素皮质素受体4(melanocortin-4receptor,MC4R)为候选基因,采用PCR-SSCP分析和直接测序法,开展了分子遗传多样性分析;利用RT-PCR技术和Western Blot方法分析了MC4R基因在黑羽番鸭不同生长时期胸肌、腿肌组织中mRNA和蛋白表达差异,初步揭示MC4R基因在黑羽番鸭不同时期肌肉中的遗传规律。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对13周龄黑羽番鸭生产性能指标进行检测,公母黑羽番鸭的7个体尺指标均存在显着差异(P<0.05);宰前活重和全净膛率公番鸭(3.2 Kg,79.6%)显着高于母番鸭(1.9 Kg,76.2%)(P<0.05);常规肉品质指标在公母间差异不显着(P>0.05);风味氨基酸含量测定中母番鸭丙氨酸含量显着高于公番鸭(P<0.05)。2.高产期笼养组和平养组黑羽番鸭公母鸭血清生化指标检测结果表明,母鸭天冬氨酸转氨酶(AST)、丙氨酸转氨酶(ALT)活性和肌酐含量笼养组显着低于平养组(P<0.05),碱性磷酸酶(ALP)、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笼养组显着高于平养组(P<0.05);公鸭平养组血清中AST、UA、SOD活性显着高于笼养组(P<0.05),ALP显着低于笼养组(P<0.05),睾酮(TES)含量极显着低于笼养组(P<0.01)。表明不同饲养方式对黑羽番鸭血清生化指标有一定影响。3.黑羽番鸭公鸭产肉性能、肉品质以及血液生化指标进行关联分析,产肉性状与肉品质性状间的相关系数达显着水平(P<0.05),占两组性状间总相关信息的35.4%;产肉性状与血清生化性状间的相关系数达极显着水平(P<0.01),占两组性状间总相关信息的48.6%;肉品质性状与血清生化性状相关系数达显着水平(P<0.05),占两组性状间总相关信息的20.3%。表明产肉性状、肉品质性状、血液生化性状间,起主要作用的性状为半净膛重、全净膛重、pH、失水率和碱性磷酸酶。4.黑羽番鸭MC4R基因编码区发现C645T、G672A突变;公番鸭在初生、10周龄、13周龄时TTGG型和CTAG型的体重显着性高于CCAG型体重(P<0.05),CCGG型仅在13周龄时体重显着低于TTGG型(P<0.05),其他基因型之间体重无显着性差异(P>0.05)。公番鸭TTGG型宰前活重显着性高于CCAG型、CCGG型(P<0.05);半净膛重、全净膛重显着性高于CCGG型(P<0.05)。CCAG型和TTGG型胸肌重显着性高于CCGG型、CTAG型和CTGG型(P<0.05);CCGG型胸肌率显着低于其他基因型(P<0.05)。母鸭体重、屠宰性能指标在不同基因型间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表明MC4R基因对黑羽番鸭公鸭早期体重和屠宰性能有明显的影响作用。5.黑羽番鸭MC1R基因编码区发现G274A、G279A和C485A突变,在第279处的G-A突变中白羽番鸭仅有GG型,而全黑番鸭群体都以GA、AA型存在;全白番鸭与其他3个番鸭群体之间卡方值最大,推测此位点对番鸭的羽色影响较大。6.对0-13周龄黑羽番鸭胸肌和腿肌MC4R基因mRNA动态表达水平进行检测,初生黑羽番鸭的mRNA含量显着高于其他各周龄(P<0.05),同一性别、同一肌肉组织样中mRNA含量均存在显着差异(P<0.05),且总体上mRNA含量是先下降后趋于平稳;Western blot检测结果表明,13周龄公番鸭胸肌组织MC4R基因蛋白表达显着低于腿肌(P<0.05),母番鸭胸肌组织MC4R基因蛋白表达高于于腿肌(P<0.05);公番鸭胸肌MC4R基因蛋白表达总体上要低于母番鸭。蛋白表达与mRNA表达结果有差异,MC4R基因表达规律不明显。
舒兰[7](2015)在《梁平县肉鸭养殖及其产业发展》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人们饮食消费观念的改变和膳食结构的调整,人们追求优质蛋白质类食品的同时,越来越多地关注食品的健康安全。鸭肉具有高蛋白、脂肪含量适中且优质、维生素B族和维生素E较丰富等特点,受到人们亲睐。鸭肉的消费量平均每年以0.4%的速度增长,随着消费量的增加,养殖逐渐由传统的养殖方式向规模化、产业化发展。我国肉鸭养殖以大型肉鸭品种为主,樱桃谷鸭占我国肉鸭饲养量的80%以上;肉鸭营养研究主要集中在蛋白质及氨基酸,能量等方面;养殖模式多种多样,网上养殖、稻-鸭养殖、林下养殖等方面研究较多。肉鸭养殖存在的问题:在育种方面,经过近十来年的发展取得了很大成果,但是与技术先进的国家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胸肉率较低;饲料中普遍存在农药、霉菌、重金属超标;养殖中抗生素滥用比较严重;鸭病种类增多,混合及继发感染严重等。通过对梁平县肉鸭养殖及其产业的研究,可以更全面、系统的了解梁平县肉鸭养殖和产业发展情况,有利于引导当地产业合理、健康、有序的发展,有利于降低养殖成本,加强对当地的自然环境保护,注重肉鸭产品的质量安全,同时也为肉鸭养殖的产业化发展提供参考;另外,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丰富饮食文化生活。采取查阅资料、咨询、走访、问卷和实地考察等方式进行调查,收集资料进行整理、分析。首先,资料显示随机抽样检测梁平县内鸭饮用水36份,发现11份不合格,其中有8份浑浊度超标和2份有异味;1份铅超标和1份砷超标;硝酸盐超标的有2份;总大肠菌群超标的有8份。鸭肉其及制品的调查中有11份菌落总数超标和5份大肠菌群超标。其次,对8个乡镇肉鸭养殖户110户进行调查,发现养殖人员年龄偏大,50岁以上的占总调查数的67%左右;专业养殖户只有6户,除养鸭外兼营3种以上农活的有52户,占总调查数近一半(47.27%);养殖户认为疫病为主要的养殖风险,占总调查数的42.73%;养殖户对品种的了解普遍比较少,选择优质肉鸭品种的户数占总数最少,为12.73%。养殖场大部分处在离乡镇20km以内的村村通公路附近;鸭舍、鸭具的投入较低,基本上在10万以下;养殖规模较小,一般是在1万只以下。肉鸭养殖主要采取结合当地林地、柚树、稻田、水域的资源优势进行生产;饲养周期在30-60 d左右;每年一般养殖2-3批肉鸭,占总调查数67.27%;饲料主要通过企业或合作社购买的为45户,占总调查数40.91%;成鸭采用直接销售和合作社2种方式为主,占总调查数的79.1%。再次,分析了肉鸭产业的发展情况,对梁平县大舜水禽养殖专业合作社和重庆市梁平张鸭子食品有限公司两大水禽生产、加工龙头企业进行调查,显示梁平县大舜水禽养殖专业合作社是一家集种鸭饲养、种蛋孵化、肉鸭饲养、加工和销售为一体的专业合作社。合作社通过引进新的肉鸭品种,改变传统的养殖方式,拓宽鸭苗和成鸭的销售渠道,培育出肉用型新品种大舜麻鸭,建成了屠宰加工厂等。“合作社+农户”,能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在市场经济中,一个人就如同沧海里的一叶扁舟,合作社把众多的小船合成一条大船,抗风险能力增强。同时生产的产品质量更好,有利于养殖业的长远发展。梁平县的另一家龙头企业是重庆市梁平张鸭子食品有限公司,以生产烤、卤鸭为主,旗下的“张鸭子’是重庆的特产。采取“公司+基地+品牌”的经营模式,集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的公司。产业化经营,将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连接起来,以利于规模化生产,从而形成生产、收购、运输、包装、销售等完整的产业链,有利于养殖业的长远发展。
王定敏程[8](2014)在《五个优质肉鸭组合羽色分离与产肉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良种的缺乏是制约我国优质肉鸭产业发展的瓶颈,充分利用我国现有的优良种质资源并结合选育手段培育优质肉鸭新品种将是解决良种稀缺的重要途径。四川农业大学动物遗传育种研究所与四川德阳景程禽业有限公司合作,用樱桃谷肉鸭和连城白鸭作为育种素材开展了优质肉鸭新品种(系)的选育试验。本试验对樱桃谷鸭和连城白鸭杂交后代5个优质肉鸭组合的生长性能、屠体指标、肉质指标进行了测定和比较,为今后的优质肉鸭选育研究提供了参考,对优质肉鸭新品种(系)的选育具有重要意义。本试验所用的五个组合包括:经过多年选育的黑骛鸭偏麻组(PM)和偏黑组(PH)两个黑鹜鸭群;选用黑骛鸭公鸭作为父本与连城白鸭母鸭作为母本进行杂交产生的偏麻杂交组(PHL);樱桃谷D系公鸭作为父本、连城白鸭母鸭作为母本进行杂交后产生的F1代自交后分离出的白羽组(B)和灰羽组(H)。试验中,五组鸭统一孵化出雏,统计雏鸭羽色情况。饲养过程中,保持管理条件及营养水平一致,全程自由饮水和采食,测定和比较不同鸭组合生长速度和饲料消耗情况,以及16周龄鸭体尺指标和屠宰性。拟在实践基础上,对不同遗传背景的5个鸭组合的生长性能、屠体指标、肉质指标进行了测定和比较,研究结果将为了解PM和PH两个黑鹜鸭组合的特点和生产利用提供方向,为进一步评价和筛选优质育种素材提供参考,同时也为优质肉鸭品系的选育和研究积累经验。本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B组饲养成本最低的上市日龄在70日龄,而H、PH、PM和PHL四个组需要兼顾屠宰时胴体美观,其饲养成本最低的上市日龄在13周龄以后;PM组和H组具有较好的生长性能,同时在外貌上与PH组和B组存在明显的差异,且生长性能和屠宰性能何肉质显着优于其余三组,因此在进行配套系选育过程中,PM组和H组更适宜作为父本材料进行选育;PH组和PM组在羽色、生长性能、屠宰性能和肉质指标方面均具有较大的选育提升空间;在PH组合中,胸宽可以作为PH组合胸肌重和胸肌率选育的辅助选择指标;PM组合胸肌重的选择时可以将体斜长、半潜水长、胸深、胸角指标作为辅助选择指标,对PH、PM组合皮脂率的选择可将半潜水长指标作为辅助选择指标。
王梅[9](2013)在《四川省养鸭场鸭流感免疫程序调查及抗体水平监测》文中研究表明鸭流感是人禽共患的A类传染病,传播速度快,发病率和死亡率高,可感染人,威胁人类健康。鸭被认为是禽流感病毒的巨大储存库,在禽流感病毒由野生水禽传播到陆生禽类的过程中充当了中间媒介作用。中国的养鸭量占世界养鸭量的比重最大,而四川是全国最大的养鸭省份,且处于候鸟全球两条主要迁徙路线上。对四川鸭流感抗体水平监测具有重要意义。鸭流感防控中,疫苗免疫室关键措施之一,对鸭流感的免疫研究虽有较多进展,但生产上无明确统一的免疫程序;生产禽流感疫苗厂家较多;首免日龄、免疫次数没有明确的标准。本试验意在对四川地区养殖场鸭流感免疫程序调查和抗体水平监测,为鸭流感免疫程序的完善提供资料,有效防控四川地区鸭的禽流感。本试验对四川省四川中部的成都、北部的德阳和绵阳、东部的遂宁、南部的眉山和乐山、西部的雅安五个地区的部分养鸭场鸭流感免疫程序调查,采用血凝抑制试验测定抗体水平,调查并比较不同厂家疫苗、不同首免日龄、不同免疫次数下的鸭流感抗体效价和免疫合格率。结果:种鸭流感平均抗体滴度7.0log2,合格率93.7%。商品鸭流感平均抗体滴度4.0log2,合格率59.4%。首免日龄1-6d的商品鸭,抗体滴度2.8log2,合格率38.0%,7日龄后免疫的商品鸭,抗体滴度无明显差异,均能达到有效保护作用。种鸭首免日龄均在7d及其以上,合格率78.3%-100.0%,抗体效价5.5~8.3log2。种鸭首免日龄均在7d及其以上,免疫效果较好,合格率在78.3%-100.0%之间,抗体效价在5.5-8.3log2之间。其中7-8d免疫效果最高,其次是9-10日龄。商品鸭0次免疫的抗体效价低于1.7log2,合格率低于24%;一次免疫抗体效价4.1~5.1log2,合格率64.2-66.7%,二次免疫抗体效价7.4log2,合格率97.4%。四川养鸭场所用的疫苗有9家,免疫后抗体效价和合格率排名前4的均为A、B、D、I。54家养殖场中,免疫H5疫苗的45家,免疫H9疫苗的25家,H9疫苗的免疫密度明显低于H5。种鸭免疫效果优于商品鸭,H5的免疫密度高于H9。种鸭与商品鸭的最佳首免日龄为7-10日龄。商品鸭出栏日龄小于40天,适宜1次免疫,出栏日龄大于40天,适宜2次免疫;种鸭免疫次数应为2次及2次以上。调查的9家禽流感疫苗生产厂中,8家合格,1家不合格。
马鲜平,王芝英,孙裕光,周美玲[10](2013)在《花边鸭气囊的解剖学观察》文中研究表明采用明胶灌注解剖分离法和ABS丙酮溶液铸型腐蚀法,对花边鸭气囊的形态学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花边鸭有9个气囊,包括单一的锁骨气囊(伸出胸心憩室、胸外憩室)和成对的颈气囊(伸出脊柱内管状憩室和外管状憩室,向前达第一颈椎,向后延伸至第三胸椎)、前胸气囊、后胸气囊和腹气囊。后胸气囊较前胸气囊大,左前胸气囊较右前胸气囊大,左后胸气囊较右后胸气囊大,左腹气囊较右腹气囊大。气囊在不同的禽种中存在差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样本 |
| 1.2 主要试剂 |
| 1.3 流行病学调查 |
| 1.4 临床症状及病理观察 |
| 1.5 血清学检测 |
| 1.5.1 样本处理 |
| 1.5.2 HA与HI检测 |
| 1.5.3 ELISA检测 |
| 1.6 病原学检测 |
| 1.6.1 核酸的提取 |
| 1.6.2 引物合成 |
| 1.6.3 病毒核酸的PCR扩增 |
| 2 结果 |
| 2.1 流行病学调查 |
| 2.2 临床症状及病理剖检 |
| 2.3 血清学检测 |
| 2.3.1 HA与HI检测 |
| 2.3.2 ELISA检测 |
| 2.4 病原学检测 |
| 3 讨论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材料 |
| 1.2 方法 |
| 1.2.1 引物设计及合成 |
| 1.2.2 细菌的分离鉴定 |
| 1.2.3 病毒检测 |
| 2 结果与分析 |
| 2.1 发病情况及临床症状 |
| 2.2 病理剖检 |
| 2.3 细菌的分离鉴定情况 |
| 2.3.1 细菌分离 |
| 2.3.2 细菌PCR鉴定 |
| 2.3.3 细菌药敏试验 |
| 2.4 病毒核酸检测情况 |
| 2.4.1 荧光定量PCR检测 |
| 2.4.2 普通PCR检测 |
| 3 结论与讨论 |
| 3.1 结论 |
| 3.2 讨论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符号说明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 1 我国鸭产业概况 |
| 1.1 产业发展 |
| 1.2 鸭消费趋势 |
| 2 鸭体内元素分析研究进展 |
| 2.1 常量元素 |
| 2.2 微量元素 |
| 3 影响鸭体内矿物元素沉积的因素 |
| 3.1 品种 |
| 3.2 饲料、日龄和饲养方法 |
| 3.3 矿物元素间相关性 |
| 4 矿物元素沉积相关基因的研究进展 |
| 4.1 矿物元素沉积相关基因 |
| 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 第二章 不同鸭肉中矿物元素沉积规律的比较 |
| 1 材料与仪器 |
| 1.1 实验动物 |
| 1.2 实验器材 |
| 1.3 实验试剂 |
| 2 实验方法 |
| 2.1 不同日龄鸭宰前活重的测定 |
| 2.2 鸭不同组织矿物元素含量测定 |
| 2.3 数据统计处理 |
| 3 结果分析 |
| 3.1 不同群体的生长曲线比较 |
| 3.2 镁元素沉积规律的比较 |
| 3.3 钾元素沉积规律的比较 |
| 3.4 铁元素沉积规律的比较 |
| 3.5 硒元素沉积规律的比较 |
| 3.6 锌元素沉积规律的比较 |
| 4 不同矿物元素之间相关性分析 |
| 4.1 胸肌组织中矿物元素间相关性 |
| 4.2 腿肌组织中矿物元素间相关性 |
| 4.3 肝脏组织中矿物元素间相关性 |
| 4.4 背皮组织中矿物元素间相关性 |
| 4.5 胫骨组织中矿物元素间相关性 |
| 5 讨论 |
| 5.1 镁元素的沉积规律 |
| 5.2 钾元素的沉积规律 |
| 5.3 铁元素的沉积规律 |
| 5.4 硒元素的沉积规律 |
| 5.5 锌元素的沉积规律 |
| 5.6 矿物元素间相关性分析 |
| 第三章 鸭矿物元素沉积相关基因的表达分析 |
| 1 材料与仪器 |
| 1.1 实验动物 |
| 1.2 实验仪器 |
| 1.3 实验试剂 |
| 2 实验方法 |
| 2.1 引物设计与合成 |
| 2.2 肝脏总RNA提取和cDNA合成 |
| 2.3 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 |
| 2.4 数据统计处理 |
| 3 结果与分析 |
| 3.1 日龄间镁元素基因表达水平的比较 |
| 3.2 日龄间钾元素基因表达水平的比较 |
| 3.3 日龄间铁元素基因表达水平的比较 |
| 3.4 日龄间硒元素基因表达水平的比较 |
| 3.5 日龄间锌元素基因表达水平的比较 |
| 4 讨论 |
| 4.1 镁元素与TRPM6、TRPM7基因表达之间的相关性 |
| 4.2 钾元素与ATP1A1、ATP1B1基因表达之间的相关性 |
| 4.3 铁元素与FTH1基因表达之间的相关性 |
| 4.4 硒元素与GPX1、GPX4基因表达之间的相关性 |
| 4.5 锌元素与ATP6、ATP8基因表达之间的相关性 |
| 全文结论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和参与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 附表 |
| 1 稻田整备与水稻栽种 |
| 1.1 稻田的选择和整备 |
| 1.2 水稻的选择和种植 |
| 1.3 防逃网的建设 |
| 1.4 鸭舍的搭建 |
| 2 鸭的饲养管理 |
| 2.1 役用鸭种的选择 |
| 2.2 雏鸭的驯水与下田 |
| 2.3 饲料的投喂 |
| 2.4 病虫害的防疫与控制 |
| 2.5 日常管理 |
| 2.6 鸭子的出田 |
| 3 总结 |
| 中文摘要 |
| 英文摘要 |
| 符号说明(缩略语表)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 1 黑羽番鸭特性 |
| 2 番鸭育种研究进展 |
| 2.1 番鸭种质特性研究 |
| 2.1.1 种质特性研究 |
| 2.1.2 不同饲养方式下番鸭性能研究 |
| 2.1.3 不同营养水平下番鸭性能研究 |
| 2.2 番鸭杂交利用研究 |
| 3 血液生化指标与鸭生产性能的关联研究 |
| 3.1 血液生化指标与肉用性状的关联研究 |
| 3.2 血液生化指标与产蛋性能的关联研究 |
| 4 MC4R、MC1R在畜禽育种中的应用 |
| 4.1 MC4R育种研究进展 |
| 4.2 MC1R育种研究进展 |
| 5 本研究目的意义 |
| 第二章 黑羽番鸭肉用种质特性测定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试验动物 |
| 1.2 饲养管理 |
| 1.3 测定指标 |
| 1.4 数据分析 |
| 2 结果 |
| 2.1 黑羽番鸭体尺测量 |
| 2.2 屠宰测定 |
| 2.3 肉品质测定 |
| 3 讨论 |
| 第三章 黑羽番鸭血清生化指标分析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试验动物 |
| 1.2 饲养方式 |
| 1.3 血液采集 |
| 1.4 测定指标 |
| 1.5 数据分析 |
| 2 结果 |
| 2.1 不同饲养方式下番鸭血清生化指标的比较 |
| 2.2 不同生理周期对母番鸭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
| 2.3 不同饲养方式对番鸭血清生殖激素含量的影响 |
| 2.3.1 不同饲养方式对公番鸭血清生殖激素含量的影响 |
| 2.3.2 不同饲养方式对母番鸭血清生殖激素含量的影响 |
| 3 讨论 |
| 3.1 饲养方式对番鸭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
| 3.2 饲养方式对番鸭生殖激素的影响 |
| 3.3 生理周期对番鸭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
| 第四章 黑羽番鸭公鸭肉用性能与血清生化指标的相关分析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试验数据 |
| 1.2 统计分析原理 |
| 1.3 数据分析方法 |
| 2 结果与分析 |
| 2.1 各性状间的典型相关分析 |
| 2.2 各性状间的典型相关的构成及分析 |
| 3 讨论 |
| 第五章 黑羽番鸭MC4R基因多态性及与肉用性状的关联分析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试验动物 |
| 1.2 主要试剂 |
| 1.3 主要仪器 |
| 1.4 主要溶液的配制 |
| 1.5 引物设计 |
| 1.6 实验步骤 |
| 1.7 数据处理 |
| 2 结果 |
| 2.1 测序和基因型识别 |
| 2.2 群体遗传信息统计 |
| 2.3 不同单倍型间体重的比较 |
| 2.4 不同单倍型间屠宰性能的比较 |
| 3 讨论 |
| 第六章 黑羽番鸭MC1R基因多态性与羽毛相关性分析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试验动物 |
| 1.2 引物设计 |
| 1.3 PCR扩增反应 |
| 1.4 测序 |
| 1.5 数据处理 |
| 2 结果与分析 |
| 2.1 测序和基因型识别 |
| 2.2 G274A位点遗传信息分析 |
| 2.3 G279A位点遗传信息分析 |
| 2.4 G485A位点遗传信息分析 |
| 3 讨论 |
| 第七章 MC4R在黑羽番鸭肌肉组织中基因和蛋白表达的研究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试验对象 |
| 1.2 主要试剂 |
| 1.3 主要仪器 |
| 1.4 主要溶液的配制 |
| 1.5 引物设计 |
| 1.6 试验方法 |
| 1.6.3 反转录 |
| 1.6.3.1 反转录反应体系 |
| 1.6.3.2 反转录反应条件 |
| 1.6.3 PCR扩增 |
| 1.6.3.1 PCR扩增条件 |
| 1.6.3.2 反应液组成 |
| 1.6.4 PCR扩增片段的回收 |
| 1.6.5 目的片段与T载体的连接 |
| 1.6.6 质粒的转化 |
| 1.6.7 转化菌落的PCR鉴定与培养 |
| 1.6.8 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 |
| 1.6.9 基因蛋白翻译水平的测定 |
| 1.7 统计方法 |
| 2 结果与分析 |
| 2.1 标准曲线的绘制 |
| 2.2 样品RT-PCR检测结果及分析 |
| 2.3 MC4R基因蛋白表达结果 |
| 2.4 MC4R基因表达趋势分析 |
| 3 讨论 |
| 全文结论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致谢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 1.1 我国养殖的肉鸭品种 |
| 1.2 肉鸭的营养研究进展 |
| 1.3 肉鸭的养殖模式 |
| 1.4 健康养殖概念 |
| 1.5 肉鸭健康养殖的必要性 |
| 1.6 实现健康养殖的措施 |
| 第二章 梁平县肉鸭养殖情况 |
| 2.1 梁平县肉鸭养殖特点 |
| 2.2 鸭肉质量和安全得不到保证 |
| 2.3 梁平县8个乡镇肉鸭养殖户调查 |
| 第三章 梁平县水禽生产和加工企业 |
| 3.1 梁平县大舜水禽养殖专业合作社 |
| 3.2 重庆市梁平县张鸭子食品有限公司 |
| 3.3 小结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个人简介 |
| 摘要 |
| Abstract |
| 1 文献综述 |
| 1.1 我国肉鸭生产现状与消费需求趋势 |
| 1.2 优质肉鸭生产现状 |
| 1.2.1 优质禽的发展概况 |
| 1.2.2 优质肉鸭选育研究 |
| 1.2.3 通过养殖模式改进生产优质肉鸭 |
| 1.3 优质肉鸭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
| 1.3.1 鸭羽色遗传规律研究不足 |
| 1.3.2 缺少优质高效肉鸭新品种(系) |
| 1.3.3 优质肉鸭饲养模式需要更多创新 |
| 1.3.4 优质肉鸭营养需求标准亟待完善 |
|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
| 2 材料和方法 |
| 2.1 试验材料 |
| 2.2 主要仪器设备、试剂 |
| 2.3 主要指标的测定方法 |
| 2.3.1 体尺指标测定 |
| 2.3.2 屠宰指标测定 |
| 2.3.3 料肉比计算 |
| 2.3.4 肉质指标测定 |
| 2.4 试验数据的分析处理 |
| 3 结果与分析 |
| 3.1 雏鸭羽色分离统计 |
| 3.2 生长速度比较 |
| 3.3 体尺指标 |
| 3.4 料肉比分析 |
| 3.5 屠宰性能分析 |
| 3.6 肉质指标比较 |
| 3.7 PH和PM组合体尺与屠宰性状的相关性分析 |
| 4 讨论 |
| 4.1 饲养成本最低的上市日龄探讨 |
| 4.2 五个优质肉鸭组合作为育种素材的探讨 |
| 4.3 PH和PM两个组合继续选育的探讨 |
| 4.4 PH和PM以体尺指标作为选种依据的探讨 |
| 5 主要结论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 1 禽流感病毒病原 |
| 1.1 病原结构特征 |
| 1.2 禽流感病毒种类 |
| 1.3 禽流感病毒致病性 |
| 1.4 禽流感病毒理化性质 |
| 1.5 禽流感变异 |
| 1.5.1 重组 |
| 1.5.2 突变 |
| 2 鸭流感的流行特征和临床症状 |
| 3 鸭流感混合感染 |
| 4 养鸭现状及鸭在禽流感传播中的重要性 |
| 4.1 养鸭生产现状 |
| 4.2 四川省鸭在禽流感传播的重要性 |
| 5 鸭流感免疫现状 |
| 5.1 鸭流感疫苗种类 |
| 5.2 鸭流感免疫现状 |
| 6 鸭流感检测技术 |
| 6.1 禽流感血清学诊断技术 |
| 6.2 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 |
| 7 研究的目的意义 |
| 第二章 四川省养鸭场鸭流感免疫程序调查及抗体水平监测 |
| 1 鸭流感免疫程序调查 |
| 1.1 调查对象 规模化养鸭场,非规模化养鸭场 |
| 1.2 调查范围 |
| 1.3 调查内容 |
| 1.4 调查时间 |
| 2 鸭流感抗体水平监测 |
| 2.1 主要仪器 |
| 2.2 试剂准备 |
| 2.3 样品采集与提取 |
| 2.4 鸭血清鸭流感抗体水平的测定 |
| 2.4.1 血凝(HA)试验(微量法) |
| 2.4.2 血凝抑制(HI)试验(微量法) |
| 2.4.3 结果判定 |
| 2.4.4 重复试验 |
| 3 结果 |
| 3.1 四川省养鸭场免疫程序调查结果 |
| 3.1.1 四川省种鸭场的免疫程序调查结果 |
| 3.1.2 四川省商品鸭场的免疫程序调查结果 |
| 3.2 种鸭场的抗体水平监测结果 |
| 3.2.1 种鸭场抗体水平监测结果 |
| 3.2.2 种鸭流感首免日龄监测结果 |
| 3.2.3 种鸭场不同免疫次数的H5抗体水平监测结果 |
| 3.2.4 种鸭场不同免疫次数的H9抗体水平监测结果 |
| 3.3 商品鸭场的抗体水平监测结果 |
| 3.3.1 商品鸭场抗体水平监测结果 |
| 3.3.2 商品鸭流感首免日龄监测结果 |
| 3.3.3 商品鸭场不同免疫次数的H5抗体水平监测结果 |
| 3.3.4 商品鸭场不同免疫次数的H9抗体水平监测结果 |
| 3.4 54家养鸭场H9与H5免疫密度监测结果 |
| 3.5 疫苗厂家调查结果 |
| 4 讨论 |
| 4.1 首免日龄对免疫效果的影响 |
| 4.2 免疫次数对免疫效果的影响 |
| 4.3 疫苗质量与类型对免疫效果的影响 |
| 4.4 科学饲养管理在免疫防控中的重要性 |
| 4.5 待解决问题 |
| 5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 1.1 试验材料 |
| 1.1.1 试验动物 |
| 1.1.2 试验药品及器械 |
| 1.1.3 填充剂的配制 |
| 1.2 试验方法 |
| 1.2.1 明胶灌注解剖分离法 |
| 1.2.2 ABS丙酮溶液铸型腐蚀法 |
| 2 试验结果 |
| 2.1 颈气囊 |
| 2.2 锁骨气囊 |
| 2.3 前胸气囊 |
| 2.4 后胸气囊 |
| 2.5 腹气囊 |
| 3 分析与讨论 |
| 4 结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