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关于对虾的人工养殖-第2部分:对虾养殖中无柄纤毛虫的防治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关于对虾人工育苗技术──之二:对虾育苗中固着纤毛虫病的防治(论文文献综述)

李金锦[1](2020)在《日本沼虾两种苗种培育模式对比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水质恶化与过度捕捞导致日本沼虾的野生资源数量急剧下降,人工增殖放流使这一现状得到有效改善。但是,在增殖放流的过程中,一直存在日本沼虾仔虾出苗率低而引发的苗种短缺问题。本论文针对白洋淀和衡水湖水泥池人工化育苗和池塘半人工化育苗两种育苗模式的培育设施、抱卵虾的选择、幼体存活率、水质保证、饵料选择和投喂、疾病防控等生产过程和育苗效果进行了对比,找出影响两种育苗效果的关键技术进行优化。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对白洋淀水泥池人工化育苗和池塘半人工化育苗过程的调查发现:在幼体发育过程中,池塘半人工化育苗模式各幼体发育各阶段体长大于水泥池人工化育苗模式,并在第Ⅶ期和第Ⅷ期存在显着性差异。池塘半人工化育苗过程中第II期至第Ⅲ期幼体、第IV至第Ⅴ期幼体和第Ⅸ期到仔虾期幼体的存活率较其他时期出现显着下降;水泥池人工化育苗过程中第IV期至第Ⅴ期幼体和IX期至仔虾期存活率出现显着下降。可以看出II-V期和IX-仔虾期是日本沼虾水泥池人工化育苗的关键节点。池塘半人工化育苗的仔虾平均出苗率(32%),远远高于水泥池人工化育苗(17.7%)。导致两种育苗效果不同的原因在于池塘半人工化育苗中的幼体以天然饵料为主,而水泥池人工化育苗以人工饵料为主,人工饵料中的营养含量不能满足幼体的生长;IX期到仔虾生活习性的改变是降低水泥池人工化育苗出苗率的直接原因。经过试验证明,在水泥池人工化育苗过程中添加附着物能够显着提高IX到仔虾的出苗率。池塘中水生植物的存在是高出苗率的重要原因。2、衡水湖池塘半人工化培育模式出苗率(29.9%)大于水泥池人工化育苗模式(24.9%);衡水湖水泥池人工化育苗模式出苗率高于白洋淀,而池塘半人工化育苗模式差异较小。原因在于投喂人工饵料的选择和投喂方式不同。3、通过白洋淀和衡水湖两种育苗模式的对比,优化关键技术如下:水泥池人工化育苗模式:1)直接将抱卵虾投放到育苗池并及时清理产后亲虾,降低亲虾死亡率,增加孵化出来第Ⅰ期幼体产出率,从而提高仔虾出苗率。2)保证虾苗各期的同步性。3)选择适合日本沼虾各期幼体并能满足营养的分阶段饵料,并补充人工培育的天然饵料。4)日本沼虾幼体在IX到仔虾的转化过程中发生行为的变化,在育苗池中增加附着物,有利于Ⅸ期到仔虾期的幼体存活率。5)水泥池人工化育苗容易造成水质恶化,加强水质监测,通过换水和适当喷洒EM等微生物菌剂调控水质。池塘半人工化育苗模式:1)水质调控。在育苗的过程中投放底泥改良剂、水质改良剂、定期对池塘进行换水,调节水质,降低水体中的有害物质,增加幼体存活率。2)水草密度。在育苗的过程中要保持水草的密度,控制在30%左右,保证人工饵料营养的需要和为仔虾提供附着物。3)饵料优化。在人工育苗前期泼洒定量的人工饵料,提高第Ⅱ期到第Ⅲ期幼体存活率。

李席席[2](2020)在《非O1霍乱弧菌对青虾的致病性、宿主的免疫反应及拮抗菌的益生效果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青虾(Macrobrachium nipponesis)是我国最重要的淡水经济虾类之一,因其具有高繁殖力,强适应性,杂食性,肉质鲜美,营养丰富,可常年上市等优点已成为水产养殖业发展的主导品种之一。但是,随着青虾养殖规模的扩大和水域生态环境的逐渐恶化,致病性微生物对青虾的危害也日趋严重,病害的发生已经严重制约了青虾养殖的健康可持续发展。2017年至2019年期间,江苏省扬州市部分青虾养殖场出现大规模死亡现象,发病青虾表现为体表及肝胰腺发红,活力减弱,食欲下降,对外界刺激反应迟钝,继而引起大批死亡。目前,有关这一疾病的爆发病因尚未有报道,针对这一疾病的发生,本研究鉴定了引起青虾发病的病原菌XL1,探究了病原菌的致病性及其引起的宿主免疫反应,并筛选出一株对病原菌具有良好抑菌效果的芽孢杆菌CPA1-1,从而为该疾病的防治建立一定的理论基础。1.从发病濒死的青虾肝胰腺中分离出优势菌株XL1,并对该菌的分类地位、致病性、毒力相关基因的携带、胞外酶的分泌以及感染青虾后的组织病理变化情况等方面进行研究。人工感染实验结果表明该菌株对青虾有较强的致病性,其半数致死浓度LD50为4.09×104CFU/mL。通过形态学和生理生化特征以及细菌16S rRNA和gyrB序列研究确定该分离菌株XL1为病原非O1霍乱弧菌(Non-O1 Vibrio cholerae)。PCR扩增结果表明该菌携带金属蛋白酶(Mp)、溶血素(HlyA)、粘附因子(RtxA)、外膜蛋白(OmpU)、辅助霍乱肠毒素(Ace)、小带联结毒素基因(Zot)和Ⅵ分泌系统(T6SS)等毒力基因。分离菌XL1胞外酶检测结果表明,该菌株具有淀粉酶、卵磷脂酶、明胶酶和溶血素活性,但不具有脂肪酶和脲酶活性。组织病理学观察发病青虾肝胰腺中的肝小管腔及肝小管间间隙增大,刷状边界消失,青虾肝胰腺组织的损害可能是导致青虾死亡的主要原因。2.为研究青虾感染病原非O1霍乱弧菌后的免疫反应,本研究对致病菌XL1感染青虾6 h和12 h后的肝胰腺进行了高通量测序。结果表明在6 h时共有189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包括104上调基因和85个下调基因。在12h时总共有56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包括39个上调基因和17个下调基因,且在6h时免疫相关基因表达明显上调的数量较12 h时多。此外,发现通过转录组分析得到的数据与荧光定量PCR试验得到的差异基因的表达情况基本一致,这也说明了我们转录组分析结果具有可靠性。病原非O1霍乱弧菌感染青虾后,与Rap1信号通路、MAPK信号通路、ECM-受体相互作用、胞吞作用、Hippo信号通路、泛素介导的蛋白水解和吞噬体相关的基因都表现出明显变化,表明这些信号通路均被激活。本研究获得的数据为进一步的研究免疫应答提供了有价值的数据资源。为进一步研究非O1霍乱弧菌感染后青虾血淋巴中免疫相关基因差异表达,本研究采用荧光定量PCR(qRT-PCR)检测了青虾感染致病菌XL1后13个免疫相关基因在不同时间点的mRNA表达水平,结果表明青虾血淋巴中的dorsal,relish,p38,crustin1,crustin2,crustin3,hemocyanin,i-lysozyme,anti-lipopolysaccharidefac-tors 1,anti-lipopolysaccharide factors 2,prophenoloxidase免疫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显着上调。这些结果揭示了免疫相关基因在青虾血淋巴中的表达谱的变化和转录激活,有助于更好地了解病原非O1型霍乱弧菌入侵的发病机制和宿主防御系统。3.为研究芽孢杆菌对青虾的益生机理,本研究采用双层平板法从健康的青虾体内分离出一株具有明显拮抗作用的菌株CPA1-1。通过形态学、生理生化特征以及16SrRNA和gyrB序列分析,最终确定该菌株为芽孢杆菌属(Bacillus)的贝莱斯芽孢杆菌(Bacillus velezensis)。并对该菌株的生长特性、抑菌效果及携带抗生素相关基因情况等方面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菌株CPA1-1对非O1霍乱弧菌的最小抑菌浓度为2.7×105CFU/mL,且该菌株携带srfAA、ituA、fenA、dhbA、bmyA、beaS、dfnA等脂肽类、聚酮类化合物以及抗菌蛋白的合成相关基因。此外,研究了养殖水体中添加不同浓度的贝莱斯芽孢杆菌发酵液对青虾肝胰腺和血淋巴中免疫相关基因和酶活的影响。结果表明水体中添加益生菌能调节免疫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和免疫相关酶活活性,降低水中氨氮和亚硝酸氮含量。攻毒实验结果表明水体中添加贝莱斯芽孢杆菌CPA1-1可以增强青虾抗病原非O1霍乱弧菌感染的能力,提高青虾成活率。本研究为芽孢杆菌在青虾养殖中的合理使用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方怀义,龚斌,张艳秋,何芋壮,黄国姬[3](2017)在《混养奥尼罗非鱼对凡纳滨对虾固着类纤毛虫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于2015年8—12月对混养奥尼罗非鱼的凡纳滨对虾池塘进行对虾体表固着类纤毛虫的研究。在显微镜10×10倍视野下纤毛虫个体数量处于1级(≥30个)情况下,试验池1#、2#和3#池分别放养奥尼罗非鱼苗体长10.0 cm密度4 500尾/hm2、体长2.1 cm密度15 000尾/hm2、体长6.0 cm密度9 000尾/hm2均可以使凡纳滨对虾体表的固着类纤毛虫个体数量降低到4级(≤3个),通过控制饲料的投喂量和投喂频率,每15天测定试验池对虾体表虫体个数,均处于4级(≤3个)水平,1#、2#和3#池净利润分别为75 489、46 625、55 682元/hm2。试验结果表明:混养一定数量的奥尼罗非鱼对凡纳滨对虾固着类纤毛虫疾病具有防治作用,为该类寄生虫导致的疾病防治提供参考。

汪建国[4](2016)在《甲壳类疾病及其防治技术(4)——虾类疾病(四)》文中指出5.产气单胞菌病【病原体】嗜水产气单胞菌、豚鼠产气单胞菌和索布雷产气单胞菌。【流行与危害】该病在我国各主要对虾养殖区均有发生,如辽宁地区养殖的河蟹因感染嗜水产气单胞菌以及江苏扬州养殖的河蟹因感染温和产气单胞菌、嗜水产气单胞菌和豚鼠产气单胞菌而出现暴发流行病;山东莱州的越冬亲虾因感染索布雷产气单胞菌而陆续发病死亡;福建泉州湾滩涂养殖罗氏沼虾因感

姜燕[5](2016)在《凡纳滨对虾急性肝胰腺坏死病防治中草药的筛选》文中指出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是世界三大养殖虾类品种之一,近年来养殖速度的过快增长造成一系列疾病的暴发,其中急性肝胰腺坏死病(Acute Hepatopancreas Necrosis Disease,AHPND)是近年来危害最为严重的对虾疾病,目前还没有行之有效的措施防治AHPND,成为制约养殖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本研究针对养殖凡纳滨对虾AHPND主要致病菌进行有效抑菌中草药的筛选,并对筛选出的复方中草药对凡纳滨对虾的安全性,免疫性能等进行研究,以期为研发专用中草药、防控AHPND和实现对虾健康养殖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本研究选用抑菌圈法和改良微量二倍稀释法测定了24种广谱抑菌中草药对凡纳滨对虾急性肝胰腺坏死病六种重要致病菌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哈维氏弧菌(Vibrio harveyi)、Vibrio.sp.Ex-25、麦氏弧菌(Vibrio metschnikovii)、溶藻弧菌(Vibrio alginolyticus)的体外抑菌效果。结果显示,地榆、诃子、黄连和乌梅四味单方中草药的综合抑菌效果最好,他们的平均抑菌浓度(MIC)分别为<6.38 mg/ml、7.29 mg/ml、11.98 mg/ml、7.68 mg/ml,平均杀菌浓度(MBC)分别为>25 mg/ml、19.27 mg/ml、>25mg/ml、16.15 mg/ml。将这四味单方中草药按照正交实验方案设计组成16种复方,进行抑菌实验,结果表明复方抑菌圈和MIC、MBC值均显着优于单方,平均抑菌圈直径最大达到22.08mm,平均MIC最低达到2.67 mg/ml,平均MBC最低为6.90 mg/ml。通过体外抑菌实验发现HD-4复方中草药组的抑菌效果最显着,最佳质量配比为地榆:诃子:黄连:乌梅=1:4:4:4。将不同剂量复方中草药HD-4与饲料粘合,复方中草药HD-4所占比例从40 000 mg/Kg639 851 mg/Kg等剂量比设计8种不同剂量的药饵饲料,投喂凡纳滨对虾进行口服安全性实验。结果显示,复方中草药HD-4对凡纳滨对虾120 h的半数致死浓度LD50为(138537.17±4881.93)mg/Kg,根据毒理学评价标准判断为复方中草药HD-4是无毒的。实验前后对各组存活凡纳滨对虾体重进行测量,发现各组增重情况整体呈现先高后低的趋势,前5组增重比较显着,组间差异不显着(P>0.05),120 h内增重率在20%30%之间,与6、7、8组差异显着(P<0.05);后3组增重幅度明显减缓,尤其是第8组,120 h的增重率不足5%,体重几乎为增长。将复方中草药HD-4以0.5%、1%、2%的比例添加到对虾饲料中,空白对照组投喂基础饲料,阳性对照组投喂1%的酵母细胞壁多糖,投喂30天测定凡纳滨对虾血清中的酸性磷酸酶(Acid phosphatase,ACP)、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KP)、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以及溶菌酶(Lysozyme,LSZ)的变化,分析30 d的体重变化以及研究中草药对凡纳滨对虾组织结构的影响,最后进行人工感染副溶血弧菌实验,分析免疫保护率。结果发现2%中草药投喂组在实验15天和20天时AKP活性均显着高于空白组(P<0.05),1%中草药组在第20天时也显着高于空白组(P<0.05);1%中草药组在10天和15天时ACP活性均显着高于空白组(P<0.05),2%中草药组在实验到10天时达到峰值,与空白组差异显着(P<0.05);三个剂量中草药组对SOD和LSZ酶在实验期间没有产生明显的变化。随着中草药添加量的增加,凡纳滨对虾的相对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也伴随着增加,其中生长状况最好的是2%中草药组,增重率达到(69.71±0.09)%,特定生长率达到(13.3±2.1)%。采用二次回归曲线获得中草药添加剂量为2.39%时增重率最高。人工感染副溶血弧菌后测定7 d的存活数量,发现0.5%、1%、2%三个中草药组均呈现一定的免疫保护作用,免疫保护率分别为(23.33±6.67)%、(30.00±10.00)%、(46.67±6.67)%。对投喂中草药的凡纳滨对虾取样进行组织切片观察发现中草药对凡纳滨对虾的肝胰腺和中肠组织并没有产生损害。本研究筛选出对凡纳滨对虾的急性肝胰腺坏死病病原菌有显着抑菌效果的复方中草药HD-4,并从临床安全性,非特异性免疫性能等多方面进行分析研究,初步确定该复方安全无毒,对病原菌抑菌效果良好,对凡纳滨对虾有一定非特异性免疫效果,为研发专用中草药、有效防控AHPND和实现对虾健康养殖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

熊斌[6](2014)在《环境因子对树状聚缩虫生长的影响及防治技术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固着类纤毛虫是一大类常见的营周丛生活的原生动物,其分布广泛,生境复杂多样化,如淡水生境(河流、小溪、池塘等),半咸水生境(河海交汇口),海洋及土壤。该类群作为微食物网的一大组成部分,在能量流动及物质循环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常常在生物学、环境科学,水产养殖学中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在水质混浊、有机物含量高的水体中,此类纤毛虫会大量繁殖,进而迅速成为周从生态系统中的优势类群,由于该类纤毛虫常见于富营养化的养殖水体中,并能依附于鱼、虾、蟹等水产动物的体表,引发较严重的疾病并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因此被认为是水产养殖中的一个常见的危害性类群。作者于2012年7月至2013年2月期间,在中国海洋大学利用活体观察和银染技术对缘毛目下的固着类纤毛虫做了初步的形态学观察,并于2013年6月至2014年3月,在福建漳州一南美白对虾繁育基地通过剖检患病对虾,将收集到的聚缩虫放置于若干个培养皿中,皿内水质指标设置成不同,观察不同理化条件下的生存状况,并记录实验数据,在虫体采集、观察和分析的基础上,结合生态学和毒理学,研究了以聚缩虫为代表的固着类纤毛与多种理化因子间的关系,探讨了其对南美白对虾的危害以及防治方法。笔者通过观察树状聚缩虫对水产养殖中5种常用药物高锰酸钾、福尔马林、聚维酮碘、二氧化氯及二溴海因的抗药性,记录下树状聚缩虫(数量相同)在不同药液(相同浓度)里的平均存活时间,再将筛选出来的两种药物(高锰酸钾和聚维酮碘)做南美白对虾的急性毒理试验,以概率单位法求得南美白对虾仔虾对两种药物的24h和48h的半致死浓度(24hLC50、48hLC50)与安全浓度SC,并在试验结果的基础上对2种药物的作用效果、杀灭浓度进行了分析和比较,试验结果表明,高锰酸钾的24h、48h半致死质量浓度分别为4.194和3.274mg/L,安全质量浓度为0.599mg/L。聚维酮碘的24h、48h半致死质量浓度分别为4.293和3.162mg/L,安全质量浓度为0.515mg/L,浓度为2.33-12.8mg/L的聚维酮碘和高锰酸钾可作为南美白对虾仔虾在60min内的药浴浓度。

肖国华,高晓田,李中科,张耀红,葛京,高倩,顾明辉,赵士超[7](2013)在《青虾工厂化、规模化人工育苗技术研究》文中认为从白洋淀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捕获的抱卵虾中挑选出200 kg作为孵化用亲虾,经1020 d培育,受精卵破膜孵化出幼体。自然水温(2030℃)条件下,青虾初孵幼体经2530 d的培育,生长发育成体长1.01.5 cm的仔虾。2013年,利用450 m3水体共培育仔虾4 800万尾,培育密度最高达15.6万尾/m3,最低6.8万尾/m3,平均11.1万尾/m3。

季锁田[8](2002)在《关于对虾人工育苗技术──之二:对虾育苗中固着纤毛虫病的防治》文中提出

赵永泉[9](1997)在《我国对虾病研究现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综述我国养殖对虾病的研究现状 ,内容包括对虾病的种类、病原体、症状、检测技术和防治方法 .特别对对虾病毒性疾病进行了较详细论述

陈坚[10](1994)在《日本对虾养殖中常见疾病及防治》文中指出 近年来,我国沿海特别是福建与浙江两省,日本对虾养殖发展迅速。日本对虾除其耐干性强外,因具较强的抗病力而倍受虾民的喜爱。然而,任何一种对虾抗病力的强弱都是相对的,在刚刚引入新种进行养殖时,往往会显示出较强的抗病力。随着该品种养殖时间的推移,加以当前各地养殖水域的富营养化日趋严重和虾塘老化的不断加剧,日本对虾在人工越冬、育苗、养成中的虾病也日趋增多,给科研及生产带来很大损失。 为了进一步发展日本对虾养殖业,有必要对其疾病及其防治方法加以研究。现将本人六年来在《日本

二、关于对虾人工育苗技术──之二:对虾育苗中固着纤毛虫病的防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于对虾人工育苗技术──之二:对虾育苗中固着纤毛虫病的防治(论文提纲范文)

(1)日本沼虾两种苗种培育模式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前言
    1.2 我国日本沼虾人工育苗现状
        1.2.1 日本沼虾的发育过程
        1.2.2 日本沼虾繁殖生物学
        1.2.3 水质对日本沼虾生存和繁殖的影响
    1.3 人工育苗方式
    1.4 研究内容、目的和意义
        1.4.1 研究内容
        1.4.2 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日本沼虾水泥池人工化育苗和池塘半人工化育苗的一般过程
    2.1 水泥池人工化育苗过程
        2.1.1 培育设施
        2.1.2 抱卵虾选择和布苗
        2.1.3 水质保证
        2.1.4 饵料投喂
        2.1.5 疾病防治
    2.2 池塘半人工化育苗过程
        2.2.1 育苗设施
        2.2.2 放养前准备工作
        2.2.3 抱卵虾放养
        2.2.4 饲料及投喂
        2.2.5 水质保证
        2.2.6 日常管理
        2.2.7 疾病防治
第三章 白洋淀两种日本沼虾不同育苗模式的试验对比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水泥池人工化育苗
        3.1.2 池塘半人工化育苗
        3.1.3 数据采集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日本沼虾亲虾繁殖力
        3.2.2 各期虾苗的平均体长
        3.2.3 存活率的变化
        3.2.4 两种育苗模式出苗率的比较
        3.2.5 水质的变化
        3.2.6 附着物设置对幼虾存活率的影响
    3.3 讨论
        3.3.1 日本沼虾相对抱卵量与体长、体重的关系
        3.3.2 日本沼虾两种育苗模式下幼体体长、存活率与出苗率的的变化
        3.3.3 两种育苗模式下水体质量的变化及其对育苗的影响
    3.4 小结
第四章 衡水湖日本沼虾两种不同育苗方式对比
    4.1 水泥池人工化育苗
        4.1.1 育苗场地
        4.1.2 饵料投喂
        4.1.3 换水频率和换水量
        4.1.4 疾病预防
    4.2 池塘半人工化育苗
        4.2.1 试验场地
        4.2.2 饵料投喂
        4.2.3 换水频率和换水量
        4.2.4 疾病预防
    4.3 两种育苗模式出苗率的比较
    4.4 小结
第五章 两种育苗模式的优化
    5.1 两种育苗模式的对比
        5.1.1 水质的调控
        5.1.2 抱卵虾密度
        5.1.3 饵料
        5.1.4 附着物
    5.2 白洋淀和衡水湖池塘半人工化育苗的对比
        5.2.1 饵料
        5.2.2 水质的调控
        5.2.3 水草
        5.2.4 抱卵虾的密度
    5.3 白洋淀和衡水湖水泥池人工化育苗的对比
        5.3.1 抱卵虾的投放方式
        5.3.2 饵料投喂种类
        5.3.3 饵料投喂次数
    5.4 两种育苗模式的关键技术及优化
        5.4.1 水泥池人工化育苗关键技术及优化
        5.4.2 池塘半人工化育苗关键技术及优化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2)非O1霍乱弧菌对青虾的致病性、宿主的免疫反应及拮抗菌的益生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青虾产业概况
        1.1.1 青虾的特征
        1.1.2 我国青虾发展历史
        1.1.3 我国青虾产业现状
        1.1.4 我国青虾养殖模式
    1.2 青虾常见疾病
        1.2.1 黑鳃病
        1.2.2 红体病
        1.2.3 蜕皮障碍症
        1.2.4 固着类纤毛虫病
        1.2.5 霉菌病
    1.3 霍乱弧菌
        1.3.1 霍乱弧菌的生物学特性
        1.3.2 霍乱弧菌对水产养殖的危害
    1.4 水产细菌性疾病的防治
        1.4.1 抗菌药物防治
        1.4.2 微生态制剂防治
        1.4.3 中草药防治
        1.4.4 免疫防治
    1.5 青虾免疫系统
    1.6 转录组测序
    1.7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内容及思路
        1.7.1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7.2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
        1.7.3 本研究的技术路线
第2章 青虾病原非O1霍乱弧菌鉴定及致病性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实验动物
        2.1.2 实验试剂
        2.1.3 仪器与设备
        2.1.4 病原菌的分离
        2.1.5 分离菌的致病性
        2.1.6 组织病理切片制作
        2.1.7 病原菌的鉴定
        2.1.8 病原菌胞外酶与溶血活性检测
        2.1.9 病原菌毒力相关基因检测
        2.1.10 病原菌药物敏感性测定
    2.2 实验结果
        2.2.1 疾病发生情况
        2.2.2 病原菌的形态特征
        2.2.3 组织病理变化
        2.2.4 病原菌对青虾的致病性
        2.2.5 病原菌的鉴定
        2.2.6 胞外酶及毒力基因检测结果
        2.2.7 药敏试验
    2.3 讨论
第3章 青虾感染病原非O1霍乱弧菌的免疫反应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菌株及动物
        3.1.2 实验仪器与试剂
        3.1.3 样品采集
        3.1.4 转录组RNA提取、文库构建和测序
        3.1.5 转录组组装和功能注释
        3.1.6 转录组差异表达基因的分析
        3.1.7 转录组测序结果的qRT-PCR验证
        3.1.8 细菌刺激后青虾血淋巴中免疫相关基因差异表达分析
    3.2 结果
        3.2.1 转录组序列组装拼接
        3.2.2 转录组功能注释
        3.2.3 转录组差异表达基因
        3.2.4 转录组免疫相关基因差异表达功能注释
        3.2.5 转录组差异基因荧光定量验证
        3.2.6 细菌刺激后青虾血淋巴中免疫相关基因的差异表达
    3.3 讨论
第4章 贝莱斯芽孢杆菌对青虾病原非O1霍乱弧菌的拮抗及益生作用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实验动物及菌株
        4.1.2 拮抗菌株的分离与筛选
        4.1.3 拮抗菌株CPA1-1的鉴定
        4.1.4 拮抗菌株CPA1-1的生长特性
        4.1.5 拮抗菌CPA1-1发酵液的最小抑菌浓度
        4.1.6 拮抗菌CPA1-1抗生素相关基因检测分析
        4.1.7 拮抗菌CPA1-1药敏实验
        4.1.8 养殖实验分组与管理
        4.1.9 氨氮和亚硝酸氮浓度的测定
        4.1.10 菌株CPA1-1对青虾保护率的研究
        4.1.11 样品收集
        4.1.12 实验期间免疫相关酶活测定
        4.1.13 实验期间免疫相关基因测定
        4.1.14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4.2 实验结果
        4.2.1 拮抗菌CPA1-1的筛选
        4.2.2 拮抗菌CPA1-1的形态特征
        4.2.3 拮抗菌CPA1-1的鉴定
        4.2.4 拮抗菌CPA1-1的生长特性
        4.2.5 拮抗菌CPA1-1抗生素合成相关基因
        4.2.6 菌株CPA1-1发酵液的最小抑菌浓度
        4.2.7 拮抗菌株CPA1-1的药敏实验结果
        4.2.8 贝莱斯芽孢杆菌处理期间养殖水体的水质测定结果
        4.2.9 菌株CPA1-1对青虾的保护率
        4.2.10 青虾养殖期间免疫相关酶活测定结果
        4.2.11 青虾血淋巴中免疫相关基因的表达
        4.2.12 青虾肝胰腺中免疫相关基因的表达
    4.3 讨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3)混养奥尼罗非鱼对凡纳滨对虾固着类纤毛虫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池塘场地条件
    1.2 试验对象选择
        1.2.1 病虾外观症状
        1.2.2 虾病镜检
    1.3 苗种的放养
    1.4 饲料投喂方式
    1.5 水质的调节
2 试验结果
    2.1 放养鱼苗对凡纳滨对虾体表纤毛虫个体数量的影响
    2.2 鱼虾产量、饵料系数、存活率及经济效益
3 讨论
    3.1 混养鱼类对纤毛虫数量的影响
    3.2 鱼虾饲料的投喂方式
    3.3 经济效益分析
4 结论

(4)甲壳类疾病及其防治技术(4)——虾类疾病(四)(论文提纲范文)

(三)真菌性疾病
    1. 对虾卵和幼体的真菌病
    2. 镰刀菌病
(四)寄生虫性疾病
    1. 微孢子虫病
    2. 固着类纤毛虫病
    3. 拟阿脑虫病

(5)凡纳滨对虾急性肝胰腺坏死病防治中草药的筛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国内外对虾养殖状况
        1.1.1 国外对虾养殖状况
        1.1.2 国内对虾养殖现状
    1.2 对虾养殖的疾病状况
        1.2.1 病毒性疾病
        1.2.2 细菌性疾病
        1.2.3 其他疾病
    1.3 中草药在水产养殖方面的研究和应用
        1.3.1 渔用中草药的种类
        1.3.2 渔用中草药的作用机理及有效成分
        1.3.3 渔用中草药在水产养殖方面的研究和应用
第二章 中草药对致病菌的体外抑菌实验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致病性细菌
        2.1.2 中草药及其制备
        2.1.3 体外抑菌测定方法
        2.1.4 药物联用实验
    2.2 结果
        2.2.1 单方中草药对凡纳滨对虾AHPND致病性细菌的抑菌圈结果
        2.2.2 单方中草药的最低抑菌浓度(MIC),最低杀菌浓度(MBC)结果
        2.2.3 联合药敏实验结果:
        2.2.4 棋盘交叉法-药物联用实验
        2.2.5 复方中草药对凡纳滨对虾AHPND原菌的抑菌圈测定
        2.2.6 复方中草药对凡纳滨对虾AHPND致病菌的MIC、MBC测定
    2.3 讨论
第三章 复方中草药HD-4 对养殖凡纳滨对虾安全性分析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动物
        3.1.2 实验药物
        3.1.3 实验条件
        3.1.4 对虾口服急性毒性预实验
        3.1.5 对虾口服急性毒性正式实验
        3.1.6 实验前后体重的测量
        3.1.7 数据分析
    3.2 结果
        3.2.1 凡纳滨对虾口服急性毒性预实验结果
        3.2.2 凡纳滨对虾口服急性毒性正式实验结果
        3.2.4 分析与讨论
第四章 HD-4 对养殖对虾非特异性免疫作用的影响
    4.1 材料和方法
        4.1.1 实验动物及养殖
        4.1.2 致病性细菌制备
        4.1.3 中草药来源
        4.1.4 基础饲料营养
        4.1.5 药饵的制作
        4.1.6 实验仪器及耗材
        4.1.7 血液的抽取
        4.1.8 酶指标的测定
        4.1.9 生长指标的测定
        4.1.10 免疫保护率测定
        4.1.11 组织切片的制作
    4.2 结果
        4.2.1 凡纳滨对虾血清中碱性磷酸酶(AKP)的变化
        4.2.2 凡纳滨对虾血清中酸性磷酸酶(ACP)的变化
        4.2.3 凡纳滨对虾血清中超氧化物岐化酶(SOD)的变化
        4.2.4 凡纳滨对虾血清中溶菌酶(LSZ)的变化
        4.2.5 实验前后体重的变化
        4.2.6 免疫保护率的测定
        4.2.7 凡纳滨对虾急性肝胰腺坏死病的组织观察
    4.3 讨论与分析
        4.3.1 中草药对凡纳滨对非特异性免疫指标的作用
        4.3.2 中草药对凡纳滨对虾生长的影响
        4.3.3 中草药对凡纳滨对虾免疫保护率的影响
        4.3.4 中草药对凡纳滨对虾组织的影响
论文总结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6)环境因子对树状聚缩虫生长的影响及防治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纤毛虫简介
        1.1.1 纤毛虫的定义、起源及发展历程
        1.1.2 纤毛虫的形态学研究历史
        1.1.3 纤毛虫的生态学功能
        1.1.4 常见致病性纤毛虫
    1.2 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意义
2 材料和方法
    2.1 形态学部分
        2.1.1 采样地
        2.1.2 采样方法及样品处理
        2.1.3 分离与培养
        2.1.4 样品的定量及计数
        2.1.5 活体观察
        2.1.6 染色和永久制片
    2.2 实验生态学部分
        2.2.1 采集虫体及分离培养
        2.2.2 pH 对树状聚缩虫种群增长的影响
        2.2.3 温度对树状聚缩虫种群增长的影响
        2.2.4 盐度对树状聚缩虫种群增长的影响
    2.3 毒理学部分
        2.3.1 药物选择
        2.3.2 聚缩虫的抗药物试验
        2.3.3 南美白对虾的急性毒理试验
3 结果与分析
    3.1 形态学部分
        3.1.1 钟虫的形态学观察
        3.1.2 聚缩虫的形态学观察
    3.2 实验生态学部分
        3.2.1 pH 值对树状聚缩虫的影响
        3.2.2 温度对树状聚缩虫的影响
        3.2.3 盐度对树状聚缩虫的影响
    3.3 毒理学部分
        3.3.1 树状聚缩虫的抗药物试验
        3.3.2 南美白对虾的急性毒理试验
4 总结与讨论
    4.1 总结
        4.1.1 形态学试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4.1.2 实验生态学试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4.1.3 毒理学试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4.2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作者简历
致谢

(7)青虾工厂化、规模化人工育苗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亲虾来源
    1.2 苗种培育设施
    1.3 水质
    1.4 亲虾培育、孵化和布苗
    1.5 幼体培育
        1.5.1 饵料投喂
        1.5.2 日常管理
        1.5.3 病害防治
        1.5.3. 1 病原及症状
        1.5.3. 2 疾病防治
2 结果与分析
    2.1 亲虾培育、孵化
    2.2 幼体培育
3 小结
    3.1 青虾幼体互相蚕食现象与应对措施
    3.2 饵料
    3.3 病害

四、关于对虾人工育苗技术──之二:对虾育苗中固着纤毛虫病的防治(论文参考文献)

  • [1]日本沼虾两种苗种培育模式对比研究[D]. 李金锦. 河北大学, 2020(08)
  • [2]非O1霍乱弧菌对青虾的致病性、宿主的免疫反应及拮抗菌的益生效果研究[D]. 李席席. 扬州大学, 2020
  • [3]混养奥尼罗非鱼对凡纳滨对虾固着类纤毛虫的影响[J]. 方怀义,龚斌,张艳秋,何芋壮,黄国姬. 水产养殖, 2017(07)
  • [4]甲壳类疾病及其防治技术(4)——虾类疾病(四)[J]. 汪建国. 渔业致富指南, 2016(17)
  • [5]凡纳滨对虾急性肝胰腺坏死病防治中草药的筛选[D]. 姜燕. 大连海洋大学, 2016(12)
  • [6]环境因子对树状聚缩虫生长的影响及防治技术的研究[D]. 熊斌. 河北农业大学, 2014(03)
  • [7]青虾工厂化、规模化人工育苗技术研究[J]. 肖国华,高晓田,李中科,张耀红,葛京,高倩,顾明辉,赵士超. 河北渔业, 2013(12)
  • [8]关于对虾人工育苗技术──之二:对虾育苗中固着纤毛虫病的防治[J]. 季锁田. 中国水产, 2002(01)
  • [9]我国对虾病研究现状[J]. 赵永泉.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7(03)
  • [10]日本对虾养殖中常见疾病及防治[J]. 陈坚. 中国水产, 1994(11)


对虾论文 纤毛虫论文 中草药论文 基因合成论文 日本沼虾论文

上一篇:建立以特色学科为纽带的集团医院
下一篇: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划定合浦县金坑段与博白县行政区域界线的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