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秋丽,蒋守群,苟钟勇,李龙,林厦菁,王一冰[1](2018)在《饲粮钙磷比及添加植酸酶对43~63日龄黄羽肉鸡生长性能和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试验旨在研究饲粮适宜的钙磷比,饲粮中添加植酸酶替代有效磷对4363日龄黄羽肉鸡生长性能、胫骨强度、血清指标的影响,为植酸酶在黄羽肉鸡生产中的应用提供参考依据。试验采用单因素随机分组设计,选用1 050只43日龄岭南黄羽肉鸡,分为7个处理,每个处理5个重复,每个重复30只。处理ⅠⅦ组饲粮钙水平分别为0.85%、0.95%、0.85%、0.95%、0.85%、0.85%、0.85%,有效磷水平分别为0.30%、0.37%、0.37%、0.45%、0.45%、0.15%、0.185%,ⅠⅤ组钙磷比分别为2.83.1,2.57.1,2.30.1,2.11.1,1.89.1,Ⅲ组为对照组,Ⅵ、Ⅶ组分别于Ⅰ、Ⅲ组中添加0.5 g/kg植酸酶替代50%的有效磷,钙磷比和植酸酶的添加量分别为(5.67.1+0.5 g/kg植酸酶)、(4.59.1+0.5 g/kg植酸酶)。试验期21 d。结果表明:(1)相比对照组,饲粮不同钙磷比及添加植酸酶对试鸡体重、平均日增重、平均日采食量、料重比、胫骨强度无显着影响(P>0.05)。(2)饲粮钙磷比为2.83.1,1.89.1时,试鸡血清中磷含量相比对照组显着升高(P<0.05);饲粮钙磷比为1.89.1时,试鸡血清中碱性磷酸酶(AKP)活性相比对照组显着升高(P<0.05),植酸酶的添加对AKP活性无显着影响(P>0.05)。综上所述,饲粮不同钙磷比及添加植酸酶对4363日龄黄羽肉鸡生长性能、胫骨强度无影响。低比例的钙磷比(1.89.1)可升高血清磷含量和碱性磷酸酶活性,高比例的钙磷比(2.83.1)和添加植酸酶(0.5 g/kg)可升高血清磷含量。
王文策,胥力文,林祯平,熊本海,杨琳[2](2014)在《饲粮赖氨酸水平对1~21日龄狮头鹅生长性能、血清生化指标及蛋白沉积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主要研究不同赖氨酸水平的饲粮对121日龄狮头鹅生长性能、血清生化指标及蛋白沉积的影响.【方法】选用828只1日龄的健康狮头鹅,随机分为6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23只.对照组赖氨酸添加水平(w)为0.75%,各处理组赖氨酸水平分别为0.90%、1.05%、1.20%、1.35%、1.50%.试验期21 d.【结果和结论】1)随赖氨酸水平升高,1.05%1.50%处理组的狮头鹅21日龄的平均日增质量显着高于对照组和0.90%组(P<0.05);赖氨酸1.05%1.50%处理组耗料增质量比均显着低于对照组和0.90%组(P<0.05).2)对狮头鹅血清总蛋白、白蛋白、球蛋白的影响趋势相近,均在1.20%组达到最高,并显着高于0.90%、1.05%和1.35%组.血清尿酸和三酰甘油的浓度均在1.05%组最低,但各组之间差异不显着.血清碱性磷酸酶浓度在1.20%组达到最大值,显着高于1.05%、1.35%和1.50%组(P<0.05).血清生长激素、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质量浓度各组间差异不显着.3)狮头鹅蛋白绝对沉积、相对沉积随饲粮赖氨酸水平的升高而升高,并且在赖氨酸为1.20%时达到较好的效果.研究表明,饲粮中添加赖氨酸可以有效地提高狮头鹅的生长性能,121日龄狮头鹅饲粮赖氨酸适宜水平为1.05%.
蒋芳[3](2014)在《阳江鹅钙磷需要量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试验研究饲粮中不同钙(Ca)和非植酸磷(NPP)水平对阳江鹅生产性能、血清生化指标、屠宰性能、饲粮养分表观代谢率和胫骨生长及其灰分、钙和磷含量的影响,确定1-70日龄阳江鹅对钙和非植酸磷的需要量。选用1日龄健康、体重相近的阳江鹅216只,随机分为9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8只。试验采用3(钙)×3(磷)二因子设计,饲粮钙和磷(非植酸磷)各设3个水平,分别为0.60%、0.80%、1.00%及0.30%、0.45%、0.60%。试验结果表明:1.生产性能:育雏期,饲粮不同钙、磷水平对阳江鹅平均日增重(ADG)、平均日采食量(ADFI)影响显着(p<0.05),钙和磷间的交互作用对ADG、ADFI及料重比(F/G)影响显着(p<005);从全期来看,饲粮不同钙、磷水平对阳江鹅ADG、ADFI及F/G影响不显着(p>0.05),钙和磷间的交互作用对ADG、ADF I及F/G影响显着(p<0.05),以0.80%Ca×0.45%NPP组合较为适宜。2.血清生化指标:饲粮中不同钙水平对阳江鹅血清钙、磷的影响不显着(p>0.05),对血清碱性磷酸酶(ALP)活性影响显着(p<0.05),饲粮不同磷水平对血清钙、磷含量及ALP活性影响均不显着(p>0.05)。钙和磷间的交互作用对血清钙、磷影响不显着(p>0.05),对血清ALP活性影响显着(p<0.05),组合为0.80%Ca×0.45%NPP ALP活性最低。3.屠宰性能与饲粮养分表观代谢率:饲粮不同钙、磷水平对阳江鹅屠宰率、半净膛率、全净膛率、胸肌率和腿肌率影响不显着(p>0.05)。钙和磷交互作用对屠宰率影响显着(p<0.05),对半净膛率、全净膛率、胸肌率和腿肌率影响不显着(p>0.05)。育雏期和育成期,饲粮中不同钙水平对阳江鹅钙表观代谢率的影响显着(p<0.05),磷表观代谢率差异不显着(p>0.05);饲粮不同磷水平对阳江鹅钙和磷表观代谢率的影响均不显着(p>0.05)。钙、磷间的交互作用对育雏期钙和磷表观代谢率及育成期钙表观代谢率影响显着(p<0.05),对育成期磷表观代谢率影响不显着(p>0.05),最佳组合为0.80%Ca×0.45%NPP。4.胫骨生长及其灰分、钙和磷含量:饲粮不同的钙、磷水平对阳江鹅胫骨的长度及绝干重影响不显着(p>0.05),钙和磷互作作用对胫骨长度及绝干重影响不显着(p>0.05);饲粮不同钙、磷水平对阳江鹅胫骨粗灰分、钙、磷含量影响显着(p<0.05),钙和磷间交互作用对胫骨灰分及钙、磷含量影响显着(p<0.05),以0.80%Ca×0.45%NPP组合最佳。综上所述,在本试验条件下,1-70日龄阳江鹅饲粮适宜的钙、非植酸磷的水平分别为0.80%、0.45%,适宜钙、非植酸磷比为1.78:1。
廖阳慈[4](2014)在《植源磷酸氢钙对肉鸡生长发育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植源磷酸氢钙(Dibasic Calcium Phosphate from Plant Sources,Plant DCP),是一种新型的饲料添加剂。主要利用肌醇渣为原料,经酸解、生石灰中和及沉淀等获得的饲料级磷酸氢钙产品。为研究其对肉鸡生产性能,屠宰性能,肠组织发育,血清生化指标,骨骼发育及蛋白、脂肪、纤维和钙磷等吸收利用率的影响,探讨这种新型磷添加剂的应用效果,为广泛应用此添加剂提供参考。试验选择刚出壳的健康AA+肉仔鸡180只,分为I、II、III、IV4个处理组,每处理45只鸡,每5只为一个重复。I组日粮不添加任何磷酸氢钙添加剂,II组日粮按营养标准磷的量添加矿源磷酸氢钙,III组日粮按营养标准磷的量添加植源磷酸氢钙,IV组日粮按营养标准磷添加量的95%添加植源磷酸氢钙。饲养试验期为45d,结束后进行屠宰。研究结果表明:本试验条件下,III组肉鸡的增重情况和料肉比最好,42d时日增重达48.75g/d,料肉比最低为1.85;I组肉鸡的饲料摄入量和日增重最低,日增重为39.19g/d,显着低于II组的均值44.29g/d(P<0.5)。3周龄,III组肉鸡粗蛋白和粗纤维的利用率与II组相比差异显着(P<0.05),第6周龄,III组的磷表观代谢率较II组显着提高了15.17%(P<0.05);干物质、粗脂肪、粗蛋白及粗纤维四项营养素表观利用率,仅IV组的粗脂肪利用率与II相比差异不显着(P>0.05),其余各指标III、IV组与II组相比都差异显着(P<0.05);I组的这四项指标与II组相比较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随着日龄的增长,添加植源DCP的肉鸡对养分的利用率与矿源DCP组的差异越来越明显,这与生长性能的结果一致。I组除屠宰率外,其余屠宰性能指标均显着低于II、III和IV组(P<0.05);III组肉鸡的全净膛重、胸肌重、腿肌重三项指标均显着高于II组(P<0.05);胸肌率、腿肌率,III组显着高于II和IV组(P<0.05)。各处理组血磷含量保持在1.62.7mmol/L、血钙含量维持在2.22.9mmol/L范围内,碱性磷酸酶活性与血清钙磷含量没有直接关系;血清中碱性磷酸酶活性,I组的均值最高1718.20U/L,III组的最低931.67U/L;血磷含量,I组比II、III、IV三组高17.33%、17.91%和20.92%(P<0.05),血钙含量,I组显着高于III组,高8.56%(P<0.05);I组骨骼发育最差,胫骨重量和长度均显着低于其余3个处理组;胫骨长度, III组的显着高于II组(P<0.05);骨磷百分含量,III组与I组相比差异显着,高11.89%(P<0.05);骨钙百分含量,III、IV组与I组相比差异显着,分别比I组提高了12.88%和11.77%(P<0.05)。十二指肠、空肠的绒毛长度,I组与另外三组相比有显着性差异(P<0.05);十二指肠绒毛长度III组比II组显着提高10.69%(P<0.05);回肠段绒毛长度,III组与I组相比有显着性差异(P<0.05);十二指肠和空肠的V/C比值,I组与II组、IV组有差异显着性(P<0.05);I组十二指肠的肌层厚度与II、IV组相比差异显着(P<0.05);皱襞高度III组与II组相比差异显着,III组的皱襞高度较II组提高了7.8%(P<0.05);日粮中添加植源DCP能显着提高肉鸡的产肉性能及营养物质的利用率,肉鸡对植源DCP的吸收效果优于矿源DCP,促进了钙,磷的吸收,对屠宰性能和骨骼的发育有一定的促进作用;I组在日粮缺乏钙磷的情况下,对各营养素的表观利用率高,说明日粮缺乏钙磷会反馈提高该组肉鸡小肠的吸收能力。
王宗伟,牟晓玲,杨国伟,李佶恺,刘大森[5](2009)在《日粮营养素水平对东北肉鹅生长性能及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1~28日龄)》文中指出本试验选用216只1日龄东北肉鹅,采用四因素三水平L9(34)正交试验设计,探讨1-28日龄东北肉鹅日粮代谢能、粗蛋白、钙和非植酸磷水平对东北肉鹅生长性能、部分血液生化指标及激素水平的影响。结果表明:日粮代谢能水平极显着影响肉鹅的日增重、采食量及料肉比(P<0.01),粗蛋白显着影响料肉比(P<0.05)。能量水平对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和胆固醇(CHO)含量影响显着(P<0.05),对尿酸的影响极显着(P<0.01);肉鹅日增重与T3呈较强的正相关,能量水平显着影响血清生长激素(GH)、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的含量(P<0.05),并且日增重与血清中GH和IGF-1的含量、GH与IGF-1的含量呈显着的正相关。
王宗伟,杨国伟,李佶恺,牟晓玲,曹秀青,隋美霞,杨方,刘大森[6](2009)在《1-28日龄东北肉鹅饲粮适宜代谢能、粗蛋白质、钙和非植酸磷水平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试验选用216只1日龄东北肉雏鹅,随机分为9个处理,每个处理设4个重复,每个重复6只试鹅,采用4因素3水平L9(34)正交试验设计,通过饲养试验、代谢试验、比较屠宰试验以及胫骨成分测定试验,研究1-28日龄东北肉鹅饲粮适宜代谢能、粗蛋白质、钙和非植酸磷水平。结果表明:饲粮代谢能水平极显着影响日增重、采食量、料重比和腹脂率(P<0.01),显着影响肠道率(肠道重/活体重×100%)(P<0.05)。饲粮粗蛋白质水平极显着影响粗蛋白质表观利用率(P<0.01),显着影响料重比、肠道率和胫骨磷(P<0.05)。饲粮钙水平极显着影响磷表观利用率(P<0.01)和显着影响日增重(P<0.05)。饲粮非植酸磷水平极显着影响磷表观利用率、胫骨重和胫骨钙(P<0.01),显着影响胫骨灰分和胫骨磷(P<0.05)。在本试验条件下,1-28日龄东北肉鹅(莱茵鹅♂×双城本地鹅♀)饲粮适宜代谢能水平为12.5 MJ/kg,粗蛋白质水平为18%,钙水平为0.8%,非植酸磷水平为0.5%。
王宗伟[7](2009)在《0-4w杂交鹅代谢能、粗蛋白、钙和非植酸磷需要量的研究》文中指出本试验采用L9(34)正交设计研究饲粮不同代谢能(ME)、粗蛋白质(CP)、钙(Ca)和非植酸磷(NPP)水平对0-4w杂交鹅的生长性能、屠宰性能、营养物质表观代谢率、骨骼性状和血液生化指标影响,确定0-4w杂交鹅代谢能、粗蛋白质、钙和非植酸磷的营养需要。试验选用1日龄体重差异不显着健康杂交鹅(莱茵鹅♂×双城本地鹅♀)216羽,随机分为9个试验组,每个试验组设4个重复,每个重复6只试鹅。饲粮ME水平分别为10.9MJ/kg、11.7MJ/kg、12.5MJ/kg;CP水平分别为:16%、18%、20%;Ca水平分别为0.8%、1.0%、1.2%;NPP水平分别为:0.3%、0.5%、0.7%。试验结果表明:(1)随着饲粮ME水平的升高,平均末重和平均日增重极显着升高(P<0.01),平均日采食量及料重比极显着下降(P<0.01);饲粮ME为12.5MJ/kg时,杂交鹅平均日增重最好,料重比最低。饲粮CP水平对料重比影响显着(P<0.05),18%和20%CP水平间,料重比差异不显着(P>0.05),但极显着高于16.0%CP水平(P<0.05)。Ca对平均日增重影响显着(P<0.05),以1.0%Ca水平最好,显着高于1.2%Ca水平(P<0.05),但与0.8%Ca水平相比,差异不显着(P>0.05)。(2)饲粮ME水平对能量表观代谢率影响不显着(P>0.05),但有随着饲粮ME水平的升高而下降的趋势。饲粮CP水平对蛋白表观代谢率影响极显着(P<0.01),以16%CP水平蛋白表观代谢率最高。饲粮Ca水平对钙表观代谢率影响不显着(P>0.05),但有随着饲粮Ca水平的上升而下降的趋势。饲粮Ca水平和NPP水平对磷表观代谢率影响极显着(P<0.01)。(3)饲粮ME水平对腹脂率有极显着影响(P<0.01),以12.5MJ/kgME水平腹脂率最高;饲粮ME水平和饲粮CP水平对肠道率有显着影响(P<0.05),饲粮ME水平和饲粮CP水平分别为10.9MJ/kg和16%时,杂交鹅肠道率最高。(4)饲粮CP水平对胫骨磷含量有显着影响(P<0.05)。饲粮NPP水平对胫骨灰分影响极显着(P<0.01),对胫骨钙、磷含量有显着影响(P<0.05)。(5)饲粮ME水平对血清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生长激素、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含量影响显着(P<0.05),对血清尿酸含量影响极显着(P<0.01),饲粮ME为12.5MJ/kg时,血清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生长激素、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和尿酸含量最高。饲粮CP水平对血清磷含量产生了极显着的影响(P<0.01),饲粮CP水平对血清碱性磷酸酶活性、甘油三酯和血清尿酸含量影响显着(P<0.05),饲粮Ca和NPP水平对血清碱性磷酸酶影响显着(P<0.05)。综合比较各项指标,在本试验条件下,0-4w杂交鹅适宜的营养水平为:ME 12.5MJ/kg,CP 18%,Ca 0.8%,NPP 0.5%。
李明皓[8](2008)在《两种杂交鹅生产性能及血清生化指标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实验选取北方白鹅(白鹅×籽鹅)、莱籽鹅(莱茵鹅×籽鹅)鹅苗各60只,公母各半,从一日龄开始,试验期12周,测定两种杂交鹅的生长性能、体尺指标、屠宰指标、肉质性状以及各时期血清生化指标,为这两种商品鹅的研究、保护利用,新品种(品系)的培育、鉴定以及疾病防治提供基本的理论依据,同时通过研究北方白鹅及莱籽鹅各项指标之间的差异程度及其相关关系,筛选出适宜在北方寒区饲养的最优商品鹅。结果表明:生长性能方面,在饲喂相同日粮和相同饲养条件下,莱籽鹅12周龄时体重比同时期北方白鹅高20.2%(P<0.05),而各时期料重比与北方白鹅差异不显着(P>0.05),莱籽鹅在生长性能方面要优于北方白鹅。在产肉性能和屠宰性能上莱籽鹅优于北方白鹅,物理性状上差异不明显(P>0.05),北方白鹅在系水力、嫩度和熟肉率方面高于莱籽鹅,脂肪和蛋白质含量比莱籽鹅高39.31%、9.95%;北方白鹅在绒朵长、千朵重和羽小枝细度方面与莱籽鹅差异显着(P<0.05),含脂率差异极显着(P<0.01),表明莱籽鹅产肉率和产肉量较高,而北方白鹅肌肉品质和羽绒质量上优于莱籽鹅。两品种鹅各时期血清生化指标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4周龄莱籽鹅葡萄糖(Glu)含量高于北方白鹅(P<0.05);8、12周龄两品种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存在极显着差异(P<0.01),12周龄莱籽鹅磷(P)含量极显着高于北方白鹅(P<0.01),而北方白鹅甘油三酯(TG)含量显着高于莱籽鹅(P<0.05);两品种鹅乳酸脱氢酶(LDH-L)及碱性磷酸酶(ALP)都有随周龄增加而减少的趋势;而甘油三酯(TG)、蛋白胆固醇(HDL-C)、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和肌酐含量都随周龄显着升高(P<0.05),碱性磷酸酶(ALP)、镁(Mg)、γ-谷氨酸酰基转移酶(γ-GT)、乳酸脱氢酶(LDH-L)含量趋于稳定(P>0.05)。结论:(1)莱籽鹅在生长性能要优于北方白鹅。(2)莱籽鹅产肉率和产肉量较高,而北方白鹅在肌肉品质和羽绒质量上优于莱籽鹅。(3)对莱籽鹅、北方白鹅进行经济效益分析,相同条件下养殖北方白鹅获得的利润比莱籽鹅高,北方白鹅是适于在北方寒区饲养的杂交商品鹅。
刘光磊[9](2008)在《奶牛乳中IgG变化规律及其转运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研究以提高乳中IgG含量为主线,以乳中IgG生成和转运调控机理为研究目的,通过六个试验系统研究了影响IgG含量及转运的因素、转运受体基因多态性对IgG含量和转运的影响、免疫刺激后奶牛乳中IgG消长规律及转运变化、免疫刺激后基因表达变化等转运机理。试验一以单因素方差分析、多元相关分析、通径分析和典型相关分析研究了影响乳中IgG浓度及转运总量的影响因素。单因素方差分析和多元相关分析方法表明乳中IgG浓度与奶牛胎次(r = 0.378,P < 0.01)、泌乳天数(r = -0.145,P < 0.05)、乳糖(r = -0.223,P < 0.01)和体细胞分数SCS(r = 0.217,P < 0.01)相关显着;通径分析表明胎次对乳中IgG浓度的通径系数为Py1,x1 =0.31(P < 0.01),为影响乳中IgG浓度的直接因素,而乳糖、产奶阶段和SCS的通径系数分别为Py1,x6 =-0.12、Py1, x2 =-0.11和Py1, x8=0.11,但均不显着(P > 0.05)表明这些因素为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综合作用的结果。典型相关分析结果表明,胎次、产奶阶段、乳成分等8项指标与免疫活性蛋白浓度之间存在4对典型变量,第一对和第二对典型变量分别包含了数据信息的67.3%和24.3%,具有统计意义。通径分析、典型分析可以刻画约IgG变异信息的30%、IgA 10%、IgM 20%、Lf 60%,说明本研究所涉及因素不能充分刻画乳中Ig浓度所有的变异,还有许多未知因素尚未涉及。本研究首次提出Lf指数(Lactoferrin Index)和IgG指数(Immunoglobulin G Index),根据指数大小,可以预测乳中Lf和IgG浓度的高低。通过筛选,乳中Lf和IgG的含量分别提高了40.7%和19.5%,筛选效果显着。试验二进行了奶牛FcRn受体α链FCGRT基因和β链B2M基因SNP多态性与乳中IgG浓度及转运的相关研究,结果表明,FCGRT基因启动区存在4个SNP,分为6个单倍型,共有11种单倍型组合,但单倍型组合对牛奶IgG含量和牛奶IgG转运总量的效应均不显着(P>0.05)。在B2M基因外显子上存在3个SNP位点,分为4个单倍型,共有8种单倍型组合,单倍型组合对牛奶IgG含量和牛奶IgG转运总量的效应显着(P < 0.05),对血清IgG含量和牛奶血液IgG浓度比值没有显着影响。单倍型组合H3H3奶牛个体为双碱基缺失纯合的奶牛个体,其奶牛个体有较低的乳IgG浓度和较高的血清IgG浓度(P < 0.05),表明双碱基缺失纯合个体的乳腺转运IgG效率较低。通径分析表明添加B2M单倍型组合因素后,刻画IgG变异信息提高到40%.试验三以Lipase为抗原模型,成功的制备了免疫刺激复合物(ISCOM)疫苗,ISCOM微粒为典型的笼格状微粒,形态均一,大小平均为27.0nm,为二十面体结构。试验四在ISCOM疫苗制备的基础上,引进奶牛乳腺埋植技术和抗原缓释技术制备抗原缓释剂(ARD),通过对奶牛乳腺埋植3种ARD,分别在埋植后0d、14d和28d刺激奶牛产生特异性抗体进入乳中。研究表明,乳腺埋植ARD对奶牛生产性能和乳成分没有影响,不会引发奶牛乳房炎;埋植后奶牛外周血液白细胞数、淋巴细胞数、中性粒细胞数量增多,试验组T淋巴细胞SI指数在15d时显着增高(P<0.05),表明ARD具有细胞免疫刺激作用,使奶牛的细胞免疫得到一定提高。奶牛血清中特异性抗体滴定效价均明显升高,ELISA滴定效价平均为2×106;埋植后9d便可检测到乳清中特异性抗体,其应答规律与3种ARD的释放一致。通过比较血清和乳清中特异性抗体含量变化,发现在血清效价相同的情况下,奶牛个体对IgG的转运存在差异;ARD埋植免疫后11d和20d抗体转运出现短暂性上升。试验五比较了初乳、常乳和免疫乳中特异性IgG效价,结果表明,ARD免疫后乳中ELISA效价平均为4.1×104,可以达到23d初乳的水平。试验六以泌乳小鼠为模型研究ISCOM免疫刺激后FCGRT和B2M基因mRNA表达情况,结果表明,小鼠乳腺B2M和FCGRT基因随着泌乳天数的上升而下降,B2M基因在0d表达最高,FCGRT基因在1d表达最高,此后维持在一个稳定水平;免疫荧光结果表明,0d的乳腺上皮细胞膜上的FcRn受体表达量要高于其它时间点。ISCOM的免疫刺激后,小鼠乳腺FCGRT和B2M基因mRNA表达上调,免疫后4d的FCGRT和B2M基因表达量要高于免疫后8d的表达量。
胡骏鹏[10](2008)在《日粮能量对朗德鹅和溆浦鹅生长性能及肌肉生成抑制因子(MSTN)基因表达影响的研究》文中指出朗德鹅和溆浦鹅是国内主要的鹅肥肝品种。在肥肝鹅产业化开发过程中,品系培育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大多数研究表明,日粮ME水平对早期鹅增重的影响比蛋白质水平影响大,但少有研究者就能量一个因素对肥肝鹅品系的早期生长发育进行特定研究。本课题通过改变日粮代谢能,结合朗德鹅和溆浦鹅早期生长情况、关键日龄屠体指标、相关血液生化指标和血清激素水平和肌肉生成抑制因子(MSTN)基因表达量等因素,探索朗德鹅和溆浦鹅早期生长发育规律、超饲养前期所需要的适宜ME营养需要和涉及早期生长发育的相关规律。试验结果分别摘要如下:试验1 0~70d阶段能量对朗德鹅公鹅生长发育影响的研究目的:研究不同日粮能量水平对朗德鹅公鹅超饲养前期(0~70d)生长性能指标、屠体性能、体尺指标、血液生化指标、激素水平和肌肉成分的影响研究。方法:本试验用90只0日龄初生重大致相同的朗德鹅公鹅为试验对象,通过添加豆油来设计不高中低三种不同代谢能水平(0~3w:13.38MJ/kg、12.13MJ/kg和10.87MJ/kg;4~10w:13.81MJ/kg、12.55MJ/kg和11.30MJ/kg)的日粮,试验鹅随机分为试验Ⅰ组,试验Ⅱ组,试验Ⅲ组,每组30只,分栏饲养70天。每周进行称重和体尺测定;于21d、70d进行屠宰试验,屠宰前采集血液进行血清参数和血清激素水平检测;屠宰后测定肌肉成分。结果:(1)适宜朗德鹅公鹅能量水平:0~21d为12.13MJ/kg、22~70d为12.55MJ/Kg;(2)日粮能量对于朗德鹅公鹅屠宰率、全净膛率、半净膛率、腿肌率的影响差异均不显着(p>0.05);(3)朗德鹅公鹅肌肉中的蛋白质含量超过21%;胸肌和腿肌总脂含量都是随着日粮能量浓度提高而提高,Ⅰ组胸肌和腿肌总脂含量比Ⅲ组分别高24.22%和34.73%;胸肌中各项化学成分含量高于腿肌;(4)21d时,朗德鹅公鹅血清中TG、LDL、HLDL差异不显着(p>0.05);70d时,朗德鹅公鹅血清中AST、LDL和HLDL的含量差异不显着(p>0.05);(5)21d血清IGF—Ⅰ测定值(♂Ⅲ除外)均高于70d时各组测定值;且ME水平对21d时血清IGF—Ⅰ水平影响差异显着(p<0.05);21d血清GH测定值随日粮能量的升高而升高,70d时,公鹅各组GH差异不显着(p>0.05)。试验2 0~70d阶段能量对朗德鹅母鹅生长发育影响的研究目的:研究不同日粮能量水平对朗德鹅母鹅超饲养前期(0~70d)生长性能指标、屠体性能、体尺指标、血液生化指标、激素水平和肌肉成分的影响研究。方法:同朗德鹅公鹅。结果:(1)适宜朗德鹅母鹅能量水平:0~21d为13.38MJ/kg、22~70d为13.81MJ/Kg;(2)各组母鹅腿肌中干物质含量分别要高于同组的胸肌干物质含量约4.58%、0.21%和10.29%;胸肌中总脂含量分别要高于同组的腿肌总脂含量约1.53%、6.91%和1.88%;(3)21d时,朗德鹅母鹅TG、LDL、HLDL差异不显着(p>0.05);70d时,朗德鹅母鹅血清中AST、LDL、TC、AKP和HLDL的含量差异不显着(p>0.05)。(4)21d血清IGF—Ⅰ测定值均高于70d测定值;21d时,母鹅IGF—Ⅰ各组差异不显着(p>0.05),70d差异显着(p<0.05)。21d时,母鹅GH随日粮能量的提高而提高。试验3 0~70d阶段能量对溆浦鹅生长发育影响的研究目的:研究不同日粮能量水平对溆浦鹅超饲养前期(0~70d)生长性能指标、屠体性能、体尺指标、血液生化指标、激素水平和肌肉成分的影响研究。方法:同朗德鹅公鹅。结果:(1)适宜溆浦鹅能量水平:0~21d能量水平为13.38MJ/kg、22~70d能量水平为13.81MJ/Kg。(2)采食中等能量的溆浦鹅Ⅱ组在屠宰率、全净膛率、半净膛率、腹脂率和胸肌率五个指标上和其余两组差异显着(p<0.05);对于皮下脂肪厚度和肌间脂肪厚度两个指标上溆浦鹅Ⅰ、Ⅱ组和Ⅲ组之间差异显着(p<0.05);Ⅱ组的腹脂重和腹脂率高于其余两组,差异显着(p<0.05)。(3)采食不同能量日粮溆浦鹅胸肌和腿肌蛋白质含量差异不显着(p>0.05);Ⅰ组胸肌中总脂含量分别比Ⅱ、Ⅲ组胸肌总脂含量高4.46%和8.66%;Ⅰ组腿肌中总脂含量分别比Ⅱ、Ⅲ组腿肌总脂含量高4.99%和11.63%。(4)21d和70d时,溆溆浦鹅血清IGF—Ⅰ测定值差异不显着(p>0.05);21d时血清GH测定值低于70d时测定值。试验1—3结论:(1)朗德鹅公鹅、朗德鹅母鹅和溆浦鹅早期适宜ME水平:0~21d分别为12.13MJ/kg、13.38MJ/kg和13.38MJ/kg;22~70d分别为12.55MJ/kg、13.81MJ/kg和13.81MJ/kg;(2)本试验中,日粮能量水平可以影响鹅的体尺发育;(3)ME水平显着影响朗德鹅部分屠宰指标(公鹅屠体重、全净膛重、半净膛重、胸肌重、腿肌重和腹脂重);日粮能量水平对朗德鹅屠宰率、全净膛率、半净膛率、腿肌率的影响差异均不显着;(4)ME水平极显着影响溆浦鹅的屠宰率、全净膛率、半净膛率、腹脂率和胸肌率等五个指标;(5)朗德鹅肌肉粗脂肪含量高于溆浦鹅肌肉粗脂肪含量;同等能量水平下朗德鹅公鹅粗蛋白质、粗脂肪和粗灰分含量高于朗德鹅母鹅;ME水平会影响肌肉化学组成;(6)GH水平随ME提高而提高;血清IGF—Ⅰ水平和日粮能量水平无相关性。试验4朗德鹅、溆浦鹅肌肉生成抑制因子(MSTN)基因的克隆和能量对其表达量影响的研究目的: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克隆朗德鹅、溆浦鹅肌肉生成抑制因子(MSTN)基因,研究MSTN基因表达和日粮能量及其部分血清激素含量的相互关系,了解MSTN的功能,为水禽分子营养和分子育种提供基础资料。方法:从朗德鹅、溆浦鹅的腿肌中抽提总RNA,用两步法RT—PCR扩增出MSTN基因的cDNA编码序列,以pGEM—T Vector为载体,将该片段克隆到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中。通过筛选阳性克隆,双酶切鉴定后测序;以MSTN基因的克隆为基础,以β—actin为内标,构建优化的半定量RT—PCR方法,研究三种不同能量对朗德鹅公鹅、朗德鹅母鹅和溆浦鹅在21d和70d两个时期肌肉组织MSTN基因表达的差异;同时用放免法测定21、70d的血清GH、IGF—Ⅰ浓度。结果:(1)克隆到朗德鹅、溆浦鹅MSTN基因cDNA的部分序列,其片段大小为1128bp,编码375个氨基酸组成的多肽,与已发表的鸡、鸭、鹅的MSTN核苷酸相似性分别为94%、94%、99%;氨基酸的相似性分别为98%、97%、98%;(2)21d时,朗德鹅公鹅、母鹅和溆浦鹅MSTN表达量差异不显着;(3)70d时朗德鹅公鹅MSTN的表达量情况为Ⅰ>Ⅲ>Ⅱ,朗德鹅母鹅MSTN的表达量情况为Ⅲ>Ⅱ>Ⅰ,溆浦鹅MSTN的表达量情况为Ⅲ>Ⅱ>Ⅰ;(4)日粮能量对21d后朗德鹅、溆浦鹅MSTN基因的表达有影响,MSTN基因的表达量和血清IGF—Ⅰ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与血清GH含量无相关性,GH和能量的高低呈正相关。结论:日粮能量对21d后朗德鹅、溆浦鹅MSTN基因的表达有影响,且MSTN基因表达量和血清IGF—Ⅰ具有相关性,和血清GH无相关性。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试验动物与分组设计 |
| 1.2 试验饲粮 |
| 1.3 样品的采集与制备 |
| 1.4 检测指标与方法 |
| 1.4.1 生长性能 |
| 1.4.2 胫骨强度 |
| 1.4.3 血清生化指标 |
| 1.5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
| 2 结果 |
| 2.1 饲粮钙磷比及添加植酸酶对43~63日龄黄羽肉鸡生长性能的影响 (见表2) |
| 2.2 饲粮钙磷比及添加植酸酶对43~63日龄黄羽肉鸡胫骨强度的影响 (见表3) |
| 2.3 饲粮钙磷比及添加植酸酶对43~63日龄黄羽肉鸡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见表4) |
| 3 讨论 |
| 3.1 饲粮钙磷比及添加植酸酶对43~63日龄黄羽肉鸡生长性能的影响 |
| 3.2 饲粮钙磷比及添加植酸酶对43~63日龄黄羽肉鸡胫骨强度的影响 |
| 3.3 饲粮钙磷比及添加植酸酶对43~63日龄黄羽肉鸡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
| 4 结论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试验设计及饲粮组成 |
| 1.2 饲养管理 |
| 1.3 测定指标及方法 |
| 1.4 数据统计分析 |
| 2 结果与分析 |
| 2.1 饲粮赖氨酸水平对1~21日龄狮头鹅总体生长性能的影响 |
| 2.2 饲粮赖氨酸水平对21日龄狮头鹅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
| 2.3 饲粮赖氨酸水平对21日龄狮头鹅血清碱性磷酸酶、血钙及激素的影响 |
| 2.4 饲粮赖氨酸水平对21日龄狮头鹅蛋白沉积率的影响 |
| 3 讨论与结论 |
| 3.1 饲粮赖氨酸水平对1~21日龄狮头鹅生长性能的影响 |
| 3.2 饲粮赖氨酸水平对1~21日龄狮头鹅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
| 3.3 饲粮赖氨酸水平对21日龄狮头鹅血清碱性磷酸酶、血钙及激素的影响 |
| 3.4 饲粮赖氨酸水平对21日龄狮头鹅蛋白沉积率的影响 |
| 摘要 |
| ABSTRACT |
| 引用术语说明 |
| 第一章 综述 |
| 1 我国养鹅业的现况 |
| 2 鹅的经济价值 |
| 3 家禽的钙磷营养 |
| 3.1 钙、磷在动物体内的含量及分布 |
| 3.2 钙磷的生物学功能 |
| 3.3 钙磷的吸收和代谢 |
| 3.4 钙磷的缺乏与过量 |
| 4 肉鹅钙磷研究进展 |
| 5 阳江鹅 |
| 6 阳江鹅钙、非植酸磷研究的必要性 |
| 7 本试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 第二章 试验研究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试验动物、试验地点及时间 |
| 1.2 试验饲粮 |
| 1.3 试验设计及分组 |
| 1.4 饲养管理 |
| 1.5 测定指标 |
| 1.6 数据处理 |
| 2 结果与分析 |
| 2.1 饲粮不同钙磷水平对阳江鹅生产性能的影响 |
| 2.2 饲粮不同钙磷水平对阳江鹅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
| 2.3 饲粮不同钙磷水平对阳江鹅屠宰性能的影响 |
| 2.4 饲粮不同钙磷水平对阳江鹅养分代谢率的影响 |
| 2.5 饲粮不同钙磷水平对阳江鹅胫骨生长的影响 |
| 2.6 饲粮不同钙磷水平对阳江鹅胫骨灰分、钙和磷含量的影响 |
| 3 讨论 |
| 3.1 饲粮不同钙磷水平对阳江鹅生产性能的影响 |
| 3.2 饲粮不同钙磷水平对阳江鹅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
| 3.3 饲粮不同钙磷水平对阳江鹅屠宰性能的影响 |
| 3.4 饲粮不同钙磷水平对阳江鹅养分代谢率的影响 |
| 3.5 饲粮不同钙磷水平对阳江鹅胫骨生长的影响 |
| 3.6 饲粮不同钙磷水平对阳江鹅胫骨灰分、钙和磷含量的影响 |
| 4 小结 |
| 第三章 论文总结 |
| 1 结论 |
| 2 下一步需要研究的问题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前言 |
| 1.1 我国的肉鸡生产现状与特点 |
| 1.2 饲料级矿物磷酸氢钙的生产现状 |
| 1.3 肌醇渣生产饲料级磷酸氢钙的现状 |
| 1.4 磷的营养 |
| 1.5 研究目的和意义 |
| 第二章 植源磷酸氢钙对肉鸡生长性能影响 |
| 2.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 2.2 试验结果与分析 |
| 2.3 讨论 |
| 2.4 小结 |
| 第三章 植源磷酸氢钙对肉鸡血磷、血钙和骨骼钙磷沉积的影响 |
| 3.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 3.2 试验结果与分析 |
| 3.3 讨论 |
| 3.4 小结 |
| 第四章 植源磷酸氢钙对肉鸡肠道组织结构影响 |
| 4.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 4.2 试验结果与分析 |
| 4.3 讨论 |
| 4.4 小结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作者简介 |
| 致谢 |
| 中文摘要 |
| 英文摘要 |
| 1 引言 |
| 1.1 我国养鹅业的现状及鹅的营养价值 |
| 1.1.1 我国养鹅业的现状 |
| 1.1.2 鹅的营养价值 |
| 1.2 家禽的能量营养 |
| 1.2.1 能量代谢原理 |
| 1.2.2 能量水平与家禽健康和生产性能 |
| 1.2.3 家禽的能量评价体系 |
| 1.3 家禽的蛋白质与氨基酸营养 |
| 1.3.1 蛋白质的组成与营养作用 |
| 1.3.2 蛋白质代谢原理 |
| 1.3.3 影响蛋白质需要的因素 |
| 1.3.4 蛋白质水平与家禽健康和生产性能 |
| 1.3.5 蛋白质营养研究历程及方向 |
| 1.4 家禽的钙磷营养 |
| 1.4.1 钙磷的分布与作用 |
| 1.4.2 家禽体内钙磷的吸收和代谢 |
| 1.4.3 钙磷与家禽健康和生长性能 |
| 1.5 肉鹅能量蛋白的研究进展 |
| 1.5.1 补料水平的研究 |
| 1.5.2 全价料水平的研究 |
| 1.6 肉鹅钙磷的研究进展 |
| 1.7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 2 材料与方法 |
| 2.1 试验材料 |
| 2.2 试验方法 |
| 2.2.1 饲养试验 |
| 2.2.2 代谢试验 |
| 2.2.3 屠宰试验 |
| 2.2.4 骨骼性状的测定 |
| 2.2.5 血清生化试验 |
| 2.3 统计分析 |
| 3 结果与分析 |
| 3.1 饲粮ME、CP、Ca和NPP水平对0-4w杂交鹅生长性能的影响 |
| 3.2 饲粮ME、CP、Ca和NPP水平对0-4w杂交鹅养分表观代谢率的影响 |
| 3.3 饲粮ME、CP、Ca和NPP水平对0-4w杂交鹅屠宰性能的影响 |
| 3.4 饲粮ME、CP、Ca和NPP水平对0-4w杂交鹅骨骼性状的影响 |
| 3.5 饲粮ME、CP、Ca和NPP水平对0-4w杂交鹅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
| 3.5.1 血清钙磷代谢指标 |
| 3.5.2 血清能量代谢指标 |
| 3.5.3 血清蛋白代谢指标 |
| 3.5.4 血清相关激素指标 |
| 3.6 相关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
| 4 讨论 |
| 4.1 生长性能 |
| 4.1.1 日采食量 |
| 4.1.2 日增重 |
| 4.1.3 料重比 |
| 4.2 养分表观代谢率 |
| 4.3 屠宰性能 |
| 4.4 骨骼性状 |
| 4.5 血清生化指标 |
| 4.5.1 血清钙磷代谢指标 |
| 4.5.2 血清能量代谢指标 |
| 4.5.3 血清蛋白代谢指标 |
| 4.5.4 血清相关激素指标 |
| 5 结论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附表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综述 |
| 1 我国养鹅业的现状 |
| 2 经济杂交在禽类生产中的应用 |
| 3 禽类肉质特性的研究现状 |
| 4 鹅血清生化指标的研究现状 |
| 5 鹅体尺和屠宰指标的研究现状 |
| 6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 第二章 北方白鹅、莱籽鹅肉用性能和肉质特性的研究 |
| 第一节 北方白鹅肉用性能和肉质特性的测定 |
| 第二节 莱籽鹅肉用性能和肉质特性的测定 |
| 第三节 两种杂交鹅肉用性能和肉质特性的比较研究 |
| 第三章 莱籽鹅、北方白鹅血清生化指标的研究 |
| 1 材料与方法 |
| 2 结果 |
| 3. 讨论 |
| 4. 小结 |
| 第四章 莱籽鹅、北方白鹅体尺、羽绒性状及部分屠宰指标的研究 |
| 第一节 体尺指标的测定 |
| 第二节 屠宰指标的测定 |
| 第三节莱籽鹅、北方白鹅羽绒性状的研究 |
| 第五章 北方 白鹅、莱籽鹅生长性能测定 |
| 1 材料与方法 |
| 2 结果与分析 |
| 3 讨论 |
| 4 经济效益的对比分析 |
| 第六章 结论与创新点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作者简历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绪论 |
| 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 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 2.1 牛奶免疫活性蛋白功能及提高技术研究进展 |
| 2.2 免疫乳生产最新研究进展 |
| 2.3 奶牛乳腺Ig合成与分泌机理 |
| 2.4 免疫球蛋白转运受体研究进展 |
| 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 3.1 研究内容 |
| 3.2 技术路线 |
| 第二章 中国荷斯坦奶牛泌乳期乳中免疫活性蛋白含量影响因素 |
| 1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 1.1 研究内容 |
| 1.2 技术路线 |
| 2 材料与方法 |
| 2.1 试验奶牛的选择及样品的采集 |
| 2.2 乳成分及体细胞数的测定 |
| 2.3 夹心ELISA测定Ig和Lf的含量 |
| 2.4 IgG/Lf高合成能力奶牛筛选软件开发及奶牛筛选试验 |
| 2.5 统计分析 |
| 3 结果与分析 |
| 3.1 单因素方差分析:乳中IgG含量的影响因素 |
| 3.2 多元相关分析及通径分析:影响乳中IgG含量的直接因素和间接因素 |
| 3.3 典型相关分析 |
| 3.4 IgG/Lf高合成能力奶牛筛选试验效果 |
| 4 讨论 |
| 4.1 影响乳中IgG浓度的因素 |
| 4.2 影响乳中Lf浓度的因素 |
| 4.3 乳中Ig和Lf浓度与DHI数据之间的典型相关分析及其应用 |
| 4.4 本研究所涉及的因素未能足够刻画乳中Ig的变异信息 |
| 5 本章结论 |
| 第三章 中国荷斯坦奶牛FcRn受体α链FCGRT基因和β链82M基因SNP多态性与乳中IgG含量及转运的相关性研究 |
| 1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 1.1 研究内容 |
| 1.2 技术路线 |
| 2 材料与方法 |
| 2.1 试验奶牛的选择及样品的采集 |
| 2.2 夹心ELISA测定血液及乳中IgG含量 |
| 2.3 样品DNA的提取 |
| 2.4 PCR扩增、产物测序及SNP位点的确定 |
| 2.5 FCGRT基因利用SNP Stream进行基因分型 |
| 2.6 82M基因利用直接测序法进行基因分型 |
| 2.7 统计分析 |
| 3 结果与分析 |
| 3.1 DNA提取效果及PCR扩增结果 |
| 3.2 PCR产物测序分析发现SNP位点 |
| 3.3 FCGRT基因多态性分析及其与乳中IgG含量及转运的相关 |
| 3.4 B2M基因多态性分析及其与乳中IgG含量及转运的相关 |
| 4 讨论 |
| 5 本章结论 |
| 第四章 免疫刺激复合物(ISCOM)疫苗制作及对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 |
| 1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 1.1 研究内容 |
| 1.2 技术路线 |
| 2 材料与方法 |
| 2.1 抗原模型 |
| 2.2 ISCOM疫苗制作 |
| 2.3 ISCOM疫苗免疫效果 |
| 2.4 数据统计 |
| 3 结果与分析 |
| 3.1 ISCOM疫苗电镜观察结果 |
| 3.2 ISCOM疫苗体内毒性试验及安全剂量 |
| 3.3 ISCOM疫苗对小鼠血清特异性抗体效价的影响 |
| 4 讨论 |
| 4.1 ISCOM微粒的制备 |
| 4.2 Quil A是ISCOM疫苗安全性的限制因素 |
| 4.3 ISCOM对小鼠体液免疫的影响 |
| 5 本章结论 |
| 第五章 奶牛埋植抗原缓释剂(ARD)后乳中IgG含量及转运变化 |
| 1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 1.1 研究内容 |
| 1.2 技术路线 |
| 2 材料与方法 |
| 2.1 第一期试验 |
| 2.2 第二期试验 |
| 2.3 数据统计 |
| 3 结果与分析 |
| 3.1 第一期试验 |
| 3.2 第二期试验 |
| 4 讨论 |
| 4.1 ARD埋植是一种新型的免疫乳生产方法 |
| 4.2 ARD生产免疫乳与其他方法的比较 |
| 4.3 抗体的乳腺转运在奶牛个体间存在较大差异 |
| 4.4 ARD埋植免疫后抗体转运出现短暂性上调 |
| 5 本章结论 |
| 第六章 初乳、常乳和免疫乳中的IgG含量的变化规律及比较 |
| 1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 1.1 研究内容 |
| 1.2 技术路线 |
| 2 材料与方法 |
| 2.1 免疫后乳样品的采集 |
| 2.2 初乳和常乳样品采集 |
| 2.3 乳清和血清特异性抗体滴度的测定 |
| 2.4 乳清和血清中总IgG含量的测定 |
| 2.5 SDS-PAGE电泳及相对定量分析 |
| 2.6 统计分析 |
| 3 结果与分析 |
| 3.1 初乳中特异性IgG的变化规律及与免疫乳的比较 |
| 3.2 初乳、常乳中总Ig含量的变化规律及与免疫乳的比较 |
| 3.3 SDS-PAGE电泳及其相对定量分析 |
| 4 讨论 |
| 4.1 初乳中免疫球蛋白含量的变化规律及其与免疫乳的比较 |
| 4.2 SDS-PAGE电泳及乳清中主要蛋白的相对定量分析 |
| 5 本章结论 |
| 第七章 小鼠ISCOM免疫刺激对乳腺IgG转运及FcRn受体表达的影响 |
| 1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 1.1 研究内容 |
| 1.2 技术路线 |
| 2 材料与方法 |
| 2.1 ISCOM疫苗制作 |
| 2.2 泌乳小鼠的准备、免疫及样品采集 |
| 2.3 小鼠免疫细胞、细胞因子及IgG的测定 |
| 2.4 Real Time-PCR测定小鼠乳腺FcRn基因mRNA表达 |
| 2.5 免疫荧光测定乳腺FcRn在细胞膜的表达 |
| 2.6 数据统计分析 |
| 3 结果与分析 |
| 3.1 ISCOM免疫对小鼠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 |
| 3.2 ISCOM免疫对小鼠体液免疫功能的影响 |
| 3.3 ISCOM免疫对小鼠乳腺FCGRT和82M基因mRNA表达量的影响 |
| 3.4 ISCOM免疫对小鼠乳腺FcRn受体在细胞膜上表达的影响 |
| 4 讨论 |
| 4.1 ISCOM疫苗对小鼠体液及细胞免疫的影响 |
| 4.2 ISCOM疫苗对小鼠IgG转运的影响 |
| 4.3 ISCOM疫苗对受体表达的影响 |
| 5 本章结论 |
| 第八章 总体结论 |
| 1 论文总体结论 |
| 2 本研究创新点 |
| 3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附录一 ELISA测定乳中总Ig含量和特异性抗体效价 |
| 附录二 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IgG/Lf高合成能力奶牛筛选系统V1.0》程序设计和解决方案 |
| 附录三 12 重SNPstream基因分型系统操作方法 |
| 附录四 本研究登录Genebank的SNP序列 |
| 附录五 SDS-PAGE电泳及Quantity One定量分析 |
| 致谢 |
| 个人简历 |
| 摘要 |
| Abstract |
| 英文缩写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 1 引言 |
| 2 鹅的起源及朗德鹅和溆浦鹅简介 |
| 2.1 鹅的起源 |
| 2.2 朗德鹅简介 |
| 2.3 溆浦鹅简介 |
| 3 不同饲料能量营养价值及其在水禽生产中的应用 |
| 3.1 碳水化合物能量营养价值及其实际应用 |
| 3.2 脂肪能量营养价值及其实际应用 |
| 3.3 蛋白质能量营养价值及其实际应用 |
| 4 水禽早期生长营养需要研究进展 |
| 4.1 鹅早期生长能量营养需要研究进展 |
| 4.2 鹅早期生长氨基酸营养需要研究进展 |
| 4.3 鹅早期生长微量元素营养需要研究进展 |
| 4.4 鹅早期生长维生素营养需要研究进展 |
| 5 水禽生长发育阶段相关血液生化指标和激素研究进展 |
| 5.1 水禽生长发育阶段相关血液生化指标的研究进展 |
| 5.2 水禽生长发育阶段相关激素研究进展 |
| 6 畜禽生长发育相关基因的研究进展 |
| 6.1 动物肌肉生长发育调控基因的研究进展 |
| 6.2 动物脂肪生长发育调控基因的研究进展 |
| 6.3 动物肉质调控基因的研究进展 |
| 第二章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意义和技术路线 |
| 1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意义和内容 |
| 1.1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意义 |
| 1.2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 1.3 本研究的主要技术难点 |
| 2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 2.1 研究方法 |
| 2.2 技术路线 |
| 第三章 0~70d阶段能量对朗德公鹅生长发育影响的研究 |
| 1 前言 |
| 2 材料和方法 |
| 2.1 试验材料 |
| 2.2 试验设计和动物饲养试验 |
| 2.3 指标测定 |
| 2.4 数据统计和处理 |
| 3 结果与分析 |
| 3.1 朗德鹅公鹅早期生长阶段增重情况 |
| 3.2 朗德鹅公鹅早期生长发育阶段体尺变化情况 |
| 3.3 朗德鹅公鹅屠体性能分析 |
| 3.4 朗德鹅公鹅鹅肌肉成分分析 |
| 3.5 朗德鹅公鹅血清生化指标分析 |
| 3.6 朗德鹅公鹅血清IGF—Ⅰ和GH分析 |
| 第四章 0~70d阶段能量对朗德母鹅生长发育影响的研究 |
| 1 前言 |
| 2 材料和方法 |
| 2.1 试验材料 |
| 2.2 试验设计和动物饲养试验 |
| 2.3 指标测定 |
| 2.4 数据统计和处理 |
| 3 结果与分析 |
| 3.1 朗德鹅母鹅早期生长发育阶段增重情况 |
| 3.2 朗德鹅母鹅早期生长发育阶段体尺变化情况 |
| 3.3 朗德鹅母鹅屠体性能分析 |
| 3.4 朗德鹅母鹅肌肉成分分析 |
| 3.5 朗德鹅母鹅血清生化指标分析 |
| 3.6 朗德鹅母鹅血清IGF—Ⅰ和GH分析 |
| 第五章 0~70d阶段能量对溆浦鹅生长发育影响的研究 |
| 1 前言 |
| 2 材料和方法 |
| 2.1 试验材料 |
| 2.2 试验设计和动物饲养试验 |
| 2.3 指标测定 |
| 2.4 数据统计和处理 |
| 3 结果与分析 |
| 3.1 溆浦鹅早期生长阶段增重情况 |
| 3.2 溆浦鹅早期生长发育阶段体尺变化情况 |
| 3.3 溆浦鹅屠体性能分析 |
| 3.4 溆浦鹅肌肉成分分析 |
| 3.5 溆浦鹅血液生化指标分析 |
| 3.6 溆浦鹅血清激素IGF—Ⅰ和GH分析 |
| 第六章 0~70d阶段能量对鹅早期生长情况的影响研究 |
| 1 讨论 |
| 1.1 能量对鹅早期生长的营养作用 |
| 1.2 能量对鹅体尺变化的影响 |
| 1.3 能量对鹅屠体性能的影响 |
| 1.4 能量对鹅肌肉成分的影响 |
| 1.5 能量对鹅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
| 1.6 能量对鹅血清IGF—Ⅰ和GH的影响 |
| 2 小结 |
| 第七章 朗德鹅、溆浦鹅肌肉生成抑制因子(MSTN)基因的克隆和能量对其表达量影响的研究 |
| 1 前言 |
| 2 材料和方法 |
| 2.1 试验材料 |
| 2.2 试验方法 |
| 2.3 数据统计和处理 |
| 3 结果与分析 |
| 3.1 鹅MSTN-cDNA的扩增和重组质粒pGEM-T-MSTN的构建 |
| 3.2 朗德鹅、溆浦鹅内标β—actin基因浓度的调整 |
| 3.3 不同能量状况下21和70d不同性别朗德鹅MSTN基因的表达量 |
| 3.4 不同能量状况下21和70d不同性别溆浦鹅MSTN基因的表达量 |
| 4 讨论 |
| 4.1 朗德鹅和溆浦鹅MSTN基因的克隆及预试验 |
| 4.2 朗德鹅早期生长阶段MSTN基因表达量和能量的关系 |
| 4.3 朗德鹅早期生长阶段MSTN基因表达量和激素的关系 |
| 4.4 溆浦鹅早期生长阶段MSTN基因表达量和能量的关系 |
| 4.5 溆浦鹅早期生长阶段MSTN基因表达量和激素的关系 |
| 本研究的小结、创新点和尚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致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