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打蜡对柑橘青霉的影响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涂蜡对柑橘青绿霉菌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刘娇娇,司雅静,王爱德,袁晖[1](2021)在《打蜡处理对果实品质的影响研究概述》文中认为文中综述了打蜡处理在改善果实外观、内质及保鲜作用中的研究概况,明确了打蜡处理能够增强果品表面的光泽度,改善外观,还可以堵塞果品表面的气孔,减少果品水分流失,有利于保持果品新鲜度,更能有效控制果品病害的发生,进而延长果品贮藏期和货架期。以期为果品打蜡的相关研究提供有益参考。

贺翔[2](2021)在《硫酸铜抑制柑橘指状青霉的作用及其防控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基于铜离子的广谱抗菌特性,铜制剂农药已作为柑橘产区重要的采前抗菌药剂广泛使用,效果良好。本研究通过使用不同浓度硫酸铜溶液处理柑橘指状青霉,进行离体、活体和产区贮藏实验,探索硫酸铜对指状青霉的作用机制,验证铜制剂作为柑橘采后贮藏保鲜抗菌制剂的可行性。主要结果如下:1、离体条件下硫酸铜溶液抑制指状青霉的作用机制初探。硫酸铜处理可以明显抑制指状青霉的生理生长,最小抑菌浓度为0.55 g/L。当硫酸铜溶液浓度为0.4 g/L时,菌落生长抑制率大于61.0%,孢子萌发率降低至5%。使用0.25 g/L的硫酸铜溶液处理后,明显降低了菌液p H值,H2O介质的p H从6.15降到4.79。电镜观察到硫酸铜处理后菌丝扭曲皱缩,孢子扭曲畸形,细胞结构消失,细胞核及内质网、线粒体等细胞器不可分辨。使用浓度为0.08 g/L和0.5 g/L的硫酸铜筛选培养基对308株指状青霉突变体菌株进行敏感和抗性筛选,发现3株对铜敏感的转化子。2、硫酸铜混接处理在柑橘果实上的抑菌效果。当硫酸铜溶液浓度为5.0 g/L时,混接法接种可显着抑制果实发病,发病率降低20%以上,病斑直径抑制率大于36.7%;第5 d时p H为4.07(水处理为3.08),可明显延缓酸化。混接时先接种后加铜、浓度为0.5 g/L时,可以增强指状青霉的致病力,比水处理发病早1 d,病斑直径更大,酸化更快,在第3 d时p H降到3.88,显着低于其他处理(p H:5.01-5.20)。3、硫酸铜处理在赣州柑橘产区的中试试验效果。本次产区贮藏保鲜实验中使用的硫酸铜溶液浓度为1.0 g/L。贮藏90 d,柑橘果实的果蒂未脱落,果实颜色均匀,硫酸铜溶液浸泡处理后柑橘果实的失重率(3.27%)高于水处理(2.71%),但是低于阳性对照的药品处理(3.54%)。第120 d时,相比于水处理总腐烂率的8.35%,硫酸铜处理的腐烂率降低为5.51%,但高于阳性对照的1.58%。在贮藏品质方面,第30d时,硫酸铜处理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最高,为10.90%;可滴定酸含量略高于水处理,明显高于阳性对照。第90 d时,相比其他两组处理,两种物质的含量最低。综上所述,硫酸铜抑制柑橘指状青霉的作用为柑橘采后绿霉病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铜制剂的研发为柑橘绿霉病的防治提供了一种新的釆后防控技术。

陈超[3](2020)在《壳聚糖、植酸复合涂膜对柑橘贮藏效果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柑橘(Citrus sinensis L.Osbeck)在植物分类学上属于芸香科柑橘(香橙)亚科,有33个属200多个品种,营养非常丰富。然而柑橘在采后贮运和生产各个过程中受外界环境因素和内在因子的影响极易发生腐烂从而失去其商品性。本研究拟从天然的涂膜保鲜材料壳聚糖出发,探索优质的涂膜保鲜剂配方方案,深入研究新配制涂膜保鲜剂的保鲜效果。结果如下:(1)天然壳聚糖不溶于水,溶于酸和酸性溶液中,本试验筛选不同种类的酸作为助剂,确定涂膜保鲜剂组成配方,同时对黄岩蜜桔的致腐菌进行分离、鉴定、纯化培养,确定黄岩蜜桔中优势致腐微生物为青霉和链格孢霉。通过比较两种可行的酸助剂植酸和柠檬酸的抑菌试验,确定植酸对青霉、链格孢霉和其混合菌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柠檬酸没有表现出明显的抑制作用。壳聚糖对青霉、链格孢霉和混合菌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并且随着壳聚糖浓度的增加抑制作用有所加强。植酸作为酸性助剂的抑菌效果明显好于柠檬酸,考虑到经济成本和抑菌能力,选择最佳的壳聚糖-植酸浓度配比为1%~1%。(2)以黄岩蜜桔为试验材料,探究壳聚糖涂膜、植酸涂膜和壳聚糖植酸复合涂膜对黄岩蜜桔贮藏期营养成分、感官品质、生理活性、抗氧化活性和微生物侵染状况的影响。结果表明,30天的贮藏期间,壳聚糖植酸复合涂膜表现出较好的保鲜效果,30天时复合涂膜腐烂率为5.65%,仅是对照的30.01%,失重率为3.28%,是对照组的37.97%,Vc含量为70.55 mg/100g,相比于贮藏前下降了19.19%。复合涂膜抑制了贮藏期黄岩蜜桔的呼吸强度,维持了POD、PPO、SOD和PAL等酶的活性,还能减少果实中MDA的积累;同时保持了较高的抗氧化活性,贮藏30天时还原力比对照组高71.29%,DPPH·自由基清除率比对照组高69.79%;还延缓了霉菌、酵母等微生物的侵染进程。

张玉超[4](2020)在《咪鲜胺和嘧霉胺对指状青霉菌的抑制作用及抗性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指状青霉菌(Penicillium digitatum)引起的柑橘绿霉病是最重要的柑橘采后病害之一,目前对指状青霉菌的防治仍然以杀菌剂为主。本文研究了脱甲基抑制剂咪鲜胺和苯胺基嘧啶类杀菌剂嘧霉胺对指状青霉菌的抑制作用以及指状青霉菌对这两种杀菌剂的抗药性机理,这些研究对科学利用咪鲜胺和嘧霉胺防治指状青霉菌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指导作用。通过测定咪鲜胺对2017年采集的129株指状青霉菌的抑制中浓度(EC50),建立了指状青霉菌对咪鲜胺的相对敏感性基线。根据EC50值的分布,把EC50<0.050μg/m L的112株指状青霉菌作为相对敏感菌株,其平均EC50值为0.0090±0.0054μg/m L(SD),将EC50>0.050μg/m L的17株指状青霉菌认定为敏感性下降的菌株,其平均EC50值为0.108±0.095μg/m L(SD)。0.005和0.01μg/m L的咪鲜胺均可降低菌丝细胞膜通透性,破坏孢子细胞膜的完整性,降低菌丝体内麦角甾醇的含量,但对菌丝细胞壁中甘露聚糖含量没有显着影响。与敏感菌株相比,咪鲜胺抗性菌株HBYC-A29R(EC50=5.68μg/m L)的CYP51B基因有G405S(GGT405AGT)突变;另一个抗性菌株SCMS-39R(EC50=3.97μg/m L)的CYP51B基因有G389C(GGT389TGT)和Y390S(TAT390TCT)突变。抗性菌株CYP51B基因上游启动子区域有199 bp的插入序列,可能是导致抗性菌株CYP51B基因相对表达量比敏感菌株显着升高的主要原因。建立了嘧霉胺对指状青霉菌的敏感性基线。根据135株EC50值的分布,把EC50<0.30μg/m L的132株指状青霉菌作为敏感菌株,其平均EC50值为0.1343±0.0342μg/m L(SD),EC50>0.30μg/m L的3株指状青霉菌认定为敏感性下降的菌株,EC50值分别为0.318、0.363和0.436μg/m L。0.1和0.2μg/m L的嘧霉胺可以显着降低菌丝中纤维素酶和果胶酶活性,降低菌丝中甲硫氨酸的含量。PDA中添加甲硫氨酸可以降低0.1和0.2μg/m L的嘧霉胺对敏感菌株的毒力。室内药剂诱导敏感菌株第4代就出现了高抗菌株(RF>1000)。适合度研究表明与敏感菌株相比,嘧霉胺抗性菌株致病力减弱,耐过氧化氢能力增强。嘧霉胺和咪鲜胺没有交互抗性(r=0.377,P=0.123)。抗性机制研究表明嘧霉胺敏感和其抗性突变体的胱硫醚γ合成酶基因(CGS1和CGS2)的编码区序列没有差异。与敏感菌株相比,抗性突变体CGS1基因表达量下降了51.34%(P=0.235),CGS2基因表达量下降了62.76%(P=0.042),这表明指状青霉菌对嘧霉胺产生抗性可能与胱硫醚γ合成酶(CGS)基因的表达下调有关。

江靖[5](2020)在《热激、臭氧与绿霉菌侵染对温州蜜橘角质层微观结构及组分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本研究以温州蜜橘为试验材料,研究热激、臭氧处理和绿霉菌侵染三种手段对果实品质与表面角质层的影响。在常温(25℃)贮藏过程中,首先研究了热激、臭氧处理对温州蜜橘果实主要生理指标的影响,明确了热激和臭氧处理对表皮角质层化学成分的变化规律,同时通过扫描电镜观察了这两种处理对果实表皮蜡质晶体的形态变化。最后探讨了绿霉菌(Penicillium digitatum)对温州蜜橘角质层化学成分及含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在常温贮藏过程中,通过正交试验设计,以果实好果率和失重率为指标,得到热激处理的优化条件。结果表明:温州蜜橘最佳的热激条件为52℃,处理时间为3 min。适宜的热激处理能够抑制温州蜜橘果实的腐烂和失重,减缓硬度、可溶性固形物(Soluble Solids Content,SSC)、可滴定酸(Titratable acid,TA)、维生素C含量的下降;与对照组相比,处理组果实蜡质和角质基质的主要化学成分组成基本相同,但贮藏各个时期的蜡质和角质基质含量均高于对照组,且不同组分角质层物质含量差异显着。萜类物质在处理组贮藏28 d时未检出。扫描电镜观察结果表明,对照组果实蜡质晶体呈细小、不规则的血小板状,且在贮藏过程中有先增多后减少的趋势,而热激处理后果实蜡质晶体在热作用下融化并重新分布,填补蜡质缝隙并覆盖气孔。这表明热激处理会影响果实表皮蜡质的变化,从而影响采后贮藏失水率。2、臭氧处理温州蜜橘室温下贮藏28d后,处理组果实的失重率控制住10%以下,较好地保持了果实的硬度、SSC、TA、和维生素C含量,维持了果实的新鲜度和食用品质。处理组温州蜜橘果实蜡质和角质基质含量变化趋势与对照组一样,都先升高后下降;处理组与对照组的蜡质和角质基质主要成分相同,但两组中相同成分含量差异明显,如β–生育酚仅在对照组检测出。在贮藏过程中,臭氧处理的温州蜜橘蜡质晶体形态变化与对照组存在显着差异,主要是由于温州蜜橘贮前受到臭氧的刺激,导致气孔关闭,蜡质晶体形态结构变化缓慢,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其蜡质层表面变得较为平整,形成较厚的蜡质膜,少量蜡质晶体堆积成片状,再缓慢脱落,保留光滑蜡膜,有利于果实的贮藏。3、本文还研究了绿霉菌侵染对不同采后处理的柑橘表皮角质层组分及微观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绿霉分别侵染经过热激处理、臭氧处理、清水处理后温州蜜橘表皮角质层的变化,各组果实表皮蜡质和角质基质含量差异显着,但各组蜡质和角质基质的主要成分相同。扫描电镜结果显示各组蜡质晶体形态含量都有明显差异,热激处理组果实表皮蜡膜有皱缩且伴有少量细小、不规则血小板状的蜡质晶体;臭氧处理组果实表皮蜡膜光滑,未见细小、不规则的蜡质晶体;清水处理组果实表皮蜡膜较为光滑,有少量皱缩,蜡膜上有少量细小、不规则血小板状蜡质和块状蜡质晶体;对照组果实蜡质晶体多为不规则、扁平的血小板状且分布较为分散。

李国旗[6](2020)在《柑橘青绿霉菌CaMK1基因克隆与功能分析》文中研究表明柑橘霉菌意大利青霉(Penicillium italicum)和指状青霉(P.digitatum)引起的青、绿霉病,是柑橘采后储运阶段最为严重的真菌病害。DMIs类杀菌剂能够防控此类真菌病害,但由此产生的耐药性问题日益突出。柑橘霉菌DMIs抗药分子机制研究备受关注。钙离子作为细胞第二信使与钙调素结合激活钙信号通路,参与调控真菌生长发育、形态建成、环境适应以及药物抗性。钙/钙调素依赖性蛋白激酶CaMK是钙信号转导中的蛋白质枢纽元件。该蛋白激酶在柑橘霉菌中的结构与功能尚未报道。比较研究意大利青霉和指状青霉CaMK,阐明其功能,有助于深入认识钙信号通路调控柑橘病原真菌生长发育、环境适应以及药物抗性的分子机制。本研究克隆了意大利青霉(青霉)和指状青霉(绿霉)钙/钙调素依赖性蛋白激酶基因CaMK1,通过构建CaMK1缺失突变株、回补株及其表型分析,阐明该基因对柑橘霉菌营养生长、毒力、环境刺激响应和DMIs唑类药物抗性的调控作用。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根据意大利青霉转录组解析的钙/钙调素依赖性蛋白激酶基因序列克隆了PiCaMK1。PiCaMK1的基因组 DNA(gDNA)和 cDNA 分别为 1379 bp 和 1209 bp,包含3个内含子,编码402个氨基酸。根据PiCaMK1基因比对获得指状青霉同源基因信息,克隆了 PdCaMK1基因。PdCaMK1的gDNA和cDNA分别为1373 bp和1221 bp,包含3个内含子,编码406个氨基酸。两类柑橘采后病原菌CaMK1序列相似性大于85%,都具有保守的丝氨酸或苏氨酸蛋白激酶催化结构域。运用同源重组基因敲除策略构建了意大利青霉和指状青霉的CaMK1缺失突变株,农杆菌介导青霉遗传转化构建了意大利青霉PiCaMK1回补菌株。2.比较分析了 CaMK1基因敲除对柑橘霉菌营养生长的影响。意大利青霉和指状青霉CaMK1缺失突变株生长缓慢。意大利青霉PiCaMK1敲除株接种后7 d的菌落直径(25.5 mm)比野生型菌落(53.5 mm)降低52.3%,菌落形态也有变化。PiCaMK1基因回补株生长速率恢复到野生型水平。指状青霉PdCaMK1敲除株接种后7 d的菌落直径(25.7 mm)比野生型(44.7 mm)降低42.5%。说明CaMK1参与调控两类柑橘霉菌的营养生长且作用趋势一致。3.比较分析了CaMK1基因敲除对柑橘霉菌产孢和毒力的影响。意大利青霉和指状青霉CaMK1缺失突变株产孢量下降到野生型的65.9%和64.2%。意大利青霉和指状青霉CaMK1缺失突变株在柑橘表面病斑扩散速度比野生型明显减弱,毒力分别下降到野生型的66.8%和67.5%。说明CaMK1参与调控两类柑橘霉菌产孢量和毒力且作用趋势一致。4.比较分析了 CaMK1基因敲除对柑橘霉菌DMIs抗性的影响。PiCaMK1基因缺失对于意大利青霉DMIs抗性的影响不显着。相比之下,PdCaMK1基因敲除显着降低了指状青霉对唑类DMIs的抗性,基因敲除菌株的咪鲜胺和抑霉唑EC50值分别降低到野生型的55.3%和61.9%。说明CaMK1对两类柑橘霉菌DMIs抗性有不同的调控功能。5.比较分析了 CaMK1基因敲除柑橘霉菌对环境刺激包括胁迫条件的响应。盐胁迫(如1.2 mol·L-1 NaCl或KCl处理)抑制意大利青霉野生型菌株生长(抑制率分别为15.2%、20.8%),PiCaMK1突变体的盐胁迫抑制率下降(分别为4.3%、7.4%),即PiCaMK1基因敲除提高了意大利青霉对盐胁迫的抗性;相同盐胁迫条件抑制指状青霉野生型菌株生长,但是PdCaMK1突变体的盐胁迫抑制率上升,即PdCaMK1敲除进一步降低了指状青霉的抗盐能力。渗透调节剂甘露醇(浓度0.6或0.9 mol·L-1)促进意大利青霉野生型和PiCaMK1突变体生长,野生型促进率高于突变体,但是对指状青霉野生型和PdCaMK1突变体生长的影响不显着。氧化胁迫因子H2O2(浓度6.0或8.0 mmol·L-1)促进指状青霉野生型和PdCaMK1突变体生长,野生型促进率低于突变体,但是对意大利青霉野生型和PiCaMK1突变体生长的影响不显着。以上结果说明CaMK1参与两类柑橘霉菌环境应激调控但有不同的响应机制。

吴天福,霍光华,韩启灿,吴胜,邹长江[7](2020)在《改良TLC-生物自显影引导裸脚菇中抗青、绿霉物质的分离》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分离和追踪野生裸脚菇属(0612-9)中抗青、绿霉活性物质。方法:采用正相硅胶柱色谱、ODS柱色谱、半制备HPLC等分离活性成分,用改良薄层色谱-生物自显影(即浇注法)追踪活性成分,牛津杯法、薄层色谱-紫外荧光法、10%浓硫酸乙醇显色等方法作为验证方法。结果:共制备5种化合物,分别为Ⅰ1.1、Ⅰ1.2、Ⅰ2、Ⅰ3和Ⅱ,改良TLC-生物自显影追踪到4种抗菌活性物质,即Ⅰ1.1、Ⅰ2、Ⅰ3和Ⅱ,样品检测量低至18.6μg/mL。结论:本方法具有清晰、准确的优点,适于引导中度极性活性物质,如该裸脚菇抗菌活性物质等的分离。

吴天福,何甜,龙昊知,陈明辉,刘景利,胡殿明,霍光华[8](2018)在《裸脚菇属菌0612-9拮抗柑橘青霉及绿霉活性物质稳定性分析》文中认为青霉及绿霉病害会导致柑橘采后腐烂并引起巨大经济损失,裸脚菇属菌0612-9可抑制青、绿霉菌的生长。为探究该菌拮抗病原菌的物质基础及其稳定性,采用大孔树脂柱层析、硅胶柱色谱、薄层色谱法等分离,采用牛津杯法和分析型高效液相色谱检测其在不同温度、pH、紫外线照射(UV)、光照和氧化等不同条件下的稳定性。结果表明,裸脚菇属菌0612-9抑制青、绿霉菌生长的活性物质有2种,即I和II,物质I、II对意大利青霉和指状绿霉的EC50分别为95.72、137.36μg/mL和213.61、319.28μg/mL。物质I在高温(121℃)、UV、氧化和较广泛pH(pH2~10)条件下都稳定,光照7 d后抑菌效果有所减弱;物质Ⅱ在100℃及以下和酸性(pH2~7)条件下都较稳定,在光照、氧化下分别处理4、9 d后和UV处理4 h后抑菌效果才开始减弱。说明物质I、II在化学结构上可能存在较大差别,两者均有潜在柑橘采后防腐的生防价值。

林玲娜[9](2018)在《橙类文献计量研究 ——基于CNKI和SCI数据库》文中指出[目的]基于CNKI和SCI数据库,采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对1987~2017年国内外刊物上发表的橙类研究领域文献进行统计与分析,旨在探求橙类研究发展现状、趋势及热点问题,以期为橙类相关领域的的研究者和决策者提供参考,为今后的橙类研究工作提供一些思路和依据。[方法]本研究以橙类文献为研究对象。国内选择1987~2017年《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数据库收录的橙类文献,国际选择1987~2017年SCI数据库收录的橙类文献,并获取目录题录的文献。CNKI数据库以主题“橙”、发表时间“1987~2017年”为检索式,检索到中文文献4 030篇;SCI数据库以主题“Orange”、data“1987~2017年”为检索式,检索到外文文献1 864篇文献,将收集到的数据利用Citespace及Excel软件进行统计和分析。以布拉德福定律、洛特卡定律、普赖斯定律等三大文献计量学定律为基础,中文文献选择年文献量、核心期刊、基金资助项目、机构分布、高产作者和核心作者、撰文合作度、文献被引用情况、地域分布、主题研究、高频关键词等指标,国际文献选择年文献量、核心期刊分布、高产作者和核心作者、撰文合作度、文献语种和类型、学科分布、国家/地区分布、基金资助项目、撰文合作度、文献被引用情况、主题研究、高频关键词等指标,对该领域国内外论文的总体情况进行定量比较分析,并对国内橙类文献各分类主题的研究结果进行综述。[结果](1)国内文献分析结果从1987~2017年CNKI数据库收录的国内橙类文献累积量与年份回归图的结果表明,国内橙类文献呈逐年稳定增长趋势。1987~2017年CNKI数据库收录的国内橙类研究领域文献共4 030篇,研究内容涉及了橙类研究的栽培技术、遗传育种、生理生化及生物学特征、病虫害防治、贮藏保鲜与加工利用等方面。国内参与橙类研究的机构共有2 489家,中国农业科学院柑橘研究所的发文量为366篇,名列国内各研究机构第1位;华中农业大学发文301篇,居第2位。根据洛特卡定律确定了国内橙类研究的高产作者人数38人;核心作者人数72人,占作者总数3.09%。广西桂林市资源县农业局的钱开胜在橙类研究领域的发文量最多,共发文51篇,广西柑桔研究所的石健泉和长江大学园林园艺学院的王贵元也位居前列,分别发文49篇和38篇。在筛选后的3 951篇署名橙类文献中,合着率为66.77%。由此表明,橙类领域的文献是综合性、交叉性学科分支的研究。国内橙类研究文献的作者大部分集中来自于南方等省(市),如四川、江西、广西、湖北、福建、湖南、浙江、广东、贵州等,其中以四川省最多,发文量953篇,占比23.65%。国内发表橙类文献的期刊共有567种,根据布拉德福分布规律及埃格布拉德福核心区计算方法最终确定的核心期刊有13种,分别是《中国南方果树》(原名《中国柑桔》)、《现代园艺(原名《江西园艺)、《浙江柑橘》、《南方园艺》,《南方农业》(原名《西南园艺》《四川果树》《四川果树科技》)、《东南园艺》(原名《福建果树》)、《果农之友》、《果树学报》、《园艺学报》、《四川农业科技》、《湖南农业科学》、《食品科学》、《现代农业科技》。其中,《中国南方果树》关于橙类研究的载文量最多,31年间共刊登486篇相关论文。1987~2017年国内橙类文献基金论文总数为550篇,占比为13.65%。其中,有205篇是属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占比为9.93%;有157篇是属于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资助,占比3.90%;有21篇是属于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项目资助,占比0.52%。在CNKI收录的橙类文献中被引用有2 055篇,总被引频次为14 322次,篇均被引频次为3.55次。华中农业大学的洪柳在2005年的《中国农业科学》期刊上发表的“应用MSAP技术对脐橙品种进行DNA甲基化分析”文章被引频次最高,被引频次达146次。国内橙类文献主要集中在栽培管理技术和遗传育种领域,但生物技术研究领域文献较少,建议加强橙类生物技术的研究。在国内橙类研究动向分析中,经过对文献关键词的去重、合并,得到7 808个关键词及词频,其中脐橙、锦橙、秋梢、夏梢、夏橙、甜橙、纽荷尔脐橙、赣南脐橙、栽培技术是国内橙类研究热点。国内科研人员发表有关橙类论文占国内外橙类总文献的比重为73.16%,其中各分类主题文献占相应分类主题总文献量比例均超过50%,表明我国橙类研究在国际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国内橙类文献有关栽培管理技术、生理生化及生物学特征、贮藏保鲜及加工利用等分类主题年文献量呈稳定增长态势,表明这几个分类主题的研究成果不断增加。最后对国内有关栽培管理技术、遗传育种、生理生化及生物学特征、生物技术、贮藏保鲜及加工利用等分类主题的研究热点和研究进展分别进行综述。(2)国际文献分析结果通过对1987~2017年SCI收录橙类文献发文量积量与年份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SCI数据库收录的国际橙类文献呈逐年稳定增长趋势。1987~2017年30年间国际橙类研究领域文献共1 864篇,研究内容涉及了橙类研究的栽培技术、遗传育种、生理生化及生物学特征、病虫害防治、贮藏保鲜与加工利用等方面。国际参与橙类研究的机构共1 073个,佛罗里达大学发文量为236篇,位居国际各研究机构的第1位。参与橙类研究的国家/地区共有55个,主要研究国家为美国、中国、巴西、意大利、西班牙、日本和印度等国家/地区,文献量最多的国家/地区是美国,占25.91%);其次是中国,占15.13%;巴西第3,占12.02%。国际有关橙类文献的发文语种共有9种,其中英语发文量为1 726篇,占92.60%,所占比例最多,其次是葡萄牙语,西班牙语占第3位。国际发表橙类文献的期刊共有447种,根据布拉德福分布规律及埃格布拉德福核心区计算方法最终确定的核心期刊有10种,分别为《Hortscience》、《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Scientia Horticulturae》、《Pesquisa Agropecuaria Brasileira》、《Revista Brasileira de Fruticultura》、《Journal of Food Science》、《Plant Cell Tissue and Organ Culture》、《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Horticultural Science》、《Abstracts of Papers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Food Chemistry》。美国出版的期刊《Hortscience》关于橙类研究的载文量最多,31年间共刊登81篇相关论文。SCI收录橙类文献在1987~2017年高产作者有36人,核心作者有64人,占作者总数比例的4.94%,与普赖斯推导出的应达50%的比例相比有很大差距。长江大学园艺园林学院的Wu Q S在橙类研究领域的发文量最多,达20篇;其次为美国水资源保护实验室的IDso S B和佛罗里达大学的Vu Jcv也位居前列,分别发文15篇和10篇。国际橙类文献受基金资助项目的共有704篇,在发文量最多的前10个基金资助项目中,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的论文量最多,中央高校基本科研基金项目排名第2,巴西国家科学和技术发展项目资助的论文量也较高。在1 864篇署名国际橙类文献中,合着率为93.51%。SCI收录有关橙类的论文共有1 864篇,被引用有1418篇,占总论文数的76.07%;总被引频次为24 922次,每篇平均被引用次为13.37次,h-index为63。日本果树试验场安艺津分场的Sakai A于1990年发表在《Plant Cell Reports》的“Cryopreservation of Nucellar Cells of Navel Orange(Citrus-sinensis Osb Var Brasiliensis Tanaka)by Vitrification”的被引频次最高,达571次。国际橙类文献主要集中在贮藏保鲜及加工和生物技术领域,但遗传育种领域文献较少。在SCI橙类研究动向分析中,经过对文献关键词的去重、合并,得到6 082个关键词及词频,其中Citrus、Citrus Sinensis、Fruit、Growth、Plants、Storage、Quality、Orange Juice、Identification是国际橙类研究的热点。[结论]研究得到1987~2017年橙类研究领域的文献量呈明显波动上升趋势,全球橙类研究的科学活动中心在美国,全球橙类科研分布不平衡性突出较为明显。而我国橙类研究分布主要为四川、江西、广西、湖北、福建、湖南、浙江、广东、贵州等省(市),且未形成合作化的趋势,分散研究较多,未形成规模效益;中国橙类研究在国际上居有重要的地位,研究机构和研究人员相对较多,但高产作者较少,未形成核心作者群,高产机构较少,撰文合作度、论文引用均低于国外同期水平;不同研究方向成果数量极不均衡,特别是生物技术及贮藏保鲜与加工利用等方面研究较少。

黄小兰[10](2017)在《柑橘胶孢炭疽菌毒素的粗提取及致病性研究》文中提出炭疽病是严重影响柑橘采后贮藏的重要病害,半知菌亚门炭疽菌属的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为柑橘炭疽病的主要致病菌,有较强的致病能力,能引起贮藏期间的柑橘产生病斑甚至腐烂,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目前国内对柑橘炭疽病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病原菌的生长特性及其拮抗菌筛选等方面,对于胶孢炭疽菌毒素致病性的报道较少。国外有关胶孢炭疽菌毒力大小的研究指出环境p H、病原菌的分泌蛋白和编码与致病力有关的基因是病原菌的毒力因子,改变p H等条件会影响病原菌的致病力。然而,这些报道主要集中在毒素的产生条件、结构分析和是否具有寄主专化性等。本试验研究了胶孢炭疽菌的最佳产毒培养基以探究最适产毒因子;毒素的粗提取以及粗毒素对柑橘显微结构以及生理代谢的影响以探究毒素的致病性;对羟基苯甲酸对采后柑橘的抗性诱导以探究柑橘贮藏的新方式等。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体外培养胶孢炭疽菌,通过改变培养基的类型和成分来研究最佳产毒培养基。研究表明:不同类型的培养基中察氏培养基产生的毒素能在柑橘上形成较大病斑;改变察氏培养基中碳源、氮源和无机盐的种类可以影响毒素的生成,最佳的碳源为果糖,氮源为硝酸钠,无机盐为磷酸氢二钾;通过四因素四水平正交实验研究产毒的最适培养条件,分别为温度30℃,时间19天,转速100 r/min,p H为8。在此条件下产生的病斑直径为5.39±0.22 mm。2、在最适产毒培养基的基础上,通过比较硫酸铵分级沉淀法和不同极性有机溶剂浸提法来研究胶孢炭疽菌毒素的粗提取,得出甲醇浸提后得到的上清液能产生最大的病斑。经基本化学本质分析得出粗毒素含有的主要成分为酮糖、蛋白或氨基酸等极性物质。高温和改变p H值均会影响粗毒素的活性。3、将得到的粗毒素配制成不同的浓度以研究粗毒素对柑橘果皮显微结构的影响,得出随着粗毒素浓度的增加以及培养时间的延长,粗毒素对柑橘果实细胞造成的伤害也越大,果皮细胞呈现出皱缩和破裂的形态。其原因可能是粗毒素中含有能够水解细胞壁的相关酶类以及某些致病成分。4、研究粗毒素对柑橘生理代谢的影响可知:胶孢炭疽菌粗毒素能使柑橘果实产生典型的病斑症状,且使丙二醛含量显着增高,细胞壁成分含量降低。当毒素浓度较低时,果实病斑直径与多酚氧化酶活性、过氧化物酶活性、类黄酮以及木质素含量呈正相关;与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果胶含量呈负相关。毒素浓度增高时,果实机体及防御酶系统遭到破坏,酶活急剧下降。胶孢炭疽菌粗毒素能影响柑橘果实生理代谢,引起果实发病,最终导致病斑的形成。由此证明毒素在胶孢炭疽菌对柑橘的致病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5、对羟基苯甲酸能够诱导采后柑橘果实的抗性,延长柑橘保质期。试验中可知对羟基苯甲酸对采后柑橘炭疽病病原菌有较强的抑菌活性,浓度越高,对病原菌的抑制作用越强。经对羟基苯甲酸处理的柑橘果实中,抗性相关酶活性升高,丙二醛含量下降。并且对羟基苯甲酸诱导的抗性相关酶在整个试验过程中维持较高的活性。对羟基苯甲酸处理对采后柑橘炭疽病病原菌有较强的抗菌作用,能提高柑橘果实相关抗性酶活性以及抑制膜脂过氧化反应,诱导其果实抗性。对柑橘采后贮藏保鲜具有重要意义。

二、涂蜡对柑橘青绿霉菌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涂蜡对柑橘青绿霉菌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打蜡处理对果实品质的影响研究概述(论文提纲范文)

1 打蜡处理对果实外观的影响
2 打蜡处理对果实内质的影响
3 打蜡对果实风味品质的影响
4 打蜡对果实的的防腐作用
5 打蜡对果实抗性的影响
6 小结

(2)硫酸铜抑制柑橘指状青霉的作用及其防控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进展
        1.2.1 柑橘主要釆后病害
        1.2.2 柑橘釆后病害的防治方法
        1.2.3 铜与真菌互作机制
        1.2.4 铜制剂在产区的应用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2.1.1 实验材料
        2.1.2 实验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孢子悬浮液的配制
        2.2.2 菌种培养及盐溶液处理
        2.2.3 硫酸铜对指状青霉抑菌直径测定
        2.2.4 指状青霉孢子萌发率的测定
        2.2.5 指状青霉p H值的测定
        2.2.6 扫描及透射电镜观察
        2.2.7 指状青霉的酶活测定
        2.2.8 铜敏感和抗性突变菌株的筛选
        2.2.9 指状青霉致病力的测定
        2.2.10 硫酸铜处理后柑橘果实p H测定
        2.2.11 硫酸铜处理柑橘产区贮藏实验
        2.2.12 数据处理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硫酸铜处理对指状青霉离体生长的影响
        3.1.1 硫酸铜处理后指状青霉的抑菌直径
        3.1.2 硫酸铜处理后指状青霉的孢子萌发率
        3.1.3 硫酸铜处理后指状青霉的p H变化
        3.1.4 硫酸铜处理后指状青霉的扫描观察
        3.1.5 硫酸铜处理后指状青霉的透射观察
        3.1.6 硫酸铜处理后指状青霉的酶活变化
        3.1.7 铜敏感和抗性突变菌株的筛选
    3.2 硫酸铜处理对指状青霉致病力的影响
        3.2.1 柑橘果实发病率及发病直径
        3.2.2 硫酸铜处理后柑橘果实的p H变化
    3.3 硫酸铜处理后产区中试试验
        3.3.1 产区中试试验中柑橘果实腐烂率
        3.3.2 产区中试试验中柑橘果实保鲜效果
        3.3.3 产区中试试验中柑橘果实贮藏品质
4 讨论
    4.1 硫酸铜在离体条件下的抑菌作用
        4.1.1 硫酸铜抑制指状青霉的生长
        4.1.2 硫酸铜敏感和抗性突变菌株的筛选
    4.2 硫酸铜在活体果实上的抑菌效果
    4.3 铜离子在产区贮藏保鲜上的作用
总结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3)壳聚糖、植酸复合涂膜对柑橘贮藏效果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柑橘概述
    1.2 柑橘采后损失成因及类型
        1.2.1 柑橘采后损失成因
        1.2.2 柑橘采后损失类型
        1.2.3 柑橘采后侵染性病害主要类型
    1.3 采后病原真菌侵染的途径、过程及影响因素
        1.3.1 侵染途径
        1.3.2 侵染过程
        1.3.3 影响因素
    1.4 柑橘采后侵染性病害防治技术及机理
        1.4.1 化学防治技术
        1.4.2 物理防治技术
        1.4.3 生物防治技术
    1.5 果蔬涂膜保鲜
        1.5.1 果腊
        1.5.2 壳聚糖
        1.5.3 油脂
        1.5.4 紫胶膜
        1.5.5 海藻酸钠膜
        1.5.6 淀粉膜
        1.5.7 魔芋精粉膜
        1.5.8 蛋白膜
        1.5.9 复合膜
    1.6 课题研究的背景、目的、内容、意义及创新点
2 壳聚糖、植酸复合涂膜剂的研制及其抗菌性能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材料与仪器
        2.1.2 试验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酸助剂考察结果
        2.2.2 表面活性剂考察结果
        2.2.3 致腐菌鉴别结果
        2.2.4 不同浓度配比的壳聚糖涂膜保鲜剂对青霉的抑菌结果
        2.2.5 不同浓度配比的壳聚糖涂膜保鲜剂对链格孢霉的抑菌结果
        2.2.6 不同浓度配比的壳聚糖涂膜保鲜剂对混合菌的抑菌结果
    2.3 讨论
    2.4 本章小结
3 壳聚糖、植酸复合涂膜对黄岩蜜桔贮藏效果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材料与仪器
        3.1.2 试验方法
        3.1.3 测定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复合涂膜对黄岩蜜桔贮藏期营养品质的影响
        3.2.2 复合涂膜对黄岩蜜桔贮藏期生理活性的影响
        3.2.3 复合涂膜对黄岩蜜桔贮藏期抗氧化活性的影响
        3.2.4 复合涂膜对黄岩蜜桔贮藏期微生物侵染的影响
    3.3 讨论
    3.4 本章小结
4 结论与展望
    4.1 结论
    4.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4)咪鲜胺和嘧霉胺对指状青霉菌的抑制作用及抗性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柑橘绿霉病
    2.甾醇生物合成抑制剂
        2.1 麦角甾醇在生物体内的合成
        2.2 麦角甾醇生物合成抑制剂
        2.3 咪鲜胺
        2.4 指状青霉菌对DMI类杀菌剂的抗性
    3.氨基酸和蛋白质合成抑制剂
        3.1 氨基酸和蛋白质合成抑制剂
        3.2 苯胺基嘧啶杀菌剂嘧霉胺
        3.3 植物病原菌对苯胺基嘧啶杀菌剂的抗性
    4.研究的意义
第二章 咪鲜胺对指状青霉菌的抑制作用及抗性机制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供试菌株与寄主
        2.1.2 供试药剂及试剂
        2.1.3 仪器设备
        2.1.4 培养基制备和母液配制
        2.1.5 指状青霉菌对咪鲜胺相对敏感性基线的建立
        2.1.6 2017年和2018年采集的指状青霉菌对咪鲜胺敏感性差异
        2.1.7 咪鲜胺对绿霉病的防效
        2.1.8 咪鲜胺对指状青霉菌微观形态的影响
        2.1.9 咪鲜胺对指状青霉菌孢子细胞膜完整性的影响
        2.1.10 咪鲜胺对指状青霉菌菌丝细胞膜通透性的影响
        2.1.11 咪鲜胺对指状青霉菌菌丝中甘露聚糖含量的影响
        2.1.12 咪鲜胺对指状青霉菌菌丝中麦角甾醇含量的影响
        2.1.13 咪鲜胺敏感和抗性菌株CYP51基因序列分析
        2.1.14 咪鲜胺敏感和抗性菌株CYP51基因表达量测定
        2.1.15 数据处理与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指状青霉菌对咪鲜胺的相对敏感性基线
        2.2.2 2017年和2018年采集的指状青霉菌对咪鲜胺敏感性差异
        2.2.3 咪鲜胺对绿霉病的防效
        2.2.4 咪鲜胺对指状青霉菌微观形态的影响
        2.2.5 咪鲜胺对指状青霉菌孢子细胞膜完整性的影响
        2.2.6 咪鲜胺对指状青霉菌菌丝细胞膜通透性的影响
        2.2.7 咪鲜胺对指状青霉菌菌丝中甘露聚糖含量的影响
        2.2.8 咪鲜胺对指状青霉菌菌丝中麦角甾醇含量的影响
        2.2.9 咪鲜胺敏感和抗性菌株CYP51基因序列
        2.2.10 咪鲜胺敏感和抗性菌株CYP51基因表达量
    2.3 讨论
第三章 嘧霉胺对指状青霉菌的抑制作用及抗性机制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供试菌株与寄主
        3.1.2 供试药剂及试剂
        3.1.3 仪器设备
        3.1.4 培养基制备、母液配制和菌株分离纯化
        3.1.5 指状青霉菌对嘧霉胺相对敏感性基线的建立
        3.1.6 嘧霉胺对指状青霉菌菌丝中纤维素酶活性的影响
        3.1.7 嘧霉胺对指状青霉菌菌丝中果胶酶活性的影响
        3.1.8 嘧霉胺对指状青霉菌菌丝中甲硫氨酸含量的影响
        3.1.9 嘧霉胺抗性突变体的室内诱导
        3.1.10 嘧霉胺敏感和抗性菌株对果实致病力测定
        3.1.11 嘧霉胺敏感和抗性菌株抗逆境能力
        3.1.12 甲硫氨酸对嘧霉胺毒力缓解作用
        3.1.13 嘧霉胺和咪鲜胺的交互抗性
        3.1.14 嘧霉胺敏感和抗性菌株CGS基因序列分析
        3.1.15 嘧霉胺敏感和抗性菌株CGS基因相对表达量
        3.1.16 数据处理与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指状青霉菌对嘧霉胺的相对敏感性基线
        3.2.2 嘧霉胺对指状青霉菌菌丝中纤维素酶活性的影响
        3.2.3 嘧霉胺对指状青霉菌菌丝中果胶酶活性的影响
        3.2.4 嘧霉胺对指状青霉菌菌丝中甲硫氨酸含量的影响
        3.2.5 嘧霉胺抗性突变体的室内诱导
        3.2.6 嘧霉胺敏感和抗性菌株对果实致病力
        3.2.7 嘧霉胺敏感和抗性菌株抗逆境能力
        3.2.8 甲硫氨酸对嘧霉胺毒力缓解作用
        3.2.9 嘧霉胺和咪鲜胺的交互抗性
        3.2.10 嘧霉胺敏感和抗性菌株CGS基因序列分析
        3.2.11 嘧霉胺敏感和抗性菌株CGS基因表达量差异
    3.3 讨论
第四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4.1 全文总结
    4.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5)热激、臭氧与绿霉菌侵染对温州蜜橘角质层微观结构及组分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植物角质层
    1.2 贮藏过程中柑橘角质层结构和化学组分的变化
    1.3 采后商品化处理对柑橘贮藏的影响
    1.4 表皮蜡质的应用
    1.5 论文选题背景、研究内容和思路
        1.5.1 论文研究背景
        1.5.2 论文研究内容和思路
第2章 热激处理对柑橘角质层微观结构及组分的影响
    2.1 前言
    2.2 热激处理条件的优化
        2.2.1 材料及仪器
        2.2.2 试验方法
        2.2.3 测定指标及方法
        2.2.4 结果与分析
        2.2.5 小结与讨论
    2.3 热激处理对柑橘角质层微观结构及组分的影响
        2.3.1 材料与仪器
        2.3.2 试验方法
        2.3.3 测定指标及方法
        2.3.4 结果与讨论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臭氧处理对柑橘角质层微观结构及组分的影响
    3.1 前言
    3.2 材料与仪器
    3.3 试验方法
        3.3.1 材料处理
        3.3.2 好果率计算
        3.3.3 失重率计算
        3.3.4 硬度测定
        3.3.5 可溶性固形物和可滴定酸的测定
        3.3.6 Vc含量测定
        3.3.7 柑橘果实蜡质成分提取
        3.3.8 柑橘果实角质素成分提取
        3.3.9 柑橘果实蜡质和角质素的GC-MS测定
        3.3.10 柑橘果实表面蜡质晶体形态
    3.4 结果与讨论
        3.4.1 对柑橘好果率的影响
        3.4.2 对柑橘失重率的影响
        3.4.3 对柑橘硬度的影响
        3.4.4 对柑橘可溶性固形物(SSC)的影响
        3.4.5 对柑橘可滴定酸(TA)的影响
        3.4.6 对柑橘Vc含量的影响
        3.4.7 表皮蜡质及角质成分分析
第4章 绿霉侵染对柑橘角质层微观结构及组分的影响
    4.1 前言
    4.2 材料与仪器
    4.3 试验方法
        4.3.1 材料处理
        4.3.2 柑橘果实角质素成分提取与测定
        4.3.3 柑橘果实蜡质和角质素的GC-MS测定
        4.3.4 蜡质晶体形态的变化
    4.4 结果与讨论
        4.4.1 蜡质与角质基质含量变化
        4.4.2 蜡质与角质基质各组分含量变化
        4.4.3 蜡质晶体形态的差异
    4.5 本章小结
结论
    一、主要结论
    二、论文创新点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6)柑橘青绿霉菌CaMK1基因克隆与功能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柑橘采后真菌病害及防治
        1.1.1 柑橘采后真菌病害
        1.1.2 柑橘病原菌防治策略
    1.2 真菌药物抗性分子机制研究
        1.2.1 真菌药物作用机制
        1.2.2 真菌药物分类与作用靶标
        1.2.3 唑类DMIs杀菌剂抗性机制
    1.3 真菌钙离子信号途径主要组分及功能
        1.3.1 钙离子信号途径参与真菌生长发育和孢子形成
        1.3.2 钙离子信号途径参与真菌逆境响应及毒力
        1.3.3 钙离子信号途径参与真菌多药抗性
    1.4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菌株与质粒
        2.1.2 培养基
        2.1.3 实验试剂
        2.1.4 其它试剂与工具酶
        2.1.5 引物
    2.2 实验方法
        2.2.1 柑橘霉菌CaMK1基因克隆
        2.2.2 柑橘霉菌CaMK1基因序列分析
        2.2.3 柑橘霉菌CaMK1基因敲除载体构建及转化
        2.2.4 柑橘霉菌CaMK1基因回补载体构建
        2.2.5 农杆菌介导的柑橘霉菌遗传转化
        2.2.6 敲除及回补突变体筛选及鉴定
        2.2.7 柑橘霉菌敲除及回补突变体表型分析
3 实验结果与分析
    3.1 柑橘霉菌CaMK1基因克隆
    3.2 柑橘霉菌CaMK1基因序列分析
    3.3 柑橘霉菌CaMK1基因敲除、回补载体构建
    3.4 柑橘霉菌CaMK1基因敲除、回补突变体构建及鉴定
    3.5 分析CaMK1基因敲除对柑橘霉菌营养生长的影响
    3.6 分析CaMK1基因敲除对柑橘霉菌产孢的影响
    3.7 分析CaMK1基因敲除对柑橘霉菌毒力的影响
    3.8 分析CaMK1基因敲除对柑橘霉菌唑类DMIs敏感性的影响
    3.9 分析CaMK1基因敲除对柑橘霉菌胁迫敏感性的影响
4 讨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衷心感谢以下基金资助
致谢

(7)改良TLC-生物自显影引导裸脚菇中抗青、绿霉物质的分离(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与试剂
    1.2 仪器与设备
    1.3 试验方法
        1.3.1 病原菌孢子悬液制备及孢子-吸光度值标准曲线的建立
        1.3.2 目标菌株的活化与发酵液制备
        1.3.3 发酵液中抗菌活性成分初步提取、分离
        1.3.4 活性成分常规检测方法
        1.3.5 改良TBA活性物质检测
2 结果与分析
    2.1 抗菌物质的初步分离与检测分析
    2.2 单体物质的制备与检测分析
3 讨论
    3.1 TBA与常规检测方法的比较
    3.2 改良TBA与传统TBA方法的比较

(8)裸脚菇属菌0612-9拮抗柑橘青霉及绿霉活性物质稳定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与试剂
    1.2 仪器与设备
    1.3 方法
        1.3.1 病原菌孢子悬液制备及孢子-吸光度值标准曲线的建立
        1.3.2 目标菌株的活化与发酵液制备
        1.3.3活性物质的提取与分离
        1.3.4 活性物质Ⅰ和物质Ⅱ对抗柑橘青、绿霉效果的测定
        1.3.5 活性成分的稳定性测定
        1.3.5. 1 活性物质Ⅰ和物质Ⅱ对温度的稳定性
        1.3.5. 2 活性物质Ⅰ和物质Ⅱ对酸碱的稳定性
        1.3.5. 3 活性物质Ⅰ和物质Ⅱ对紫外线UV的稳定性
        1.3.5. 4 活性物质Ⅰ和物质Ⅱ对氧化的稳定性
        1.3.5. 5 活性物质Ⅰ和物质Ⅱ对光的稳定性
2 结果与分析
    2.1 裸脚菇属菌抗青霉及绿霉活性物质的分离
    2.2 活性物质Ⅰ和物质Ⅱ对抗柑橘青霉及绿霉效果分析
        2.2.1 活性物质Ⅰ和Ⅱ对意大利青霉的抑制作用
        2.2.2 活性物质I和物质II对指状绿霉的抑制作用
    2.3 活性物质Ⅰ和活性物质Ⅱ稳定性分析
        2.3.1 温度对物质Ⅰ和物质Ⅱ的稳定性影响
        2.3.2 pH对物质Ⅰ和物质Ⅱ的稳定性影响
        2.3.3 UV对物质Ⅰ和物质Ⅱ的稳定性影响
        2.3.4 光照对物质Ⅰ和物质Ⅱ的稳定性影响
        2.3.5 氧化对物质Ⅰ和物质Ⅱ的稳定性影响
3 讨论

(9)橙类文献计量研究 ——基于CNKI和SCI数据库(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对照缩略词表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 研究目的和意义
    2 文献计量学相关研究综述
        2.1 文献计量学简介
        2.2 文献计量学应用研究
        2.2.1 文献计量学在图书情报领域的应用
        2.2.2 文献计量学在农业研究领域的应用
        2.2.3 文献计量学在园艺方面的应用
        2.2.4 文献计量学在果树领域中的运用
    3 橙类研究现状及进展
    4 研究内容
第二章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 研究对象
        1.1 国内研究对象
        1.2 国际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法
        2.1 国内研究方法
        2.2 国际研究方法
        2.3 建立数据库
        2.4 数据处理
        2.5 国际、国内橙类文献比较研究
        2.6 国内橙类不同分类主题文献综述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1 国内橙类文献计量分析
        1.1 文献量
        1.2 期刊分布
        1.3 文献着者分析
        1.3.1 第一作者统计
        1.3.2 高产作者分析
        1.3.3 核心作者分析
        1.3.4 作者合着情况
        1.4 作者机构统计
        1.5 文献机构地域分布
        1.6 基金资助项目
        1.7 论文被引用情况
        1.8 不同分类主题文献统计与分析
        1.8.1 不同分类主题文献量
        1.8.2 各分类主题文献的年份分布
        1.9 研究热点
    2 国际橙类文献的计量分析
        2.1 年份分布
        2.2 期刊分布
        2.3 文献着者分析
        2.3.1 第一作者统计
        2.3.2 高产作者分析
        2.3.3 核心作者
        2.3.4 着者合着情况
        2.4 发文机构
        2.5 文献语种与文献类型分析
        2.6 国家/地区分布
        2.7 基金资助项目
        2.8 学科分析
        2.9 论文被引用情况
        2.10 各分类主题文献量的统计分析
        2.10.1 各分类主题文献量
        2.10.2 各分类主题文献量年份分布
        2.11 研究热点
    3 国内外橙类文献统计
        3.1 国内外橙类文献量及所占比重
        3.2 我国作者在国际上发表橙类文献及所占比重
        3.3 国内外各分类主题文献量
        3.4 我国作者在国内外发表的各分类主题文献
第四章 国内橙类各分类主题文献研究进展
    1 栽培管理技术研究进展
        1.1 栽培技术
        1.1.1 品种
        1.1.2 建园
        1.1.3 保花保果与疏花疏果
        1.1.4 土肥水管理
        1.1.5 整形修剪
        1.1.6 高接换种
        1.1.7 植物生产调节剂
        1.1.8 无公害栽培技术
        1.1.9 采收
        1.2 繁殖技术
        1.2.1 嫁接繁殖
        1.2.2 实生繁殖
        1.2.3 压条繁殖
        1.2.4 扦插繁殖
        1.3 展望
    2 遗传育种研究进展
        2.1 育种方法
        2.1.1 引种
        2.1.2 选育种
        2.1.3 芽变选种和实生选种
        2.1.4 辐射育种
        2.1.5 细胞组织培养
        2.1.6 杂交育种
        2.1.7 转基因育种
        2.2 育种鉴定
        2.2.1 品质鉴定
        2.2.2 产量鉴定
        2.3 种质资源的多样性与创新研究
        2.3.1 野生资源调查
        2.3.2 品种收集与保存
        2.4 选育种目标及品种区划
        2.4.1 选育种目标
        2.4.2 品种区划
        2.5 展望
    3 生理生化及生物学特征研究进展
        3.1 生理生化
        3.1.1 矿质营养对橙类生理生化的影响
        3.1.2 体细胞的生理生化
        3.1.3 花芽分化
        3.1.4 树体营养元素利用特性
        3.1.5 果实生长发育
        3.1.6 病虫害对橙类生理生化影响
        3.1.7 落花落果生理机制
        3.1.8 采后生理生化
        3.2 生物学特征
        3.3 展望
    4 病虫害防治研究进展
        4.1 病害防治
        4.1.1 非侵染性病害
        4.1.2 真菌性病害
        4.1.3 病毒类病害及细菌性病害
        4.1.4 其他病害
        4.2 虫害防治
        4.3 展望
    5 生物技术
        5.1 离体培养
        5.2 基因克隆
        5.3 遗传转化
        5.4 分子标记
        5.5 基因组编辑技术
        5.6 展望
    6 贮藏保鲜及加工利用
        6.1 采后贮藏保鲜方法
        6.1.1 简易储藏保鲜
        6.1.2 高压静电场保鲜
        6.1.3 低温贮藏保鲜
        6.1.4 化学保鲜
        6.1.5 涂膜保鲜
        6.1.6 打蜡保鲜
        6.1.7 热处理保鲜
        6.1.8 果实套袋保鲜
        6.1.9 天然保鲜剂保鲜
        6.1.10 留树保鲜
        6.1.12 其他保鲜技术
        6.2 加工利用
        6.3 展望
第五章 讨论
    1 国内、国际文献量及撰文合作度比较
        1.1 国内、国际文献量比较
        1.2 撰文合作度
    2 国内、国际分类主题文献量比较
        2.1 不同分类主题文献量
        2.2 不同分类主题文献量年份分布
    3 国内、国际橙类研究核心期刊分布
    4 国内、国际橙类研究的核心作者分布
    5 国内、国际橙类文献的国家及地域分布
    6 国内、国际橙类机构分布
    7 国内、国际橙类文献被引情况
    8 国际橙类文献语种及类型分布
    9 国内、国际橙类基金论文比比较
第六章 结论
    1 结论
    2 研究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致谢

(10)柑橘胶孢炭疽菌毒素的粗提取及致病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柑橘及其病害研究概述
    1.2 柑橘炭疽病研究概述
        1.2.1 柑橘炭疽病病原菌及其生物学特性
        1.2.2 柑橘炭疽病发病症状
    1.3 真菌毒素研究概述
        1.3.1 真菌毒素的分类
        1.3.2 病原菌的产毒条件
        1.3.3 病原菌毒素的制备及提纯
        1.3.4 病原菌毒素的生物测定
        1.3.5 病原菌毒素的应用
    1.4 炭疽菌属毒素研究现状
    1.5 柑橘采后病害控制概述
        1.5.1 杀菌剂防控
        1.5.2 拮抗微生物防控
        1.5.3 提高拮抗菌防治效果
    1.6 引言
        1.6.1 研究背景
        1.6.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6.3 研究内容
        1.6.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胶孢炭疽菌最佳产毒培养基的筛选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方法
        2.2.1 毒素原液的制备
        2.2.2 培养基种类的筛选
        2.2.3 不同碳源对产毒的影响
        2.2.4 不同氮源对产毒的影响
        2.2.5 不同无机盐对产毒的影响
        2.2.6 培养条件的优化
        2.2.7 胶孢炭疽菌毒素的生物测定
    2.3 结果与分析
        2.3.1 培养基种类的筛选
        2.3.2 不同碳源对产毒的影响
        2.3.3 不同氮源对产毒的影响
        2.3.4 不同无机盐对产毒的影响
        2.3.5 培养条件优化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胶孢炭疽菌毒素的粗提取及其对柑橘显微结构和采后生理代谢的影响
    3.1 实验材料
    3.2 实验方法
        3.2.1 胶孢炭疽菌粗毒素制备方法筛选
        3.2.2 胶孢炭疽菌粗毒素的化学本质研究
        3.2.3 胶孢炭疽菌粗毒素稳定性的研究
        3.2.4 胶孢炭疽菌粗毒素对柑橘显微结构的影响
        3.2.5 胶孢炭疽菌粗毒素对柑橘生理代谢的影响
        3.2.6 柑橘各生理生化指标的测定
    3.3 结果与分析
        3.3.1 胶孢炭疽菌粗毒素提取方法筛选
        3.3.2 胶孢炭疽菌粗毒素的化学本质研究
        3.3.3 胶孢炭疽菌粗毒素的稳定性研究
        3.3.4 胶孢炭疽菌粗毒素对柑橘显微结构的影响
        3.3.5 胶孢炭疽菌粗毒素对柑橘生理代谢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对羟基苯甲酸对柑橘的抗病性诱导
    4.1 实验材料
    4.2 实验方法
        4.2.1 柑橘果皮内对羟基苯甲酸含量的测定
        4.2.2 对羟基苯甲酸对胶孢炭疽菌菌丝生长抑制作用的测定
        4.2.3 对羟基苯甲酸对果实病斑扩展的抑制效果
        4.2.4 柑橘抗性酶的诱导及抗性物质的测定
        4.2.5 数据处理
    4.3 结果与分析
        4.3.1 对羟基苯甲酸含量在果皮内的变化
        4.3.2 不同浓度的对羟基苯甲酸对胶孢炭疽菌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
        4.3.3 对羟基苯甲酸对果实病斑扩展的抑制效果
        4.3.4 不同处理对柑橘果实相关抗性酶活性的影响
        4.3.5 不同处理对柑橘果实MDA含量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发表论文及参研课题

四、涂蜡对柑橘青绿霉菌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打蜡处理对果实品质的影响研究概述[J]. 刘娇娇,司雅静,王爱德,袁晖. 辽宁农业科学, 2021(05)
  • [2]硫酸铜抑制柑橘指状青霉的作用及其防控应用研究[D]. 贺翔. 华中农业大学, 2021
  • [3]壳聚糖、植酸复合涂膜对柑橘贮藏效果的影响[D]. 陈超. 浙江农林大学, 2020(07)
  • [4]咪鲜胺和嘧霉胺对指状青霉菌的抑制作用及抗性机制研究[D]. 张玉超. 华中农业大学, 2020(02)
  • [5]热激、臭氧与绿霉菌侵染对温州蜜橘角质层微观结构及组分的影响[D]. 江靖. 湖南大学, 2020
  • [6]柑橘青绿霉菌CaMK1基因克隆与功能分析[D]. 李国旗.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1)
  • [7]改良TLC-生物自显影引导裸脚菇中抗青、绿霉物质的分离[J]. 吴天福,霍光华,韩启灿,吴胜,邹长江. 中国食品学报, 2020(01)
  • [8]裸脚菇属菌0612-9拮抗柑橘青霉及绿霉活性物质稳定性分析[J]. 吴天福,何甜,龙昊知,陈明辉,刘景利,胡殿明,霍光华. 食品科技, 2018(10)
  • [9]橙类文献计量研究 ——基于CNKI和SCI数据库[D]. 林玲娜. 福建农林大学, 2018(01)
  • [10]柑橘胶孢炭疽菌毒素的粗提取及致病性研究[D]. 黄小兰. 西南大学, 2017(02)


柑橘论文 咪鲜胺论文 嘧霉胺论文 霉菌毒素论文 基因合成论文

上一篇:市场经济与依法行政
下一篇:政府交通管理局财务会计管理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