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一株G-短杆菌红色素特性研究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一株G-短杆菌红色素的特性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赵会[1](2021)在《液态发酵生产红曲黄色素过程优化研究》文中提出红曲色素是红曲霉所产的一种次级代谢产物,作为天然无害的食品着色剂在食品工业中得到广泛应用,红曲黄色素因其经济效益高、应用范围广,而成为红曲色素的研究热点。基于此,本文主要从高产黄色素红曲菌选育、液态发酵条件的优化,固定化连续发酵及萃取发酵提高黄色素的产率及产量几个方面进行研究,具体如下:1.高产红曲黄色素菌株的选育。利用重离子诱变和常温常压等离子体诱变复合育种,筛选获得一株产黄色素菌株H14,其产量为21.41 U/mL,胞外黄色素为18.98 U/mL,胞外黄色素占比为88.65%。与出发菌株H1相比,胞外黄色素和黄色素分别提高了 437.67%,247.00%。后用乙酸乙酯对色素进行性质鉴定,确定突变菌株H14生产的色素为水溶性色素。2.响应面优化提高液态发酵中红曲黄色素的生产水平。进行单因素实验和Box-Behnken响应面设计优化液态发酵培养基。结果显示:当pH为4.8、葡萄糖为20 g/L、维生素B5浓度为0.4 g/L时,红曲霉黄色素产量达到最大值。利用麦芽提取物作为氮源时,黄色素提高了 61.80 U/mL,添加Zn2+、Mn2+两种金属离子时,黄色素分别提高了 51.23 U/mL、41.16 U/mL。根据单因素优化结果,最终选取ZnSO4.7H2O、MnSO4.H2O、麦芽提取物及维生素B5四个因素,使用Design expert 8.0软件进行Box-Behnken四因素三水平的正交实验设计。进行发酵条件优化,确定最佳培养基为:25 g/L KH2PO4、0.4 g/L 维生素 B5、pH=4.8、12.29 g/L 麦芽提取物、1.5 g/L FeSO4.7H2O、1.5 g/L CaCl2、15 g/L 蛋白胨、0.2 g/L MgSO4.7H2O、5 g/L 硝酸钠、0.32 g/L ZnSO4.7H2O、0.1 g/L MnSO4.H2O、20 g/L葡萄糖。在最佳条件下,黄色素为104.67 U/mL,为预测值的98.26%。与对照组相比,突变菌株H14胞外黄色素提高了 65.66 U/mL,黄色素提高了 71.32 U/mL,胞外黄色素占比从68.04%增加至84.39%。3.固定化细胞发酵与萃取发酵耦联技术提高黄色素生产率。结果显示,当海藻酸钠:聚乙烯醇浓度配比为(2.5%:0.5%)时,固定化细胞效果最佳,红曲菌株H14连续发酵的胞外黄色素达到最大值。利用分批游离发酵和固定化发酵,红曲菌株H14的红曲黄色素分别为120.58 U/mL、139.75 U/mL。红曲霉菌H14多批次固定化发酵与多批次固定化萃取发酵结果显示,黄色素平均生产率分别为6.13 AU370nm/day、9.75 AU370nm/day,黄色素分别为42.31 U/mL,57.89 U/mL。

程晓齐[2](2021)在《干辣椒制作发酵型辣椒酱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发酵辣椒制品在我国拥有广阔的消费市场,实际生产中受限于鲜辣椒季节性成熟以及不易储藏的特点,直接使用鲜辣椒制酱难以实现全年化、规模化生产,采用盐渍辣椒坯制酱又会造成营养成分流失、高盐废液污染等问题。若采用干辣椒为原料生产发酵型辣椒酱,不仅便于原材料的采收、运输、储存,也可避免盐渍工艺造成的一系列问题。本研究旨在筛选乳酸菌接种干辣椒制作发酵型辣椒酱,研究了发酵菌种的生长特性、优化了干辣椒预处理工艺条件和辣椒酱发酵工艺条件,最后分析了不同原材料制酱发酵过程中基础理化指标、感官风味指标的变化规律,以期为干辣椒发酵酱制品的研究和开发提供参考。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优良乳酸菌的筛选。从自然发酵的泡菜汁、浆水样品中分离得到20株具有较大溶钙圈的菌株,从中初筛得到6株产酸能力较强的菌株进行16S r DNA鉴定,确定菌株PC4、PC8、PC13、PC14、PC17为植物乳杆菌,MK1-3为副干酪乳杆菌。对PC4、PC8、PC13、PC17、MK1-3五株乳酸菌进行生长特性研究发现:各菌株的生长趋势相似,其中副干酪乳杆菌MK1-3在进入稳定期后的OD600值显着低于其他菌株(P<0.05);当p H值为3时植物乳杆菌PC8、PC13表现出较好的耐酸能力;在Na Cl浓度为10%的环境下,植物乳杆菌PC8表现出较好的耐盐能力;5株菌对亚硝酸钠的降解率均超过80%。综合考虑以上试验结果,选择植物乳杆菌PC8进行发酵型辣椒酱的接种发酵。(2)干辣椒热烫预处理工艺条件进行优化。单因素优化试验结果表明:干辣椒在热烫温度100℃、热烫时间5 min、料液比为1:4条件下预处理后充分复水,色彩饱和度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色泽鲜艳红亮,Vc含量达到原始干辣椒含量的105.48%,复水干辣椒中无菌落检出。(3)干辣椒发酵工艺条件优化。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设计响应面试验结合模糊数学评价法,得到最佳发酵工艺条件为:发酵温度33℃,食盐添加量3.6%,蔗糖添加量5.6%。以此条件进行验证得到的发酵辣椒酱感官评分均值为83.49分。(4)干、鲜辣椒酱品质研究。分别选用干辣椒、鲜辣椒制酱,对比了两款发酵酱在总酸含量、p H值、氨基酸态氮含量、还原糖含量、感官评分、色泽比、有机酸含量、挥发性化合物含量方面的差异。试验结果表明:发酵结束时,干辣椒酱的总酸含量、还原糖含量分别达到鲜辣椒酱的91.5%、87.71%,两者p H值差异不显着(P>0.05);干辣椒酱的色泽更为红亮,其色泽比、氨基酸态氮含量均显着高于鲜辣椒酱(P<0.05);干、鲜两款辣椒酱的感官评分分别为77.8、79.8分;两款辣椒酱中对口感风味起主要作用的有机酸是乳酸、柠檬酸和琥珀酸。发酵结束时,干辣椒酱中乳酸、柠檬酸含量分别达到鲜辣椒酱的53.03%、64.52%,琥珀酸含量在整个发酵过程中均显着高于鲜辣椒酱(P<0.05),发酵第5 d时含量达到0.7467 mg/m L;通过电子鼻分析可知,两款辣椒酱的挥发性化合物种类类似,萜烯类和氮氧类化合物最为丰富;PCA分析法可将不同辣椒及其发酵酱有效区分,聚类效果良好,说明两款辣椒酱的特征风味存在差异。进一步通过GC-MS检测可知,干辣椒酱中各香气成分含量由高到低为:醇类>烷烃类>酯类>萜烯类>酸类>酮类>醛类>其他类,鲜辣椒酱为:酯类>醇类>萜烯类>烷烃类>酮类>醛类>酸类>其他类。通过OAV分析可知,干、鲜辣椒酱中共有的2-甲氧基-3-异丁基吡嗪、芳樟醇、(+)-柠檬烯是对香气感官贡献最大的三种特征香气成分。壬酸、癸酸甲酯、2-甲基丁酸甲酯、2-庚酮、乙醛、2-己烯醛、异戊醛、4-甲基-1-戊醇、3-戊醇是干辣椒酱特有的特征香气成分,赋予了干辣椒酱独特的草本香气、坚果香气和成熟脂肪香气。苏合香烯、β-罗勒烯、2-甲基丁酸戊酯、己酸己酯、异丁酸己酯、叶醛、叶醇、2-己烯醇、蘑菇醇、二甲基硫醚、二甲基二硫醚是鲜辣椒酱特有的特征香气成分,赋予了鲜辣椒酱更浓郁的辛辣气味和新鲜水果香气,两款辣椒酱的特征香气具有明显差异。

何雨峰[3](2020)在《红曲霉菌MnSOD基因的原核表达及其对红曲霉菌的红曲色素和桔霉素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红曲霉菌是一种可食用真菌,是我国重要的微生物资源,其代谢生成的红曲色素作为一种天然可食用色素,在食品及医药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然而,红曲霉菌在发酵代谢过程中除了能够合成优质的天然食用色素红曲色素外,还会伴随着合成一种具有肾毒性的真菌毒素——桔霉素。本研究通过研究抗氧化物质如抗坏血酸对红曲霉菌低产桔霉素的作用影响,同时探索了一种红色红曲霉Monascus rubber CCTCC NO.M2013082 MnSOD原核表达的方法,并探讨了红曲霉源MnSOD对食品安全型红曲霉的作用。1、添加抗坏血酸至红曲霉发酵培养基中,对红曲霉菌代谢产物进行检测。在对红曲霉发酵物的脂肪酸组成进行检测分析后,结果发现红曲霉菌体胞外发酵液中的脂肪酸种类为5种,比胞内脂肪酸多一种,为短链脂肪酸丁二酸。而在外源性抗坏血酸(exogenous ascorbic acid,EAA)发酵液组中短链脂肪酸丁二酸的含量为26.731%,要高于对照组的19.444%。表明短链脂肪酸提升能够促进红曲色素的产率。同时对EAA组和对照组的抗氧化酶活进行检测分析,发现主要是红曲霉菌中抗氧化酶SOD活性差别较大,且结合桔霉素的结果,发现红曲霉中SOD活性和桔霉素的代谢有着密切的联系。2.基于基因工程技术进行红曲霉菌MnSOD基因的克隆和原核表达。通过设计出红曲菌H4000 MnSOD简并引物得到目的基因片段,再设计全长引物利用PCR技术扩增红曲霉MnSOD基因的全长序列。经Eco RⅠ和HindⅢ酶切后连接至相同酶切的表达载体p ET28a,并转化至E.coli BL21进行诱导表达。克隆得到的基因预测编码152个氨基酸,预测相对分子量约为17 k D。同时将克隆得到的MnSOD基因与NCBI数据库进行比对,发现该序列与橙色红曲霉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基因相似度达到99%,与炭疽菌、米曲霉、黄曲霉的MnSOD基因也有较高的相似度。通过SDS-PAGE检测蛋白表达情况,目标蛋白相对分子质量约为19 k D,与预测相对分子量基本相符。对该表达蛋白的耐酸性进行了检测,发现在p H 2.0保温处理1 h,酶活为159 U/mg,表明该蛋白具有较好的耐酸性。3.红曲霉是嗜酸性真菌,其生长环境p H偏酸性。鉴于表达得到MnSOD具有耐酸性,且MnSOD与红曲霉菌合成桔霉素有密切关系,本研究向红曲霉发酵培养基中添红曲菌源MnSOD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产物及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钠(DDC,SOD的抑制剂),探讨其对红曲霉菌代谢的相关作用。研究结果发现,MnSOD的加入能够降低红曲霉代谢过程中产生的桔霉素,而抑制SOD活性的DDC添加则会使红曲霉菌的桔霉素产量上升,上升了约52%。通过检测红曲霉菌自由基清除活性,结果发现,加入SOD组分后的红曲霉发酵液的超氧阴离子清除能力最高,达到82%,而抑制SOD的DDC组分添加以后超氧阴离子清除能力低至56%。表明添加红曲霉MnSOD,能够提升了红曲霉抗氧化能力,从而影响红曲霉菌次级代谢产物桔霉素的生成。此外,对不同添加物组别的红曲霉菌胞内色素和胞内色素进行分析,DDC组的胞外色素含量最多,比对照组上升了35%。表明DDC能够影响细胞跨膜转运色素的能力,从而消除了细胞内色素的代谢抑制,增加了细胞内和细胞外色素的积累。这些结果说明,红曲菌MnSOD能够影响红曲霉次级代谢产物桔霉素形成,是很好的调控因子,为食品安全型红曲色素生物合成提供了新的思路。

李紫嫣,杨慧慈,李龙飞,穆守臣,赵志龙,许俊杰,钟文文[4](2017)在《黑葡萄穗霉菌生防细菌LY424产天然红色素特性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研究黑葡萄穗霉菌(Starchybotrys chartarum)生防细菌LY424产天然红色素的特性。[方法]培养菌株、提取色素,测定吸收峰和色素色价,探讨不同条件对红色素稳定性的影响。[结果]红色素的最大紫外吸收值在波长524 nm处;色素色价为66.93;易溶于极性溶剂;酸碱度和温度对色素影响较小;易被强氧化剂氧化;金属离子对色素的影响不明显;保存该色素的条件为密封避光。[结论]该红色素产量和稳定性较高,可以作为一种天然色素资源进行开发。

董婷,景波,李伟,黄晓雅,钱俏君,杨慧,潘康成[5](2016)在《产玫瑰红色素粘质沙雷氏菌的分离鉴定及抑菌活性》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旨在分离鉴定产玫瑰红色素菌株,及其分离菌株和色素对病原菌的生物拮抗作用。经形态观察、生理生化试验和16S r RNA序列分析对其进行鉴定,通过控制变量法确定最佳产色素的温度及光照条件,破裂菌体提取色素分析此菌株产色素的量和红色素的性质,采用滤纸片法研究对病原菌的拮抗作用。结果表明:(1)分离细菌Dse-01菌株最终鉴定为粘质沙雷氏菌(Serratia marcescens);(2)该菌在2535℃条件下培养色素形成较早且颜色较深,30℃温度下产色素最佳,光照对其色素形成时间没有明显影响;(3)30℃150 r·min-1培养24 h,提取获得色素粗品确定为灵菌红素,产量达(567.90±7.77)mg·L-1;(4)分离菌株的全菌液、上清液、菌体和提取色素对病原性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均无拮抗作用,而全菌液、菌体和提取色素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何毅[6](2015)在《红色红曲菌M7高效基因敲除体系的构建及桔霉素生物合成途径的解析》文中提出红曲菌(Monascus spp.)是我国传统的药食两用微生物,主要用于红曲的生产,能够产生丰富的有益次级代谢产物。红曲在我国及东南亚地区已有上千年的应用历史,广泛用作食品着色剂、防腐剂、发酵剂和中药配伍等。同时,红曲也是我国的传统出口产品。自1995年首次发现某些红曲菌株能够分泌一种肾脏毒素——桔霉素(citrinin,CIT)以来,红曲中的CIT问题已经成为红曲产品出口及新产品开发的限制性因素,因此如何控制红曲菌中的CIT至关重要。研究表明,CIT属于聚酮化合物(polyketide,PK),由包括聚酮合成酶(polyketide synthase,PKS)等相关基因组成的基因簇控制合成。但是,由于红曲菌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起步较晚,而且红曲菌基因敲除效率较低,所以目前对CIT基因簇中各基因的功能和CIT的生物合成途径与调控机理知之甚少,从而为有效控制红曲产品中的CIT增加了难度。基因敲除和基因异源表达是目前广泛用于基因功能研究的分子生物学方法。在基因敲除中,如何提高基因的敲除效率至关重要。研究表明,通过敲除非同源性末端连接(non-homologous end-joining,NHEJ)途径中的关键基因(ku70、ku80和/或ligase Ⅳ)能够显着地提高真核生物中的基因敲除效率。基因敲除能够阻断生物合成途径而使突变菌株积累目标基因的前体物,而基因异源表达则能够使转化菌株分泌目标基因的合成产物,因此通过分析基因敲除与异源表达菌株中代谢产物的变化,再结合质谱、核磁等结构鉴定手段即可研究目标基因作用的底物、产物及其基因功能,从而探索微生物次生代谢产物等的生物合成途径。本研究以红色红曲菌(Monascus ruber)M7为研究对象,首先通过敲除其中的ku70、ku80和ligase Ⅳ基因构建了红曲菌的高效基因敲除体系。在此基础上,通过对M.ruber M7 基因组的分析获得了 CIT基因簇,并运用生物信息学的方法预测了该基因簇中各基因的功能。然后以基因敲除的方法对关键基因的功能进行了研究;并结合基因异源表达技术探讨了 CIT的生物合成途径。研究成果如下:1红曲菌高效基因敲除体系的构建从M rubber M7中分别克隆并敲除了ku70、ku80和ligase Ⅳ基因,分析了各敲除菌株(MrAku70、MrAku80和MrAlig4)的菌落与显微形态、产孢能力、生长速度、色素和CIT产量以及基因敲除效率。结果表明,这3个基因的敲除均不影响红曲菌的生长、形态、分化、发育、繁殖以及分泌CIT和红曲色素的能力。但是ku70、ku80和ligase Ⅳ各基因敲除菌株中其他基因(MpigC、fmndS和triA)的敲除效率均有了明显提高,分别为野生菌株的2倍、3倍和4倍,且最高的基因敲除效率达到约85%,从而成功构建了红曲菌高效基因敲除体系,为后续的基因敲除提供了材料。2红曲菌CIT合成基因簇的分析通过对M.M7基因组序列的分析,获得了包括PKS基因(命名为pksCT)在内的44 kb的CIT生物合成基因簇。该基因簇包括16个基因,分别是pksCT基因及其上游7个基因:丝氨酸水解酶(MRL1)、加氧酶(MRL2)、转录调节因子(MRL3)、醛脱氢酶(MRL4)、醛酮变位酶(MRL5)、脱氢酶(MRL6)、氧化还原酶(MRL7),以及下游8个基因:转运蛋白(MRR1,MRR8)、组氨酸磷酸酶(MRR2)、WD蛋白(MRR4)、碳酸酐酶(MRR5)、烯酰还原酶(MRR7)以及未知蛋白(MRR3,MRR6)。对pksCT结构域的分析表明,其属于非还原型PKS,具有SAT-KS-AT-PT-ACP-CMeT-R的结构域。序列比对分析表明,CIT基因簇中5’端的9个基因(MRL1-MRL7,pksCT和MRR1)在产CIT的不同红曲菌株和扩展青霉(Penicillium expansum)中高度保守,其中MRL3为转录调节基因,MRR1为负责物质转运的基因,MRL5编码的蛋白过短,而pksCT、MRL1、MRL2、MRL4、MRL6和MRL7为结构基因,可能直接参与CIT的生物合成,因此在接下来的基因敲除和异源表达实验中把这6个基因作为研究对象。3 CIT生物合成关键基因敲除菌株的构建及性质分析根据同源重组原理,以已建立的红曲菌高效基因敲除菌株(MrAku80)为出发菌株,分别构建了pksCT、MRL1、MRL2、MRL4、MRL6和MRL7各基因的敲除菌株 MrAku80△pksCT、MrAku80AL1、MrAku80△L2、MrAku80△L4、MrAku80△L6和MrAku80AL7,并分析了各敲除菌株在PDB培养基中CIT及其相关产物的变化。结果表明,与出发菌株MrAku80相比,MrAku80ApksCT菌株不能分泌CIT;MrAku80△L1菌株仍然能够合成CIT,但其产量比出发菌株减少了约95%;而MRL2、MRL4、MRL6和MRL7这4个基因的敲除均阻断了 CIT的合成,而且突变菌株能够产生一种新的代谢产物2,其中MrAku80△L2菌株积累的2的量非常高,达到8.6 mg/L,而 MrAku80△L4、MrAku80△L6 和 MrAku80△L7 菌株只产生微量的 2。经结构鉴定后,产物2(2,4-二羟基-3,5-二甲基-6-(1-甲基-2-氧代丙基)苯甲醛)的分子式为(C13H16O4,结合对pksCT结构域的分析,产物2应该是CIT合成途径中的第一个中间体。4基因异源表达菌株的构建、性质分析及CIT生物合成途径的推测以克隆的pksCT、MRL1、MRL2、MRL4、MRL6和MRL7基因构建了 10种不同的米曲霉异源表达菌株(A.oryzae-pksCT、A.oryzae-pksCT-L1、A.oryzae-pksCT-L1-L2、A.oryzae-pksCT-L1-L2-L4、A.oryzae-pksCT-L1-L2-L6、A.oryzae-pksCT-L1-L2-L4-L6、A.oryzae-pksCT-L1-L2-L7、A.oryzae-pksCT-Ll-L2-L4-L7、A.oryzae-pksCT-L1-L2-L6-L7和A.oryzae-pksCT-L1-L2-L4-L6-L7),并用 HPLC-MS分析了各菌株在MPM(麦芽糖-蛋白胨培养基)培养基中代谢产物的差异,对产物1-9进行分离、纯化和结构鉴定,根据不同基因表达下合成的代谢产物在结构上的差异推测出CIT的生物合成途径以及各基因的功能,即1分子的乙酰CoA和4分子的丙二酰CoA在pksCT基因编码的PKS的催化下合成末端醛基的产物2,然后MRL2基因编码的加氧酶催化产物2的C-12位的甲基氧化为醇羟基而得到产物4,随后C-12位的醇羟基被MRL7编码的氧化还原酶继续氧化为醛基(产物14),并最终被MRL4基因编码的醛脱氢酶氧化为羧基而得到产物15,合成途径中最后一步为MRL6编码的脱氢酶催化产物15的C-3位的羰基还原为羟基并环化、脱水而生成最终的产物CIT。5 pksCT基因的前体mmRNA选择性剪接的初步探讨通过对M ruber M7pksCT基因转录的mRNA的测序分析表明,该基因转录的前体mRNA存在选择性剪接的情况,即能够转录成两种不同的mRNA,其中丰度较低的mRNA序列中仅含一个位于第640-695位碱基的56 bp的内含子,而另一种丰度较高的mRNA序列中除含此内含子外,在第6549-6610位碱基处还有另外一个62 bp的内含子,这两种mRNA翻译成的PKS的结构域分别为:SAT-KS-AT-PT-ACP-CMeT-R 和 SAT-KS-AT-PT-ACP-CMeT。通过构建去除不同内含子的pksCT基因的异源表达载体,并导入米曲霉中进行表达,结果表明,只有当PKS具有完整的SAT-KS-AT-PT-ACP-CMeT-R结构域时才能合成CIT合成途径中的中间产物2,而缺失R结构域的PKS则不能合成2,也不能合成其他代谢产物。

梁彩云[7](2015)在《阴香内生真菌Y-74菌株及板栗疫病菌155菌株次级代谢产物的初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植物真菌的种类繁多、新陈代谢活跃,且在此过程中能够产生并累积一些结构独特、骨架新颖的活性次级代谢产物。部分药用植物内生真菌的次级代谢产物与其宿主植物有相似甚至相同的活性,这可以解决目前药用植物资源紧缺的问题。同时,植物真菌色素作为天然色素的重要来源之一,不仅克服合成色素的不安全性,还可以通过发酵大量地生产以解决原材料后顾之忧。鉴于植物真菌在药物研发和天然色素开发等领域凸显出的重要作用,开展其次级代谢产物的研究与开发,是研究天然产物的一条环境友好、有利于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新途径。本文以阴香内生真菌Y-74菌株和板栗疫病菌155菌株作为研究对象。首先是阴香内生真菌Y-74菌株,该菌株由南宁良凤江国家森林公园中阴香茎部筛选而得到具有抗菌活性的内生菌,经过培养观察其表型及菌丝形态,并对其发酵所产生的次级代谢产物进行纯化和分析鉴定。实验发现,Y-74菌株菌落正面呈青绿色绒毛状,菌落边缘规整;菌落反面呈青黄色,极易产生孢子;菌落边缘菌丝呈现银白色,表面干燥,不透明。菌丝细长且繁多,产孢量很大,能产生大量球状的分生孢子。其发酵液经过柱层系分离纯化得到11各组分,抑菌试验表明(2)、(4)、(5)三个组分具有一定的抗菌活性,经过质谱鉴定发现组分(2)含有两种物质,因此对其进一步纯化得(2)-2,但抑菌试验发现此物质没有抑菌活性,核磁图谱鉴定该物质为橘霉素A(penicitrinone A),分子式为C23H24O5。据文献报道,橘霉素A是一种具有较强的抗肿瘤活性的物质。同时,对板栗疫病菌155菌株所产的色素进行初步探究。经对菌丝生长及菌株产色素的情况进行观察,发现培养15 d时,所产的色素量最多。该色素为脂溶性色素,可溶于甲醇、乙醇、乙酸乙酯、丙酮等有机溶剂,极易溶于氯仿、二氯甲烷等有机溶剂,不溶于水;其次,并对该色素的提取工艺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其适合使用溶剂浸提法进行提取,以甲醇作为提取剂,水浴60℃条件下提取1h,即可都得到色素溶液,最大吸收波长为458 nm。对该色素的稳定性能进行了测定,发现该色素有一定的耐热性,且色素在紫外光照射下具有良好的光稳定性,但室外日光对其光稳定性有一定的影响;当pH在4-9的范围内具有良好的稳定性;色素对大多数金属离子、氧化剂、还原剂、常用食品添加剂防腐剂的稳定性较好。利用柱层析的方法对色素进行了初步的分离和纯化,得到两个色素组分,利用高效液相检验纯度,然后经过质谱测定化合物155-1的分子量为536.62、155-2 的分子量为552.07。

任志芳[8](2012)在《Penicillium.sp.HSD07B红色素的纯种发酵及相关研究》文中指出色素是食品、饲料、化妆品和医药工业广泛应用的着色剂,分为天然色素和合成色素两大类。合成色素大多存在安全方面的问题,而天然色素却不断体现出诸多优点。动植物色素易受地域季节的影响,因而利用微生物资源生产天然色素成为色素行业的主流。在先前工作中,我们报道了青霉Penicillium sp. HSD07B和一株酵母菌Candidatropicalis在混合培养时能够产生红色素,而P. sp. HSD07B在纯培养液体发酵条件下几乎不产生红色素。由于混合培养相对来说生产成本高,过程比较繁琐,因而,研究新的发酵方式,利用P. sp. HSD07B产生大量的红色素,是目前急需解决的一个关键工作。本论文的研究结果如下:第一,青霉纯种培养方法的建立和条件的优化。通过对P. sp. HSD07B产红色素培养方法的探索,确定了P. sp. HSD07B的纯培养方法—自形成界面培养法,达到了简化工艺,减少色素组分的目的,为下一步工作提供了便利。通过对其发酵条件的优化,使红色素产量达到最大(3g/L)。最佳发酵条件是:PDA培养基,温度30℃,培养基初始pH6.0,葡萄糖含量为15g/L。第二,青霉生长动力学研究及连续培养方法的建立。根据界面模拟培养结果,P. sp.HSD07B在界面上的生长可分为快速期、减速期、衰退期3个阶段,各阶段的动力学模型分别为:(1)快速期:XT=0.01t1.6323(0<t<t1);(2)减速期: XT=0.037t1/2+0.0514(t1<t<t20≤s≤1);(3)衰退期:利用该模型可以对菌株P. sp.HSD07B界面发酵过程中的生物量进行预估,有利于过程控制。连续培养方法的建立,克服了序批式培养繁琐复杂的缺点,缩短了生产周期,提高了生产效率,为将来的工业化生产打下基础。第三,红色素产生机制的研究。为进一步证明先前提出“葡萄糖饥饿”这一诱导机制,我们设置了葡萄糖补加实验和饥饿实验,并测定了发酵液各层次以及界面处(色素产生部位)的葡萄糖浓度,结果显示:葡萄糖浓度的高低直接影响到色素产量的大小。在发酵液中,上下层的葡萄糖含量存在较大浓度差,越接近界面处葡萄糖含量越低。由菌丝形成的界面膜也存在浓度梯度,产红层为0.1g/L,白色菌丝层为0.02g/L,这显然属于葡萄糖的低浓度范围,与先前的推论保持了一致。第四,色素的理化性质及组分分析。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全波段扫描提取得到的色素,确定色素最大吸收峰为500nm。吸光度(A)与色素浓度(C)关系曲线C(mg/mL)=2.3048A-0.0125(R2=0.9978)。经分析,该红色素为无毒水溶性色素,稳定性强,具有一定抗氧化力,表现出较大的开发和利用价值。

吴向华[9](2012)在《苏北海滨盐土对3种耐盐植物种植的响应研究及其微生物资源化利用探索》文中研究说明人口和经济的快速增长,使资源短缺问题成为一个全球关注的热点,中国的发展正面临资源短缺的瓶颈。如何开发新资源,为中国快速增长的经济提供资源保障,是实现可持续性发展的关键。从极端环境中开发新土壤资源、种质资源和能源成为焦点研究领域,海滨滩涂不仅是一种重要的土地资源,还是珍贵的生物资源宝库,具有大量尚未被开发的潜在药物、食品和工农业产品。盐生生物由于其特殊的生长环境,以特定的生理代谢途径,产生具有特殊生理功能的次生代谢产物,如酶、色素、抗生素等。因此,在海滨盐土上种植耐盐植物,发展盐生农业,开发盐生生物资源,成为新资源开发的一个热点和亮点。本文通过研究种植耐盐植物前后,盐土养分、生物化学活性和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找出不同耐盐种植过程中各元素的变化规律,为发展盐土农业,种植耐盐植物提供理论依据。本文还对从盐土中筛选获得的一株产蓝色素的耐盐微生物,从菌种鉴定、培养条件、色素组分、色素稳定性和安全性等方面进行研究,考查该菌种能否用于工业化微生物产天然蓝色素的生产。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蓖麻,海滨锦葵和野大豆种植后,盐土性质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土壤肥力增加,微生物数量增加,生化活性增强。耐盐植物种植后,土壤的pH有所增加,电导率都显着下降,土壤环境改良,盐胁迫降低,更适合微生物生长,土壤中各类微生物数量增加。比较3种耐盐植物种植后盐土的肥力,种植海滨锦葵土壤的改良效果最明显,其导电率最低,阳离子交换量最大,有机质、全氮、全磷含量最高,说明海滨锦葵是一种适合盐土生长的先锋耐盐植物。(2)蓖麻种植可以改良土壤,使土壤的电导率显着下降,交换量增加,全氮含量升高。但随着种植时间的加长,受蓖麻根际所分泌的大量酚酸类化感物质的影响,土壤肥力下降,电导率上升,交换量、有机质、全氮、速效磷和速效钾等下降。蓖麻具有发达的根系,在种植中根际分泌的大量有机酸,能分泌土壤中的矿物质,提供微生物生长所需矿质元素,促进根际微生物数量的增加,使得土壤微生物的活性和多样性增加,各种细菌、放线菌和各功能微生物数量显着增加。(3)从金海农场筛选到一株产蓝色素菌株NJYS-02,研究发现该菌株为革兰氏阴性菌,微好氧,短杆状,无鞭毛、芽孢和荚膜。在PDA固体培养基上,菌落形态为蓝色,圆形凸起,有光泽,不透明,直径1.2mm;在营养琼脂培养基、高氏培养基和孟加拉红培养基上不生长。菌株可在28℃下PDA培养基上生长并产生蓝色素。在8%以下盐度菌体生长,在4%以下盐度产生色素。通过16S rDNA克隆测序,得到了1430bp左右的碱基序列,Blast比对显示该菌在分类学上属于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 sp.)。(4)对NJYS-02菌株产蓝色素的最佳发酵条件研究表明,该菌株产蓝色素的最适发酵条件是在20%的马铃薯汁中添加2.5%的葡萄糖,pH6.0,28℃静置培养3d。发酵液离心后,用超声破碎法和中性盐沉淀法协调作用,在室温下,中性pH,以乙醇溶液抽提7h,色素的得率最高。用薄层层析、纸层析、柱层析、高效液相色谱法分离色素表明,NJYS-02所产蓝色素粗提取物含有两个组分,且含量差别较大,蓝色素Ⅰ约占83%,,蓝色素Ⅱ约占15%。(5)对NJYS-02所产蓝色素的稳定性研究表明,该色素有较强的耐光、耐高温特性;还原剂、柠檬酸钠和维生素B1对其影响不大;在中低浓度的糖溶液中,该色素也有较好的稳定性;但是氧化剂和防腐剂对其破坏较大。但本文实验显示NJYS-02菌株产生的蓝色素无抗菌性。小鼠毒性试验也研究表明,NJYS-02发酵所产生的蓝色素,是一种可应用于食品、化妆品和饲料添加剂的一种有极高开发前景和应用前途的微生物天然蓝色素。

崔莹[10](2010)在《赭曲霉405色素的提取及其性质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赭曲霉(Aspergillus ochraceus)405在11α-羟化反应体系中产生红色素,其成分中含有多种天然色素。本文以赭曲霉405发酵天然色素为目标,研究了赭曲霉色素的提取与分离纯化的工艺以及稳定性等性质。本研究建立了赭曲霉405色素的提取与分离纯化方法。提取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得到提取的最佳条件:有机溶剂为乙酸乙酯,超声功率100W,提取时间20min,提取料液比1:40(g/mL),提取级数为4级,提取率达到99.33%。通过薄层层析法确定石油醚-丙酮系统和氯仿-甲醇系统依次为柱层析的洗脱系统,梯度洗脱的比例分别为:5:1、1:1、0:1,400:1、100:1、0:1和400:1、200:1、40:1、0:1。最后凝胶柱层析,洗脱剂为甲醇。发现该色素由黄色、橙色、酒红色1和酒红色2四种组分组成,经过分离纯化得到了3.5mg酒红色色素1组分、8.7mg橙色色素组分和31.6mg酒红色色素2组分,利用化学分析和紫外光谱、红外光谱等分析方法初步判断橙色色素为对苯醌类化合物。本实验以赭曲霉酒红色色素2为研究对象,初步研究了温度、酸、碱、光照等因素对其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酸、碱在不同程度上会影响色素稳定性,色素在pH6-8的范围内比较稳定;在室温至40℃范围12h内色素是相对稳定的,但随着时间的延长,色素仍然褪色;色素在室内光照条件下比室外光照条件下相对稳定;加入金属离子或氧化还原剂都会影响色素稳定性。本文采用还原K3Fe(CN)6法和氧化α-脱氧核糖法分别测定了酒红色色素2的还原力及其清除羟自由基的能力。当α-生育酚和酒红色色素2浓度为0.1-0.9mg/mL时,溶液的吸光度A700nm分别为0.486-1.239和0.354-1.110,表明酒红色色素2有一定还原力,且随着浓度的增加而线性增强,增强趋势与标准还原剂α-生育酚相同,但是其还原力小于α-生育酚;羟自由基清除能力分别为6.85-41.02%和2.35-39.52%,且随着浓度的增加而增强,增强趋势与标准还原剂α-生育酚相同,但是其清除自由基能力稍低于α-生育酚。

二、一株G-短杆菌红色素的特性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一株G-短杆菌红色素的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液态发酵生产红曲黄色素过程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红曲霉
    1.2 红曲色素
        1.2.1 红曲色素的形成机制
        1.2.2 红曲色素理化性质
        1.2.3 红曲色素的应用
    1.3 提高红曲色素产量的途径
        1.3.1 菌株诱变
        1.3.2 培养基优化
        1.3.3 固定化发酵
        1.3.4 萃取发酵
    1.4 本课题研究意义及内容
2 高产红曲黄色素菌株的选育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
        2.2.1 菌株
        2.2.2 实验培养基
        2.2.3 主要仪器与试剂
    2.3 实验方法
        2.3.1 菌株的保存与活化
        2.3.2 红曲霉的重离子辐照诱变
        2.3.3 红曲霉的ARTP诱变
    2.4 分析方法
        2.4.1 全波段扫描
        2.4.2 红曲胞外黄色素的测定
        2.4.3 红曲胞内黄色素的测定
        2.4.4 红曲黄色素的测定
        2.4.5 红曲黄色素水溶性鉴定
    2.5 结果与分析
        2.5.1 重离子束诱变的最佳处理时间
        2.5.2 菌株的筛选
        2.5.3 红曲菌株ARTP的最佳诱变时间
        2.5.4 高产胞外黄色素菌株的选育
        2.5.5 水溶性黄色素菌株的鉴定
    2.6 本章小结
3 响应面优化提高液态发酵中红曲黄色素的生产水平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
        3.2.1 菌株
        3.2.2 实验培养基
        3.2.3 主要试剂与仪器
    3.3 实验方法
        3.3.1 菌株培养
        3.3.2 培养基单因素优化
    3.4 结果与讨论
        3.4.1 初始pH对突变菌株H14产黄色素的影响
        3.4.2 初始葡萄糖对突变菌株H14产黄色素的影响
        3.4.3 不同维生素对突变菌株H14产黄色素的影响
        3.4.4 不同氮源对突变菌株H14产黄色素的影响
        3.4.5 不同金属离子对突变菌株H14产黄色素的影响
        3.4.6 发酵条件正交实验
        3.4.7 模型方程的建立与显着性检验
        3.4.8 突变菌株H14液态发酵生产红曲黄色素的响应面分析
        3.4.9 最佳发酵条件验证
    3.5 本章小结
4 固定化细胞发酵与萃取发酵耦联技术提高黄色素生产率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
        4.2.1 菌株
        4.2.2 实验培养基
        4.2.3 主要试剂与仪器
    4.3 实验方法
        4.3.1 红曲H14菌株孢子悬浮液的制备
        4.3.2 固定化发酵
        4.3.3 游离发酵动力学
        4.3.4 固定化发酵动力学
        4.3.5 反复分批固定化发酵
        4.3.6 反复分批萃取固定化发酵
    4.4 分析方法
        4.4.1 葡萄糖浓度测定
        4.4.2 生物量的测定
        4.4.3 红曲胞外黄色素的测定
        4.4.4 红曲胞内黄色素的测定
        4.4.5 红曲黄色素的测定
    4.5 结果与分析
        4.5.1 葡萄糖标准曲线
        4.5.2 固定化发酵技术
        4.5.3 游离发酵动力学结果
        4.5.4 固定发酵动力学结果
        4.5.5 反复分批固定化细胞发酵
        4.5.6 反复分批固定化细胞萃取发酵
    4.6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创新点
    5.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致谢

(2)干辣椒制作发酵型辣椒酱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辣椒及其加工利用
        1.1.1 辣椒简介
        1.1.2 辣椒开发利用现状
    1.2 发酵辣椒制品研究现状
        1.2.1 发酵辣椒制品专用菌种的研究现状
        1.2.2 发酵辣椒制品发酵工艺研究现状
        1.2.3 发酵辣椒制品风味物质的研究现状
    1.3 选题目的、意义与研究内容
        1.3.1 选题目的及意义
        1.3.2 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优良乳酸菌的分离、筛选
    2.1 材料与仪器设备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试剂
        2.1.3 主要仪器与设备
    2.2 试验方法
        2.2.1 优良乳酸菌的筛选、鉴定
        2.2.2 菌株生长特性研究
        2.2.3 数据处理
    2.3 结果与讨论
        2.3.1 优良乳酸菌的筛选、鉴定
        2.3.2 菌株生长特性研究
    2.4 小结
第三章 干辣椒热烫预处理工艺条件优化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主要试剂
        3.1.3 主要仪器与设备
        3.1.4 试验方法
        3.1.5 数据处理
    3.2 结果与讨论
        3.2.1 处理温度对干辣椒品质的影响
        3.2.2 处理时间对干辣椒品质的影响
        3.2.3 处理料液比对干辣椒品质的影响
    3.3 小结
第四章 辣椒酱发酵工艺条件优化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主要试剂
        4.1.3 主要仪器与设备
        4.1.4 试验方法
        4.1.5 数据处理
    4.2 结果与讨论
        4.2.1 单因素优化结果
        4.2.2 响应面试验模糊评判结果
        4.2.3 响应面优化结果与分析
    4.3 小结
第五章 干、鲜辣椒酱品质研究
    5.1 材料与仪器设备
        5.1.1 试验材料
        5.1.2 主要试剂
        5.1.3 主要仪器与设备
    5.2 试验方法
        5.2.1 干、鲜辣椒酱样品制备
        5.2.2 指标测定方法
        5.2.3 数据处理
    5.3 结果与讨论
        5.3.1 发酵过程中p H和总酸(以乳酸计)的变化
        5.3.2 发酵过程中还原糖(以葡萄糖计)含量的变化
        5.3.3 发酵过程中氨基酸态氮含量的变化
        5.3.4 发酵过程中色泽比的变化
        5.3.5 辣椒酱感官评价结果
        5.3.6 发酵过程中有机酸的变化
        5.3.7 干、鲜辣椒酱挥发性化合物的差异
    5.4 小结
第六章 结论、创新点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3)红曲霉菌MnSOD基因的原核表达及其对红曲霉菌的红曲色素和桔霉素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红曲霉菌简介
    1.2 红曲色素
    1.3 桔霉素
    1.4 现阶段国内外控制色素和桔霉素的研究进展
    1.5 抗氧化剂调节因子的种类及作用
        1.5.1 抗坏血酸
        1.5.2 过氧化氢酶
        1.5.3 超氧化物歧化酶
    1.6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和主要内容
        1.6.1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1.6.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外源抗坏血酸对红曲菌发酵过程中脂肪酸及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与方法
        2.2.0 实验菌种
        2.2.1 实验试剂和仪器
        2.2.2 红曲霉菌发酵培养
        2.2.3 红曲色素测定
        2.2.4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桔霉素
        2.2.5 细胞内抗氧化活性的测定
        2.2.6 气相色谱-质谱分析测定红曲霉发酵物的脂肪酸
    2.3 结果与分析
        2.3.1 红曲色素和桔霉素分析
        2.3.4 EAA对红曲发酵过程中细胞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2.3.5 EAA对红曲霉菌丝体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红曲霉菌MnSOD基因的克隆和原核表达
    3.1 引言
    3.2 材料及方法
        3.2.1 实验菌种
        3.2.2 试剂和仪器
        3.2.3 实验方法
    3.3 结果与分析
        3.3.1 简并引物设计及PCR结果
        3.3.2 全长引物设计及全长基因分析
        3.3.3 表达载体的构建及重组蛋白的原核表达
        3.3.4 表达蛋白的酶活测定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MnSOD对红曲霉菌合成红曲色素和桔霉素的影响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及实验方法
        4.2.1 实验菌种
        4.2.2 试剂和仪器
        4.2.3 红曲霉MnSOD重组蛋白的制备提取
        4.2.4 红曲霉菌的培养基配制及其发酵培养
        4.2.5 不同抗氧化物质对红曲霉发酵的影响
        4.2.6 对红曲霉菌色价的检测
        4.2.7 对红曲霉菌桔霉素的检测
        4.2.8 对红曲霉菌发酵液的自由基清除能力检测
        4.2.9 对红曲霉菌胞内脂肪酸含量的检测
    4.3 结果与分析
        4.3.1 红曲霉菌桔霉素的检测结果
        4.3.2 红曲霉菌红曲色素的检测结果
        4.3.3 红曲霉菌脂肪酸的检测结果
        4.3.4 红曲霉菌发酵液的自由基的清除能力结果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创新点
    5.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4)黑葡萄穗霉菌生防细菌LY424产天然红色素特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紫外-可见光谱扫描分析
    2.2 色素的色价测定
    2.3 与有机溶剂的相溶性
    2.4 不同p H对色素的影响
    2.5 不同温度对色素的影响
    2.6 金属离子的影响
    2.7 氧化还原剂对色素的影响
    2.8 光照对色素的影响
    2.9 色素的保存方法
3 结论与讨论

(5)产玫瑰红色素粘质沙雷氏菌的分离鉴定及抑菌活性(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 1 材料
        1. 1. 1 待分离材料
        1. 1. 2 培养基
        1. 1. 3 主要试剂
        1. 1. 4 主要仪器
    1. 2 方法
        1. 2. 1 菌株的分离纯化
        1. 2. 2 产玫瑰红色素菌株的初步鉴定
        1. 2. 3 16S r RNA基因序列分析
        1. 2. 4 温度和光对菌株产玫瑰红色素的影响
        1. 2. 5 产玫瑰红色素量的分析
        1. 2. 6 玫瑰红色素性质分析
        1. 2. 7 菌株及提取的色素对病原细菌的生物拮抗作用
2 结果
    2. 1 产玫瑰红色素菌株的分离及细菌形态特点的观察
    2. 2 分离细菌Dse-01 菌株的生理生化特征
    2. 3 16S r RNA基因序列分析
    2.4温度和光照对DSe-01菌株产色素的影响
    2. 5 Dse-01 菌株玫瑰红色素的产量
    2. 6 色素的吸收光谱分析
    2. 7 拮抗试验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6)红色红曲菌M7高效基因敲除体系的构建及桔霉素生物合成途径的解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红曲与红曲菌
        1.1 红曲菌及其代谢产物
        1.2 红曲的安全性问题
        1.2.1 桔霉素
        1.2.2 红曲菌产CIT的发现
        1.2.3 红曲中CIT的限量标准
        1.3 红曲菌功能基因组的研究进展
        1.4 红曲菌SMs生物合成途径的研究进展
        1.4.1 CIT生物合成途径及其相关基因
        1.4.2 红曲色素生物合成途径及其相关基因
        1.4.3 monacolin K生物合成途径及其相关基因
    2 聚酮化合物与PKS
        3.1 聚酮化合物
        3.2 PKS及作用机理
    3 高效基因敲除
        3.1 DNA双链断裂及其修复机制
        3.2 基因敲除
        3.3 真菌中高效基因敲除体系的研究进展
    4 真菌SMs生物合成途径的异源表达
        4.1 异源表达载体的构建
        4.2 异源表达宿主的选择
        4.2.1 真菌PKS在细菌中的表达
        4.2.2 真菌PKS在酵母中的表达
        4.2.3 真菌PKS在丝状真菌中的表达
    5 选择性剪接
        5.1 前体mRNA的选择性剪接
        5.2 真菌中AS的研究进展
    6 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红曲菌高效基因敲除体系的构建
    1 材料
        1.1 菌株与质粒
        1.2 培养基
        1.3 酶与主要试剂
        1.4 主要仪器
    2 方法
        2.1 ku70、ku80和ligase Ⅳ因的克隆分析
        2.1.1 M. ruber M7全基因组测序
        2.1.2 ku70基因的克隆分析
        2.1.3 ku80基因的克隆分析
        2.1.4 ligase Ⅳ基因的克隆分析
        2.2 敲除载体的构建
        2.2.1 敲除盒的构建
        2.2.2 敲除载体的构建
        2.3 农杆菌介导的红曲菌转化
        2.4 转化子鉴定
        2.4.1 转化子的PCR检测
        2.4.2 转化子的Southern杂交验证
        2.5 突变子性质分析
        2.5.1 红曲菌孢子计数
        2.5.2 形态观察和显微观察
        2.5.3 生物量测定
        2.5.4 红曲色素和CIT产量测定
        2.5.5 GRF的统计
        2.5.6 对MMS的敏感性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ku70、ku80和ligase Ⅳ基因的克隆
        3.1.1 M. ruber M7全基因组测序
        3.1.2 ku70基因的克隆分析
        3.1.3 ku80基因的克隆分析
        3.1.4 ligase Ⅳ基因的克隆分析
        3.2 敲除载体的构建
        3.2.1 ku70敲除载体的构建
        3.2.2 ku80敲除载体的构建
        3.2.3 ligase Ⅳ敲除载体的构建
        3.3 转化子的鉴定
        3.3.1 Mr△ku70的鉴定
        3.3.2 Mr△ku80的鉴定
        3.3.3 Mr△lig4的鉴定
        3.4 突变子性质分析
        3.4.1 菌落形态和显微形态观察
        3.4.2 红曲菌孢子产量
        3.4.3 生物量比较
        3.4.4 红曲色素产量比较
        3.4.5 CIT产量比较
        3.4.6 GRF的比较
        3.4.7 对MMS的敏感性比较
    4 小结与讨论
        4.1 小结
        4.1.1 从M. ruber M7基因组中克隆了ku70、ku80和ligase Ⅳ基因
        4.1.2 构建了基因敲除菌株Mr△ku70、Mr△ku80和Mr△lig4
        4.1.3 分析了基因敲除菌株孢子产量、营养生长和有性/无性繁殖的差异
        4.1.4 分析了基因敲除菌株产红曲色素和CIT能力的差异
        4.1.5 分析了基因敲除菌株中其他基因敲除效率的差异
        4.1.6 分析了基因敲除菌株对MMS的敏感性的差异
        4.2 讨论
        4.2.1 关于ku70、ku80和ligase Ⅳ基因的敲除对M. ruber M7菌株表型及SMs影响的讨论
        4.2.2 关于Mr△ku70、Mr△ku80和Mr△lig4菌株中GRF的讨论
        4.2.3 关于不同的基因敲除菌株对MMS的敏感性的讨论
第三章 红曲菌产CIT基因簇的分析
    1 材料
        1.1 菌株
        1.2 软件和数据库
    2 方法
        2.1 CIT基因簇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2.2 不同真菌中CIT基因簇的序列比对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CIT基因簇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3.1.1 pksCT的基因结构分析
        3.1.2 MRL1的基因结构分析
        3.1.3 MRL2的基因结构分析
        3.1.4 MRL3的基因结构分析
        3.1.5 MRL4的基因结构分析
        3.1.6 MRL5的基因结构分析
        3.1.7 MRL6的基因结构分析
        3.1.8 MRL7的基因结构分析
        3.1.9 MRR1的基因结构分析
        3.1.10 MRR2的基因结构分析
        3.1.11 MRR3的基因结构分析
        3.1.12 MRR4的基因结构分析
        3.1.13 MRR5的基因结构分析
        3.1.14 MRR6的基因结构分析
        3.1.15 MRR7的基因结构分析
        3.1.16 MRR8的基因结构分析
        3.2 不同真菌中CIT基因簇的序列比对分析
    4 小结与讨论
        4.1 小结
        4.1.1 从M. ruber M7全基因组序列中找到并分析了负责CIT生物合成的基因簇
        4.1.2 确定了基因簇中负责CIT生物合成的关键基因
        4.2 讨论
        4.2.1 关于全基因组测序及生物信息学分析在功能基因组学研究中应用的讨论
        4.2.2 关于如何确定基因簇中负责SMs生物合成的关键基因的讨论
第四章 红曲菌CIT基因簇中相关基因的功能验证
    1 材料
        1.1 菌株与质粒
        1.2 培养基
        1.3 酶与主要试剂及配制
        1.4 主要仪器
    2 方法
        2.1 敲除载体的构建
        2.1.1 敲除盒的构建
        2.1.2 敲除载体的构建
        2.2 农杆菌介导的红曲菌转化
        2.3 转化子的PCR鉴定
        2.4 各基因敲除菌株产CIT能力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敲除载体的构建
        3.1.1 pksCT敲除载体的构建
        3.1.2 L1敲除载体的构建
        3.1.3 L2敲除载体的构建
        3.1.4 L4敲除载体的构建
        3.1.5 L6敲除载体的构建
        3.1.6 L7敲除载体的构建
        3.2 转化子的鉴定
        3.3 各基因敲除菌株产CIT能力分析
    4 小结与讨论
        4.1 小结
        4.1.1 分别构建了pksCT、L1、L2、L4、L6和L7的基因敲除菌株
        4.1.2 分析了不同基因敲除菌株中与CIT相关的代谢产物的变化
        4.2 讨论
        4.2.1 关于运用构建的红曲菌高效基因敲除体系进行CIT基因簇中多基因敲除的讨论
        4.2.2 关于基因敲除菌株中与CIT相关的代谢产物的变化的讨论
第五章 CIT基因簇在米曲霉中的异源表达
    1 材料
        1.1 菌株与质粒
        1.2 培养基
        1.3 酶与主要试剂及配制
        1.4 主要仪器
    2 方法
        2.1 异源表达载体的构建
        2.1.1 pksCT表达载体的构建
        2.1.2 pksCT+L1表达载体的构建
        2.1.3 L2表达载体的构建
        2.1.4 L2+L4表达载体的构建
        2.1.5 L2+L6表达载体的构建
        2.1.6 L2+L4+L6表达载体的构建
        2.1.7 L2+L7表达载体的构建
        2.1.8 L2+L4+L7表达载体的构建
        2.1.9 L2+L6+L7表达载体的构建
        2.1.10 L2+L4+L6+L7表达载体的构建
        2.2 PEG介导的米曲霉转化
        2.3 转化子鉴定
        2.4 转化子代谢产物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异源表达载体的构建
        3.1.1 pksCT表达载体的构建
        3.1.2 pksCT+L1表达载体的构建
        3.1.3 L2表达载体的构建
        3.1.4 L2+L4表达载体的构建
        3.1.5 L2+L6表达载体的构建
        3.1.6 L2+L4+L6表达载体的构建
        3.1.7 L2+L7表达载体的构建
        3.1.8 L2+L4+L7表达载体的构建
        3.1.9 L2+L6+L7表达载体的构建
        3.1.10 L2+L4+L6+L7表达载体的构建
        3.2 转化子鉴定
        3.3 转化子代谢产物分析
    4 小结与讨论
        4.1 小结
        4.1.1 分别构建了含有pksCT、L1、L2、L4、L6和L7基因的不同组合的米曲霉异源表达菌株
        4.1.2 分析了不同的米曲霉异源表达菌株中代谢产物的差异
        4.1.3 阐述了CIT的生物合成途径
        4.2 讨论
        4.2.1 异源表达技术研究CIT生物合成途径的讨论
        4.2.2 关于文献报道的CIT生物合成途径的讨论
        4.2.3 关于CIT生物合成最小基因簇的讨论
第六章 pksCT基因中AS的初步研究
    1 材料
        1.1 菌株与质粒
        1.2 培养基
        1.3 酶与主要试剂及配制
        1.4 主要仪器
    2 方法
        2.1 pksCT基因中内含子分析
        2.1.1 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预测内含子位置
        2.1.2 经mRNA测序分析内含子位置
        2.2 移除不同内含子的pksCT在米曲霉中的异源表达
        2.2.1 移除内含子1和62 bp内含子2的pksCT表达载体的构建
        2.2.2 移除内含子1和60 bp内含子2的pksCT表达载体的构建
        2.3 PEG介导的米曲霉转化
        2.4 转化子鉴定
        2.5 转化子代谢产物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pksCT基因中内含子分析
        3.2 移除不同内含子的pksCT基因在米曲霉中的异源表达
        3.2.1 移除内含子1和62 bp内含子2的pksCT表达载体的构建
        3.2.2 移除内含子1和60 bp内含子2的pksCT表达载体的构建
        3.3 转化子鉴定
        3.4 转化子代谢产物分析
    4 小结与讨论
        4.1 小结
        4.1.1 发现了M. ruber M7的pksCT基因存在AS
        4.1.2 构建了移除不同内含子的pksCT基因异源表达载体
        4.1.3 分析了不同pksCT基因的米曲霉转化子的代谢产物
        4.2 讨论
        4.2.1 关于pksCT基因的AS的讨论
        4.2.2 pksCT中R结构域的作用的讨论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1 结论
    2 展望
    3 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1 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的转化
附录2 质粒DNA的抽提
附录3 LiOAc/SS-DNA/PEG介导的酿酒酵母中外源DNA的转化
附录4 根癌农杆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和转化
附录5 根癌农杆菌介导的红曲菌转化
附录6 PEG介导的A.oryzae NSAR1菌株的转化
附录7 PEG介导的A.oryzae M-2-3菌株的转化
附录8 Southern杂交
附录9 UV、MS和NMR
发表论文
致谢

(7)阴香内生真菌Y-74菌株及板栗疫病菌155菌株次级代谢产物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植物内生真菌
        1.1.1 内生真菌(Endophyte)定义
        1.1.2 内生菌的多样性
        1.1.3 内生真菌研究历史
        1.1.4 植物内生菌生物活性及活性代谢产物研究
    1.2 色素
        1.2.1 天然色素研究
        1.2.2 微生物生产天然色素的研究进展
        1.2.3 天然色素的分类与特征
        1.2.4 天然色素的提取方法
        1.2.5 天然色素的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及其研究方向
    1.3 课题的研究目的和内容
        1.3.1 课题研究意义
        1.3.2 研究的目的
        1.3.3 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阴香内生真菌Y-74菌株次级代谢物的分离纯化
    2.1 引言
    2.2 技术路线
    2.3 实验材料
        2.3.1 实验菌株
        2.3.2 固体培养基
        2.3.3 实验试剂
        2.3.4 实验仪器
    2.4 实验方法
        2.4.1 Y-74菌株表型的观察
        2.4.2 菌株的发酵
        2.4.3 次级代谢产物的分离
        2.4.4 次级代谢产物的鉴定
    2.5 结果和讨论
        2.5.1 菌落形态
        2.5.2 阴香内生真菌Y-74菌株次级代谢物的分离
        2.5.3 化合物1核磁共振图谱鉴定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板栗疫病菌155菌株色素的初步探究
    3.1 引言
    3.2 技术路线
    3.3 实验材料
        3.3.1 实验菌株
        3.3.2 培养基
        3.3.3 实验试剂
        3.3.4 主要仪器
    3.4 实验方法
        3.4.1 菌株的培养
        3.4.2 板栗疫病菌155菌株表型观察
        3.4.3 板栗疫病菌155菌株菌丝生长速率
        3.4.4 提取液吸收波长的确定
        3.4.5 色素提取方法
        3.4.6 板栗疫病菌色素性质的研究
        3.4.7 色素稳定性的初探
        3.4.8 分离提纯与初步鉴定
    3.5 结果与分析
        3.5.1 板栗疫病菌155菌株生长表型
        3.5.2 板栗疫病菌155菌株生长速率
        3.5.3 色素的提取条件探究
        3.5.4 板栗疫病菌155菌株色素稳定性探究
        3.5.5 色素成分的初步研究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8)Penicillium.sp.HSD07B红色素的纯种发酵及相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前言
    1.1 色素的研究概况
    1.2 微生物色素研究进展
        1.2.1 微生物资源及开发
        1.2.2 培养工艺
        1.2.3 微生物色素的提取和纯化
        1.2.4 微生物色素的生物合成与调控
        1.2.5 微生物色素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及前景展望
    1.3 丝状真菌色素研究现状
    1.4 本文的研究背景和研究内容
第二章 P. sp. HSD07B纯培养产红色素方法的建立及发酵条件的优化
    2.1 引言
    2.2 材料
        2.2.1 菌种
        2.2.2 仪器
        2.2.3 培养基
    2.3 实验方法
        2.3.1 色素浓度的测定
        2.3.2 培养方法的建立
        2.3.3 不同培养基对色素产量的影响
        2.3.4 温度对色素产量的影响
        2.3.5 pH对色素产量的影响
        2.3.6 葡萄糖浓度对色素产量的影响
        2.3.7 培养过程色素产量与pH的变化
    2.4 结果与讨论
        2.4.1 色素浓度的测定
        2.4.2 培养方法的建立
        2.4.3 在不同培养基中培养产色素情况
        2.4.4 温度对色素产量的影响
        2.4.5 培养基初始pH对菌株产色素的影响
        2.4.6 葡萄糖含量对色素产量的影响
        2.4.7 培养过程色素产量与pH的变化
    2.5 小结
第三章 青霉P.sp.HSD07B生长动力学模型的建立和连续发酵培养
    3.1 引言
    3.2 材料
        3.2.1 仪器
        3.2.2 培养基
        3.2.3 界面膜
        3.2.4 连续发酵装置
    3.3 方法
        3.3.1 界面培养原理
        3.3.2 菌体量测定方法
        3.3.3 界面培养方法
        3.3.4 连续培养原理
        3.3.5 连续培养方法
    3.4 结果与讨论
        3.4.1 P.sp.HSD07B的生长曲线
        3.4.2 P.sp.HSD07B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3.4.3 P.sp.HSD07B动力学模型参数
        3.4.4 连续培养
    3.5 小结
第四章 色素的产生机制研究
    4.1 引言
    4.2 材料
        4.2.1 仪器
        4.2.2 试剂
    4.3 方法
        4.3.1 还原糖测定方法:3,5-二硝基水杨酸比色法
        4.3.2 葡萄糖补加实验
        4.3.3 葡萄糖饥饿实验
        4.3.4 发酵液中不同层次还原糖测定
        4.3.5 界面膜中还原糖含量测定
        4.3.6 纯培养方法的改进
    4.4 结果与讨论
        4.4.1 葡萄糖补加实验
        4.4.2 葡萄糖饥饿实验
        4.4.3 发酵液中不同层次还原糖测定
        4.4.4 界面膜中还原糖含量测定
        4.4.5 纯培养方法的改进
    4.5 小结
第五章 色素的提取、性质及成分分析
    5.1 引言
    5.2 仪器与材料
        5.2.1 仪器
        5.2.2 培养基
    5.3 方法
        5.3.1 色素的分离提取
        5.3.2 色素的基本性质
        5.3.3 色素的成分比较
    5.4 结果与分析
        5.4.1 色素的基本性质
        5.4.2 色素的成分比较
    5.5 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9)苏北海滨盐土对3种耐盐植物种植的响应研究及其微生物资源化利用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盐土资源
        1.1.1 盐碱土的定义和分布
        1.1.2 盐土开发的背景
        1.1.3 盐碱土的资源化利用
    1.2 盐土农业
        1.2.1 耐盐植物
        1.2.2 盐土农业种植对盐土生态环境的影响
    1.3 盐土微生物资源
        1.3.1 极端微生物
        1.3.2 极端嗜盐微生物
        1.3.3 微生物色素
    1.4 本文研究的目的和内容
        1.4.1 本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1.4.2 本文的研究内容
第二章 不同耐盐植物对盐土理化性质和微生物类群组成的影响
    2.1 材料与方法
        2.1.1 采样地点
        2.1.2 土样
        2.1.3 培养基
        2.1.4 实验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不同生态种植土壤的理化性质
        2.2.2 细菌计数
        2.2.3 嗜盐放线菌计数
        2.2.4 嗜盐真菌计数
        2.2.5 土壤微生物的固氮强度和固氮菌的数量
        2.2.6 土壤微生物的氨化作用和氨化细菌
        2.2.8 土壤纤维素分解作用
        2.2.9 解磷菌
        2.2.10 解钾菌计数
    2.3 结论
第三章 蓖麻连作对盐土理化性质和微生物类群组成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土样
        3.1.2 培养基
        3.1.3 实验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土壤理化性质的测定
        3.2.2 细菌计数
        3.2.3 放线菌和真菌计数
        3.2.4 纤维素分解作用
        3.2.5 固氮菌
        3.2.6 氨化细菌和反硝化细菌
        3.2.7 解磷菌
        3.2.8 解钾菌
        3.2.9 蓖麻种植对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3.2.10 蓖麻的砂培图片
        3.2.11 蓖麻根际分泌物的检测
    3.3 结论
第四章 产蓝色素菌种的筛选和初步鉴定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样品来源
        4.1.2 主要试剂
        4.1.3 主要仪器
        4.1.4 培养基
        4.1.5 实验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菌株的形态观察
        4.2.2 菌株的耐盐性试验
        4.2.3 菌种16S rDNA测序
    4.3 结论
第五章 产蓝色素发酵条件的优化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菌株
        5.1.2 培养基
        5.1.3 实验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培养时间对蓝色素合成的影响
        5.2.2 最适碳源的选择
        5.2.3 最适氮源的选择
        5.2.4 最适温度的选择
        5.2.5 最适pH的选择
        5.2.6 最适氧浓度的选择
        5.2.7 正交实验
    5.3 结论
第六章 发酵液蓝色素的提取及其稳定性研究
    6.1 材料与方法
        6.1.1 菌株
        6.1.2 培养基
        6.1.3 实验方法
        6.1.4 蓝色素提取
        6.1.5 色素吸收光谱的测定方法
        6.1.6 色素的稳定性实验
    6.2 结果与分析
        6.2.1 色素吸收光谱测定
        6.2.2 不同破壁方法对色素提取的影响
        6.2.3 溶剂对色素提取的影响
        6.2.4 不同温度对提取的影响
        6.2.5 抽提时间对色素提取的影响
        6.2.6 不同pH对色素提取的影响效果
        6.2.7 色素稳定性试验
    6.3 结论
第七章 蓝色素的分离及其毒性实验
    7.1 材料与方法
        7.1.1 菌种
        7.1.2 培养基
        7.1.3 实验方法
    7.2 结果与分析
        7.2.1 蓝色素组分分离
        7.2.2 蓝色素抑菌活性测定方法
        7.2.3 色素急性毒性实验的测定结果
    7.3 结论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1.1 不同盐生植物对盐土生态系统的影响
        8.1.2 蓖麻连续种植对盐土的影响
        8.1.3 产蓝色素菌株的筛选、鉴定
        8.1.4 蓝色素的发酵条件优化
        8.1.5 色素的提取及组分分析
        8.1.6 色素的实用性分析
    8.2 展望
创新与不足
参考文献
博士期间主要成果
致谢

(10)赭曲霉405色素的提取及其性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天然色素简介
    1.2 微生物来源的天然色素
        1.2.1 微生物产天然色素的培养条件
        1.2.2 微生物产天然色素的提取与精制技术
    1.3 醌类色素
    1.4 苯醌类化合物
    1.5 赭曲霉及其色素
        1.5.1 赭曲霉及其研究进展
        1.5.2 赭曲霉色素
    1.6 天然色素稳定性研究
        1.6.1 pH值对天然色素稳定性的影响
        1.6.2 光、热对天然色素颜色的影响
        1.6.3 金属离子的影响
        1.6.4 氧化剂和还原剂的影响
    1.7 研究目的与内容
        1.7.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7.2 研究的主要内容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实验菌种
        2.1.2 主要试剂
        2.1.3 主要仪器
        2.1.4 培养基
    2.2 实验方法
        2.2.1 斜面培养
        2.2.2 摇瓶发酵制备色素
        2.2.3 赭曲霉色素的提取
        2.2.4 赭曲霉色素的分离纯化
        2.2.5 赭曲霉色素的结构鉴定
        2.2.6 赭曲霉色素稳定性实验
        2.2.7 赭曲霉色素抗氧化活性
3 结果与讨论
    3.1 赭曲霉405的生长特性
        3.1.1 赭曲霉405菌落形态
        3.1.2 斜面培养
        3.1.3 摇瓶发酵生产色素
    3.2 赭曲霉色素的提取
        3.2.1 赭曲霉色素提取的单因素实验
        3.2.2 赭曲霉色素提取的正交实验
        3.2.3 提取级数对赭曲霉色素提取效果的影响
    3.3 赭曲霉色素的分离纯化
        3.3.1 薄层色谱法分离赭曲霉色素确定最佳展开系统
        3.3.2 硅胶柱色谱法分离赭曲霉色素
        3.3.3 凝胶柱色谱法分离赭曲霉色素
    3.4 赭曲霉色素的结构鉴定
        3.4.1 橙色色素的化学鉴定
        3.4.2 橙色色素的吸收光谱分析
        3.4.3 橙色色素的红外光谱分析
    3.5 赭曲霉色素稳定性的研究
        3.5.1 酸碱对酒红色色素2稳定性的影响
        3.5.2 温度对酒红色色素2稳定性的影响
        3.5.3 光照对酒红色色素2稳定性的影响
        3.5.4 金属离子对酒红色色素2稳定性的影响
        3.5.5 还原剂和氧化剂对酒红色色素2稳定性的影响
    3.6 赭曲霉色素的抗氧化活性
        3.6.1 酒红色色素2还原力的测定实验
        3.6.2 酒红色色素2羟自由基清除能力的测定实验
4 结论
5 展望
6 参考文献
7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8 致谢

四、一株G-短杆菌红色素的特性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液态发酵生产红曲黄色素过程优化研究[D]. 赵会.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21(02)
  • [2]干辣椒制作发酵型辣椒酱的研究[D]. 程晓齐.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01)
  • [3]红曲霉菌MnSOD基因的原核表达及其对红曲霉菌的红曲色素和桔霉素的影响[D]. 何雨峰. 湖北工业大学, 2020(04)
  • [4]黑葡萄穗霉菌生防细菌LY424产天然红色素特性的研究[J]. 李紫嫣,杨慧慈,李龙飞,穆守臣,赵志龙,许俊杰,钟文文. 安徽农业科学, 2017(05)
  • [5]产玫瑰红色素粘质沙雷氏菌的分离鉴定及抑菌活性[J]. 董婷,景波,李伟,黄晓雅,钱俏君,杨慧,潘康成. 浙江农业学报, 2016(02)
  • [6]红色红曲菌M7高效基因敲除体系的构建及桔霉素生物合成途径的解析[D]. 何毅. 华中农业大学, 2015(04)
  • [7]阴香内生真菌Y-74菌株及板栗疫病菌155菌株次级代谢产物的初步研究[D]. 梁彩云. 广西大学, 2015(05)
  • [8]Penicillium.sp.HSD07B红色素的纯种发酵及相关研究[D]. 任志芳. 河南师范大学, 2012(01)
  • [9]苏北海滨盐土对3种耐盐植物种植的响应研究及其微生物资源化利用探索[D]. 吴向华. 南京大学, 2012(10)
  • [10]赭曲霉405色素的提取及其性质的研究[D]. 崔莹. 天津科技大学, 2010(03)


红曲霉论文 红曲色素论文 红曲红论文 基因合成论文 植物色素论文

上一篇:存在与超越:海洋诗歌中的生命意蕴及其演变
下一篇:舒适空调系统节能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