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海涛,罗珊珊[1](2021)在《贸易畅通 硕果累累》文中指出10月1日,宁波舟山港。鸣笛悠长,“亚海东顺”号集装箱班轮缓缓靠泊宁波舟山港甬舟集装箱码头,这是码头新增的“一带一路”航线“亚海俄罗斯线”的首航船。今年,甬舟集装箱码头新增多条“一带一路”航线,驶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港口航线越来越多。8年来,共建“一带?
龙沛[2](2021)在《罗马波斯战争研究(66BC-628AD)》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公元前66年至公元628年间,以地中海盆地为核心的罗马—拜占庭帝国与以伊朗高原及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为核心的帕提亚—萨珊帝国之间发生了一系列周期性相互攻伐,即所谓的“罗马波斯战争”。罗马波斯战争从广义上延伸,可以指公元前1世纪至公元7世纪期间罗马人(晚期罗马共和国、罗马帝国和早期拜占庭帝国)与波斯人(帕提亚帝国和萨珊帝国)为争夺西亚地区进行的长达七个世纪的政治、军事、宗教和文化较量。双方交往的方式以战争为主,但战争背后牵涉东西方两大文明之间在各个领域和层次的全方位对抗。从欧亚草原游牧民族到高加索和阿拉伯沙漠诸王国、部落乃至非洲诸王国,两大帝国内外众多国家和族群在不同程度上参与罗马波斯战争,罗马波斯战争的行为体数量和交往复杂性远远超出罗马和波斯两大帝国本身。罗马波斯战争贯穿双方国家地缘安全战略、宗教意识形态、经济贸易利益、文化同化与抗拒的全方位博弈。罗马波斯战争成为古代持续时间最长、波及地域最广、涉及国家和族群最多的战争,造成了极为深远的历史影响。从宏观历史背景和古代地中海—西亚文明圈的交往发展趋势来看,罗马波斯战争是古典时代后期罗马人和波斯人在西亚和东地中海地区双向对冲扩张的结果。罗马波斯双方均渴望完全继承亚历山大大帝留下的希腊化世界遗产,尤其是塞琉古王朝在西亚的政治遗产,因而双方冲突不可避免。塞琉古王朝作为希腊化世界疆域最辽阔的国家,其鼎盛时期将整个西亚地区和中亚一部分囊括其中,塞琉古帝国的疆域构成了亚历山大大帝希腊化遗产中最大的一部分,也继承了原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的大部分亚洲疆土。因此,罗马人和帕提亚人都把征服塞琉古王朝的西亚属地作为复兴亚历山大帝国和波斯帝国的必要手段。塞琉古王朝在两河流域和叙利亚地区大力经营,客观上为后来罗马人和帕提亚人在西亚地区的统治奠定了政治和经济基础。帕提亚帝国在塞琉古王朝东都塞琉西亚对岸营建新都泰西封,并与萨珊帝国接续统治六百余年。罗马—拜占庭帝国则将塞琉古王朝故都——叙利亚的安条克作为其在东方的统治中心。因此,罗马波斯战争首先是双方争夺并维护塞琉古王朝西亚遗产的战争,塞琉古王朝也正是在罗马和帕提亚的东西夹击下走向衰亡。罗马和帕提亚在西亚和东地中海的扩张于公元前2世纪初开始,历时百余年,至公元前1世纪中叶双方在西亚正式接触。通过对东地中海和西亚地区的双向扩张,罗马共和国和帕提亚帝国最终将亚历山大大帝留下的希腊化世界基本瓜分完毕。最终罗马共和国控制小亚细亚、黎凡特和埃及,而帕提亚帝国控制两河流域和伊朗高原地区,近东地区形成罗马—帕提亚两极格局。此时双方若要继续原先的扩张方向,就必然与对方爆发冲突,这便是持续六百余年罗马波斯战争的开始。罗马波斯战争总体根源为双方对西亚和东地中海地区霸权的争夺,但双方各自在不同时期的战略态势、文化秉性、意识形态和国家实力决定了双方在战争中战略目标、战术手段及交往方式的不同,但总体上具有连续性和继承性。罗马波斯战争既具有长时段、高烈度和长周期的特点,又具有间歇性、突发性和妥协性特征。双方长达7个世纪的较量对两大帝国内外各民族而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欧亚草原和沙漠游牧部落通过深度参与罗马波斯战争加快了其文明化进程,并最终改写西亚和地中海地区文明秩序。但两国交界处的高加索和西亚诸小国由于处于两大帝国夹缝中均未逃脱被肢解和灭亡的命运。罗马波斯战争对两大帝国本身既是双方国运的生死较量,又是统治者个人野心和帝国理想的主观驱动。在罗马波斯战争期间,两国由于综合国力大体势均力敌且理想战略纵深重合,罗马与波斯任何一方建立绝对安全疆界的努力均从根本上损害对方的安全,导致双方在西亚长期形成二元对抗僵局和两极安全困境。罗马波斯战争作为古代世界扩日持久、勾连东西的文明大战,对现代西方和东方文明对彼此的历史认知产生了许多潜在的深刻影响。在文明理想和统治者意志层面上,罗马人恢复亚历山大大帝事业的理想和波斯人恢复居鲁士大帝事业的宏愿在西亚和东地中海地区形成战略对冲,双方均不具备凌驾于对方的绝对政治和军事优势,仅在不同时期先后占据相对优势。双方综合国力对比在7个世纪内经历了此消彼长的复杂变化,但总体在西亚和东地中海保持战略均势,双方对对方领土的征服成果均不能持久。罗马波斯战争后期,随着两大帝国交界处的缓冲国和附庸国相继被瓜分和吞并(亚美尼亚、加萨尼和莱赫米王国等),两国战争烈度在7世纪初达到最高峰,且均一度将对方逼至绝境。与此同时,阿拉伯沙漠各部落由于长期参与罗马波斯战争,其政治组织、军事技术和文明程度迅速提高,终于在各种内外因素的催化下诞生了中东地区最后一个一神教——伊斯兰教和阿拉伯人统一国家——麦地那乌玛政权。罗马人和波斯人在7世纪初的生死大战之后国家实力消耗殆尽,而西亚和东地中海地区因长期处于战争前线经济凋敝、民怨沸腾,两国在阿拉伯沙漠边缘构建的附庸国体系也于此时彻底瓦解,遂使得阿拉伯人大征服的门户洞开。罗马波斯战争是希腊罗马文明和波斯文明在古代的终极对决,见证了古代世界帝国的发展极限。罗马波斯战争和欧洲民族大迁徙、阿拉伯—伊斯兰文明兴起等重大历史事件相互影响,最终导致了古典时代的结束和中世纪的到来。
工业和信息化部消费品工业司[3](2019)在《中国家用电器行业品牌发展报告》文中指出2019年9月前言品牌是企业核心价值的体现,是除产品本身价值之外一项重要附加值,不但对产品溢价及增强其竞争力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且是在同类产品林立的市场中区分对手、脱颖而出的辨别器。当今市场的竞争已经转向品牌之间的竞赛,品牌的知名度、美誉度、忠诚度构成无形资产,为企业带来巨大的商业价值。通过对家电行业品牌建设情况的长期跟踪与关注,中国家用电器研究院不断加强对企业的品牌战略和品牌管理研究,在此基础上,连续多年开展家电
陈宏寿[4](2019)在《民办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的问题与对策》文中研究表明现代学徒制为民办高职深化校企合作和内涵式发展指明方向,更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高职工商管理企业专业现行人才培养模式在实施过程中存在人才培养"惰性"思维、校企联合招生效能未能有效发挥和社会对现代学徒制招生模式尚存误解等问题,结合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现代学徒制改革方向,以理念先行、专业改革、师资建设和技能竞赛为抓手,加快推进校企精准对接与精准育人。
王思晴[5](2019)在《《人民日报》(海外版)“一带一路”对外报道的新闻框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自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全球经济发展缓慢,两级分化发展严重。大国之间的政治、经济博弈愈演愈烈,世界各国都处于经济转型升级的攻坚期,国际形势发生变革与调整,世界各国协同发展的意愿增强,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加速推进,世界各国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不断深化与加强。新时期为回应世界性发展难题与时代发展要求,作为两千多年来中西方之间进行经济、文化、宗教、民族交流与合作的历史符号丝绸之路,被赋予新的特质与内涵,作为一种解决式的政策方案被重新发展与定义。2013年9月、10月,中国政府提出共建“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合称“一带一路”。“一带一路”是新时期中国领导人在继承古代海陆丝绸之路历史遗迹之上所勾勒的中国与沿线各国之间进行的区域经济合作新模式,是一项兼顾国内外长期发展的包容性战略平台。“一带一路”的顺利推进与贯彻落实并非坦途,有西方大国以歪曲的意识形态对其百般诋毁的掣肘;也有文化迥异的沿线各国对“一带一路”的认知差异所产生的负面传播效果,这些都成为战略实施的障碍。习近平曾多次在重大外交场合指出,国之交在于民相亲,要想巩固与周边国家的友好关系,利用共有的历史记忆和文化符号这些集体印象建立社会共识、夯实民意基础才是题中之意。国家战略的实现,坚实的社会民意基础和国际认同是关键。新闻作为人们了解世界的窗口,在发挥框架效应对受众产生影响方面作用重大。新闻框架通过报道什么与不报道什么来影响新闻信息生产,进而对受众认知产生影响。因此,媒体如何运用好新闻框架对“一带一路”进行有效的国际传播,使得沿线受众接受和认同“一带一路”,做好人心上的保障,这是本研究探索的最终目的。据此,为提升我国党报外宣媒体“一带一路”国际传播效率,更好的把握新闻报道传播规律,为“一带一路”战略的顺利落实营造出一个良好的舆论环境。本文以《人民日报》(海外版)“一带一路”对外报道为研究对象,运用新闻传播学、政治经济学、社会学等相关知识,采取文献分析法、内容分析法、话语分析法三者结合的研究方法,以新闻框架为理论基础,选取《人民日报》(海外版)2013年-2018年“一带一路”对外报道样本644份,以坦卡特的“框架清单”分析取向为研究路径对这644份报道进行量化的框架分析,归纳出《人民日报》(海外版)“一带一路”对外报道框架的优势与不足,以及不足的原因,并有针对性的提出“一带一路”报道的国际传播策略,并对对外报道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分析。本文分为绪论、6个章节以及结论,共8个部分:第1章,绪论。在研究背景与价值,以及文献综述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研究问题。指明论文研究的目的与意义,明确论文的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在此基础上探寻论文研究的重点和难点。第2章,“一带一路”与新闻框架概述。通过梳理“一带一路”的概念、政策演进过程、“一带一路”对外传播的意义,明确“一带一路”的基本思路。而新闻框架则是先从框架理论的溯源开始,再对新闻框架进行梳理与分析,最后阐述新闻框架分析的路径,并明确本研究所采取的分析路径。第3章,《人民日报》(海外版)“一带一路”对外报道的新闻框架。首先对《人民日报》(海外版)“一带一路”对外报道的概况进行详细的介绍。在此基础上指出新闻框架在“一带一路”对外报道中的重要性。第4章,研究设计与样本分析。这一部分是对研究流程做详细的介绍,包括样本的选择、样本选择的原因、样本提取方法的解释、以及具体研究类目的建构和研究原因。根据研究设计,从报道数量、版面位置、报道体裁、报道主题、消息来源、新闻标题、词汇分析等七个类目对2013年-2018年《人民日报》(海外版)“一带一路”对外报道进行框架分析。第5章,《人民日报》(海外版)“一带一路”对外报道的优势。根据第4章中的样本分析数据归纳出优势主要包括,通过报道数量和版面位置的议程优先设置彰显主题重要性、多以通讯体裁讲述“区域建设成果展示与经贸合作”故事、新闻标题短小精悍直接揭示新闻主题、话语修辞积极正面,紧扣主题。第6章,《人民日报》(海外版)“一带一路”对外报道存在的不足及原因,根据数据总结出不足之处在于:信源多样化不足导致民众话语弱化、深度报道偏少导致信息深度不足、主题多元化不足导致舆论厚度不足、文化类报道偏少导致文化传播弱化。并从国际环境层面、国家层面和新闻机构层面去分析不足的原因。第7章,优化《人民日报》(海外版)“一带一路”对外报道的路径和发展趋势。这部分主要是针对报道存在的问题探索对应的解决策略,主要包括:注重消息来源和报道主题的平衡性和多样性,加强深度报道的运用,以民众的接近性原则进行有针对性的内容传播,加强传播丝绸之路的文化与历史。并把握“一带一路”对外报道的发展趋势:注重新旧媒体的优势互补,共同合作、运用VR和可视化等新传播手段、构建“一带一路”国际话语体系。结论,将前面几个部分贯穿、归纳,研究得出具有一般规律性的结论。
林岭东[6](2018)在《深圳经验:“地区创新网络”重塑珠三角》文中认为珠三角东岸的几十年发展路径过去几十年广东对国家最大的贡献,就是为中国增加了一个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广东由一个农业省份,变成了全国主要工业中心之一。作为重要的工业基地,珠三角至少包括了以下产业集群:广州及其周边地区的汽车产业集群;以深圳为主的核电产业;惠州的大型石化产业基地;分布于佛山、深圳、惠州、东莞等地的家用电器产业集群;分布于深圳、广州、东莞、佛山等市的家具产业集群;遍布珠三角的纺织、服装产业集群……其中规模最
王旭[7](2015)在《中国企业跨文化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深入发展,企业也越来越多的走向了国际化,这就使得我国企业的跨国经营需要快速地发展。我国企业在跨国经营中一直处于多元且异质的文化环境之中,尤其在同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交往之中,文化差异尤为明显,有时甚至表现为文化冲突。本论文从四个方面展开论述:企业跨文化冲突的表现及原因、企业在跨国经营中的文化冲突及相应的措施、中国大型跨国企业跨文化经营管理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优化我国跨国企业在跨文化经营管理过程中的具体建议等。
陈卓[8](2014)在《中国大学生科技竞赛活动的发展历程及其人才培养作用分析》文中指出“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科技竞赛成为我国高等教育领域中一种重要的课外活动。这种活动吸引了众多大学生的参与,受到政府、高校和企业等组织的广泛关注,是一种为高教界和社会大众所认可的人才培养手段。本文系统梳理了中国大学生科技竞赛活动的发展过程,并分析了其对人才培养的作用和机制。依据相关资料,本文系统考察了中国大学生科技竞赛的开办和发展历程,将其分为引入、发展和迅速扩增三个阶段,总结了竞赛活动在各个阶段的发展特点,并讨论了外部因素——社会背景和政府政策,以及内部因素——竞赛活动的创新性和自主扩散性对竞赛发展的影响。结合对历程的梳理和对各项赛事内容的分析,本文将155项中国大学生科技竞赛分为了四种类型:知识考试类、科技探索类、产品设计类和职业技能类,并对它们的人才培养作用进行了分析。知识考试类竞赛的题目与本科相应课程的内容高度对应,可以考查和强化参赛学生对课程教学内容的掌握。科技探索类竞赛题目所涉及的知识内容较为深广,并且包含多项不确定因素,为参赛学生提供了探索的空间,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产品设计类竞赛的题目与主办企业某项业务或某款产品直接相关,反映了行业最新的技术、产品和发展方向,可以有针对性地锻炼参赛学生在产品开发或解决技术问题方面的实践能力,使他们更加符合相关行业的人才需求。职业技能类竞赛的题目内容不仅与制造和服务行业中技术应用性职业的主要工作内容高度对应,还多与相关职业标准或行业标准相符,能够较为真实地模拟相应的职业情境,可以锻炼参赛学生的操作技能水平和规范性。这四类竞赛虽然题目形式和人才培养作用各异,但是具有相似的人才培养机制。本文根据对各项赛事组织规程文件的解读,发现大学生科技竞赛本质上是一种由社会组织参与的学生评价活动。这种活动中有两个关键的信息传递过程。一是外部机构可以通过竞赛活动向高校和学生传递学习目标信息;二是参赛学生的能力水平信息经过评价流向外部机构和高校。学习目标信息的传递可以起到对学生的直接培养作用。而能力水平信息则能够为高校教学提供了反馈,引导和促进高校人才培养过程的改善,间接影响当期甚至以后各届学生的学习过程,起到对人才的间接培养作用。此外,产品设计类竞赛和职业技能类竞赛还具有特殊的组织机制。本文通过分析产品设计类竞赛的题目内容、组织规程和支撑技术,认识到这类竞赛的活动形式中都包含企业主办方“三取一予”的获利机制。这种获利机制可以促使企业积极地与大学生互动,拉近校园和业界的距离,可以为校企合作项目提供组织形式方面的参考。本文还对职业技能类竞赛的活动程序进行了分析,从中归纳出了政府、企业和高校在利益引导下的合作框架,为需要政府、企业和高校等多方协作的教育项目提供了良好范例。
赵寰[9](2013)在《中国企业品牌国际化传播研究》文中提出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市场竞争的本质是品牌的竞争,品牌国际化是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核心和关键,也是中国企业实现跨越式发展,永葆基业长青的必由之路。改革开放以来的三十余年,在角逐市场化的竞争中,中国企业也逐渐开始了探索国际化的历程,多年过后,中国已经拥有世界级的产品,还成长起来一批世界级的企业,但却始终没有诞生令人尊敬的、拥有强大号召力和感染力的世界级顶尖品牌,甚至于中国品牌在海外市场的知名度依然堪忧。显然,中国企业品牌的国际化拓进与传播仍存在很多尚待挖掘与解决的深层困境与问题。本文就是在这个背景下诞生,力求从原点出发,立足中国企业的发展现实,回归品牌国际化传播的历程与现状,深入探析中国企业品牌建设与品牌传播的问题与困境,力求在寻根溯源中理清中国企业品牌发展的核心基因,旨在为提升中国企业品牌国际化传播效果提供解决思路与策略路径。就论文研究的主体内容而言,本文将中国企业的成长空间置于经济全球化及中国全面融入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大背景场域下,考察中国企业进行品牌国际化传播的必要性,阐述其对企业自身发展及对国家国际竞争力提升的重要意义与践行价值。在此基础上,对中国企业品牌国际化传播的历程及传播现状做全景式考察,探寻制约当前企业品牌国际化传播的问题及影响因素,通过构筑影响因素分析的三维视角,搭建了国际知名品牌培育的三维模型,并在此分析框架下,探讨提升中国企业品牌国际化传播效果的策略路径及对策。具体写作思路遵循以下逻辑结构展开:1)中国企业品牌国际化传播的历程。这一章主要明晰品牌国际化传播的背景及中国品牌的国际化传播历程,在详尽阐述经济全球化与品牌国际化关系的基础上,对于中国企业品牌国际化传播的历程进行了回顾与梳理。本文将中国企业品牌国际化传播的历程划分为前国际化传播时期(1984-1994)、品牌国际化传播酝酿期(1995-2001)、品牌国际化传播试水期(2002-2008)、品牌国际化传播融入期(2009至今)等几个阶段,并得出结论:到目前为止,由于品牌影响力极低,尚未形成有行业领导性的全球性品牌,目前中国企业品牌传播的全球化进程,还未能进入全球化品牌发展期;2)中国企业品牌国际化传播的现状及问题。这一章主要对中国企业品牌的国际化传播现状进行考察,并明确传播进程中的困境及问题。历经十几年艰辛的探索,先行的一部分中国企业品牌的国际化传播已初见成效,但就总体而言,中国企业品牌的影响力、品牌价值还远远不能与世界知名品牌相比肩,中国在世界顶级品牌中没有位置,中国企业在品牌战中依然居于劣势。现代品牌的本质是在消费者和产品之间建立密切的关系,深度关系的构筑只有通过有效的传播才能建立起来。但就目前中国品牌的国际化传播现状而言,问题依然凸显。打造世界级品牌、探寻国际品牌形象构筑与传播的方法与路径仍是中国企业未来参与全球竞争面临的头等战略任务;3)影响中国企业品牌国际化传播的制约因素分析。这一章首先通过对品牌本质的探源以及对国际知名品牌打造所需相关因素的整一化思考,构筑了分析影响中国企业品牌国际化传播的三维视角,即中国企业品牌的国际化传播同时受到微观、中观、宏观三个层面因素的影响与制约。就微观层面而言,目前的传播困境首先受制于中国企业自身基础能力体系的制约,由中观层面观之,政府政策支持的不完备及国家品牌形象的背书因素,构成国际化传播的主要障碍因素;而从宏观层次分析,中国企业品牌的国际化传播还受到国际社会品牌竞争体系的制约。这三方面的制约因素构成了对策内容的整体分析路径。4)提升中国企业品牌国际化传播效果的路径分析。主要就以上三方面维度展开具体的阐释与分析,包括:构建扎实的基础能力体系:中国企业的升级换代与竞争力提升;营造健康有利的环境支撑体系:国家政策体系完善与新国家形象的构建;构造高效的品牌国际化传播体系:国际化传播理念重建与传播能力提升。最后,结语部分再次重申对中国尚未诞生世界级品牌的遗憾与期待,对其中原因进行了简要总结,并对其诞生条件及可能性进行了展望。
何鹄志[10](2013)在《美国广告研究制度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人类社会进步,从某种意义上说,乃是人类知识生产方式不断调整和进步的结果。作为一个自然历史过程,人类的知识生产方式主要经历了三个主要发展阶段。“书斋思辩型”知识生产方式和“经验试错型”的生产方式曾是人类最主流的知识生产方式。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和近代大学的复兴,以“学科”为基本组织单位的知识生产成为了人类近现代社会最主要也是最重要的知识生产方式,标志着人类知识产生进入了第三个阶段。沃勒斯坦的“学科制度化”理论向我们揭示了自十八世纪到1945年,人类社会科学发展的历史画卷。“学科制度化”成为人类知识生产,尤其是人类社会科学发展的本质规律和发展路径。作为当今世界最富学术影响力的广告研究之一,美国广告研究在今天深刻地影响着世界的广告教育和广告研究。依照沃勒斯坦的“学科制度化”理论,美国广告研究本质上也是“学科制度化”的产物。美国广告研究制度化历经百年风雨,走过了“教育制度化”和“研究制度化”的艰辛历程,充满了“知识”与“权力”的博弈,形成了独树一帜的美国广告研究范式,并由此建构了美国广告研究对世界广告研究的话语控制。在中国,由于各种历史原因,美国广告研究曾长期为中国广告业界的知识生产所遮蔽。还原和分析美国广告制度化的进程,洞悉美国广告研究制度化的本质,反思美国广告研究制度化的成败得失,对于推进中国广告研究制度化进程,借鉴美国广告研究的成功经验,促进中美广告学术交流,提升中国广告研究的学术水准,构建中国广告研究的系统话语将有所裨益。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扩大贸易规模 |
| 提升合作水平 |
| 创新贸易业态 |
| 激活发展动能 |
| 提升贸易便利 |
| 实现互利共赢 |
| 摘要 |
| Abstract |
| 绪论 |
| 一、研究缘起 |
| 二、史料 |
| 三、研究现状 |
| 四、概念界定和研究方法 |
| 第一章 从亚历山大到庞培:罗马波斯战争的原因和背景 |
| 第一节 塞琉古秩序在西亚的解体与帕提亚帝国的西扩 |
| 第二节 从爱琴海到黎凡特:罗马共和国的东扩进程 |
| 第三节 米特里达梯战争与罗马—帕提亚近东两极格局的形成 |
| 第二章 晚期罗马共和国与帕提亚帝国的战争 |
| 第一节 亚美尼亚问题的肇始与罗马—帕提亚的初步交锋 |
| 第二节 初次罗马—帕提亚战争:克拉苏东征始末 |
| 第三节 卡莱战役后续及帕克如斯西征 |
| 第四节 安东尼的帕提亚远征及其影响 |
| 第五节 晚期罗马共和国与帕提亚帝国战争的特点 |
| 第三章 早期罗马帝国与帕提亚帝国的战争 |
| 第一节 奥古斯都至克劳迪时期罗马—帕提亚关系回顾 |
| 第二节 尼禄时期的罗马—帕提亚战争与亚美尼亚安息王朝的建立 |
| 第三节 图拉真时期的罗马—帕提亚战争及其历史影响 |
| 第四节 哈德良和安东尼·庇护时期的罗马—帕提亚关系演变 |
| 第五节 马可·奥勒留时期的罗马—帕提亚战争及安东尼瘟疫 |
| 第六节 塞维鲁时期的罗马—帕提亚战争与罗马波斯边界的东移 |
| 第七节 卡拉卡拉东征与尼西比斯会战 |
| 第四章 晚期罗马帝国与萨珊帝国的战争 |
| 第一节 阿达希尔一世时期的罗马波斯战争、内外政策与国际局势 |
| 第二节 沙普尔一世与罗马帝国的三次战争考察 |
| 第三节 奥勒良至卡鲁斯时期罗马波斯内政及相互关系的变化 |
| 第四节 亚美尼亚的基督教化与4 世纪罗马波斯关系的转型 |
| 第五节 沙普尔二世与罗马帝国的战争 |
| 第六节 亚美尼亚的瓜分与4 世纪末罗马波斯和平的确立 |
| 第五章 早期拜占庭帝国与萨珊帝国的战争 |
| 第一节 罗马—波斯的“5 世纪和平”解析 |
| 第二节 “阿纳斯塔修斯战争”始末 |
| 第三节 查士丁尼与库斯洛一世时期的罗马波斯战争 |
| 第四节 “高加索战争”的爆发与公元 591 年和平协定的签署 |
| 第五节 古代世界的最后大战:公元602-628 年的罗马波斯战争 |
| 第六章 地缘政治、国际体系与文明交往:罗马波斯战争的理论解读 |
| 第一节 “罗马波斯战争”中的地理结构、疆土安全与国家战略 |
| 第二节 国际体系:罗马波斯战争中核心、中间、外围行为体的互动 |
| 第三节 从希腊化到伊斯兰:文明交往视角下的罗马波斯战争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在学期间发表成果 |
| 致谢 |
| 作者简介 |
| 前言 |
| 第一章家电行业品牌发展环境 |
| 一、宏观经济环境 |
| (一)全球经济增长趋缓,衰退压力凸显 |
| (二)我国经济降速步入高质量发展阶段 |
| 二、行业发展环境 |
| (一)国际环境:全球家电市场迎来消费升级 |
| (二)政策环境:大力支持以旧换新、绿色智能家电发展 |
| (三)市场环境:消费习惯和消费需求发生深刻变化 |
| 第二章中国家电品牌发展现状 |
| 一、2018年中国家电行业运行分析 |
| (一)规模:整体小幅上涨,结构持续升级 |
| 1.彩电:规模萎缩,技术升级 |
| 2.冰箱:规模下降,结构升级 |
| 3.洗衣机:规模微增,容量提升 |
| 4.空调:前热后冷,能效先行 |
| 5.洗碗机:厨卫新星,快速增长 |
| 6.吸尘器:智能赋能,急速扩张 |
| 7.破壁机:健康主导,快速发展 |
| (二)渠道:线上线下进一步融合 |
| (三)企业:变则通,通则久 |
| 1.龙头企业盈利能力显着高于行业平均水平 |
| a.美的 |
| b.格力 |
| c.海尔 |
| 2.企业纷纷加紧布局智能家居生态系统 |
| a.海尔智慧家庭落地提速 |
| b.小米将大家电确立为物联网业务战略的核心 |
| 3.传统赛道拥挤不堪,黑电企业寻求转型 |
| a.创维:以创维硬件和酷开系统生态融合 |
| b.TCL“双+”模式积极开拓业务领域 |
| (四)行业运行特点:功能迭代、品质升级 |
| 二、2018年中国家电品牌竞争格局 |
| (一)品牌发展成就 |
| 1.品牌价值持续提升 |
| 2.品牌建设收获全球化福利 |
| (二)主要品类品牌竞争格局 |
| 1.冰箱 |
| 2.洗衣机 |
| 3.空调 |
| 4.电热水器 |
| 5.洗碗机 |
| 6.净水器 |
| 7.电烤箱 |
| 8.吸尘器 |
| 9.料理机 |
| 10.空气净化器 |
| 第三章中国家电品牌发展分析 |
| 一、2019年中国家电市场展望 |
| (一)影响因素分析 |
| 1.正向因素 |
| 2.负向因素 |
| (二)2019年家电行业展望 |
| 1.2019年上半年市场规模同比微降 |
| 2.预计2019年行业整体规模基本与上年持平 |
| 3.2019年家电行业品牌格局展望 |
| 二、品牌竞争趋势 |
| (一)黑电价格战再起 |
| (二)白电“马太效应”进一步凸显 |
| (三)巨头跨界搅动竞争格局 |
| (四)“专利战”背后是对市场的争夺 |
| 第四章家电行业品牌建设策略 |
| 一、家电品牌建设的外部需求 |
| (一)完善知识产权相关立法,加强执法力度 |
| (二)加大科技人才与管理人才培养力度 |
| 二、赋予品牌更明确的内涵 |
| (一)核心科技是品牌建设的基石 |
| (二)打造中国品牌的差异化优势 |
| (三)多品牌运营,定位要明确 |
| (四)知识产权是构建品牌核心竞争力的壁垒 |
| (五)工业设计与品牌形象相得益彰 |
| 三、消费者是品牌认知的主体 |
| (一)品牌个性和消费者价值契合是品牌建设的关键 |
| (二)善用新媒体资源 |
| (三)补足品牌认知洼地短板 |
| (四)服务是品牌形象的保障 |
| 四、积极应对变化的内外形势 |
| (一)在产品个性化和差异化上多做文章 |
| (二)“一带一路”开辟新战场 |
| 一、现代学徒制的提出 |
| 二、民办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现代学徒制现状分析 |
| (一)“惰性”人才培养固有思维 |
| (二)校企联合招生效能未能有效发挥 |
| (三)社会对现代学徒制招生模式尚存误解 |
| 三、民办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现代学徒制实施路径 |
| (一)理念先行:以OBE理论重构“通识+技能”课程设置 |
| (二)专业改革:以试点现代学徒制推动校企精准育人 |
| (三)师资建设:以挂职锻炼夯实双师素质 |
| (四)技能竞赛:以赛促教助推人才培养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1章 绪论 |
| 1.1 论文研究背景及价值 |
| 1.1.1 论文研究背景 |
| 1.1.2 论文研究的价值 |
| 1.2 论文研究的意义 |
| 1.2.1 论文研究的理论意义 |
| 1.2.2 论文研究的现实意义 |
|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 1.3.1 国内相关研究 |
| 1.3.2 国外相关研究 |
| 1.3.3 国内外相关研究总结 |
| 1.4 论文研究的思路及内容 |
| 1.4.1 论文研究思路 |
| 1.4.2 论文研究内容 |
| 1.5 论文研究方法 |
| 1.5.1 文献分析法 |
| 1.5.2 内容分析法 |
| 1.5.3 话语分析法 |
| 1.6 论文研究的重点及难点 |
| 1.6.1 论文研究的重点 |
| 1.6.2 论文研究的难点 |
| 第2章 “一带一路”与新闻框架概述 |
| 2.1 “一带一路”概述 |
| 2.1.1 “一带一路”的概念 |
| 2.1.2 “一带一路”的政策演进 |
| 2.1.3 “一带一路”对外传播的意义 |
| 2.2 新闻框架概述 |
| 2.2.1 框架的定义 |
| 2.2.2 新闻框架的定义 |
| 2.2.3 新闻框架分析的路径 |
| 第3章 《人民日报》(海外版)“一带一路”对外报道的新闻框架 |
| 3.1 《人民日报》(海外版)“一带一路”对外报道概述 |
| 3.1.1 对外报道定位 |
| 3.1.2 栏目设置 |
| 3.2 《人民日报》(海外版)“一带一路”对外报道的新闻框架 |
| 3.2.1 《人民日报》(海外版)“一带一路”对外报道的新闻框架特点 |
| 3.2.2 新闻框架在《人民日报》(海外版)“一带一路”对外报道中的作用 |
| 第4章 研究设计与样本分析 |
| 4.1 研究设计 |
| 4.1.1 新闻媒体的选择 |
| 4.1.2 时间段的选择 |
| 4.1.3 样本的采集 |
| 4.2 类目建构说明 |
| 4.3 类目明细 |
| 4.4 样本分析 |
| 4.4.1 对外报道数量(年报道量、季度报道量) |
| 4.4.2 版面位置 |
| 4.4.3 对外报道体裁 |
| 4.4.4 对外报道主题 |
| 4.4.5 消息来源 |
| 4.4.6 新闻标题 |
| 4.4.7 词汇分析 |
| 第5章 《人民日报》(海外版)“一带一路”对外报道的优势 |
| 5.1 以报道数量和版面位置提升议题的显着性程度 |
| 5.2 以通讯体裁讲述“区域建设与合作”故事 |
| 5.3 以单题、实题直接揭示新闻事实 |
| 5.4 以积极正面的话语修辞实现意义框架的生产 |
| 第6章 《人民日报》(海外版)“一带一路”对外报道的不足及原因 |
| 6.1 《人民日报》(海外版)“一带一路”对外报道的不足 |
| 6.1.1 信源多元化不足导致民众话语弱化 |
| 6.1.2 深度报道偏少导致信息深度不够 |
| 6.1.3 主题多元化不足导致舆论厚度不足 |
| 6.1.4 文化类报道偏少导致文化传播弱化 |
| 6.2 《人民日报》(海外版)“一带一路”对外报道存在不足的原因 |
| 6.2.1 国际环境层面:国家利益单维化影响话语多样性 |
| 6.2.2 国家层面:政治主导影响主题多元化 |
| 6.2.3 新闻组织层面:新闻常规影响民众视角显性化 |
| 第7章 《人民日报》(海外版)“一带一路”对外报道的优化路径及趋势 |
| 7.1 《人民日报》(海外版)“一带一路”对外报道的优化路径 |
| 7.1.1 注重平衡报道,打造信息的多样性 |
| 7.1.2 加强深度报道的运用,提升对外报道水平 |
| 7.1.3 注重民众视角,打造传播内容的接近性 |
| 7.1.4 传播丝绸之路的文化历史,唤醒文化记忆 |
| 7.2 《人民日报》(海外版)“一带一路”对外报道的发展趋势 |
| 7.2.1 形成新旧媒体优势互补的合作模式 |
| 7.2.2 运用VR、可视化等新传播手段 |
| 7.2.3 构建“一带一路”国际话语体系 |
| 结论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 附录A 《人民日报》(海外版)新闻报道样本明细 |
| 珠三角东岸的几十年发展路径 |
| 什么是深圳经验 |
| 更多的创新要靠更大的改革 |
| 摘要 |
| Abstract |
| 一、绪论 |
| 1.1 研究背景 |
| 1.2 研究意义 |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 1.4 本文的主要内容和创新点 |
| 1.4.1 主要内容 |
| 1.4.2 创新点 |
| 二 企业跨文化冲突的表现以及形成原因 |
| 2.1 跨文化管理的定义 |
| 2.2 跨文化管理中文化冲突的表现 |
| 2.2.1 管理理念的差异 |
| 2.2.2 人力资源管理的差异 |
| 2.2.3 领导职权执行的差异 |
| 2.2.4 案例分析 |
| 2.3 跨文化管理中文化冲突的原因 |
| 2.3.1 沟通方式和语言交流方式不同导致的文化冲突 |
| 2.3.2 宗教信仰与风俗习惯导致的文化冲突 |
| 2.3.3 企业文化导致的文化冲突 |
| 三、中国企业国际化跨文化管理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
| 3.1 中国企业国际化跨文化管理的现状 |
| 3.1.1 中西方文化价值观差异对跨文化管理存在较大影响 |
| 3.1.2 “法治”与“人治”的文化差异特征明显 |
| 3.1.3 跨文化企业缺乏明确的价值观念和价值体系 |
| 3.2 中国企业国际化跨文化管理存在的问题 |
| 3.2.1 文化整合能力缺乏 |
| 3.2.2 跨文化管理意识缺乏 |
| 3.2.3 国际化经营人才不足 |
| 3.3 中国企业跨文化管理不当及失误 |
| 四 国际企业跨文化管理的若干建议 |
| 4.1 制定国际企业跨文化管理的顶层设计框架 |
| 4.1.1 分析以及识别文化差异 |
| 4.1.2 培养高质量的跨文化管理人员 |
| 4.1.3 进行文化整合,消除文化冲突 |
| 4.1.4 实施人才本土化策略 |
| 4.2 制定经营战略或竞争战略 |
| 4.2.1 管理人员本土化 |
| 4.2.2 发挥整体意识优势,打造有力的跨文化团队 |
| 4.2.3 实施“情”“法”结合的人本型法制管理 |
| 4.3 制定跨文化管理的适用模式 |
| 4.3.1 本土化模式 |
| 4.3.2 文化输入模式 |
| 4.3.3 文化差异化模式 |
| 4.3.4 文化融合模式 |
| 4.4 组建跨文化培训管理 |
| 4.4.1 对来自我国的管理人员培训 |
| 4.4.2 对来自东道国管理人员的培训 |
| 五 成功的跨文化管理实例——中原油田的发展历程浅析 |
| 5.1 企业基本情况 |
| 5.2 中原油田国际化的跨文化管理问题 |
| 5.2.1 价值观念方面 |
| 5.2.2 社会形态方面 |
| 5.2.3 经营管理方面 |
| 5.2.4 信仰风俗方面 |
| 5.3 中原油田对我国其他企业跨文化管理的启示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绪论 |
| 1 选题背景 |
| 2 前人研究状况 |
| 3 本文拟解决的问题和研究思路 |
| 4 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 |
| 参考文献 |
| 第一章 中国大学生科技竞赛活动发展的历史及现状 |
| 1.1 中国大学生科技竞赛的先导者——外国大学生科技竞赛活动的开创 |
| 1.1.1 近代的科技竞赛 |
| 1.1.2 罗兰厄特沃什数学竞赛和奥林匹克学科竞赛——考试类科技竞赛的源头 |
| 1.1.3 西屋科学奖和国家科学大奖赛——探索类科技竞赛的源头 |
| 1.1.4 数学建模竞赛和ACM大赛——大学阶段科技竞赛的开创 |
| 1.2 20世纪80年代后期中国大学生科技竞赛活动的引入 |
| 1.2.1 中学生奥林匹克数学竞赛的引入 |
| 1.2.2 中学生奥林匹克学科赛事的发展和首个大学生科技竞赛的开办 |
| 1.2.3 科技作品展览活动的开展 |
| 1.2.4 数学建模竞赛的引入和程序设计竞赛的开展 |
| 1.3 20世纪90年代中国大学生科技竞赛活动的发展 |
| 1.3.1 原有大学生科技竞赛的延续和扩散 |
| 1.3.2 电子和计算机领域探索类竞赛的创办 |
| 1.3.3 机器人领域探索类赛事的引入 |
| 1.3.4 建筑领域探索类赛事的开展 |
| 1.4 21世纪以来中国大学生科技竞赛活动的迅速扩增 |
| 1.4.1 对赛事的重新分类 |
| 1.4.2 知识考试类赛事的缓慢扩增 |
| 1.4.3 科技探索类赛事在多个领域的开办 |
| 1.4.4 产品设计类赛事在计算机领域的暴增 |
| 1.4.5 职业技能类赛事的创办 |
| 1.5 中国大学生科技竞赛活动发展的总体特征及影响其发展的因素 |
| 1.5.1 中国大学生科技竞赛数量在各阶段和各类型之间的非均匀增长 |
| 1.5.2 中国大学生科技竞赛的发展受外部和内部因素的共同影响 |
| 小结 |
| 参考文献 |
| 第二章 知识考试类竞赛对人才的培养作用及机制分析 |
| 2.1 知识考试类竞赛的题目特点和人才培养作用分析 |
| 2.1.1 题目范围与学科基础课内容的对应 |
| 2.1.2 题目对基础知识和技能的考察 |
| 2.2 知识考试类竞赛的活动过程分析 |
| 2.2.1 初始环节 |
| 2.2.2 准备环节 |
| 2.2.3 实施环节 |
| 2.2.4 赛后反馈环节 |
| 2.3 知识考试类竞赛的人才培养机制 |
| 2.3.1 竞赛是一种教学评价 |
| 2.3.2 竞赛是社会范围的人才评价 |
| 2.3.3 竞赛的人才培养机制——双阶段信息传递模型 |
| 小结 |
| 参考文献 |
| 第三章 科技探索类赛事的题目特点及其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作用分析 |
| 3.1 科技探索类竞赛题目的内容特征和人才培养作用分析 |
| 3.1.1 题目的应用性 |
| 3.1.2 题目的综合性 |
| 3.1.3 题目的开放性 |
| 3.2 竞赛题目的开放性及其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
| 3.2.1 竞赛题目的不确定性分类 |
| 3.2.2 情节型问题分析 |
| 3.2.3 规则应用型问题分析 |
| 3.2.4 设计型问题分析 |
| 小结 |
| 参考文献 |
| 第四章 产品设计类竞赛与学生的互动机制及其人才培养作用分析 |
| 4.1 产品设计类竞赛题目的特点和人才培养作用分析 |
| 4.1.1 题目针对主办方业务的应用性 |
| 4.1.2 题目在单一领域内的综合性 |
| 4.1.3 题目在应用实践方面的开放性 |
| 4.2 竞赛中主办企业与学生的直接互动形式 |
| 4.2.1 合作教育与竞赛的同与异 |
| 4.2.2 企业参与合作教育的动力——“三取一予” |
| 4.2.3 竞赛中的技术因素及其作用——网络参赛机制 |
| 4.2.4 竞赛中的规程因素及其作用——奖励设置与学生管理机制 |
| 4.2.5 竞赛中的题目因素和整体培养模式 |
| 小结 |
| 参考文献 |
| 第五章 职业技能类竞赛的人才培养作用和政企深度协作机制分析 |
| 5.1 职业技能类竞赛的题目特点和人才培养作用分析 |
| 5.1.1 竞赛题目内容的职业性 |
| 5.1.2 竞赛题目内容的标准性 |
| 5.2 职业技能类竞赛中政府与企业的协作机制——以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为例 |
| 5.2.1 大赛中政府主导的赛事管理 |
| 5.2.2 大赛中企业参与的赛事执行 |
| 5.2.3 大赛中政府与企业的合作结构及其作用 |
| 小结 |
| 参考文献 |
| 结语 |
| 附录 |
| 致谢 |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
| 本论文创新点 |
| 摘要 |
| Abstract |
| 1 绪论 |
| 1.1 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
| 1.1.1 问题的提出 |
| 1.1.2 研究意义 |
| 1.2 文献综述 |
| 1.2.1 依照时间脉络的品牌研究的发展与演进 |
| 1.2.2 依照内容划分的品牌理论的分析维度 |
| 1.2.3 品牌国际化传播相关研究综述 |
| 1.3 关键概念界定 |
| 1.3.1 中国企业 |
| 1.3.2 品牌国际化 |
| 1.3.3 国际化传播 |
|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
| 1.4.1 研究的总体思路 |
| 1.4.2 论文的研究方法 |
| 2 中国企业品牌国际化传播的历程 |
| 2.1 经济全球化与中国企业品牌国际化 |
| 2.1.1 经济全球化及其特征 |
| 2.1.2 经济全球化的市场竞争是品牌竞争 |
| 2.1.3 品牌国际化是国家发展的必由之路 |
| 2.2 中国企业品牌国际化传播的历时性分析 |
| 2.2.1 1984-1994,中国企业品牌前国际化传播时期 |
| 2.2.2 1995-2001,中国企业品牌国际化传播酝酿期 |
| 2.2.3 2002-2008,中国企业品牌国际化传播试水期 |
| 2.2.4 2009今,中国企业品牌国际化传播融入期 |
| 本章小结 |
| 3 中国企业品牌国际化传播的现状及问题 |
| 3.1 品牌国际化传播的现状 |
| 3.1.1 品牌国际化传播初见成效 |
| 3.1.2 品牌国际竞争力困境依然凸显 |
| 3.2 品牌国际化传播的具体问题及表现 |
| 3.2.1 品牌营销意识普遍不足,缺乏有效的海外市场推广 |
| 3.2.2 品牌推广可持续性、系统性差,品牌打造亟需战略思维 |
| 3.2.3 品牌核心价值模糊,不善于通过品牌来实现差异化 |
| 3.2.4 品牌缺乏国际化沟通视野,难以与利益相关者达成价值认同 |
| 本章小结 |
| 4 制约中国企业品牌国际化传播的影响因素分析 |
| 4.1 微观层次分析:中国企业自身基础能力体系制约 |
| 4.1.1 品牌战略短视,缺乏长远规划与管理能力 |
| 4.1.2 人文环境浮躁,缺乏形成崇尚创新的文化氛围 |
| 4.1.3 国际化运作经验匮乏,跨文化管理无策 |
| 4.1.4 国际化传播经验不足,在地化传播能力薄弱 |
| 4.2 中观层次分析:政府政策及国家形象环境支撑体系制约 |
| 4.2.1 国家尚未形成促进自主品牌发展的完善制度体系 |
| 4.2.2 国家品牌形象背书障碍及我国对外形象传播能力的制约 |
| 4.3 宏观层次分析:国际社会品牌竞争体系制约 |
| 4.3.1 制度差异及国家利益冲突 |
| 4.3.2 文化差异与文化障碍 |
| 本章小结 |
| 5 提升中国企业品牌国际化传播效果的路径分析 |
| 5.1 构建扎实的基础能力体系:中国企业的升级换代与竞争力提升 |
| 5.1.1 建立清晰高效的品牌战略规划和管理机制 |
| 5.1.2 从追求降低生产成本转向自主创新战略 |
| 5.1.3. 加强国际化人才建设,提升跨文化管理运作水平 |
| 5.1.4 国际化经营战略先行,全面提升风险管理能力 |
| 5.2 营造健康有利的环境支撑体系:国家政策体系完善与新国家形象的构建 |
| 5.2.1 改进政府职能,为世界级品牌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
| 5.2.2 提升国家品牌形象,构筑国家品牌软实力 |
| 5.3 构造高效的品牌国际化传播体系:国际化传播理念重建与传播能力提升 |
| 5.3.1 战略性运筹,确定全球品牌决策 |
| 5.3.2 策略性分析,确立品牌价值与国际化识别系统 |
| 5.3.3 本土化营销,创建品牌国际化沟通方式 |
| 5.3.4 整合传播,构筑国际化品牌认同 |
| 本章小结 |
| 6 结语 中国呼唤世界级品牌的诞生 |
| 参考文献 |
| 攻博期间发表的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目录 |
| 后记 |
| ABSTRACT |
| 中文摘要 |
| 目录 |
| 1 导论 |
| 1.1 问题的提出 |
| 1.1.1 困境与焦虑:中国广告研究的“失语恐惧症” |
| 1.1.2 被遮蔽的“广告学术图景”:独立的美国广告研究 |
| 1.1.3 广告研究的秘密:一种制度化的广告知识生产 |
| 1.1.4 研究问题 |
| 1.2 研究意义 |
| 1.2.1 学术价值 |
| 1.2.2 实践意义 |
| 1.3 文献综述 |
| 1.3.1 文献综述的基本思路 |
| 1.3.2 国内外关于“学科制度化”的研究现状 |
| 1.3.3 国外关于美国广告研究的研究现状 |
| 1.3.4 国内关于美国广告研究的研究现状 |
| 1.4 研究方法和基本框架 |
| 1.4.1 研究方法 |
| 1.4.2 基本框架 |
| 2 研究的核心视点和研究范式:制度化和学科制度化 |
| 2.1 “制度化”的内涵 |
| 2.1.1 制度化:古典社会学家像喝下午茶一样的漫不经心 |
| 2.1.2 “帕森斯大楼的柱子” |
| 2.1.3 默顿:制度化世界的“偷渡者” |
| 2.1.4 伯格和卢克曼:现实世界构筑师的精致逻辑 |
| 2.2 学科制度化 |
| 2.2.1 失落的哲学家和失意的工匠:学科制度化的历史背景 |
| 2.2.2 价值的期待与规则的行动:学科制度化内涵 |
| 2.2.3 “沃勒斯坦社会科学发展定律” |
| 2.2.4 不得不说的秘密:关于“学科” |
| 2.3 学科制度化:作为一种研究范式和研究工具 |
| 2.3.1 研究理论命题及其适用性 |
| 2.3.2 研究进路 |
| 2.3.3 研究观察点 |
| 2.3.4 研究结论 |
| 3 历史图卷:美国广告研究制度化的历史进程 |
| 3.1 历史的坐标:美国广告研究制度化历史分期的讨论 |
| 3.1.1 “汤因比手术刀” |
| 3.1.2 马氏分期:从德国古典哲学的阴影中走出 |
| 3.1.3 我们的原则:美国广告研究制度化历史分期几点思考 |
| 3.2 历史图卷:美国广告研究制度化的历史进程 |
| 3.2.1 美国广告研究“前制度化”时期(1877年之前) |
| 3.2.2 美国广告研究制度化的基础期(1877—1912) |
| 3.2.3 美国广告研究制度化的形成期(1913—1957) |
| 3.2.4 美国广告研究制度化的完成期(1958—1987) |
| 3.2.5 美国广告研究制度化的扩张期(1988—至今) |
| 4 知识行动者:美国广告研究制度化视角下的学者研究 |
| 4.1 “洞穴隐喻”和耶拿大学哲学教授的使命 |
| 4.1.1 囚徒的困境 |
| 4.1.2 费希特的“高贵使命” |
| 4.2 “江湖有江湖的规矩” |
| 4.2.1 学者身份的秘密 |
| 4.2.2 学者制度化:沃勒斯坦“无意的疏漏” |
| 4.3 “名分是个大问题”:美国广告学者的身份社会构建与彰显 |
| 4.3.1 学者:一种构建的社会角色 |
| 4.3.2 广告学者:一种历史建构的时代胎印 |
| 4.4 美国广告学者与广告学科相互关系:基于广告文献的梳理和研究 |
| 4.4.1 美国广告学者的学术产出研究 |
| 4.4.2 美国广告学者学术产出的引用研究 |
| 5 身份认同的标尺:美国广告研究制度化视角下的学术期刊研究 |
| 5.1 专业期刊:学科制度化的“活化石” |
| 5.2 永远的护身符:美国广告研究制度化视角的学术期刊 |
| 5.2.1 沃勒斯坦率先说出的“秘密” |
| 5.2.2 广告专业期刊:美国广告研究制度化的“在场证人” |
| 5.2.3 永不迷航:美国广告学术期刊定位研究 |
| 5.2.4 “无形的手”:美国广告学术期刊主题选择的制度化控制 |
| 5.2.5 “曲高和寡的无奈”:美国广告学术期刊的困境 |
| 6 类聚的大本营:美国广告研究制度化视角下的学会研究 |
| 6.1 “ACADEMY”谱系 |
| 6.1.1 “academy”:欧陆的高贵气质 |
| 6.1.2 “academy”:新大陆的书卷气息 |
| 6.2 “类聚情结”:美国广告研究制度化视角下学会的角色与功能 |
| 6.2.1 沃勒斯坦的“断语” |
| 6.2.2 默顿的“诊断书” |
| 6.2.3 依“葫芦”画出的一“个瓢”:美国广告专业学会的制度化历程 |
| 6.3 个案研究:制度化视角的美国广告学会的探讨与审视 |
| 6.3.1 到AFA叫板:面世 |
| 6.3.2 自己当家:内部的制度化 |
| 6.3.3 走出国门:扩张 |
| 6.4 美国广告专业研究组织图谱 |
| 6.4.1 新闻阵营的“广告喊杀声”:美国新闻与大众传播教育协会(Association forEducation in Journalism and Mass Communication) |
| 6.4.2 永远绕不开的“山”:美国市场营销协会(the American Marketing AssociationAMA) |
| 7 美国广告研究制度化的反思与纠偏 |
| 7.1 并非“尽善尽美”:美国广告研究制度化的反思 |
| 7.1.1 制度化的硕果:美国广告研究范式 |
| 7.1.2 美国广告研究制度化的反思 |
| 7.2 另外的道路:美国广告研究制度化的“它向选择” |
| 7.2.1 欧洲广告研究:优雅的犀利,书斋的狂飙 |
| 7.2.2 中国广告研究:师傅阴影下的徒弟“绝活” |
| 8 结语 |
| 8.1 研究结论 |
| 8.2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
| 8.3 未来的研究构想 |
| 参考文献 |
| 后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