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静怡,周晓玲[1](2017)在《二本院校英语专业学生英语口音现状与态度探究——以武汉商学院为例》文中认为论文以54名武汉商学院商务英语专业大一和大二学生为对象,主要运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数据分析法,分析了大学生辨别英语口音能力和对英美口音的偏好态度。结果表明,在英美口音的辨别方式层面,大部分学生习惯根据语速、语感分辨英美口音,但在英美单词发音和语调上的分辨能力较弱。在英美口音偏好方面,学生对英式和美式口音没有明显的喜好差异,但运用较多的是美式英语,这与学生平时接触的影视作品和日常学习有关。
贾竹青[2](2017)在《中国学生英语语音学习之难点分析——从唇舌位的角度》文中研究表明众所周知,汉英文化差异在世界上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认可,而对于中国学生来说,学好英语则是走向国际的"通行证"。学好一门外语首先就是要注意其发音。由于汉英语音系统及音系的差别,英语发音和汉语有很大的差异。英语语音教学在国内国外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该文基于美式英语的发音体系下,通过调查研究大学生语音习得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从分析不同的标音体系的引入到引起汉英,英美音的发音差异现象等多层角度来总结归纳学生在学习发音的过程中的发音难点和误区并给予正确的唇舌位理论指导。
权成伟[3](2016)在《高校英语语音教学的思考》文中认为英语语音是英语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中国学生并不重视语音学习,容易形成"哑巴英语";教师也常常忽视语音教学的重要作用。为此,本文从英语语音的特点即音段和超音段音位特征、语音模式的选择、影响因素和主要语音问题,以及英语教学策略几方面对高校英语语音的教学提出指导性意见。
薛军锋[4](2015)在《世界英语框架下大学生对中国英语态度的研究》文中提出在社会语言学框架下,世界英语发生了概念化,该过程使得英语语言具有了多重文化身份,逐渐改变了人们对英语在语言和语用层面上的使用标准和规范的态度。随着英语标准的多元化以及变体描写的增加,对世界英语态度的考察也成为社会语言学的重要领域。这是由于语言态度是文化多元意识的表现方面,也是文化认同的一部分(Garrett,2007)。在很多“外层”和“扩展层”国家,学者对英语变体的语言态度以及文化认同的研究不断增加。作为世界英语家庭成员之一,中国英语是英语在中国社会文化环境中本土化的结果,是对世界英语发展的有力补充和丰富。迄今为止,多数学者对中国英语持积极态度,认为中国英语是英语发展的必然,表明本土文化身份,且与国际化趋势不矛盾。目前,对中国英语的态度研究也逐渐开展并开始跳出学术圈,关注普通英语学习者和使用者对包括中国英语在内的英语变体的态度及其文化认同。在教育国际化背景下,语言资源的流动和跨文化流变使得语言态度和语言认同更加复杂。对英语变体的“全球本土认同”越来越多地被本土英语使用者所看重。“跨文化公民”的培养正在越来越多地成为外语教育的目标。对身处多元文化和国际化教育环境中的学生尤其如此。中外合作办学融合中西方教育理念,建立多元文化环境,旨在培养具有国际视角和跨文化意识的学生。然而,探索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的学生对中国英语的态度及其文化认同却较少研究,更不要说与普通大学教育模式中的学生对中国英语的态度及其文化认同进行对比。基于前人对国内参与国际赛事的大学生志愿者对英语变体态度的研究,本研究以东南大学和西交利物浦大学为例,在世界英语框架下,试图探索和比较两校学生对中国英语的态度及其文化认同。通过问卷和访谈,研究学生对英语变体的文化多样性和中国英语的文化身份的认识。本研究提出三个研究问题:(1)东南大学学生和西交利物浦大学学生各自对世界英语,包括标准英语概念和英语变体的认识如何?(2)东南大学学生和西交利物浦大学学生各自对中国英语及其词汇,句法和语用特点的态度如何?(3)东南大学学生和西交利物浦大学学生各自对中国英语的文化身份态度如何?本研究发现:(1)两校学生对世界英语意识不同。两校学生在标准英语定势、世界英语以及英语变体标准化认识上存在显着差异。西交利物浦大学学生对更多地意识到世界英语,较少认同标准英语,更多地意识到英语变体,对区域英语变体的未来标准化更加乐观;东南大学学生更倾向于标准英语,但是已经关注到区域英语变体现象。两校学生都意识到英语的全球化和本土化,对英语变体反映文化多样性具有较强意识;(2)两校学生对中国英语态度不同。总体来讲,西交利物浦大学学生对中国英语是认同的,但是认同感不强;东南大学学生对中国英语是不认同的,但不认同感较弱。微观层面,两校学生都强烈认可中国英语的词汇,但不认同口语中潜在的中国英语句法特点。在称谓语变异上,西交利物浦大学学生表示不赞成,而东南大学学生表示赞成,但是不强烈。基于中国英语学习者和使用者庞大的人群数量,他们都对中国英语的未来表示乐观,西交利物浦大学学生态度更加乐观;(3)两校学生对中国英语的文化身份持积极态度,认为中国英语有利于传播中国文化。他们都排斥自己的中国英语口音,但认同在英语教学中教授中国文化,以增强文化自信。本研究的启示如下:第一,有必要正确培养学生对英语语言在社会和语言学中的真实使用情况,促进对世界英语和英语变体意识,感受文化的不同,获得跨文化交际理解;第二,中国英语在中国社会文情境中的发展和使用可以为中国英语使用者提供双语创造能力,表达中国社会文化中的独特概念,丰富英语语言的发展:第三,中国英语的使用能够帮助中国的英语学习和使用者提升文化身份意识,增强文化自信心。
王厚红[5](2012)在《英语作为全球通用语背景下中国语音教学标准的转换——以上海及遵义两所高校英语专业为例》文中研究说明中国的英语语音教学历来强调培养学习者具有母语式的发音,即普遍认同的英国英语或美国英语。但是在英语作为全球通用语的背景下,中国的语音教学标准是否有所转换?通过个案调查上海和遵义的两所高校英语专业学生,问卷调查了解两地学生对英语语音教学标准的认识,该认识对学习者口音的影响,希望能对中国高校的语音教学带来一定的启示。
刘桢,张若兰[6](2012)在《英语专业学生语音语调的模仿偏好》文中认为文章通过调查145个英语师范专业学生对六种英美口音在单词、段落两个层面口音、地道程度的听辩情况、模仿偏好及印象评价发现,在单词层面上,学生对通用美语(GA)词中弱化的元音插音/c/、卷舌近音/r/及词尾齿龈闪音//的辨认能力较弱,但在这些语音上偏向于模仿GA;而对于GA和标准英音(RP)中韵核位置有差别的单词,则偏向于模仿RP。;在段落层面上,受试受平常输入材料的影响,对GA和RP在口音判断方面的准确率要比中国口音或英美方言口音高,但对材料地道程度的判断,受试受发音是否悦耳饱满等感觉因素影响较大。文章认为受试对朗读材料的模仿偏好主要受地道程度的判断,及对朗读者语言亲和力和表现力两方面印象的影响。
田利[7](2012)在《高中英语语音教学中音系选择及其影响调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按《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英语语音教学应是高中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显然,了解英语音系的选择及其影响对推进英语语音教学改革,提高英语教学质量十分重要。然而,迄今对高中英语语音教学的经验研究很少,对其中的音系选择及其影响的研究更是罕见。为此,本研究以山东省烟台市第三中学的学生和英语教师为对象,以相关的语言教学理论、语音学和音系学理论为指导,通过问卷、访谈和观察等经验方法,对高中英语语音教学中的音系选择及其影响进行了较为具体的研究。首先,本研究采用自编的问卷,对烟台三中高中一年级的125名学生的英语音系掌握现状、英语资料的音系状况及其对自己的英语音系的认识、主观选择意愿和对教学现状的满意程度予以问卷调查,通过对调查结果的统计、分析和讨论发现:多数学生实际掌握的是英国英语音系,但平时接触到的是美国英语音系资料;多数学生觉得自己的音系是混合式的,希望学习美国英语音系;学生期望改变英语语音教学的现状。然后,本研究采用自拟的访谈提纲,对烟台三中高一英语组的10名教师的英语音系选择现状及其影响予以访谈调查,结果表明:多数教师实际掌握的是英国英语音系,在英语语音教学中实际使用混合偏英的语音体系,但平时接触到的是美国英语音系资料;多数教师觉得应当教授美国英语音系,但对音系选择甚至语音教学不够重视。另外,本研究也通过教学观察发现:高中教师和学生普遍忽视英语语音教学和学习,语音教学和学习缺乏系统性,且在英语教学和学习中占的比重很小。本研究的结果可望对改变高中英语音系选择的现状,改善高中英语语音教学,推进高中英语教学改革,提高高中英语教学质量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同时,本研究可望弥补迄今针对高中英语音系选择及其影响的经验研究极为不足的问题,从而对高中英语教学研究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
宋宗根[8](2010)在《语音教学在农村高中英语听力教学中的应用》文中指出听是语言输入的重要方式,英语听力是听、说、读、写、译五项基本语言技能之一,而听力又是外语学习者较难掌握的重要技能。大多农村高中学生不能快速处理他们听到的信息,提高英语听力成为他们困难较多的一项语言学习任务。笔者研究在初始阶段农村中学的语音和听力教学,鉴于环境和学生的实际听力水平的限制,援引“自下而上”的听力教学模式,在学生已有基础上重新巩固学生的语音基础,重点强调多策略的语音教学,从而提高学生的听力水平。论文提出两个假设:多策略的语音教学能够提升农村高中生的英语发音和辨音能力;农村高中生语音能力的提高能带动听力水平的提高。为了验证这些假设,论文对江西省某中学50名高一学生进行了一个学期近半年的基于语音的听力教学实证比较研究。在实验班实施各种策略的语音教学,实验中着重突出了语音教学与听力教学的相互结合相互渗透。实验结束后,经对两个班的语音、听力前后测成绩和问卷数据的SPSS分析,结果表明有针对性的语音教学能够有效提高高一学生的英语发音和英语辨音能力,也证明接受多策略语音教学的学生听力成绩提高更为显着;而且提升了学生学习英语的自信心和主动性。最后,论文总结了本语音教学实验的阶段性成果,阐述了基于本实验研究的农村中学英语语音及听力教学的可行性,提出了一些从语音教学着手进行听力教学的建议。
方瑞[9](2009)在《GA与RP音素发音差异及理据》文中研究表明RP发音和GA发音是中国英语学习者和使用者学习英语发音的两个主要范本。虽然二者共同之处多于相异之处,但对于追求纯正英语发音的英语学习者和使用者来说,了解二者的区别十分重要。RP与GA音素发音的区别是二者最主要的发音区别之一,这些区别是有条件、有理据的区别;而音素所在音节的字母拼写是影响RP与GA音素发音区别的最主要的理据。
郭丽[10](2009)在《影响英语语音教学的三个因素》文中指出很多学生觉得说一口地道的英语很难,语音教师也觉得语音课的效果欠佳,其中的因素很多,笔者在本文中讨论其中三个因素。(1)首先应提高学生学习语音的动机,让他们明白扎实的语音基本功会有力地促进英语其他方面的学习。(2)语音的教学法不应机械单一地使用直觉模仿方式或者分析语言方式而应综合各种因素灵活应用。(3)目前,美音的活力要高于英音,所以我们要加强关于英美音差异的教学。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引言 |
| 一、研究与结果分析 |
| 1. 访谈法。 |
| 2. 问卷调查法。调查对象和访谈对象相同, 共回收有效问卷54份。下图为部分问卷内容及统计结果。 |
| 二、英美口音辨别中的现状与问题 |
| 1. 英美口音混杂问题。 |
| 2. 英美口音的僵化印象。 |
| 三、学生对英美口音的水平及态度 |
| 1. 英美口音的偏好。 |
| 2. 英美口音的重视程度。 |
| 四、建议 |
| 1. 开设课程讲解口音差异。 |
| 2. 举办英美影视配音比赛。 |
| 3. 学生应提高对自身口音的重视程度。 |
| 五、结论 |
| 1 概述 |
| 2 标音体系标识音变 |
| 2.1 音标的种类及其使用现状 |
| 2.2 口音的使用现状 |
| 3 汉英语系及英美音发音差异 |
| 4 加强单音固音, 形成正确唇舌位机制 |
| 4.1 以/r/和“日”为例 |
| 4.2 以/v/和/w/为例 |
| 4.3 以/s/和/z/、/θ/和/e/为例 |
| 4.4 以/m/、/n/和/?/为例 |
| 5 改善传统教学方法, 提高教学质量 |
| 一引言 |
| 二英语语音的特点 |
| 三语音模式的选择 |
| 1.英国英语与美国英语在音段上的普遍差异 |
| 2.英国英语和美国英语在超音段上的差异 |
| 四影响中国高校大学生英语发音的因素及主要语音问题 |
| 1.受母语迁移的影响 |
| 2.受年龄的影响 |
| 3.受学习者态度和动机的影响 |
| 4.受到接触目标语多少和可理解性输入多少的影响 |
| 5.受之前语音教学的影响 |
| 五英语语音教学策略 |
| 六总结 |
| 摘要 |
| Abstract |
| Abbreviations |
|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
| 1.1 Background of Research |
| 1.2 Research Purpose |
| 1.3 Significance of the Research |
| 1.4 Organization of the Thesis |
| Chapter Two Literature Review |
| 2.1 Conceptualization of World Englishes |
| 2.1.1 Three Issues Relating to World Englishes |
| 2.1.2 The World Englishes Paradigm |
| 2.1.3 Kachu's Three-circle Model |
| 2.2 An Overview of China English |
| 2.2.1 Defining china English |
| 2.2.2 The Essence of China English |
| 2.2.3 Linguistic Features of China English |
| 2.2.4 Relation between World Englishes and China English |
| 2.3 Language Attitude |
| 2.3.1 Defining Language Attitude |
| 2.3.2 Language Attitude upon World Englishes |
| 2.3.3 Language Attitude towards China English |
| 2.4 Language and Cultural Identity |
| 2.5 Summary |
| Chapter Three Research Methodology |
| 3.1 Research Questions |
| 3.2 Participants and Background of Two Universities |
| 3.2.1 Participants |
| 3.2.2 Background of Two Universities |
| 3.3 Research Instruments |
| 3.3.1 Questionnaire |
| 3.3.2 Interview |
| 3.4 Data Collection and Analysis |
| Chapter Four Results and Discussion |
| 4.1 Analysis Framework |
| 4.2 Result of Awareness of World Englishes |
| 4.2.1 Awareness of Standard English |
| 4.2.2 Awareness of Regional Varieties of English |
| 4.3 Result of Attitude towards China English |
| 4.3.1 China English and Chinglish |
| 4.3.2 Attitude towards Lexical Words of China English |
| 4.3.3 Attitude towards Potential Syntactic Features of China English |
| 4.3.4 Attitude towards Pragmatic Variation of China English |
| 4.3.5 Attitude towards Future of China English |
| 4.4 Result ofAttitude towards the Cultural Identity of China English |
| 4.4.1 Analysis of Students' Response to the Questionnaire |
| 4.4.2 Results of Interview |
| 4.5 Discussion |
| 4.5.1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Education |
| 4.5.2 World Englishes |
| 4.5.3 Cultural Identity |
| Chapter Five Conclusion |
| 5.1 Major Findings |
| 5.2 Implications for College English Learning and Teaching |
| 5.2.1 Cultivating Students' Proper Outlook on hte Social and linguistic Profile of English |
| 5.2.2 Providing CE Users with Opportunity for Bilingual Creativity |
| 5.2.3 Raising China's English Learners' and Users' Awarencss of Cultural Identity |
| 5.3 Limitations and Suggestions for Further Study |
| Acknowledgements |
| References |
| Appendix Ⅰ Questionnaire(Chinese Versionn) |
| Appendix Ⅱ Questionnaire(English Version) |
| Appendix Ⅲ Interview Questions(Chinese Version) |
| Appendix Ⅳ Interview Questions(English Version) |
| Published Paper |
| 一、英语标准的讨论 |
| 二、研究方法 |
| (一) 研究对象 |
| (二) 问卷设计 |
| 三、结果及分析 |
| 四、对语音教学的启示 |
| 一、引 言 |
| 二、 实验1 |
| 1.研究问题 |
| 2.调查材料和方法 |
| 3.数据整理 |
| 4.调查结果 |
| (1) 英美发音差异的辨认情况 |
| (2) 英美发音模仿偏好情况 |
| (3) 辨音与偏好之间的关系 |
| 三、实验2 |
| 1.研究问题 |
| 2.调查材料和方法 |
| 3.数据整理 |
| 4.调查结果 |
| (1) 口音、地道方面 |
| (2) 模仿意愿相关因素 |
| 四、结 语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引言 |
| 1.1 研究的实践和理论背景 |
| 1.2 研究的目标和方法程序 |
| 1.3 本文的内容和结构 |
| 第二章 相关理论与文献综述 |
| 2.1 高中英语语音教学与英语音系的相关理论 |
| 2.2 高中英语语音教学研究的现状 |
| 第三章 研究设计与实施 |
| 3.1 调查目的与问题 |
| 3.2 调查对象 |
| 3.3 调查方法与工具 |
| 3.4 调查步骤与实施 |
| 第四章 结果分析与讨论 |
| 4.1 问卷结果分析与讨论 |
| 4.1.1 问卷第一部分结果分析与讨论 |
| 4.1.2 问卷第二部分结果分析与讨论 |
| 4.1.3 问卷第三部分结果分析与讨论 |
| 4.1.4 问卷结果综合分析与讨论 |
| 4.2 访谈结果分析与讨论 |
| 4.2.1 访谈结果分项分析与讨论 |
| 4.2.2 访谈结果综合分析与讨论 |
| 4.3 教学观察结果总结 |
| 第五章 结语 |
| 5.1 研究的过程和结论 |
| 5.2 研究的价值、建议和局限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附录一 |
| 附录二 |
| ACKNOWLEDGEMENTS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引言 |
| 1.1 研究背景 |
| 1.2 研究的问题及其重要性 |
| 1.3 农村高中语音听力教学的现状 |
| 1.3.1 教学现状 |
| 1.3.2 学生语音听力现状 |
| 1.4 本文的结构 |
| 第二章 听力教学理论 |
| 2.1 听力理解的基本理论 |
| 2.1.1 言语辨听的理论模型 |
| 2.1.2 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理论 |
| 2.1.3 三种听力模式 |
| 2.1.4 克拉申的输入假设和情感过滤假设 |
| 2.2 国内外语音听力的相关研究 |
| 2.2.1 国外关于语音和听力的相关研究 |
| 2.2.2 国内关于语音和听力的相关研究 |
| 第三章 农村中学生听力语音障碍分析 |
| 3.1 语音的构成 |
| 3.2 易引起学生听力障碍的语音特征 |
| 3.2.1 元音方面的问题 |
| 3.2.2 辅音方面的问题 |
| 3.2.3 辅音连缀、连读、同化和失爆 |
| 3.2.4 弱读、重音和节奏 |
| 3.2.5 英美音的差异 |
| 第四章 语音教学策略及其在听力教学中的运用 |
| 4.1 目的与策略 |
| 4.2 熟悉发音器官,训练灵敏度 |
| 4.3.掌握元音音位图及其在听力中应用 |
| 4.3.1 熟悉元音音位图 |
| 4.3.2 元音音位图运用于听力教学 |
| 4.4 语音和听力录音的模仿 |
| 4.5 辨音与听力教学 |
| 4.5.1 英汉语音音素比较 |
| 4.5.2 辨音的听力训练 |
| 4.6 绕口令语音训练和听力教学 |
| 4.6.1 绕口令语音训练 |
| 4.6.2 绕口令训练与听力教学 |
| 4.7 Bingo数字锻炼法在听力中的运用 |
| 4.7.1 Bingo游戏练语音 |
| 4.7.2 Bingo游戏在听力中的应用 |
| 4.8 Jazz Chants语音训练法与听力教学 |
| 4.8.1 Jazz Chants爵士吟唱法练语音 |
| 4.8.2 Jazz Chants语音训练法用于听力教学 |
| 4.9 诗歌歌曲电影语音训练与听力教学 |
| 4.9.1 诗歌歌曲电影训练语音 |
| 4.9.2 诗歌歌曲电影训练语音法应用于听力教学 |
| 4.10 传话练语音及其听力中的应用 |
| 4.10.1 传话练语音 |
| 4.10.2 传话练语音用于听力教学 |
| 第五章 实验研究 |
| 5.1 研究问题 |
| 5.2 实验设计和实验过程 |
| 5.2.1 变量 |
| 5.2.2 被试 |
| 5.2.3 教学材料 |
| 5.3 研究工具 |
| 5.3.1 语音水平测试卷 |
| 5.3.2 听力水平测试卷 |
| 5.3.3 调查问卷 |
| 5.3.4 语音内容与语音教学策略 |
| 5.4 数据收集 |
| 第六章 数据分析和实验结果 |
| 6.1 听力前后测数据分析 |
| 6.2 语音前后测数据分析 |
| 6.3 问卷分析 |
| 6.4 语音与听力相关性分析 |
| 6.5 实验结果 |
| 第七章 结论与启示 |
| 7.1 结论与发现 |
| 7.1.1 提高了学生对语音的认识与掌握 |
| 7.1.2 正确定位,克服心理障碍 |
| 7.1.3 促进母语语音的正迁移,抑制汉语语音的负迁移 |
| 7.1.4 激发了学生学语音的动机和兴趣 |
| 7.1.5 促进了学生的听力水平的提高 |
| 7.2 局限性 |
| 7.3 启示 |
| 参考文献 |
| 附录1 语音前后测试卷 |
| 附录2 听力前测卷 |
| 附录3 听力后测试卷 |
| 附录4 语音调查问卷 |
| 后记 |
| 一、引言 |
| 二、比较 |
| (一) GA与RP音素的系统差异 |
| (二) GA与RP的同音异质现象 |
| (三) GA与RP某些元音的对应差异视音节拼写情况而有不同的对应关系 |
| (四) GA和RP间与辅音相关的音素发音差异同样与单词字母拼写有关 |
| (五) 在RP中困惑EFL学习者的长短元音音质差异问题, 在GA中要少得多 |
| 三、教学 |
| 四、结语 |
| 一、英语语音学习的重要性 |
| 1. 语音与听力理解。 |
| 2. 语音与拼写。 |
| 3. 语音与语法。语音还能表达语法信息。请看下面两个句子: |
| 4. 语音与阅读。 |
| 二、教师教授语音的方法影响学习效果 |
| 1. 生理因素。 |
| 2. 社会文化因素。 |
| 3. 个性因素。 |
| 4. 母语因素。 |
| 5. 目的因素。 |
| 三、英美音的差异影响语音学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