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丽勤[1](2016)在《广西凌云县种草养畜产业发展调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享有"山上水乡,宜居天堂"美誉的凌云县,近年来,牧草种植面积不断增加,种草养畜已成为凌云县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致富的新亮点。本文介绍了凌云县种草养畜产业发展现状,对其产业发展的必要性进行了阐述,指出了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孙国清[2](2012)在《丰城市肉牛生产的现状与发展前景》文中研究表明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丰城市农户养牛主要是用来耕田,饲养的品种主要是本地水牛和黄牛。90年代,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肉品需求结构有了较大改变;牛肉作为
高鸿宾[3](2009)在《深化草原改革 做好草原保护建设大文章》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草原是重要的战略资源,是我国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是农牧民基本的生产生活资料。我们要以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总结新中国成立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草原保护建设的成就与经验,深科分析当前草原保护、建设、利用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新问题,认真研究深化草原改革的重大问题,不断推进草原可持续发展。
张志新[4](2007)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远郊乳业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呼和浩特市远郊地区乳业发展模式在初级发展阶段和快速发展阶段曾发挥过积极的作用,在进入稳定发展阶段以来,奶牛养殖不挣钱问题日益突出,已经严重影响地区奶牛养殖业持续发展。本论文以产业经济学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对呼和浩特市远郊乳业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评价,研究提出乳业产业化发展集成模式及促进乳业持续发展的对策和措施。主要内容与结论如下:1、乳业产业发展评价。呼和浩特市远郊地区乳业发展与区域资源特点比较协调,区域系统转换能力、应变能力较强,产业结构性效率比较高。乳业已经发展为呼和浩特市远郊地区农村经济的主导产业,以乳业为主的畜牧业占据大农业的半壁江山,其产值比重已近60%。2、奶牛养殖完全成本收益平衡点计算。目前,收回奶牛养殖完全成本(显成本+隐成本)不赔不赚的平衡点年产奶量为5吨。呼和浩特地区年产奶量在平衡点以下的奶牛约占奶牛总头数的70%,饲养奶牛不同程度地存在赔钱问题。3、乳业产业化模式构建。适应乳业发展阶段变化的要求,要调动乳品加工企业和奶农养殖业两个积极性,强化奶农的主体地位,根据原奶生产、收集、加工和营销的产业链内在联系,建立包含乳品龙头企业、乳业养殖户、挤奶站、社会化服务机构、乳业协会和市场体系等要素的乳业产业化集成模式,加快提升呼和浩特地区乳业产业化水平。4、乳业产业发展对策措施。提高发展质量,稳步发展数量,加快实现乳业生产规模化、标准化和现代化。通过地方立法等形式规范乳业产业化各方利益分配机制,保障奶农在乳业产业化中的主体地位和合法权益。发挥地区资源比较优势,平原地区稳步发展奶牛养殖业,山丘地区加快发展奶山羊圈养业,整体推进呼和浩特市远郊地区乳业发展。
屈珍国[5](2007)在《吉林省区域经济差异分析及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区域经济问题是国家经济发展中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区域发展不平衡是大国在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常常遇到的难点。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地域辽阔、发展不平衡的社会主义大国,也是世界上自然地理、人口资源、经济社会差异最大的国家之一。建国以来,根据不同时期的社会历史条件,中国共产党在领导国家经济建设的过程中,对我国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进行了艰辛同时又是卓有成效的探索,先后提出了均衡发展模式、非均衡发展模式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模式。作为东北农业大省的吉林,其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更为突出。因此,对其内部区域经济差异问题进行研究,不仅具有重要理论意义,而且对于促进东北老工业基地经济发展,东北地区经济的“腾飞”,亦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为此,本文首先对吉林省内各区域间的经济差异进行比较分析;其次,探讨造成吉林省区域经济差异的原因;最后,力求提出一些缩小区域经济差异的对策建议。
苏柏山,李婷[6](2005)在《加快草业经济发展 繁荣西部生态区域经济》文中研究说明
赵吉仁[7](2004)在《一特两化:金昌农业的现实抉择》文中研究指明金昌虽为工业城市,但农业人口仍占总人口的一半。从三次产业来看,比例为10∶71∶19。农业用它只占10%的GDP养育了全市53%的人口。切实解决“三农”问题,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显得更加迫切。 市长李建华提出,要以抓工业的思路抓农业,大力发展优质高效节水
任忠义,张小虎[8](2004)在《重新定位畜牧资源 发展高效草畜产业》文中指出
单志明,葛中英[9](2002)在《实施“未来”战略 展示“精品”魅力——中国未来农业第一园河南省未来农业示范园》文中研究表明 由我国特色农业的知名企业河南省未来农业示范园在全国率先示范的把植物、动物、微生物"三大生物资源"并新能源科学组合在一起整体开发,使之良性循环,持续发展,高效产出的生态农业的模式,被业内专家称之为"河南未来高效农业新模式",正走俏业界。
华文[10](2001)在《草业、致富新亮点》文中指出 最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00年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要把高效畜牧业作为一个大产业培育,与此相适应要求大力发展优质饲料。饲草业作为一个诱人产业已开始显山露水。 那么,加盟草业从何入手最好呢?一是选择良种,冬牧草、籽粒苋、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1 基本情况 |
| 2 产业发展现状 |
| 2.1 生产现状 |
| 2.2 人工种草现状 |
| 2.3 优良牧草品种—巨菌草种植推广利用成功 |
| 2.4 示范带动效果 |
| 3 种草养畜发展生态畜牧业的必要性 |
| 3.1 种草养畜可促进生态建设的协调发展 |
| 3.2 种草养畜是实现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之一 |
| 3.2.1 种植牧草效益: |
| 3.2.2 种植粮食作物效益: |
| 3.3 种草养畜是缓解人畜争粮矛盾的必由之路 |
| 4 存在问题 |
| 4.1 发展资金短缺 |
| 4.2 生产方式相对落后,农民科技意识不强 |
| 4.3 畜牧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不高、草产品深加工不足 |
| 4.4 缺乏信息网络 |
| 5 种草养畜产业发展对策 |
| 5.1 提高认识、加大宣传和技术培训力度 |
| 5.2 因地制宜,大力推广三元种植结构 |
| 5.3 以项目为支撑,带动草畜产业不断发展壮大 |
| 5.4 建设示范基地,推动产业发展 |
| 5.5 引进龙头企业,带动发展庭院经济 |
| 5.6 建立信息网络,搞活市场流通 |
| 6 结束语 |
| 1 肉牛产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
| 1.1 生产现状 |
| 1.1.1 饲养数量。 |
| 1.1.2 生产布局。 |
| 1.1.3 养殖方式。 |
| 1.1.4 生产水平。 |
| 1.1.5 品种改良体系。 |
| 1.2 加工状况 |
| 1.3 消费水平 |
| 1.4 产业导向 |
| 2 肉牛市场的基本状况 |
| 2.1 市场建设情况 |
| 2.2 肉牛市场不“牛” |
| 2.3 肉牛市场前景广阔 |
| 2.3.1 牛肉产品备受青睐。 |
| 2.3.2 消费市场空间广阔。 |
| 2.3.3 肉牛发展后劲充足。 |
| 2.3.4 肉牛产业企业带动有望。 |
| 3 肉牛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 3.1 发展资金短缺 |
| 3.2 能繁母牛存栏严重不足 |
| 3.3 肉牛养殖科技含量不高 |
| 3.4 盲目引种造成潜在危害 |
| 4 肉牛产业的发展前景与发展对策 |
| 4.1 未来发展展望 |
| 4.2 肉牛产业发展的对策 |
| 4.2.1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
| 4.2.2 加快肉牛产业体系建设。 |
| 4.2.3 建立适合的技术支撑体系。 |
| 4.2.4 发展牛肉加工业, 完善市场体系。 |
| 4.2.5 拓展流通渠道, 开发国际市场。 |
| 4.2.6 合理利益分配, 稳定产业发展。 |
| 4.2.7 加强组织领导, 营造发展环境。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 1.3.1 研究内容 |
| 1.3.2 研究方法 |
| 第二章 呼和浩特市远郊区基本情况 |
| 2.1 区位特征 |
| 2.2 自然状况 |
| 2.2.1 气候 |
| 2.2.2 地形地貌 |
| 2.2.3 水资源 |
| 2.2.4 植被 |
| 2.2.5 土壤 |
| 2.3 土地利用状况 |
| 2.3.1 土地利用现状 |
| 2.3.2 生态环境现状 |
| 2.4 社会经济状况 |
| 2.4.1 人口劳动力 |
| 2.4.2 经济结构状况 |
| 2.4.3 农民纯收入增长较快,区域间发展不平衡 |
| 第三章 呼和浩特市远郊乳业发展现状评价 |
| 3.1 评价的理论依据 |
| 3.2 评价的标准与方法 |
| 3.2.1 乳业发展评价标准 |
| 3.2.2 区域产业结构评价方法 |
| 3.2.3 区域产业比较优势评价方法 |
| 3.3 乳业发展的总体评价 |
| 3.3.1 产业与资源结构相适应 |
| 3.3.2 区域乳产业系统功能较强 |
| 3.3.3 乳业与其它产业之间协调发展 |
| 3.3.4 转换能力和应变能力较强 |
| 3.3.5 乳业结构性效益好 |
| 3.4 区域产业结构的评价 |
| 3.4.1 地区生产总值和三次产业结构分析 |
| 3.4.2 农业行业结构分析 |
| 3.4.3 乳产业关联效应分析 |
| 3.5 区域乳业比较优势分析 |
| 3.5.1 比较成本分析 |
| 3.5.2 资源优势分析 |
| 3.6 乳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成因 |
| 3.6.1 发展速度过快 |
| 3.6.2 成本高,售价低 |
| 3.6.3 饲养管理水平低 |
| 3.7 小结 |
| 第四章 呼和浩特市远郊乳业产业化模式研究 |
| 4.1 乳业发展现有模式的利弊分析 |
| 4.1.1 乳业现有生产模式 |
| 4.1.2 乳品企业奶源基地经营模式 |
| 4.1.3 几种奶源基地经营模式并存 |
| 4.1.4 模式优化方向 |
| 4.2 乳业产业化总体集成模式的提出及其指导思想 |
| 4.2.1 乳业产业化总体集成模式的提出 |
| 4.2.2 乳业产业化总体集成模式构建的指导思想 |
| 4.3 乳业产业化总体集成模式的基本框架 |
| 4.3.1 模式的基本结构 |
| 4.3.2 总体集成模式框图 |
| 4.4 总体模式的实施应用子模式 |
| 4.4.1 奶牛养殖业子模式 |
| 4.4.2 奶山羊圈养子模式 |
| 4.5 小结 |
| 第五章 促进呼和浩特市远郊乳业持续发展的对策与措施 |
| 5.1 乳业发展基本思路 |
| 5.1.1 乳产业规模化 |
| 5.1.2 乳产业的标准化、规范化 |
| 5.1.3 乳业现代化 |
| 5.2 强化奶牛养殖业持续发展能力 |
| 5.2.1 确立奶农在乳业产业化中的主体地位 |
| 5.2.2 帮助奶农摆脱目前养殖成本高的困境 |
| 5.2.3 通过地方立法的形式规范利益机制 |
| 5.2.4 充分发挥乳业协会的作用 |
| 5.3 大力发展奶山羊养殖业 |
| 5.3.1 基地建设先行 |
| 5.3.2 产品试销紧跟 |
| 5.3.3 龙头企业拉动 |
| 5.3.4 试点推广扩散 |
| 5.3.5 政府服务到位 |
| 5.4 小结 |
|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
| 6.1 结论 |
| 6.2 讨论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作者简历 |
| 中文摘要 |
| 英文摘要 |
| 引言 |
| 一、选题原因和意义 |
| 二、文章的重点、难点和创新 |
| 三、文章的研究方法 |
| 四、文章基本框架 |
| 第一章 区域经济差异理论国内外文献述评 |
| 一、区域经济差异的内涵 |
| 二、国外区域经济差异研究的理论基础—区域非均衡发展理论 |
| 三、近年来国内外区域经济差异的研究 |
| 四、本研究对区域经济差异的界定 |
| 第二章 区域经济差异的测度指标和测算方法 |
| 一、区域经济差异的测度指标 |
| 二、区域经济差异的测算方法 |
| 第三章 吉林区域经济差异的实证分析 |
| 一、数据来源和处理 |
| 二、区域经济差异的现状分析 |
| 第四章 吉林区域经济差异的形成原因 |
| 一、区域差异的原因分析 |
| 二、吉林省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的利弊 |
| 第五章 缩小吉林省区域经济差异的实现机制、经验借鉴及建议 |
| 一、缩小区域差距的实现机制 |
| 二、借鉴欧美缩小区域经济差距的经验 |
| 三、缩小吉林省区域经济差异的对策建议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后记 |
| 一、草畜业资源现状分析 |
| 二、发展草畜业的思考和几点建议 |
| 1.种优养良, 发展高效产业。 |
| 2, 扬长避短, 发展草畜产业。 |
| 3.整体推进, 发展规模产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