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中国古代私盐的生产与发展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中国古代私盐的产生和发展(论文文献综述)

罗继岩[1](2021)在《金代禁榷制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在总结学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金代的禁榷制度进行了系统全面的研究,金代的禁榷制度主要借鉴于唐、辽、宋三代,然而在真正的贯彻中又呈现出与历代不同的特点。在金以前的历代禁榷制度中多为盐铁并举,即盐、铁皆为禁榷商品中最重要的两部分,但是金代的禁榷制度中仅以榷盐为主,铁的禁榷仅存在于金初的地方经济体系中,在海陵确立禁榷制度后,铁的禁榷已经不复存在;唐宋时期盛行的榷茶制度在金代则受到严格的限制。在官商合营的榷盐与榷铜制度中,以政府定价来保证政府收益、限制物价和私人工商业的发展属于其首创。作为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在崛起之后积极汲取汉地的制度文化以之完善自己的统治,并因时因地进行调整,形成适应自己发展的制度,这是难能可贵的。本文第一章对学界关于禁榷制度起源于春秋的管子“官山海”还是汉武帝时期的盐铁专营存在的争议进行了考证,得出“官山海”在春秋时确实存在并得到贯彻的结论,由此确定禁榷制度起源于春秋。同时,对不同时期、不同政权禁榷制度的演变进行了简要的论述,从而梳理出金代以前禁榷制度发展演变的过程,并指出了不同时期诸政权采取禁榷制度的原因与目的。第二章在对金代禁榷制度的发展与演变的论述中,指出在金初地方的经济体系中已经存在部分商品的政府专卖,但并未上升为国家层面的经济管理制度,金代作为国家层面的禁榷制度确立于海陵时期。本章还就世宗至宣宗时期禁榷制度的变革以及变革的原因进行了阐述,指出金朝中后期社会的动荡、政府财政的窘迫是促使金朝变革禁榷制度的重要原因。第三章对金代的榷盐制度进行了系统论述,指出在官商合营的禁榷制度中,由政府制定禁榷商品的价格是金代的首创;同时还指出金代的禁榷制度中存在着民族歧视因素。第四章对金代铜、铁等矿产资源的禁榷进行了论述,指出金代的禁榷制度中铁的禁榷仅作为一种经济管理形式存在于金初,在《金史》所载酒、曲、茶、醋、香、矾、丹、锡、铁、盐的榷货十目之外,金、银、铜、碱亦在禁榷范围之内,并对金、银、铜、锡等矿产资源的分布进行了考证,同时分析了各类矿产资源禁榷的特点。第五章对金代关于生活物资类商品酒、茶、香、醋的禁榷进行了系统阐述,其中对酒、香的禁榷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指出章宗以后频繁调整禁榷制度是为了解决因动荡导致的国用不足问题。第六章在前文研究的基础上,对金代禁榷制度的特点与影响进行了分析,把金代禁榷制度的基本特征呈现出来。结语部分对研究金代禁榷制度的史学价值与现实意义以及本文在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与今后研究的方向作出简单的表述。

李时秀[2](2021)在《清前中期湖北盐业经济与地方社会(1664-1849)》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清代湖北盐区的空间规模大约是18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范围。基于人口统计学的一些研究成果,估算出了清前中期湖北省各时期全年食盐需求总量以及湖北各府各时期全年食盐需求量。大体上来说,清前中期湖北省纯粹是一个非产盐区,全省的食盐需求有赖于淮盐、川盐、潞盐等或官或私的运销。湖北省施南府以及宜昌府的鹤峰州、长乐县是例食川盐的“计岸”,属于川盐盐区。宜昌府所属巴东县、归州、兴山县、长阳县虽然也算作是川盐市场,但始终不是例食川盐的计岸,而是以“借食”的名义买食川盐。除了例食川盐的“计岸”,湖北省其它府州县都是淮南纲盐引地。湖北盐政中最重要的专门机构与职官便是盐法道,特定地区在必要的情况下还专门设有盐捕同知或盐捕通判。湖北省普遍地方官的盐政职责,通过《则例便览》这本当时极为畅销的日用类书可以窥知大要。湖北西南部八州县能够在乾隆初年“改食”川盐并一直维持不变动,在清代盐业史中确是少见的特例,是诸多因素影响下的结果。八州县运销川盐的采配盐厂及运输路线显示出复杂而细微的历史过程。“计岸”的确立,为该地区的基层市场、区域市场及川楚边境贸易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巴东、兴山、归州、长阳四州县改销川盐始终未取得成功,但四州县食盐市场绝大部分被川盐(包括私盐)所占据。湖广淮盐区“一例通销”制两个被误解的特征是不成立的,水贩自由运销问题与“一例通销”亦是两码事。清前期“整轮”与“散轮”的纠葛并不突出,道光时期“整轮”与“散轮”之争变得激烈起来,背后体现出复杂的市场环境、利益分配、制度设计等。湖北省内大体有如下几种私盐:商私(船私)、川私、潞私、漕私(芦私)、北私(票私)、官私、枭私、蒙私。铜铅船只利用往来汉口之便也常常夹带私盐进行贩卖,铜铅船只夹带私盐俨然是川私侵销湖北的大宗。蒙私侵入湖北是私盐长途跋涉、辗转贩卖的一个显着例子,但只持续了很短的一段时间,而且数量应当并不巨大。盐价只是湖北民众食盐负担的一部分,此外还有不少隐性的食盐税费负担(如户口食盐钞等),至于因官、商在运销食盐过程中徇私舞弊导致的额外负担更是无法进行统计。湖北省内存在的淮商、徽商、汉商三种名号并没有实质性不同,淮商与川商才是湖北境内的两大盐商势力。盐商在赞助地方教育事业、捐资地方慈善事业、助办地方基础设施、捐输地方军事活动各方面为湖北地方公共事业做出了很大贡献。湖北省作为非产盐区,虽然不像各大产盐区那样有着纷繁复杂的盐利纠葛,但运销食盐紧紧关乎着国家财政利益、湖北地方及其官员利益、盐商利益、人民大众利益,等等。

蒋函秀[3](2020)在《西北盐务管理局研究(1937-1949)》文中认为西北盐政,在民国以前未设专管机关,至1914年,始设花定榷运局于兰州,总揽征榷缉私全权。1917年,盐务稽核总所添设花定收税局,专司征税及稽核事宜。1927年4月,甘肃军政当局,合并榷运收税两局改设花定盐运使署,管理西北盐政。1929年1月,甘肃、宁夏、青海划分三省,各设榷运局,不相统属,纠纷迭起。财政部鉴于盐政有统一的必要,1935年在兰州正式成立西北盐务收税总局。1937年奉命改称西北盐务管理局,并行政与缉私,成为甘肃、宁夏、青海、绥远四省盐务最高主管机关,综理西北区盐务产、运、存、销等各项事宜。西北盐务管理局上设局长帮办,下设总务、会计、产销、税警四课;外设宁夏分局,及三陇、中条、凉州、青海4个公署,并在各省分设税警区部,颁布《盐工管理通则》,形成严密的组织管理系统。全面抗战以来,伴随着战线的不断推移,沿海各盐场相继沦陷,陕西省所依赖的川盐不能运达,河南省潞盐来源断绝,两省食盐均赖西北区运输接济。西北作为我国主要产盐区之一,盐产蕴藏丰富,采捞容易,盐本低廉,在战时为大后方食盐供应重要生命线之一。但在地区偏僻、交通不便之条件下,西北盐务管理局管辖的盐场区域辽远,场池星散,而且西北盐运路线绵延数千里,运道分歧,加上当时走私隘道甚多,各场池走私之风,日炽一日,管理之难莫过于此。西北盐务管理遵循各项买卖条例和储盐、运盐、放盐等规则,产、存、运、销各个环节紧密相扣。西北盐务管理局的成立在西北盐政上为划时代之改革,其积极承担时代赋予的重要使命,增裕库收,接济周边,安定民生,社会与财政双方并重。

张文[4](2020)在《清代湖南私盐治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食盐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商品,清朝的盐课又是仅次于田赋的国家第二大财政收入来源。清政府出于增加税收,稳定社会的需要,对食盐行销实行专卖制度,该制度存在着众多弊端。清代湖南省作为食盐纯销区,由于政治因素、地理因素以及市场供求因素影响,导致官盐运输不畅,私盐逐步占领湖南市场。本文将从私盐产生原因、表现、治理措施、成效及评价等方面,对湖南私盐治理问题进行研究。湖南和四川、广东、湖北山水相连、水路相通,这种地理条件,无疑也给食盐走私者提供了契机,私盐往往通过水路或肩挑小贩陆路进入湖南,加之,清代食盐盐销区和运销体制的弊端,以及官盐无法满足湖南市场需求,致使湖南私盐泛滥。清代湖南私盐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由清初私盐开始发展,到清中叶达到高潮,直到清末,私盐占领湖南食盐市场。并呈现少数民族地区与交界地区私盐贩卖频繁等特点。面对湖南川私与粤私愈演愈烈的趋势,清政府为了保证盐课收入,从调整经济措施到颁布法律、设关设卡等方面积极采取措施,对私盐加以治理。尽管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如食盐质量提高、促进官盐销量等。但是,治理效果并不佳,存在着缉私人员无能、关卡形同虚设等。以上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清政府并未看清私盐治理的关键问题所在,那就是中国传统的榷盐制度已经不符合市场发展趋势,即使清末进行了票盐制改革,终究治标不治本,私盐的问题仍然不能完全解决。

李荣梅[5](2020)在《19世纪福建食盐运销制度变迁及其对区域经济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食盐对传统中国的重要性不仅仅体现在它是人民大众之必需品,还体现在盐税是历代政府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出于稳定民食和保证财政收入等考虑,清代沿袭并发展前代做法,中央颁布一套食盐生产、运输、销售、管理及盐税收纳、缴交的制度,要求地方推行该套制度。食盐运销制度在地方的运行不仅是完成中央的指令,也会对地方社会尤其是地区经济产生很大影响。已有对清代盐政的研究多集中于对制度的梳理与解读,研究制度是如何变迁的,少有学者注意到食盐运销制度的变迁对其区域经济的影响。本文利用盐法志、方志、民国年间的统计资料等原始材料,在对19世纪福建食盐运销制度变迁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食盐运销制度的变迁对福建区域经济的影响。19世纪福建食盐运销制度几经变迁,经历了道光年间佥商、试办、官运制度的变化,再到同治四年(1865)票法的推行。食盐市场状况,国家及地方政府对盐税的需求,官员、商人、民众等各利益主体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所采取的行动等是促使食盐运销制度变迁的重要因素。而食盐运销制度的变迁也对国家以及地方财政、福建渔业等经济发展产生很大的影响。论文研究认为:(1)19世纪福建食盐运销制度受到经济、社会、气候等方面的影响,制度变迁在一定程度上遵循了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律,制度变迁具有市场化的倾向。(2)19世纪福建食盐运销制度的变迁改变食盐市场状况,不仅影响省内沿海与山区的货物贸易模式,还关系到国家以及地方的财政收入和商人的利益,对区域内商品经济的发展以及福建渔业的发展等有重要影响。(3)19世纪福建食盐运销制度频繁变迁,其暴露出很多问题在现代社会也依然存在,如对地方官员过于重视政绩考核而置现实问题不理、官员贪污、制度不健全等。因此要做到察古鉴今,吸取历史中的经验与教训,重视制度对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研究表明:(1)受到经济、政治、生态环境等多方面的影响,制度在原有形式的基础上变迁为新的形式,每一制度都有其历史根源。(2)制度在变迁初期绩效大于后期,效果随着时间的延续而变弱。而且制度在实际的运作过程中往往会以非正式的形式运作,制度主体会在受到利益、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后改变其行为方式。在很多情况下,国家以及地方会默认制度的非正式运作,但这对国家权威以及正式制度的建立造成了很大的威胁。(3)制度会对地方的经济产生很大的影响,区域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制度建设,完备有效的制度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

郑巧艳[6](2020)在《南宋浙东海防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是一个大陆国家,同时也是一个海洋国家,海上防御与国家的兴荣息息相关。然而,由于古代政治、地理等的因素,传统边防始终将重点放在塞防上,海上防御建设少之又少。直到南宋,由于国家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变迁,北方少数民族水战实力的上升等原因,海上防御才得到国家的重视,成为国家边境防御的重点之一。中国海岸线辽远,自北向南沿海地区均为海防重点区域,而两浙东路因为其政治、地理、经济等因素成为南宋时的海防重难点。为与北方敌对政权相抗衡,达到拱卫京师的目的,南宋在两浙东路采取了一系列的海防建设措施,建成了较为系统的防御体系。南宋浙东地区的海防地位非一日形成,而是自北宋肇始。北宋时已经具备一定的海防基础,但北宋的海防仅在国家防御系统里占据一小部分,且由于都城居于北方,其防御重点设在北方的山东半岛。直至南宋初,都城迁至临安,两浙东路海防的战略地位才逐渐形成。南宋于两浙东路采取了一系列的海防措施,从设立专职海防机构——沿海制置司开始,两浙东路先后建成了强大的水军队伍、海上警讯机制,同时,浙东沿岸的武装力量也成为浙东海防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南宋是中国古代历史上首先开展大规模海防建设的朝代,两浙东路作为其代表区域,具备着这一时期特有的海防建设特征。南宋时期对比北宋时期,水军的作战战场呈扩大趋势,自内陆江河湖泊转移至海洋,水军作战区域扩大并且在战争中发挥的作用也更加明显。海防建设行动开展于南宋风雨飘摇的时期,在防御建设行动中,南宋军民或被动或自发地参与其中,形成特有的军民共治的现象。与此同时,由于南宋海防建设经验不足,南宋浙东海防呈现显而易见的缺陷。尽管如此,在南宋一代,浙东路的海防建设在对外抗敌和对内维稳方面发挥重大作用,一定程度上,其兴衰影响到南宋王朝的兴亡。

廖瑜[7](2019)在《明清淮南盐场聚落体系研究 ——以泰州分司八场为考察中心》文中研究说明本文研究明清时期淮南盐场聚落体系。首先通过历代史料和舆图互证,结合现场调研,梳理各时期盐场聚落的构成和空间分布,并以泰州分司八场为例,首次厘清了生产性团灶聚落的数量、名称、位置及其演变过程,补充了盐业史和地方历史地理中对团灶研究的缺环。其次,分析了淮南盐场聚落的等级层次、职能分工、尺度规模、交通组织、空间结构、基础设施,揭示其具有的体系化特征;探讨了影响体系形成发展的各种动因,包括对组织结构起主导作用的盐业生产、运销、赋役等管理制度要素,以及对空间分布起主导作用的地势差异、黄河夺淮、海岸东迁等自然地理要素,提出了淮南盐场聚落的树状空间结构特色,为认识中国古代城乡空间结构的多样性提供了新的例证。全文共分六章,其中第二至第五章为正文,按照从高到低的聚落层级进行组织。第二章分析宏观层面盐政聚落的等级职能和空间结构;第三章聚焦作为体系核心的场治聚落商业发展和市政格局;第四、五章深入至基层团灶聚落,剖析生产组织、自然变迁对其产生发展和结构形态的影响。

章巍巍[8](2019)在《论北宋解盐禁榷法律制度的变迁》文中指出北宋处于中国古代社会大变革时期,其法律制度被认为“发展到最高峰”[1]。这一时期商品经济得到长足发展,调整经济关系的经济法制也随之变迁。禁榷法制作为中国古代最具有特色的经济法制之一,在这一时期有了较大的转变,并为后世禁榷法制定下基调。本文以“论北宋解盐禁榷法律制度的变迁”为题,通过梳理宋代敕、令、格、式多种形式的禁榷立法规定,分析静态的法制体系建构和动态的法制变迁,指出北宋时期市场机制逐步替代国家管理进入食盐运输、销售环节的大趋势,深入分析导致这种变迁的内生动力及实施阻力,对禁榷法制变迁维护和巩固北宋封建专制统治以及对北宋整体法制产生影响作出思考。从静态法制体系看,北宋解盐禁榷法制以“加强中央集权”“重商理念”和“民本思想”为立法指导思想,以敕、令、格、式作为主要形式,其核心是国家对食盐产运销各环节的行政管理,还包括对违反禁榷的的刑事处罚规定,即私盐律法。从动态法制变迁看,通过空间和时间两个维度展开讨论。在空间维度上,主要阐述禁榷制度体系中的“地分”制度,北宋解盐销区大致稳定,主要分为西路、南路和东路三个分区,解销区内变迁趋势为“通商区”逐渐扩大、“官榷区”相应缩小。在时间维度上,以北宋禁榷法制重大改革为节点,分为前期、中期、后期三个阶段,前期官榷与通商的交错更迭,中期钞盐法得以确立并广泛适用,后期法制变革主要围绕解决盐钞溢额问题,解盐禁榷法制逐渐变异。从变中见异,异中见性,探讨这种变迁主观上是中央政府强制推动,服务于维护和巩固中央集权封建专制的战略安排,在客观上符合当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同时由于市场力量介入推动官商经济发展,国家加大对盐务管理的监督,体现为行政管理和刑事律法的整合。通过静态、动态两个方面阐述,对解盐禁榷法制变迁作出思考。讨论北宋解盐禁榷法制变迁是通过将盐利向上集中,削弱地方财力,调整中央和地方关系,落实中央集权大政方针的具体举措。其变迁过程中,也存在实际效果与目标分离的情况,最后评价禁榷法制对当时社会的积极和消极影响,以及对古代中国行政法制构建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研究北宋的解盐禁榷法律制度变迁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对当下正在进行的财税改革有着借鉴意义:一是特别法的立法目的应围绕服务国家大政方针,法制变革应与现阶段的社会生产力水平相适应;二是立法层级的高低影响法律实施的效果;三是上下游制度可能相互融合或侵蚀,应予以整合或明晰边界;四是经济法制变革涉及财政收入重新分配,应保持央、地财力格局平衡和财权事权匹配。

张致和[9](2019)在《区域产业发展与区际运输供给关系分析 ——基于北宋江淮盐业发展的启示》文中研究说明区域产业发展能够带动区际运输供给能力的提高和数量的增长,而市场信息传递、产业结构优化、区域资源配置等区际运输供给功能的实现,将扩大区域产品市场、促进区域生产分工、推动区域产业发展。区域产业发展与区际运输供给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可以在区域经济发展的进程中清晰地反映出来,北宋江淮盐业以及其与漕运等运输方式共同作用下形成的“供应链雏形”的发展历程,就是区域产业发展与区际运输供给关系发展变化的表现。北宋初期开始,江淮盐业快速发展,而漕运直运法的弊端凸显,无法适应江淮食盐的运输和销售需求。北宋时期,江淮盐业官卖制度与漕运转般法之间产生了特殊的经济关联,形成了区域产业发展与区际运输供给之间的互动关系。北宋江淮盐业在各生产管理、运输供给部门的相互协调之下,形成了可以体现区域产业发展与区际运输供给之间相辅相成关系的“供应链雏形”,本文从江淮盐业内部业务设置、外部业务划分以及转般仓的功能整合等方面,论证了北宋江淮盐业“供应链雏形”的形成。在北宋江淮盐业不断发展,漕运等区际运输供给能力不断提高的背景下,本文对江淮盐业“供应链雏形”的特点、收益、效果进行分析,并由北宋末期蔡京变盐法的举措入手,论述了江淮盐业“供应链雏形”断裂的原因及产生的影响,探讨了区域产业发展与区际运输供给关系发生变化后对经济社会产生的影响。此外,通过对北宋江淮盐业“供应链雏形”形成、发展和断裂历史过程的总结,本文从制度规范机制、市场调节机制两方面,对江淮盐业发展与漕运等区际运输供给的关系进行分析,提出对现代盐业管理的启示与建议。

沈灿[10](2019)在《云南古盐井及其环境空间特征研究》文中提出盐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为平常的事物之一,其背后却蕴藏着博大精深的人类发展史。云南古代地方经济的发展长河中,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盐井作为一种特定的工艺技术下特殊的生产性场所及构筑物,也因之具有了特殊的建构特征,并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在特定的历史阶段中发挥着重要的、不可或缺的作用。本论文选取盐井这一特殊的生产性构筑,包含与其配套的储卤池、储卤台、晒盐篷、煮盐灶、烧盐盐锅等建筑与构筑为研究对象,探析与盐井产生有直接关联或间接关联的行为活动场所环境空间的构成特征,研究盐井生产管理、运输销售对所在聚落空间的影响,对盐井线性空间盐马古道做出阐述,对推动盐井地区经济文化发展具有理论参考和现实意义。本论文首先把盐井纳入到工业遗产的范围,着眼于盐井的形态与建构特征的研究,同时关注盐的生产工艺技术与环境空间的关系,从盐井本体作为一种特殊的生产构筑产所的研究,延伸到盐井的祭祀信仰、管理运输、生产加工等关联性空间,以及盐井聚落、线性空间盐运古道,建立多层次的盐井认知体系。通过实地调研,收集资料,在云南盐井的历史发展演变与现状系统梳理的基础上,选择典型案例深入研究,旨在为地方文化和文物保护研究提供资料,也是未来文化产业建设的核心。

二、中国古代私盐的产生和发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古代私盐的产生和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金代禁榷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
    四、创新之处
第一章 金代禁榷制度的历史渊源
    第一节 春秋至隋朝时期的禁榷制度
        一、禁榷制度的兴起——“官山海”
        二、汉代禁榷制度的发展
        三、三国至隋代的禁榷制度
    第二节 唐代的禁榷制度
        一、唐代禁榷制度的确立
        二、刘宴的盐法改革
        三、唐代的榷酒制度
        四、唐代榷茶制度的兴起
        五、唐代对矿产的禁榷
    第三节 辽、宋时期的禁榷制度
        一、辽代禁榷制度的发展
        二、宋朝禁榷制度的发展
    本章小结
第二章 金代禁榷制度的建立与发展
    第一节 金初地方的商品专卖
        一、金初商品专卖的出现及其原因
        二、金初商品专卖的管理
    第二节 金代禁榷制度的确立
        一、金代禁榷制度确立前的政治变革
        二、金代禁榷制度的确立
    第三节 金代禁榷制度的发展与没落
        一、金世宗时期禁榷制度的发展
        二、金章宗时期禁榷制度的改革
        三、金宣宗时期禁榷制度的没落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金代的榷盐制度
    第一节 金代盐务机构与职官的设置
        一、金代盐务机构的设置
        二、金代盐务机构职官的设置
        三、金代盐务机构职官的选任
    第二节 金代榷盐制度下的盐业运营
        一、金代食盐的运营模式
        二、盐课的征收
    第三节 金代对私盐的打击
        一、私盐兴起的原因
        二、政府对私盐的打击
        三、打击私盐的机构
    第四节 盐官的管理
        一、对盐务机构职官执法的监管
        二、金代盐官的考核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金代铜铁等矿产资源的禁榷
    第一节 金代的榷铁制度
        一、金初对铁的禁榷
        二、金熙宗以后对铁的禁榷
    第二节 金、银、铜的禁榷
        一、金代金、银产地的分布与禁榷
        二、金代铜的禁榷
    第三节 矾、锡、丹、碱的禁榷
        一、金代矾、锡、丹的禁榷
        二、金代碱的禁榷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金代酒茶等生活物资的禁榷
    第一节 金代酒、曲的禁榷制度
        一、金初对酒的禁榷
        二、金代榷酒制度的确立与发展
        三、榷酒制度下的管理机构及职官
    第二节 金代茶、醋、香的禁榷
        一、金代茶叶的禁榷
        二、醋与香的禁榷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金代禁榷制度的特点与影响
    第一节 金代禁榷制度的特点
        一、禁榷制度在政府的完全管控下运行
        二、禁榷商品具有地域性和阶段性特点
        三、禁榷商品表现为一家独大的局面
        四、战争是促进金代禁榷制度发展的重要因素
        五、金代的禁榷制度呈现“歧视”与“体恤”的双重性
    第二节 金代禁榷制度的影响
        一、金代禁榷制度是一把双刃剑
        二、金代禁榷制度为后世树立了典范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其在学期内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2)清前中期湖北盐业经济与地方社会(1664-1849)(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相关研究综述
        (一)中国古代盐政盐法变迁问题
        (二)对明清纲法制的研究
        (三)对清前中期盐史的研究
        (四)对湖北省盐史的研究
        (五)反思与展望
    三、研究方法与思路
第一章 湖北盐区之形成与划分
    第一节 湖北盐区的形成及其状态
    第二节 湖北盐区的划分及其变动
        一、非产盐区:清前中期的湖北省
        二、例食川盐之“计岸”
        三、借食川盐之州县
        四、湖北的淮南纲盐引地
第二章 盐政职官与盐务考核
    第一节 专门盐政机构与职官考略
        一、盐法道
        二、盐捕同知、盐捕通判
    第二节 地方官盐务考核——以《则例便览》为中心
        一、征课销引计量考成
        二、严禁私盐与惩治盐犯
        三、防范官员徇私舞弊
        四、其它
第三章 官盐与私盐之运销
    第一节 “计岸”川盐之运销
        一、川盐“计岸”确立原因
        二、采配盐厂及运输路线
        三、“计岸”确立后的发展
    第二节 巴兴归长官盐之运销
        一、改销川盐未果
        二、食盐销售与消费
    第三节 淮南引地纲盐之运销
        一、所谓“一例通销”
        二、“整轮”与“散轮”
    第四节 湖北全省私盐之运销
        一、湖北全省私盐总述
        二、铜铅船只夹带私盐
        三、蒙私长途辗转入楚
第四章 盐业与地方社会
    第一节 民众的食盐负担
    第二节 盐商与地方社会
    第三节 利薮中的官与民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3)西北盐务管理局研究(1937-1949)(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与意义
    二、学术史回顾
    三、主要创新点及难点
    四、研究设计
    五、相关概念界定
第一章 西北盐务管理局的成立背景
    第一节 盐务组织机构的沿革
    第二节 西北盐务管理概况
第二章 西北盐务管理局的成立与发展
    第一节 西北盐务管理局的成立
    第二节 西北盐务管理局的组织系统研究
第三章 西北盐务管理局之产储概况与盐工管理
    第一节 西北盐产概况与收储问题
    第二节 西北盐务管理局之盐工管理与福利问题
第四章 西北盐务管理局之运营情况与缉私管理
    第一节 西北盐务管理局之运营管理情况
    第二节 私盐与缉私管理
第五章 西北盐务管理局的作用与影响
    第一节 支援抗战、增税裕国之效
    第二节 保障后方、安军便民之益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4)清代湖南私盐治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起与研究意义
        一、选题缘起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学术史回顾
        一、国外相关学术史回顾
        二、国内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 相关问题说明
        一、研究时间问题
        二、研究区域问题
        三、私盐概念问题
第一章 清代湖南私盐产生的原因
    第一节 清代湖南食盐盐销区与运销体制
        一、清代的盐销区划分及其弊端
        二、清代湖南食盐运销体制及其弊端
    第二节 湖南的地理环境与食盐行销路线
        一、清代复杂的地理环境
        二、清代湖南食盐运销路线
    第三节 清代湖南地区的人口状况与市场需求
        一、清代湖南地区人口状况
        二、清代湖南地区人口的市场需求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清代湖南私盐发展历程与特点
    第一节 清初湖南私盐初步发展
        一、清初湖南私盐发展背景
        二、清初私盐发展过程---以衡永宝三府为例
        三、清初湖南私盐发展影响
    第二节 清中叶湖南私盐发展之高潮
        一、清中叶湖南私盐发展背景
        二、清代中叶湖南川粤私盐发展过程
        三、清中叶湖南私盐发展影响
    第三节 清末川粤私盐侵占湖南全部市场
        一、清末湖南私盐发展背景
        二、清末湖南私盐发展的过程
        三、清末湖南私盐发展影响
    第四节 湖南私盐运销的参与者与贩卖特点
        一、私盐的参与者
        二、湖南地区私盐贩卖特点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清代湖南私盐的治理措施
    第一节 调整经济政策
        一、调整盐价
        二、加税邻私,化私为官
    第二节 改善官盐的经营环境
        一、适中之地设立总埠
        二、恤商政策
        三、设局招商,重订额引
    第三节 立法制裁
        一、颁布了各种法律条规,防范和打击私盐活动
        二、设置关卡,加大缉私力度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清代湖南私盐治理的成效与评价
    第一节 清代湖南私盐治理的成效
        一、盐价下跌,打击私盐市场
        二、盐色提升,提高淮盐竞争力
        三、盐引畅销,增加政府收入
    第二节 清代湖南私盐治理的评价
        一、清政府没有改变传统的榷盐制度
        二、清代地方官员无法有效治理私盐
        三、私盐治理没有体现民众利益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5)19世纪福建食盐运销制度变迁及其对区域经济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和方法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方法
    1.3 创新点与不足
        1.3.1 本文的创新点
        1.3.2 本文存在的不足
第二章 理论基础及文献综述
    2.1 区域经济学对制度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研究
    2.2 新制度经济学对制度变迁的研究
    2.3 区域经济史对福建盐业的研究
    2.4 文献简评
第三章 19世纪福建食盐运销制度变迁分析
    3.1 嘉道年间福建食盐运销制度变迁
        3.1.1 嘉庆年间福建食盐运销制度运行状况
        3.1.2 道光年间的食盐运销制度改革
    3.2 咸同年间福建食盐运销制度改革
        3.2.1 咸丰年间福建食盐运销制度改革
        3.2.2 同治初年票法改革
    3.3 小结
第四章 19世纪福建食盐运销制度变迁对其区域经济的影响
    4.1 影响了地方以及国家财政收入
    4.2 制约着渔业的发展
    4.3 促进了沿海与内陆的商品交易
        4.3.1 上游运盐、下游运米
        4.3.2 盐与磁纸的运输
    4.4 小结
第五章 结论及启示
    5.1 结论
        5.1.1 19世纪福建食盐运销制度改革特点及存在问题
        5.1.2 19世纪福建盐政制度变迁对其区域经济的影响
    5.2 启示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6)南宋浙东海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的缘由和意义
    第二节 学术史回顾
        一、海防通史研究
        二、断代海防史、宋代海防史研究
        三、地方海防史研究
    第三节 本文的研究方法与思路
第一章 南宋浙东海防战略地位的形成
    第一节 南宋海防地位上升
        一、北宋海防概述及其特点
        二、南宋海防地位的提高
    第二节 浙东海防条件分析
        一、天然地理优势
        二、运河的整治与水运
        三、温、明造船中心
    第三节 浙东海防地位的确立
第二章 南宋浙东海防建设
    第一节 设立沿海制置司
        一、沿海制置司的沿革
        二、总理海防
    第二节 海上设防
        一、浙东水军
        二、海上传讯系统
    第三节 沿岸设防:沿海武装力量
        一、巡检及土兵
        二、县尉及弓手
        三、禁军、厢军
第三章 南宋浙东海防的特征
    第一节 江河转海洋:南宋水军作战区域的变化
    第二节 军民共治:民间力量对海防的涉入
        一、沿海民兵对海防的贡献
        二、管理海船户
        三、征用民船
    第三节 浙东海防的缺陷
        一、水军的缺陷
        二、战略认识的不足
第四章 南宋浙东海防的作用
    第一节 国防作用
        一、水军日常任务
        二、防御外敌:浙东海防与海战
    第二节 维稳作用
        一、打击海盗活动
        二、查禁走私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7)明清淮南盐场聚落体系研究 ——以泰州分司八场为考察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目标和意义
    1.2 研究对象与时空范围的界定
        1.2.1 研究对象的界定
        1.2.2 空间范围和时间范围
    1.3 研究文献综述
        1.3.1 历史文献概述
        1.3.2 今人研究概述
    1.4 研究方法和内容框架
        1.4.1 研究方法
        1.4.2 内容框架
第二章 盐政聚落的等级职能、空间分布和组织结构
    2.1 明以前淮南盐政聚落的发展概况
        2.1.1 唐以前:盐政聚落的雏形期
        2.1.2 两宋:盐政聚落的发展期
        2.1.3 元代:盐政聚落的定型期
    2.2 明清两淮盐政聚落的等级职能和空间分布
        2.2.1 两淮都转运使司的职能和驻地扬州的区位
        2.2.2 分司的职能及其辖区、驻地聚落区位的变化
        2.2.3 盐课司的职能和驻地场治聚落的区位
        2.2.4 批盐所和巡检司的职能和驻地聚落的区位
    2.3 空间分布的内在结构:固定行销地界和运输线路
        2.3.1 明清淮盐的固定行销地界
        2.3.2 明代至清康熙的淮南盐出场运输线路
        2.3.3 清雍正至清末的淮南盐出场运输线路
第三章 场治聚落空间分布、商业发展和市镇格局
    3.1 场治聚落及其空间分布的演变
        3.1.1 淮南盐场场治聚落的发展和分化
        3.1.2 场治聚落空间分布的共性和差异
    3.2 场治聚落的商业化和市镇化
        3.2.1 盐政改革带来的场治聚落商业化
        3.2.2 盐场大使和盐商主导的场治聚落市镇化
    3.3 场治内部空间格局和公共设施——以泰州分司八场为例
        3.3.1 内部空间格局和基础设施
        3.3.2 盐业管理建筑和主要公共建筑
第四章 团灶聚落的地理、人口和生产组织基础
    4.1 自然地理变迁对团灶聚落体系的影响
        4.1.1 海岸东迁导致生产团灶的东迁
        4.1.2 地势差异导致南北团灶发展的不均衡
    4.2 户籍人口迁徙对团灶聚落体系的影响
        4.2.1 移民和签补构成团灶聚落人口的本底
        4.2.2 户籍和赋役改革对团灶聚落的促进
    4.3 生产过程决定的聚落基本形态
        4.3.1 煎盐聚落选址三要素:海水、卤地、草荡
        4.3.2 明前期的集中生产聚落:建团立盘、聚团公煎
        4.3.3 明中期之后的分散生产聚落:锅?火伏、亭灶散煎
第五章 团灶聚落的等级、数量和空间分布结构——以泰州分司八场为中心
    5.1 明以前团灶聚落的发展概况
    5.2 团灶聚落的名称等级和职能分化
        5.2.1 团灶聚落的名称和等级演变
        5.2.2 农盐职能分化的过程和分界
    5.3 团灶聚落的数量消长和规模差异
        5.3.1 团灶聚落的数量消长
        5.3.2 团灶聚落的规模差异
    5.4 团灶聚落的空间分布和结构形态
        5.4.1 团灶聚落的空间分布特点
        5.4.2 以灶河为主线的树状结构
    5.5 团灶聚落的肌理特征及现状遗存
        5.5.1 区别于农业聚落的肌理特征
        5.5.2 团灶聚落的现状遗存
第六章 结语
    6.1 盐政聚落的等级和结构
    6.2 场治聚落的结构和形态
    6.3 团灶聚落的演变、等级、结构和形态
参考文献
    历史文献
    专着
    学位论文和期刊论文
附录
    附录1 明嘉靖至清嘉庆的泰州八场的场治和团灶聚落分布及名称图
    附录2 明嘉靖至清嘉庆草堰场至富安场聚落1920年代至今地形图对照表
        (一)草堰场
        (二)小海场
        (三)丁溪场
        (四)何垛场
        (五)东台场
        (六)梁垛场
        (七)安丰场
        (八)富安场
    附录3 历代舆图与卫星照片(元代-1969年)
        (一)元代《熬波图》(1334年)
        (二)明嘉靖泰州分司八场图(1550年)
        (三)清康熙泰州分司八场图(1673年)
        (四)清雍正泰州分司八场图(1728年)
        (五)清乾隆泰州分司八场图(1746年)
        (六)清嘉庆泰州分司八场图(1817年)
        (七)清光绪草堰至富安场图(1904年)
        (八)1920年代泰州八场1:1万地形图
        (九)1960年代泰州八场美军卫星图
    附录4 明清淮南泰州分司八场盐业生产相关数据一览表
    附录5 明嘉靖至清嘉庆草堰场至富安场聚落数量统计表
作者简介
致谢

(8)论北宋解盐禁榷法律制度的变迁(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选题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经济史学关于禁榷的论着
        1.2.2 禁榷的专题研究
        1.2.3 法制史角度关于禁榷的论着
        1.2.4 禁榷法制与社会经济发展关系方面的论着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思路及创新点
        1.4.1 研究思路
        1.4.2 创新点
    1.5 相关名词解释
2 禁榷法律制度概述
    2.1 禁榷的含义、起源及演变
        2.1.1 禁榷的含义
        2.1.2 禁榷的起源
        2.1.3 禁榷的历史演变
    2.2 盐业禁榷的目的及形式
        2.2.1 盐业禁榷的目的
        2.2.2 盐业禁榷的形式
3 北宋解盐禁榷法制体系
    3.1 北宋解盐禁榷立法的指导思想
        3.1.1 加强中央集权
        3.1.2 重商思想
        3.1.3 民本思想
    3.2 北宋解盐禁榷的法律形式
        3.2.1 敕
        3.2.2 令
        3.2.3 格
        3.2.4 式
    3.3 北宋解盐禁榷中的行政管理
        3.3.1 盐务管理机构及盐官
        3.3.2 盐的生产
        3.3.3 盐的运输
        3.3.4 盐的销售
        3.3.5 盐籍制度
        3.3.6 盐利征收
    3.4 北宋解盐禁榷的私盐律法
4 北宋解盐禁榷法制的变迁及特点
    4.1 空间维度的解盐禁榷法制变迁
        4.1.1 解盐销区
        4.1.2 官榷区与通商区
    4.2 时间维度的解盐禁榷法制变迁
        4.2.1 官榷与通商的交错更迭(宋初至康定元年960-1040)
        4.2.2 钞盐法的确立(庆历元年至嘉佑五年1041-1060)
        4.2.3 钞盐法的变异(嘉佑六年至靖康末年1061-1127)
    4.3 北宋解盐禁榷法制变迁的特点
        4.3.1 以维护和巩固中央集权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为中心任务
        4.3.2 符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需求
        4.3.3 形式上行政管理和刑事律法进一步整合
        4.3.4 内容上行政管理措施更加繁密
5 北宋解盐禁榷法制变迁的思考
    5.1 北宋解盐禁榷法制变迁的动力
        5.1.1 直接诱因
        5.1.2 根本原因
    5.2 北宋解盐禁榷法制变迁目标与效果的分离
        5.2.1 立法的灵活性与不稳定性
        5.2.2 管控措施的加强与实际控制的减弱
    5.3 北宋解盐禁榷法制变迁的影响
        5.3.1 积极影响
        5.3.2 消极影响
        5.3.3 对古代中国法制发展的影响
6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A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B 参考书目
    C 学位论文数据集
致谢

(9)区域产业发展与区际运输供给关系分析 ——基于北宋江淮盐业发展的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
        (一) 选题背景
        (二) 选题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一) 文献综述
        (二) 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与思路
        (一) 研究方法
        (二) 研究思路
    四、研究的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一) 研究的重点
        (二) 研究的难点
        (三) 可能的创新点
第二章 区域产业发展与区际运输供给关系的理论分析
    一、区际运输供给与区域经济发展
    二、区域产业发展与区际运输供给
    三、新经济地理学理论的内涵与比较
第三章 区际运输供给与北宋江淮盐业发展
    一、北宋漕运转般法的设立与江淮盐业的发展
        (一) 漕运转般法对直运法的取代
        (二) 盐业官卖制度与漕运转般法
    二、江淮盐场内部业务独立
        (一) 生产业务管理
        (二) 物料及赋税管控业务管理
        (三) 仓储业务管理
        (四) 配送业务管理
    三、转般仓对江淮盐业内部功能整合
        (一) 物料管理功能整合
        (二) 装配管理功能整合
    四、江淮盐业外部业务划分
        (一) 运输区间划分
        (二) 运输权责划分
        (三) 管理权责划分
第四章 北宋江淮盐业与区际运输供给关系的分析
    一、运行特点和效果分析
        (一) 运行特点分析
        (二) 运行效果分析
    二、与“第三方物流供应部门”的合作收益分析
        (一) 作业收益
        (二) 经济收益
    三、北宋江淮盐业与区际运输供给关系的断裂分析
        (一) 蔡京变盐法的举措
        (二) “供应链雏形”断裂产生的影响
    四、北宋江淮盐业与区际运输供给关系的机制分析
        (一) 制度规范机制
        (二) 市场调节机制
        (三) 互动发展机制
第五章 北宋江淮盐业对现代盐业运输供给体系建设的启示
    一、维持食盐专营,谨慎进行食盐市场化
    二、明确监督机制,切实打破工业盐垄断
    三、创新优化组织结构,完善食盐产业供应链
    四、全面构建、升级盐业网络化供应链
    五、紧贴市场需求,开发多元盐业产品
参考文献
致谢

(10)云南古盐井及其环境空间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1.1 研究目的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概述
        1.2.1 相关理论研究
        1.2.2 云南盐井研究现状
    1.3 研究对象与内容
    1.4 研究问题与方法
        1.4.1 研究问题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创新点
    1.6 研究框架图
    1.7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云南古盐井及其历史发展演变
    2.1 古盐井概念
        2.1.1 盐井的界定
        2.1.2 盐井相关概念
    2.2 古盐井的影响与限定因素
        2.2.1 自然资源
        2.2.2 社会经济体制
        2.2.3 文化与信仰
    2.3 云南古盐井的空间分布
    2.4 古盐井的发展历史
        2.4.1 萌发期
        2.4.2 生长期
        2.4.3 兴盛期
        2.4.4 衰落期
    2.5 古盐井的文化精神
        2.5.1 信仰文化
        2.5.2 市井文化
        2.5.3 独有的祭井仪典
        2.5.4 民族文化的交融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古盐井的环境空间
    3.1 古盐井的环境的构成内容
    3.2 盐井聚落
        3.2.1 古盐井与聚落形态的关系
        3.2.2 古盐井与聚落道路演变的关系
        3.2.3 古盐井与聚落兴衰的关系
    3.3 古盐井的线性空间盐马古道
        3.3.1 盐马古道定义
        3.3.2 盐马古道分布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云南古盐井形态特征
    4.1 盐井的开采及制作工艺
        4.1.1 开采历程
        4.1.2 开采形式
    4.2 生产性构成
        4.2.1 盐井本体
        4.2.2 晒卤台
        4.2.3 晒盐篷
    4.3 非生产性构成
        4.3.1 井盐生产的精神信仰空间
        4.3.2 盐井生产的管理空间
        4.3.3 盐井关联性空间
    4.4 制盐工艺
        4.4.1 云龙地区制盐工艺
        4.4.2 黑井地区制盐工艺
        4.4.3 白盐井地区制盐工艺
    4.5 制盐工具
        4.5.1 汲卤工具
        4.5.2 制盐工具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古盐井的管理运销体制
    5.1 盐井的管理生产体制
        5.1.1 井盐的生产管理
        5.1.2 滇西地区
        5.1.3 滇中黑井地区
        5.1.4 白盐井地区
    5.2 运销体制
    5.3 各盐井地区产盐量
    5.4 管理运销体制对盐井及其环境空间的影响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附录 B:盐井调查表格
附录 C:图片索引

四、中国古代私盐的产生和发展(论文参考文献)

  • [1]金代禁榷制度研究[D]. 罗继岩. 吉林大学, 2021(01)
  • [2]清前中期湖北盐业经济与地方社会(1664-1849)[D]. 李时秀. 东北师范大学, 2021
  • [3]西北盐务管理局研究(1937-1949)[D]. 蒋函秀. 西北师范大学, 2020(01)
  • [4]清代湖南私盐治理研究[D]. 张文. 吉首大学, 2020(03)
  • [5]19世纪福建食盐运销制度变迁及其对区域经济的影响[D]. 李荣梅. 兰州大学, 2020(01)
  • [6]南宋浙东海防研究[D]. 郑巧艳. 浙江师范大学, 2020(02)
  • [7]明清淮南盐场聚落体系研究 ——以泰州分司八场为考察中心[D]. 廖瑜. 东南大学, 2019(01)
  • [8]论北宋解盐禁榷法律制度的变迁[D]. 章巍巍. 重庆大学, 2019(10)
  • [9]区域产业发展与区际运输供给关系分析 ——基于北宋江淮盐业发展的启示[D]. 张致和. 天津师范大学, 2019(01)
  • [10]云南古盐井及其环境空间特征研究[D]. 沈灿. 昆明理工大学, 2019(04)


盐业改革论文 治理理论论文 盐业专卖论文 食盐专营论文 经济论文

上一篇:把兰州建设成西北现代化大都市
下一篇:W-CDMA扩频通信在矿山移动通信中的应用方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