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超[1](2013)在《公司整体上市分析 ——以TCL集团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TCL公司创办于1981年,是一家生产消费类电子产品的大型国有控股集团公司主营产品彩电和手机在国内具有很高的市场占有率和知名度,2004年1月30日TCL集团(000100)宣布吸收合并旗下上市公司TCL通讯(000542)之后实现整体上市,此次IPO获得了股市高度认同。此次的吸收合并整体上市,成为了中国股市的第一案。在我们国内,一些有子公司的大型企业,并且其子公司已经上市,那么这样的大型公司可以参考TCL集团的上市方式即先将子公司下市,然后母公司上市。这些母公司可以TCL上市模式先注销子公司,然后母公司上市。TCL集团选择吸收合并整体上市这一金融创新方式来上市,并且取得了一定程度上的成功,这给市场带来了广泛的影响,不仅仅是因为TCL集团是第一个吃螃蟹的公司而是作为一项金融创新,在之后的表现,无论是在股票市场,还是在产品市场,TCL集团都表现的很好,在TCL的整体上市过程中是需要具备很多条件的,其背后的投行工作非常艰苦,整体上市后针对该案例市场出现了很多赞誉,当然也有一些批评的声音,因为任何事物都是有两面性的,整体上市这一金融创新,对之后的类似的准备采用整体上市方式上市的公司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由于这是中国股市上的第一次吸收合并的案例所以对准备用类似方式上市的公司来说,最关键的是有了指导方向的作用,但与此同时我们也看到了此次TCL集团的整体上市也存在一些有待完善的地方,但不管怎么说TCL的整体上市获得了成功还是标志着公司长期发展战略获得了阶段性胜利。整体上市这一金融创新其实也是经济发展的产物,所谓的经济发展的整个过程也是整个制度上的演进,制度上的演进,关于这方面的研究结果其实是分两个层次的,一是要看制度方面的演进过程是只停留在表面上,二是要看其是否真的有某些实质性。所以对其结果的判断简单的说就是如过经济发展中的制度演进是有实质意义并且是有很强的生命力的,那么这个所谓的制度上的演进就是十分有意义的,而一个仅存在表面并且甚至是有一些不实的制度上的演进那一定是经不起考验的,就算有一些反响那么也经不起时间的推敲,最后就不复存在了。所以TCL集团整体上市这一金融创新当然在证券市场上的表现也是制度演进的结果,那么究竟TCL集团整体上市是具有实质性的良好好的效应,还是像批判的人们所说的那样这只是一个表面功夫,所以为了探究TCL整体上市的利弊,本文将通过对TCL集团整体上市的案例进行深层次的分析,在回顾和分析的同时会给我们带来重要的启示。
朱玲玲[2](2006)在《从生命周期理论看目前中国电视机业的产业升级》文中认为中国的电视机制造业在疲于应付频繁的价格战的同时,正处在产业升级的关键时期。本文运用维农的生命周期理论分析电视机业的产业升级,认为产品的更新换代是产业升级的重要内容,突破性技术的创新变革是推动产业升级的关键力量。本文分析了中国电视机企业的发展特点后,发现中国企业同国际企业最大的区别在于缺乏突破性技术,国外发达国家为代表的电视机制造企业是典型的技术型企业,而中国企业是典型的生产型企业。在比较中外电视机制造企业的基础上,文章又对不同模式的形成原因进行了进一步研究,运用新生命周期理论,分析得出“主动性技术壕沟”和“被动性技术壕沟”是生产型企业和技术型企业形式不同的真正原因。此外,文章还研究了中外电视机制造业在升级途径上的差异。本文针对我国电视机制造业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从研究与开发策略、企业并购策略以及产业集群策略三个方面提出相应的对策与措施,以提高我国电视机制造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产品升级换代,真正实现从生产型企业到技术型企业的转变。
李勇强[3](2004)在《TCL集团上市与企业战略》文中研究说明TCL 公司是一家生产消费类电子产品的大型国有控股集团公司. 主营产品.彩电和手机. 在国内具有很高的市场占有率和知名度. 2004 年 1 月 30 日. TCL集团 000100 吸收合并旗下原深市上市公司. TCL 通讯 000542 后实现整体上市. IPO 获得了股市高度认同. TCL 的整体上市给市场带来了广泛的影响. 作为一项金融创新. TCL 的整体上市需要具备很多条件. 其背后的投行工作非常艰苦. 整体上市后. 针对该案例市场出现了很多赞誉和批评的声音. TCL 走到整体上市这一步. 是企业规模日益扩大. 生产经营多元化的必然. 公司力图成为一家世界级的中国公司. TCL 的整体上市获得了成功. 标志着公司长期发展战略获得了阶段性胜利. TCL 的强势出现. 公司上下高昂的士气. 来源于堪称典范的公司内部治理结构. 完善的内部治理结构符合现代企业制度. 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从 TCL 公司我们可以看到一点端倪. 本文将从 TCL 整体上市展开. 进而对 TCL 的企业发展战略和公司内部治理结构的优越性进行分析.
司万方[4](2004)在《TCL、汤姆逊:惺惺相惜全球彩电霸业的并颈巨头》文中研究指明与汤姆逊彩电业务的合并,使TCL又一次站在了企业发展的关键时刻,双方会共同写下怎样的历史?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摘要 |
| ABSTRACT |
| 绪论 |
| 第1章 整体上市概述 |
| 1.1 整体上市的含义及目标 |
| 1.2 整体上市的历史背景 |
| 1.3 整体上市的条件 |
| 1.4 整体上市的利弊 |
| 第2章 TCL 集团整体上市的回顾 |
| 2.1 合并双方的简介 |
| 2.1.1 TCL 集团的基本情况 |
| 2.1.2 TCL 通讯的状况 |
| 2.2 TCL 集团整体上市始末 |
| 2.2.1 双方合并的背景 |
| 2.2.2 整体上市的方式 |
| 第3章 对 TCL 集团整体上市的案例分析 |
| 3.1 TCL 集团整体上市带来的益处 |
| 3.1.1 TCL 集团整体上市对各方的影响 |
| 3.1.2 上市给 TCL 股东带来的财富效应 |
| 3.1.3 整体上市带来的非经济效应 |
| 3.1.4 TCL 集团整体上市后良好的前景 |
| 3.2 整体上市的动因 |
| 3.3 整体上市成功的原因 |
| 3.4 TCL 集团整体上市中的不足 |
| 第4章 TCL 集团整体上市带来的启示和思考 |
| 4.1 整体上市给我们的启示 |
| 4.2 TCL 集团整体上市之后需要的思考 |
| 4.2.1 TCL 集团整体上市不能完全复制 |
| 4.2.2 监管层的影响和控制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Abstract: |
| 摘要 |
| 前言 |
| 第一章 我国电视机制造业的现状分析 |
| 第一节 我国电视机制造业的发展历程 |
| 第二节 我国电视机制造业存在的问题 |
| 第二章 生命周期理论模型 |
| 第一节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
| 第二节 产业生命周期理论 |
| 一、产品和产业 |
| 二、产业生命周期理论 |
| 第三节 对两种生命周期曲线的比较 |
| 第三章 中外电视机制造业的比较分析 |
| 第一节 产业生命周期曲线的不同 |
| 第二节 企业类型的不同 |
| 一、突破性技术与产业升级 |
| 二、技术型企业的产业升级模式 |
| 三、生产型企业的产业升级模式 |
| (一) 我国电视机制造业技术发展特征 |
| (二) 生产型企业的产业升级 |
| 第三节 技术壕沟性质的不同 |
| 一、技术壕沟的定义 |
| 二、主动性技术壕沟与被动性技术壕沟 |
| (一) 主动性技术壕沟 |
| (二) 被动性技术壕沟 |
| 第四节 产业升级的途径不同 |
| 一、技术型企业的产业升级途径 |
| (一) 产品导入期采用自主创新策略 |
| (二) 产品成长期采用出口贸易策略 |
| (三) 产品成熟期采用海外投资策略 |
| (四) 产品衰退期采用技术转让策略 |
| 二、生产型企业的产业升级途径 |
| (一) 国外直接进口策略 |
| (二) 合资经营策略 |
| (三) 出口发展策略 |
| 第四章 我国电视机制造业升级的策略选择 |
| 第一节 研究与开发策略 |
| 一、全面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与水平 |
| 二、加强与国外研发机构的交流与合作 |
| 三、建立技术信息交流平台与实验平台 |
| 第二节 跨国并购策略 |
| 一、横向并购策略及案例分析 |
| 二、纵向并购策略及案例分析 |
| 三、纵向并购策略的优势与注意点 |
| 第三节 产业集群策略 |
| 一、产业集群的定义 |
| 二、产业集群的优势 |
| (一) 有利于专业化生产 |
| (二) 有利于降低成本 |
| (三) 有利于创新 |
| 三、我国电视机制造业的产业集群策略 |
| (一) 从产业集群的高度规划产业发展 |
| (二) 加强集群内配套产业的建立和发展 |
| (三) 集群内建立中介服务机构 |
| 结束语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第一篇 TCL 集团上市及企业战略 |
| 1.1 TCL 集团简介 |
| 1.1.1 TCL 集团基本情况 |
| 1.1.2 TCL 集团主要产品以及市场地位 |
| 1.1.3 两种主要产品市场发展前景 |
| 1.2 TCL 集团整体上市 |
| 1.2.1 整体上市之初的表现 |
| 1.2.2 整体上市成功对市场各方的影响 |
| 1.2.3 整体上市背后的投行工作 |
| 1.2.4 整体上市前后 TCL 集团的股权与业务格局 |
| 1.2.5 整体上市成功的条件 |
| 1.2.6 尘埃落定后对 TCL 整体上市模式的反思 |
| 1.3 TCL 集团的企业战略 |
| 1.3.1 整体上市是 TCL 集团企业战略中的重要步骤 |
| 1.3.2 TCL 集团的核心竞争力 - - 国际化战略 现代化企业制度 |
| 1.3.3 公司的外部战略- -国际化 |
| 1.3.4 公司的内部战略 - - 现代企业制度建设 |
| 第二篇 东方电子引发的思考 |
| 2.1 由东方电子到 ST 东方 |
| 2.2 东方电子的造假手法 |
| 2.1.1 内部职工股造就企业效益 |
| 2.2.2 虚假经营业绩 |
| 2.3 东方电子财务报表分析 |
| 2.4 审计的责任 |
| 2.5 后记 |
| 2.6 附录 |
| 第三篇 华能国际的现状 未来的发展趋势及其策略 |
| 3.1 华能国际现状 |
| 3.1.1 基本情况 |
| 3.1.2 股权结构 |
| 3.1.3 发展战略 |
| 3.1.4 华能国际的扩张 |
| 3.1.5 华能国际的核心竞争力 |
| 3.1.6 华能国际的经营业绩 |
| 3.2 电力改革与国家电力政策 |
| 3.2.1 电力体制改革的进程与取向 |
| 3.2.2 电力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 |
| 3.2.3 电力改革的主要内容 |
| 3.3 华能国际的未来发展 |
| 3.3.1 华能集团的发展战略 |
| 3.3.2 华能国际的发展重点 |
| 3.4 华能国际并购战略的资金支持 |
| 3.4.1 华能国际资本运作情况 |
| 3.4.2 华能国际获得资金支持的原因 |
| 3.4.3 华能国际的融资资源 |
| 3.5 附录 |
| 第四篇 江铃汽车估价报告 |
| 4.1 背景因素分析 |
| 4.1.1 世界汽车产业向中国转移 |
| 4.1.2 跨国合作中的“轻资产战略”获取制造利润 |
| 4.1.3 跨国合作中的并购方式 |
| 4.1.4 跨国公司在中国战略格局初步形成 |
| 4.1.5 中国汽车企业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
| 4.2 对江铃汽车未来增长的分析 |
| 4.2.1 对江铃汽车所属行业增长的判断 |
| 4.2.2 江铃汽车在所属行业中竞争优劣势 |
| 4.2.3 对江铃未来增长的综合预测 |
| 4.3 财务分析与估价 |
| 4.3.1 财务 |
| 4.3.2 估价 |
| 4.3.3 江铃汽车的价值讨论 |
| 参考文献 |
| 个人简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