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天府茶馆正式开馆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天福茶博物馆正式开幕(论文文献综述)

杨巍,右然[1](2021)在《闽茶百年复兴系列报道之四 潮分两岸,茶连闽台》文中研究指明2万多年前,如果没有发生剧烈的地壳运动,今天台湾及澎湖地区也许就不会漂浮在海中,而是与福建连成一片,镶嵌在亚欧大陆的东南端。但,闽台并没有因为一道海峡而割裂分离,气候、地形地貌、风土都像孪生兄弟一样,难分彼此,并因福建先民渡海登岛而将两地的血脉与文脉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语言、习俗……还有一叶香茗。尽管台湾也有野生茶树,但茶真正参与书写历史则要到300多年前,而对岸的福建,见诸文字记载的茶史已泱泱千余年。于是,当福建先民来台时,

陈蜀西[2](2021)在《现代性语境下安仁镇公共文化空间流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杨巍,右然,本刊图库[3](2021)在《承古开新,文质彬彬》文中提出闽茶见诸文字记载的历史,迄今已有1600多年。自唐起,福建就被"茶圣"陆羽归入了出产好茶的主产区。宋代,闽茶迎来了它的高光时刻,建州北苑贡茶令帝王名臣名士皆爱不释手,由民间兴起的斗茶之风也席卷了全国,闽人书写的茶着更是占据了两宋茶书的半壁江山。元代,武夷山跻身"御茶园",延续了闽茶的"皇家血统"。明清时代,红茶、乌龙茶、白茶相继问世,促进了六大茶类最终的形成,独具一格的"工夫茶"也传至台湾、潮汕地区。闽茶还随着海上丝绸之路、万里茶路等国际商路,走向世界,影响世界。

马春霞[4](2021)在《形塑国民:近代江苏通俗教育实践研究(1905-1929)》文中研究指明近代中国的通俗教育是以通俗直观的方式向普通民众授以浅显易懂的常识,以增进民众国家观念、国民意识、科学常识以及革新社会习俗的社会教育活动。通俗教育肇始于清末,兴盛于民初,衰弱于20世纪20年代。它是近代中国政府及知识界在内忧外患环境下探讨教育救国之策的产物。与此同时,在建设近代国家的语境下,通俗教育致力于将过往被排除在教育体系外的底层民众形塑为国家的合格国民,描绘出近代中国大众教育肇始阶段的图景。近代江苏地区的有识之士在全国率先开展了历时较久、影响深远的通俗教育实践活动。近代江苏通俗教育实践经历了兴起、发展与式微的历程。在这一变迁过程中,通俗教育在行政建制、实践运作等方面渐成体系。通俗教育的行政建制从无到有、从散乱到系统,为通俗教育在地方的顺利实施奠定行政管理的基础。通俗教育实践从清末的阅报、讲报、识字、宣讲等方式,逐渐拓展到民国时期形成覆盖讲演、展览、识字、谋生技能传授等切合民众实际需求的综合立体的教育网络。通俗教育实践主体也从清末地方人士的“单打独奏”到民国设立各类社会团体并建立专门的通俗教育场馆的拓展模式。尽管通俗教育缘于种种原因最终为民众教育所取代,然而其开展社会教育的思路与途径对后续民众教育发展不无启示与镜鉴作用。通俗教育团体的擘画与导航影响了民国时期江苏通俗教育的发展方向与内容。由着名通俗教育家伍达牵头创立的上海通俗教育研究会,通过广泛募集会员、召开会议、发行会刊等途径传播通俗教育理念,借助会刊向各地征集有关通俗教育发展基本问题的建议,引导各界深入探讨实施通俗教育的路径,普及通俗教育。尽管上海通俗教育研究会存续时间不长,然而其对于通俗教育的开创之功不容忽视。江苏省教育会将通俗教育提案上达于政府,并将通俗教育实践下播于民间,在民国十数年间引领了江苏通俗教育潮流。江苏省教育会下设的通俗教育研究会在连续六届常年大会议案多围绕通俗教育在地方的实际问题展开,使这些问题加以讨论,甚至获得解决,促进了通俗教育在基层社会的发展。通俗教育团体的理论探讨与实践活动推动了江苏地区的通俗教育深入有序的开展,也使形塑国民的理念进一步广泛传播。江苏通俗报刊在传播国家观念、卫生常识等方面以及在谋求自身发展的调适过程中参与了对国民的观念塑造。为了培养现代国民的观念,通俗报刊运用大量篇幅引导民众认识“欲爱身家,先爱国家”的道理,灌输从日常生活中做“爱国的实事”——“尽本分”。当然,为了吸引读者,维持报业生存,通俗报刊亦夹杂以轻松、休闲、娱乐的内容。宏大的国家主题在通俗、休闲的内容配置中,得以稀释,散落在各版块的编排中,既展现了通俗报刊塑造国民的隐衷,亦满足了民众的娱乐需求,巩固了报刊的读者。通俗报刊对卫生常识的传播,彰显了通俗报刊在向国民传播卫生观念过程中所作的努力及其影响。在通俗报刊的阐释下,民众与国家的距离被拉近,民众的个人健康等同于国家机体的健康,民众与国家被建构起唇齿相依的联系。江苏地区的学校式通俗教育藉由课本较为系统地启蒙民众。清末,江苏政府及民间人士通过设立简易识字学塾,开始了培养宪政国民的尝试。民初,以董景安为代表的知识界藉由“六百字编”通俗教育丛书、开办通俗教育学校,向“陇畔耕夫”、“市廛手民”普及国民常识。民间团体还创办了能让民众获得一技之长的通俗夜校,引导民众在提升谋生能力的基础上增长常识,增进政治觉悟,承担国民义务。江苏地区的学校式通俗教育的发展历程体现了政府及知识界对通俗教育认识的逐渐深入,凸显了国民常识普及的民众取向,更是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通俗教育提出的新要求。江苏地区的通俗教育馆是在采择日本经验基础上建立的中国式国民启蒙场馆。通俗教育馆通过选址文庙消弭了传统精英文化空间与大众文化空间的隔阂,体现了通俗教育的本旨。通俗教育馆的馆内常识演示及巡回讲演活动使民众在“耳闻馆之声”的过程中接受国民常识普及。通俗教育馆的展览引导民众在“目睹馆之物”的过程中获得常识。江苏地区在全国率先进行了创办通俗教育馆的尝试,在启蒙定位、设馆建制方面对其他地区多有影响,亦对其后民众教育馆的建立颇有启示。不过,经济、人事、观念方面的困境亦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通俗教育馆教化功能的发挥。近代江苏地区的通俗教育界人士,在形塑国民的时代主题下,结合地方情势开展了有针对性的通俗教育实践。它以民间力量为先导,在官方的政策支持下,秉持底层视角,借助大量的通俗教育媒介,着力于培养具有国家观念、国民意识及现代常识的国民。通俗教育将普及国家观念、国民意识、科学常识等作为国民塑造与知识启蒙的切入点,将下层民众纳入近代国家共同体中,赋予其政治属性,开启了普及国民教育的历程。在建构近代国家的大背景下,通俗教育体现出鲜明的工具性,在形塑国民的同时亦凸显了民众在国家中的重要性,加速了民众时代的来临。

焦基鹏[5](2020)在《技艺与记忆:上海砚刻师承关系脉络梳理》文中研究说明上海砚刻在遵循中国古砚的传统形制基础上,汲取继承中国传统的金石篆刻、石雕和砖刻的技艺,并融合西洋雕刻手法,采用深浅雕相结合,逐渐形成刚健、质朴、典雅的海派砚刻风格。通过口述史与文献整理的定性分析,总结出四代砚刻师承脉络的关系图谱,可纵向展现出上海砚刻在历史洪流中的切面形态,揭示出上海砚刻风格特色的形成与流变,以期为业界同人提供值得借鉴的思路。

王珂[6](2020)在《新媒体领域茶广告设计研究》文中提出茶叶发源于中国,自古以来无论在日常生活,还是文学艺术中都可以看到它的身影。随着社会不断地进步发展,茶文化的复兴逐渐走进大众视野。在茶业发展与茶文化推广传播的过程中,茶广告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但由于茶叶市场鱼龙混杂、专业人才缺乏、广告设计重视度偏低等因素,当下我国茶广告仍存在着诸多问题。为了茶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让更多人了解茶,便需要对茶广告设计现状进行调查分析,探寻当下茶广告设计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改进策略。相比较传统传播方式,新媒体的覆盖面更广、传播效率更高且影响力更大。再加上传统茶品牌在新媒体领域的推广大多处于起步摸索阶段,值得探索与提升的空间很大。因此本文以新媒体领域为范围界定,分析当下新媒体茶广告设计现状。本文将研究重点放在新媒体领域的茶广告之中。在通过文献资料把握茶广告历史脉络的基础上,分析当下茶广告发展背景,归纳茶广告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的意见。本文主体第一部分讨论茶广告与新媒体的定义,并对茶广告的历史演变进行梳理;第二部分讨论茶广告发展背景与设计中存在的问题;第三部分根据我国六大茶类按照不同地域选择代表性茶品,分析突出品牌在新媒体领域的茶广告设计案例。第四部分探寻茶广告设计背后的文化心理,归纳新媒体领域茶广告应用价值。最后一部分从设计的角度出发,结合理论进行设计实践。本文对新媒体领域茶广告设计进行系统地研究,分析不足之处并进行改进提升的设计实践,为当下茶广告的设计以及茶文化的传承发展提出新的思路与方向。

程启坤[7](2020)在《中国茶文化发展40年》文中认为国运盛则茶运兴,改革开放40年是我国经济建设起飞的年代,经济的迅速发展,促进了茶文化事业的复兴与发展。本文就改革开放40年来茶文化发展的若干大事与发展概况进行了梳理与记录,以供后人参考。

张海法[8](2019)在《兴亚美术展览会研究 ——以京津地区沦陷时期五份报纸为中心》文中指出“七七”事变,北京沦陷后,日本侵略者扶持的华北伪政府和新民会,于1939年至1944年在北京举办六次兴亚美术展览会。兴亚美展虽号称面向“全国”,但实际参展人员以北京、天津和来华“日本艺术家”为主,是日伪当局举办的规模最大的官方美术交流展。展览按不同美术种类分“部门”展出,历届均有变化,主要涵盖国画、日本画、油画、雕塑、工艺、图案、宣传画等,并设置“授赏环节”,延用日本本土大型官办美展办法,客观上也是伪政府对“全国各都市”画家参展的吸引与鼓励。兴亚美展前三届由新民会主导,后三届为华北政务委员会教育总署主导,“后援”单位中还包括北京特别市公署、华北政务委员会情报局等,是一次彻彻底底的“官办”展,甚至被称为东亚美术解放运动。历届美展均有明确的“主旨”,与日伪当局的侵华“理论”呈呼应关系,可以说是其“理论”统制北京沦陷区美术的具体实现。伪官员和报纸对此极力吹捧,每有“中日亲善”、“相互提携”、“兴亚美术”等殖民文化口号,其目的是重塑日本美术在北京沦陷区的形象,并以此改造沦陷区美术,将其纳入到日伪当局控制的殖民体系当中。为了扩大展览声势,笼络沦陷区艺术家参展,展会当局组成阵容庞大的审查委员会,并聘请日本人担任“审查顾问”,将日本侵略者控制伪政府的手段延用到兴亚美展。但在实际审查作品时,大量审查委员缺席,沦陷区报纸上亦少见参展艺术家对展览发表意见,即使有少量审查委员发表对展览“感想”,也是远离当时所谓“亲善”、“提携”、“中日美术融合”等“主流”声音,在特定的“法西斯统治环境下”是值得讨论的现象。

李常生[9](2017)在《苏轼行踪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林语堂说:「苏东坡是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亲民的官,大文豪,创新的画家,大书法家,造酒实验家,工程师,憎恶假道学的人,静坐冥想者,诗人,和谐谑的人。然而这些恐怕还不是苏东坡的全貌。我可以这麽说来作个最好的终结----在中国,一提到苏东坡,总会让人露出真挚而称许的笑容。」九百多年来,有许多学者研究苏轼的文学、思想、艺术,但是没有一个人曾经完整的走过苏轼一生所走过的行程。要追踪与研究苏轼的行踪,必须花费大量的时间、金钱和体力。由於缺乏苏轼行走各地的考证,因此,历代有关研究苏轼的论文、书籍当中,总会因此而造成一些误刊和缺憾。特别是方向、位置、时间上的错误。在正式研究苏轼的学问以前,首先必须要研究苏轼曾经去过的地方,并且必须循路线跟随苏轼走一遍,才能深入了解苏轼的一生。有了《苏轼行踪考》这个研究以後,也比较容易继续研究苏轼的文学;哲学、思想与人生观等。这本书,就是作者在全程走过一遍苏轼一生所曾经到过的所有地方,并且经过考证与研究其确实的位置,然後,写出这本《苏轼行踪考》,除了作为继续研究苏轼的文学、哲学、思想与人生观等,作为准备,也希望给其他研究苏轼的学者作为进一步研究苏轼的参考用途。

林艺珊[10](2014)在《天福集团营销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面对世界的多元化发展,茶企业应如何更好地发挥自身优势是众多茶企面临的重要问题。本文试以天福集团为例,呈现其发展历程的同时剖析出天福的市场营销策略,为我国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借鉴。从市场营销环境的宏观环境跟微观环境出发,首先,分析天福集团创建的宏观环境即国际及国内茶产业大形势的背景,分析1993年至2013年期间我国茶叶产业的的迅猛发展给天福带来的契机;此外,将天福集团的发展按其成长过程划分为四个阶段,突出每个阶段的发展主题与发展重点,阐述天福集团这二十年从探索到成型、从扩张到繁荣的发展历程。其次,针对天福集团的繁荣发展分析天福为顺应市场发展的需要,主要从天福的企业文化建设、营销服务创新、产品多元创新、连锁经营管理创新等方面剖析了天福集团的经营策略及销售手段,通过加强产品及员工的管理塑造企业文化形象;通过完善自身企业产业链拓宽企业发展方向;通过体验营销、立体营销等途径创新茶叶营销方式;采用现代化的管理模式对天福的直营门店进行管理进而提高企业的管理力度及管理时效;天福用心致力于产品创新、通路创新及组织创新,融合了国内外先进的经营管理方式,在确保产品质量的基础上加强产品研发、在提高销售服务质量的同时积极拓展海外市场,开创连锁通路更高的经营效率与价值。最后,结合茶企的发展现状提出现代茶企应通过增强品牌意识的培养、塑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加强产品创新力度、整合社会信息资源等途径加强企业建设,从而真正引领社会群体的消费潮流,将中国茶、中国茶文化有机、有效地结合,在站稳中国销售市场的同时将企业品牌推上国际舞台并占有一席之地。

二、天福茶博物馆正式开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天福茶博物馆正式开幕(论文提纲范文)

(4)形塑国民:近代江苏通俗教育实践研究(1905-1929)(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概念界定
    三、学术史回顾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五、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近代江苏通俗教育的兴衰
    第一节 清末江苏通俗教育的兴起
        一、通俗教育纳入中央教育管理
        二、通俗教育列入江苏教育设施范畴
        三、江苏通俗教育实践的肇始
    第二节 民初通俗教育的建制与发展
        一、中央通俗教育行政机构的创立
        二、江苏通俗教育行政机构的建立
        三、江苏通俗教育实践的发展
    第三节 20世纪20年代江苏通俗教育的衰落
        一、江苏通俗教育的式微
        二、江苏平民教育如火如荼
        三、江苏民众教育统而代之
    小结
第二章 近代江苏教育团体的通俗教育实践
    第一节 展“鼓吹之力”的上海通俗教育研究会
        一、伍达与上海通俗教育研究会
        二、上海通俗教育研究会的擘画
        三、上海通俗教育研究会的影响
    第二节 上海通俗教育研究会的实践运作
        一、研究会“征集意见”
        二、各方意见与认识分歧
        三、研究会的“意见之回应”
    第三节 江苏省教育会的通俗教育实践
        一、地方通俗教育事务中的角色
        二、具体而微的通俗教育实践
        三、教育会的终结及其影响
    第四节 江苏省教育会附设通俗教育研究会
        一、成立研究会的缘起
        二、研究会的年会决议案
        三、研究会的终结及影响
    小结
第三章 近代江苏通俗报刊与国民的观念塑造
    第一节 江苏通俗报刊、报人与读者
        一、清末江苏地区通俗报刊的兴办
        二、民国江苏地区通俗报刊的分化
        三、近代江苏地区通俗报人及其使命
        四、读者预期及现实分歧
    第二节 江苏通俗报刊与国家观念的培植
        一、“欲爱身家,先爱国家”
        二、“爱国的实事”在“尽本分”
        三、国家观念与民众阅读习惯
    第三节 “蝇能传疫”:江苏通俗报刊对卫生观念的普及
        一、“蝇头小事”: 清末民众对于苍蝇的认知
        二、“国民公敌”: 民国时期“蝇能传疫”观念的流传
        三、通俗报刊向苍蝇“宣战”
        四、对普及“蝇能传疫”观念的评价
    小结
第四章 近代江苏学校式通俗教育与国民常识的启蒙
    第一节 清末江苏简易识字学塾与国民常识启蒙
        一、简易识字学塾的创办背景
        二、简易识字学塾的开办及运作
        三、简易识字课本的国民常识书写
        四、简易识字学塾国民常识启蒙成效
    第二节 民初通俗教育学校与国民常识传播
        一、董景安与通俗教育学校的创办
        二、普及国民常识的“奇书”
        三、通俗教育学校的发展及其成效
    第三节 江苏通俗夜校与国民常识传授
        一、江苏通俗夜校的创办
        二、江苏通俗夜校的实践
        三、江苏通俗夜校的成效
    小结
第五章 近代江苏通俗教育馆与国民常识的普及
    第一节 江苏通俗教育馆的创建与推广
        一、江苏通俗教育馆的筹备及其定位
        二、江苏各级通俗教育馆的成立
        三、昙花一现的通俗教育馆联合会
    第二节 通俗教育馆的讲演与国民常识普及
        一、普及常识的讲演人才筹备
        二、通俗教育馆的馆内常识演示
        三、巡回讲演中的常识普及活动
        四、讲演中的国民常识选取标准
    第三节 通俗教育馆的展览与国民常识普及
        一、展览设置的缘起
        二、展览普及国民常识
        三、展览的娱乐性
    第四节 通俗教育馆的社会影响及其困境
        一、通俗教育馆的社会影响
        二、通俗教育馆面临的困境
    小结
第六章 近代江苏通俗教育实践的总体评价
    第一节 江苏通俗教育实践的特征
        一、开全国通俗教育风气之先
        二、聚焦底层民众的启蒙之旅
        三、依凭媒介的广泛传播路径
        四、通俗教育实践推进的渐进性
    第二节 江苏通俗教育实践的影响
        一、建构民众的国家观念
        二、启蒙民众的国民意识
        三、普及民众的科学常识
    第三节 江苏通俗教育实践的局限及原因
        一、通俗教育实践的局限性
        二、影响通俗教育实践成效的因素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致谢

(6)新媒体领域茶广告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思路与创新点
2 新媒体茶广告概述
    2.1 茶广告概述
        2.1.1 茶广告定义
        2.1.2 茶广告的历史演变
    2.2 新媒体概述
        2.2.1 新媒体定义
        2.2.2 新媒体分类
3 新媒体领域茶广告发展背景与问题
    3.1 新媒体领域茶广告的发展背景
        3.1.1 国家战略导向
        3.1.2 传统文化复兴
        3.1.3 文化产业崛起
    3.2 当下茶广告设计存在的问题
        3.2.1 缺乏特色、形式单一
        3.2.2 素材堆砌,缺乏创新
        3.2.3 过度夸大,脱离本质
4 新媒体领域茶广告现状
    4.1 绿茶广告
        4.1.1 江浙地区
        4.1.2 西南地区
        4.1.3 中原地区
    4.2 红茶广告
        4.2.1 武夷地区
        4.2.2 徽杭地区
        4.2.3 云广地区
    4.3 乌龙茶广告
        4.3.1 福建地区
        4.3.2 广东地区
        4.3.3 台湾地区
    4.4 白茶广告
    4.5 黑茶广告
        4.5.1 湖南地区
        4.5.2 湖北地区
        4.5.3 滇桂地区
    4.6 综合茶品牌广告
5 新媒体领域茶广告的文化心理与应用价值
    5.1 茶广告的设计文化心理
        5.1.1 传统文化底蕴
        5.1.2 民族风格特色
        5.1.3 健康养生理念
        5.1.4 时尚年轻潮流
    5.2 新媒体语境下茶广告的应用价值
        5.2.1 助力茶产业发展
        5.2.2 推动茶文化传播
        5.2.3 宣传茶生活理念
        5.2.4 增强民族文化自信
6 新媒体领域茶广告的提升探讨和设计实践
    6.1 发展提升探讨
        6.1.1 遵循质朴自然原则
        6.1.2 突出品牌独特风格
        6.1.3 融入茶品地域特色
    6.2 创作设计实践
        6.2.1 《瑞草系列》设计灵感来源
        6.2.2 《瑞草系列》设计元素提取
        6.2.3 《瑞草系列》设计实践运用
7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介
致谢

(7)中国茶文化发展40年(论文提纲范文)

一、改革开放40年茶文化大事记

(8)兴亚美术展览会研究 ——以京津地区沦陷时期五份报纸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论文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第一章 混乱与庞杂——兴亚美展的组织机构与组织过程一
    第一节 兴亚美展的组织机构
        一、伪政府系统与兴亚美展
        二、新民会系统与兴亚美展
        三、日本侵华势力与兴亚美展
    第二节 兴亚美展的组织过程
        一、第一阶段——第一届兴亚美术展览会筹备过程
        二、第二阶段——第二届、第三届兴亚美术展览会筹备过程
        三、第三阶段——第四、五、六届兴亚美术展览会筹备过程
    小结
第二章 重塑与改造——兴亚美展的主旨与目的
    第一节 日本侵华“理论”与兴亚美展主旨
        一、“兴亚论”与兴亚美展
        二、建设东亚新秩序与兴亚美展
        三、大东亚建设与兴亚美展
    第二节 兴亚美展的目的
        一、重塑日本美术形象
        二、改造沦陷区美术
    小结
第三章 兴亚美展参展艺术家群体和作品分析
    第一节 兴亚美展审查过程和入选作品规模
        一、第一届兴亚美展
        二、第二届兴亚美展
        三、第三届兴亚美展
        四、第四届兴亚美展
        五、第五届兴亚美展
        六、第六届兴亚美展
    第二节 兴亚美展展览规模和作品分析
        一、第一届兴亚美展
        二、第二届兴亚美展
        三、第三届兴亚美展
        四、第四届兴亚美展
        五、第五届兴亚美展
        六、第六届兴亚美展
    第三节 兴亚美展参展画家的“不合作”策略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第一届兴亚美术展览会各部入选作者名单
附录2: 第二届兴亚美展入选作者名单
附录3: 第三届兴亚美展入选作者名单
附录4: 第六届兴亚美展入选作者名单
附录5: 第一届兴亚美展作品售卖价格
附录6: 第一届兴亚美展授赏名单
附录7: 第二届兴亚美展授赏名单
附录8: 第四届兴亚美展授赏名单
附录9: 第五届兴亚美展授赏名单
附录10: 第六届兴亚美展授赏名单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9)苏轼行踪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上册
    第一篇 绪论
        第一章 撰写“苏轼行踪考”之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趋势
        第三章 研究目标、内容和表达的方式
        第四章 研究方法与理论
        第五章 完成“苏轼行踪考”後的後续研究
    第二篇 苏轼源乡及先祖
        第一章 苏轼源乡
        第二章 眉山
        第三章 苏轼族系
    第三篇 眉山苏轼
        第一章 苏轼出生时与出生地考
        第二章 苏轼十岁前纪事
        第三章 苏轼十一至二十岁纪事
        第四章 嘉佑元年(1056)丙申
    第四篇 第一次进京
        第一章 嘉佑元年(1056)丙申,苏轼赴京
        第二章 嘉佑二年(1057) 丁酉
    第五篇 母丧回乡
        第一章 嘉佑二年(1057)丁酉,母丧回乡
        第二章 嘉佑三年(1058)戊戍
        第三章 嘉佑四年(1059)己亥
    第六篇 三苏南行行踪考
        第一章 南行前集行踪考
        第二章 南行後集行踪考
        第三章 总结
    第七篇 第二次进京
        第一章 嘉佑五年(1060)庚子
        第二章 嘉佑六年(1061)辛丑
    第八篇 陕西凤翔倅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嘉佑六年(1061)辛丑,苏轼赴凤
        第三章 嘉佑七年(1062)壬寅
        第四章 仁宗嘉佑八年(1063)癸卯
        第五章 治平元年(1064)甲辰
        第六章 结论
    第九篇 第三次入京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治平二年(1065)乙已
        第三章 治平三年(1066)丙午
    第十篇 父丧回乡守丧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治平四年(1067) 丁未
        第三章 熙宁元年(1068)戊申
        第四章 本篇结论
    第十一篇 第四次入京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熙宁二年(1069)己酉
        第三章 熙宁三年(1070)庚戍
        第四章 熙宁四年(1071)辛亥
        第五章 本篇小结
    第十二篇 任杭州倅
        第一章 宋代杭州
        第二章 熙宁四年(1071)辛亥
        第三章 熙宁五年(1072)壬子
        第四章 熙宁六年(1073)癸丑
        第五章 熙宁七年(1074)甲寅
        第六章 本篇结论
    第十三篇 山东知密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熙宁七年(1074)曱寅
        第三章 熙宁八年(1075)乙卯
        第四章 熙宁九年(1076)丙辰
        第五章 本篇结论
    第十四篇 江苏知徐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熙宁九年(1076)丙辰
        第三章 熙宁十年(1077) 丁已
        第四章 元丰元年(1078)戊午
        第五章 元丰二年(1079)戊午
        第六章 本篇结论
下册
    第十五篇 江苏知湖与乌台诗案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元丰二年(1079)苏轼行踪考
        第三章 乌台诗案纪事
        第四章 本篇结论
    第十六篇 贬谪黄州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元丰三年(1080)庚申
        第三章 元丰四年(1081)辛酉
        第四章 元丰五年(1082)壬戊
        第五章 元丰六年(1083)癸亥
        第六章 元丰七年(1084)甲子
        第七章 本篇结论
    第十七篇 万里来去,登州五日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元丰七年(1084)曱子
        第三章 元丰八年(1085)乙丑
        第四章 本篇结论
    第十八篇 第六次入京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元丰八年(1085)乙丑,离登赴京
        第三章 元佑元年(1086)丙寅
        第四章 元佑二年(1087) 丁卯
        第五章 元佑三年(1088)戊辰
        第六章 元佑四年(1089)己已
        第七章 本篇结论
    第十九篇 浙江知杭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元佑四年(1089)己已,苏轼离京赴杭
        第三章 元佑五年(1090)庚午
        第四章 元佑六年(1091)辛未
        第五章 本篇结论
    第二十篇 第七次进京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元佑六年(1091)辛未
        第三章 元佑六年(1091)辛未,入京城後纪事
        第四章 本篇结论
    第二十一篇 安徽知颍与江苏知杨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元佑六年(1091)辛未,苏轼离京赴颍
        第三章 元佑七年(1092)壬申
        第四章 本篇结论
    第二十二篇 第八次进京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元佑七年(1092)壬申,离扬後
        第三章 元佑八年(1093)
        第四章 本篇结论
    第二十三篇 河北知定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元佑八年(1093)苏轼出京赴定
        第三章 绍圣元年(1094)甲戍
        第四章 本篇结论
    第二十四篇 贬谪惠州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绍圣元年(1094)曱戍,苏轼贬惠
        第三章 绍圣二年(1095)乙亥
        第四章 绍圣三年(1096)丙子
        第五章 绍圣四年(1097) 丁丑
        第六章 本篇结论
    第二十五篇 贬谪儋州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绍圣四年(1097)丁丑,苏轼贬儋
        第三章 元符元年(1098)戊寅
        第四章 元符二年(1099)己卯
        第五章 元符三年(1100)庚辰
        第六章 本篇结论
    第二十六篇 北归常州,埋骨郏县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元符三年(1100)庚辰,苏轼北归
        第三章 建中靖国元年(1101)辛已
        第四章 本章 结论
    第二十七篇 结论
        第一章 新发现与新理解的阐述
        第二章 尚待进一步解决的难题
        第三章 继续解决难题的方法
附件
主要参考文献
後记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10)天福集团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2 茶叶市场营销相关理论分析
    2.1 茶叶市场营销概念
    2.2 茶叶市场营销环境概念
    2.3 茶叶市场营销组合理论
    2.4 茶叶产品策略
    2.5 茶叶价格策略
    2.6 茶叶销售渠道及促销策略
        2.6.1 茶叶销售渠道理论
        2.6.2 茶叶促销理论
3 天福——天仁经验在大陆的成长
    3.1 茶产业状况
    3.2 天仁的成功
        3.2.1 国际化之路
        3.2.2 走向多元化
        3.2.3 以茶文化为基础的稳步发展
    3.3 天福发展历程
        3.3.1 探索
        3.3.2 成型
        3.3.3 扩强
        3.3.4 繁荣发展
4 经营策略分析
    4.1 企业文化创新
        4.1.1 打造企业文化形象
        4.1.2 注重品质,塑造企业形象
        4.1.3 多方借力促企业和谐
        4.1.4 用旅游促进企业文化发展
        4.1.5 传承、弘扬茶文化
    4.2 营销服务创新
        4.2.1 服务营销
        4.2.2 营销网络
        4.2.3 体验营销
        4.2.4 立体营销
    4.3 产品多元创新
        4.3.1 入驻市场,顺应消费需求
        4.3.2 分析市场,带动消费市场
        4.3.3 系列创意产品,独占鳌头
        4.3.4 新趋势拓展新行业
    4.4 连锁经营管理创新
        4.4.1 集团对连锁店的管理方式
        4.4.2 应用IT创新连锁管理
        4.4.3 连锁中注入人文关怀
5 天福对其他茶企发展的借鉴意义
    5.1 以人为本,注重企业文化管理
    5.2 完善企业链条,塑造核心竞争力
    5.3 加强产品创新力度,引领消费新潮流
    5.4 整合外界资源,将茶产业与文化产业有机结合
6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四、天福茶博物馆正式开幕(论文参考文献)

  • [1]闽茶百年复兴系列报道之四 潮分两岸,茶连闽台[J]. 杨巍,右然. 茶道, 2021(06)
  • [2]现代性语境下安仁镇公共文化空间流变研究[D]. 陈蜀西. 西南民族大学, 2021
  • [3]承古开新,文质彬彬[J]. 杨巍,右然,本刊图库. 茶道, 2021(05)
  • [4]形塑国民:近代江苏通俗教育实践研究(1905-1929)[D]. 马春霞. 扬州大学, 2021(02)
  • [5]技艺与记忆:上海砚刻师承关系脉络梳理[J]. 焦基鹏. 民艺, 2020(04)
  • [6]新媒体领域茶广告设计研究[D]. 王珂. 浙江农林大学, 2020(02)
  • [7]中国茶文化发展40年[J]. 程启坤. 中国茶叶, 2020(02)
  • [8]兴亚美术展览会研究 ——以京津地区沦陷时期五份报纸为中心[D]. 张海法. 中国艺术研究院, 2019(02)
  • [9]苏轼行踪考[D]. 李常生. 南京师范大学, 2017(01)
  • [10]天福集团营销策略研究[D]. 林艺珊. 福建农林大学, 2014(01)


江苏教育论文 上海展览论文 博物馆论文 艺术论文 江苏经济论文

上一篇:山楂核渣制备活性炭的研究
下一篇:提高自学能力的指导和预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