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审美变迁与中国现代郑乐的创作与发展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审美变化与中国现代筝乐的创作和发展(论文文献综述)

张子瑶[1](2021)在《中国筝乐中音乐元素的现代性与传统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拥有5000多年的历史文化传统,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唯独文化不"断流"的国家。中国传统乐器作为中国音乐文化的承载者,它的发展变化也见证了千百年来中国音乐艺术的荣辱兴衰。古筝作为一件中国传统弹拨类演奏乐器,在传统音乐中所拥有的独特韵味,吸引了大众的喜爱。在历史的发展衍变和音乐文化的交流中,筝乐的音乐元素也随时代审美的改变而产生变化,逐渐体现出具有近现代音乐元素的风格和特征。

费腾[2](2021)在《日本筝乐的演变》文中研究指明

于汇洋[3](2021)在《《弦索备考》筝论筝谱的理论阐释与演奏实践研究》文中指出荣斋于嘉庆十九年(公元1814年)编撰的《弦索备考》是目前所见最早、最详尽的一部古代弦索乐合奏谱。该乐谱的独特之处在于既有文字论述,又有乐谱。乐谱中含有四件弦乐器的分谱,可单独演奏,其中的13首筝曲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有乐谱的筝曲。文章对《弦索备考》的成书过程及弦索乐的源流和现今的分布作了考证,研究合奏谱与筝谱的旋律对位关系、阐释筝论筝谱中的定弦法和演奏技法,并结合筝谱所载乐曲,统计筝谱中各类演奏技法的数量,了解定弦法与演奏技法的实际应用情况。并提取归纳筝的古代演奏技法,研究应用于现代筝曲的方式方法。认为现代筝曲的定弦与技法要充分体现对古曲的继承与创新。主要有以下结论:第一,定弦法中的传统风格特点为“一曲一调”、五声音阶、同宫系统调和以音程听辨确定音高的定弦方式;第二,古曲的演奏技法体现了筝乐的传统风格,右手使用大指、食指和中指以向掌心方向拨奏为主的技法;左手按弦技法的多次反复形成回滑音,以及按弦音高小二度至小三度的把握为演奏难点;音乐符号中音群技法的演奏,右手以突出主音,左手以按滑的连贯为主;第三,在现代筝曲的实践中,传统技法元素借鉴的越多,传统风格特征则越明显,传统技法也是筝乐发展的根基,只有深入了解传统技法的来龙去脉,才能更好地进行演奏实践,将传统技法与现代筝乐融合,以期在保留筝乐传统意蕴的基础上,更好地发挥现代技法的作用,做到古今联通,守正创新。

郝书漫[4](2021)在《现代筝乐的创新性研究 ——以个人音乐会筝乐作品《苍歌引》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齐迹[5](2020)在《中国“古”筝源流初探 ——以出土筝为主要研究对象》文中指出本文通过对古代不同历史时期筝的出土实物、乐器形制、社会功能等方面的研究,为探索“古”筝源流奠定基础。在出土筝与文献和图像互证的部分,笔者运用“二重论证法”的方法,将筝当时所处历史时期的弦数、演奏方式及与历史文化流变密不可分的筝乐组合形式等与出土实物进行逐一比较研究,以充分证明发掘出土实物与史书记载、图像壁画是否能够相互验证,力求还原筝在不同历史时期真实的原貌,进而对筝的源流进行更加科学的阐释与思考。本文将筝的演变和相关出土实物分为三个时段进行分析。第一时段为先秦时期,筝是一种形似船形,尾部略微上扬的形制,本文将其定义为萌芽时期。随着筝的形制在不断的变化发展,第二时段为两汉至隋唐时期,本文将其定义为筝的发展时期。笔者又通过出土筝与文献、图像之间的互证以及筝乐组合等其它角度的阐述,进一步论述了两汉至隋唐时期筝所经历的变化。第三时段为宋元明清时期,这一时期则是以传世筝为主,由于筝的形制和演奏效果达到了更高的水平,本文将其定义为筝的成熟时期。笔者试图以逆向考察的视角对出土筝的研究进行更加有力的佐证。

朱雪薇[6](2020)在《筝乐中的诗词韵》文中认为在中国传统艺术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古典诗词与筝乐是我国艺术界的两大瑰宝。它们从诗、乐、舞三位一体的原始艺术中走来,既独立地发展成自成体系的古典诗词艺术及筝乐艺术,又合着以“情”为美,以“和”为美,以“文”为美的共感、共通、异质同构的共振节拍,相模相当、互补互文,为中国传统艺术宝库增添了难以数计的艺术珍珠。中国历史上筝乐艺术的发展,演奏家们精彩的演奏,激发了历代诗人、词人的创作灵感,他们内心情志有所兴发,产生了生生不已的感发的生命力,写就了名彪史册的不朽诗作。在这些诗作中我们不仅看到了筝乐艺术的发展历程,诗人、词人更是在情感上赋予“筝乐”更多的意味。改革开放后,筝乐艺术飞速且多元化发展,古典诗词为筝曲创作提供了新的思路。现当代中国作曲家以古典诗词内容为题材,为情感的驱动力,运用现代作曲技术,结合筝乐的艺术特色,创作了众多的古典诗词题材的筝乐作品,以音乐独特的魅力表现了诗词的艺术精神以及丰富的内在情感,使诗、乐情韵相通,意象相融,它们的结合产生了强大的艺术感染力,既提升发展了现当代筝乐艺术,又继承弘扬了传统诗词艺术。我们以中国传统艺术范畴之一的“韵”作为美学红线,串联起古典诗词、筝乐中的艺术珍珠,从节奏、音韵(平仄)、声情、韵味、意境等层面,品评、阐释筝乐与古典诗词相互结合的艺术价值、美学价值、认识价值、教育价值。目的是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提升个人对筝乐的理解能力及音乐表达能力。

孙玉楼[7](2020)在《上海古筝表演艺术多元性特征研究(1978-2000)》文中研究说明中国的器乐表演艺术同器乐文化发展一样,具有非常深厚的底蕴。上海作为中国最早开埠的通商口岸,“现代化”、“开放化”、“城市化”,这三者是上海最鲜明的印记。上海以其特殊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在历史变革中积淀了自身的音乐文化品格。改革开放后,在文艺政策的扶持下,上海古筝表演艺术得到了新的发展。本文是有关上海地区古筝表演实践及理论问题的探讨,主要关注“乐人”、“乐曲”、“乐器”三个发展要素与之相关联的音乐事项,从民族音乐学学科的研究视角对古筝创作、古筝表演中演奏技术以及古筝表演实践三方面的深入研究,梳理上海古筝表演艺术的发展脉络,探寻其多元性发展特征。第一章以上海地区为大背景,对生长工作在上海的古筝演奏家及作曲家生平、创作情况进行整理总结,就群体特征进行详尽的阐释,了解该群体“研究、创作、表演、传播”的创作轨迹,充分把握筝乐作品的艺术特色。第二章主要介绍上海诞生的古筝、作品演奏技法与表演方式三方面的改革与创新,致使古筝的表现力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古筝演奏技术也进入了多样化的探索时期。通过对第一、二章古筝音乐创作、古筝演奏技术的研究,表明乐人是音乐表演主体,乐曲是音乐表演的基础,而乐器是音乐表演的载体,三要素相互影响又相互作用,推动着音乐的发展。前两章的研究为第三章古筝音乐团体的活动提供实践基础。第三章从古筝表演艺术的实践角度出发,通过研究上海音乐学院古筝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及古筝音乐团体的国内外实践活动,看改革开放后古筝表演艺术的传播与交流。第四章从文化的角度阐释1978-2000年上海古筝表演艺术发展多元性的原因。笔者认为,上海地区古筝表演艺术的发展是中国区域古筝表演艺术发展的代表之一。改革开放以来上海古筝表演艺术受社会文化环境、时代观念、审美意识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呈现出多元性的发展特征,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上海古筝表演艺术发展的多元化,同时也是21世纪中国古筝表演艺术发展的潮流。

程思琼[8](2020)在《新中国古筝改良研究(1949-2009)》文中研究说明筝是我国古老的弹拨乐器,属于“八音”中的“丝”类乐器,因有着古典的民族韵味被视为最具特色的民族乐器之一。关于筝的历史起源至今依旧众说纷坛莫衷一是,目前已知最早有关筝的记载是在汉代司马迁所着《史记·李斯谏逐客书》一文,在其中提到秦时期曾以筝为乐器伴奏的场景,因此,后世也称筝为“秦筝”。伴随着20世纪四五十年代以来的民族乐器改良风潮,古筝乐器作为中国传统乐器中的重要成员,它的改良也随之开展。20世纪的民族乐器改良,分成许多不同的阶段,每个阶段因历史、社会背景不同,因而改革的重点及结果而不同。20世纪上半叶,绝大多数的民族乐器改良是由专业人士依靠与民间合作自发推进的。其后50年,文化是有个性的,也是不断发展的。。本文以1949年新中国成立至2009年这六十年以来政府主导的民族乐器改革风潮中的“筝改良”作为研究对象,对此次“改良”中的乐器形制改革和乐器形制改革对演奏技法、筝乐创作的影响等方面的问题进行研究梳理与分析。站在新世纪之初的视角重新审视这一时间内“筝改良”的历史,分析其利弊,以期从中领悟未来传统筝乐艺术新的发展机遇。

肖彦君[9](2020)在《中国传统元素在现代筝曲中的运用 ——以《醉莲赋》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本论文以中国当代作曲家李磊创作的现代筝曲《醉莲赋》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作曲家访谈、对作品解构,从《醉莲赋》中的西方现代作曲理念与技术、中国传统文学元素、传统音乐元素和传统审美元素几方面着手进行论述,并结合自身演奏体验,对中国传统元素进行演奏诠释。由此论证中国传统元素在现代筝曲创作及演奏中的重要性。

杭菲[10](2019)在《从古筝曲《层层水澜》看陶一陌现代筝曲的创作特色》文中研究指明现代筝曲的创作更多的借鉴于西方的手法及理念,不再是采用单一的传统曲式,其形式多元而不失中国韵味。陶一陌先生是现代音乐作曲家中的杰出代表,是写意音乐的开创者,其作品都因陶氏写意手法在新时代古筝音乐中显得别具一格。他的筝乐作品,不仅保留了传统的古筝元素,还在此基础上结合了西方的写作手法,无论是创作理念、还是乐曲编排等都具有现代筝乐的特点。《层层水澜》是一首融入了陶一陌先生创作风格的筝曲,在陶一陌先生所创作的筝乐作品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也是众多古筝乐曲中有着较强影响力的作品。该曲以写水为主题,写意为基石,在描写水的同时实则是在表达心境。陶一陌擅长用写意理念贯穿乐曲,注重意境的表达,通过传统的技法将筝所特有的音色来表现主题,使乐曲不但有传统音乐的风味还增添了现代音乐的气息。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由绪论、三个章节和结语组成,笔者通过结合对《层层水澜》的研究来探析陶一陌现代写意筝曲的创作特色,主要从陶一陌的创作元素和写意手法两个方面展开具体分析。笔者通过本论题的研究,可以使更多的人了解到陶一陌的写意音乐,同时为古筝演奏者提供参考,能够更加深入、准确地理解及把握陶一陌的作品。

二、审美变化与中国现代筝乐的创作和发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审美变化与中国现代筝乐的创作和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筝乐中音乐元素的现代性与传统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筝乐创作技法的传统性与现代性分析
■演奏技巧之传统性与现代性
■音乐表现风格与审美之传统性与现代性
■小结

(3)《弦索备考》筝论筝谱的理论阐释与演奏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弦索备考》成书及弦索乐
    第一节 《弦索备考》概况
        一、作者荣斋生平
        二、编撰目的
        三、内容涵盖
    第二节 《弦索备考》的筝论筝谱
        一、筝论内容
        二、筝谱内容
    第三节 《弦索备考》中的筝乐与弦索乐
        一、弦索乐古今源流关系考证
        二、筝曲地位及曲源考略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弦索备考》筝论筝谱理论阐释
    第一节 《弦索备考》中的定弦法阐释
        一、筝的弦制变化与定弦测音
        二、《弦索备考》中的四种定弦法
        三、“定筝弦法”的理论阐释
    第二节 《弦索备考》中筝的演奏技法阐释
        一、右手技法阐释
        二、左手技法阐释
        三、音乐符号的技法阐释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筝论技法在《弦索备考》筝曲中的演奏实践
    第一节 《弦索备考》筝曲分谱中定弦法的实践
        一、“十六板弦”在筝曲中的实践
        二、“串儿弦”在筝曲中的实践
        三、“普庵咒弦”在筝曲中的实践
        四、“变调弦”在筝曲中的实践
    第二节 “筝谱指法字母”在筝曲中的应用
        一、右手指法在筝曲中的演奏实践
        二、左手技法符号在筝曲中的演奏实践
        三、音乐符号在筝曲中的演奏实践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弦索备考》析出的传统技法在现代筝曲的实践
    第一节 析出的传统技法及其现代价值
        一、由定弦析出的传统技法
        二、由演奏技法析出的传统技法
        三、传统技法应用于现代筝曲的必要性
    第二节 析出的传统技法在传统风格筝曲的实践
        一、五声音阶定弦实践
        二、析出的演奏技法特征的演奏实践
        三、析出的指法指序特征的演奏实践
    第三节 析出的传统技法在西域风格筝曲中的实践
        一、同宫系统调定弦的实践
        二、析出的演奏技法特征的演奏实践
        三、析出的指法指序特征的演奏实践
    第五节 析出的传统技法在大型协奏曲中的实践
        一、五声音阶定弦实践
        二、析出的演奏技法特征的演奏实践
        三、析出的指法指序特征的演奏实践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着
致谢

(5)中国“古”筝源流初探 ——以出土筝为主要研究对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筝的萌芽时期
    第一节 先秦时期出土筝概述
        一、贵溪仙水岩二号崖墓古筝
        二、贵溪仙水岩三号崖墓古筝
        三、吴县长桥古筝
        四、湖北枝江姚家巷木筝
    第二节 先秦时期出土筝与文献的互证
        一、秦地说
        二、筑源说
        三、瑟源说
    第三节 先秦时期出土筝与图像的互证
        一、筝琴径庭
        二、筝筑并行互鉴
        三、筝瑟近缘
    第四节 先秦时期筝的社会功能
        一、娱乐功能
        二、教化功能
    小结
第二章 筝的发展时期
    第一节 两汉至隋唐时期出土筝概述
        一、西汉长沙王后墓五弦筝
        二、广西贵县罗泊湾十二弦筝
        三、隋唐十三弦筝
    第二节 两汉至隋唐时期出土筝与文献的互证
        一、文实互补
        二、文实互证
        三、待考出土筝
    第三节 两汉至隋唐时期出土筝与图像的互证
        一、筝乐图像
        二、奏姿的沿革
        三、图实互应
        四、乐器组合
    第四节 两汉至隋唐时期筝的社会功能
        一、娱乐功能
        二、审美功能
        三、对外交流功能
    小结
第三章 筝的成熟时期
    第一节 宋元明清的传世筝
        一、十四弦筝
        二、十五弦筝
        三、明清十六弦筝
        四、诏安古筝
        五、蒙古博物馆馆藏蒙古筝三件
        六、十四弦蒙古筝
        七、十六弦蒙古筝
    第二节 宋元明清时期传世筝与文献的互证
        一、形制互证
        二、弦数互证
        三、装饰互证
    第三节 宋元明清时期传世筝与图像的互证
        一、筝乐图像
        二、奏姿多样性
        三、形制互应
        四、应用场合
    第四节 宋元明清时期筝的社会功能
        一、娱乐功能
        二、审美功能
        三、教化功能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6)筝乐中的诗词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状况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状况
        (三)研究趋势
    二、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方法和手段
第一章 筝乐艺术与诗词艺术
    一、筝乐艺术的发展轨迹
        (一)形制
        (二)演奏技法
        (三)筝乐作品的风格与特色
        (四)演奏人员阶层变化
        (五)筝乐发展轨迹总结
    二、诗词艺术的发展轨迹
        (一)诗词写作的发展轨迹
        (二)诗词创作内容丰富多彩
        (三)诗词发展轨迹总结
    三、筝乐艺术与诗词艺术的内在联系
        (一)表情达意
        (二)诗词与筝乐发展的共性特征
第二章 诗词筝乐之类别
    一、诗词中的筝乐艺术
        (一)诗中筝情
        (二)诗中筝意
    二、筝乐中的诗词内容
        (一)以诗词名为标题的筝乐
        (二)以诗句为标题的筝乐
        (三)以诗意为标题的筝乐
    三、意象的创造与转化
第三章 筝乐中诗词“韵”的体现
    一、韵的基本概念
    二、筝乐创作中诗词“韵”的具体表现
        (一)筝乐如何表现诗词中的意象意境—以《枫桥夜泊》为例
        (二)筝乐如何与诗词的情感交融—以《长相思》为例
        (三)将诗词语汇带入筝乐创作中——以《陆游与唐婉》为例
        (四)总结
    三、艺术创造的人文环境对审美的影响
第四章 诗词题材筝乐作品的特点
    一、与诗词相融的传统筝曲
    二、诗词题材现代筝乐作品
        (一)筝乐调式音阶定弦的突破
        (二)地方民族音乐素材的运用
        (三)曲式结构
        (四)音乐织体的丰富
        (五)演奏技巧的创新
        (六)音乐情感基调
第五章 筝乐与诗词结合的艺术价值
    一、传统民族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二、中国艺术审美的展现
        (一)情意美
        (二)意境美
        (三)和谐美
    三、诗词交融的价值体现
        (一)文化价值
        (二)教育价值
        (三)审美价值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7)上海古筝表演艺术多元性特征研究(1978-2000)(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相关名词概述
    二、选题缘由
    三、研究目的和意义
    四、文献综述
    五、研究方法
第一章 上海古筝创作群体与作品呈现
    第一节 古筝创作群体的主体构成
    第二节 古筝创作群体的作品呈现
        一、演奏家创作
        二、作曲家创作
    小结
第二章 上海古筝演奏技术的多样性探索
    第一节 乐器改革
    第二节 古筝演奏技法的发展
        一、浙江筝派演奏技法的继承
        二、现代演奏技法的创新
    第三节 古筝表演形式的变化
        一、江南丝竹中的乐器伴奏
        二、独奏、重奏、协奏等不同乐器组合形式
    小结
第三章 上海古筝表演的多元化实践
    第一节 古筝专业教学—以上海音乐学院为例
    第二节 古筝社会教学
        一、上海音乐学院筝乐团
        二、上海社区筝乐团
    第三节 古筝学会的学术交流和考级活动
        一、东方古筝研究会
        二、上海音乐家协会古筝专业委员会
    小结
第四章 上海古筝表演艺术的文化阐释
    第一节 时代观念与古筝审美意识的变化
    第二节 文化环境影响下古筝的表演创作
        一、地域文化互融下古筝人才高地的形成
        二、中西文化碰撞下古筝表演创作的发展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8)新中国古筝改良研究(1949-2009)(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对象及研究目的
    二、研究现状及相关概念界定
    三、研究意义
第一章 古筝形制改良的历史与发展脉络
    第一节 筝的起源诸论与探讨
        一、筝的起源
        二、筝的命名
        三、筝的由来
    第二节 筝的形制演变及发展概述
        一、传统筝的形制演变及发展
        二、现代筝的形制演变及发展
        1. 革新筝
        2. 转调筝
第二章 新中国“筝改良”现象的社会历史背景
    第一节 建国后的民族乐器改良风潮(1949—1965)
        一、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与周恩来的政治报告
        二、“自上而下”的大规模民族乐器改良运动
    第二节 文革时期的古筝乐器改良(1966—1976)
    第三节 改革开放时期的古筝乐器改良(1977-2000)
    第四节 新时期的“筝改良热”(2001-2009)
第三章 古筝乐器改良与筝乐艺术发展
    第一节 古筝乐器改良与古筝作品创作
        一、古筝乐器改良对筝曲结构形态的影响
        二、古筝乐器改良对演奏技法上的影响
    第二节 古筝乐器改良与筝乐表演
        一、音画结合与“新民乐”
        二、“三境”结合的现代筝乐表演
        1. 筝体
        2. 演奏形态
        3. 舞台与音效布置
    第三节 古筝乐器改良与筝乐传播
        一、民族乐器及传播问题
        二、新中国成立后古筝海外传播现状及分析
        1. 马来西亚的古筝发展与传播现状
        2. 日本的古筝发展与传播现状
第四章 新中国古筝乐器改良启示
    第一节 新中国成立以来古筝乐器改良的得与失
    第二节 新时期古筝乐器改良的思考与建议
        一、乐改的标准及推广
        二、乐改之下民族个性的保持
        三、求同存异与音乐认同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20世纪民族乐器改革大事年表(1949-2000)
致谢

(9)中国传统元素在现代筝曲中的运用 ——以《醉莲赋》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中国作曲家与现代筝曲
    第一节 中国作曲家的筝曲创作
    第二节 中国的现代筝曲
    第三节 李磊与《醉莲赋》
第二章 《醉莲赋》中的西方现代作曲理念与音乐语言
    第一节 《醉莲赋》中的二十世纪西方音乐风格
        一、对简约主义音乐的借鉴
        二、对音色音乐的借鉴
    第二节 《醉莲赋》中的二十世纪西方音乐语言
        一、节奏与节拍
        二、微分音
    第三节 西为中用
第三章 《醉莲赋》中的中国传统元素
    第一节 《醉莲赋》标题中的中国传统文学元素
        一、文体
        二、意象
    第二节 《醉莲赋》中的中国传统音乐元素
        一、定弦
        二、音高素材
        三、江南丝竹
    第三节 《醉莲赋》中“和”的中国传统审美元素
第四章 中国传统元素在《醉莲赋》中的演奏诠释
    第一节 气息与留白
    第二节 力度与动静
    第三节 音色与虚实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10)从古筝曲《层层水澜》看陶一陌现代筝曲的创作特色(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意义与价值
    (二) 选题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 选题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一、陶一陌简介及主要创作成就
    (一) 陶一陌简介
    (二) 陶一陌主要创作成就
二、“陶氏”创作特色
    (一) 素材诗意化
    (二) 人工定弦
    (三) 多段式旋律和复杂节拍
    (四) 突出主题意境音色的技法
    (五) 双手无规律重音弹奏
三、“陶氏”写意风格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四、审美变化与中国现代筝乐的创作和发展(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筝乐中音乐元素的现代性与传统性研究[J]. 张子瑶. 民族音乐, 2021(05)
  • [2]日本筝乐的演变[D]. 费腾. 南京艺术学院, 2021
  • [3]《弦索备考》筝论筝谱的理论阐释与演奏实践研究[D]. 于汇洋. 山东师范大学, 2021
  • [4]现代筝乐的创新性研究 ——以个人音乐会筝乐作品《苍歌引》为例[D]. 郝书漫. 吉首大学, 2021
  • [5]中国“古”筝源流初探 ——以出土筝为主要研究对象[D]. 齐迹. 沈阳音乐学院, 2020(08)
  • [6]筝乐中的诗词韵[D]. 朱雪薇. 西北民族大学, 2020(08)
  • [7]上海古筝表演艺术多元性特征研究(1978-2000)[D]. 孙玉楼. 安徽师范大学, 2020(02)
  • [8]新中国古筝改良研究(1949-2009)[D]. 程思琼. 扬州大学, 2020(05)
  • [9]中国传统元素在现代筝曲中的运用 ——以《醉莲赋》为例[D]. 肖彦君. 上海音乐学院, 2020(01)
  • [10]从古筝曲《层层水澜》看陶一陌现代筝曲的创作特色[D]. 杭菲. 扬州大学, 2019(02)


民族乐器论文 古筝论文 乐器论文 艺术论文

上一篇:红外探测技术在消防中的应用
下一篇:谈大力发展红松种子生产实施红松种植园双向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