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合锋[1](2021)在《就地热再生沥青混合料补强技术及补强剂降黏技术研究》文中指出本文首先以我国公路建设事业发展现状及目前我国国情与政策为研究背景,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角度阐述了沥青路面再生技术的必要性,并分析了四种沥青路面再生技术的适用性和优缺点等,认为就地热再生技术具备独特的优越性及推广应用的可行性。然后,本文从沥青路面老化现象出发,认为沥青老化是沥青路面路用性能降低的主要原因,并基于沥青老化机理分析了老化沥青再生机理及再生方法,并分析了再生方法的缺陷与不足。同时,分析并总结了就地热再生施工技术的工作特性,包括再生设备、再生工艺、施工流程及关键质量控制点等,从中指出就地热再生施工技术的局限性。针对就地热再生技术的不足与局限性,分析了再生沥青路面补强技术的必要性。接着,本文以路用性能及施工工艺的适用性为依据,对比了目前三种常用的沥青混合料补强改性技术,认为补强剂更适宜用于就地热再生,并通过试验确定了补强剂的合理掺量及使用方法。为了使补强剂更好地应用于就地热再生技术,本文采用具备降黏作用的外加剂来改善补强剂的热性能,并以熔点、维卡软化点、熔融指数为指标,通过试验评价了外加剂的种类、剂量对低密度聚乙烯(补强剂的主体材料)热性能的影响,根据试验结果制备了四种新型补强剂,验证性试验结果表明方案3、方案4及方案5的降黏效果较优。最后,本文分别研究了不同降黏方案补强剂对沥青、沥青砂浆、沥青混合料性能的影响。首先,将补强剂掺入基质沥青中通过高速剪切作用制成改性沥青,通过测定三大指标、黏度及流变性能指评价不同降黏方案补强剂对沥青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降黏外加剂使改性沥青的软化点降低、黏度降低、动态剪切模量减小、针入度增大,并通过微观试验分析了补强剂的作用机理。然后,将沥青砂浆制成棱柱体小梁试件进行频率扫描试验,分析不同降黏方案补强剂对沥青砂浆黏弹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方案1与方案4的动态剪切模量值较高,而相位角较低,表现出更高的高温性能。最后,分析不同降黏方案补强剂对沥青混合料的高温抗车辙性能、低温抗裂性能、水稳定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方案1相比,方案4在不显着影响沥青混合料常规路用性能的前提下,有着更低的使用温度,更适用于沥青路面就地热再生。
王文杰[2](2020)在《回收油脂复配再生剂厂拌热再生沥清混合料路用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公路沥青路面相继进入维修养护阶段。由于技术和理念等诸多原因,公路养护往往不被重视,许多公路因错过最佳养护时机导致沥青路面结构功能和服务功能迅速下降,最终不得不采取高昂的费用进行大修。许多旧沥青路面大修过程中产生的废旧沥青混合料通常被作为垃圾来处理,不仅占据大量土地,对环境也造成巨大污染。针对上述问题,本论文利用废机油和废食用油研制的回收油脂复配再生剂,对高掺量的厂拌热再生沥青混合料的路用性能关键技术进行研究。首先,对石黄高速G1811沧州段、铜延高速G65W铜川段、G312蓝田段回收的废旧沥青混合料变异性进行研究,分别分析回收沥青性质、沥青含量以及旧沥青混合料级配的变异性。通过对比发现,G312蓝田段回收的废旧沥青混合料变异性最小,沥青含量较高、集料的均匀性较好,抽提前后集旧料的结团效应最小。其次,通过旧沥青路面回收的老化沥青,验证回收油脂复配再生剂的再生效果,重点分析加热温度和加热时间对再生剂扩散效率的影响,说明回收油脂复配再生剂良好的耐热性和耐候性。利用回收油脂复配再生剂对老化沥青进行再生,再生后的沥青性能恢复效果显着。随着加热时间的延长,回收油脂复配再生剂扩散效率逐渐提高,实验室内该再生剂的最佳扩散温度为170℃。最后,对不同RAP(Reclaimed Asphalt Pavement)掺量下厂拌热再生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厂拌热再生沥青混合料的高温性能、低温性能及水稳定性表现良好,再生沥青混合料中RAP最大掺量为45%。当RAP掺量为40%时,再生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最佳。通过实体工程验证,试验段通车一年后路面破损状况、道路平整度评价等级均为优,路面渗水系数、构造深度和路面抗滑性能路面合格率均为100%,路面结构优良,且使用回收油脂复配再生剂生产的再生沥青混合料,每吨可以直接节省材料费用约117.45元,降低36.4%材料费,社会和经济效益显着。
宁升华[3](2020)在《旧沥青路面材料的回收设备及混溶状态影响因素研究》文中提出沥青路面在长期使用过程中因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产生了路面损害,面临着严峻的翻修、改建工作,在此过程中产生大量废弃旧沥青混凝土,据调查每年我国有大量的旧沥青混凝土废弃物无法得到应用而被抛弃堆积或者掩埋在土壤之中。为了解决我国养护过程中所产生废弃沥青混凝土,减少不可再生资源浪费,保护生态环境,本文在课题组赵世景的分层热再生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及路用性能研究基础上再深入研究,主要从分层再生沥青混合料的混溶状态、回收工艺及回收设备三个方面展开,研究内容如下:(1)为了能更定性表现再生沥青混合料混溶状态的差异性,根据旧沥青参与再生方式来区分再生混合料的部分混溶与完全混溶,拟选用抽提沥青与新沥青混溶调和来表达完全混溶状态,人工分离的RAP料与新沥青加热拌和来表达部分混溶状态,通过对比再生混合料中新旧沥青混溶程度,分析混溶状态对再生沥青混合料的性能影响规律,研究表明新旧沥青混溶程度是导致再生混合料性能差异主要原因,随着RAP掺量的增加,较于部分混溶混合料,上面层完全混溶混合料最佳沥青用量最大提升率可达到2.2%,下面层可达到4.5%。虽然性能稳定、变异性少的完全混溶再生料在原材料成本上具有优势,但是在整体生产成本、社会环境效益等综合效益上仍存在差异,不适用于大规模生产。(2)分析回收方式对旧沥青混凝土的破损程度影响,比较人工分离与机械破碎两种回收方式对旧集料级配通过率的差异,试验发现上下层位旧料级配通过率最大变化筛孔尺寸都集中在4.75~9.5mm之间,其差异值分别为8.1%、22.7%,说明旧料中大粒径集料出现“细化”现象,严重影响了热再生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的级配确定,基于此,结合当前旧沥青混凝土的回收工艺,提出旧料的铣刨和破碎的优化回收设备模型。(3)通过正交试验对新旧沥青混溶程度的拌和因素进行显着性分析,根据DOB试验分析再生沥青混合料的拌和时间、预热温度等拌和因素对新旧沥青混溶程度的影响规律,不同影响因素的主次排序为:拌和时间>预热温度>预热时间>拌和温度,并且得出拌和时间90s、预热温度110℃、预热时间4h、拌和温度180℃的最优拌和组合的拌和工艺对新旧沥青混溶程度的提高最佳。(4)选用Superpave设计法对部分混溶状态下再生沥青混合料进行新旧沥青混溶程度量化表征试验,通过对不同RAP掺量(20%、30%、40%)、旧料源层位的再生沥青混合料在最优拌和条件下进行新旧沥青DOB量化表征,研究表明上面层再生料的混溶程度分别为91%、84%、79%,下面层分别为95%、88%、82%,均不能达到完全混溶程度,验证了工艺中实际再生沥青混合料混溶状态为部分混溶,因此,本文建议对RAP料进行热再生沥青混合料设计时应考虑旧沥青混溶的有效系数。
周景磊[4](2020)在《不同成型方式对厂拌热再生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的影响》文中指出我国早期建设的沥青道路部分已经进入大修期,道路维修会产生大量含有沥青和矿石资源的废旧沥青路面材料。为了实现对这些资源的重复利用,沥青路面再生技术获得了广泛的关注。废旧路面材料再生技术中,热再生技术是其中应用较多的再生技术。目前常用的沥青混合料成型方法有马歇尔击实法和旋转压实法。由于成型设备不同,力的作用方式也不同,即使用不同成型方式对配合比相同的沥青混合料施加同样大小的压实功,也会由于力的作用方式不同,导致沥青混合料的体积指标和路用性能存在一定的差异。本文研究了不同成型方式对热再生沥青混合料的影响规律。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分析沥青老化的原因与再生机理;分析RAP(铣刨料)特性对合成级配及热再生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的影响;分析不同成型方式对热再生沥青混合料体积指标和路用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随着RAP掺量的升高,合成级配中细集料的数量减少。高温性能、抗剪性能增强;水稳定性和低温性能下降。相比于马歇尔击实成型,RAP对旋转压实力的作用方式更敏感;成型的试件毛体积密度更大;空隙率更小;混合料强度更高,表现出更好的路用性能。本文也为厂拌热再生沥青混合料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邓乃铭[5](2020)在《基于泡沫沥青温拌再生沥青混合料基体的半柔性路面路用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沥青混合料热拌工艺是我国最为常用的沥青路面施工工艺。热拌沥青混合料的拌和温度通常在150℃~180℃之间,施工成型后的路面具备良好的路用性能,但施工过程需消耗大量能量、排放有害气体、危害作业人员健康,同时施工过程也加剧了沥青的老化从而降低路面的使用寿命。另外,我国由于路面维修改造等每年将产生数亿吨的旧沥青混合料,这些旧沥青混合料资源的高效再利用也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交通建设行业在环境污染和资源消耗的问题上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为此,本论文提出一种符合“绿色环保生产”的基于泡沫温拌再生沥青混合料基体的半柔性路面技术。该路面材料是在矿料中添加适当掺量的再生料,通过泡沫沥青温拌技术成型大空隙温拌再生基体,然后往基体灌注专用水泥砂浆并经养护而成的新型复合路面材料——泡沫沥青温拌再生半柔性路面材料。采用温拌技术能够减少能量消耗、有害气体排放和沥青老化,在矿料中加入再生料能够实现废料利用,降低再生料的二次老化。泡沫沥青温拌再生半柔性路面技术符合国家“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理念。本文进行的主要研究工作和成果如下:1)本文根据泡沫沥青的发泡机理和特性进行发泡试验设计,采用WLB10S型室内沥青发泡试验机进行室内发泡试验,通过改进膨胀率和半衰期测试方法,最后确定佛山70号沥青的发泡最佳条件为:发泡温度155℃,发泡用水量1.5%。2)原材料和再生料检测结果均符合规范要求,选择5种再生料掺量分别为0%、15%、30%、45%和60%,结合基体沥青混合料大空隙的特点采用主骨料空隙体积填充法进行级配设计,再通过析漏和飞散试验得到不同再生料掺量的基体最佳沥青用量分别为3.5%、3.56%、3.68%、3.81%和3.97%,试验结果表明按照该设计配合比成型的温拌再生基体沥青混合料的性能均符合技术指标。3)按照不同水灰比和含砂量将专用砂浆干粉制备成水泥砂浆,采用流动度、抗折强度、抗压强度和干缩率等指标对水泥砂浆进行性能评价,最终确定水灰比为0.22,含砂率为20%的水泥砂浆具备最优的灌浆效果和力学性能。4)按照温拌工艺制备马歇尔和车辙板基体试件,依据改进的半柔性材料制备工艺成型温拌再生半柔性路面材料,经过一定龄期的养护后开展相关室内试验来评价其路用性能如高温性能、低温性能、水稳定性能和疲劳性能。试验结果表明温拌再生半柔性材料的路用性能明显优于普通热拌沥青混合料,具备良好的抗车辙和抗水损害能力,同时也拥有一定的抗疲劳性能。5)由于半柔性材料同时具备了沥青混合料和水泥混凝土的特点,其抗开裂能力略差。针对半柔性路面抗开裂性能的瓶颈,本研究通过数字图像处理技术与ABAQUS有限元软件分析温拌再生半柔性材料的界面弱化后对材料内部应力分布的影响。研究表明半柔性材料的界面结构具备一定的变形抵抗能力,在荷载作用下能够吸收部分应力从而减轻材料内部的应变程度,提高界面结构强度能有效增强半柔性材料整体的抗开裂能力。
张余[6](2020)在《新料对就地热再生性能影响及RAP料级配波动范围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我国高等级沥青路面迎来养护高峰时期,就地热再生技术因其节约不可再生材料和处理沥青路面病害的特点,在国内外有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本文针对就地热再生过程中新料添加对再生沥青混合料性能影响以及回收沥青混合料(RAP料)级配变化下的取样优化配合比设计进行研究,并依托实地工程及热再生设备提出了新料添加的控制要求。首先,对石忠高速和成渝高速的RAP料沥青含量、老化沥青性质和级配进行分析后,将再生剂和SBS I-D型改性沥青混合进行老化沥青再生,并确定最佳掺量。在再生料最佳油石比下和相应拌和温度及时间,研究新料掺配率和温度对再生料性能影响,结果显示:新料掺配率对再生效果产生多方面的影响,单纯增大并不能提高再生料路用性能;新料温度对再生料的水稳定性有明显影响。其次,分别改变RAP料0.075mm、2.36mm、4.75mm筛孔通过率,研究RAP料性能变化情况,从而确定就地热再生工艺中RAP料级配允许波动范围。并在三个筛孔通过率同时变化的情况下设计了正交试验,以劈裂强度比和动稳定度试验结果建立BP神经网络预测模型,模拟结果误差分别在6%以和12%左右,为RAP取样后的再生料重新配合比设计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最后,依托南涪高速就地热再生工程并结合维特根再生机组,解决了再生剂喷洒、新料添加数量、新料运输管理及复拌机内输料带传送速度等新料添加过程中的控制问题。并对经过热再生养护后的路面进行性能测定,其各项指标均满足规范要求。论文研究结论有助于完善就地热再生施工技术指南成果,提高该技术的实际应用效果。
洪增辉[7](2020)在《沥青混合料绿色再生工厂生产质量控制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我国公路维修的里程数日渐增多,铣刨回收的废旧沥青路面材料(RAP)基数不断增大,势必会对自然环境造成不良影响,而RAP的循环利用既能满足公路养护原材料的需求,减少维修成本,又可降低环境污染,因此我国当下对于公路再生技术越发重视。但是现今许多再生搅拌站因不满足国家环保生产、绿色交通的战略目标,面临关、停的局面。对此提出再生沥青混合料绿色化、工厂化生产的转型理念。依托实体工程对再生工厂生产技术指标进行质量效果验证,有效解决生产过程中旧料掺量低、取样不规范、质量不稳定等问题。首先,本论文在研究当下厂拌热再生技术与设备的基础上,对传统沥青搅拌站生产方式、环保措施进行改良优化,引入了沥青混合料绿色再生工厂的概念,提出利用工厂化技术进行热拌再生沥青混合料的绿色生产方式,并阐述其存在的价值与必要性。其次,对铣刨回收的RAP料性能变异参数进行研究,提出在RAP预处理过程中采用柔性破碎、分档筛分、基准料合成的质量控制方法。以灰色关联度分析为基础确定基准料0-7mm、7-13mm两档掺量,通过室内实验论证基准料合成技术对于降低级配变异具有的可行性,为再生工厂预处理过程中RAP质量控制提供依据。然后,对合成后的基准料确定掺量为0%、30%、35%、40%,进行再生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并制备马歇尔试件,通过再生试验检测其路用性能,寻求提高掺配率的同时又能保证生产质量的可行方案。试验结果表明运用基准料合成的方法得到的再生沥青混合料均能满足规范要求,但最佳掺量为30%时最为符合再生路面性能要求。最后,采用工厂化的再生质量控制技术对配置系统、取样方法、加热温度等生产工艺控制指标提出建议,结合实际生产情况进行质量效果验证,为再生工厂生产运行中各个阶段的质量控制提供技术依据。
刘向东[8](2020)在《厂拌热再生技术在SMA-13路面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沥青路面厂拌热再生技术能够有效处理废旧沥青混合料,节能环保,降低道路建设成本,从而带来较高的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目前,对于厂拌热再生工艺研究已趋于成熟,但对于厂拌热再生混合料的配合比设计及关键工艺技术的研究、施工工程中的能耗排放及效益分析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因此,本文以泉厦高速公路SMA-13沥青路面厂拌热再生工程为依托,对沥青路面厂拌热再生技术进行系统地研究。首先,从源于项目路段的废旧沥青混合料中获取旧沥青,测试旧沥青含量及相关物理性能,并以此制备再生沥青,通过对再生沥青胶结料基本物理性能测试确定再生剂最佳掺量,并进一步评价再生沥青胶结料的高温、低温流变性能。旧沥青的物化性能分析结果表明,相比建设期使用的改性沥青,旧沥青针入度、延度下降明显,软化点显着升高;沥青老化过程中,会伴随着氧化反应发生,形成含羰基、亚砜基类的极性基团,即生成含羰基、亚砜基类的物质。通过与原样沥青的针入度、延度、软化点及黏度指标综合对比,确定再生剂最佳掺量为6%;采用动态剪切流变仪(DSR)和弯曲梁流变仪(BBR)对最佳掺量下的再生沥青胶结料的流变特性进行分析,其低温性能相比旧沥青均有明显改善,高温性能略有下降。然后,根据确定的再生剂掺量及旧料比例进行厂拌热再生混合料配合比设计,并设计正交试验研究RAP预热温度、新料预热温度、拌和时间对厂拌热再生混合料性能的影响,进而确定最佳再生工艺条件。确定RAP掺量为30%,采用马歇尔设计方法完成厂拌热再生SMA-13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对级配设计、最佳油石比、新加沥青用量的确定进行了分析,得到材料占SMA-13再生沥青混合料的质量比,最佳油石比下的析漏和飞散检测均满足规范要求;并以RAP预热温度、新料预热温度和拌和时间为考虑因素,设计正交试验分析了各因素对再生沥青混合料高温稳定性和水稳定性的影响,影响排序均为:RAP预热温度>新料预热温度>拌和时间。结合正交试验结果、工程经验以及规范要求,推荐施工条件为:RAP预热温度130℃,再生剂加热温度145℃,新沥青加热温度165℃,新集料加热温度180℃,总拌和时间65s。最后,进行试验路铺筑,对厂拌热再生整个工艺及效益进行全面的分析。通过对试验路段进行验证,其路面平整度、施工厚度、压实度及路表渗水系数均满足相关规范要求。通过对整个厂拌热再生技术在材料成本、燃料成本以及设备成本方面分析计算,在材料成本方面的单位费用分别为44.57元/m2、7.19元/m2和14.73元/m2,相比于普通热拌工艺,其成本节约率分别为21.09%、-38.5%和-56.2%,其综合成本造价节约率达到6.3%;此外,厂拌热再生技术较普通热拌技术而言,具有一定环境效益。
张鹏[9](2020)在《冷再生水性环氧乳化沥青混合料的性能研究与分析》文中提出“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的目标是由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首次提出,该“纲要”的主基调由绿色发展贯穿其中。截止2018年底,有效数据统计,与2017年相比全国公路总里程增加了73000公里,而全国公路总里程累计达到了484.65万公里。但是,在庞大的通车里程数据之下,其中需要维护的行驶里程数据为467.46万公里,占总行驶里程的96.5%。旧沥青路面在维修或者重建中产生大量的铣刨材料会被直接当作建筑垃圾填埋,这势必会造成生态环境的污染破坏。同时,维修或者重建道路又需要新材料,将大量开采石油沥青和矿石资源,造成生态环境破坏。如果在新建或大修路面中采用冷再生技术,就可以将丢弃的旧沥青混合料再生利用,这样每年节省的材料费用将超过数亿十元人民币,既节约了原材料,又实现了变废为宝。冷再生混合料与传统热拌沥青混合料相比,具有施工更加便捷、资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更小等优势。通过对比研究不同影响因素对冷再生混合料力学性能及路用性能的影响,综合试验过程和结果,确定混合料的拌料顺序、如何成型、适合养生的时间温度、油石最佳比率、以及最佳含水率,最终找到了最佳的配合比设计方法,制备出废旧再生集料掺量为70%、水泥用量为2%、最佳油石比3.4%(乳化沥青最佳用量为8.86%)的冷再生水性环氧乳化沥青混合料。该混合料既能达到高等级沥青路面面层规范要求,又同时满足夏热冬寒半干旱地区的热拌改性沥青混合料施工技术要求。研究发现,冷再生水性环氧乳化沥青混合料当中废旧再生集料的掺量越大,力学性能、高温性能、水稳性能越差,但低温抗弯拉性却随着废旧集料掺量的增多而得到提高;水泥虽然改善了冷再生水性环氧乳化沥青混合料的力学性能、高温性能、水稳性能,但却同时增大了混合料的脆性降低了混合料的低温抗弯拉性能;油石比过高过低都将对冷再生水性环氧乳化沥青混合料的性能产生不良影响。本文对水性环氧乳化沥青冷再生混合料设计方法和性能的研究,为废旧再生集料应用于冷拌沥青混合料提供试验依据和推广应用基础。研究结果表明,冷再生水性环氧乳化沥青混合料应用技术具有科学性和可行性,适合我国道路发展的大势所需,有巨大社会经济效益潜力。
甘鱼倩[10](2020)在《沥青路面材料再生工厂生产功能区空间布局与仿真研究》文中提出制造业的发展影响着一个国家经济实力,大力发展制造业,成为了当今各国提升自身综合国力的有效手段。在倡导生态文明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国际国内大环境下,中国政府于2015年正式提出“中国制造2025”战略部署,在全国范围内大力推行绿色制造、智能制造,旨在2025年基本实现中国制造业的工业化和现代化,提升制造质量水平和国际竞争力。随着交通的不断发展,新增的公路项目增加,沥青混合料的需求增大,沥青路面养护规模逐步增加,造成废旧沥青路面材料的数量也越来越多,而我国目前旧沥青路面材料的再生利用率不到30%。沥青混合料的生产易产生噪音、废气、粉尘等污染,而传统沥青搅拌站由于污染问题较为严重,多数修建在远离城镇的偏远区域,用于市政道路维护的沥青混合料的运输距离较大。我国的西南地区以盆地、丘陵地形为主,群山环绕,与平地运输相比,山地运输加大了运输成本,增加了运输能耗,且运输过程中更易产生空气污染,使得市政道路维护时,道路材料的质量和数量缺乏保障。因此,在这种发展现状下,因地制宜的建设台地型的沥青路面材料封闭式再生工厂,已成为了实现绿色制造的必要途径。本文基于生产周期、物流效率以及经济成本等目标,结合西南地区山地地形情况,在满足环保和质量要求条件下,对台地型的沥青路面材料再生工厂(后文简称再生工厂)的生产功能区布局设计进行了研究。与传统沥青搅拌站进行对比,为满足环保要求,在生产工艺上做出了改进;根据再生工厂生产工艺流程与生产过程组织划分生产功能区;通过SLP系统分析法,对再生工厂生产功能区的平面布局和立面布局进行研究;针对不同的台阶高差情况,将功能区内各生产作业单元拆分重组形成不同的空间布局方案。运用系统仿真软件Promodel仿真模拟各布局方案下的生产运作过程,记录各生产场所状态、物料状态、生产周期等生产数据。利用层次分析法,基于仿真数据对各布局方案进行综合评价,确定布局方案中相对最优的方案,分析得出再生工厂易在RAP料破碎区、新集料暂存仓以及热料筛分区发生产能瓶颈的结论,同时发现在项目前期进行规划布局时,主要考虑因素应该为主要场所状态和物料在制品数量。本文将SLP分析法和系统仿真法结合起来对台地型的再生工厂布局进行研究,是在缺乏历史资料和实际案例参考的条件下一种有效的布局研究方法,将抽象的生产过程用具象的数量关系表示出来,为再生工厂台地型布局研究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 1.1.1 研究背景 |
| 1.1.2 研究意义 |
| 1.2 国内外的研究历程及现状 |
| 1.2.1 沥青路面再生技术 |
| 1.2.2 沥青路面就地热再生技术 |
| 1.2.3 沥青混合料改性技术 |
|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 1.3.2 技术路线 |
| 第二章 沥青路面就地热再生技术的原理与工作特性分析 |
| 2.1 沥青路面老化行为与再生机理分析 |
| 2.1.1 沥青路面老化行为分析 |
| 2.1.2 老化沥青再生机理分析 |
| 2.1.3 老化沥青性能评价指标 |
| 2.1.4 老化沥青再生技术分析 |
| 2.2 就地热再生工作特性分析 |
| 2.2.1 就地热再生技术原理 |
| 2.2.2 就热热再生设备分析 |
| 2.2.3 常见的就地热再生设备 |
| 2.2.4 就地热再生工艺分析 |
| 2.2.5 就地热再生施工流程 |
| 2.2.6 就地热再生施工质量控制 |
| 2.3 对沥青路面就地热再生技术的建议 |
| 2.4 本章小结 |
| 第三章 再生沥青混合料的补强技术研究 |
| 3.1 沥青混合料补强改性技术的确定 |
| 3.1.1 改性技术选择的依据 |
| 3.1.2 路用性能试验方案 |
| 3.1.3 不同改性技术路用性能比较 |
| 3.1.4 不同改性技术施工工艺比较 |
| 3.2 补强剂的使用方法及其作用机理 |
| 3.2.1 补强剂的性质 |
| 3.2.2 补强剂的作用机理 |
| 3.2.3 补强剂的使用方法 |
| 3.3 沥青混合料补强剂掺量的确定 |
| 3.4 本章小结 |
| 第四章 沥青混合料补强剂的降黏技术研究 |
| 4.1 补强剂组成成分分析 |
| 4.1.1 聚乙烯性质简介 |
| 4.1.2 聚乙烯热性能评价指标的确定 |
| 4.1.3 试验主体材料的选择 |
| 4.2 LDPE的降黏技术研究 |
| 4.2.1 降黏外加剂的选择 |
| 4.2.2 外加剂拌和工艺分析 |
| 4.2.3 降黏改性工艺的选择 |
| 4.2.4 熔点测定方法的研究 |
| 4.2.5 LDPE降黏技术方案及结果讨论 |
| 4.3 补强剂降黏改性方案的确定 |
| 4.3.1 降黏改性试验温度的确定 |
| 4.3.2 补强剂降黏改性试验方案 |
| 4.4 补强剂降黏改性结果分析 |
| 4.4.1 熔点试验结果分析 |
| 4.4.2 维卡软化点试验结果分析 |
| 4.4.3 熔融指数试验结果分析 |
| 4.4.4 密度试验结果分析 |
| 4.4.5 试验结果总结与分析 |
| 4.5 本章小结 |
| 第五章 不同降黏方案补强剂对沥青混合料性能的影响研究 |
| 5.1 不同降黏方案补强剂对沥青技术性质的影响分析 |
| 5.1.1 补强剂改性沥青的制备 |
| 5.1.2 不同补强剂对沥青三大指标的影响 |
| 5.1.3 不同补强剂对沥青黏度的影响 |
| 5.1.4 沥青的黏弹性能分析理论 |
| 5.1.5 沥青的流变学性能指标 |
| 5.1.6 沥青温度扫描试验 |
| 5.1.7 沥青频率扫描试验 |
| 5.1.8 补强剂对沥青的改性机理分析 |
| 5.2 不同降黏方案补强剂对沥青砂浆性能的影响分析 |
| 5.2.1 沥青砂浆级配组成及油石比的确定 |
| 5.2.2 沥青砂浆试件的制备 |
| 5.2.3 沥青砂浆频率扫描试验 |
| 5.3 不同降黏方案补强剂对沥青混合料高温性能的影响分析 |
| 5.3.1 车辙试验方案及结果分析 |
| 5.3.2 不同车辙试验温度对动稳定度的影响研究 |
| 5.3.3 不同拌和温度对沥青混合料高温性能的影响研究 |
| 5.4 不同降黏方案补强剂对沥青混合料其它性能的影响分析 |
| 5.4.1 低温弯曲试验 |
| 5.4.2 浸水马歇尔试验与冻融劈裂裂试验 |
| 5.5 不同降黏方案试验结果总结 |
| 5.6 本章小结 |
| 结论与展望 |
| 1.本文主要结论 |
| 2.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 参考文献 |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1 绪论 |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 1.1.1 选题背景 |
| 1.1.2 研究意义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 1.3.2 技术路线 |
| 2 废旧沥青混合料性能分析与评价 |
| 2.1 旧沥青混合料变异性研究 |
| 2.1.1 回收旧沥青性质的变异性分析 |
| 2.1.2 回收沥青含量的变异性 |
| 2.1.3 回收集料的变异性 |
| 2.2 原材料性能测试 |
| 2.2.1 回收旧沥青的基本性能 |
| 2.2.2 RAP集料力学性能 |
| 2.2.3 原路面级配分布情况 |
| 2.3 本章小结 |
| 3 回收油脂复配再生剂的再生效果评价 |
| 3.1 沥青老化及再生机理 |
| 3.2 不同层位老化沥青回收及再生后效果评价 |
| 3.2.1 老化沥青的回收及老化效果评价 |
| 3.2.2 老化沥青再生及再生效果评价 |
| 3.3 再生剂扩散效率分析 |
| 3.3.1 再生剂扩散影响因素分析 |
| 3.3.2 再生剂扩散微观分析 |
| 3.4 本章小结 |
| 4 回收油脂复配再生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 |
| 4.1 设计依据及技术要求 |
| 4.1.1 设计依据 |
| 4.1.2 技术要求 |
| 4.2 原材料性质 |
| 4.2.1 集料性质 |
| 4.2.2 沥青性质 |
| 4.2.3 再生剂用量的确定 |
| 4.3 再生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 |
| 4.3.1 矿料合成级配 |
| 4.3.2 成型马歇尔试件 |
| 4.3.3 马歇尔实验结果 |
| 4.4 本章小结 |
| 5 厂拌热再生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分析 |
| 5.1 再生沥青混合料高温性能分析 |
| 5.2 再生沥青混合料低温性能分析 |
| 5.3 再生沥青混合料水稳定性分析 |
| 5.4 本章小结 |
| 6 厂拌热再生沥青混合料施工工艺及效益分析 |
| 6.1 实体工程概况 |
| 6.1.1 原路面技术状况 |
| 6.1.2 路面病害原因分析 |
| 6.1.3 路面养护方案 |
| 6.2 AC-20中面层试验段铺筑 |
| 6.2.1 施工机械配置 |
| 6.2.2 AC-20中面层试验段施工 |
| 6.2.3 AC-20中面层试验段路面技术状况 |
| 6.3 效益分析 |
| 6.3.1 经济效益分析 |
| 6.3.2 社会效益分析 |
| 6.4 本章小结 |
| 7 结论与展望 |
| 7.1 结论 |
| 7.2 进一步研究方向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1章 绪论 |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应用状况 |
| 1.2.1 国外应用概况 |
| 1.2.2 国内应用概况 |
| 1.2.3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 1.3.1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 1.3.2 技术路线图 |
| 第2章 旧沥青不同参与方式的最佳沥青用量及路用性能分析 |
| 2.1 引言 |
| 2.2 再生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 |
| 2.2.1 再生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方法 |
| 2.2.2 再生沥青混合料中矿料级配的确定 |
| 2.2.3 旧沥青参与方式的选择 |
| 2.3 再生沥青混合料最佳沥青用量的确定 |
| 2.3.1 再生沥青混合料沥青用量的估算 |
| 2.3.2 马歇尔试验方法确定最佳油石比的确定 |
| 2.3.3 目标级配的最佳配合比的试验结果 |
| 2.3.4 不同混溶状态再生混合料中的沥青用量分析 |
| 2.4 RAP料中旧沥青不同参与再生方式的路用性能比较 |
| 2.4.1 再生沥青混合料的高温稳定性能 |
| 2.4.2 再生沥青混合料的低温抗裂性能 |
| 2.4.3 再生沥青混合料的水稳定性能 |
| 2.5 基于混溶状态的热再生沥青混合料的效益分析 |
| 2.5.1 再生混合料的直接经济效益 |
| 2.5.2 社会和环境效益 |
| 2.6 本章小结 |
| 第3章 RAP料低损伤分离解体设备的研发 |
| 3.1 引言 |
| 3.2 设备研制思路 |
| 3.2.1 旧沥青参与再生方式的理论研究 |
| 3.2.2 RAP预处理工艺流程与质量控制 |
| 3.2.3 旧沥青路面材料的破碎和筛分工艺分析 |
| 3.2.4 旧沥青路面回收集料的检验分析 |
| 3.3 回收设备的研究 |
| 3.3.1 回收设备的选择和改进 |
| 3.3.2 铣刨设备原理和模型 |
| 3.3.3 破碎设备原理和模型 |
| 3.4 本章小结 |
| 第4章 解体RAP料裹覆沥青的混溶状态影响因素研究 |
| 4.1 引言 |
| 4.2 新旧沥青混溶状态的测试方法 |
| 4.2.1 混溶状态的测试方法比选 |
| 4.2.2 新旧沥青混溶程度量化表征的试验方案 |
| 4.3 基于DOB的新旧沥青混溶状态的影响研究 |
| 4.3.1 拌和工艺的影响分析 |
| 4.3.2 再生剂的影响分析 |
| 4.3.3 RAP料掺量的影响分析 |
| 4.4 高混溶再生沥青混合料的施工工艺优化研究 |
| 4.5 本章小结 |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 5.1 结论 |
| 5.2 展望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1章 绪论 |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
| 1.2.1 国外研究概况 |
| 1.2.2 国内研究概况 |
| 1.2.3 研究的不足 |
| 1.3 研究内容 |
| 1.4 技术路线 |
| 第2章 RAP再生与原材料分析 |
| 2.1 老化沥青再生研究 |
| 2.1.1 沥青老化与再生机理 |
| 2.1.2 老化沥青再生方式 |
| 2.2 原材料性能评价 |
| 2.2.1 新材料性能评价 |
| 2.2.2 RAP性能评价 |
| 2.2.3 回收沥青再生效果评价 |
| 2.3 本章小结 |
| 第3章 厂拌热再生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 |
| 3.1 级配设计 |
| 3.1.1 AC-25(25%RAP)级配设计 |
| 3.1.2 不同掺量级配设计 |
| 3.2 确定最佳沥青含量 |
| 3.3 本章小结 |
| 第4章 RAP特性对热再生沥青混合料性能的影响 |
| 4.1 RAP特性对级配的影响 |
| 4.1.1 松散捣实试验 |
| 4.2 RAP特性对路用性能的影响 |
| 4.2.1 车辙试验 |
| 4.2.2 低温小梁试验 |
| 4.2.3 冻融劈裂试验 |
| 4.3 本章小结 |
| 第5章 不同成型方式对厂拌热再生沥青混合料性能影响 |
| 5.1 成型机理对热再生沥青混合料的影响 |
| 5.1.1 不同成型方式成型机理 |
| 5.1.2 不同成型机理对热再生沥青混合料的影响 |
| 5.2 不同成型方式对体积指标的影响 |
| 5.3 不同成型方式对不同RAP掺量路用性能的影响 |
| 5.3.1 汉堡轮辙试验 |
| 5.3.2 单轴贯入试验 |
| 5.3.3 动态模量试验 |
| 5.3.4 重复加载蠕变试验 |
| 5.4 本章小结 |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 6.1 结论 |
| 6.2 创新点 |
| 6.3 展望 |
| 参考文献 |
| 后记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及科研情况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研究背景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 1.2.1 温拌技术研究现状 |
| 1.2.2 再生技术研究现状 |
| 1.2.3 半柔性路面研究现状 |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 1.4 技术路线 |
| 第二章 泡沫沥青发泡特性研究 |
| 2.1 沥青发泡原理 |
| 2.2 沥青发泡特性 |
| 2.2.1 沥青发泡效果的评价指标 |
| 2.2.2 沥青发泡效果的影响因素 |
| 2.3 沥青发泡最佳条件的确定 |
| 2.3.1 试验设备 |
| 2.3.2 评价指标的测试方法 |
| 2.3.3 沥青发泡试验 |
| 2.3.4 试验结果分析 |
| 2.4 本章小结 |
| 第三章 掺再生料的泡沫沥青温拌半柔性混合料设计 |
| 3.1 原材料检测 |
| 3.1.1 集料 |
| 3.1.2 矿粉 |
| 3.1.3 沥青 |
| 3.1.4 专用砂浆 |
| 3.2 基体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 |
| 3.2.1 主骨料空隙填充法 |
| 3.2.2 基体沥青混合料级配设计 |
| 3.2.3 最佳沥青用量确定 |
| 3.3 掺再生料的温拌基体沥青混合料制备和研究 |
| 3.3.1 RAP材料特征分析 |
| 3.3.2 温拌再生基体配合比设计 |
| 3.3.3 温拌再生基体最佳沥青用量确定 |
| 3.4 水泥砂浆制备和研究 |
| 3.4.1 砂浆制备过程 |
| 3.4.2 砂浆基本性能研究 |
| 3.4.3 砂浆力学性能研究 |
| 3.5 温拌再生半柔性混合料试件制备 |
| 3.5.1 半柔性材料制备工艺 |
| 3.5.2 马歇尔半柔性试件制备 |
| 3.5.3 车辙板半柔性试件制备 |
| 3.6 本章小结 |
| 第四章 温拌再生半柔性混合料路用性能研究 |
| 4.1 高温性能 |
| 4.1.1 马歇尔试验 |
| 4.1.2 车辙试验 |
| 4.2 低温性能 |
| 4.2.1 小梁弯曲试验 |
| 4.3 水稳定性能 |
| 4.3.1 浸水马歇尔试验 |
| 4.3.2 冻融劈裂试验 |
| 4.4 疲劳性能 |
| 4.4.1 四点弯曲疲劳试验 |
| 4.5 灰关联分析 |
| 4.5.1 灰关联分析计算步骤 |
| 4.5.2 温拌再生半柔性材料路用性能影响因素灰关联分析 |
| 4.5.3 灰色关联度结果分析 |
| 4.6 本章小结 |
| 第五章 温拌再生半柔性材料界面有限元数值分析 |
| 5.1 有限元模型建立 |
| 5.1.1 有限元模型的基本假定 |
| 5.1.2 数字图像处理技术 |
| 5.1.3 确定材料参数 |
| 5.1.4 建立模型结构 |
| 5.2 计算结果与有限元分析 |
| 5.2.1 应力分布情况分析 |
| 5.2.2 应变分布情况分析 |
| 5.3 本章小结 |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 6.1 论文主要研究工作与结论 |
| 6.2 研究创新点 |
| 6.3 研究与展望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成果情况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研究背景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 1.2.1 再生技术发展 |
| 1.2.2 新料添加及再生配比设计 |
| 1.2.3 就地热再生工艺分类 |
| 1.3 本文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 1.3.1 本文研究内容 |
| 1.3.2 本文技术路线 |
| 第二章 RAP料性质及老化沥青再生 |
| 2.1 RAP料取样方式 |
| 2.2 原路面各材料性质 |
| 2.2.1 RAP旧沥青回收 |
| 2.2.2 RAP料集料性能 |
| 2.3 回收沥青的再生 |
| 2.3.1 沥青老化与再生机理 |
| 2.3.2 再生剂的选择 |
| 2.3.3 再生剂最佳掺量 |
| 2.4 本章小结 |
| 第三章 新料用量及温度对再生料性能影响 |
| 3.1 新料正常掺配比的确定 |
| 3.2 新料选择及再生料最佳油石比 |
| 3.2.1 再生料类型及级配 |
| 3.2.2 再生料最佳油石比 |
| 3.3 室内拌和时间和温度的确定 |
| 3.4 不同新料用量的性能研究 |
| 3.4.1 不同新料用量对再生料高温性能影响 |
| 3.4.2 不同新料用量对再生料低温性能影响 |
| 3.4.3 不同新料用量对再生料水稳定性能影响 |
| 3.5 新料温度对再生料性能影响研究 |
| 3.5.1 新料温度的选定 |
| 3.5.2 不同新料温度对再生料影响 |
| 3.6 本章小结 |
| 第四章 RAP料级配波动对其性能影响研究 |
| 4.1 模拟RAP料的制备 |
| 4.1.1 原始RAP料性质 |
| 4.1.2 调整筛孔通过率的方法 |
| 4.1.3 老化沥青的制备 |
| 4.1.4 集料的选择 |
| 4.2 RAP料关键筛孔通过率波动的性能影响分析 |
| 4.2.1 0.075mm筛孔通过率变化影响 |
| 4.2.2 2.36mm筛孔通过率变化影响 |
| 4.2.3 4.75mm筛孔通过率变化影响 |
| 4.3 筛孔通过率同时变化对RAP料影响 |
| 4.3.1 正交试验方案 |
| 4.3.2 筛孔通过率同时波动下的级配 |
| 4.4 BP神经网络对RAP料级配波动的性能预测分析 |
| 4.4.1 BP神经网络模型建立 |
| 4.4.2 BP神经网络学习训练 |
| 4.4.3 BP神经网络预测结果与验证分析 |
| 4.5 本章小结 |
| 第五章 工程实例中的新料添加控制研究 |
| 5.1 复拌再生工艺流程及控制 |
| 5.2 新料及再生剂添加计算与质量控制 |
| 5.2.1 新料运输质量控制及要求 |
| 5.2.2 再生剂添加质量控制及要求 |
| 5.2.3 新料添加质量控制及要求 |
| 5.3 依托就地热再生工程实例分析 |
| 5.3.1 工程概况 |
| 5.3.2 再生后路面外观检测 |
| 5.3.3 热再生后路面级配检测 |
| 5.3.4 再生后路面渗水及抗滑性检测 |
| 5.4 经济性分析 |
| 5.4.1 直接经济效益 |
| 5.4.2 社会环境效益 |
| 5.5 本章小结 |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 6.1 本文主要研究结论 |
| 6.2 建议与展望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着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 1.1.1 研究背景 |
| 1.1.2 研究意义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 1.3.2 技术路线 |
| 第二章 传统沥青搅拌站与再生工厂差异性分析 |
| 2.1 绿色再生工厂概述 |
| 2.2 工作原理对比分析 |
| 2.2.1 传统沥青搅拌站工作原理 |
| 2.2.2 绿色再生工厂工作原理 |
| 2.3 工艺特点对比分析 |
| 2.3.1 绿色指标 |
| 2.3.2 传统沥青搅拌站环保问题分析 |
| 2.3.3 再生工厂绿色措施 |
| 2.4 再生工厂功能区划分 |
| 2.4.1 RAP材料堆放车间 |
| 2.4.2 RAP材料预处理车间 |
| 2.4.3 新集料存储配料车间 |
| 2.4.4 成品料生产加工车间 |
| 2.5 本章小结 |
| 第三章 RAP材料变异性分析及处治措施 |
| 3.1 RAP变异参数 |
| 3.2 RAP材料的变异性影响因素 |
| 3.2.1 RAP材料变异性分析的必要性 |
| 3.2.2 RAP材料旧沥青三大指标变异性分析 |
| 3.2.3 RAP材料矿料级配变异性分析 |
| 3.2.4 RAP材料沥青性含量变异性分析 |
| 3.2.5 RAP材料的含水率 |
| 3.2.6 RAP材料物理力学性能 |
| 3.3 RAP材料的处治 |
| 3.3.1 RAP材料的回收 |
| 3.3.2 不同回收方式回收料对比 |
| 3.3.3 RAP材料的柔性破碎 |
| 3.3.4 RAP材料的筛分与分档 |
| 3.3.5 RAP材料的堆放 |
| 3.4 本章小结 |
| 第四章 再生工厂预处理质量控制研究 |
| 4.1 基准料的提出 |
| 4.1.1 基准料的概念与加工工艺 |
| 4.1.2 基准料的分档 |
| 4.1.3 基准料合成分档变异分析 |
| 4.2 基准料的合成与质量控制 |
| 4.2.1 基准料合成的必要性 |
| 4.2.2 基准料的合成方法 |
| 4.2.3 基准料合成实例 |
| 4.3 基准料的合成质量效果验证 |
| 4.4 本章小结 |
| 第五章 不同基准料掺量下再生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 |
| 5.1 再生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方法 |
| 5.2 再生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 |
| 5.3 不同基准料掺量下马歇尔试件指标的测定 |
| 5.3.1 各档材料用量的确定 |
| 5.3.2 马歇尔试件制备 |
| 5.3.3 不同基准料掺量下确定油石比 |
| 5.4 再生混合料性能 |
| 5.4.1 高温稳定性 |
| 5.4.2 水稳定性 |
| 5.4.3 低温抗裂性 |
| 5.5 本章小结 |
| 第六章 再生沥青混合料工厂化生产参数研究 |
| 6.1 再生工厂生产设备的配置 |
| 6.1.1 再生设备的选择 |
| 6.1.2 再生处理系统的配置 |
| 6.1.3 再生工厂设备参数改造 |
| 6.2 再生生产过程取样方法优化研究 |
| 6.2.1 取样方法的选择 |
| 6.2.2 RAP料取样方法与取样时机的选择 |
| 6.2.3 再生沥青混合料取样方法与取样时机的选择 |
| 6.2.4 取样方法研究分析 |
| 6.2.5 特殊时间段再生混合料取样分析 |
| 6.3 生产搅拌工艺的研究 |
| 6.3.1 基准料加热温度 |
| 6.3.2 搅拌充盈率 |
| 6.3.3 不同拌和工艺的比较 |
| 6.4 再生阶段生产质量控制 |
| 6.4.1 计量精度的控制 |
| 6.4.2 新沥青添加质量控制 |
| 6.4.3 再生混合料热拌质量控制 |
| 6.4.4 再生料出料温度及卸料质量控制 |
| 6.5 生产质量控制效果验证 |
| 6.6 本章小结 |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 7.1 结论 |
| 7.2 不足与展望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 1.2.1 路面再生技术的发展 |
| 1.2.2 厂拌热再生混合料研究现状 |
| 1.2.3 研究现状评述 |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 1.3.1 研究内容 |
| 1.3.2 技术路线 |
| 第二章 旧沥青再生试验研究 |
| 2.1 沥青老化与再生机理 |
| 2.1.1 沥青老化机理 |
| 2.1.2 沥青再生机理 |
| 2.2 RAP回收处理 |
| 2.2.1 铣刨 |
| 2.2.2 粉碎和筛分 |
| 2.2.3 旧沥青的回收 |
| 2.3 旧沥青性能评价 |
| 2.4 再生剂对旧沥青再生规律的研究 |
| 2.4.1 再生沥青的制备 |
| 2.4.2 基本物理性能研究 |
| 2.4.3 流变性能研究 |
| 2.5 本章小结 |
| 第三章 厂拌热再生混合料配合比设计及性能评价 |
| 3.1 再生沥青混合料设计方法分析 |
| 3.1.1 设计方法确定 |
| 3.1.2 主要设计步骤 |
| 3.2 原材料分析与评价 |
| 3.2.1 旧料分析 |
| 3.2.2 原材料性能试验 |
| 3.3 再生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 |
| 3.3.1 矿料级配设计 |
| 3.3.2 最佳油石比确定 |
| 3.3.3 析漏及飞散验证 |
| 3.4 基于正交设计的混合料路用性能评价 |
| 3.4.1 正交试验设计 |
| 3.4.2 再生沥青混合料高温稳定性影响分析 |
| 3.4.3 再生沥青混合料水稳定性影响分析 |
| 3.5 本章小结 |
| 第四章 厂拌热再生施工工艺及效益分析 |
| 4.1 厂拌热再生施工工艺 |
| 4.1.1 工程背景 |
| 4.1.2 RAP预处理 |
| 4.1.3 混合料拌制 |
| 4.1.4 运输 |
| 4.1.5 摊铺 |
| 4.1.6 碾压 |
| 4.2 试验路验证 |
| 4.2.1 路面平整度 |
| 4.2.2 路面压实度 |
| 4.2.3 路表渗水系数 |
| 4.3 经济效益分析 |
| 4.3.1 材料成本分析 |
| 4.3.2 燃料成本分析 |
| 4.3.3 设备成本分析 |
| 4.4 环境效益分析 |
| 4.4.1 能源消耗 |
| 4.4.2 CO_2 排放 |
| 4.5 本章小结 |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 5.1 主要研究结论 |
| 5.2 展望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 1.2 冷再生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 1.3 本文研究内容 |
| 第二章 冷再生水性环氧乳化沥青混合料原材料性能检测及强度形成机理 |
| 2.1 冷再生水性环氧乳化沥青混合料原材料性能检测 |
| 2.1.1 水性环氧乳化沥青 |
| 2.1.2 铣刨废旧再生集料(RAP) |
| 2.1.3 石灰岩集料 |
| 2.1.4 水泥 |
| 2.1.5 水 |
| 2.2 冷再生水性环氧乳化沥青混合料强度形成机理 |
| 2.2.1 水性环氧乳化沥青机理 |
| 2.2.2 水性环氧乳化沥青机理与RAP的作用机理 |
| 2.2.3 冷再生水性环氧乳化沥青混合料—水泥强度形成机理 |
| 2.3 本章小结 |
| 第三章 冷再生水性环氧乳化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 |
| 3.1 国内外再生混合料设计方法 |
| 3.1.1 国外再生混合料设计方法 |
| 3.1.2 国内相关再生混合料设计方法 |
| 3.2 冷再生水性环氧乳化沥青混合料的设计方法及技术要求 |
| 3.3 冷再生水性环氧乳化沥青混合料矿料级配的选定 |
| 3.4 冷再生水性环氧乳化沥青混合料最佳油石比的确定 |
| 3.4.1 试件成型及养生条件 |
| 3.4.2 最佳油石比确定 |
| 3.5 冷再生水性环氧乳化沥青混合料最佳含水率的确定 |
| 3.6 冷再生水性环氧乳化沥青混合料含水率、密度、稳定度之间的关系 |
| 3.7 本章小结 |
| 第四章 冷再生水性环氧乳化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 |
| 4.1 冷再生水性环氧乳化沥青混合料力学性能影响因素 |
| 4.1.1 RAP掺量对力学性能的影响 |
| 4.1.2 水泥用量对力学性能的影响 |
| 4.1.3 油石比变化对力学性能的影响 |
| 4.2 冷再生水性环氧乳化沥青混合料高温稳定性影响因素 |
| 4.2.1 RAP掺量对高温稳定性能的影响 |
| 4.2.2 水泥用量对高温稳定性能的影响 |
| 4.2.3 油石比变化对高温稳定性能的影响 |
| 4.3 冷再生水性环氧乳化沥青混合料低温抗拉稳定性影响因素 |
| 4.3.1 RAP掺量对低温抗拉稳定性能的影响 |
| 4.3.2 水泥用量对低温抗拉稳定性能的影响 |
| 4.3.3 油石比变化对低温抗拉稳定性能的影响 |
| 4.4 冷再生水性环氧乳化沥青混合料水稳定性影响因素 |
| 4.4.1 RAP掺量对水稳定性能的影响 |
| 4.4.2 水泥用量对水稳定性能的影响 |
| 4.4.3 油石比变化对水稳定性能的影响 |
| 4.5 本章小结 |
| 第五章 冷再生水性环氧乳化沥青混合料施工工艺及质量控制 |
| 5.1 冷再生水性环氧乳化沥青混合料施工流程 |
| 5.1.1 施工机械要求 |
| 5.1.2 施工准备 |
| 5.1.3 施工工艺 |
| 5.2 冷再生水性环氧乳化沥青混合料施工质量控制及验收标准 |
| 5.2.1 沥青路面再生混合料的技术要求 |
| 5.2.2 沥青路面再生施工技术的要求 |
| 5.3 冷再生水性环氧乳化沥青混合料经济及社会效益分析 |
| 5.3.1 经济效益分析 |
| 5.3.2 社会与环境效益分析 |
| 5.4 本章小结 |
| 第六章 结论及建议 |
| 6.1 主要结论 |
| 6.2 研究建议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1章 绪论 |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 1.1.1 研究背景 |
|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析 |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图 |
| 1.4.1 研究方法 |
| 1.4.2 技术路线图 |
| 第2章 沥青路面材料再生工厂生产功能区布局理论研究 |
| 2.1 设施规划理论 |
| 2.1.1 设施规划理论概述 |
| 2.1.2 设施规划方法 |
| 2.2 计算机仿真理论 |
| 2.2.1 计算机仿真理论概述 |
| 2.2.2 计算机辅助布局设计方法 |
| 2.3 多目标评价理论 |
| 2.3.1 多目标评价理论概述 |
| 2.3.2 多目标评价方法 |
| 2.4 小结 |
| 第3章 沥青路面材料再生工厂生产工艺及生产过程组织研究 |
| 3.1 再生沥青混合料概述 |
| 3.2 再生沥青混合料生产工艺及环保问题研究 |
| 3.2.1 再生沥青混合料生产工艺研究 |
| 3.2.2 再生沥青混合料生产环保问题研究 |
| 3.3 生产过程组织研究 |
| 3.3.1 时间组织 |
| 3.3.2 空间组织 |
| 3.3.3 生产组织形式 |
| 3.3.4 再生工厂的生产组织形式 |
| 3.4 小结 |
| 第4章 沥青路面材料再生工厂生产功能区空间布局研究 |
| 4.1 再生工厂生产功能区相关性分析 |
| 4.1.1 再生工厂的功能区划分 |
| 4.1.2 生产功能区相关性分析 |
| 4.2 再生工厂生产功能区的台地型布局研究 |
| 4.2.1 平面布局研究 |
| 4.2.2 立面布局研究 |
| 4.2.3 空间布局研究 |
| 4.3 小结 |
| 第5章 沥青路面材料再生工厂生产功能区布局仿真及评价研究 |
| 5.1 Promodel概述 |
| 5.1.1 软件功能简介 |
| 5.1.2 基本模拟元素与建模步骤 |
| 5.2 再生工厂生产功能区布局的仿真研究 |
| 5.2.1 仿真的目的 |
| 5.2.2 仿真的假设 |
| 5.2.3 数据的收集 |
| 5.2.4 建立仿真模型 |
| 5.2.5 仿真模型运行结果 |
| 5.2.6 仿真结果对比分析 |
| 5.3 方案评价 |
| 5.3.1 建立层次结构模型 |
| 5.3.2 构造判断矩阵 |
| 5.3.3 层次单排序及一致性检验 |
| 5.3.4 层次总排序及一致性检验 |
| 5.3.5 再生工厂布局方案评价 |
| 5.4 小结 |
| 第6章 沥青路面材料再生工厂生产功能区布局案例分析 |
| 6.1 项目概况 |
| 6.2 项目布局方案研究 |
| 6.2.1 “1-L”型布局 |
| 6.2.2 “1-II”型布局 |
| 6.2.3 “2-II”型布局 |
| 6.3 布局方案仿真研究 |
| 6.3.1 布局方案仿真数据收集 |
| 6.3.2 建立仿真模型 |
| 6.3.3 运行仿真程序 |
| 6.3.4 仿真模型运行结果 |
| 6.3.5 仿真结果对比分析 |
| 6.4 方案评价 |
| 6.4.1 成本费用计算 |
| 6.4.2 方案评价 |
| 6.5 小结 |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 7.1 结论 |
| 7.2 不足与展望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学术成果 |
| 附录1 |
| 附录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