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良[1](2020)在《张君秋舞台艺术创作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张君秋是京剧旦角“张派”创始人,在京剧发展历史上具有承先启后的重要地位,其舞台艺术创作包含的创作手法、创作思路、创作观念对当下戏曲艺术创作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张君秋在京剧旦角表演艺术领域所做出的革新和探索,主要集中在唱腔创作和人物塑造两个方面。在唱腔创作方面,张君秋以人物情感为依据,于传统格律上大胆创新,并对[散板][南梆子][四平调][滚板][垛板]等以往较少运用或失于单调的传统板式予以丰富和延展,使其唱段的结构布局巧妙新颖,在充分抒发人物情感的基础上,给予听者饱满的艺术享受。在人物塑造方面,张君秋择选具有较新面貌的女性形象,通过文本梳理、行腔润饰、表情刻画等手段揭示其深层情感内容,表现人物在不同情境下性格的不同侧面,从而使作品在思想内容和表现形式上均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性。建国后形成的“十旦九张”历史局面,是对于张君秋舞台艺术创作所具有的艺术内蕴和时代品格的有力说明。从舞台艺术创作过程来看,张君秋所参与的创作内容包括文本、唱腔、表演、舞美四个方面,创作过程由清晰明确的创作观引导,并于最终呈现出完整的舞台艺术形象。鉴于此,本文试图从创作历程、创作过程、创作观念三个角度对张君秋的舞台艺术创作进行分析,勾勒出其创作全貌,并于此基础上说明其创作的时代意义。文章基本内容及论述重点如下:第一,梳理张君秋舞台艺术创作经历,说明对其创作产生影响的主要因素,并将其创作历程进行阶段性划分,总结各阶段的主要创作内容及创作倾向。张君秋的舞台艺术创作集中在自组“谦和社”至“文革”开始前的二十四年间,可将其划分为发轫期(1942-1951)、转折期(1952-1956)、成熟期(1956-1965)三个阶段,创作内容亦随之从多方面发生变化。第二,从完整的舞台艺术创作过程入手,结合张君秋的创作剧目,分析其在文本、唱腔、表演方面的创作过程,并总结其创作手法。本文择定《楚宫恨》作为唱腔编创的分析实例,通过将其与梅兰芳的《武昭关》和程砚秋的《马昭仪》两部作品进行比较,阐述张君秋在分析及刻画人物方面的主要思路,说明梅、程、张三人的唱腔创作特点;表演创作方面以《望江亭》为例,分析张君秋对谭记儿这一人物形象的完整创作过程,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创作手法,试说明其表演艺术风格。第三,根据前文对张君秋舞台艺术创作的分析,从“思想性”、“时代感”、“完整性”三个方面初步探讨其创作观的基本内涵,阐述该创作观的形成路径、具体表现及主要优势,以期从整体把握张君秋的舞台艺术创作,并为相关研究提供基础性的理论参照。
黄茜[2](2018)在《我国民族声乐“演唱多样性”实践与研究》文中认为本文选取中国民族声乐“演唱多样性”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在中国民族声乐发展的历史沿革中经历的三个阶段、背景来源与内容、演唱实践中的具体体现进行较为系统的分析与研究。本文重点从声音、呼吸、共鸣、咬字,包括风格类型、思想情感等相关的声乐本体内容,结合与本体内容相关的声乐人才培养原则、培养内容等视角对民族声乐“演唱多样性”展开论述。并试图从声乐作品的个案研究与实际演唱实践中探索出“演唱多样性”对中国民族声乐的发展起到怎么样推动性的作用。第一部分是对中国民族声乐艺术沿革历程的梳理与分析,并在梳理的同时从中寻找出与“演唱多样性”相关的理念雏形、及其经历的一系列变化与发展。本章将中国民族声乐的历史沿革分为古代、近现代、当代三个时期。第二部分是对“演唱多样性”的背景追溯和内容研究。其“演唱多样性”的提出,是建立在多样的地理环境、多样的生产生活方式、多样的民族构成、多样的语言、多样的社会习俗、多样的审美追求六个方面的客观条件上。对“演唱多样性”运用在声乐人才培养的四性原则,即科学性、民族性、文化性、时尚性,和培养的四个方面,即多样演唱定位、多种演唱方式、多民族演唱风格、多文化内涵的情感表达,进行详细的分析与论述。第三部分是对“演唱多样性”的演唱技术本体的研究,通过声音、呼吸、共鸣、咬字这四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论述。第四部分是以第三章的研究为基础,对“演唱多样性”进行的演唱实践研究。以笔者就“演唱多样性”所做的理论研究,结合最终将其研究体现在《采音观乐·黄茜博士毕业独唱音乐会》中,数首民歌(云南民歌、贵州民歌、紫阳民歌、福建民歌)以及两首戏歌为例,分为采集过程、音乐背景及音乐形态分析、演唱技术分析,三个部分进行详细的分析与研究。第五部分是对民族声乐“演唱多样性”进行的全方位总结,从培养原则、培养方面,以及第四部分所做的研究,对其在民族声乐发展中起到的实践意义和价值作用进行分析与论述。
盛雯[3](2013)在《中国歌剧表演史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随着我国歌剧事业的发展,相关理论研究也不断深入。然而,对歌剧表演史的系统研究,还没有引起学术界的充分重视。歌剧作为综合性的舞台表演艺术,其艺术构思和思想内涵只有通过演员的表演才能够得以实现。我国的歌剧艺术在近百年的历程中,走出了一条不同于西洋歌剧的发展道路。与西方各国的歌剧拥有相同审美标准的表演形式有所不同,中国歌剧存在着两种表演形式,即西洋歌剧模式的表演形式与民族歌剧的表演形式。这两种风格迥异的表演形式,在我国歌剧发展历程中逐步走向融合,共同探寻着构建中国歌剧表演体系的道路。为使中国歌剧立足于世界歌剧艺术之林,对其表演艺术的发展历史进行系统的梳理、分析,总结规律和经验,无疑是十分必要的。本文将中国歌剧表演史作为研究对象,并以时间段将其划分为探索与生成期(1920-1949),成长期(1949-1966),从荒芜、复苏逐步走向成熟(1966-至今)三个阶段。通过对各发展阶段歌剧表演艺术发展轨迹的描述、着名歌剧演员表演艺术的个案分析以及各发展阶段表演艺术特征的概括,从而全面总结出中国歌剧表演艺术发展的规律与特点,并对中国歌剧表演艺术的未来发展提出自己的见解和思考。全文分五个部分展开。绪论部分主要包括研究缘起与价值、研究范畴与方法、相关概念的界定、研究现状与不足、研究的创新之处这五方面的内容,对整篇论文作简要说明。第一章为“从多元探索到两种形式的确立:探索与生成期(1920-1949)”,主要描述与分析中国歌剧两种表演形式形成的过程与特征。其特征表现为:两种表演形式运用相迥异的表演技法,并在不同地域和环境下获得了观众的认可;两种表演形式都开始了民族化或世界化的进程,即西洋歌剧表演模式的演员尝试将西洋歌剧的“美声唱法”与民族语言相结合进行演唱。民族歌剧的演员将“民间唱法”与“美声唱法”的气息运用相结合,开创了全新的“戏歌唱法”,并将西方戏剧“写实”与中国戏曲“写意”的表演相结合,开创了“虚实结合、以实为主”的表演方法;由于受众、指导政策等因素的影响,延安的民族歌剧表演形式的形象塑造存在“类型化”倾向。第二章为“民族歌剧表演艺术的繁荣:成长期(1949-1966)”,主要是叙述与分析了成长期两种表演形式在建国后的十七年间的发展状况及特点。其特点为:民族歌剧表演形式伴随着民族歌剧的繁荣而获得较好的发展和完善,并突现出以郭兰英为代表的一大批民族歌剧的表演艺术家;由于该时期受政治、“土洋之争”等因素的影响,西洋歌剧模式的歌剧作品相对较少,西洋歌剧表演模式没有太多舞台实践的机会。但是以黄友葵、张权等为代表的艺术家通过教学、民族歌剧的表演实践探索着西洋歌剧“美声唱法”民族化的道路。第三章为“从荒芜、复苏到逐步走向成熟(1966-至今)”,主要是叙述与分析文革时期我国歌剧艺术一片荒芜、复苏期歌剧的创作与演出情况以及改革开放以后两种表演形式的发展与特征。其特征体现为:西洋歌剧表演模式的“美声唱法”已较好地解决了与民族语言结合的问题,以“美声唱法”为基础的声乐教学理论逐步形成,涌现出一大批本土培养的获得国际声誉的歌剧表演人才并为中国原创歌剧在世界舞台的推广做出贡献;民族歌剧表演形式的歌唱艺术借鉴“美声唱法”的科学方法努力探索“民族唱法”的科学理论,培养的民族歌剧表演人才能够胜任民族和美声两种演唱,其表演艺术在国际舞台获得认可。文末“余论”,在以上论述的基础上,以个人之见,归纳中国歌剧表演艺术总的特征,即时代性特征、民族性特征与世界性特征的统一,进而概述歌剧表演艺术发展的历史事实给我们的四点启示。在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国际影响力显着提升的喜人情势下,我们应当抓住机遇,让世界进一步了解中国音乐,塑造具有独特魅力的中国文化形象。在当今时代,西方文化仍占据强势地位,我们要用遍及西方社会文化生活的歌剧艺术这一体裁形式向世界展示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和时代风貌,使其为西方社会所接受所理解。而中国歌剧要走向世界,与国际优秀歌剧表演艺术接轨,必须以更丰富的艺术语汇和适应舞台艺术发展趋势的歌剧制作、运作模式以及国际水平的歌剧表演人才对中国歌剧进行改造和升级。
段劲楠[4](2012)在《译着:《流散诉求:亚裔/华裔美国的音乐、跨国主义与文化政治》及书评》文中认为郑苏(Su Zheng)的《流散诉求:亚裔/华裔美国的音乐、跨国主义与文化政治》(Claiming Diaspora-Music, Transnationalism and Cultural Politics in Asian/Chinese America)一书属于“美国音乐领域”(American Musicspheres)系列中的九部着作之一,该系列由马克·斯洛宾(Mark Slobin)担任主编。郑苏的这本着作以美籍华人音乐生活为核心,提供了当今文化全球化语境下流散写作的一个独具特色的案例,同时也为国内音乐和相关学术研究补充了许多宝贵的历史资料。全书正文共分八章。第一、二章以历史叙事的方式引入着作讨论主题,并深入对研究涉及的各理论进行了全面而详细的阐述;第三章记录了现存最早的、与美国华人经历相关的音乐材料,并且分析了各类音乐创造与华人多样化的移民经历之间的关系;第四章全面概述了当前纽约市美籍华人逐渐形成的广泛的音乐体裁;第五章引入了美籍华人音乐创造的空间旅行;第六章通过族裔媒体产品、流行音乐、以及跨国族裔媒体网络的视角,观察了美籍华人流散音乐的世界;第七章通过7位移民音乐家个人的故事探索流散经历对个体音乐创造和音乐表达所造成的影响,并试图从微观上审视广泛的社会模式和人类个体能动作用之间的辩证关系;第八章讨论了跨越民族国家边界(该边界用于界定美籍华人音乐世界的范畴)的个体、音乐团体、文化机构之间的多重联系、互动、以及多向交流。书评名为“后殖民主义语境下的音乐流散写作——从后殖民主义视角评《流散诉求》”,其一方面从后殖民主义语境下结合萨义德、斯皮瓦克和霍米巴巴理论中独具特色的方面对郑苏所做的流散研究案例进行分析,另一方面则对后殖民主义语境下的翻译实践谈及了自己的观点。
郭克俭[5](2005)在《豫剧演唱艺术研究》文中提出众所周知,“唱”居戏曲“四功”之首,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戏曲艺术的性质。豫剧作为“地方戏”大剧种,其突出的舞台艺术特点便是特别“注重唱”,素有“一腔遮百丑”之审美准则,这便是笔者以此作为研究对象的因由所在。 对于一般声乐人员来说,演唱的研究范畴自然要重点关照发声、吐字技术技巧、演唱艺术风格等声乐本体内容。但民族音乐学视野下的戏曲演唱艺术,其研究范畴的涵盖面却有所不同,除如上之本体研究外,还包括与“唱”发生关联的诸多方面,本文的研究便取历史轨迹、方法技巧、语言吐字、谚语口诀、演唱理论系统等视角展开论述。 全篇由六章组成,但实际上包含历史、实践和理论三方面内容。第一章是关于演唱发展历史的描述,以演出场所更迭和社会、人文、公众背景变化为参项,把豫剧演唱历史划分为三个时段,概略地梳理剧种的发展背景,详细地论述总结了演唱艺术的成就。第二至四章是关于演唱技法本体的研究,首先借用现代科学成果分别对大本腔、二本腔、艳腔、阴阳腔、夹本音、炸音、夹板音(万应腔)等七种用嗓方法类型的呼吸、发声、共鸣、音色、吐字等进行了细致分析,对豫剧“窝班”教习机制和演唱训练规程进行了系统的整理、挖掘,尤其对“夹板音”给予新的关照,认为它与中外歌唱艺术基本原则和要求具有天然的亲和性,期待此唱法对当下民族声乐的发展能有借鉴作用;而关于演唱方言土音辨正、语言创作特征的抽象总结则具有语言音乐学的意味。第五、六章是关于演唱理论系统的提炼,笔者从演唱谚语口诀的搜集调查与整合分类入手,把它分为纪事、督学、授艺、赏评四种类型,分别对其进行理性认知、品格考察和内容释义,窥视出其中所暗含的演唱理论系统的雏形,并最终完成豫剧演唱理论系统之初步构建。
张伟[6](2005)在《20世纪中国声乐教育》文中研究说明面对20世纪音乐教育这个整体性范畴,它包括了专业音乐教育、师范音乐教育、普通(中、小学)音乐教育和社会音乐教育四个分支。所有这些范畴基本上是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产生、发展的。在20世纪前半叶,该领域已经有过许多有益的实践,发生过一些偏差,并且它们对20世纪后半叶,该领域的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在学科范畴上选择紧密联系专业和师范音乐教育这两个分支来研究中国近现代声乐教育,时间跨度上选择了1919—2000。文章把20世纪中国声乐教育近百年的历史分作发轫、初创、曲折发展、提升与停滞、高潮、华彩六个篇章,涉及近现代声乐教育的产生与发展、专业音乐教育、师范音乐教育、声乐家与声乐师资队伍的建设发展等等。该文力图在整体上把握中国近现代声乐教育的脉络和发展规律,是一项涉及音乐理论、音乐教育和音乐史等方面的跨学科研究课题,并将填补相关领域的空白。 论文分为六章: 第一章 发轫期——五四时期的声乐教育。五四时期是我国近现代声乐教育的发轫期,是20世纪中国音乐历史拉开帷幕以来的第二个开放时期。本章围绕20年代,具有专业性质的中国声乐教育如何产生这一核心问题展开论述,分为四节:一、围绕20年代新型音乐机构(包括:新型音乐社团和新型专业音乐教育机构)的产生与发展,选择其中在声乐方面较突出的几所,从不同角度加以研究,论述声乐教育的产生及新型音乐机构的特点。如“北京大学音乐研究会”,它是五四以来最早开设声乐课的新型音乐社团,该会刊物《音乐杂志》最早刊登了关于西洋美声唱法的声乐理论知识(陈仲子翻译的《音乐教授法》;纽伦着、黄培铢译的《唱歌之指导》),它们在理论和实践上为中国近现代声乐教育奠定了基础。二、针对声乐教育学科的实践性,通过对20年代少量的、重要的声乐艺术实践的研究,来加深了解当时声乐教育的发展状况。三、对发轫期中国声乐教育的特征及其历史地位做出总结,聘用外籍声乐教师是这时期声乐教育最突出的一个特点。 第二章 初创期——三十年代声乐教育的发展壮大。30年代中国声乐教育事业的总体特征是加速发展,分为五节:首先,文章围绕这时期在声乐方面较突出的七、八所音乐教育机构进行研究,论证了这时期声乐教育事业加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是得益于这时期专业音乐院校之迅猛发展。其次,从整体上对三、四十年代一些重要的声乐演出进行了梳理,又对上海犹太难民音乐家中的声乐活动作了仔细研究。三、文章对我国前两代声乐家、声乐教育家生平、艺术经历以及他们为中国声乐事业做出的贡献,进行了搜集和整理,从他们身上折射出声乐事业发展的一个侧面。最后,文章总结了该时段声乐教育的特征及其历史地位,与前一阶段相比,这时期声乐教育事业仍是初创性质,但已初具规模。 第三章 曲折发展期——战争年代的声乐教育。该时段是中国声乐教育事业发展中最具“个性”和时代风貌特征的阶段,分为五节:首先文章对三个不同政治
蔡英莲[7](2003)在《京剧声、腔、技、能演唱与新一代艺术人材的培养(第一部分)》文中研究表明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摘要 |
| ABSTRACT |
| 绪论 |
|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
| 二、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 三、研究史回顾 |
| 第一章 张君秋舞台艺术创作历程 |
| 第一节 舞台艺术创作经历 |
| 第二节 舞台艺术创作积累 |
| 一、王瑶卿对张君秋的教诲 |
| 二、“四大名旦”对张君秋的提携 |
| 第三节 舞台艺术创作分期 |
| 一、第一时期“挑班”:1942年至1951年 |
| 二、第二时期“戏改”:1952年至1956年 |
| 三、第三时期“立派”:1956年至1965年 |
| 第二章 张君秋唱腔创作分析——以《楚宫恨》编创为例 |
| 第一节 《楚宫恨》文学剧本改编 |
| 一、马昭仪人物悲剧性内涵深化 |
| 二、全剧情节框架再梳理 |
| 第二节 《楚宫恨》重点场次唱腔创编 |
| 一、第二场《劝说》 |
| 二、第十二场《投井》 |
| 第三节 张君秋的唱腔编创手法提要 |
| 一、文本修定 |
| 二、唱腔设计 |
| 三、行腔润饰 |
| 第三章 张君秋表演创作分析——以《望江亭》创作为例 |
| 第一节 《望江亭》第一场表演创作 |
| 一、“出堂” |
| 二、“相遇” |
| 第二节 《望江亭》第三场表演创作 |
| 一、“见贼”至“诱贼” |
| 二、“劝酒”至“盗物” |
| 第三节 张君秋的表演创作手法提要 |
| 一、从整体把握人物形象 |
| 二、贯穿情感脉络 |
| 三、弱化程式技巧 |
| 四、注重细节真实 |
| 第四章 张君秋舞台艺术创作观及时代意义 |
| 第一节 张君秋舞台艺术创作观初探 |
| 一、思想性:文艺为人民大众 |
| 二、时代感:适应时代节奏 |
| 三、完整性:细节服务于整体 |
| 第二节 张君秋舞台艺术创作的时代意义 |
| 一、继承与创新的典范 |
| 二、旦角声腔艺术多样化 |
| 参考文献 |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 致谢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绪论 |
| 一、研究意义 |
| (一)研究背景与依据 |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
| 二、本课题研究现状 |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 (二)声乐教学理论研究类 |
| (三)演唱技术理论研究 |
| (四)学科理论研究 |
| 三、文献查阅范围 |
| 四、本课题研究方法 |
| (一)田野工作法 |
| (二)文献法 |
| (三)实践研究法 |
| 第一章 我国民族声乐发展的历史沿革 |
| 第一节 民族声乐历史追溯 |
| 一、古代文献对于民歌及其歌唱活动的记载 |
| (一)先秦时期原始古歌的记载 |
| (二)远古至秦汉时期歌唱理论及歌唱活动的记载 |
| (三)唐、宋时期的相关记载 |
| (四)明清时期戏曲艺术及戏曲理论的繁荣 |
| 二、近代声乐的新发展 |
| (一)以戏曲和说唱为代表的中国传统声乐的发展 |
| (二)新音乐中声乐的启蒙与发展 |
| (三)声乐演唱与教学 |
| 三、当代民族声乐的多样化发展 |
| (一)民族声乐作品的创作方面 |
| (二)歌唱实践与教学方面 |
| 第二节 “民族声乐”的解读——历史长河中的演唱多样性 |
| 一、“歌唱多样性”在古代音乐文献和近代声乐艺术中的萌生 |
| 二、近现代民族声乐发展中“演唱多样性”的逐步显现与发展 |
| 第二章 中国民族声乐“演唱多样性”的来源追溯与内容研究 |
| 第一节 “演唱多样性”的社会文化背景 |
| 一、多样的地理环境 |
| 二、多样的生产生活方式 |
| 三、多样的民族 |
| 四、多样的语言 |
| 五、多样的社会习俗 |
| 六、多样的审美追求 |
| 第二节 “演唱多样性”的声乐人才培养内容 |
| 一、培养原则——四性原则 |
| (一)科学性 |
| (二)民族性 |
| (三)文化性 |
| (四)时尚性 |
| 二、培养内容——四个方面 |
| (一)多样演唱定位 |
| (二)多种演唱方式 |
| (三)多民族演唱风格 |
| (四)多文化内涵的情感表达 |
| 本章小结 |
| 一、社会文化背景 |
| 二、“演唱多样性”人才培养内容 |
| 第三章 “演唱多样性”的演唱技巧基础 |
| 第一节 声音 |
| 一、建立正确的声音观念 |
| 二、教学术语与歌唱 |
| 三、“U通道”的建立 |
| 第二节 呼吸 |
| 一、歌唱与呼吸 |
| 二、戏曲呼吸谚诀 |
| 第三节 共鸣 |
| 一、何谓共鸣 |
| 二、歌唱的共鸣 |
| (一)关于歌唱者获得共鸣的练习 |
| (二)良好运用共鸣腔能为声乐工作者带来以下几点好处。 |
| 第四节 咬字 |
| 一、汉语的发音结构与特点 |
| 二、戏曲咬字谚诀 |
| 三、歌唱与咬字 |
| 本章小结 |
| 一、声音 |
| 二、呼吸 |
| 三、共鸣 |
| 四、咬字 |
| 第四章 中国民族声乐作品的演唱多样性实践与研究——以女高音为例 |
| 第一节 不同民族和语言所产生的“演唱多样性” |
| 一、白族民歌《蜜蜂想花花想蜜》“演唱多样性”研究 |
| (一)采集过程 |
| (二)《蜜蜂想花花想蜜》的音乐背景以及音乐形态分析 |
| (三)《蜜蜂想花花想蜜》演唱技术研究 |
| 二、彝族民歌《月亮明三月》“演唱多样性”研究 |
| (一)采集过程 |
| (二)《月亮明三月》的音乐背景以及音乐形态分析 |
| (三)《月亮明三月》演唱技术研究 |
| 第二节 不同地理环境所产生的“演唱多样性” |
| 一、紫阳民歌《三月三上茶山》“演唱多样性”研究 |
| (一)采集过程 |
| (二)《三月三上茶山》的音乐背景以及音乐形态分析 |
| (三)《三月三上茶山》演唱技术研究 |
| 二、福建民歌《采茶灯》“演唱多样性”研究 |
| 第三节 不同审美追求所产生的“演唱多样性” |
| 一、汉族戏歌《梅兰芳》“演唱多样性”研究 |
| (一)《梅兰芳》的创作背景以及音乐形态分析 |
| (二)《梅兰芳》演唱技术研究 |
| 二、创作歌曲《问江南》“演唱多样性”研究 |
| (一)《问江南》的创作背景以及音乐形态分析 |
| (二)《问江南》演唱技术研究 |
| 本章小结 |
| 一、声音 |
| 二、呼吸 |
| 三、共鸣 |
| 四、咬字 |
| 结语 |
| (一)多样的社会文化背景是民族声乐“演唱多样性”的重要客观基础 |
| (二)演唱的科学性是“演唱多样性”的演唱技术基础 |
| (三)“演唱多样性”声乐人才教育培养与演唱实践形成体系 |
| (四)“演唱多样性”对民族声乐的发展起到推动性的积极作用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致谢 |
|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科研成果等 |
| 一、论文 |
| 二、专着 |
| 三、学术报告 |
| 个人简历 |
| 内容提要 |
| Abstract |
| 目录 |
| 绪论 |
| 一、研究缘起与价值 |
| (一) 研究的缘起 |
| (二) 研究的价值 |
| 二、研究范畴与方法 |
| 三、相关概念的界定 |
| (一) 歌剧表演艺术 |
| (二) 中国歌剧表演艺术 |
| 四、研究现状与不足 |
| 五、研究的创新之处 |
| 第一章 从多元探索到两种形式的确立:探索期与生成期(1920-1949) |
| 第一节 文化、政治背景 |
| 第二节 生成期的歌剧表演艺术 |
| 一、中国歌剧表演艺术的萌芽 |
| 二、多元探索期的歌剧表演艺术 |
| 三、生成期的歌剧表演艺术 |
| 第三节 生成期歌剧表演的艺术特征 |
| 一、“美声唱法”民族化的初探 |
| 二、从“民间唱法”到“戏歌唱法” |
| 三、“写实”的戏剧表演 |
| 四、“虚实结合,以实为主”的戏剧表演 |
| 五、红色歌剧角色塑造的“类型化”倾向 |
| 第二章 民族歌剧表演艺术的繁荣:成长期(1949-1966) |
| 第一节 文化、政治、经济背景 |
| 第二节 成长期的歌剧表演艺术 |
| 一、成长期歌剧表演艺术的发展 |
| 二、成长期着名歌剧演员的表演艺术 |
| 第三节 成长期歌剧表演的艺术特征 |
| 一、“戏歌唱法”的新发展 |
| 二、“美声唱法”民族化的进一步探索 |
| 三、民族歌剧表演理论的初步建设 |
| 四、英雄歌剧时代角色塑造的“类型化”倾向 |
| 五、表演艺术中女强男弱的现象 |
| 第三章 从荒芜、复苏到逐步走向成熟(1966-至今) |
| 第一节 “文革”时期与“复苏期”的歌剧表演艺术(1966-1980) |
| 一、“文革”时期歌剧一片荒芜 |
| 二、“复苏期”的歌剧表演艺术 |
| 第二节 “成熟期”的歌剧表演艺术(1981-至今) |
| 一、文化、政治、经济背景 |
| 二、中西合璧的民族歌剧表演艺术 |
| 三、西洋歌剧表演形式的繁荣 |
| 四、成熟期着名歌剧演员的表演艺术 |
| 第三节 成熟期歌剧表演的艺术特征 |
| 一、“美声唱法”民族化逐步走向成熟 |
| 二、“民族唱法”的新发展 |
| 三、多元唱法的综合运用 |
| 四、歌剧表演大师的缺乏 |
| 余论 |
| 第一节 中国歌剧表演艺术的总体特征 |
| 一、中国歌剧表演艺术的时代特征 |
| 二、中国歌剧表演艺术的民族特征 |
| 三、中国歌剧表演艺术的国际化追求 |
| 第二节 中国歌剧表演艺术发展的启示与前瞻 |
| 一、坚持歌剧表演艺术的民族性追求 |
| 二、树立开放的民族文化认同取向 |
| 三、探索“多元化”的歌剧表演艺术 |
| 四、建立专业化的歌剧表演人才队伍 |
| 主要参考文献 |
| 一、中文论着类 |
| 二、中文论文类 |
| 三、外文着作类 |
| 后记 |
| 摘要 |
| Abstract |
| 目录 |
| 致谢 |
| 技术注释 |
| 译着技术注释 |
| 第一章 引言 |
| 第二章 矛盾丛生的“流散音乐文化”的构成 |
| 第三章 纽约与跨太平洋之旅:美籍华人种族化历史经历当中的音乐 |
| 第四章 此时此地的音乐:一个国际化城市中的流散声音景观 |
| 第五章 多元文化主义由私有领域向公共展示的转变:绘制音乐生产、消费和(再)呈现的地方地理文化进程 |
| 第六章 “我们的目标是与世界其他地方同步”:跨国媒体文化与流行音乐 |
| 第七章 移位的诗学与政治:七位移民音乐家小传 |
| 第八章 美国亚裔/华裔音乐语境当中文化政治的模糊性 |
| 注释 |
| 索引 |
| 图例注解 |
| 表格注解 |
| 谱例注解 |
| 书评:后殖民主义语境下的音乐流散写作——从后殖民主义视角评《流散诉求》 |
| 一、引言 |
| 二、理论背景 |
| 三、《流散诉求》中后殖民语境下的流散写作 |
| 四、践:后殖民主义语境下的流散翻译(代译后记) |
| 参考文献 |
| 问题汇总表 |
| 译名问题表 |
| 注释译名问题表 |
| 绪论 |
| 一、豫剧起源与流变概说 |
| 二、戏曲四功与豫剧演唱 |
| 三、本文取域与研究方法 |
| 四、相关文献及研究成果 |
| 第一章 历史与成就 |
| 第一节 村野高台戏楼时期 |
| 一、青云直上——剧种背景与演唱历史沿革 |
| 二、讴声引尾——班社名角与演唱雏形状态 |
| 第二节 城市茶社戏园时期 |
| 一、丰腴成熟——剧风变革与演唱发展轨迹 |
| 二、唱法求变——重心转移与用嗓多元并存 |
| 第三节 都市剧场戏院时期 |
| 一、繁荣发展——观念更新与演唱当代进程 |
| 二、混声中心——专业建制与演唱艺术成就 |
| 第二章 演唱与技巧 |
| 第一节 用嗓 |
| 一、用嗓基本类型 |
| 二、用嗓发展趋势 |
| 第二节 运气 |
| 一、运气基本要领 |
| 二、表情换气技巧 |
| 第三节 发声 |
| 一、发声机能状态 |
| 二、气声运行关系 |
| 三、喊腔调弦规程 |
| 第四节 共鸣 |
| 一、共鸣状态特征 |
| 二、音柱与音着点 |
| 第五节 音色 |
| 一、人声音质色度概念与特征 |
| 二、音色关照与戏曲人物分类 |
| 三、豫剧行当类型与演唱音色 |
| 四、行当演唱音色变化与调节 |
| 五、豫剧演唱表情音色之类型 |
| 第三章 夹板音新论 |
| 第一节 夹板音探索 |
| 一、夹板音初识 |
| 二、训练之手段 |
| 三、演唱之要求 |
| 四、价值之评估 |
| 第二节 夹本音改造 |
| 一、喉咽腔打开 |
| 二、鼻咽腔共鸣 |
| 三、低八度联想 |
| 四、憋气动力源 |
| 第四章 语言与运用 |
| 第一节 河南方言概要 |
| 一、河南方言系属 |
| 二、河南方言划分 |
| 第二节 语言音韵系谱 |
| 一、音韵标准 |
| 二、音系特点 |
| 三、语音比较 |
| 四、方言辨正 |
| 第三节 语言演唱艺术 |
| 一、语言音韵基础 |
| 二、吐字基本要素 |
| 三、情感吐字技巧 |
| 第四节 语言运用特征 |
| 一、取位的通俗性 |
| 二、格调的乡土性 |
| 三、语辞的地域性 |
| 四、情感的诗境性 |
| 五、体式的兼容性 |
| 六、衬词的丰富性 |
| 第五章 谚语与口诀 |
| 第一节 演唱谚诀理性认知 |
| 一、概念之分析与厘定 |
| 二、谚诀之产生与构成 |
| 三、谚诀之传播与发展 |
| 第二节 演唱谚诀艺术品格 |
| 一、生发与传承上的实践本质 |
| 二、内容与方法上的科学价值 |
| 三、形式与表述上的通俗特征 |
| 四、语言与风格上的地方特色 |
| 第三节 演唱谚诀内容释义 |
| 一、戏比天大——纪事型谚诀释义 |
| 二、天道酬勤——督学型谚诀释义 |
| 三、艺无止境——授艺型谚诀释义 |
| 四、艺术如酒——赏评型谚诀释义 |
| 第六章 演唱理论系统之构建 |
| 第一节 豫剧演唱实践与理论系统之构成 |
| 一、演唱艺术实践 |
| 二、演唱艺术理论 |
| 第二节 从演唱谚诀看豫剧演唱理论系统 |
| 一、发声技术理论 |
| 二、演唱基础理论 |
| 三、教育传承理论 |
| 四、演唱历史资料 |
| 五、生理科学理论 |
| 第三节 近现代艺术家对理论系统之贡献 |
| 一、近代理论积累 |
| 二、现代理论总结 |
| 第四节 新时期豫剧演唱理论系统之拓展 |
| 一、常派演唱理论科学总结 |
| 二、假声位置真声唱法运用 |
| 三、西洋发声法引入与借鉴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致谢 |
| 第一章 中国声乐教育的发轫期——五四时期的声乐教育 |
| 第一节 新型音乐社团中的声乐教育 |
| 1、北京大学音乐研究会(1919) |
| 2、上海中华美育会(1919) |
| 第二节 专业音乐教育机构中的声乐教育 |
| 1、成都高等师范学校音乐科(1915) |
| 2、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音乐科(1920) |
| 3、私立上海专科师范学校(1919) |
| 4、上海国立音乐院(1927中国第一所独立的高等音乐学府) |
| 5、私立燕京大学音乐系(1929) |
| 6、私立沪江大学音乐系(1929) |
| 第三节 二十年代的声乐演出活动 |
| 1、北京大学音乐研究会的音乐演出; |
| 2、《五月花》; |
| 3、《弥赛亚》、《创世纪》等清唱剧的演出 |
| 第四节 发轫期中国声乐教育的特征及其历史地位 |
| 本章引用和参考文献 |
| 第二章 中国声乐教育的发展与壮大——三十年代的声乐教育 |
| 第一节 三十年代音乐教育机构中的声乐教育 |
| 1、私立武昌艺术专科学校(1930) |
| 2、私立上海美术专门学校增设高师科图画音乐系(1921) |
| 3、河北省立女子师范学院增设音乐系(1930) |
| 4、国立北平大学艺术学院音乐系(1928) |
| 5、私立华西协合大学文学院增设音乐系(1932) |
| 6、浙江省立音乐馆(1937) |
| 7、上海国立音专的继续发展 |
| 8、根据地的声乐教育 |
| 第二节 三十年代中外歌唱家的演出活动 |
| 1、三四十年代我国比较重要的演唱家 |
| 2、国外艺术家来华的演出活动 |
| 3、上海工部局管弦乐队 |
| 第三节 上海犹太难民音乐家中的声乐活动 |
| 第四节 声乐教育家、声乐家 |
| 第五节 三十年代中国声乐教育的特征及其历史地位 |
| 本章引用和参考文献 |
| 第三章 一切为了救亡——战争年代的声乐教育 |
| 第一节 沦陷区的声乐教育 |
| 1、北平师范大学 |
| 2、夏里亚平在满洲里 |
| 第二节 国统区的声乐教育 |
| 1、音乐教导员训练班 |
| 2、四川省立戏剧音乐学校 |
| 3、中央训练团音乐干部训练班 |
| 4、国立实验剧院 |
| 5、青木关国立音院 |
| 6、西北音院 |
| 第三节 边区的声乐教育 |
| 1、鲁迅艺术学院 |
| 2、华北联大音乐系 |
| 第四节 声乐教育家、声乐家 |
| 第五节 战争年代中国声乐教育的特征及其历史地位 |
| 本章引用和参考文献 |
| 第四章 全面提升到“极左”观念蹂躏下的停滞不前——新中国建立至文革时期的声乐教育 |
| 第一节 文革前音乐院校/系中的声乐教育 |
| 1、河北师范学院 |
| 2、北京师范大学音乐系 |
| 3、上海国立音专的继续发展 |
| 4、湖北省教育学院艺术科 |
| 5、中央音乐学院 |
| 6、东北师范大学音乐系 |
| 7、南京艺术学院音乐系 |
| 8、西北艺术专科学校 |
| 9、西南音乐专科学校 |
| 第二节 声乐演出、比赛、交流与声乐事业的发展 |
| 一、国内较重要的声乐演出与声乐活动 |
| 二、国外的声乐比赛、演出与交流活动 |
| 三、外籍声乐专家来华演出及声乐活动 |
| 第三节 老一辈中国声乐教育家与这时期的声乐教育 |
| 第一类:1、应尚能 |
| 2、蔡绍序 |
| 3、喻宣萱 |
| 第二类:1、王品素 |
| 第三类:1、周小燕 |
| 2、沈湘 |
| 第四节 近现代杰出的声乐家与声乐教育家 |
| 第五节 新中国建立至文革时期的声乐教育的特征及其历史地位 |
| 本章引用和参考文献 |
| 第五章 中国声乐事业的高潮期——文革后至八十年代末的声乐事业 |
| 第一节 国内较重要的声乐演出、赛事及交流活动 |
| 1、民歌搜集、整理活动以及较重要的民族民间唱法演唱会 |
| 2、国内较重要的声乐比赛 |
| 3、重要的声乐会议 |
| 4、专业性音乐会 |
| 5、大型音乐活动 |
| 6、几部重要的歌剧演出 |
| 第二节 国外重要的声乐赛事与来华的外籍演出及交流活动 |
| 一、国外重要的声乐赛事、演出与交流活动 |
| 二、外籍声乐专家来华的重要演出及交流活动 |
| 第三节 老一辈声乐教育家与这时期的声乐教育 |
| 第一类:1、喻宜萱 |
| 第二类:1、王品素 |
| 第三类:1、沈湘 |
| 2、周小燕 |
| 第四节 近现代杰出的歌唱家与声乐教育家 |
| 第五节 新时期声乐教育事业的特征及其历史地位 |
| 本章引用和参考文献 |
| 第六章 “华彩乐章”——九十年代中国声乐事业枝繁叶茂 |
| 第一节 国内较重要的声乐演出、赛事及交流活动 |
| 1、歌剧类的演出和评比: |
| 2、国内重要的声乐比赛 |
| 3、专业性音乐会 |
| 4、重要的学术活动与声乐会议 |
| 5、大型音乐活动中重要的声乐活动 |
| 第二节 国外重要的声乐赛事与来华的外籍演出及交流活动 |
| 一、在国外重要的声乐赛事、演出与交流活动 |
| 二、外籍声乐专家来华的重要演出及交流活动: |
| 第三节 老一辈声乐教育家与这时期的声乐教育 |
| 1、周小燕 |
| 2、沈湘 |
| 3、姜家祥 |
| 4、金铁霖 |
| 第四节 八、九十年代涌现出的一批年青歌唱家 |
| 第五节 九十年代声乐教育事业的特征及其历史地位 |
| 本章引用和参考文献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获奖情况 |
| 一、京剧嗓音科学训练的现实意义 |
| 二、回顾历史, 继承国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