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3479天

关于窑的烧成速度问题的解答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关于窑炉烧制速度问题的答疑(论文文献综述)

万芳[1](2020)在《改革开放初期景德镇陶瓷业发展的历程与启示(1978年-1998年)》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上世纪70年代末到90年代初,是景德镇陶瓷工业从传统手工业生产到现代化生产发展的重要转型时期,景德镇陶瓷工业的发展必须通过技术改造来实现,期间因为政治经济市场等因素的影响,技术改造通过自力更生在国内寻求技术突破和引进、消化与吸收国外先进工业生产设备等不同方式来实现景德镇陶瓷工业的发展。本文通过在各种方式下进行的技术改造工程,选取了部分技术改造工程项目,通过进一步分析具有代表性的事件和项目开始实施的原因背景过程及结果,得出以下结论:(1)景德镇瓷厂和一条青花瓷自动化生产线分别是完全依赖进口和独立自主,两个项目都呈现出一种极端的做法,而且都仅仅只是一味的追求先进而忽略了其可行性。(2)“七五”技改与“八五”技改的全套引进,为国人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近距离的看到了我国陶瓷工业技术装备与国外先进现代化生产设备与工艺的差距,但在引进的同时仍旧保守一味引进国外成熟并淘汰下来的旧技术,且并未很好的消化和吸收,风光一时后期发展有所阻碍。(3)经过了多次技术改造之后,景德镇出现了所谓的原料标准化、烧成工艺的选择、设备的创新等,从陶瓷烧造的各个方面开始探索,不断创新,来更好的发展景德镇陶瓷技术。从改革开放初期,景德镇陶瓷工业用各种方式进行技术改造来发展陶瓷工业化发展到九十年代初,由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景德镇陶瓷企业也面临着重要的挑战,尽管如此,景德镇陶瓷企业仍然能结合自身条件,选择合适发展方式,来使景德镇陶瓷工业以不同形式得以更好发展。

奚慧春[2](2020)在《辊棒抗热震性对制品影响的研究及数值模拟》文中指出随着国内建筑陶瓷行业极速发展,建筑陶瓷辊道窑是朝着越来越宽的方向发展。作为辊道窑的核心部件——辊棒,同时起着支撑和传送制品的作用,必须具有良好的抗热震性,才能适应辊棒宽断面下的高使用温度及温度的急剧变化,达到在保证制品成品率的情况下增加其使用寿命的目的。而国内对于辊棒的抗热震性研究几乎是空白的。因此,对辊棒的热应力分析和抗热震性研究将对国内陶瓷工业窑炉发展产生极其重要的意义,更能响应国家节能降耗的政策。本文从这一角度出发,着力研究辊道窑辊棒在温度急剧变化时所受应力,并通过热力耦合分析了解辊棒抗热震性对制品的影响。同时通过改变辊棒其它物性参数达到改善辊棒的抗热震性,并且对制品烧成过程中增加窑炉调节措施,把辊棒抗热震性能对制品的影响降至最小,为国内相关行业的生产提供理论研究依据。通过系统的理论研究及数值模拟分析,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通过对辊棒进行力学分析后了解辊棒做成空心圆轴状的优势,不仅能节省材料,还能保证辊棒横截面的圆心区域的材料得到充分地利用。2、通过对辊棒的结构力学研究,当辊棒表面达到最高温度后,在开始降温时,表面的降温速率比内部的升温速率要高,最后辊棒趋近于稳态。并且辊棒中心区域的温度载荷要更大,故辊棒远离中心的两侧的材料并没有被充分利用。3、通过理论计算得到质量为m的制品对辊棒产生压力载荷与辊棒间距d及制品底面边长L相关,其具体的范围为[0,mg×3d/2L]。急冷带前端辊棒受到高温制品载荷的作用,结合传热学对辊棒进行动力学研究分析后,制品在即将被辊棒带动向前传动时与制品即将脱离辊棒向前传动时,辊棒受到的应力大小变化具有较大差异。同时,辊棒内侧表面的应变比外侧小。应力使辊棒产生周向位移,从动端的周向位移大小要普遍比齿轮传动端高。4、对制品进行热-力耦合分析后,制品的各部分从最高温度开始下降是不规则的,当制品经过急冷时,最高、最低温度分布在制品的四个侧面和四个角区域。在制品的厚度方向上,靠近中间的区域的应力比两侧外表面的应力要小。制品应变趋势较为明显,渐渐趋于平缓。若热震性能较差,制品中心区域的应力明显比两侧更小,会导致制品中心区域的部分更容易产生变形和裂纹。5、依据数值模拟的分析结果,辊棒制备时可以尝试加入其它相或材料来改善其抗热震性能,若抗热震性能稍差一些,也可在制品的生产过程中通过调节窑炉使制品的降温速率保持正常。但如果辊棒抗热震性能会使制品表面变形量增加时,必须更换辊棒。

余梦婷[3](2020)在《河南黄河澄泥砚在高中美术课程中的开发与应用 ——以郑州市第四中学为例》文中研究表明现如今,我国高中阶段的美术课程长期面临着不够受重视的问题,部分美术老师因为课程较少或因没有对美术课程内容进行考核而仅浅显的教授书本上的内容,很少对当地可用的美术资源加以整合进行课程研究以更适用于学生。《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2017版)》中要求教师要充分开发和利用社会文化和自然资源,广泛汲取我国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思想资源。作为美术教师,如何根据学生、学校和学校所在地域的特点对地方资源进行选择、挖掘和提炼进行美术教学,成为美术教育工作者所要思考的问题。河南“黄河澄泥砚”是在地处河南区域的黄河流域中部地区,采取沉淀千年的黄河渍泥为原料,参照古法所制作出来的一种独特的砚台。“黄河澄泥砚”于2007年,入选第一批河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河南省北临滔滔黄河,每一位河南人都对黄河有着别样的感情,在河南本土开发和应用河南黄河澄泥砚资源,即开发当地的文化资源,将美术课程建立在传播当地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一方面可以更好的完成美术课程标准,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和学科核心素养,另一方面可以更好的服务于当地的艺术教育和经济文化建设。所以本研究以郑州市第四中学为例进行河南“黄河澄泥砚”课程的开发与应用。全文分为五个部分,绪论部分主要论述本论文选题的缘由和意义、研究综述、相关概念界定以及本文的研究方法;第一章笔者根据所收集到的文献、书籍、视频以及实践者的体会,进行黄河澄泥砚的课程资源分析,分别从黄河澄泥砚的历史发展、河南地区黄河澄泥砚概况以及对黄河澄泥砚的制作过程进行概述分析;第二章是对黄河澄泥砚引入高中美术课程的价值分析;第三章是黄河澄泥砚美术课程引入高中美术教学的探索性分析,通过分析两者之间的的联系,本课程开发所要遵循的原则和对学生进行的的调查问卷,进行黄河澄泥砚引入高中美术课程的可行性研究;第四章是黄河澄泥砚课程开发教学的案例分析,共分为四个课时;第五章是对黄河澄泥砚课程的反思,总结本课程的成效和不足之处。希望本文可以为今后开发和应用河南黄河澄泥砚的教育工作者提供一些参考和思路。

胡凯萌[4](2020)在《非遗视域下建盏艺术的数字化保护与网站设计》文中研究说明宋代的黑瓷艺术具有清新、自然、淳朴、含蓄的特点,同时也具有浑然天成的意趣。建盏作为宋代名瓷之一,它的造型设计具有审美性和实用性,当代建盏随着时代的发展,设计感也随之增强,但在建盏的烧制生产过程中,工匠们仍遵循建盏古物的基本形态,努力实现对建盏的仿古与复原。2011年建盏的烧制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大众对其关注度日益增加。建盏艺术既是一个历史的存在,又是我国宋代茶文化的见证。因此,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建盏艺术的传统制作技艺与中国茶文化思想应得到更为有效的传承和推广。本文综合艺术、科技,通过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相关理论,研究建盏艺术的数字化保护和传承形式,重点结合数字平台设计理念,针对建盏艺术进行了网站平台设计,为其传统文化艺术的发展打开新思路。网站根据用户的心理需求进行行为分析,运用中国画元素再现建盏烧制工艺过程,产生与用户之间的趣味性互动,增强用户体验感,促进网站平台合理化。旨在将社会公益活动与文化传承结合,大力推广和宣传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最终希望能够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实现我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项目的重视。

占旖琼[5](2019)在《创意旅游视角下景德镇陶瓷文化旅游开发研究》文中提出在全球经济进入以知识为核心竞争力的时代背景下,文化创意和科技创新正式成为现代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创意旅游作为旅游产业发展的新模式,是知识经济和体验经济时代背景下对传统旅游发展模式的创新和升级,是从根本上打破传统思维束缚,从整体上实现地区经济、文化增值,解决旅游业现存问题和升级地区整体形象的一种全新的旅游业态。它对传承和升华传统文化、提升地区旅游形象、创造经济价值有极大的推进作用。在“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世界瓷都”景德镇迎来发展机遇,发展陶瓷文化创意旅游既是文化旅游产业创新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因此,如何基于创意旅游视角,结合景德镇自身资源优势和特点开发设计出吸引旅游消费者的旅游产品,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和现实意义。本研究通过分析研究景德镇陶瓷文化内涵,试图探索并尝试具象描绘陶瓷文化旅游这一概念,输出可供借鉴参考的陶瓷文化创意旅游产品和开发模式。本研究首先概述了研究背景、内容、方法、目的以及意义,明确了论文整体的研究方向与结构框架。其次,通过文献分析法对创意旅游的概念与特点进行了界定与分析,综合论述了“3T”理论、体验经济理论和产业融合理论,归纳总结出创意旅游的主要发展模式。深入剖析景德镇陶瓷文化旅游资源情况与开发现状,针对景德镇陶瓷文化旅游发展条件的宏观环境进行PEST分析,为论文研究和产品设计提供依据。在国内外创意旅游成功经验的启发下,本研究遵循产业融合与可持续发展理念,创意策划了12类陶瓷文化旅游产品,并通过调查问卷投入市场进行产品创意需求调研。经统计分析,大多数游客更倾向于选择文物古迹、民俗文化和传统工艺类产品,这表明陶瓷文化旅游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调查研究结果显示,不同年龄、不同收入和不同教育程度人群在陶瓷文化旅游产品的偏好程度上具有显着性差异。最终,本研究以理论分析和数据分析结果为依据,对12项陶瓷文化旅游产品创意理念进行了优化,并从政府角度针对性提出陶瓷文化旅游开发举措,保障陶瓷文化旅游产品创意理念的落地,推动景德镇实现经济转型、陶瓷文化传承和国际城市形象的建立。

蒯惠[6](2019)在《基于文化基因的文化类特色小镇规划设计研究 ——以陕西黄堡镇耀瓷小镇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在我国特色小镇的建设发展中,文化类特色小镇是一种特殊类型,它具有的历史文化深厚、所在地生态环境优越等特征决定其具有较高的开发价值,是其所在区域实现经济转型、谋求发展的可行之路。纵观我国文化类特色小镇的建设,虽然发展数量较多,且已有建成的较为优秀的该类型小镇,但部分文化类特色小镇仍出现风貌景观同质化、小镇发展庸俗化等现象。探索其原因,归结为未能把握地方文化精髓、了解地方特色所造成。因此,为了尽量避免出现此类问题,对于文化类特色小镇文化脉络的融入规划还需要继续探索,以寻找一种更为优良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基于以上背景,本文针对文化类特色小镇的规划设计展开研究。通过研究文化类特色小镇的发展现状、背景、相关政策及概念界定,确定了本文的主要研究目的及内容。然后,通过研究国内外城镇建设应用的相关文化理论,选择“文化基因”作为本文规划设计的理论支撑;研究文化类特色小镇的相关内容及案例,总结出一套文化类特色小镇建设的指标要求,为之后的规划设计做指导。同时,在了解文化基因与文化类特色小镇的相关内容后,归纳文化基因在文化类特色小镇的载体要素,总结得出文化类特色小镇的文化基因图谱可包含自然景观、历史人文、社会行为、意识精神4大类,地貌格局、自然资源、历史史迹等9中类,以及山水格局、山景、水景、民居建筑、地方物产等22小类。最后,根据文化类特色小镇各方面的建设要求制定文化类特色小镇文化基因在不同层面融入的规划设计策略,并以陕西黄堡镇耀瓷小镇为例进行规划设计,以求为文化类特色小镇未来的发展建设提供一些建设思路。

马杏杏[7](2019)在《唐代南窑与长沙窑青瓷的对比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青瓷最早成熟于东汉,发展至唐代青瓷已经成为一大体系,和白瓷相竞争形成了“南青北白”的局面。白瓷以北方的邢窑、定窑、巩义窑为代表,青瓷则以南方的越窑、瓯窑、洪州窑、寿州窑、婺州窑、岳州窑为代表。南窑是江西地区继洪州窑之后出现的青瓷窑场,长沙窑是湖南地区继岳州窑之后出现的青瓷窑场,二者都属于南方青瓷体系,并且在唐代瓷器发展的历史中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南窑窑址是“瓷都”景德镇目前发现年代最早的窑场,其出现将景德镇的制瓷历史向前推了近两百年,引起了学术界对景德镇制瓷历史的广泛关注。南窑窑址经过考古调查与发掘,证实了南窑的烧瓷历史应始烧于中唐,兴盛于中晚唐,衰落于晚唐,烧造时间大约为800900年。长沙窑窑址位于湖南省长沙市,经过考古人员数次对铜官、瓦渣坪的考古调查与发掘,肯定了长沙窑的烧瓷历史应始于唐代,兴盛于晚唐,至五代后逐渐衰落。南窑和长沙窑作为唐代时期重要的青瓷窑场,都以烧造青瓷为代表,并且在器物的造型、装饰、烧造工艺等方面有着诸多的类似,二者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厘清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对研究理解两窑瓷器的烧造情况、器物特征等方面具有的重要意义。本论文试通过南窑与长沙窑的社会经济背景、器物特征、制瓷工艺、窑炉技术等几个方面的比较研究,分析两窑在这些方面存在的异同,以试图探索两窑之间相互影响的原因,确定两窑之间存在的联系。

王雨蒙[8](2019)在《天津近代建筑砖外墙材料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明清时期的天津以漕运为生,把老城厢作为主要建筑的中心区域,逐步从卫城升级到州城,乃至府城,经历了由简单的军事基地到中国北方商业集聚的经济文化重镇的演变,其建筑风格和材料以青砖砌筑并饰面的传统民居为主。开埠后,老城厢地区被毁,约为老城厢占地面积8倍的九国租界形成,今天天津的近代遗存建筑多出自这里,是当代城市建设中不可忽视的历史文脉和宝贵的文化资源。由于已有的研究成果中不乏有关天津地区的特色建筑饰面材料石材、水泥抹灰等资料,对天津砖材料的发展和烧制的研究数量较少。在天津砖外墙材料的研究的框架中,天津近代建筑遗存中的砖建筑是为本文的研究对象。因此本文从天津近代建材工业的大背景入手,为天津近代烧制砖的研究做铺垫。以建筑为载体,首先把砖外墙材料建筑从天津近代建筑遗存中筛选出来,并梳理其在天津近代历史的前世今生,以及其外墙砖的烧制工艺和砌筑方法等背景和应用。本文核心内容将天津近代烧制砖分为青砖、红砖、琉缸砖三种基本类型,分别从微观、中观、宏观的角度解读砖外墙材料在天津近代建筑遗存中的应用,其中微观指代砖的生产工艺和材料特性,把砖本身作为研究点;中观指代砖的砌筑方法和砌筑应用,把砖构成的墙体作为研究点;宏观则是透过整个近代砖外墙材料建筑遗存在天津近代史中的分布规律明确天津近代砖外墙材料的重要性,可为后续的天津与上海、武汉、广州的近代建筑作比较研究的铺垫。

吴俊芳[9](2019)在《邛窑古陶瓷发展初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邛窑是四川青瓷窑的典型代表,现存窑址包括十方堂(1)、瓦窑山、尖山子(2)、大鱼村、柴冲土粑桥等处,其中以十方堂最集中,规模最大,最具有代表性。邛窑自南朝创烧至南宋中晚期衰落,在工艺上屡有首创之功,其产品中的“邛三彩”、省油灯名扬四海。邛窑在中国陶瓷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发现于20世纪30年代,至今,已有诸多研究成果问世。本文在学习、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尝试从文化史的角度去分析邛窑陶瓷文化与同时代的社会生活、经济发展、文化习俗等之间的关系。运用考古学、历史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以考古发掘简报为基本依据,采用田野调查、文献研究、类型分析等方法,尽可能全面地获取相关资料做综合研究。结合各时期邛窑出土瓷器的造型、纹饰、釉彩等探究邛窑的发展历程及阶段性特征,结合各时期的生产现状和工艺水平,探讨政治变动、经济发展、人口流动对邛窑陶瓷发展的影响。重点关注它的兴衰与社会经济文化之间的相互关系,此外,还包括邛窑陶瓷工艺的传播、技术交流和邛窑瓷器的外销。

白玥[10](2019)在《荥经砂器在地设计途径研究》文中指出具有悠久文化历史沉淀的荥经砂器,是一种民间优秀的手工艺。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砂器文化深入雅安当地的民间生活之中,并得以广泛使用。荥经砂器面对现当代外来文化和新兴材质的冲击,亟需新的设计力量的帮助。笔者介入现代设计的思维和在地设计的方式,实践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普及于设计领域之思考,试图透过荥经砂器产业现状与发展的了解,以在地设计的方式介入,以此激发地方文化的想象力,帮助“非物质文化遗产”获得现代城市文化之认同,与传统手工艺由单一功能一同走向人文审美的转型。笔者从研究者和制作者的视角出发,以艺术设计学理论与方法为指导,对在地设计介入荥经砂器的方法路径进行研究。在大量二手数据的搜集和分析以及多次田野调查实地探测为基础条件下、以自身的设计创作实践及在地设计案例分析的基础上完成此次路径研究。通过观察、接触及访谈有关荥经砂器生产制作销售等现状,准确的分析荥经砂器产业现状,并针对产业现状,提出以在地设计实践的方式介入传统砂器的新的设计方向。以自身设计实践结合理论研究案例浅析砂器多元化发展路径。本研究主要分为四章:第一章为主要介绍研究缘起、选题意义、理论和文献综述及研究方法等;第二章阐述了荥经砂器的材料工艺、产业现状以及总结出砂器产业所面临的问题;第三章阐述以在地设计的概念及实践基础要素以及四川美术学院在地设计工作坊案例;第四章以自身在地设计实践和在地设计实践案例的理论分析为基础,在设计的制作过程中融入跨学科、跨地域的技术手法,从功能、材料、观念上以及绿色设计的角度出发,探讨以在地设计的方式介入砂器的多元化研究路径。以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技术路线和研究方法,从在地设计思维炼出观点,在劳作实践中不断深化观念。希望以此激发地方文化的创新思维,探析未来荥经砂器可持续发展路径。希望借由“在地文化”普及于设计领域之思考,试图透过荥经砂器产业现状与发展的了解,以在地设计的方式介入,重拾与振兴地方文化。

二、关于窑炉烧制速度问题的答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于窑炉烧制速度问题的答疑(论文提纲范文)

(1)改革开放初期景德镇陶瓷业发展的历程与启示(1978年-1998年)(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2 文献综述
    2.1 景德镇陶瓷历史的发展
    2.2 景德镇陶瓷技术改造的研究背景
        2.2.1 社会背景
        2.2.2 经济背景
        2.2.3 景德镇地方背景
    2.3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3.1 课题研究的目的
        2.3.2 课题研究的意义
    2.4 概念界定
3 景德镇十大瓷厂的简要回顾
    3.1 景德镇十大瓷厂建立的时代背景
    3.2 十大瓷厂的兴衰
    3.3 本章小结
4 景德镇陶瓷技术改造的起步
    4.1 两次高投入的探索
        4.1.1 全盘引进的景德镇瓷厂
        4.1.2 独立自主的青花瓷机械化、自动化生产线
    4.2 景德镇陶瓷技改起步的反思
    4.3 本章小结
5 在改革开放初期大规模的技术改造
    5.1 华风瓷厂
        5.1.1 华风瓷厂建立的背景
        5.1.2 华风瓷厂发展历程简介
        5.1.3 华风瓷厂发展历程简介
    5.2 4369工程
        5.2.1 4369工程建立的始末
        5.2.2 4369工程建立的过程
        5.2.3 4369工程的成功对当时景德镇乃至全国陶瓷工业的影响
    5.3 “八五”技改项目
        5.3.1 为民技改工程
        5.3.3 红星技改
    5.4 改革开放初期技术改造的反思
    5.5 本章小结
6 景德镇陶瓷业技术改造的启示
    6.1 工艺技术的革新
        6.1.1 原料的选择
        6.1.2 烧成工艺的选择
        6.1.3 如何减少变形
        6.1.4 装饰方法的选择
    6.2 窑炉的技术革新
    6.3 燃料的革新
        6.3.1 景德镇陶瓷工业燃料改革的历程
        6.3.2 焦化煤气厂的建立
    6.4 机械设备的革新
    6.5 经济发展指标
    6.6 两种转型方式的比较
        6.6.1 社会经济影响
        6.6.2 科技实力方面
    6.7 本章小结
7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2)辊棒抗热震性对制品影响的研究及数值模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国内外辊棒的研究现状
    1.2 国内研究的不足
    1.3 辊棒的抗热震性及其对窑炉生产的影响
        1.3.1 辊道窑辊棒的抗热震性能
        1.3.2 抗热震性对制品影响的理论分析
    1.4 研究辊棒抗热震性能的目的和意义
2 辊棒传动的力学分析及热震模拟
    2.1 陶瓷辊棒传动的力学分析
        2.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1.2 空载传动中的扭矩分析
        2.1.3 传动中的辊棒的扭转强度计算
        2.1.4 传动中的辊棒的扭转刚度计算
    2.2 辊棒传动中的热震模拟及研究
        2.2.1 模拟的必要性和研究意义
        2.2.2 辊棒非稳态导热的理论基础
        2.2.3 热边界条件和热载荷的施加
        2.2.4 热震中辊棒导热的数值模拟
    2.3 本章小结
3 辊道窑辊棒的瞬态动力学数值分析
    3.1 辊棒传动的瞬态动力学基础
        3.1.1 分析概述
        3.1.2 制品在被传动过程中的分析
        3.1.3 制品对辊棒的交变载荷分析
    3.2 辊棒的瞬态动力学模拟分析
        3.2.1 辊棒的模型建立和材料的设置
        3.2.2 网格的划分和载荷及约束的施加
        3.2.3 求解选项的设置及后处理
        3.2.4 求解结果的显示与分析
    3.3 本章小结
4 辊棒抗热震性能对制品的影响
    4.1 抗热震性能对制品影响的研究分析
        4.1.1 急冷带前端制品的概述
        4.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4.1.3 分析的理论基础对照组的设置
        4.1.4 瞬态热应力分析照组的设置
    4.2 制品的热应力耦合分析
        4.2.1 建立几何模型和材料参数的设置
        4.2.2 划分网格和条件的设置
        4.2.3 结果后处理及计算
        4.2.4 两组制品结果数据的对比分析
    4.3 本章小结
5 改善辊棒抗热震性能和减小对制品影响的探索
    5.1 辊棒热冲击下的理论分析
        5.1.1 辊棒热冲击下的简介
        5.1.2 热应力下的断裂分析
        5.1.3 热冲击下的损伤分析
    5.2 改善辊棒抗热震性能
        5.2.1 辊棒制备的方法
        5.2.2 改善辊棒抗热震性的途径
    5.3 减小辊棒抗热震性能对制品的影响的措施
    5.4 本章小结
6 主要结论和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不足之处
    6.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辊棒式样测试报告

(3)河南黄河澄泥砚在高中美术课程中的开发与应用 ——以郑州市第四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和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三、相关概念界定
    四、研究方法
第一章 黄河澄泥砚课程资源分析
    第一节 澄泥砚的历史发展
        一、澄泥砚的起源
        二、澄泥砚的发展
        三、澄泥砚的失传
        四、澄泥砚的恢复
    第二节 河南地区黄河澄泥砚概况
        一、黄河金沙澄泥砚
        二、陕州澄泥砚
        三、虢州澄泥砚
        四、河洛澄泥砚
        五、李氏黄河澄泥砚
    第三节 黄河澄泥砚的制作过程
        一、备料阶段
        二、造型阶段
        三、烧制阶段
        四、出品阶段
第二章 黄河澄泥砚引入高中美术教学的价值分析
    第一节 黄河澄泥砚的文化价值
    第二节 黄河澄泥砚的艺术价值
        一、多样的造型特征
        二、独特的色彩呈现
        三、广泛的题材表现
    第三节 黄河澄泥砚的教育价值
        一、提高学生的审美判断
        二、培养学生创意实践的能力
        三、促进学生对美术的兴趣
第三章 黄河澄泥砚引入高中美术教学的探索性分析
    第一节 寻找黄河澄泥砚与高中美术课程的联系
    第二节 黄河澄泥砚美术课程资源开发的原则
    第三节 学生参与黄河澄泥砚课程的问卷调查
        一、问卷设计
        二、问卷编制
        三、问卷发放
        四、问卷结果分析
        五、调查结果总结
第四章 黄河澄泥砚课程开发教学案例分析
    第一节 整理黄河澄泥砚的资源
    第二节 《黄河文化的瑰宝——黄河澄泥砚》教学
        一、第一课时《黄河澄泥砚鉴赏》
        二、第二课时《如何使用黄河澄泥砚》
        三、第三课时《设计黄河澄泥砚的造型》
        四、第四课时《动手制作黄河澄泥砚》
第五章 黄河澄泥砚美术课程反思
    第一节 黄河澄泥砚美术课程成效
    第二节 黄河澄泥砚美术课程不足
        一、准备方面
        二、内容方面
        三、实施方面
        四、评价方面
参考文献
附录A 黄河澄泥砚制作过程图
附录B 学生调查问卷
附录C 黄河澄泥砚课程学习档案袋
致谢

(4)非遗视域下建盏艺术的数字化保护与网站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2.1 建盏相关研究
        1.2.2 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现状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创新点
    1.6 .本章小结
第二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下的建盏艺术
    2.1 .建盏艺术特点和创新发展
        2.1.1 建盏的艺术特点
        2.1.2 建盏艺术的创新和发展
    2.2 .建盏的茶文化
    2.3 .建盏的烧制工艺
        2.3.1 古法柴烧龙窑的搭建
        2.3.2 建盏烧制工具的使用
        2.3.3 建盏烧制流程
    2.4 .建盏艺术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面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网站设计分析
    3.1 .非物质文化遗产网站对比研究
        3.1.1 国内非物质文化遗产官网分析
        3.1.2 其他网站分析
    3.2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网站的用户分析
        3.2.1 网站的用户需求分析
        3.2.2 网站设计的目的
        3.2.3 界面设计的创新
    3.3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网站设计
        3.3.1 网站内容设计
        3.3.2 网站视觉设计
        3.3.3 网站交互设计的特点
        3.3.4 网站数字化保护的形式
        3.3.5 数字化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建盏艺术数字化保护网站平台设计实践
    4.1 .建盏艺术的信息采集与处理
    4.2 .建盏艺术的数字化保护网站设计
        4.2.1 设计分析
        4.2.2 网站实现
    4.3 .建盏艺术数字化保护研究特性
    4.4 .评估与迭代
        4.4.1 网站的评估
        4.4.2 网站的迭代
    4.5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关于建盏茶文化发展调查问卷
    附录二 非物质文化遗产建盏传承的访谈资料
    附录三 建盏的数字化保护网站设计的调查问卷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5)创意旅游视角下景德镇陶瓷文化旅游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文化创意旅游的兴起
        1.1.2 旅游需求层次的提升
        1.1.3 文旅融合发展的推动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创意旅游研究进展
        1.3.2 陶瓷文化旅游研究进展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2 创意旅游的理论与实践
    2.1 创意旅游的概念与特点
        2.1.1 创意旅游的提出及定义
        2.1.2 创意旅游的特点与核心要素
        2.1.3 创意旅游的主要发展模式
    2.2 创意旅游的理论基础
        2.2.1 “3T”理论
        2.2.2 体验经济理论
        2.2.3 产业融合理论
    2.3 国内外创意旅游典型案例
        2.3.1 杭州宋城景区
        2.3.2 爱丁堡艺术节(Edinburgh Art Festival)
3 景德镇陶瓷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现状与开发条件
    3.1 景德镇陶瓷文化发展历程
    3.2 景德镇陶瓷文化旅游资源赋存与开发利用现状
        3.2.1 景德镇陶瓷文化旅游资源赋存
        3.2.2 景德镇陶瓷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现状
        3.2.3 景德镇陶瓷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3.3 景德镇陶瓷文化旅游开发条件PEST分析
        3.3.1 政治(Politics)
        3.3.2 经济(Economy)
        3.3.3 社会(Society)
        3.3.4 技术(Technology)
4 景德镇陶瓷文化旅游产品创意策划与市场调研
    4.1 景德镇陶瓷文化创意旅游产品开发理念与原则
        4.1.1 开发理念
        4.1.2 开发原则
    4.2 景德镇陶瓷文化旅游产品创意策划
    4.3 基于创意策划的景德镇陶瓷文化旅游需求调研
        4.3.1 问卷设计
        4.3.2 问卷调研
        4.3.3 结果与解释
5 景德镇陶瓷文化旅游产品概念设计与开发举措
    5.1 景德镇陶瓷文化旅游产品概念设计
    5.2 景德镇陶瓷文化创意旅游开发措施
        5.2.1 构建政府旅游服务多维支持体系
        5.2.2 优化文化创意旅游产业发展环境
        5.2.3 培育和引进旅游创意综合性人才
        5.2.4 构建数字化营销模式
6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本研究的创新点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6)基于文化基因的文化类特色小镇规划设计研究 ——以陕西黄堡镇耀瓷小镇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选题背景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背景
        1.1.1 特色小镇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提出
        1.1.2 以文化驱动发展的特色小镇占比较高
        1.1.3 当前特色小镇“特色”缺失的现实问题
        1.1.4 国家对特色小镇文化建设的日益重视
    1.2 研究概念界定
        1.2.1 小城镇
        1.2.2 特色小城镇
        1.2.3 特色小镇
        1.2.4 概念辨析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2 文化类特色小镇及文化基因的理论研究
    2.1 文化类特色小镇定义
    2.2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2.2.1 关于特色小镇文化建设的研究
        2.2.2 关于文化类特色小镇的研究
        2.2.3 综合研究分析
    2.3 文化的相关理论研究
        2.3.1 文脉理论
        2.3.2 文化基因
        2.3.3 符号学
        2.3.4 场所精神
        2.3.5 小结
    2.4 文化基因理论内容研究
        2.4.1 文化基因定义
        2.4.2 文化基因在城镇空间的应用研究
    2.5 文化基因与文化类特色小镇
3 文化类特色小镇规划内容研究
    3.1 分类研究
    3.2 用地规划
        3.2.1 规划范围
        3.2.2 开发强度
    3.3 功能分区
    3.4 环境控制要求
        3.4.1 绿化覆盖
        3.4.2 街巷比例及建筑高度
    3.5 指标体系构建
4 文化类特色小镇文化基因的选取应用研究
    4.1 文化基因载体选择
        4.1.1 文化基因识别
        4.1.2 文化基因分类
        4.1.3 文化基因图谱
    4.2 文化基因的应用表达
        4.2.1 主体基因:动态传播+文化保育
        4.2.2 附着基因:风貌保育+符号植入
        4.2.3 混合基因:良性提取+资源共生
5 基于文化基因的文化类特色小镇规划设计
    5.1 规划设计原则
        5.1.1 原真性原则
        5.1.2 特色性原则
        5.1.3 可持续发展原则
    5.2 发展方向确定
    5.3 特色产业规划
        5.3.1 文化产业空间脉络规划
        5.3.2 文化产业发展项目规划
        5.3.3 文化游憩体验活动策划
    5.4 风貌空间设计
        5.4.1 空间格局保护
        5.4.2 生态网络构建
        5.4.3 文化场所设计
6 文化类特色小镇文化基因应用的案例研究
    6.1 特色小镇规划案例研究
        6.1.1 龙泉“中国青瓷小镇”
        6.1.2 杭州龙坞茶镇
        6.1.3 法国格拉斯小镇
    6.2 其他具借鉴意义的建设案例研究
        6.2.1 景德镇“陶溪川”
        6.2.2 台湾传统艺术中心
    6.3 综合评价分析
7 基于文化基因的黄堡镇耀瓷小镇规划设计
    7.1 黄堡镇背景概况
        7.1.1 区位背景
        7.1.2 上位规划
        7.1.3 研究范围
    7.2 黄堡镇文化基因解析
        7.2.1 自然景观
        7.2.2 历史人文
        7.2.3 社会行为
        7.2.4 黄堡镇文化基因选取
    7.3 耀瓷小镇现状概况
        7.3.1 用地布局
        7.3.2 道路交通
        7.3.3 文化遗存
        7.3.4 建筑风貌
        7.3.5 绿地生态
        7.3.6 河流水文
        7.3.7 问题审视
    7.4 规划目标与定位
    7.5 规划策略
        7.5.1 保护保留历史文化遗存,再现历史记忆故事场景
        7.5.2 丰富耀瓷文化产业体系,营造主题文化体验片区
        7.5.3 利用地域自然资源基底,塑造特色宜居生态环境
    7.6 小镇片区总体规划
        7.6.1 规划用地
        7.6.2 功能结构
        7.6.3 道路系统
        7.6.4 文化产业规划
        7.6.5 特色景观规划
    7.7 核心地块设计
        7.7.1 开发强度
        7.7.2 交通设计
        7.7.3 分区设计
    7.8 专项规划设计
        7.8.1 节事活动设计
        7.8.2 建筑设计专项
        7.8.3 景观小品专项
        7.8.4 铺装物料专项
        7.8.5 植物设计专项
        7.8.6 导视系统专项
    7.9 用地平衡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致谢
附件

(7)唐代南窑与长沙窑青瓷的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的缘起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
    1.4 时间范围
第二章 南窑、长沙窑概述
    2.1 南窑简介
    2.2 长沙窑简介
    2.3 唐代南窑、长沙窑社会经济背景
        2.3.1 自然地理环境
        2.3.2 行政区划
第三章 南窑与长沙窑的器物特征及比较研究
    3.1 器形特征与对比
        3.1.1 壶
        3.1.2 罐
        3.1.3 其他
    3.2 装饰风格特征与对比
        3.2.1 胎装饰
        3.2.2 釉装饰
        3.2.3 外来文化对南窑、长沙窑纹饰的影响
    3.3 胎釉特征与对比
        3.3.1 胎质
        3.3.2 釉质
第四章 南窑与长沙窑的制瓷工艺
    4.1 塑胎工艺
        4.1.1 轮制
        4.1.2 模制
        4.1.3 手塑
    4.2 施釉工艺
        4.2.1 施釉方式
        4.2.2 釉下彩工艺
    4.3 装烧工艺
        4.3.1 窑炉
        4.3.2 装烧方式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8)天津近代建筑砖外墙材料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缘起与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砖材料的研究
        1.2.2 国内砖材料的研究
        1.2.3 天津地区砖作为建筑材料的研究
    1.3 概念界定
        1.3.1 外墙材料的界定
        1.3.2 研究年代范围的界定
        1.3.3 “时空”范围的界定
    1.4 研究方法
    1.5 论文框架
第2章 天津近代建材工业历史沿革及烧制砖的发展
    2.1 天津近代建材工业历史的发展沿革
        2.1.1 天津近代工业的结构特点
        2.1.2 天津近代建材行业历史背景
        2.1.3 开滦矿务局和启新洋灰公司的建立与发展
    2.2 1860-1970年代天津砖瓦工业的发展沿革及特点
        2.2.1 1900-1970年代天津砖瓦工业的发展
        2.2.2 1900-1950年代天津砖瓦厂的分布与进口砖窑的发展
        2.2.3 1940-1970年代天津烧制砖窑的分类及特点
    2.3 天津近代烧制砖的规格和功用
        2.3.1 天津砖的烧制与规格
        2.3.2 砖的结构性
        2.3.3 砖的围护分隔性
        2.3.4 砖的装饰性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天津近代砖的生产工艺与性能
    3.1 青砖的产生发展和烧制工艺
        3.1.1 青砖的材料性能和发展
        3.1.2 青砖的烧制工艺
        3.1.3 青砖的地域性表达
    3.2 红砖的产生发展和烧制工艺
        3.2.1 红砖的材料性能和发展
        3.2.2 红砖的烧制工艺
        3.2.3 红砖的地域性研究
    3.3 琉缸砖的产生发展和烧制工艺
        3.3.1 琉缸砖的概念辨析
        3.3.2 琉缸砖的起源与性能
        3.3.3 琉缸砖的生产工艺与发展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天津近代砖的砌筑与饰面应用
    4.1 按照哥特式砌法分类(每皮一顺一丁)
        4.1.1 哥特式砌法特点
        4.1.2 青砖为主导的砌筑应用
        4.1.3 红砖为主导的砌筑应用
        4.1.4 琉缸砖为主导的砌筑应用
        4.1.5 多种材料结合的砌筑应用
    4.2 按照西里西亚式砌法分类(每皮三顺一丁)
        4.2.1 西里西亚式砌法特点
        4.2.2 青砖为主导的砌筑应用
        4.2.3 红砖为主导的砌筑应用
        4.2.4 琉缸砖为主导的砌筑应用
        4.2.5 多种材料结合的砌筑应用
    4.3 按照英式砌法分类(一皮顺一皮丁)
        4.3.1 英式砌法特点
        4.3.2 青砖为主导的砌筑应用
        4.3.3 红砖为主导的砌筑应用
        4.3.4 琉缸砖为主导的砌筑应用
        4.3.5 多种材料结合的砌筑应用
    4.4 按照美式砌法分类(三皮顺一皮丁&五皮顺一皮丁)
        4.4.1 美式砌法特点
        4.4.2 红砖为主导的砌筑应用
        4.4.3 琉缸砖为主导的砌筑应用
    4.5 按全顺和全丁砌法分类
        4.5.1 全顺和全丁砌法特点
        4.5.2 青砖为主导的砌筑应用
        4.5.3 红砖为主导的砌筑应用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天津近代遗存建筑的“时空”分布
    5.1 天津近代砖外墙材料建筑遗存的“时间”分布
        5.1.1 1860-1900年代建筑分布特点
        5.1.2 1900-1910年代建筑分布特点
        5.1.3 1910-1920年代建筑分布特点
        5.1.4 1920-1930年代建筑分布特点
        5.1.5 1930-1940年代建筑分布特点
        5.1.6 1940-建国后建筑分布特点
    5.2 天津近代砖外墙材料建筑遗存的“空间”分布
        5.2.1 天津近代砖外墙材料建筑总体分布特点
        5.2.2 天津近代砖外墙材料主导的建筑遗存分布特点
        5.2.3 天津近代砖和其他外墙材料结合的建筑遗存分布特点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语与启示
    6.1 天津近代建筑外墙材料发展中红砖取代青砖的原因探究
    6.2 天津近代建筑砖材料发展中琉缸砖消失的原因探究
    6.3 城市近代化转型中天津与上海在砖瓦工业中的对比
    6.4 未尽事宜
参考文献
附录
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9)邛窑古陶瓷发展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研究历程简述
        二、研究成果综述
    第三节 研究目标、内容、方法及创新
        一、研究目标、内容和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二、拟采取的研究方法、实施方案与可行性分析
第二章 邛窑概况
    第一节 邛窑的概念和内涵界定
        一、“邛窑”名称来源
        二、广义与狭义邛窑概念的区分
        三、本文所研究的邛窑范围
    第二节 邛窑所处的地理位置
    第三节 邛窑的发现及早期调查研究情况
        一、20世纪30年代初次发现
        二、20世纪50年代以后
    第四节 邛窑历次发掘情况概述
        一、十方堂古瓷窑遗址
        二、固驿瓦窑山古瓷窑遗址
第三章 邛窑古陶瓷发展的历史分期
    第一节 创烧期——南朝
        一、邛窑古陶瓷发展源流
        二、邛崃十方堂窑的始烧年代
        三、邛窑生产概况
        四、邛窑古陶瓷的特征
    第二节 发展期——隋朝
        一、邛窑生产概况
        二、邛窑古陶瓷生产的改进
    第三节 繁荣期——唐至五代
        一、邛窑生产概况
        二、邛窑古陶瓷的地域特色
        三、唐、五代邛窑瓷器兴盛的原因
    第四节 衰落期——宋代
        一、窑场生产概况
        二、邛窑最终衰落的原因
第四章 邛窑古陶瓷的工艺传播与外销
    第一节 邛窑制瓷工艺的交流与传播
        一、邛窑与川内诸窑
        二、邛窑与川外诸窑
    第二节 邛窑古陶瓷的外销
        一、邛窑古陶瓷的外销途径
        二、在国外未发现邛窑古陶瓷的原因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个人简历

(10)荥经砂器在地设计途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选题背景
    1.2 研究选题意义
    1.3 研究现状
        1.3.1 荥经砂器国内文献研究
        1.3.2 荥经砂器国外文献研究
    1.4 研究方法
第2章 砂器的现状
    2.1 荥经砂器的材料工艺现状
        2.1.1 砂器的工艺独特性
        2.1.2 砂器的工具独特性
    2.2 荥经砂器的产业现状
        2.2.1 产业现状概述
        2.2.2 荥经砂器生产状况
        2.2.3 荥经砂器销售状况
        2.2.4 产业现状问题
第3章 砂器与在地设计
    3.1 在地设计的概念
    3.2 在地设计方式介入荥经砂器的必要性
    3.3 在地设计方式介入的基础特征
        3.3.1 与当地匠人合作为实践基础
        3.3.2 以在地文化注入为设计符号
    3.4 走出学院进入民间
第4章 以在地设计的途径介入砂器
    4.1 拓展砂器的功能特征
        4.1.1 砂器在环境陶艺中的应用
        4.1.2 转移砂器的实用功能
    4.2 突破砂器的材料局限
        4.2.1 砂器与木器的结合
        4.2.2 砂器与漆艺的结合
        4.2.3 与金属的结合
    4.3 激活荥经砂器的当代思维
        4.3.1 以梁文穿作品《夜·寂》为例
        4.3.2 以王旭东作品《苦寒磬》为例
    4.4 砂器的绿色环保设计
        4.4.1 以笔者作品《黑月》为例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致谢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

四、关于窑炉烧制速度问题的答疑(论文参考文献)

  • [1]改革开放初期景德镇陶瓷业发展的历程与启示(1978年-1998年)[D]. 万芳. 景德镇陶瓷大学, 2020(02)
  • [2]辊棒抗热震性对制品影响的研究及数值模拟[D]. 奚慧春. 景德镇陶瓷大学, 2020(02)
  • [3]河南黄河澄泥砚在高中美术课程中的开发与应用 ——以郑州市第四中学为例[D]. 余梦婷. 郑州大学, 2020(03)
  • [4]非遗视域下建盏艺术的数字化保护与网站设计[D]. 胡凯萌. 西北大学, 2020(02)
  • [5]创意旅游视角下景德镇陶瓷文化旅游开发研究[D]. 占旖琼. 江西财经大学, 2019(04)
  • [6]基于文化基因的文化类特色小镇规划设计研究 ——以陕西黄堡镇耀瓷小镇为例[D]. 蒯惠. 北京林业大学, 2019(04)
  • [7]唐代南窑与长沙窑青瓷的对比研究[D]. 马杏杏. 山西大学, 2019(01)
  • [8]天津近代建筑砖外墙材料研究[D]. 王雨蒙. 天津大学, 2019(06)
  • [9]邛窑古陶瓷发展初步研究[D]. 吴俊芳.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2019(10)
  • [10]荥经砂器在地设计途径研究[D]. 白玥. 四川美术学院, 2019(03)


非物质文化遗产论文 天津历史论文 艺术论文 陶瓷论文 黄河论文

上一篇:《药学进展》2004 Vol.28 关键词(英文)索引
下一篇:浅谈传统教学方式的弊端与现代教学方式的特点